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2:28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篇1

一、要明确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文化基础教育为主,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的有关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解题方法等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计算、初步的逻辑思维、空间观念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则是根据学生的爱好和需要出发,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提供灵活而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达到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具体地说,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应是: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2.扩大数学视野,拓宽认知领域;

3.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

4.发展个性特长,激发潜在智能;

5.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要体现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特点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要根据各学校的师资队伍、教学设备、学生兴趣爱好等方面来确定,但总的来说,活动课的教学应以体现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自主性、开放性、层次性去渗透国情意识、科技意识、竞争意识、经济意识、民主意识、合作意识和培养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应变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为特点,来实现它的教学目标。

教育性是指活动课的内容应有鲜明的教育导向。即通过数学活动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或良好行为习惯等的教育。当前,还应突出反映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的现状和发展,渗透“国情意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确学习目的,激发求知欲望。

科学性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需要,选择以扩大知识视野、拓宽认知领域的最新信息、最新科技成果的内容,渗透“科技意识”,激发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

实践性是指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如学具制作、数学的实践与问题解决等,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参加实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思考性是指选择的内容不是课本知识机械的重复,而是它的引伸与发展。如计算技巧的传授,要注重思维训练,开发潜在智能,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以提高思维水平。

趣味性是针对活动课的内容和方法而言,以吸引学生参与,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寓学于乐、寓智于趣,生动活泼主动地获取知识。如智题趣解、数学游戏、智力竞赛等活动的开设,使学生参与竞争、敢于竞争、善于竞争,以培养学生忠诚、坚定、自信的意志品格。

自主性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使每个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表现。

开放性是指就开展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而言,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让学生接触社会,深入社会生活,使之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要用到数学,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层次性是针对各个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存在的个性差异而言,在设计活动课时要体现不同层次要求,以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各得其所,最大限度地使各自潜在智能得到开发。

综上所述,数学活动课教学体现的“八性”、渗透的“六个意识”和培养的“六种能力”是就活动课整体而言,各因素之间是互相交叉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设想一次活动课都能体现上述的方方面面,而是要相互渗透有所侧重。

三、要研究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课型根据活动课的特点,结合不同年级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活动课可分为如下课型:

数学史话课。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刻苦学习、数学对社会发展进步的故事及简单的数学史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数学,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勤奋学习、克服困难的品质。如数学故事会、数学名家事迹介绍、数学读书会等。

趣味数学课。运用数学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游戏活动中,领悟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好数学的兴趣,如数学游艺、数学谜语、趣题讨论、数学展望等均属这类课型。

思维训练课。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方法,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等品质,不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如简算技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数列规律、图形变换、智力竞赛等。

实践应用课。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配合数学课制作教具学具、实地测量、参观访问、办数学墙服、商店服务与数学有关的创造发明等,培养操作技能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竞赛辅导课。从全体学生的能力、爱好出发,适当组织专题讲座,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更加熟练地掌握数学的方法与技巧。

四、要建立小学数学活动课教学的评估体系要认真抓好活动课的开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和教研部门应对数学活动课程的教学质量,从活动课的教育功能、教学目标和教学特点进行科学正确的评估。评估要考查:

1.是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培养、发展每个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活动课教学目标之一。活动课中,教师如何创设情景,激感,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人人受益、个性得到发展。

2.是否组织学生自主参与,真正成为活动的小主人。活动课中,教师如何组织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充分发展个性特长,通过独立思考和讨论合作,在研究教学问题中受到启迪,潜在智能得到开发。

3.是否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培养思维品质,进行思维训练,是否通过有趣的数学材料,在学生自主参与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维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习惯,使全体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版权所有

4.是否指导数学知识的应用。在有趣、自主、积极思维的同时,是否使数学知识联系实际,组织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和在探索中发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从而增长才干。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活动;原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通过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开展学习,能串联起这些的就是数学活动。

一、数学活动设计的原则

小学数学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如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调查活动、实践操作、实验等等,只要能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活动都是有效的。要想开展好数学活动首先要在活动上下工夫。

1.活动设计要具有目标性

任何活动都是为一定的目标服务的,没有明确的目标,或者不符合教学的目标就是无效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如,在教学日期、年月日等知识时,我们设计找出重大节日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日期。符合教学的目标的数学活动,更能反映教学,并将教学的具体内容融入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观察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分组去观察,在不同的方位去观察同一个物体,并讨论交流。这样的活动在形式上更加的自由灵活,学生的兴趣也更大,但却没有失去观察的主体和目标。

2.活动要具有操作性

新课程提倡学生多动手、多操作,我们开展数学活动时,更要注意学生的参与性,学生的参与就要求数学活动具有操作性,不能设计难度过大的,大部分学生都无法操作,也不更设计不符合学生实际的,或者脱离生活的数学活动。

3.活动要具有开放性

数学活动之所以受到学生、教师的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能为学生的交流、合作等提供一个开放的形式和平台。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可以发挥其主体意识,思维和能力也能得到锻炼。例如,多数活动都是以交流合作的形式开展,学生的从材料的收集,问题的探究都可以自己去做。

二、数学活动的实施

数学活动不可能独立存在,需要同其他方法结合才能,以起到有效的作用。如何让数学活动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

1.在活动中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开展数学活动能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是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多样化的形式和趣味性的活动能让学生产生好奇心,积极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我们在教学10的数字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找好朋友的游戏让学生学习10,学习可以变成儿歌等形式。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高涨,积极性被调动,记忆也会很深刻。

2.在活动中探究,突出主体地位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由此可见,儿童的数学学习与思维是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突破教学的难点,积极自发地学习。

例如,在学习月份,认识2月是29天时,让学生开展月份对照规律,学生自己列出各个月份的日期,自己查出规律。经过探究学生解决了简单的实际问题。整个探究数学知识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在活动中评价,增强学生自信

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学会反思、认识自我、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活动中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如激励的话语,良好的提醒,积极的纠正等等都能将评价融入课堂学习活动中,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使学生在自我评价与生生互动评价中自我反思,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4.在活动中体验,积累基本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学活动经验必须由学生经历大量的数学活动逐步获得。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沟通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与积累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同时,还能通过数学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感悟到“数形结合”“抽象问题具体化”等数学基本思想与解题策略。

5.在活动中感悟,注重情感教育

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可以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张扬自己的个性,树立自己的信念,释放自己的潜能。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自主参与到多种活动中,感悟亲情与友情,体验同学之间相互帮助与相互评价中的赏识、肯定及关爱。

例如,认识节日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父亲节、母亲节等培养学生对妈妈、爸爸的爱。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就能得到情感的教育。

总之,数学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方法,我们只有在设计中注意其目标性、操作性、开放性等,并在活动过程中注意探究、评价、体验、感悟,才能达到丰富课堂,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鹏霞.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24).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篇3

关键词:数学思想;数学活动;数学教学;小学数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越来越重视知识与生活的结合,教学材料的内容越来越生活化,更加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不仅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1教w思想与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

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性的学科,想小学数学教学顺利进行,老师就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就是学生对相应问题进行思考时,需要运用的推理、分析、判断、转化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想,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其实际运用能力。数学活动就是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以教学资源为基础,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而精心设计的活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的好玩天性进行充分利用。在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同时,对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数学思想与数学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教学备课中明确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精华所在,而小学数学的数学思想就包含在浅显的数学知识里面。所以老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教学材料中的数学思想进行挖掘,并将其教授给学生。老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将潜在的数学思想进行转化,使学生能够清晰的进行理解,深入体会。在小学数学教学材料中包含着许多种数学思想,并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思想的要求不尽相同。因此,老师在教学备课时需要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知识重点进行考虑,从而明确相应的数学思想。

2.2对数学思想以及数学活动进行联合运用

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需要有效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对学习数学的规律及方法进行归纳整理。以数学思想为实施教学的基础点,使学生可以构建准确的数学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能够在对知识地不断探索中掌握数学技能,并将其灵活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可以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从而完成数学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助于小学数学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2.3数学活动中深化数学思想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对大量的习题进行练习,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虽然这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巩固作用,但是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没有任何效果。所以需要将数学思想与数学活动进行良好融合,有效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在数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而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数学思想进行深化。例如:对圆形性质进行教授的过程中,首先,老师以教学材料为主对知识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圆形性质有一个理论性的概念;其次,运用圆形模型进行讲解,让学生拥有一个直观印象,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后,运用实际生活中的圆形物品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这样不仅可以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运用,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的数学思想得到有效深化。

2.4课堂总结中精化数学思想

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老师需要引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总结。课堂总结不只是对教学重点内容、问题进行总结,更需要对相应的数学思想进行提炼与精化。如果不能很好的完成课堂总结,就说明老师的教学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例如:在学生对两位数与一位数连续进位相乘的计算进行学习后,可以让学生对自身学习掌握知识的方法进行总结,以对更好的学习方法进行掌握应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与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想,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地发展。

3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得到了有效改善。将数学思想与数学活动进行有效结合,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初始阶段,是学生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数学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整体性,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并对实际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从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篇4

关键词:数学;小学;细节教育

新课程理念落实是否到位,关注的就是教学细节,同时也是关注着我们的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进行重新塑造;关注细节,也是为了让教学达到合理化、智慧化以及精确化的效果。然而当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也应当有一定的品位以及新的追求。教学细节是教学行为的外观体现、最小的时间单位,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学为重点而产生的一系列不间断的具体行为,其表现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复杂的结构,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慢慢形成。

一、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细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细节生成是很难预测到的。特别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知识和能力与之相融合并且互相交叉的同时包含着精神和生命的共同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细节仿佛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在闪烁跳跃着。要想让课堂变为一个“动态”的、有“生命力”的课堂,只有关注和重视教学的每一个细节。

例如,为了让小朋友初步认识“100里面有10个十”时,老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身体作为素材来帮助学生巩固:“现在请小朋友们以4人为一组的方式分开,每组小朋友将小手伸到一起,你知道在你们小组的手指一共有多少根吗?”“40根。”“那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每个都有10根,4个人就有4个10根就是40呀!”“给你们这组添几个人就是100根手指了,为什么?”“请这100根手指拉起来跳跳舞。”在学生通过轮流合作跳“100”拉手舞的同时,也增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情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了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又例如,当有学生体会到“一个或几个十和几个一的组合能组成一个两位数”后,也可以利用班级的人数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我们班总共有多少同学?”“34个。”“那么现在1根小棒棒代表一位同学,请你用小棒棒表示每一位同学。”“老师我只有20根。”“我有15根。”“不够怎么办呢?有谁有好办法吗?”在一小阵沉默后,“老师,我的和××的合起来就够了。”“真聪明的小朋友。”话音刚落孩子们已经开始找合作的伙伴了。“塑造”教学细节,其实是教师教学能力与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体现。如果事先没有精彩的“塑造”,也无法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二、“捕捉”教学细节

整体的细节是细节,相同的,细节的整体也是整体。在流动的课堂整体中细节的价值往往是最重要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能及时捕捉到课堂上的各种细

节,并有效完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捕捉教学细节,应顺应学生的情感。在本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抓瓜子”的游戏:游戏规则是让学生从罐子里抓一把瓜子放到桌上,先以估计的方式估计一下抓了多少颗瓜子,再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数数到底有多少颗,最后让学生回答数出来的瓜子数量包括几个十和一?小组长则负责记录得的颗数。游戏有条不紊地进行,突然一个声音出现:“老师,他在吃瓜子。”我灵机一动:“如果你的预估比较准确,那么便能得到奖励则一颗瓜子,但瓜子壳却不能乱扔哦。”孩子们在听到有奖励时玩得更加认真了。直到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还是不愿意停止游戏,嚷嚷着还想玩,这时我宣布:今晚的家庭作业就是和家人一起玩“抓瓜子游戏”,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比比到底谁猜得准?话音一落,孩子们爆发出了强烈的欢呼声,还有学生走时还不停说要赢自己的爸爸或妈妈。看到学生这种反应,更让我体会到了捕捉细节的重要。顺应学生情感体验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实现课堂的价值。

三、挖掘教材中的细节

教材对学生的度量以及对教学环境的理解与把握体现在细节设计中,是对所有教学资源进行的有效整合利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只是浅尝辄止,是无法挖掘出教材知识点中的细节,从而无法有效结合教材内容巧妙创设高效课堂。只有老师深入理解教材中的细节知识,才能够灵活应用教学中的生成情况。

例如,在教学如何把分数转化为小数这一知识点时,教材上给予的方式一般则是用分子除以分母。但有一位老师则对教材做了这样的处理,在分母是20、25、50、125这一特殊分数时,教师先出了这样一道题,则(用小数表示)?老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与合作伙伴进行讨论,让学生能在相互沟通、相互讨论中得出简便化法。当学生绞尽脑汁仍得不出答案时,老师便可以进行适当提醒:“能将变成分母是1000的分数吗?”此言一出,顿时如光照大地,学生思路瞬间被打开,从而快速地将特殊的分数化成小数。

总而言之,教学细节虽然在教学行为中是最小的单位,却也能让教学行为微观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关注这些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点,便能帮助教师实现生动、连接和延续的课堂。特别是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老师更要善于关注细节,不仅在外显性上要对教学细节进行关注和把握,还需要在可观察性的基础上进行把控,从而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篇5

[关键词]数学活动素质教育情感体验

著名的数学教育学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学生的认识主要是在实践和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认识这一规律的主要意义在于必须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的获取数学知识,在活动中训练操作与思维能力。以活动为载体,以活动促发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以此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基于此点,有必要从数学活动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来探索数学活动教学成功要素。

一、数学活动教学的特点

数学活动教学,即在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重复其发现过程,并使学生能力素质有所提高。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数学活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四个方面,即教师设计活动内容须生动有趣、活动设计须精致、把握数学活动须让活动具有数学味、让数学活动富有创意。

1.趣,活动教学的基础

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它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因此我们的活动无论从内容、形式上都应体现一个“趣”字,制造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2.精,活动教学的原则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与其穷于应付繁琐的数学内容和过量题目,还不如适当选择某些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题目的各个方面,在指导学生解题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才智与推理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活动须精致,有深度,涵盖知识面要广。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从多层次、广视角、全方位的认识、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思,活动教学的根本

《数学新课程标准》在论述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时,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数学活动须让活动具有数学味。创设具有数学性的活动,须让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创,活动教学的追求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依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精神,这种学习是不会长久的。”因而教学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创造的火花迸发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使学生始终保持亢奋的情感。教师在活动的设计中要渗透创新的理念,挖掘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让数学活动富有创意,让学生有创意地活动。

我们设计的活动内容生动有趣、安排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富有挑战性、把握了数学活动的特点,才能改变以往那种灌输式的教学。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思考的空间,创新的余地,让学生灵活的运用了数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信有效的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将会成为伸展儿童生命灵性的根基。

二、如何设计数学活动教学

数学活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之二,是教师缺乏对数学活动的形式及其作用的理性认识。在数学活动教学中,不少教师对进行什么数学活动、怎样进行数学活动、每一种活动的形式具有什么作用等问题感到困惑,因而在实施数学活动教学中无所适从。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实际活动,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因此,掌握数学活动的形式及其作用,这是实现成功的数学活动教学的有效方法。数学活动教学的关键,在于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活动因素,保证儿童有自己真正的活动。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使教学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问题”被喻为数学的“心脏”,“问题”乃数学生命活力的源泉。数学教师应当创造一种是课堂涌动生命活力的数学问题情境,使能师生一起探索,共同发现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学习内容中的新知识,转化为问题,隐伏于一系列的情境中,让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或新旧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构成学生认识活动的内部矛盾,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经常问问自己“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而促使学生不断质疑问难,发现问题,再经过积极思考、探讨,去解决问题。

2.创设操作情境,培养自主能力

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用耳朵听科学。”操作作为一种学习手段,可以通过它理解和掌握概念、法则和规律提供感性知识,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

3.创设交流情境,培养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是活动教学中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它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在集体合作中展示自己,创造个性。

4.创设生活情景,培养实践能力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因而让“生活”走向课堂,让数学贴近生活,能使学生发现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实践能力。所以,在数学活动教学中,应尽量创设生活情境,采取让学生体验生活原型,再现生活事实,唤醒生活经验和解决生活问题方式,使学生把理性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只要正确认识教学中数学活动的内涵,把握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的特点,灵活运用活动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相信数学课堂一定会成为孩子们的最爱。

参考文献

[1]斯托利亚尔.《数学教育学》.

[2]刘英健著.《小学数学活动课程的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篇6

【关键词】小学教学,小学数学,反思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1.引言

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关于教学反思的研究不少,他们企图从理论上为教师专业发展给予启发或指导;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管理者也纷纷要求教师开展教学反思活动,比如,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写反思日记,写课后反思报告、开展教学反思论文竞争等等。然而,在实践中轰轰烈烈开展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活动尽管对小学数学教师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要思考:为什么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活动效果不理想、原因何在、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活动等一系列问题。

2.教学反思及其特点

教学反思是教师个体或群体以教学活动或教学情境为聚焦对象,通过探究的方式解决自己教学活动或教学情境中的问题,以使自己的教学活动趋于合理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重新审视,这必然包含着对反思内容和过程进行验证。反思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反思的结果运用于实践,进行验证和修正,推动教学水平的向前进步。教学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总结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一步步地从感性走向理性,从实践上升到理论,从经验上升到规律。这个一个过程,必然要伴随着对反思对象的再认识和再创造。通过教学反思,必然会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学反思具有超越性。

3.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活动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很多年,但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教学反思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3.1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视角单一

从主体的角度进行分类,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教师与学生两类主体,教学不能只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够了,还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然是教学反思不能忽视的部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反思往往从“教”的角度出发,视角十分单一,具体表现如下:

(1)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活动多关注教师“怎么教”,忽视学生“怎么学”。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的时候,多涉及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对教材教法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策略的反思、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对个别教学事件的反思等方面,如何熟悉掌握教材内容、如何设定更准确的教学目标、如何优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何更好地编写教案等方面成了教师日常工作的重点。从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反思多集中于反思自己“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

(2)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片面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忽视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在现下的学校教学过程中,虽然各个学校一直在推行新课改,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小学数学教师们还是将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知识与技能”这个层面,教学反思工作也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而开展。在实际进行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教师的反思多涉及: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对教材教法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策略的反思、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对个别教学事件的反思等,但是反思的侧重点一直围绕着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3)教师对教学公平缺少反思。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学习过教育理论或教育观念,都知道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位学生,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偏爱班级里的“好学生”,也就是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好的或者乖巧听话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及课下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上,教师对待“好学生”和“差学生”的态度存在一定差异,往往会忽略一些“差生”的感受,缺乏对全体学生的公平性。比如“好学生”能获得教师更多的提问机会或关注,而“差学生”得到的关心或提问的机会却相对较少。由于在工作中教师的负担已经很重,对于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往往没有引起教师自身的重视,加之教师没有意识到这种不公平给学生带来的心理上的伤害,因此教师普遍对这种不公平的问题缺乏敏感,没有反思的意识。

(4)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多关注课堂教学,忽视教学管理方面的内容。在现实的教师工作中,小学数学教师们对教学活动的理解普遍存在着片面性,将教学活动等同于“课堂教学活动”,因为小学数学的特点,所以对教学活动中的学生管理工作关注,一般认为由班主任或则语文老师来管理,在对学生进行管理过程中,多采取模仿性的、经验性的手段,认为自己只要把学生“教”好了就好,能做数学题没有就可以。

3.2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浅薄化、形式化

(1)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浅薄化。教育研究者一直鼓吹教学反思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育管理者也热切地期望教师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教学反思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于是,小学数学教师纷纷写备课反思、课后反思或其它教学反思等材料,但由于许多小学数学教师认知能力或理论分析能力所限,这些反思大多仅止于回顾或不系统的经验性点评,并没有通过多方面的分析提炼出关键问题,且针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并不科学,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学反思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分析能力,缺少理性、系统的深层分析,不能准确把握问题,也不能解决问题,所以,当教师的“反思”只具备反思形式或反思流程时,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形式化。由于学校的强制要求,将教师的教学反思活动与其考评联系起来,因此,对教学反思不抱希望的教师们也不得不拿出部分的时间与精力写写反思材料或参与反思活动,但这种参与形式大于内容;更有一些教师认为工作负担沉重,不堪负荷,于是从网上下载别人的反思材料作为自己的“作业”。不对自己的教学情境进行分析,其问题是别人的,而非自己的,教师没有解决这一问题的迫切需要与动力;问题定位准确,产生好效果。被反思效果挫伤了热情的教师,迫于学校的压力不得不通过拼凑、下载等方式完成反思任务的做法,不仅对反思活动无益,反而有害。

4.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活动问题分析

本文希望通过建设教育共同体的方式优化教师教学反思的效果,首先必须通过教育共同体的框架分析教师教学反思问题产生的原因。本文认为,以教学为核心工作的教育共同体由三种层次构成:以教学为主要活动的师生共同体,这是基层共同体;服务于师生活动的教师集体、教育专家、教育管理者组成的教育共同体,这是中层共同体;由因共同教育教学信念而聚集起来的,形成的跨越体制、跨越区域的教师群体,这是外层共同体。本文以教育共同体的基层、中层、外层为分析框架,分析教师教学反思效果不理想的组织层面的原因,并企图基于此形成优化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

体制语境下,教师与教师的合作以及教师与专家的合作可以从不同层面对教师反思的观点、思维、技能进行启迪,提高其教学反思能力。然而,这些合作从形式到实质都不理想,这些直接制约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使其反思能力长期处于浅薄化的状态。

可以说,教师群体是教师受到共同的职业信仰、教育追求的感召而形成的。但是,由于种种障碍的存在,教师群体的合作反思并不必然是顺利的,在发展过程中,教师群体活动的展开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反思效果还很不理想。

5.优化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活动的策略

在教育共同体理论的指导下,共同体成员应该在共同信念的引领下,以合作互动、利益分享、责任共担的方式展开教学反思活动,优化教学反思活动的效果。因此,信念是共同体建设的基石,也是实施优化教学反思活动策略的前提。共同体成员的自主合作是发挥共同体功能的有效方式。基于教育共同体的层次,我们从以下三个层面形成优化教师教学反思活动的策略――关注学生反思视角,发挥师生基层教育共同体的作用;系统变革共同体主体关系,发挥中层共同体作用;从内外两个角度促进教师群体合作,充分发挥外层共同体的作用。

(1)关注学生反思视角,发挥师生基层教育共同体的作用。教师要想获得最真实的学生“学”的需求,一是通过和学生的交流,获得学生最真实的感受,二是让自己以一名学生的心态去体会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分层教学的方法来保障这种公平性。首先,为了避免分层不恰当不合理,教师要首先了解学生的情况,按照学生的差异水平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其次,为了防止在分层过程中教师潜意识地把学生按照以往的经验“贴标签”,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这种分层应采取隐性的方式――为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便于对学生进行干预和指导,对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只要做到心中有数,暗地里做出安排即可,并在语言上做出积极地引导,淡化差异现象对学生的负面影响,鼓励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分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横向分层和纵向分层,即组间分层和组内分层,努力做到纵向有差异而横向无差异,即组内成员之间有程度及能力上的差异,但各层次的成员都能在其他组中找到相对应的竞争对手,以便采取竞争的方法促进发展,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在这种方法中学生的分层是最主要的,分组是表面的,是对学生的一种保护措施,同时又促进了不同水平间的合作,发挥每个个体的优点。

(2)优化教师与研究者合作反思的策略。案例教学法对我国当前教师反思培训有着重要启示和推动作用。首先,教育专家精心设计、使用的案例来自丰富的实践情境,教师非常熟悉这些情境以及情境中的问题,这大大激发了教师的兴趣。其次,在案例教学中,教育专家不再是知识传递者、理论宣讲者的角色,他扮演的是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他主要鼓励、引导教师学员积极展开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可以说,案例教学容易沟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教师学员之间的距离,让学员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理解教学理论,并学会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3)从内外两个角度促进教师群体合作,充分发挥外层共同体的作用。从内外两个角度促进教师群体合作,充分发挥外层共同体的作用。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群体可以在日常的反思活动中,设定相对稳定的反思主题,定期围绕这个主题开展相关的讨论活动,将讨论的结果应用于实践,并将实践反馈的情况纳入下一次的讨论活动。通过这样的反思模式,可以推动教师反思的持续、深入发展,这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可靠的、基础的渠道。

参考文献

[1]王春光.反思型教师个人实践理论探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5,(1):138-143.

[2]张天扬.对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2,(1):121-122.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式课堂教学操作性活动角色转换活动实用性活动自我监控活动

小学数学活动式课堂教学的设计要摆脱传统的痼疾的根本出路在于数学价值对人的发展的回归,成为人的发展的“学程”设计。通过设计现实主体或问题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活动,并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伴随新问题的发现和问题解决后成功感的满足,使数学活动成为学生“乐学”的动力。在有效教学与有意义学习的对立统一基础上,通过师生共同建立合作交流与对话互动的课堂教学平台,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真正落到实处,体现主题式教学与开放性学习的统一的小学数学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核心要领。

一、操作性活动

小学数学活动课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堂教学形式。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它能有效地解决数学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操作性活动是小学数学活动式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把学生的学习定位于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借助于一定的手段,运用多种感官,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教、学、做融为一体,活动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操作性活动要求教师想方设法创造让学生动手实验、制作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教学《正方体》时,教师可以准备5×5的大方格纸,让学生亲自动手剪出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来做正方体,并由学生总结出展开图的11种类型。做好的同一尺寸的立体方块,还可以设计学生小组合作搭摆立体图形的活动,Cai给出侧视图平面形状,由学生搭建其可能对应的立体图形。又如《植树问题》一节,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环节: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并统计“两端植树”“一端植树”“两端都不植树”的线段图,寻求植树问题在具体情景中的解答方法。又如一年级上册《数学乐园》“走迷宫”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可供创作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走迷宫,满足要求的走法很多,这就可以为学生自由选择提供广泛的途径和方法。这个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数的顺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学生亲自经历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真正实现了“做中学”的目标。

二、角色转换活动

小学数学活动式课堂教学要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年龄及认知水平出发,教学中努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学生角色情感体验,做到循序渐进,不断提高。数学的美感在于研讨的答案的趋势。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共同目的,帮助学生体验这种智力的欢乐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如在学习《负数》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种角色转换活动:全班分为四个大组分列排好,第一位同学举一个箭头代表方向,任意指定某位同学作为原点位置,把o写在大卡片上,挂在相应的同学的胸前,各人代表数轴上不同的整数点。教师发出“-3”“6”“与原点距离大于2小于5的数”等指令,符合教师指令的同学举手,比赛各个小组的正确性高低。学生通过扮演数,合作成数轴这一活动,对数轴的数和点有了深刻的了解。又如在《方程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天平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探讨等式的性质,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过渡到抽象的数学模型,加深学生对等式及方程意义的理解。在《图形的位置与变换》教学中,为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图形平移、旋转的规律,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角色扮演活动:一名学生以阅兵式总指挥的身份,其他学生为“兵”,训练和体验平移、旋转等基本动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评分。给出变换位置的图形,学生以“总指挥”和“兵”的眼光理解图形平移、旋转的特点,小组合作比赛寻找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点的位置与变换,以寻找最多条目的小组获胜。通过变换角色,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入主动参与体验,较好地总结归纳出图形平移、旋转的规律,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实用性活动

实用性活动也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和实施实用性活动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通过活动充实知识,发展能力,增长才干,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在复习《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合作观察日历的活动,在观察、思考、交流讨论中,进一步启发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日历中横列、竖列、对角线上三个相邻日期数的关系和变化规律来学习如何用字母代替数,如何用代数式表示规律。又如学习统计知识时,教师可以可提前一周让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个数,来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理解不同统计量的意义。如学校要建个水泥篮球场,教师可以设计学生模拟施工放线活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线段、角等知识,教师给学习小组提供一根长绳、图钉、小木板,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既没有三角板,又没有量角器,怎样可以使得拉出线框的每个角都是直角?”又如目前大街上随时都会看到店家为招来顾客的许诺,诸如有奖销售、还本销售、买一送一等都可用来设计方程、百分数的应用题。在教学《图形的位置与变换》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设计图案比赛,体会平移和旋转的万千变化,充分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自我监控活动

在《分数应用题》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按下列自我调控单运用出声思维方式来训练学生自我监控过程并获得有关体验。

解答分数应用题自我调控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式教学,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验操作性,由仅仅重讲解、推理、演算转变为探索、猜想、发现,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的过程,由纯数学变为联系实际的数学,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性。活动式课堂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活动式教学更体现了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当然,活动式教学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不是万能的,教师必须把握好活动的“度”,把握课程的导向与密度,学生在相对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不是拘泥于教材、教师的影响,独立思考,积极实践,勇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极为有益。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3][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

[4][美]爱德华指导,苏国安编著.开启孩子的智慧天窗.合肥工业大学出版.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篇8

关键词:数学活动课素质教育教育条件

目前,小学阶段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还难于设立跨学科的综合类或科技类活动课。本文结合自己的教研活动,就面对全体学生的班级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谈几点思考:

一、要明确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目标

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文化基础教育为主,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的有关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解题方法等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计算、初步的逻辑思维、空间观念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则是根据学生的爱好和需要出发,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提供灵活而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达到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具体地说,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应是: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2.扩大数学视野,拓宽认知领域;

3.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

4.发展个性特长,激发潜在智能;

5.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要体现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特点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要根据各学校的师资队伍、教学设备、学生兴趣爱好等方面来确定,但总的来说,活动课的教学应以体现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自主性、开放性、层次性去渗透国情意识、科技意识、竞争意识、经济意识、民主意识、合作意识和培养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应变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为特点,来实现它的教学目标。

教育性是指活动课的内容应有鲜明的教育导向。即通过数学活动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或良好行为习惯等的教育。当前,还应突出反映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的现状和发展,渗透“国情意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确学习目的,激发求知欲望。

科学性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需要,选择以扩大知识视野、拓宽认知领域的最新信息、最新科技成果的内容,渗透“科技意识”,激发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

实践性是指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如学具制作、数学的实践与问题解决等,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参加实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开放性是指就开展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而言,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让学生接触社会,深入社会生活,使之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要用到数学,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层次性是针对各个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存在的个性差异而言,在设计活动课时要体现不同层次要求,以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各得其所,最大限度地使各自潜在智能得到开发。

综上所述,数学活动课教学体现的“八性”、渗透的“六个意识”和培养的“六种能力”是:

就活动课整体而言,各因素之间是互相交叉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设想一次活动课都能体现上述的方方面面,而是要相互渗透有所侧重。

三、要研究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课型

根据活动课的特点,结合不同年级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活动课可分为如下课型:

数学史话课。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刻苦学习、数学对社会发展进步的故事及简单的数学史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数学,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勤奋学习、克服困难的品质。如数学故事会、数学名家事迹介绍、数学读书会等。

趣味数学课。运用数学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游戏活动中,领悟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好数学的兴趣,如数学游艺、数学谜语、趣题讨论、数学展望等均属这类课型。

思维训练课。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等思维方式方法,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等品质,不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如简算技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数列规律、图形变换、智力竞赛等。

实践应用课。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配合数学课制作教具学具、实地测量、参观访问、办数学墙服、商店服务与数学有关的创造发明等,培养操作技能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竞赛辅导课。从全体学生的能力、爱好出发,适当组织专题讲座,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更加熟练地掌握数学的方法与技巧。

四、要建立小学数学活动课教学的评估体系

要认真抓好活动课的开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和教研部门应对数学活动课程的教学质量,从活动课的教育功能、教学目标和教学特点进行科学正确的评估。评估要考查:

1.是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培养、发展每个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活动课教学目标之一。活动课中,教师如何创设情景,激感,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人人受益、个性得到发展。

2.是否组织学生自主参与,真正成为活动的小主人。活动课中,教师如何组织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充分发展个性特长,通过独立思考和讨论合作,在研究教学问题中受到启迪,潜在智能得到开发。

3.是否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培养思维品质,进行思维训练,是否通过有趣的数学材料,在学生自主参与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维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习惯,使全体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4.是否指导数学知识的应用。在有趣、自主、积极思维的同时,是否使数学知识联系实际,组织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和在探索中发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从而增长才干。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篇9

一、要明确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目标

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文化基础教育为主,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的有关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解题方法等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计算、初步的逻辑思维、空间观念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则是根据学生的爱好和需要出发,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提供灵活而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具体地说,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2)扩大数学视野,拓宽认知领域;(3)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4)发展个性特长,激发潜在智能;(5)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要体现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特点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要根据各学校的师资队伍、教学设备、学生兴趣爱好等方面来确定,但总的来说,活动课的教学应以体现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自主性、开放性、层次性去渗透国情意识、科技意识、竞争意识、经济意识、民主意识、合作意识和培养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应变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为特点,来实现它的教学目标。教育性是指活动课的内容应有鲜明的教育导向,即通过数学活动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或良好行为习惯等的教育。当前,还应突出反映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的现状和发展,渗透“国情意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确学习目的,激发求知欲望。科学性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需要,选择以扩大知识视野、拓宽认知领域的最新信息、最新科技成果的内容,渗透“科技意识”,激发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实践性是指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如学具制作、数学的实践与问题解决等,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参加实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思考性是指选择的内容不是课本知识的机械重复,而是它的引申与发展。如计算技巧的传授,要注重思维训练,开发潜在智能,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以提高思维水平。趣味性是针对活动课的内容和方法而言,以吸引学生参与,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寓学于乐、寓智于趣,生动活泼、主动地获取知识。如智题趣解、数学游戏、智力竞赛等活动的开设,使学生参与竞争、敢于竞争、善于竞争,以培养学生忠诚、坚定、自信的意志品格。自主性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使每个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表现。开放性是指就开展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而言,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让学生接触社会,深入社会生活,使之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要用到数学,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层次性是针对各个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存在的个性差异而言,在设计活动课时要体现不同层次要求,以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各得其所,最大限度地使各自潜在智能得到开发。

综上所述,数学活动课教学体现的“八性”、渗透的“六个意识”和培养的“六种能力”是就活动课整体而言的,各因素之间是互相交叉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设想一次活动课都能体现上述的方方面面,而是要相互渗透有所侧重。

三、要研究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课型

根据活动课的特点,结合不同年级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活动课可分为如下课型:(1)数学史话课。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刻苦学习、数学对社会发展进步的故事及简单的数学史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数学,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勤奋学习、克服困难的品质。如数学故事会、数学名家事迹介绍、数学读书会等。(2)趣味数学课。运用数学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游戏活动中,领悟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好数学的兴趣,如数学游艺、数学谜语、趣题讨论、数学展望等均属这类课型。(3)思维训练课。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方法,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等品质,不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从全体学生的能力、爱好出发,适当组织专题讲座,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更加熟练地掌握数学的方法与技巧。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实践活动;教学研究

一、目前中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于当下中国的教育来说,虽然开始进行不同城的的改革,然而一些院校对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重视度却并不够,一些院校的教师在任教过程中往往将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一带而过,甚至还有的教师将综合实践教学内容作为学生自学内容,放弃对学生的指导和带头,还有的教师为了得到更多的任教时间,甚至删除综合实践教学内容,这一些问题都足以彰显出校园和教师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的不够重视,造成这样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的应试教育下的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学校认为学生学习是为了考学,教师认为学生的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同时,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内容并不作为学业和成绩评价的主要内容,因此,许多教师认为没有必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它,并且受制于传统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只要分数高就行,其余都是在浪费时间,这样的教师视野狭窄,没有真正理解小学数学中开设综合实践教学的意义所在,同时也没有深刻理解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给学生与学校带来的种种好处,从而不能真正地培养人才,这也就造成了对小学数学综合教学的重视不足等问题的出现。[1]第二,对于现如今中国的小学数学教育来说,中国的数学教育在近十年内并无太大的变化,这也就造成了一些教师认为一直遵从这种教育是没问题的,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一直没有变化、没有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些教师任教时间可能多达十数年,在知识点的讲解上也是循规蹈矩,不能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综合实践数学课程,同时也无法认识到综合实践的小学数学课程给小学生的成长发育和小学数学带来怎样的好处,更有的教师将其认为是一个知识点,粗略地讲给学生后让学生自行领悟,就因为这样才出现了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的不重视,所以说要想让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有条不紊地执行下去,首先就需要让教师进行一个清楚的定位。[2]

二、改进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的对策

第一,对于小学数学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通常是言传身教,即教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在讲台下听课,而教师所讲的内容大多也是根据以往的授课经验以及书本知识进行讲解,所以,为了使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程能够顺利实施,首先就需要转变师生共同的观念问题,数学综合实践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首先来说,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知识讲解,教师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方式是通过实践来让学生学习到知识,这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小学生有着极大的好处,首先,小学生还处在心理和智力发育不成熟的阶段,对于一切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往往能够加深孩子们的记忆程度,所以,通过这种实践教学让孩子们学习的速度更快,同时,由于是实践教学,大多的实践教学方式也能够让孩子们喜欢,而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通过这种教学就能够改变孩子们对于传统教学的观念,不仅如此,学校也需要适当的组织教师进行授课,传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深入剖析知识点等等。[3]第二,对于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来说,首先应当确立一个明确任课方向,数学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学校为辅助的这样一个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摒弃原有的教学方式,即严厉苛责等决不能出现,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引导学生去接受实践活动课程,其次就需要确立教学主题,虽然原有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大多出现过类似的知识和学习主题,例如《自行车里的数学》、《房子中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等等,然而教师却并没有将此进行深入剖析教给学生,例如房子中的数学,人们都知道三角支撑的建筑是任何图形中最坚固的,然而为什么坚固,怎样的三角形才更坚固等等,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都不会深入剖析,最终导致这类的课程以失败告终,因此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引入相应的活动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明确活动的目的之后,让学生们自行讨论,然后教师再去讲解,并且纠正学生们在讨论过程中一个个的问题,一些实践课程可能还需要学生之间进行探索然后总结探索后的资料进行陈述总结,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这种探索和合作的精神,这样,才能够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小学数学课程深入人心。[4]第三,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小学数学教学来说,从字面的意思上就不难发现,最重要的是实践,然而实践并不能空口无凭,要将更多的教学搬到室外真正的进行实践课程的教学,一些教师所理解的实践教学不过是在授课时利用一些数学工具来达到实践的目的,然而这样的教学方法在长时间的使用过后就会降低新鲜感,使学生越来越提不起兴趣,从而还会产生厌学心理,这样的教学方法使用太长时间之后就会变得和传统教学方法一样,所以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也为了让学生更快地学习,就需要将课堂搬到教室外手把手地真正达到实践教学,例如上文中所提到的《自行车中的数学》,教师可以找来一辆自行车,在操场上给学生们授课,自行车中包含哪些数学知识,一点点给学生们讲解,比如自行车的轮胎是圆形,圆的周长怎么算?圆周率是多少?[5]这些都是知识点,自行车的骨架是三角支架,为什么是三角支架,给出三角形的一些特定信息怎么求出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还是等边三角形,给出特定的自行车行驶速度怎么计算行驶公里,等等,教师通过这种实践方式的教学,首先能够引发学生们的思考,因为是实物,学生们的思考就会变得更具体,而不是课堂上的抽象思考,这样就会极大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其次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还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会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是以前所没有接触过得,从而更加喜欢数学,最后利用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好动的性格,让其自由讨论,还能够加深学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的互相合作精神,通过这些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能力显著地提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不断变革,传统教育终将会被新式教育所取代,新式教育能够结合社会当下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今天人们提到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教学正是利用了孩子天生好动、兴趣广泛、厌烦学习等特点进行针对教学,利用实践教学将课堂搬到课外,能够充分地利用这种新鲜感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更加喜欢数学,不会出现厌学心理,同时利用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也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改善师生关系,等等。[6]

参考文献:

[1]张慧妍.如何在“问题式”教学中提升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以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掷一掷”教学为例[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7(Z1):111-112.

[2]张建秋.关于小学数学“数的运算”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践探索[J].科学中国人,2017,(03):353.

[3]符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以“画线段图”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17(02):60-62.

[4]祝秀琴.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论述[J].学周刊,2017(06):115-116.

[5]魏权.顺应孩子天性设计数学课堂适应课堂生成提高课堂效率——小学数学中高年级高效课堂实践剪辑[J].学周刊,2016(26):21-22.

[6]王成营.实践取向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的优化[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6,(02):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