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调查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10:46

海洋调查方法篇1

随着中国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攀升,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社会各界对海洋经济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海洋经济数据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因此,开展海洋经济调查势在必行。海洋经济调查技术框架的设计与调查技术的创新应用,对于保证海洋经济调查顺利开展,提高海洋经济调查数据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海洋经济调查技术框架的构建

海洋经济调查技术框架的构建是海洋经济调查工作的核心内容。海洋经济调查技术框架是以《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为根本,延伸形成《主要海洋产品目录》,并在产业分类和产品目录两者基础上建立《涉海法人单位名录》,进而研究设计不同方面的技术方法。海洋经济调查技术框架的主要技术点包括5个,即涉海法人单位清查、调查员选聘培训、调查制度设计、调查方法设计、调查数据审核[1]。

1.1涉海法人单位清查

涉海法人单位清查技术主要包括四类选取渠道、四种核实方法、四个清查手段。四类选取渠道是指涉海法人单位的选取可以从四个方面获取基本信息作为单位清查底册,分别为统计部门单位名录、工商部门注册资料、企业单位公开信息、专业咨询公司资料。四种核实方法是指采取产品核实法、服务核实法、空间核实法、项目核实法等对单位是否涉海进行核实。产品核实法是指企业生产的产品是以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为原材料,或者直接应用于海洋和海洋开发活动;服务核实法是指从事海洋开发、利用、保护服务的活动,或者从事海洋科研、教育的活动;项目核实法是指单位承担过海洋工程建筑项目,或者单位是统计部门统计报表制度中海洋工程建筑项目的承担单位;空间核实法是通过涉海法人单位的空间定位进行核实,即通过单位是否占用岸线进行核实。四个清查手段是指通过电话咨询、网络检索、座谈交流、走访调研等手段对单位是否涉海进行清查。

1.2调查员选聘培训

调查员选聘培训方法主要包括四类选聘渠道、两种培训方式。四类选聘渠道是指从地方海洋统计联络员、地方统计调查队工作人员、单位填表人员、公开招聘人员四种类型人员中选聘海洋经济调查员或调查指导员。两种培训方式是指全国统一培训和逐级培训。全国统一培训是由国家统一对各地区所有调查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培训量大,但培训效果较好;逐级培训是分级组织对调查员或调查指导员进行培训,各级培训量小,但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1.3调查制度设计

调查制度设计主要包括三类调查内容、五种调查途径。三类调查内容是指海洋经济的调查内容,包括主要调查内容、辅助调查内容、其他调查内容三方面。主要调查内容侧重生产投入、生产经营、生产能力等;辅助调查内容侧重海洋科技、海洋教育、海洋综合管理、海洋服务、海洋文化等;其他调查内容侧重空间信息、产品价格、民生等。五种调查途径是指海洋经济调查数据的来源,包括基层调查、部门调查、问卷调查、实地调查、文献书刊检索查询。基层调查主要是从涉海法人单位取得调查数据;部门调查主要是从有关涉海部门现有定期和专项统计制度取得调查资料;问卷调查主要是从涉海就业人员取得调查资料;实地调查主要是调查人员通过走访、观察等直接搜集调查资料;文献书刊检索查询主要是从有关文献书刊,例如地方统计年鉴、有关书籍报告等取得调查资料。

1.4调查方法设计

调查制度设计主要包括四种调查方法。四种调查方法是指取得数据的方法,包括全面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2]。全面调查主要应用于总体数量不多的调查对象,逐一开展调查;抽样调查主要应用于总体数量多的调查对象,可以通过调查样本推断总体;重点调查主要应用于某个指标在总体中占较大比重的调查对象;典型调查主要应用于某个指标在总体中具有代表性的调查对象。

1.5调查数据审核

调查对象审核主要包括四个审核方面、三级审核要求。四个审核方面主要包括完整性、规范性、平衡关系、逻辑关系。完整性审核主要是指调查表内容要填报齐全;规范性审核主要是指调查表要签字并加盖印章;平衡关系审核主要是指调查表各种平衡关系准确无误;逻辑性审核主要是指调查数据不存在逻辑错误。三级审核要求主要包括调查员审核、地方调查机构汇审、全国汇审。调查员审核主要按照调查表式审核填报资料的完整性和平衡关系等;地方调查机构汇审主要从逻辑性方面审核调查数据的合理性、可信度等;全国汇审主要审核调查资料规范性和数据衔接性等。

2海洋经济调查技术的应用和存在问题

在全国海洋经济试点调查中,对海洋经济调查技术进行了应用,以检验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通过总结试点应用中暴露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完善海洋经济调查技术。

2.1调查技术的应用情况通过海洋经济试点调查,检验了涉海法人单位清查技术、调查员选聘培训方法等技术点,同时测试了海洋经济调查填报系统软件的功能,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海洋经济详查奠定了基础。

2.1.1涉海法人单位清查

建立涉海法人单位名录是海洋经济调查工作的先导,是调查表发放的基础。海洋经济试点调查从统计部门共取得41.6万个单位,核实后的涉海法人单位4.6万个。1)从统计部门单位名录提取效率最高各地区全部是从第二次经济普查基本单位名录中获取单位信息的,都未从其他渠道获取单位信息。原因在于,统计部门名录集工商、税务、编办、民政等部门的单位名录于一体,五年一次的经普单位名录全面、信息完整、标准统一、更新较快,而其他渠道单位不全,需要互相比对,信息不完整,难以识别是否涉海。2)产品核实法和服务核实法实用性较强各地区主要应用了产品核实法、服务核实法对涉海法人单位进行核实。部分地区采用项目核实法核实海洋工程建筑企业,采用空间核实法核实海洋电力企业。此外,提出了管辖权限和涉及行业核实法,实现了核实方法的创新。

2.1.2调查员选聘培训

各试点地区结合本地区海洋产业情况,总共选聘了5000人作为调查员,其中超过80%的调查员接受了培训。1)以单位填表人作为调查员效果最好选聘的调查员中,来自地方海洋部门600多人,来自地方统计部门200人左右,来自涉海法人单位近3000人,来自社会公开招聘300多人,来自乡镇、街道、社区等基层部门近1000人。从涉海法人单位中选聘调查员占全部调查员人数的58%,是调查员选聘的主要来源,涉海法人单位人员既是调查员,也是填表人,一方面掌握本单位情况,有利于提高填报率,但另一方面,人员众多,组织难度大,培训量大。此外,各试点地区都增加了乡镇、街道、社区等基层部门的人员作为调查员,占全部调查员人数的20%,这类人员熟悉当地单位分布,提高了调查填表的工作效率;部分人员参加过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具有一定经验,较易与单位进行沟通。2)采用逐级培训方式成效明显试点调查主要采取逐级培训的方式。首先是国家对试点地区调查人员进行培训。其次是地方培训,由各试点地区海洋部门和统计部门组织对下级调查人员和填表人员进行培训。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培训人数、分担培训工作量、缩短培训时间、分类细化指导。接受国家组织培训、获得证书的人数只占全部接受培训人数的13%,其余人员是由试点地区自行组织培训的。因此,地方机构是培训的主要力量,地方培训的效果良好对于保证调查方案、制度等完整地向下推行至关重要,同时影响着海洋经济调查数据的填报质量。#p#分页标题#e#

2.1.3调查制度填报

各地区向调查对象发放调查表和调查问卷,获取海洋经济调查数据。1)从基层单位采集数据,地方统计部门配合十分重要海洋经济试点调查采集的统计资料主要来源每个涉海法人单位,因而就需要涉海法人单位积极地配合调查。试点调查实际情况表明,地方海洋部门与地方统计部门联合开展,密切配合,对于提高填报率具有重要作用。2)以全面调查为主,组织方式是关键因素海洋经济试点调查是以全面调查为主,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为辅,而地方海洋部门单独开展调查难度很大。试点调查实际情况表明,由政府主导海洋经济试点调查的地区,无论从调查资料采集程度,还是调查数据的填报质量都较高。

2.1.4调查数据审核

各地区按照四个审核方面、三级审核要求,组织了有关人员对调查数据进行审核。1)四个方面审核效果较好,填报不全是突出问题各地区结合各自的调查组织形式,采取多种方法开展数据全面审核。在审核过程中,主要发现了填报不全、未签字盖章、平衡关系有误、逻辑关系有误等问题。其中,突出问题是填报不全,其次是平衡关系有误。2)三级审核要求基本实现,调查员审核有待加强海洋经济试点调查按照三级审核要求进行逐级审核,各级基本完成了数据审核任务。部分地区增加了调查指导员审核和涉海部门审核的级别,有利于提高调查数据的质量,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可比性。

2.2调查技术存在的问题

由于海洋经济调查涉及行业范围大、技术要求高,内容之广,难度之大,难免在实践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和不足,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调查技术。1)涉海法人单位清查核实方法需要细化由于技术方法提供的单位核实方法未明确到行业小类,而且欠缺全面、实用的海洋产品名录,各地区在开展核实过程中对部分单位难以判定是否从事海洋经济活动。此外,空间核实法的设计是为了解地方海洋产业布局,而试点调查中仅有个别地区采用了便携式GpS对核实的涉海法人单位位置点进行了测量。因此,空间核实法的可行性还需进一步提高。2)调查员层次参差不齐,海洋部门调查员有限海洋经济试点调查的调查员是从不同渠道选取的,知识背景、工作能力等参差不齐,抱着临时思想从事工作,对调查任务难以深入了解,而且培训时间较短,要掌握正确的报表填报方法和规定,难度很大。海洋部门调查员熟悉地方涉海企事业单位情况,了解海洋统计工作。但是,这类人员数量有限,而且平时业务工作量大,基本属于兼职调查员,在人数、时间和精力方面难以保障。3)调查制度设计偏向全面,调查方法比较单一由于海洋经济数据的需求较大,所以试点调查本着“充分试验、实践证明”原则,指标设置“多”而“全”。调查制度指标设计过于全面,既增加了获取数据难度,又降低了数据真实性。试点调查主要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对所有涉海法人单位开展调查。调查方法比较单一,数据采集任务全部依靠调查员,而且调查员队伍不稳定,难以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4)调查数据审核手段仍需完善,审核要求仍需强化海洋经济试点调查数据采集量大,审核工作繁重,因此数据填报系统在数据汇总审核功能、资料备份恢复功能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部分地区缺少调查员审核级别,因此对三级审核要求还需进一步强化,从而提高海洋经济调查数据质量。

3海洋经济调查技术的改进方向

海洋经济试点调查检验了技术方案、调查制度、填报系统的科学性、可行性,创新了技术方法,提供了调查经验,为开展全国海洋经济详查奠定了基础。以下主要从方案编制、制度设计、系统开发等三方面提出技术改进方向。

3.1科学合理设计详查方案

制定一套完整合理的可操作性的方案,是调查工作最重要的基础工作。首先要多开展一些调研,特别是对基层的调研,了解对海洋经济数据的需求与开展海洋经济详查的能力;其次要全面、扎实地开展调查技术方法研究,完善有关的名录、规范等。具体包括:1)多渠道采集涉海法人单位基本信息在统计部门名录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信息采集渠道,研究涉海法人单位基本信息更新方法。2)细化涉海法人单位核实方法逐个行业设计涉海法人单位初步筛选和核实方法,进一步明确核实方式和手段。3)建立较实用的海洋产品名录结合试点调查成果,详细设计海洋产品分类,建立较为实用的海洋产品目录。4)深入研究统计调查方法深入研究全面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的结合方式,明确各种方法应用的范围,完善海洋经济统计调查体系。5)制定详细数据审核处理规范进一步完善海洋统计调查数据审核方法,规范调查数据处理流程,研究与常规统计数据的衔接方法,不断提高数据质量。

海洋调查方法篇2

关键词:日本;海洋污染;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X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3-0101-02

地球表面积的70%以上为辽阔的海洋所占据,海洋孕育了众多海洋生物的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源。海洋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为改善地球的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人类把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过多地倾入进了海洋,给海洋带来的污染超出了其自身净化的能力范围,导致在一部分海域海水污染现象严重,反过来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安全。

日本在海洋污染治理上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我们应吸取教训,取其经验,为我所用。本文拟从2004~2013年的10年间,以日本海洋环境监测调查结果为依据,从海洋污染的确认发生状况,按污染物质类别、海域、排出源及污染状况的特征等出发,对日本周边海域海洋污染现状进行考察。同时,从日本政府对保护海洋环境安全的指导、监督管理,和对废弃物的排放海域及排放方法的规定等方面,浅析日本海洋污染的防治对策。

一、海洋污染产生的途径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海洋污染是如何产生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07条~第212条)把海洋污染的原因做了如下分类:1.陆地来源的污染。主要是来自工厂或家庭的污染物,通过河川、管道等流入海洋。2.国家管辖的海底活动造成的污染。由海底资源探测或沿岸开发等活动所产生的生态系的破坏、污染物质流入海洋。3.倾倒造成的污染。在陆地上产生的废弃物倾倒入海洋。4.来自船只的污染。伴随着船舶行驶所排出的油、有害液体物质、废物等。5.来自大气层或经过大气层时产生的污染,大气污染物质随雨水等到达海洋。

除此之外,油轮事故、战争、核电站泄漏等,如“海湾战争”中大量石油的流出、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等也是造成海洋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日本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

为了防止海洋污染和保护海洋环境安全,日本海上保安厅海洋情报部海洋污染调查每年实施科学调查,并于次年的3月份发表该年度的调查结果。海洋污染调查主要的调查海域为日本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等港湾和鄂霍次克海;主要调查项目为表面海水和海底堆积物。其中表面海水的调查内容有石油、重金属、实用盐分・pH・Do・CoD等,海底堆积物包括石油、pCB、重金属、有机锡等。这些港湾和海域往往在人口、产业集中的内湾、内海、湖沼等封闭性海域,流入的污染负荷不仅大,而且污染物容易蓄积,处于易滋生污染的状态。再加上含有氮、磷等物质的流入,随着藻类其他水生生物繁殖茂盛,水质持续恶化,导致富营养化产生的赤潮等现象。

通过对海洋污染调查部门2004-2013年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日本周边海域海洋环境的现状、水质污染的状况,同以往实施的调查结果一样,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北九州海面的调查测线,镉、铅、铜、铬的浓度从沿岸向海上有升高的趋势;北海道西南洋面的调查测线未有明显倾向。据生物体浓度调查,海洋生物的软体部、肌肉部、肝脏部的二恶英类等的浓度因海域有所差异,但是历年所获得测定项目的平均值等仍处于正常范围内。另外,在九州东南洋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在部分监测点观测到塑料类等漂流垃圾。

根据海洋污染调查发现,日本的周边海域,例如在“关于海洋污染及海上灾害防止法”(1970年法律第136号,以下称“海防法”)中规定的就作为废弃物排放的海域,和封闭性高的海域等,海水及海底堆积物中的油分、pCB、重金属等,在以与往年相同的浓度水平推移。

另外,日本周边海域的调查结果还显示,关于废油块的漂流、漂着的平均拾取量呈逐年递增趋势。特别是漂流至西南诸岛的情况尤为显著。泡沫聚苯乙烯、塑料类等石油化学制品占所确认漂流物的60%以上,这些多能在九州西岸、本州南岸看到。在日本海洋污染中,从有关由油类产生的污染来看,船舶造成的污染约占,其原因则大部分缘于操作不小心和海难。关于油以外的污染,70%左右的污染来源于陆地,而这些污染源的大部分是由于废弃物的故意排放。根据近十年来在日本周边海域的观测发现,水银和镉的浓度推移无明显变化,较为稳定;另外,塑料等海面漂流物多在春季分布于日本近海。

三、海洋污染的防治对策

日本环境省针对不同水域的污染物情况和污染程度做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1)封闭性水域净化对策。在日本周边海域进行海洋污染监视管理,尤其是在海洋污染发生可能性较高的东京湾、濑户内海等船舶集中的海域、油轮航线海域等,使用巡视船、飞机重点监管,同时,根据《海上环境违法行为同时监管》,每年6月、11月份实施集中监管。

在水质恶化较为显著的湖沼,为抑制从底泥溶出营养盐类物质,实施底泥疏浚的同时,在流入河川处铺修直接净化设施,以削减流入湖沼的污浊负荷。在琵琶湖,为了削减从城市流入的雨水里所含的污浊,从2003年度,政府开始供用沉淀或净化的处理设施。在港湾及周边海域的环境保护方面对有机污泥等进行疏浚,此外,还对在港湾区域外的一般海域里的浮游垃圾、油进行了回收。为了改善封闭性强、水底淤泥堆积海域的环境,政府又在濑户内海等3大海域及大阪港等18个港口实施了海域环境创造、自然再生工程。另外,根据水产基础整备,为改善三重县英虞湾的海域环境进行了疏浚。

(2)大都市圈的“海洋的再生”。政府积极开展海洋污染防治的调查研究、技术开发等。针对有害浮游生物引起的赤潮,实施防止渔业受损的赤潮对策实验。同时,推动关于赤潮发生状况等的调查。除了对普通市民等实施以渔场环境保护为目的的启发普及活动外,为综合推进海滨及渔场美化,实施回收清扫废弃物工作和以谋求保全良好渔场环境为目的的渔民的植林活动。

日本环境省从2002年设置了由7都县市及相关省厅组成的东京湾再生推进会议,又在2003年月制定了“东京湾再生行动计划”。大阪湾也于2004年制定了“大阪湾再生行动计划”等等。通过这些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对污染排放最多的大都市圈进行管理,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污染源。

(3)海洋环境的安全保障。1.防患于未然。基于海防法,针对船舶合理实施油、有害液体物质等废弃物的排放、焚烧规定的同时,确保船舶的构造、设备等相关技术适应性的检查和交付海洋污染防治证书等。另外,对停靠在日本港的外国船舶进行入港检查,强化确认其是否满足SoLaS条约和aRoL73/78等条约的相关规定。2.关于水底沙土的排除规定。基于部分港湾等的底质含有高浓度二恶英类物质,修改海防法施行令等,不仅设定了往填埋场所等排放水底沙土的排放基准,还制定了含有二恶英类水底沙土相关的处理准则,以谋求合理的处理、处分。3.核定尚未核定的液体物质。实施了由船舶运输的有害液体物质等的排放规定,核定了自1987年从海洋环境安全保障的立场未确认其有害性的液体物质,已核定、告示的物质有148种。4.海洋污染防治指导。日本在全国各地举行海洋环境保护讲座等,以此来提高国民海洋环境保护意识,推进海洋环境保护活动。在海洋环境保护推进周期间进行集中指导、启蒙教育。5.关于船舶的非法抛弃。通过给废船贴上记载有指导废船早期适当处分内容的“废船指导票”,扫除废船的非法抛弃案。另外,实际调查因触礁、沉船或其他事故对渔场环境和渔业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还制作了应对触礁、沉船等事故的行动指南手册。6.整顿排除油污染损害等防除体制。基于opRC条约及“油污染事件准备及应对国家紧急时计划”,为从保障环境安全的观点确实应对油污染事件,制作并公布脆弱沿岸海域图;针对相关地方公共团体、民间团体等,从事件发生的环境保护方面实施应对相关应有状态知识的普及、研修训练;关于油污染事件发生时,以地方公共团体职员等为对象实施研修,对伤病鸟兽合理地救护。

四、小结

通过以上对日本海洋污染现状和防治对策的分析来看,日本在海洋污染治理过程中,无论是在政策制定方面,还是技术创新方面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准。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中首提我们要建设“海洋强国”。笔者认为,要建设海洋强国,不可忽视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日本在海洋污染防治上走在发达国家的前列,作为发展势头猛进,同时又面临诸多海洋污染问题的我们有必要谦虚地对日本在海洋污染治理领域的技术、经验和政策上更深入地研究和学习。

参考文献:

[1]海洋a染{蟾第30号-第41号{私Y果[R].海上保安睾Q笄蟛浚2000.03-2013.03.

[2]日本周x海域における海洋a染のF状-主として海洋h境モニタリング{私Y果(1998-2007年度)を踏まえて[R].h境省,2009.10.

海洋调查方法篇3

一、普查登记的目的

(一)全面查清全市范围内的养殖用海现状,掌握真实的养殖用海基础数据,为建立养殖用海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更新机制、全面推进我市养殖用海规范管理奠定基础。到今年底,我市养殖用海确权发证率要达到95%以上,养殖用海海域使用权登记要达到100%。

(二)按照《海域使用管理法》和《物权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我市养殖用海海域使用权登记制度,确保全部养殖用海纳入海域使用管理,切实维护养殖用海者尤其是养殖渔民的合法权益。

二、养殖用海调查的主要任务

(一)养殖用海现状调查。

对每一宗养殖用海的位置、界址、面积、是否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等情况进行现场踏勘,查清养殖用海现状,以及已取得海域使用权和未取得海域使用权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和不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养殖用海宗数、界址和面积等。

(二)养殖用海海籍调查。

海籍测量是与权属核查同时进行的对宗海位置、界线和面积等进行的勘测工作。对于纳入确权登记范围的养殖用海,按照《海籍调查规程》的要求,进行权属核查和海籍测量。权属核查要做好制定海籍编号、指界通知、现场调查核实、宗海界址的认定、记载调查结果等工作。

(三)养殖用海登记发证

对于经过海籍调查的养殖用海,按照《海域使用权管理规定》和《海域使用权登记办法》的规定进行登记。没有确权发证的养殖用海,要先履行申请审批手续,已经确权发证的,可直接办理海域使用权登记手续。

三、普查登记的方法

(一)由各镇负责对辖区内的每一宗养殖用海进行普查、测量工作,指定专人负责。各镇可先行摸清本镇每一宗养殖用海的基本情况,为开展具体调查打好基础。

(二)市海洋与渔业局对各镇要进行定期指导和检查,及时掌握各地工作进展情况。

(三)选用最新版的1:10000地形图作为现状调查的工作底图,各镇对每一宗养殖用海情况进行调查,并详细记录,填写养殖用海项目普查情况表,绘制宗海图,对每一宗养殖用海的信息进行数字化。

(四)系统整理调查记录,按照《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数据库建设技术规程》的要求,逐图斑录入调查记录,形成集图形、影像、文档等为一体的养殖用海数据库。

四、普查登记的组织领导

本次养殖用海普查登记和专项执法工作,由市统一指挥,市海洋与渔业局负责组织协调,各沿海镇负责具体实施。

为加强普查登记工作领导,市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副市长黄国忠担任组长,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刘庭俊任副组长,成员由有关部门和沿海镇的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海洋与渔业局),由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余国庆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组织开展养殖用海项目的实施勘查、资料登记、执法检查、案件处理、法律宣传、信息收集上报等具体工作。

各沿海镇也要相应成立的领导小组,加强对本镇养殖用海项目普查登记工作的领导。

五、普查登记的实施时间和步骤

(一)普查准备(8月5-10日)

1.成立**市养殖用海普查登记和专项执法工作领导小组,完成普查队伍的组建。

2.制定**市养殖用海普查登记工作实施方案。

3.落实召开全市养殖用海普查登记工作动员会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宣传部署(8月10-20日)

1.组织召开全市养殖用海普查登记工作会议,动员和具体布置养殖用海普查登记工作;充分利用新闻煤体、广播电视、张贴普查登记公告等形式进行宣传发动,大力宣传养殖用海普查登记工作的重要意义,为普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市下发有关镇养殖用海项目普查登记情况表、宗海位置草图(范本)。

3.市海洋与渔业局检查落实各镇工作底图和承担测绘单位资质等普查工作准备情况。

(三)全面普查(8月20日-10月底)

各沿海镇组织普查队伍,对本镇所有养殖用海进行一次拉网式全面普查。

普查以现场踏勘为主,原则上每个养殖用海项目都要做到实地踏勘,并填写“养殖用海项目普查情况表”和编制“宗海位置草图”。普查以宗海为单元。对于未取得海域使用权和养殖使用权养殖海域(包括承包海域从事养殖生产所得),按照用海主体的一个用海单元作为宗海进普查,填写“宗海情况”栏。属于农村集休经济组织或村委会发包生产的,以一个发包主体为普查对象,初填写“宗海情况”栏外,再填写“发包情况”栏。

(四)依法登记(8月20日-10月底)

海域使用权和养殖使用权作为用益物权,应严格按照《物权法》和《海域使用权登记办法》的原则和有关规定进行登记。对已确权发证而没有依法登记的养殖用海项目,应在全面普查过程中,组织具备相关测绘资质的专业人员对养殖用海项目的位置、坐标、面积等进行逐一核查,填写海籍调查表,并按照《海域使用权登记办法》的规定,由市海洋与渔业局进行登记造册。

(五)专项执法(8月20-10月底)

市海监部门要集中执法力量对无偿用海、无证用海、超面积用海、擅自改变海域用途、到期不按规定拆除用海设施和构筑物等违法行为进行立案查处。10月中旬要对执法查处工作进行总结,填报“案件查处一览表”,并将总结材料报中国海监广东省总队。

(六)综合上报(10月底-11月15日)

根据普查情况,市海洋与渔业局对各镇普查登记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分别就养殖主体、海洋功能区划、持证情况、取得方式、养殖方式、缴费情况、海域使用金等汇总数据,形成养殖用海档案,并将普查登记情况逐级上报上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

(七)检查验收(11月15日-30日)

11月下旬,市将组织对养殖用海普查、确权发证和登记造册等工作进行检查验收。按照国家海洋局和省的要求,对不达标的责令限期整改,确保我市养殖用海达到规范化管理。

六、普查登记的相关措施

(一)接受上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对养殖用海普查登记工作的具体指导、督促和检查。

海洋调查方法篇4

关键词质量管理;海洋光学调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p7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1)35-0039-02

oceanopticsinvestigationprojectsConcerningtheQualitymanagementoftheKeyLink

abstractoceanopticsinvestigationdiscussestheitemsofthequalitymanagementsystemestablishmentandimplementation,andintroducestheiSo9001standardsandoceanopticsinvestigationofthebasiccharacteristicsoftheproject,expoundsthespecificimplementationofqualitymanagement,usingspecificcaseanalysistheeffectofqualitymanagement.

KeywordsQualitymanagement;oceanopticsinvestigation;theiSo9001qualitymanagementsystem

海洋光学是光学与海洋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海洋光学调查是海洋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确认识海洋、合理开发利用海洋和有效地管理与保护海洋的基础性工作。我国海洋光学研究起步较晚,光学调查大大落后于发达海洋国家,2005年,国内多家单位共同合作开展了我国首次大规模近海海洋光学调查,为了提高测量水平和数据质量,促进海洋光学学科的发展。在开展此次调查之前,我们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应用于调查全过程,与多年积累的质量管理经验及光学调查项目特点有机结合,在海洋光学调查中首次在项目预研、开发设计、现场调查和内业处理等关键环节应用该管理体系。通过在“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简称908专项)”中的实践,证明了该质量管理体系适合于海洋光学调查类项目。

1建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着重强调了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顾客满意高于一切的企业宗旨;同时也强调监视和测量的重要性。该标准对提高组织的运作能力、增强国际贸易、保护顾客利益、提高质量认证有效性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该标准广泛适用于生产服务的各个方面。

对于海洋光学类调查项目,为了保证数据质量的可靠性,必须建立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用科学系统的管理方法使研究成果的形成过程与多层次的技术及资源管理过程之间建立起明确的管理权责、工作流程和质量标准,有效地控制输入和输出的各个环节。同时不断提高项目组内部各个成员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改善质量的意识和能力,以过程控制的方法来保证项目的质量,提交高水平的成果。

2质量管理的实施

2.1编制质量计划

编制科学合理的质量计划是确保实现质量目标的基础,是保证质量管理顺利实施的前提。首先,要对项目质量目标全面了解和把握,按照目标要求,确定与项目相关的质量标准,确定达到质量标准的实施方法。对顾客要求的调查项目范围、项目的主要实施阶段、各阶段考核目标以及项目最终可交付的成果等方面全面分析,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因果关系分析图、质量管理工作流程图、统计方法、试验和检测等方法和技术,制定行之有效的质量计划。

2.2全员参与保证项目质量

“参与管理”是现代管理的重要特征,组织的质量管理活动是通过组织内各职能、各层次人员参与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活动来实施的。成员应具备足够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才能胜任工作,实现充分参与。组织内人人充分参与是组织良好运作的必要条件。

2.3重视关键过程及方法

根据海洋光学调查项目的特点,将关键过程划分为以下14个方面,在不同的阶段依靠过程管理和方法控制等有效手段来实现对项目的质量管理。这14个方面分别是:

1)项目成员落实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条款,在组织内部安排质量管理员,辅助项目负责人管理相关工作;2)项目申请阶段,与顾客充分沟通,了解顾客的需求,根据顾客需求考察组织内部资源;3)签订合同之前,对合同进行评审。评审时要有全体成员参加,明确项目的目的和要求;4)按照合同要求,进行项目策划,明确任务分工和进度安排,各节点需提交的成果。项目策划书是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5)办理立项,该手续的办理既明确了课题的正式执行,及经费的支出,也有利于主管部门监督管理;6)组织内部成员按照进度安排开展工作,包括制定实施方案等;7)编制试验大纲,并对其进行评审,修改完善,形成最终方案;8)试验前的准备,包括光学仪器定标、仪器检定,设备和原材料的采购,出海人员技能培训,外出作业安全措施培训,人员及仪器保险,运输等。形成相关记录;9)项目负责人负责试验经费的准备,安排专人管理经费,并监督项目经费使用;10)安排专人作为安全员,负责人员、仪器、数据的安全;11)在试验期间,安排专人作为试验组长,负责外出试验期间的一切事务,与领导保持沟通。组织内部全体人员按照试验大纲的安排,听从试验组长的指挥,认真完成自己的试验任务;12)试验结束,向部门领导汇报试验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编写研究报告;13)按照合同向顾客提交项目成果,进行项目验收前的准备,配合顾客完成项目验收;14)资料归档。

2.4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

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贯穿了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在各个阶段将项目实施的结果与制定的质量标准进行比较。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采用抽样检查、统计、测试等方法和控制技术来有效控制各个环节的产品质量。在组织内部认真做好内部评审、管理评审及跟踪检查等各项工作,通过认真细致的准备,严格审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并制订措施、组织整改和跟踪检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3质量管理的主要成效

3.1全员质量意识提升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以后,首先明确了领导者在组织中的作用,他们为组织确定统一的宗旨和方向,创造一个和谐的内部环境,使每个员工参与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来。通过对全员进行质量管理体系培训,使各类人员有能力切实履行自己的质量职责,全员的质量意识不断增强。

3.2质量管理工作逐步实现标准化

质量管理体系制订并以文件的形式公布之后,一系列的与质量有关的活动随之成为了标准化和制度化的工作。组织内部能够更加灵活、准确的应用各种文件和规定来实现目标。质量管理者依靠这些标准化的制度来考核项目的实施过程,对具体问题进行更加科学的评价。

3.3持续改进的思想深入人心

质量管理工作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持续改进总体绩效也是一个组织永恒的目标。质量管理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有时代特色,它也会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直至更新的过程。组织内部通过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完成工作的过程,更加了解持续改进的内涵,将持续改进的思想延伸到自己工作的方方面面。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4908专项中质量管理的实施效果

908专项中海洋光学调查与研究项目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近海海洋光学调查范围涉及九个区块,由多家单位共同完成,该项目于2006年夏、冬季以及2007年春、秋季在9个区块同时开展外业调查工作,在外业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上万个样品的实验室分析,及大量数据处理工作,共提交12GB的调查数据、123篇调查研究报告和272幅专题图。下图是项目调查范围示意图。在海洋光学调查类项目的组织实施中,不同单位之间运用相同的质量管理原则,项目组全体人员按照质量计划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认真组织实施现场调查和内业分析处理工作,最终使本项目达到了既定的目标,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本项目首次实现对我国近岸水光学特性的全面普查,首次用最先进的光学调查设备在我国近海大范围同步开展光学调查工作,获得了大范围高质量光学调查资料,初步得到了近海海洋光学特性分布规律,为海洋光学基础研究提供了大量科学数据,提高了海洋光学测量技术,促进了海洋光学学科的发展。

通过我们几年来的实践可以看出,海洋光学调查项目中的质量管理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这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建立科学严谨,操作性和针对性强的质量管理体系。事实证明按照iSo9001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此类项目实施的要求,可以较好的应用于今后的海洋光学调查类项目中。

图我国近海海洋光学调查区域分布图

(1渤海,2北黄海,3南黄海,4长江三角洲,

5东海,6台湾海峡,7珠江三角洲,8南海,9北部湾)

参考文献

[1]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s].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2]GB/t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s].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3]池仁勇,等.项目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伍爱.质量管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5]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8版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标准理解与实施[m].中国标准出版社.

[6]寇玉珍,等.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培训教材.中国新时代认证中心,2009.

[7]贺洪钟,等.实施质量管理塑造科技核心竞争力[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28(4):6-9.

海洋调查方法篇5

[关键词]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协调机制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863(2013)07-0013-05

《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指出,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基本上是以行业和部门管理为主。近年来,伴随着海洋渔业经济地位的不断上升,海洋渔业资源的不断深入发展,海洋渔业环境问题也日益恶化,各类涉海主体间的矛盾不断增多,传统的海洋渔业管理已渐渐无法适应管理实践的现实要求,海洋渔业资源、环境的开发和保护面临一种新的、较为严峻的形势。王琪等学者研究认为,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管理部门分散、政出多门、利益纷争、海洋区域管理、综合管理不到位的结果。[1]

早在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便提出了“加强适当的协调机制”的要求,各国都在积极建立并完善环境保护管理中的协调机制。如何跟上改革的步伐,建立健全我国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中的协调机制,对促进海洋渔业实现合理、有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并获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海洋渔业环境保护机构间协调管理的实践

海洋渔业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protectionofmarineFisheries),主要是指为防止因物理原因或化学原因导致适宜于经济水生生物生存、繁殖和生长的海洋水域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以协调渔业人口和渔业环境的关系、保障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而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的防治和保护措施,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2]

国家、地方、公民个人都是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的主体,而对海洋渔业环境保护进行管理的主体则是指进行环境管理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有意识的管理者。本文所指的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的协调机制是指海洋渔业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机构在领导、组织、执行、督察、考评、奖惩等方面的制度建立与运行。协调机制主要协调的关系包括中央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机构与地方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的关系,跨行政区域间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各机构的关系,同一行政区域内部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各机构的关系,相关涉海行业与所在区域间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的关系,应急事件中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各机构间的关系以及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机构与公众的关系等。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各机构间的关系。

(一)中央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机构间的协调机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以及相关部门的职责,我国中央层级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的机构及职能概括如下:

法律规

定部门11部门名称11部门性质11相关职责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1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11国务院组成部门11对全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指导、协调和监督,并负责全国防治陆源污染物和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等。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局11国土资源部直属机构11负责拟订海洋发展规划,实施海上维权执法,监督管理海域使用、海洋环境保护,负责全国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和海洋倾倒废弃物对海洋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等。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1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11交通运输部直属机构11负责所辖港区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港区水域外非渔业、非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等。国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1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渔业局11农业部直属机构11负责渔港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渔港水域外渔业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负责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工作等。军队环境保护部门11总后勤部基建营房部11中国人民环境保护委员会办事机构11负责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及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等。中央层级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机构间实现协调的方式主要有专题会议、信息共享、政策方案的印发、学术研讨、设立临时协调机构等。

(二)同一行政区域内部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各机构的协调机制

从地方层面讲,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的职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相关法律及国务院有关规定确定;江河、湖泊等水域的渔业,按照行政区划由有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跨行政区域的,由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商制定管理办法,或者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监督管理。地方间海洋渔业环境保护机构的协调方式包括开展实地海洋渔业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和评价,专项环境信息,讨论制定专项方案,监督与被监督等。我国沿海城市较多,本文选取相对有代表性的天津、上海和广州三个城市,对其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的机构及职能概括如下:表2部分沿海城市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及相关职能

城市名称11海洋渔业环境保

护机构名称11机构性质11相关职能天津11环境保护局11政府组成部门11负责指导、协调和监督本市海洋环境保护工作;设水环境保护处组织贯彻有关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等。水务局11政府组成部门11主管本市河道、水库、湖泊、海堤;组织指导海岸滩涂的治理和开发;负责水资源保护工作,组织编制水资源保护规划;提出限制排污总量建议等。海洋局11政府直属机构11主要承担保护海洋环境的责任;负责防治海洋工程、海洋倾废等造成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监督陆源污染物排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11政府直属机构11参与港口的建设市场管理;承担港口行业的管理责任;依据有关规定,组织制定本市港口管理规则、制度和办法并实施监督检查等。上海11环境保护局11政府组成部门11负责牵头协调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的调查处理;协调区域间环境污染纠纷及辖区外的环境污染纠纷;负责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组织开展本市环境保护执法检查等。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11政府组成部门11组织协调港口重大突发事件、重大灾害事故和重大服务供应事故的应急处置;承担所辖通航水域的卫生防疫、船舶污染防治的监管责任等。水务局(海洋局)11政府组成部门11承担保护海洋环境的责任;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地方海洋环境保护与整治规划、标准、规范;负责防治海洋工程项目和海洋倾废对海洋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负责协调水务、海洋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等。广州11环境保护局11政府组成部门11负责协调组织重大环境突发污染事件应急工作,调查处理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协调和监督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等。农业局(挂市海洋与渔业局牌子)11政府组成部门11综合管理、协调和指导海洋保护;承担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价及信息的责任;承担规范管辖海域使用秩序的责任;承担海洋环境保护和修复的责任等。水务局11政府组成部门11负责本市排水、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的行业管理;组织实施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行业特许经营管理制度;负责排水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审定水域的纳污能力,监督本市水环境治理规划的实施等。交通委员会11政府组成部门11负责组织协调广州地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组织协调制定全市交通行业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负责全市交通行业安全生产监管和应急管理,参与调查处理交通行业重特大安全事故等。

根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有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内的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并且下级政府应向上级政府负责。

(三)中央与地方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机构间的协调机制

中央与地方海洋渔业环境保护各机构间的协调方式增加了中央对地方各机构的监督考核、扶持及地方机构向中央机构的工作汇报等。以海洋渔业环境保护中的应急事件管理为例,国务院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家相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必要时派出国务院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国务院办公厅设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我国《风暴潮、海啸、海冰灾害应急预案》和《赤潮灾害应急预案》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海洋渔业环境保护应急管理的制度建设。2008年黄海浒苔事件的爆发正值我国奥运会,青岛承办奥帆赛的海域也受到影响,在此次应急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海洋局、山东省与青岛市环保机构和海洋管理机构及当地驻军成立了青岛海域浒苔处置应急指挥部,全面指挥、协调和调度海上浒苔应急处理工作,中央海洋环境管理部门纵向指挥,地方政府及海洋环境管理部门联动作战,在良好的协调机制下使此次应急事件处理的及时有效。[3]

(四)跨行政区域间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各机构的协调机制

对于跨行政区的海洋渔业环境保护活动,由有关的地方政府协商管理或者由共同上级人民政府决定。其海洋渔业环境保护各机构间的协调方式主要通过专题会议、方针办法、调研座谈等开展合作、互助。例如,农业部根据《渔业法》制定了《渔业法实施细则》经国务院批准,并分别在上海、烟台和广州设立了东海渔政局、黄渤海渔政局和南海渔政局,三个渔政局更直接地负责所管辖的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渔业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执行,并领导、组织、协调和指导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此外,农业部设立的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珠江流域渔业管理委员会、黄河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这三个流域的渔业委员会被赋予协调组织制定各流域的渔业资源养护措施和规划、协调组织开展重大渔业执法行动、水生生物资源增殖、重大污染事故调查处理以及涉渔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职责。

(五)相关涉海行业与所在区域间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的协调机制

《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中指出:“综合管理与行业管理有相辅相成的作用,都是海洋管理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不能互相代替”。[4]当前我国的主要涉海行业管理部门包括渔业、海事、环保、科研、外交等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批准设置入海排污口之前,必须征求海洋、海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的意见;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必须符合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标准,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编报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并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准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之前,必须征求海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的意见;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在选划海洋倾倒区和批准临时性海洋倾倒区之前,必须征求国家海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我国曾成功地开展了多部门、跨地区的海域综合调查工作。[5]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机构主要通过召开听证会、开展调研、座谈、建立沟通途径等开展与管理区域内相关涉海行业的协调。例如,1991~1993年由国家海洋局负责组织,国务院21个部、委、局和直属部门以及沿海12个省、区、市参加的《全国海洋开发规划》的编制活动,就是一次包括所有涉海部门和沿海省市的大协作。

二、我国海洋渔业环境保护机构间协调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机构管理缺乏纵向分工

由表1可以发现,我国海洋渔业环境保护机构的横向分工较明确,各部门分别负责该区域与海洋渔业有关的环境保护工作,但在表2的纵向管理中可以发现,我国沿海省市实行的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模式并不统一,涉海的管理部门多样。广州实行海洋与渔业管理模式,受到海洋局和农业部的双重领导;上海实行分局与地方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而天津则为国土资源管理模式,将地矿、国土、海洋合并,海洋部门负责海洋综合管理和海上执法。管理模式不统一,相应的管理机构在机构名称和级别上也各异,虽有利于结合沿海省市的具体情况开展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但不利于中央与地方机构间的纵向分工,分工不明将导致多头领导,不利于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协调机制的深化。例如,在“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中央设置了治理海洋环境污染的机构,环渤海的三省一市也设有主管海洋环境的厅、局,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机构的重叠和多头管理,导致政出多门,利益难调,计划最终受阻[6];天津市海洋监察大队受中国海监和天津市海洋局的双重领导,承担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双重执法任务。

(二)海洋渔业环境保护协调机制的政策制定不完善

我国海洋渔业环境保护与管理的基本法律制度初步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相关的法律主要有《渔业法》(1986)、《渔业法实施细则》(1987)、《海洋环境保护法》(1999)、《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83)、《海洋倾废管理条例》(1985)、《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2006)和《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等,此外,还有《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洋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纲领性文件。尽管我国已有以上海洋渔业管理的相关政策,但在环境保护管理协调机制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海洋渔业环境保护日常协调管理的制度不完善,如《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跨部门的重大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协调未能解决的,由国务院做出决定。”但针对跨部门非重大的日常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出现冲突的情况并没有相应的规定。在海洋渔业环境保护中,规范的日常协调管理可以有效的预防环境污染,避免重大污染事故的发生,但政策制定中对日常协调管理的忽视导致我国海洋渔业的管理实践多为重治理、轻预防。其次,现有政策中对中央及地方政府职责,协调机制、责任追究机制以及陆域与海域环境保护的关系等方面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使得各行业部门容易只考虑本行业存在的管理问题,造成了各项海洋渔业管理职能和职责的分散、交叉与重叠,管理成本增加且效率降低。[7]第三,地方各级政府针对中央层级的各项法律条文也制定了相关地方政策及文件,但跨区域间协调管理的各项政策不完善,对污染事故问责不到位,造成各区域间海洋管理职能部门难以履行好国家赋予的海域协调管理职责,也造成出现问题互相推诿的现象。

(三)对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的监督、考核不到位

我国当前在海洋渔业、海洋油气等行业管理中有了比较全面的法律依据,但在加强海洋渔业环境保护协调管理方面,多为口号式的倡导,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这使得各部门在管辖区域内容易忽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更多的注重海洋渔业带来的地方利益及部门利益;此外,不同地区间的海洋渔业环境、公众需求、海洋渔业污染情况及地域等差异,导致各部门对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的着眼点不同,对于大多数地方政府来说,财政收入永远放在第一位,在企业通过非法排污降低生产成本带来高盈利,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中,地方管理部门往往降低了对相关企业的处罚甚至任其发展。例如,2001年启动的“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实行了5年后,最终因渤海污染物入海总量居高不下,赤潮频繁爆发,时常发生重大污染事故而宣告失败。多位学者指出,对渤海治污的关键在于当政者能否痛下决心改变经济发展方式,部门之间能否形成合力。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未制定清晰的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目标责任机制,对各机构间在环境保护协同治理方面的监督考核不到位,加大了各机构间在海洋渔业环境保护方面合作的难度。

(四)海洋渔业环境保护应急协调机制不完善

我国有关环境保护及海洋渔业的相关法律中均对应急事件的处理做出了规定,也陆续颁布了各行业的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但法律条文中的应急规定注重纵向协调,缺乏横向协调且纵向应急管理的层次较多,“属地为主,分级响应”的应急原则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应急事件的处理结果更多的取决于中央的重视程度。[8]例如,中海油渤海湾漏油事故,在2011年6月4日,溢油事故发生后,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隐瞒不报,一个月后才首次回应公众关注;6月30日,国家海洋局证实了漏油事件并介入调查;7月5日,国家海洋局首度公布渤海840平方公里海面被污染,但根据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的解释:“虽然已经监测到的劣四类海水海域面积为840平方公里,但这并不代表着这次溢油事故的影响范围就是这么大。”正因如此,康菲溢油事故拖延3个多月,始终未启动应急预案响应程序,而此次溢油事故引起的海洋环境污染、渔业损失等向我国海洋渔业环境保护应急机制敲响了警钟。

三、完善我国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机构间协调机制的建议

(一)设立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的综合协调机构

当前许多国家都设立了海洋渔业综合性的协调机构,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创建起一种沟通、协作的关系,我国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也通过了国家海洋局重组及设立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家海洋委员会的机构改革方案,在改革中将海洋与渔业的生态、环境、资源、经济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整合现国家海洋局及中国海监、公安部边防海警、农业部中国渔政、海关总署海上缉私警察队伍和职责,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并设立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家海洋委员会,统筹协调海洋重大事项。为确保在实践中有序地推进此项改革,应明确此次改革的目的在于优化机构内部的资源配置,关键在于对管理机构过大权力的削减和下放,重点在于顶层权力结构的合理配置。在中央建立的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应是一个完整的、高级别的,对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具有指导、规划、协调、监督作用的综合管理体系。同时,沿海省级、市级建立相应的综合协调部门,配合中央层级的综合协调机构。确保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的环境下,国家议事协调机构能加强对市场配置海洋渔业资源的有效干预,理顺国家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的纵向分工,提高管理效率,减少协调和交易成本[9],促进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海洋渔业环境保护协调机制的政策制定

中央层级的海洋渔业管理机构应借助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机遇,以协调机制中涉及的五类关系对地方各机构进行大致分类,由各类机构根据实践梳理协调管理中存在的职能交叉、权责不明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自下而上的总结反馈,再由中央相关部门统筹调整,对我国各机构间海洋渔业环境保护协调机制中的法律、法规、政策加以补充、完善。一是完善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增加有关跨部门日常协调管理的条款,明确规范海洋渔业日常管理中的协调机制,理顺日常协调管理中各主体的基本权利、义务与责任,各管理机构的权力与职责[10];二是地方根据中央的改革针对性地修改、完善地方政策,规范各海域间的综合协调管理,明确地方各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责;三是在各项政策中,完善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中对各协调机构的问责机制,对协调管理中机构间工作失职、互相推诿等现象进行强有力的处罚,提高各管理机构的执法效能。

(三)完善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的监督、考核体系

加强各沿海地区间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的合作意识,促进各沿海地区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离不开对各沿海区域的海洋渔业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和考核。在我国中央层面的环境保护执法协调的常设机构下设立专门的海洋渔业监督部门,负责对相关机构的考核,重视各机构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绩效及跨区域间的环境保护的协调管理,根据各地区实际,制定相应的考核目标,对重大海洋渔业环境污染事件在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考核比重。[11]地方层面,根据中央的考核指标,由地方政府加强对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的监督,切实增强监督机构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减少同级党委、政府对监督执法的干预,在根本上建立起独立运行的监督机制;同时,定期对环境执法进行必要的监督考核,加强过程管理,确保相关部门环境执法目标的实现;监督考核体系的完善也有利于培养相关部门的海洋渔业环境保护意识,在管理过程中重视环保,促成机构间的合作。

(四)完善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中的应急协调机制

紧急事件的发生具有突发性的特征,而且往往发展迅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海洋渔业的流动性又加剧了突发事件处理的难度。建立快速应急机制不仅能增强各管理机构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能力,而且可以维护管理机构在危机状态下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完善应急协调机制的基础是完善海洋渔业信息共享体系,在危机事件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如果各管理机构间的信息不畅,将延误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其次,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监测和及时,尽快查清事件真相,确保相关信息准确、透明,避免公众的猜疑和虚假信息的传播;第三,组织引导相关公众积极应对危机事件,共同保护社会利益,维护社会正常运转;第四,做好应急事件的总结和评估,借以完善海洋渔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预防体系、事件发生后的补救体系以及长效的沿海地方政府沟通机制;最后,应加强对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应急管理教育和人员培训,提高应急事件的应对效率。行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王琪,吴慧.我国海洋管理中的协调机制探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11).

wangQi,wuHui.analysisofCoordinationmechanisminChina'smarinemanagement.oceanDevelopmentandmanagement,2008(11).

[2]朱庆林,郭佩芳,张越美.海洋环境保护[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1.58-96.

ZhuQinglin,Guopeifang,ZhangYuemei.marineenvironmentalprotection.Qingdao:ChinaoceanUniversitypress,2011.pp58-96.

[3]王琪,王学智.浅析我国海洋环境应急管理政府协调机制——以2008年浒苔事件为例[J].海洋环境科学,

2011(2).

wangQi,wangXuezhi.GovernmentCoordinatedmechanismofmarineenvironmentalemergencymanagement——aCaseofenteromorphaevent.marineenvironmentalScience,2011(2).

[4]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20-59.

Stateoceanicadministration.Chinaoceanagendainthe21stCentury.Beijing:oceanpress,1996.pp20-59.

[5]夏章英.渔政管理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19-67.

XiaZhangying.Fisheryadministration.Beijing:oceanpress,1996.pp19-67.

[6]张继平,熊敏思,顾湘.中日海洋环境陆源污染治理的政策执行比较及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12(6).

ZhangJiping,Xiongminsi,GuXiang.theComparisonofpolicyimplementationforLand-basedpollutionControlBetweenChinaandJapananditsinspiration.Chinesepublicadministration,2012(6).

[7]赵嵌嵌,黄硕琳.构建我国海洋综合协调机制的初步研究[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2(01).

ZhaoQianqian,HuangShuolin.apreliminaryStudyofBuildingaComprehensivemarineCoordinationmechanisminChina.JournalofShanghaioceanUniversity,2012(01).

[8]王刚,王琪.我国海洋环境应急管理的政府协调机制探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3).

wangGang,wangQi.GovernmentCoordinationmechanismofChina'smarineenvironmentalemergencymanagement.JournalofYunnanadministrationCollege,2010(3).

[9]潘小娟.外国能源管理机构设置及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8(3).

panXiaojuan.onStructuresofForeignenergyadministrativeinstitutionsandtheiroperatingmechanisms.Chinesepublicadministration,2008(3).

[10]吕建华,苟英英.海洋区域管理立法协调机制建构研究[J].行政与法,2010(2).

LvJianhua,GouYingying.aStudyofBuildingaLegislationCoordinationmechanisminRegionaloceanmanagement.publicadministration&Law,2010(2).

海洋调查方法篇6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海洋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局面,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在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各级政府、研究机构和社会公众对海洋经济关注程度的日益提高,对海洋经济统计工作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2008年国务院赋予了国家海洋局“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及信息”这一新的职责以来,加强对海洋经济的监测与评估能力,增强对海洋经济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海洋经济统计工作已成为海洋经济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然而,当前的海洋统计工作受数据来源、统计方法等限制,一方面无法适应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的需要,难以全面、及时反映海洋经济的运行情况;另一方面海洋经济统计数据来源和统计数据质量也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完善海洋经济统计制度和统计方法,建立科学的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不仅是加强海洋统计工作的需要,而且也将在服务海洋经济管理及决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海洋经济基本概念和范畴

美国早在1974年就开始了对海洋经济的研究,并提出“海洋GDp”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中国对海洋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1978年“海洋经济学”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立起来,对海洋经济的认识随着海洋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逐渐深化。目前,国内外有关文献对海洋经济的概念阐述主要有15个,对海洋产业及相关概念的阐述主要有23个。2003年,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国发[2003]13号)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对海洋经济作出定义,“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其相关活动的总和”。2006年,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在此基础上丰富并完善了海洋经济的内涵和外延,制定了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2006),以国家标准的形式提出了海洋经济的定义,即“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并提出了海洋经济的产业构成(见图1)。如图1所示,海洋经济包括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两部分。其中,主要海洋产业12个,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9个和海洋相关产业6个,共分为2个门类、29个大类,106个中类和390个小类。因此,从统计上看,海洋经济是一个涉及行业广泛、关联性高、综合性强的产业集合。具体来说:(1)行业广泛性。海洋经济囊括的行业广泛,横跨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共涉及国民经济行业20个门类、70个大类、172中类、313小类;(2)关联性高。海洋经济不仅内部产业间存在着广泛的关联关系,而且通过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船舶等支柱产业牵动着国民经济及地区经济的发展走势,特别是依托港口优势发展起来的临港工业区、保税区、物流区等多种形式的开发区,已成为地区经济重要的经济增长点;(3)综合性强。各种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经济活动都是围绕着“海洋”而展开的,是依赖于海洋的经济活动,海洋为海洋经济活动提供着活动场所、资源依托、初级产品原料等功能。因此,海洋经济不仅包括直接开发海洋资源的产业,还包括为海洋开发活动提品和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是一个多层次、复合型的综合经济体系。本文提出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即是以的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2006)为基本依据,其中涉及的海洋经济的内涵及外延皆参考该标准。

2建立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

编制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是贯彻落实国务院赋予国家海洋局新职责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对于科学全面地反映中国海洋经济总体运行状况,为海洋经济管理及决策提供翔实的数据依据,实现国家对海洋经济的宏观指导与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全面地监测和评估海洋经济运行状况,更科学地分析和探索海洋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研究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为全国海洋经济调查、国家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为国家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与决策判断提供科学依据。二是有利于海洋经济统计和调查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进一步规范海洋经济统计指标的界定、统计口径和数据来源渠道,解决海洋经济统计与研究中存在的概念、标准、方法和范围不一致的问题,提高海洋统计数据质量,为海洋经济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3指标体系编制原则与设计思路

3.1编制原则

海洋经济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系统,具有行业广泛性、关联性、综合性等特性,为满足海洋经济管理与决策中对统计指标的需要,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编制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统计指标应科学、客观地反映海洋经济运行情况,系统而准确地把握海洋经济活动特征和发展规律,为海洋经济宏观管理与决策提供决策支持。(2)代表性。统计指标选择旨在全面反映经济情况的同时,力求选取代表性指标突出反映海洋经济统计与监测的重要方面和内容。(3)可操作性。统计指标要尽可能依托现有统计制度,突出指标体系的可获性和可操作性。

3.2设计思路

1)按照与产业分类的对应关系,以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为参考依据,以海洋经济活动和相关地域经济活动为核心进行构建为进一步突出海洋经济的特性,并便于与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对照使用,指标体系编制中参考了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中海洋产业分类框架,在海洋经济基础指标设置上以产业为主线选取代表性指标进行指标体系构建。同时,为了反映海洋经济所依托的相关地域经济活动(如临海(港)经济区、海岛等),在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中设置了专题指标,来反映上述区域与海洋经济密切的经济活动。

2)根据海洋经济统计指标的功能、效用和重要性,将海洋经济统计指标划分为基础指标、专题指标和辅助指标三个类别面向社会各界对海洋统计的多元化需求,按照不同指标的功能、效用和重要性,将海洋经济统计指标划分为基础指标、专题指标和辅助指标三个类别。其中,海洋经济统计基础指标重点面向海洋经济统计与监测的业务化工作,是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核心部分;海洋经济统计专题指标重点面向海洋经济的专项调查工作,主要是反映与海洋经济有关的典型区域发展情况,包括沿海地带开发区、海岛经济两类;海洋经济统计辅助指标重点面向海洋经济分析评估的业务需要,主要是反映与海洋经济有关的地区社会经济活动。三个类别指标体系面向海洋统计的不同对象,解决不同问题,其重要程度依次降低。

3)依据海洋经济多行业门类的特性,按照“总分结合”的原则,将海洋经济统计基础指标划分为通用指标和业务指标两个类别由于海洋经济涉及的行业门类繁多,尽管各产业在从业人员、财务状况、能源消耗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共性,但是由于各产业业务领域差异较大,因此难以采用统一的指标反映各海洋产业自身的特色。因此,在指标体系设计中采取“总分结合”的原则,将指标划分为反映各产业共性的通用指标和反映各产业个性的业务指标两类。通用指标是指涉海企业和单位共同拥有的,可以便捷地从现行的定期报表中取得的指标,涉及财务经营状况、固定资产投资、对外贸易、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水和能源消费、用海状况六类指标;业务指标是指各海洋产业的业务活动指标,主要是根据各海洋产业业务经营特性而设计的指标,按照各海洋产业业务特点分列其业务指标。

4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框架和指标设置

4.1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依据海洋经济统计指标编制原则和设计思路,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分为基础指标、专题指标和辅助指标三个部分,见图2。

4.2海洋经济统计基础指标

海洋经济统计基础指标针对海洋经济统计与监测的业务化工作,包括通用指标和业务指标两类。其中,通用指标是指针对各类产业的普遍共性提取的各类涉海企业和单位共同拥有的指标,包括财务经营状况、固定资产投资、对外贸易、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水和能源消费、用海状况6个类别32个指标;业务指标是指按照各海洋产业业务经营特性而设计的指标,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上搜救服务业、海洋技术服务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文化产业、海洋科技、海洋教育、海洋管理21个类别164个指标。为尽可能满足海洋经济统计的各方需求,在具体指标筛选上力求突出行业代表性、公众公认性、社会关注度、可获可比性的原则,在多方意见征求的基础上确定具体指标(见表1)。

4.3海洋经济统计专题指标

海洋经济统计专题指标针对海洋经济的专项调查工作,主要是反映与海洋经济有关的典型区域的发展情况,包括沿海地带开发区、海岛经济两类。其中,沿海城市开发区11个指标,海岛经济22个指标(见表2)。

4.4海洋经济统计辅助指标

海洋经济统计辅助指标主要是反映与海洋经济有关的地区社会经济活动共22个指标(见表3)。

5统计数据资料来源、缺口及改进建议

5.1统计数据的资料来源

鉴于当前海洋管理体制和组织架构,海洋经济统计指标的数据来源包括涉海企事业、涉海部门、海洋管理部门、统计部门四个渠道,从数据来源性质来看,具有间接性、多源性、不稳定性、地区差异性四个特性。为保证海洋经济统计指标的可操作性,并为地方海洋行政管理部门等用户提供统一规范的工作依据,在考虑现有数据来源渠道和相关统计制度的基础上,梳理了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数据来源,参考数据来源如下:

(1)来源于统计部门的指标58个,主要是通过各级统计局现有的统计报表制度(如国民经济核算、工业、能源等统计制度)和普查资料获取相关资料或信息,涉及财务经营状况、固定资产投资、从业人员及劳动报酬、沿海地带开发区、海岛经济、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等方面内容;

(2)来源于海洋管理机构的指标78个,主要是通过各级海洋行政管理机构的常规统计和专项统计获取相关资料或信息,涉及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技术服务业、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文化产业等产业以及海洋管理、海岛经济、用海状况等方面内容;

(3)来源于涉海部门的指标78个,主要是通过各级涉海部门现有的统计报表制度获取的资料或信息,如农业、交通运输业等部门的统计制度和相关资料。其中:涉及渔业部门11个指标,旅游部门9个指标,交通部门25个指标,科技部门22个指标(与涉海企业交叉的指标有9个),教育部门6个指标,环保部门4个指标,海关部门1个指标。

(4)来源于涉海企业的指标69个,主要是通过各类涉海企业直接获取相关资料或信息,涉及财务经营状况、水和能源消费、科技活动等通用指标以及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等业务指标。上述的指标数据来源主要是针对各产业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管理情况提出的参考来源,这其中既包括统计基础良好,具有比较完善的统计报表制度和数据资料,可以直接获取基础信息的指标;也包括需要建立新的统计制度和调查方法才能得到的数据指标,即统计资料的“缺口”。

5.2主要统计数据资料的缺口与原因

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资料缺口,主要是包括:一是面向企业的指标,如财务经营、从业人员及报酬等相关指标;二是新兴产业的指标,如海洋文化产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技术服务业、涉海金融服务业等相关指标;三是与海洋经济密切联系的区域指标,如沿海地带开发区、海岛经济等相关指标。上述指标存在资料“缺口”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方面:

(1)体制机制障碍束缚海洋经济统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受限于现行的行业管理体制,海洋经济统计很难掌握或共享“第一手”资料,各级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层层设限,数据同源和共享是当前海洋统计工作中面临的较大问题。同时,随着管理层、研究层和社会公众对海洋经济工作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现行的统计制度和数据基础远远不能及时满足社会各界对海洋经济统计数据的需要。虽然,目前已逐步建立起由21个涉海部委组成的海洋经济统计信息网,但是部分新兴海洋产业(如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还尚未纳入海洋经济统计信息网范畴,统计渠道不稳定、不畅通也是当前海洋统计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2)海洋经济尚未作为独立经济领域。现行各类行业统计中,皆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行业统计,尚未把海洋经济作为单独领域独立出来,因此很难分离出“海洋”与“非海洋”的成分,特别是海洋服务业受中国服务业统计工作整体滞后、新型服务业态统计尚未规范有序等因素制约,海洋服务业统计问题更为突出。

(3)对行业协会统计重视程度不高。行业协会统计是政府统计的重要补充,利用行业协会的组织优势,能有效与涉海企业建立信息交流和共享的机制。目前,涉海行业协会尚未纳入海洋经济统计范畴,一方面缺乏政府统一的管理,另一方面行业协会自身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统计工作的规范性和连续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5.3关于改进现行统计工作的相关建议

针对现行海洋经济统计状况,建议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采取分步实施、分步建设的策略。近期目标是加强和规范海洋统计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海洋产业统计方法的研究,特别是新兴海洋产业调查方法研究。远期目标是积极拓展海洋统计数据获取渠道,逐步健全完善海洋统计制度。结合统计基础和资料来源缺口问题,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逐步扩大海洋经济统计信息网。应在目前海洋统计信息网基础上,积极吸纳涉海行业主管部门及大型企业的参与,通过海洋经济统计信息网的平台逐步建立起长期、互信的沟通与协作机制,不断拓展海洋经济统计数据获取渠道,从而提高海洋经济统计数据质量和时效。

海洋调查方法篇7

一、大力推进海洋法制建设。

为了健全海洋法制,推动海洋保护、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进程,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计划20*年底前编制、出台《*市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将在对全市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对*市沿岸平均大潮高潮线至领海基线之间海域的功能区进行明确的划定,内容包括海域勘界、功能分区及环境标准等诸多方面。新的区划是对《胶州湾及邻近海岸带功能区划》中不适应我市新形势发展的内容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区划编制将对合理配置海洋资源,促进海域整体功能,推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市海洋经济蓬勃发展,为了减小经济发展对海洋环境保护带来的压力,有的放矢开展海洋环境保护,计划编制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容量、污染物总量控制等为主要内容的《*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将对近岸海域污染的有效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海、大规模围海造地对海洋环境影响的累计效应、突发性海洋污损隐患等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规划的编制将致力实现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实现其为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作用。

二、加强、完善海域使用管理。

进一步完善海域使用管理制度,全面搞好海域使用登记制度,进一步规范海域使用审批程序和海域使用证年审制度,严格按照《*市海洋功能区划》和《胶州湾及邻近海岸带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把海域使用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提升到一个新水平,20*年全市海域使用项目登记率达到100%,海域使用办证率达到100%以上,海域使用证年度审验审证率达到100%。

三、全面开展对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

1、继续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根据我市特点和需要,制定监测计划,开展全市近岸海域环境趋势性监测、重点海域环境监测、海水浴场暑期海洋环境监测和重点养殖区环境监测,详细掌握我市的海洋环境状况,保证我市沿海海洋环境监测调查的连续性,准确地为社会提供合法的海洋信息,为政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加强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重视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对我市海域的污染损害,严把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的审核、审批关,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环评报高审核参与率;规范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加强对工程建设期的跟踪监测和监督管理,有效控制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3、加强海洋污染事故的查处。继续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胶州湾和前海一线用海域污染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对污染海洋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4、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和保护。积极筹集资金,制订实施有针对性的生态保护和建设计划,开展保护区的基础建设、管理工作,推进我市生态示范区的建设。

5、通过建立和完善*市海洋赤潮监视网及海洋赤潮应急行动体系、开展重点海域的赤潮监测和预报试验、加强赤潮发生期内对渔业水域的监控管理等措施,避免或减少赤潮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四、积极推进生态渔业建设。

按照《胶州湾及临近海域功能区划》和渔业生产水域环境质量状况,对不符合功能区划和渔业水质标准的水域进行封闭管理,禁止从事渔业生产活动;严格实施养殖许可证制度、捕捞许可证制度和伏季休渔制度;科学调整养殖结构和布局,合理控制内湾及近海的养殖密度,扩大藻类养殖面积,提倡外海养殖,大力提倡鱼、虾、蟹混养、贝藻间养套养等生态养殖,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和养殖新技术;强化渔业生产管理,改进饵料质量及投饵技术,严格控制废水排放,20*年力争使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养殖面积达到养殖总面积的40%。

四、加大海洋环保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

海洋调查方法篇8

一、领导重视,措施有力

为贯彻实施《物权法》和《海域使用管理法》维护国家海域所有权和海域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海域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椒江区海洋与渔业局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相关部门和镇、街道主要领导参加的养殖用海普查登记和专项执法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开展养殖用海普查登记和专项执法工作,研究解决普查登记中出现的问题,为整个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广泛宣传,增强全社会依法用海意识

长期以来,受传统用海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海洋意思不强。我局以宣传《物权法》为契机,结合《海域法》颁布实施五周年宣传活动,采用赠送法律文本、街头普法宣传、张贴宣传标语、知识竞赛、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切实提高了全民的依法用海意识。

三、扎实工作,全面推进海域使用管理

海洋调查方法篇9

关键词:海洋人类学;渔业社区;海洋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4)01-0026-09

海洋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对于海洋的探索和开发亘古久远。作为与大陆文明相对应的一种文明类型,海洋文明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与海洋紧密互动而形成的。因为海洋环境存在差异性,世界各地的不同族群对于海洋的开发、利用和适应也不尽相同,由此也就形成了多样性的海洋文化。作为一门尊重和倡导文化多样性的学科,人类学对于海洋族群与海洋社会文化的关注和研究由来已久,并最终发展出海洋人类学(maritimeanthropolo-gy)这一独立分支学科。可以说,作为一门兼跨人类学与海洋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海洋人类学在推动人们对于海洋的认识、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尤其是对于当下中国的海洋发展战略更是不可或缺。本文拟从追述人类学的海洋研究人手,介绍海洋人类学的概念发展,界定海洋人类学的研究范畴,并对这一重要分支学科的学科意义略加阐释,从而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人类学学科提供借鉴。

一、海洋人类学的由来及概念界定

所谓海洋人类学(maritimeant}1ropology),就是运用人类学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对海洋类型社会的人群行为及文化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学科,它主要探讨包括渔业社区的人口、家庭、风俗、、生计方式、组织规范、技术工具、艺术以及海洋适应、海洋移民和海洋污染与海洋生态保护、渔业资源管理、全球化对于地域渔业社区发展、海洋资源共享、海洋利用协作的影响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这一分支学科的产生与人类学发展息息相关。西方人类学界很早就关注到海洋和渔业社会,在人类学这门学科诞生之初,英国剑桥大学的哈登(a.c.Haddon)教授就曾组织开展了著名的托雷斯海峡(torresStrait)调查,对海岸带土著人的体质、心理、语言、、艺术和工艺等方面进行初步研究,并出版了六卷本的《剑桥托雷斯海峡人类学探险报告》。此外,由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malinowski)、拉德克利夫・布朗(alfredRadcliffe-Brown)及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mead)所撰写的人类学经典名著《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安达曼岛人》《萨摩亚人的成年》,也是专门针对海岛土著部族的人类学研究。应当指出的是,上述早期人类学经典以海岛土著作为研究对象,与西方早期海外殖民统治格局是密切相关的,更多的是一种无心插柳之作,其探究重点是“土著”而非“海洋”。人类学真正意义上以渔村、渔业为主题开展的一项重要调查研究,是由被誉为英国社会人类学之父的雷蒙德・弗斯(RaymondFirth)所完成的。1939-1940年间,弗斯与其妻子在莱弗尔梅(Leverhulme)奖学金的资助之下,前往马来半岛东海岸调查和研究当地的海洋渔业,并写成了《马来渔民的小农经济》(malayFishermen:theirpeasanteconomy)一书。该书于1946年出版,书中包含了大量关于当地渔业经济的细节描述,如渔获量、商品价格和市场组织、渔民收入、资本投入及借贷等;除此之外,作者也对影响当地渔业经济的社会文化因素――如不同人群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度分析。该书的重要意义在于突破了以往人类学主要集中针对农耕社会和采集狩猎社会进行调查和研究的局限,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认识海洋及渔业社会文化。可以说,弗斯的《马来渔民的小农经济》是第一本从人类学视角专门针对一个渔业社会及其经济关系所完成的海洋民族志。自弗斯之后,人类学关于海洋渔业社区的研究日渐增多。伴随着大量相关论著得以出版,海洋人类学的概念也日趋明晰。从现有资料可见,20世纪50年代早期,西方学术界已开始正式提出“海洋人类学”这一名称,其最初定义主要是用来指涉那些生活在海上和海岸带人群的民俗文化和物质文化。而随着人类学日渐介入海洋社会研究,其研究内容也渐趋丰富,海洋人类学的概念也从最初集中关注海洋民俗文化,发展为有关海洋社会文化类型的整体性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海洋人类学这一概念及其相关研究成果逐渐为学术界所熟悉和认可,其研究也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了一个高潮,而海洋人类学作为人类学与海洋学共有的一个分支学科也就应运而生,其标志性成果主要是1977年美国人类学家史密斯(m,estellieSmith)所编著的《海上人家:一项海洋人类学研究》一书。

在海洋人类学的发展过程中,渔业社区与海洋社会是两个争议较多的核心概念。从西方已有的海洋人类学研究成果来看,其所考察的对象基本集中在以渔业经济为主要生计的渔业社区和群体。究其原因,可能是这类渔业社区和群体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文化特殊性,如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技术工具以及思想观念等。然而,在既有的研究中,有关什么样的社区才属于渔业社区,渔业社区应该具有哪些特征,以及渔业社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脱离渔业而存在等一系列问题,却一直都颇有争论。概而言之,这些争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派别:一派主要是从社区的文化或文化建构(culturallyconstructed)的角度来考虑,如marianBinkley、GeraldSider和anthonyDavis等人主要是从女性在生产生活中的角色,以及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和亲属关系在渔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来定义渔业社区;而SteveJacob和michaelJepson等人则认为,既然是渔业社区,那么渔业在人们心目中和认识观上必须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Richardapostle等人在对加拿大和挪威的渔业考察之后则发现,渔业是一个“文化的容器”(culturalcontainers),它容纳了很多特别的技术、组织形式、制度、知识和身份认同等内容。另一派则是从地理位置等方面来定义渔业社区,如BonnieH.mc-Cay认为可以依据地理学上所说的距离海岸线的远近来定义渔业社区;patriciam.Clay和JohnJ.poggieJr.等人则强调渔业社区应该是享有共同的海岸聚落,同时又在同一片海域作业的存在各种联系的人群共同体,这一定义特别强调人们的生产生活在地域上的联系。虽然以上定义强调的内容各有侧重,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渔民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其突出的流动性,渔民在陆岸可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渔业聚落,但是在海上作业时,却通常是随波逐流,分散行动的;另外,随着现代渔业的发展,船主与船员之间关系也发生了较大改变,船主已不再经常雇佣自己的亲属当船员,所以说从文化建构以及地理位置等单一层面来判断和定义渔业社区显然是存在不足的。

与西方学术界不同,目前国内从事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多强调使用“海洋社会”作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围,但是对于何为“海洋社会”,不同学者之间同样也存在较多分歧,大体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海洋社会,指在直接或间接的各种海洋活动中,人与海洋之间、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各种关系的组合,包括海洋社会群体、海洋区域社会、海洋国家等不同层次的社会组织及其结构系统。”第二种观点认为,“海洋社会是人类缘于海洋、依托海洋而形成的特殊群体,这一群体以其独特的涉海行为、生活方式形成了一个具有特殊结构的地域共同体。”第三种观点则认为,“海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海洋、海岸带、岛礁形成的区域性人群共同体。海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包括人海关系和人海互动、涉海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以这种关系和互动为基础形成的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在内的有机整体,就是海洋社会。”正是因为意识到一门学科在诞生之初总是会遇到概念界定等问题,著名海洋史学者杨国桢教授很早就提出了要加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概念磨合,他认为概念磨合是任何学科创立之初都会存在的问题,概念磨合是一个交叉、渗透和融合的研究过程,它不仅不会贬低多样性和多角度的研究,相反还会刺激更高层次的多样性研究。

其实,对于“渔业社区”和“海洋社会”等概念的界定固然重要,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任何概念都并非固定不变。自20世纪以来,整个世界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海洋社会也同样经历了一个急剧变迁的过程。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急剧减少,如今沿海地区采用传统的出海捕鱼方式来经营生计的渔民越来越少,相当多数的渔民转而从事海产养殖;与此同时,一些相关产业也因为沿海地区所具有的便利交通优势,纷纷将企业和工厂转移到沿海渔村,由此吸纳了大量渔村劳动力,导致从事传统捕捞业者越来越少,渔村人员外流严重,出现巨大变化;此外,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移民流动等因素也使得传统渔业社区与外界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在逐渐影响和改变着人们对于传统渔业社区和海洋社会的理解。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所从事的职业发生了变化,渔村呈现较大变迁,生长于海洋社会的人群,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始终都渗透着海洋的因子和色彩。从研究的角度来看,海洋社会的这些变迁也恰好正是海洋人类学的研究范畴之一。由此观之,我们对于渔业社区和海洋社会的研究不必过度拘泥于概念的严格区分,只要我们立足于从多维视角来思考、把握、分析和研究其文化内涵,不同学科和学者对于渔业社区和海洋社会相关概念的理解就必然会愈加透彻和清晰。

二、海洋人类学的研究范畴与方法

目前关于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研究,由于切入学科性质的不同,其研究对象也有所区别,例如海洋史学主要研究历史上的海洋活动,尤其是海洋贸易、海洋移民、海疆治理等,海洋民俗学主要关注各种与海洋有关的习俗、神话、传说、故事和民间信仰等,海洋考古学则侧重对于史前海洋文化、海洋民族的起源与分布以及历史上的海洋沉船等器物的考古发掘之类问题的探究。近期兴起的海洋社会学则注重考查社会条件变量与海洋开发利用之间的互动关系。而海洋人类学的研究范畴,从西方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是针对以渔业经济为主要生计的社区和人群的探索,如著名的海洋人类学家JamesR.mcGoodwin、JohnJ.poggieJr.、RichardB.pollnac和RobvanGinkel等人的一系列论著,几乎都是从海洋民族志视角考察渔业社区问题。以研究海洋渔业著称的人类学家艾奇逊(Jamesm.acheson)曾经将海洋人类学的主要研究范畴归纳为三个方面,即现代渔业(modernfisheries)、船上生活(shipboardlife)和史前海洋适应(prehistoricmarineadaptations),但这一归纳显然还是比较狭窄的,并未能涵盖海洋人类学的丰富研究内涵。从海洋人类学兼具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的独特学科特点出发,同时结合对西方已有的海洋人类学研究成果分析,我们认为海洋人类学的研究范畴至少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渔业社区的整体性研究。渔业社区是海洋和渔业文化保存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我们不仅可以从中看到作为整体经济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渔业经济,而且还可以窥探具有多样性文化特征的渔民生活。具体来说,渔业社区研究应该包括社区的社会结构、组织制度、文化规范、生产方式、技术工具、经济模式、行为方式、家庭结构、亲属关系、心理性格、、音乐艺术以及船员的水上生活和渔业社区的变迁等诸多方面。二是有关海洋生态保护、渔业资源管理和海洋政策制定等内容的应用性研究。众所周知,随着人类开发海洋的强度日渐加大,海洋渔业资源面临枯竭,海洋生态岌岌可危。此外,海岸带的过度开发、污染加重以及政府政策与渔业社区文化之间矛盾频生,这些都是海洋人类学必须直面的问题,因为海洋人类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推动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和谐共存。这一点,从西方海洋人类学的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学者们的关注焦点已开始从海洋文化转移到海洋生态保护、海洋公共财产资源管理、海洋使用权和海洋政策等具有很强应用对策性的问题探究上。三是海洋社会文化其他问题的研究,包括海港文化、海岛旅游、海洋移民、史前海洋适应以及沿海不同人群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等。当然,海洋人类学在对上述问题开展研究的同时,也不排除对于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借鉴和吸收,包括海洋自然科学。

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一些研究者可能会疑虑上述海洋人类学研究范畴中的学科重叠问题。这里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海洋人类学与人类学其他分支学科的重叠。在海洋人类学的学科发展过程中,海洋人类学与经济人类学、应用人类学等分支学科之间经常会出现研究对象重叠、研究区域相近等问题。对此,我们认为不同分支学科之间存在研究重叠属于正常现象,尤其是对于人类学这样一门“学科之中的学科”来说更是如此。其实,人类学的不同分支学科之间的差异只是关注点和研究内容上的不同,其研究视角皆是社会文化视域内的深度观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海洋人类学与经济人类学、应用人类学互有交叉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对于海洋社会的研究,既可以是针对渔民的经济行为和生计模式,也可以是关于海洋生态的保护和渔业资源的管理,同时还可以是海上或涉海人群的文化模式和等等。但此处需要强调的是,与人类学对于农耕及采集狩猎等社会的研究不同,海洋人类学注重“以海洋为本位”来思考和研究海洋社会的社会结构、行为模式和文化规范等。其二,海洋人类学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交叉重叠。如同样对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开展研究的海洋社会学,以及对海洋社会和人群的民俗、信仰开展研究的海洋民俗学等。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海洋人类学与上述海洋社会学、海洋民俗学在一些研究范畴上确实存在交叉重叠,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二者之间在视角、方法方面并非完全一致。首先,从研究视角上来看,海洋人类学注重从海洋主体性来思考和研究海洋社会文化。众所周知,在传统学术研究中,相当长时期内存在着西方与东方、现代与原始、先进与落后,以及中心与边缘、华夏与蛮夷这样一种二元对立的视角和思维。以人类学对于华南社会和东南亚华人社会的研究为例,学者们基本都是站在一种“从中心看周边”的视角来开展研究,将这些非中原汉人社会的族群和文化视为边缘,从而忽视了这些社会的独立性和他们对于文化进行再建构的能力。又如在关于环中国海海洋族群的研究中,以往很多历史学者、考古学者和民族学家的研究都是“在以汉文史籍为依托、王朝史学为主体的传统史学框架中,从中原看四方、陆地看海洋、华夏看岛夷”,从而使历代海洋族群的社会历史和价值不能得到真实的再现。因此,如欲将海洋人类学研究与传统的人类学和其他学科对于海洋的研究区别开来,就必须要转换视角,强调一种海洋主体性即以“海洋的思维”作为开展研究的主导思想,突出海洋社会这一文化类型的独特性。其次,从研究方法上来说,田野调查方法,尤其是参与观察法是人类学研究的基石和学科优势所在。自马林诺夫斯基开创科学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以来,长时间(通常为一年)地参与到被调查对象的社会生活中,与被调查对象建立和保持良好关系,通过田野笔记等各种方式来记录和获取资料就一直被奉为人类学家开展调查研究的圭臬。人类学的这种长时间的参与观察式的田野调查方法具有两个优势:一是为期一年左右的田野调查可以让研究者观察到被调查社区和人群的一份完整的生产和生活图景;二是参与式的观察可以让研究者同时拥有一种主位和客位的双重研究视角,进而获得更多真实、有效的第一手资料。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但也不排除定量研究,具体到海洋人类学的调查研究中,两者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前述雷蒙德・弗斯的研究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弗斯的研究发表之前,很多学者批评人类学家对于传统非西方社会的经济研究缺乏定量的数据支撑,因而不具有科学性。然而,弗斯的著作《马来渔民的小农经济》一经发表,就对很多关于人类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性的质疑及批评给予了有力的回击。在这本书中,除了大量描述性的文字之外,弗斯还使用了很多统计性的数据,包括渔民的渔获量、出海时间以及渔市中的资本、利息、利润、工资等,从而很好地向读者展示了他在实际调查中对于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的有效运用,此外,弗斯在全书的附录部分还增添了许多其在调查过程中所搜集到的有关船只、技术、资本、鱼产量等的统计数据和图表。像弗斯这样精细的海洋民族志,只能依靠人类学的深度参与观察才能完成。所以说,在海洋社会研究方面,无论是从研究视角亦或是从研究方法而言,海洋人类学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优势。

海洋文明是与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并存的三大人类文明形态之一,它是人类与海洋长久互动和实践的结果,也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一种存在和表现形式。弗斯在《人文类型》一书中,曾深入探讨了历史和地理因素对于一个民族生活的重要影响作用,并指出了文化作为自然环境的产物,是如何在不同社会中解决各种问题的。由此出发,我们可以将海洋文明定义为一种海洋人文类型。那些生活于岛屿、海岸带、沿海村落等海洋社会的人群,“走洋如适市”,海洋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主要的生存空间。但是,相对于陆地而言,大海是一个危险的异域环境,生活在海洋上的人群经常要面对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必须借助于很多外在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如天气、风向、潮汐、设备、技术等,才能够在海上作业,否则任何气候状况变化或操作失误都可能招致生命危险。也正是因为长期生活在海洋这样一个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海洋族群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类型,在物质、制度、精神等层面上都产生了与其他两个文明类型有所不同的内容。对于海洋族群来说,海洋作为一个“自然家园”已经渗透到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成为了他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海洋人类学的研究意义

作为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海洋人类学的诞生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时间,但是其研究却吸引了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众多学科研究者以及政府部门的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人类学对于海洋及海洋社会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海洋人类学的诞生缘于对现实的关怀。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岸线以内60千米的地方,由海岸带、海域、岛屿组合而成的海洋社会系统是人类社会区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也大多分布在沿海一带。在中国,海洋同样已成为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空间,甚至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这一点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海一带的经济发展和海洋进出口贸易的不断增加可以看出。进入2l世纪,世界各国对于海洋的开发、利用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包括远洋运输业的发展、海洋渔业资源的捕捞、海底能源的勘探与开采以及海洋和岛屿旅游业的开发等,海洋已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然而,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对海洋及海洋社会的深度认识,一段时期内,人们陷入了一种盲目和过度开发利用海洋的境地,进而使海洋生态变得脆弱不堪。此外,又因为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对于领海、公海等概念缺乏一个明确界定和共识,所以在海洋开发、利用过程中,相邻各国之间经常会出现诸如争夺海域捕捞权、渔民越境跨国捕鱼、海洋污染和海洋资源管理混乱等问题。正是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1982年,世界各国在牙买加召开的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上一致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但是,从现实来看,《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颁布对于海洋发展和海洋保护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实质效应,相反,由于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明确划分,使得一些沿海国家对于海洋的开发呈现出纷杂多样的局面。其实,海洋问题的出现,反映的并不仅仅是国与国之间有关海洋利益的争夺,从更深层次来看,它透视出的是人类如何与海洋和谐共处的问题。作为一门研究人与文化多样性的学科,人类学开展对于海洋及海洋社会的研究不仅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而且也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从西方学者开展的海洋人类学研究来看,其研究内容涵盖渔民之间的协作、渔业资源的管理、海岸带的管护、海洋生态的保护、沿海滩涂的开发、海岛旅游业的发展、海洋政策的制定、渔业社区的变迁和港口文化的建设等诸多方面,这些研究不仅为人们重新认识海洋和处理人海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同时也为国家开发海洋、保护海洋和制定海洋政策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例如在美国,渔业保护管理局(mSa)在定义“渔业社区”的概念以及制定渔业政策的时候就充分参考了人类学家的研究和意见,美国的国家海洋局顾问委员会中也总是固定会有几名人类学家参与其中。又如在挪威,国家在发展海洋旅游业以及石油公司在勘探海底石油和建造海上钻井平台之前,通常都会先雇请一个包括人类学家在内的研究团队对相关海域的海洋生态、渔业资源、社区文化和开发之后可能会造成的相关影响进行调研和评估。此外,在加拿大、英国、冰岛、荷兰、日本等海洋国家,政府部门对于海洋人类学家的研究同样也十分重视,并适时将他们的相关研究成果吸纳到了本国海洋政策的制定中。

在对于海洋的传统认识中,人们一直抱有一种以陆地为本位的视角,将海洋看做是陆地的附属、边缘和终结,海洋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积极意义,也仅在于海洋是沟通各大洲文明的大通道,使濒海的各民族成为邻居。然而,海洋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远非如此。海洋人类学的研究就是要试图改变人们对于海洋的这种传统认识观,从而以一种崭新的视角来看待海洋和处理与海洋之间的关系,以及重新认识海洋社会及其文化的独特性。要达到这一目标,其关键点就是要树立海洋主体性思维,充分认识到海洋社会是与陆地社会相对应的一种独特的人文类型。正是由于文化和环境的不同,那些长期以来靠海为生的海洋族群在认识和处理与海洋之间关系时也就会表现出与其他社会的族群不同的一面,而这种差异性正是海洋人类学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正确认识到这种差异性也是有效处理当前海洋危机和人海矛盾的关键。摆脱来自陆地视野下的传统海洋认识和海洋研究,回归到以海洋为本位的学术视野下来认识和研究海洋,是海洋人类学研究可以作出的一大贡献。除此之外,海洋人类学在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的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在传统的人类学研究著作中,主观描述常常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数据统计和分析则显得不足,而这种所谓缺乏科学性的调查、研究的写作方式,正是造成20世纪80年代以《写文化》为代表的对于人类学写作模式展开批评的原因之一。而在海洋人类学的研究著作中,定性与定量常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大量有关渔业经济、船只、设备、资本、收入、价格等数据的定量统计和分析被广泛使用,甚至经济学模型等研究工具也不鲜见。更为重要的是,海洋人类学家通过长时间的参与观察,不仅可以从渔业社区获得上述真实有效的定量统计数据,而且也可对海洋族群的日常行为、仪式过程和生活方式等加以细致“深描”,从而为今人了解海洋提供深度的民族志资料。因此,从学术层面来说,海洋人类学的研究和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四、结语

毋庸置疑,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对于海洋的依赖越来越明显,海洋开发和利用也愈加立体、多样和全面,然而,就在人类大力开发海洋的同时,海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渔业资源急剧减少,人海之间的矛盾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此外,海洋争端的增加也使海洋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海洋发展已成为一个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

缘于对海洋与人类发展的现实关怀,海洋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得以正式诞生,并在此后得到了较好发展和应用。在研究和分析方法层面,海洋人类学有着一种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对于海洋社会文化的整体性理解。其研究强调一种海洋主体性的视角,突出海洋社会自身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特殊性,尤其认为海洋社会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类型,有其不同于陆地社会的运作逻辑和文化规范。而获得这些对于海洋及海洋社会的环境和文化独特性的了解和认识,不仅是人类良性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前提,也是处理与海洋之间关系的基础。所以说,海洋人类学作为人类学与海洋学的一个重要交叉研究领域,它在推动和改变人们对于海洋的认识、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影响深远。

海洋调查方法篇10

一、整治内容

1、加强非法采挖海砂行为管理。继续加大执法力度,积极组织开展海上和沿岸联合执法检查,全面检查辖区沿岸、近岸海域内利用采砂船(包括自制的泡沫筏)、机动车辆、人工等方式采挖海砂活动,严厉打击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矿产资源和损害海岸工程以及沿海群众生产设施的违法行为。

2、加强采挖、运输、收购海砂船舶及机动车辆的管理。积极组织开展港口码头岸边联合执法检查,严厉查处“无证”、“证件不齐”、“船员配员不足”或擅自改装的采挖、运输、收购海砂船舶、机动车辆及自制泡沫船筏,切实排查整治存在安全隐患的采挖、运输海砂船舶及机动车辆。

3、加强岸边砂场的监督管理。积极组织开展对砂场的联合执法检查,全面整治岸边砂场,依法查处未经批准擅自从事海砂生产经营活动的违法行为,坚决取缔非法生产经营危害防洪、防浪等海岸工程安全及非法占用岸边土地的岸边砂场。

4、加强沿海治安管理。积极开展侦查、打击充当非法采砂“保护伞”的黑恶势力行动,严厉打击非法收取采砂“管理费”、充当非法采砂“保护伞”、妨碍海上公务执法的违法行为。

5、加强项目工程建设用砂的监督管理。组织开展对我区海洋、海岸工程项目建设用砂的监督检查,积极指导协调并督促项目建设单位依法申请办理海域采砂审批手续,规范项目建设用砂行为,严禁未经批准进行海上非法采砂。

二、组织领导和责任分工

1、区政府成立综合整治海上非法采砂工作领导小组(附成员名单),统一领导海上非法采砂综合整治工作,负责全区整治海上非法采砂行动的指导协调、组织实施、督促检查工作。

2、各部门职责:海洋部门要依据海洋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严厉查处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和违反海域使用管理规定的违法行为,对进入禁采区或未经批准擅自采挖海砂的违法行为要一律按最高限予以从重处罚;海事部门要依据船舶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严厉查处违反船舶管理规定的违法行为,对未经批准擅自改装的从事采挖、运输海砂的船舶要一律予以暂扣、整改拆除其改装设备;公安部门要依据治安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严厉查处充当非法采砂“保护伞”的黑恶势力和非法收取采砂“管理费”的违法行为,对妨碍海上公务执法的违法行为要一律依法予以行政拘留,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边防部门要依据沿海船舶边防治安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严厉查处违反海上治安管理规定的违法行为,对无船名号、无船舶证书、无船籍港的“三无”砂船和自制泡沫船筏要一律予以取缔;海警部门要依据海上治安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严厉查处违反海上治安管理规定和非法采砂行为,对非法采挖、运输的船舶要一律予以查扣;国土部门要依据矿产资源和土地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严厉查处违反矿产资源和土地管理规定的违法行为,对未经批准擅自占用岸边土地的砂场要一律予以取缔,并负责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查获的采砂船舶非法采砂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程度进行鉴定;工商部门要依据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严厉查处无照经营海砂行为,对未经批准擅自经营的砂场要一律予以取缔;其他执法部门要根据本部门职责,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严厉查处在综合整治中发现的违法行为。

3、乡镇人民政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负责组织对沿岸利用改、拼装小型采砂船舶(泡沫筏)、人工以及机动车辆采挖岸滩海砂的砂场进行整治清理,同时指定人员负责对本辖区整治工作的协调,做好当地宣传教育和稳定工作,配合有关部门陆上设卡查堵和沿岸卸砂点、砂场进巡查等工作。平海渔港和石城渔港作为区非法船舶扣押地点,当地乡镇负责扣押船舶看管,协助执法部门处理非法船舶。

三、工作步骤

整治时间从即日起至年12月30日。整治行动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即日起至月30日)

认真做好制定实施方案、调查摸底、动员部署和宣传发动等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要相应成立工作机构,制定工作实施方案,认真抓好调查摸底工作,彻底摸清和如实上报本地区从事采挖、运输海砂的船舶、机动车辆、自制泡沫船筏和岸边砂场、单位或个人非法收取采砂“管理费”及参与或参股采挖海砂、经营砂场人员的基本情况(附调查摸底表),并于年月30日前报送区整治海上非法采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月日至12月15日)

区政府综合整治海上非法采砂工作领导小组还下设海上、港口(砂场)、项目、治安执法检查和效能督查等五个工作组,按照整治内容要求,落实整治措施,扎实开展整治行动。

1、海上执法检查组:由区海洋与渔业局牵头,组长由区海洋与渔业局吴惠雄副局长担任,成员由海洋、边防、海警、海事和各乡镇政府人员组成,原则上每周开展不少于一次联合巡查执法,采取日常巡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措施,保持较高频率的海上联合巡查执法行动,加强海上联合执法巡查,严厉查处海上非法采挖、运输、收购海砂及违反海上安全生产、治安管理规定的违法行为。同时,海洋、海事、边防、海警等海上执法部门要发挥各自的职能,加大海上执法监管力度,相互联动,齐抓共管,有效遏制海上非法采砂活动。

2、港口(砂场)执法检查组:由各乡镇人民政府牵头,组长由各乡镇分管领导担任,成员由国土、工商、海洋、海事、公安、边防、交警、水利和沿海乡镇政府人员组成,加强对沿岸从事采挖、运输、收购海砂的船舶、自制泡沫船筏、机动车辆和岸边港口码头砂场的联合执法检查,对沿岸利用改、拼装小型采砂船舶(泡沫筏)、采挖岸滩海砂的机动车辆和未经批准擅自生产经营的砂场进行整治清理;通过设卡检查,查堵运输收购非法采挖海砂的车辆。

3、工程项目执法检查组:由区发展和改革局牵头,区发展和改革局林玉树副局长任组长,成员由海洋、国土、水务等有关部门人员组成,开展对我区辖区内海岸、海洋工程项目建设使用海砂情况进行检查,做好项目建设使用海砂来源、数量及审批等情况的调查摸底(附区项目工程建设用砂情况调查摸底表),并于年月30日前报送市、区整治海上非法采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认真研究制定全区项目建设用砂规划,指导和协调项目建设单位依法办理海域采砂审批手续,积极帮助解决工程建设用砂问题。

4、治安执法检查组:由区公安分局牵头,区公安分局柳建忠副局长任组长,成员由边防、海警等有关部门人员组成,对我区沿海地区开展侦查、打击涉嫌非法收取采砂“管理费”和充当非法采砂“保护伞”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妨碍海上公务执法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我市海上治安和沿海地区的安定稳定。沿海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委会要积极配合,深入排查揭露涉嫌非法收取采砂“管理费”和充当非法采砂“保护伞”的违法分子。

5、效能督查考评组:由区监察局负责,监察局钱维雄副局长任组长,组织对全区开展综合整治海上非法采砂工作进行督查考评,每月不少于一次,考评内容为各执法检查组和各乡镇的工作落实情况、成员单位的配合协作情况、相关执法部门的履职情况及整治工作成效等,设立综合整治海上非法采砂举报电话,督促综合整治工作的扎实有序开展。加强镇村干部的廉政教育和监督,对涉及违反执法保密制度,利用职便为非法采砂者通风报信或参与非法采挖、经营海砂的违纪行为,要给予党政纪处分,触犯刑律的,由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12月16日至12月31日)

认真做好整治工作的总结,进一步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推广好的管理经验和做法,巩固整治成果。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要把每个月开展整治工作的情况和成效于每月30日前报送区打击海上非法采砂专项工作领导小组。

四、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加大宣传力度。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维护海上生产秩序,保护海岸工程设施,保障海上生产安全是海洋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宜居城市、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因此,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学习传达会议精神,全面动员部署,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做到集中力量重点打击与建立长效机制加强日常监管相结合,务求整治取得实效。要开展深入广泛的法制宣传教育,形成坚决打击海上非法采砂的舆论氛围,紧密协作,保持坚决打击海上非法采砂的高压态势。一是要对非法采砂的船舶业主、船舶租赁和所有参与非法采砂的村民股东进行宣传教育,责令其停止开采;二是对辖区内私下非法出让海砂开采权的部分自然村要进村入户进行教育;三是建立铁壳采砂船非法采砂行为举报有偿制度,经查实的,给予第一时间举报人奖励3000元,对举报人予以严格保密,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2、调查摸底,强化源头管理。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对沿岸从事非法生产经营的砂场和利用人工、小型泡沫船、机动车辆采挖岸滩海砂的砂场,全面开展调查摸底和整治清理,坚决取缔从事非法采挖、经营的沿岸砂场;同时对本辖区内从事采挖、运输海砂的船舶、筏艇、机动车辆按照工作步骤开展全面调查摸底,并责令其限期整改,强化源头管理,坚决依法打击非法采砂行为。同时要坚持堵疏结合,积极探索建立海域采砂临时用海的海域使用权市场化配置制度和审批办法,指导和协调重点海岸、海洋工程项目建设单位依法办理海域采砂用海审批手续,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工程建设用砂需求,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3、密切配合,加强综合执法。各级各部门要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确保执法人员和装备落实到位,服从统一指挥,紧密配合协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紧密协作严明纪律、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采取海、陆并举,实施综合整治,加大日常监管力度,严厉查处从事非法采挖、运输、经营海砂活动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要切实做好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特别是海上执法要严格落实各项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执法人员和船艇安全,保障综合整治工作安全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