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脱稿讲话的要点及技巧十篇脱稿讲话的要点及技巧十篇

脱稿讲话的要点及技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5:33

脱稿讲话的要点及技巧篇1

练好文字功夫,巧于归纳概括

无论是对思考内容的梳理,还是对课件(发言稿)的加工,都离不开“文字功夫”:结构、布局、详略;强调、提示、论析;修辞、文采、意境,包括标题设计等等,均需一定的文字功底。即便是即席发言,也需要鲜明的层次感、清晰的头绪感、精当的概括感。

从上述“需要”角度看,文字表达是提高言说质量首选的自修功课,欲达到口吐莲花、文采飞扬的效果,就一定要自学文学知识,通过对诗歌、散文、唱词、小说以及相关教科书和经典文章、精彩句段等观摩、赏析和学习,体会、培养文学“用笔”技能。

相对于讲课、发言,文字功夫的着眼点最好放在“归纳、提炼、概括”上:要让层次标题、段落要点形成精练有序的“排比句”,内容头绪清晰有致;要让观点思路、成果经验形成概括恰当的“点睛语”,意核内涵言简文精。若达到上述效果和水准,就一定要巧于归纳和概括,就一定要擅长文字表述。

注意学习积累,增加知识储备

讲课、发言活动,不是对课件和发言稿的语言复制(抽象念稿),而是对其的内涵解读、生动发挥,是调动包括语言在内的各种信息符号和知识节点,进行演、述、释、译、辩、析的综合性智能劳动。一堂专业课程讲下来,一次汇报发言说下来,你的知识储备程度在受众面前会一览无余。

讲课、发言的质量高低,信息与知识的含量多少,既折射出当事人是否勤于学习与积累、是否具备悟性与灵感,也折射出当事人是否用心和用功。

我们在学习、积累,增加知识储备的过程中,很难机械地划定一个区间。因为讲课、发言时,一个生动的典故、一个传神的比喻、一组美妙的词句、一套精美的幻灯、一个优雅的手势,会涉及非常宽泛的知识领域和实践空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以下知识内容,建议你涉猎和参考:演讲、传媒、着装、礼仪、美学、文学、书法、绘画、戏曲、音乐、舞蹈、摄影、名人名言、诗词警句、典故传说、幻灯制作。

学习积累贵在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知识储备贵在融会贯通、异曲同工。如果不能把艺术元素、知识养分用在讲课、发言活动中,如果不能通过学习积累优化言说质量,那学习、积累活动只能是机械的“填鸭”和材料堆积。

留心视听场境,体会讲说技巧

讲课、发言的质量最终要体现在视听现场,因此,除了“案头”功夫外,你还需留心视听场境,体会讲说技巧。请注意:视听场境不仅是当事人亲历的现场,还应包括非“现场”的视听效果。

从“亲历”的角度看,出席会议、观看演出、身临讲座、参加培训、观摩演讲,包括相关仪式、讨论交流等所有语言交流的“语境现场”,都应该是吸收、学习、体味讲说技巧的学习机会。如果你留心的话,领导讲话的语言风格、主持人的文辞分寸、讲课教师的表达技巧、交流对象的语气口齿、视听现场的幻灯效果等,都可以令你从正面或反面得到一点一滴的受益和启发。

从非“现场”的角度看,观看电视、收听广播、播放视频、接收其他非“现场”视听信息,同样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关键在于你是否留心每一个细节,是否从讲说技巧的角度去思考、去回味。比如,电视、广播中就有大量访谈、讲座、曲艺等语言交流和语言展示节目,看电视、听广播也是你学习表达的好机会。建议你把琢磨视听场境信息作为“口语表达”的自修课程,养成旁学兼收的良好习惯。“有耕耘必有收获”,肯留心同样有收获。

勤于实践活动,练好嘴上功夫

“嘴上功夫”是讲课、发言质量的载体。若培养“嘴上功夫”,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特别是能动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应该列入你的自修课程。

盘点“讲说”活动,不断扬长补短。对任何一次职场讲说活动(开会发言、讲课培训、主持活动、汇报工作),都要作为提高言说水准的演练平台。从案头准备、仪表妆容、开场收尾、语气口齿、语速音量、控场技巧、时长把握、幻灯效果、附件配合等每一个细节,按照既定的“技术规范”去实践和体会。每次讲说活动结束后,都要盘点得失、总结“成败”,归纳原因,作为下次讲说活动的调整依据和完善方向。如此反复实践,不断扬长补短,你的表达水准必有进步和提高。

勤于实践活动,优化表达功底。除了盘点讲说活动,不断扬长补短外,你还应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其他实践活动,不断优化自己的嘴上功夫。比如——

搜集一些颇具难度的绕口令,或大声诵读、或心里默背,强化口语发声的清晰度,提高对舌音口齿的控制力;

选择一些文字美、意境佳的诗歌散文,反复朗诵表演,体会抑扬顿挫和声情并茂的语气声调;

抓住和同事(伙伴)交流的机会,或讲故事说笑话,或叙述事由经过,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质量;

对着镜子练习手势、表情,或回放自己讲说情境的视频,检视、总结、调整语言表达技巧;

对于乡音难改的同行来说,最好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规范,尽力向“标准话”靠近。

培养心记能力,练习脱稿说话

脱稿讲话的要点及技巧篇2

人格魅力效应。即兴讲话是领导者最起码的基本功,是公众评价领导者能力水平的一个最为主要的标尺。基层干部群众接触领导的机会比较少,他们把领导临场发言水平,作为判定领导者能力和水平的主要标准。领导干部在面对群众作即兴演讲时,关键是即要说真话,动真情,又要言之有物。“万丈高楼平地起”,领导者要想练就高超的讲话艺术,增强人格力量,在群众中塑造良好的形象,一方面要扎实学习,刻苦训练,广览博书,增强文化底蕴和素养;另一方面在每一次讲话前,要针地听众对象,精心准备,及时熟悉与讲话主题相关的业务和工作,列好提纲,打好腹稿,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目光亲和效应。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目光交流是人情感交流的最佳方式。青年人谈恋爱时,眉目能传情。同样即兴讲话脱离了文稿,讲话者由一直注视文稿到游离桌面而目视听众,环视会场,听众有一种被领导者“放在眼里”的感觉,从心理上拉近了讲话者与听众的距离,听众便对领导者有了一份注意。这种目光与目光的注视,实际上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给听众一种亲和感,增强了讲话的吸引力。可想而知,一名照稿念话的领导,稿子大部分都是秘书班子。念的大部分又是套话、空话,大条小条、一是二是、一点两点,就像讲的:“甲乙丙丁,就象开个中药铺,”念来念去让听众难以分清哪是领导强调的重点,听不出哪些是领导自己要讲的东西,使听众听得一头雾水,更谈不上语言风格。

姿态感染效应。照稿念话者,动作姿态单一。一般以有坐姿、拿稿为主,很难配以必要的手势。而即兴讲话者由于脱稿而讲,身体可坐可立,手势可招可挥,大有挥斥方遒之势。良好的手势动作、言谈举止,是语言的必要补充,增添了讲话的风采,会极大地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一个协调、合体、大方的讲演动作,能够为观众留下美好乃至永生不灭的印象。比如,生前从延安赴重庆谈判登机“挥手之间”,以及在开国大典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湖南语言风格与挥手致意,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反蒋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信心和勇气。

激情煽动效应。常言道,“语为情动,言为心声”。以情感人,是照稿念话难以达到的效果。即兴讲话摆脱了文稿的束缚,使领导者思维的天地更加广泛,演讲者语调时高时低,频率时缓时急,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声情并茂,时而机智幽默,时而妙趣横生,时而抑扬顿挫,在严峻复杂的场面神态坚定冷静,在悲痛的场面稳重严谨,在欢欣热烈的场面热情、洋溢,特别是随时把握场面气氛和听众的心理,临场发挥,触景生情,贴近听众,紧扣人心,引起共鸣。这是“篾匠”在书房里挖空心思也编不出来想不到的,也不可能超前性的把握到场面气氛和听众的心理。即席讲话不但有助于领导者语言的现场组织和发挥,而且口语化表达,简明通俗,容易入脑入耳入心,有助于听众的理解和消化,有利于调动听众的积极性,达到鼓劲、宣传、动员之目的。比如,瞿秋白在北伐战争时期的一次宣传工作会议上讲话时,针对前者观众反感的长篇大论,做了一个简单而又一语双关、意味深长的即席讲话:“宣传关键是一个‘要’字,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拳拳打在要害上”。讲罢随即下台,几秒钟后,观众才回味过来,简短26个字的演讲辞,激发了雷鸣般的掌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兴讲话的技巧是多方面的。练就临场发挥的水平也非一日之功,领导者要实践中不断钻研和锻炼这门学问,这是提高领导素质和领导艺术的关键,很有实践意义。

脱稿讲话的要点及技巧篇3

一、指导思想

疫情期间,全国上下奋力抗击,动人事迹,可歌可泣。根据上级要求要做到疫情当教材进课堂,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爱国、爱家、爱生命的三爱教育,侯谢小学结合当前形势,特举办主题为《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演讲比赛活动。

二、参赛对象:

侯谢小学三至五年级学生,围绕疫情期间“三爱”教育主题在班内广泛开展活动,通过筛选,每班推荐3-5名优秀选手参加比赛。

三、参赛要求:

(1)题目自拟,尽量脱稿演讲。演讲稿要求主题鲜明、深刻,内容充实具体、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结构精巧,富有启发性,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2)演讲稿内容要贴合实际,要与当前疫情防控相结合,演讲时间为3-5分钟。

四、演讲评分规则:

(1)评分方法:比赛采取10分制,评委现场打分,以平均分作为最后得分。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若出现同分,则精确到后三位,依此类推。

(2)评分标准:

①演讲内容:3分。要求演讲内容紧扣主题,主题鲜明、深刻,格调积极向上,语言自然流畅,富有真情实感。

②语言表达:3分。要求脱稿演讲,声音洪亮,口齿清晰,普通话标准,语速适当,表达流畅,激情昂扬。讲究演讲技巧,动作恰当。

③形象风度:2分。要求衣着整洁,仪态端庄大方,举止自然、得体,体现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上下场致意,答谢。

④综合印象:2分。由评委根据演讲选手的临场表现作出综合演讲素质的评价。

五、参赛地点:五年级教室

六、评委及统计:于海平

陶玉

赵文静

张泽星

七、会场设计及音响:常哲峰

张泽星(开始前播放升旗视频、全体学生宣誓)

八、拍照制作美篇:张蕙

九、参会学生:每班不超10人(包括参赛学生),学生总数不超过30人,佩戴口罩。

十、奖项设置

本次活动分三年级组和四、五年级组进行评奖。三年级组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优秀奖若干名;四、五年级组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优秀奖若干名。

脱稿讲话的要点及技巧篇4

一、适合现场表达演讲语言是经过精心锤炼和构筑的口语,是生活化的语言,它的语汇、句式和语气都有浓厚的口语色彩,通俗晓畅,自然流动,没有雕凿的痕迹,没有公文的程式化,没有诗歌式的跳跃和剪辑。因此,它很适合自如的口头表达。演讲语言又为演讲人运用语气、停顿、语调等语音手段和感情、手势等体态语言提供了充分的表现余地。总之演讲语言既要能“讲”又要能“演”,便于现场表达。在起草演讲稿时,要摆脱其他文体的负面影响,在语言体裁的抒情上以适合现场表达为尺度。请看秋瑾的著名演讲《敬告二万万女同胞》:

陈后主兴了这缠足的例子,我们要是有羞耻的,就应当兴师问罪!即不然,难道他捆着我的腿?我不会不缠的么?男子怕我们有知识、有学问,爬上他们的头,不准我们求学,我们难道不会和他分辩,就应了么?这总是我们女子自己放弃责任,样样事一见男子做了,自己就乐得偷懒,图安乐。男子说我没用,我就没用;说我不行,只要保着眼前舒服,就做奴隶也不问了。自己又看看无功受禄,恐怕行不长久,一听见男子喜欢脚小,就急急忙忙把它缠了,使男人看见喜欢,庶可以藉此吃白饭。

这段文字既是精妙的语句组合,又是晓畅通脱的口语;既有催人猛醒的连珠炮式反问,又有冷静剖析的精到陈述;既有信手拈来的散句,又有回环复沓的顶针式排比,且整中有散,不拘一格;既有变化多端的语气语态,又在造句上恣意而为;短句为主,长短参差,如同信口而说,但又富于韵律;既是逻辑严密的议论,又是行云流水般的叙述;既是高屋建瓴的精辟之言,又像拉家常一样平易;既有愤懑之问,又有幽默之语。只是阅读,就觉得演讲人的声口、神情、态度呼之欲出。这样的文字无疑是适合亦“讲”亦“演”的现场表达的。

二、适合于现场调控写作演讲稿的运思阶段就要顾及针对听众的现场调控。要适当地预设或埋伏一连串能够触发听众的想象、情感、意志、经验等等的兴奋点,以便张弛有度、擒纵自如地驾驭现场,调控听众,促使听众参与,更好地进行现场交流。在成文过程中,要围绕演讲目的和内容,在开头、过渡、展开、收束等各个环节上有意识地运用调控技巧。比如,在行文上,设置悬念以引人入胜,运用蓄势的手法导向情绪的爆发点,形成一个个激荡人心的涡旋。还可以点缀“闲话”,以调节心理、活跃气氛,化隔膜为亲密,化挑剔为欣赏,及时喷洒防止精神疲劳的清醒剂。其实调控手段远不止这些。此外,写作演讲稿时,对风云变幻的“现场”要有所准备,必要时还要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设想。鲁迅的演讲《文学与政治的歧途》有这么一段:

北京有一派人骂新文学家,说:“你们不应该拿社会上的穷人和人力车夫做材料。你们做诗做小说应该用才子佳人的做材料,才算是美,才算是雅,你们为什么不躲进象牙之塔?”但他们现在也都跑到南方来了,因为北京的象牙之塔已经倒塌,没有人送饭给他们吃,不能不跑了。……为人生的文学家,平时就很危险,到了革命的时候,死的死,流落的流落,因为他们的感觉比普通一般人敏捷,他们所看到的想到的,平常的人都不了然,他们的境遇往往是困苦的,所以能够看见别的困苦。

脱稿讲话的要点及技巧篇5

关键词:播音腔;播音本质;艺术特质

任何艺术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播音腔”就是有声语言艺术的特色形式展现。特定的专业声腔简单来说,就是在播音过程中所具备的“提打挺松”的状态,也就是通过完成提颧肌、打牙关、挺软腭、松下巴这一系列动作所形成的声音,俗称为“播音腔”。

1播音腔及其历史发展溯源

叶圣陶《文明利器》明确指出“团结大众”、“传授知识”等广播传递过程中应该达到的要求,从而发扬广播的正面价值。鲁迅《偶感》、《儒术》等也对当时广播进行评述,一定程度上批判旧中国的剥削阶级利用广播达成其剥削的目的。1995年至今,播音理论的研究在关于创新和改革的道路上获得了空前的突破和发展,现今的电视广播节目则更具有服务性与娱乐性特点,在表达上也更加贴近受众。部分播音主持人依旧以古板腔调机械状态、违背事件客观规律地来进行着播音工作,没有交流感更谈不上真实性,从而引发关于“播音腔”质疑,其认为这种传统播音已经脱离时展节奏。

改革开放以后,播音选拔将侧重点放在音质形象上,播音员本身应具备的专业素养被忽略。部分播音员成朗读机器、冰冷机械地传递着文字、没有丝毫感情可言,传统播音就成为人们所不能理解接受的“播音腔”。不少播音员主持人承袭着这种“传统播音腔”,稿件类型一概不问,表达形式因循守旧,让人感觉苍白无味并逐渐心生厌倦,最终导致“播音腔”在一定程度上被质疑和遭受排斥。

张颂在《“播音腔”简论》中就指出“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形式,播音语言要受稿件内容的影响,要考虑到文字的整体风格,要坚持对客观事实的真实表达。因此,做到字正腔圆、逻辑严密、语流恰当是对播音员主持人的必然要求。”[1]由此看来,真正的播音腔就有两个含义:具有扎实的基本功,真实适度表达技巧,字正腔圆、庄重大度、犀利温和的播音风格的一类播音腔;另一种则是古板机械的朗读机器,无一点儿感彩可言,距离感十足的表达形式。被人们所误解的播音腔通常就是后者。

2播音腔的艺术特质及其本质属性

第一,规范性、标准性强。规范化体现在发音准确、用词严谨、语法正确,标准化就是指能够准确熟悉的运用普通话。规范性与标准型是一种艺术追求,只是更为严格的要求着逻辑思维,语感语流的清晰严密。第二,庄重感、严肃性。庄重性即为严谨慎重,大气端庄。主持人在说话之前谨慎,说话时稳重,尽力做到“善言”而非“轻言”、“失言”。严肃性则体现在严肃而不呆板,郑重却不失活泼,庄重严肃并非故意深沉、不苟言笑,而是播音员主持人根据稿件的内容风格所表达出来的一种态度和一种对于客观事实的反应。第三,分寸得当。在面对不同稿件和事件,在反映和讲述繁杂的人、事、物及其关系时都遵循着主次之分、理解着轻重缓急、十分注意分寸感的把握,将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情感与表达相统一,既没有苍白感也没有失去情感控制,以最适合的方式有态度的通过有声语言表达出来。

毕一鸣认为:“播音语言从本质上是广播电视诉诸听觉的语言,是口头语言的一种类型。广播电视是面向社会大众的传播媒介,播音是沟通媒介与社会大众的重要语言方式。”[2]金苗的《节目主持人播音语言的生活化》也解释说:“语言是线性的,播音语言表达的线性特点决定了我们的传播语言必须口语化、生活化。”[2]“说话”是播音主持的本质,只有贴近生活,真正理解稿件内容、情感和意义,以日常生活的语言像聊天一样自然地表达,才能使得表达更为准确深入,才能将真挚的感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拉近与受众距离,真正做到给予受众。倘若再融合一些表达技巧的运用,如播音表达创作的内部技巧:情景再现,内在语和对象感,播音创作基础的外部技巧:停连,语气,重音及节奏,这样所表达出来的东西就更加有立体感,能真实再现文字所要传递的内涵,摆脱了机械古板的固有腔调,让人们重新认识播音腔。

3播音腔紧跟时代潮流

罗莉在《文艺作品演播》说道:“个性化的语言既不是念,也不是播,更不是装腔作势,而是以生活化的方式不夸张地细致自然地道来,让人备感亲切又清晰易懂。”[3]以实践经验为基础,融合当今时展特色,播音创作应该走向自然、生活、大众的道路,而这也正是播音以及其创作发展的创新方向。那么,媒介化时代背景下,技术的改变导致人们审美水平的提升,传统的纸媒时代机械化的播音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关于艺术审美诉求的需要,如何适应时展,在激烈历史发展洪流中保持“播音腔”艺术发展永葆活力和展现出蓬勃发展的动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以口语化的形式进行播报,展现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客观深刻地揭露事件本质。用通俗易懂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与受众交流,更加接地气地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把握分寸,客观深刻反映事件本质。以白岩松关于郭美美事件报道为例,其站在受众的角度进行播报,从各个方面发现认识问题,挖掘受众的在意点,发人深思……播音员主持人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应该打破条条框框束缚,站在受众的角度以最为贴近受众的方式进行报道,这样不仅能吸引受众,更好地与受众交流,还能提升认可度增加节目的存在感。

其次,一方面,简明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善于发现关键点达到深入发掘的结果。主持人在新闻评述过程中加入自己的评议,能够明确给人以思考。内容则更有丰富感与立体感,让人们更加理性全面了解事件的整个经过,提高问题的社会关注度。另一方面,机智幽默,讲述感强。用讲述方式来表现播报内容,生动地展现播报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具有较强的代入感。幽默的元素可增强语言的趣味性,更能吸引受众的关注度和认可度。

再次,丰富内涵,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如今,播音主持不再要求字正腔圆、语音面貌,更加注重其所表达的内涵和蕴含其中的人文价值思考。思想底蕴、文化底蕴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是播音主持人发展的保障。湖南卫视《我是歌手》总决赛现场汪涵的机智救场就充分说明一个主持人在丰富文化储备的情况下是可以做到从容不迫,临危不惧的。由此可见,丰富内涵和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主持人最坚实后盾。

4结语

媒介化社会时代,“播音腔”不是孤立和片面存在的,它是语言艺术的结晶,是时展的产物,它体现着播音语言独特的魅力以及播音“二度创作”的成果并正以蓬勃发展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1]万康玲.浅析气象节目主持人的培养[C].全国气象影视技术交流会,2008.

脱稿讲话的要点及技巧篇6

一、练好真本领

新闻宣传工作兼具“时效性、生动性、新闻性、故事性、互动性”等特点,学校通讯员写作技巧的熟练度直接关系到新闻宣传稿件的数量和质量。虽然,具体的技能培训要等到第二次培训,但是从今天的会议内容,结合我校现有的实际情况,急需要培养一批能掌握各种文章、消息、简讯的结构和写作技巧的“熟练工”;要建立适当的考核机制,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给通讯员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让他们在实战中不断积累经验,具有获得感。

 二、掌握规律性

   新闻稿不同于其它稿件,除了格式规范之外,还需要有合乎传递正能量的内容,需要宣传干部熟练使用各种新闻宣传媒体,比如图片、视频、微信等,及时报道发生在身边的事件,充分发挥好新闻宣传的喉舌作用。宣传干部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要用党的先进思想、科学理论及法律法规知识武装头脑,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方式。做好学校的新闻宣传工作,一要勤快,二要肯干,三要会干,要充满热情地深切感受身边各种活动场面,理解它、描述它,带有感情去写作。才能吸引读者,令阅读者感到愉悦、受到思想启迪。

  三、注意时效性

脱稿讲话的要点及技巧篇7

热词:科普读物科普出版写作技巧

科普出版工作者肩负着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的历史使命。优秀的科普作品,可以促进公众更及时、充分地理解科学。

随着公众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关注科普作品的群体不断扩大,然而真正好的科普精品却并不多见。现有的科普作品中,有些选题陈旧,满足不了读者的阅读需求;有些缺乏文采和合理的设计,以填鸭式的知识传输模式,照本宣科地说教;更有甚者,充斥着满纸术语和公众难以理解、搞不清楚的专业内容,让读者望而却步。导致内行人不用看,外行人看不懂或不爱看,是不合格科普作品的通常症状。原因很多:传统的科普出版模式惯性地侧重知识本身的传播,而不注重甚至忽略读者的接受度和阅读感受;科普出版本身不受重视,社会缺乏科普创作人才及其人才培训的机构和环境;科普创作收效低微,少人问津等。

那么,怎样掌握好优秀科普作品出版的要点呢?下面总结归纳为三点。

一、科普出版需要不断更新观念、知识

科普,顾名思义即“科学+普及”的结合。科普的首要属性自然是科学性,因而,怎样强调科学性也不为过。

1.坚持走专业出版之路。作为科普出版人,首先要有甄别科学性的能力,能将伪科学、甚至谬误的书稿拒之门外,将书稿的非科学处加以纠正,这是毋庸置疑的必须遵守的铁律。对书稿科学性的把控能力来自于专业判断。目前,科技出版社的专业编辑一般都具有相关专业的学历,并要求做专业出版。如医学专业出版人,一般具有医学专业教育背景,决定了他们对于医学科普具有相当的把控力。他们的出版范围是医学科普,如果做其他板块的出版,就成外行人瞎子摸象了。反之亦然。总之,坚守专业出版,并严格把关,秉承这种精神是做专业科普出版的前提。

2.不断更新知识。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使得科学知识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也是科普出版必须要关注的。在科普作品中,相当一些内容属于落伍的老化知识,这也是不可取的。如,在SaRS流行初期,相当多的科普作品宣传用“食醋熏蒸可以达到‘空气消毒’的目的”,就是科普知识老化的典型。再如,当前医学科学认为,艾滋病、白血病、前列腺癌等以前宣判“死刑”的疾病,通过规范治疗,基本可以当做慢性病来管理……总之,科普出版人要保持敏锐的视角,尽量做到与科学进展同步,才能起到及时普及知识的作用。

二、科普出版需要提高讲道理的艺术

科普作品的本质是讲道理,把科学知识的道理普及开来,这个讲道理的过程需要讲究一定的艺术。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

1.选题切入艺术:同样的素材,不一样的切入点,效果会大相径庭。科普出版人可以考虑放宽眼界,从热点新闻话题、学科知识的人文背景、百姓日常生活关注的焦点等多角度挖掘切入点。毕竟科学并不枯燥,每一项科学成果背后的人文背景,都体现出科学精神,并且最终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这其中,更容易利用的,就是有关人物或事件。当然,更多的科学研究中并没有那么多可探寻的热点,这就考验科普出版人策划技能了。总之,在出版之初,一定要选准最容易引起关注的切入点,这不能不说是一门艺术。

2.亲民艺术:科技与科普的最大不同点,在于表达形式。科技的表达形式要严谨专业,而科普则要最大限度地把这个形式转化成读者能接受并喜闻乐见的形式。转化的好与坏,有高下之分,也是一种艺术的体现。多数情况下,广大读者偏爱便捷的通俗读物,也就是说,读者习惯轻松阅读、轻快阅读、轻灵阅读,即所谓“轻阅读”。成功的科普读物,应当融家庭味、生活味、现代味、人情味、文学味等“五味”于一体,做透亲民的功夫,方可赢得公众的青睐。

3.更新观念的大出版艺术:在信息化、知识化的新形势下,科普作品的写作、出版都必须更新观念,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只有保持开放的胸怀,才能做好科普大出版这个事业。这个观念的更新,应该贯穿在出版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等多领域、多方面。例如:提倡创作题材的广泛性和个性化;鼓励科普创作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多元化;提倡创作协作(行业专家+文学家联合创作);顺应阅读潮流,开发多媒体出版,等等。总之,只有与时俱进,提供良好的出版大环境,才能蕴育出好的产品。

三、科普出版呼唤高超的写作技巧

科普创作要掌握一定的创作技巧并非难事。在创作阶段,编辑可以主导科普作者注重以下写作技巧:

1.使用讲故事式的创作手法:通过讲故事的手法来创作科普作品,可以在写作上增加人文成分,赋予作品以生命力。这种深入浅出的表现形式,一方面使内容更感性、情感化,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建立平等交流的平台,同时也能从浅显的故事中说明道理,达到深入浅出的科普目的。故事越生动,越贴近主题,越能从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眼球,激发公众的阅读欲望。例如,许多人都看过医学科普专家洪昭光教授的科普书,诸如由于贮存大白菜的故事引发老俩口争论,一位博导与学生之间的争吵等有趣的“段子”,让读者轻松地理解并接受了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医学知识。这就是优秀科普作品的魅力,引人入胜。

2.纯熟地运用口语:口语化也是有效拉近读者与作者距离的创作方式,以口语化为载体,更能有效地传达科学信息。还是以洪昭光教授的科普作品为例,他的科普语言技巧纯熟,通俗到老少咸宜,无论读者有什么样的教育背景都基本能听懂的境界。例如:他在表达合理膳食理念时只用了两句话、十个字:“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总结健康用了四句话:“一个中心,两个基石,三大作用,八项注意”。这种将科学理论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浓缩演绎,让人读之难忘。

3.恰当地运用知识链接和形象的比喻:不是就事论事单纯的讲述,而是做一些知识上的横向链接或者恰如其分的比喻以增加知识性、趣味性,也不失为一种科普创作技巧。例如:讲心理学中心理放松方面的医学知识,就可以增加人文知识。“马寅初先生曾因对中国人口问题发表了不同看法,受到批判,压力巨大,而他却念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何等超脱和胸襟!马老一直活100岁才去世,等到了他的学术研究成果被社会接纳为主流观点的那一天。”如此写来,相信读者一定会印象深刻。再如:在描写骨质疏松时,如果用骨细胞、骨皮质、骨小梁等术语等去解释、分析,读者会不得要领。但是如果用春天时的糠萝卜比喻骨质疏松(外皮硬实、瓤却糟了),听众立即心领神会。

脱稿讲话的要点及技巧篇8

一、精彩到位的解说是提升节目质量的内在要求

《农广天地》是一档以传播农业科技和致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节目,从一开始,它就具有鲜明的“农画”和独特的“农声”。一档高质量的《农广天地》节目,必定是主题与风格的鲜明表达、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解说与画面的完美结合。精彩到位的解说,对于提升《农广天地》节目的整体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良好的解说是提升节目质量的重要因素。电视的最大特点就是在看中听,在听中看。一档节目有了丰富的内容与漂亮的画面,还需有精彩的解说来表达,使节目既“好看”,又“好听”。《农广天地》属于科教片类节目,其解说突出特点就是以讲解、说明为主。由于节目类型的局限和教育对象的特殊要求,它不可能像专题片、纪录片或文艺片那样,大量采用叙事抒情、艺术化的形式来表达内容,或大量运用现场声、同期声、音乐、音响来烘托气氛,而更多地是采取画面加解说的传统方式,直接向观众讲明白所要传授的技术、技能和知识。相对于其他节目来说,《农广天地》节目的解说水平高低,对节目整体质量的影响更大。《农广天地》节目的画面一般都是田间地头或养殖场、加工厂、制作间等,节目内容技术性、专业性强,程序化的东西较多,画面相对单调,表现方式和手法比较直接、单一。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用精彩的解说去解析内容、深化主题。通过准确到位的解说,配合画面介绍相对枯燥的技术知识,用贴切的语气陈述事例或讲解示范,帮助观众清楚地了解画面的实质内容和技术要领,使观众看得清、听得懂。平淡无奇的画面,可以通过解说引发受众兴趣盎然的联想,或将画面中已经具有的情感意向进一步加深加浓,从而使观众更好地感受、理解画面语言和节目内容。

第二,鲜明的解说风格是一个成熟栏目的重要标志。解说风格是由栏目风格衍生出来并构成栏目整体风格的重要部分,是在长期解说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属于本栏目特有的个性和特色。如《动物世界》的解说意蕴醇厚、亲切自然,《探索发现》的解说深沉厚重、舒缓悠长,《科技苑》的解说轻松活泼、风趣幽默。观众打开电视不用看画面,一听解说就知道是哪档节目。虽然解说风格和解说员的风格有很大关系,但解说风格不可能脱离栏目风格,无论是谁来解说,都必须服从、符合栏目的整体风格。鲜明的解说风格已经成为一些名牌栏目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这些栏目的特点和魅力所在。《农广天地》是一档老牌栏目,在长期的制作播出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观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中有稳定的收视率和良好的口碑。栏目的风格需要解说风格的协调一致、相辅相成,良好的品牌也需要精彩的解说来维护与提升。鲜明而独特的解说风格可以扩充栏目的品牌效应,加深栏目在观众心目中的印象。

第三,电视的发展和观众的期待对解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今时代,电视节目的制作理念和表现形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努力发掘传统手段的表达潜力,积极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不断提高《农广天地》节目的质量和收视率,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近年来,我们节目的质量不断提高,栏目自身的发展要求解说必须与时俱进,提升水平。电视传播能够培养和造就自己稳定的观众群,同时也要自觉地将观众意愿纳入节目创作之中。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和品位也在水涨船高,对节目的主题内容、视听效果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在继承巩固既有的良好风格和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节目解说水平,不断丰富和发展栏目解说风格,以符合时展的要求,符合受众群体的收视要求。

二、根据《农广天地》节目的特点确定解说风格

不同类型的节目有不同的解说风格。节目的类型定位、主题内容、传播对象的不同,决定了解说风格的不同。例如,政论片的解说往往庄严厚重、慷慨激昂、情绪饱满;人物片的解说一般亲切朴实、感情真挚、娓娓道来;风光片的解说一般甜美柔和、节奏轻快、情趣盎然。《农广天地》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群众素质和技能的科教类节目,以“对象明确、生活贴近、科学系统、技术实用、服务周到”为基本原则。节目的内容和特点,决定了解说风格总的要求是讲解型,以介绍、说明的语气为主,感情亲切、朴实、自然。

一是表达准确清楚。这是所有电视节目解说的普遍要求,但对于《农广天地》节目来说,强调表达准确清楚具有特别的意义。由于节目内容主要以介绍实用技术和技能为主,主要的收视群体是农民群众,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要让他们能够听清楚、看明白所传授的技术知识,清楚明了地掌握技术,要求解说员的发音一定要准确、清晰,断句、停连要符合农民群众的语言习惯,力求讲解细致生动,技术易学实用,使农民群众能够看得懂、学得会。

二是语速张弛有度。《农广天地》节目经常会有一些专业性、技术性强,环节较多、程序复杂的内容。根据节目的这些特点,解说要求语速张弛有度,语言稳健质朴,用声不宜太扬、太飘、太快。当稿件中出现比较生涩、拗口的专业术语,或复杂的操作程序、技术环节时,解说员还应有意识地将语速放慢,解说清楚,甚至根据画面长度适当停顿一下,给观众一个理解和回味的时间。

三是语气亲切自然。尽管《农广天地》节目内容的感彩较少,但解说却不能是一副冷冰冰的语气,毫无生气,也不能采用居高临下或是灌输、说教的方式,而应该在了解主要收视群体特点的前提下,针对受众的心理期待,通过个人对稿件的理解,增加感情因素,提高解说情趣,用亲切自然、平和的语气去播讲,给相对枯燥、乏味的内容注入生气,增加节目的感染力,从而使观众乐于接受,也容易接受节目内容,这样就缩短了观众与节目的距离,从心理上产生“自己人在讲自己的事”的亲切感。

四是语调平缓适中。科教片节目内容的共同特点是理性的介绍说明较多,感彩较少,节奏的变化和起伏也不大,不像人物专题片那样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情绪有高有低,也不像政论片那样叙述启承转折、议论开合自如。科教片讲解的内容基本上是在一个层面上平行前进,要求解说情绪平稳,语调平缓适中,不宜大起大落。

三、进一步提高解说水平,为《农广天地》增光添彩

经过多年的发展,《农广天地》节目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解说风格,解说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由于我们的节目来源较广,过去一般都由各制片单位自行配音,解说员水平良莠不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解说的整体水平。比如,有的解说员不了解相关的农业知识,碰到生涩的专业术语或技术时,断句生硬、含糊,让观众不知所云;有的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保险调来解说,播讲时往往只是字音与字形的机械对应,很难形成含义深刻的思维和积极连贯的语流;有的解说员一味求稳,不管长句、短句,不管内容的逻辑关系,总是不紧不慢,等速前进,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还有的解说员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普通话不标准,甚至存在吃字、吐噜字以及出现毫无控制的吸气声等现象,直接影响了节目的整体质量和观众的收看效果。

提高《农广天地》节目的整体质量,解说这个重点环节不容忽视,于是在广泛选择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目前的解说员,使得节目整体质量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解说员只有遵循有声语言的创作规律,不断加强业务训练,努力提高解说水平,才能使解说与节目的整体风格相统一,与表达的内容相适应,与画面的气氛相和谐,与收视对象的特点相吻合,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出节目的主题内容,为节目增光添彩。

第一,熟悉节目定位,做到解说与节目内容相辅相成。“功夫在诗外”。解说农业节目,首先应该熟悉这个栏目的定位、特点和受众需求。《农广天地》是以传播农业实用技术和技能为主的科教类节目。了解熟悉节目,最有效的办法是经常参与到节目的策划中去,了解掌握相关的农业知识,不做“外行人”。看似简单的技术讲解,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见字发声的过程,要有自己的理解在里边,根据内容确定应采用的声音、语气、速度、节奏,使文字、声音与画面、音乐协调一致,力争使解说与片子融为一体,让观众很自然地随着解说沉浸在节目的内容当中,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节目传递的各种信息。讲解不能单纯照本宣科,要多从观众的角度想一想,要把逻辑的链子指到观众那里去,在解说时,脑海中一定要想象此时对应的画面是什么,应该用什么样的语速来讲解等等。比如《甜玉米的种植技术》一片中,解说词写道:“根据土地肥力的不同,我们每亩施加15~25公斤尿素。这里要注意,有的农民朋友认为肥料距离作物越近越好。其实并不是这样,作物的根系可以延伸到很大的范围,而根吸收养分能力最好的部分,恰恰是这个范围的根尖部分,而多数情况下,越靠近作物的根系,吸收能力越差”。那么解说员在解说这段文字时,就放慢了语速,用亲切的语气,很自然地提示农民,“如果把肥料施在离作物根部太近,不仅吸收的效果不好,还有可能由于肥料过剩造成烧根。”这样处理了一下语气之后,观众就会很自然地听着解说的提示,接受建议,了解知识,指导生产。

第二,了解受众特点,力求解说符合受众接受习惯。熟知收视对象,站在对方的立场,了解他们的特点,适应他们的需求,才能与之沟通,拉近距离,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农广天地》节目的主要收视对象是农民群众。这就要求我们要真正了解农民群众的生活习惯和语言习惯,树立为他们服务的意识,这个节目是属于他们的“天地”,要让他们感觉是“自己人”,才会真正喜爱、支持和关注这个节目。在解说中,要体现亲切、自然、通俗,象唠家常似的按农民听众的反应去说。比如《甜玉米的种植技术》这个片子中有这样一段:“颗粒状的肥料对于作物来说不好吸收,通过浇水,把肥料溶解在水里,作物就容易吸收肥料的养分了。这就好比我们光吃粮食会很干,很难下咽。如果喝点汤,那吃起来就舒服多了。”解说员在解说这段文字时,采用的是轻松、略带风趣的语气,就像是和农民朋友聊天、唠家常,感觉非常亲切。当然这样说并不是一味地迁就、适应农民群众的口味,我们的定位应该是“略高一筹”的朋友。我们节目中有一些整体水平较高的片子,其解说的共同特点是:声音明快,讲述技术娓娓道来,专业术语解说不拗口,通篇从容自信,与画面配合较好,语气符合农民群众的接受习惯,与观众有明显的交流感。

第三,认真备稿,保证良好的解说状态。在正式解说之前,要认真备稿,进行试读。首先通读稿件,排除不认识或者把握不准的字、词之后,了解片子的主要内容,整体把握片子的主旨,确定解说基调,这些准备工作越仔细越好。备稿的目的就是“把稿件的内容变成自己要说的话”,实现从无声的文字到有声语言的转化,使解说多一些对受众“说话”的鲜活气息。通过备稿,会产生“这个技术(技能、知识等)值得讲,有必要讲”的积极心态。那种应付差事的解说,只能做到“字形――字音”简单对应的表层转换,不利于稿件深层内容的传达,讲解也不容易被受众认可接纳。应该说《农广天地》有自己相对固定的解说风格,抓住了片子的整体基调和风格,就抓住了解说创作的关键环节。

如果说备稿解决了“说什么、为什么说”的问题,那么话筒前要解决的就是“怎么说”的问题了。之前所有的具体感受,就是为了能在解说时胸有成竹,使思维、情感、气息、声音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灵动的状态,轻松而又感觉灵敏,使解说员自己处在一种“最佳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之下,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都非常活跃,往往能获得比备稿时更新鲜、更深刻、更真切、具体的感受,同时由于气息、声音状态自如灵敏,就能准确地“形之于声”,较好地“及于观众”,完成高质量的解说。

第四,运用有声语言的内部技巧,做到有感而发。尽管《农广天地》的解说风格以讲解说明为主,但解说员也可以通过对播音专业知识的熟练驾驭,运用有声语言的内部技巧,使内容更加生动、形象、鲜活。一是要善于创造“情景再现”。在只有话筒的录音间,解说员面对文字稿件的时候,要善于调动自己的想象力,根据稿件内容,在脑海中“再现生产情景”,通过自己的语言为观众讲解。这样的解说就不会是机械的、毫无目的性的。而只有你自己能够感受到的,才能在有声语言的创作中展现给观众。成功的解说应有的状态应是:自己仿佛就是那个技术的操作者,边操作边给农民讲解,让农民学会。这样的表达就是生动的,准确的。那么观众会在边听边看中,加深对技术的印象,进而掌握这项技术。二是要有对象感。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如果一方听的津津有味,另一方就会讲的有声有色,解说也是这个道理。为了使语言具有活力,解说员需要想象、感受观众的存在以及需求,自己是在面对面地给观众朋友“现场”讲解技术,在目中无人的情况下,做到心里有人。这样的解说状态,就能够使语气、情感自然地流露,观众也会感到自然亲切,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节目所要传达的信息。三是要有交流感。交流感与对象感是一脉相承的。有了对象感,就可以与观众进行假想中的交流、互动,将稿件中蕴涵的“交流”情态转化为可感的有声语言,这样就能达到“沟通交流”的预期效果,配出的片子才有的放矢。通过想象中的交流,能进一步激发解说员的创作热情,强化了片子的感召力。

第五,运用有声语言的外部技巧,为稿件锦上添花。所谓外部技巧,主要是指解说的停连、语气、重音、节奏。相同的一句话,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断句、不同的重音表达方式。解说员要有扎实的播音基本功,能够熟练掌握解说的外部技巧,根据具体内容,灵活运用,为节目内容增色。如果解说员表达技巧单一,只会用声音“拔高”、“加重”来表现不同的内容、变化的文字,不掌握有声语言的对比变化、多样统一等表现手法,那么解说质量也就无从谈起了。

脱稿讲话的要点及技巧篇9

拉近听众距离,迅速形成“自己人效应”

达赖在欧洲议会发表的演讲直接使用英语,脱稿演讲,“先声夺人”而又似乎“憨态可掬”,企图迅速形成传播学中所谓的“自己人效应”。

演讲一开始,达赖先讲了一小段感谢邀请之类的开场白,当听众掌声稀稀拉拉似乎要响起时,他却“呵呵”笑着、摆摆手用英语说:“等等,等等,不用藏语,只用英语。”这一举动反而招来右翼听众会意的笑声和更热烈的掌声。果然,在他的助手用英语翻译完他的开场白之后,达赖干脆撇开助手,直接用英语演讲起来。他说,过去是他读藏语稿,翻译读英文稿。他感到“这是浪费时间”。紧接着,达赖再出噱头,表示自己今天不再重复正式的文本。这样,从逐段翻译的枯燥预期,到突然听到一个所谓的“东方高僧”叽里哇啦说出西方人“自己的”语言;从准备听一个“大人物”宣读演讲稿,到这个“大人物”憨态可掬地脱稿交流――制造这种短时间内的反差,迅速拉近达赖和听众的距离,恰是达赖期望达到的目的。

事实上,不仅在这次演讲中,而且在达赖“对外宣传”的整个过程中,他都十分看重形成传播学所谓的“自己人效应”。他穿着袈裟,肥头大耳,看起来“慈眉善目”,双手合十并举过头顶,不停地向他的支持者们作揖行礼。他始终面带“大熊猫般”憨态可掬的微笑,不时顾盼,以眼神向听众致意并与之交流。他为受众设计的个人形象是“善良的”、至少是“无害的”,进一步说还是“值得同情的”,同时也是“真诚的”、“亲和的”等等。达赖的传播技巧是,常常在似乎不经意间和不知不觉中,让受众把类似的道德品性与他联系起来,从而增强自己在西方社会的可接纳性。

从非政治性话题切入,层层铺垫,增强“可接纳性”

达赖的演讲是从普遍的“人”和“人性”这样的非政治性话题入手的。他开宗明义地说:“我仅仅是世界上60亿‘人’的一员;而所有人都追求幸福生活,每一个人,无论他的肤色、民族、、社会地位等,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然后,他转而说道,“现代社会过分强调物质价值的重要性,而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内在的价值”;其负面影响是“尽管物质高度发达,不少人,包括很富有的人,百万富翁,仍然感觉不幸福”。所以,他的结论是,“幸福和快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精神的和平、内心的安宁”,而“太多的紧张、猜疑、野心和贪婪”会毁掉人们“内心的和平”。这种对“人”和“人性”的高谈阔论,说明达赖经过多年在西方社会的浸淫,的确对西方社会和西方文化具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于后工业时代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和心理真空也的确具有一定的感悟,从而能抓住西方听众的心理预期之所在,并试图利用这种预期达到自己的传播目的。

作为“宗教人士”,达赖强调这种“内心的和平”既可以通过宗教的方式获得,也可以通过世俗的方式获得,并进而提出他当天演讲的第二个观点和承诺:“推进宗教和谐”。达赖表示,各主要的宗教都在探讨如何推进“内心的和平”;不管什么样的宗教和哲学,他们最终传达着同样的信息,实践着“爱心、同情、谅解、自制”,达到同样的效果;这一最终的目的、信息和效果才是最重要的,宗教和谐也因此是非常可能的。他的结论是,“在这个冲突不断发生的世界里,应该做出特别的努力以推进宗教和谐”。

紧接着,达赖话锋一转,似乎突然谈起了女性问题。其实,这样的内容编排一点也不“突然”:在当今西方社会,特别是在政界和学术界,“女性”是一个十分流行的话题。他先提到今天在座的有许多女性议员,然后天马行空,从所有社会成员共同劳动的原始社会谈到男性占支配地位的时代,再谈到由于教育的发展,现代社会智力因素的影响力超越体力因素的影响力,从而使性别平等进一步得以实现等等。尽管他表白自己并不是为了“讨好女性”,但从现场反应来看,达赖大谈女性问题的内容设计显然具有极强的传播目的性。

掌握演讲技巧,潜移默化中传输观点

达赖熟谙西方社会的主流话语方式,重视现场互动,惯于制造轻松交流和沟通的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向受众灌输了思想,表达了观点。

在演讲过程中穿插“动人的故事”,在轻松的笑声中强化传播效果,是不少成功演讲者共同的经验之谈。达赖也“深谙此道”。例如他在鼓噪所谓的“内心的和平”时,谈到自己刚做过手术,与上次相比,“同一个面孔,但一个器官现在没有了”。据说医生吃惊于他术后恢复之快,他则故弄玄虚地声称他没有“神奇的力量”,然后话锋一转,他认为自己快速病愈的一个因素可能正是在于“内心的和平”。说完这个故事,他“水到渠成”地概括出他当天演讲的第一个观点和承诺:“推进人的价值”。

通观整个演讲,达赖十分看重并的确惯于和善于调动现场气氛。在大谈女性问题时,他提到今天在座的有许多女性议员,而且不忘插科打诨地加上一句:“啊呀,其中一些还相当漂亮。”同时像一名流行歌星那样用手指向听众席,仿佛告诉每一位女议员――“我指的就是你”,言毕则再次憨态可掬地笑了起来。而在他“乐不可支”的短暂停顿中,现场听众则回应以掌声和笑声――大概要包括那些自认为“还相当漂亮”的女议员。

在轻松的笑声中,他把女性问题引向“推进人类同情心、爱心和热心”的议论,而他提出由于生理上的因素,女性在这一方面“更具敏感性”。此时,达赖再次发挥调动演讲气氛的伎俩,一边“呵呵”笑着,一边向听众发问:“是不是这样呢?”此时果然有“更具敏感性”的女议员从听众席上回应说:“是啊!”达赖则再次不失时机地“呵呵”笑着与听众“逗乐”:“(这个问题)我得问问男性,而不是女性。”随后,他“充满感情地”讲述了一次长途夜航中,一位母亲如何彻夜悉心照顾小孩的故事,并由此得出结论:“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不仅需要人的智力和思想的发展,更需要人类同情心”;而“对他人感受更具敏感性”的女性对此将发挥“特殊的作用”。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一位耄耋之年的所谓“高僧”,边给你讲故事,边侧过脑袋放在自己合十的双手上模仿睡姿,这样憨态可掬的形象的确是很容易赚得那些“对他人感受更具敏感性”女议员的同情的。

人们可能会吃惊地问:“宗教领袖”可以是这个形象吗?“政治演说”可以这样来讲吗?但从传播效果的角度看,达赖的“搞笑”(演讲主持人、欧洲议会议长汉斯-格特・珀特林居然称之为“出色的幽默”)的确有可能制造了轻松交流和沟通的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塑造、装点出,或者说配合了西方政客所希望打造的“对话者”形象(例如,汉斯-格特・珀特林就反复强调达赖是一位“对话者”,并表示“今天的演讲就是证明”)。

铺垫充分之后,不露痕迹阐释政治主张

在演讲过程中,达赖用绝大部分时间“真诚”地讲完似乎具有较高“可信度”的“真话”,在对听众进行了充分的心理铺垫后,简洁明了、不露痕迹地阐释“最后的谎言”。

达赖在欧洲议会的演讲共约21分钟,但是高谈阔论“内心的和平”、推进人的价值、宗教和谐以及女性的“特殊的作用”等似乎“不着边际”的话题就花去了大约13分钟。达赖是在浪费时间吗?恰恰相反,达赖的所谓聪明之处就在于,他善于利用西方的社会心理:这些看似云里雾里的话题以及他极其“西化”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正是他对于自己最后的政治性陈述的最有效铺垫。其直接目的是,使听众放松直至彻底丧失对于他这样一个敏感政治人物的警惕,诱使受众更倾向于接纳他这个人,并在潜移默化之中使受众相信他是一个“坦诚的、真实的对话者”、“宗教领袖”,相应地也就相信他所说的话,从而为受众自然地接受其最后的政治陈述,进行了难以为人察觉的心理准备。

看看内容的铺垫、气氛的营造、可接纳性的形成似乎“渐入佳境”,达赖这才“图穷匕现”,仿佛他刚刚想起自己此行的目的似的,在最后的大约六七分钟到来之际,突然提高声调“斩钉截铁”地连说两遍:“现在,问题!”短短几个字,赢得了右翼议员们的热烈掌声――从演讲技巧的角度说,那是因为达赖长时间的铺垫、营造,积聚了强大的心理期待,而达赖则先抑后扬,适时地释放了这种期待。

在最后的政治陈述中,达赖反复表白他要“清楚地表明”,自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追求真正的自治”,“争取中国宪法规定的权利”,是“非暴力”的,进而反诬中国官员指责他从事分离主义活动是“完全错误”的;其次,达赖表白同样要清楚地表明,“认为‘关心’、‘支持’的人士是在‘反对中国’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实际上他们是在努力为推动中国的“社会和谐、稳定和团结”做出贡献。达赖甚至表白他还说服了一些“新疆朋友”放弃寻求独立和严格实行非暴力原则,认为这才是“现实的和最好的选择”。从这样的说辞出发,他才得以“自圆其说”地游说西方政客:我们的支持者们,你们“不是在反对中国或中国政府,而是在帮助他们”;他还引用所谓的藏人谚语说,“如果你们是真正的亲密朋友,那么要清楚地说出你的朋友的错误”。

值得注意的是,达赖在作最后的政治陈述时采取的策略和技巧是:清楚地亮出观点,请听众相信即可,不去做过多的阐释。究其原因:

一是这类“政治演说”时间有限,整个演讲共约21分钟,而谈论“问题”则仅约6分钟,不可能去详细阐述;

二是欧洲议会的右翼(下转页)(上接页)政客们正等着达赖去“满足”他们的“心理期待”,没工夫听详细阐述,达赖必须提供满足西方政客口味的“快餐”;

三是作为政治辩解,达赖深知越展开漏洞越多,不如让听众把他的政治观点当成“信仰”去“相信”;

四是演讲的前面部分,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技巧的铺垫、营造上,已经使达赖似乎具有了“相当的可接纳性”。通过让听众认同他前面用绝大部分时间“真诚”地讲述具有较高“可信度”的所谓“真话”,达赖随后塞入的政治蛊惑在不知不觉中为听众所接受,并被视为同样的“布道”。这比长篇大论的政治阐释会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脱稿讲话的要点及技巧篇10

面试要突出自我优势

小宋是陕师大新闻专业2008届毕业生。参加过十多场招聘会后,11月初,她已在“美的”公司找到了一份管理岗位的工作。

以下是她的求职体会:

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最好是参加校园招聘会,因为社会上的招聘信息往往需要工作经验,大学生不具有竞争优势。求职期间,要多查询各个高校的就业网,多掌握招聘信息。

制作简历要将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前面,如英语四六级水平、实践经验、奖学金获得情况等,自荐信可以放在最后,另外,如果有实习作品一定要附上。

很多用人单位的面试都分为“一面”和“二面”。“一面”时,大多为群体面试,这种面试,应聘学生一定要注意适当地表现自己,可以谈,但不能谈得太多,在自我介绍中要突出自己的优势,从而让自己脱颖而出。“二面”一般都是一对一的面试,这时,面试官问什么就答什么,一定要真诚,不要自我吹嘘,面试官很反感爱吹嘘的学生。

现在就业压力大,虽然说求职是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但其实还是用人单位在挑选学生。因此,我比较赞同先就业后选业的观点,等有了工作经验后可以再寻找更好的单位。

找工作课本不能丢

全同学是西北大学通信工程专业2008届毕业生,求职不到两个星期,10月初,就已成功应聘到“华为”公司,岗位是技术支持,入职月薪约5500余元。

用人单位很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实践经验和团队合作精神。我4年的综合成绩在全年级排第一,大学期间参加过多次电子设计大赛,还参加了学校的健美操队。

简历很重要,我的简历只有一张纸。简历要简明扼要,把自己能做什么,擅长做什么这些亮点突出就可以了。

现在大家都忙着找工作,很多人可能很久都不翻书了,但是用人单位的笔试及后面的面试都会问到很多专业知识,所以,找工作的空隙要翻看一下专业课程,巩固掌握专业知识。笔试的题目大多与应聘的岗位有关。

面试通常第一关都是考查专业知识,“二面”时很多企业采取分小组讨论的形式。面试其实就是考查你与人沟通的技巧,在谈话中,要重点介绍自己与应聘岗位相关的学习和经历,同时要掌握谈话的主动权,将话题引向自己擅长的方面,而不要处于被动。但要注意,谈话一定要有礼貌,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面试时的着装也很重要,男生一般都是穿西装。干净、得体的着装,不仅能提高自己的精神和气质,还能体现你对这份工作的重视及对面试官的尊重,能给面试官留个好印象。本报记者卢红曼

求职日志

第三次面试希望能被录取

“喂?是赵静吗?”昨日上午10时,正在学校图书馆看书的赵静突然接到一个令她欣喜的电话。这是18日,她在省体育场应聘的那家文化传播公司打来的面试通知。

赵静进入面试的房间后,发现还有两名女生也来应聘编辑岗位。该杂志编辑部主任田丽娜拿着三个学生的简历翻看了一下,让她们挨个介绍一下学习和实习经历。赵静的自我介绍被排在最后。“老师,我介绍一下自己……”赵静递上实习作品,称自己曾在报社实习。面试老师翻看作品时,赵静勇敢地毛遂自荐:“老师,我可不可以谈一下自己对编辑工作的理解?”面试老师抬头看了一眼赵静后,表示默许。赵静讲述了自己对编辑工作的理解。“你觉得作为一名编辑最重要的是什么?”面试老师就赵静的回答即兴提问。“编辑不光是选稿子、改稿子,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对文字的一种敏感……”赵静说。

跟3个女孩简单交谈后,田丽娜表示,她们的条件和表现都很好,但因为作品都是新闻稿件,与杂志的时尚定位不太相符,看不出她们是否适合这份工作,田丽娜建议她们将写过的感悟小文或情感故事随后发给她。

田丽娜说,这次只招一个编辑,投简历的人很多,最后通知了6个人参加面试。至于最终谁能被聘用,在看过应聘者的文学稿件后才能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