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安全意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5:36

社会安全意识篇1

关键词:全球化;社会思潮;意识形态安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领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在加强与世界各国合作与交流的同时,西方国家通过资本、商品、技术、信息以及人员的交流与合作等方式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因此,马克思主义与各种社会思潮的斗争依然存在,必须积极践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之为引领,统领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一、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与特性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是一种普通民众的社会心理形态,也就是想要达到的某种状态和实现的想法,或者没有形成文字表述与理论表达的一种形式,又或是一种社会观念形态,主要是指通过观察、思考并概括形成文献或文字表述的文献意义上的思潮。无论是哪一种表现形式,当代中国社会思潮都有着其内在的逻辑,并发挥其特有属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不同阶级阶层中流行的各种思想潮流。它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潮,也包括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还包括新保守主义、后现代主义、实用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对社会变迁的观念反映,社会思潮也必将出现一些新的特性。

一般而言,社会思潮具有阶级性、变迁性、群发性和显现性等特征。其明显表现是对社会变迁的一种观念反映,属于社会意识范畴,而且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一种观念的反映。梁启超说,“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此其语最妙于形容。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1]社会思潮作为社会心理诉求(社会潜意识中)向意识形态转化和意识形态沉淀为社会心理的双向流动的中介环节,既区别于相对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又高于形式隐逸的社会心理,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中最活跃的成分。[2]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其特性,为正确引领打下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是一种社会意识,马克思在考察人类社会意识时,曾经把哲学称为“人的自我意识所具有的最高的神性”[3]。哲学是社会思想意识的最高理论形式,思潮是时代呈现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我国始终重视思想政治建设,重视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和人民。积极提倡改革,解放思想,主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种社会潮流既相互激荡、排斥、斗争,同时又融合,主要有实用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等。面对这种形势,绝对不能够丢掉马克思主义,不能丢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我们立党立国之本。

(一)信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分析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发现了剩余价值,阐明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提出了建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从发表《共产党宣言》到现在,160余年的时光证明了其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仍然不过时,西方许多专家也仍然在研究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解放全人类的科学,只要存在剥削,存在阶级斗争,还没有实现真正公平合理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就没有完结。它仍然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先进分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因此,我们依然信仰、坚持和奉行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及其理论体系。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

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初,欧洲工人阶级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由于没有自发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克敌制胜,反抗运动遭到了镇压。只有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之后,科学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学习历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特别是目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于低潮之时,更应该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从而坚定自己的信仰。

(三)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

和宪法都明确规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使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民族化,也就说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能脱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全球化与意识形态安全

全球化时代,意识形态日益受到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与冲击,特别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开放性、兼容性和包容型思想,日益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人们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一)意识形态冲突根源

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各种意识形态之间激烈的冲突和交锋根源是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诉求不同,所代表的利益群体不同。具体到全球化的今天,虽然国家利益内容有着进一步的丰富,还要高度重视国家安全,但内容的丰富不是冲突的根源。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存在是造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意识形态冲突的深刻根源。可见,只有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全球政治经济新秩序才能为意识形态的冲突的解决创造有利条件。

(二)全球化对意识形态的影响

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前,西方资本主义凭借强大的经济优势、军事强制和文化输出主义,广泛推行其价值体系,非西方国家在直接被动过程中被纳入到其意识形态中。全球化兴起后,资本主义为扫清资本和商品自由流动的障碍,仍然一直致力于对外输出扩张型的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这个过程更为隐蔽,一般通过非强制的方式引诱非西方国家的人们认同其政治文化观念、投入其价值体系的怀抱,非西方国家在间接被动过程中被纳入其意识形态体系中。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高度重视这种非暴力的和平演变战略。和平演变强调的是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全面的思想渗透,利用各种手段和诱饵使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认同西方价值,改变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三)全球化与思想安全

除部分人认为全球化是单一的经济全球化之外,绝大多数研究者都主张从多维度、多视角入手分析全球化,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科教等各个方面。这是一个从经济逐步向政治、文化进行过渡影响的过程。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成为了一个舞台,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力量都在这个舞台上较量。文化不但不是一个文雅平静的领地,它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战场,各种力量在上面亮相、互相角逐”。[4]全球化造成了各种文明之间的碰撞和交流,期间出现的各种社会思潮对社会主流思想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在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的同时也对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直接影响。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历史潮流,意识形态是现代社会的政治现象,也是在全球化过程中非常活跃的因子。从维护国家安全角度出发,经济全球化本身的意识形态性提醒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注重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

四、新视野下的意识形态安全

社会思潮的总体态势是衡量社会发展是否和谐的重要指标,社会思潮混乱不堪,社会出现病兆;社会思潮健康发展,社会健康和谐。在全球化的今天,必须高度重视社会思潮的积极引领工作,打下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和舆论基础。

(一)正确判断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性质

关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性质,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别是要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曾经出现、已经出现和即将出现的社会思潮。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总体态势是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总体的引导、引领作用是显著的、有效的、成功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随之而来的是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由不同利益群体带来不同的利益需求和政治诉求,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特别是意识形态中,就是社会思潮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与之相适应,人们的思想活动差异性、多变性明显增强,出现了许多非主流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对于这些潮流,我们要采取包容的态度,但是对于确实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腐朽的思想倾向和潮流要坚决予以抵制。

(二)正确处理主流意识形态与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关系

在当代社会主义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和多样化社会思潮是同时存在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反映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体现阶级和国家价值取向,为一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提供精神支撑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在各种社会思想观念和潮流中居于领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健康发展的保证。对待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批判,绝不允许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对待与马克思主义存在分歧但本质上不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应坚持和而不同的方针,提倡互补和融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不同的社会思潮中,吸收其合理的思想,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与形式,做好引领工作。

(三)明晰非马克主义思潮的影响

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内出现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淡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倾向必然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的信仰以及发展合力,这是非常危险的。各式各样的社会思潮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来严峻的挑战,甚至冲击党的领导地位,挑战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导致民族。许多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与目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期以及经济全球化带来重大影响相契合,使有的人理想迷失、信念动摇,产生了严重的信仰危机。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引领社会思潮

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把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团结和凝聚起来,需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有力的应对西方价值观冲击和挑战。有利于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健康发展,形成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总之,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主动加强、改善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倾向,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文化领域占主流地位。要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就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引领社会思潮,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与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4.1.

[2]陈锋:当代社会思潮四大属性与四大功能,.cn,200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90.

社会安全意识篇2

关键词:利益分化;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继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后,十报告又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因此,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我国伟大复兴的关键。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而这种认同度又建立在主流意识形态是否能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因为利益实现是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根本,也可以说主流意识形态就是谋求利益实现的一种理论表达方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大众的利益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分化,这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一、利益实现是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根本

主流意识形态是指在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一般具有高度的整合力、较强大的传播力和广泛的社会认同度,通常是这个社会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也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体现。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级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支配着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和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我国广大人民利益的体现。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民大众对主流意识的认同程度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的实现程度直接相关,要提高人民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就要满足他们的现实利益需求。所以,影响社会主流意识认同的关键就是利益的实现。

二、利益分化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

随着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我国建立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但是应该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种种利益均衡机制却没有相应地建立起来,导致社会利益格局的严重失衡,我国社会结构的分化在不断加深,多元的利益主体开始形成,同时,贫富悬殊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都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产生了影响。

(一)个人利益的实现质疑主流意识形态的合理性

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是以国家的指令性计划为主,所以注重的是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忽视个人利益。而后我国进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出发点就是把个人利益与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直接结合起来,以激发人们追求利益的热情,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这势必又造成了利益分化。利益分化的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1]使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维护自身合法利益,更有甚者抛弃道德底线,重利轻义,从而对过去那种无视个人利益服从国家、集体利益的意识形态的合理性产生了质疑,这无疑影响了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二)利益差距的加大降低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度

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后,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同时利益的分化与重组日益加深,导致利益差距过大即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综合各类居民收入来看,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据世界银行1997年的一份题为《共享不断提高的收入》的报告中指出,中国80年代初期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是0.28,到1995年是0.38,2000年为0.458,这个数值已跨过0.4的国际警戒线。据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2013年年初代表官方介绍2003年至2012年全国基尼系数时说,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3年是0.479,2004年是0.473,2005年0.485,2006年0.487,2007年0.484,2008年0.491。然后逐年回落,2009年0.490,2010年0.481,2011年0.477,2012年0.474。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早已突破了合理的限度。另据统计显示,目前总人口中20%的低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仅为4.7%,而总人口中20%的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高达50%。[3]贫富差距如此悬殊,广大人民尤其是那些低收入群体,对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产生了怀疑,对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产生了质疑,这就大大降低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信度。

(三)利益失衡机制增加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难度

在改革中,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但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利益均衡机制却没有相应地建立起来,这就导致社会利益格局的严重失衡。一些垄断行业、大型国企以及某些行业、部门的收入水平过高,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成为当前我国利益分配领域中的突出问题。例如我国电力、电信、水利、航空、银行、保险、石化等十二大垄断性行业,依靠国家赋予的垄断资源的优势,一方面借助国有性质,提供维持国计民生的产品,同时向政府寻求政策和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利用垄断特权操纵市场,从消费者那里获取巨额利润,并以改革与世界接轨为由,提高本行业职工,特别是中高级管理层的报酬,导致我国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拉大。在《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数十倍行业、区域方面表现突出》一文中指出,目前,我国收入最高10%群体和收入最低10%群体的收入差距,从1988年的7.3倍已经上升到2007年的23倍,行业差距达到8倍,城乡差距近3倍,机关单位养老金高于企业2-3倍。这种不公平的利益分化机制破坏了人们心目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倡导的公平理念,降低了人们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难度。

(四)一些人民利益的代表者的腐化行为制约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郑重宣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921年,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申明:“我们的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它表明我们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是为整个人类的彻底解放而奋斗的,是代表着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中也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我们党作为执政党,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应该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因为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我们党内有些党员干部始终没有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公仆,反而居功自傲,高高在上,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群众的主人。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逐个人利益至上,他们有的、命令主义严重,损害群众利益;有的,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力寻租;有的公款吃喝,奢侈挥霍;还有的吃拿卡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不顾群众死活等等,这些腐败现象的存在直接诋毁了党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而党员干部形象的好坏直接关乎到党的生死存亡,因为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执政党,党员干部的形象直接决定了人民对社会主义信念的态度,这些党员干部的长期腐败无疑会使人们对社会主义丧失信心,从而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予以否认。

综上所述,人民利益的实现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根本要求,如果人民利益没有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也就丧失了存在的根基。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又是一种理论化的利益表达,所以只有真正为人民谋利益,消除利益分化中的不均衡分配机制,缩小利益差距,保障利益受损阶层的基本生活,同时加大力度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否则利益分化的加深就会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参考文献:

社会安全意识篇3

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思潮;意识形态安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强国文化渗透的加深,以及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的影响,我国人民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其中,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等不良思潮的侵入都对我国意识形态

安全产生威胁和挑战。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能够更好地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意识形态安全的涵义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国之间的利益竞争、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越来越激烈,国家安全的内容也逐渐由传统的政治、军事等领

域扩展到非传统的文化、思想领域。西方某些国家利用商品、文化宣传等方式对我国意识形态进行猛烈攻势,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等价值观念使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很大的威胁和挑

战,不少人开始变得思想迷茫,信仰缺失,甚至怀疑我们走的社会主义路线。[1]可见意识形态安全的问题非同小可,它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深层内涵,对保障国家经济发展和维护政治稳定有十分重要

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也是衡量思想和行为的重要价值尺度。对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领域出现的种种问题,坚定不移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是巩固马克思主义

指导地位、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重要的法宝。

1、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受到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居于主导地位。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似乎一直存在。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跟我国带来

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同时,西方意识形态中的糟粕也随之而入,西方宣扬的消费主义、利己主义侵蚀着我国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些消极因素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产生负面的影

响。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受到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这一“软实力”已然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新手段。经济上占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借助其较强的经济实力,向全世界推行其文化产品,企图利用文艺作品的宣传来进行

意识形态的进攻。这不可避免地会冲击到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比如西方国家充满暴力、血腥和个人主义价值观色彩的影视作品便是在文化交流的面具下,对我国进行的文化霸权和文化侵略。[2]社会

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种种威胁,正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领域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三)政治制度和国家政权受到威胁

意识形态的较量最终都会落到政治制度和政权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用意识形态的斗争来颠覆社会主义政权,并最终消灭社会主义,这对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个很大的威胁

。随着西方意识形态学说的传播和扩散,主张自由化私有化的新自由主义、歪曲诋毁党的历史和领袖的、种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以理论的形式竞相登场,并通过意识形态的攻势撼动着我国

人民固有的传统的信仰,使人们对社会主义道路、对党的领导产生怀疑,威胁到我们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政权。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中扮演重要角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凝聚民心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其中,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为党和人民提供科学的世界观,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共同理想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升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由于是统一的指导思想,全国

各族人民容易被核心价值体系紧紧地凝聚在一起,这样一来,外界入侵的威胁到意识形态安全的因素再强大,也难以撼动我们文化中最根本的东西。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转型期的稳定仪

在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侵入人民的头脑之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人民价值尺度的标杆,能让大众从理性的角度来平衡自身需要和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从而使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整体利益

。[3]面对多元的价值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便能为人们提供明辨是非的标准,尤其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

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三、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精神想财富,它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领域不断受到威胁的今天,明确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4]这样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的时代

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这样才能使大众自觉抵御各种不良的社会思潮,进而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不受侵蚀。

(二)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作为一种理论出现的,它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层面探索达到的新高度。无可厚非,它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结合,也与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然而,直接的

理论灌输总会让百姓难以理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以深入人心。如果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四个内容作为一个整体,不仅融入到教育中,更要体

现到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的方方面面。当这一价值体系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认同、接受的时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会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整个国家,维护国家的意识形

态安全。

(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倡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视知行合一。认识事物蕴含的道理和在现实中运用这一道理是密不可分的。2007年的十七大指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广大人民群众是我国精神财

富和文化的创造者,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对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重要意义。但在群众对其认同和内化之后,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指

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运用到生活和实践中,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进而维护我国

主流意识形态的健康完整。

参考文献

[1]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2]邵云瑞、颜杰峰.意识形态工作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高校理论战线,2004,(11)

社会安全意识篇4

一、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充分认识加强社区警务建设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加强社区建设,是在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战略举措,是面向新世纪加快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对于改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扩大基层民主,巩固基层政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实施社区警务战略,是公安机关顺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应对社会治安形势挑战,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驾驭社会治安能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是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城市社区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全面促进和保障社区建设的需要;也是公安机关转变作风,提高素质,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公安部和厅党委十分重视社区警务建设工作,把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做为公安警务改革的重中之重和突破口,目的是以此推动整个公安警务改革的深入开展,全面提升公安机关的整体能力。为此,全省各级公安派出所指导部门和派出所一定要从公安工作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社区警务战略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加强社区警务建设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潮流,坚持与时俱进,迅速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推进社区警务建设上来。要着眼全局,深入搞好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意见,精心谋划社区警务战略的整体思路、目标、措施,积极主动地为各级公安机关党委当好参谋和助手,指导和推动我省社区警务建设的全面开展。

二、牢固树立机遇意识,打好社区警务战略的主动仗。社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党委、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公安机关如果不能及时了解掌握社区建设的发展动态,及时把社区治安工作的设想融入到社区建设之中,就会错过一次深化基层警务体制改革的大好时机,给社区治安工作带来被动。因此,全省各级公安派出所指导部门要牢固树立机遇意识,紧紧抓住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的有利契机,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只争朝夕的精神,打好社区警务建设的主动仗。各级公安机关特别是派出所要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克服与己无关、等待观望的思想,坚持超前思考,主动参与,积极协调,精心指导,努力做到社区建设发展到哪里,社区警务建设就跟进到哪里。要主动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提前介入,当好参谋,积极提出社区建设中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有关建议,为今后有效地开展社区警务工作打好基础。

三、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入社区警务建设。搞好社区警务建设,派出所指导部门和派出所责无旁贷,必须知难而进、奋发进取,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入社区警务建设,在改革中施展抱负,在发展中建功立业。要加强学习,全面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社区警务建设的相关知识;要精心谋划,研究制定社区警务建设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措施;要积极调研,及时总结和推广社区警务建设的先进经验;要加大投入,树立人往一线走、钱往一线投、物往一线用的指导思想,在警力和财力上向基层倾斜,不断开创社区警务建设的新局面。

四、牢固树立创新意(来源:文秘站)识,积极探索新型警务模式和工作运行机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治安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基层公安机关原有的警务机制和工作模式已远远滞后于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因此,全省各级公安派出所指导部门和派出所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和工作理念的束缚,积极研究探索派出所和社区警务工作新机制。尤其是各级派出所指导部门要切实改进思维方式和指导方法,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总结和推广新鲜经验,积极探索以社区警务建设为平台,以警力下沉、警务前移为基本条件,以诸警联动、社区辅警力量协作配合为主要工作模式,以治安信息管理系统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为依托的警务运行机制,促进警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公安工作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上级指导部门还要注意给基层派出所多出主意,把握方向,搞好宏观指导,多给基层大胆实践和探索的空间和舞台,做到指导而不是指令,支持而不是干预,服务而不是刁难,只要符合厅党委确定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都可以允许基层大胆地试,大胆地创。要根据实践发展的需要,把那些好的途径、办法和新鲜经验认真加以总结推广,充分发挥典型带动的作用,为各地警务改革提供借鉴和帮助。

社会安全意识篇5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安全意识

一、当代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

(一)大学生安全意识低。从大学生自身内因来分析,他们生理发育基本成熟但心理成熟滞后,个性趋向定型,但可塑性大。具有人生观不明确、做事麻痹大意、法制观念淡薄、遇事欠思考、社交需求强烈,但经验不足等特点。这些决定了大学生必然面临诸多安全问题的困惑。

(二)大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差。当前,许多大学生不但表现为安全意识低,而且缺乏安全防范能力。很多学生不知道教学楼和宿舍的灭火器在哪里,不知道如何使用灭火器,甚至在寝室中使用过“热得快”等大功率违章电器等,并在遇到安全事故时表现为不沉着、不冷静。

(三)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滞后。目前,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认识滞后于形势的发展,不能深刻地认识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关系。当前,许多高校对在校学生的安全教育不重视或重视不够,领导机制不健全,在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时也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计划,最终致使大学生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二、影响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因素

(一)社会历史条件对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影响。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下,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必定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只有社会发展到一定的时期,大学生才会有相应的安全意识。如安全意识中的智力因素,是人类在生产劳动中不断认识、总结、积累所得。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沉淀和积累,大学生的安全认识水平越高,就无形中提高了人的安全意识。历史事实也证明,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人类的安全意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二)经济条件对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影响。经济条件,即大学生生活的物质基础所在。物质财富一直是一个国家富强、繁荣的象征,也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主要目标。经济水平决定着安全意识发展水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可能超出他们所在社会的经济条件。但当大学生的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大学生就会自发地对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对风险高的工作可能就会很慎重。目前,我国的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大,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对过去有了明显的改善,但还是比较落后,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受到制约。

(三)个人层面上的影响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由于性格、年龄、文化程度、生活阅历等的差异,对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对安全的重要性认识等有较大的差别。一般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文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于安全的认识比较深刻、透彻,安全意识相对来说要强一些。

三、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对策

(一)内涵中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应从内涵中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包括安全防范意识、校规校纪意识、法律法规意识、网络安全意识、消防安全意识、心理健康意识、交际交友安全意识等。开展安全意识教育应与高校的一切教育活动相联系,应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结合,确保安全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二)教育应突出重点,提高教育实效。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教育,既要全面展开,更要有重点地进行,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一是抓对重点人的安全意识教育。要因生制宜进行区别教育,防止因严重违反校纪校规造成安全事故;二是抓对重点场所的安全意识教育。如对防火、防爆有一定要求的实验室等场所,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因此,在对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中除了要将相关知识传达至学生,更要加强学生的安全知识应用。

(三)教育形式应多样。目前,大部分高校开展的安全知识教育形式单一,除安全知识讲座外,几乎没有其他的形式和内容,安全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化和多元化。这跟高校大力倡导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是极不相称的。学校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人人有责的思想观念,找准切入点,积极开展安全实践活动,充分融入安全知识教育的内容。如安全手抄报比赛、安全板报、安全网站、安全短信等。学校还应当把“安全教育”列为一门必修课或选修课,从而为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意识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鲍彩娟.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09.6.

[2]韦庆辛.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

[3]彭智勇.学生安全事故案例选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4]周阿亚.大学生安全教程[m].南京:江苏大学出版社,2008.

社会安全意识篇6

关键词:意识形态;中国文化;文化安全

中图分类号:g123;d61文献标识码:a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5卷

第4期许传红:意识形态视域下的中国文化安全

一、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文化和意识形态是两个使用非常广泛而且复杂的概念,人们在多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本文文化指狭义上的文化,即人类精神生产的要素和产品。意识形态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文化与意识形态都是实践的产物,都有凝聚作用,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相互影响。

(一)文化是意识形态构建与发展巩固的基础

意识形态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产生的,文化产生先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和文化的产生、存在和消亡并不是完全同步的。文化在人类社会中不断传承和发展,而意识形态是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伴随着阶级的出现而出现的。作为人类社会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的意识形态,它要受既存的、不容选择的文化环境和文化积淀的影响,意识形态的形成或多或少地会打上既存文化的烙印。既存文化是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源泉,它为意识形态的构建提供既定文化水平的构建者和资源,决定了一定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特质和发展状况。在《论无产阶级的文化》一文中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1这段话揭示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的形成与既定的文化密切相关,意识形态也必须在既存文化环境下进行选择和创新,不可能完全超脱于现有文化。文化既是意识形态构建的基础,又是意识形态发展巩固的根基,意识形态的发展巩固有赖于文化的承载与滋润。意识形态需要将自身所包含的价值、观念传送给社会成员,并内化为他们的政治认同,从而维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这个传递、内化的过程只有借助文化内在的亲和力与渗透力才能顺利实现。文化由于其与生俱来的兼容性和渗透性强的特点,使它在传播过程中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意识形态依赖于文化将它的思想观念以文化话语的形式进入大众视野,从而形成社会共识,实现意识形态的导向、辩护、凝聚、动员、约束等功能。只有通过在文化领域实现认同,意识形态才能巩固自己的地位。

(二)意识形态规制着文化的发展

意识形态是在文化的基础上构建与发展巩固的,但意识形态一经确立就会对文化发展起到规制作用。李长春同志曾指出:“一定历史时期内,有什么性质的意识形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主导文化体系与之相匹配。任何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都是统治阶级意志和思想体系的反映。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规律。”2意识形态作为文化的核心及指导思想,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和排他性,它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党的精神文化体系,意识形态对整个社会文化具有支配作用,对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起着决定作用,在阶级社会里,文化是意识形态加以选择、改造和认同的产物,并受统治阶级所确立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3意识形态影响、规范和制约着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统治阶级会把维护其意识形态意志的文化确立为社会主导文化,并以之为标准对社会现存其他文化进行整合和取舍。对符合统治阶级价值取向的文化给予鼓励与支持,对违背统治阶级价值取向的文化进行打压,意识形态规制着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在阶级社会里,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意识形态运用物质和观念的元素对社会制度

人们思想进行驯化和引导,使人们形成对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意识形态的认同,使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冲突限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同时,人从出生开始,就处于既定的意识形态氛围中,并在既定的意识形态情境中从事文化生产,所以,他们的思维与行为模式理所当然的受到既存意识形态的浸透影响,他们所生产出的文化也必然会打上一定的阶级意志的烙印。因此,意识形态通过文化主体规范和制约着文化的发展。

二、意识形态安全在文化安全中的地位

(一)意识形态安全是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

国家文化安全就是国家文化利益不受损害,国家文化主权不受侵犯。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安全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来看,对内而言主要表现为维护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的合法性和稳定性。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信息传播技术和手段的快速发展变化,资讯交流频繁,信息共享范围广泛,这客观上给在信息传播技术和手段占优势的西方国家的文化传播和控制提供了便利条件。承载着意识形态的文化成为西方国家谋求利益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世界上不存在超越意识形态的文化,西方国家利用传媒优势将西方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扩散给他国,力求在全球化中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从现实情况看,正如亨廷顿所说,当代世界文化冲突的基本动因,主要来自于社会制度文化的剧烈对抗和意识形态的巨大分歧。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制度选择和意识形态认同上同西方的对抗并未终结,中国是西方意识形态颠覆的主要对象。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文化产业体系,掌握着世界文化市场的话语权,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攻势咄咄逼人,无孔不入。不管是从兰德公司1999年6月为美国政府提出的对华策略,还是北京《华声报》报道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其极机密的《行事手册》中关于对付中国的《十条戒令》,即可见一斑,美国赤裸裸地表明了针对中国的包括意识形态宣传与渗透在内的基本政策。西方对我国进行文化侵蚀及和平演变的战略图谋就是要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瓦解中国人民的意志与价值观,彻底搞乱中国的文化,使中国放弃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改变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动摇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个精神支柱,动摇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乱,那将是国家和民族的灾难”4。对当前中国来说,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是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明,放弃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取消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作用,就会导致社会中价值观的扭曲,从而引起人们思想混乱,价值错位,文化迷失,最终被资本主义“和平演变”。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社会文化多元和多样的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必须重视和提高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控制力和整合能力,应对亚文化、反文化等可能给整个社会文化系统带来的伤害,确保国家文化安全。

(二)意识形态安全是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

国家文化安全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其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动,源于出发点不同,学界对文化安全内涵的界定存在分歧:有的侧重国家主权,有的侧重价值体系,有的侧重安全保障功能,但是,作为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出现的意识形态,是文化安全的核心,这个核心尤其体现在文化安全问题的由来和意识形态安全在文化安全中的重要性。20世纪40年代就有美国学者就开始认识到文化手段是可以穿越一切障碍的强大渗透工具。布热津斯基在《大失控》中指明:“它要么成为精神凝聚力的源泉,要么就是混乱之源;要么成为达成政治共识的基础,要么就是冲突的祸根。”5文化安全问题是由不同文化异质性造成的冲突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殖民和文化霸权现象的存在而导致的。世界文化是一个多样性的存在,既有同质性又有异质性特点,文化的同质性可以使世界各民族文化得以交流和融合,文化的异质性则导致世界各民族文化冲突。在异质文化冲突和一国文化多元的状态下,具有一元化特点的意识形态能给一国文化建设提供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前进方向,还能发挥其作为特殊文化的凝聚作用,为维护本国主流价值观之主导地位的合法性和稳定存在,保护本国民族文化特质免受外来文化侵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意识形态安全在文化安全中的重要性来看,不管是将文化分

为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还是将文化分为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在文化的各个部分中,其核心总是一定的价值观。任何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不仅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也是阶级社会的主流文化,如果其主流文化价值体系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意识形态受到冲击,其社会政治制度将会动摇,其社会基本生活制度、语言符号系统、知识传统、宗教信仰等主要文化要素也难免会遭到内部或外部敌对力量的侵蚀、破坏,意识形态安全是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

(三)意识形态安全是文化安全的有效手段

意识形态决定着国家利益的价值取向和选择,其灌输教育功能为国家文化安全提供了有效手段。改革开放前,我国最大限度地发挥灌输教育的功能,通过禁止收听称为“敌台”的国外电台,禁止演唱称为“靡靡之音”的通俗流行音乐,禁止传看称为“毒草”的西方文学作品,严格审查和剪辑国外的影视作品,杜绝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人们的影响等较禁锢的手段来维护文化安全,这些做法虽然后遗症严重,但是在当时,它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我国文化安全,尤其是意识形态安全。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一直坚持意识形态的灌输原则,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维护文化安全起到积极作用。但伴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西方文化借助电子媒介、国际互联网等技术及各种途径,不断涌入我国,我国传统的文化安全维护手段大大削弱,加之缺乏文化安全意识,忽略灌输的功能,对西方文化在信息时代的高效传播性、渗透性警惕不高,未能形成系统的文化安全战略和预警机制,使西方文化扩张出现不可控性,导致西方文化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和文化领域等不断渗透,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

同时,由于我们对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开发保护不够,传统美德受到侵蚀,使我国文化安全形势相当严峻。要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就必须以灌输为手段,对国民进行广泛深入的文化安全教育,增强国民的国家文化安全意识,唤起全民族从整个国家安全的高度认识维护文化安全的重要性。新时期虽然理论灌输的难度加大了,但是,如果我们能不断增强灌输内容的针对性、灌输的强制性与灌输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结合起来,就能有力抵制西方不良文化思潮的影响和侵袭,保障和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四)意识形态安全是民族文化安全的保障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相互激荡,文化安全除了意识形态安全外,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成为不可回避的一大问题。当代中国的文化安全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既经受着外部文化渗透和入侵的挑战,又面临近代以来传统民族文化流失和断代问题。所以学界有人认为,国家文化安全形势应从意识形态安全和民族文化安全两个维度展开,从这个意义上看,意识形态安全之于文化安全,它不仅是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而且对文化安全的另一重要内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起到卫护功能,使民族文化免受外来文化侵犯,构筑起防止文化入侵与渗透的牢固防线。

意识形态虽然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但它也具有继承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此作了深刻的论述:“宗教的、道德的、哲学的、法的以及其他的观念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是不断改变的。但是,宗教、道德、哲学、政治和法本身在这种变化中却始终保存着。”6意识形态领域的有些因素,譬如道德风尚、政治传统等等,往往历经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依然有其生命力,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意识形态一旦确立,就具有非常强的稳定性和排他性,一国总是力图使现存的社会制度所赖以存在的思想体系保持不变或使与之不兼容的思想体系发生变化,意识形态的稳定性和排他性能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一定的卫护作用,因为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既不能离开现实社会的物质经济关系,也不能与该社会的意识形态相脱节。民族文化可区分为与主流意识形态同质性、异质性和中性民族文化等类型。民族文化中有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具有相同性质的文化,如中国民族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诚信”观念、“和谐”思想等就属于同质性民族文化,也存在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性质既不完全一致、也不根本冲突的中性民族文化,如中国民族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孝悌观念等,意识形态安全能对民族文化与之同质和中性的文化起到卫护作用。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维护中国文化安全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和灵魂,是保证中国文化安全最重要的思想武器,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维护中国文化安全的根本保障。

(一)增强传播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维护文化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它在当代中国所遭遇的困境并非根源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缺陷和危机,很大程度上,这种危机是在传播交往实践中产生的,因此,我们必须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力。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主要是依靠国家权力的强制性在推动,这种文化传播体制在计划经济与封闭时代,可以凭借我们国家政权的力量,迅速传播发展,具有极其强大的意识形态传播力和控制力,但是这种模式下的意识形态很容易导致僵化且难于创新,随着经济的转轨,社会的转型,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人们思想观念呈现空前的多元态势,影响思想观念变化的因素不断增加,信息来源与信息传播途径纷繁复杂,原来通过企事业单位政治思想工作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的传播力在今天已逐渐弱化,甚至失效,从而导致我国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遭遇了很大的尴尬。电视、互联网和手机等信息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大众的或民间的信息权力迅速增强,为意识形态传播打开了广阔空间。作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应该适应新形势,提高信息传播数字化、影像化或感性化的认识和利用程度,在电视新闻、网站消息和手机短信等方面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以保障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增强民族融合力,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必然趋势,对各国家或民族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这一学说如果离开各民族、各国家的具体实际,很难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是在20世纪初由俄国十月革命传入我国的舶来品,虽然它是西方思想的产物,但因其某些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有很大的相似性,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已融入中国民族文化之中。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展现出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和改变了中国人的文化性格,体现出其民族性,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中的“根性”并未确立,它在中国的基础并未像传入中国的佛教,经过长达800多年历史的文化融合后深深扎根于中国民族文化之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具风韵,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扎根,就必须充分考虑现实国情的需要与文化特殊性,注重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文化特质、思维模式结合起来,使之融入民族文化之中,创造出既体现时代要求又具有民族风格和气派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只有真正融入民族文化之中,才能巩固其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

(三)增强导向力,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当今中国,面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市场经济对思想道德的双重影响、外来文化的侵袭、舆论环境复杂多变的现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做到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增强意识形态的导向力,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社会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是个体的多元价值取向与社会的一元价值导向同时并存,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坚持意识形态一元化。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毫不含糊。对于违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违反四项基本原则,违反改革开放政策的错误思想政治观点,对于反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和攻击,必须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不能听之任之”7。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来整合和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文化追求,做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凝聚力量,最大限度地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意识形态导向正确有力是党和人民之福,敌对势力要颠覆一个政权,扰乱一个社会,往往从意识形态领域入手,先扰乱人们的思想。当下,主流意识形态必须时刻关注舆情、民情,在重大问题上不缺位,在关键时刻不失语,通过解决群众最迫切最关注的利益诉求,让人民大众有效地理解和

同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加强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建设,以党报党刊和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多种宣传资源,着力构建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于一体的舆论引导新格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创新舆论引导格局,增强新时期意识形态的导向力。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9.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4]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25126.

[5]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m\].潘嘉玢,刘瑞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

社会安全意识篇7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和中省市区领导关于安全生产指示批示精神,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压实安全责任,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坚持社会共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径,加强公益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从安全价值、安全伦理、安全认同、安全意愿、安全意识、安全知识与安全技能等方面,扎实推进安全宣传“五进”工作,引导公众强化风险防范、安全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教能力,实现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从业人员安全技能提升、学生安全知识提高、群众安全意识增强,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社会参与能力、全民安全素质和社会整体安全水平。

二、宣传重点

充分认识安全宣传“五进”工作在服务社会安全发展、提升社会安全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坚持平战结合的工作机制,重点做好安全发展理念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中省市区领导关于安全生产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重点做好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形势任务的宣传教育,引导社会各方科学理性认识灾害事故,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重点做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等工作举措的宣传教育,推进工作理念、制度机制、方法手段创新运用,强化社会安全自觉,深化社会共治理念;重点做好相关法规制度标准、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的宣传教育,宣传党委政府、监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企业和从业人员落实安全责任以及安全权利、义务,提高安全法治意识、法治水平和法治素养;重点做好公共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风险防范、隐患排查和自救互救等安全常识,营造良好安全舆论氛围,夯实社会安全基础。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镇安全宣传“五进”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安全宣传“五进”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社会治理和应急管理办,由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日常工作。

四、主要工作安排

(一)安全宣传进企业。将安全宣传教育纳入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以“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通过安全知识竞赛、安全知识讲座、安全生产展板展示等形式,强化企业负责人安全责任意识,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素质,筑牢安全管理防线;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推动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和安全诚信体系建设,通过设置安全宣传栏、岗位安全标识、张贴安全宣传标语、风险警示公告、安全操作提示、应急处置措施等,深入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宣教活动,推动企业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内生机制;企业要以排查整治风险隐患、应急演练、放映警示教育影片等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查找身边的隐患”活动,及时发现风险隐患,检举重大风险隐患和违法行为,保护社会、集体和个人的安全权益。

(二)安全宣传进农村。通过“走村入户”“坝坝会”及发放安全知识手册、开展安全生产知识有奖竞猜等方式,为村民普及森林防灭火安全、食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涉农危险化学品、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救灾以及消防安全、农机农电安全、用水用气用电安全等方面的应急知识;普及灾害应对和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火灾及森林防火等各方面的安全知识。

(三)安全宣传进社区。发挥社区网格员在安全宣传中的作用,推动建立村(社区)安全宣传教育制度体系;丰富应急避难场所内容和设施功能,利用LeD屏、微信、QQ平台等载体,定期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和火灾、地震等群众性应急演练等,普及居民用火、用电、用气、消防及急救与逃生等日常安全知识,提高村(社区)群众安全生产的参与度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安全宣传进学校。认真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推动将安全宣传教育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保证安全教育课时,加强校园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做到从早抓起、从小抓起,普及安全知识技能,结合实际开展安全宣传强化学生安全素质;充分利用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宣传月”等活动,深入开展安全宣传进学校活动,积极传播安全生产知识;指导辖区内学校、幼儿园积极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演练”“火灾或地震疏散逃生演练”“防溺水教育”等活动,

让广大师生充分认识自然灾害、日常生活、出行和社交中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了解发生地震、火灾等紧急情况时该怎样紧急避险、有效自救、有序撤离和安全疏散,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加强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定期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

(五)安全宣传进家庭。充分利用村(社区)的基层力量,通过制作宣传横幅,印发安全生产知识宣传单和安全常识手册等资料,利用村村通广播、发放传单、微信群、QQ群等宣传道路交通安全、农村集体性聚餐、森林防灭火、农机农电安全、农村建筑施工安全、家庭安全用火、用电等知识;增强辖区内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村(社区)、镇直各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安全宣传“五进”工作,严格责任落实,创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确保“五进”工作健康深入开展。

社会安全意识篇8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65-03

【abstract】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theinternetandnewmediaownershipofChina'ssocialistideologyandideological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thesafeconstructionworkbringsstrongshock.ideologicaleducationandcontrolisfacinggreat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alsoistheimportantstrategictasktoincumbentpartyconstruction.ideological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underthenetworknewmediabackgroundandsecurityamajorchangeintheconstructionsiteandenvironment,showingastrongvitality,transmissionisfast,newcontentandrange,influence,etc.accordingtothecharacteristicsofthenetworkofnewmedia,explorenewmedianetworkinthenewmodeloftheideologicalconstruc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theoccupationofthenewmediapublicopiniontotheinitiativeandthecommandingheights,tostrengthenthecampuseducationguideandsafetyregulationinthespreadofthenewmedia,tocreateapositiveandhealthycampusnetworkculture,inordertopracticethesocialistcorevalues,strengthenthecohesionofsocialistideologyincollegestudentsandcharisma.

【Keywords】network;newmedia;Collegeideology;thesafeconstruction;pathselection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及安全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系列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以来,在讲话中多次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意识形态安全关系着国家政治、文化安全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向和环境。高校作为知识、人才的汇聚地,是意识形态生产和传播的中心和前沿阵地。基于网络而兴的网站、微信、微博、飞信、QQ、贴吧等新媒体已成为发展最迅猛、影响最深广的强势媒体,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拓展了时间和空间,提供了新的载体,也已成为新的思想文化宣传和政治斗争阵地,通过新的信息载体和传播方式能够引导与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便于强化高校意识形态的教育渠道和方式,同时也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要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主动权和话语权。意识形态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绝不能跌入“淡化意识形态”的陷阱。因此,探讨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及安全建设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及安全建设的意义

强调:“意识形态安全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事关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事关中国共产党中心工作,事关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政治、文化、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高校处于意识形态领域前沿,大学生思想活跃、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和完善中,理想信念尚不坚定,心智尚不成熟,是非观念尚不明确,易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把高校作为西化分化的重点目标,把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作为重点对象,与我们争夺阵地、争夺青年、争夺人心。各种网络信息的交汇扩散,各种社会思潮的交锋较量,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融合,对在校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这无疑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及安全建设造成了十分紧迫的挑战。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集中呈现,现实社会问题与思想认识问题相互影响,各种力量与思潮竞相发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异常尖锐,容易影响高校大学生及知识分子的关注和思考[2]。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能够有效应对近年来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也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需要。

二、网络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及安全面临的挑战

1.网络化对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及建设工作环境带来了强烈冲击

高校处于互联网发展的前沿,高校师生是最大的网络群体。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网络新媒体具有全球性、社会性、主体性、无形性、虚拟性、隐匿性和无限性,传播方式具有互动性、即时性、便捷性和形象性,教育模式具有开放性、参与性和固应性,使大学生能够通过其充分地表自己的意志和见解,但同时也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异质性”,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主导性,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扩大了大学生接受信息的自,大学生易于主动地创造、、交流、传播扩散信息,同时也被动地接受信息、消费信息。大学生追求自我、个性化的表达使得个人在意识形态构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及主体地位大大提升,求证的渠道及质疑能力大大提高,对自上而下的宣传灌输不会轻易接受,不再迷信权威,不轻易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他们会听到不同的声音,而开始敢于挑战权威、颠覆传统。不同意识形态及文化的冲突与交锋,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及安全建设是极为不利的,网络新媒体的普及部分消解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和感召力[3]。因此,网络化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环境及主导权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形成了巨大挑战,增大了意识形态教育难度。

2.网络化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及管控方式形成巨大挑战

网络成员身份的符号化降低了网民的道德自律和网上行为的约束力,易造成网络言论及行为失范。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和改革发展期,地区发展不均衡,社会财富及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等多种社会现实矛盾不断凸显、激化,容易导致社会心态不稳、出现不和谐声音,各种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易被激化。社会事件经网络的广泛扩散和迅猛传播,可迅速成为舆论热点,引发大范围的社会关注,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进而影响社会稳定。高校中的大学生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对网络上的信息和言论缺乏应有的审视和辨别能力,仍易被误导或者理解问题片面化、看待问题极端化,容易感情用事,不够理智、深入和全面,易于主动接受不同渠道的不良信息,对高校网络舆论监管造成很大困扰。随着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来自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的挑战,虚假信息的混淆,错误思想的挑战,来自西方思潮的威胁,传播革命的挑战,大学生易被误导或传播不良信息,以致迷失自我[4]。因此,目前网络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加强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工作环境及安全监管,已是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三)网络新媒体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提出严峻考验

美国知名媒体学者安德鲁・说峦克曾说:“互联网是西方价值观出口到全世界的终端工具。”[5]互联网文化领域已成为西方势力我国进行文化扩张的新战略要地以及意识形态角力的主战场。目前,国内外敌对势力运用最先进、最有效的网络传播手段,对我国实施全方位、不间断的舆论战和宣传战,不遗余力地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进行肆意的歪曲和毁谤,尤其对高校大学生及知识分子当作反华工具,通过敌对网站或是讲座、奖学金、英语辅导、组织出国参观学习等各种网络宣传,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拉拢,渗透“西方观念”、文化思潮及意识形态,国内外别有用心的少数人,借助政治事件,制造舆论混乱,通过网络骗取大学生的信任,一旦时机成熟,就煽动大学生散布谣言及恐慌信息,甚至鼓动学生罢课、游行、闹事,达到他们所期目的,由此对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出现信仰淡化、主流意识形态弱化、舆论导向艰难等现实问题,传统信仰和观念发生了动摇或改变。所有的这一切表明,新媒体时代,对我国传统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理念与方法提出了挑战,我国高校对资本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抵制和防御工作也将变得异常艰巨。

三、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及安全建设的应对策略

1.强化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队伍的组织保障

始终坚持党委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监管的绝对领导和核心地位,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提高学校各级领导管理干部及党建、学生工作人员对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及安全建设问题的理论研究水平、调查分析能力、洞察预判能力、科学决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着力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共青团队伍及学生干部骨干培养和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和组织保障,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培养大批专家学者型的“舆论领袖”,加强互联网宣传及大学生思想引领队伍建设,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及安全建设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理论魅力,在历史继承中不断整合多元的社会文化思想,创新理论体系和思想内涵,以弥散性的方式“吸引”和“同化”纷杂的文化思潮,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吸引力、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及理论自身的大众认同,从而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适应性、创新性与导向性[6]。

2.构建符合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网络宣传教育体系

强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及安全建设的教育引导意识和宣传主导意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作为新阶段、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旗帜,以理论自觉带动行动自觉。高校应占领大学生新媒体舆论制高点,利用网站、微博、微信、飞信、QQ、贴吧等各级各类网络宣传渠道,弘扬和引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在宣传教育过程中由于参与者众多,价值观念多元化,动机复杂,真假难分的信息会严重地影响了权威声音及主流媒体对主流价值观的疾呼,因此,高校领导干部及思政队伍要有政治敏锐性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顺势而为,高举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大旗,主动地占领新媒体的思想舆论阵地的制高点,了解大学生群体的个性需求、思想动态及关注热点,结合当下的舆论热点及社会事件,采取大学生乐于接受、喜闻乐见、易于认可的方式开展宣传教育引导,掌握微博等新媒体话语权,发出响亮的“主流声音”,宣扬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气,不断加大正面舆论的影响力量。高校应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营造意识形态建设良好氛围[7]。

3.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网络新模式,拓展意识形态建设新阵地

新媒体是网络媒体信息化浪潮的必然趋势,高校要抓住新媒体带来的机遇,认识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对意识形态从传播观念、体制到内容、方法进行创新,重视网上高校意识形态传播主阵地建设,对微博等新媒体进行科学规划,树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民众”的新媒体传播新理念,构建开放型、参与型和回应型新媒体传播新体制,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8]。创新意识形态管理理念,坚持以生为本、科学引导、服务学生的“人本理念”,坚持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强化监督、依法管理的“法治理念”。高校宣传部门及管理人员要创新话语体系,遵循大学生的心理接受和认知规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抢占和控制意识形态传播的制高点,明晰性,明确地、自信地、理性地向大学生表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特征的国家意志,构建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叙事框架”、概念体系、语言形式[9]。加强内容创新,将经典理论用新段子表达,将新理论讲好、讲透,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时代感、现实性;重视基层党团组织在网络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中的创新作用和骨干作用;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引导力、感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4.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监管完善制度保障

高校在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及监管过程中要树立全局意识、政治意识、法律意识、科学意识、创新意识、防范意识,总体把握国内外意识形态趋势,筑牢思想防线,加强网络预警及监控体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建立高校意识形态宣传教育职权责制度、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网上舆情分析研判机制、校园网络安全评估机制,制谣传谣惩处机制,信息沟通制度和理论学习制度,加强审批制度、督导和应对机制等安全建设制度体系,学校党委宣传部门应成立网络舆情监控中心,专门负责对高校内微信、微博、贴吧等网络新媒体舆情的监管,从而对校园网络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控,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运行机制。构建互联网管理的技术支撑平台和监管体系,通过技术手段监控网络舆情,对网络新媒体言论中的不良信息进行封锁过滤和监控,严厉打击造谣、传谣及引起社会恐慌者,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主流、主体地位[10]。推动高校网络主流文化建设,弘扬社会正气,使微博等新媒体成为传播积极向上信息和文明理性表达意见的新平台,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阵地。

四、结论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既为发展与繁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及安全建设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各级管理者一定要从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和社会主义国家安全建设的战略高度,增强做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及安全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理性审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高校应该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把握新媒体舆论规律,用新态度对待新媒体,用新思维管理新媒体,用新的措施建设新媒体,使新媒体成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平台,从而更好地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建设。

参考文献:

[1]洪光东,王永贵.当前意识形态建设新思想研究的进展与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4(9):4-9.

[2]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中国青年报,2013-08-21.

[3]秦在东,谢成宇.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探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4(5):5-9.

[4]刘瑞生.新媒体传播转型视阈下的意识形态建构[J].苏州大学学报,2011,(6).

[5][英]安德鲁・说峦克.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m].任孟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6]魏晓文,邵芳强.论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4(6):29-33.

[7]余源培.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建设[J].河北学刊,2013,(1).

[8]刘忠厚.信息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探[J].理论学刊,2009,(02).

社会安全意识篇9

社区安全工作计划范文1  为了认真贯彻公安部和教育部《关于加强社区安全保卫工作意见的紧急通知》和“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指示精神,做好安全工作生产预防工作的重要性,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保一方平安,维护社区稳定,社区根据有关安全生产的要求,特制定本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一、认真学习安全生产知识,增强安全生产意识

  认真学习和贯彻安全生产的一系列责任制,在依法行政、后勤监督、等工作过程中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精神。对安全生产要有高度的认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安全工作的指导方针,我们不能在发生事故后才去找原因,重要的是采取有效的事前控制措施,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落实、完善安全制度。

  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及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

  成立以社区书记、主任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社区安全员及辖区单位代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略)

  三、加强日常检查、增强责任感,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大部份的事故不是突发的,他们事先一般会出现征兆,这些征兆是可以发现的,我们将会加强日常的检查,对有隐患的店面,单位给予整改,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消防安全管理方法,从根本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提高社区居民的安全意识基础上,不断增强责任感,把安全生产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认真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1、利用辖区宣传栏板出宣传板报,悬挂红布条,张贴安全生产画册。

  2、发放安全生产材料,利用各种活动进行图片展览及开展安全生产咨询活动,提高辖区居民的安全意识。

  3、召集辖区中小学生、楼梯长、店面负责人、辖区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观看安全生产教育碟片。

  4、要求辖区企事业单位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培训。

  5、组织楼梯长,店面负责人,举办一场安全讲座及安全会议。

  6、每月坚持对辖区所有店面进行安全大检查。

  7、做好安全生产月及“11、9”消防日的宣传工作。

  四、做好公众集聚场所安全的整治工作,对社区厂房、公寓、店面、出租房、坚决给予制止并责令限期整改。

  五、每月召开安全生产例会,传达上级主管部门的会议精神,总结上月工作情况及存在的缺点与问题,布置本月的安全生产工作,使安全生产工作有条有理,坚持每月出板报,张贴宣传图片,发放各种安全生产的宣传材料,让居民随时都能了解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六、社区将全力支持上级领导布置的工作,认真组织、配合领导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使安全意识真正深入人心,并体现到社区的方方面面,保证安全工作万无一失。

  社区安全工作计划范文2

  20__年,我们_社区在区政府、综治办、司法局的领导下,在海兰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开展综治维稳和平安创建活动,不断增强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为我社区经济稳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现将20__年度开展安全工作总结如下:

  一、社区将安全工作摆在首要位置,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年初制定工作计划,做到措施到位,制度完善,责任明确,将安全工作深入到辖区各个楼区,一抓到底。与辖区单位签订责任状,完善制度,做到月访,每个节日之前,查隐患、做到以防为主、重点治理的原则。如:电线老化,安全用电,门市房的用火用电地段进行加大检查力度,以强化安全工作的管理工作。

  二、加强基础性工作和日常安全监管。加强专项整治和事故隐患的排查整改,规范工作程序,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监管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机制;要提高监管效率;要加强安全检查和督查。

  三、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抓好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公民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公民的自救能力,预防事故或减少火灾发生。继续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横幅等形式,深入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法》、《消防法》,提高全民安全生产意识,减低意外风险。

  5月12日,是全国第二个“防灾减灾日”。为了增强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从而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损失,社区于5月12日开始在辖区范围内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截止到13日,社区共出板报8期,发放宣传单300余份,动员鼓励社区成员参与防灾减灾和工作,着力提高社区防范抵御各类灾害的整体能力。

  为了全方位、多角度提高师生的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增强师生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师生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社区与辖区单位第二小学在5月7日—13日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活动期间,社区组织师生参加应急救助演练,包括逃生演练、防震演练,通过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活动,培养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师生的自护自救互救能力,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5月15日在中央街华富门前参加由区政法委组织的“共建平安黑河、平安爱辉、平安社区、平安校园”大型宣传活动,现场发放宣传单千余份,社区还以出版报的形式进行宣传,宣传标语是“全党动手全民参与、全力创建平安爱辉”依靠全社会力量共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构建平安和谐社会。

  四、深入广泛宣传安全发展指导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如:二小在清明节前夕,我们下委进行走访、检查,宣传不在街头烧纸,宣传文明祭扫,革除陋习。每半年检查二次,抽查四次,开安全会议4次。通过以上活动使辖区单位正确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鹿源春社区按照市政府应急办《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__周年宣传活动方案》的部署的要求,积极开展社区的宣传活动。

  社区成立了以社区书记为组长、社区安全骨干为成员的应对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健全突发事件快速处置机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精心组织、广泛宣传和普及应急管理知识和安全知识,为建设“平安爱辉”、“和谐爱辉”发挥社区的积极作用。

  社区利用宣传栏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制作条幅悬挂于社区门前;10月22日,聘请海兰街道办事处主管安全的领导孙志宏主任和司法所韩江为居民讲授公共安全知识和防灾自救常识,增强居民群众维护公共安全和危机防范意识,努力在全社区营造防灾减灾的良好舆论氛围。

  为了开展好安全活动,突出宣传普及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发动辖区居民群众参与,投身到安全生产活动中来,培育人人讲安全,人人关心安全的文化意识,让安全意识深入到辖区的每个居民之中和每个家庭当中,营造人人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氛围,进一步提高小区居民的安全意识。

社区安全工作计划范文3  为了全面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巩固XX-20xx年度绿色社区创建成果,进一步提高社区环境质量和建设水平,根据云南省省级"绿色社区"及**市市级"绿色社区"的考评标准要求,结合东门社区实际,在县委政府、环保局、建设局,卫生局的统一安排下,结合东门社区的实际情况,特制定20xx年"绿色社区"创建年度工作计划。

  一、创建"绿色社区"活动的目的

  通过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结合"三项"整治,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为目标,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引导社区居民自觉参与环境保护,营造整洁优美生活环境。

  二、创建"绿色社区"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环境管理方面

  1、创建领导机构,社区分管领导抓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并有专人具体负责。

  2、建有完整的环保档案、资料。

  3、编写具体的绿色社区创建及发展计划和创建工作总结。

  4、成立一支环卫工人队伍,能经常性地开展环卫工作,并在社区内设置环境监督员。

  5、制订绿色社区公民行为规范,提高居民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素质。

  6、落实绿色社区环保活动的经费。

  (二)、环境建设方面

  1、尽可能杜绝噪声扰民现象,力争经治理使社区内固定噪声源达到昼间60分贝,夜间50分贝。在小区内设置

  禁鸣标志,车辆进入小区禁止鸣号。

  2、争取社区内的餐饮业全部使用清洁能源,油烟净化器和污水隔油池建造率100%。

  3、新建小区绿地面积达35%以上,改建、扩建小区绿地面积达25%以上,无侵占绿地现象。

  4、社区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收集;安全收集并处置废日关灯管等危险废品;开展废旧物资回收利用。

  5、设立社区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的产所及器械设施。

  6、力争社区污染源达标排放,居民对绿色社区满意率达到70%以上。

  (三)环境宣传方面

  1、设立环境宣传橱窗、宣传栏、警示牌、管理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摆放环境报刊和环境书籍。

  2、社区每年开展3次环保科普知识培训讲座。

  3、社区居民对保护七彩云南和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的知晓率达到90%以上。

  (四)环境行为方面

  1、能组织调解环境污染矛盾纠纷。

  2、积极推广居民使用新型节水、节电、节能技术以及绿色无氟冰箱等绿色产品。

  3、提倡居民使用购物袋、无磷洗衣粉、拒绝白色污染和一次性餐具,倡导绿色消费生活。

  4、引导居民关心社区环境建设与管理,爱护社区内的绿地、树木和绿化设施。

  5、培养居民不放养家禽、()不乱倒乱扔垃圾等环保行为习惯。

  三、创建"绿色环保社区"活动具体时间安排

  (一)制定方案阶段:5月31日前完成。成立创建活动领导机构,制定创建活动实施方案。

  (二)组织实施阶段:9月20日前完成。组织实施工作计划,对创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或上报县七彩办(县环保局法规宣传科办公室),统一研究解决,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完成。

  (三)自查申请阶段:10月20日前完成。社区自查合格后,向县七彩办(县环保局法规宣传科办公室)提出验收申请。

社会安全意识篇10

一安全为了谁,安为了所有工友,为自己、为家人、为企业、为社会、我们每个人都生活

在社会当中,都有家庭事业,有朋友亲人,你的安危牵挂许多人,你的安全与否影响很多人。煤矿多少的教训告诉我们,十次事故,九次违章,的确是这样,所有的事故都是违章造成的,所有的事故都是人祸,一旦发生惨剧,父母失去儿子,孩子失去父亲,妻子失去丈夫,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轻的妻子哭的死去活来,年幼的孩子孤苦伶仃,年迈的双亲无人照料,多么凄惨的场景呀,但是人死不能复生、生命只有一次。因此奉劝工友们吸取事故教训,增强安全意识,远离三违、做好互保自保,为家人,为自己、为工友、为企业、为[社会、更为你自己,遵章守纪,爱惜生命吧。

二提高安全意识、防范意识风险意识,做为员工,你工作的环境是高危环境,必须树立一种安全意识,时时刻刻不能掉以轻心,干任何工作不能图省事,抱侥幸心理,麻痹思想、图省事,可能就会事故上身,侥幸心理就可能给事故可乘之机,麻痹思想就可能埋下祸根,首先自己从思想深处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要上安全岗,标准岗,干安全活、标准活,干任何工作,先想安全,不盲目生产,不突击生产,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违章的事不干,有危险的地方要有规程、措施、不玩胆大、不,要意识到风险的存在,世上没有绝对珠安全,但你必须做好防范,从点滴的小事养成一种安全意识,自保意识,然后上升到互保意识,这就达到了一种有防范心理的防范意识。如果有这几种意识在脑海里扎根,在工作中养成习惯,那么危险就会不放近身,安全自然有了保障,因而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是最根本、最基础的工作。

三安全靠大,关系你我他,安全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光是企业的事,是大家的事,是社会的事,因为每个人是家中的一分子,也是企业的一分子,也是整个社会的一分子,你的安危牵系社会,企业、家庭诸多方面。因而安全要靠大家联手,相互监督,相互提醒,相互保护、爱护、常言说的好:“一人把关一人安,众人把关稳如山”。人是不能脱离社会独自生存的,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现代工业化大生产更是离不开社会化。人与人之间有分工,有合作,共同进行社会化大生产,这才是工业社会。那么工业社会的安全生产问题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问题,因此说,安全管理不是哪一个人的事,而是员工所在企业整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