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发展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10:43

城市经济发展报告篇1

2018年,在商丘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永城市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七次全会和商丘市委五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拉高走在中原更加出彩前列标杆,坚守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建设商丘副中心城市目标定位,牢牢把握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的工作方向,夯实支撑点,激发活力点,掌控风险点,擦亮闪光点,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求进、稳中向好、势头强劲。

全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32.32亿元、增长9.6%,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居省直管县(市)第1位。境内财政总收入82.45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首次突破40亿元,达到40.8亿元、增长9%,其中税收28.65亿元、增长9.1%,占比为70.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2%。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21.09亿元、增长9.5%,各项贷款余额292.01亿元、增长5.2%。城镇化率提高1.9个百分点,达到48.6%。

(一)抓重点谋全局,经济高质量步伐坚实。全年实际到位省外资金69.9亿元,新开工建设招商项目69个,建成投产及开业运营招商项目52个,成功举办第九届中国·永城面粉食品博览会。68个重大项目总投资321.02亿元,实际投资116.7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07.6%。全年争取中央、省项目资金5.12亿元、增长27.7%。经开区晋升全省三星级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晋升全省三星级服务业“两区”。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8家。文化旅游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游客321万人次、增长27.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89亿元、增长30.9%。

(二)调结构促转型,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4:44.8:43.8。大力实施“三大改造”,上报省技改项目16个,完成投资20.64亿元。完成“两化”融合对标企业20家。成功申报省级智能车间1个、智能化工厂1个。建立转型发展攻坚项目库,入库项目67个。新发展市场主体1.65万户、增长45%。新认定部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8万千瓦协鑫农光互补项目成功并网发电。实施面粉食品企业扩容、提标工程,推动鑫鼎、麦客多、卢师傅等食品企业新上先进生产线9条,食品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64亿元、增长14.5%。

(三)凝共识聚合力,“三大攻坚”强力挺进。主动防范金融风险,有力化解非法集资,以责任担当维护良好金融生态,在全省防范非法集资宣传工作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主动化解企业风险,帮助企业解困。争取地方政府置换债券2.78亿元,新增地方债券12.93亿元,政府债务平稳。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总投资5.94亿元,实施“党晖温暖”“双十”工程,推动脱贫攻坚高质量。投入扶贫资金1.7亿元,实施产业、金融、教育、医疗等扶贫工程,高质量完成2099户5446人脱贫任务。污染防治攻坚全省领先,pm10、pm2.5目标全面实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64天、超全年目标29天,三条省级出境河流断面水质全部达标,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零增长”。

(四)强支撑促融合,乡村振兴开启好局面。中心城区品质提升。高标准编制完成城乡总体规划和32个专项规划。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实现投资87.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4.3%。新建市政道路26公里,完成主干道升级改造31公里。完成地下综合管廊箱涵主体工程。“不走四路”工程深入推进,完成百花路、永兴路等人行道改造以及400余条背街小巷提升工程。城市“四治”有力推进。引进共享单车1万辆、公共助力车1000辆,新增新能源公交车13台。省交通运输执法工作规范年活动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持续“双十双百”工程建设,新建、改建文化活动中心、晨练广场等40个。持续推行环卫保洁“以克论净”“双五”标准,城市建成区机械化清扫率100%。镇域经济启航发展。完成残次林地整治8.4万亩、拆旧复耕1万亩。一批旅游小镇、商贸重镇、工业强镇茁壮成长。围绕“四优四化”,大力实施“3030”优质小麦工程和10万亩优质花生工程,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150万亩,创建小麦高产示范区10个10万亩。全省优质小麦“四专”工作座谈会在我市召开。“四大革命”引爆乡村振兴。投资1.5亿元推进“厕所革命”,撬动各类资金1亿元,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22.3万户。省农村改厕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投入资金7000万元,推进全域“保洁革命”,在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以敬老尚俭为突破,实施“乡风革命”,3人荣登河南好人榜。推进农村“道路革命”,加快县道、乡村道建设,打造“一小时”“半小时”交通圈,涉农整合建成农村道路168公里。

(五)树理念抓载体,生态文明成效明显。规划并建成“两湖四带一湿地28公园”城区生态体系,城区人均绿地面积15.34平方米,基本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森林永城建设加快推进,完成造林3.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7%。在全国森林公安机关“绿剑2018”专项打击行动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

城市经济发展报告篇2

本年度报告的主题是“服务业:城市腾飞的新引擎”。除总报告《服务业发展与中国城市转型》外,还分别通过七个专题报告与七个案例报告较为深入地研究了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发展的相关问题。

报告认为,城市扩张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特征,而城市是服务业最重要的投入和产出基地。城市与服务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全球经济的重要趋势。服务业并不单纯是城市产业的一部分,而是在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城市转型和成长的重要引擎。后工业经济时代,城市转型的主要特征就是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进而促进城市功能及其发展模式的重大变化。

报告将城市的转型分为三类:工业型城市转型、区域性中心城市转型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认为这三类城市转型的核心目的分别是提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周边地区之间形成深入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寻找接替产业。为了顺利推进城市转型,工业城市宜优先发展那些能够体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生产性服务行业,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区域性中心城市则要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完善服务功能体系,提高服务业的经济实力、影响力和辐射力;资源型城市关键是解决接续或者替代产业问题,实践表明,退出传统的资源性产业,进入生态旅游、信息服务等服务业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报告认为,以现代服务业推进城市转型与成长,信息化是极为重要的手段之一。我国的信息化和城市化进程紧密结合在一起。城市能级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状况在城市范畴内的具体化,信息化与城市能级提升是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标的关系,有效利用信息化发展成果是城市能级提升的关键,也是城市服务业集聚发展的重要支撑。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服务业集聚已成为国际大都市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和重塑城市内部空间的主导力量。我国城市服务业呈现较明显的集聚发展趋势,集聚效应开始显现,对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等具有重要作用。(编选:)

附中英文目录:

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8:

《服务业:城市腾飞的新引擎》

目录

总报告

服务业发展与中国城市转型………………………………夏杰长顾乃华/

专题篇

城市与服务业互动发展:趋势与对策………………………………李勇坚/

城市转型与服务业发展:国际经验与启示…………………………张颖熙/

信息化与城市能级提升……………………………………冯永晟 荆林波/

城市规模、劳动就业与发展现代服务业………………………………田侃/

服务业集聚发展:重塑城市空间形态的主导力量……………………刘奕/

服务业开放与城市新一轮增长………………………………………姚战琪/

服务外包:城市增长的新引擎………………………………………霍景东/

案例篇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支撑北京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夏杰长霍景东刘奕/

上海建设全球性国际贸易中心的战略构想…………………………裴长洪/

国际贸易中心:上海的目标与对策………………………李清娟宋浩亮/

承接服务外包:助推广州经济增长……………………………………吴竑/

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杭州品质与竞争力的“推手”

………………………………………………郑吉昌夏晴郭立伟/

服务业发展与西部区域中心城市转型:以兰州为例

………………………………………………………姚战琪 张丽丽/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促进资源性城市转型:以东营为例

……………………………………………………………………课题组/

Contents

GeneralReport

ServiceindustryDevelopmentbetweenUrbantransitioninChina

XiaJiechang,Gunaihua

SubjectReports

theinteractiveDevelopmentofCitiesandServiceindustry:trendsandCountermeasures

LiYongjian

UrbantransitionandtheDevelopmentofServiceindustry:internationalexperiencesandenlightenments

ZhangYingxi

informationizationandtheexaltationofUrbanenergyScale

FengYongshen,JingLinbo

UrbanScale,employmentandtheDevelopmentofmodernServiceindustry

tianKan

agglomerationofServiceindustry:amajorFactorinRemodelingSpatialUrbanStructure

LiuYi

theopening-upofServiceindustryandanewphaseofUrbanDevelopment

YaoZhanqi

Serviceoutsourcing:thenewenginepoweringUrbanDevelopment

HuoJingdong

CaseStudies

SoftwareandinformationServiceindustries:aSignificantfactorforBeijing’seconomicDevelopment

XiaJiechang,HuoJingdong,LiuYi

theStrategictentativeplantoBuildShanghaiintoaGlobaltradingCenter

peiChanghong

towardaninternationaltradingCenter:objectivesandmeasuresofShanghai

LiQingjuan,SonHaoliang

takinginServiceoutsourcingtopropeleconomicGrowthofGuangzhou

wuHong

Creativeindustry:aDrivingForceinimprovingtheQualityandCompetitivenessofHangzhouCity

ZhengJichang,XiaQing,GuoLiwei

theDevelopmentofServiceindustryandthetransitionofRegionalCenterCitiesinwesternareas:aCaseStudyofLanzhou

YaoZhanqi,ZhangLili

城市经济发展报告篇3

从报业与经济的关系考察,地市报存在明显的上升动力;但从地市报自身的发展状态看,又存在明显的制约因素。因此,认识和处理好三对利好和利空,或许对地市报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对利好与利空:中等城市的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经济将快速增长;但报业的竞争格局未能形成,制约了报业的增长空间

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中国报业增长的推动力量。过去十多年,城市化首先在中心城市推进,直接拉动了中心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社会消费水平,支持了报业经济的快速上升。尽管近期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中国城市化的方向不会改变。世界银行统计表明,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为75%左右,进入趋终阶段;中国目前在45%左右,处于加速阶段。专家预计我国城市化年均增长1%,到2020年达到60%左右。期间将有3亿农民变成城市人口,成为大众化报纸新的受众。而中心城市城市化率已高达70%以上,正由发展阶段转入成熟阶段,其增长将明显放慢;而城市化率不足40%的中等城市,在未来十几年将成为加速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的主战场,其报业也将随之同步增长。

地市报在受到城市化加速和经济增长拉动的同时,也受到报业竞争格局的制约。我国绝大多数中等城市至今仍处于单一报社资源垄断的状态中,报业远未得到茁壮成长。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任何市场化的产业只有在充分竞争的状态下才能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多数中心城市大都有三四家以上的报社,竞争相对充分。而在单一报社的格局中,一家独大难逢对手,缺乏竞争活力,造成新闻质量不高,报纸影响力不大,报业经济增长迟滞的状况。统计数字显示:大型城市报纸读者规模为87.02%,而中等城市只有73.05%。我国广告对GDp占比为0.7%~0.8%,但是在单一报业集团格局的重庆,广告份额仅占GDp的0.41%。在江苏,苏州、无锡的GDp远高于南京,由于都是一家报业集团垄断市场,其报纸发行量和广告总量均不及南京的一半。

因此,中等城市要逐步开放报业市场,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报业竞争,改变按照行政区划配置报刊资源的传统传媒生态,允许具有先进办报理念和较高办报水平的中心城市报纸进入中等城市开办地方版,促进当地增加报纸数量,提高办报水平,扩展报业经济。地市报也可采取和中心城市报业集团合作办报的方式做大地市报蛋糕。

第二对利好与利空:经济模式转型,现代消费方式向地市推移,将进一步扩大地市报的经济规模;但地市报未能及时实现升级换代,影响了报业的发展速度和市场份额

以广告为主体的报业经济受到GDp的影响,更受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消费方式的拉动。过去十多年,借助媒体广告开展商品销售的现代营销模式和借助广告引导消费的现代消费方式首先在中心城市推开。报纸广告更多地集中于中心城市。近两年来,这种现代营销方式和现代消费方式开始向地市级城市推移,成为撬动地市报广告高速增长的杠杆。

此外,中国经济多年来过度依靠出口带来很多问题。本次金融危机让我们形成了共识:要保持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必须让消费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经济模式面临从出口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型。这种转型将使报业广告获得巨大的增长。因为出口型企业不需要在国内媒体做广告,而消费品则依赖广告促销。转型中将有更多的新产品出现,需要广告进行产品推介和品牌认知;扩大消费需求需要形成新的消费行为消费方式,离不开广告的引导;一批出口型企业转向对内生产将加剧国内消费品市场的竞争,增加广告投放也是其必然选择。中国广告对GDp占比将从不足0.8%逐渐向国际惯常的1.5%~2%看齐,广告占比更低的地市报将从转型中获得更大的增长空间。

尽管经济模式的转型将扩大地市报的经济规模,但地市报能否实现产品升级换代成为关键。最近20多年来,晚报都市报先后经历了以文体新闻、社会新闻为内容主打的新民晚报模式,全面反映社会生活、以“信息超市”为旗帜的扬子晚报模式,再到以新闻追踪、大特写见长的华西都市报模式,目前开始进入深度报道社会生活积极开展议程设置的南方都市报模式。每一种模式的递进都是一次产品升级,都进一步满足了读者的信息需求,扩大了报业的社会影响力。

但是相比而言,地市报纸在内容生产上显得有所滞后。多少年来,地市党报宣传性有余而新闻性不足,长期依赖红头文件发行。晚报都市报尽管有一些受众,但多数报纸内容浅显而缺乏深度,平实而缺乏权威,通俗而缺乏品位。加之有些地方政府过度控制“负面报道”,一些报纸在舆论监督、重大新闻中成为失语者。长此以往,地市报影响力将逐步衰减而丧失应有的市场份额。

面对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地市报需要重新确立传媒主角的地位,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不怯场不缺位,积极担负起社会“守望者”的角色,充分发挥“议程设置”的功能,认真反映民众呼声,把报纸办成“舆论平台”。地市晚报都市报需要增加深度和思想,成为当地真正的“舆论领袖”和“主流型都市报”。

第三对利好与利空: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较低,网络媒体对地市报广告的影响不大;但地方报业网站投入太少,未能实现有效的报网互动来延伸报纸影响力

最近十多年互联网尽管发展快速,但至今为止普及率仅有22.6%,远低于90%以上的电视普及率和60%~70%之间的报纸到达率。据最新统计,我国网民已达2.98亿,但这个网民的“质量”不算太高:仅是“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以上中国居民”。即便如此,互联网的普及率只在大城市达到40%以上,在地市报所在的中等城市不足20%。这样的普及水平,仅能够支撑全国性网站必需的受众量,要支持地方网站特别是中等城市的网站,其地方网民数量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这些年来,中等城市网站广告收入通常只有几十万元,几百万上千万元数量级的几乎没有,对地市报的影响很小。

尽管地方网络媒体对地市报影响很小,但是互联网在改造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在改造传播格局,网络媒体最终将成为强大的地方媒体。而多数地市报给予网络媒体的重视和投入远远不够,以致于地市报网站规模偏小,人才匮乏,报网互动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实际上web2.0时代网络平台的先进手段,可以在很多方面弥补纸媒的不足,扩大报纸的影响力,延伸报纸的服务功能。

有效的报网互动,将从内容服务、受众覆盖、广告经营等多方面支持报业发展。其主要功能有:

1.丰富新闻内容。让众多网民成为“公民记者”,通过网络提供更多的稿件和线索。

2.形成服务平台。记者同时在报纸上网站上开辟专栏、频道接受市民咨询投诉,联系有关部门单位在网上解答询问,解决问题。这种报网互动搭建的舆论监督和服务平台,更具公开性,影响更大,效果更好。

3.延伸表现形式和手段。报社记者可望成为全媒体记者,在网上既推文字,又推视频新闻。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问题调查、网民投票。

城市经济发展报告篇4

关键词:西安地铁报 免费报纸 peSt模型 价值空间

2007年8月,西安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正式启动。免费地铁报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欧美兴起的一种具有产业属性的免费新闻纸——有正式的刊号,以刊登新闻信息和时事评论为主,并通过免费赠阅的方式向大众公开发行。目前.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都已经出版了具有地区特色的免费地铁报。在了解免费地铁报的发展现状和带来的启示后,笔者拟探讨在西安地铁开通后,如果发行免费地铁报纸,价值空间如何?

一、免费地铁报发展现状

自1995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正式出现了面向大众的免费地铁报metRo,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都相继创办了相当强势的地铁报。目前世界上已经有54个国家创办了免费报,数量达240多家。在欧洲有免费报纸的国家,发行数量已经占到报纸总量的三分之一。在欧洲部分国家,免费报纸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市场份额:免费日报市场份额在西班牙占到了51%、在葡萄牙占到了33%、在丹麦占到了32%、瑞士为31%、在意大利为29%。2007年6月,世界报业协会在南非开普敦发表报告称,2006年的全球(付费)报纸发行量比上一年增长2.3%;如果算上免费报纸,这一数字达4.61%,免费报纸占据总发行量的将近8%。而且在过去的5年中,全球免费报纸的发行量翻了一番多,从1200万份增加到2800万份,上涨了137%。这说明免费报纸作为报纸营销的一种策略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报界的重视。

我国免费地铁报发展比较成熟的当属香港,如《都市日报》、《头条日报》、《am730》等。在我国内地仅有四家地铁报——《北京娱乐信报》、上海《i时代报》、广州《羊城地铁报》和南京《东方卫报》。虽然地铁报在中国内地还处于初级阶段,却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比如:《羊城地铁报》于2006年lo月创刊,于2007年12月实现当月盈亏平衡,创造了国内报纸的营销奇迹。2008年7月3日,我国内地这四家地铁报为聚集新型业态实力、共筹合作平台,联合在北京举行“全国地铁媒体联盟高峰论坛”,宣布正式成立“全国地铁报联盟”,这标志着地铁报作为新兴力量正式登上国内报业大舞台。

二、免费地铁报带来什么

1.带来潜在的受众群体,扩大了消费市场

与传统付费报纸相比,免费报纸的最大优势在于免费获得,读者在地铁口随手即得并快速阅读,易于接触到偶尔读者,并被偶尔读者所接受,也可以把非读者改变成读者,从而开辟新的读者市场。而且地铁报变传统报纸以内容定位读者为以空间、时间确定读者群。在空间和时间上精准定位了目标受众群体,缩短了发行量的培植时间,快速形成广告经营的规模。英国的《地铁报》锁定的目标读者是家中不订报、每日乘地铁上班、年轻而爱时髦的25到35岁的白领上班族。这批年龄在25到35岁的城市人的“眼球”,对于广告商来讲可谓价值连城,也是传统大报想方设法都无法吸引的读者。

2.带来新型而有效的报业运营模式

媒体产品本质不同于其他消费商品在单一市场运作,而是在“双向产品市场”中操作的。第一个市场是指将媒体内容销售给消费者,消费者提供时间和金钱交换该产品。而免费地铁报有其独特性:读者只付出时间,而不付出金钱。但是发行量的大小决定广告来源的多少,读者量的增加为广告市场份额的扩大增加着筹码,所以吸引读者阅读是地铁报担负的重责。第二市场指媒介向广告商出售受众的时间与注意力。免费报纸在第一市场所缺失的物质收入,需依靠第二市场来获得补偿,只能依靠广告和降低成本来赢利。所以地铁报对广告的依赖程度远高于普通收费印刷媒体,它向广告主出售的是较完整的地铁族传播通路与读者注意办。地铁是城市交通的重要枢纽,每天巨大的客流会形成高度密集型的人群区域,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媒体需求;另外,地下空间的封闭状态和连接地面重要区域等因素,构成了良好的广告环境;而且免费报纸是定向性投放,可以创造有价值的广告客户资源。

总之,免费报纸实施“先舍后得”的免费营销战略,快速占位,受众目标佳,造势影响大,能够达到扩大发行量、改善受众结构、培植优质广告客户资源的目的,会获得更大的广告收益。

3.受多方博弈的编辑策略

免费地铁报开辟迅速阅读的机制,刊登的新闻短小精悍,源于地铁本身的时间限制;而对于年轻的受众,又必须提供符合青年人口味的编辑内容;我国地铁报是报业集团与地铁公司合作下的产物,编辑政策也会受到二者的影响;而其盈利又源于广告商的惠顾,所以内容的编辑上也会有所倾向。综述之,地铁报是一种外部依赖度较高、运营模式较为脆弱的媒介形态,所依赖的社会生态系统及媒介生态系统内部制约因素较多,地铁报编辑策略要受到多方博弈的影响和作用。

4.给传统报业带来冲击,也带来机遇

传统报业要充分认识到免费地铁报带来的挑战:传统的报纸发行量不断下滑,而地铁报的发行量不断上涨。近年来,传统报纸的管理者们认为,印刷型的报纸市场空间已经饱和,所以把精力集中在发展网络版上。然而地铁报的实践证明,报纸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和创新空间,向新的读者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借鉴其新的运营模式,创办向成熟社区赠阅的免费社区报、面向特定场所的直投报刊以及免费向手机用户发送的手机报,都可成为传统报业变革中的新思路。

三、通过peStl模型对西安发展免费地铁报的空间分析

1.政策环境

2002年3月,中国免费报纸的先行者——北京《地铁报》试刊发行,引起业界巨大震动,却最终渐无声息的退出。究其原因,首先是违背了我国新闻出版法规,未拿到刊号就试发行,已属违规操作;其次,就是担心免费报纸进入市场,对现有付费报纸产生冲击。

其次,政策和法律环境因素规范着免费报纸的发展路径,规避无序竞争。2005年12月1日,新《报纸出版管理规定》经新闻出版总署修订后正式施行。《规定》中指出,报纸由依法设立的报纸出版单位出版。报纸出版单位出版报纸,必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持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领取《报纸出版许可证》。此规定所称报纸,是指有固定名称、刊期、开版,以新闻与时事评论为主要内容,每周至少出版一期的散页连续出版物。《规定》设定并净化了免费报纸必须遵循的外部法规环境,必须是一份合法出版物。

所以,在当前的报刊出版管理制度下,通过依托报业集团走从属发展道路,是内地免费报纸发展的一条路径。《北京娱乐信报》原来是一张以年轻人为主要对象,以娱乐休闲新闻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报纸,但其广告效果不好、经营不理想。在得到北京市委宣传部和京报集团的肯定和支持下,

2007年信报与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向地铁报转型,以摆脱困境,进行差异化经营。而《羊城地铁报》2006年10月创刊发行,由广州日报社和广州地铁总公司联合组建的报业有限公司管理。《i时代》和《东方卫报》分别由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主和南京日报报业集团与当地地铁公司合作办报。

2.西安的经济环境

报纸的繁荣发展与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较高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仅意味着当地读者有较高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而且意味着当地产业经济发达,能够产生较高的广告投放总量,这样报纸的发展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西安的经济状况,以求得西安有能力办免费地铁报的经济依据。

据陕西省统计局和西安市统计局统计:2008年西安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2190.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6%,是西安经济15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从产业看,第三产业增加值1098.89亿元,增长15.1%,占生产总值的50.2%。西安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9664元,比上年增长18.6%。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6%。从数据中可看出西安居民的收入水平较高,有一定的消费能力。

把西安与内地已经办有免费地铁报的四个城市进行经济实力对比(见表1)。西安经济实力虽不如上海、北京、广州和南京,但就经济增长速度来说,西安市位于这几个城市的首位,可见西安经济发展潜力很大。而地铁作为凝聚人类尖端科技的城市交通体系,是一座城市现代化的标志,西安市地铁的修建,将会拉动当地经济增长,也奠定了免费报纸广告经营规模的增量空间。

从西安的经济环境分析看出,西安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经济越来越发达,将能够产生较高的广告投放量.这为发展西安免费报纸奠定了经济基础。

3.社会环境:居民的教育水平、文化水平

据研究,在中小城市发展免费报纸具有一定风险,人口密集度不够高、交通枢纽不集中,广告市场潜力有限等因素限制了免费报纸在中小城市的发展。因此,在拥有地铁等交通枢纽和人口高度集中的大城市创办免费报纸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下面我们将分析西安市居民的教育和文化水平。

2008年全年西安辖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和办学机构5978所,各级各类教育在校学生272.25万人,全市教育人口291.77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37.8%。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人口为50717万人,占65.67%;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有10932人,位居西部重点城市乃至全国前列。

从上面数据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西安人口较多,居民文化水平较高,有较好的阅读能力,有潜在的阅读人口数量。

4、科技交通环境

西安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报业的采编、印刷等技术在近年也得到很力提升,越来越成熟。

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远期规划的轨道交通线网总长251.8公里,由三条骨干线和三条辅助线组成。一号线(后围寨-纺织城)是西安市东西主客流走廊,向西延伸12.5公里至咸阳市人民广场,向东延伸17.4公里至临潼秦兵马俑博物馆。一号线建成后,预计客运量为40.9万人次/日,高峰小时最大断面客流为1.68万人次/小时,远景年为4.2万人次/小时。二号线(铁路北客站一韦曲)是西安市南北向主客流走廊,与一号线构成轨道交通网络中的十字骨架,是线网中的骨干线。建设二号线客运量为47.9万人次,日,高峰小时最大断面客流为1.83万人次/小时,远景年为3.78万人次/小时。从西安市修建地铁规划可以预见未来顾客群体的潜力不可忽视,而这部分人群主要集中在年轻的上班族和学生。来自香港《都市日报》的一项数据表明,64%的都市日报读者年龄介于15-44岁,32%的都市日报读者拥有大学学历,76%的都市日报读者为上班族。《am730》报纸的名字更是取意“清早7点半”,目标读者也是年轻人。

总之,免费地铁报在我国报业市场的出现,是顺应世界潮流的举动,也是未来报刊发展的一个亮点和新的增长点。通过对西安发行地铁报的价值空间分析,可以预见,若致力于维护和稳固此类型报纸的唯一性和不可或缺性,发展其独特的竞争优势,了解目标读者的需求,从读者、内容、品牌影响力等各个方面挖掘地铁报的价值,地铁报必将在西安报业这块肥沃的市场上成为一支竞争力强、占据重要地位的生力军。以下是对西安发行地铁报的几点建议:

1.目标受众相对年轻,30岁左右的中青年,有较高收入。

2.经营策略,先舍后得,落脚于争取广告主青睐。

城市经济发展报告篇5

2013年4月17日,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2013年全球监测报告》(英文简称GmR)指出,城市化有助于帮助人民摆脱贫困,推进千年发展目标的进程,但如果管理不当,也有可能导致贫民窟、污染和犯罪迅速增加。

城市化一直是推动减贫和实现其他千年发展目标进程的主要力量之一。全球80%的产品和服务生产发生在城市,因此城市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国家如中国和许多东亚、拉美国家在降低全世界的极贫率(生活在每天1.25美元贫困线下的人口按照2005年购买力平价计算)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相反的,城市化程度最低的两大地区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贫困率都比较高,在实现多数千年发展目标方面继续滞后。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主管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高级副行长考什克·巴苏说:“城乡差距是非常明显的,超大城市和大城市是最富裕的,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也要好得多;小城镇、二级城市和城市中心的边缘地区富裕程度稍差;而农村地区是最贫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毫无节制的城市化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许多地方的城市贫民也迫切需要更好的服务以及将他们与学校、就业和体面的医疗保健服务连通的基础设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战略、政策与审议局副局长休·布雷登坎普指出:“尽管发达经济体增速缓慢,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强劲。保持这种增长率——通过继续维持审慎的宏观政策和加强管理风险的能力,包括通过重建已经用尽的政策缓冲机制——是我们在走向2015年之时继续推进减贫的关键。”正如报告所指出,城市和农村都面临着抗击贫困和改善贫困人口生活条件的挑战。大城市和小城镇正在迅速变成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贫民窟是城市里的贫困区域,没有足够的供水、卫生设施和适当的住房,往往以高度贫困和过度拥挤为特征。),在全世界8.28亿贫民窟人口中亚洲占61%,非洲占25.5%,拉美占13.4%。预计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心会迅速扩大,吸引从现在到2030年14亿新增人口中的96%。为了应对城市的发展,需要有协调配套的必要的基础设施与服务。报告认为,只有满足了交通、住房、供水和卫生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城市才能避免变成贫困肮脏的中心。

城市经济发展报告篇6

报业发展环境

绍兴市紧邻杭州湾,处在杭州与宁波之间,地理位置优越。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2782.74亿元,经济总量居长江三角洲地区第9位,浙江省第4位。单从经济总量角度看,绍兴市的报业运行有良好基础,但当地报纸广告收入却并没有与经济总量的高位相对应。据当地报人介绍,绍兴的经济结构为外向型,占经济总量的65%,而纺织业又占到经济比重的60%以上,市场大都在外地,在绍兴几乎无广告投放,因此经济总量与办报关联不大,通常的广告占GDp的比例在绍兴不适用。

报业发展繁荣依托城市人口和商业经济,绍兴市2010年末常住人口576万,但市区人口仅80万,城市人口密度不大,城区人口及面积位列浙江省备地市第10位和11位。主城区的人口规模制约了都市类报纸的发行,《绍兴晚报》和《天天商报》两张报纸的发行量20万份出头。而且绍兴市区商业不发达,缺少大商场,再加上靠近上海和杭州,本地消费被分流,这一特点制约了本地商业广告在报纸的投放,市区的商业广告投放甚至不如下面的县市诸暨、上虞。

杭州的《钱江晚报》和《都市快报》在市场扩张期曾经在绍兴竞争很激烈,当地报人回忆,当时这两张报纸订报折扣很多,让地市级报纸难以企及,但在绍兴铺了几年后,发行量稳固住了,而在广告方面吸纳又没什么进展,所以就没再深度进入。

绍兴市下辖的5个县市1个区,每个县市都有自办媒体,其中3家县级报归属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这几家县报每年广告收入2000万~3000万元,也分割了市场。在省级报纸和县市报上压下挤的环境下,绍兴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赵解刚认为,绍兴日报社发展的压力和难度非常大,做得很辛苦,但这几年来也很有成效,在只有一个区的情况下做成报业年销售1.7亿元,所以想在文化产业方面破局,从2008年开始就提出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

本刊记者来到绍兴的时候,绍兴日报社刚搬进新盖好的大楼,新大楼总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投资3.2亿元,在规模上仅次于浙报集团的大楼。绍兴日报社这几年在浙江发展很快,2005年末报社国有净资产1.2亿,2011年发展到347亿,这还不包括新大楼增值,员工收入每年8%递增,建大楼没有贷款,全部是自有资金。赵解刚认为,报社建这两栋大楼几亿元投下去不吃力,主要得益于改革带来的发展。绍兴日报社从2006年开始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广告、发行、财务部分的改革获得了一些优惠政策,同时进行预算决算成本管理,以报为单位进行成本控制,几年来经营收入大幅提高,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服务地方中心工作

《绍兴日报》1984年创刊,赵解刚提出,报社这几年重点抓了新闻舆论导向,三报一网贴近中心服务大局,唱响主旋律,加大分量做正面报道,侧重于2500年文化和绍兴风尚塑造,弘扬新时代绍兴精神,在全省新闻创新中走在前列。

绍兴日报社总编辑鲁兰洲说,主题宣传是报社的重头戏,不仅是时政宣传,结合重大会议报道,《绍兴日报》从小切口深挖找亮点,采编人员从会议中找出好新闻素材,从党和政府文件中找好新闻,发现规律;另外还围绕地方中心工作进行主题宣传:1.最近绍兴开展大城市建设,以保护2500年建城史的绍兴古城为中心,老城不动,开发新城;2城市转型升级,改造传统产业,添加新兴产业;3缩小城乡差别,共同富裕。

《绍兴日报》2005年起实施品牌创新战略,编委会每年设立10个品牌培训栏目,培育出浙江省名专栏“乡村穿行”。2007年报社开始建立首席记者制,培养优秀记者从业务通道获得待遇,推6个首席做标杆,带动年轻记者提升业务水平。总编辑鲁兰洲也尽可能参加报道实践,组织参加大型活动采访报道,率队采访写作,在地市报中组织大活动搞宣传,把新闻宣传与活动结合起来,2007年建军80周年,鲁兰洲带领三报一网小分队到建军主要纪念地采访,边采访边发稿,采写了“中国红色之旅”系列报道。2008年改革开放30周年,绍兴日报社提前策划,2007年10月三报一网推出征集有奖线索,大型系列报道“创业创新30年”做了一年,日报做百件风光盛事,晚报做百位风流人物,商报做百名风云越商,使绍兴453万人民共同关心,读者提供线索,被评为浙江新闻奖社会活动奖,2009年建国60周年,《绍兴日报》推出“见证共和国的辉煌”,上部写绍兴人在全国参与的重大建设项目,下部是绍兴人在绍兴重大历史事件、工程中,见证国家、绍兴重大变化。《绍兴日报》一系列主题报道产生了广泛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

2010年《绍兴日报》编辑部设立了14个“新闻创新基地”,推动业务练兵,提升办报水平。

两张市民报定位分工

《绍兴晚报》1994年创刊,2000年,绍兴日报社兼并《轻纺城报》,改名《天天商报》于2001年推出,但报社内部也争议不断,该不该办,怎么办,有说合并到日报,有说办到下面县里,而且当时商报与晚报两张报纸定位不清。

城市经济发展报告篇7

《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排行榜》选取中国进出口规模最大的100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以主成份分析方法进行竞争力排名研究,试图描绘一幅中国各城市外贸竞争力的全景,同时又通过各大项分指标的排名分析来进一步细致地看各城市外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其方法有相当的科学性,其分析认真严谨,许多结论也相当值得深思。

其中,不少研究结论与我的观察或了解是一致的。比如中国的城市外贸正出现“强者恒强”也就是集中化的趋势①;著名的外贸城市上海、深圳、苏州和北京等这些年始终保持着城市外贸的龙头地位并继续领先②;中国各城市外贸的综合竞争力与当前中国不同区域间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③,事实上综合竞争力排名靠前的城市正是这些区域的金字塔塔尖城市而已;中国当前城市外贸发展总体上仍然是靠数量驱动而效益相对不足④;随着中国产业升级进程的加快,中国外贸近年来有高度化趋势⑤、珠三角的广东以加工贸易取胜而长三角的浙江以一般贸易取胜,而一般贸易相对加工贸易对城市经济有更强的拉动能力⑥等等。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结论与我的观察在方向上是的一致的,但报告得出的数字或结论带来的信息量仍让我感到震惊。例如,我很清楚在我国的出口中,加工贸易占据了主体,然而报告中所披露的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更加依赖加工贸易的数据则仍然令我心中一震⑦,看来这一轮中国工业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中,外资扮演的作用远远超出想象。再比如,苏州一直是我非常关注的一个城市,事实上苏州一靠政府导向二靠外贸导向的经验是中国最值得推广的经验,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成功的城市之一⑧,苏州在中国城市外贸综合竞争力排名上名列前茅并不出乎意料之外。然而,苏州的外贸综合竞争力排名得分在100个城市中上升之快⑨,而它的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居然超出了上海、深圳,高居榜首,这样的数据事实则着实让我有几分惊叹⑩。再比如,我知道中国外贸的产业和产品的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而报告的研究数据则进一步显示了这种提高的变化程度11,这样的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报告的还有些研究结论则是让我感到新鲜的。比如,一些资源型城市在近些年突然成了新的外贸明星12,这反映出中国近年来资源价格在节节上升;并非外资主导、依托加工贸易的城市营利能力最强,而是民营企业为主导、更多依托一般贸易的城市,其出口营利能力最强13;民营企业为主的城市其出口的国际市场更显多元化14,这反映出民营企业对风险规避有更多的努力,相比之下,一些城市虽然外贸规模很大,外贸综合竞争力很强,但其出口的市场多元化程度可能相当差15;通常,我们会以为,发达城市其出口导向程度也更高,然而报告却发现一些欠发达的城市外向度甚至更高,其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甚至超过了发达城市16;更令我感到震惊的还有,报告的研究发现,中国外贸发达(综合竞争力排名靠前)的城市并不意味着其外贸条件(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的比较)更具优势,更不意味着其外贸条件是处于改善的趋势,而恰恰表现出日趋恶化的情形17。

不言而喻,所有上述这些研究结论,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其政策含意则值得进一步认真去探讨。

比如,在是否继续鼓励外资还是更多依赖本土企业政策导向上,当前在当前学界存在激烈的争议,而政府意向也显得有些摇摆。而从《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排行榜》,我们知道,民营经济的确也能带动出口,并且有更好的营利能力和地方经济带动能力,因此如果要想更多地提高外贸的营利能力,提高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从长远来看多多发展民营经济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报告同时也表明,外资在高技术导向上要棋先一着,而中国当前正进入工业结构升级的阶段,产业高度化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决定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因此也成为政府所鼓励的方向,从这一角度而言,则主导出口高技术方向的外资企业非常重要。综合上述分析结论,依托本土企业和引进外资并不见得是矛盾的,其实它们的发展各有其战略意义,针对于不同的战略目标。而今后政府的政策,可以一方面更多地通过外资的引导,让进入的外资进一步朝向高技术的方向发展,真正实现以市场换技术的目的,同时实现以外资的进入加快中国工业产业升级并占领国际市场的进程,另一方面,对于一般性的产业则可以更多地让本土的民营企业来承担。相信这样对于产业区分性的政策“套餐”要比笼统地讲要外资还是不要外资,或者靠外资还是靠内资要好。

同理,报告的结论也应当可以对地方政府发展本地经济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对于后发性外贸发展的城市(尤其是中西部城市)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掌握好政策的平衡艺术,例如既要重视招商引资,更要学会招商选资,既要重视通过外资实现就业,更要推动本地民营企业的创业,以此实现外资企业与本土民营企业的最优组合。

不过,我从报告中尚不能清楚的是,当前中国城市的外贸竞争力与城市总体竞争力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两者之间又有多大的正相关?是否对大多数城市而言,要实现发展,外贸的发展是必要条件?

对于《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排行榜》报告的疑问还有,城市外贸竞争力构成五大项指标(水平、结构、效益、发展18、区位)的选择与划分是好的,但五大指标之下的次级指标的区别却不是那么明晰。例如,“水平”指标下的“人均出口额”与“发展”指标下的“人均利用外资”其实是高度相关性的指标,但却列在两大不同的指标项下,这有什么依据呢?再比如,报告发现民营企业发展更好的地方可能是外贸营利更大、经济带动更好,发展后劲更足的地区,这意味着民营企业发展好的地方可能是外贸潜力大的地方,但在“发展”指标中却没有类似的相应次级指标设置,相反只是强调了“进入外贸500强的企业数量”,这似乎暗示只有外资企业才是潜力所在,显然不能令人信服。

不过,瑕不掩瑜,《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排行榜》报告确实是一份重量级研究报告,它透过厚实的数字分析,让我们看到中国城市外贸竞争的不易观察到的事实,对于大家所关注的外经外贸的焦点问题的认识有很有帮助。

①报告发现,2005年,前100名城市合计进出口高达13723亿美元,比2004年大幅增长24.1%,净增2662亿美元,占全国总体外贸规模的96.5%,对整体外贸增长的贡献率为99.5%,是拉动我国外贸的主导力量。

②2005年我国出现了上海、深圳、苏州、北京4个进出口规模超过千亿美元的大型外向型经济城市,上海、深圳稳居综合竞争力排名的前2位,而深圳成为全国出口突破千亿美元的首个城市。

③例如,上榜的百强城市中东部地区占据逾7成比重,在水平、结构、发展和区位5个分项指标中遥遥领先。此外,从三大区域看,长三角出口水平稳中求升,珠三角的外贸出口导向特征明显,环渤海外贸规模分布不平衡,内陆城市水平弱势明显。

④例如,各城市外贸综合竞争力主要是由“数量”而不是效益决定。发展和区位两个分项的竞争力是决定我国现有城市外贸整体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城市外贸水平的竞争力;其余3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分别达13.9%、10%、9.1%,均体现为贸易结构和效益方面。

⑤2001年,我国百强城市全部产品高度指数平均值为64.3,至2005年,这一平均得分上升到67.3,同期,一般贸易产品高度指数平均值由59提高到63.2。2005年,全部出口产品和一般贸易出口产品高度指数平均值大于70的百强城市数量分别增长37.5%和50%,为44个和27个城市。

⑥例如,报告发现,加工贸易高度发展的珠三角地区在增值水平上未见改善,引入资源、技术并未对本地经济产生明显的传导作用,甚至出现进一步恶化的趋势:2001年,珠三角所辖10个城市加工贸易增值率均在40%以下,落入前50位开外,每个城市该指标平均值为32.9%;“十五”期间,6个城市的加工贸易增值率仍在下滑,其中,珠海降幅最为明显,减少了11.6个百分点,2005年仅为22.5%。

⑦例如,即便是出口收入位列第2的深圳市,在高新技术产品输出中仍有83.7%的份额掌握在外商投资企业手中。

⑧我曾在《第三条道路与中国经验》等文章中分析过“苏州模式”。

⑨2001-2005,苏州的外贸综合竞争力得分从53分上升到了78分。

⑩从外贸可持续发展蕴藏的能量看,2005年苏州已超越上海、深圳跃居发展分项排名之首。

11报告发现,我国上榜外贸城市全口径进出口最终收益实现良性上升,城市外贸平均出口增值率从2001年的17.9%提高至2005年的19.2%,产品质量及其销售渠道得到有效改善。

12煤、焦炭占据太原市出口的半壁江山,“十五”期末出口价值10.8亿美元,较上年下降39%;而有色金属也是焦作市主要创汇商品,同期出口价值2.2亿美元,占38.6%,较上年下降1.4%,导致全市整体出口迅速放缓,低于全国同期出口增速47.7和2.5个百分点。

132005年,全国出口增值率高于50%的百强城市有12个,浙江省出口获利水平最高,效益竞争力前20名中占据5个席位,所辖城市的平均出口增值率5年间提高了3.4个百分点,达54.1%,远高于广东省的20%、江苏省的21%和福建省的35%,这与全省高达78.4%的一般贸易比重密不可分,且一般贸易项下出口商品技术得分均高于70(除舟山外),其中,浙江省金华市的全口径出口增值率最高,达85.8%,工业制成品出口43.2亿美元,增长4.1倍,占98.5%,高出2001年3.4个百分点,项下资本密集型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占据三分之一,价值13.2亿美元。

14例如,浙江城市在出口的市场多元化方面有明显优势。其中,温州和绍兴长期雄踞榜首,目前“温州货”已销往全球157个国家和地区,在2001年基础上继续扩增25个,出口额过1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4个;而同期广东、福建2省该指标值相差甚远,仅为6.7和9.1。

15其中最突出的是深圳。深圳作为我国首个出口突破千亿美元的城市,市场等价数目却位列倒数第7,分值仅为4.0。

16其中,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出口起步晚、发展快,净出口规模和增幅上均远超当地GDp增长水平,2005年外贸对本地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位列榜首。

城市经济发展报告篇8

国家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澄,国家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系统集成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范玉顺教授作了题为《两化融合战略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主题报告。报告会由扬州市科协联合扬州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中国电信扬州分公司以及《扬州日报》社共同主办,扬州市计算机协会、扬州市系统工程学会、扬州市信息服务产业协会给予了大力支持。报告会旨在深化“两化融合”战略和智慧城市建设重大意义,提升扬州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能力水平,助推扬州市快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快速转型,为扬州的世界名城建设献智出力。市科协主席王华平在报告会上致词。

吴澄院士从信息化、智慧城市等基本概念谈起。强调信息化是培育发展信息产业,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一个历史进程;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是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城市经营服务理念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城市的地理、资源、环境、经济等进行物联网和数字网络化的先进过程,可为城市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灵活的公共管理的一种创新服务模式。吴院士放眼世界产业发展历程与当前世界经济转型情况,着重阐述了实施“两化融合”过程中应关注的七大问题:关注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制造业数字化,强调仍要重视制造业和制造业的信息化;关注“智慧地球”和“云计算”带来的大量衍生应用和产业化机会;关注并推动“嵌入式”系统的广泛应用,将其作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抓手”之一;关注现代服务产业;关注节能减排;关注“新增长动力”和“颠覆性技术”;关注网络环境下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运行。在谈到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吴澄院士引入发达国家建设智慧城市的先进理念,强调:智慧城市建设要特色发展;推崇城市建设不能简单智能化,一定要走带有浓厚人文色彩的智慧化道路;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模式,便是从两化融合到五化协同,即从信息化、工业化相融合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绿色化、服务化协同推进。最后,吴院士特别推崇“精致扬州”这个目标,认为“精致扬州”是建设有特色智慧城市的重要内涵。他把“精致扬州”解读为:追求完美的创新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尽善尽美的产品和服务,宜居、安全的生活环境,富足、便捷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的文化精神品位。

作为地道的扬州人,范玉顺教授更加关注家乡的发展与建设。认为“两化融合”带给各行各业深度变革的同时,还会促进智慧城市的发展,而智慧城市应该有感知、数据整合、数据等特征。强调“发展智慧城市,不能穿着新鞋走老路,一切要用数据说话。”

城市经济发展报告篇9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后称国研中心)位于北京市朝阳门内大街225号,从这里往西,在直线距离不到5公里的地方,就是中国最高决策层所在地――中南海。

在这条街道上,国研中心灰色的办公楼不算突出,但一点也不妨碍它的地位:自1981年成立以来,国研中心已与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一道,被外界认为是国务院倚重的两大部级智库。

当本刊记者来到国研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后称东方所)时,令所长杨晓东及其团队耗时一年、参与编撰的《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系列研究报告》(后称《研究报告》)已临近出版。

除了厘清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目标外,《研究报告》更以实体经济驱动城镇化为着眼点,选择天津市滨海新区、上海市张江科技园区、山东省临沂市、北京市朝阳区以及湖北省武当山作为案例,为各地政府提供可参考的推进思路。

针对这项研究,东方所已撰写了关于“文化产业与城镇化融合”的报告。“我们还将陆续撰写更多的调研报告及摘要,作为研究成果报送到国务院及相关部委。”杨晓东说。

定调“新型城镇化”

应该承认,“新型城镇化”作为全新概念,其理论研究对基层实践的影响正在凸显。

不同的理解导致地方政府不同的发展路径。以最基础性的“城市化”与“城镇化”概念为例,本刊记者采访中发现,部分学者和官员将“城镇”一词理解为处于城市、乡村之间的小城镇,部分则认为“城镇化”等同于“城市化”。

杨晓东曾在国务院体改办(已并入国家发改委)工作,亲历过“城市化”到“城镇化”概念的转变。

他表示,“城市化”原本为舶来概念,意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但在中国,大量农民并非直接进入大城市务工,而在小城镇或城乡接合部相对聚集。因此,有专家倾向以“城镇化”表述更为准确。

不过,无论“城镇化”还是“城市化”,本质都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历史过程,并无本质区别。

“2003年,‘城镇化’这一词汇正式得到国务院高层定调。但由于各类政策文件中还是经常出现城市化和城镇化两个名词,造成了很多人的混淆。”杨晓东说。

另一方面,“城市”中“城”代表建筑,“市”代表市场。而对“城镇化”进行字面理解,有可能会形成城镇可以脱离市场发展的思路。

“这种概念误区,将导致地方政府‘先造城后兴市’这种人为造城的虚张。”中国社科院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田雪原表示,此类情况目前在国内已比较严重。

基础概念争议不断,整个体系则更需定调。2013年,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艾丰、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石军担任主编,联合中国社科院、国研中心等机构编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共十本,一本总论“新型城镇化概论”,全面论述新型城镇化各个方面的基本问题;第二部分是专论,分别就城乡一体化、人口问题、土地问题、资金和财税做专门论述,共四本。

前五本更多的是从概念、政策制度方面着眼,而由国研中心东方所编撰的后五本《实践论》则结合前五本内容,从“实体经济驱动城镇化发展”的角度选取不同案例,为全国的新型城镇化实践提供借鉴。

要制度改革,更要实体经济

1999年,杨晓东在中国农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后,便在国务院体改办工作。9年间,他在城镇化、“三农”问题、小城镇改革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

彼时,一个现实问题摆在了每个城镇化研究者面前:首先,城镇化研究不同于城市研究,横跨多个学科,从哪里切入是系统性难题;其次,学术界要么没有规范切实的研究体系,要么对实践经验缺乏重视。

“越到后面我越发现,研究城镇化得往某个更实的‘点’去深挖。后来我来到国研中心,对文化产业与城镇化的糅合机制进行研究。”杨晓东说。

这种业务积淀所带来的思维转变,使他并没有单纯在《研究报告》五本总论、专论基础上进行《实践论》研究,而是以产业发展模式作为分析重点。

譬如,很多人认为,城镇化滞后的症结在于户籍制度。然而,破除户籍藩篱就能解决一切吗?杨晓东团队对此提出了不同观点。

“北京市2020年适宜人口规模为1800万,这代表正常情况下,北京在2020年只具备为1800万人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东方所副所长黄斌向记者说。

而目前北京常住人口已突破2100万,城市病自然难以避免。黄斌表示,假使没有户籍限制,结果到处是窝棚,这只能称为“伪城镇化”,因为政府不可能超负荷满足所有进城人员的需求。

这在国际上已有相关案例:巴西、美国城镇化率趋近,但人均GDp却相差甚远。原因在于巴西多数城市的产业不成体系,吸纳就业能力有限,转移到城市的农村人口长期失业或半失业,不通公交、水电的城市贫民窟大量涌现。

人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只是城镇化的表象。黄斌指出,如果要较真新型城镇化内涵,不如理解成产业发展驱动下,城市公共服务普及化、均等化的过程。因此,研究产业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的过程很有必要。

而中国城镇化的核心问题在于过分依赖虚拟经济,土地城镇化远远高于人口城镇化。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也有数据佐证:2000-2011年,中国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76.4%,远高于城镇人口50.5%的增长速度。

“政府大量投入铁路、场馆等基建设施,或者大兴新城建设,以图招商引资。资本、土地价值被极端重视,人却被忽视了。”黄斌说。

鄂尔多斯就是典型案例――如今,可容纳一百万人居住的康巴什新城人烟寥寥,房价相较高峰期已暴跌七成以上,由盖楼兴起的借贷业也已衰败。

“因此,新型城镇化不能大搞虚拟经济,我们在《实践论》中选的产业都是实体经济,包括文化、旅游、科技、工业、物流,厉以宁先生对此表示认同。”杨晓东说。

另一方面,从学术角度看,任何城镇成功经验都不具备完全可复制性,如果随意复制,可能会导致传统城镇化中资源浪费、环境破坏、重复建设等情况。

“但从产业角度来看,其发展路径是有规律可循的,以实体经济驱动的新型城镇化就具备复制的可能性。”杨晓东说。

寻找城镇化标杆

其实,早在参与报告编撰前,杨晓东就已经在北京市朝阳区进行城镇化研究,并完成名为“文化产业驱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初稿。

恰巧,政协课题组也正在就报告编撰进行调研,朝阳区是调研区之一。“当地政府跟政协课题组提及我们的研究情况后,课题组觉得这就是他们需要的思路,一拍即合,最终选择由我们负责实践论的整体编撰。”杨晓东说。

而当“实体产业驱动城镇化”的路线确定后,寻找标杆地区却非易事。当前国内很多地区模式宣传的名号响亮,但真正有含金量的却极少。

武汉大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同样赞同以产业发展角度研究新型城镇化,但他告诉记者,过去30年城镇化扩张中几乎所有地方都提出“产业先行”并大张旗鼓招商引资,结果却是产业聚集不足,以致沦为“造城运动”。

“我国城镇化缺乏适合资源禀赋的产业规划与发展战略,使产业园区、新城等成为圈地道具,结果是产业没发展,城镇化走向空心化。”吴传清说。

对杨晓东而言,挑选标杆并不是件特别的难事:上千次小城镇调研经历,让他心中有一杆尺子,即先进性、融合性、普适性和可持续性,具备这四个条件,才有机会进入他的“法眼”。

首先,所选城镇在城镇化与产业发展方面要具有一定先进性,还处于追赶道路上的地区不在研究对象之列;

其次,“产业驱动”不是“单一产业驱动”,要看主导产业及其他产业的融合性,譬如文化产业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影视、动漫等结合,创造出更大价值;

再次,所选地区的产业驱动模式要具有普适性,能代表某类城镇的常规发展路径,即相类似的城镇要有一定数量,如果过于独特,其经验就不具备推广性;

最后,所选城镇还得是“鲨鱼苗”,在未来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和发展活力,否则便无法满足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根据上述四条基本标准,课题组从人口、经济、科技、产业、地域、生态、环境、制度、政策等方面制定具体的综合评估方案,并从全国上百个城镇中初步筛选,对选出的近10个城镇进行实地调研。

经多方讨论,5个标杆性地区出炉:天津市滨海新区、上海市张江科技园区、山东省临沂市、北京市朝阳区以及湖北省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

地区亮点与政策建议

5个标杆性地区,各有各的亮点。

张江高科技园区作为典型的大都市“副中心”,以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为手段,积极吸引国内外科技人才,走出了一条科技驱动城镇化的道路;

作为部级新区,天津滨海新区自身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及政策优势。在以“增量人口的产业城镇化”的过程中,滨海新区在城镇化率迅速提高的同时,也为国内其他地区提供了有效参考;

而临沂市作为国内少数人口超千万的地级市,曾是工业基础薄弱的农业地区。随着城区规模的扩大,临沂以服务业为突破口,重点发展能消化掉大量劳动力的商贸物流业,有效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以“政-企-民共赢”的Bot模式(建设-经营-转让)推动城镇化建设,是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的一大亮点。未来国内城镇化建设中,Bot的重要性将越来越强,而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也有其独特的参考价值;

流动人口集聚,人口结构复杂,利益诉求多元――北京市朝阳区三间房乡具备所有大都市郊区的共性特征,而它在文化产业驱动城镇化方面的成绩,也为大都市郊区的综合价值开发及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样本。

正在对课题进一步研究的黄斌,还对地方政府提出了以下整体性建议:

――任何一个模式都要求当地本身有资源,平地起很难,需要借助各方力量,包括各种智库机构来进行论证,结合自身资源做好顶层规划;

――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推进速度,必须与产业发展进程相适应,与其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匹配,不能像过去那样使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割裂;

城市经济发展报告篇10

2009年2月5日,国务院颁布3号令“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若干意见”,提出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努力把重庆市改革发展推向新阶段。明确“大力提高开放水平,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等9个方面共38个子项的措施,批准设立内陆首个保税港区,设立开放型经济实验区,设立全国性电子票据市场、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交易市场,组建农村土地交易所。香港亚洲周刊2009年第6期,刊文《重庆模式创中国经济新路径》,称以内需为导向的重庆经济自2003年以来连年保持GDp两位数的增长,其发展思路“成为可以率先走出金融危机的新模式”。3月16日,参考消息封底版头条,转载美国新闻周刊报道《内陆成中国经济复苏新引擎》,文章说,现在中国经济复苏,重庆的表现比中国其他所有地区都好,预测重庆2009年GDp12%增速惊人。3月18日上海证券报七版近乎整版篇幅“打造第四极,西三角经济圈蓝图浮现”,分析了重庆经济的政策优势和区域优势,披露重庆1-2月工业产值同比增长两位数,已初步扭转下滑趋势。

之所以介绍这些看上去似乎与主题不太相关的内容,是想说明两点:第一,重庆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开放的、有无限想象空间的城市,4a公司和品牌企业应该关注重庆的巨大变化,提早布局。第二,媒体经营与国际经济形势、国内经济形势、本地经济形势密切相关。重庆晨报的广告经营情况及其趋势分析,是与重庆城市的具体情况有关联的。

就报业而言,重庆也有自身特色。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作为抗战陪都,各界名流云集,报刊品种繁多。报贩活跃,走街叫卖,沿袭至今,成为城市独特的风景。重庆人爱办报、爱看报。所以重庆报纸注重零售,有传统。重庆报纸的零售比例,要高于其他很多城市。

2008年,重庆晨报广告经营同比增长14%,发行同比增长6,5%。之所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重庆晨报的影响力逐渐得到市场公认有关,也与上述所言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市情有关。而发行同步增长,至少说明,在重庆,报纸目前仍然是有巨大影响力并受到市场认可的、向前发展中的传播形式。

进入2009年,与全国兄弟报纸一样,重庆晨报的广告经营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事实上,这种影响在2008年12月就已经显现。截至2009年3月17日,重庆晨报广告经营同比降幅为19%左右。

从具体行业分析,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医药、招聘、地产。而医药行业的下降,与金融危机关系不大,主要原因是重庆地方政府今年开始前所未有地加大了规范管理力度,在广告审批环节加强了控制,与重庆市委市政府倡导的“健康重庆”相适应,打击假冒伪劣。我们认为,医药行业广告,目前的确处于人们对健康相关信息迫切需要与不少医药广告不规范的矛盾之中,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正考验着政府管理部门的智慧,也正考验着我们媒体的智慧。招聘、地产行业的下降则是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典型。从2008年底至今,大多企业只出不进,不裁员就不错了,招聘行业广告自然大受影响。地产行业的下滑,也是全国现象,开发商的资金链问题、消费者的观望情绪是主因。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行业同比增长,比如时尚、食品、教育、财经、百货、家装、分类等,在重庆晨报,这些行业似乎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这里也许有地区差异、媒体差异的因素。

从具体月份分析,1月降幅最大,达35%左右;2月同比还略有增幅。说明有缓慢回升的迹象。但不能由此判断金融危机对广告经营的影响已经结束。

早在2008年底,重庆晨报编委会在认真分析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阶段的战略思考,明确了“品牌2009”的总体思路,提出了全年工作的三个重点:创新产品、创新经营、创新管理。我们认为,内容为王的口号虽然不时髦了,但报纸产品质量仍是取得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在传媒形式多样化、传媒生存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今天,报纸产品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受到读者的欢迎,这是我们思考的重点。

广义上讲,报纸经营也面临产品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的三个层面。比如专刊,与报纸经营密切相关,就涉及产品创新的问题。如何将新闻性与服务性统一,读者爱看,商家也满意,又有行业影响力,公正而权威,相信这是全国各个报纸经营管理者正在探索的重点之一。重庆晨报也正在这条路上不断地摸索着。

站在今天这样一个历史路口,我们面临金融危机的影响,面临新媒体的挤压,面临新技术日新月异,面临受众越来越高的要求,举目眺望未来,报纸经营的方向和出路在哪里?我们认为,必须因时而变、因地制宜。

因时而变,至少有四变。

其一,适应读者之变,努力提高包括专刊在内的报纸产品质量。广告作为信息,也是产品内容的组成部分。报纸广告的文字、图案、字体、色彩等综合设计如何让读者爱看,尚大有可为。

其二,适应市场之变,不断调整广告结构。以重庆晨报为例,2008年,我们将地产作为广告经营的重点,将医药行业作为重点兼难点,将汽车、时尚、财经、教育、家装行业作为培育点。从结果来看,这样的结构布局是正确的,上述行业均有不俗表现,也是2008年广告经营增幅最大的几个行业。在分析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市场变化趋势后,我们对2009年的广告结构作了调整,地产、汽车、财经为重点行业,时尚、教育、家装、食品、旅游为培育行业,通讯、演艺为潜在黑马行业,以此布局,调整配置资源。从1-3月的情况看,调整广告结构的方向是正确的。调整广告结构,一方面是适应市场变化,市场变,我得变;另一方面是降低经营风险,寻求可持续发展,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重庆晨报的地产广告占广告总量48%左右,a面来讲,我们为此骄傲,说明报纸的强势影响力是实在的,因为地产广告商以本地为主,注重效果。B面来讲,份额过大,不能承受风险之重。因此,必须花大力气及时调整广告结构。

其三,适应客户需求之变,探索整合营销等创新经营新思路。为读者(消费者)服务、为广告客户服务,这是报纸的双重属性。今天,报纸如果仅仅为广告客户承担广告的功能,显然是不够的。我们的思考方向是,整合读者资源、客户资源、社会资源,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比如,我们成立了晨报读者会,组建了人居会、摄友会、创业小老板联盟、留学妈妈俱乐部、爱子俱乐部、理财大讲堂、股民沙龙等分支机构,个体或联合开展各种活动,为客户创造新的发展共赢平台。全国其他兄弟报纸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尝试,比如开展数据库营销,与我们的晨报读者会思路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