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美丽乡村专题调研报告十篇美丽乡村专题调研报告十篇

美丽乡村专题调研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21:40

美丽乡村专题调研报告篇1

赵一夫,1973年出生,2005年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获得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海峡两岸农业研究和农产品市场与贸易政策研究。多年来,合著出版《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发展与探索》、《开拓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新视野论文集》(新形势下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与发展研讨会)、《海峡两岸农业经贸关系研究》、《台湾农业经营模式研究》等四部著作,三十余篇,主持和参与课题19项,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央部委及地方政府委托课题等,为海峡两岸农业的共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科研支撑。

美丽新中国,从美丽新农村开始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曾明确提出,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如今,把农村建成美丽家园,已成为经济新常态下各地的共同追求。自从事海峡两岸农业研究以来,赵一夫对海峡两岸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尤其是台湾自2008年开始推行的“推动农村再生计划,建立富丽新农村”政策,更是给了他深入探讨大陆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启示,也让他对大陆建设“美丽新中国”的规划有了建设性的想法。

据赵一夫介绍,台湾推出“农村再生”计划的政策目标强调农村整体发展需要,运用整合性规划概念,以现有农村社区为中心,强化由下而上的共同参与制度,重视生活、生产、生态三生均衡发展,强调农村产业、自然生态与生活环境的共同规划与建设。通过多年的实践已经成效显著,可见这是一项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存的新政策,对大陆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赵一夫通过整体梳理现阶段大陆乡村建设的政策推进措施,发现大陆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从政策到实施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认为,大陆可以借鉴台湾农村再生计划的实施经验,进一步激发农村居民主体的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注重软硬体同步建设,形成永续发展的局面。

同时,赵一夫还提出了具体的启示和建议:

首先,由于大陆农村建设的许多相关规定并没有制定形成独立的法律法规或者技术规范,缺乏足够的约束力造成管理上的困难,因此他建议以法律或规范的形式建立农村建设的持续推动机制,有效保障农村建设能够在规范管理的框架内依法进行。

其次,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农村建设的主体,因此,农村建设在规划设计和推进落实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自下而上的积极作用。在整个规划过程中,应征询和考虑农民对农村建设的意见,培养农民自主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同时,农村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单纯依靠政府资金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赵一夫建议,可以借鉴台湾“农村再生”计划的实施经验,资金的筹备与运用采取基金运作管理方式,保证资金投入和使用的连续性,从而使农村建设政策能够稳定、持续、长久地推进落实。

最后,针对目前大陆在农村建设中,重视农村道路、房屋、基础设施的建设,忽视乡村传统文化与技艺的传承;重视生态资源的利用,忽视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育等现象,赵一夫建议应统筹兼顾软硬件全面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和人文环境的和谐发展。

合作交流,共迎两岸美好未来

十余年来,赵一夫多次为海峡两岸的农业发展提出政策性建议,其中包括“祖国大陆扩大开放台湾水果进口市场的调研报告”,“关于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及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与发展情况调查”,“台湾农产品生产结构和区域分布”,“新时期推进对台农产品贸易政策的重要举措”,“台湾农民创业园专题调研总结报告”等等,为两岸农业生产和贸易方面的合作提供了宝贵的意见,为相关部门政策制定提供了有利的支撑与借鉴。

多年来,赵一夫积极参加海峡两岸农业领域的各种交流活动,包括相关的学术会议/学术报告会,包括多次参加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研讨会;参加“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赴台参加“农产品运销及批发市场经营管理研讨会”;参加由全国与地方政府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关系研讨会”;参加由两岸农业科研组织联合主办的“两岸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加两岸研究机构共同举办的“海峡两岸农业科研研讨会与教育研讨会”等;2015年12月,赵一夫受邀赴海南澄迈参加“琼台农业青年企业家创业研讨会”,并做了题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模式与发展策略”的学术报告;2016年先后受邀参加“2016(第)京台农业合作论坛”以及“第二届两岸青年农业论坛”等,并做大会主旨报告,在海峡两岸农业研究领域形成了较好的口碑和影响力。

美丽乡村专题调研报告篇2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是当前一些农村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来自广东省政协《关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调研报告》,更是让人“触目惊心”。调查报告显示,广东化肥施用强度高达852.4公斤/公顷,是发达国家警戒线的3.8倍;农药使用量为40.27公斤/公顷,是发达国家对应限值的5.75倍。广东全省仍有38个县(市、区)未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每天有72万吨的工业污水(约占全省农村日产工业污水总量的25%)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严重污染环境。

森林城市、宜居城市、山水城市……提起改善生活环境,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城市。然而,当下农村消费向城里看齐,“生活污染”也在慢慢“接轨”。乡亲们腰包鼓了,敢消费了,包装盒、塑料袋、饮料罐,产生的垃圾不比城里少。可乡村的卫生基础设施比较少,有“产”无“出”,形成“垃圾围村”。甚至,不少在城里无法立足的高耗能、高污染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异地搬迁”,造成“工业污染下乡”之虞。

与恶化程度相比,农村生活环境被关注的程度却远远不够。由于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等方面严重不协调,这些因素使得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转移后,其治理难度又比城市大得多。但是,农村的生态环境,不仅关乎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各种污染最终还会通过水、大气和食品污染等渠道影响到城市人口。城乡之间唇齿相依,同在一片蓝天下,一旦农村的生态屏障遭到重创,终有一日会带来影响全局的环境灾难。

美丽乡村专题调研报告篇3

2017村支部书记两学一做工作述职报告一: 

根据省、市、区关于两学一做、换届选举、同步小康驻村等相关工作要求,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和关心下,阿所村党支部认真研究,真抓实干,积极推进相关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阿所村位于牛场布依族乡东南部,全村辖6个村民组,5个自然村寨,235户,总人口987人,全村国土面积7500亩。境内居住着布依族、汉族、苗族、彝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6%。境内有沙文至牛场、都拉至牛场两条公路,川黔铁路从村穿过,交通十分便利,林业和沙石资源丰富,其中林地5775亩,荒山荒坡840亩。全村耕地面积885亩,其中水田300亩,旱地585亩,人均耕地0.9亩,阿所村党支部有党员20名,预备党员1人,入学积极分子3人,预备干部5人,其中男党员14名,女党员7名,平均党员年龄47岁。

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情况

从4月初以来,阿所村党支部积极参加区、乡组织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相关会议和培训,成立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扎实开展基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一是制定了阿所村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学习计划,召开了全村党员两学一做动员大会;二是向党员发放了及纸笔,掀起党员干部手抄的热潮;三是在村里张贴了两学一做宣传资料和标语,让老百姓充分知晓全村党员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营造了党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氛围;四是在有条件的年轻党员中分别安装了贵阳市、白云区党建红云app,进一步拓展了党员学习渠道和视野。

阿所村党支部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村党支部定期组织党员学习、讨论、相互交流学习,开展了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上党课、乡包村领导上党课、村支部书记上党课等活动;阿所村党支部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每周检查督导党员学习情况,并建立了阿所村党员微信群,通过微信网络平台晒出党员手抄和党建红云app积分学习情况,村党员莫任江同志还用毛笔书写了百米长卷,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村党支部随时掌握党员学习情况,全村党员在两学一做活动中抄写热情高涨,大家还利用白云党建红云app学习积分争取排位,相互鞭策。总之,阿所村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来,全村党员第一次真正地系统地并自觉地学习了、党规及系列讲话,对、党规有了全新的了解,对党的方针政策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在思想上得到洗礼,为全村党员今后如何做好一名合格党员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三、阿所村党支部换届工作推进情况

今年是村级党组织换届之年,阿所村党支部参加了区、乡组织的村级党支部换届选举的相关会议及乡组织的村级党支部换届选举专题培训,成立了阿所村党支部换届选举领导小组,并制定选举工作实施方案。严格按照市、区、乡文件精神开展选举工作,全面落实两推一选一审选举规定,一是在全村发放和张贴了村级党支部换届选举宣传标语及资料,召开村党支部换届动员大会,传达上级关于换届选举会议文件精神;二是明确换届纪律及换届选举九个严禁等规定,要求党员干部签订换届选举承诺书;三是向村民代表发放村党支部换届选举知晓卡,按要求组织召开了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党员推荐会、村民代表推荐测评会、党员组织生活会;四是通过乡党委审查、村民代表谈话等多种方式进行考察,最终确定阿所村党组织候选人人选并进行公示。阿所村党支部严格贯彻执行选举相关规定和程序,换届选举各项工作平稳推进。

四、驻村干部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开展实地走访和入户调查。工作组与阿所村干部实地到大寨、小寨、长冲美文摘抄等六个村民组、周边农家乐等对村民生产生活、农家乐经营各方面情况进行了解。重点对精准扶贫对象及留守、残疾儿童进行走访,目前已走访调查13户,60人次。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表格,听取介绍,实地调查等方式,初步建立了工作情况台账8套。二是扎实为村民办好事、实事。一是与村两委商讨台湾产业园金苹果项目用地事宜,加强与企业协调对接工作;三是积极协助区卫计局和贵州医科大学白云附属医院开展医疗专家下基层扶贫义诊活动;四是联系贵阳日报记者采访,宣传报道阿所村莫任江副支书毛笔手书100余米事迹;五是积极对接区农局开展关爱残疾儿童行动,对付华、杨丹两名残疾儿童进行走访慰问,发放慰问金共计1000元;六是陪同厦门日懋公司就阿所村美丽乡村提高型示范点建设进行考察,并就相关事宜进行沟通协商;七是为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对接区文旅部门支持配备广场小型音响设备;八是组织开展综治宣传月暨居有所安行动宣传活动,倡导治安防范个个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受益,现场为村民发放宣传物资300余份。

2017村支部书记两学一做工作述职报告二: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的精神要求,近期美丽办党支部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高度重视,安排部署。5月6日上午,支部召集全体党员召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强调,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根本在改。全体党员要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中心工作,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统领,着力加强政治思想建设,着力规范职业行为操守,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会后及时成立美丽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协调小组,印发《美丽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施方案》。

二、边学边论,注重实效。5月12日下午,支部开展集中学习《中国共产党》,支部委员及各股室负责人结合学习《》的体会和工作实际进行了发言。主要从党员对科学理论的掌握、对自身要求、对工作态度等方面就如何成为一名合格党员发表自己的看法。此次学习教育研讨提升了全体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并要求所有党员干部要用科学理论武装自身,在立足本职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确保两学一做能够落到实处。

三、联系实际,促进工作。为按质按量完成全区美丽乡村建设年初既定的目标任务,支部书记亲自带队,加班加点对2016年13个省级中心村10项建设任务进行认真调研和核定,并按既定时间完成省级中心村建设方案印发。同时,市级中心村和综合示范带具体建设项目已完成区级审核,即将印发实施。各股室党员干部积极到各自联系村开展建设指导工作,从中心村项目安排、各个单体项目的建设、绿化树种的选择等等进行科学指导,确保中心村建设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督查股严格按照周统计、月调度工作机制,协同区委督查室和区政府督查室定期开展督查,推动全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有序开展。截至目前,三清四拆工作约完成总任务量的85%,其中,清理垃圾、杂物等约48500吨,拆除旱厕591座、废弃猪圈476座、危房(披屋)7830平方米、破旧围墙5620平方米。14个省级中心村房前屋后整治、沟塘清淤、公厕、垃圾屋、道路硬化等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

今后,我办将进一步以实际行动自觉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精神,加大力度推进全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督促乡镇做好三清四拆扫尾工作,立即启动5万元以下建设项目自主招投标工作并开工建设,促进项目尽快落地。同时,按照村庄绿化、建筑外立面改造等相关技术导则要求,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确保10月底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2017村支部书记两学一做工作述职报告三: 

两学一做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部署,我局党支部认真部署安排,充分认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扎实开展学习教育,进一步加强党员思想作风建设。我局党支部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现将现阶段学习教育情况总结如下。

一、动员部署

我局党支部4月29日召开两学一做专题学习动员会,会上党组书记孙仙隆同志传达市委书记邱明宏和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韦阳在凭祥市两学一做专题学习动员会既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并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准确把握基础在学的要求,着力在理论武装上下真功见实效;二是准确把握关键在做的中考作文要求,着力在做合格党员上下真功见实效;三是准确把握问题导向的要求,着力在解决重点问题上下真功见实效。支部书记杨朝阳在动员会上强调两学一做贵在学、贵在做、贵在改、贵在干,并部署了具体工作。

二、制定方案

根据动员会部署,支部委员会制定了《凭祥市林业局党支部两学一会学习方案》,按照市委组织部的要求,从4月起,每周五下午16:00-17:00,用1个小时的时间开展两学一做专题学习的集中学习或集中讨论。宣委做好本支部两学一会学习方案,方案要结合支部实际,主要针对在职党员制定。退休党员不强制要求参加每周五的集中学习,可通过分发学习资料开展自主学习。组委、宣委和计财采购党员学习记录笔记本和档案盒,配备在职党员每人一套,各个党员要做好每一次的学习记录,档案统一存放在局3楼党员活动室。支委会提前制定学习计划表,明确每周五学习的内容、讲课人,讲课人自行准备好讲课材料,并印发给每位党员。前三次的集中学习由支委会讲课,今后争取每位党员轮流讲课。每次集中学习做好会议记录、签到、拍照等工作。

三、宣传氛围

党支部利用横额、板报、公示栏等宣传舆论阵地,深入宣传学习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基本原则、方法步骤等,粘贴上级重要讲话和有关文件,确保全区党员能够及时了解此次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推进各基层党组织之间互通信息、增进交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美丽乡村专题调研报告篇4

2013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美丽中国”又一次被代表委员所关注,代表委员就建设“美丽中国”纷纷建言献策,从娃娃抓起、从日常生活做起、生态文明建设、呵护美丽乡村、重视旅游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在代表委员的讨论中,建设“美丽中国”的路径越来越清晰,建设“美丽中国”的困难也越来越凸显。

“美丽中国”不是梦

“美丽中国”,美在山川,美在文化,美在历史,更美在人文。

在两会中讲述美丽中国梦的代表有很多。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成为人人关心的话题;“美丽中国”的建设,更是人皆有之的梦想。

如何建设一个“美丽中国”?要做好顶层设计,不让人口过于集中在特大城市;要联防联控,区域综合治理;要集约发展,减少污染……人人都有一个美丽中国梦,这个梦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才能变成现实。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大理州州长何华认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云南,应该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自国家实施长江中上游天然林禁伐以来,、云南等地的生态保护成效显著。目前,云南省森林覆盖率已上升到国土面积的52%。但由于多种原因,云南等地许多地方生态环境仍较脆弱,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当地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因强化生态保护而被限制或禁止开发。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要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中央和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应考虑生态补偿因素,国家和地方可分别开展生态补偿试点。”何华建议,当前,应采取有效行动,尽快落实相关精神。可由中央制定碳排放标准,通过市场交易方式,超标的地方向节约的地方买指标,使发展工业的地方与生态保护的地方都有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丽水市委书记王永康认为,实现经济跨越发展、民生显著改善,应走出一条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绿色生金”之路。丽水紧水滩电站建成发电后,周边乡镇一度依托工程遗留下的闲置用房发展工业。几年前,紧水滩镇把工业企业迁出去,专心发展生态旅游,库区周边办起几十家渔家乐,渔民生活富裕起来,环境也得到保护。

丽水市遂昌县高坪乡的3个村联合将“好山好水好空气”打包整合,举办“生态拍卖会”,3个村一年的休闲养生服务权拍出174万元,乡村休闲游的“遂昌模式”已被评为全国山区旅游发展的典范。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湖州市市长金长征表示,美丽中国建设,必须把打造美丽乡村作为主战场,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夯实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金长征建议,国家应从战略层面上强化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理念,明确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中国的重中之重,进行专项部署、专门推进。

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党委书记秦福荣代表认为,风景名胜区承载着中国的历史文化,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窗口和载体,无论在文化传承方面还是在生态建设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每个风景名胜区都将环境建设、生态质量提升作为重要目标,不破坏生态,不污染环境,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率先垂范,建设优美生态环境,弘扬传统文化,那么通过风景名胜区的示范和影响效应,就会教育游客和公众尊重自然和历史,珍惜生态和环境,全社会自然更加重视生态环境建设。”

“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作为生态屏障地区,在生态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急需政策予以更多的支持。”湖南怀化市市长李晖代表说。

她以怀化市为例向记者介绍:怀化现有林业用地面积3038万亩,其中有581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和173万亩国防林,活立木蓄积量为669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8.7%,属全国九大生态良好区之一。“但是,由于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生态保护、生态建设面临一定的困难。”

全国人大代表、兰州大学校长周绪红认为,应尽快制定“建设美丽中国”行动方案。周绪红说,我国过去多年的高速发展,业已导致严重的生态欠账,各类生态环境灾害事件频繁发生,频频为我们敲响警钟。

周绪红表示,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科学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切实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其次要完善和优化与美丽中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特别加强法制保障的衔接性、时效性、可操作性和执法力度。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中国所有人共同的事情。”周绪红说。

“我建议党中央国务院能够将江西省作为‘美丽中国’的试验省,我们秀美江西具备这样的条件”,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在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江西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

“总理的报告是将十报告规划的宏伟蓝图在今年具体化的报告。在十报告的九个部分当中用一部分专讲生态文明,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这是一个伟大的目标,这是一个艰巨的目标,这是一个需要经过几代甚至几十代人努力奋斗的目标”,苏荣说。

苏荣强调,几十年来,江西历届省委省政府在生态治理上花了大本钱,包括投入重金植树造林、建设污水处理厂等。目前江西已初步具备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省人民保护环境,建设环境,保护生态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工商联副主席、河南天伦集团董事长张瀛岑认为,不是说大家生活得好、环境好才是美丽中国,而是应该给人们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包括质量良好的空气,低的发病率等等,这些都涉及到国人的意识问题,还有就是力度的问题。

“旅游业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产业。”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潘碧灵表示,“旅游业的发展应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和改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格局,突出旅游业在节能环保、减少资源消耗等方面的优势。”

“游客进入一个景区,不可能不对那里产生任何影响,但不能因此就忽略旅游对于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巨大作用,如果能够协调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和当地人民生活的关系,大力发展绿色旅游,旅游业的发展就一定会为美丽中国建设添砖加瓦。”全国政协委员、四川鼎立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施杰说。

“建设美丽中国重在发展,因为贫穷不是美丽。”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陈冀平说,要通过经济发展、科学发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让百姓富裕起来。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让人们做到心灵美。在这方面,旅游业大有可为。

“我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众多很美的地方还没有开发。”陈冀平希望,在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有关部门应加大旅游开发力度,做好交通、住宿等配套设施建设,在做好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旅游文化等软件建设,因为这能够让游客的心灵得到净化,真正地感悟美丽。

“我眼中的美丽中国是人人享有富裕的生活,不再为教育、医疗、环境、社会保障等领域存在的问题感到焦虑。在美丽的中国这块土地上,人人都很幸福。”全国政协委员何春说。

“最理想的环境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中国应该有青山绿水,生态植被不被破坏,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全国政协委员毛新宇少将以此描绘自己心中的“美丽中国”。

“愿全社会同心协力,为我们自己,为子孙留下一片可以成为美丽中国标识的蔚蓝天空!”全国政协委员何维的一席话道出了人们的心声。

改变发展模式

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

1月份笼罩140万平方公里的雾霾天气、地下水大面积污染……高污染、高消耗的传统发展方式再受拷问。动辄灰蒙蒙的天空告诉我们,现在的环境自净能力已经岌岌可危,要建设美丽中国,转型发展刻不容缓。在探讨实现“美丽中国”的路径时,代表委员将焦点不约而同地放在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

邱丽霞委员认为,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建设绿色中国,最重要的是空气、水、食物,这是全国人民都在关注的事情。

“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太快,导致环境污染、能源紧缺。”邱丽霞说,人民的幸福,要靠绿色低碳的环境来保护,建设美丽中国目标的提出,说明我们国家领导人已经关注到资源过度开发的现象,我们应该放缓脚步,注重发展的质量。

崔永元委员认为,太追求GDp的发展速度,太重视具体经济指标和数额,都是科学发展观没有落实好的“症状”。“当前的经济模式太过粗放,过度依赖于资源开发,这些后果,老百姓都能感受到,不用看数据,连喘气都能感受到。眼睛不能都盯在GDp上,宁愿GDp少一点,经济发展速度低一点,我们不愿意吸这样的空气,更不愿意让我们的后代去吸这样的空气。”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工商联副主席、河南天伦集团董事长张瀛岑谈到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时表示,现在环境保护应该是重中之重的重视点,现在就应该出台政策,拿出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引导。因为火力发电燃煤污染大气比较严重,应该使用天然气或者别的清洁能源来发电,这就需要政府补贴,还包括电怎样调整,怎么规划等,其中涉及的问题比较广。

“基层老百姓既想富裕有发展,又希望环境优美,这并不矛盾。我所在的山联村生态旅游做得好,不仅有优美的生态环境,还有富裕的生活。”无锡市山联村的大学生村官朱虹代表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希望像山联这样的农村越来越多,让一个个美丽乡村串起更美丽的中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代表说:“GDp第一,还是健康第一。现在到了认真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了。空气污染问题非常值得重视,再这样发展下去,若干年后肿瘤患者可能成几何级数增加,到那时算账就晚了。”

黄小晶代表说:“钱在银行,人在天堂,这有什么用呢?保护生态环境,最重要的是提高认识,如果认识不到位、不深刻,就无法决定我们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毅表示,宁夏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发展受资源环境制约的矛盾较为突出,“绝不能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发展经济。”

安徽因黄山闻名海内外,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经济再发展,GDp、财政(收入)再高,黄山美丽中国的核心区域搞坏,我们就要贻害子孙!”

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啤酒公司董事长孙明波认为,过去3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有目共睹,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然而在这张经济快速发展的“账单”背后,却是环境的不断恶化。究其原因,是企业过度追求总量指标盲目求“大”,对风险指标、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等关注度不够,导致企业在发展中出现了“偏科”现象。

孙明波表示,真正要做到业绩与环保的“双轮驱动”,需要企业耐得住在成本控制上的诱惑,用做实业的精神做环保;将运营模式、管理机制、科技研发、企业环保文化等保障环保的理念落地,不要让环保承诺成为空头支票。

实现美丽中国任重道远

每次走出人民大会堂,来自云南的杨艳代表总会下意识地抬头看天。蓝天白云就心旷神怡,漫天扬尘则秀眉微蹙。

“在家乡,我的梦想是德昂族的百姓能有更便利的交通、更便捷的医疗,能在附近工厂工作。”杨艳说,“来到北京后,每天首先盼望的是有一片蓝天。”

“一片蓝天”是杨艳代表的心愿,也是所有代表委员的心愿。一方面是“美丽中国”梦想,一方面是“雾霾”、“水污染”、“荒漠化”的严峻现实。代表委员们清晰认识到建设美丽中国时不我待。

“如果连呼吸的空气都不干净,喝的水都不放心,我们发展经济就失去了意义。要保持山清水秀,还要实现经济发展,我们必须闯出一条新路。”全国人大代表、贵州三都县县长张加春说。

“不能为了GDp不顾一切,但也不能从此就不要GDp了,GDp增长和环境保护可以同时实现,就看你愿不愿意、舍不舍得、会不会去做。”全国人大代表、天柱钢铁集团董事长孟兰芝认为。

全国政协委员赵本山提出了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提案,针对提案中的山水美,污染少,他表示:“有的农村,被工业污染严重,从最近报道的所谓‘癌症村’,就能说明问题。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全国人大代表李建明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运行,社会财富成几何倍数增长,但同时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也付出沉重代价。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良好环境、美好生活的愿望日益强烈。乡村需要绿色GDp!

“我国的水环境持续恶化,特别是工业发达的区域,很多地方河道里没有了水清鱼欢的景象。”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奉化市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说,全社会要树立生态保护的整体性观念,建立合理的规范调整机制以保护生态环境,否则,建设美丽中国就是一句空话。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不矛盾。滕头村走的就是一条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道路。”傅企平说,因为生态环境保护出色,当中国大多数农民把目光瞄向城市的时候,滕头已开始搞起了乡村旅游,把城市居民吸引到了农村。

2012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万元GDp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4倍,工业排污更是发达国家的10倍以上。这一事实促使中国开始认真审视过度追求GDp的缺陷,审视只重经济增长、忽视环境资源损失以及人的福利的传统路径。

人大会议发言人傅莹表示:“改革开放之后30多年来,我国经济是在快速发展,成就非常可观,但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也可以说是高昂的代价。”

“传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大量能源消耗,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何崇元代表说,经济短板式发展进一步扩大城乡发展差距,造成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衡,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不协调。

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

说:“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

美丽乡村专题调研报告篇5

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是在来浙江考察、全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召开不久之际的一次重要会议。夏宝龙书记的报告,对重要讲话精神作了深刻的解读、全面的辅导,使我们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具体来说,有四点深刻体会:一是充分体现了省委贯彻中央指示坚定有力。全会召开之前,省委已经多次组织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这次再用省委全会形式进行专题学习贯彻,并用一天半时间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充分体现了省委始终与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和政治自觉。二是充分体现了省委一以贯之的战略定力。省委报告既是对历届省委决策部署的全面继承和创新发展,更是对重要讲话精神、全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指示要求的深化、具体化,充分体现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全力推进“两富”、“两美”浙江建设的坚定决心,为全省上下切实肩负起“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使命、推动中央“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在浙江的生动实践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奋斗目标。三是充分体现了省委务实的工作作风。报告将讲话精神与浙江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做好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思想更深刻、内容更丰富、解读更全面,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基层工作的明确指向和有力指导,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字字铿锵有力、句句鼓劲撑腰,是对如何做到“干在实处”的又一次生动诠释。四是充分体现了省委鲜明的重基层基础导向。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基层工作。这次又以省委全会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工作,再次树立了重基层、重实干的鲜明导向。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安吉实践

这次来浙江视察,充分体现了对浙江的厚爱,对省委工作的充分肯定,也充分体现了对浙江下步发展的殷切期望。回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曾两次来安吉考察调研,鼓励我们积极争创生态县,对安吉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给予了有力指导、寄予厚望。尤其是2005年8月15日,他第二次来安吉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要求我们“善于选择、学会扬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为安吉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子、追求怎么样的发展模式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十年来,我们护住了“绿水青山”,锻造了美丽品牌。全县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率上升到70%多,水土流失面积年均缩减10平方公里;农村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8%以上,大气负氧离子最高值达到31000多;地表水、饮用水、出境水达标率100%,是气净、水净、土净的“三净之地”。经过多年深耕,美丽乡村全覆盖,“八美”内涵成色十足,美丽品牌熠熠生辉,先后成为全国首个生态县、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首个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奖唯一获得县,安吉的形象活跃在国际社会。2014年,由安吉作为第一起草单位的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实施。今年5月27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举办会,《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上升为国家标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由此从一个方向性概念转化为可操作性实践。

十年来,我们转出了“金山银山”,发展了美丽经济。依托优美环境,我们引来了项目,集聚了人气,促进了发展。世界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大陆首个凯蒂猫家园、首次入驻县级城市的Jw万豪酒店、亚洲最大的水上项目“欢乐风暴”乐园、中国物流、上影产业园、省自然博物园、戛纳影视城等一大批国际品牌、浙商回归、高端项目落户安吉。2013年,安吉旅游进入“千百时代”,成为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201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外贸出口分别是2005年的3.2倍、6.4倍和6.6倍。2014年安吉万元GDp能耗仅为0.42吨标准煤,远低于省、市水平,但安吉每度电创造的增加值分别比全市、全省高38%和23%。同时,在分享“一带一路”战略红利中,与95%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了贸易往来,拓展了经济空间。

十年来,我们实现了“平安吉祥”,创造了美好生活。城乡统筹上,基本实现集镇污水设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联网公路、城乡公交、劳动就业、卫生服务、居家养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信息化运用等13项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列全省第一方阵。促进民富上,2014年安吉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是2005年的2.6倍和3.1倍,2014年农民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高出全省2200元。保障民安上,获得了平安县建设“十连冠”,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全市第一、全省领先;2013年,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2014年,新华社以安吉为样本,在北京了中国美丽乡村(安吉)幸福指数。

十年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我们既获得了丰富的成果,又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始终坚持“见物又见人,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推动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破除唯GDp的发展冲动,破除“只见物不见人”的物本观,以人本观为导向,突出个体的全面发展和更多获得感。我们倡导人人都是富裕、美丽、幸福“三个安吉”建设的谋划者、参与者和分享者,做到“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群众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努力把群众愿望与实际效果统一起来,做到既要金杯银杯更要群众口碑,既要上级称赞更要群众点赞。不断实践“持之以恒干在实处,破难担当走在前列”。我们努力践行“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美丽乡村不是‘涂脂抹粉’,根本目的在于百姓致富”、“绿水青山不会自动转化为金山银山,要克服‘自然转、盲目转’,在‘科学转、持续转’上下功夫”、“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的政策取向”、“担当破难,要敢于承担职业风险、创新风险,敢做前无古人之事”、“只有抓重破难,才能打开发展局面”等等。不断催化着我们的生态自觉、发展自觉,不断汇聚成加快建设“三个安吉”的力量。我们最大的坚持,就是对认准的事绝不半途而废,不搞今天一个思路明天一个说法。2000年开始探索“生态立县”之路,至今已有15年。连续12年、在每年的3月25日开展声势浩大的“生态日”活动,彰显保护生态的决心;2008年提出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先行开启了美丽中国的地方实践。连续八年出台建设“美丽乡村”实施意见,纵深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11年在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上确立了“三个安吉”的发展愿景,既体现接力延续,更突出提升创新。四年来,紧紧围绕打造“三个安吉”总目标,以“再战五年・幸福安吉”为总载体,坚定“一个世界”功能定位、“两个全国”目标引领、“三个安吉”实践路径、“四大产业”特色发展、“五大园区”规划布局,不断在深化细化、提升提高、创新拓展上实干担当,实现了从环境污染负面典型到生态文明示范样板的跨越,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从地方经验到国家标准的跨越,实现了经济总量在全省居中下游到居民收入超全省的跨越,实现了县域幸福指数演变为全国乡村幸福指数的跨越,交出了“两富”、“两美”建设良好答卷。努力探索“有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创新举措”。按照“体制改不了改机制、机制改不了改方法、方法改不了改措施”思路,大胆尝试,“无中生有”,深入推进各个领域改革创新。创新资源监管方式,成立了“矿资办”多部门联动执法新平台;在全省首创森林公安和地方公安联动执法、基层国土和规划联合办公等新机制。突出改革与法治联动,以人大决议的方式设立包括“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工作在内的每月一次环境综合治理“集中推进日”,已连续27个月开展活动。改革虽然触动了眼前利益,但保住了绿水青山、促进了长远发展。积极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发出全省第一张“三证合一”新版营业执照。目前安吉平均每7人中就有1位老板,高于浙江平均每13人中就有1位老板的总体情况。实施基层国地税联合办税机制,优化税收环境。2014年安吉财政总收入突破50亿元,增速全省领先。实施“美丽乡村、风情小镇、优雅竹城”三级联动建设机制,把全县作为“泛自然博物园”来规划、建设、经营;新设四个街道办事处,以街道体制改革促进城市功能优化;实施县开发区与属地乡镇的“区镇合一”体制改革,理顺了管理机制,激发了发展活力,县开发区位列全省开发区“十强”。

三、奋力打造“赤金足银”的“两山”互动新标杆

来浙江视察时的重要讲话和省委夏宝龙书记的报告,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是指导全省上下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行动指南。安吉作为全省、全市的一个组成部分,将认真学习、深入贯彻。6月8日召开了全县领导干部会议,传达来浙江考察重要讲话和省、市委主要领导在全省、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的学习贯彻要求,省委全会结束以后,又及时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全会精神,在全县迅速兴起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讲话和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的热潮,并计划于7月初召开县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对学习贯彻工作进行专题部署。特别是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视察浙江时专门提到在安吉提出“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的重要精神,继续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走下去,按照“创美环境养护绿水青山、抓实项目转化绿水青山、惠及民生共享绿水青山”思路,继续坚定不移优美环境、坚持不懈经营美景,真正把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着力打造“赤金足银”的“两山”互动新标杆、生态文明理论的实践示范县。重点做好五个“坚定不移”:

1.坚定不移做高产业,推动绿色发展。一是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坚持“生态+”方向,加快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培育集聚新兴生态工业、做强做精休闲旅游业、发展生态优质农业,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二是从拼资源、拼消耗转向创新驱动引领发展。把创新驱动作为产业升级、企业发展、拓展市场的根本动力,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三是注重产城融合推动产业平台扩容升级。加快提升经济开发区、旅游度假区、省际示范区、教科文新区、环笔架山现代农业园区能级,以创建部级、国际级园区为目标,促进高位错位发展。继续以“抓项目、优环境、强保障”为工作主线,主动出击找项目、挖资源、拓市场,培育新动力。

2.坚定不移做优生态,养护绿水青山。一是打好环境治理组合拳。深入推进“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坚持常态推进与集中整治相结合、正面引导与典型曝光相结合、环境治理与转型升级相结合,一遍遍、一套套打好组合拳。二是加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加强森林保护和森林经营,实施平原绿化工程,创新林权改革;探索推广以生物、科技为主的水土保持方式,因地制宜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工业点源污染治理。三是加快健全生态文明制度。探索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循环经济、市场化机制、生态责任审计等机制,以制度管控来厚植生态优势、转化发展优势。

3.坚定不移做美乡村,推动美丽升级。一是从建设美丽向经营美丽转变。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生态立农、改革活农、科技兴农、质量强农、美丽富农上走出新天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创业致富。二是从硬环境建设向软环境提升转变。进一步健全美丽长效管理机制,提高制度约束和生态自觉能力。进一步提高群众生态文明意识,使生态文明成为全县群众的自觉习惯。大力倡导绿色消费、低碳出行,加快培育绿色生活方式。三是从全国示范向国际范例迈进。以比肩一流的国际标准,做大“世界绿色人居、中国美丽乡村”品牌,提升全球影响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范例。积极争创全国生态文明奖,争取明年全国生态文明论坛在安吉召开,并在安吉设立生态文明永久论坛。

美丽乡村专题调研报告篇6

关键词:美丽乡村文化;问题;对策

文化是事业发展的根本性、持久性要素,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实现美丽乡村升级版目标,必须将文化建设纳入其建设全过程,紧紧抓住“文化”这个深层次因素,实现文化建设上的突破。在当前各地建设实践中,“美丽乡村理念融入并成为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还存在很大不足,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只有当文化的拥有者真正认识到了其文化的价值,才有可能对文化遗产做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因此说,乡村何以美丽的灵魂,恰在于是否能够形成‘文化自觉’。”文化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应是一项战略工程。只有将美丽乡村作为一种文化内化到乡村居民心里,构建美丽乡村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形成美丽乡村的文化自觉和集体人格,才能实现美丽乡村的永续发展。

一、美丽乡村文化的内涵

美丽乡村文化是以乡村自然生态文化和乡土文化为主要内容,基于乡村自然环境和乡村居民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及思维方式的总和。作为文化形态的一种,美丽乡村文化具有文化的基本属性和发展规律,同时又有着自身明显的文化特质,是对工业化、城市化的文化反思的产物。

美丽乡村文化具有传统性、开放性和地域性。它既是“天人合一”等中国传统自然观和乡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明显的传统性和地域性,又合理吸收和融合城市文化、工i文化和意识形态文化等文化形态,共同构成一个复合型文化体系,具有开放性。从长远来看,随着乡村自然生态、人居环境等方面的不断改善,乡村对社会的吸引力会不断增加,城市“移居”乡村人口数量势必不断增加。

二、当前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

认知理念有待转变提升。一是对于乡村文化与生态建设的“短视”。文化建设时间长,短期内很难见到实效。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地方政府更关注修路架桥、亭台楼榭等“立竿见影”的物质层面建设,对于文化建设积极性不高。二是乡村文化过度开发。部分地方将文化建设项目外包给企业,无中生有胡编乱凑的“创造”一些历史人物故事和形象,无视文化和生态的属性特征,野蛮开发、过度开发,使得传统乡土文化商业气息过于浓厚,文化缺乏生命力。三是是对西方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盲目追捧。在乡村建筑风格上,跟风模仿西方建筑风格,在文化内容上热“移植”城市文化。

历史包袱有待消解。1.美丽乡村文化的环境载体建设仍待加强。在长期的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过程侵占、破坏了大量的农田林地,造成了部分农村地区严重的土地、水资源污染问题。由于政策的延续性,农村地区仍然分散地存在大量小型加工厂、家庭作坊、养殖场等污染源。2.农村地区历史文化建筑毁损严重。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法律保护、资金支持、居民改善生活条件的需求和城市扩张,农村地区古建筑倒塌、被拆除的不在少数,濒危的历史建筑绝大部分也位于农村地区。3.文化主题“空心化”问题突出。人是文化传承的关键因素。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现实仍然迫使大量农民离开农村进程务工,而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几乎是农村中青年的全部。中青年是农村传统文化消费,传承的中坚力量和主流群体,这直接导致了农村社会文化的空心化。4.村庄大量消失。目前村庄撤并、集中上存在过度化倾向十分明显,有的区县提出了“全域城市化”。村庄持续性的大量消失,势必造成美丽乡村“见景不见人”,“乡愁”无处安放。5.部分乡村早期规划设计不够合理。早期的乡村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对乡村的地方文化和环境特征考虑,未能有效地保护和继承农村景观固有的传统风貌,导致富有乡村文化特色和田园风光的乡村景观遭到了严重破坏。

“反文化”现象抬头。表现为:1.、色情等低俗文化抬头。一些本地村民与外地不法分子相勾结,利用农村治安管理相对薄弱、风险小、房租低的特点,进行“设点”。这些行为不仅容易诱发一些家庭问题,也往往与涉黑组织、高利贷行为紧密相连,严重毒害了乡村的社会风气。而那些日常的“小赌”则更为普遍。一些基层文化管理部门将文化场所出租“创收”,任由“民间演出团体”借“文艺表演”之名,靠一些博得人气敛财,有的甚至长达数年之久。2.非法宗教活动有所抬头。近年来,乡村地区宗教活动具有如下特点:信教群众数量越来越多,商业化建庙建庵比较兴盛,非法宗教场所比例较高。宗教商业化气息浓厚。一些合法的宗教场所成了旅游景点。一些宗教有着严格的集体生活,使教徒感受到了集体归属感,占领了乡村文化“空心化”后的空白。

建设不平衡现象明显。1.城乡不平衡。相对于城市文化来说,农村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基础、人员素养、活动经费、服务数量和质量等方面都明显落后,文化活力较低。2.村与村差异较大。各地在进行“美丽乡村”试点选取的时候,往往选取一些本来各方面建设基础较好的乡村。这些村庄在文化建设上本就超出了全市乡村文化的平均水平,获得“历史文化名村”称号后,又获得大量的文化社会资源。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村庄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少,根本没有资金用于文化活动支出。3.群体不平衡。根据专业机构连续几年的调查,乡村地区不同群体对于文化活动的满意度上,老年群体的满意度最高,中年群体次之,青年群体的满意度最低。这也从侧面验证了青年不愿留守乡村的原因。4.建设与管理不平衡。在现有的申报体制、考察评估体制下重项目申报、轻项目管理,重资金投入、轻制度建设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缺少管理、多头管理问题比较突出。

三、推进美丽乡村文化的对策建议

转变基层政府认知理念。政府掌握着大量的政策资源、文化资源、财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其认知理念如何,从根本上决定着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成效与成败。在美丽乡村如火如荼推进的现实情境下,政府理应确立关于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如下理念,一是“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工程。美丽乡村在本质上是一种观念、价值、精神;只有真正形成一种文化,成为乡村居民乃至整个社会“内化于心”的价值观念,才能实现建设上的根本保证;二是生态价值高于经济利益。真正确立“生态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的事业”的理念,“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乡村经济的一时发展;三是文化建设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美丽乡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事业,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连续努力,需要数届政府持续不断的坚持,不可能一蹴而就。

加强乡村群体文化“自建”能力培育。一是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文化创造力。立足农村,从农民的生产生活出发,充分发挥民间文化和乡土文化人才的才能与智慧,既要创造出农民喜闻乐见而又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村文化,又要把“送文化”与“种文化”更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农民从文化建设的局外人到局内人的目标,从被动地参与者到主动地创造者的转变;二是培育乡贤群体。鼓励退休老教师、老干部等知识群体“告老还乡”,成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一支新增的乡贤力量。发挥新乡贤在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生态保护上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村规民约、敦风化俗、家风家训建设和乡村治理,引领农村社会新风尚;三是加强农村地区文化教育工作。文化的现代化说到底是人的现代化,美丽乡村文化的提升从根本上决定于乡村主体的文化素养。为此,必须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千方百计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同时,要大力加强对农民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集体意识、文化意识教育。

加强美丽乡村文化体制机制建设。完善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相关制度,适时制定“美丽乡村文化建设规划”。构建美丽乡村文化发展战略,实现稳定发展、持续建设。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进一步统筹城乡、村村文化建设,实现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推进“三农”出版物出版发行、广播电视涉农节目制作和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大力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实现农村、城市社^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加大对那些经济条件差、文化基础薄弱乡村的倾斜,实现村村适度平衡,共同繁荣。

加强美丽乡村文化理论研究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一是继续加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工作,积极开展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工作,开展田野调查,深入挖掘乡村地区历史文化遗产和内涵;二是加强美丽乡村相关技术人才培养。美丽乡村文化的传承和文化产业的开发,需要大量的乡村规划与设计、古建筑恢复与保护、民间艺术传承、乡村文化创意等方面的技术人员和传承人员。可以通过在有条件的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一批直接面向美丽乡村建设、扎根乡村的实用型中、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做好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相关配套工作。文化是环境的产物。“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诸生态层面不是各自单线影响文化生成,而是通过组成生态综合体,共同提供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文化的大略格局和走向”。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离不开乡村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同步推进。要继续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绿色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继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带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政治文明建设。坚持把加强村级民主管理作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积极推动村级民主管理创新,建立美丽乡村建设听证制度,做到美丽乡村建设的事情群众提、群众议、群众监督,村级民主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推动乡村组织文化建设。推动乡村规划、乡村文化建设“多规融合”,实现乡村土地利用、环境保护、文化保护、林地保护、水资源、文化旅游、社会事业等各项规划的衔接,确保乡村各项规划参数一致,以实现乡村空间布局的优化。

参考文献: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美丽乡村专题调研报告篇7

——澧县农业农村局党组先进事迹材料

近年来,澧县农业农村局党组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始终把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作为初心使命,加强党支部“五化”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保持了“三农”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2011年以来连续9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县;2020年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三注重三结合”农民职业培训案例作为全国50个农民教育培训发展典型案例被全国推广;乡村振兴工作获评全省先进县和市政府2020年度真抓实干督查表扬等等。

一、突出政治建设,做党建引领的模范先行者

澧县农业农村局局属党支部17个(含1个党总支),党员320名。局党组坚持把坚定党员理想信念作为重要抓手,引导党员干部提高站位、拓宽眼界、开阔心胸,坚定对“为农民谋幸福,为乡村谋振兴”初心使命的坚守,自觉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

一是提升党建水平。局党组切实担起党建工作主体责任,突出农业部门特色,以上率下多措并举提升局系统党建工作水平。通过举办局系统党务干部培训班,邀请市委组织部党建专家讲课,开展现场实境观摩等活动,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局系统党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以适应新时期党务工作的需要,为推进全县农业农村重点工作落地见效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二是发挥标杆作用。以“忆红色不忘初心,惠三农再创佳绩”为主题,组织全体党员在兰江公园烈士纪念碑、翊武广场、十八洞村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活动,让党员同志接受心灵洗礼、陶冶情操、见贤思齐,激发担当作为的热情。近年来,我县围绕打造乡村振兴澧县样板,先后获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油菜百强县、全国品牌农业示范县、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先试先行区等殊荣。

三是夯实工作基础。积极开展学用精神“大家讲”活动,用好“党员论坛”“乡村振兴大讲堂”,严格“三会一课”,坚持和完善党组织“统一活动日”制度,开展调查研究,落实好党建活动认真、经常、严肃的要求。围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结构调整、乡村振兴等主题,局班子成员主动走村入户、到田间地头开展调研,了解基层实情,形成有价值的调研报告10篇,为推动全县农业农村事业发展出谋划策。

二、突出初心使命,做人民利益的坚定捍卫者

局党组坚持以“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核心,全力夯实党建工作基础,用实际行动彰显农业人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情怀。

一是战疫抗疫,为爱逆行。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神州大地,农业农村局迅速响应,积极开展以党员为先锋、以党员为模范的疫情防控工作,并以各支部、股室、站所为活动小组,多次组织“抗击疫情送温暖”“防疫摸排保平安”“捐蔬赠菜保抗疫”“复工复产备春耕”等活动,用农业人的朴实无华谱写了一首首生命的赞礼。

二是抗灾补损,先锋先行。2020年我县遭受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水稻、蔬菜等农作物大面积受损。局党组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议,制订救灾止损方案。并成立以局班子成员为领队,站所负责人为成员,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广泛参与的党员先锋队,分赴全县19个镇街开展实地指导。用行动书写担当,用爱心诠释情怀,面对自然灾害不退缩、不放弃,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三是城市提质,与澧同行。积极组织干部职工争当志愿者,参与城市提质、文明创建等活动,做城市卫生的清洁工、文明出行的劝导员,让党旗飘扬在大街小巷,让红马甲成为城市最靓丽的风景线。

三、突出发展主题,做服务“三农”的忠实践行者

局党组通过认真开展“主题党日”教育活动,注重提升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为“三农”服务能力和本领。

1.架好产业扶贫“连心桥”,促农民变富。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派出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协调组长1名、工作队长(第一书记)4人次、工作队员1名,成立19个党小组,对全县有产业扶贫任务的265个村、社区逐一进行指导,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形成清单,限期整改完成。坚持做活主导产业、经营主体和贫困人口三个结合文章,让有劳动能力、有产业意愿的13634户参与产业帮扶,带动贫困户15249户脱贫,人均年增收超过3000元,着实增添了脱贫成色。

美丽乡村专题调研报告篇8

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农村社区治理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强调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重点突出生态文明理念,美丽中国观念逐渐深入每一位中国人心中。而农村社区治理是建设美丽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才是真正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深刻内涵。

一、美丽中国与农村社区治理的关系

美丽中国是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也是向全世界正式表明了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立场。党的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做好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同时也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在中国面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自然环境严重污染的情况下,美丽中国概念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建设出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良好生态发展环境。美丽中国指的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协调,需要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中充分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速的过程中,农村社区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必须从理念和发展模式上来推动乡村治理的改变,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协同治理、简约治理、为民服务的合作治理等多种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这些理念为新时代下我国农村社区治理提供了新的启发。而农村社区治理并不是仅仅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生态保护方面,农村社区治理不能牺牲农村经济发展机遇,而是要从根本上推动农村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建设的全面发展,以此来确保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任务,真正有效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

二、基于美丽中国视域下农村治理面临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人口规模的扩大,农村经济、乡镇工业也随之兴起,导致资源出现过度利用。而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本身比较脆弱,资源相对比较紧缺,在这种形势下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而极低的资源利用率也加剧了环境污染。例如土地过度利用使得农业用地急剧缩减,土质变差,农村用地出现了严重退化。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工业化逐渐转移向农村地区,农村用地被大量占用,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各种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使得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另外,我国农村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工业化程度在不断提高,环境污染程度也日益严峻;而农业经济本身发展也会因为农药、化肥、地膜等的大量使用造成自然环境污染。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都处在低点,这也是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二)村民参与程度低。基于美丽中国视域下的农村社区治理需要农民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能够发挥出自身的力量为农村社区建设提出更加有意义的建议,同时还要对农村社区建设提供监督,这样才能推动农村社区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从当前农村社区治理的现状来看,村民在参与深度和广度方面都相对较低,这直接会影响农村社区治理成效。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制度层面的缺失,农村社区治理过程中对于村民参与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利益表达制度等方面的建设比较落后,直接影响了农村的参与;二是作为农村治理主体的农民,本身文化素质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限制其参与到农村治理中。(三)专业治理人才缺乏。基于美丽中国视域下的农村社会治理需要各专业领域专业人才发挥出带头作用,但农村社区相对比较复杂。近年来,我国大力鼓励毕业大学生参与到农村建设中,可新毕业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且很多大学生将农村工作作为日后发展跳板,并不能真正扎根农村来作出贡献。这就导致了农村社区治理缺乏人才的支撑。

三、基于美丽中国视域下的农村社区治理路径

(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农村社区治理来说全面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民收入是其核心问题所在。首先,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应该因地制宜,全面推动符合市场需求发展的经济作物。充分发挥出资源优势以及农业技术优势,强化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科技投入,让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其次,农村各地全面推出特色农业经济产业,以当地特色农产品为主,推出农产品深加工、旅游农业、绿色餐饮等产业发展模式。最后,要彻底扭转农村传统模式下粗放式的生产方式,逐步向着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产业链方向发展。(二)健全法律法规。农村社区治理必须不断健全法律法规。首先,需要结合农村治理中凸显出的关键问题针对农村社区治理中所需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度进行逐步完善。其次,要保障法律法规建设的有效性以及法律法规的执行。最后,政府职能部门要依据法律法规不断强化农村建设治理监管,将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进行严格落实,对村民的环保行为进行积极引导,最大限度避免工业生产对农业用地以及农村水资源造成污染,彻底扭转传统农村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脏乱差现象,同时也要对工业化城镇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进行严格控制。另外,相关法律法规在保障农村发展的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三)强化农民主体意识。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仍然是农民,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起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农村生活和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政府部门应该将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主导角色逐步转变为引导,通过不断强化农村日常管理工作来为村民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并通过强化宣传来积极培育农民的参与主体意识;同时还要通过充分确保农民的参与权、监督权以及表达权来进一步拓展村民的民主参与渠道。(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是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当前的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难留住人才的问题。因此,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逐步强化农村地区的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逐步强化高效培养,可以在各大高校设置相关专业,有针对性地为农村地区输送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二是针对农村地区加强实践性人才培养。在农村地区除设置村干部和基层管理人员选拔制度外,还应该进一步增设相关管理服务岗位,全面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政府部门也应该逐步加大财政方面补贴,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农村地区人才发展建立起更加公平的发展机制,这样才能为农村吸引更多人才。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基于美丽中国视域下的农村社区治理要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健全法律法规、强化农民主体意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逐步强化,以此来促进农村社区治理实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亚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路径研究[J].文化产业,2021(03):95-98.

[2]顾宇琦,韩芳.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治理现状调查分析——以新疆克拉玛依小拐村为例[J].农业与技术,2021,41(02):145-150.

[3]傅李玲.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养老服务研究——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01):198-199.

[4]丁红玲,张境芳.农村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价值逻辑与策略构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0,22(04):10-17.

美丽乡村专题调研报告篇9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农民参与;城乡统筹;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D6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7-0067-09

本次调查由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小组办公室委托开展;得到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0430)的资助,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10ZD&018)的一项成果。调查问卷由袁方成副教授设计。本次问卷调查得到浙江省安吉县、永嘉县和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农村综合改革部门的大力支持。调查问卷在博士生周纯义指导下,采取epidata软件,由华中师范大学2012级、2013级地方政府学硕士生录入。特此一并致谢!

一、调查的缘起及基本情况

早在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立足县情,提出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两年后,“美丽乡村”建设升级为浙江省委、省政府决策。近年来,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成绩斐然,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排头兵。如今,安徽、广东、江苏、贵州、广西等省区也在积极探索本地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但在许多地方,“美丽乡村”建设主要是由地方政府主导并自上而下推动的,它是否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期待和要求呢?对于基层干部、群众而言,他们又是如何认识“美丽乡村”建设的?他们的所思所想是什么?

为了了解当前基层干部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看法和要求,课题组在2013年暑期跟随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小组办公室领导到浙江省安吉县、永嘉县和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等地调研时委托当地农村综合改革部门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79份,其中,安吉县样本数为167份(占44.18%),永嘉县样本数为45份(占11.90%),高淳区样本数为166份(占43.92%)。

表1是这次被访者的基本情况。被访对象涉及乡村干部、农民、农村事业单位职工等不同职业群体;他们的平均年龄为33.5岁,以中青年为主(21~50岁之间的占72.87%);家庭平均年收入79072.37元,人均年收入24926.04元,但收入结构总体趋向分散,人均年收入不足1万元和超过4万元的分别占14.16%和11.50%,因此本次调查的数据反映了基层干部、群众不同阶层的需求、态度和观点。

本报告主要以这次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在对基层干部群众态度、需求和“美丽乡村”建设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二、农村卫生环境

从调查来看,在一些“美丽乡村”建设的县区,农村生活垃圾得到了较好治理,但部分农民囿于既有的生活习惯,并没有按照要求处理生活垃圾,仍然存在随意弃置生活垃圾的现象。与之相比较,农业生产产生的废弃物治理较差,而乡村工业污染情况尤其严重,成为当前农村卫生环境治理的重点和难点。

(一)农村生活垃圾得到一定处理

这次问卷调查的三个县区较早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其农村卫生环境得到较好治理,被访者对本村的卫生环境状况评价较高,3/4的人表示满意。不过,也有21.66%的人评价一般,3.74%的人不满意。①

这些调查的村庄,绝大多数都对生活垃圾进行了处理。其中,不少村庄有专门的保洁人员进行垃圾清理。对被访者所在村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问卷中设置为多选题)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选择“设有垃圾处理池”一项的被访者有55人,占被访者总数的14.75%;选择“设有垃圾收集箱”一项的被访者有218人,占被访者总数的58.45%;选择“有专门的保洁人员进行清理”一项的被访者有249人,占被访者总数的66.76%;选择“其他”一项的被访者有24人,占被访者总数的6.43%;选择“没有对垃圾进行处理”一项的被访者有32人,占被访者总数的8.58%。

被访者家庭的生活垃圾也进行了一定的处理。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一些农民因为仍然延续着原有的生活习惯,并未对自家的生活垃圾进行任何处置。例如,10.16%的被访者是将自家的生活垃圾随手扔到路边、沟道里或门外空地上。①6.37%的被访者将自家生活污水泼到院子里,更有26.60%的被访者只是将它排到室外,未作任何处理。②

(二)农业生产性废弃物有待进一步治理

尽管这些地方农村生活垃圾得到了一定治理,但是农业生产性废弃物的处理仍然不尽如人意,需要进一步加大治理。譬如,使用过的农用薄膜,29.44%的人将它混同生活垃圾扔进垃圾箱,未作特别处理;还有8.51%的人将其直接丢弃在田地里,5.05%的人从田地取出后随意弃置。③

又例如,相当多的秸秆(稻秆)只做简单处理甚至未做任何处理。27.85%的人将秸秆烂在田里做肥料,15.65%的人在田里焚烧秸秆,5.84%的人随意弃置秸秆。④这些随意弃置的秸秆,不但影响农村卫生环境,而且极容易引致火灾,威胁农民生命财产安全;而焚烧的秸秆,则直接污染空气,成为近年一些地方频遭雾霾的“元凶”。此外,还有5.85%的被访者承认,将自家饲养的禽畜粪便随意弃置。⑤

对于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药,11.44%的被访者认为,它使人畜饮用水受到了影响,但还能使用;高达13.56%的被访者认为,它使人畜饮用水变质,不能使用。⑥

从这次调查来看,农业生产形成的废弃物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三个“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示范县区尚且如此,我国其他农村地区的情况想必更加不容乐观。

(三)乡村工业污染应该加强治理

相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乡村工业污染的危害更大。而且,调查显示,乡村工业污染并未得到有效治理。在有乡村工业的村庄里,只有30.24%的被访者表示,本村的工业废弃物经过了严格处理;13.29%的被访者表示,这些乡村工业废弃物没有经过任何处理;37.12%的被访者表示,这些工业废弃物虽然经过了简单处理但仍有污染。此外,还有19.35%的被访者不清楚情况。

三、村庄文化生活

调查数据表明,被访者的日常文化娱乐活动包括看电视、看书或看报、玩电脑、玩手机、听广播或听音乐、跳舞等健身活动、看戏或看电影、打牌或下棋、打球等体育运动、KtV唱歌、参加祷告、礼拜等宗教仪式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被访者做的最多的是看电视(占59.32%),其次只有14.41%的人看书、看报,仅有5.51%的人去KtV,4.66%的人做祷告或礼拜,3.81%的人玩手机、玩电脑,2.97%的人跳舞等健身活动。说明人们日常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单一,而且,基本上是一种私性文娱活动①,当前农村公共文化生活尤其匮乏。

调查的数据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情况。从调查来看,只有38.61%的被访者表明本村经常开展各种公共文化活动,26.94%的被访者反映本村很少开展公共文化活动,24.72%的被访者表示只在某些节日开展公共文化活动,9.72%的人说本村从未开展文化活动。

农村文化生活贫乏与当前农村的文化设施匮乏不无关系。从调查来看,59.60%的被访者反映本村有文化广场,另外将近一半的人反映本村有社区图书室、运动场、户外健身设施等(参见表2)。不过,人们去得最多的地方主要是文化广场(占比42.54%)(同时,文化广场和公园也是被访者最希望政府建设的②)。此外,仅有13.60%的人光顾运动场,9.65%的人去社区图书室(参见图2)。这表明,目前农村的文化设施不仅少,而且仅有的文化设施使用效率也非常低。它也从一个侧面表明,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局限于卫生环境的整治,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对于是否有必要保护本村的特色文化,高达83.65%的被访者认为有必要,只有6.27%的被访者认为没必要,还有10.08%的被访者认为无所谓。当然,人们之所以赞成保护本村特色文化,其目的是不同的。有不少人认为,保护本村特色文化,有利于乡村经营项目的开发,把保护特色文化视为乡村经营的一种手段;也有部分人认为,保存本村的特色文化,有利于人们加强对村庄共同体的认同,提升家园意识。

从调查来看,在安吉、永嘉和高淳这些“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示范区,当地政府对本地乡村历史遗迹遗存均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一半左右的被访者认为,当地政府对本地的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采取了保护措施,对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也进行了一定的保护和开发。还有部分地方建设了民俗文化公园。①在这些地方,它们被当地政府纳入“美丽乡村”建设之中统一规划、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

四、美丽乡村建设

从调查来看,71.93%的被访者反映本村正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另外,也有11.76%的被访者明确表示本村没有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还有16.31%的被访者不清楚情况。对于已经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人们大多给予了积极评价。73.17%的人表示满意(其中39.35%的人非常满意,33.82%的人比较满意),22.75%的人认为一般,仅4.08%的人不满意(其中,2.33%的人不太满意,1.75%的人很不满意)。

依据被访者的需求排序,在当前,他们希望“美丽乡村”建设首先应注重生态经济建设,其次依序是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人居建设、生态文化建设②。也就是说,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人们所注重的依然是经济发展方面的指标,改善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他们的首位要求。

同时,被访者又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中最具示范意义的是“生态旅游”(占比36.89%)和“环境保护”(占比35.45%)。仅有11.53%的人认为是“特色产业”,16.14%的人认为是“居家环境”。这在某种程度上跟当地所选择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及其宣传有关。从我们的实地调查来看,许多地方的“美丽乡村”建设也主要是在生态旅游上做文章。很显然,“美丽乡村”建设并不局限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其根本目的不是为城里人提供休闲娱乐之地,而是为农民建设美好家园。

那么,结合本地实际,如何发展本村经济呢?60.86%的被访者选择扩大本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48.26%的人选择发展“农家乐”等休闲旅游业,还有45%的人认为应该促进本村规模生产经营,建立现代农业园区,打造特色品牌。③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72.39%的被访者赞成对本村垃圾进行集中收集、转运和无害化处理,68.36%的人赞成改厕并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60.32%的人赞同对本村企业、农家乐、农户污水、烟尘等排放物进行治理,55.11%的人同意建立健全环卫保洁制度,配备专门的环卫保洁人员,42.9%的人认为应该加强森林环境保护与加大绿化面积。(另有1.88%的人选择“其他”选项,在问卷中,改善本村生态环境的措施这一问题设置为多选)。

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75.80%的被访者同意完善本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67.37%的人赞成整治本村水利设施、加固山体和改造危旧房,52.66%的人建议重新规划村内房屋布局、统一美化村庄建筑外观,51.99%的人同意引导本村人口集中居住、推进中心村建设,38.20%的人对规范村内宣传与广告牌设置持赞同意见(有5.57%的被访者选择“其他”一项)。

在保护本村文化方面,67.73%的被访者建议引导村民向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活方式转变,62.67%的人赞同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宣传、培训活动,59.47%的人希望保留本村的历史遗存并建议制定相应的政策加以保护,59.07%的人同意对村民开展“民主法治村”、“平安乡镇”等活动,提高人们的民主法治观念,此外还有接近一半的人主张发展文体教育事业、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所占比例为48.53),有6.67%的受访者选择“其他”一项。

调查表明,75.07%的被访者认为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符合村民的利益,超过一半的人(所占比例为54.25%)认为建设的项目没有超出现有的村庄能力范围。另外,36.16%的人表示村民可以自愿决定建设项目,32.05%的人经过了村民商议,26.58%的人允许在可接受范围内分摊资金和劳动力,但仅有13.97%的人表示项目建成后经过村民商议进行管理。这说明,一些地方比较重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民主决策,却相对轻视对建成项目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进行管理。

从调查了解到,被访者认为推进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应加强财政支持、提高村民参与、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发动以及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加强后续日常管理。如被访者中有282人选择政府财政投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保障,占被访者总数的75.00%;受访者中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保障依赖于村民参与程度、组织领导方式、宣传动员力度、社会资金参与、科学技术支持、后期日常管理以及绩效奖励与奖惩激励的各有214人、209人、177人、173人、154人、142人、66人,分别占被访者总数的56.91%、55.59%、47.07%、46.01%、40.96%、37.77%、17.55%。另有66人针对美丽乡村建设保障一题选择“其他”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2.33%。

从调查来看,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上级政府补助(占79.48%)、村集体组织投入(占66.49%)、部门项目资金(占56.21%)。①因此,如何积极引导社会、企业加大投入,是“美丽乡村”建设亟待探索解决的一项课题。

60.78%的被访者赞同政府补助、部门帮扶、社会捐赠、企业赞助、乡村自筹和农民筹资筹劳相结合的筹资方式。不过,也有26.61%的人依赖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投入。对“以村民分摊为主”、“以社会捐赠和企业赞助为主”、“以村集体组织自筹为主”、“不需要村民出资出劳就行”以及“其他”方式持赞同意见的被访者人数相对来说较少,各有8人、11人、2人、23人、1人,分别占被访者总数的2.24%、3.08%、0.56%、6.44%、0.28%。

五、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新事物,从调查了解到,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不符合“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美丽乡村”建设倡导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活方式,但是,不可否认目前仍然有相当一些农民因为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习惯,随意弃置生活垃圾和生产性废弃物现象随处可见。这在传统的小农社会里或许不会产生问题,因为在这样的社会里,农民的生活垃圾和生产废弃物基本上是生物性的,可以自然地溶解、分解,甚至成为农业生产的自然肥料,成为再生性资源。但是,在一个日益开放的工业化社会里,农民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塑料等化工产品以及大规模耕作,使得农业生产废弃物和生活垃圾不可降解或者不能尽快分解还原,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尤其是在一些农房聚集的地方或新建的农村社区里,由于人口的高度集中,如果这些生活垃圾和生产性废弃物不能及时得到处理,环境卫生问题会更加严重。

2.乡村社会个体化阻碍“美丽乡村”建设。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乡村社会日渐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农民公共意识大大衰落。农民不但从无所不包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的全能主义国家中相脱离,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从地方性共同体、家族、家庭乃至亲密关系中解脱出来,把日常性生产和生活关系转变为即时易关系。这些从旧有社会性关联中脱离出来的个体,他们行为关照的对象由传统村落社区、社会主义集体、家族乃至家庭转变为个体自身。他们对村落社区的认同越来越淡漠,跟集体几乎没有任何利益联系,“为自己而活”是其信条,除此以外别无价值信仰。人们主要关注自身利益,却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1]。

从这次问卷调查来看,这种个体化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民文化生活个体化。农民的文化生活不但单调,而且基本上是一种私性文娱活动,村庄的公共文化生活日益衰落。其实,农民文化生活个体化只是当前乡村社会个体化的一个侧面而已;二是乡村卫生环境治理呈现“差序格局”。一般地,农民比较重视自家的生活卫生,却不顾及自家门院之外的卫生环境。对于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废弃物、乡村工业废弃物的治理依次变弱,呈现出“差序格局”。在一个日渐个体化的社会里,“公地悲剧”越发突出;三是农民难合作。如今,农民越来越难以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村庄公共建设,即便像“美丽乡村”建设这样关涉农民利益的事情,许多农民也只是一味地仰赖政府的投入和外力支持。四是农民公共意识淡漠,对村庄公共事务、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日益冷漠。

3.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推动。调查了解到,在许多地方,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主要是由地方政府依靠行政力量推动的。譬如,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财政投入,建立部门协同、层级联动机制,将它纳入干部绩效考核体系等传统行政动员方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没有积极地去探索如何激发乡村社会内部动力和活力,通过农民群众的有效参与,建立“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发展机制;没有积极地去探索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引导社会性力量的必要参与,形成多元参与、共同建设“美丽乡村”新格局。

尤其是,政府主导有余、农民参与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以致部分农民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养成“等靠要”思想。这就难免会出现“美丽乡村”建设“上热下冷”、“外热内冷”的现象,甚至出现“干部热情高,农民冷眼瞧,农民不满意,干部不落好”的情况,其主要症结就在于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4.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内容单一。在许多地方,“美丽乡村”建设目前仅仅局限于农村卫生环境治理和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认识。而且,还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护”、“重经济、轻文化”、“重硬件、轻软件”、“重外观、轻内涵”以及“重基础建设、轻制度创新”等现象。“美丽乡村”建设不等于村庄整治,更不等于乡村旅游开发,也不简单是改善乡村公共服务,而是乡村社会“人”、“文”、“地”、“产”、“景”的综合性建设,是建设美好乡村的系统工程。卫生环境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产业发展固然重要,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同样重要;不仅要让乡村美观、让农民富裕,还要增强农民对乡村的认同感、归属感,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农民的幸福家园。

“美丽乡村”建设还要深入到体制机制层面,着力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创新上积极探索,真正融入到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最终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5.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同质化严重。从调查来看,绝大部分受访者都赞同保护本村的特色文化,而且在安吉、永嘉和高淳这些“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示范区,当地政府对本地乡村历史遗迹遗存均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但是,毫无讳言一些地方“美丽乡村”建设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同质化问题。首先是由于认识的误导所致。对于什么是“美丽乡村”,有不少人片面地以城市人的眼光、思维去想象、设计所谓的“田园风光”,或者简单地以所谓的“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明”,甚至以“消费主义”的“美学”去曲解乃至剪裁“美丽乡村”。以致一些人认为,所谓的“美丽乡村”建设就是把农村建成欧陆风情小镇。其实质,乃是将文化问题简化成美学问题,即“装饰和美化问题”,而不是从人们如何使用生活环境并与之发生关系的人类学角度去考虑[2]。之所以产生诸如此类的误解,最根本的是由于他们没有尊重农民的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尊重农村特色、尊重农耕文明。

六、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1.重建乡村公共生活,大力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一个真正的美丽乡村,应是农民所向往的幸福家园。然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以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农民从乡村社会旧有的社会关联中解脱出来,乡村公共生活日益衰落,人们的集体观念和公共意识随之消解,这些个体化的农民只注重个体的利益,而不再关心集体的或公共的利益,它势必影响乃至破坏“美丽乡村”建设。显然,这种个体化的乡村不是人们所期待、所向往的。因此,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注重乡村公共生活的重建,大力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重建乡村公共生活,除了要建设乡村公共设施、公共空间,开展公共活动以外,还要建立公共参与机制,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到乡村公共事务、公共建设中来。

2.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建构群众民主参与机制。村庄不仅是农民的居住地,也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家园,农民才是“美丽乡村”的主人。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单靠外力输入是不可能持久的,关键在于要激活“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发展活力,最根本的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生活在本地的农民提升幸福指数。评价“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标准是增进农民民生福祉,让农民真正享受“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从规划、建设到管理、经营,自始至终都要建立农民民主参与机制,从而保障政府规划建设的“美丽乡村”和农民心目中想要的“美丽乡村”相统一,而不是政府的一厢情愿,更不能沦为显现政绩的形象工程。通过一定的群众参与机制,切实让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真正拥有“美丽乡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真正共建与共享“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3]。

3.积极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效机制。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鼓励吸引工商资本、银行信贷、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大,不能靠政府用重金打造“盆景”,不能靠财政资金大包大揽,否则不可持续,也无法复制推广。建立有效的引导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结对帮扶、捐资捐助和智力支持等多种方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农民筹资筹劳、政府财政奖补、部门投入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些具体项目(譬如乡村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实施,要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交由企业或市场去运作,形成长效运行机制。村庄内部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和运行,也须积极发挥村民自治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乡村社会组织,探索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维护、自我管理的社会民主治理机制,最终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4.尊重乡村特色,因地制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无论是聚集发展型、旧村改造型还是景区园区带动型、古村保护型“美丽乡村”建设,都要注意尊重农民意愿、尊重乡村本地特色,切不可简单地用同质化的建设标准裁剪、改造乡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命力在于乡村特色的保存、彰显和弘扬。

5.不断提升内涵,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向前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在抓好村庄整治、乡村外形美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提升“内涵”美。“美丽乡村”建设要“形神兼备、内外兼修”,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也要以硬件建设为引导,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金融体制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改革等软环境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凭借“美丽乡村”的内涵建设,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活力与生命力,供给“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6.坚持城乡统筹,把“美丽乡村”建设跟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

“美丽乡村”建设不能与城镇化相脱节,也要城乡统筹,实现以乡村推动城镇建设、以城镇带动乡村发展的联动发展战略,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既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抓手,又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结果。要把“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统一纳入到“美丽中国”建设大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吴理财等.公共性的消解与重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237-240.

[2]Colinmercer?穴1999?雪?熏Culturalpolicy?押researchandthegovernmentimperative[m]inD.BoswellandJ.evans?穴eds?雪?熏Representingthenation?押aReader.London?押Routledge?熏398.

[3]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4,(1).

①此次问卷调查将被访者自家生活垃圾的处置方式设置为多选题。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被访者中选择“扔到路边、沟道里或家门外空地”一项的有38人,占被访者总数的10.16%;选择“扔到田地里”一项的有34人,占被访者总数的8.99%;选择“扔到垃圾池(桶),自己处理”一项的有68人,占被访者总数的17.99%;选择“卖给收废品”一项的有98人,占被访者总数的25.93%;选择“扔到垃圾池(桶),并有专人收集清运”一项的有271人,占被访者总数的71.88%;选择其他方式的有14人,占被访者总数的3.7%。

②此次问卷调查将被访者自家生活污水的处理方式设置为多选题。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被访者选择“泼到院子里”一项的有24人,占被访者总数的6.37%;选择“浇到田地里”一项的有19人,占被访者总数的5.05%;选择“通过排水沟排到屋外”一项的有100人,占被访者总数的26.60%;选择“下水道收集后排到村外”一项的有58人,占被访者总数的15.47%;选择“排入自家挖的污水下渗池”一项的有78人,占被访者总数的20.74%;选择“下水道收集后并统一净化”一项的有194人,占被访者总数的51.73%;选择“将污水集中,喂养家畜”一项的有21人,占被访者总数的5.59%;选择“其他方式”一项的有14人,占被访者总数的3.73%。

③将被访者家里使用过的废弃农用薄膜的处理方式设置为多选题。其中被访者中选择“直接丢在使用过的田地里”一项的有32人,占被访者综述的8.51%;选择“从田地里取出后随意弃置”一项的有19人,占被访者综述的5.05%;选择“交给薄膜收集站统一处理”一项的有62人,占被访者综述的16.49%;选择“混同生活垃圾扔进垃圾箱”一项的有111人,占被访者综述的29.44%;选择“卖给收废品的”一项的有79人,占被访者综述的20.95%;选择“其他方式”一项的有22人,占被访者综述的5.84%;选择“家里不用薄膜”一项的有141人,占被访者综述的37.50%;

④对被访者家里收割后的秸秆处理方式的调查(问卷中将其设置为多选题)结果显示:除文中所示外,选择“交给秸秆收集站”、“发酵秸秆产生沼气”、“使用秸秆烧饭”、“其他处理方式”以及“家里没有秸秆”的各有30人、30人、61人、20人、153人,分别占被访者总数的7.96%、7.96%、16.18%、5.31%、40.69%。

⑤对被访者家里的禽畜饲养点(场)废弃物的处理方式的调查(问卷中将其设置为多选题)结果显示:选择“加工禽畜粪便生产有机肥料”一项的被访者有51人,占受访者总数的13.56%,选择“建立禽畜粪便收集站”一项的被访者有34人,占受访者总数的9.04%,选择“发酵禽畜粪便制造沼气”一项的被访者有38人,占受访者总数的10.11%,选择“将禽畜粪便堆积作农田肥料”一项的被访者有101人,占受访者总数的26.86%,选择“随意弃置禽畜粪便”一项的被访者有22人,占受访者总数的5.85%,选择“其他处理方式”一项的被访者有28人,占受访者总数的7.45%,选择“家里没有禽畜饲养点(场)”一项的被访者有179人,占受访者总数的47.61%。

⑥针对被访者家里因使用农药造成的影响的调查(问卷中设置为多选题)结果显示,除文中所示外,选择“使用规范、保护得当,对人畜没有危害”、“使用的是无害农药”、“没有使用农药”选项的各有113人、89人、157人,分别占被访者总数的30.05%、23.67%、41.76%。

①为了便于描述当前农村文化活动,笔者将它划分为“公共文化活动”和“私性文化活动”两种类型。前者一般是指超出家庭以上的单位(如村庄、社区、政府或民间组织)组织的具有公共性的文化活动,如庙会、歌舞会、民俗表演等活动;后者主要是以个人或家庭私性活动场域为单位而进行的文化活动,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文化需求,不能给其他更多人提供文化享受的文化活动,如看电视、上网等。请参阅吴理财、夏国锋:《农民的文化生活:兴衰与重建――以安徽省为例》,2007年第2期《中国农村观察》。

②59.2%的被访者最希望政府在本村建设文化广场或公园。

①针对受访者所在乡村历史遗迹遗存的保护情况的调查(问卷中设置为多选题)结果显示:有194人选择“保存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例如祠堂、牌坊、古桥、古塔、革命旧址等)”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52.72%;有218人选择“保存古树名木”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59.24%;有148人选择“保存当地民俗文化(如节日习俗、婚丧嫁娶礼仪、宗教等)”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40.22%;有73人选择“建设民俗文化公园”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19.84%;有28人选择“其他”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7.61%;有28人选择“没有采取措施”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7.61%;有19人选择“不清楚”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5.18%。

②问卷要求被访者对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人居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几项“美丽乡村”建设内容进行排序。为此,将排序第一、二、三名分别赋值3、2和1,经过计算,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人居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的排序分值分别是2.52、1.86、1.24和0.37。

美丽乡村专题调研报告篇10

镇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调研报告

近期,我镇就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行了专题调研,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期盼,征求群众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产业发展方面

我镇依托产业发展,重点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各种科技智力资源,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努力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泊头市领航汽车用品有限公司是富镇第一家专业从事电子商务的专业公司,公司成立后,积极推动当地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在采访富镇电子商务协会会长江学广时,他说:“富镇作为目前沧州市唯一一个拥有三个淘宝村的淘宝镇,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已经有数千人,相关电子商务店铺1000余家,日均发货量两万余件,年销售额达到3亿元以上。已经成为目前富镇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但是富镇电子商务行业存在着人员分散、规模较小、疏于管理等问题,希望市委市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能在富镇成立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建立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电子商务孵化基地等产业,以支持富镇电子商务发展,并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使其能更加蓬勃的发展。”他的话代表了广大致富带头人对农村产业发展方面党的好政策的期盼。

二、乡村文明方面

一是严格区分合法宗教信仰和非法迷信活动的界限,坚决禁止有组织、大规模、集体性的封建迷信活动,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二是在婚丧嫁娶方面,继续通过村级红白理事会来加强引导,通过修改完善有关村规民约来加强群众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进一步树立农村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神事不办的新风尚。三是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形成以乡镇文体站为龙头、村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农村文化网络。要切实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努力做到有场所、有设备、有管理、有活动、有效益、有吸引力。重点抓好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中心的建设。建设具有综合性、多功能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我镇成立了近百支舞蹈、鼓乐、戏曲、书法等队伍,多次开展“文艺汇演进农村,宣讲党的”等主题活动。以富镇村70岁的江杏格大姨为代表的综合舞蹈队50名队员用扇子编排出的“歌颂”“绿色泊头”“美丽乡村”等图案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以北董屯村尚素英为代表自编自演三句半“颂”更是脍炙人口、耳熟能详。演员们一张张激情洋溢的笑脸,观众们一阵阵发自肺腑的欢呼,充分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三、社会治理方面

我镇持续加大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一是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着力加强农村综治工作的网络建设。按照打防结合、专群结合的要求,推广警民联防巡逻和“三位一体联调”经验,积极排查整治农村突出的治安问题,加大对农村聚众、盗窃、邪教活动等问题的监管和打击力度。二是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加大农村矛盾纠纷的调处力度。针对容易发生矛盾纠纷的环节,及早做好预防工作,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尽可能防止“民转刑”案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在严铺村调研时,党支部书记严西明说:“现在村民法律意识增强了,不像原来一样,一点事就骂大街,甚至大打出手,遇到问题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了。希望司法部门从农村实际出发,多开展法律下乡活动,选择农民听得懂、能理解、用得上的法律法规广泛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农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严书记的话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安全感、稳定感的迫切需求。

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