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建设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4:06

美育建设方案篇1

市教育局“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活动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凝聚各族人民力量,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决定在新疆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举措,是凝聚各族人民力量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迫切需要。根据乌鲁木齐市委关于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的安排部署,结合乌鲁木齐市教育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市委九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着眼于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进行爱国主义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教育,进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的教育,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教育,大力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进一步增强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团结一心,为推动首府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推动首府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疆不懈奋斗。

二、时间步骤和主要任务

“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是一项普遍性教育活动。教育系统主题教育活动要面向全市教育系统各族干部群众开展,要坚持经常性工作与集中性活动相结合,坚持长远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相统一,贴近首府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贴近首府教育发展实际,贴近教育系统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突出工作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增强针对性实效性。从今年6月至12月,主要围绕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市委九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来开展,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深刻学习领会中央、自治区和市委精神,增强推进首府、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信心和决心,形成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热潮。从20xx年1月至12月,主要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来开展,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改革开放史和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增强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潮。从20xx年1月至10月,主要围绕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来开展,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充分看到我国改革开放、新疆改革发展和首府改革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推动首府、推动新疆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形成推动首府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推动首府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建设繁荣富裕和谐新疆、共创幸福美好未来的热潮。20xx年10月,召开主题教育活动总结大会。

今年主题教育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动员部署、学习教育阶段(6月至8月)。市教育局成立主题教育活动组织领导机构,召开主题教育活动动员大会进行动员部署,各区县教育局、各学校(单位)要层层动员作出安排。组织各族干部群众、教职员工深入学习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总书记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和市委九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举办主题教育专题培训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第二阶段:梳理问题阶段(9月至10月)。组织各族干部群众、各族教职员工认真梳理本部门、本单位存在的与马克思主义“五观”、新疆“三史”、“四个认同”不相符合的片面认识和错误观点,梳理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不相协调的消极因素,梳理与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相一致的模糊认识,进一步明确主题教育活动的着力点。第三阶段:深入回答问题阶段(11月至12月)。针对梳理出来的问题,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制定措施和方法,作出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回答。对干部群众和教职员工的模糊认识要加强教育引导,对一些错误观点要旗帜鲜明地抵制反对,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要积极推动解决。

教育系统主题教育活动要结合教育工作实际,针对机关(单位)干部、教职员工和青少年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切实增强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教育局机关和教育系统各事业单位主要承担着各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管理任务,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中要带好头,切实发挥表率作用。要着重围绕强化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围绕正确认识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结合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机关文化建设和创先争优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党的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更好地做首府和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推动者、民族团结进步的促进者、社会长治久安的维护者。重点抓好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和市委九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的学习教育,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的学习教育,进一步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把握大是大非的能力。

学校是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全市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和民办教育机构要按照市教育工委的要求,结合本学校的实际认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要坚持从幼儿抓起,着眼于推动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把主题教育活动贯穿到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的各方面,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语文、历史、地理等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升国旗唱国歌、主题班会、党团活动等校园文化的陶冶作用,发挥志愿服务、爱心公益、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的养成作用,使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思想深深扎根于青少年学生的心灵深处。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要设立中华优秀文化学生活动室,教研室和德育处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教学研究,推动民族团结教育深入开展。要注重在各族教职员工特别是广大教师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阐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民族宗教政策和新疆历史文化,积极传播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观念,自觉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破坏和各种思想文化的渗透。在主题教育活动中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在幼儿园和中小学广泛开展“读爱国书刊、唱爱国歌曲、看爱国影片”活动,举办“爱祖国爱家乡讲团结”少儿双语大赛,培养各族少年儿童对祖国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二是在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和民办教育机构举办“在国旗下成长”双语演讲比赛,举办民族团结教育文艺汇演,开展少年儿童手拉手结对子等活动。

三是开展“感受祖国之旅”活动。组织偏远地区中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及德育骨干教师赴内地参观考察,组织中职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和中小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增强各族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开展“青少年红色之旅”活动,组织各族青少年代表到革命老区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教育。

四是举办“我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和历史故事”演讲比赛。在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和民办教育机构开展讲故事演讲活动,让学生讲述身边的民族团结感人故事,传递民族团结真情。

五是开展“读民族团结书籍、唱民族团结歌曲、看民族团结文艺节目”活动。组织青少年阅读《民族团结教育通俗读本》、《新疆“三史”简明读本》、《画说民族团结故事》等书籍,学唱《一家人》、《新疆新童谣》等民族团结歌曲,观看市艺术剧院演出的大型民族风情音画剧《美好家园》、儿童剧《阳光少年》、市秦剧团演出的现代秦腔《毛泽民在新疆》、市京剧团演出的现代京剧《丫头医生》等节目。

六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培训工作。7月底前,对全市初中、高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培训,着重进行新疆“三史”、爱国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学习教育,努力培养一批政治坚定、学识渊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

七是开展“民族团结育新蕾,校园盛开团结花”校园文体活动,举办民族团结校园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大赛,进一步激发各族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增进各学校的交流和各族师生的团结。

八是开展教职工假期集中学习教育培训。-20xx学年暑假期间在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为期一周的集中学习教育培训,深入学习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和市委九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深入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

三、组织领导和相关要求

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是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推动首府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基础工程。各区(县)教育局党委、各学校(单位)党组织要高度重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主题教育活动与“创先争优”活动和机关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日程,狠抓任务落实,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1、加强组织领导。市教育工委成立市教育系统“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活动领导小组,市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斯地克&8226;牙生同志担任组长,市教育局局长胡军海同志担任副组长,市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市教育局助理调研员、市教育工会主席、各区(县)教育局党(工)委书记为领导小组成员,加强对全市教育系统主题教育活动的组织、指导、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主题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各区(县)教育局、各学校(单位)要成立相应机构,认真制定主题教育活动细化方案,明确工作任务、措施办法和责任分工,要层层召开动员会,进行全面安排。各区(县)教育局、各学校(单位)党政主要领导要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亲自部署,亲自组织。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群众团体的作用,动员组织各族干部群众、各族师生积极参与主题教育活动。

2、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各区(县)教育局、各学校(单位)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平台以及校报校刊、板报、宣传栏等的作用,围绕活动的开展自觉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活动氛围。

美育建设方案篇2

关键词:档案高等教育中外对比

中国的档案教育是世界上体系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为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我国档案教育迅速发展,整体发展趋势是好的,但是,在生源、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就业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比国外先进的经验,分析我国档案教育存在的差距,并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于我国档案专业教育的健康、长足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档案教育的关注度较高,文献关注的热点是档案专业培养体系、目标、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金波等在《新世纪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1]中回顾了我国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的历史,分析了其现状、成绩、档案学专业人才培训体系改革等,同时对新世纪档案学本科专业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杨安莲(2002)在《美国档案高等教育大纲及其借鉴意义》[2]中介绍了《大纲》制定的背景、制定的目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对我国档案教育的启示:(1)发展多层次的档案教育结构;(2)巩固档案专业基础知识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3)确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培养目标。吴品才的《中美档案高等教学计划比较研究》[3]从中美档案高等教学计划的最新内容入手,分析了二者的共同点和差异,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杨道玲在《中美档案学研究生教育之比较》[4]中比较了中美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教育模式、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四个方面,并提出了对我国未来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的思考。黄霄羽的《中英档案教育比较》[5]分析了中英在档案教育发展速度与教育规模、教学内容、教师构成方面的不同,以及对我国的启示。邓君在《中英档案教育比较》[6]中比较了中英两国在档案教育的历史、结构、课程设置上的不同之处。这些文献均从中美或者中英两国档案高等教育的不同入手,分析差异以及对我国的启示,我们可以看出,在国内的文献中进行中美比较的文献较多,进行中英比较的较少,并且,比较的广度与深度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其他关于中外档案教育比较的文献有:张关雄的《中美档案教育比较研究》[7]、李财富的《中美档案教育比较研究》[8]、湘蓉的《中外高等院校开办档案专业教育概述》[9]、王宇晖的《中美档案教育比较研究》[10]、冯立华的《浅谈各国档案学校教育》[11]、杜娟的《中美档案教育比较》[12]、黄宵羽的《透视典型:中美档案高等教育比较及其启示》[13]等。这些文献对中美英三国档案教育的比较提供了一定的文献支持,但是,对中美英三国档案教育的系统全面比较的文献较少。

二、情况

笔者以“档案教育”为关键词,“中美、中英、中外对比”为主题,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统计与本项目相关论文及文献的研究数目。

表1研究论文检索情况

备注:1.单位为“篇”2.检索日期为2012年10月5日

从图表中不难看出,从1994年至2011年这18中,档案教育中的中外对比的论文,在数量上有了飞速的增加,每年的增长量也平稳的上升。国内学者在这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开展的世纪之交,以介绍国外优秀经验为手段,以改善我国国内档案教育体系为目的,在国内外档案教育研究对比中,丰富了我国档案教育的理论体系。

档案教育是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档案事业的发展。因此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展本国的档案教育事业。美国的档案教育萌芽于20世纪初。1934年,美国国家档案馆成立后,档案工作者的系统培训问题开始被认真提出并受到广泛关注。1936年美国档案工作协会成立后的第一项活动即设立档案教育委员会,大大推动了档案教育工作的正式开展。英国的档案教育最早开始于伦敦大学。1919年伦敦大学创建了图书馆档案情报学研究生院,但当时只是图书馆学院,1947年,在詹金逊的积极努力下,学院设立了档案学专业,英国最早的档案学教育机构至此诞生。我国具近代意义的档案教育则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美、英三国的档案教育都是在各自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不同的社会因素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如,中外的档案教育在课程设置上都有信息化的色彩,受信息技术的影响,并都注重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中外档案教学中的师资队伍、办学主体,以及理论课和实践课的重视角度都不尽相同。中国档案学可以而且应该借鉴外国档案学研究中成熟的理论和档案工作中先进的经验,但这种借鉴是基于对我国档案学形成特殊的历史背景的深刻认识的借鉴,而不是“人云亦云”,或是强求中外档案学研究的整齐划一,当然更不是趋向同一。

参考文献

[1] 金波.丁华东等.新世纪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6

[2] 杨安莲.美国档案高等教育大纲及其借鉴意义[J].档案与建设,2001(11)

[3] 吴品才.中美档案高等教学计划比较研究[J].载档案学通讯,2003(3)

[4] 杨道玲.中美档案学研究生教育之比较[J].档案与建设,2003(10)

[5] 黄霄羽.中英档案教育比较[J].兰台世界,1994(7)

[6] 邓君.中英档案教育比较[J].兰台世界,2001(6)

[7] 张关雄.中美档案教育比较研究[J].档案时空,1997(2)

[8] 李财富.中美档案教育比较研究[J].档案,1997(3)

[9] 湘蓉.中外高等院校开办档案专业教育概述[J].档案,2000(2)

[10] 王宇晖.中美档案教育比较研究[J].北京档案,2000(7)

[11] 冯立华.浅谈各国档案学校教育.档案学研究,2002(5)

美育建设方案篇3

关键词:美国教育;民主建设;总统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移民国家。因此,美国的教育史既无东方古国的神秘与悠远,亦无西欧远溯至古希腊、罗马教育的漫长与深邃。没有欧洲教育的移植,就不会有美国早期教育的萌芽;但同样毋庸质疑的是,如果仅仅是欧洲教育的移植而无美国教育的创新,也不会有今日之美国教育。“从英国于1607年在北美洲开始殖民,至今仅三百余年,一片莽莽荒原竟然成为世界教育超级大国,被众多学者称为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这一奇迹的实现与美国早期总统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无论试图借鉴美国教育的外国学者,抑或美国自己的学者回首“美国教育以三百余年走过了欧洲国家千百年走过的道路”,都不能忽略美国教育初建与发展过程中多届总统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和贡献。

美国是资产阶级共和国,建设民主国家的重任决定了美国总统围绕民主这个政治主题来创建和发展美国教育。在这个主题之下,早期美国总统对美国教育建设基本上侧重于三个方面:养成公民民主意识;初建联邦教育体系;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民主的政策建设。

一、教育是民主的工具

美国建国初期的目标是建立健全民主制度,而培养公民意识是建立民主制度的前提。因此,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任期1789~1797年)、杰佛逊(thomas Jefferson,任期1801~1809年)等共和国的缔造者都一致认为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的工具,是建立民主国家的基础和关键。开国总统华盛顿也是热心教育的总统。他曾倡议建立国立大学,为国储才,并立遗嘱捐赠资产促其实现。华盛顿的理想是:“在这所大学之中,使来自全国各地青年得受艺术、科学和文学的陶冶,在他们青年时代就建立起彼此间的感情,养成了他们的习惯,使他们团结一致,使全国各地青年结为一体,从而逐步地理解到全国各地互相敌视和矛盾是没有理由的。”他和随后的几任总统都有意在首都创立一所兼有学术和政治意义的学府。尽管因种种原因华盛顿的理想未得实现,但他于1790年在国会咨文中诚恳地告诫说“在任何国家,知识都是增进人民福利的最可靠的基础”。他在1796年卸任总统职务的告别演说中讲道:“请把传播知识的机关培植起来,并把这项任务当做极为重要的任务。因为政府既依靠群众意见来施政,群众就必须受到启发而免于愚昧。”他殷切希望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把提高学校水平、传播知识作为首要问题来抓,目的依然是要通过教育发扬民主。

杰佛逊同样是教育事业的呼吁者和争取者。1779年,他建议弗吉尼亚议会将威廉-玛丽学院改为州立大学,但未被通过。他在致友人的信中说:“比一切更为重要的,是我希望人民都受到教育。因为我相信最安全的保障人类自由的方法是使人民都有善良的思想。”杰佛逊同样认为建立公办学校体系旨在为民主发展教育。他写到:“我们相信,防止暴政的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尽可能启发全体民众的头脑。”他又说:“在一个文明的世界里,企求一个国家,一方面是无知的,一方面是自由的,事实上是办不到的。”詹姆斯·麦迪逊总统(James madison,任期1809~1817年)也非常重视发展教育。他指出:“真正成为自己统治者的人民,必须以知识赋予的力量来武装自己。”詹姆斯·麦迪逊在国会咨文中反复重申教育为民主服务的主题。

很多知名人士也强烈意识到教育对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是至关重要的。物理学家和独立宣言的签署者本杰明·软什于1787年给费城的公民写了一封信(该信发表在《独立的盖兹蒂尔》杂志上),强烈要求穷人孩子免费入学,他担心未受教育的公民会损害新建立的民主。他认为:“无知、堕落的民族不会长久,也不会幸福。”他的这种观点得到了同僚们的认可。由此看来,教育首先作为民主的工具或手段,引起总统们对教育格外重视。

从19世纪直到20世纪早期,美国总统对教育的兴趣主要集中在通过教育培养公民意识。不过,从林肯(abraham Lincoln,任期1861~1865年)签署旨在支持农业的《毛雷尔法案》直到20世纪早期,伍德罗·威尔逊总统(woodrow wilson,任期1913~1921年)才开始意识到在一个工业化国家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联邦教育体系及其管理机构的政策变化

1.教育地方分权体制的确立

建立美国教育体系是早期美国总统一个从未间断的重要任务,他们对于移植过来的欧洲教育的美国化表现出高度的清醒,主张要有分辨地吸取别国之长,把美国的教育和欧洲封建教育划清界限。美国教育领导分权制的确立实际上就是在早期美国总统教育政策的两难摇摆中形成的、极具美国特色的教育管理体制。建国初期,曾有人主张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利,采行中央集权制;也曾有人主张防止中央的权利集中,采行分权制。在教育事业的领导管理体制上,有人主张建立统一的国家教育制度,把地方设的学校、县设的文实学校、州立的学院以及国家的大学完全归纳于一套内容广泛的组织之中。其上设置教育部负责统辖,教育部又在各州设置代表,负责各州的教育领导事宜,从而使相同的学校都有同样的课程、教科书和要求达到的水准。他们认为,这样便能保证教育事业的成功,同时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改良。这将使幅员辽阔的国家的公民养成联邦统治下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有人主张分权制。他们认为中央垄断政权过多,一旦成为暴政,是可怕的。中央统得过甚,便会失去因地制宜的灵活性。这些争议使得美国于1787年制定的联邦宪法中不曾提及教育问题。数年之后,才于1791年的宪法修正案(即《人权法案》)中,在第10条内规定:凡宪法不曾赋予联邦而又未曾限制划归各州的权利,都属于各州或人民的权利。教育恰恰是既未赋予联邦又未限制由州举办的事业,从此便属于各州的职权。教育领导管理的分权制从此便正式确立。这种富于适应性和灵活性的体制为以后美国教育自由而健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联邦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立

美国南北战争后,从小学到大学,各级教育发达;从北部到南部,各州教育发达。学校众多,学生众多,教授众多,教室众多,设备众多,经费众多;与此同时,出现了众多的矛盾和问题。州和州之间、各州和联邦之间都需谋取协调配合。联邦在教育领导方面虽不能集权,却不得不与日俱进地加紧过问教育和处理教育事宜。联邦教育及设立联邦政府领导管理教育事务的机构就摆到了美国早期总统们的议事日程上。

在美国建国之初,这种急切需要就被人们意识到了。开国元勋华盛顿呼吁建立国立大学于首都,它既是培育人才的学府,又承担全国教育建设和指导的责任。历经了将近百年之久,1866年美国各州和各城市教育厅局长协会举行会议时,俄亥俄州教育厅长怀特曾提议建立联邦教育局。同时,当时该州国会议员加菲尔德在国会提出在中央设教育署,任务是负责收集各州和各地区教育发展的统计资料,交流全国教育组织领导、学制和教学方面的情报。1867年3月2日,该议案以极少量的多数票通过,随即于联邦设立教育署,由总统任命署长,署长仅系总统佐理人员,不属于内阁成员,每年由署长向国会提交教育报告。但是,由于反对派顾虑教育走向集权,教育署成立的次年既缩减署中职员人数,又大大削减署中的经费开支。1870年,独立设置的联邦教育署改称为教育局,隶属于联邦内政部。1939年,联邦政府调整机构,教育局又脱离内政部,改为联邦安全部所属,在美国教育协会等呼吁下又改为联邦教育局。直到二战之前,无论是教育署,还是教育局都不曾对全国教育发挥较大的领导和管理作用。

然而,教育署和教育局的职责从整体来看仍是逐步扩充的,规模是逐步扩大的。1867年初成立时,署中仅有人员5人,到二战前已经增至500余人,管理的项目日趋增多,逐渐成为拥有多种职权的中央教育领导机构了。1953年,联邦政府成立卫生、教育、福利部,教育局随而改为该部的教育总署。1976年国会参议院才通过设置联邦教育部的议案,俾能制定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大计,并对于全国处于分散状态的教育工作进行协调。同年10月,成立联邦教育部的法案终于由卡特总统(James Carter,任期1977~1981年)签署,联邦教育部乃得成立。

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任期1929~1933年)是在联邦教育机构变迁过程中值得一提的一位总统。他试图把教育署提高到内阁的地位,达到部级。他所提出的第一批议案之一是任命一个国家教育顾问委员会,由50位教育家组成,考虑国家的教育政策。1929年,在对国会的首次咨文中,胡佛陈述道:“鉴于对联邦政府应该实行的教育政策存在很大的分歧,我任命了一个由重要的教育协会的代表组成的委员会来调查并提供推荐。”胡佛还说,重新组建教育服务部门是必要的。胡佛的国家教育顾问委员会签署了一个引起争议的报告。此报告要求中央政府加强而不是放松对教育的控制。由于在美国历史上出现了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许多复杂的问题不断涌现,致使胡佛无瑕顾及他感兴趣的教育问题。

三、关于受教育权利与教育民主

在创建美国教育的进程中,从制度上逐步实现并保证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应该说是美国教育史上极为精彩的一幕,当然也是极为漫长的一幕。总统们很早就从许多方面来思考逐步实施平等的教育。杰佛逊是这方面最积极的倡导者,并领导与推动了多项教育改革。为实现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推动教育民主,由于在任前后为教育事业所做的努力和贡献,他被誉为“教育总统”。应该说,个人经历使这位总统对教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坚定执着的建设意识。杰佛逊集学者、建筑学家、语言学家和考古学家于一身。他用“如饥似渴”来描述自己的求知欲。他是这样来概述自己的教育哲学的:“良好的教育会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开阔人们的思维,为议会指明方向,为工业提供指导,并能增强国力,繁荣社会,幸福百姓。”因此,教育应是普及的、民主的。

在关于受教育的权利方面,杰佛逊建议女孩也有上学的权利。他力主消除教育上的性别歧视,使男女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他重视教育的意识和建设教育的举措是超前的。由于种种原因,杰佛逊的计划在弗吉尼亚州没有成为现实,但公立学校的概念却保留了下来。

消除种族歧视同样是美国教育民主进程中的里程碑。作为总统,倡导黑人教育应该是林肯最富建设性的突出贡献。《独立宣言》宣称,人生来是平等的,但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如华盛顿和杰佛逊都是大种植园主和大奴隶主。华盛顿主张维系奴隶制,而杰佛逊虽然在起草《独立宣言》时曾抨击奴隶制,但也是废奴的缓进派,后因南方种植园主和北方奴隶商的反对而改变态度。在《独立宣言》中根本未涉及蹂躏民权最甚的蓄奴制。以后在联邦宪法中竟然允许20年内不限制买卖黑人。19世纪20年代兴起的废奴运动历数奴隶制的罪恶,呼吁解放黑人。南北战争时期,林肯总统于1862年6月19日颁布了法律,在美国实行禁止奴隶制。继而,与同年7月22日宣布了《解放黑奴宣言》,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凡参加叛乱的南方各州种植园主的黑人奴隶获得解放。与此同时,政府还建议北方在战后进行这项改革。1865年国会批准了《宣言》的内容,成为联邦宪法的第13条修正案。1866年又批准了联邦宪法修正案,规定:“凡在美利坚共和国出生或划归美利坚共和国而受其管理之人,都是美利坚合众国及其所居之州的公民。”这样美国黑人的公民地位就确定了,随而各州宪法确认了黑人受教育的权利。黑人受教育权利在法律上得到肯定乃是历史上新的一页。然而,时至今日,美国黑人仍然在为获得真正的平等权利而奋斗。

1862年林肯签署的《毛雷尔法案》在美国教育史上是一个转折点,对美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此以后,美国教育和经济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毛雷尔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人,便由联邦政府拨给土地三万英亩,可用其收入作为开办工、农学院的基金。这种学院一般修业四年,培养发展所需专业人才。由于它适合当时生产发展的需要,很快培养出大批人才,同时也做出了一定的学术贡献。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就是这时建立起来的理工科高校。《毛雷尔法案》公布前美国州立大学不多,法案公布后州立大学迅速增加,对美国工农业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另一种倾向,便是在欧洲世俗大学重视学术水平的影响下,美国也努力发展专重学术研究的大学。

威尔逊认为,单靠课堂教育和考试来训练学生是不够的,主张增加学生与导师的接触机会,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这一改革使普林斯顿大学成为许多大学的楷模。第二项改革是关于改组大学学生整个生活的计划。威尔逊设想根据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模式,把全校分成若干“生活区”,以使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加强交往,主要想消除富豪子弟与普通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界限,以利于他的导师制的贯彻。这也反映了他的民主思想。威尔逊坚信19世纪关于教育为民主服务的信仰。1918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高峰期,威尔逊反复向全国的教师陈述这一观点。他提醒教师们说,爱国教育始终是美国学校教育的责任。他恳请他们对政府的基本原则能够深深地理解。对威尔逊来说,美国是民主之火的保持者,既然这个国家必须主要依赖于教师来教育国家的新一代,因此,他告诫全国的教师说:“在你们的教育下,孩子们应该理解严峻的责任和至上的荣幸,这些都属于美国,美国是世界民主规则的主要的解释者。我们相信,只有这些民主规则是唯一的力量,它能够消灭世界上的所有的不平等,并给人类带来和平和幸福。”

美育建设方案篇4

加强和发展艺术教育,关健在于建设一支数全足够、质蚤合格而稳定的艺术师资队伍。在高等艺术师范教育中,专科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75%以上,因此,研究与探讨高师专科音乐、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对发展艺术师范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目前,高等艺术师范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领布和《关于发展与改革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的实施,给高师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法规上的保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使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等学校对美育教育极为重视;普通中学音乐、美术必修课的开设使艺术师资的需求大幅度增长。这些因紊为高等艺术师范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晚。

但是,高等艺术师范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高师院校在艺术师资的培养规模上跟不上艺术教育发展的步伐,据估计,中学艺术教师缺编达三万余人。第二,一些高师艺术专业在培养目标上有盲目向专业艺术院校看齐的现象,很多学生将成为纯粹艺术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愿意从事教学工作,致使中学艺术师资出现“分不来,留不住,用不上”的现象。第三,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缺乏特色,没有基本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满足社会对艺术教师的要求。第四,艺术教材缺乏,甚至出现本科、专科、中师使用同一种教材的现象。这些问题已引起国家教委有关部门和高师院校的高度重视。

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是广大艺术师范教育工作者的一致呼声。1994年底以来,国家教委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织全国高师院校分别在南京师大、黄冈师专、西南师大、首都师大、安阳师专、西安音院等院校召开了有关专业的教学研讨会和高师专科音乐、美术教育专业的课题组会议,就改革高师专科艺术教育的课程结构,加快教材建设步伐进行了部署。经过反复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在“高等师范专科教育二、三年制教学方案”的墓础上,根据音乐、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形成了(高师专科二、三年制音乐、美术教育专业学科课程方案》。在制订方案的过程中,着重突出了几个特点:

1.科学构建课程结构。课程结构包括课程设五和各门课程合理的比例以及科学的排列顺序。课程结构首先要根据培养目标和规格来科学构建。高师专科艺术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能适应初级中学教育发展雷要的初中艺术教师,因此.课程结构的构建充分考虑了初中艺术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特点,充分考虑了初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体现了为墓拙教育服务的指导思忽。

2.突出师范性。在课程方案中,要求在专业基拙知识、基本理论、墓本技能学习训练的同时,渗透美学、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教育职业课程的知识与理论,注意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凡与初中艺术课程相对应的专科教材,都安排了教学法的章节。加强了教育实践环节,保证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时问和质蚤,同时增设创作实践作为必修课程,加强学生审美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为他们今后从事中学艺术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拙。

3.突出地方特色。在课程方案中,增加了一些中国传统艺术的必修课程,以私扬我国传统艺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适应各地初中教学工作的需要,方案保证了特设课程的课时,使地方和学校能结合本地实际,开设一些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三、课程改革必然引起教材改革,高师专科音乐、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制订为教材建设提供了依据。为了改变目前师专艺术教材难以满足教学需要的状况,国家教委体卫艺术司组织全国高师院校艺术系的有关教师,开始编写一套高师专科美术、音乐专业课程必修课教材(美术专业11门,音乐专业10门),并委托高教社等出版社出版。此套教材的出版将遵循几个原则:

1.每门课程教材的编写,以课程方案中的学科课程墓本要求为依据。教材内容应根据课时安排食化,突出适应教学需要。

2.每门课程教材由高师专科学校、本科院校、艺术院校的教师联合组成编写组。教材编写学校及人选由艺术司根据各高师院校和出版社推荐确定。

美育建设方案篇5

幼儿美术教育是遵循幼儿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感染幼儿,并培养其美术审美能力和美术创造能力,最终促进其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美术活动中创造条件和机会,充分理解、尊重幼儿,挖掘潜能,让思维翻越围墙,启发幼儿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既要研究幼儿如何通过美术活动这一媒介,培养幼儿轻声细语,不影响他人的良好品格及培养幼儿目标意识、专注性、独立性等学习品质。同时要研究如何让幼儿在真实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把握他们已有经验和情感需要的特点,引导其积极参与、专注投入地开展富有想象和创造的美术活动。也要研究如何在幼儿开展美术活动的过程中,渗透其他方面的内容,丰富其认知,促使我园的美术特色教育跨进一个新阶段,成为本园在课程改革中开展幼儿素质教育的又一新亮点。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从幼儿发展方面看。本研究是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以美术活动为手段,通过对各种媒介物、技巧和操作过程的实践,帮助幼儿对各种形状、物体、材料和色彩进行视觉、触觉探索,为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自我表达提供一种机会。幼儿美术活动不仅是孩子掌握的一种技术,更是培养孩子一种对美的欣赏能力基础上,实现我们所倡导的“不言教令,顺其自然”的现代儿童美术教育观,其特点就是从“解放”孩子开始,从“年龄阶段”入手,让更多的孩子回到自然中去,视美术活动为“游戏”,为“工作”,不强化,不加速,重过程而轻结果,打破固守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幼儿创造的潜能。通过教师的引领,极致地运用身边可运用的材料,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在充满艺术遐想的空间里,结合幼儿期特有的感知与表现能力,通过多种材料的运用,以丰富的活动使幼儿习得一种无障碍的自由表达的艺术语言,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畅想遨游。

(二)从幼儿园发展方面看。我园以“美术特色”作为办园的品牌,一直坚持不断的深入研究,积累了不少经验,在“改革传统美术教育样式,激发培养幼儿创造潜能”、“体验式美术活动有效促进幼儿社会发展”等的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园还致力于课程改革的研究,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结合幼儿园的实际,创设出更为适合孩子发展的园本特色课程。

(三)从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看。

本课题,深化我园“美术特色”的研究,通过研究课题,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整体专业素养的提升;夯实幼儿园特色品牌的内涵。遵守“互助共建、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我园的省级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开展发展共同体的结对帮扶活动,引导共同体园所教师共同成长。

三、课题的实验研究

(一)研究对象:小、中、大班幼儿

(二)研究方法:主要采取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等,进行“遇见材料重塑想象”创意美术课程,研究、追踪幼儿的社会的变化;追踪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

(三)研究内容:美术活动的课程研究还包括课题目标研究、课程的内容研究、课程的形式方法、课题的评价、研究结果等五方面。

(四)建设条件:

1、设备条件。蓓蕾创意美术基地设有专门的活动场室150o、教学设备(电视机、电脑、投影机)、操作工具(热熔枪、搅泥机、石蜡漏刻板、胶板等)、操作材料(综合材料、常用材料);

2、师资队伍。蓓蕾创意美术基地设有专职老师2名,并分别成立了领导小组、课程研发小组、班级建设小组、档案管理及宣传小组。

3、课程建设。从2001年9月开始,我园以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多元智能理论与实践、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的理论为依据,以培养幼儿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研究与开发了《本土化的方案教学》的园本课程,经过十一年的实践,课程已日趋成熟,并得以深入推广。

4、科研工作条件。我园坚持以研促教,科研兴园的原则,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引,先后完成了部级课题《通过英语学习培养孩子学习礼貌用语》的研究,获得部级课题评比二等奖;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体验式美术活动有效促进幼儿社会发展的研究》,并把科研成果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扎实推广,取得显著成效。

(五)保障与措施:

1、幼儿园建立蓓蕾创意美术基地领导小组,从组织上保障美术基地工作的顺利开展。

领导小组――组长:林小芬(园长)副组长:孔敏仪(副园长)、潘燕卿(园长助理)

成员:严肖环、胡婉仪、戴Z珩、梁丽霞

职责:负责对特色项目建设的管理、协调、检查和指导工作。

特色课程研发小组――负责人:严肖环(美术专职老师)

成员:罗小焱、李汉汾、潘丽仪

职责:(1)创意美术活动的设计与组织;(2)幼儿园创意美术环境的创设与布置;(3)园本创意美术活动课程的开发编写;(4)指导各班开展创意美术活动;(5)对幼儿实施发展性评价。

班级建设小组――负责人:胡婉仪、戴Z珩、梁丽霞

成员:各班美术老师

职责:(1)在班级管理中渗透美育,打造各具特色的创意美术工作坊,建设个性化的美术特色班级文化。

(2)以活动为载体,凸现美术教育的育人实效。

(3)建构家园一体的美术教育网络。

档案管理及宣传小组――负责人:严肖环

成员:李汉汾、刘婉茹、潘丽仪

职责:资料收集与整理、特色宣传

2、完善创意美术特色项目的管理机制及措施。

(1)建立“人人关心幼儿园特色建设、个个参与特色建设”的局面;

(2)建立考核机制,根据幼儿园特色建设的方向建立必要的考核、评估制度;

(3)每学年对特色发展项目有明确的目标,并保证一定经费投入美术教育设备、材料的添置、更新;

(4)每学期梳理完成2-3个美术教育主题活动案例,包括活动所需资料、活动方案、过程记录、总结反思等,及时发现和交流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优秀案例、创新做法,不断总结和辐射有效经验;

美育建设方案篇6

论文关键词:美国教育;民主建设;总统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移民国家。因此,美国的教育史既无东方古国的神秘与悠远,亦无西欧远溯至古希腊、罗马教育的漫长与深邃。没有欧洲教育的移植,就不会有美国早期教育的萌芽;但同样毋庸质疑的是,如果仅仅是欧洲教育的移植而无美国教育的创新,也不会有今日之美国教育。“从英国于1607年在北美洲开始殖民,至今仅三百余年,一片莽莽荒原竟然成为世界教育超级大国,被众多学者称为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这一奇迹的实现与美国早期总统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无论试图借鉴美国教育的外国学者,抑或美国自己的学者回首“美国教育以三百余年走过了欧洲国家千百年走过的道路”,都不能忽略美国教育初建与发展过程中多届总统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和贡献。

美国是资产阶级共和国,建设民主国家的重任决定了美国总统围绕民主这个政治主题来创建和发展美国教育。在这个主题之下,早期美国总统对美国教育建设基本上侧重于三个方面:养成公民民主意识;初建联邦教育体系;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民主的政策建设。

一、教育是民主的工具

美国建国初期的目标是建立健全民主制度,而培养公民意识是建立民主制度的前提。因此,华盛顿(Georgewashington,任期1789~1797年)、杰佛逊(thomasJefferson,任期1801~1809年)等共和国的缔造者都一致认为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的工具,是建立民主国家的基础和关键。开国总统华盛顿也是热心教育的总统。他曾倡议建立国立大学,为国储才,并立遗嘱捐赠资产促其实现。华盛顿的理想是:“在这所大学之中,使来自全国各地青年得受艺术、科学和文学的陶冶,在他们青年时代就建立起彼此间的感情,养成了他们的习惯,使他们团结一致,使全国各地青年结为一体,从而逐步地理解到全国各地互相敌视和矛盾是没有理由的。”他和随后的几任总统都有意在首都创立一所兼有学术和政治意义的学府。尽管因种种原因华盛顿的理想未得实现,但他于1790年在国会咨文中诚恳地告诫说“在任何国家,知识都是增进人民福利的最可靠的基础”。他在1796年卸任总统职务的告别演说中讲道:“请把传播知识的机关培植起来,并把这项任务当做极为重要的任务。因为政府既依靠群众意见来施政,群众就必须受到启发而免于愚昧。”他殷切希望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把提高学校水平、传播知识作为首要问题来抓,目的依然是要通过教育发扬民主。

杰佛逊同样是教育事业的呼吁者和争取者。1779年,他建议弗吉尼亚议会将威廉-玛丽学院改为州立大学,但未被通过。他在致友人的信中说:“比一切更为重要的,是我希望人民都受到教育。因为我相信最安全的保障人类自由的方法是使人民都有善良的思想。”杰佛逊同样认为建立公办学校体系旨在为民主发展教育。他写到:“我们相信,防止暴政的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尽可能启发全体民众的头脑。”他又说:“在一个文明的世界里,企求一个国家,一方面是无知的,一方面是自由的,事实上是办不到的。”詹姆斯·麦迪逊总统(Jamesmadison,任期1809~1817年)也非常重视发展教育。他指出:“真正成为自己统治者的人民,必须以知识赋予的力量来武装自己。”詹姆斯·麦迪逊在国会咨文中反复重申教育为民主服务的主题。

很多知名人士也强烈意识到教育对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是至关重要的。物理学家和独立宣言的签署者本杰明·软什于1787年给费城的公民写了一封信(该信发表在《独立的盖兹蒂尔》杂志上),强烈要求穷人孩子免费入学,他担心未受教育的公民会损害新建立的民主。他认为:“无知、堕落的民族不会长久,也不会幸福。”他的这种观点得到了同僚们的认可。由此看来,教育首先作为民主的工具或手段,引起总统们对教育格外重视。

从19世纪直到20世纪早期,美国总统对教育的兴趣主要集中在通过教育培养公民意识。不过,从林肯(abrahamLincoln,任期1861~1865年)签署旨在支持农业的《毛雷尔法案》直到20世纪早期,伍德罗·威尔逊总统(woodrowwilson,任期1913~1921年)才开始意识到在一个工业化国家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联邦教育体系及其管理机构的政策变化

1.教育地方分权体制的确立

建立美国教育体系是早期美国总统一个从未间断的重要任务,他们对于移植过来的欧洲教育的美国化表现出高度的清醒,主张要有分辨地吸取别国之长,把美国的教育和欧洲封建教育划清界限。美国教育领导分权制的确立实际上就是在早期美国总统教育政策的两难摇摆中形成的、极具美国特色的教育管理体制。建国初期,曾有人主张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利,采行中央集权制;也曾有人主张防止中央的权利集中,采行分权制。在教育事业的领导管理体制上,有人主张建立统一的国家教育制度,把地方设的学校、县设的文实学校、州立的学院以及国家的大学完全归纳于一套内容广泛的组织之中。其上设置教育部负责统辖,教育部又在各州设置代表,负责各州的教育领导事宜,从而使相同的学校都有同样的课程、教科书和要求达到的水准。他们认为,这样便能保证教育事业的成功,同时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改良。这将使幅员辽阔的国家的公民养成联邦统治下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有人主张分权制。他们认为中央垄断政权过多,一旦成为暴政,是可怕的。中央统得过甚,便会失去因地制宜的灵活性。这些争议使得美国于1787年制定的联邦宪法中不曾提及教育问题。数年之后,才于1791年的宪法修正案(即《人权法案》)中,在第10条内规定:凡宪法不曾赋予联邦而又未曾限制划归各州的权利,都属于各州或人民的权利。教育恰恰是既未赋予联邦又未限制由州举办的事业,从此便属于各州的职权。教育领导管理的分权制从此便正式确立。这种富于适应性和灵活性的体制为以后美国教育自由而健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联邦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立

美国南北战争后,从小学到大学,各级教育发达;从北部到南部,各州教育发达。学校众多,学生众多,教授众多,教室众多,设备众多,经费众多;与此同时,出现了众多的矛盾和问题。州和州之间、各州和联邦之间都需谋取协调配合。联邦在教育领导方面虽不能集权,却不得不与日俱进地加紧过问教育和处理教育事宜。联邦教育及设立联邦政府领导管理教育事务的机构就摆到了美国早期总统们的议事日程上。

在美国建国之初,这种急切需要就被人们意识到了。开国元勋华盛顿呼吁建立国立大学于首都,它既是培育人才的学府,又承担全国教育建设和指导的责任。历经了将近百年之久,1866年美国各州和各城市教育厅局长协会举行会议时,俄亥俄州教育厅长怀特曾提议建立联邦教育局。同时,当时该州国会议员加菲尔德在国会提出在中央设教育署,任务是负责收集各州和各地区教育发展的统计资料,交流全国教育组织领导、学制和教学方面的情报。1867年3月2日,该议案以极少量的多数票通过,随即于联邦设立教育署,由总统任命署长,署长仅系总统佐理人员,不属于内阁成员,每年由署长向国会提交教育报告。但是,由于反对派顾虑教育走向集权,教育署成立的次年既缩减署中职员人数,又大大削减署中的经费开支。1870年,独立设置的联邦教育署改称为教育局,隶属于联邦内政部。1939年,联邦政府调整机构,教育局又脱离内政部,改为联邦安全部所属,在美国教育协会等呼吁下又改为联邦教育局。直到二战之前,无论是教育署,还是教育局都不曾对全国教育发挥较大的领导和管理作用。

然而,教育署和教育局的职责从整体来看仍是逐步扩充的,规模是逐步扩大的。1867年初成立时,署中仅有人员5人,到二战前已经增至500余人,管理的项目日趋增多,逐渐成为拥有多种职权的中央教育领导机构了。1953年,联邦政府成立卫生、教育、福利部,教育局随而改为该部的教育总署。1976年国会参议院才通过设置联邦教育部的议案,俾能制定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大计,并对于全国处于分散状态的教育工作进行协调。同年10月,成立联邦教育部的法案终于由卡特总统(JamesCarter,任期1977~1981年)签署,联邦教育部乃得成立。

赫伯特·胡佛(HerbertHoover,任期1929~1933年)是在联邦教育机构变迁过程中值得一提的一位总统。他试图把教育署提高到内阁的地位,达到部级。他所提出的第一批议案之一是任命一个国家教育顾问委员会,由50位教育家组成,考虑国家的教育政策。1929年,在对国会的首次咨文中,胡佛陈述道:“鉴于对联邦政府应该实行的教育政策存在很大的分歧,我任命了一个由重要的教育协会的代表组成的委员会来调查并提供推荐。”胡佛还说,重新组建教育服务部门是必要的。胡佛的国家教育顾问委员会签署了一个引起争议的报告。此报告要求中央政府加强而不是放松对教育的控制。由于在美国历史上出现了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许多复杂的问题不断涌现,致使胡佛无瑕顾及他感兴趣的教育问题。

三、关于受教育权利与教育民主

在创建美国教育的进程中,从制度上逐步实现并保证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应该说是美国教育史上极为精彩的一幕,当然也是极为漫长的一幕。总统们很早就从许多方面来思考逐步实施平等的教育。杰佛逊是这方面最积极的倡导者,并领导与推动了多项教育改革。为实现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推动教育民主,由于在任前后为教育事业所做的努力和贡献,他被誉为“教育总统”。应该说,个人经历使这位总统对教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坚定执着的建设意识。杰佛逊集学者、建筑学家、语言学家和考古学家于一身。他用“如饥似渴”来描述自己的求知欲。他是这样来概述自己的教育哲学的:“良好的教育会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开阔人们的思维,为议会指明方向,为工业提供指导,并能增强国力,繁荣社会,幸福百姓。”因此,教育应是普及的、民主的。

在关于受教育的权利方面,杰佛逊建议女孩也有上学的权利。他力主消除教育上的性别歧视,使男女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他重视教育的意识和建设教育的举措是超前的。他在弗吉尼亚州的学校规 杰佛逊对于教育民主进程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建立公立的、免费的、面向大众的学校,并通过选拔机制来保证学生均等地进一步深造和接受教育的机会。杰佛逊曾建议在弗吉尼亚州建立100所前三年免费的学校,然后设立十所文法学校。在文法学校里,学生应缴纳学费和伙食费,但是那些优秀的、有培养前途的学生可得到一定数额的奖学金。获奖学生的名额是有限的(按杰佛逊的说法应为20名),以便发现最有前途的天才学生,进入威廉-玛丽学院深造。由于种种原因,杰佛逊的计划在弗吉尼亚州没有成为现实,但公立学校的概念却保留了下来。

消除种族歧视同样是美国教育民主进程中的里程碑。作为总统,倡导黑人教育应该是林肯最富建设性的突出贡献。《独立宣言》宣称,人生来是平等的,但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如华盛顿和杰佛逊都是大种植园主和大奴隶主。华盛顿主张维系奴隶制,而杰佛逊虽然在起草《独立宣言》时曾抨击奴隶制,但也是废奴的缓进派,后因南方种植园主和北方奴隶商的反对而改变态度。在《独立宣言》中根本未涉及蹂躏民权最甚的蓄奴制。以后在联邦宪法中竟然允许20年内不限制买卖黑人。19世纪20年代兴起的废奴运动历数奴隶制的罪恶,呼吁解放黑人。南北战争时期,林肯总统于1862年6月19日颁布了法律,在美国实行禁止奴隶制。继而,与同年7月22日宣布了《解放黑奴宣言》,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凡参加叛乱的南方各州种植园主的黑人奴隶获得解放。与此同时,政府还建议北方在战后进行这项改革。1865年国会批准了《宣言》的内容,成为联邦宪法的第13条修正案。1866年又批准了联邦宪法修正案,规定:“凡在美利坚共和国出生或划归美利坚共和国而受其管理之人,都是美利坚合众国及其所居之州的公民。”这样美国黑人的公民地位就确定了,随而各州宪法确认了黑人受教育的权利。黑人受教育权利在法律上得到肯定乃是历史上新的一页。然而,时至今日,美国黑人仍然在为获得真正的平等权利而奋斗。

1862年林肯签署的《毛雷尔法案》在美国教育史上是一个转折点,对美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此以后,美国教育和经济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毛雷尔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人,便由联邦政府拨给土地三万英亩,可用其收入作为开办工、农学院的基金。这种学院一般修业四年,培养发展所需专业人才。由于它适合当时生产发展的需要,很快培养出大批人才,同时也做出了一定的学术贡献。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就是这时建立起来的理工科高校。《毛雷尔法案》公布前美国州立大学不多,法案公布后州立大学迅速增加,对美国工农业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另一种倾向,便是在欧洲世俗大学重视学术水平的影响下,美国也努力发展专重学术研究的大学。

从根本上说,《毛雷尔法案》也是平等主义的延伸,它向下等阶层的学生打开了大学之门。此外,《毛雷尔法案》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赠地大学的建立是同传统的局限于学术研究观念的分离。美国服务性大学的发展使象牙塔中开放的花朵能在农业市场中结出累累硕果。

“进步教育家”威尔逊总统是美国教育民主化进程中又一位重要的总统,他把教育民主化的进程推进到师生民主关系的建设与民主生活的保障上。他提出了两项重要改革,使他博得了“进步教育家”的美誉。第一项改革是实行导师制。威尔逊认为,单靠课堂教育和考试来训练学生是不够的,主张增加学生与导师的接触机会,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这一改革使普林斯顿大学成为许多大学的楷模。第二项改革是关于改组大学学生整个生活的计划。威尔逊设想根据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模式,把全校分成若干“生活区”,以使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加强交往,主要想消除富豪子弟与普通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界限,以利于他的导师制的贯彻。这也反映了他的民主思想。威尔逊坚信19世纪关于教育为民主服务的信仰。1918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高峰期,威尔逊反复向全国的教师陈述这一观点。他提醒教师们说,爱国教育始终是美国学校教育的责任。他恳请他们对政府的基本原则能够深深地理解。对威尔逊来说,美国是民主之火的保持者,既然这个国家必须主要依赖于教师来教育国家的新一代,因此,他告诫全国的教师说:“在你们的教育下,孩子们应该理解严峻的责任和至上的荣幸,这些都属于美国,美国是世界民主规则的主要的解释者。我们相信,只有这些民主规则是唯一的力量,它能够消灭世界上的所有的不平等,并给人类带来和平和幸福。”

四、结语

美育建设方案篇7

关键词:社会资本;档案诚信建设;信任;规范

20世纪90年代以后,学术界广为重视“社会资本”问题。这个问题主要是指建立在信任和互助合作基础之上的社会关系网络,它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重要资本之一。亚里山德罗•波茨和塞森布雷纳认为,有关社会资本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典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和帕森斯的“价值融合”以及“强制性信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限度的团结”、齐美尔(Simmel)的“互惠交易”。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正式使用了这一概念。20世纪90年代,罗伯特•普特南将社会资本概念正式引入政治发展与民主治理。他将社会资本界定为“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的效率。”①

20世纪90年代以后兴起的社会资本理论与加强档案诚信建设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逻辑性。档案诚信建设问题的提出源于档案行政服务与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一些非诚信问题的不断出现。进入新世纪,档案工作的服务机制老化与缺失的问题已日益突出。比如:档案从征集、登记、鉴定、整理到保管、编研、利用等一整套内部管理运行机制,都一直沿用传统的做法,其中有的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在档案管理中也缺少必要的人员培训、业绩考核、激励、资金支持以及业务协作等相关服务机制,尚未设立拓展档案工作活动领域的各类“中心”等等,这些都使新时期的档案工作出现混乱和效率低下,②直接影响着档案诚信建设,比如档案的公开、咨询以及开发利用过程中,如何体现公开和公正?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如何接受公民的建议和批评?等等。因此,概括地说,档案诚信建设既包括档案工作者自身的诚信建设,同时,更强调档案工作者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是在社会诚信建设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应该发挥的作用。例如,最近,我国外交部陆续开放部分早期的外交档案;在连战、宋楚瑜先生访问大陆期间,大陆方面提供的和他们有关的档案复制赠品等等,都使我们看到了档案工作,特别是档案诚信建设在提升我国社会资本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从社会资本的内涵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与档案诚信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性,即社会资本的充分发育是使档案诚信建设得以实现的基础。因为只有在档案工作者普遍具有团结、互助、合作与信任的公共精神的前提下,档案工作者才会具有自觉遵循社会道德规范、自愿为公众服务并且具有负责的意识和品格。此外,档案诚信建设水平的提高也是社会资本不断发育和提升的重要保证。因为,只有进一步加强档案政务公开,拉近政府和公民之间的距离,增加政府与公民的沟通与互动,才能“取信于民”、让公民更好地参与到档案诚信建设工作中来,才能让他们对档案工作,包括对档案法律法规以及档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出建议和批评。这样,发育和提升社会资本、维系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以及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才有保证。

社会资本理论强调的是信任、规范以及对公民的美德教育。档案工作者自身的诚信建设也离不开这些社会资本要素的发育和提升。

(一)信任是社会资本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塑造普遍信任的社会资本则与政策执行网络的成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社会信任关系到国家的经济绩效和发展模式与道路的选择,一个国家的信任度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规模,进而影响该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而就档案工作而言,社会信任关系形态、信任维系的方式、公民对政府的政治态度和社会关系的心理认同等因素,对档案工作的组织网络构建以及档案工作中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互动关系方式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档案工作中信任社会资本的培育则应着眼于创新档案服务与管理工作机制。这首先需要档案管理人员树立“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不断打破“三个思维定势”,实现“三个彻底转变”,即不断打破陈旧的思维定势,实现档案工作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彻底转变;不断打破僵化的思维定势,实现档案工作由计划经济型向市场经济型的彻底转变;不断打破狭隘的思维定势,实现档案工作由单向服务型向多向服务型的彻底转变。

其次创新档案工作服务机制需要建立档案文件资料“超市”服务中心。以南通市的档案“超市”为例,在江苏,自南通市档案馆首开档案“超市”先河后,目前“星星之火”正在逐步燎原。今年10月份,启东市档案馆文件资料“超市”服务中心也向社会开放。该中心征集了全市86家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以及“条管单位”等自1998年以来出台的现行文件及有关资料近2000件、文件汇编138册、法律法规68册。直接为社会各界、各类法人机构和广大群众提供投资、经营、就业、房产、权益保护等涉及切身利益的现行文件信息资源。“中心”实行开架服务、自由查阅的形式,查询者也可通过上门、电话、信函、传真、网上查询等多种方法进行查询。③

最后是应建立档案信息网络咨询服务中心。通过档案信息“高速公路”建立档案信息网络咨询服务中心,档案信息服务具有快速、便捷、节约、高效的特点,是人们获取档案信息的最佳选择之一。因此,县(市)以上档案管理部门都应倾力修筑这条信息“高速公路”。目前有条件的要马上修建,尚无条件的也可积极创造条件修建。各机关、社会团体和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事业单位应建立“分中心”,即档案信息“高速支路”。这样,通过数年的努力,即可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交错的档案信息“高速公路网”。当然,我们还要制订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达到档案信息接收量大、覆盖面广、自身质量高和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效果显著的要求,使之成为档案服务与管理工作机制创新的一个大动作,一个大手笔。④

(二)社会信任的产生也来自于另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规范”。在科尔曼看来,社会规范,可以将行动的控制权从行动者转移到其他人手中。行动具有“外部性”,具有影响他人的后果(积极的或消极的)。外部性有时候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来控制,但是这常常做不到。“当行动给一群人带来类似的外部性时,规范就产生了,然而,行动控制权的交易市场难以轻易建立起来,而且,没有一个行动者能够在旨在获得控制权的交易中受益”。规范是被灌输出来的,是由模式、社会化(包括公民教育)和惩罚来维系的。⑤换言之,规范既包括了外部的惩罚等制度,也强调一种内在的道德约束,即运用道德力量的对政策执行主体进行制约。

规范社会资本的发育首先应建立外部惩罚和奖励机制。惩处是对行政行为的一种消极控制手段?熏但它却是在档案诚信建设中起到重要的负强化作用的处置方式。档案服务与管理工作中,对于任何违法和失职行为都必须依法给予应有的处罚?熏决不能姑息。在实施惩罚机制的同时,我们也要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有效的奖惩机制,即正强化与负强化相结合的机制,正是使档案诚信建设得以持续合法存在的关键之一。这些内容,在我国档案管理的一些法律法规中已有所涉及,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中规定,行政主管部门对在档案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而另一方面,对有违法违规行为的,由行政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等等。今后,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档案工作中的外部惩罚和奖励机制,通过建立正当的竞争机制和科学合理的工作业绩考核评价机制,把个人的工作实绩与其经济利益紧密挂钩,做到奖罚分明,奖罚有度,以充分调动广大档案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开创档案服务与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

(三)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档案工作的诚信建设也来自于对档案工作者的美德教育――包含道德伦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行政伦理教育。当然,在美德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培养档案工作人员在政策执行中的“法治”意识。现代守法精神体现的是正义和理性原则下的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的和谐一致,“在一个民主政治中,一个公民可以无拘束地谴责某项法律,并通过政治过程寻求对它的变更,但是,直至这项法律被变更,它都应该得到他的服从。”⑥因此,要由“法制”教育转向“法治”教育,变守法教育为对档案工作者“法治”意识的针对性培养,进而塑造档案工作者在档案工作中积极的守法精神。如前所述,内在的道德与“规范”社会资本有紧密的联系,而档案工作人员的美德教育则有助于档案工作者在档案工作中牢固地树立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真正做到执政为民,勤政为民,励精图治,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及效率和效能兼具的方式服务公众,由此也促进了档案工作中“规范”社会资本的形成和转化。

注释:

①⑤[美]罗伯特•普特南著,王列等译,《使民主运转起来》,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5页,第201页。

②③④张一平,创新档案管理服务机制开创档案工作崭新局面,http?押//wh.ntdoor.com,2004-6-22.

美育建设方案篇8

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孕育、萌发形态

从晚清洋务运动到20世纪40年代,我国工艺美术教育主要经由5条办学道路曲折地发展。包括晚清的洋务学堂,外国教会学校的工艺传习所,清政府“新学”中的中小学教育和师范教育,民国前后实业教育中的各种习艺学校,以及一批留日留欧学生回国后,在高等美术院校创办的工艺美术教育。不同的办学道路缘于不同的目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其中工艺教育、手工教育和图案教育是这期间主要的教育形式。

工艺教育:清末民初各种形态的工艺教育,孕育了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产生。为培养工厂、机器生产所需要的熟练工人和专业技术人才,继洋务运动的工艺学堂和教会创办的工艺院之后,不少工科学堂开设与技术、工艺相关的课程,中国学校式工艺教育随之兴起。工艺教育不同于艺术设计教育,它出现早、概念比较含糊,其宽泛程度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工艺技术和造物领域,突出职业性、生产性,具有专业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的特点,成为不同性质、不同专业细化了的各种职业教育形式。而艺术设计教育是现代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生产分工的深化逐渐从工艺教育中分离出来的,并逐步形成自身特色和独立的体系。工艺教育作为艺术设计教育的萌发形态,在世界各国的设计教育初期都曾出现过,为艺术设计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手工教育:为补充工艺教育的不足,1903年清政府于中、小学及初、优级师范学堂加设手工课,第一次以国家名义对工艺教育、手工教育的专业设置作了具体规定,包括土木、窑业、染织刺绣、金工、木工、漆工、电器、机器、造船和图稿绘画等科目。专业涉及整个工业部门,其中相当一部分专业与艺术设计联系密切。尤其图稿绘画科,突破了传统生产模式,反映出设计与制作相分离的工业化生产特征。我国手工教育的普及是在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正式实行新教之后,为解决中小学美术师资困乏,1906年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率先将原有的图画手工课,晋升为图画手工科(专业),开设素描、水彩、油画、中国画、用器画、图案画及金、木、竹、漆等工艺类课程,开启中国新式美术教育的先河,标志我国专业化手工教育的开始。此后,各类新式学堂大都设立此类课程或专业。手工教育是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这种生产与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方式,是传统师徒制向现代学校教育的过渡。手工教育作为普及性基本技能教育,主要在中、小学和师范教育中开展。手工教育重技能培养,与追求创造精神的艺术设计有根本区别,但是他们之间部分目标、教学内容和工作对象是相通或相同的,是设计教育萌发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案教育:与职业性工艺教育和普及性手工教育不同的是图案教育。辛亥革命后,中国新式美术教育迅速发展,除原来的师范类美术教育外,一批独立的艺术院校应运而生,成为中国艺术型设计教育的重要源头。1918年我国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北平美专成立,设有中国画科、西洋画科和图案科系,是中国图案教育的发端,此后图案教育在整个民国时期发展迅速,1921年上海美专增设工艺图案科,1928年林风眠等创建杭州国立艺专,下设绘画、雕塑、图案三个专业系。“图案”作为艺术设计的专用名词源于日本。我国最早留学日本、从事图案教育的陈之佛曾将图案解释为“制作用于衣食住行上所必要的物品之时,考虑一种适应于物品的形状、模样、色彩,把这个再绘于纸上的就叫图案。”这里的图案是制作物品之前的设计稿,已经是从传统手工制作中分离出来的设计了,与今天的“艺术设计”很接近,与工业设计大致相同。但是,这种设计与制作的人为拨离,和“图案”一词字面的局限,致使图案经常被理解成“装饰纹样”,随之缩减为纯粹纸上的纹样训练,最终被工艺美术教育所取缔。因此,图案教育并不等同于艺术设计教育,而是设计教育的雏形和初期阶段。清末民国50年,尽管出现了各种艺术设计教育的形式或征兆,也培养出一批专业人才,但教育规模小、分散,社会影响不大,不足以推动行业及教育的发展,传统“艺徒制”仍然是技艺传承的主要形式,而图案教育的纸上谈兵,手工教育和工艺教育的重技轻艺、忽视创意,都反映了设计教育初年,曲折的经历及举步维艰的初创局面。

艺术设计教育探索阶段的工艺美术教育

1949年新中国伊始百废待兴,工艺美术作为出口创汇和文化事业受到重视和保护。全国性工美行业调查,国际民间艺术、工艺美术产品交流展,成立手工业联社和专门的工艺美术管理机构,提出“适用、经济、美观”三项基本原则。确定“工艺美术”的概念:作为一定物质材料的艺术加工,具有实用和审美双重属性,工艺美术的内涵扩大了,除传统手工艺和民间工艺外,增加了现代艺术设计的内容。50年代初,国家将旧中国分散的、教学性质相近的工艺教育、手工教育和图案教育统一为工艺美术教育,并建立起正规教育与职业培训相配套的高、中、初三级工艺美术教育体系,为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工艺美术设计、研究和教育人才的培养。从50年代至80年代初,全国有独立的工艺美术高校1所,设有工艺美术系科的美术学院6所、艺术学院5所、工科学院5所,开设的专业包括陶瓷、染织、服装、家具设计、漆器、装潢、室内装饰、装饰绘画、装饰雕塑、商业美术、书籍装帧、工业造型等;中等工艺美术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具有一定设计能力、并掌握某门专业技能的一线专业人才,1956—1975年,全国有此类学校18所,开设专业主要有工艺绘画、陶瓷美术、染织编绣、漆器、金属工艺、日用品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装潢美术、玩具造型等,这类学校由各地区行业部门管理,专业设置与行业对口,毕业生统一分配到工艺美术企业工作;除全日制院校教育外,70年代工艺美术职工教育机构出现,职工大学、中专和技工学校及行业组织与教育部门合办的职业高中,保证了全国各地区大批工美生产技术工人的培养。

50年代,正是德、英、美、日等国大量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时代,其中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最典型。中国紧随其后,1956年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清华大学营建系和中国美术学院图案系,合并成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美院),直属文化部和中央手工业管理局,专门培养高级工艺美术设计师和设计理论人才,作为中国第一所艺术设计高校,它的体制体系一直是我国艺术类设计院校的基本模式。60年无锡轻工业学院(江南大学)创办轻工日用品造型美术设计专业,成为新中国工科院校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开端。遗憾的是这类学校太少,中国十几亿人口,只有一所独立的高等设计院校(其余都以工艺美术科系的形式夹杂在艺术等其它类高校中)和一批中等职业学校显然是不够的,而且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当时以传统手工艺教育为主,现代设计的内容很少。尽管如此,业内还是有人提出,在全国多建几所工艺美术高校,各地要有分工和特色,除北京外,上海、四川、云南等地也要办。遗憾的是终止了这一切。

总之,建国至20年,中国工艺美术教育格局初步确立。教育规模扩大,教育类型、教育层次日益完备,同时逐步形成了地区、学校间鲜明的特色,如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及学科结构等。最值得重视的是,这些成绩和特色的形成基本是自主探索的结果,与清末民国设计教育受外国影响不同。正因如此,这段中国特色的办学经验弥足珍贵和重要,尤其是60年代设计教育的调整、压缩和提高,很值得研究和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与反思

艺术设计教育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对经济活动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教育活动,纵观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史,始终受到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的制约与影响。80年代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致使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开始向艺术设计教育过渡。首先是“工艺美术”这种将手工艺活动和现代工业生产综合在一起的概念遭到质疑。其次是“工业设计”的崛起,用“设计”的概念表述现代社会机器生产的造物活动,成为人们的热议,是“工艺美术”还是“工业设计”?这场讨论始终没有定论,但它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等问题的关注,开始思考艺术设计学科的内涵、外延、基本属性以及反映在教学上的特征和要求。

80年代初,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湖南大学等率先开设工业设计专业,1987年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成立,加速了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1998年,全国有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由7年前的20所猛增至200余所,而且工科院校开办艺术设计、特别是工业设计专业的远超过艺术院校,两种不同课程结构的办学模式,丰富了设计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随着艺术设计领域的不断拓展,工业设计已经不是艺术设计的全部了,它和环艺、视觉传达设计等门类一样,成为艺术设计学科的一部分,“艺术设计”取代“工业设计”逐渐为人们所接受。1998年国家正式改“工艺美术”为“艺术设计”,学科定名为“艺术设计学”,但研究生教育却又把它定名为“设计艺术学”。不同名称反映不同的认识分歧,反映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学科研究的成长与异动。

我国艺术设计起步不晚,造成发展缓慢、落后于欧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国情不同、先天不足。中国的艺术设计产生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母体中,既无工业基础又无成熟的商品经济市场;建国后长期的计划经济,缺乏必要的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改革开放,工业化、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工业化的任务至今尚未真正完成,企业对设计创意的需求远远小于对商品广告的依赖。因此,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点毋庸置疑。发展初期的艺术设计,不可避免带有跟随性、实验性等缺少内生性和竞争性的缺点与问题。

首先,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是数量而不是质量。利益驱使,各类院校不顾自身办学条件一哄而上,其中既有艺术、工科类院校,也有师范、综合类学校,甚至还有农、林学院。严重的失控与盲目的发展,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和教学整体实力的削弱,已经成为当前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问题。设计教育的另一种倾向是,重技轻艺、忽视理论研究。这其中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它已经是中国设计界各种问题的根源之一,也是影响设计未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没有一个独立、比较完善的艺术设计研究机构,学科研究多半通过工艺美术教育机构完成。近十年来有所好转,无论是设计概念、原理等基本理论研究,还是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等分述理论研究,或是造型基础、色彩基础、工艺学、材料学等应用理论的研究。但是,理论研究的浮躁、功利、短视和观念陈旧,研究方向的分散零碎,理论队伍的参差不齐,应该引起足够的注意。

美育建设方案篇9

1.1教学对象、培养目标定位方面:将教学对象分为大文、大理两个方向,将美术学科教学的目标定位为“提升该专业师范生审美素养,并使之能在工作后以所学的美术技能辅助教学”。

1.2课程设置方面:摒弃“过分强调专业性”的模式、强调实用性美术模式、以“面广、层浅”的思路设置课程内容是普遍观点。

1.3教学手段、方法方面:突出手段与方法的现代化,无具体措施、执行方案论述,如“应该善于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来弥补这一缺陷,如幻灯、影像、多媒体,网络”等(赵相武,2011)。

1.4师资建设方面:强调应用型、综合型师资建设,但小学教育专业的一个美术课程不可能配备多个美术专业方向老师,与课程内容“面广、层浅”所形成的矛盾,仍是当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师资建设与课程建设的矛盾。就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研究的现状来看,目前国内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研究中有如下问题急待解决:美术课程研究、建设中忽视教育环境网络化的影响,师资队伍信息素养偏弱、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差,美术课程体系系统性较弱;该专业中美术课程内容“面广、层浅”,导致教学效果评估难、教学质量保障难、应用型综合型师资配备难等。造成这样的问题原因有二:第一,对教育环境的网络化不够重视;第二,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深入研究不足——该专业中美术课程的体系性弱。

2网络环境下研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应重视网络环境的影响

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开放性、交互性,为小学教育专业提供了宝贵的课程资源,为构建师生双向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奠定了基础。小学教育专业中建立在视觉基础上的美术课程,需要通过网络提供视频、图像资源的支撑。充分考虑网络环境,深入研究小学教育专业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通过对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分析,充分利用网络美术资源、多元的教学评价方式、丰富的教学活动形式、多样的师生交流渠道等优势,一方面可解决由于美术课程内容“面广、层浅”的特点,导致教学效果评估难、教学质量保障难、应用型综合型师资配备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可解决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中忽视网络环境的影响,师资队伍信息素养弱、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差,课程体系系统性差的问题。总而言之,网络环境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影响主要包括:学习形式的网络化、自主化,评价渠道的网络化、双向化,课程资源的网络化、公共化等等。

3网络环境下研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应重视条理与次序

3.1弄清研究的前提

在建构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探索与研究中吸收借鉴目前国内外对网络教育环境的研究成果,理清网络环境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教育的影响,以下是四点是必要的前提:第一,理清网络对美术教与学影响;第二,分析开设美术网络课程的可行性并展开实践论证;第三,探索网络环境下师生自主学习美术技能的模式;第四,尝试建立美术教与学的师生双向评价渠道;

3.2明确研究的内容

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研究,是立足于当下的小学教育专业,关注教育环境网络化的美术课程体系建构研究。它有别于以下二者:第一,有别于小学美术教师教育专业中的美术课程体系——培养小学专职美术教师;第二,有别于小学教育专业中美术方向的美术课程体系——培养以美术学科教学为主,同时能胜任小学其他学科教学的全科型小学教师。根据这样的定位,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研究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①网络环境下的美术学习环境变化研究;2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美术网络课程的可行性研究与实践;3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美术学科自主学习模式构建研究;4网络环境下师生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双向评价渠道的研究与实践;第二部分:1网络环境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影响研究;2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内容设置研究;3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结构研究;4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活动方式研究;第三部分:1网络环境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效果影响的因素研究;2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教学质量评估方案研究与实践;3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职后美术教学技能与素养的跟踪调查与研究。

3.3明确可行的实证方式

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研究,在通过前期的实践与基础研究后,需通过实证的方式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美术资源,以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创建线上、线下,开放与半开放相结合、灵活多元的课程内容、评价方式,帮助教师扬长避短,借鉴他人优势达成教学质量的最优化,帮助学生积极、充分地利用网络的优势最大化地开展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可分二个阶段来完成相应的实证研究:第一阶段:确定研究人员,设置调查问卷,分析总结,拟定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建构方案;第二阶段:进行逐步实验和研究。

4网络环境下研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展望

通过研究与实践,能从美术学科建设角度,改变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不够深化的现状,并使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充分体现教育发展趋势。将利用、开发丰富的网络美术资源,以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创建线上、线下,开放与半开放相结合,灵活多元的课程内容、评价方式,帮助教师扬长避短,借鉴他人优势达成教学质量的最优化,帮助学生积极、充分地利用网络环境下的优势最大化地开展学习与自主成长。有效构建与教育环境、社会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终身发展相结合的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及课程实施机制。最大化、最优化地达成培养“一专多能”全科型优秀小学教师的目标。

5结语

美育建设方案篇10

瑞景中学系由原天津市师范学校2005年转轨办学而建立的市教委直属重点示范中学,多年来为我市培养造就了大批优秀小学教师及音美艺术专业教师,积累了较丰富的音美艺术教育办学经验,造就了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我校2009年起在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上,开办了国办音美艺术高中教育,积极发展学校特色,打造办学新亮点。同时在普通高中办学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认真贯彻国家课程计划的基础上,把音美艺术教育系统纳入普通高中校本课程体系和学校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多方位服务支持。通过近年来实践,推进了学校办学特色及多样化发展,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2011年4月,经市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批准,我校进入全市112个市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单位行列,承担“音美艺术教育特色高中建设”改革试点项目。

一、特色高中建设的实施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并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

《天津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进一步制定了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计划,确立了“以优质特色和多样化发展为重点,加快推进普通高中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提出了实施普通高色建设工程、推进普通高色多样化发展的任务要求,并“支持普通高中根据自身特点,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培植优势特色学科,形成学校发展特色”。2011年,市教委专门印发了《天津市特色高中建设实施方案》,在全市启动实施特色高中建设工程,为推进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优化学校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具有多年师范办学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市教委直属中学,我校积极把握全市启动和推进特色高中建设的宝贵发展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我市“教育规划纲要”对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目标任务,按照《天津市特色高中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遵循多样化、整体性、重内涵、重创建的原则,发挥自身优势,科学制定学校《音美艺术教育特色高中建设工作方案》,力求努力创建独特的学校文化、鲜明的办学特色、丰硕的育人成果和较高的办学品质,促进学校教育优质特色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新的贡献。

二、特色高中建设的价值追求

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和发展人的地方,理应把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成长、实现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优质的教育应是充分适应和满足学生学习发展需要的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以学生为本,就要遵循学生学习成长规律,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求,不仅要满足学生升学的需求,更要为他们终身发展服务;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得好,而且要让他们生活得好,生活得健康幸福和更有价值意义。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方面,对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及认识感受人生真善美的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现代社会所需人才的良好素质都具有重要作用。我校拥有多年师范教育办学历史和文化传统,理应充分发挥学校艺术教育及美育优势,积极推进音美艺术教育特色高中建设,努力探索和构建以美立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的学校育人工作新格局,以更好地引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学校重视和加强艺术教育的目的,并非仅是期盼学生将来能在某个艺术领域取得多高的艺术成就或只是在考试升学上获取成功,而是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美育及心育作用,使全体学生具备更加良好审美素养,学会正确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培养形成行为美、心理美、心灵美的良好素质与追求。进而通过艺术教育深入实施,全面提升学校美育优势,促进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使其心灵得到美化升华,个性和想像力及创造能力得到充分激发,各种潜能协调发展,提高生命价值,体验和实现美好的人生。

三、特色高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把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生活的全过程

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我校注重深入挖掘整合、有效发挥利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及校园生活中的美育因素及功能,系统建立完善和创新学校美育工作相关制度与机制,使之与德育、智育、体育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加强,系统构建形成“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身”的学校育人工作新格局。

一是以美的教育养德,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通过系统加强完善学校美育,将美育与学校德育系列化实施方案相融合,制定形成年级美育系列化实施方案,促进美育与学校德育有机融合,探索建立学校教育以美育德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方法,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感召力和实效性。同时,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系列化融入各年级、班级教育生活及文化建设,大力倡导高雅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风尚,引领学生自觉追求语言美、行为美、心理美和心灵美,提升品德修养及学习生活品位,争创文明班级、争做文明学生;注重通过各学科必修课、校本选修课、文化讲座、校内生活实践活动,系统完善加强对学生美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和安全法制教育等,使学生提高审美素养,懂得如何正确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使学生身心健康、品格阳光,自觉追求和展现当代中国青年学生真正美的人格与风采。

二是以美的教育启智,加强学科课程美育功能的开发。系统制定实施各学科美育目标、任务及教学计划纲要,深入挖掘学科教材及教学内容蕴涵的美育资源,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美育水平,指导促进学生审美素养及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充分利用学科教学各种美育因素,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将美的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科课堂教学活动美育化,使课堂教学本身成为一种美的存在,让学生感悟美无处不在,时时得到美的启迪与熏陶。进而引领学生不断学会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更积极和谐的发展,使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追求不断增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三是以美的教育健体,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广泛开展“以美健身”教育活动,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坚持每年度举办体育节、举办校园艺体技能大赛,在坚持和开展好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及冬季长跑活动的基础上,在全校开设学生形体训练课程,建立多种学生体育社团及运动队,创建实施系列化以美健身特色育人活动等。进而在美的教育的带动下,通过文体活动的活跃开展,更好地激发学生旺盛的青春活力。

(二)面向全校学生普及音美艺术教育

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我校坚持把音美艺术教育全面纳入普通高中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开发开设多类校本音美艺术选修课程,在各个高中年级实行“必修性选修”,加强了普及性艺术课程教育;同时,把艺术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文化生活,通过校园艺术节、课外兴趣小组及学校艺术社团活动(学生艺术团、书画社等)、各类艺术创作或竞赛活动、开设舞蹈或形体课程等形式与渠道、培养和增强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艺术素养;我校力求使每个学生通过在校三年的学习,都能在音美艺术素养上至少形成一项艺术爱好或能力专长(包括戏剧舞蹈、书法篆刻等),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和创作实践能力的增强。

(三)创建特色班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我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的创新。一是优质办好国办音美艺术高中班教育,形成我校较完善的音美艺术专业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彰显学校音美艺术教育优势及育人成果。二是在普通高中各年级建立音美艺术特色教学班,推进高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试验。通过校本选修课、活动课、研学活动及课外实践活动等多渠道,对学生进行较系统的音美艺术课程教育,培养具有良好音美艺术修养或能力特长的“合格+特色”的高中生,促进学校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

(四)系统构建学校特色课程体系

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我校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基础上,注重科学建立与我校高中“艺术班”、“特色班”、“普通班“相配套的音美艺术课程和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形成了富有特色及层次化的校本课程体系。“艺术班”的艺术课程,突出专业发展和培养艺术人才的特点;“特色班”的艺术课程,突出文化艺术修养和能力特长培养;普通班艺术课程,以加强学生美育、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艺术素养为重点,注重音美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兴趣爱好的拓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同时,在总结近年我校课程改革实践经验及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较系统地编制了与特色艺术课程相配套的校本音美艺术课程教材,发展和丰厚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内涵。

(五)加强特色办学各项配套建设

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我校注重围绕学校特色高中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不断完善优化学校的建设管理机制、办学设施条件和文化生活制度,注重同步加强特色师资队伍、特色育人环境、特色校园生活、特色教育设施的配套建设,整体构建形成更具艺术教育特色的学校育人工作体系,促进和保证特色高中建设有效实施落实。

在特色师资队伍建设上,我校拥有23名音美教师组成的具有丰富艺术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其中音乐特级教师1名,天津市十佳青年画家1名,近80%教师为高级教师,为学校特色高中建设提供了较雄厚的师资保证。同时,学校注重不断提升全校教师在教书育人实践中坚持“四育并举”、共同构建“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身”育人工作新格局的观念意识与能力素养,不断完善优化校本特色师资队伍建设培训机制和相关制度。并充分借助发挥我校艺术教育社会资源优势,聘请与学校联系密切的有关专家学者组成学校特色办学专家委员会,深入指导学校特色办学发展和开展师资特色校本培训工作。市教育教学研究室2009年3月还在我校建立了全市首个“高中课程改革教学研究实践基地”,使我校能充分借助市教研室专家的全面帮助指导,科学有效地推进和做好特色高中创建工作。

在特色育人环境建设上,我校积极实施“特色校园育人环境建设工程”,精心组织开展全校师生共同美化设计、布置建设校园环境活动,营造彰显美育及文化艺术熏陶、展示师生文化艺术作品与成果的校园环境。走进学校,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的以美育人的文化艺术气息。学校“会说话”的环境给学生以做人的启迪、追求真善美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引领和促进着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尤其是学校音美专用教学区育人环境的建设,增强了学校艺术教育的特色文化氛围,把学生带入了高雅、和谐、温馨的艺术殿堂,彰显了学校办学特色及优势,为特色高中建设增添了亮点。

在特色校园生活的构建上,我校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校园艺术节、体育节、各类主题性艺术活动、校本综合实践活动等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的校园活动,为学生创设出展示才华与风采,体验成功与欢乐、幸福温馨的校园生活。特色的校园艺术生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和艺术修养,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全面深化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使学生心灵得到美化升华,个性和想像力及创造能力得到有效发挥,各种潜能得到充分激发和协调发展。

在特色教育设施建设上,我校坚持现代化、高品位、重特色、创一流的建设发展要求,不断加大学校经费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全面促进和保障音美艺术教育硬件及软件建设。系统建设配备了高水平、现代化的专用音乐教室6个,学生钢琴房50间,专用舞蹈及形体教室2个,专用美术教室5个,国画及书法艺术教室2个,音美艺术欣赏教室2个,艺术作品展厅1个,各类音美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设备、器材及图书资料一应俱全,充分满足了学校音美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为我校音美艺术教育特色高中的建设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持与保障。

(六)建立发展特色办学对外合作关系

我校拥有较丰富、优越的音美艺术教育社会资源,现今在我市众多高校从事音美艺术教育及研究管理工作的专家学者中有许多人都曾多年在我校(原天津市师范学校)从教,至今与我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为我校创建音美艺术教育特色高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资源。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我校注重充分发挥上述校外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建立与我市高校教育培养合作衔接的可行方式与合作关系。在课程开发、项目合作、教师培训和学生发展指导等领域广泛开展合作,为我校音美艺术高中及普通高中学生成长发展和学校特色及多样化发展铺路搭桥。

(七)注重科研引领学校特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