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关于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十篇关于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十篇

关于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9:41

关于小学生的生命教育篇1

小学生命教育未受重视的原因

曾勇(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副教授、博士。以下简称曾):我们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圣人教育、精英教育。教材中的人物,要么高不可攀,要么遗臭万年,这种二分的人格模式在生活中并没有普遍价值,对于现时的孩子没有太大的引导意义。

李晓燕(江西师范大学伦理学专业2006级硕士生,小学教龄7年,以下简称李):长期以来,“塑造知识人”这一根深蒂固的教育信条,割裂了教育和生活的关系,忽视了对小学生生命的呵护和关爱,对孩子“成长的烦恼”缺乏足够的关注与适时的引导。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很平淡,生理与情感需要、成功与失败。教师关注得太少。许多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把教学当作知识授受的过程,而忽略了学生生命的整体成长。在管理上,校方往往注重规章制度的“刚性”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所谓的班队活动仅限于关于学习方面和纪律方面的说教,有的甚至被挪去上语文或数学课。

郑:从理论上讲,每个老师都知道。应该让孩子全面发展,也知道生命教育不仅指身体生命,还包括精神生命、人际生命。可为什么他们舍去了那么丰富的生命内涵呢?就是因为考试制度和外在的评价制度,因为社会上给小学老师的工资报酬不足以使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老师会认为,保住自己的饭碗。主要是靠学生们考试的分数。把教学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教育也就简化为一种职业而非事业了。

黄艳红(江西师范大学伦理学专业2006级硕士生。以下简称黄):小学教材在关注生命教育方面做得也远远不够。如在握造、等英雄形象的同时,没有设置相应问题对孩子们进行引导,容易给小学生一种错觉:为表现英雄气概。即使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这本身就是一种反生命教育的现象!又如《诺曼底登陆记》中为什么船长要选择自杀而不求逃生?如果教师没有生命教育意识,就难以给出合理的解释。

徐春林(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副所长、博士、副教授,以下简称徐):进行生命教育,首先要确立合理的生命观。目前小学生命教育主要关注学生的生理生命,所以学校只有安全教育,而情感、精神等方面的教育被严重忽视。生理生命的存在是人的最低的要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除了吃喝,最低的就是安全需求。生命教育停留在这个最低层的需求上,不能深入到灵魂,充其量只能说是保护,而不是教育。我们要关注的是正常情况下你怎样获得常态的生活乐趣,这不是说安全教育不要,安全教育是最基本的,但不应该是生命教育的中心。

郑:教师的生命价值观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从制度上来讲,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个教育理念的问题。而是用生命教育的标准来对我们原有的价值标准进行重新建构的问题。这包括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和英雄主义教育的重新认识问题。比如,提倡老师应该忘我地工作,父母去世了都不回家看一眼,就是病了还仍然坚持工作,直至最后累死在讲台上,这才是优秀教师。这种观念背后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对集体生命的重视而对个体生命的忽视。我们过去的教育所提倡的道德大都是圣人道德,却不注重底线道德。圣人道德虽然非常崇高,非常理想,但是当人们觉得遥不可及的时候,往往就会放弃它。所以,这样的目标是缺失现实意义的,应该及时调整。比如,要提倡合理地工作、健康地工作,绝不是不要命地工作!以往的英雄主义教育值得反省。在战争年代为了打赢一场战争,牺牲个人可以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必须提倡;可和平年代若还非要教育小学生盲目地学习不怕死的精神,这种教育就有问题了。

郑:而今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现象日益凸显。我听说农村一所七八百人的学校,一年的经费只有两三万块钱,还不如大学里做一个项目的经费多。农村条件相对艰苦,老师的生活与教学的基本条件都得不到保障。又怎么能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呢?因此,首先要让老师们得到生命教育,才能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其次,必须让家长受到生命的教育,才能真正推进对孩子们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推行,既要物质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也要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同时,还要营造一定的文化背景。

小学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郑:现在小学生的生命观主要是来自于电子游戏、动漫和所谓数字化生命。虚拟世界是一个让人的主观意识能够很方便地发挥的世界:能建构,能改变,能让一个人死也可以让他活。这个虚拟世界的生命观,导致许多孩子们没有文化的、历史的涵养。它强烈地影响到儿童少年的生命观,是我们必须在生命教育中着力解决的问题。

曾:每个人都是生命的主体,无论从事哪个学科的教学,都具有引领学生完善生命历程的责任和义务。

谢翌(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以下简称谢):我认为教育就是生命的实践活动,是对生命的丰富和提升的过程,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触动。在这样一种对教育理解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说,只有真正触动了生命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命教育要在小学真正得到落实,要在教学中贯穿“具体个体”的生命意识,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第一,生命表现为一种特质。任何个体的生命都是一种独特性的存在。我们在教育中要呼唤具体个体的意识,并且要科学地对待这种差异。不要因学生的某一方面不行,就否定他(她)的全部,从而否认了他的完整性和独立性。第二,生命是一种自我经验。我们的教育应当关注每一个个体,倾听每一种声音,因为他们的经验也是我们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客体的经验完全可以丰富我们已有的内容,从这个方面来讲,我们也应该尊重客体,关注客体。让每一个个体活得有尊严,活得有意义,关注每个个体在当下的生命需要和生活感受,这样才能够构建一种幸福的生命观。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整体,教育的旨意就是要成人,要造就一个完整而全面的人,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要超越过去那种知识取向,更多地去关注个体生命的完整性。第三,生命教育是一种意义的相关存在。我们无权对生命做任意处理,因此需要尊重每一个个体。我们要学会欣赏生命之美,欣赏生命之悲;还要学会珍惜生命;学会提升与丰富生命。顺乎生命之规律,体验生命的存在,体验生命之痛,体验生命之苦,体验生命之悲,体验生命之乐,体验生命之情,体验生命之悦,体验生命之贵等,从而让自我的生命显得更加有意义。

徐:各个学科要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生命教育。只有从自然的科学的东西讲到人文的层次,这样才能把学科中应有的生命意义揭示出来。

郑:我举个例子,教育部提出“阳光体育”计划。要求人们“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个口号很有感染力!体育不能成为不惜以身体的健康为代价、靠吃兴奋剂来获取好成绩的竞技体育,它应该是人们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们休闲的一种方式。否则,规定你必须要跳多高才能达标,为了要拿冠军才进行体育活动,这样体育也就成了手段,所以体育活动也要放在生命教育的视野来理解。

谢:要让校园、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采用倾听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去探索生命之神奇,体验生命之价值,理解生命之美都不失为好的方法。此外,也要注重生命教育和各门学科的整合,生命教育的实施同样会受到高考评价体系的限制。就生命教育的评价而言,不是关注最低的生命要求,而需要注重生命质量的提升,需要对日常生活的意义进行描述,因此需要有相应的评价和观照标准。

曾:只有让学生走进生命,体验生命,生命教育才有良好效果。伽利略说过,“你无法教别人任何东西,你只能帮助别人去发现一些新东西。”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所教的主要是学习方法,让学生去发现生命,感受生命,欣赏生命,描述生命,表达生命。

李:生命教育是开放的、没有时空界限的。教师可以提炼儿童生活中一些典型的、反映儿童思想面貌的小故事。组织教材;用一双慧眼去捕捉儿童生活中细小的浪花,不断地满足儿童生命发展的需要。通过心灵对话平台,了解和解决孩子心中的烦恼,培养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促进孩子健康地成长。

郑:我认为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真正地让老师立体地来考虑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知识的成长。也包括生命的成长和人格的成长。而要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就先要让老师没有后顾之优。收入的水准一定能够让老师有尊严地生活着,让老师有一种不太考虑生活的那种悠闲度。老师也要食人间烟火,对生计的追求往往是第一位的。农村小学教师更是如此,常常是刚放下粉笔又要拿起锄头。我国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直到现在也没有进入到对收入基本上不太考虑的状态。因为要关注收入,所以对教育本身的关注,对教育本身应该怎么样追求及现实中做得怎么样的问题,关注就少了。因此,在我看来,教师收入的较低是推广生命教育的“瓶颈”,必须下决心来解决好。

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龄前的生命教育犹如启蒙,影响深刻且长远。而现在,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我们的家长很少有生命教育的意识。或者是想当然地将其残缩为安全教育,或者是过多地去要求孩子这样或那样,与孩子的交流却很少,更不会说掏心窝的话。总是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培养孩子,说到底,就是不把孩子当个独立的人,而是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理想或给自己挣面子的工具。这是何等的悲哀!

郑:我国开展生命教育一定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做起,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注程度,在全世界可能是名列前茅。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强烈的干预。希望孩子要听自己的安排。孩子能出人头地、功成名就成了大多数父母的主导性的要求。许多做人的道理都在这个大目标上退居其次。这种功利化的需求必然导致生命的扭曲和简化。

关于小学生的生命教育篇2

关键词:校园;生命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229-01

一、对于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解

(一)生命安全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

在中国兴起生命与安全教育的背景下,什么才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呢?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存是生命之本,那么怎么样才能生存的有意义,这就需要生存的教育。从孩提开始,学校、家庭、社会就要让受教育者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掌握生存的技能,提高生存适应能力。生命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存观、掌握生活的技能,体验生活的过程,在自身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下,再去追求幸福生活。

(二)生命的教育是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生命教育的内容是什么?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尊重和珍爱生命,促进学生有一个健康积极的生命意识,从而去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了积极的生命意识,才能去开创有价值的未来。现在中国式的教育已经是畸形的教育,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教师,灌输给学生的只有两个字:“成绩”,这从根本上忽略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在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中,云南省的“三生教育”就是为了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这才是真正把握到了生命教育的核心,是值得我们其他省市学习的地方,这样的教育才会使千千万万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受益。

二、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

生命安全教育是学校中除了学科知识以外,最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甚至应该重于学科知识的学习。我国的教育往往是侧重于学科知识,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学校教育要多进行积极的生命教育,这才是重点。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建立了关于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制度,还专门设定一天为生命安全教育日。可见,国家一直在强调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但宣传力度还是不够的,还是有很多安全事故发生。

三、让生命安全教育走进校园

自生命安全教育被提出以来,各省市都作出了相应的教育工作。作为吉林省的省会,长春市也拟定在中小学校开设“生命与安全”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分段,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生命与安全教育可以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

(一)加强宣传教育

生命与安全教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学校对学生的宣传教育。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平时的校园学习和生活中,提高自身的生命意识,作为学校,特别是班主任应该多多开展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主题班会,才可以组织一些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知识竞赛,这样的教育模式既不死板,又可以让学生牢牢记住生命安全相关的东西,进而提高学生们的安全意识。

长春市教育局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信息,每周安排0.5个课时作为生命教育的课时,要求把生命教育提上课程表,并安排编写中小学生生命与安全教育的教材。这样的做法是很好的。其实,现在的学校教育需要的并不是让学生知道生命教育的存在,而是要让学生在生命教育的课程学会些什么,要让他们在每一个科目的学习中,慢慢体会到生命教育的无处不在,开始让他们慢慢重视生命教育,提高生命价值。

(二)提高教育者本身的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得以顺利的实施,最重要的是教育者本身要有生命教育意识,这样他们才会在学科教学中很好的运用生命教育。现在学校的教师,很少从学生的生命看问题,他们的教育方式大都是与生命教育背道而驰的,对学生的不公正态度是普遍的现象,对于优等生和后进生的态度也是大相径庭的,这些都属于反生命的教育,会给学生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三)在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

关于小学生的生命教育篇3

尊重生命的尊严,关怀生命的存在是生命教育的基石。生命教育应该引领学生追寻生命的本真和灵性,净化生命、优化生命、美化生命,让生命之花在心灵深处无限开放。

一、回归“生命课堂”

课堂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领域,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充满对生命的关爱。

在自由开放的课堂,师生间、学生间进行动态的对话交流,对话的形式可以是语言、表情、动作,在超越文本的对话过程中,体现了师生双方意识集中,思维活跃,经验被激活,已有知识被提取和重组,新思想萌芽。师生双方感受到的是尊重、尊严、活力、激情、自信、自由和幸福。师生双方在对话的过程中共同成长。

教师的重要作用是对教材的驾驭和超越,把“干瘪”的教材丰满起来,让抽象的教材生动起来,让统一的教材个性化起来。教师通过教材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

二、开放教育时空

教师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把动物园、植物园、绿地和田野等作为小学生体验自然生命世界的场所,指引小学生生命个体着力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让小学生热爱自然生命,关爱人类生态环境,体悟人生社会价值。我们要利用各种手段或途径拓展信息渠道,使学生从图书馆、网络等多方面获取教育信息。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生命教育的手段和内容,在每个学生的心灵中树立起对树木和对人类的朋友——鸟禽的关怀爱护的态度,树立起人类与其它自然生命休戚与共的意识——人对其他生命的关怀本质上是对自己的关怀。这也是小学生生命教育的起点和归宿。

三、强化生命实践

课外活动是生命教育的实践方式,社会生活是人的生命赖以表现展开与充实的形式。教育应当善于培养儿童热爱自然中的一切生命,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如模拟、游戏、参观等,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趣,为学生提供真切的活动情景或场景,增强学生对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体验。

小学生生命教育应以小学生的生命实践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小学生为目标,把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与他们的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发展结合起来,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小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从而使小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主动快乐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诗意地、有创造地生活。

四、开发生命课程

课程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最有效载体。课程建构可以包括两个层面:

第一、显性生命课程。

可以从以下渠道进行:开发小学生生命教育的校本课程和教材,这无疑是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重要途径;加强生命教育与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将生命教育作为地方课程或综合课程的一个单元进行教授,比如“生存教育”、“死亡教育”、“生命美育”。生命教育内容广泛,通过各科与生命教育有关的科目讲授生命教育知识,调动学校教师共同参与和关注生命教育,齐心合力,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

第二、隐性生命课程。

校园是生命教育无声的人文环境。校园中每一块黑板报、每一面墙、每一个橱窗、每一幅镜框乃至一草一木,都可以让他们“说话”,体现人文精神和生命内涵。转贴于

五、转变评价观念

关于小学生的生命教育篇4

【关键词】小学生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47-01

属于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如此珍贵,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然而,现实中漠视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现象却无处不在。社会上的姑且不论,校园自杀和杀人事件不断发生。研究小学生命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就成为现代小学教育的迫切要求。

一、小学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小学生命教育的现状:学校和教师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专门的生命教育教师极其稀缺,教师缺乏生命教育专业知识的培训;小学中很少有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学校教材中涉及到生命教育的部分很少,生命教育的内容不够全面;小学生对生命教育缺乏认识和了解,不能正确的认识生命发展的规律,对人身安全意识的认识也很欠缺。

造成小学生生命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环境方面。当今物质化的社会使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变得对人性和生命越来越不重视,成为权力与金钱的奴隶,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情操。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容易激化,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事件越来越多。电视、报纸、网络等社会传媒误导小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对小学生的生长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小学生精神空虚、漠视生命,而政府部门对其视若无睹。

2.学校教育方面。社会的功利性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学校和教师不重视生命教育,只注重学生的学习;学习内容以工具性的内容为主,与现实生活脱节,极少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教师缺少生命教育方面的知识;学校评价师生时以学生成绩为依据,而不是全面的评价。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学生在学习中度过大部分的时间,很少有机会接触真实的社会生活,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在学习中学生变得麻木,漠视生命。

3.家庭教育方面。家长一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对孩子要求过高,孩子压力很大,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感觉不到生活的意义;家长不重视生命教育,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就是尽可能在物质上满足自己的孩子,而不关心孩子的精神世界,多数家长对生命教育的认识比较欠缺,不能给小学生生命教育方面的指导。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在小学开展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二、建议及对策

开展生命教育,主要应从改变教育观念入手,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生命教育在我国的开展还很滞后,应加大宣传和实施的力度,并采取一定的对策和措施,改变学生漠视生命的现状,使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

(一)学校要重视生命教育

学校是开展生命教育的主要场所,对生命教育的开展起着主要作用,学校应该把生命教育融入到整个校园生活中,为生命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重视生命教育,积极开展生命教育。

把生命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中,要使生命教育充满学校的每个角落,创造一种良好的生命教育的校园环境。开展有关生命教育的校园活动,如,体育、科技、娱乐、演讲等,让小学生积极参与进来。通过宣传栏宣传生命教育,使小学生认识生命,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而珍爱生命。

学校的管理要人性化,改变现有强制性的措施,教育管理理念中要体现生命教育理念,以学生的生命,健康为管理的起点和落脚点。让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在民主的管理体制下,让学生感觉到被尊重,感受到生命的价值。

(二)丰富生命教育内容,使其多样化,对生命教育的师资要加强培训

在小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入生命教育。让小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如,利用世界环境日、艾滋病日等等。积极开展关于生命的专题教育,如,学生的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关于生活常识的教育等等。

教师对生命教育的态度以及教师的素质都对生命教育的实施有直接的影响。我国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生命教育的内容很零散、不够系统,生命教育方面的师资也比较稀缺。培养高素质的、专门的生命教育的教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在高等院校开设生命教育课,来培养有生命意识的专业人才,为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储备力量。另外,还要重视对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学科教师的培训。

(三)在评价制度方面,要把生命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纬度

学校现有的评价制度中,在对师生进行教育评价时主要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是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评价,更不要说把生命教育纳入其中。因此,应对当前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制度进行改革,建立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对教师的评价要注重评价内容的丰富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要能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以促进教师的发展为目的。新的教师评价制度要强调促进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为教师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对学生要注重生命教育和全面素质的评价,把学生的品德、个体差异、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注入到评价体系中。

(四)建立一种把学校、社会、家庭等结合到一起的生命教育体系

从学校的角度出发,要发挥生命教育的主要作用,去构建生命教育制度,呼吁社会和家庭参与进来,配合学校的生命教育。从社会的角度出发,要为小学生的生命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应加强对社会传媒和网络监管的力度,并采取多样的宣传方式,大力宣传生命教育,唤起人们对生命的重视,这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从家庭的角度出发,家长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幸福温馨的生活环境、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家长应多和自己的孩子沟通、交流,并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教育孩子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引导孩子去体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家长要和学校、社会配合,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活动,共同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总之,生命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密切配合,这样才能促进生命教育的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1]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关于小学生的生命教育篇5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生命教育;策略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差,常出现生命伤害事件。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采取新型思想品德教育模式,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于日常教学中,在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融入生命意识,指导小学生健康成长,充分发掘他们的生命潜能,提高思想品德课的生命教育质量。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主要是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熏陶,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提高其生命价值。生命教育离不开生命认识、生命关系和生命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学校和教师要依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要求,将小学生作为日常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并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帮助,使他们能够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正确解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形成健全人格。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开展生命教育的策略

1.生命教育实施模式

依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对他们实施学、思、议、悟四个阶段的教学。学,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和总结,并对教学情境和设计活动进行创设。而学生要主动参与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对学习资料和活动资料等进行收集和整合,选用正确的学习方式;思,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个体特征,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该过程中认识到生命的真谛,学会欣赏生命、体验生命;议,教师对学习主题进行确定,指导学生获得生存的智慧,使他们具备坚强的意志。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班组交流,真正了解生命与意志;悟,教师需引导小学生对生命进行思考,并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学会与人和谐相处。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日常探究,并启发他们,使其对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

2.生命教育实施方法

(1)查阅式渗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图书、报刊等,了解与生命相关的知识,并以此为载体,用形象化的语言和事例等,对教材中的理论、观点等进行阐释,实现生命教育在课堂内外的渗透。如,以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当灾难降临的时候》为例,教师可应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汶川地震、青海地震的场景,让他们感受生命的珍贵,并对书本理论知识进行总结,教授学生相关知识,让小学生在地震来临时,能够学会自救,使其真正感知生命的内涵及真谛。

(2)情感体验式渗透教学。教师要依据具体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将名人故事或学生身边的真实故事引入课堂教学中,触动小学生的情感,并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从根本上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感知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3)再造式渗透教学。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学科背景及知识构成,引导他们对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作品进行再创造。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小学生设计黑板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美好的校园生活、最新科技信息、环境保护宣传、班级先进事迹等,以激发小学生的创造精神,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向他们传播正能量。

3.生命教育的内容及活动

(1)唤起生命意识。生命意识是生命教育的初步环节,它是在生命感知和体验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师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自我生命认识及体验,不断唤醒小学生的生命认知。如,以冀教版四年级下册《历史悠久的家乡》为例,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体会家乡的变化,唤起他们的生命意识。

(2)感知生命的美好和艰辛。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乐趣,使他们逐渐发现社会和生活中的美好。如,在讲授《锦绣中华在我心中》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以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呈现中华民族近年来的变化,让他们观赏万里长城的雄伟气势、九寨沟的美丽风光、云南大理的少数民族风情等,以视觉的冲击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及生命的多姿多彩,从而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如,在讲授《乘务员辛苦了》《感谢你们的服务》等时,让学生感知到生命的不易和艰辛,学会真正尊重、爱护他人。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主要内容。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使小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体悟到生命教育的内涵及真谛,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钟金兰.基于“体验”的生命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3):24-26.

关于小学生的生命教育篇6

生命关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随着近年来新课改的推进,教育教学过程中凸显了人作为个体的重要性,在生命关怀理论下,课堂教学中应该将学生作为鲜活的生命来对待,但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有很多与生命发展相背离的问题,例如,教学过程强调预设、教学内容脱离现实生活等。本次研究主要立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这一视角,针对生命关怀理论下的课堂教学展开了系统的分析。

1生命关怀的概念

从需要的角度来看,生命关怀是对生命的一种关怀和理解,从品质的角度来看,生命关怀主要体现为对生命的担心、渴望和考虑等,从关系的角度来看,生命关怀是指在生命之间建立起相互之间认可的良性应答关系。生命关怀是建立在人和生命基础上的一种道德关系,用生命促进生命的生长,去关怀生命,在生命关怀中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感悟,生命关怀的价值取向在于人生命的完整性,具体来说体现在人格完整与个性发展等方面。生命关怀利用生命的发展及精神境界的提升,使每个生命都能得到最为全面的发展。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教学的目的在于使生命更有活力、更有意义,它是教师与学生生命活动的直接体现。如果教学不能使学生产生生命冲动,其教学就不算成功的教学。语文是学生学习母语的主要课堂,作为一门特殊的人文学科,语文的教育实质在于精神教育,不断丰富人的精神经验,对人的生命个性进行发展,语文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利用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作为主要表征,利用培育人的自由精神及个性为根基的教育。由此来看,语文教育的展开应该与生命教育相融合,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深刻体验生命的宝贵,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进行探索,促进生命品位与质量的提升,这是当前语文教育教学最为重要的使命。实际上,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中就贯穿着生命的意蕴,其中凝结了生命的智慧,此外,还包含了对生命的关注。由此来看,语文学科本身就已经具备了进行生命教育的条件,对生命进行关注不仅是现代教育为语文学科赋予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语文学科的内在特点,总之,语文教学中应该渗透生命教育的理念。

3生命关怀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与策略

3.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

首先,语文教学目标偏离了师生生命和谐发展。因为受到功利主义教育的影响,知识本位在教育中占上风,现实课堂中学生的技能发展受到考试的压迫,教学目标严重偏移;其次,语文教学主体地位失衡严重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客体,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配角的角色,学生的个性发展陷入一种封闭、依附的地位中,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学生成长与个性完善达不到和谐一致的要求;第三,语文教学过程预设、封闭性对学生创造性发挥起到了阻碍性作用。现代教育中以知识为本位,奉行技术至上的原则,教育成为一种工具。在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下,人们认为教育就等于学校教育,预先设计思路,将课堂教学程序计划好,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达到教学目标。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学生失去了思考的创造性与主动性。

3.2生命关怀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3.2.1目标整合,完善生命

按照新课程理念,生命关怀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达到的维度有三个:第一,教师应完成巩固性知识,并将知识转化成基础学科能力与语文素养;第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起“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理念,注重对语文学习方法的引导;第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培养其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应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生命关怀,在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对以上三个目标进行整合。

3.2.2视域融合,感化生命

在以前的语文教学中,通常情况下完整的生命活动都是简单枯燥的认知活动,教师和学生被限定在机械的世界中,因此形成了主体意识缺失的现象。在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都是被动的,失去了他们本应该有的活力。新课程开始实施以后,将改革的重点放在教学和学生生活实际的关联上,使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直接获得情感体验,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体验过程与结果表示出应由的尊重。

3.2.3动态生成,体验生命

传统语文教学过分强调预设,教学任务、教学内容都非常具体,每一个步骤都按部就班的罗列在教师的教案中,这种语文教学就好像一道数学题,公式和步骤每个都不能有差错,由语文教师将事前设计好的教案作为参照,按部就班的将其中的东西灌输给学生。但是,真实的语文教学过程的关注点在于师生及多因素之间形成的动态关系和过程。重视参与和体验,利用平等对话,对知识进行生成和重构,进而培养感情,对个性自我进行塑造。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年龄特点,针对学生的能力与学习态度,利用发展的眼光关爱学生,为学生营造出和谐的氛围,使整个课堂充满了阳光,使师生的生命价值均得到体现。

关于小学生的生命教育篇7

一、解读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要通过教育使学生感受和领悟到生命的有限、唯一和不可逆转,思考生命价值的存在意义,在人生中体现其生命价值。具体来说,对于学生的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生命珍贵的教育。生命对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是短暂的,一旦失去就无法挽回;生命又是脆弱的,鲜活的生命有可能顷刻间就划上句号。现实中,人总会碰到各种磨难、痛苦、失意和挫折,或是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的压力。这时,如果能够正确对待,把种种压力看作生命必须经历的,那么,消极的因素也许能转变成积极的东西;但许多学生缺少耐挫力,所以,当他们抱怨“累”“无聊”时,其实就存在消极、懈怠心理。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能找到无数的生存理由,而把非理性选择的念头一个个打消,要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生命的珍贵,教育他们要怀有自爱之心,要有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理念。

(二)生命价值的教育。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前途都有着各种各样的期许,面对与自己一样优秀甚至更出色的同学,他们很可能只是普通一员,这种普通一般的状态会使他们不禁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另外,受错误思想和不良社会风气的熏染,有的学生把生命的价值视为赚大钱,住大别墅,做大官等。这是把生命的意义视为物欲、权欲的满足和虚荣的表现。生命教育就是要矫正这些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到,上学不只是为进入社会之前的人生准备,还要怀抱远大理想,也要脚踏实地,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善待他人。

(三)生命安全的教育。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生命的价值先是基于生命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才能完善和提升生命的价值。教育领域中,学校要关心学生知识的获得、精神的成长,还要防止可能伤害生命的行为发生和出现,教会学生保护好自己的生命。事实上,大中小学生伤害生命和生命被伤害的事件经常有发生。因此,培养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使他们有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教育他们保护自己的生命不等于自私,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安全观。

二、汉语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生命教育因素

无论是小学汉语教材还是中学汉语教材,都有关于生命教育题材的语言材料。我们对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材(双语班使用)做了较为细致的统计,如表1展示的内容,系小学教材中生命教育篇目,教师在确定情感与态度目标时就可以结合生命教育去完成。汉语老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把这些承载着人类生命智慧的语言材料融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中,进而转化为其精神世界的—部分,达到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材料时去体验生命内容,感悟生命的珍贵、生命的价值、安全的重要,帮助学生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三、建议将生命教育理念渗透到汉语教学中

目前对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德育课程的任务,也是我们各学科教师的任务之一,汉语教材中拥有大量的生命教育因素,因此,汉语教师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这个问题上责任重大。然而,提高汉语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和指导教育能力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关键,汉语教师要有强烈的生命教育意识和相应的理论素养,要在每位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进行生命教育,发挥模范作用,还要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但一定要注意避免直接说教,要以情动人、以境育人、以榜样服人。“生命教育”追求的教学境界是:“以知识的传授为载体,赋予每一项教学活动以意义,实现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一)关注生命教育理念,将汉语教学的教育目标与学生情感与态度的目标和谐统一起来。中小学汉语新课程目标中将情感与态度作为教育的主题之一,就意味着教师在汉语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增强汉语学科知识中情感态度等相关内容的教育意识。中小学汉语新课程标准是基于汉语课程目标的教学,即先制定汉语教学目标,一切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实施都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设定。而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则是基于过程的目标,即通过对汉语课程教学内容、学生背景情况的分析,在知识内容、教学过程与情感目标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必然的联系,是将教学目标类别化、层次化、具体化的过程。在汉语教学中,汉语教师可以通过感知、感悟、感想、感受(简称“四感”)等方式,让少数民族学生对生命教育中的安全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存教育、关爱生命教育、保护环境教育等有深入的了解,通过“四感”的制定和实施,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和训练汉语技能的同时,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做到汉语学习目标与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和谐统一。

关于小学生的生命教育篇8

1.生命教育思想的提出和发展

最早提出生命教育的学者是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在美国加州“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并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提出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

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呼应杰・唐纳・华特士的倡导,提出了教育要顺应学生的生长、发展的规律的教育课程。日本针对青少年浪费、破坏、自杀、杀人等日益严重的社会现实,在1989年的《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定位与敬畏人的生命与尊重人的精神这一理念的生命教育目标。我国台湾地区曾设立“生命教育委员会”,并将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

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大、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传授,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大、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的发展,生命教育的内容也越来越广。台湾生命教育的内涵包括从肯定、珍惜个人自我生命价值,到他人、社会乃至自然、宇宙生命的互动与伦理关系等大生命的省思,并涉及生死尊严、信仰的探讨,范围颇广。

2.开展生命教育的现实需求

我国内地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和实施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人。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开展了生命教育。

目前因为有太多的人不懂得关注生命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生命教育呼之欲出。

(1)天灾是对人类不尊重生命的报复。一般地说,大自然的灾害是人类对它的破坏所造成的,如水灾、瘟疫等便是。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天灾的肆虐是对人的惩罚、是对人的生命的报复。如果开展保护自然环境的生命教育,就可以减少这种报复和惩罚。

(2)人祸是对他人和自己生命的剥夺。对生命的最大威胁,除天灾外,便是人祸。如战争即是一种典型的人祸。而最大的灾祸又往往是由于天灾和人祸合作所造成的,故常有“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之说。如果倡导尊重生命的生命教育,就可以减少甚至避免这种威胁和剥夺。

(3)事故是对人类生命无意的伤害。在很大程度上,事故也是人祸。如煤矿、交通等各种事故对生命安全伤害极大。据报载,全世界因事故每天平均要死亡5000人。积极实施热爱生命的教育,对于控制事故是有好处的。

(4)自戕是个体对生命不尊重的极端表现。由于人们缺乏生命意识,自杀、自伤、自残、吸毒等事件会时有所闻。全世界每年因之而死亡的人要数以百万计。如果推行提高生命意识的生命教育,肯定对减少这类事件是有益的。

(5)过度的物质追求是对人类生命意义的迷失。健全的生活应当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但由于现代人片面追求物质生活,使精神生活空虚或放荡、,有的甚至因之而走上犯罪的道路。这种生活的迷失,实际上是对生命的糟蹋、残害或杀戮。

(6)社会道德的衰落是生命教育缺失的体现。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高度发展,在一定的意义上带来了社会道德的衰落。不少人既缺乏私德,更没有公德。他们热衷于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损人利己甚至不利己的道德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都是一种折磨。

(7)工作学习的过度紧张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很多人的工作与学习处于紧张状态,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问题,多少年来一直未能解决。这对人的生命是有害而无益的。古人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必须劳逸结合,才有利于生命的生长与发育。

生命教育的内容

台湾中学普遍开设正规的“生命教育”课,编制了生命教育教材及“生命教育教师手册”,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具体内容为:国一:(1)敬畏生命;(2)做我真好。国二:(3)生于忧患(面对无常);(4)应变与生存(从处常到处变)。国三:(5)敬业乐业(在工作中完成生命);(6)信仰与人生(无限向上的生命)。高一:(7)良心的培养;(8)人活在关系中(活出全方位的生命)。高二:(9)思考是智慧的开端;(10)生死尊严(活得充实、死得尊严)。高三:(11)社会关怀与社会正义(调和小生命与大生命);(12)全球伦理与宗教(存异求同、建构立体的生命)。

学校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生命教育目标的确定与细化;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与教材的编制;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育等等。生命教育的推行应是全方位的,内地学者应着手编写适合内地大、中、小学生的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

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为生命教育设置专门的科目和课时,可以使学习内容更加系统和集中,降低实施的难度。生命教育课是对大、中、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重要途径,但由于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环境教育、美育的交叉关系,在内容上容易出现与其他学科课程的重叠。另外,也不利于发挥学校生命教育资源的合力,容易使非生命教育课教师忽略其推行生命教育的责任。综合课的开设正好可以整合学校生命教育资料,形成合力。将生命教育作为综合课程里的一个单元进行教授,如“生存教育”“生命美育”,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生命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又能与其他跨学科课题(如德育、环境教育等)联系起来实施。

生命教育内容广泛,通过与生命教育有关的各科目讲授生命教育知识,可调动学校教师参与和关注生命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的生命教育资源,增强生命教育效果。生命教育实践性极强,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生命意识。

要想真正实施生命教育,使生命教育收到实效应该做到:

1.教育领导部门重视生命教育的实施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领导部门应把生命教育的内容通过教育目的、教育方针、课程计划、课程大纲分年龄阶段按年级有针对性、系统开展。

2.强调实践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

生命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理论,而大都是通过行为举动表现出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因而,生命教育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以具体的行为或举动教育人,才能真正影响人、感化人。所以,在生命教育中,通过课外活动进行生命教育。如小学的“生命的旋律”教学,让学生参观产房、婴儿室、手术室、安宁病房等,使之了解生命的起源,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在初中“温馨你我他”的教学中,则主要是通过课外活动来完成,学校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孤儿院等机构去参观、访问。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对残疾人的关心,使他们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生命教育必须在生命活动亦即活生生的实践中进行。也就是说,在生命教育中,应当关注每一个生命体,应当让每一个生命体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成为教育活动的动力,成为教育活动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反之,在生命教育中,如果看不到鲜活的生命体,如果剥夺鲜活生命体的参与权,那么,这种教育活动就会变得死气沉沉、缺乏创造性。

3.加强大、中、小学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育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生命教育在教育领域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没有现成的教师,加强师资培育就成了生命教育实施的首要任务。把大、中、小学中教授与生命教育有关科目,如生物、健康与道德、生活伦理等科目的教师,乃至教师全体,集中起来,进行生命教育培训。选订甚至编写生命教育教材,供教师们教学运用。加强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育,是大、中、小学生命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于小学生的生命教育篇9

关键词:生命;小学教育

当下社会,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充斥着校园,也侵蚀了小学孩子们幼小的心理。我们在感叹便捷时代思维观念与时俱进的时尚时,也品尝到了过度个人自我内心膨胀、不畏惧生命、不畏惧大自然所带来的恶果。例如近期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学生因为一点点小事就跳楼或是离家出走等等,众多实践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基于儿童生命的小学教育必须引起整个教育界的重视。

1小学教育中生命教育课题的提出

生命对任何人而言都只有一次,因此它是宝贵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因为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过分强调对知识的积累,缺少了对生命本真意义的追求,忽视生命价值的追寻,因此,在现实中出现小学生自杀和伤人等悲剧现象。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我们要渗入对生命教育的关注。这一课题的提出,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

1.1现实生活中生命意识的失落与渴求呼唤生命教育:随着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度消费带来的是人们对财富的盲目崇拜,和对价值、意义等终极命题的缺乏思考,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随波逐流到凡俗琐事的争名逐利中,从家庭、学校,再到社会上,到处是轻浮、虚夸、浮躁、焦虑的风气。人们没有闲暇或者是根本不屑于去探索生命的意义,因此,生活中感受不到快乐、美丽和高尚等崇高感。渗透到小学之中,就是我们听到的校园流血暴力事件,亦或是一些敲诈、欺骗等恶性事件。孩子们对自己的生命轻视,觉得毫无意义,必然也对他人的生命缺乏必要的尊重和宽容。因此,校园中再次发出了渴求生命教育的呼唤。人们痛定思痛,意识到了给予儿童生命的小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1.2转型社会对现代范式教育的反思:社会转型后,社会结构变化,人们的思维习惯以及价值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书本上的现代教育范式并没有得到时间的沉淀,教育理论界并没有形成较成熟的教育体系。可以说,当下的教育改革一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而教育一直强调“知识的力量”,缺乏对“人”的关注,教育与生活相脱节,生命的重要性和价值意识等内容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致使当下的现代范式教育过于追求“能力、素质”,而缺乏“人性化”。当下的我们正在品尝忽视或无视学生生命经历、生命感受和生命体验的恶果,快步发展的社会也在呼唤校园对尊重个体生命的道德教育。

2不同学科渗入生命教育的思考

当生命价值的课题进入校园后,各学科都应该钻研本学科与生命相关课题的切入点。

2.1思想品德与生命教育:思想品德课是奠定学生人文关怀的基本学科,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思想品德教学应该注重渗透生命与责任意识,教育学生合理安排生活,保持好的心境,善待自己、关爱他人,懂得保护公民自身的权益。学校和家庭共建,让学生充分体验社会实践生活,在探讨和分析中实施生命教育。

2.2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语文课堂是最能够抵达人的内心和灵魂的教育渠道。教师应该在带领学生体味语言文化的审美过程中,着重对学生进行爱和希望以及一些终极的人类情感的渗透,让学生在感受语言美的过程中,身心灵也受到巨大的震撼。教师应在优秀的作品中挖掘出生命教育的因子,在作文教学和阅读训练中找到生命体验的切入点,生活学生的境界,提升其对生命和人生的感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参透对生命体验的感悟。

2.3数学教学与生命教育:自然科学当中也有人性化的部分。任何伟大学术成就的问世都是科学家们呕心沥血,用生命谱写出的。因此,在教师带领学生们探索自然王国里的奥秘时,教师也应该对这些伟大人物的生平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做注脚。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家们的伟大精神和伟大灵魂,让学生们在数字、公式背后体会到科学家们对时事、对人文的关怀,也由此启发、激励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为人类造福,为解决人口、能源、环境等生态问题作出自己的努力。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关爱社会、心中有爱的生命教育。

2.4体育教育与生命教育:体育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自身素质的基础,教师应通过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保持自己健壮的体魄,来促使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做运动,多谢生命体验,多掌握一些生存和养生技巧,以此来延长生命,预防疾病,让自己的身体更健康,让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更丰富。

2.5艺术教育与生命教育:在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的教育中,教师不仅仅是在教授学生审美的技能技巧,同时也是在审美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生命潜能、生命智慧以及生命价值的体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让学生创作和欣赏美,从而感受、顿悟、体验获得生命的乐趣,不仅陶冶了情操,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以艺术美的力量来感染学生生命活力,滋润学生的道德修养,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党憧憬和向往,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可以说,生命教育可以渗透到当下小学教育的日常每个环节。但是,首要的是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对开展小学生命教育的重视。教师要细微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和情绪变化,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让学生自然而然的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李桃.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对小学教育的启示[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5(4).

[2]木木.“学习陶行知,走进新课程”研讨会在镇江举办[J].教育科研论坛;2013(5).

关于小学生的生命教育篇10

1.传统文化中存在很多对生命漠视的观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斥着对生命的轻视、漠然、贬低、排斥。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我国学校的生命教育依然缺乏,生命教育没有真正得到学校的重视。在家庭、学校中,父母和老师或认为谈论死亡不吉利,或认为年轻的学生距离死亡太过遥远,或觉得此话题太过沉重,通常会对孩子回避死亡的话题。这样的做法导致学生对死亡充满神秘感,所知甚少,甚至错误地把死亡看得过于简单、轻松。由于学生不懂得生与死的真正意义,也往往会导致学生中出现不珍惜生命的现象。这种漠视生命的观念也导致学校对生命教育的宣传和研究也相对滞后,生命教育往往只是一些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等部门在开展一些不成规模的宣传和研究。

2.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生命教育缺乏重视

2004年,上海市颁布了生命教育的具体工作方案《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来确保生命教育在学校中的有效实施。在上海市的带动下,国内的辽宁、湖南、云南、黑龙江等省市的教育部门也相继出台了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指导意见,并比较明确地在学校中开展了生命教育。不过,国内仍然还有很多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由于没有认识到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对学校生命教育的重视,没有将生命教育正式纳入到学校教育目标中来。很多学校在教育中都没有真正去引导学生,如何去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对于学生的安全意识、生存能力的教育也谈之甚少。这种教育中的目中无人和生命意识淡漠的情况,不仅使学生体验不到生命中的乐趣,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还导致学生出现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漠视他人和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学校缺乏进行生命教育的操作性指导

国内对学校生命教育的研究还较多地停留在“奔走、呼吁、探讨”的层面,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如何让这些生命教育认知层面的构想真正转化为可操作的实际行动,也就是说“实施生命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这才是当前学校生命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国内对生命教育进行的研究,大部分也只是局限于个体生命,对生命教育的社会价值研究比较少,并且对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也比较少。虽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到了“学校要坚持全面发展,要重视生命教育,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仍然没有设立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资源尚待开发,生命教育专业师资仍然匮乏。因此,学校对生命教育的指导与实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4.学生个性中缺失责任和包容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学生的问题一直层出不穷,无一不引起社会的轰动,个性缺失在学生的身上表露无遗。学生处于发育期,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还处于发展中,这一时期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学生年轻气盛,看待问题容易偏激、控制不好就会出现行为冲动,甚至出现自杀、自残和伤害他人的情况。学生在生活中都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在经历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容易出现懊恼、后悔、郁闷的情绪。现在的中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和长辈无微不至的宠爱和呵护之下成长。学生普遍存在依赖性强,不愿意承担责任,缺乏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个性缺失问题。学生个性缺失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今后工作中急需解决的一道难题。5.学生存在信仰迷失的现象我国学生的生命态度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他们对生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对生命价值也有一定的思考。但是,还有一些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生命,没有去积极探寻生命的意义,没有去积极追求生命的价值。一些学生虽然生命的存在意识强烈,但是对身心健康意识和生命责任意识普遍淡薄,导致其生命价值取向呈现出信仰的迷失现象。信仰的迷失必定导致中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模糊化和边缘化,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信仰是民族之魂,是民族的凝聚力,学生的信仰是这一切的基石。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确立信仰的基础时期,大学阶段是学生进入确立信仰的关键时期。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未来信仰迷失了,绝对是个严重的问题。

二、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策略

1.树立起正确的生命教育观

生命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更要启发学生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以弘扬生命价值、提升生命精神品质、陶冶生命情感、养育生命态度作为自己教学的目标指向。教师要避免空洞的说教,要研究怎样以教学为依托,有效落实生命教育。学校要努力营造生命教育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生命、感悟生命。生命教育既要引导学生懂得惠泽人类自身,也要启发学生树立起与生命的其他物种和谐共处的意识。生命教育就是要学生懂得关心今日生命的存在,同时也要计划明日生命的发展。生命教育不但要让学生关注自身的生命,更要启发学生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激活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发展因素,使学生不断进步、生命品质不断得到完善。

2.发挥生命教育显性课程的作用

学校的自然、历史、生命科学、体育与健身、品德与社会等课程,属于生命教育显性课程。自然课程涉及许多生命科学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合适的生活环境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从而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是保护自身生命的一项重要措施。在体育与健身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有关人体结构和身体保健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强身健体。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自我保护的一些方法,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目的。品德与社会涉及到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方面的内容也很多,学校应当特别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鼓励学生要在生活中去体验、感悟生命。生命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以提高开展生命教育活动的质量。

3.挖掘生命教育隐性课程的作用

学校的语文、英语、音乐、美术等课程,属于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学校在注重发挥显性课程优势的过程中,还应注重挖掘隐性课程所蕴涵的生命教育的内容。语文和英语有很多关于生命教育的生动感人材料,教师在语文和英语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要善于从语文和英语课本中发现生命教育的素材,并及时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语文和英语课堂将充满了生命教育的气息和活力,生命教育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音乐、美术课程重在审美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在音乐教学中,优美的歌曲能够让学生心情愉悦,能够从精神层面上达到熏陶学生情感和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目的,获得美的感受。美术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自然环境的美丽,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还可以在人物的刻画中,通过感受人体美来认识自己,从而喜欢自己。

4.通过爱心活动提升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的教学应该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等。通过积极参与讨论、思考、体验,使得生命教育的理念真正内化到他们的思想观念中去”。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可以运用亲身体验法,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引导学生从“关爱他人”、“关爱弱势群体”开始。通过让学生参加爱心活动,感受和体验生命的意义。学校可以与贫苦地区学校建立起“手拉手”的关系,除了学校出资建设校舍外,可以动员学生捐钱、捐物来帮助那些贫苦地区的学生。学校还可以积极号召学生关注身边的同学,动员学生把节约下的“零花钱”用来帮助身边的同学,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爱心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从小就养成主动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意识。

5.借鉴成熟地区的生命教育经验

目前,国内学校的生命教育还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在国内学校的生命教育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广东省顺德市采取外出取经的办法,学习和借鉴英国、香港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做法,并结合本身的实际将“生命教育”引入课堂,取得比较好的成效。2010年顺德这个隶属于广东省佛山市的县级市竟然成为了广东省唯一获得“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特色培训示范基地”的城市。港台地区在生命教育方面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这是值得内地教育部门重视和借鉴的经验。美国学校的生命教育起步早,比较成熟,一些成功经验被很多国家和地区所借鉴。美国学校的生命教育并不以独立的课程形态出现,而是渗透在死亡教育、品格教育、健康教育、个性化教育、挫折教育之中,整个学校教育呈现出明显的生命教育特征。因此,在当前情况下,借鉴有关国家及地区成功的生命教育经验,将有利于加快国内学校生命教育体系的构建。

6.发挥校园文化的审美教育作用

学校的校园是基础教育培养人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我们不能够把校园简单看作只是教室、花园、操场的概念,我们应该有“把校园看作是一个育人的环境、蕴涵育人文化”的理念。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能够产生多方面的深远影响。学校的校园建设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特点进行综合考虑、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从总体上营造出有利于审美教育的氛围。校园的美化、绿化应该根据整体要求,统筹规划,尽可能使校园多一点绿色,多一点生命美。让学生置身于清洁整齐、绿树成荫、花草芬芳、幽雅静谧的校园环境中,产生出美的想象,得到美的体验和感受。和谐的校园环境无疑有助于学生提高其审美情趣和能力,保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且使学生可能出现的异常心理减少到最低程度。

7.建立互信、互爱的良好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关怀和,如果孩子在冷漠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变成对善和美都无动于衷的人”。氛围的和谐有利于心灵的舒展、愉悦,而学生具有了舒展、愉悦的心灵,教育便成功了一半。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起真诚友好的同学关系,既有竞争又携手共进,既相互监督又彼此信任,使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充满友情和温暖。同学之间形成了和睦相处、诚恳帮助的友爱,那种自私自利、勾心斗角、嫉妒猜忌等丑恶行为也就没有了生存空间。学校还应该提倡并鼓励异性同学之间正当交往,满足青春期学生异往的心理需求。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有趣的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既可以调节学生的紧张学习生活,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使学生产生集体自豪感和精神充实感。

三、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保障机制

1.生命教育的组织机构

学校要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生命教育领导小组,整合学校各部门的力量并形成合力,共同来实施生命教育。学校行政例会要定期研究生命教育推进工作,把生命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工作中去贯彻,去落实。同时,在学校网站上要开设生命教育网页,组织师生定期开展生命教育的学习与交流活动。学校要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多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积极申报关于学生生命教育方面的研究课题,不断收集资料、积累经验。

2.生命教育的全员参与

学校要号召全体教职员工树立起“人人都是生命教育工作者”的意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学校所有教职员工的人格魅力以及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价值观,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建设,把生命教育作为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通过培训,让全体教职工都能正确把握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教师要深入挖掘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内涵,把生命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

3.生命教育的评价激励机制

学校要建立开展生命教育的评价激励机制,制定教职工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业务工作等方面实施生命教育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包括组织生命教育活动的时间、内容、课程落实情况和教育实效等。学校要把开展生命教育的能力和实绩作为教职工业绩评定的标准之一,要定期对生命教育中涌现出的优秀项目及优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

4.生命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学校要认真探索适合本校的生命教育的方法,可以参考港台学校生命教育中普遍采用的“阅读指导法、亲身体验法、模拟想象法、角色扮演法、欣赏讨论法、随机教学法”等。台湾的林永茂教授认为“学校生命教育课程的研究与设计,应该以教育心理学所采取的行为论取向及认知论取向为基础,透过认知生命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习评鉴,协助学生破除一些错误的、非理性的自我挫败,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同时,为了保证生命教育的贯彻落实,学校在资金、人员安排上也要给予充分的支持,以确保生命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5.生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