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1:42

生命教育核心篇1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1-0014-03

在我们眼前的天地之间,无数的生命体竞相创生、成长、发育,但同时也在衰老、枯萎、死亡。每个有正常寿命者,除必须面对自我之死的恐惧外,还必然要承受亲友过世的深重痛苦,这可以说造成了人生最大的不和谐。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系统提供给广大公众的生死观教育,基本上还停留在战争年代中以“不怕死”为核心观念的内容与体系上,这已大大滞后于社会及文化的发展,造成了现代中国人许多生死困惑,甚至严重的生死问题,这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有必要通过生命教育来重构以“死是生活的中止,生命可以永存”及“由死观生”为核心价值的生死观教育。

一、为何要有生死教育

自有生命之物产生以来,便有了死亡现象;人类出现之后,才有所谓死亡问题。死亡是有生之物生命中止的现象,而死亡问题则是人对死亡这种现象的性质与状态的看法、评判和观念。

生死教育的意义:教育以人为对象,目的在协助人们面对并妥善地解决现在或未来人生中的问题。死亡是每一个人生命历程中的终点,也是人之生活经验的一部分,自然应该纳入教育的范围。实际上,死亡教育本质上不是“死”的教育,实为“生”的教育,当人们对死亡愈觉知、愈深入地了解之后,则对生命的看法会愈积极,愈能主动自觉地安排生命,去获得更有意义与价值的生活。所以,死亡教育不仅是教育人们如何面对生命中的失落,如何坦然地面对亲人之死及自我之死,其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通过人们对死亡的觉解来为生命与生活添加意义和价值。

二、通过生命教育树立健康的生死观

生命教育从20世纪60年代从西方国家起步,到80年代逐渐推广,至9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大规模、有系统地开展,进入21世纪,则已成为遍及全球的教学门类,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最早进行比较严格意义上的生命教育的大学,应该是武汉大学与南昌大学。20世纪90年代段德智教授在武汉大学开设选修课“死亡哲学”,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自1994年始,我在南昌大学开设生命教育课,最初也还局限于生死观教育,取名“中国死亡智慧”和“生死哲学”。

1994年我开设“中国死亡智慧”的选修课时,约有200余学生报名听课。而到了1997年,我开设“生死哲学”的全校选修课时,第一学期有1360余人选修,第二学期也有1230余人选修。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现代中国人迫切地需要这方面的知识。

相信不久的将来,在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都会推广生命教育,让青少年们从小就知晓生命的可贵,懂得如何去创造人生的价值、生活的意义,从而获得身心的健康,事业的成功,生活的幸福。

我认为,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即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此“生命”既指“教育的内容”,又涵摄“教育的对象”,还涉及“教育的方式”。所以,生命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我们要以之来指导整个国民教育,使教育的目的和宗旨真正回归到原点――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获得更好地聚集生命能量及展现生命之美的空间与方法,而不是仅仅沦为赚取金钱、获得财富、只会物质享受的“生物机器”。而生命教育的核心与难点正在生死教育。

正确及合理生死观的基础:人之生命可以分为“自然生命”与“人文生命”,这样就可以实现人逝后生命的永存。人的自然生命是指人的存在形态,人一旦死亡,这种形态便会消失;但人又有“人文生命”,其内涵有三方面:一是“生理性亲缘生命”。人传承父母的血脉,同时也要繁衍子孙后代。也就是说,这种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铸就了人生命价值的延续性。换句话说,多年后,人即使死去,但子孙后代延续了你的生命。二是“人际性社会生命”。人之生命之所以称为生命,其关键就在人生活于社会之中,与社会其他人和组织结成复杂的关系,其生命必然打上社会的烙印,这即所谓“人际性社会生命”。也就是说,一个人虽然离开世界,但会有很多活着的人想起他,提到他。用一句话表述最清楚:“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三是精神性超越生命。人类的精神性超越生命其内核是精神、意识、思维,能对客观事物进行价值判断。换句话说,人创造出来的智慧,在多年后仍然会推动历史的发展,生命以另一种价值创造的方式延续。

所以,通过生命教育,我们必须树立健康的生死观,尤其是死后生命观。首先,人死不会如灯灭。因为人之生命有三重性,所以,“人死如灯灭”观念的根本问题则在于:仅仅看到人之生理生命,其“死”自然是“如灯灭”,但这无疑是把人的生死等同于动物的生死,人的生命等同于一般动物的生命;没有看到人在生理性生命之上之外,还有血缘亲缘的生命,还有人际的社会生命,更有超越的精神生命,而这些人文性生命的生死与生理性生命的死亡并非同步。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八万生灵以其惨烈之死亡让无数生者痛彻肺腑的同时,也突然明白了一种普世的价值: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开拓生命、追求永恒。也可以说,逝者以其消失了的生命拯救了生者鲜活的生命,让无数生者的生命得到了成长。所以,我们必须坚信:从人文生命的角度而言,死亡是人生活的结束,而非生命的终结;逝者还活着,他们以另一种形式活着;死亡并没有截断一切,只要我们永远记住他们。

其次,“死是人之生活的中止,但生命可以永存”,却不是肉体生命轮回的中介。人们在社会中生活数十年,人际关系的建构非常复杂、非常丰富,即便其死后,仍可能有众多的人记得他或她,这样,其生理性生命虽然终止了,可其人际的社会生命应该还在延续。此外,人之精神生命的死亡与生理性生命的死亡亦非同步。

从“生命的三重性”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生命不仅仅是它的物质形态,人离开世界,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人的生理性亲缘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精神性超越生命仍然会得到体现,这样,我们便可以反思生命的意义:生命不仅存在于现在,还存在于未来。好好把握生活,珍惜生命,创造价值,使你的生命得到更好地延续,更加精彩,这便是我们关于生命意义之困惑的答案,这便是我们需要人生奋斗的理由之一。

所以,人的钱不能全花完,我们还有血缘亲缘生命、人际社会生命的存在;人一生也不能只干赚钱、花钱两件事;更重要的还在创造价值,使自我之人际的社会生命及精神生命永恒。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在世俗生活中就是求得幸福与快乐,避免困境与痛苦;在社会层面上则是培育能力与道德素质,获得他人的尊重与社会的成功;在精神的层面,则是超越生死的限囿,获得永生与不朽。

生命教育告诉我们,人不可能不死,生命又是如此短暂,面对死亡,人们可能会走向悲观、走向消沉、走向纵情声色。但是,我们一方面要知晓:死是人类终极的不可逾越的存在本质,其存在正好彰显出人生奋斗的重要性,珍惜生命的必要性,善用此生的紧迫性。另一方面,在生死教育中,我们要学会超越死亡的途径与方法,意识到超越死亡并非是“肉身不死”,而是从社会及人伦关系上和精神中获得永恒,来达到逝而不朽之目的。比如:许多人生前创造了一些永恒性的精神产品,如音乐、绘画、文学的创作,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的发明创造,如道德人格榜样的树立,如世间丰功伟业的创建等,那么,虽然其生理生命已完结(死亡),可因其“立德、立功、立言”了,则其精神生命永存于世了。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在生理生命中止之后,其人文生命还在延续,这也即是对死亡的超越。通过这样一种生死教育,来让我们获得一种“由死观生”的视野,由此建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并贯之于丰富的人生实践中。

三、正确区分生死抉择观与生命价值论

生死抉择观是说人们面对是生还是死的境况时,应该按什么样的价值准则来作生死的选择。一般而言,任何一个社会及意识形态,都会倡导一种价值的选择标准,让社会成员在特定的情况下,为了某种社会国家、民族及政治的目标而放弃生命,勇于赴死。而生命价值论讲的则是,人的生命为“本”、为“体”,其余一切都是“末”、是“用”。因为,首先人的生命是不可重复的、不可让渡的、是会死的,所以,人生命的存活是惟一的;其次,人的生命是万物之“灵”,是天地之“心”,还是宇宙之“精华”,所以,生命又是神圣的。二者都揭示出一个真理:人的生命弥足珍贵,在任何外物面前,生命的价值最高最大;在任何情况下,保护人的生命都是第一位的。

但是,现代社会却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自杀问题,对自我的生命毫不珍惜,这确实需要我们好好地思考。如何从生命价值论的角度帮助人们避免走自杀之路呢?

自杀的人绝大多数都认为:生命是我的,所以放弃生命是我的权利。但是,人之生命有三重,人生有生命与生活之区分,所以,自杀并非是自我的权利。

在生命教育中要告诉青少年:生命是“我”的,却也不完全是“我”的,放弃自我的生命并不是个人的权利,一个人没有任何理由可以采取自杀的手段结束自我的生命。

实际上,当人们获得生命之后,便在人世间形成了一个“生命场”(血缘亲缘生命、人际社会生命、精神性超越生命),与父母兄弟姐妹亲属和社会及历史文化结成了一张“生命之网”,由之派生出人们生命的责任与义务。所以,选择自杀决非仅仅是一个个人权利的事件,更是一个道德、社会、文化的事件。自杀既是对自我生命的否定,也是对自我家庭与社会的否定,从根本上而言,是躲避生命责任的不道德的行为。一个人选择自杀,放弃的固然是自我的生命,但是其血缘亲缘的生命与社会人际的生命并没有结束,表现在:引发出亲属的悲伤是何等之大,其造成的社会问题是何等之深。

所以,生命固然是我的,又不完全是我的。科学主义的生命观,是把生命完全实体化的一种看法,但人是家庭及社会中的一分子,他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而存在的,他的生命中还有很多的亲缘关系、人际关系的存在,而现代人构建的社会关系更加复杂。生命就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而非仅仅是实体。而关系性存在意味着个人的生命与亲人、他人、社会密不可分,如此个人便没有放弃自己生命的权利,也就是说,没有自杀的权利。

所以,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从认识人之自然生命的特征入手,进而去体会自我之生理性亲缘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意识到,人之生命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孕育和成长,从而必须处理好己与家人、己与他人、己与社会的关系。人们还要去体会自我的精神生命,意识到人之精神世界是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所在,故而在人生中丰富自我的精神生活、发展自我的知识水平、提升自我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等,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人们还要意识到超越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所谓超越生命实质上即是超越死亡;超越生命意义的建构,也即是正确之生死观念的树立。如果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了,那么,我们的生死问题就在相当程度上得到了解决。必须有“重死”的教育,反对“轻生”(自杀)的态度。只有让青少年了解什么是“死亡”,才能教育他们“重死”。人们总是把“重死”误解为“贪生怕死”,这是不对的;“重死”正是对生命的珍视和保护。

在生命教育中必须全面介绍死亡知识,让学生了解死亡的生理过程以及死亡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引导青少年反思生命,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亡具有四个基本的属性:一是死亡的不可逆性。也就是说,当一种有生之物的个体死亡之后,将不可能再逆转――“活过来”。二是死亡之“普遍性”,亦即有生之物皆必死,不仅一切生物会死,所有的人也必然会走到人生的终结点。三是死亡意味着生命体的一切功能将全部停止,人生命的特征、生活的感受等全部丧失。四是死亡具有“因果性”,也就是说,死亡的降临不会无缘无故,既可能是外部原因,也可能是内部原因,或是二者综合的原因引起。由这样一些死亡的自然知识的讲授,要让青少年们懂得:死亡是不可逆转的,决不可能像网络游戏中那样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让死去的人死而“复活”,因此,对我们惟一的生命、对我们不可重复得到的生存与生活,一定要万分珍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应该“不怕死”,而是要“重死”,从“贵生”到“保生”、“珍生”和“惜生”,这就是生命价值论。

四、建构合理的生命价值观

我们不能用生死抉择观替代生命价值论。生死抉择观应该包括在生命价值论这个更大的范畴之内,是生命价值在特定状态下的一种表现,亦即为了某场正义的战争胜利,或某个崇高的事业,我们要勇于献出宝贵的生命。而生命价值论所确立的标准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面对何种事件,人的生命都是最宝贵的。因此,保护学生们生命的安全是学校及老师的第一要务;而呵护自我生命的健康成长应该置于所有人最优先考虑的事情。

我们应该建构合理的生死价值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走放弃生命的自绝之路;而且在灾难降临时,要尽可能地保全自己宝贵的生命。特别是我们必须意识到自我生命的宝贵,也要推而知之他人的生命亦弥足珍贵,对任何他人的生命的残杀都是不能允许的。这样做才可能获得人生的和谐。

当人们从观念上先行一步,立于人生的“终点”,立于生死之界来反观我们的人生时,才能真正察觉自我的生命缺少了什么,人生中应该去追求什么;而且也会真正明白人生幸福与快乐的真实含义,人生痛苦与悲伤的真谛。由“死”观“生”的结果,可以使人自我定位,使人生活中的一切均具备好坏、优劣、美丑、是非的价值判断,这就为我们的人生确定了方向、性质和内容。所以,一个人仅仅关注“生”,未必能很好地“生”,只有透悟了“死”,并能立于“死”的视角观察“生”者,才能更好地“活”,从而在人生中创造出更大更多的意义与价值,让人生更辉煌。

我们要记住汶川大地震中的所有逝者。惟有实践“由死观生”的生死观,我们才能真正珍惜我们宝贵的生命,丰富我们快乐的生活,开掘我们美好的人生。一句话,获得生之幸福与逝之安乐,这即是在推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重建中国生死观教育核心价值的意义所在。

(稿件编号:091019003)

生命教育核心篇2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表述方式,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3个视角,即马克思主义视角、中国传统文化视角和“普世价值”视角,有些表述是对这3个视角的“综合创新”。在党的十上提出的“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对进一步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的神圣使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核心内容。高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具体实施的途径是多样化的,而课堂教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本文将以“三生教育”课程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进行阐述。

二、以课堂教学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

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把学生成长、成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引导学生反思生命的价值是“三生教育”生命篇最核心的内容,首先通过视频《人的一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引用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引发学生思考:在短暂的生命中,如何实现自我价值?进而引出生命价值的含义,从宏观上讲,生命价值是一切形态生命的价值;从微观上看,特指人的生命价值。接下来,通过“发生命船票”的活动,让学生更加具体的认识到生命价值的概念。生命价值是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生命的自我价值;二是生命的社会价值。生命的自我价值表现为生命对自身物质与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引发学生思考“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如何实现自我价值?”从物质价值的角度看,作为一名大学生首先必须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程,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结合实践全面发展自己;从精神价值层面,要相信自己,坚强不息,要明确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最终活的快乐和幸福。生命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生命对他人、对社会物质与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最后,给学生讲述“盲人提灯笼”的故事,让学生明白生命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密切,生命的自我价值是生命个体存在的必要条件,而生命的社会价值是实现生命自我价值的基础。以上为“三生教育”中生命价值教育的课堂教学案例,其中充分体现出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体验式教学

生命教育核心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积极发展模式

一、引言生

命教育是一个新开拓的研究领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育人过程中的具体化和实践化。生命教育既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又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它将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新趋向显示,心理问题不仅仅是理想和现实矛盾导致的心理冲突,或是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人格障碍,还会是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核心问题的缺失,以及由此导致的生命活力和生存意义的缺失。本文探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发展模式,即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出发,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为根本,选择贯通知、情、意、行的教学内容,创设参与、体验、成长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和情境,构建尊重生命规律,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立体化的实践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减少或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新趋

向调查和研究显示,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除具有传统特点以外,还出现了更为复杂和微妙的现象,一是北京大学徐凯文老师提出的“空心病”①,二是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教授命名的“精致的利己主义”倾向②。

(一)徐凯文提出的“空心病”现象徐凯文梳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脉络:早期来访者大多是神经症水平的问题;近些年更多的是人格障碍水平的个案;而最近三年出现了精神障碍患者,比强迫症、神经症障碍以及人格障碍更加复杂,甚至让人感到束手无策———这就是“空心病”。“空心病”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或可称其为“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空心病”的主要表现为:

(1)情绪低迷,兴趣淡漠,但是在智力、性格、为人处事等方面与其他人没有明显差别,甚至非常优秀。症状上较为符合抑郁症诊断。

(2)孤独感和无意义感强烈,不知道活着的价值和意义,多年来就是为了追求出色的成就而拼搏,并以此为唯一的支撑。甚至当这些东西都得到的时候,内心还是空落落的,出现强烈的无意义感。

(3)人际关系良好,但协调人际关系中的一切都是为了别人而做,而且做得非常辛苦,感觉疲惫不堪。

(4)对生物治疗不敏感。常规的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以及生物疗法对他们都没有效果。

(5)有强烈的自杀意念。这种自杀意念并不是由现实中的困难、痛苦和挫折引起,而是由于缺乏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感,缺乏人生信仰和生活目标。

“空心病”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功利的应试教育。在这种教育体制和考试机制下,所有师生和家长都只关心分数,学生也完全被训练成分数的奴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着,只知道高的分数可能获得奖赏,获得成就感,获得别人不能得到的东西。学生不仅在承受压力,而且其价值观也被扭曲、被功利化,生命的活力和张力被封杀,自我的需求被压抑。

(二)钱理群提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

钱理群提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倾向在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成为影响他们提升素养、塑造健康人格的瓶颈和障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指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精致指的是对生活有着自己的追求,不是一味地追求物质价值,有自己的生活品味的一群人;利己主义者就是一切活动都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人。高智商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最大特征。造成‘利己主义者’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孩子出生之始,经幼儿园、小学、中学不断强化,大学阶段不过使其越加‘精致’而已。”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养成是长时间、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家长的个性特征、贫穷狭隘的家庭环境或过于溺爱的家教方式,是造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家庭原因。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性格特点和个性特征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及行为。无论贫穷或富裕,农村或城市,家长自私自利的生活方式都将使子女过分注重个人利益。此外,贫苦的生活环境或过于溺爱的家教方式,生活资源的稀缺或资源的独占等,也会使孩子产生习惯化的自私心理。

其次,“唯分数论”是造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教育原因。中国的现实是人口众多,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或不平衡。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从孩子进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再到大学,无论家长还是教师一直都在强调分数。拿到高分似乎就赢得了一切,人们意识中以为上学的高分数直接影响着毕业后的好工作,最终影响着人生的成功。为了拿到高分数,学生可以不择手段,可以盘活各种资源,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显现出较高的智商和情商。

这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典型表现。第三,唯利是图的大环境是造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社会原因。社会环境中,为一己私利而导致的医患纠纷、食品安全、诚信危机、道德困惑等现象不断出现。高校环境中,教师为自身发展热衷于报课题、申经费,对本是主业的教学工作精力投入不足现象,是现成版的“利己主义”教材。大学生作为社会人不可能不受影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问题的要害,就在于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缺乏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必然将个人的私欲作为唯一的追求和目标。

如果说“空心病”是自我的迷失,那么“精致的利己主义”就是对社会的迷失,无论哪种迷失都将导致个体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缺失,结果或伤害个体,或危及社会。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普遍化、复杂化态势,说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所调整和改变。审视生命教育,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将其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方面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发展模式构建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发展模式,就是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出发,探寻生命本质,激发生命活力,丰富生命体验,塑造核心素养,实现生命价值。这需要融汇课上课下、校园内外、时间空间等全方位资源,打造立体多维的框架。

(一)以培养科学生命观为导向,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科学的生命观唤起积极的心理,而积极的心理是核心素养的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则以核心素养为中心。近期,国际范围内都在关注培养人才的核心素养问题①②。2014年,教育部发文提出,要“组织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11月6日,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教授在第十五届明德论坛上提出“核心素养的本质就是积极教育”的理念。对大学生实施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具体化、实践化,教育目标的确定则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和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③由此,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围绕“三大要素”和“六大素养”确定塑造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

(二)以激发生命活力为主线,选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发展模式,旨在以生命教育为线索,以核心素养为框架,选择激发生命活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此,在传统、常规教学的基础上,笔者带领研究团队选择了与核心素养中“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核心要素有关联的三个代表性课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公选课,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发展模式的创新和课程改革尝试。第一,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大学生入学之后出现的目标缺失、动机乏力和生命困顿现象,为在校大学生开设《生命导航———心理学视角下生命解读》选修课。通过认识生命之贵、体验生命之美、跨越生命之痛、引爆生命行动力四个专题,帮助学生寻找自我,尊重、规划自我,实现自主发展。第二,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借助分析教育之异化现象、解读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原则、性健康教育、死亡教育等专题,引导学生一方面在发现自我、尊重自我的过程中接纳个体自我,另一方面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找到社会自我。通过个体自我与社会自我的相互融合,践行社会参与,实现自身价值。第三,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茶与茶文化”。通过介绍中国茶史、普及茶的基本知识、了解茶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展示茶叶的冲泡技艺等专题,宏观上使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民族自豪感,微观上促进学生思考人生,自我完善,并且在操作中让学生感悟那种崇尚自然之精神、待客之道及文明礼仪等。

(三)以互动体验为主要方式,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种成长课,互动体验是其主要方式。首先,课上专题授课,师生互动。老师简要解读基本理念和规律,更多时间以学生展示、分享、体验与表达等方式进行。授课环节使学生对自我、他人、社会和生命理念的认知有所改变,丰富初步的情感体验。其次,课下参观体验、调查研究。通过参观茶楼、殡仪馆,对社会群体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获得直接经验,充实内心体验。“生命教育”课外体验课———“殡仪馆里的死亡教育”是一个集中体现。在殡仪馆里看到无人认领的死刑犯的骨灰,学生们认识到“路是自己走的,只有自己才能选择死后骨灰的存放方式。那就是好好做人,做好人,做令人尊敬的人,做服务他人的人”。体验式、分享式、成长式的教育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触动和震撼。第三,借助校内社团、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以情境教育入手,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心灵协会”社团,利用心理学专业优势组织策划相关活动,让学生们在体验分享中解疑释惑,化解交往、恋爱、生涯规划中的矛盾和冲突,并学会沟通与合作。“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团队以心理学、学前教育、教育学专业为依托,在全国心理学家大会、老年人心理疗愈、社区亲子教育、留守儿童、特殊儿童教育等领域开展专业型志愿服务。团队项目实施三年,学生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有所提高,学生专业认可度和自身价值感得到强化,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互动体验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三观”在知、情、意、行的相通相融中得到了塑造和固化。

(四)以全程式一体化为统领,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途径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融汇了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元素,是一种全人教育。全人教育需要汇聚学校资源,整合不同岗位、不同角色的教职员工统一思想、统一意识,在生命教育理念下,全力以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具有人性化的同一性的教育元素,并以此与培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相衔接。笔者以高校基层教学单位为平台探讨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途径。

1.强化管理,完善制度,制定规划,实现管理育人

强化管理是保障。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分解目标,责任到人,加强督促和检查等措施,确保实效。完善制度是根本。建立工作规程、明确导师职责,并与评优、考核挂钩,保证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制定规划是前提。针对大学四年中入学适应阶段、发展方向分化阶段、充实提高阶段和学用结合的冲刺阶段,制定相应规划。①管理育人环节旨在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规划学习生涯、利用各种资源、实现生命价值。

2.发挥教师专业优势,实现教书育人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

更多体现为专业能力的培养,并由专业教师来完成,他们在入学教育、课堂教学分类指导以及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具有独到作用。任课教师的入学专业教育突出专业性,帮助学生熟悉培养方案,介绍课程内容、作用及专业地位,巩固专业思想。实施课堂教学分类指导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首先,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特长和职业倾向。其次,帮助考研和就业学生各自完成六个明确,从而有的放矢地规划好学习、实践、社团活动等。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专业老师的重心。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环节,帮助学生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化。②教书育人环节,助推学生形成专业实践能力,使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彰显生命的张力与活力。

3.突出辅导员功能,实现服务育人

辅导员作为生活导师,在入学教育、生活指导、综合测评、社团活动等方面应给予学生帮助,对他们思想、品行、人格的成长与发展进行指导。辅导员老师在入学教育环节,重在帮助学生熟悉新环境,明确学生守则,组织其活动,缓解其孤独与陌生,增加安全感。生活指导方面,应把握学生信息,关注特殊群体,营造温馨和谐的班风。综合测评工作,要发扬民主,深入调查,细致组织,贯彻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弘扬正能量,塑造学生积极的“三观”。社团活动个性化指导,应帮助学生了解社团、自己、未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提高有效性。服务育人环节辅导员应该成为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重要人物,传递正能量,激发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良好品行和健康人格,强化人生信仰和生命的意义。

四、结语

生命教育核心篇4

(一)红色资源的内涵

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从内容上来看,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红色资源表现为具体的物质形态,主要包括革命仁人志士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时期所留存下来的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烈士公墓、文化作品等物质载体;另一方面,红色资源又涵盖了抽象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伟大民族精神,以及革命时期解决困难的知识、信仰、价值、精神、制度和规范等。

(二)延安红色资源的内涵

延安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征途中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里所留下的红色资源,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在物质形式方面,延安有着众多珍贵的革命文化遗址,涵盖了中共中央驻地、陕甘宁边区、工厂及公营企业、文化卫生机关、金融贸易、重要战役等方面。如杨家岭旧址、枣园旧址、中央党校旧址、抗大旧址、新华通讯社旧址、青化砭战役遗址的等。在精神形式方面,延安十三年留给我们更为宝贵的是优秀的革命传统、优良作风和革命精神。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一辈子总是做好事”的吴玉章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南泥湾精神、延安整风精神等等。

二、延安红色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系

(一)延安红色资源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价值取向

延安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在革命战争时期所形成的文化结晶和文化遗产,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特别重视理想信念的引领作用,特别重视精神品格的支撑作用,延安红色资源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精神依托和理想信念。这种精神依托和理想信念突出表现在越是因难时期,共产党人对革命的信仰越执着、革命的意志越坚定,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和奋斗日标,敢于拼搏,甘于奉献,勇于牺牲。延安红色资源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英勇顽强、敢于战斗、宁死不屈、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的凝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辉煌历程,就是一代又一代先烈在这种精神激励下书写的光辉篇章。

(二)延安红色资源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特质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不断吸收延安红色资源的营养和力量。中国共产党从建立到不断发展壮大,有她内在的红色资源,不断地为她的发展和壮大提供精神营养,这就是在长期奋斗中,淬炼的先进本质、思想路线、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当下,延安红色资源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正能量。伴随于历史长河的延安红色资源,是我们情感的依附、精神的归宿,当年革命先辈之所以能在危亡和艰难困苦中绝处逢生,靠的就是延安红色资源所蕴含的坚定信仰和献身精神,因此倡导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

三、延安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运用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挖掘延安红色资源,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延安红色资源作为重要内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学中的必修课,是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各大高校应充分利用该平台,将宝贵的延安红色文化资源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并加以认真实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延伸到课外,探索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主要阵地,传统的教学方式仅仅将学习局限于课堂之上,这样会造成思想政治的教育难以深化及吸引到学生的兴趣。应当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例如去纪念馆,革命旧址等红色遗址去参观学习,看望老红军,观看红色主题演出和红色电影,如红色歌舞表演《延安颂》《延安保育院》等,这些具有精美舞台效果的演出有极强的表现力,更能感染人的情绪。

生命教育核心篇5

2008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站在时展和军队建设全局的高度,郑重提出并系统阐述了“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全军和武警部队坚决拥护、积极响应,迅速兴起学习培育和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热潮。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军历史使命有了新的拓展,党中央、中央军委着眼我军永葆政治本色、实现科学发展和有效履行使命,高度重视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主席提出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赋予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为强化官兵精神支柱提供了基本遵循。中央军委把在全军和武警部队开展学习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活动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战略举措,要求全军和武警部队积极响应主席的号召,坚持不懈地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领官兵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官兵保持政治坚定和思想道德纯洁,始终做到打得赢、不变质。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亲自到部队调研,组织召开座谈会,撰写发表学习体会文章,对部队学习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活动进行有力指导。总政治部专门下发通知,对全军和武警部队开展学习培育活动作出具体部署,并组织召开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研讨会,研究推动学习培育的具体措施。各级党委坚持把学习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作为政治工作的重大任务,纳入部队建设总体规划,普遍召开党委会、政工会,结合部队建设和官兵思想实际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各大单位主要领导亲自进行思想发动,带头深入部队调研,带头进行辅导授课。各级政治机关认真履行职责,及时掌握官兵思想情况,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加强跟进检查指导,确保学习培育活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全军和武警部队上下思想统一、行动一致,一个深入学习、大力培育和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热潮在军营扎实广泛兴起。全年有主题,每月有重点。采取有力措施,运用多种形式,把学习培育工作一步步推向深入。

――用胡主席重要论述统一思想。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保持高度的理性自觉,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思想的清醒和行为的坚定。各级坚持把学习胡主席关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贯穿学习培育始终,着重帮助官兵深刻理解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切实增进理论认知和情感认同,着力打牢自觉培养践行的思想根基。围绕全面准确领会胡主席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一系列重要指示的精神实质,总政治部摘编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和胡主席关于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编印《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组织电视系列辅导讲座,指导部队原原本本地学习理解,在学深悟透上狠下功夫。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干部理论轮训、部队政治教育和院校政治课教学,都把学习胡主席重要论述作为重要内容,安排专门时间系统学习、逐一领会。全军和武警部队3万多名团以上领导干部到部队进行授课宣讲。许多部队在政工网、局域网开设专题,组织网上交流研讨。不少基层单位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有关内容,制成小卡片、口袋书,创作三字歌、七字诀等,方便官兵随时随地学习。各单位还注重把学习胡主席重要论述,与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与学习我军优良传统、历史使命联系起来领会,不断加深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准确理解和深刻把握。

――用生动的主题教育牵引深化。扎实有效的思想教育,是学习培育活动的坚实基础。全军和武警部队广泛开展以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牵引和推动学习培育工作深入发展。总政治部专门下发意见作出统一部署,并指导6个不同类型部队抓好教育先行,从不同侧面总结经验做法在全军和武警部队推广。围绕学习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在全军和武警部队广泛开展争做“四会”优秀政治教员活动,组织15名“四会”政治教员标兵到15个军师旅级单位巡回授课演示,2.7万多名部队领导、政治干部和基层官兵听课观摩。各单位紧密结合官兵思想实际开展教育,抓住官兵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广泛开展“人生观大家谈”“核心价值观引领我成长”等主题辩论、演讲活动,引导官兵进一步端正价值追求、纯洁思想道德,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奉献意识、战斗精神和军人荣誉感。一堂堂深入浅出的授课辅导,一次次析事明理的辩论演讲,深深感染和激励着广大官兵自觉把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不懈追求。

――用有力的新闻舆论宣传引导。围绕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浓墨重彩地进行报道,形成强势、保持声势,为强化官兵精神支柱、促进官兵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组织军队媒体并协调中央新闻单位,大力宣传学习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大力宣传部队学习培育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在军内外形成浓厚的思想舆论氛围。围绕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阐释,组织撰写系列理论文章,刊发系列言论评论,加强对部队学习培育的理论指导。军队新闻单位普遍开设专版专栏,推出系列嘉宾访谈,多角度、全景式反映部队学习培育情况。结合组织军事交流活动,通过拍摄短片、编印折页、制发光盘等,运用军事外宣平台向全世界传播我军价值观念。

――用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感染。积极营造立足岗位学习培育和自觉践行的良好文化环境,让官兵在潜移默化中时时受教育、处处受熏陶。在全军和武警部队广泛开展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歌曲和宣传画创作征集活动,精选22首优秀歌曲向全军和武警部队推广,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教唱,制作2套10幅宣传画在部队张贴。征集编写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格言感言,举办动漫和业余DV短片创作比赛。组织官兵积极参加“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广泛开展“军歌嘹亮颂祖国”歌咏活动。在营院树立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标语牌,制作灯箱、橱窗、板报墙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口号在部队普遍叫响,歌曲广泛传唱,标语横幅突出醒目,成为营区政治环境的鲜明主题。

――用鲜活的先进典型示范激励。注重挖掘和宣扬反映时代特色、体现使命要求、模范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引领风尚、凝魂聚气的示范导向作用。2009年6月,总政治部组织召开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英模代表座谈会,并组织英模代表与网友互动交流。组织开展“100位新中国成立后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和2009年度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新闻人物评选活动,组织官兵积极参加全国“双百”人物和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全军和武警部队集中推出了军区某摩步团、档案馆原馆员刘义权等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为官兵树立学习践行的标杆。各单位还注重在基层一线、平凡岗位和重大任务中发现和培养一批可学可信的身边典型,组织巡回报告、交流心得体会,进一步形成崇尚荣誉、争当先进、勇创一流的积极导向。

――用生动的工作实践锤炼强化。学习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重在实践,贵在实践。各级注重把学习培育渗透到部队日常工作和遂行重大任务中,把执行重大任务作为抓好学习培育的重要平台,在遂行任务中强化核心价值观培育,检验学习培育成效。从“跨越2009”跨区演习到“和平使命2009”联合军演,参演部队叫响了“练强真本领,演习争第一,工作当样板”的口号,激发官兵在攻坚克难、完成任务中实现军人价值。从和其他藏区维稳、新疆维稳到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各部队大力开展“践行核心价值观,履行使命做贡献”实践活动,引导官兵在任务实践中强化使命意识、砥砺战斗精神、提升思想境界。国庆首都阅兵,是对军队建设成就和军人风貌全面、庄严的检阅。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首都阅兵部队,广泛开展“参加阅兵为什么、奉献阅兵图什么、赢得荣誉靠什么”大讨论,在阅兵训练中营造浓厚的学习培育氛围,培养军人荣誉感和责任感,锤炼官兵的政治觉悟、军事素养、作风纪律、战斗精神。受阅官兵普遍反映,参加阅兵是一种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使他们深刻理解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形成了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意识。各部队还把学习培育融入渗透到战备训练、教育管理、日常生活,引导官兵在履职尽责中培养,在点滴养成中实践,自觉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理想信念来追求,作为道德规范来遵循,作为行为准则来恪守。

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途径,全军和武警部队上下形成了学习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声势。依托这一重要载体和抓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方向更明确、目标更具体、思路更清晰、内容更务实,各项工作与时代要求和官兵实际贴得更紧了。

学习培育活动的实践充分表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感染力,是新时期凝聚军心、鼓舞士气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引导官兵励志律行、立身做人的行动指南。高票当选的2009年度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新闻人物,就是在各个岗位上大力培育和模范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突出代表。他们中有入伍十年七个岗、岗岗叫得响的“新一代模范士兵”向南林,有冒着生命危险驾驶失去动力的歼-10飞机安全返航的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员李峰,有被称为“三栖精兵”的某部士官何祥美,有在履行使命中以身殉职的海军潜艇艇长蔡一清,还有在尘封的卷宗里默默躬耕39年、为上万名失踪人员和烈士找回姓名的档案馆原馆员刘义权……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坚定信念、崇高精神和优良作风,生动诠释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影响和激励广大官兵立足岗位培育、积极模范践行。

一年的学习培育,一年的实践提高。通过学习培育活动,全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普遍增进了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进一步端正了人生价值追求,激发了履职尽责的内在动力,广大官兵军魂意识更加牢固,使命意识更加紧迫,完成党和人民赋予各项任务的热情更加高昂。

生命教育核心篇6

关键词: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途径

中图分类号:e2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1-0195-02

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我军正是依凭这一优势,不断发展强大。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能更好地发扬我军政治工作这一传统优势,迎接挑战,开拓创新,是我军思想政治建设面临的时代课题。2008年,主席提出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当前我军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要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融入部队建设的方方面面,探索使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成为官兵普遍理解认同、自觉培养践行的途径,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注重理论灌输,增强教育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首要途径。价值观不能完全靠行政命令和强制手段来改变,只有通过长期教育灌输,才能逐步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军的传家法宝。历史上,每当我军革命和建设重点发生转移、重大任务发生转换时,所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同样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一种价值理念要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不能口号化,必须观念化,需要转化为世界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世界观的转变是最根本的转变[1]。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是一个随机性的教育口号,也不是一种表象化的政治标签,而是一个渗透军人血脉的内化过程和融入心灵深处的认知过程,关键在于把这种价值观转化为官兵价值判断的衡量尺度。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军队生活实际,紧扣官兵思想实际,通过启发教育、互动教育和自我教育,使广大官兵不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从而坚定价值追求的立场,掌握价值认知的观点,运用价值判断的方法,达到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军人自觉的心理品质。

要根据形势任务和官兵思想变化情况,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强教育,增强教育的时代感、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教育效果落实到军事训练、教育管理、执行任务和日常生活等实践中去,引导官兵深化认识,不断提高军人价值认同感,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要注意把理论灌输、行为引导与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要坚持教育引导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团以上党委机关要把胡主席的有关重要论述作为中心组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基层官兵要搞好集中学习教育,掌握基本观点,明确基本要求。要通过深入扎实的教育引导,使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官兵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通过多种形式的岗位实践活动,使核心价值观转化、具体化为官兵的行为习惯。

二、注重环境熏陶,增强教育渗透性

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感是社会的产物,是在一定的社会舆论氛围中形成的。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社会监督系统中舆论监督越来越重要。舆论是军人价值目标的引导者、价值取向的评价者和价值评价的监督者[2]。口头议论,有利于官兵通过彼此相传,对人和事进行褒贬,校正军人核心价值观。大众传媒,有利于官兵通过报纸杂志、广播影视、手机、互联网等,评价和监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情况,达到扶正纠错的目的。要大力营造有利于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正面舆论,遏制负面舆论;要大力宣传官兵身边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使官兵学有榜样、做有示范;要开展舆论监督,批评背离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错误言行,发挥舆论的劝导和警示作用;要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和管理力度,抵御和防范不良信息,逐步实现网络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要充分发挥优秀军事文艺作品的感染、熏陶作用。用好有利于激发官兵对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优秀影视片、戏剧、歌曲等,积极开展文艺演唱、读书演讲等各种官兵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通过先进军事文化建设,对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独特作用。譬如,近年来我国正在兴起军事题材影视剧热,诸如《激情燃烧的岁月》,《Da师》、《亮剑》、《垂直打击》、《士兵突击》等影视剧热播,充分说明适应青年官兵文化需求。将军人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官兵对优秀文艺作品的欣赏中,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能使官兵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注重养成教育,增强教育实践性

实践活动在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有着突出的作用,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要着重体现在实践特色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要为军事训练这一中心服务,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训练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始终紧贴训练、依托训练、服务训练。[3]要充分发挥军事训练特殊的思想教育功能,从日常训练抓起,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把练战术、练技术与练思想、练作风结合起来,把官兵的意志品质、纪律观念、打赢信心、团队精神、心理防护等内容落实到相关的训练科目中去。通过设置近似实战的战术背景和战场环境,通过一以贯之的严格训练和严格要求,努力磨砺官兵不惧险阻、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培养官兵训战一致、雷厉风行的顽强作风。

当代革命军人的品质不仅要在严格军事训练中磨砺和在完成重大任务中锤炼,同时还要注重在日常工作管理实践中养成。推进深化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常态化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日积月累,持久养成。要以学习贯彻新修订的共同条令、《政工条例》为契机,围绕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结合单位特色制定完善细化具体化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使官兵明确哪些是倡导的,哪些是禁止的,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要着力引导官兵从细节做起、从本职做起、从现在做起,加强点滴养成和自我约束,不断强化履职尽责、遵章守纪的自觉意识。近年来,人民军队在抗击雨雪冰冻灾害、“5·12”抗震救灾、支援奥运以及最近抗旱救灾、玉树抗震救灾等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中,展示了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科技之师的良好形象[4]。这既是官兵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写照,也是部队加强核心军事能力建设的充分展示,是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和加强核心军事能力建设所带来的实际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1.

[2]高鹏.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J].国防教育,2009,(15):25.

[3]韩文进,李优.紧贴部队实际把握特点规律,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J].军队建设,2011,(1):18.

[4]杨维磊,谢楠,马明琮.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20-21.

analysisonthecorevalueviewwayofcultivatingthemodernrevolutionaryarmyman

wanGYan-hua,wanGYue-ning

(marxismcollege,Harbinscienceandtechnologyuniversity,Harbin150080,China)

生命教育核心篇7

军队要履行使命,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精神力量作支撑。物质力量突出表现为武器装备等,精神力量则一般指信念、意志和道德等,其集中表现为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既是激励官兵忠诚使命、履行使命的基础工程又是凝聚军心、鼓舞士气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

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一、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释义

核心价值观是特定价值观的核心部分,是人们基于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最高价值判断标准。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包括“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有着严谨的内在逻辑。以我军的性质为逻辑起点,“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三句话,分别与我军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的性质相对应。“忠诚于党”是对革命军人最重要的政治要求,因而它是核心价值观的“魂”;“热爱人民”是践行我军根本宗旨的思想和情感基础,因而它是核心价值观的“根”;“报效国家”是革命军人的最高行为准则,因而它是核心价值观的“本”;“献身使命”是当代革命军人实现自身价值的根本途径,因而是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崇尚荣誉”是当代革命军人价值追求的动力和重要评价尺度,因而是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把五个方面的内容统一起来,把军人价值与军队价值统一起来,对于准确理解和把握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至关重要。

二、倡导和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原因

1.重视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塑是世界各国军队的普遍做法

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世界很多国家的军队精神教育的流行趋势和做法。美军历来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和灌输,各军兵种和院校都拥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如陆军把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忠诚、职责、尊敬、奉献、荣誉、正直、勇敢”七个方面;俄军强调“认真履行军人的天职,勇敢地捍卫俄罗斯的自由、独立和宪法制度、保卫人民和祖国”;法军强调“纪律、忠诚、献身”;印军倡导“克制、自尊、守纪、集体精神”;英军为培养官兵“效忠国家”的价值观念,在新兵训练中就反复灌输“殉身报国”的思想。环顾四宇,可以说重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塑,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

2.是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缔造了我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荣历史

我军作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从创建之初就确立了体现我军性质和宗旨的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革命战争年代,同志为我军确立了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提出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大力倡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革命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强调我军“始终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主义”,发扬“五种革命精神”,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革命军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同志要求我军做到“打得赢、不变质”,强调铸牢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个军魂,倡导开展“爱国奉献、革命人生观、艰苦奋斗和尊干爱兵”教育……

总之,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兴军之本和强军之道。一切有远见有作为的军事思想家都十分注重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问题。一切威武之师、胜利之师,无不洋溢着一股建立在特定价值观基础之上的猎猎雄风。

3.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履行新时期我军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建设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的当今世界,国际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日趋激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国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确保我军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确保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确保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

党中央、中央军委纵览人民军队成长壮大的历史和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明确提出:必须把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抓紧抓好,使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得到传承和发扬,为官兵全面发展和履行使命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三、如何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

1.政治教育培养

人的理性是靠教育培养出来的,只有通过教育培养才能使人明辨是非善恶,懂得道理,知道理应如何行动。只有通过教育培养才能使我军官兵克服各种模糊认识,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包括得失观、荣辱观、生死观等在内的正确人生价值观。教育培养必然是侧重于理智层面的教育引导。即把科学正确的道理、思想、观念和精神贯注输送于官兵的头脑之中,进行正确的启发引导,从根本上提高其思想素质和政治觉悟,使他们真正懂得为何参军、为谁参军以及怎样才算是合格的军人。教育引导的实质就是用科学正确的思想理论武装官兵的头脑,并将它们转化为官兵强大的精神力量。

2.文化宣传渗透

军营文化是一种精神产品,表现出部队官兵对军营生活的态度和评价,其鲜明的政治性影响着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的思想变化;同时,它又是传播思想的一种形式,具有很强的诱导作用,常常可以起到其他宣传形式难以起到的效果。因而具有传播思想、陶冶情操和规范行为的功效。文化对价值观的影响,就如润物无声的细雨,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军人核心价值观需要军营文化建设作支撑。要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部队内部局域网的应用,为官兵接受先进思想、获取有益信息、丰富文化生活创造有利条件。

生命教育核心篇8

主席强调指出,要围绕强化我军官兵精神支柱,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国防生作为军队干部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些消极因素的冲击影响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侵蚀,部分国防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扭曲与偏移问题,培育国防生核心价值观,对于有效抵制多样腐朽思想文化、错误思潮的侵蚀影响,始终保持思想政治坚定和思想道德纯洁,始终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追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要打牢思想基础。筑牢精神支柱,作为国防生思想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实。

一、要在打基础上下工夫,确保培育工作深入扎实

理论是行为的先导。抓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要始终扭住理论武装这个根本,深入抓学习、扎实打基础。

一是用基本理论武装,深化理论认同。要采取领导专题辅导、专家授课辅导、个人反复研读等方法,认真领会“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本质内涵,抓好国防生理论武装,强化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引导国防生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认识,用发展的视角看待改革发展的难题,充分认清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映着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传统,是履行使命、励志律行、立身做人的基本遵循,引导他们用核心价值观校正军旅人生,牢固树立从军报国的理想信念。

二是要用优良传统熏陶,加深情感认同。在学习培育中,要注重充分利用传统资源,结合我军的性质、宗旨、使命,大力开展优良传统教育。聘请部队老首长忆历史,让他们在浓厚的历史传统中接受熏陶和洗礼,引导国防生深刻感悟先辈为中国革命解放事业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壮举,自觉坚定信心、不惧艰险、顽强拼搏。组织学习党史军史,帮助他们了解我党我军的性质宗旨和建设发展历程。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不断增强历史责任感。组织参观驻地部队荣誉室,不断增强他们立足军营、建功立业的光荣感和自豪感,用军人根本职能和我军优良传统激发他们的使命意识。

三是要用讨论辨析解惑,提升思想认同。针对部分国防生存在的思想困惑和价值坐标偏移,及时开展形势教育和辨析讨论,在思想交流交锋中形成共识,引导国防生弄清“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基本道理,切实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廓清价值取向,明确人生航向。要重点在解决好“投笔从戎干什么、成长进步靠什么、衡量价值看什么”的问题上下工夫,着力夯实他们扎根军营建功立业的理想信念,使他们自觉在认知中认同、在感悟中提高。

二、要在践行上下工夫。确保培育工作富有成效

核心价值观培育,重在养成,贵在知行统一。因此,要让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国防生学习、生活、训练中。

一是加强行为规范,让学习培育融入点滴养成中。要找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要求与国防生日常行为的结合点,以核心价值观为准绳规范国防生行为,在一点一滴中培育、在日积月累中养成。要认真抓好国防生管理规定的学习教育,坚持用规章制度约束国防生的日常行为,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和严格正规的纪律观念。强化国防生服从命令、遵章守纪、知荣明耻、敬业奉献、爱军精武等方面的养成,激发他们自我约束、主动养成的自觉性。

二是搞好典型引路,让学习培育融入争先创优中。国防生的思想开放活跃,善于模仿,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大多都崇拜并愿意模仿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因此,要重视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通过典型教育,使他们的心灵得以震撼。思想得以升华,情感得以熏陶。灵魂得以净化,认识得以提高,行为得以校正,从而把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的思想和行动变成他们自觉的思想和行动。同时要大力选树优秀国防生先进典型,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导向。从根本上激活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激发国防生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

三是优化育人环境,让学习培育融入军营文化中。国防生成长于地方大学校园,不可避免地缺少军营文化的熏陶。要注重加强军营文化环境建设,不断完善文化长廊、会议室、校园标语牌等文化场所和设施,办好国防生网络。让国防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和启迪,从而使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得到升华和提高。要举行人队、入党、升旗等仪式,激发广大国防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要经常组织以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歌咏晚会、读书育人、演讲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借助文化活动的激发效能来强化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三、要在机制上下工夫,确保培育工作深入持久

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既要坚持大事大抓,努力形成强劲势头,又要遵循规律,注重常态化。

一是建立“学在经常、育在平时”的教育机制。学在经常,育在平时,是深化培育国防生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要善于紧贴实际,把理论灌输、教育启发贯穿培育始终,引导国防生在原原本本学习中掌握基本观点、在学深悟透中感悟理论精髓。要注重在探索实践学习教育经常化制度化上下工夫,坚持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等内容纳入平时学习之中,形成及时学与经常学、随即学与专题学相结合的方法路子,引导国防生在强化教育灌输中学出成效、悟出真谛。

生命教育核心篇9

关键词: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政治理论教学

同志在2008年12月提出了“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现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2013年初以来,全军认真贯彻的重要指示,按照军委和总政的部署要求,广泛深入地开展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党在军队院校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用科学理论武装学员根本任务的主课堂、主渠道、主阵地。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和内容有了重大调整,这是党中央、中央军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大举措,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步骤。

一、创新教学内容,深入强化政治理论教学中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想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德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对人生价值观教育来讲尤其如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在包含着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的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有:一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知识,这些知识将使军校学员在学习中就能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他们提供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奠定军校学员形成科学人生价值观的世界观基础。二是人生观、价值观的相关知识。人生观相关知识将帮助军校学员正确认识人生的目的和意义,选择人生道路,明确做人标准,奠定军校学员形成科学价值观的人生观基础;价值观相关知识将教给学员评判价值观良莠的价值标准体系,使个体分清价值观的良莠,提高价值鉴别和选择能力,自觉抵制消极、庸俗的价值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培养军校学员人生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着直接的、重要的作用,决定着军队院校人生价值观教育必须重点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性、理论性和系统性的教育。

但是,要进一步深化政治理论课在培育学员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中的思想性和信服力,要求从事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不仅仅要夯实自身关于上述教学内容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求与时俱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性,要紧跟党的创新理论步伐,持续抓好理论武装工作,注意将思想性、知识性、生动性结合起来,避免空洞的说教。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篇章。同样,价值观教育也要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当代的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把基础知识的教学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尽最大努力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释当今社会的实际问题,化解学员思想中的疑惑,提高学员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更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还有,就是要在掌握精髓上下工夫,把握内涵要深。“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内涵丰富,意蕴深刻,从五个方面高度概括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必须全面领会。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整体。要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地研读理解,引导学员认清时代背景,领悟精神实质,把握实践要求。要深入学习上级党委、首长指示精神,切实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及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认识理解,进一步引导学员认清理论价值、坚定理论信仰、践行理论要求。

二、丰富教学方式,大力加强政治理论教学中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感染力。

进行价值观教育不应只停留在“知”的层面上,试图以“填鸭式”的教学把价值观强加给学生,这样有可能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效果并不好。教育应该注重“情”和“意”的培养,结合社会生活中的先进事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使他们自觉地将外在的价值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从而使教育起到“入脑、人心”的作用。要求教员开动脑筋,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使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由结论式“灌输”向师生共同研究得出科学结论转变;由教师单向解惑向共同探讨解惑转变;由课堂教学向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转变;由传统的“千人一卷,千人一面”的考核方式向以理论思维的提升、能力的培养为目的的考核方式转变,把贯彻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方法好比是一座桥梁,要让道理入耳、人脑,就必须注意发挥方法的力量。一是方法要“实”。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力求把关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观点讲得准确、全面、深刻,用理论的力量使人信服,另一方面,还必须着眼于实际效果,善于运用启发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贴近国家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贴近军队建设实际,贴近学员思想实际,把道理讲真讲实,讲到学员的心坎上,使学员感到这些道理平实可信,入耳人脑,产生“共鸣”。二是方法要“活”。要增强政治理论课对于贯彻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说服力,还必须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要结合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员的思想实际,通过组织课堂讨论、辩论、演讲等活动,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实在有效;同时还要根据政治理论课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第二课堂活动,拓宽教育渠道,丰富教育内容,增强教育活力,如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举办课外辅导讲座,开展心理咨询等。三是方法要“新”。政治理论课教员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电影、电视、录像、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要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技能,会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使用课件,实现抽象理论具体化、思维过程形象化、理性灌输情感化的教学要求;同时还应积极探索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的途径,不断创新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方法,以不断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可以采用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演讲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以教师为主导,学员为主体,共同探讨、研究、回答、解决时代、社会、人生中不断提出的难点、热点问题;采取专题教学、主题讨论、互动式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寻找答案,引导学员思考和研究问题,最终达到运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指导解决问题的目的。

综上所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好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工作,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充分体现我军的性质宗旨、优良传统、使命职能等基本要求,紧紧围绕“牢记军魂、忠诚使命、恪守宗旨、英勇顽强”等基本内涵。选择好实践路径和有效载体。切实打牢官兵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础,为有效履行我军使命职能提供更加有力的精神支撑。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学员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必修课和重要途径。我们要通过发挥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使学员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自觉做到始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伟大旗帜来高举,作为正确道路来坚持,作为共同理想来追求。

参考文献:

[1]常跃.要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工程抓紧抓实.政工研究文摘,2008(3).

生命教育核心篇10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核心价值观

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给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使之成为“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的接班人,是当前大学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它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学生工作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永恒的主线贯穿始终。

一、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高校学生工作使命的一致性

1、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内涵

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发挥根本性指导作用、影响社会成员行为取向的最根本的价值理念,它是国家、社会、公民的基本价值尺度。20世纪中叶美国广泛盛行相对主义德育理论和形式主义德育理论,社会整合出现危机。为改变美国社会当时糟糕的道德现状,美国政府、社会和个人开始反省,最终提出核心价值观的概念。经过多年的学校教育,形成了比较系统规范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1]。新加坡政府源于当时国内面临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于1991年颁布《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把五大共同价值观作为新加坡的核心价值观,不遗余力地加以教育和强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面对目前国际国内形势,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

2、高校学生工作使命

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任务,高校的中心工作和最根本的任务是人才培养。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逐步成长起来的,在培养人才、完成办学目标中承担着重要任务,社会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着高校学生工作使命的发展。学生工作既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诸多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学生工作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学生工作的水平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工作的成败,关系着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使命是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内涵主要包括发展学生的道德、智力、实践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等,这些是学生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和智力发展。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必须承担起具有历史意义的重任,在坚持使命、发展使命上的基础上开展工作,促进学生发展[2]。

二、高校学生工作的现状与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本质体现

学校的出现是教育从生活过程中剥离出来,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随着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发生变化,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改变。不论学校功能如何演变,自学校出现之日起,居于中心地位的教育社会功能就是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没有改变。学校教育自奴隶社会创立以后,在长达几千年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它的中心功能就是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社会要求学校教育为社会物质生产服务,为科学文化的普及与发展服务,教育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一度变得隐蔽起来,但教育为个体发展服务的功能被鲜明的提出来;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性质要求学校教育做到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与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协调一致,它代表了人类学校教育发展的政治方向[5]。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逐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

2、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及其发展态势良好,价值取向积极向上,政治态度坚定鲜明,较好地体现了时代特征。但在一些大学生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绝大多数学生希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成就一番事业,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这需要高校学生工作把党和国家对学生的期望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联系起来,内化为学生的需要,通过核心价值观教育来主导学生、启发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成就自我。

3、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现实要求

从教育的本质看,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功能的内涵和外延有着不同的体现形式。建国初期直至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管理。在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更多地靠经验和习惯去完成,是服从与上级的安排和行政指令,强调政治,强制约束和思想灌输。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学生工作的领域和内容不断拓宽和丰富,学生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不断增多和提高,高校的学生工作逐步改变了原来管理本位的思想,更多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工作从重视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发展成为以服务指导促发展成为趋势。教育从单纯的教育职能向管理和服务的演化过程,是与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相适应的[4]。

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看,教育是基础,管理是保证,服务是拓展,因此高校学生工作必须坚持教育、管理、服务的统一。纵观目前高校学生工作,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保稳定,核心工作就是抓资助、抓就业抓服务,而忽视了价值观的教育和日常管理。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资助、为就业提供帮助,是服务的新型形式,可以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但它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学生深层次的问题。稳定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学生工作也不例外,但学生工作目标仅仅是稳定的话,就不可能有创新和突破,更不可能完成自身的使命。目前不少高校出现了教育功能弱化、管理权威削弱、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部分学生工作队伍没有真正把握服务工作的服务性质及其育人内涵,使得这些工作既游离于教育和管理职能,又没有在服务职能的框架内得到有机整合,其服务的效果往往事倍功半[5]。少数受到资助和帮助的学生片面认为这一切理所当然,感激之心感恩之情荡然无存,这是价值观教育的缺失。高校培养的是未来的接班人,其政治面貌与文化教养、精神面貌如何,对整个社会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他们缺乏民族担当责任意识和能力,那是学生工作的迷失、教育的失误和民族的悲哀。因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的形式有意识的灌输给学生,这是时代赋予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现实要求。

三、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

1、积极推进高校学生工作的理念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当代大学生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贯彻落实胡总书记关于学生工作的要求,需要高校学生工作不断创新学生工作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2、不断创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美国学校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知识依托,以科学的调查研究、系列性的实验为依据,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客观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其主要方法主要有价值灌输、价值澄清和价值分析等,通过学校课程、学校环境、课外活动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收到了很好的实效,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美国学校和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借鉴。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在于将大的、抽象的、理论性的、与现实生活有一定差距的观点转化为学生切实需要的、乐意接受的、能够理解的概念。因此,我国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结合时代特征,灵活地综合使用各种价值观教育模式和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结合起来,将传统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与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价值观结合起来,将教育引导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帮困助学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注重学生批评能力、辨析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避免生硬灌输,使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转化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3、充分拓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

一是充分发挥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与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和学生政工干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和教育过程中必然处于主导地位。这就要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合学生政工干部要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引导大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去体会、感悟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功能。校园文化活动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要积极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主题教育活动,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各类活动中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净化校园精神环境。还要加强对学生会组织、社团组织的指导,健全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三是发挥网络教育和社会实践的积极作用。正确的导向是意识形态宣传的灵魂,高校要发挥网络教育的引导力量,大力宣传的主导思想价值观;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的磨砺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6],通过这一阵地影响大学生的意识和行为,使之成为“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艾政文.美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途径及启示[J].鸡西大学学报,2010(4)第5-6页.

[2]储祖旺,刘金锭.论高校学生工作使命[J].中国高教研究,2008(2)第63页.

[3]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7,53-57.

[4]李荣华.如何提升高校学生工作科学化水平[n].光明日报,2011-02-07.

[5]潘世墨.高校学生工作――“教育管理服务”的辩证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