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安全的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5:18

经济安全的内涵篇1

何传添(1966-),广东梅县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副教授、博士,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世界经济与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各国的体制机制、发展水平以及世界经济等的变化将给我国贸易安全带来新挑战。调整外贸战略和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维护我国的贸易安全,带动国内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有长远的战略思维,不仅要制定和执行好国际经济政策,提高政府的带动效率,完善外贸发展的促进和支持体系,而且要在国际社会牢牢把握对我国维护贸易安全起关键作用的战略资源。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开放型经济;贸易安全;wto;战略对策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9)03-0018-05 收稿日期:2008-12-1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不断深化外经贸体制改革,推动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外贸总量的迅速增加,国际贸易正日益成为维持我国经济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维持贸易安全不仅对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至关重要。然而,在诸多因素影响下,2008年我国外贸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外部需求的不断收缩,不少外贸企业出现亏损甚至倒闭,不仅影响到我国正常的外贸及就业,甚至严重影响到国家总体经济的安全运行。为此,梅建持久的贸易安全支持和保障体系,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已成为我国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客观要求,也成为目前我们破解外贸发展难题的现实所需。

一、开放经济时代贸易安全的内涵

(一)开放经济时代贸易安全的提出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多极化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面对世界经济的挑战,1993年2月克林顿在美利坚大学演讲时提出:“把贸易作为美国安全的首要因素的时机已经到来”(well-marshall,1993)。1993年9月克林顿政府在新增长理论的指导下,一改战后历届政府在外贸领域奉行的“自由放任”政策,制定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出口战略》。该《战略》宣称将促进出口列为美国对外政策三大支柱之首,把开拓海外市场繁荣经济,提高到国家安全的高度。为了体现通过贸易安全实现其国家经济增长和国家经济安全的目的,克林顿政府首先放弃了冷战时期制订和实施的“星球大战”计划,决定把占联邦政府科技经费1/3的700多个联邦实验室的大部分工作转向提高经济竞争力方面,特别是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及产品,以推动民用公司的高科技开发和创新。其次,修改了《反垄断法》、《通信法》等法规,鼓励企业合并,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争夺国际市场。再次,利用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减少贸易伙伴的关税壁垒,建立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保护国内市场,利用区域贸易机制巩固和扩大其既得利益。与此同时,克林顿政府十分重视经济外交,上至总统、下至一般官员都从事“推销外交”活动,推行以开拓国际市场为目标的经济外交。美国政府开发和应用高新科技、鼓励企业合并,使美国企业实力和竞争力得到了迅速提高,推动了外贸的迅速发展。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间,美国的外贸增长了一倍多,推动了美国经济自1991年4月以来连续出现10年的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处于30年来最低水平(陈宝森,1999)。

贸易安全的提出,表明在全球经济条件下的开放时代,维护国家经济贸易安全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在制定本国国际经济政策时优先考虑的问题。继美国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贸易安全问题。

(二)开放经济时代贸易安全的内涵在开放经济背景下,各国经济的发展与外部世界经济变动日益相互影响和制约,因此,一国外贸政策及贸易安全是否适合于本国,主要取决于该国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经济环境。贸易安全内涵的最终选择主要是由这些因素的相对权重所决定的。没有一种贸易安全目标适合于所有的国家,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没有一种贸易安全目标适合于所有时期。

加入wto表明我国开放型经济体制的框架已初步建立,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对外开放已经进入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已从外向型经济进入到开放型经济。尽管人们目前对我国开放型经济这一经济体系仍缺乏严密的论述,但其所特定包含的经济现象已是公认的事实:我国的经济政策环境与国际规则基本接轨、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双边与多边关系全面发展、开放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及我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加,与此同时,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加快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以及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等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内容(裴长洪,2008)。概括来说,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是以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为内涵,是要充分利用国际及国内两个市场,把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体系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水平。

根据开放型经济的特征及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外贸发展环境,开放经济下的贸易安全,可以概括为是指我国发展国际贸易能面临较为有利的国内外环境。通过新观念、新技术、新管理和其他技能等手段,推动外贸的发展,以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带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为我国带来相应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具体说来贸易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的国际贸易发展和国际贸易利益不受扩大开放后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威胁和侵害:二是国际贸易的又好又快发展有良好的国内外环境;三是避免国家利益来自国际贸易要素的影响而损失,或使本国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受到来自国际贸易要素的过大打击;四是保障国家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外贸能维护国家的利益并争取优势地位,及其能提高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和促进经济发展;五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国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二、开放经济下我国贸易安全面临的挑战

随着外贸的增长,我国的对外经济交往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实现了巨大的飞跃。但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目前我国外贸发展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外贸已经出现“贫困化增长”态势。目前虽然我国的国际贸易总量已达2万多亿美元,但是出口规模的扩大仍以数量增长为主,价格上并无优势,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不高,我国从中获得的比较收益并不大,资源要素逐渐耗竭,加剧了环境紧张,使我国蒙受了越来越大的经济利益损失,增加了宏观经济的调控难度;二是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不协调性越来越突出。随着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外延式外贸增长方式不仅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而且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摩擦,经济战、贸易战持续升温。这种内外夹困的局面,大大限制了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效力,对我国正常贸易构成

巨大威胁,我国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国外反倾销压力。这些矛盾和问题表明,我国外贸发展不协调的状况还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调整外贸战略和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以维护我国的贸易安全已迫在眉睫。

不仅如此,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各国的体制机制、经济结构、发展水平以及世界经济等的变化又给我国贸易安全带来了新挑战:首先,外部经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大。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经济、金融波动和危机的传导性急剧增长,传导路径无所不及,传导速度令各国猝不及防,任何主要国家的内部失衡都会较快地引起其他国家甚至全世界的经济波动。给他国造成外部失衡,甚至导向危机。这一点从目前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最好的例证。其次,面对越来越多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考验。在外部市场上,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力量已从贸易自由化转变为战略性贸易政策及管理国际贸易,以非关税壁垒和管理协调贸易为主要表现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无论何时我国在向海外大量输出有比较优势及竞争优势的商品和资金时,我们都必然要面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贸易主义抬头并向其它领域扩散的新考验。再次,超国家组织将不断威胁我国贸易安全。随着一国开放深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政治国际化和非国家组织强势化,现代国家越来越多地受到区域性和全球性超国家组织的影响。此外,大量非国家组织,如跨国公司、行业协会等也同样在左右着国家的走向。开放经济条件下,从已有的范例中可以预见,贸易摩擦或冲突的超国家组合倾向愈加鲜明,一个开放的国家在谋求实现国家贸易安全和贸易战略利益时,将受到主要由发达国家所控制的跨国家与非国家组织的严重制约。与此同时,面对全球经济衰退以及我国的和平崛起、在全球政治经济地位的上升,国际社会要求我们多承担国际义务的要求越来越多,不仅涉及国际安全及世界环境问题,也包括经济领域、多边贸易谈判等,压力不仅来自发达国家,也来自发展中国家。

近期美国的金融危机正加速向世界各地蔓延。虽然我国的资产证券化水平很低,美国的金融危机不可能对我国有实质性影响,我们也应对全球需求收缩将给我国带来的威胁有充分认识。毕竟当今我国面临的困境是如何在“三架马车”的拉动下实现经济的持续平稳增长。由于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增长回落和美国出现衰退是在预料当中,外部经济形势的恶化必然影响国内企业的出口,出口增幅的减缓导致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会使国内外投资商对我国未来宏观经济产生担忧,这些担忧会进一步导致我国经济增长有更大的不确定性。由此可见,维护我国的贸易安全显得更加重要。

三、开放经济时代维护贸易安全的思路及对策

追求和维护本国贸易利益的最大化,是每一个国家维护贸易安全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其维护贸易安全的动力。我们维护贸易安全涉及贸易、金融、政治等多个领域,也会对美国、欧洲和亚洲的经济体带来影响,并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因此,要审时度势,牢牢把握国际机遇,韬光养晦,理性处理。

(一)开放经济时代维护贸易安全的思路贸易安全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它是一国经济利益与其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相融合的产物,是国家利益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开放经济时代维护贸易安全,首先要转变外贸发展的观念:一是以出口创汇为核心的外贸发展指导思想应向进出口创利为核心的指导思想转变。树立实现国际贸易基本平衡的理念;二是针对人口资源环境制约要转变在发展国际贸易中片面追求总量、速度的观念以及对比较优势、工业化的片面理解,突出国家的综合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积极探索效益优先、生态优先、富民优先的国际贸易发展新路。其次,是要在外贸增长路径上理顺各种关系,以提高防范外部冲击的能力和技巧。一是出口与进口的关系。实现外贸规模、效益同步增长,进出口基本平衡,外向度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实现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同步协调发展;二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在促进国际贸易发展中担负着重要责任,但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必须建立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三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促进国际贸易发展,需要国家的统筹和支持,特别是中央政府应在健全贸易发展法规、制定和实施国际经济政策等方面承担更多责任,但关键还是要靠地方政府根据各地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国际贸易;四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开放条件下国际市场的竞争虽然已表现为国家总体实力的竞争,但是竞争的实质归根到底是企业间的竞争,因此在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要协调好政府和企业的作用;五是重点与一般的关系。促进国际贸易发展,既要统筹兼顾,更要抓住重点,综合运用战略性贸易政策,大力推动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的发展,着力优化和改善对外贸易结构,注重走质量效益型之路,培育新的对外贸易增长极。

(二)开放经济时代维护贸易安全的对策措施开放经济条件下维护贸易安全已经不单纯是中国自家的事情,也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我们实现贸易安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和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现有国情和现阶段国际经济的实际出发,重点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 完善外贸与内需协调发展机制。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和完善出口、进口及内需协调发展的新机制,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我们应坚持贸易政策自由化,把扩大进口作为推动出口、引进技术、缓解资源压力及优化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重要措施。从长远来看,安全之道无它,首在自强。我国要实现贸易安全,必须加强国内的经济建设,实现科技水平和现代化有质的突破。第一,国家要集中力量,有选择、有重点地对较有把握的高科技项目加以研发,培育有持续国际竞争力的新产业和新产品。第二,通过“战略性贸易政策”安排,培育我国战略贸易型产业及产品,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着力走质量效益型之路。第三,建立以自主知识积累、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为主要支撑的外贸内生性增长机制。第四,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区域在我国增创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定位,配套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外贸政策,形成全国各地各具特色的经贸发展格局,保持中低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比较优势,提高和实现中高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国际竞争力。

2 健全一致连贯的法规体系。开放经济条件下将更加体现国际因素在我国贸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在降低关税、减少进口配额、放松外汇管制的同时,适时运用世界市场经济和wto的一般原则,结合中国的实际重新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法规体系。一是应认真研究wto规则和各国的相关法律,按照wto规则继续完善和修订我国的《对外贸易法》,迅速构建产业救济和安全保障体系;二是加速制定和完善技术贸易标准与市场准入标准,

运用wto允许的关税、反倾销与反补贴、保障机制等公平贸易法规,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确保进一步开放对我们发展贸易有利,合理保护国内产业;三是要制定《境外投资促进法》等法规,维护我国企业在国外的利益,并为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提供法律保障。在此基础上,按照赫伯特西蒙(HerbentSimon,1989)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式”原则,力求政策相对稳定及一致连贯。

3 制定和执行好国际经济政策。开放时代政府的经济职能不仅是要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经济并促使经济长期增长,而且还要制定和执行好国际经济政策,加快贸易强国建设。一是我国政府应在政治层面上,通过外交与谈判的努力促使他国减少贸易和投资壁垒,消除他国市场准入障碍,修改其有关对华反倾销等法律,放开对华出口限制,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以追求和维护我国对外贸易利益的最大化;二是要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保障我国“走出去”的企业与投资国企业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三是要把开展对外援助与开拓国际市场相结合:四是在区域贸易机制上,要立足东亚,优化亚太,加强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要继续大力改善我国同周边国家的政治经贸关系,建立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营造更加有利的周边环境,并以此作为我国拓展全球经贸关系的基石。

4 构建外贸健康发展的支持体系。实现贸易安全需要政府部门、出口企业和行业协会加强联手,不懈努力,共同完善的外贸发展的促进和支持体系。首先,政府要提高对维护贸易安全的带动效率,发挥民族合力为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获得竞争优势服务。第二,企业必须加速培养竞争优势。企业是实现贸易安全的主体,要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抢夺世界产业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选择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产品进行集中投入、重点开发,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开拓新兴的海外市场。第三,要充分发挥各专业商会的协调管理作用。一要注重对出口产品在国外市场的调研工作,了解并掌握其同行对手生产能力、市场销量和价格水平:二要加速建立市场经济的行业价格运行机制,切实做到行业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从而使某些国家在反倾销中对我国实行价格歧视和借口失去依据;三要加强对企业的宏观调控和协调管理,严禁出口企业低价竞销,防止一哄而上过量出口,以避免出口企业自相残杀而导致肥水外流。

5 把握和利用起关键作用的国际资源。维护我国贸易安全应坚持“有所作为”的原则,要利用国际社会的各种资源:第一,超国家组合将是开放时代,一个国家在更大范围内,谋求实现国家经济贸易安全目标和战略利益的有效手段。我国应借鉴别国的经验。尽量在合理的范围内利用超国家组织尤其是wto。优化外贸发展的国际环境。第二,中国被发展中国家倍受推崇,这是我国一笔宝贵的战略资源。我国目前推行外贸市场多元化、实施区域经济合作、倡导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特别是参与国际规则的修改和制定等,都必须要充分利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力量。第三,是需要借重国际智源和全球华人华侨的力量。优化国际环境、开拓国际市场及加快对外投资。

经济安全的内涵篇2

四会市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珠江三角洲边缘,属丘陵地区,现有中小型水库50宗,总库容11886万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2宗,小(一)型水库11宗,小(二)型水库37宗,还有156宗小山塘,灌溉面积18万亩。按照《四会江河流域综合规划报告》,全市50宗中小型水库至2010年全部实现除险加固达标。目前,这些水库大多数建于1950~1960年,建成运行后,对四会市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普遍存在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存在隐患较多。特别是水库的放水涵管,存在伸缩缝止水锌片损坏、沥青老化、管身沉陷开裂、漏水严重,有的外侧填土不实,长期漏水带走泥土,危及土坝安全。

2,水库涵管的处理方案选择

水库涵管除险加固处理一般有下列几个方案:

①采用破坝重建;

②放弃和堵塞原涵管,用项管的方法重建;

③放弃和堵塞原涵管,改用虹吸式钢管;

④利用原涵管内大钢管原涵管与新钢管之间空隙采用灌浆充填。

上述4个方案进行比较,其主要优缺点:方案①破坝重建的开挖和回填土方量大,需要工期长,投资大;方案②的施工技术较复杂要求高,进水口开关设施需要重建,原涵管要作封堵处理,施工期较长,投资较大;方案③由于虹吸管的真空值和安装高度有一定要求,管道要求密封性能要好,需要开挖和回填土方,亦需要将原涵管作封堵处理,且以后管理运用麻烦:方案④施工技术较简单,不用开挖土方,施工期短,可以利用原涵管,保留原进水口的闸门,工程投资小。

综上所述,从投资、工期、施工、管理等方面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应该从优先选用方案④,即在原涵管内套钢管,新旧管之间空隙采用灌浆充填作防漏处理。1997年以来,我市先后有大坑口、壮坑、水迳水库、江谷水库等24座水库36条涵管采用在原涵管内套园钢管和灌浆进行除险加固处理(新钢管内径由φ500mm~φ1600mm),经多年运用检验证明效果良好。各水库均能安全正常运行,工程效益显著。

3,涵管的处理方法

(1)内套圆钢管直径主要取决于原涵管的尺寸,但新钢管管壁厚度需经计算确定,两者选择时应考虑设计过水流量、发电水头损失和施工方便等因素。而且一般宜使新套钢管与原涵管之间最小有30~40mm的间隙。

新钢管的管壁厚度确定后还应考虑加厚2mm的锈蚀和磨损的安全量。同时该管壁厚度除了满足强度的安全要求外,还应满足稳定性的要求。

(2)钢管的制作及安装。钢板材料用a3,在工厂分节卷焊加工成钢管,每节管长根据方便运输和安装决定。每节钢管长根据方便运输和安全决定,每节钢管加工时要求直径等尺寸准确管口要平整。出厂前应按规范要求进行检查。

新制作的钢管运到工地后,要经检查和校正,然后在原涵管口用一部特制的小型滑轮车分节运人管内,经调直套装校正锚固后才能进行焊接。

钢管加工和安装所有接口均采用丫型焊接,施焊时应注意防止产生过大的受热变形。钢管的制造安装均要符合原水利部、电力工业部颁发的《水工建筑物金属结构制造、安装及验收规范》(SLJ201-80、DLJ201-80)。钢管在运输、装卸和在涵管安装过程中,为了防止产生意外变形,可在管内设置临时支撑。

由于新旧涵管之间的空隙需要灌浆充填,因此在钢管制作安装时应预留灌浆孔、其具体要求应按灌浆设计决定。

(3)新套锕管与旧涵管之间充填灌浆:灌浆孔要求约每隔10m布置一个断面,一个断面开5个孔,其中下腰处2个,上腰处2个,顶部一个。另外在进出口各布置排气孔和排水孔各一个。灌浆应首先在上游进水口处进行,逐步向下游出口灌注,先灌下腰孔,然后下腰孔,最后灌顶部孔。

灌浆采用孔口封闭式循环灌浆法。每孔要求复灌3次,每次间歇时间不少于3d。第1次、第2次,和第3次灌浆的压力0.1mpa、0.15mpa和0.2mpa,当每次灌浆达到设计压力后开动回浆阀,并保持其设计压力,当每分钟吸浆量小于11/分时再继续灌注30分钟才停止该孔灌浆。第1次灌注时采用水泥沙浆,细粉砂掺入量为干料量的20%,第2次和第3次灌注时采用纯水泥浆。浆液配比一般有用3:1、2:1、1.5:1、1:1四级。第1次灌注时采用较浓的浆液,第2次和第3次则采用较稀的浆液。

灌浆后一般可以用锤击敲管听响声来判别灌浆的密实程度,如发现脱空较大部位,要重新开孔进行补灌,以确保新旧管的整体结合。

(4)涵管边充填灌浆:由于过去原涵管建成后两侧回填土不密实,或水库蓄水后在涵管外周边形成渗漏通道。为了充填涵管外周边空隙,使坝体与涵管接合紧密,确保坝体安全,可采用充填灌浆处理。根据具体情况在迎水坡开始沿涵管左右外侧(距涵管边0.5~1.0m)布置灌浆孔:各边孔水平距离约4m,孔深至涵底以下1m,灌浆压力要求0.1mpa。为确保灌浆效果,要求每孔复灌3次,每次复灌间歇时间不少于5d。可采用灌粘土水泥浆,水泥用量为干料量的20%。

如涵管较大,人可以进入操作的,亦可在大钢管前首先在涵管内打孔进行外周边充填灌浆。

4,在涵管除险加固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一般中小型水库放水涵管除险加固处理要求工期短,采用内套钢管和灌浆处理比较合适,只要施工前做好充分准备,选择素质高的施工队伍,精心做好施工组织设计,使整个施工能够按计划紧凑有序进行,一般用20~30d左右的时间就可以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2)施工时间要选定在年末枯水期进行,为了减轻筑围堰的工作量,可以选定在春耕放水基本完成,水库水位降低后,根据天气预报和工程的实际情况安排在3月下旬进行,但工程一定要确保在汛期前完成。因此,汛末随着水库水位下降,就要及时到施工现场布置核实设计有关数据。

经济安全的内涵篇3

关键词:中小型水库;病害;除险加固

中图分类号:tV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国家对防汛抗洪工作质量的重视程度的增加,国家投资改建的中小型水库也是越来越多。中小型水库其使用价值除了基本的防汛和灌溉之外,其养殖的经济效益也是非常可观的的,其经济价值也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在保证防汛和灌溉的基本作用下,合理开发中小型水库其他经济效益已是其发展的一种趋势。抓紧现有病险水库加固,使其充分发挥效益,对中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质量的控制同样也必须高度重视,才能真正的发挥中小型水库的使用效益,同时也对发展农村水利和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质量的控制有很重要的意义。

1中小型水库的主要病险问题

根据调查分析,中小型水库的病险问题多种多样,主要如下:

1)水库防洪标准低。主要原因:①工程设计洪水标准低,不满足实际运用要求;②随着水文系列资料的延长,特别是受实测大洪水系列资料的影响,重新核定工程洪水标准后,工程新的防洪标准低于国家标准;③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工程建设规程和规范的要求在不断强化和统一,原有标准不满足新规范要求。

2)抗震标准低按新的地震烈度区划分确定工程区基本烈度并按现行水利建筑抗震规范复核,一些水库抗震标准低,不满足要求。

3)大坝稳定性差及坝体、坝基渗漏严重许多中小型水库均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水库大坝存在坝体断面不足,坝坡或坝体存在抗滑稳定、坝体裂缝等问题。较多大坝存在坝基渗漏、绕坝渗漏、接触冲刷破坏、散渗、沼泽化、流土、管涌、蚁害等严重问题,危及大坝安全。

4)输、放水及泄洪建筑物老化,破坏程度较大。

2中小型水库涵管病害除险加固措施

现结合某水库涵管除险加固方案及处理措施介绍如下:

首先是水库涵管的处理方案的选择。水库涵管除险加固处理一般有下列几个方案:

1)采用破坝重建;

2)放弃和堵塞原涵管,用顶管的方法重建;

3)放弃和堵塞原涵管,改用虹吸式钢管;

4)利用原涵管内套用新钢管,原涵管与新钢管之间空隙采用灌浆充填。

上述4个方案进行比较,其主要优缺点:方案1破坝重建的开挖和回填土方量大,需要工期长,投资大;方案2的施工技术较复杂要求高,进水口开关设施需要重建,原涵管要做封堵处理,施工期较长,投资较大;方案3由于虹吸管的真空值和安装高度有一定要求,管道要求密封性能要好,需要开挖和回填土方,亦需要将原涵管做封堵处理,且以后管理运用麻烦;方案4施工技术较简单,不用开挖土方,施工期短,可以利用原涵管,保留原进水口的闸门,工程投资小,但缺点是不少水库涵管直径太小,不能满足排洪及泄水要求。综上所述,从投资、工期、施工、管理等方面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应该优先选用方案4,即在原涵管内套钢管,新旧管之间空隙采用灌浆充填做防漏处理;其次考虑1、2方案,方案3则较小采用。

现已完成除险加固的中小型水库涵管多采用在原涵管内套圆钢管和灌浆进行除险加固处理,或采用方案1、2进行处理,经近年运用检验证明效果良好。各水库均能安全正常运行,工程效益显著。

由于上述方法采用较多,现根据在实施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对“原涵管内套圆钢管和灌浆进行除险加固处理”的处理方法详加阐述。

1)内套圆钢管直径的确定

2)内套圆钢管直径主要取决于原涵管的尺寸,但新钢管管壁厚度需经计算确定,两者选择时应考虑设计过水流量、发电水头损失和施工方便等因素。而且一般宜使新套钢管与原涵管之间最小有30~40mm的间隙。新钢管的管壁厚度确定后还应考虑加厚2mm的锈蚀和磨损的安全量。同时该管壁厚度除了满足强度的安全要求外,还应满足稳定性的要求。

2)钢管的制作及安装

钢板材料选定后,在工厂分节卷焊加工成钢管,每节管长根据方便运输和安装决定。每节钢管加工时要求直径要准确、管口要平整。出厂前应按规范要求进行检查。新制作的钢管运到工地后,要经检查和校正,然后在原涵管口用一部特制的小型滑轮车分节运人管内,经调直套装校正锚固后才能进行焊接。由于新旧涵管之间的空隙需要灌浆充填,因此在钢管制作安装时应预留灌浆孔,其具体要求应按灌浆设计决定。

3)新套钢管与旧涵管之间充填灌浆

灌浆孔要求约每隔10m布置1个断面,每个断面开5个孔,其中下腰处2个,上腰处2个,顶部1个。另外在进出口各布置排气孔和排水孔各1个。灌浆应首先在上游进水口处进行,逐步向下游出口灌注,先灌下腰孔,然后上腰孔,最后灌顶部孔。灌浆采用孔口封闭式循环灌浆法。每孔要求复灌3次,每次间歇时间不少于3d。第1次、第2次,和第3次灌浆的压力为0.1mpa、0.15mpa和0.2mpa,当每次灌浆达到设计压力后开动回浆阀,并保持其设计压力,当每分钟吸浆量小于1L/min时再继续灌注30min才停止该孔灌浆。第1次灌注时采用水泥沙浆,细粉砂掺入量为干料量的20%~30%,第2次和第3次灌注时采用纯水泥浆。浆液配比一般有用3:1、2:1、1.5:1、1:1四级。第1次灌注时采用较浓的浆液,第2次和第3次则采用较稀的浆液。

灌浆后一般可以用锤击敲管听响声来判别灌浆的密实程度,如发现脱空较大部位,要重新开孔进行补灌,以确保新旧管的整体结合。

4)涵管边充填灌浆

由于过去原涵管建成后两侧回填土不密实,水库蓄水后容易在涵管外周边形成渗漏通道。为了充填涵管外周边空隙,使坝体与涵管接合紧密,确保坝体安全,可采用充填灌浆处理。根据具体情况在迎水坡开始沿涵管左右外侧(距涵管边0.5~1.0m)布置灌浆孔:各边

孔水平距离约4m,孔深至涵底以下1~2m,灌浆压力要求0.1~0.2mpa。为确保灌浆效果,要求每孔复灌3次,每次复灌间歇时间不少于5d。可采用灌粘土水泥浆,水泥用量为干料量的20%。如涵管较大,人可以进人操作,亦可在装钢管前首先在涵管内打孔进行外周边充填灌浆。另外,在涵管除险加固中应考虑以下各点问题:

1)一般中小型水库放水涵管除险加固处理要求工期短,采用内套钢管和灌浆处理比较合适,只要施工前做好充分准备,选择素质高的施工队伍,精心做好施工组织设计,使整个施工能够按计划紧凑有序进行,一般就可以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2)施工时间要选定在年末枯水期进行,工程一定要确保在汛期前完成。因此,汛末随着水库水位下降,就要及时到施工现场布置核实设计有关数据。

3)为了确保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一定要按照有关规范进行施工,施工时要采取措施确保涵管内的通风和用电安全。同时在涵管套钢管前一定要将在涵管青苔污垢等清洗干净,以使新旧涵管之间灌浆结合紧密。

4)水库放水时涵管的漏水损失,不但直接影响水库的灌溉、发电等经济效益,还将会危及土坝、渠闸和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此要居安思危,抓紧时间对病险水库的涵管进行仔细检查,并及时安排资金进行除险加固,以发挥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水库的安全。

经济安全的内涵篇4

回首“十一五”,涵江区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不断强化领导、强化责任、强化落实,在全区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安全生产形势持续保持平稳态势,圆满完成了“十一五”安全生产专项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涵江区安监局局长陈凤潘告诉记者,经过“十一五”的努力,如今,涵江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各单位更加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实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共同抓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政绩、绩效、综治、文明和平安建设等考评内容,做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部署、推进、落实、考核。安全生产相关政策制度逐步完善。同时,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一岗双责”、“一把手”履职报告、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通过全面实施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履职报告、预警通报、约谈诫免、挂牌督办和“一票否决”等制度,深入开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三年行动和“平安企业”创建工作。并以道路交通安全、公共聚集场所消防安全为重点,持续开展了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学校等十二个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促进了全区安全形势稳定好转。全区还通过不断扩展安全生产责任单位,设立乡镇(街道、管委会)安监站、区重大危险源监控中心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使得监管执法队伍得到全面加强。每年,涵江区都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大检查、百日督查、隐患排查治理和“打非治违”等专项行动,做到责任、措施、时间、资金、预案“五落实”。并通过规范的安全生产法制秩序,严厉打击了无视法律、无视监管、无视生命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目前,全区14个乡镇(街道、管委会)均已配备了专兼职安监人员,增配安监站执法车辆、装备,各乡镇、街道、管委会已把监管网络延伸到村居,各级各部门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等,不断改善安全设施,安全生产保障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区政府还建立健全了分类管理、分类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应急管理体制,依托消防部门建立完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等,各有关部门也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了许多专项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有效提高了全社会防范和处置事故灾难的能力。

陈凤潘表示,“十二五”是涵江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实施“以港兴区、工业强区、商贸活区”发展战略,奋力追赶、持续提升,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兴工贸港口城市蓬勃崛起,实现“跨越发展、宜居港城”目标的关键时期。“安全生产工作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既要妥善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和区域性问题,又要积极应对新情况和新挑战。涵江的跨越发展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全社会安全期望值不断提升给安全监管带来新的考验,继续实现生产安全事故总量下降将面临新的压力,经济快速发展与安全保障能力相对滞后带来新的矛盾……这些对涵江安全生产工作都提出新的要求。”

涵江区安监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十二五”期间,涵江区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努力促进全区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发展、宜居港城”目标提供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基本原则:一是注重预防。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强化事前防范,注重有效监管。二是落实责任。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和企业主体责任,强化政府、部门和企业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三是突出重点。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突出高危和重点行业领域的监管。四是统筹协作。坚持齐抓共管的原则,完善联动协作机制,合力解决重难点问题,扎实推进源头治理。五是强化服务。坚持执法与服务并重的原则。六是鼓励创新。把创新作为推进安全发展的根本动力,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发展的眼光来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安全问题。

“到2015年,全区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安全投入和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同步,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得到明显改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政府安全监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安全生产法治环境明显改善,力争保持全市先进水平。”对未来,陈凤潘信心满满。

经济安全的内涵篇5

[论文摘要]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经济战略利益的无风险或低风险的状态,表现为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没有受到严重损害,使得经济危机的风险因素处于可以控制的状态。基于此定义,可以设计出国家经济安全的两级评价指标体系及其不同的权重确定方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了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地定义国家经济安全概念的内涵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条件。国内已有的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定义方式,混淆了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发展、国家经济稳定以及产业安全、区域经济安全等概念。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再度成为经济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由于已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着混淆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发展、国家经济稳定等不足,使它不能在国家关于经济安全的决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混淆三种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因首先在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定义方式不准确,这直接影响了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和两级评价指标的选择。

一、对已有定义方式的比较分析

学术界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定义尚未有定论,大致可以分为状态说、能力说等几大类。能力说侧重于动态评价,状态说侧重于静态评价。动态评价优于静态评价之处在于,它不仅着眼于今天,而且着眼于未来;不仅评价现在的能力,还可以评价未来的能力即潜力。缺点是能力只是实现国家经济安全的手段而非国家经济安全本身,因为有无实现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或能力大小,还要通过国家经济安全的状态来检验,具有强大的能力,只是具备了实现国家经济安全的可能性,不等于国家经济就安全了。例如,人们曾经认为美国实现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是最强的,但2007年,美国却不能预测和阻止次贷危机演变为全面的金融危机。当然,从静态上说,能力表现为状态;从动态上说,状态也是一种能力。例如,现在国家经济安全的良好状态是实现未来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之一。但未来国家经济安全是否良好,仍然不能用手段来证明。

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不仅是物质力,也包括变可能为现实的主观力,因此,评价能力难以得到比较全面的客观数据的支持,许多指标只能依靠主观打分。例如,关于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能力,一个国家经济抵御国内外各种干扰、威胁、侵袭的能力,一个国家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1]的定义,其中,第二、三个指标就很难主要运用客观数据进行评价。而状态作为结果,大部分可以用客观指标来反映,从而使建立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更为容易,更能作出比较精确的判断,而这对于国家经济安全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过程。例如,当我们对若干时间点的国家经济安全状态进行连续测度时,就可以得出某个时期国家经济安全变化的走势图,从而把握其实现或者受损的规律。但是,过程说依然以状态说为基础,因为每个测度点都是对这个时期国家经济安全状态的评价。

二、国家经济安全内涵和一级评价指标的再研究

虽然传统的状态说在国家经济安全定义方式上比较科学,但它在定义内涵的选择上却因为过于宽泛而缺乏可操作性。例如,状态说的多数定义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不受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破坏和威胁的状态”[2],或者“指国家的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内外诸要素的安全”[3],这就把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内涵混淆起来了。没有国家经济发展的确没有经济安全,然而仅仅有了经济发展,并不等于就有了国家经济安全。把国家经济安全等同于国家经济发展,其结果是,许多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换个名称就可以变成国家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反之亦然。这种概念的混淆会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评价的准确性。

国家经济安全也不是国家一般的经济利益不受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破坏和威胁的状态,而是重大特别是根本经济利益没有受到破坏和威胁的状态。赵英认为:“能够提到国家经济安全层面来认识,并由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甚至采取强硬手段予以支持的,只能是国家经济利益体系中的重大国家经济利益。”[4]雷家骕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指一国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的最为根本的经济利益不受伤害”。[5]因此,如果把一般经济利益受损也列为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国家经济安全研究就会因为漫无边际而不得要领,或者因为负担太重而影响其主要功能的发挥。

重大特别是根本的国家经济利益主要是指那些事关一个国家的经济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利益,而能够对它们构成严重威胁的莫过于基本经济制度、经济受损和经济危机发生这三个主要方面。

1.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是把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发展区分开来的重要一级评价指标。由于国家属于上层建筑,使得国家经济安全风险不仅来自于生产力领域,而且首先是一个生产关系问题。郑通汉认为:“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是个制度问题”[6]。

西方制度经济学家在研究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时,也按照他们的价值观,把“自由在未来不会遭受侵害”[7](p96)作为一个重要标准。经济制度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结构和表现形式,反映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方式。国家经济发展属于生产力领域,它涉及经济体制而不涉及经济制度。

2.经济

经济是国家在经济领域的反映,对内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方针政策的自主制定权、经济活动的管辖权、重要资源和战略产业的控制权等,对外主要表现为国际经济秩序的平等制定权、国际市场的自由利用权等。

首先,经济是把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发展区分开来的又一种一级评价指标。因为当一国经济受到侵害时,该国经济往往仍然在发展甚至因为外资大量涌入而出现一时的繁荣。台湾地区的中华民国史以及西方《剑桥中华民国史》关于1927年到1937年是中国“黄金十年”的说法,主要根据就是这十年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但这十年恰恰是帝国主义列强与中国大买办资产阶级相互勾结疯狂掠夺中国的十年,中国不仅经济而且政治都受到了严重侵犯,其间先后发生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的“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20世纪80年代的拉丁美洲国家依附型经济发展模式通过盲目引进外资发展经济,一度取得了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但却付出了经济受到较大损害的代价。这些情况表明,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安全,如果一国经济受到严重损害导致经济不安全,就迟早会影响经济发展。

其次,把经济作为国家经济安全独有的一级评价指标,也有利于把国家经济安全与区域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区别开来。因为区域经济作为一国的地方经济,它的安全一般不涉及经济问题;非战略产业安全较少涉及经济问题,战略产业安全涉及经济问题但不能独自维护它。例如,应对国际经济禁运和封锁就非某个具体产业或企业力所能及,它属于国家经济安全甚至国防安全的范畴。再如,粮食和石油在产业安全的视角下,主要是一般商品,但在国家经济安全的视角下却主要是公共品甚至是国防公共品。

3.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风险状况也是国家经济安全独有的一级评价指标,因为经济危机意味着经济发展的暂时中断。经济危机风险状况指标还把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稳定区别开来。国家经济出现不稳定并不等于经济出现危机。从两者产生的原因来看,导致经济不稳定的因素相对要多一些,但烈度要小;导致经济危机的因素相对要少,但烈度却要大许多。在两者的应对手段上,治理经济不稳定主要靠宏观调控中的经济、法律等措施,而治理经济危机则主要靠宏观调控中的计划、行政等措施。在实现机构上,国家经济稳定主要靠宏观经济部门,而国家经济安全除了宏观经济部门之外,还需要有政治、外交乃至国防部门参加。

因此,国家经济安全在内涵上指的是一个国家经济战略利益的无风险或低风险的状态,主要表现为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没有受到严重损害,导致经济危机的风险处于可控状态。这一定义及一级评价指标体系的再选择,使我们能够较好地把国家经济安全的概念同国家经济发展、国家经济稳定以及区域经济安全、产业安全等区别开来,从而为二级评价指标体系的再选择奠定基础。

三、国家经济安全二级评价指标的再选择

除了定义方式和内涵方面的原因外,国家经济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容易与国家经济发展或者经济稳定相混淆,还同经济安全状况和经济危机风险状况下的二级评价指标与国家经济发展或者经济稳定之间存在着联系有着直接的关系。

下面分别展开分析。

1.经济安全状况下的二级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主要包括:

(1)经济方针政策的自主制定率。它可以测度一国自主决定本国经济发展方针的状态。

(2)重要国际经济组织的投票权重。它可以测度一国是否能够平等地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制定。

(3)重要海峡无危险通过率。它可以测度一国自由利用国际通道的程度。

(4)重要资源的外资勘探率和开采率。它可以测度一国有效掌握自己重要资源的状态。

(5)战略产业中的外资比重。它可以测度一国有效掌握自己战略产业的程度。

(6)被歧视性反倾销率、被歧视性反补贴率、对外投资的非国民待遇率。它们可以测度一国自由利用国际市场的状态。

上述指标中,有效掌握本国战略产业的指标似乎与国家经济发展或者经济稳定中的垄断程度指标相重合,但实际上,它们之间有较大的不同。因为反垄断规范的对象不仅是外资企业,也有内资企业,维护的是国内市场的竞争秩序,而国内市场竞争秩序与国家经济安全不是同等的概念。因此,尽管美国先后颁布了《谢尔曼法》、《克莱顿法》、《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哈特·斯考特·罗迪诺反托拉斯改进法》等反垄断法,但仍然于1988年通过了修正《1950年国防生产法》第721条的《艾克森-弗罗里奥国家安全法案》,2007年又通过了《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

再如,自由利用国际市场的指标似乎与国家经济发展或者经济稳定中的进出口和投资、引资指标相重合,但细分下去仍然是不同的。国家经济安全中的“自由利用国际市场”主要不是从进出口和投资、引资数额方面来评价,而是通过被歧视性反倾销率、被歧视性反补贴率、对外投资的非国民待遇率等二级评价指标来判别的。而自由利用国际通道的二级评价指标更是国家经济发展或者经济稳定中所没有的,因为从一般的进出口额上分析问题,能否自由利用国际通道的因素已经被抽象掉了。

也可以考虑将有效掌握自己的重要资源、有效掌握自己的战略产业、自由利用国际市场这三个指标合并,设立Gnp(国民生产总值)这个综合性指标。该指标作为一国国民在本土内外的所有产值,可以较好地反映外资对该国重要资源、战略产业的控制情况以及该国国民在国际市场遭受歧视的情况,而GDp指标在这里是无能为力的。2.经济危机风险状况下的二级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主要包括:

(1)GDp负增长率。因为经济危机本质上是生产过剩的危机,GDp负增长是其最重要的表现。

(2)采购经理指数、失业率。这两项指标可以进一步测度经济危机对企业和就业的损害程度。

(3)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负增长率。这也是经济危机的重要表现,因此,扩大对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成为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重要措施。

(4)财政赤字率。经济危机爆发后,政府采取各种扩大公共开支的措施,势必造成或者加大财政赤字率。相对于前几个指标虽然有时滞性,但财政赤字率提高却是经济危机发生后的普遍现象之一。

(5)通货膨胀率。财政赤字率增加、税收减少,一般会促使政府采取通货膨胀的措施。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一些已无利率可降的西方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实行的所谓“定量宽松”政策,就是实施通货膨胀的委婉说法。

(6)物价指数。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虽然不是同一个概念,但后者是前者最为直接的结果。(7)金融资产缩水率。在全球化时代,虚拟经济迅速膨胀,经济危机越来越表现为金融危机,因此,金融资产缩水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危机的最重要现象之一。

(8)贸易收支赤字率、资本收支赤字率。这两项指标对一些加工贸易型的国家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的程度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9)外汇资产安全率、外债偿付安全率。这两项指标可以测度经济危机对一些外向型国家的损害程度。

虽然上述评价指标与国家经济发展或者经济稳定有一些重合,但是它们之间的阈值是不同的。如果说经济发展的阈值是“微起微落”,经济稳定是“小起小落”,那么,经济危机则表现为“大起大落”。因此,在指标方向设计上,经济发展基本上是正指标,经济稳定以正指标为主,而经济危机则以负指标为主。另外,经济发展或者经济稳定除了重合指标外,也有许多经济危机所不具有的评价指标。

四、小结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通过对国家经济安全定义和评价指标的再选择,可以将国家经济安全的两级评价指标体系概括于表3。在表3的基础上,还有以下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1.国家经济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完整性与全面性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完整性指的是面面俱到,全面性指的是涵盖了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方面,但不是方方面面。表3中的二级评价指标不能说应有尽有,却涵盖了国家经济安全评价的主要方面。未来应根据国家经济安全实践的需要,进一步补充能够提高主要评价方面精确度的指标,但不应该追求面面俱到,因为“预警指标过多,不仅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延长预警周期,难以及时预警,而且还会降低预警效率,降低预警的可行性,难以达到预警的目的”。[9]

2.国家经济安全的两级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如何确定需要进一步研究

现在大致有两种确定多指标权重的方法:

第一,两级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采用不同的权重确定方法。第一级评价体系的指标少,可以采用主观赋值法特别是专家打分法来确定它们之间的权重。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在未开放条件下,内源性风险大于外源性风险;在开放条件下,外源性风险则要大于内源性风险。因此,俄罗斯1996年10月公布国家经济安全指标体系时,由于既没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又深深陷入苏联解体后的经济危机中,因此,24个指标中只有6个是外源性风险指标,其余都是内源性风险指标。

经济安全的内涵篇6

[论文摘要]国家经济主权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维护权、经济发展权、经济安全权等方面。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的经济主权受到了国际经济组织、跨国公司的挑战。国家必须从经济安全、化解外资风险、加强国际合作的角度维护经济主权。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给一个国家的经济主权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主权的内涵,正视其面临的挑战,采取措施维护经济主权,成为当前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此,本文以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主权的体现为切入点,探讨经济主权面临的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主权的内涵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条件下,国家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革,随之而来的是,经济主权这个新概念得到广泛传播,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给予这个问题以高度的重视。在传统的政治安全以外,经济主权的提出表明国际关系的重点开始向经济领域转移,国家经济安全显得日益重要。

经济主权出现以来,对于其体现及其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其中主要有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从国家经济自然资源的角度来认识,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种观点:一种是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的提法,即经济主权是指“所有公民为他们自己的目的自由地处置他们的天然财富和资源的权利”…;另一种是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的观点,即经济主权是指“每个国家对其全部财富、自然资源和经济活动享有充分的永久的自主权”,“它包括拥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在内,并可自由行使此项主权”。二是从经济发展权的角度来认识,认为它是指“经济繁荣、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权益”。三是从国家处置内外经济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主权主要体现的是发钞、征税和各种经济政策的制定与调整”_4j。四是从保护民族经济能力、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谈经济主权问题,认为“国家经济主权主要是指国民经济完整权及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自主管理权。比如,如何调适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与个人之间、国家与国际巨型投资之间的诸种关系等,都需要相关法律规范的确立、健全、完整和切实践行”。

以上人们对经济主权的认识,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经济主权的表现及其内涵,它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人们对国家主权认识不断深化的产物,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笔者认为更为完善的提法应是,经济主权是国家主权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国家主权在经济领域中的体现,是一国“所有公民为他们自己的目的自由地处置他们的财富和自然资源的权利”,“它主要体现在发钞征税和各种经济政策的制定与调整等方面”。笔者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主权的思考,也正是以此为基点,着重探讨发展中国家的主权问题。

二、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经济主权面临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挑战是多领域的,最重要的是体现在经济主权方面,尤其是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主权的维护

经济全球化给国家经济主权提出的挑战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主权已成为国家主权的主要内容之一,维护国家主权最重要的是要注意维护国家的经济主权。首先,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经济安全概念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到了20世纪90年代,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经济安全引起全球各国的重视。一般认为“所谓经济安全,指的是在与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相区别的经济领域里,各国为实现本国的经济独立、内部发展的可持续、各个部门的平衡等目标所确立的保障和过程,涉及金融安全、贸易安全、投资安全,避免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冲击,本国经济开放的速度和范围等内容”。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经济安全,国家的经济主权就无从谈起,维护经济安全就成为维护经济主权的重要任务。各国不仅在维护经济主权的考虑中,重视把经济安全战略纳入统一的国家整体安全战略之中而且都对经济安全保持了高度的戒备和警惕。越来越多的国家清醒地认识到“保障国家安全应把保障经济安全放在第一位”。参与经济全球化,意味着本国经济发展处于国际动态环境之中,政府调控难度加大,受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更深,不注意经济安全,世界经济动荡就会使国家经济陷入混乱。因此,各国都注意采取措施防范经济风险,维护经济主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更应注意防范外国资本投机,以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其次,化解外资风险。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国际资本流动量增大,各国都坚持对外开放,加大力度吸引外资。外资的大量涌入,为本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解决了资金问题,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往往是一国的经济速度是数量型、粗放型增长,结果导致国家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外资流入量,宏观经济决策力下降,使本国经济形成虚假泡沫,使国家陷入经济困境。爆发在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就与外资的流动有关,这个惨重的经验教训,使许多发展中国家认识到,在引进外资时,要重新审视经济增长方式,采取措施防止对外贤的依赖,尽量避免泡沫经济的出现。再次,注意进行国际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际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增强,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事情,单靠自己一国的努力难以实现。经济安全往往和政治军事安全相互交织,日益成为跨国界的世界性的综合因素构成的复杂的整体。这就需要通过全世界不同发展程度、不同社会性质的国家共同合作,达成一致共识,共同努力。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是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密切相关的,如果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得不到保障,也会影响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也应注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相互依存性,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机制的重建和改革,加强南南合作,促进南北对话,不断提高维护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的能力。总之,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条件下,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日益重要,成为各主权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张骥,穆书涛.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1).

[2]陈漓高.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42.

[3]粱守德.冷战后国际政治中人权与主权的关系[j].国际问题研究,2001,(1).

[4]姚莉.论资本国际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j].教学与研究,2001,(1).

[5]屈学武.从法制角度确保人世后我国经济的繁荣与安全[n].光明日报,2001—10—30.

经济安全的内涵篇7

关键词:传统国防现代国防意识内涵

0引言

国防意识是伴随着国防的产生而产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社会形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在不同阶级专政的国家,国防和国防意识具有不同的特征。处在不同社会地位上的各个阶级、阶层,具有不同的国防观和国防意识,但一切国防意识的核心实质是为了捍卫和扩大国家利益,国防意识实质上是一种国家利益意识。

1传统国防意识及其狭隘性

根据国防和国防意识的发展演变可知,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分界点,一战以前的看待国防的观点更多倾向于单一的军事行动,主要表现为武装力量为捍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采取的军事行动。其组成要素主要是:军队、战争或军事行动,是指直接武装力量的“显对抗”,其他国防相关领域关注较少。而在这种纯军事观的传统国防观的影响下,形成了传统国防意识。因而传统国防意识是那种“随时准备打仗”的战备意识,在体制上没有纳入到国家教育的大系统。传统国防意识的局限性源于对国防认识的局限性,将国防与战备、国防与军队等同看待,仅仅看到了国防与军事的关系,将军事替代了国防,忽视了国防与政治、经济、教育、科技关系的深入认识。

传统的纯军事观点的国防意识很容易僵化人们对于国防建设认识。会导致部分公民片面地认为国防就是守卫边疆,一旦有战争才有国防的必要,国防是军队和军人的事,与我们日常生活和我们个人联系不大,形成片面的国防认知,影响民众对于国防的情感,导致忽视或漠视国防的行为倾向,从而直接影响了现代国防意识的形成。

2现代国防意识及其新内涵

2.1现代国防的内涵通过分析纯军事的传统国防观和国防意识的狭隘性,我们知道,现代国防不只是单纯的军事斗争,而是国家综合力量的全面较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对于国防的定义: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这个定义充分体现了现代国防的特点和传统国防的区别。现代国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主要内容由:国防体制、武装力量、国防动员、国防教育、国防科技、国防法规、国防工业、国防经济、国防外交、国防工程、战场建设、军事交通等方面组成。

现代国防不只是传统的保证主权、领土完整,而是要放眼海洋大陆架、公海、极地和、电磁空间、外层空间以维护国家权益;现代国防不只是有战时打赢战争的功能,而且有平时遏制战争的威慑功能;现代国防不只是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又具有对经济促进的”增殖”功能:现代国防不只是为了应付、抵御外敌入侵的局部、短期行为,而是为了至高无尚的国家利益的全局、长期经常性的神圣事业。由此可见,现代国防不单是军队或某个部门或某些人的事,而是一个国家、社会、全民的大事。

2.2现代国防意识的内涵现代国防意识是建立在深刻理解现代国防内涵基础上的一种理性思维,绝不仅仅是现代军事意识、战争意识,而且还应包括现代竞争意识、科学意识、自强意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意识。现代国防意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是建立在现代国防基础上对维护国家利益为目标的一种理性思维。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就是以建立在强烈的爱国主义基础上,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标的,对于现代国防观念的一种肯定性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积极的群众性心态。

现代国防意识是对传统国防意识的继承和发展,体现着新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大学生培养现代国防意识至关重要在于对现代国防特点的科学理解,对于现代国防的理解要立足于以下三个方面:

2.2.1综合国力日益成为较量的基础现代国与国之间的斗争形式呈现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军事武力较量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如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科技较量、外交谈判、军备控制等非武力方式进行角逐。现代国防绝非单纯的武力较量,而是在综合国力的基础上,以军事手段为主,在政治、经济、科技、外交、文化等多种手段配合下进行的总体较量。综合国力主要由人力、自然力、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精神力和国防力等组成。其中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经济实力是基础,国防实力是支柱,民族凝聚力是灵魂。事实证明,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国防建设只能是空中楼阁。美国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无视联合国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反对,抛开联合国发动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凭借的是他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

此外,国防不仅依赖于国家的现实实力,而且还依赖于国家的潜力,以及将潜力转化为现实实力的能力。在科索沃战争的中后期,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从打击军事目标到向民用基础设施开火,以主要力量轰炸南联盟的制造工厂、炼油厂、发电厂、道路和桥梁等,其目的就是摧毁南联盟的战争潜力。

2.2.2现代国防既是一种国家行为又是一种国际行为现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发展,把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安全与发展利益同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日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剧,国家在本国领域以来的利益越来越多,并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国家的安全与发展离不开有利的国际环境,国际政治、经济的有序发展也依赖于各国国防的巩固。现代国防不仅仅是一种国家行为。而且日益成为一种国际行为。

经济安全的内涵篇8

【关键词】水库;自压供水;供水系统;工程措施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口的逐渐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本来就十分紧张的水资源更加危急,为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各级水利部门选择的共同突破点就是大、中、小型水库灌区防渗配套建设,特别是对有自压条件的中、小型水库灌区实施管灌、喷灌、微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水方法,建设自压供水水厂,解决人畜及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达到节约用水、合理科学用水的目的。现就首部系统取水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简述如下,以供参考。

1.引水工程形式分析

1.1从水库放水洞引水。该水库放水洞多采用有压涵管、有压涵洞、无压涵洞等几种形式,为充分利用水库水位压力发展自压供水,不同形式放水洞的水库自压引水应采取不同的工程技术措施。

1.1.1有压涵管或有压涵洞自压供水。从水库放水洞有压涵管或有压涵洞引水进行自压供水,应以不影响水库调洪和其它方面的供水,且压力不超过原设计压力为原则,把放水洞出口进行改造,安装三通管进行供水分流,并分别安装闸阀或阀门,以满足不同的供水要求。

1.1.2无压放水涵洞自压供水。无压放水涵洞是设在水库放水闸下游的无压放水廊道,廊道多为拱形,断面较大,水库放水时,廊道内水流为自由出水,无有压力。从这种形式的放水洞内进行有压引水,需在放水涵洞内安装压力管道,其压力管铺设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将压力管道直接接到放水洞入口,原放水洞闸门即为压力管总闸,接头预埋钢筋用混凝土或浆砌石固定,不得渗漏。这种方法即把原无压放水涵洞改为有压放水涵管,放水涵管按所用材料分钢筋混凝土管、钢管、铸铁管、pVC塑料管、pe塑料管,不论采用何种管材,均应严格按操作规程施工,并加以保护。优点是不受水库水位的限制,施工条件较好,是水库自压供水较理想的连接方式。另一种是把压力管在洞内局部布设,在原放水洞水闸一侧直通水库,取水不受原放水洞闸门控制,此法缺点是放水洞放水时易冲刷洞内压力管,安装时应搞好管道固定,施工难度大,且受库内水位限制,只能降至一定水位时方可施工,这种接法一般不宜采用。

1.2破坝引水。破坝引水需对坝体进行大开挖,然后安装有压管道进行自压引水,这种方法需要破坏坝体,施工难度大,造价高,还有可能危及大坝安全,一般情况下不宜采用。

1.3倒虹吸引水。倒虹吸引水可把虹吸管埋设于坝坡下面,不需大范围破坝,施工较简单,可缩短工期,节约投资,但需要抽真空设备,运行管理要求严格,对管材质量要求也较严格,其安装高度需经严格的水力计算。

2.引水系统首部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自压引水系统首部设计包括取水头部设计、引水管道计算、引水口安装高度,对倒虹吸管引水系统还应计算倒虹吸管的安装高度及抽真空设备的计算和选择等。

2.1取水头部的设计。取水头部是取水工程的组成部分,主要作用是防止浮漂物等吸入管道,运行中最大问题是防止泥砂淤积和杂草阻塞。取水头部形式很多,而作为水库自压取水的取水系统应是构造简单,安装方便,易于检修,使用效果较好的取水头部。

取水头部应设在足够的水深处,且底层进水孔下缘距水体底部不得小于1.0m,进水孔上缘在设计最低水位下的淹没深度,顶部进水时不小于0.5m,侧面进水时不少于0.3m,虹吸管和倒虹吸管进水时不小于1.0m。设计时取水头部进水孔流速不宜过大或过小,水库引水进水孔流速一般取0.2m~0.6m/s。

2.2引水管道计算。引水管道计算包括管道直径的选择和水头损失的计算,设计时管道直径应由流速确定,还要兼顾水头损失综合考虑,自流管管内流速,一般不小于0.6m/s,虹吸管管内流速,一般为1.0~1.5m/s,最小不宜小于0.6m/s。

2.3引水口安装高度。引水口安装高度不仅应满足下游用水系统的水压要求,还应满足取水头部安装尺寸要求,并且要结合水库水位和人畜饮水、工业供水和节水灌溉的设计保证率(一般为95%)综合考虑,合理确定供水范围、引水流量和引水口安装高度。

2.4倒虹吸管引水系统计算。倒虹吸管除应计算管径及进水口安装高度外,还应计算管顶最大允许安装高度和启动系统的计算和选择,倒虹吸管的启动一般采用真空泵抽真空充水启动。

2.5取水首部设计应注意的其它问题。

2.5.1所选管道应经济耐用,系统不漏水、漏气,管路应固定,接口要牢固。

2.5.2不能影响大坝的安全,对倒虹吸管应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水位过高时,水流沿管壁渗漏危及坝体安全。

2.5.3取水系统的选择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合理选用。

2.5.4不同供水系统对水质有不同的要求,要根据要求安装过滤设备。

2.5.5为充分利用水库水压,必要时在用水系统安装管道加压泵,以便在水压达不到要求时用来增加管道压力。

2.5.6引水系统首部设计时,应进行地基承载力和管道(或涵洞)压力校核。

3.设计与应用实例

3.1某水库1低压管道灌溉工程取水系统首部设计及应用。某水库为小(一)型水库,总库容186万m3,兴利库容131.5万m3,设计灌溉面积266.6hm2,放水洞为无压隧洞,底高程162.4m,设计流量为2.5m3/s,放水洞长度51m,该水库灌区由于灌水方法落后,渠系配套差,浪费水极为严重,水的有效利用系数不足0.4,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农业灌溉需要,1999年9月实施自压低压管道灌溉工程措施,设计引水流量0.3m3/s。

由上述计算成果经经济技术分析,采用了施工简单、造价低的不用原放水闸控制将UpVC塑料管沿原放水洞一侧入库的工程方案,并在引水口安装了箱式取水头部,其水压、安装高度均符合要求,运行状况良好。

3.2某水库2自压供水首部系统。某水库2为小(一)型水库,总库容237万m3,其中兴利库容139.5万m3,1998年在该水库建成自压供水水厂,向该镇及周围村庄供水,由于该水厂的供水范围扩大,水厂需扩建,并需要对水库无压放水涵洞进行改造,经过技术经济分析,拟采用800钢管混凝土承插管,直接与原放水闸底座连接的方案,在涵管进出口预留钢筋,用以与原放水闸和出口三通管连接,承插口对接后在接缝内浇筑环氧树脂砂浆。

经济安全的内涵篇9

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快速、协调、发展,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已进入一个突飞猛进的历史时期。也告诉我们一个地区如不能有计划而不失时机地建成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同国家、省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有机的结合起来,就会制约该地区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山区公路的建设与养护管理工作势在必行。因为山区公路不仅是发展山区经济,沟通城乡物资交流的纽带,也是一个地区公路运输系统的主体设施之一,更是促进地区国民经济发展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重要条件。

当今,在我国公路事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山区公路的开发建设尤为重要。山区公路大桥的建成、隧道的打通,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修路、建桥、打通隧道的宝贵经验,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公路事业的发展要坚定的随着国民经济体制改革和不断发展的步伐,公路事业也必须迅速发展,并将山区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工作列为公路发展的重点,带入公路事业迅猛发展,勾划山区公路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建好山区公路,养好山区公路,让山区公路为山区致富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国家改革开放当好先行。

二、山区公路与平原地区公路设计、施工的差异

山区公路与平原地区的公路设计选线有截然不同之处,平原地区公路设计选线时,主要考虑处理好路线走向与当地农田、水利、村屯、园林、道路、历史文物和其它建筑设施关系,使公路路线走向尽量达到短捷、舒适、顺直和尽量少占或不占房屋、农田、经济林、历史文物和古建筑等。而山区公路路线选线时,就应充分考虑如何降低工程量,降低工程成本和造价。在满足设计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如何避免大填、大挖,充分考虑填挖平衡,减少纵向土石方调配的距离,努力做到填、挖、借、弃平衡合理。

平原地区公路桥涵的设计,要考虑因地制宜,便于施工,有利于养护。为此,在选定桥涵结构类型时,应尽量选用标准形式,减少结构类型的复杂化。而山区公路上的桥涵设计,就不同于平原地区的桥涵,因为山区公路要采用逢沟设涵,较大山谷要通过水文计算和考查当地地理情况及条件后,方能确定桥涵的位置,桥涵的长度大小和桥涵的结构类型。

路基是公路的主要组成部分,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是保证路面稳定的基本条件。提高路基强度和稳定性,就可以减少路面厚度,从而降低公路修建造价。

近年来,随着道路技术等级的不断提高,以及高级、次高级路面的迅速增加,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就显得突出重要,而山区公路的路基与平原地区的公路路基又有着很大区别。因为山区公路路堑、半填半挖路段较多,路基多为天然地层构成,地下水位相应较高。而平原地区公路,多为填方路堤,路基地下水位较低,这是平原、山区公路修建时的明显差异。山区公路路堑、半填半挖路段,由于地下水位较高,公路修建时如对地下水和冻胀未彻底解决,是促使个别路段的山区公路,春季翻浆的直接因素。

另外,山区公路的路堑,半填半挖路段的天然地层和长期演变的过程,具有较复杂的地质结构,并处于地壳表层的路堑边坡、半填半挖靠山边坡暴露于大气中,加之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侵袭影响,此路堤边坡更容易发生变形和滑落。为此,山区公路路堑和半填半挖路段的施工时,如开挖边坡过陡,弃土堆方位置不合理,加之施工中排水不良,支挡工程不合理不坚固等,都会引起边坡失稳或发生滑塌,阻塞交通。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平原地区和山区公路设计和施工有着明显的差异。所以,在山区公路设计要多考虑路堑,路基的防护设施,施工时要严格执行设计文件,并针对不同路段和施工条件,充分考虑设计和施工方案,来满足山区公路建设质量的要求。

三、山区公路高填路堤的设计施工

山区公路高填路堤,应按高填路堤长度、高度、宽度不同分别作稳定、强度特殊设计,高填路堤边坡要作单独设计,通过稳定性计算和充分论证,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和规定的按规范设计和施工。对于高路堤的边坡形状,路基填料为细粒土和不易风化石块等材料填筑的路堤,宜采用折线型边坡;填料为砂砾土、风化岩、卵石等材料填筑的;路堤,边坡宜采用在边坡适当位置设1~2米宽平台,平台上、下部位,可作直线型边坡;采用开挖路堑石块填筑路堤,填筑时必须分层填筑,较大石块,一要破碎,二要大面朝下摆平放稳,石块之间要用细料填满铺平,并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强行碾压,尽量把能压碎的风化岩压碎,使强度达到分层设计强度。对不易风化的石块填筑路基,不仅分层填筑、分层碾压,每层厚度不能超过0.6米。其边坡和形状按设计规范中规定进行设计,进行施工。

四、山区公路隧道的设计施工

为国家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经济,从长远利益出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不应只看到当时建设施工造价较高,要着眼于利国利民长远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为此,在建设山区公路时,要充分借助当地地形、山形、地理位置和山林材料结构层的组成情况,打通公路隧道。因为公路隧道不仅能缩短公路里程,使过往车辆安全、便捷、快速通过,更重要的是避免车辆爬大岭,上下大陡坡,增加车辆油耗,增加车辆零部件磨损,增加运输里程和运输时间,加大不安全因素。

为减少社会经济损失与浪费,增加社会效益,打通山区各别路段隧道利在千秋。根据交通发展和前景及公路沿线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打通公路隧道势在必行。合理设计施工隧道的宽度、高度和适用的结构类型。为确保过往车辆和行人的安全,隧道行车道两侧在设计时应考虑比车道高出0.3-0.5米,宽1-1.5米人行道,供过往行人通过。施工中严把技术质量关,确保设计、施工质量。

五、山区公路冻胀和翻浆的处理

受地形地貌的限制,山区公路路堑,半填半挖路段较多,由于地下水位较高,路基土质颗粒之间的孔隙较大,孔隙被水和气体所占据,导致路基土内易形成水囊。因此,施工中要及时处理和排出土内的积水,并采用压路机对路基充分压实,使路基土颗粒彼此挤紧,孔隙变小,让路基土形成新的密实体,增加土颗粒之间摩擦,从而提高路基土的强度和稳定性。特别是经过充分压实的土,不仅减少了地下毛隙水的上升,也减少了地面水渗透的能力。

为此,山区公路在施工中,要处理好地下水系,加强对路堑和半填半挖路段的压实管理工作,就能避免或减少山区公路的冻胀和春季翻浆现象的发生。

六、山区公路排水设施的施工

公路排水设施,是将公路路基、路面的积水迅速排除的附属设施,用来防止路基范围外的地面水流入路基内。而目前,山区公路排水设施大体分为边沟、排水沟、截水沟、急流槽等。

边沟:一般设在公路挖方地段和路基填方高度小于边沟深度的填方路段均设置边沟。边沟的作用,主要是排除路基范围内或汇集流向路基的水。边沟的断面形式,按土质类型科建成梯形、三角形。村屯内或受地形地貌限制的路段,多采用人工石砌矩形边沟。

排水沟:排水沟的作用,主要是把边沟、截水沟或路基附近的积水引入就地就近的桥涵或山谷中排除积水。其沟的断面多采用梯形或石砌矩形。

截水沟:一般设在路堑坡顶、半填半挖靠山侧破顶和山坡路堤的上方,用于截拦坡顶上方流向路基的地面水。其截水沟的横断面多采用梯形。

急流槽:为避免山区高路堤路段的边坡在雨季中路面汇集的雨水冲毁路基边坡,在路边坡上设置的引出路面积水的设施。急流槽之间的距离按路面汇水情况而定。急流槽的横断面多采用矩形为宜。

七、山区公路防护设施的施工

为确保山区公路安全畅通,防止路堑各半填半挖路段滑塌,应对路堑、半填半挖宜滑路段设置水泥砂浆石砌边坡,边坡砂浆标号不小于50﹟,石砌勾缝带状。对山谷桥涵进出口路基科根据实际增设挡土墙或石砌护坡,挡土墙和石砌护坡基础深度不小于本地区冰冻层,护坡砌筑厚度不低于25厘米。如果设置重力式挡土墙时,基础深度、宽度、墙体厚度和高度、结构类型,要通过应力、推力等计算后确定。重力式挡土墙的基础深度,不仅要满足冰冻线的要求,要符合应、推力等实际设置。

为加强行车安全,除设置的正常标志外,在半填半挖路段和特高路堤两侧应设立安全警戒桩或安全挡板,提高和增加过往车辆和行人的安全舒适。

八、山区公路的养护管理

一个地区公路好坏,公路路况好坏是绝对标志,公路改扩建是提高路况的一部分,而公路养护才是提高路况水平的真正因素。所以,我们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提出的“要以公路养护为中心”,加强公路建设与全面管理才是搞好地区公路的先决条件。尤其是加强山区公路的养护与管理,要突出山区公路养护与管理特点及特殊性,确保山区公路完好、舒适、安全畅通。

1、路基、路面养护

路基是路面的基础,确保路基完好,是确保路面完好的基本条件。为此,管理养护部门要按季节不同,制定好养好公路路基的规划,如春季预防路基翻浆,夏季预防水毁,秋季修复水毁,整修路基缺口等各种病害。

要及时清扫路面上的杂物,及时处理路面拥包、翻浆、维修路面啃边;补修坑槽;处理路面裂纹和沉陷。确保路面完好、平整、光滑,保持路面整洁、行车舒适安全畅通。

2、桥涵、排水、防护设施的养护

由于山区公路采取逢谷建桥设涵的原则,因此桥涵较多。为满足春季冰雪水和夏季雨水正常通过能力,养护部门应经常检查桥涵排水是否畅通。尤其是涵洞,应在春夏季到来之前彻底清除进、出口处的淤积物和杂物,确保涵洞排水畅通。

对各种排水沟等设施,要经常检查是否完好、排水通畅。尤其是山区公路的路堑和半填半挖路段的边沟,春、夏季最宜阻塞和雨季水毁,要及时清除淤塞杂物、修复水毁。

对其它防护工程,如挡土墙、石砌护坡、安全警戒桩及挡板等,应采取随坏随修复的原则,确保防护工程设施始终处于完好状态。

经济安全的内涵篇10

就目前来说,安全和效益是民商法的基础价值,而过去民商法中,安全一直处于派生地位,如过去民商法对安全的定义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信用及交付方式等方面,而就目前来说信息安全对交易安全影响变得更小,并且过去交货方式也发现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当前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信息科技发展,使得民商法主体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各个行事主体能够以自己的意志并通过网络工具和不同地域的任何人进行信息传递,进而完成民商活动。并且市场的高度开放性,使得人们获取的信息的方式更多,并且人们可更加方便的进行信息,这无疑使得民商主体自由度得到了全新的提高。对于民商法价值体系来说,自由仍然是其根基,但是平等、安全等内涵均因为信息时代的特殊性而发生了一些改变。

二、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民商法其原则方面出现的一些变化

(一)中立平等原则变化当今的民商法的中立平等其是指民商法对交易中的各个主体中要求的相关条件、技术及交易平台等方面应该保持中立平等,不能存在维护或偏爱,而是当今经济高速发展而形成一种全球性的特点。就电子商务来说,平等中立必须要做到如下几点:

(1)技术平等,其对各类加密方法及密钥都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不能出现一些歧视。

(2)媒介的平等,对于这一点来说,主要体现在无线、有限通讯及广播通讯等方面的一视同仁。

(3)具体实施平等,其不但应该对国内当事人保护,而且要对国内外消费者等均予以保护。

(二)安全原则变化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安全原则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其主要指所有民商事活动均要以安全作为前提和基础,并且对应的立法也必须体现安全这一基础。就电子商务来看,安全原则不但是其制定的一个本质原则,而且是其实施最重要目的。对于当前经济背景来看,民商事活动集中体现了快捷和高效特点,但是对于这种快捷和高效必须要以安全为基础,特别是信息网络的虚拟性这对安全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并且这一安全内涵与过去的安全有了一些变化,

(三)效益原则变化对于法律来说,效益与公平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难题,对于法律来说其为公正诞生,但是其又是一种基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因此在进行立法过程中,必须要对这两个基本原则的内涵做充分理解,对于如今的经济高速发展大背景下,民商法的效益原则具体表现要求立法及相关活动均应该在经济效益提高,推进效益目标发展,实现在当前信息时代下的民商法价值展现和效益提高。

三、当今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民商法制度及范畴的一些发展变化

(一)民商法应用范围得到了很大拓展对于民商法律体系来说,其构建时在一定是其内的完善,因此必然存在时间上的局限性,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的民商事体系范围必然要求不断拓展。而这样的拓展发展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1)信息库专用。信息时代的民商事发展中信息作为所有民商事发展中的一个关键因素,信息的挖掘是所有民商事活动的重要方向,并且信息利用直接影响着民商事活动是否成功,所以必须要对信息库开发有贡献的人给予一定的民商事权利,以保护其劳动成果。但是当前在信息库专用这一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2)域名专用。对于域名来说,当前的民商法仍然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是作为一个虚拟地址,可以通过它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联络,并且还能够使其他计算机访问自己的信息。而随着网络进一步发展,各个行业对域名的应用不断加深,其已经成为了一个商业符号,并几乎与过去企业商标及知识产权等有了一直的作用,因此,当今的域名已经成为了一个集使用功能和商业价值的商业竞争筹码,因此民商法应该要对该方面加强重视,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整合。

(二)民商法调整对象得到了拓展互联网一个本质特性就是开放性,这使得信息发放及收集更加丰富,并且其开放的特性为信息交流创建了一个足够广泛的空间,由于信息有着较好经济利益、财产利益及一些隐私方面的人格性利益,因此此时的信息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对较为现实的主体。因此民商法应该加强对其的重视。另外,无可置疑,信息的更加广泛交流,必然增加更多的信息交流对象,并且这些信息交流对象和过去民商法调整的对象有着一些区别,因此民商法的发展必须要充分重视这些新增对象的权利及责任强调。

(三)民商法不断发展可能实现一定的全球统一过去各个国家及单个经济市场相对较为独立,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网络使得各个国家民商活动有机联系,并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及网络融合等趋势,这使得全球网络民商事活动的普遍性及共同性不断被挖掘,并不断得到总结,必然会使得全球范围内价值观、法律观念及一些标准不断趋于统一,最终导致民商法趋于统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个国家社会习惯、风俗等的不同,虽然民商法的发展有趋于统一的趋向,但是各国的民商法绝不是任意而为的结果,因此在这统一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方式方法,以实现一定的大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