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新农村建设环保的措施十篇新农村建设环保的措施十篇

新农村建设环保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8:00

新农村建设环保的措施篇1

【关键词】 建设新农村;环境问题;保护措施

新环境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五大建设内容之一。因而处理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当务之急,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并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才能更好更快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做出以下几点分析和探讨。

一、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前很多农村的水体正遭受严重的污染,大量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导致农药和肥料的残留物渗入地下水,从而使其硝酸盐含量大大增加,进行污染水质,导致水质难以净化。二是碳铵和尿素的使用,导致水体中的氮含量增加,进而导致耕地退化,加上一些毒害性强的农药的使用导致植物与土壤的品质受到破坏;三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农村中的生活污染问题也正逐步凸显出来,例如生活垃圾量的不断增长,城市垃圾向农村蔓延,加上农村缺乏相应的处理措施,使得农村的生活污染问题日益加剧。

上述三点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环境问题,也是最难治理的问题,要想彻底根治这些环境问题,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就必须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就笔者经验来看,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相应考核机制的不完善,广大农民朋友的环保意识较低和法制观念的淡薄,以牺牲环境而换取经济利益的情况还较为普遍,亟需进一步加强;二是当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较为粗放,虽然我国加大了新农村建设力度,但很多地方还没有高效的运行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使得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仍属于资源消耗型和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各种破坏环境而谋求经济效益的现象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三是缺乏相应的环境保护体系和组织机构,在乡镇、村等基层,环境保护大都缺乏机构与人员,职能缺位、管理弱化的问题十分突出,加上农村环保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对破坏环境的行为缺乏必要的监管和适当的处罚措施,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控和管理惩治体系;四是农村环境保护科技支撑较为薄弱。国家对农村环保适应技术研究和推广较少,在畜禽污染、生活垃圾污染、水污染等非常严峻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上尚无认定的成熟技术和治理模式。适用性和实效性技术的缺失,严重制约着农村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其成效。

二、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应对环境问题的几点保护措施

(一)不断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能

为更好的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在处理环境问题时,应不断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能。农村环境保护部门主要有林业、农业和环保部门,这些部门都具有一定的审批与调配资源的权利,因而必须对这些部门科学的划定职责,实现权责利统一,并建立相应的具有强制性质的协调机制,例如,可以由农村所在县市的环保部门带头拟定相关的农村环保规划,并对涉及农村环保相关的部门审批必须实行环保备案机制。这样就能从根本上确保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加快农村基层环保团队的建设

为加快新农的建设,将各种环境问题尽快的解决,应在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部门职能的同时还应加快农村基层环保团队的建设,例如可以在中心镇区建立农村环保站,若条件允许,也可以一镇一站,并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聘请有经验的环保人士为环保协管员,与当地的社工团体联系,宣传环保知识,开展相关环保知识讲座,将环保知识宣传进农村,以不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三)健全农村环境执法,确保农民环境权益

作为直接管辖农村环境的县市环保部门,应把农村环境执法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调配人力物力财力,加大执法力度,亦可与具有审批、执法、调配资金权利的相关部门进行联合综合执法,加大对农村饮用水资源保护、畜牧

水产养殖业、自然保护区、乡镇企业的环境执法力度,在确保农民环境权益的同时保证农村人畜的饮用水安全。

(四)加大农村环保宣教力度

环保部门应结合农村特点与需求,制定针对性宣传培训计划,加强农村环保知识义务教育,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和工作方法,力求在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切实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环境保护意识,真正让环保知识和环保法律法规进村入户,让广大群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积极配合乡镇各级政府的工作,并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以不断加快新农村环境保护的步伐。

三、结束语

总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环境问题的分析,不断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能,加快农村基层环保团队的建设,健全农村环境执法,确保农民环境权益,加大农村环保宣教力度,确保环境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惠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和对策[j].应用能源技术,2011,(09)

[2]于一凡,李继军,岳宜宝.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与规划对策[j].上海环境科学,2008,(06)

新农村建设环保的措施篇2

“先行试点”措施的推行及产生的效应。在改革开放和“三农“建设的政策指导下,农村的发展要求也由原来只强调经济而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等全面发展,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的问题,并做出了一系列举措来改善生态环境,因此而产生一些积极的效应。治理农村生态环境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各级政府因地制宜进行不同程度的环境治理工程,并采取“先行试点”的措施。进行试点的范围涉及全国各个省市乡镇,试点项目也包罗万象,包括水环境整治试点、生态修复试点、地质环境保障工程试点等。试点后,各级组织试点地区。促进了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形成,农村建设质量组织的高水平,更好地发挥辐射示范作用。实践证明,解决问题得抓住重点,国家两点论与重点论环境整治理论指导下,抓住重点地区进行整治能使得农村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改善。此外,近些年来,我国在总结经验和教训之后,提出了这样的对生态环境治理的思路,那就是“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也使得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举措

针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我国各级政府和组织采取了一系列的办法和措施,通过这些农村环保措施,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村环境问题。

2.1加大政府对农村环保投资力度,推进环保产业形成我国针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除了对受体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外,国家近年来还专门出台了一些针对农村的投资项目,主要表现在各级环保部门,农业部门推出了具体的植树造林项目和防护林工程;同时,各地陆续开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另外,政府部门在农村进行了改路工程,有效避免农村因路况问题引起的扬尘,机动车排放的大量烟尘有所减少,较为直接的改善了农村环境;国家通过三农资金扶持农村的能源优化,推行沼气等新型能源项目,减少传统的薪柴的植被破环和燃烧后的气体灰尘排放。所有的这些政府措施,积极推进了环保产业的形成。

2.2制定环保法律法规及建立监督机制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必须制定和健全环保法律法规和建立长效的监督机制。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0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此外,我国还颁布部级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6部,与环境有关的资源法9部,环境保护行政法规29项,制定环境标准364项。加上地方颁布的各类法律法规基本,我国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农村环保问题上已有一些监管制度,可以促进农村环保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环保的措施篇3

【关键词】农村;雷电灾害;现状;防雷措施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防雷工作高度重视,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加快建设农村雷击高发区域的避雷装置,解决雷电灾害频发的问题。目前,各地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深入开展,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广大农村对雷电的认识还不够,对雷电灾害防御意识尚不强。如果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防雷措施不健全,势必会埋下较大的防雷隐患,轻则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重则造成人员伤亡,影响并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发展态势。农村的防雷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做好新农村防雷工作,减少雷电灾害损失,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重要意义。

1、农村雷电灾害现状

根据

2、农村雷电防御主要措施

农村雷电防御工作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由于农村地域广阔、经济基础薄弱,环境复杂多样,要想实现全面、系统、完善的防雷措施,不仅资金需求大,而且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只有掌握了农村雷电存在的主要隐患、发生的主要规律、入侵的主要途径等,抓住重要问题的主要方面,尽可能做到投入少、作用大,遵循简单、实用、高效的原则,才能使防雷工作在农村得到普及、发展,并逐步走向完善。做好新农村建设的防雷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主要措施。

2.1选址应远离雷电高发区

雷击具有选择性,因此新农村建设选址前期最好请有防雷资质的单位进行雷击风险评估,使新农村的选址远离雷击高发区。从地形上看,地形位置较高,突出于周围地貌;从地质上看,土壤电阻率低的地方,如特别潮湿的河床、沼泽、苇塘等,或地下有金属矿藏的地区和岩石与土壤交界处等地区;从地理位置上看,处于山区上升气流的迎风面方向等都是雷击的高发区。远离雷电高发区是现代防雷技术中最先考虑的,也是非常经济的重要措施。这样能够大大降低防雷的难度及成本,同时也大大减轻了雷电灾害的威胁,避免雷击事故的发生。

2.2农村建筑物直击雷防护

农村建筑物的典型结构一般有2种:一种为1层尖顶或平顶房;另一种为2层或2层以上砖混结构的楼房。对于第1种房屋,由于其高度较低,遭受雷击的概率较小,通常可不安装防雷装置;对于第2种类型的农村建筑物,凡采用水泥预制板结构的应做好接地处理,即用扁钢或圆钢将预制板中的所有钢筋全部焊接在一起,沿房屋墙角做引下线(引下线间距不大于25m),与防雷装置做可靠连接,接地极可采用简易做法,但接地电阻应不大于30ω。如果此类建筑物处于雷电多发区,应严格按照《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1]的要求设计施工,以提高安全系数,确保人身及财产的安全。

2.3电源系统雷电防护措施

首先,应按照《gb50054-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从源头上做好农村总低压配电系统的雷电防护,这是确保农村用电安全和防雷的关键。其次,做好雷电波侵入的防护措施。由于农村电缆的进出线多为架空引入到户,这些线路暴露在户外,在雷电活动下极易产生感应雷电压。如果雷电感应电压沿电源线路传入室内,极易造成电器设备损坏及人员的伤亡。据不完全统计,有1/3雷电灾害是由进出线缆引起的。因此,对于电缆进出线,应在进出端将电缆的金属外皮、钢管等与电气设备接地相连;接户线上的绝缘铁脚亦应接地。绝缘子铁脚接地的意义在于以其冲击闪络放电电压,可对过高的雷电电压起到泄放保护作用。

2.4弱电系统的防雷措施

电话线、有线电视、网线等防雷最好由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等部门在线路敷设安装时统一实施较为完善的防雷措施,这是既经济实用又安全可靠的解决办法。如果无法采取此措施,也可采取与电源线路相似的办法,即在线路入户前,将其绝缘子(例如通信蝶式绝缘子)或金属终端盒机壳接地[2-3]。不建议在农村采用spd(浪涌保护器)来保护弱电系统,因为spd价格较高,一般农民难于承受。但需要向农民宣传,在打雷时,或看天色可能打雷时,一般不要打电话,并要将有线电视及网线拔掉。

2.5室外电视天线及太阳能热水器的防护

许多农户都喜欢在房顶架设室外电视天线,这是很不安全的。若确需架设天线,一定要在其旁边架设金属避雷针,用避雷针来保护天线。否则,当天线遭雷击时,不仅电视机会遭雷击损坏,而且还有可能伤及室内人员。太阳能热水器作为节能环保产品,近年来逐渐在农村应用和推广,但在雷雨天气环境下,却隐藏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因为太阳能热水器通常安装在屋顶高处,一方面使得太阳能热水器在雷雨天气里更容易遭受雷电袭击,造成太阳能集热板的毁坏;另一方面还会使大的雷电沿着电源线路、输水导管等直接通入室内,使室内人员或家用电器遭到雷击。保证太阳能热水器防雷安全,最重要的是打雷闪电的时候不要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另外要将太阳能热水器安装在低处,并增加防雷装置(包括避雷针或避雷带、引下线、接地装置),使热水器处于避雷针(带)的有效保护范围内。针对具有自动上水、加热等功能的太阳能,为防止雷电波侵入,对电源线路要采取接地、屏蔽等相应的防护措施[4]。

2.6高大树木的防雷

按照《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规定,房屋及周围的大树与房屋的安全距离应不小于5m。同时,在雷雨天气时要远离高大树木,更不要在树下避雨,以避免因雷击树木后的旁侧闪络、接触电压或跨步电压而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如果是珍奇树木或国家保护的古树,应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进行防雷保护。

3、结语

新农村建设的防雷工作要想得到广泛推广和实施,必须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具体环境及不同的特点,抓住重点雷击对象和主要的雷击方式和途径,有针对性地采取既经济实惠又简单易行的防雷措施,完善新农村防雷设施建设。若要更有效地保护广大农村不受雷电危害,需要气象防雷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积极探索农村防雷减灾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农村防雷的法规和标准,并切实加强农村防雷减灾的组织管理。农村防雷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是着力加强农村的防雷意识,建立健全农村雷电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同时,各级防雷主管机构要认真做好雷电监测预警及信息传递、农村防雷科普知识宣传、雷电灾害的调查分析、技术指导、咨询等服务工作,制定新农村防雷技术规范标准,积极配合各相关部门从源头上做好新农村建设中防雷设计、施工、检测、验收等工作,加快实施新农村防雷示范工程建设,完善农村防雷工作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新农村建设环保的措施篇4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成绩存在问题措施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民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这有悖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我对本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进行了调查,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见解和大家商榷。

一、我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成绩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保护在建设生态文明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为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和部署,华池县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方略,紧紧围绕改善人居环境,积极实施“生态优县”战略,组织开展了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绿色生态家园建设、文明卫生城市创建等一系列活动,把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秸秆综合利用、消除畜禽粪便污染等软措施和农村生活污染集中处理场建设、沼气太阳能建设等硬基础结合起来,稳步推进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使全县村镇环境面貌得到改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产质量显著提高。

我县紫坊乡本着这样一个思想:认为没有一个可供持续利用的农业自然资源,没有一个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就不会有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就不会有持续发展的农村经济,也就没有广大农民真正的小康生活。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如果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经济的发展只是暂时的,若干年以后将会减缓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制约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采取了以下措施:

1、综合整治为农村环境保驾护航

紫坊乡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通过开展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对农户厕所进行卫生改造,建设符合卫生要求的公共厕所;结合“一池三改”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工程,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使人畜粪便资源化利用,逐步消灭了“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跺、畜禽乱跑”的现象;引导农民绿化、美化村庄环境,改善居住条件;整治村庄河道、沟渠与坑塘,实现水清、岸绿;逐步改善村庄道路状况,主要道路硬化平整。

2、保护农村自然生态

优先保护天然植被,重视自然恢复,保护农村生物多样性,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合理引导资源和环境可承载的产业发展,严格限制损害生态功能的产业扩张。深入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遏制人为新增水土流失。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等产业,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引导农村经济社会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的道路。

3、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近年来,县委、政府提出了大力发展以农村沼气项目为重点的可再生能源建设,此乡已建成沼气池几百座,农村沼气能源建设成效显著,沼气的发展不仅节约了能源,保护了生态环境,并带动了畜牧业由粗放式经营逐步向集约型发展。同时把沼气池与改圈、改厨、改厕同步进行,以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二、我县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量增大,工业污染逐步增加,农村生态环境状况日益变化,农村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农村生态环境状况令人担扰。当前我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日益提高的改善生活环境的要求,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三、对我县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提出的建议

我县应该立足良好自然资源的生态优势,采取“环境立县”、“生态立县”的生态建设目标,共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营造一个洁净安宁、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阳光灿烂的美好家园。我提几点不成熟建议和大家商榷。

1.必须重视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应该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列入工作日程,各乡镇、各村应有近远期建设科学规划,促进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政府应该把改善环境纳入衡量政绩的标准,政府要像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样支持农村基础设施,要利用各种手段普及相关科学和法律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群众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中。

2.保护农村自然生态、进行农村生态修复

通过采取“以修保安全、以绿促生态”的措施,建议各乡镇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立健全森林、草地和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多渠道筹集补偿资金,增强生态功能。继续抓好造林、护林、封山育林等依法治林,严惩破坏山林资源和山区生态平衡的犯罪行为;保护和整治村庄现有水体,恢复河沟池塘生态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3.增加各乡镇环保人员、大力支持环保资金

农村经济普遍薄弱,缺乏对环境保护等公益事业投入。目前,基层财政比较困难,投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十分缺乏,直接影响着各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进程,加之农村基层筹资能力弱,农民群众对公益事业意识不强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的融资能力极其有限,开展工作十分困难。

新农村建设环保的措施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建设;保障措施

1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水利建设的要求

作为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的20个字,涉及生产、生活、乡风、村容、管理等5个方面,每个方面都与农村水利密切相关,因而每一项目标的实现,都对农村水利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生产发展”对农田灌排工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活宽裕”对农村灌排工程和供水工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村容整洁”对水土保持、农村水电、水环境整治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管理民主”对农村水利建设的组织与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乡风文明”对农村水利建设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2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水资源不断减少,农业用水捉襟见肘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国家,不仅水资源总量明显不足,而且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严重。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2.2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很难满足新农村“生产发展”的要求

目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脆弱,全国还有近2/3的耕地没有灌溉设施。农村水利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粗放的状况还未能得到根本的扭转。

2.3节水灌溉工程和节水措施不多,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较低

由于受投资不足的制约,渠道建设和维护严重滞后,沟渠渗漏严重,影响了水利投资效益的发挥。同时,在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和制定节水政策措施方面做得也不够,农村普遍存在节水意识淡薄、浪费水较为严重的现象,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水的利用率低也导致部分地区水费偏高,出现农民浇不起地的情况。

2.4当前农村水利建设组织与管理方式还无法满足“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要求

农村水利建设是三分建七分管,建是基础,管是关键。但目前农村水利管理不到位的现象较为突出,甚至少数地方根本无人管理,致使正常情况下通过疏浚可发挥5~6年功用的沟渠3~4年就重新淤积了,从而缩短水利建设的循环周期,增加了水利建设的成本。

当前,农村水利建设规划及设计、政策制度安排等都是由政府直接完成,缺少农民的参与。因此,从多层面采取措施,加快建立农村水利建设新的保障机制,是适应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是当前各级政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2]。

3农村水利建设的保障措施

3.1规划保障

水利规划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要在进一步查清区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农村水利规划,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规划形成后,要严格组织实施,通过落实规划,逐步解决当前地表水利用不足、地下水过度开采、客水流失量大及水污染等问题,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3.2资金保障

农村水利建设朝着新农村建设方向发展,涉及的范围扩大了,涵盖的内容增多了,因此,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3.2.1国家财政投入。保持现有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资金渠道,扩大项目资金投资范围,把农村小中型水利工程项目也纳入项目预算。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要实行严格的项目审查、立项、规划预算和规范的项目实施管理制度。

3.2.2当地政府适当投入。要充分调动当地政府的积极性,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3.2.3政策扶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开展新形势下的农村水利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国家对此应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

3.2.4当地经济能人适当投资(社会资金)。随着全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地农村已涌现出无数个致富带头人。要积极引导农村致富带头人把自己的力量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带动家乡经济整体向前迈进。

3.3组织保障

农村水利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加强项目的组织领导,协调好各部门之间关系,是项目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3.3.1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作用,依法管理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在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建设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协调各参建单位的管理工作,为项目建设提供领导与组织保障,并尽力提供适当配套资金。

3.3.2创新水利建设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加快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深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广泛吸纳各类社会资金进入水利建设领域。

3.3.3成立项目建设现场指挥领导小组。抽调技术精湛、工作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项目建设指挥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对工程的管理和监理,狠抓工程质量。

3.4民主管理保障

3.4.1加强宣传,提高对水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战略地位的认识。可由当地政府分管领导与组织、宣传、新闻等部门组成宣传小组,专门负责对群众进行教育与沟通,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农村水利建设顺利实施提供舆论保障。

3.4.2加强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盘活存量资产,形成滚动发展,实现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管、用和责、权、利的有机统一,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

3.4.3构建水利管理新主体协会。水利协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管理小型水利工程的“业主”。水利协会的组织是一种以自然水源和共同受益的小型水利工程为基础,联合组成的一个群众性管理水利日常性事务的自治组织机构,不受行政区域限制。它可以担负起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业主职责,能真正体现农村水利工程设施集体管理的权、职、责关系。水利协会切实解决了政府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管理和建设上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切实帮助并在经济上给予适当资助,支持水利协会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确保小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致富奔小康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3.5科技保障

3.5.1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根据区域实际情况,相关部门应把推广农田节水技术作为搞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发展生态农业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通过大力宣传、技术培训和搞好试验示范,促进面上推广,使节水技术为广大农民所使用,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受欢迎的一项主要农业技术[4]。

3.5.2大力进行泵站更新改造研究和实践。更新改造泵站主要目的是提高泵站的装置效率,力争达到使现有泵站达到部颁标准。全国各地小型泵站数量众多,更新改造任务十分繁重。积极开展泵站更新改造研究和实践,切实提高农村水利设施利用效率。

4参考文献

[1]李远华,严家适.新农村建设需要坚实的农村水利基础[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6):1-3

[2]钱正英,张光斗.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新农村建设环保的措施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关系

新时期下,我国政府提出了要加强新农村建设,而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点目标便是加强农村农田水利建设。从某种角度来说,做好了农田水利建设,就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一半。这是因为农田水利建设不仅可为农村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还能为农田灌溉做出贡献,解决农田干旱或水害问题,促进农田增产和农民增收。所以在新时期下,为了进一步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就必须从农田水利建设入手,合理配套水利设施,加强水利设施管理,使农田水利工程能真正发挥作用。下面对新农村建设与农田水利设施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

新农村建设全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社会下所提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现在的农村建设、发展成为生产先进、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且管理民主的新的农村。新农村建设将对象定在农业、农民和农村“三农”之上,旨在加强农业、农民和农村三个方面的建设,加强管理领导,切实提高农村的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的管理能力,提高农业的经济建设能力。

新农村建设这一概念的提出,体现的是党中央对农民生活的高度关注,体现的是国家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大力支持。现阶段,国家指出,新农村建设工作还将继续推进,各地区各部门对新农村建设工作投入力度要继续加大,建设决心要继续加强,以期早日实现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长足发展。

二、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内涵

所谓农田水利,主要是指农田水利工程,农田水利建设即是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我国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定义是,在面积达到万亩以上的农田灌溉区域内,为了充分满足灌区的灌溉需求,采取配套水利骨干设施,配套相应的渠道灌溉设施,如小小型田间排灌渠系工程、小型河道工程等设备设施的水利工程。它能够充分满足农田灌区的灌溉需求,保障并促进农田作物的生长,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一方面,农田水利建设可依靠先进的农业科技手段作支持,加快实现我国农业生产与管理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农田水利建设可借能良好的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尤其是小型灌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来实现农田灌溉、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及性能完好、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提高工程效率的关键,也是确保粮食生产数量和生产质量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农田水利建设要确保配套设施性能的完善性以及相关技术手段的先进性。

三、新农村建设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关系

1、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

前言中提到农田水利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配套设施又是保障农田水利建设质量与功能充分发挥的基本前提,所以串联来看,农田水利设施配置也同样应该属于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内容,并成为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国民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基础是农业生产。尽管工林业也可促进经济增长,但在人民生活方面远不及农业重要。农业生产依靠生产力维持,而生产力又受限于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条件由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决定,所以总结起来便是,农田水利配套设施的建设程度影响着农业的生产能力,决定着农业经济的发展。鉴于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农村生产能力,所以就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儿科促进农业生产力来看,加强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可切实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实现。

从我国农村的基本情况来看,农业依然是农村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的基础产业。发展生产是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最基本的一条道路。然而,对“三农”工作的扶持力度,对农村水利工作的重视程度,对农田灌溉、农田排水等农村水利设施的投入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水平。

2、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可推动新农村建设

从经济效益上分析,农田水利配套设施的建设可促进农田增产,进而促进农民的增收。因此认为,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是提高农村人民生活质量,为其创造更大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农业发展中,农田水利配套设施是农业生产活动开展时必须要具备的硬件条件,不仅可提高农作物产量,还可对农村环境加以净化和改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是引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水利工程中的城镇供水,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作用更具体、更实在。因此为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农村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对资源进行高效利用和提高其承载力,对农村的发展空间予以不断拓宽。想要推动农村水利工作,应该对人居环境进行逐步的改善。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反过来也为农村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难得的大好机遇,对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促进生态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3、农田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建设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农田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建设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减少各种自然灾害。农村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农村县城要始终坚持以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为基础,这样可以提高地面径流的利用程度,削减洪峰,增补枯水流量,改善渠道的水流状况,有效减少入河泥沙和河道淤积,提高河道防洪减灾能力,为农业创造良好的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农田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因此要实现全县村容整洁和良好的人居环境,就必须在一个流域甚至更大的范围内,统筹考虑全县农田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措施。

四、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依赖于农田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而农田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建设也从新农村建设中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新农村建设可有力推动农田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建设的,从而推进农从抵御灾害能力,促进农村生产和生活的根本发展。

参考文献

[1]曹鹏宇.农村改革新时期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探讨——以河南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9(09)

新农村建设环保的措施篇7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现状;问题;措施

近年来,各级政府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和抓手,把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创建活动,突出抓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持续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工作力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环境安全保障。

1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城市环境与农村环境唇齿相依,农村环境保护不好,不仅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还会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

1.1农村环境保护现状分析。(1)农业土壤环境污染防治有序推进。加强对农业土壤环境污染调查,开展高污染用地的环境监测和评估,通过法律、政策、技术、工程等多种手段防治污染,不断提升了土壤环境污染防治能力和水平。(2)农村饮用水环境逐步得到改善。高度重视农村饮水环境安全工作,合理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科学制定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加大风险防控工程资金投入,重点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困难问题,着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切实保障农村人畜饮水安全。(3)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积极开展。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强化养殖业污染防治。加强畜禽养殖环境监管,科学规划养殖园区,突出抓好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实现畜禽养殖由庭院式分散养殖污染向集约式集中治理污染转变,积极引导畜禽产业在农业生态系统内的良性循环。(4)农村生态示范创建工作效果明显。生态示范创建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工程。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原则,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农村生态建设活动,积极开展治理“三乱”(乱倒垃圾、乱泼污水、乱堆杂物)、清理“三堆”(柴草堆、粪便堆、垃圾堆)、推广“三改”(改水、改厕、改厨)、美化“三口”(村口、路口、门口)活动,净化了农村环境。同时,通过大力开展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和绿色文明单位创建等系列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推进。

1.2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1)环境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农村水环境污染表现较突出,农村作坊式企业生产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农村生活污水随便倾倒,造成“二污合流”,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污染饮用水源或用于农田灌溉,严重威胁着村民生命健康和农作物安全。农村生活垃圾、废弃物基本上未进行无害化处理,“脏、乱、差”现象仍十分普遍,严重影响农民正常生产、生活环境。(2)化学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农业生产中化肥的过量施用,造成土壤养分比例失调,理性化性质恶化,肥力下降。农药的高强度使用造成高毒、高残留,不仅会加重农作物生长环境污染,而且存在严重农药残留持续污染。非降解农膜碎片残留土壤后,滞留时间长,将严重影响土壤透气性,阻碍农作物吸收和根系生长,导致减产。(3)面源污染防治任重道远。我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畜禽养殖造成的农村面源污染逐渐加重,“三废”排放很难有效控制,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土壤污染,甚至导致部分水体、土壤功能丧失;农村生活垃圾的肆意堆放,垃圾解析、淋溶导致大量污染物渗入地下,将对农村地下水质量构成严重威胁。(4)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十分薄弱,环境监管工作机制不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投入不足,导致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法制观念淡薄,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氛围尚需时日。

2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措施

2.1发展绿色生态农业,重视环境保护科技支撑。从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农药、化肥控制,坚决禁用超标农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积极扶持生产企业开发生产生物肥等新型高效肥料品种。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科技支撑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大力研究、开发、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农村健康危害评价等方面的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将清洁生产和废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大力扶持并建设一批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化废为利的生物科技企业,通过“压小上大、扶优汰劣”提升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条。推广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重视对塑料农膜的污染防治。采取适时揭膜技术,提高塑料地膜的回收率;要提倡使用可降解地膜,鼓励开发农膜再生加工技术。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评估,掌握水质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

2.2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遵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农村保护实际情况,抓紧研究、完善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饮用水水水源地污染防治、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面的规范、条例和制度等。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研究制定农村区域间、城乡间的生态补偿政策。推广应用农村污染防治适用技术根据农村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现状,研究、开发和推广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农村污染防治适用技术。

2.3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升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大力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扩大环境宣传教育领域,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及危害,让群众了解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治理污染的紧迫性,提高村民环境保护意识、道德水平和环境保护法制观念,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新风尚,构建人人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新格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4推进环境连片整治,着力改善村容村貌。(1)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生态文明村镇创建是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立足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突出城镇规划与农村规划统筹考虑、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统筹考虑、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统筹考虑,努力构建生态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的新格局。(2)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大力实施农村连片整治工程,积极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3)集中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按照“硬化、净化、绿化、亮化、文化化、有序化”的“六化”标准,强化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等脏、乱、差现象进行集中整治,逐步建立起村镇环境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3)加强畜禽养殖集中整治。科学布局畜禽养殖园区,加强对畜禽养殖散养户的引导,积极推动集约发展,逐步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鼓励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3结束语

保护农业资源和改善农村环境在建设生态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深入研究农村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对策与措施,对保护农村生态,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环保的措施篇8

年政府工作报告主要目标任务和民心工程完成情况;市委、市政府有关会议的贯彻落实情况,以及专题工作的进展完成情况。

二、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一)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投融资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

(二)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加强区域合作,全面深化与东南亚、南亚的合作,通路、通商、通电、通关等“四通”工作开展情况。

(三)完善招商引资办法,改善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的做法及成效。

三、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一)自主创新的投入情况及创新成果;科技合作项目取得的成效;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取得突破的情况。

(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情况;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情况。

(三)培养各类科技人才、中初级人才、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等情况。

四、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培育工业企业发展的环境,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推进企业的战略合作,鼓励企业积极上市融资,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中小企业和特色经济等工作开展情况。

(二)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推进二次创业及旅游新产品开发的情况。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水利、交通、电力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

(四)建立责任制推进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保持工业投资的较快增长,落实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完成电力、交通投资目标,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

(一)加大对农业投入的措施及实效,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及新成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民的基本生存问题的措施及成效。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特色产业开发,引进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深加工等情况;加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及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等情况。

(三)建立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农村救助制度建设,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等进展情况;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及成效。

(四)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实施新一轮“兴边富民”工程,建设“民族团结示范村”和“兴边富民示范村”等情况;实施边疆解“五难”惠民工程,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跨境民族和“直过区”民族的扶持,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等情况。

六、关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加快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等情况;解决读书难、看病难、看电视听广播难、看戏难和学科技难等问题的措施及实效。

(二)落实优惠政策,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创造条件鼓励自主就业等情况;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廉租房建设,解决好失地农民和水电移民的安置工作,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等措施及实效。

(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进情况;加强医疗网络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搞好医疗市场管理等情况。

(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监管情况;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检查整治情况。

(五)开展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的新情况;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加强社区管理,推进平安创建活动,保障社会稳定等情况。

(六)稳定市场物价,确保节日各类商品供应的情况。

七、关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一)全面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的措施及成效。

(二)退耕还林、天保工程、护林防火等生态建设和保护情况。

(三)发展循环经济,有效降低单位GDp能耗采取的措施及成效;各项节能减排措施的落实情况。

八、关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一)促进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等情况;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艺术精品、农村电影放映、文化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工程,加快“两馆一站”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二)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情况;抓好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取得的实效;加强对互联网、网络电视等新兴传媒的管理,构建文化传播体系等情况。

(三)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开展情况;促进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壮大相结合,推动我省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新思路等情况。

九、关于加强行政效能建设

(一)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程序等情况。

(二)完善重大决策的协商和协调机制,决策咨询、评估、公示、听证等制度体系建设情况。

(三)推行行政首长问责制和无为问责制,加强监督检查,提高行政执行力等情况;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等情况。

新农村建设环保的措施篇9

关键词:农村饮水;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9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农村水利设施既要保障农业灌溉,又要保障农村用水基本需求,更重要的是还要保障饮水安全,保障饮水安全就是维护人类的身心健康,更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下大力气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所存在的问题。其中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用水都要在保证人的用水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一切经济发展都是为了人,一切发展离开了人这个最重要的前提,将是毫无意义的。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这是党和人民群众交给水利人的重大历史责任,是当前水利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惠及百万群众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让农民喝上卫生安全的饮用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体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农民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减少了疾病,提高了健康水平,节约了大量医疗费用;二是部分农村劳动力从以前找水、拉水、背水中解放出来,外出打工或发展庭院经济,增加了农村家庭收入,同时更新了观念;三是农村家庭生活卫生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出现了灶台清洁、浴室整洁、厕所干净、污染庭院绿荫的新景象,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四是拉动了内需,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五是通过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密切了农民群众与政府的关系,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六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农村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安全生产存在薄弱环节

“十二五”之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刚刚起步,受农村施工条件的限制,安全生产管理措施不到位,对管道开挖、安装、施工接电、用电、施工设备等环节检查不够仔细认真,出现管道安装跑、冒、滴、漏等现象,也出现过管道塌方、伤人等安全事件,没有采取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安全生产责任没有及时地落实。

2.2组织协调工作不够扎实

工程施工时,需解决工程占地,施工用地、施工用电和工程建成后供水用及受益农户筹资、筹劳等项工作,需要当地政府和村、组干部群众的积极配合,尤其在涉及到农民个人利益时,出现因占地、青苗等原因推迟,延误工程时间,给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质量人为地设置了障碍,部分群众对饮水安全工程的重要性认识模糊。

2.3工程施工难度大,建设条件差

工程所在位置都在山区,复杂的地形、特殊的地质条件和住户居住分散等特点,给饮水工程的施工增加了难度,在水源井建设中,出现过物探时水源充足,成井后水量不足或已建完成井后因地质构造情况塌陷的个例,而且我省农村冬季低温,土层含砂砾层透风,管网在深度2m以下还出现管道冻裂现象,使农户在冬季天无法正常供水。

2.4工程运行管理难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施工后交由受益村社管理,本着“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农户需承担电费和配套设施的维修,养护和管理等费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损坏的没人修,费用没人缴等管理漏洞,尤其是供水设备的变频器遇雷击时必须有专人看护,否则雷击损坏现象常见,没有形成农村供水的良性循环的管理机制。

2.5现有的农村供水工程不能完全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部分乡镇由于农业产业化规模企业或加大招商力度,企业数量的增加,乡镇水污染量加剧趋势更给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提出新的难题。大多数地方地表水化肥、农药残留物、氟等其他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使农村越来越多的地方急需解决饮水安全问题。重要水资源保护任务也非常严峻,因此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及管理在“十二五”期间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

3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对策研究

3.1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安全技术规程施工安全要求,水利部门需针对各乡镇、村、组的特点,制定安全施工的措施、建立、健全各村、组饮用水安全工程、安全生产责任制,立足防范、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做到职责分明并同施工的乡镇政府及受益村签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安全生产责任书》和《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协议书》通过定期进行的安全技术培训,对不安全因素制定具体的纠正、预防和改进的措施,排除了隐患,使安全生产管理布局合理,防范严密,确保工程保质、保量并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3.2做好工程宣传动员工作

工程建设前可通过全体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让受益群众真正了解、理解这项惠民工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在施工前、把占地、青苗、出工、出劳等项事宜在群众中做好宣传和发动、对个别思想中有问题的群众做好沟通和教育、提高认识,引导和鼓励农民自愿投入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3.3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

加强对施工人员业务能力培训和提高,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施工的科技含量,保证在特殊的地质、地形条件下完成工程建设、加大对饮水工程的管理力度,做到建成一处,受益一处,对工程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隐患,由受益的村社、成立的用水协会等机构设会长、管理员、维修工、电工、安全员、收费员等各负其责,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建立一个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科学化、规范化良性循环的管理机制、保障用水户的合法权益。

3.4树立以人为本和人水和谐的管理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保证农村生活用水的安全,生产用水的充足,让广大农民吃上清洁卫生的放心水,创建良好的新农村建设环境是水利工作的中心任务。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和适应节水新形势的紧迫度,牢固树立节水环保意识,维持水资源健康平衡,切实保护好人们赖以生存的水源地,运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破解水问题,使水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为人类造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将农村饮用水工程中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工作做好,深入分析农村饮用水工程施工管理的特点,同时加强项目质量、安全、成本控制,就一定能提高农村饮用水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提高农村饮用水工程的质量,保障农民饮水安全。

参考文献

[1]郑通汉,任宪韶.水利工程供水两部制水价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2]毛泽秦.庄浪县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经验与启示[J].中国水利,2008,15.

[3]刘建勇,王天利,程日涛,孙少静.龙口市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的做法[J].山东水利,2006,08.

[4]傅金祥,李彤岩.我国城镇供水水质安全面临的问题与保障对策[J].给水排水,2009,29(1):35-39.

新农村建设环保的措施篇10

(一)我市农村环境现状与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乡镇规划得到重视;农村公路建设、能源建设、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步伐加快,测土施肥、秸秆还田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农村环保设施几乎为零,环境监管能力极为薄弱,农村人畜粪便、生活污水、垃圾任意排放,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普遍存在,部分地区饮用水水质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使食品安全令人担忧。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成为影响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广大农村地区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是通过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让农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农村的具体行动;是改善农村生活和生产条件、缩小城乡差别的具体措施。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的总体目标,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创建环境优美村、镇为载体,引导农民树立清洁生产理念,逐步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环境友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各级政府要把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作为农村的重要工作来抓,积极组织、大力宣传、认真落实。要在充分尊重农村意愿的前提下,提供必要的技术、物资和资金支持,发动农民积极主动参与和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2、统筹规划,形成合力。各部门要集中力量,在原有规划、计划的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统筹安排农村环境建设资金和项目,重点保证“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需要。

3、综合整治,和谐发展。坚持发展科学发展观,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同时,创新适合农村特点的环境保护工作模式,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县域经济发展,在发展中改善环境质量。

4、重点突破,总体推进。在环境优美镇、村创建上要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引导和推进一批具有较好基础的镇、村首先达到环境优美镇、村的标准。

5、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根据不同区域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重点内容,重点抓好村容、村貌、卫生、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村镇规划和环保能力建设。项目的安排要本着先急后缓的原则,先解决农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工作目标与任务

(一)工作目标

到2010年,农村环境污染趋势得到一定控制,农村饮用水源地得到保护,畜禽养殖业污染得到基本控制。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得到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得到一定改善。到2015年基本达到“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目标。

(二)主要任务

根据我市农村存在的环境问题和近期治理目标,到2010年重点完成以下六项任务。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的保护。首先,要改善农村饮用水质量,划定水源保护区,严格保护农村饮用水源,特别是农村人口相对密集居住区的集中饮用水源。其次,要防治农村工业和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对饮用水源的污染。第三,要建立农村水源水质监测制度。第四,要杜绝工业企业、畜禽养殖、化肥农药对水质造成污染。

(2)加强自然生态保护。积极开展土地退化和矿山植被破坏的生态修复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严格控制因不合理开发导致新的土地退化和生态破坏,加强封山禁牧、封山育林。

2、强化乡村污染治理

(1)防治土壤污染。开展土壤环境现状调查工作,根据不同土壤污染类型,选取有代表性的区域,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试点,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

(2)治理畜禽养殖业污染。加强对畜禽养殖的环境监管,科学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重点保护的区域、流域和生态敏感区;要规范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对超标排放的养殖企业进行限期治理;要遵循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和综合利用优先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生产沼气、生产有机肥、堆肥等工艺处理模式,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与达标排放率。

(3)治理乡村工业污染。制定乡镇环境保护规划,对乡村工业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对工艺落后、设备简陋、污染严重的乡村工业企业,给予限期治理、取缔或关闭;乡村工业发展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有条件的地区,应建设乡镇工业小区,对污染实行集中防治。

3、开展村镇创优活动

要积极开展村镇环境创优活动。引导和推动一批具有较好社会基础、较强经济实力、良好环境的村镇率先达到环境优美乡镇、环境优美村的标准。环境优美村镇创建工作要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发挥的提高自然环境调节能力,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经济。

(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2)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积极开发绿色、环保、高附加值产品,推进乡村工业生态化,提高乡村工业档次和效益。新建乡村工业要实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秸秆等再生资源转化及循环利用,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水平。

4、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采取市直部门包扶,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动员广大村民积极参与等综合措施,在全市广泛开展清垃圾、清柴垛、清路障、清宅侧、清违建和改水、改路、改灶、改厕、改圈及村屯绿化等“五清、五改、一绿”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5、提高农村能源综合利用水平

(1)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示范。通过秸秆气化为村民提供燃气。

(2)推行农村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工作。开展太阳能、民用炉灶、炕节能示范工程项目建设。

6、推进农村环境建设

大力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各有关部门要配合建设部门采用适用技术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要加强农村环境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环境监管,适当加强乡镇一级环保机构建设与人员配备。

四、重点工程

(一)环境优美村镇创建工程

环境优美村镇创建工程已纳入我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对具有较好社会基础和较强经济实力的乡镇、村,率先开展环境创优工作。全市建设20个环境优美乡镇,100个环境优美村。

(二)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和饮水安全示范工程

建设5个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和饮水安全示范工程。在县(市)进行农村饮用水源地周边污染源调查的基础上,划定水源保护区,设置水源保护区标志,各建设1个饮用水源保护示范工程。同时,开展水源地周边截污、工业污染治理、农业生产污染防治等工程。

(三)再生资源转化与循环利用工程。建设5个资源转化与循环利用工程。各县(市)要组织资源再生与循环利用技术研发,选择经济适用技术,开展农村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各建设1个资源转化与循环利用工程。

(四)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工程。建设5个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各县(市)要根据种植业和养殖业布局,因地制宜的选择生产有机肥、沼气、堆肥、粪尿处理、各类环境技术模式,各建设1个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五)乡村工业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5个乡村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各县(市)推行清洁生产,建设和完善乡村工业污染治理设施,各建设1个工业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六)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建设5个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示范工程。各县(市)要开展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环境调查与评估;编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发展规划;开展产地水、土壤、大气环境质量定期监测;各完成1个(有机杂粮、野生茹、干鲜果品等)有机食品基地建设。

(七)村屯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1、大力推进农村改水、改路、改灶、改厕、改圈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2、农村生活垃圾实现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理、集中处理。3、实现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做到达标排放。4、村庄道路要硬化平整,道路两侧栽树种花,要清除柴草堆、物料堆、垃圾、残土堆、粪肥堆,无散放的畜禽。

(八)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工程。完善8个县(市)区的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建设。1、加大农村环境的监测和监管力度,加强县级环境监测站基础设施、装备和队伍建设,初步建立农村环境应急预警系统。2、加强农村环保科研能力建设。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畜禽养殖废水处理达标排放与资源化技术研究,加大农村科技人员培养与引进力度。3、深入开展科普与宣传教育工作,举办农村环保技术知识讲座,组织当地农民观看科普挂图、展板、宣传资料等,向农民传授农业环保实用技术,引导农民自觉保护农村环境,形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的系统工程,要成立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卫生、民政、交通、建委、公用事业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行动计划的组织与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负责实施方案的制定、调度、协调和考核工作。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

(二)政策措施与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把“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采取政府补贴、部门支持、农民自筹、市场运作等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各部门要统筹安排专项工作资金,形成合力;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要作为环境优美村镇的配套工程进行安排,根据国家规定,从排污费中解决部分资金,用于“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工程建设,确保农村环境保护有稳定的投入,并随财政收入的增加逐年调整。

(三)科技支撑。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环保实用技术研究的投入,加快现有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解决实施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加强农村科技人员培养与引进,鼓励科技人员参与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加大农村环保科普工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