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成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1:45

新农村建设成效篇1

金华市自2003年实施百强农业龙头企业工程、5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农村新五保工程、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等“五大”工程和千里清水河道整治、百库保安、绿色通道建设、生态公益林建设、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等“五小”工程,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决策以来,特别是2006年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实施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提升行动、生活宽裕富民行动、乡风文明示范行动、村容整洁推进行动、管理民主构建行动等“五大”行动,把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致力于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有力、部门单位协力推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合力共建的新格局,全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农民收入显著增加,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谐稳定局面不断巩固。2006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08.27亿元,比2002年增长29.42%;乡镇工业总产值2517亿元,出货值584.79亿元,实现利润123.95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79.79%、193.27%和97.28%。农村服务业快速发展。乡镇连锁超市覆盖率达到91%,实行连锁配送的村级店达1015个以上,覆盖面达到27.11%以上;全年农村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8.24亿元,比2002年的69.46亿元增长45.84%。全市累计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557个,经营农户3600多户,直接从业人员达14575人,共接待游客649.95万人次,营业收入达到5.1亿元,是2005年的2倍多。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137元,比2002年的2476元增长148%,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00个百分点。全市累计完成创建市级以上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18个,其中省级示范村89个;全市共有2623个村开展了环境整治,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44.88%,其中2006年新启动整治建设的有797个村,累计完成环境整治的有1952个村,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33.39%,整治工程受益人口达到130多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40%。农村交通、供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了义乌市这个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典型。

金华市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模式

金华市新农村建设之所以能够在基础条件相对较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工作开展难度相对较大的背景下取得一些突破,关键在于金华市委、市政府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形成了党委领导发动、政府主导推动、农民主体行动、部门服务联动、社会参与助动、市场龙头带动“六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

第一,不断加大党委领导发动的力度。金华市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坚持市、县党委主要领导的主要精力抓新农村建设,乡镇党委、政府全身心地投入新农村建设,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三个意识”,即大局意识,把新农村建设放到构建和谐金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中来认识;率先意识,就是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努力走在全省前列;责任意识,就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党委责无旁贷。同时,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领导体系和党委农村工作综合机构的建设。自2003年以来,坚持每年召开两次全市乡镇(街道)党委书记参加的新农村建设推进会,每季召开一次市、县党委副书记参加的工作现场会,率先建立了全市性的新农村建设考核奖惩制度,把考核结果与年终奖励挂钩,并作为评价党政领导班子政绩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第二,不断加大政府主导推动的力度。政府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主要体现在投入和工作指导上。据统计,2006年,金华市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新农村各类资金37.5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市本级(不含区)投入1.65亿元,增长27.6%。全市各县(市、区)都认真组织编制了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进一步完善了交通、供水、电力、通信等专项规划,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学的规划依据。义乌市从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到2003年实施“城乡一体化行动”,再到2006年出台《新农村建设二十条》,规划了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从2003年开始,义乌市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每年都在1个亿以上。磐安县是金华市的欠发达地区,该县从本地实际出发,2006年初在新渥镇开展试点,明确了新农村建设“改水、改路、改厕(栏圈)、改环境”四改建设重点,加大财政投入,出台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实施办法,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第三,不断提高农民主体行动的积极性。金华市在新农村建设中,首先把加强宣传、统一思想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第一道工序。市农办会同有关部门及各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开展“魅力村庄”、“魅力村官”评选活动,组织开展了“百个专栏服务‘三农’,千名记者深入农村”活动。2006年,市级报纸共发表“三农”报道3000多篇,推出专版100多个,电视台、广播电台都推出许多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精品栏目,播发了大量新农村建设的新闻报道。同时,5000多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深入农村,深入到农民当中,宣讲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让农民的心热起来,劲鼓起来,自觉投身其中。其次,把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愿意不愿意、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如在实施村庄整治工程中,明确要求整治规划要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建议,还村民一个决策权;规划确定后,要张榜公开,还村民一个知情权。第三,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培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加强农民素质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

第四,不断增强部门服务联动的主动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金华市党委政府各部门积极转变工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把工作重心逐步转向农村,把有限的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2003年,金华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村庄整治建设到哪里,部门配套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的工作要求,各有关部门在建设项目安排、资金投入等方面都自觉做到向农村倾斜。2006年,全市部署开展了“新农村建设服务年”活动。33名市领导和全市260多名县级领导带领1240多家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与全市的1240多个村结成联系对子,指导联系村开展新农村建设。市农办组织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28家成员单位,在《金华日报》上向全市人民作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郑重承诺。市机关各部门都从各自职能出发,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实实在在地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第五,不断扩大社会共建助动的参与面。金华市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新农村建设,努力构筑“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工业和农业互促发展、城市和农村互动共荣,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新机制。2006年,全市组织非公企业开展“千企联千村,建设新农村”活动,有1284家民营企业以不同的形式与1301个村结对,安置农村劳动力2万多个,公益性捐款7981万元。近三年来,东阳市广泛组织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共4亿多元,2006年该市农村基层组织共收到各界人士捐款8000多万元,金额在10万元以上的有35人。许多行政村通过聘请素质好、见识广的当地企业家担任“新农村建设顾问”,拓宽了发展思路,完善了发展规划,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水平。全市逐步形成了社会各界各方面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局面。

第六,不断发挥市场的龙头带动作用。金华市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就是市场,繁荣兴旺的商品市场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也不例外。至2006年底,全市已有各类市场392个,商品交易市场年成交额达974.3亿元,其中交易额超10亿元的市场就有13个。首先是农副产品市场的发展壮大,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据统计,2006年全市农副产品市场成交额达132.8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增长速度居各类市场之首。农副产品市场不仅在提品市场信息、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农副产品方面发挥了导向作用,而且在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组建、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农产品品牌宣传等方面发挥了服务平台的作用。同时,义乌国际商贸城、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等市场带动了来料加工业的迅猛发展,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截止2006年底,全市从事来料加工的有19.6万户,39.6万人(其中妇女24.8万人),来料加工费达10亿元,平均每个加工者一年可获加工费收入3000多元。

完善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对策建议

金华市“六位一体”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上符合中央、省委的要求,下符合金华的实际,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稳步推进,金华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深刻变革的转型期,许多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新农村建设进入了一个攻坚破难促发展的关键性阶段。为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理清思路,以完善新农村建设模式,扎扎实实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更大的成效。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目标与过程的关系,坚持循序渐进求发展,切不可操之过急。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基础的阶段,也是最艰难的阶段,因而不可能一蹴而就。据市统计局《金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监测报告》,2005年金华市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58.4%,落后全省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在全省11个市中,金华市处于第9位,与第1位的宁波市相比,金华市的实现程度落后了21.4个百分点。金华市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存在着农村居民收入不高、农村人口素质较低、环境资源保护压力加大、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四大难点和重点问题。当前的任务,就是要围绕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循序渐进,努力攻坚破难,不断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低水平向高水平迈进,切不可操之过急,急于求成。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治“穷”与治“脏”的关系,坚持两者都要“治”,在治“穷”的同时切实加大治“脏”的力度。从金华市的实际情况看,近几年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呈扩大趋势。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8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51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79:1。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0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137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9:1。加快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活宽裕、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由之路,但是“三农”问题是一个整体,农村是农业和农民的载体,农村居民点的现代化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绝大部分居住于村庄之中,而绝大部分村庄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都十分落后。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必须对农村居民点实施有效的整治,使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普遍享受现代文明。为此,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居民点的现代化建设,在村庄建设规划、资金投放、技术指导、设施配套等方面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农村居民点的现代化建设在当前的重点是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最为迫切的是三件大事:“喝”――卫生的饮水;“行”――雨雪无阻通到家门口的道路;“洁”――整洁的环境(垃圾和污水的治理、河塘水体的净化)。同时,应该看到,农村居民点的现代化建设,不仅对于改善农村的环境面貌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农村第三产业都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自2003年以来,金华市持之以恒地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程,不仅对农村面貌,而且对农民精神面貌和干群关系都带来了巨大变化。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硬件与软件的关系,坚持“两手”都要抓,特别要加强软件建设。所谓“硬件”建设,主要是指通过大量资金的投入,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农田基本设施的建设。这对于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没有以政府财政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各方面支持的大量资金的投入,农村的生产就不可能有大的发展,农民的收入就不可能有大的增长,农村的面貌就不可能有大的改观,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调动。当然,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在于人,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最终目标。因此,全面提升农民的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大力加强农村劳动力(包括农业技术、转移就业、岗位技术和后备劳动力)培训,大力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事业、文化事业以及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农民的能力建设,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成为能够适应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对劳动力的需求,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生力军。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特别要加大行政管理改革的力度。要全面调整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切实加强政府对农村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领导精力要更多地放在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上。在乡镇综合改革中,调整政府职能结构,把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放在突出的位置,逐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二要深化财政投入体制改革,建立一个更为公平的国民收入再分配体系,以确保城乡居民、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都能享受大致平等的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三要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资源,集中财力为农民办大事,办实事。四要深化农村治理结构的改革。可以考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合而为一,改变农村基层组织的双层结构,把村民自治与村级服务性经济活动结合起来。要建立和健全村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成为行政村的权力机关,而集体经济组织(村委会)则成为具体的执行机构,从而真正实行民主管理。五要加快农村产业组织的创新。积极发展非政府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中小企业行业协会等农村产业组织,努力在市场竞争、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塑造品牌、人才培训、推进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形成联合优势,获得规模经济,实现农民或中小企业的联合自治、自我服务、自我保护,从而有利于加快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

新农村建设成效篇2

关键词:新农村社区建设;背景;现状;成效和影响

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133-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农村社会已进入急剧转型时期,城乡发展迈入了新阶段即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但是,中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实行的二元城市化政策,使城乡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故亟须调整城乡二元化的发展思维,加快城乡统筹,以促进农村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在城乡统筹中,农村处于劣势地位,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和城市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

新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并在近年来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结合中在全国广泛开展。目前新农村社区建设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在具体实施中,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一、河南省新农村社区建设的背景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指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和社区的需求,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村,经过区位调整、统一规划,建立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居住方式与产业发展相协调、服务管理模式完善的现代化农民聚居区。新农村社区建设是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中一次深刻的农村社会变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可能性。

(一)新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需要

河南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5958万,虽然最近几年农民工不断向城市迁移,但仍有相当部分农民在农村生活,尤其是对于上了年纪的农民工,已经失去了靠青春和体力打拼的资本,再加上城市的高成本,大部分要返回农村。受制于传统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影响,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和城市存在巨大差距,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新农村社区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的这些要求,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让他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而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外在体现,所以新农村社区建设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格局形成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二)新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口

河南农村人口多,城镇化水平低,2013年河南城镇化率仅为43.8%,低于全国城镇化率(53.7%)将近10个百分点。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对土地和发展空间产生巨大的需求。河南有4.7万多个行政村、18万个自然村,农村呈现出村庄数量多、规模小、分散居住的特点,而且随着农村人口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向城市的迁移,很多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住宅闲置增多,土地利用率低。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推出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建设新农村社区可以整合闲散的土地资源,为城市建设的腾出更多的用地指标,为加快地方发展工业、加速城镇化提供更多土地和空间。新农村社区建设实际上是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新农村社区建设是适应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的需要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未来的发展必须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路子。传统分散的农业劳动方式也逐步为农业机械化方式所取代。改革开放30年,河南农业机械化、合作化、规模化水平获得了大幅度提高,2013年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现已达到75%,农业专业化、合作化程度提高,农村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规模养殖户大批涌现。全省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

随着大批农村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外出务工,或从事其他多种经营。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从事耕地产,甚至完全从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一部分农民就近从事非农产业活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迁移到大中城市,从事更加远离农业的工作,城镇化对他们有极大的吸引力。这说明,河南农业农村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建设新农村社区,有利于开展集约经营,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

二、河南省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现状

自国家提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以后,河南省各地市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号召,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开展新农村社区建设,2012年河南省全面启动了县(市、区)新农村社区布点规划,截至2012年7月底,已启动新型农村社区试点2300个,初步建成350个,累计投资631.5亿元。

其中安阳市确定了18个省级新农村示范村、4个新型农村社区整体推进县(市、区)、14个整体推进乡(镇),截止到2013年一季度,共投入资金93.27亿元,已经启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153个。其中23个社区已完成建设进度的80%,有25个社区已完成60%,68个社区完成30%。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社区已建成87个,主要集中在城市近郊、县城近郊、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产业集聚区内;建成社区面积690万平方米,腾出土地面积7000余亩,入住户数1.7万余户。

新乡市把全市3571个行政村规划为900个新型农村社区。已完成重点区域内352个社区已启动建设,累计完成各类资金投入224.5亿元,完成建房面积2204万平方米,入住农户10.5万户,完成拆迁面积5.2万亩,复耕或恢复生态面积2.6万亩。

综上所述,全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在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取得可喜的成绩,已经成功探索出不同类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示范带动作用凸显,河南省新农村社区建设已经从试点运作发展到全面推广的新阶段。

三、河南省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成效和影响

(一)改善了居住环境,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农村社区化发展

通过新农村社区建设,各级财政奖补资金很大一部分用于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彻底改变城乡面貌、改善群众生活居住条件。在实地走访中我们发现,很多地区基本实现了“五通七有两集中”。其中,“五通”指通自来水、电、四级公路、宽带、有线电视;“七有”指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连锁超市、标准卫生室、文体活动广场、幼儿园及小学、养老院、科技文化中心;“两集中”指垃圾集中收集、污水集中处理。新农村社区建设使原来杂乱无章的村庄变得井然有序,解决了农村脏、乱、差问题,初步实现了居住楼房化、生活城镇化的转变。

(二)增加了城市建设用地空间,加快了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

通过“合村并居”,节约了土地。新农村社区建设能够在不减少农用土地的情况下进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置换,为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腾出建设用地,解决了工商业用地问题,保证了土地资源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拓展了城市化发展的空间,加快工业化进程。根据中牟县政府官员了解,中牟县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共涉及427个行政村,这些村庄累计占地面积21万亩,通过新农村社区建设,可节约土地10万余亩,节余的村庄建设用地指标可以为产业集聚区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服务腾出很大的空间。

(三)节约了土地资源,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

宅基地复耕后一方面增加了耕地面积,确保了粮食安全,另一方面通过土地流传促进了规模经营,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以安阳锦和新城为例,锦和新城规划建设涉及33个行政村,原村庄占地9500余亩,新城占地2600亩,节约土地近7000亩。锦和新城规划统一流转2.5万亩土地后,目前,正在建设总投资5.8亿元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该区占地2.5万亩,是一个集粮食生产、畜牧养殖、种苗繁育、瓜果生产、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农民既可以在园区承包土地又可以务工,成为职业化的农民。

四、结论与思考

目前新农村社区建设在河南省各地普遍开展,已经从试点运作发展到全面推广的新阶段。新农村社区建设给农村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使原来散居的村落转变为集中化的新社区,一方面改善了村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使农民享受到了和城市居民基本相同的居住条件和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也整合了闲散的土地资源,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为工业化和城镇化腾出了更多的用地指标,也推动了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但是目前对于新农村社区建设,很多人定位不清,缺乏正确理论指导。许多领导干部、农村基层工作人员甚至一部分研究者认为新农村社区建设就是“居住集中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目的是为了腾出更多的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镇化率,这是一种很大的理论误解,由此也造成目前合村并居的推行面临诸多困境与问题。

如果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着眼点仅限于土地,而不是从城乡社会的整体转型角度来进行,单纯地就合并谈农村社区建设,这仍然是坚持城乡二元观的做法,单纯地让村民住上楼房,并不意味着实质上农村发展水平的提高,将城市和乡村人为的割裂开来,将农村发展禁锢在农村,是不利于和谐城乡关系发展的,势必造成“土地城镇化”快于“人的城镇化”。

因此,我们必须致力于消除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思维,力图在城乡一元发展的新思维下实现新农村社区建设困境突破,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即改革成果共享,城乡居民平等流动机会的增加以及发展权利和权益的平等性、参与的公平性、社会福利的一体化。

所以,村庄合并,建设新农村社区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新农村社区建设不仅仅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而且是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的转换,农民身份的转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应该是消除城乡居民的身份差异及由身份差异所引起的一系列福利待遇和基本权利的不均等,实现城乡一体化。

参考文献:

[1]陈小京.湖北农村社区建设的调查和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8(11).

[2]程同顺,杜福芳.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农村社区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12(3).

[3]甘信奎.新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及政策推进[J].江汉论坛,2009(2).

[4]刘高銮.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误区及对策[J].中国民政,2007(11).

新农村建设成效篇3

与会同志现场参观了敦化市6个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刚才延边州、敦化市、洮南市、四平市铁东区和农安县的陈家店村分别作了经验介绍。通过现场参观和经验交流,我们不但看到了全省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增强了信心,鼓舞了斗志,同时还总结推广了先进典型,树立了新农村建设标杆,明确了努力方向。各地要认真学习、积极借鉴,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取得的成绩,增强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三化”统筹战略,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统领,紧紧抓住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两大重点,强化领导、科学规划、周密安排、强力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2010年开始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新农村建设步入了大规模、高水平建设轨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呈现出以下七个显著特点:

一是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省级50多名领导分县(市、区)包片抓联系点,各市(州)和县(市、区)主要领导亲自抓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到了高度摆位、高位谋划,各乡(镇)和村干部全力以赴推进新农村建设,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领导共抓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局面。

二是共建氛围越来越浓。全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市带县、城帮乡的推进机制,完善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措施,形成了军民共建、村企合建、社会捐建、干部回乡援建的帮扶制度,全社会共建新农村的合力越来越强,促进了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益事业向农村覆盖,初步构建了新型的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三是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三年时间,全省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31.9亿元,其中各级财政专项投入16.1亿元,占12.2%;各级部门和单位帮扶投入5.6亿元,占4.3%;整合项目资金47.5亿元,占36%;社会和个人捐助投入1.1亿元,占0.1%;村集体和农民投入61.6亿元,占46.7。农民投工投劳累计达到151.79万个。较好地解决了资金投入的瓶颈问题。

四是建设内容越来越丰富。全省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努力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不仅农村各个产业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而且还加大了农村民生改善力度,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建了一批农村路水电气房等基础设施,围墙大门、村部广场、垃圾排水、绿化美化亮化等建设也成为了新的亮点。

五是建设标准越来越高。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打造示范村,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样板村群,实行了整县、整乡镇、整村改造提升村容屯貌,全省新农村建设呈现出递次推进、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特点。到2012年末,全省1000个示范村,创建标兵村350个左右,先进村400个左右,占示范村总数的75%。以市(州)为单位,打造集中连片、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标准样板村群28个。

六是建设方式越来越灵活。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推广了旧村整治、新村建设、迁村并点、生态移民等分类改造建设模式;形成了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等发展形态。全省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坚持以沿公路线、铁路线、旅游线和环城郊区“三线一环”为重点部位,以整修农村道路、修建排水沟、新建院墙大门、搞好绿化美化亮化为着力点,建立起城管下乡制度、经费保障制度、环境卫生管理制度,促进了环境整治工作向制度化、常态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初步改变了过去前清后乱、前建后脏、前管后弃的状况。

七是项目管理越来越规范。省政府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纳入到对各市(州)政府绩效管理范畴,省财政强化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绩效考核,省新农村办加强了项目村申报、乡镇把关和省、市、县三级审核,省专项资金委员会审查审批的工作程序,并建立了专项资金和项目建设分级分类管理、公开公示、招投标、预决算、工程监理、进度和质量检查、竣工验收、建后管理等各项制度,确保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安全使用,项目管理科学规范。

以上七点,既是我们取得的主要成绩,也是我们多年探索的工作思路,积累的经验,各地一定要认真研究,不断发展和完善,以使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更富有成效。在此,我代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工作在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级新农村办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前,我省正处在统筹城乡和推进四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处在改革创新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处在加速发展和改善民生的攻坚时期,新一轮城镇化发展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动摇,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双轮驱动、协调推进;新一轮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为强化城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力改善农村民生、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我们要乘势快上,努力把新农村建设这篇文章做大做强;新一轮农村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调整,大力发展规模、效益、特色、安全、生态、智慧型农业,大力推进家庭农场、大户、联户、专业合作社等规模化经营,大力推广高光效等重大农业增产技术,新农村示范点应该成为先进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的典型代表,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最活跃、最积极的促进因素。同时,也应该看到新农村建设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了,小康的进程就缩短了,两者相互依存、互为促进。因此,我们一定要清醒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和积极有利因素,增强做好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把新农村建设推向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更高标准的层面,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二、明确重点任务要求,努力做好各项新农村建设工作

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全省新农村建设,总的要求是: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部署,以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为重点,实施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创建一批示范作用强、辐射带动作用大、引领推动作用好的标兵村和样板村,实行集群发展、连片提升、整体推进,努力实现农村经济有新发展、农民收入有新突破、基础设施有新加强、社会事业有新改善、党的建设有新进展、精神文明有新提高、社会和谐有新进步,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再上新水平、再登新台阶,开创新局面。重点工作任务有五项:

(一)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切实增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增强新农村自主投入、自我发展的能力,新农村建设才能不断迸发活力、保持持久动力。围绕强化示范村产业支撑:一是发展专业化生产。按照“一村一品”、“一屯一特”的要求,加快推进示范村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棚膜蔬菜园区、畜禽养殖小区、特产业种养殖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区、商贸工业区等建设,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同时,要强化劳务输出,做大区域劳务经济。二是推进规模经营。充分发挥示范村干部能力强、农民群众思想活跃的特点,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行集约经营,大力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大户和联户经营,发挥统一经营的优势,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效率和综合效益。大力推广高光效、膜下滴灌等增产增效明显的现代农业技术,进一步挖掘规模经营效益,增加示范村农民收入。三是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盘活农村集体土地、林业、草原、水面、矿产、企业等资源,加强农村资源、资产、资金“三资”管理,通过实施开源节流等综合措施,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增强新农村建设投入能力。要加大对薄弱村和落后村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扶持,注入动力,增加活力。

(二)加强农村民生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民生建设,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任务,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第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重点围绕示范村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道路桥涵、排水排污、安全饮水、清洁能源、村部和休闲广场、卫生厕所、垃圾集中处理、标准化养殖小区、绿化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村屯要科学布局和改造提升,东部重点是抓好空心村庄治理,20户以下的村庄要积极引导迁村并屯,中部重点是建设中心村,抓好旧村庄改造,西部重点是抓好危房改造,有条件的也可集中建设新村,城郊重点是按照城镇化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行统建农民新村。第二,社会事业建设方面。示范村社会事业建设要先行一步,成为改善农村民生的样板。紧紧围绕示范村综合建设,进一步加强校舍建设、校车安全保障、适龄儿童学前教育,搞好农村创业职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强示范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村卫生所就医、新型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服务保障。抓好农村低保、五保户统一供养和农民养老保险,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切实加强村部、农家书屋、文化大院、休闲健身文化广场等基础建设,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丰富和活跃农民文化生活。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乡镇创建活动,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新风尚。

(三)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创建环境优美的魅力乡村。一是抓好农村环境清洁。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以清垃圾、清柴草、清粪堆、清院落、清沟渠、清卫生死角和消灭老鼠、蟑螂、蚊子、苍蝇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清洁工程。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和环卫人员经费保障机制。二是抓好人畜分离。要科学建设畜禽养殖小区,实施“退户入区”工程,引导牲畜、家禽由分散饲养向规模饲养、集中饲养、标准化饲养发展。开展畜禽粪尿综合治理,实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形成减排能力。三是抓好围墙大门改造。按照统一规划、整齐美观的原则,对村屯内围墙大门实施统一改造,修建铁大门,修建砖墙、水泥墙面、水泥柱栏杆、铁栅栏,有条件的可建设生态榆树墙,绿篱围墙等。四是抓好小流域治理。村屯内的小流域和流经的河流,沟和河岸两侧砌浆砌石,河道清理干净,河岸上边要绿化美化,铺好人行道。五是抓好农村垃圾处理。要加强农村环境卫生设施建设,村里要建设垃圾集中堆放点,乡里要配置转运车,积极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方式,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六是抓好绿化美化。充分利用“绿化美化村屯、创建绿色家园”活动的有效载体,推进道路两侧及村屯四周、荒山、荒坡、荒滩、荒沟种植树木,巷道两侧及庭院前后有序种植花、草和树木,有条件的打造村屯景观带。同时,要结合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生态村、无害化卫生厕所、科学化储粮仓、土地整治等项目建设,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创建“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生态环保、文明向上”的魅力乡村。

(四)不断增强建设合力,加大新农村投入力度。新农村建设是全党全社会共同责任,必须聚集各方面力量,合力攻关。要明确落实帮扶责任,继续落实好全省1000名领导、1000个部门单位、1000户企业,按照一对一的要求,对第二批1000个示范村实行重点帮扶。要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多方面支持和帮助,增强“造血”功能。要加大各级财政专项投入力度,有效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实行打捆使用,集中向示范村投入。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完善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工作体系,要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强化目标、狠抓落实,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向前推进。建立健全各级新农村建设工作机构,配齐配强工作力量,保证工作经费,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强化新农村建设考核评比工作,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积极鼓励和支持各地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形成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和持久动力。各级新农村办要紧密结合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围绕解决“一顽症”问题,切实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对事业高度负责精神,履行职责、尽职尽责、竭尽全力做好各项作风改变工作。新农村建设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拼搏进取、奋发有为的良好风气,坚持求真务实、勇于负责的工作作风,坚定不移、锲而不舍的推进新农村建设。要经常深入实际,不断研究新情况、开拓新思路、探索新办法,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把群众满意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衡量标准,把群众得实惠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做到心中装着群众,肩上扛起责任。

三、全面抓好当前工作,巩固发展新农村建设成果

新农村建设社会关注程度高,涉及到农村改革发展和农村民生改善,必须引起我们各级新农村办的高度重视。我们要继续努力、再接再厉,一以贯之、坚持不懈地抓好当前各项工作,做到高标准严要求,确保全年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加快项目建设。今年第二批示范村项目建设,不仅要求所有的项目在年底之前全面竣工,达到规定的建设规模,而且还必须注重项目质量,充分发挥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特别是今年省政府绩效考核、省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考核,都要求必须在年内实现3个100%,即100%完成项目建设,100%项目验收合格,100%项目资金兑现到位。现在距离年底有效施工时间只有3个多月,因此,各地务必下大力量,采取强有力措施,确保今年项目不留尾巴,全面竣工,全部验收合格。为此,省里提出如下要求:凡是今年确定的建设项目必须在11月底前完工,各地要搞好全年项目验收工作,按照省规定的项目绩效管理的要求,形成专门的绩效报告报省;同时,要求所有的建设项目,不准有不开工的,不准有当年不完成的,不准出现项目调整的,不准出现质量不合格的,这“四不准”是铁的纪律,必须严格要求,贯彻执行,要求落实到示范村和具体项目上,责任落实到人。

(二)做好绩效考核工作。省政府绩效考核要求每个市(州)设立专项资金100万元以上,长白山管委会50万元以上,这一点要认真落实,不能打折扣,其他的从示范村项目建设情况、万村环境整治情况和工作组织推动方面来考核。省财政对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绩效考核,具体分为两个层次,县(市)负责示范村项目绩效管理、省里负责县(市)绩效管理。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精心组织实施。各级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要切实加强绩效管理的组织领导,建立绩效管理工作组,指定专门人员,统筹做好新农村建设和绩效管理工作。二是健全工作制度。要推进绩效管理工作与项目管理、检查督查、专项资金管理、示范村分级分类、政务公开等业务工作相结合,建立健全绩效数据采集、跟踪检查、考核验收、分析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规定和政策,实现绩效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保证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合理性。三是把握程序标准。绩效管理在定性基础上更加注重定量分析、数据分析以及工作反馈,必须坚持工作程序和执行标准,工作一步跟着一步,环环相扣。四是提供充足材料。县(市、区)要提供7个方面的材料,包括绩效报告、整体绩效目标申报表、项目验收及绩效评价表、评价报告、佐证材料、相关会议记录等,亦要纳入到新农村建设档案。示范村要提供9个方面的材料,包括示范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决定、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通过的建设项目会议记录;各种公示材料;专项资金项目申报书;项目预算;招投标手续(包括招标书、投标书)、合同或协议;项目决算表;项目建设图片影像资料;验收报告,村级验收单;收支票据等复印件。年底前,县(市、区)和示范村要备齐上述材料。五是强化工作整改。市、县年度绩效考核后都要提出整改意见,凡是整改不到位或不进行整改的,省里将根据绩效管理的要求,实施惩罚措施。

(三)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专项资金监管越来越严格,管理越来越规范,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从加强管理入手,确保专项资金安全使用,项目建设规范运行。一是健全制度。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和项目建设管理公开公示制度、项目招投标制度、项目工程监理制度、项目进度和质量检查制度、项目验收制度、项目建后管理制度等。凡是需要进行招投标的项目必须招投标。要按照相关规定,规范项目实施程序,完善项目相关手续,确保各项制度完善,发挥制度约束、促进和保障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二是规范管理。专项资金要专款专用,及时拨付,不准挪作他用,更不准将专项资金转化为工作经费、职工福利等;在项目建设上,既要注重工程进度,更要注重工程质量,防止出现工程质量不达标的问题;在建设主导上,要坚持以农民和村两委为主,乡镇和有关部门积极提供支持和帮扶,但不准插手干预工程和项目建设。三是监管到位。各地要严格按照专项资金分级分类管理意见的要求,对示范村专项资金和项目监管必须做到100%到位,不能有任何的纰漏和打折扣的地方。希望各级新农村办要切实承担起专项资金和项目建设监督管理责任,保证项目管理规范、资金使用安全,确保万无一失。

(四)平稳推进大型秸秆气化站和太阳能路灯建设。近年来,全省建设了一批大型秸秆气化站和太阳能路灯项目,不仅节约能源,而且方便实用,有效地保证了农村高品质的用能需求,促进了农村能源结构转型升级。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如人意的问题,要引起重视。一是抓好大型秸秆气化站管理和建设。无论是续建项目,还是没有完成建设任务的,年底前必须完成;需要进一步改造的,年底前要完成改造;需要进行检修和整改的,年底前完成检修和整改。新建项目购置的设备要走政府采购程序。要全面落实安全运行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深入排查安全隐患,杜绝设备带病运行,及时检修和维护设备和管道,发现问题立即排除。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要推进大型秸秆气化站的健康、正常运行,切实发挥投资效益,防止出现资产闲置和损失浪费问题。要求所有的大型秸秆气化站,在明年6月1日前必须全部投入运行。二是抓好路灯项目建设。有关市县两级新农村办公室要积极督促、组织或带领示范村搞好路灯项目考察,按照好中选好、优中选优的原则,选择正规厂家、合格产品,严把质量关、价格关,切实履行好项目建设和专项资金监管责任,确保路灯项目实施平稳有序向前推进。

(五)做好帮扶对接工作。省里对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已经做出了全面安排,下发了文件,召开了专门的会议,各地要抓好落实。当务之急是请各位领导、有关帮扶部门和单位到帮扶点进行对接,落实资金项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帮扶工作不削弱、不流于形式,收到比以往更大的成效。

(六)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当前,我省已经进入了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互为支撑、双轮驱动的新阶段,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面临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加强调查研究,着力破解难题。比如:如何实现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共进、双轮驱动;如何有效集聚农村人口建立社区化管理模式;如何在现代农业建设中推进规模经营和集成应用重大农业技术;如何利用现有“三资”条件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等等。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我们要深入思考,加以提炼,取得成果,指导工作。

新农村建设成效篇4

[关键词]宅基地整理新农村建设发展对策

一、开展宅基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农村宅基地整理是近十年来兴起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工程。农村宅基地整理的内涵是指通过撤并、整合农村宅基地,盘活存量土地,将原有多余的宅基地(包括废弃工矿等其他建设用地)进行复垦,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行政、技术、工程行为。

开展农村宅基地整理已成为我国土地整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方面,农村宅基地整理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缓解用地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农村宅基地整理将在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缩短城乡贫富差距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对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保障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农村宅基地整理的重要意义,增强做好该项工作的自觉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农村宅基地整理的重要意义,增强做好该项工作的自觉性。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二、当前宅基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2006年浙江省开展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新农村建设工程,各地市亦相应编制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规划,并确立了一批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一批规划整齐,设施完善,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农村新居脱颖而出。如丽水市确定了139个村为新农村示范建设村;莲都区雅溪镇江弄村全部入住新村新居,已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中真正的示范村。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从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规划来看,几乎都是独立的、与外界隔绝的农村居民集聚区,很少地考虑城镇对其的辐射和对外的接口,这对促进农村城镇化具有一定的反制约性。

新农村建设目前起决定作用的是村集体经济的实力,但即便是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由于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建设成本过大,村级经济也渐露危机。

三、宅基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新机制的探索

对农村宅基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浙江省出台了农村宅基地整理以“以奖代补”、“拆迁补偿”等直补农村集体、农户的优惠政策,全省各地市、县均出台了相应的财政激励性政策,并安排专项资金提供财政支持。如丽水市,2006年度安排12.43亿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松阳县在财政较为紧张的情况下,2006年安排1600余万元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

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安置余额土地出让的有效转让机制,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尝试。这不仅可以增强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和进入城镇居住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建立农村产权制度,并可以增加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积极性。如莲都区碧湖镇郎奇村通过整理旧村宅基地,把本村村民安置后多余建设用地用于出让,出让所得返还用于该村新农村建设。

以“旧村改造工程”为载体的农村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建设的平衡机制正在积极探索,通过土地预支,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的用地,加快农村村庄集聚;通过整理旧村宅基地,并经过一定的改良,成为新的农田。既解决农村集中居住,又解决农田连片耕作。

为了加快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浙江省各地市、县相继出台了一些目标考核办法和奖励政策。如丽水市对项目实施乡镇奖励“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而产生的折抵指标,并将其实施情况列入乡镇干部的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建立与奖励相挂钩制度,极大地调动了乡镇及乡镇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既充分发挥乡镇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加快项目工程实施的进度,又保证项目实施能达到项目实施的预期效果。

四、对策建议

新农村建设要与小城镇配套建设,着力形成以“功能互补、基础共享、规模适度、布点合理”的一个系统整体。尽可能按照“一村一品、一点一景”的要求,力争形成各自的特色。如松阳县界首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可结合该村当地的特殊历史文化,建设成为当地的新农村文化村,逐步提升知名度。

在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前提下,应出台相关试点政策,允许农村宅基地、农民房产、村集体资产股权,依据市场法则进行产权交易。这将会极大地刺激农民的有效转移,对新农村的建设也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农民将在产权的转移中获得最大收益。通过收益,权衡选择进城还是进村,并通过投资获取资本收益。

要不断增加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新农村建设的公共基础部分原则要由财政负担,结合本地实际,并参照韩国“新村运动”的做法,逐步出台对农民的补助性政策。新农村建设中的相关建设工程,可由村集体组织组织本村农民工自主建设,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劳动力就业有机结合起来。

政府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逐步形成“政府补一点、村集体出一点、老百姓筹一点、企业老板捐一点”的长效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百千工程”建设,鼓励企业家为建设家乡、美化家园出钱出力,确保新农村建设资金的到位。

稳定村级集体经济是稳定基层组织和政权基础的关键。当前村级集体经济的资产性收益日益减少,资本收益又极不稳定,不少农村仅依赖于土地承包收入来维持村级组织的运转。过去几年,各级政府、部门曾相继出台了经济薄弱村、贫困村的扶贫解困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政策均未能解决根本性的稳定经济收入来源。丽水市于2004年曾经出台了在土地征用中11%-15%的村级预留地,对城郊的农民生活稳定发挥了效益,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当前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逐步出台以“工业反哺农村”、“城镇支持农村”的具体扶持政策,加大财政对村级集体经济的转移支付力度,也不失为是一个有效的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1]叶艳妹,吴次芳.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潜力、运作模式与政策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1998,(10).

[2]胡新民.农村宅基地整理纵横谈——来自金华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土地,2002,(10).

新农村建设成效篇5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概述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新农村文化建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核心指导理念,将的系列讲话精神融入到建设指导方针中。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应该不断事先基础体制改革,增强对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依据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当地农村文化市场发展情况,健全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真正切实保证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权利。加大市场督查力度,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扬农村的优秀健康文化。做到有选择的继承,摒弃不良文化,如封建愚昧思想等。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需求,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之间相辅相存,相互促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囊括了农村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多方面的建设需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农村地区的具体实践。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包含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同时也为农村地区文化建设提供了具体的指导作用,为推动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长效发展提供充足的依据与重要支持。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实践

(一)强化农村文化管理阶层建设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改革红利所带来的机遇,强化农村文化管理阶层建设,不断实现文化管理阶层的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督的有效结合。针对现有的文化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发挥出农村文化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够有效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以保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高效性与有效性。强化文化激励机制建设,增强各文化主体的文化建设积极性,使得农村文化建设能够真正成为同经济发展同样重要的工作。各级政府应该大力极大对于农村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通过下拨专项资金,为这些地区配备相关的文娱器材以及文化设施。同时提高文化人才奖励力度,大力提倡创新人才进入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转变新农村文化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出各级政府部分的文化建设作用,以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发展。

(二)加强农村文化教育首先,学习其他优秀农村的文化模式,把这些村子作为潜在的竞争对手,以不断超越,不断完善自我。其次,坚持不懈,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将职业道德、奉献、敬业、诚信、团结、合作等思想融入到村民的价值观。三是要加强对村民的业务,大力推进教育培训,技能大赛,积极鼓励新型农村人才,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村民的业务能力。四是建立农村模范人物,用先进人物来树立榜样,激发村民的主动性与发展性。五,强化基础文化建设,促进农村为村民自主行为的健康发展,激发村民的内在动力。

(三)不断丰富农村文化市场农村文化市场是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农村文化市场建设中,应该充分发掘当地农村文化元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扶持那些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农村文化社团,带领村民抵制低俗、落后的文化市场。充分发挥乡镇文化事业站所作用,通过不断加大监管力度,不断规范和整顿不合理的文化市场。对于那些无证经营,涉嫌传播色情、暴力、凶杀等违反精神文明建设的市场要坚决予以取消。加强对于农村文化市场的检查监督,对于那些严重损害违反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问题要及时予以整治。加大“扫黄打非”整治力度,对于那些非法传播各种谣言、色情、暴力、迷信等书籍、影碟等要予以销毁,对于相关责任人要坚决予以惩处。同时对于农村文化市场存在的各种违法盗版书籍、光碟、影像资料等要坚决予以打击,从有效实现农村文化市场的良性发展,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秀的文化作品。

新农村建设成效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理性思维;报道视角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85-02

建设新农村,对中国农民来说是福音,对中国农村来说是重大变革,对中国农业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这个巨变,不仅为新闻报道注入“活水”,也给新闻工作开启了富有挑战性的课题。新农村建设日渐成为媒体关注的内容,如何科学有效地报道,如何从一个理性的视角去认识和把握新农村报道,这些应该成为媒体思考和实践的重点。

一、科学认识新农村建设

要搞好“新农村”报道,最重要的就是要要准确理解新农村建设的特征和内涵。

首先要仔细探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是如何出台的。

2005年10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央在这个《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

2006年2月21日,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伟大战略被以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行动纲领。文件从八个方面对农村建设进行了全面战略部署。

3月16日,新华社又受权刊播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被《纲要》当作首要目标放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导原则之后作重点介绍,分六章从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这六个方面对建设新农村的工作做出具体规定。至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种战略布置基本出台。新农村建设同时亦已破题,全国各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进入了实质性的建设阶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出台背景应该成为媒体总“报道背景”。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认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认识到这些,我们应该清楚,尽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是以前“三农”工作的延续和集成,它更是“三农”工作在新阶段新时期的创新和发展,里面蕴含了更多的时代背景和崭新的内涵、外延。从内涵来讲,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从外延来讲,它不再仅仅是农业、农村、农民的事,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说,新农村建设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农村自然人文的全面恢复。因此,新农村报道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以前的“三农”报道内容和模式的完全拷贝。

二、以理性思维拓展新农村报道

科学理性地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问题,才能紧扣新农村的主题,充分地宣传报道建设新农村的新思路、新举措、新进展和新成效。我们需要特别注意实际报道中的一些问题。

误区之一:报道认识上的以偏概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目标,绝不能被片面地理解成“修马路、建楼房”,它同时包含了对农村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尊重,对自然生态的尊重。新农村建设旨在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而不是消灭农村形态。

有一些地方传媒报道,新农村建设就是提高城镇化水平,变农村人为“城里人”,殊不知忽视了农村社区的文化传承、农业固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农民的生活习惯。尽管我国目前农村之中包括小城镇,但是这次所提出的新农村建设重点应是指自然村和行政村,而不是小城镇。

误区之二: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的事”。

新农村建设需要政府的投入起到先导、主导的作用,但并非要政府大包大揽,最终还要靠农民自己来建设,尊重农民的意愿。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是政府给农民什么,而是农民需要什么。

这种误区可能导致一些媒体不当的宣传,甚至为地方政府作秀。在其理念中,地方政府“形象第一”,如新农村建设技术是不是一流不知道,首先是排场一流;是不是效益一流不知道,首先是设施一流。这种报道内容和重点的倾斜会最终导致农民的反感,长此以往媒体还可能失去其信誉度。

另外一些报道倾向也令人担忧:如有的省迅速召开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座谈会,对农村房屋、自来水、水冲厕、路面硬化等基础设施提出了标准建设的模式,并要求一步到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已经干脆向农民散发修盖小别墅的范本,似乎只要农村的旧房子都变成两层小楼,新农村建设也就大功告成了。这些做法明显是对中央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曲解。

(下转第187页)

(上接第185页)

因而,报道新农村时,千万不能“只见干部,不见群众”,不能“只提财政投入,不言百姓参与”。报道中一定要注意要让新农村建设的主角多“露面”,多“说话”。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民,报道的主角也应该是农民。所以,建设新农村,农民的话语权必须得到尊重。

误区之三:一些报道,已经把新农村建设当作“完成时态”来报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提高,相对来说也是一个很长的嬗变过程。如果没有这样明确的理性认识,就很可能出现采访报道的“直奔主题”,把一些“进行时”的发展成就,当作完成时态来报道,既消弥了新农村建设与时俱进的品质,也误导了受众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

新农村建设报道应多从农民的角度、农业角度、农村的角度出发多观察、多思考、多表现。对于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亟待高度关注的难点、热点,新闻报道完全可以多着笔墨,大有可为。

例如,报道建设新农村,要有意识地从体制、机制创新上找亮点,做文章。试想,如果农村发展或解决“三农”问题仅是考虑如何加大对农村的投入,而不是让农村真正融入到整个社会的现代文明发展中,那么农村要得到真正发展是不可能的。同样,农民和农业不可能靠补贴实现小康和现代化,而是需要通过其制度创新和国家的政策支持形成内生的发展力量和机制。

总之,只有对新农村的科学理解与辩证理性,贴近、深入,媒体才能取得准确有效良好的报道效果。

参考文献:

\[1\]潘璇,苗滢文.用新思维拓展新农村报道视野\[J\].新闻传播,2008,(6).

新农村建设成效篇7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合理规划,健全组织,增强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力

一是健全组织,加强对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成立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宣传、财政、建设、国土、民政、农业等二十多个部门为成员单位,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区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各镇街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农村的一项重点工作,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抓好落实。村明确由村主要负责人抓创建工作,职责明确,较好地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良好格局。

二是部门参与,形成农村社区建设合力。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涉及面很广。我区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农村社区建设,主动加强与镇街的联系沟通,服务基层、服务农村。各部门都从各自的职能出发,加强组织建设、落实建设资金,开展对口指导,为农村社区建设添砖加瓦。建立了部门与17个经济薄弱村结对机制,结对单位每年至少要为结对村办一件实事。目前,全区初步形成了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同、村级组织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三是开展调研,明确农村社区建设定位。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新课题,没有现存的经验。实验区贵在实践,贵在创新。我区成立了由民政部门牵头的农村社区建设调研小组,深入到各镇街、村进行调研,以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农民群众所思所想,征求基层干部对推进我区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同时,还邀请浙江大学地方治理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一起进行农村社区建设的探讨,寻求理论支持,初步形成了我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总体要求是通过农村开展社区建设,将城市社区管理理念向农村延伸,城市社区服务方式向农村拓展,城市社区文明向农村传播,把农村建设成为“都市里的乐园”,群众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共建共享和谐品质生活。

四是抓好试点,形成农村社区建设经验。选择*镇*村、*村、*村、*镇*村等4个不同类型的村开展试点工作,根据满足“个体”需求推进的思路,确定了“一村一品,一社区几场所”的社区建设模式,把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我们建设农村社区的切入点。同时,明确农村社区建设划分为“十有”示范型和“五有”标准型,从试点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同步推进。4个试点村,根据村民的需求和因地制宜的原则,新建或通过改造村委会办公大楼建设成的社区服务中心功能比较齐全,设有“二厅、五室、六站”等服务设施,为社区开展管理和服务提供了一个多功能、全方位的平台,“敞开式办公、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受理”的社区公共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

目前,我区4个试点村分别根据实际,打造“服务型”、“温馨型”、“方便型”、“书画型”等社区,变“闭门式办公”为“敞开式服务”,均达到了“示范型”要求,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街)”。通过对4个试点村的经验总结,我区及时召开了全区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现场会,推广试点经验,全区掀起了建设“品质社区、和谐家园”的热潮。我区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做法在《中国社会报》刊登。

(二)创新思路,加大投入,激发农村社区建设新活力

一是“一村一品”模式,提升凝聚力。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的思路,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引入城市社区建设和服务理念,通过完善社区阵地建设,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按需设置项目,有效提升农村群众生活品质。今年推进的20个农村社区,围绕打造“服务型”社区有10个、“温馨型”社区5个、“方便型”4个、“书画型”社区1个。按照“示范型”社区要求创建的18个、“标准型”社区2个。“一村一品”的建设路子,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农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满足需要,提升向心力。服务群众是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区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围绕农村群众“农村社区建设,过城里人生活”的愿景,开展听民声办实事活动,全面推行以察民意、解民忧为主要内容的“民情恳谈会”、“说事会”,畅通农村社区居民的民意表达渠道,夯实群众基础。全区今年共召开“民情恳谈会”32次、“说事会”41次,通过此举措,村级组织的思想作风建设得到有效加强,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和谐,村级班子的向心力不断增强。

三是加大投入,确保农村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新农村建设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社区建设创造条件。去年区财政投入1.84亿元,今年区财政计划投入2.4亿元,主要用于扶持薄弱地区建设、农业园区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文体事业、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社区建设创造很好的条件。农村社区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平台。我们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把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载体。今年区政府列出30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农村社区建设补助经费,通过验收评估已下拨补助经费100万元,作为4个试点村的补助经费,余下的200万元资金,作为今年扶持16个村的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今后三年,我区每年将安排300万元作为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促使农村社区建设深入推进。

四是抓好“星光计划”,提升农村老人生活品质。“农村星光计划”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养的“幸福工程”。全区计划建设“农村星光老年之家”72个,已建66个,力争今年年底全部完成,实现“农村星光计划”全覆盖。根据老年人的需要,‘家”内普遍设立了读报室、室、谈心室、保健室、日托室等,‘家”外建有健身苑(场)、灯光球场、公园等,极大丰富了农村老年群众的生活,提高了农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我区“农村星光老年之家”的做法,得到了有关省领导的肯定批示。

(三)加强管理,完善机制,永葆农村社区建设生命力

一是加强考核力度,保证有效运行。区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创建考核标准,定期进行考核评估。区委、区政府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个考核体系中,不断加大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推进力度和长效管理。

二是抓好队伍建设,强化服务质量。一是通过推行“自荐海选”、公开招聘等方式,有效提高了农村社区干部统筹管理、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的能力。一

方面,我们抓住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契机,通过采取“自荐海选”、“海推直选”的方式,依法选举出了183名新一届的村委会成员,真正把一批思想好、作风正、有文化、有本领、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深受群众拥护的人员充实到农村工作班子中。另一方面,我区积极拓宽农村社区村委会干部培养、选拔的路子,面向社会广泛招聘大学生“村官”,基本实现“一村一大学生”,有效改善了农村社区干部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二是举办了由农村社区书记、主任,镇街党委委员等110余人参加的全区村级组织负责人培训班,邀请省市有关处室的领导、专家系统地辅导了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建设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建设农村社区的信心和水平。

三是深化村民自治,提升治理水平。积极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达标和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今年全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达标率为98%。建立健全村民代表大会、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等制度,坚持实行“二公开”、“四民主”,创新民主决策新机制,“村民议事厅”已在全区54个村全部建立,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村民自治。

二、下步工作重点

(一)进一步加大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力度。一是探索农村社区长效管理机制。努力探索和建立农村社区监督管理机制,定期督查各场所运行情况;逐步推进社区服务中心社会化运行,不断拓宽融资渠道,确保中心正常运行。二是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研究实现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机结合的新途径。召开现场会,表彰先进,推广经验。三是开展结对活动。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结对共建,让城市社区的管理服务理念给农村社区带来有益启示,加强城乡交流,加快农村与城市社区接轨的步伐。

(二)进一步丰富社区服务内容,培育农村社区精品亮点。一是按照“十有”标准建设,完善服务中心功能设置,设立全程、健康文化、综治环保等系列服务,积极推行“一门式”中心服务大厅。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不断加强设施配备,不断充实中心服务功能。二是探索建立社区工作站制度,通过把多项基本公共服务纳入工作站,来加快实现农村社区服务与城市社区服务的接轨。三是精心培育农村社区精品亮点,推出5—6个典型作为*区的农村社区“样板社区”向省、市推荐推广。

(三)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一是抓好培训工作。通过组织全区农村社区负责人培训、座谈交流、外出参观等形式,增强他们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责任、信心和能力。二是充分发挥各种力量。建立村庄卫生、护村、健身等志愿者队伍,进一步增强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充分发挥村干部、热心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分子、下派干部、农村工作指导员等各种力量,同心协力和富有成效地参与和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三是开展各类服务和活动。积极开展各类健康向上的活动,提供各类群众需求的服务,有效促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深入开展。*区位于*市区西部,下辖2个镇、9个街道,118个社区、52个村,总面积312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00万。是一个典型的城乡并存、城乡结合的区域,在*市6个老城区中农村面积最大,农村人口也较多,有12.3万人。一年多来,我区按照“品质社区、和谐家园”的建设目标,加强组织领导抓调研,完善功能布局抓试点,落实经费保障抓精品,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努力把*农村构建成为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城市人向往的“都市里的农村乐园”。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合理规划,健全组织,增强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力

一是健全组织,加强对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成立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宣传、财政、建设、国土、民政、农业等二十多个部门为成员单位,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区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各镇街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农村的一项重点工作,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抓好落实。村明确由村主要负责人抓创建工作,职责明确,较好地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良好格局。

二是部门参与,形成农村社区建设合力。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涉及面很广。我区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农村社区建设,主动加强与镇街的联系沟通,服务基层、服务农村。各部门都从各自的职能出发,加强组织建设、落实建设资金,开展对口指导,为农村社区建设添砖加瓦。建立了部门与17个经济薄弱村结对机制,结对单位每年至少要为结对村办一件实事。目前,全区初步形成了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同、村级组织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三是开展调研,明确农村社区建设定位。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新课题,没有现存的经验。实验区贵在实践,贵在创新。我区成立了由民政部门牵头的农村社区建设调研小组,深入到各镇街、村进行调研,以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农民群众所思所想,征求基层干部对推进我区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同时,还邀请浙江大学地方治理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一起进行农村社区建设的探讨,寻求理论支持,初步形成了我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总体要求是通过农村开展社区建设,将城市社区管理理念向农村延伸,城市社区服务方式向农村拓展,城市社区文明向农村传播,把农村建设成为“都市里的乐园”,群众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共建共享和谐品质生活。

四是抓好试点,形成农村社区建设经验。选择*镇*村、*村、*村、*镇*村等4个不同类型的村开展试点工作,根据满足“个体”需求推进的思路,确定了“一村一品,一社区几场所”的社区建设模式,把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我们建设农村社区的切入点。同时,明确农村社区建设划分为“十有”示范型和“五有”标准型,从试点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同步推进。4个试点村,根据村民的需求和因地制宜的原则,新建或通过改造村委会办公大楼建设成的社区服务中心功能比较齐全,设有“二厅、五室、六站”等服务设施,为社区开展管理和服务提供了一个多功能、全方位的平台,“敞开式办公、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受理”的社区公共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

目前,我区4个试点村分别根据实际,打造“服务型”、“温馨型”、“方便型”、“书画型”等社区,变“闭门式办公”为“敞开式服务”,均达到了“示范型”要求,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街)”。通过对4个试点村的经验总结,我区及时召开了全区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现场会,推广试点经验,全区掀起了建设“品质社区、和谐家园”的热潮。我区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做法在《中国社会报》刊登。

(二)创新思路,加大投入,激发农村社区建设新活力

一是“一村一品”模式,提升凝聚力。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的思路,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引入城市社区建设和服务理念,通过完善社区阵地建设,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按需设置项目,有效提升农村群众生活品质。今年推进的20个农村社区,围绕打造“服务型”社区有10个、“温馨型”社区5个、“方便型”4个、“书画型”社区1个。按照“示范型”社区要求创建的18个、“标准型”社区2个。“一村一品”的建设路子,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农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满足需要,提升向心力。服务群众是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区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围绕农村群众“农村社区建设,过城里人生活”的愿景,开展听民声办实事活动,全面推行以察民意、解民忧为主要内容的“民情恳谈会”、“说事会”,畅通农村社区居民的民意表达渠道,夯实群众基础。全区今年共召开“民情恳谈会”32次、“说事会”41次,通过此举措,村级组织的思想作风建设得到有效加强,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和谐,村级班子的向心力不断增强。

三是加大投入,确保农村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新农村建设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社区建设创造条件。去年区财政投入1.84亿元,今年区财政计划投入2.4亿元,主要用于扶持薄弱地区建设、农业园区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文体事业、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社区建设创造很好的条件。农村社区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平台。我们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把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载体。今年区政府列出30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农村社区建设补助经费,通过验收评估已下拨补助经费100万元,作为4个试点村的补助经费,余下的200万元资金,作为今年扶持16个村的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今后三年,我区每年将安排300万元作为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促使农村社区建设深入推进。

四是抓好“星光计划”,提升农村老人生活品质。“农村星光计划”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养的“幸福工程”。全区计划建设“农村星光老年之家”72个,已建66个,力争今年年底全部完成,实现“农村星光计划”全覆盖。根据老年人的需要,‘家”内普遍设立了读报室、室、谈心室、保健室、日托室等,‘家”外建有健身苑(场)、灯光球场、公园等,极大丰富了农村老年群众的生活,提高了农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我区“农村星光老年之家”的做法,得到了有关省领导的肯定批示。

(三)加强管理,完善机制,永葆农村社区建设生命力

一是加强考核力度,保证有效运行。区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创建考核标准,定期进行考核评估。区委、区政府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个考核体系中,不断加大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推进力度和长效管理。

二是抓好队伍建设,强化服务质量。一是通过推行“自荐海选”、公开招聘等方式,有效提高了农村社区干部统筹管理、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的能力。一方面,我们抓住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契机,通过采取“自荐海选”、“海推直选”的方式,依法选举出了183名新一届的村委会成员,真正把一批思想好、作风正、有文化、有本领、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深受群众拥护的人员充实到农村工作班子中。另一方面,我区积极拓宽农村社区村委会干部培养、选拔的路子,面向社会广泛招聘大学生“村官”,基本实现“一村一大学生”,有效改善了农村社区干部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二是举办了由农村社区书记、主任,镇街党委委员等110余人参加的全区村级组织负责人培训班,邀请省市有关处室的领导、专家系统地辅导了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建设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建设农村社区的信心和水平。

三是深化村民自治,提升治理水平。积极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达标和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今年全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达标率为98%。建立健全村民代表大会、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等制度,坚持实行“二公开”、“四民主”,创新民主决策新机制,“村民议事厅”已在全区54个村全部建立,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村民自治。

二、下步工作重点

(一)进一步加大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力度。一是探索农村社区长效管理机制。努力探索和建立农村社区监督管理机制,定期督查各场所运行情况;逐步推进社区服务中心社会化运行,不断拓宽融资渠道,确保中心正常运行。二是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研究实现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机结合的新途径。召开现场会,表彰先进,推广经验。三是开展结对活动。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结对共建,让城市社区的管理服务理念给农村社区带来有益启示,加强城乡交流,加快农村与城市社区接轨的步伐。

新农村建设成效篇8

一、制约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的相关要素

1.农村建设生产水平较为落后。传统的农村生产还没有改变,从生产的要求上进行分析,整体的规模、专业、生产商差距较大,生产力水平还处于较低的状态,效益比较价差。?r民人均收入量较低,农民收入逐步扩大,城市收入量增加,农民需要逐步扩展增收的有效渠道,稳定农民的增收标准,降低产业缺乏的相关因素,对农民建设投入量产生制约的情况进行处理。

2.农村脏乱的现象较为严重。总体上分析,农村的住房缺乏有效的规划管理,这直接影响农民住房的拆建改装,村内入院道路没有合理的硬化标准,农民畜禽随意散养,垃圾乱倒,污染情况严重。产生一种脏乱的现象,产生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

3.农民的科学素质水平不足。受历史、文化、地域差异等历史性原因,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较差,开放程度不够,对于一些有文化的、有技能的农村青年,都以出去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儿童,无法承担新农村的建设发展需求。

4.农村设施建设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投入量缺乏,农村建设不受重视,农村无集体经济投入能力,没有有效的投入运作安排。农村设施建设的投入主要靠政府规划,投资管理,这直接影响农村的综合快速发展水平。

5.农村综合发展改革不足。受土地、资源、资金量的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的改革变化,但实际上配合的配置不足,对于农村综合改革和各类任务仍然存在较为困难的调整。农村综合发展改革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进行调整,如果不及时调整,就会影响农村综合经济的发展建设。

二、新农村社区规划的有效坚守原因

新农村社区规划需要以客观的实时建设发展为需求,以实际发展标准原则,尊重农村建设的客观需求,切实做好对设施条件的合理调整,不断完善各类思路的建设。强化对于农村升天的环境保护,完善农村建设发展布局,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可持续稳定发展。新农村发展建设需要控制废弃废物的排放,对废物、噪声、废水、废气进行处理,切实做好农村生态环境的游戏哦啊保护,提高农村的生活生产环境,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坚持以有效的服务为基准,以政府为活动导向,引导政府完成各类服务政策的规范管理,不断提升资金支持和人才的综合服务管理,明确依靠群众,发展群众的作用意义。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社会的综合建设发展速度,对社会进行体制改革,完善社会的管理效能,促进社会的公平发展。建立完整有效的新农村建设发展基础,努力提升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应用,提升现代文化、卫生、教育等设施的建设,完善新农村基础建设理论标准。坚持有效的资源整合,大力推进各级政府的支持建设,引导社会资本和民营企业的参与建设,努力完善农村社区的资源配置发展管理,完善社会经济财力体制建设水平,推进农村建设的综合发展布局。农村社区的建设需要完善政府的依靠作用,加强建设速度的快速调动和调整,明确发展资金和技术服务的情况需求,帮助农村提升基础设施的发展建设,不断改变现有的资源投入点,以有效的补偿,提升国家实行的补助建设,对资金进行铺垫,提高政府资金的有效使用意义。

三、推进新农村发展建设的有效对策实施建议

1.坚持有效的规划目标建设。以科学的规划发展为前提,不断推行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需要具有一定的规范性,经济作用和社会发展意义。充分听取群众的建议和意见,结合现代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生产活动习惯等具体要求,努力规划现代生产规模的发展标准,结合实际设施发展布局,构建新农村的目标建设水平,提升新农村建设,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和生活优美效果,改善人际关系,物质条件,创建良好的新农村建设标准。

2.大力开展农业发展水平。改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以科学的发展观念,尊重农民发展意识的建设,不断引进新品种,新特色,提升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现展建设标准,突出特色,打造品质品牌,增加收入,积极拓展农民综合合作发展水平,努力实现新农村产业流通渠道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

3.开展具有文化特色的新农村发展建设。加强新农村发展建设调整,以鲜活的形式,发展民俗民情文化,吸引城里人来农村建设,开展农家乐,乡村游等一系列的旅游经营模式,提升农村经济的增长点,促进城乡与农村之间的快速交流,实现对农村文化的发展。

4.创新发展农村经营模式。农村的经营模式以家族承包管理制度、农民经济组织入股经营制度、现代产业发展经营制度,三种制度为特色经济效益发展标准,创建具有农村产业发展形式的新农村建设发展标准,将企业与农户,农产地与企业联系起来,推行有效的农村经营创新体制建设,不断完善新农村经营发展模式的管理。

5.遵循有效的发展规律,提高互助共赢的思维。按照新农村发展建设的规律化水平,遵循有效的企业发展规律,不断提升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性价值,优化产业信息、技术、管理、资金、人才等要素的资源管控,提升企业的综合创新发展能力,实现产业的互助,发展的共赢。

6.创新发展有效的实践应用特点。按照有效的经营发展需求,不断提升经营创新理念建设,以有效的组织发展形式,不断提升经营发展理念的规范性管理,以物质装备、生寒技术为要素,逐步引入新农村建设领域发展进程中,探索分析农民利益与之结合的多种形式,建立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发展机制。

新农村建设成效篇9

一、修武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发展现状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动力,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巨大。“*”以来,修武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全县上下掀起了新农村建设高潮,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正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增长阶段。

(一)农村固定资产总量不断扩大,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生活质量逐步改善.

1、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持续增长,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修武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多予”和减负,减免了农业税,积极落实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扶持措施,使农民直接受惠于党的政策,深受农民群众的拥护。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特别是20*年以来,修武县委、县政府积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投资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20*年,全县农村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948万元,同比增长64.3%;其中农村非农项目投资39108万元,占农村投资的57.6%,同比增长151.7%。

2、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作用于不同的产业领域,使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生活质量逐步改善。

自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修武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悄然发生变化,非农户投资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农户和非农户在不同的投资领域里各自发挥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与非农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20*年,修武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农户投资所占比重由2006年的37.7%大幅提高到57.6%,修武非农户投资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显示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对农村固定资产的快速增长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修武农村内部形成的农业与非农产业投资结构比例,反映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实际变化过程,为农村二、三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农村固定资产形成的生产能力直接体现在对农民收入和非农产业具有显著的拉动效应,这种拉动效应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夯实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第一,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作用于不同的产业领域,带动了各类经济实体的不断发展壮大,投资项目的增加和建设规模的扩大,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加快了非农产业的发展,促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20*年修武乡村从业人员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8.1万人,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63.3%,比2006年下降0.4个百分点;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2.6万人,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20.3%,比2006年上升0.6个百分点;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2.1万人,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16.4%,与2006年下降0.2个百分点。

第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20*年,修武农民人均纯收入4903元,同比增长19.4%。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3314元,增长17.4%;工资性收入1377元,增长31.5%;从构成看,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20.7%,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第三,农民收入的增加,带动了农户用于住宅和设备购置支出方面投资的不断增加,农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一是住房条件改善显著。20*年,农民人均住房面积38.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4平方米,人均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面积17.4平方米,增加10.1平方米。二是生活消费支出稳定增长,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20*年,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3529元,同比增长14.5%。。

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促进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随着修武农业、农村经济外部环境的趋好,通过增加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生产设备及工器具投资的大幅度增加,装备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巩固了农业的基础,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年,修武农业机械总动力41.6万千瓦,比2006年增加0.3万千瓦。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加快了农业生产朝着机械化方向的发展,有力地支撑了修武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生产条件的极大改善,为推进修武现代农业建设从技术装备上做了准备。

(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变化,改善了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加快了城乡的融合。

1、农业投入力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得到逐步改善。

随着农业投入力度的加大,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网、乡村道路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饮水问题等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新农村建设开始以来,随着农村水、电、路、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修武农村正朝着村村通电、通公路、通电话的方向发展。20*年,修武通电村、通汽车村、通电话村、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均达到100%。农村交通、通信、供电等事业的发展,大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随着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断地向城镇聚集,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拓展了农民收入来源渠道。电、电视信号、道路等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得到相应改善,汽车站、集贸市场、文化娱乐体育场馆、卫生院、互联网等配套设施的相继建立,启动了农村的存量需求,拉动了农村巨大的消费市场,加快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了农民进入现代市场体系中去,促进了农村现代化,拉近了农村和城市现代文明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城乡的和谐发展。

近年来,修武农村居民实实在在享受到党的惠农政策带来的极大收益,收入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消费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收入增长、生活质量、居住条件、文化娱乐、外出联系、健康保健等方面差距逐步缩小,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亟待改善的几大问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三农”问题凸现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加快解决“三农”问题,前提是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首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关键是解决“三农”问题中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一核心问题。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投资旺,百业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在促进修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投资结构上反映出的问题也亟待改善。

(一)自筹资金增长乏力,生产性投资增长放慢,对新农村建设以发展生产为首要任务的实现产生较大冲击。

从农村固定资产资金来源结构上看,修武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以自筹资金为主,20*年自筹资金占到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3.5%,比2006年的100.5%下降47个百分点,自筹资金增长乏力。

农户投资出现生产性投资与非生产性投资比例不合理问题。从近几年修武农户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看,修武农户投资以非生产性投资(住宅)为主,非生产性投资(住宅)占将近80%,生产性投资仅占20%。农户投资显现的结构性矛盾,表明农民的住宅条件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但农户释放出多年积累的资金用于改善生活的比例过高,必然挤兑了发展生产的资金需要,缺乏有效引导必然影响生产。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首要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农民收入的增长要靠生产的驱动,生产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农户自筹资金增长乏力,凸现农民增收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农户生产性投资力度下降,势必造成农业生产的基础不牢,影响农民增收的基础。

(二)公共产品投资不足,滞后的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羁绊着新农村建设中统筹城乡发展目标的实现。

我国从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但是由于公共产品投资长期缺位,引致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事业方面投资的严重不足,城乡差距在短期内很难得到较大改观。

1、固定资产投资向城镇大力倾斜,造成农村投资总量规模偏小。

造成城乡差距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由于长期执行城市偏向的政策结构,城乡差距已由最初的外在制度设计引起,逐渐衍生为内在的自我强化,投资偏好加剧了投资鸿沟的形成,致使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成本过高,造成公共投资缺位,致使农业、农村长期失血,加剧了城乡鸿沟的形成。20*年,修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33.7亿元,其中农村投资所占比重只有20.2%,农村投资偏弱直接拉大了城乡差距。

2、农业基本建设投入不足,投资起步晚,造成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投资来源有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农村集体组织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国家基本建设投资主要用于农业水利设施、农村公路等大中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积累水平下降,农民投资关注的领域更多集中在房屋投资上,对具有较强的外部性特征的公共产品投资较少。与2005年相比,2006年修武地方财政支出中用于农林水的支出0.2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5.6%,所占比重比2005年下降5.3个百分点,20*年,修武地方财政支出中用于农林水的支出0.5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9.8%,所占比重比2005年下降1.1个百分点。此外,还有土地等生产要素受国家政策因素方面的影响,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无法实现规模化的大生产,遏制了技术设备的投资;土地等生产要素流动性较差,资源配置效率低,增加了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和农村的风险。由于引致投资不足和制度因素的双重制约,使修武农村投资率在低位徘徊。

三、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建议与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世纪工程,是一项需要巨大的投资来推动和构建的社会系统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投入是关键。作为发挥最终生产能力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更应首当其冲。加快修武新农村建设步伐,有效解决农业农村投资上与新农村建设不相协调的问题,需要全面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支持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机制,可以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两大“软肋”——基础设施与社会事业滞后和农民增收缓慢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统筹城乡发展和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目标实现。

(一)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打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瓶颈制约。

1、强化政府投资基础设施所引发的联带效应,发挥政府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所起到的促进农业发展和吸引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的双重作用。政府加大对包括农田水利、农村通水、通路、通电等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公共产品投资力度,会激发其他投资主体投资农业、农村的热情;随着投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农民会因为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而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企业会因为通水、通电所带来的便利而增加在农村的进一步创业。

2、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资力度,投资重点应加大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继续重点支持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沼气、农村水电、乡村道路投资,这些项目周期短、见效快,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在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上,引入市场机制,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合开发或独资开发等优惠政策,加大引资力度,鼓励农户和其他社会力量尤其是民间资本进入,加快农村设施建设步伐。

(二)完善农民增加农业投入的长效机制,稳定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体地位。

修武现有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现状,折射出保证农民纯收入的持续增长,需要惠农政策的强力推动和产业结构的再调整,通过激发农民的投资热情、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壮大县域经济活力“三大”发展路径,增加农民收入,为扩大农户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提供资金保证。

加快形成一套旨在激励农民不断增加农业投入的长效机制,强化农民在投入中的主体地位。加强惠农政策的连续性,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的扶持力度,激发农民的投资热情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农民理性投资,加大生产性投资,对农民自主投资的项目给予奖励和补助,增强农业生产后劲;引导农民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维护和改良进行适度投资,以提高农民的耕作方式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有效利用程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收益。

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增值增效。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发挥修武农业资源丰富优势,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着力培养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投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惠。

(三)加快农村小城镇投资规模建设,扩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发展空间。

建设新农村,城镇是基地、纽带和节点,农村投资的重点是建设小城镇,小城镇是集投资、创业、消费三位为一体的空间,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的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降低成本费用,而且能集中解决工业企业所需的能源供应和对交通、通讯、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的需要,并且企业的适度集中还能带来人口的适度集中,产生集聚效应。修武小城镇发展水平低,发展空间大,承接各方投资潜力大。发展思路上应以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为主要路径,制定区域优惠政策,吸引各方投资者的资金进入。通过重视培育和发展重点中心镇,使有限的投资能产生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继而辐射、带动整个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分步骤、有重点、因地制宜地搞好乡村建设规划,稳步推进村的整治和建设,逐步改善村容村貌,完善农村社区的服务功能,促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新农村建设成效篇10

一、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五”以来我县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县做好“三农”工作的新平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促进农村经济更大更快更好发展的新载体。必须充分认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区域。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县人民的小康。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农村与城市统筹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联动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是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鲜明特征,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

二、切实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目标,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改善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质量和农村综合文明程度为重点,以新农村示范镇村建设为先导,整合社会资源,城乡统筹发展,协调推进全县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之路,确保____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二)工作原则

规划先行,分步实施。要按照“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产业发展、方便农民生活”的原则,加快新一轮乡镇、村建设规划修编工作,实现乡镇、村规划全覆盖,确保新建、翻建农房建在规划点上,新建工业项目到工业园区,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农户迁进城镇,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三集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开展,不搞一刀切。

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既要勇于探索创新,又不脱离实际。对基础条件较好、经济实力较强、农民积极性较高的乡村要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他们走在前面,作出示范;对具有一定基础的特色乡村要重点扶持,分步实施,逐步提高,发挥好引导带动作用;对基础较差的贫困乡村要加大扶贫开发和帮扶力度,为建设新农村创造条件。

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作用。抓重点、攻难点,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抓好试点工作,集中财力,整合资源,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创新机制,务求实效。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列入公共财政的开支范围,让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惠及农民。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逐步构建党委政府引导、农民积极主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机关部门大力支持的新农村建设推进机制。

——尊重农民,政府引导。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因地制宜地建设符合农村实际、适应农民需要的新农村,引导农民在规划区兴建各具特色的住宅,形成不同风格的村落。政府要发挥组织、规划的引导、指导作用,加大政策的支持、扶持力度,切实加强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

(三)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建设新城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组织、塑造新风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力争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建设,把我县农村产业改造成为新型高效规模产业,把传统村落建设成为现代文明新型村居,把传统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基本内容:

1、推进富民强村。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富民强村步伐。积极发展优势产业与特色产业,培植骨干企业。注重产业集聚,加快建设产业链、产业带和产业集群。通过产业经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幅要保持在__%以上。

2、搞好村镇规划。高起点搞好村镇规划修编工作,形成“县—镇—村”一体化的规划体系。打破现有的地域限制,实行组团式、公寓式规划,优先安排拆迁户、新建户到集中居住点建房,着力优化农村空间发展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进农民聚居化,城乡一体化。

3、优化人居环境。实施以“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为主要内容的“三清工程”,着力整治农村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加快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道路、电力、通讯、广电

、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和文化娱乐、商贸服务、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推进农村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美化、河塘净化、环境净化。

4、提升文明程度。围绕人的全面发展,生产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加强农民培训教育,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整体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民主法制意识、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建设民主文明新农村。

5、强化组织建设。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农村党员“双带”、“双争”和“五好基层党组织”创建活动,推进“双强”村班子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

三、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乡镇、村要坚持既围绕总体目标全面部署,又针对薄弱环节狠抓关键;既立足当前抓住突出矛盾,又着眼长远建立长效机制。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推进生产力体系建设,发展新产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找准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动力源”,形成带动财政增税收、集体增积累、群众增收入、发展增后劲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型产业。按照“调整结构、增加总量、壮大财力、促进增收”的思路,优化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镇村经济发展的台柱子、增长点和增长极。要调整优化一产。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加强区域产业带建设,重点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和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全县力争建成优质粳稻、高品质棉花、林业、油菜、花生、浅水藕、无公害蔬菜等六大特色种植业产业带,三元肉猪、草鸡、山羊、菜牛、樱桃谷肉鸭等五大特色养殖产业带以及海淡水鱼、贝类、紫菜等规模特色水产养殖带。以高效农业项目为示范,引导农民调整种养结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动高效农业的规模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格局;壮大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强化提升二产。牢固确立“以工兴县,以工富民”的思想,内启民间资金,外抓招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商引资,强点、扩面、增块、连线并举,着力构建以纺织、化工、机械、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镇、村工业经济新格局,增加二产在GDp中的贡献份额。扶优扶强优势企业,打造镇村工业经济“亮点”。加快两个工业集中区、外向型农业经济开发区和镇村工业小区建设,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和特色优势,壮大区域经济“板块”。大力发展建筑业,积极开拓外埠建筑市场,提高建筑业技术层次,借船出海,借梯上楼,努力提高建筑业在二产中的比重。拓展突破三产。在立足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和现有服务业的基础上,建设城乡大市场,发展城乡大商贸,搞活城乡大流通,按照“突出特色,壮大规模,规范管理,增强辐射”的思路,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和农副产品市场,发展订单农业,实行产销对接,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村新产业;大力培育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不断拓宽服务新项目;积极运用现代服务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推行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促进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娱乐、餐饮等新型服务业发展。以新一轮城镇建设为契机,加快发展城乡房地产业。

(二)大力推进公共设施建设,做美新村镇。

大力实施新型小城镇和示范村建设。按照“发展定向、功能定位、布局定点”的要求,突出抓好重点中心镇、试点中心村的规划建设,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建立一批“规划合理、设施齐全、富有特色”的现代化示范镇村,充分发挥它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以展示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新风貌。有序引导农民集中建房。规划好农民集中居住点,逐步建设完善农民集中居住点基础设施,吸引农民到集中居住点集中建房、集中居住。农民翻建、新建房屋和拆迁户建房必须进入集中居住点。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用地必须贯彻节约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集中居住点建设占用农用地与村庄整理新增农用地挂钩原则。集中居住点的农民建房用地实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供地。加大集中居住点建设扶持力度。从20__年起,县财政将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等新农村工程建设。镇、村也要积极安排配套资金,增加集中居住点建设的投入。县财政返还各乡镇的土地出让金的__用于示范村建设。对集中居住点建设中涉及的各种行政性规费,除上交省、市以外的实行全免,服务性收费减半收取。实行统一代建的居住房,其税收由施工单位按农民建设住宅的标准缴纳。

加强社会事业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文化、卫生、教育事业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实施“道路通达、教育培训、农民健康、环境整治、文化建设”新五件实事工程。乡村公路铺设要逐步向规划的集中居住点延伸;全面推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对贫困家庭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快以农村大病保险、农民养老保险、失地农民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特困人群医疗救助制度;加快乡镇文化站改造建设步伐。加大农村危桥改造力度;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按照“村庄绿化、庭院美化、河道净化”的要求,全面实施“三清”(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工程,大力开展河道河塘疏浚活动,积极推广沼气生态工程建设,健全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彻底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让群众喝上洁净水,用上卫生厕,普及清洁能源,呼吸新鲜空气。

(三)大力推进综合素质建设,培育新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培育新型农民的首要出发点,提高创业素质和文明素质一起抓。大力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工程。把加强现代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来抓。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培训、专业技术证书培训和乡土人才开发工程。全县__-__岁的农村劳动力要普遍掌握*-*门专业技术和技能。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致富工程。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积极引导农民离土,入市,进城,推进农村人口非农化,增加劳务收入。通过大力度组织、多渠道培训、全方位服务,深领域开拓,不断扩大劳动力输出范围和提高农民就业的能力,到“十一五”期末,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达__万人。同时围绕市场需求,培植响水缝纫、面食、挡车、化工等特色劳务品牌。大力实施农村经济大户培植工程。农村经济大户是新的经济群体和经济力量,代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先行者。重点发展规模经济大户,培植农民中产阶层。要通过政策扶持、发展引导、环境保护等多种措施,努力培养一批大粮商、大棉商、大菜商、大畜牧商、大水产商和大运销商,让更多的农民拥有自己的财产,跨入中产阶层行列。大力实施农民投资创业工程。把主攻资产性收入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农民投资创业,着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通过创业辅导、管理咨询、典型示范、市场连接、“龙头”引路、“大户”带动等措施,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民营创业链,进行投资性创业,实现由“劳务型”向“老板型”转变。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争取更多的能人回乡、企业回迁、资金回流,形成滚雪球式的创业叠加效应,努力提高农民的资产性收入。到“十一五”期末,全县农民自主创业人数要达*万人以上,投资总额__亿元;新增创业人员*万人,新增投资额__亿元。大力实施农民道德引导工程。实施典型带动,开展文明标兵户创评活动,将科普教育、道德建设、文明风尚、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等纳入创评内容,进一步增强农村星级文明户创评的示范性、指导性。组织开展道德评议活动,组织农村老党员、老教师等成立道德评议会,对所在地农民、农户的道德行为进行评议,引导广大农民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进一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经济、法律、政策“六下乡”活动,不断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养成科学文明生活方式。

(四)大力推进农村管理体系建设,塑造新风尚。坚持制度、阵地和组织建设相结合,党的领导与民主法治相结合,依法管理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建立农村管理新架构,健全农村管理新机制。一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持续抓好党的先进性建设,大力实施乡村干部素质提升和能力建设工程,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延伸和党员发展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实现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三是推进农村法制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强化队伍建设,建立为民服务长效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治安防范应对机制,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村社会新秩序。

四、把握关键,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

(一)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为切实加强对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由县长潘道津任组长,县委副书记杨毅坚、副县长邵礼青任副组长,县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委农办牵头,从有关职能部门抽调专人办公,负责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规划、指导、协调、督促和落实。实行县四套班子领导挂钩联系到乡镇、县有关部门领导干部包村责任制。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明确专人负责,形成全县上下贯通、指挥有力的组织体系。

(二)明确责任,强化工作保障。实行“部门规划指导,镇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总体规划、政策制定、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和考核验收。财政、农林、水务、建设、交通、环保、卫生、国土、民政、供电、广电、电信等部门要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门班子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建设规划,具体组织实施和服务各个单项试点工程。各乡镇要广泛发动,严密组织,狠抓落实,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三)营浓氛围,强化舆论保障。要通过会议、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途径全面动员、广泛发动,深入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让群众真正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和深刻变革,是一项“惠民工程”、“德政工程”。要坚持典型引路,挖掘推广一批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让群众看到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成效,以点带面,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