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0:57

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篇1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结构框架

中图分类号:tp30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6-0122-01

随着社会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应用能力变得越来越必要。如何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也成了大家关心的话题。在计算机的硬件知识体系中,知识点纷繁复杂,因此,构建合理的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框架有重要意义。笔者就如何构架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框架几点浅薄的认识:

1、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的特点

1.1硬件知识整体性强、富有层次性

计算机硬件知识的许多知识点都是密切相关的,相互影响的。在某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理解如何直接影响着对其它知识点的把握,如门阵列控制器就一知识点的学习就需要有“可编程阵列逻辑”为基础。除此之外,富有层次性也是硬件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比如在计算机硬件的设计中,就需要经过三个过程,从概念结构到逻辑结构,再到物理结构,这三个模块层次分明。

1.2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的特征

一般而言,计算机的硬件知识点难度都不小,如在存储系统中,就会涉及局部的存储和访问,以及如何精心相关的替换算法和存储系统的应用诸多问题。同时,计算机硬件知识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要求却相差甚远,例如说电脑中都会有CpU这一核心配置,但我们却很难看到CpU的具体内部结构。

1.3知识体系的重点和界限变化快

以往的硬件知识体系培养的是人们设计电脑硬件的能力和底层使用的硬件,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硬件知识体系则是以嵌入式系统的设计、软件和硬件的结合为目标。同时,硬件知识的重点也有了很大改变,同时,界限也在变化。

2、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结构框架

2.1计算机硬件知识的教学目标

计算机硬件知识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硬件知识,为以后的计算机软件和其他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学会嵌入式系统的相关技术和设计方法;形成能够直接以已有的基础知识来运用计算机。计算机硬件所研究的包括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的分析和以及一些编程和技术的运用。

2.2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结构框架

计算机硬件的知识体系可以分成以下四种:工作原理知识系列、编程应用知识系列、组成结构知识系列和技术方法的知识系列。这四者的具体的构建方法和如何构建各有不同。比如说工作原理的知识系列通过一定手段让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这可以通过一些相关的过程驱动、指令执行等来实现;而编程应用知识系列则不同,编程应用看重的是从基础知识到具体应用和操作的一种转变,编写程序可以通过一些特性结构、指令系统等来实现。具体来说:

工作原理的知识系列的重要内容是计算机的组成和结构方面的一些知识,它是计算机硬件的基础知识,也是重要根据。工作原理相关的主要知识包括:顺序程序驱动的含义和重要性、电脑指令的表现形式、控制器的使用以及程序设计的一些基础知识。

作为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中的核心,组成结构方面的知识对于计算机的使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组成结构方面的知识涵盖了计算机的组成原理、数字逻辑和系统结构等多方面的知识,如运算器和逻辑代数等重要部件的设计方法和相关的存储系统等。

除了以上两种知识系列,编程应用知识系列也是重要的知识系列之一。编程应用是计算机硬件技术的目标之所在,介绍的是汇编语言和相关的程序设计、计算机系统结构等相关内容,如指令系统、接口芯片和微型计算机的结构等都是编程应用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知识点。

此外,作为计算机硬件技术的一大思路,技术方法的知识体系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肯定。技术方法方面的知识体系主要涉及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原理和相关的接口技术等,具体的包括数字指令的种类、流水线技术和互联网的网络技术等等。

3、如何构建计算机硬件的知识体系结构

正如前面我们所提到的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的四种系列,在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的时候也应当加以区别对待。

3.1工作原理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方法

在构建工作原理的知识体系时,应当本着从理论到实践的想法来构建。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知识有许多是理论性强,较抽象的,这就需要我们能将这个抽象转化为具体的操作。如计算模型本身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在这个概念的表达中,我们要加深对计算过程的程序和驱动的认识,以及加深对数字指令的和运行方面的认识,这样就能更加明白的理解诶怎样通过控制计算机中的相关元件和配备来达到计算的目的。

3.2编程应用知识体系的构建方法

在构建编程应用知识系列的锅中中,要遵循从基础到应用的指导思想。我们直接通过给计算机指令来让机器运行,这时的计算机指令的能够和执行的基础就是计算机的外部特征,同时,机器之所以能够执行这些指令,依靠的又是在计算机里编写好了的程序,在这个基础上,计算机才能够计算和解决那些实际意义的应用难题。

3.3组成结构知识体系的构建方法

和工作原理知识系列的构建不同的是,组成结构的知识体系应当遵循从部分到整体的方法。部分是局部的概念,要将部分纳入到整体中去。如逻辑元件是计算机系统中的最小组成单元,我们通过对逻辑元件等小的计算机器件的内部结构及其功能的认识,进一步能够加深对整个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设计等的认识,这就是通过部分认识整体的一个方面。

3.4技术方法知识体系的构建方法

技术方法知识体系的构建应当遵循抽到到具体的转变。计算机的功能如何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等的重要基础,概念性的结构较为抽象、不容易理解,而计算机的物理性结构则较为具体,因此,应当以某种逻辑形式或联系来将它们连接好。

4、结语

总之,在计算机应用如此广泛的今天,如何掌握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必备知识是我们都需要关注的问题。因此,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的构建也日益重要。笔者相信,在不断的探索之下,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的结构框架会越来越完整。

参考文献

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篇2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途径

1引言

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关键构成,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而计算机教学则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才需要具备的关键素质之一,中职计算机教学的价值也得以显现。在本次研究中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中职计算机教学当中,发挥出计算机教学实效,提升教学质量,改善传统教学方法。

2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教学巧妙融合的价值

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教学巧妙融合的价值显著,一方面能够实现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方面的具体渗透,另一方面也使得计算机教学时效性得以全面发挥。两者互为作用,但融合之后的价值显著,笔者通过归纳与总结认为其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更具表现力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所展现出的融合价值为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在计算机教学中有的知识点晦涩难懂,中职学生的理解过程存在困难,包括计算机教学课堂内在规律的认知不到位。并且有的知识点教师也无法进行具体的模拟,导致教学实效大打折扣。而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当中的应用,则可以通过多种模式让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中,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在规律的掌握与理解,为计算机教学提供保障。这种表现力的呈现,能够从根本上让学生接收知识信息的过程更直观,更具体[1]。

2.2交互性强

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当中的应用,其基本形态则是以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呈现。从多媒体课件本身入手可以发现,其具有演示内容复杂的特点。在计算机教学知识点的演示能够实现计算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信息通过计算机这一载体完成迅速的传播。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阶段为例,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能够保证知识信息更加直观,对学生学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另外,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该及时地反馈学习信息,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进行重新设计与具体衡量,让学生可以自主参与到教学实践之中。因此,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教学的融合所展现出的交互性,对中职学生学习过程更加有效。

2.3共享性好

计算机网络功能的拓展延伸,使得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更加便捷,操作性与演示效果也明显增强。所以说,计算机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共享性较好。共享性表现为信息的共享状况,多媒体课件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不分时间与地点的限制,不单单能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迅速的传播,还能够在具备网络环境的地方打开课件进行教学。这种信息共享性条件下,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与学习时间完全可以交由学生进行自主选择。信息的共享性良好,促使计算机教学效果得以全面增强[2]。

3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途径

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效用显著,能够让传统计算机教学课堂得到全新变革,在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中重新学会去对待知识,增强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从两者融合所展现出的价值就可以发现,中职计算机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可谓十分巧妙。但在融合过程中也需要遵循一定的途径,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灵活选择多媒体软件

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形态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可选择性也更大。作为计算机教师在进行中职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灵活选择多媒体软件,以软件来支撑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当中的应用。从当前被应用于多媒体教学中的典型软件来看,主要包括word、ppt、Flash、pS等等,这些软件涵盖了整个文字、图形、课件、视频动画等多种资源,通过多媒体软件的选择能够更好地为计算机教学提供服务。因此,面对大量的多媒体软件,如何做好选择工作则显得十分必要与关键,也是计算机教师所需要考虑的关键性问题。如果多媒体软件选择过多,则会一定程度上造成知识点内容繁杂,重点不突出,容易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教学效果受到影响。而如果软件选择过少,则容易导致知识点表现不直观,对学生理解产生影响。如何去准确拿捏一个度,则需要根据计算机教学做好具体的衡量与灵活选择。例如,在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阶段,由于理论知识点相对枯燥、乏味,针对这种知识点则可以选择色彩艳丽、形式多样的ppt课件进行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在全面简化知识点的同时保证内容的动态性。如果计算机教学过程是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内容,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则可以运用Flash等相关软件,做好动画的制作与演示,当然也包括视频、音频方面的剪辑处理工作,让操作相对繁琐的内容可以通过视频的形态逐步操作,将繁琐的操作过程进行拆解处理,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学生可以加深对于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操作能力全面增强,为今后的具体实践打下坚实基础[3]。可见,灵活选择多媒体软件是对计算机教学的一种全面解读,也是一种全新形态的展现。

3.2合理构建课件框架结构

多媒体技术在中职计算机教学当中的具体应用,通常是以制作课件的方式来具体实现的,并且课件制作过程是为上课所需,主要在课前完成,一旦进入到授课过程中,课件框架结构则无法实现修改要求。这种硬性要求,对课件的前期制作提出较高要求。一方面,课件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涵盖计算机教学的知识点,做到对知识点的全面概括;另一方面,课件的框架结构要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状况,满足循序渐进的要求,避免由于课件内容的混乱而导致的课堂教学效果与课堂质量受到影响。针对这种状况,想要多媒体技术更好地融入到计算机教学实践中,则要合理构建课件的框架结构,更清晰、更直观地将计算机教学的知识点向学生传授。例如,在计算机教学过程操作性知识的教学中,将整个计算机操作知识与整体教学任务设置为第一层框架结构,将操作知识体系下的知识点延伸设计为第二层框架结构,将各部分所表现出的要求设计为第三层框架结构[3]。通过这样合理的框架结构,可以循序渐进,通过每一层之间的关联关系引出相应的知识点,保证学生在逐层的学习当中理解知识要点。这样逐层的框架结构也有助于将学生带入到整个教学环境中,由浅入深,将计算机操作知识更好地传授。可见,合理的构建框架结构,有助于学生对于操作知识知识点的梳理工作,做到循序渐进地走入到计算机知识的教学实践中,展现多媒体课件所能够发挥出的价值。教师根据这样的课件框架结构完成知识点的讲解,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推动作用。

3.3简化课件的信息量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并应用到计算机教学实践当中,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教学知识,为教学提供服务。但计算机教学包含大量的知识点,多媒体教学涉及到多项信息,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通常更愿意将知识点进行全面的罗列,导致课件在展示的过程中内容繁杂,学生观看课件枯燥乏味,多媒体课件的价值丧失,与传统教材内容无异。因此,作为计算机教师应该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有一个初步的认知与了解,全面掌握课件制作过程中的重点,将计算机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各个知识点进行简化处理,不要求面面俱到,但要求知识重点可以得到全面展现。比如,在计算机教材某一章节的教学当中,在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可以将该章节的内容大纲进行罗列,让学生了解该章节的重点知识与内容。而后在课件当中可以适当地做好知识点的延伸工作,加入与知识点相关的其他内容,既能够完成知识点的传授,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参与到教学实践之中。如果辅教学内容学生十分感兴趣,可以作为课下作业鼓励学生自主完成。此外,如果计算机教学当中的知识点以文字的表现方式较为繁琐,则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图像等资料的剪辑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多媒体资源在计算机教学当中的应用价值,以这种全新的方式完成计算机教学知识的传授,更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4]。

3.4强化教师自身使用技能

由于中职教育特殊性的影响,相比于其他的教育阶段,中职教育更倾向于社会实用性人才的培养。教师作为计算机教学的主体,自身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技能直接决定着计算机教学质量。从当前中职教育计算机教学的普遍现状来看,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并未得到创新,依旧是以传统其他学科的授课模式为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缺乏应有更新。总之,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学依旧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针对这种现象,计算机教师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则显得十分必要。其一,中职学校方面可以积极拓展中职计算机教师的对外交流并参与到计算机教学研讨当中,为教师提供便捷,通过教学理念的相互渗透能够学到先进的计算机教学理念,以便于改善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其二,为计算机教师提供多媒体技术培训班,对计算机教师进行统一的培训工作,加强自身对于多媒体技术的掌握程度,以便于将这种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计算机教学实践当中,持续发挥效用;其三,积极引进外来人才。中职学校可以适当地引入新时代的教育人才,填补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教学融合方面的不足之处,从而促进整个计算机教师群体多媒体技术使用技能的提升[5]。

参考文献

[1]国鑫.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恰当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2):113-114.

[2]宋秀其.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信息通信,2014(9):274.

[3]戴婧.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分析[J].电子制作,2014(11):126-127.

[4]胡青云.浅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中职教学[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156-158.

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篇3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教育;优化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与其他学科领域的结合度越来越高,作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要具备良好的计算机综合素质,包括计算机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不是停留在课堂所学计算机知识范围内。这就对高校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目前,高校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表现在对计算机课程的认识上,由于学生是非计算机专业,相对本专业课程来说,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多数学生认为与本专业关联性不大,学习计算机只是为了考级获取证书或应付院校期末考试,只学与等级考试或期末考试相关的部分就行了,没有意识到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不断提高。因此,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能力仅限于课堂老师所教的内容。另外,一些院校或部门本身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没有充分的重视,或是过度重视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过级率,使得教师进行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计算机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将重点放在了等级考试中的重点、难点的讲解上。这些认识误区,影响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

在教学方式上,由于我国计算机教育起步较晚,计算机教育的发展程度与当地经济环境和教育水平有很大关系。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开始接触计算机,入学时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有的学生则很少接触计算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计算机,使得学生起点参差不齐[1]。另外,虽然我国计算机教育起步晚,但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发展却日新月异,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一方面会导致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会因为内容难而丧失学习信心,另一方面也会使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因不能满足学习需求或因内容简单而忽视计算机的学习。

在课程设置上,许多高校对计算机教育的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能够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合理调配课时比例,但是这些实践操作往往仅针对相应的理论部分知识,是跟学生所学专业割裂开的,而学生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不能在所学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方面搭建起桥梁,缺乏融合。这就导致在以后的工作或科研中不能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解决专业问题的实践中,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策略优化方案

首先,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知识与时俱进。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与计算机结合的非常密切,需要综合、创新型人才,面对种类繁多的计算机教材,高校应选用与学科之间融合度较高的教材。同时根据才人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特点,组织强大的教师队伍,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修订。教学内容修订由计算机本专业教师根据当今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状况更新补充到教材中,由其他学科教师将专业内容融入实例应用中,形成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主线,多学科交叉为特色的新“教材”[2]。这样既满足了不同起点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需求,又能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通过和专业学科的衔接,学生可以更深入掌握和了解计算机知识在专业方面的应用,拓展专业认知度。比如我校在讲授计算机基础中“演示文稿”部分的时候,临床医学专业的效果演示选用人体解剖学图片,口腔医学专业则用牙髓的图片做演示。

第二,采用多元化教学,以实践案例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由于计算机课时有限而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较快,传统的静态教学无法跟上技术更新速度,这就对高校培养学生计算机综合素质提出了挑战,对此,高校在进行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讲授和基本实验课程操作基础上,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建立一个有关计算机技术的网站交流平台,教师除了可以将课程视频或课程疑难、重点的分析总结与学生分享,也可以转载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及计算机在专业方向的最新应用技术,使学生了解专业领域内的新技术和新动向。最重要的是,教师可以通过网站向学生布置课后拓展作业,一方面使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逐渐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技能,同时通过对网站计算机技术资料的阅读学习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3]能力的目的。比如我校在校园网中开设“教育技术研究”专栏,通过这个平台,各专业教师可以在上面获取新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多媒体教学中,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性的学习技术知识。这中有意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以后进行工作研究有深远意义。

第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目前高校的教学体系中,教师是重要的教学主体。在传授知识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至关重要,尤其体现着计算机教学上,计算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严密的逻辑性、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如果教师本身专业素养不足或者综合素质不强,不能生动的表述教学内容,很容易造成学生兴趣丧失,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违背计算机教育的教学目标。对此,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第一,鼓励教师科研活动和进修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其二,多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专业动向和计算机在专业方面的新应用和新技术,将学科知识融入计算机教学中。

三、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与各领域的融合度不断提高,高校计算机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如何紧密结合不同专业领域知识、如何培养永续型学习的综合素质人才,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对当前计算机教育教学手段、课程内容进行改革,还需进一步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不仅要传授学生当前的计算机技术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有意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为社会培养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丁海燕,李莉莉,邱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与思索[J].计算机教育,2010(10).

[2]殷昱煜.王铮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J].电子制作,2013(6).

作者简介:

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篇4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脑普及的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正日益受到新的科学技术的冲击,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新科技群无不需要计算机的辅助和配合。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如何搞好计算机基础教学一直是困扰计算机教师的直接问题,本文就该问题做了新的观念论述。

计算机学科是高等学校的主要课程,也是必修课程。但是现今培育重点开始转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即大众化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大学新生入学时在计算机了解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少数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的学生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在许多的大学问卷调查结果中显示,即使是在入学前了解计算机知识的学生也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利用internet收发电子邮件和QQ网络即时聊天,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没有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

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计算机方面的意识,搞清楚计算机的运行原理和主要作用,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通过公共计算机的基础教学,为学生后续专业的学习在思维上、技术上和理论上提供必要的基础。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基础部分,也就是理论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计算机组成知识、计算机工作的基本原理、计算机的功能与作用、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计算机病毒、多媒体基础知识都是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实践部分,也就是操作方面,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这些技能恰恰是学习其他技能的基础,如中英文录入技术、现在常用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2000或者是windowsXp的使用方法、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里面的word文字处理技术与excel表格处理技术、常用软件使用技术和计算机维护维修技术、现代办公设备使用技术、简单的图形图象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等。这些内容是高职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技术。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

高职计算机教学与其他类学科的教学既有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也有运用它、学习它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1.注重教学资源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颇具规模,组织学生通过授课课件(包括许多教学软件或者光盘)、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利资源,把课堂教学(包括实训)与辅助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2.注重学生个人自学

前面提到过,许多高职院校学生进校时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另外,也有许多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比较简单,没有必要教师都讲解和实训,要发挥学生自身学生积极性,许多内容可以采用教师提出要求,然后让学生自己学、自己练的办法完成。长此以往,会增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归纳、升华,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一定的学习能力。

3.注重案例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完成实际应用问题而总结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教学方法,能够通过回顾以前的知识,综合运用,增进才干。通过案例不仅可以消化和巩固以前的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其综合运用技能,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心。案例教学将现实问题和书本知识紧紧地融合到一起,缩短了两者的差距。比方说,我是招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打印新生录取通知书的过程中需要将office办公软件里面的word和excel结合运用,使用邮件合并的功能将学生的姓名、性别、考号、家庭地址、邮政编码等各项信息很快并且正确无误地显示出来。

4.注重实践演练

通过组织学生实际参加项目设计,完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教学任务,它是一种以现代企业的职业行为为目标,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作全面培养的一种教学方式,是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途径。如讲授计算机office办公软件里面的powerpoint幻灯片软件,就可以通过给一个公司做产品宣传方面的幻灯片的全过程来加强学习。这里面用到的不仅是平时的基础知识,更多的是对这个幻灯片的构思、外观、内容等方面的掌握和理解。既要做到美观大方、内容充实,又要让人看了印象深刻,起到一个好的正面的作用。

5.注重模块教学方式

模块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进行专题间超链接的学习,即在打破原有陈旧课程体系基础上,根据实际学习中所包含的各项技能标准要求,确定知识点,组合成基础模块、综合职业技能模块、岗位模块、选修模块,不同模块的有机组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从而使学生产生对知识需求、对专业爱好而自觉学习的动力,最终达到教书育人、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创新点

1.强化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我们在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的各门课程中都独立设置了实践课程和综合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开设丰富的多样化教学资源

建设和开发讲义和教材、实验指导书、电子教案、网络课程、试题库、多媒体课件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工具软件,它们各自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各种媒体相辅相成,可满足各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最终实现资源共享。

3.培养一支责任心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篇5

计算机基础学习的内容不是很难,但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较大,虽然计算机应用已较为普及,但在一些偏远地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水平还是受到了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学生的兴趣都集中在上网、聊天、玩游戏等娱乐方面,对于word、excel等软件的应用毫无兴趣,即使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学生也会偷着摸着干自己喜欢的事,将老师的教学搁置一边。针对学生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参与的现状,教学改革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引导和启发学生进入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应用方面。首先,在教学课堂教学上应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及应用进行多角度的分析,结合学生所学专业,阐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与其专业课联系,使学生明白计算机基础课学习的重要性,使其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到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中。其次,注重计算机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知识的应用途径与应用方法,采用任务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实际应用中。再次,注重教学的温故知新,利用学生熟悉的、已掌握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学就有用”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系统的知识框架,将学习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联系利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第四,结合学生对上网的兴趣,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兴趣引导学生逐渐的进入学习状态,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重视医学专业的渗透

在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改革中,首先,要明确计算机教学目的,突出计算机教学的专业参与性,多与学生交流本专业的知识,探讨计算机知识在医学专业中的应用。目的性明确,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教学参与的积极性,使其学习更有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引导教学的方向,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更好的发挥了师生在教学中的配合效果。其次,将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医学专业计算机的应用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灵活的、正确的应用到专业实践中。例如,excel表格软件的应用类型特别多,除制表外,还可以进行求和、统计、筛选等等操作,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于医学院学生的专业有侧重点的讲授excel表格的应用,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很有帮助。再次,医学院计算机基础课为公共课,各专业的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应用是有所差异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学的方向和目标也应区别对待。例如,临床专业学生应侧重点讲授常用软件的应用和实践练习,生物医学应引导学生注重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和开发等,总之,因材施教,顺应专业需求才是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硬道理。

三、注重教学的创新性

计算机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教学也应与时俱进,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应具有适用性、创新性。第一,注重创新教学手段,结合学生实际挖掘学生潜力,引导和启发学生将学习与实践结合、将知识的理解与知识的应用结合。例如,利用多媒体进行计算机教学,不能只将它当成传统的“黑板”来用,要充分发挥其图、文、声、像的特点,尽可能使教学课件新颖、别致,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第二,注重教学与实际的联系,当前,还有许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用的都是Xp系统,可是win7系统崛起却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教学中,除了结合教学设计教好Xp系统外,应适当的给学生扩充知识,使学生能对当前流行的一些系统有所了解。此外,应注重软件应用教学的拓展和深化,提高学生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中学习了office2003,当遇到office2011、officeword怎么办,一样要能用、要会用,在教学中注重知识框架的建立,使学生能够通过一种软件的学习进而掌握其他版本软件的应用。第三,多元化教学方式,将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发挥其优势、弥补其不足。例如,将分组教学法与任务教学法结合起来,以组为单位提高学生对教学任务的分析能力、完成能力。又如,问题教学法与实践教学法的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认知能力。总之,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拓宽计算机教学的角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等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发展。

四、结语

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篇6

关键词:计算机;通识教育;信息素养

1计算机通识教育内涵

通识教育也常被称为“博雅教育”,与专业化教育相比,通识教育更加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大学生必须具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而这些都离不开计算机知识和技术。计算机通识教育是现代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内容,是通过计算机知识技术的传授及训练,在培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进行的专业辅助教育[1]。计算机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实施过程当中更应注重将计算机技术与学生本专业知识相结合,注重计算机专业知识与非计算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2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信息素养”是指具有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创新、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总和。在当今信息社会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和服务社会。而要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则离不开计算机通识教育。

针对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有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进行了调研[2-4],结合当地高校实际情况和学者们的调研情况,总结大学生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如下:

⑴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但是综合信息素养水平较低。以我校实际情况为例,我校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但还存在很多不足,表现为:①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基本应用,但是缺乏高级应用能力,并且缺乏将这些软件应用于自身专业当中的意识和行动力。②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能力,但是缺乏缺乏检索意识、系统的信息检索知识和技术。

⑵大学生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薄弱。以我校实际情况为例,我校在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时,具有针对性地开设一节内容――计算机信息安全。主要介绍计算机安全、计算机病毒、信息安全法规、信息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学习兴趣高,但实际应用能力欠缺。比如不注重预防计算机病毒,U盘经常携带病毒,导致机房机器中毒,成为计算机病毒的传播者。不注重信息法规和道德方面的问题,比如在论坛中垃圾信息、大面积复制在网络中检索到的论文等。

3基于计算机通识教育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

针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所存在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利用计算机通识教育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⑴注重计算机通识课程与大学生的专业课程相结合。要想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立足和发展,大学生必须学会使用计算机、网络和相关的信息技术。以我校实际情况为例,我校开设的计算机通识课程有《大学计算机基础》、《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等,旨在培养大学生计算机能力和信息素养。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将计算机知识与其专业紧密结合,可以实现计算机的应用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会主动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学习过程当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比如在讲到excel软件应用时,针对经济类的学生制作案例《购房贷款试算表》,其中应用到财务函数中的pmt函数来计算每月的还款金额。

⑵改革计算机通识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验课和实践课程,仅仅纸上谈兵是不可取的,在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对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和使用能力的培养。一是要深化知识目标,现在的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所以更应在基础知识上进行深化。二是要通过大量趣味性案例和项目进行强化训练。比如在讲到ppt的动画效果设置时,可引入有趣案例进行讲解。首先观看ppt大赛的优秀作品,分析作品动画效果的设置,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并根据自己的设计创新作品。三是要强化学生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在遇到办公软件使用方面的问题时,首先让学生利用网路手段搜索问题解决的方法。四是要开设信息检索相关课程,系统培养学生信息检索能力,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增强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⑶注重计算机通识教育中信息安全方面知识的普及。在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中开设信息安全方面的课程或组织开设相关讲座知识,加强信息安全知识的普及工作,强化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在机房上课时要及时提醒学生对U盘进行防毒、杀毒,要求学生文明上网,注重网络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

[参考文献]

[1]刘菲.美国高校计算机通识教育研究.教育与职业,2012,第36期.

[2]常正霞.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调研报告,2011,第8期.

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篇7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思维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035-02

二十一世纪的是科技竞争的时代,作为科学的基础,计算机必将在科技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计算机教学自然也不例外。很多高职学生由于观念错误导致学习技能过于单一,教师仍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未从学生角度考虑,时常一意孤行,按照自己的方式展开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计算机思想的高度教导学生,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机思想方法。

一、培养高职生计算机思维必要性

高职计算机知识比较抽象,一些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对计算机学习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久而久之,对计算机学习失去信心,并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自己的发展。目前高职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计算机教学认识都存在偏差。高职学生主张“计算机无用论”,觉得高职学生主要以实践为主,只要自己拥有较强动手能力即可,因此对于学习难度本就较大的计算机采取消极态度,很多学生甚至直接放弃对计算机的学习。当前计算机知识教学主要通过教师填鸭式讲解,学生通过教师传授的解题方法以题海展开习题演练。一部分高职生已经放弃计算机知识学习,另一部分则是刻苦坚持学习,却难以取得良好学习效果。高考是挡在学生面前的一座大山,学生意图通过题海战拿下高考,迈过人生第一道坎。很多学生虽然具有一定解题能力,却无法展开发散性思维,解题过程过于形式化,且仅能对自己见过的题型进行解答,遇到新题型时往往不知所措。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计算机思维解题方法。

高职计算机知识点是有限的,题型变化却是无限的。高职知识学习出要包括基础知识学习以及实践学习。当今很多高职生都能掌握基本知识要领,区别在于对知识点运用能力不同。计算机思维能力是运用高职计算机知识的基础,所谓万变不离其宗,高职计算机题型源自计算机思维,因此只要学生具备足够计算机思维能力便能够从源头分析并解决问题。

当今很多高职生在解题过程中时常无法下手,原因是未能了解出题者意图,不明白该题考查何种计算机知识点,因此即使自己具有较强计算机功底却使不上力,尤其是在一些题意不明难以直观找到解题方法的难题,很多学生在解题中常常摸不着头脑,不知从何下手,多数原因是学生过于注重某个细节,未从整体上看待问题,很多公式的运用缺乏灵活性。计算机思维能力则能够解决学生这一困惑,通过计算机思维分析问题首先明确题目考察目的,判断出题者考察知识点,构思解题思路,结合目的反推解题过程,明确使用的基础知识点,结合这些内容便能很快找到解题思路并快速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帮助学生树立计算机思维才是计算机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解决当前高职计算机教学质量不佳的有效方法。

二、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的方法

1、提倡探究性课堂学习

计算机题型多种多样,探究性问题则适应于开放性较强题型。计算机开放性题型具有方法开放、条件开放、结论开放等特点,学生可以通过探究不同的方法、不同条件得出不同的结论,而不再像之前仅仅局限于标准答案束缚。适当应用开放性题型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计算机知识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多方位思考问题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在日常计算机教学中应该时刻带着疑问,“好读书,不求甚解”在计算机学习中就是歪理,如果不能扎实掌握计算机知识很难解决一些计算机难题,甚至可能张冠李戴。教师在教学中可教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提升自己的计算机思维能力。遇到新问题时首先需科学审题,明确思路,并让学生间互相合作,共同探究计算机思想。例如在进行数列教学过程中,数列教学含有递推思想、方程思想、计算机归纳思想、转化思想等,学生必须明白题意懂得通过计算机思维分析问题才能够有效解决问题。如在一数列{an}中,an>0(n>1),a0=1,an-1=an(4-an)/2,求证an

假设当n=k时,ak-1

又有ak-1-ak0,所以ak-ak-1

又ak+1=ak(4-ak)/2=[4-(ak-2)2]

即n=k+1时命题正确,通过以上探究学生能够有效掌握各种计算机思想灵活使用,为以后更好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2、根据学生现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培养计算机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过程往往比较繁琐,如果仅通过简单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一些基础薄弱学生在理解中仍旧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由简及繁的问题串引导方式,让不同计算机基础的学生都能加入到问题情境教学中来。通过计算机问题展开教学其实就是计算机思维引导过程,例如在进行空间几何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可设置如下问题:1、天花板所在平面与地面的几何关系是什么?2、你怎样判断天花板与地面间存在这种关系?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后教师在进行提问1、怎样确定一个平面?2、直线平行与平面平行有什么关系?3、怎样判断两平面是否平行?通过数形结合提问方式学生理解问题及知识点不仅仅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而是从其源头理解问题,即通过计算机思维观察身边事物,久而久之学生便能够形成较为系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为以后解决更高难度计算机问题奠定基础。

计算机是自然科学学科,对高职生而言学习计算机知识不仅仅是面对就业,更重要是为以后发展打下基础。当前计算机知识学习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思维,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教师在教学中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培养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作为教学任务之一,激发学生对高职计算机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学生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篇8

关键词: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面向对象

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专业的入门课程,也是计算机专业完整知识体系的绪论。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大一新生了解计算机专业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应该学什么、如何学,同时激发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步入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目前计算机导论相关的教材,大都是概括地讲授计算机学科主要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应用,并介绍这些课程相互之间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理论基础、重要应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国外教材的内容与我国教材差别较大,主要由于学生的背景和现状不同,并不适合目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国内教材内容和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吻合的,但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大一新生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感觉教学内容过于分散,把握不住重点,很难理解老师讲的“是什么”;而且在学完这门课程后,也并没有明显的收获感,即使每节课都听瞳了,最后也像什么也没有学到一样。教学中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和计算机导论这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相关,它本来就是介绍计算机学科整体课程体系的,知识点当然会很多,很分散,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没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不能很好地把知识点联系起来,从而造成学习困难;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按照传统的教材内容列表进行讲授,仍然摆脱不了每章就是对主干课程的简介这种教学模式,结果还是晦涩难懂。目前有许多关于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讨论,近年来还提出了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这些都推动了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的发展。

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先天的,可以改变的是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从以往教材内容和相应的教学过程来看,计算机导论这门课往往缺乏逻辑性,因为其中的每一章对应一门或几门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是围绕后续课程讲解,即计算机专业有什么样的后续课程,计算机导论就有什么内容的章节,这样就难免把该课程讲成各门课程的简介。计算机导论课程是对计算机学科的介绍,不依赖于后续开设的课程,在逻辑关系上应该先有导论课程,后续课程要围绕导论课程展开,而不是相反。因此,需要对计算机导论的教学思维进行转换,这门课程是计算机“科学”的导论,而不是计算机“课程”的导论。

1.面向对象教学思想

面向对象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它将现实世界的事物抽象成对象,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抽象与建模,帮助人们对复杂系统进行认知与理解。在面向对象思想中,世界是由各种具有自身运动规律和内部状态的对象所组成的,不同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通讯构成了完整的现实世界。因此,应当按照现实世界的本来面貌理解世界,通过对象及其相互关系反映世界。采用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普遍运用的思维方法,可以直观、自然地描述客观世界中的事物,更符合人们的认识习惯和客观规律。

面向对象思想是人类自然的认识过程,针对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通过自然的方式去了解相关的内容,是合适的选择。计算机导论是大学新生入学以来的一门新课程,面向对象分析方法符合人们认识新事物的规律,因此采用面向对象思想讲授计算机导论,符合新生认识“计算机科学”这一新事物的规律。首先,面向对象分析方法强调各个对象之间的关系,而不必了解对象内部运行机制,适合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导论中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不必深入了解其详细内容,符合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特点。此外,将面向对象思想引入计算机导论中,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面向对象思维方式,为以后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奠定思维基础。

2.计算机导论课程中的对象

将面向对象思想引入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核心问题是如何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合理的划分为互相联系的对象,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计算机科学。为此,根据该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结合计算机学科“什么能被有效的自动计算”的根本问题,将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抽象为以下几个对象:计算机学科,计算机,计算,数据与信息,网络。首先通过“计算机学科”介绍本专业的相关领域,然后介绍“计算机”是什么,怎么工作,进一步说明计算机如何“计算”,之后是计算机计算的对象――“数据与信息”及其相关的属性知识,最后是多个计算机的互联构成计算机“网络”对象,涉及网络相关知识。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对象关系如图1所示。

2.1计算机学科

从学科的高度对计算机科学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研究领域,相关的核心课程,应用方向等。根据百度文库的解释,计算机学科是研究计算机的设计、制造和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获取、表示、存储、处理控制等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学科。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软件,网络,人工智能,计算机应用,其中每个研究方向又有更详细的分类。针对每个研究方向,通过实例简单介绍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使学生有一个大概的学科知识框架。根据具体面向的学生所学专业,将其划分到相应的学科方向,进一步明确本方向的研究领域和应用前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计算机学科领域的典型问题,如汉诺塔游戏、哲学家共餐问题以及图灵测试问题等等,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学科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另外,根据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当介绍学科领域前沿,比如当前芯片的集成密度、最高的网络速度、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等,更能促进大一新生对本学科发展的向往与探索。

2.2计算机

作为硬件实体,计算机的概念应该在教学开始阶段就要介绍清楚。计算机是个什么东西?首先,从概念上介绍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简史,从简单的计算工具到电子计算机所经历的发展过程,以及计算机的发展趋势。然后解释计算机的类型,包括大型机、微型机、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等分类及其应用领域,并结合实际案例加以说明。

基于面向对象思想,确定现代计算机对象的属性和行为,其属性包括数学属性和物理属性;行为有自动运行、计算和处理数据。数学属性主要包括数制、算术和逻辑运算;物理属性指的是计算机的硬件基础,主要是元器件、逻辑门。通过硬件实现二进制的状态、二进制的逻辑和算术运算,进而实现存储数据和计算机指令控制。在这些数学和物理属性的基础上,引入存储程序和操作系统的概念,实现计算机的自动运行行为,进一步实现复杂的计算和数据处理。

在“计算机对象”内,将数学基础、硬件组成、工作原理、操作系统、程序和数据各部分内容有机地组合起来。在逻辑上将各个部分串起来有助于新生理解“计算机对象”的整体。计算机对象的这些构成里面,每个子对象又可以通过面向对象的思想作进一步的解剖,说明这些子对象的属性和行为,真正以符合认识规律的面向对象思想进行计算机知识的讲解。

2.3计算

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广义的计算概念也包括数据处理等方面,当然首先是要理解一般的算术运算过程。从计算机讲到计算是自然的事情,在“计算机对象”中已经有了计算的基础,即数学理论和硬件实现,而复杂的计算是如何实现的?理解“计算”对象,首先是计算的属性,包括所使用的语言和复杂度;其次是计算的行为,有计算过程和实现方法。围绕计算机如何进行“计算”的问题进行讲解,所涉及的知识点有程序设计、编程语言,算法、编译等。

计算的任务是人给出的,即要完成什么,怎样完成,这就需要人和计算机交流的“语言”――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计语言又可以分为高级语言和低级语言,以及各自的进一步分类等等。为了解决复杂的计算,需要专门学习算法的知识,关系到计算的复杂性问题,并介绍典型的几个算法,如递归,循环等。采用某种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可以告诉计算机干什么,而计算机对语言内容的理解和执行过程,涉及编译的知识。这样,就围绕“计算”这个对象,将语言、程序、算法、编译等知识点,有条理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让初学者对计算机的计算过程有个宏观的认识。

此外,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计算机的计算过程,引入“计算思维”的概念,计算思维是以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式去思考,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考虑计算问题,这也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从业者需要具备的思维方法。结合一些典型的数学运算如开方,来加深对计算机解题方法和计算思维的理解。

2.4数据与信息

在计算机中,数据是被计算的对象,也是初学者最容易想到和问到的问题,即计算机中“数据”是什么样子的?列举最常见的数据对象实例,并将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分类为子对象,包括数字、字符、汉字,声音,图像,视频等。要对数据进行处理,首先得设法对它进行描述和表示,让计算机能够理解并加以处理。因此,首先要对数据对象及其子对象进行属性的描述,包括编码、采样、量化等,而无论什么数据对象,在计算机中都要转化成二进制,而且所有内容均保存在文件中,文件有各种类型和名称。结合不同的数据形式,让学生了解现实世界如何表示成二进制形式,是数据处理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在了解数据及其子对象属性的基础上,介绍数据对象的行为,包括存储组织和常用办公数据的处理。数据存储组织中一个重要的知识就是数据库,数据库也是数据的子对象,可以为学生解释众多数据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去哪儿了。首先是数据库的基础理论,然后结合数据库实例展示一些主要的操作,使学生对数据库有个感性认识。进一步说明数据结构在数据库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着重强调数据结构的概念,以及程序、算法和数据结构的关系,对所学的知识做一个逻辑上的链接。常用办公软件如wpS或office,是数据处理的实例,结合数据对象的概念,简单介绍其常用功能,并通过适当的实践练习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2.5网络

网络对象是计算机对象的集合,即把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网络。网络对象的属性有类型、功能、组成和体系结构。而网络对象又可以包含两个子对象即局域网和互联网,介绍两者的区别和联系,让大家理解生活中常用的两个概念。网络既然是由多台计算机相互连接起来的,就要理解网络的连接方法,即网络的拓扑结构和接入方式。网络拓扑结构是实际的网络连接的一种抽象,除了介绍常见的几种拓扑结构外,这种抽象的方式也是计算机专业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经常要用到的,结合实际的计算机网络及其采用的拓扑结构,使学生对将实际问题进行抽象的理解有个初步的印象。通过智能手机的网络连接体验,使学生了解各种网络接入方式。

网络对象的行为包括正常的行为和非正常的行为,正常的网络行为即各种网络应用,从网络通信和资源共享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其中网络通信涉及ip地址、域名等知识,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网络应用,进一步说明网络通信的知识。资源共享则有数据传输服务、信息检索以及万维网等。此外,结合日常应用,列举出近年来新兴的网络应用,如电子商务、移动终端通信等等。而非正常的网络行为有非法入侵、恶意软件、网络攻击等,与之对应的网络安全知识有反病毒、反黑客、防火墙以及入侵检测技术等,还有数据加密、安全认证等相关的概念。通过介绍计算机网络对象的属性和行为,将网络相关的知识进行有逻辑的组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篇9

关键词:计算思维;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1.计算思维是改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的核心推力

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周以真教授提出的概念,其定义为“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包括了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反映了计算机技术本质特征和解决问题的核心方法,能够提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素养,培养学生用计算机处理和解决领域问题时的思维方法和表达形式,对学生有深远影响。2010年陈国良院士提出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切入点的倡议,2012年7月,教指委在西安举办了“第一届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2013年7月“第二届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在成都召开。这些都表明,增强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本科的公共基础课程,通常作为大学第一学期的课程。当前,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首先,多数教学内容是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浓缩,缺乏主线,显得多而杂;其次,实践环节侧重软件工具使用,由于不少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掌握这些工具的使用,导致其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少专业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已经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例如,面向多类专业不同计算机基础的学生,组织了分类教学,收到一定效果,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课程现状。而以计算思维教育与训练为核心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改革与创新,能从根本上改变该课程的现状,并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体现计算思维培养

2.1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的改革目标是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核心知识和掌握应用工具的基础上学习运用高效的思维去思考,将无意识的计算思维教学理念提升到有意识、系统性的计算思维教学。力求从根本上扭转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面临的教学困境。针对以上目标,需要以计算思维为核心重构教学内容,并通过合适的教学实践手段和方法使得这些重构的内容能够被学生接受和理解。通过分析,提炼出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如下:

1)在有限课时内需要培养学生哪些具体计算思维要素。

我们的目标是传授给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核心知识,但是计算机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包含了复杂的知识体系,并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需要确定哪些知识点能够被定义为该课程教授的核心内容。

2)如何在学生尚未掌握任何一门编程语言的情况下实践所学计算思维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面临的是大学一年级学生,除个别学生在入校之前有过编程经验,学生普遍没有编程基础。如何在缺乏编程实践的前提下让学生掌握计算思维是决定最终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

3)面向不同基础和专业的学生如何体现不同的计算思维的教育和训练内容。

2.2分类教学、专业融合的教学内容设计

西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以工、理为主,管、文、经、法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多学科性和开放式大学。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的要求不同,存在较大差异。相同专业学生之间的计算机知识也有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分类教学是必要的。例如在程序设计课程中按照文、理科进行分类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积累了经验,但是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尚未实施。此次以计算思维培养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除按照文、理分类外,还考虑到特殊方向和专业学生群体的较高计算机教育的需求,将教学内容分为4个方向:(1)面向理工类专业学生;(2)面向文管类专业学生;(3)面向国际班学生全英文计算机教学;(4)面向教育实验学院卓越班。

西北工业大学作为理工科重点院校,大多数学生都归类于方向(1),以2013年数据为例,方向(1)约占62%,方向(2)约占17%,方向(3)约占4%,方向(4)约占17%。在确定每个方向学生教学内容时,遵循“两个融合”的原则,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计算思维培养融合,构建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非计算机专业通识教育;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学生的专业技术融合,在进行计算机思维培养教学内容选择时,注重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学生专业方向的融合度。“两个融合”的具体内容包括:

(1)计算思维培养融合,是指将计算机科学中最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计算思想教授给学生,侧重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够领略计算的核心方法,学会如何把问题转化成能够用计算机解决的形式,培养学生从本质和全局来建立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其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应用计算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2)专业技术融合,是指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需求,在计算思维培养融合的基础上,动态选择课程内容,形成可定制教学模块,实施分类分层教学。

“两个融合”原则体现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方案,形成了纵向分类、横向分层的教学内容。每个方向内容由基本理论知识层、计算思维融合层、专业融合层组成。以面向理工类专业学生的方向(1)为例说明各层的含义,如图1所示。

1)基本理论知识层。

该层属于计算机基本知识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思维模块,在介绍计算机软、硬件的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过程中贯彻计算机基本知识,包括二进制、冯・诺依曼计算机、图灵机、计算复杂性等计算机重要基础概念等。这部分内容比较近似于之前课程中计算机基本知识部分,但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对其内容重新组织,从计算机重要的“分层”和“抽象”概念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力图让学生领略到这些技术背后的基本计算思维内涵。通过学习计算机发展历史,让学生对整个计算科学发展有全局了解。

2)计算思维层。

包括问题求解方法和算法模块,学生在学习了计算机重要基础知识后,开始深入学习计算系统底层具体思维和运行机制。这部分从系统和算法角度让学生学习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求解框架、典型案例的计算算法、具体思维过程和实现方法等,让学生在计算思维较高层次讨论计算机学科的根本问题和思维方式,深入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和运行机理。这一部分内容体现了本课程的计算思维培养目标。

3)专业融合层。

最高层的专业融合层完成融合专业知识、提升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应用计算思维的能力的任务。该部分从数据处理和网络计算角度,让学生领略到计算机目前最广泛的应用模式,从而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加以运用。这部分模块属于变化较大的模块,目前仍然需要开发和扩充大量与其他专业更为紧密相关的案例和应用模式。

按照图1所示,不同类别学生在基本理论知识层内容是相同的,在第2层上,教育实验学院学生所学的算法和系统内容更为深化和多样,实现了差异化教学。在专业融合层,为理工类和文管类不同专业特色的学生设计了不同模块内容。理工类学生学习数据处理和计算网络知识,而文管类学生侧重学习用计算机处理数据和利用计算知识研究社会关系等。

2.3两阶段培养、可视化计算思维实践的实验环节

一直以来,实验教学通常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和理论教学在章节内容上是对应的。但在我们的教学改革中将实验课程和理论课程定位为“互补关系”,实验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内容中体现“两阶段培养”的实验教学理念。第一阶段实验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践,包括windows的使用、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常见网络应用等。此阶段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和常用工具软件的掌握;第二阶段实验是关于计算思维的实验。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依据具体应用问题设计程序,实现典型算法。两阶段培养中的第一阶段目标就是要学生熟练掌握工作和学习中常用的工具类软件,为以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基础。

针对在本文2.1节中提出的第2个问题,即此阶段的学生尚未具备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经验,我们认为,采用可视化编程工具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可视化编程工具支持可视化(Visual)程序设计,主要是让程序设计人员利用软件本身所提供的控件,构造应用程序的各种界面,可视化编程技术已经成为当今软件开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为此,我们在课程实验改革中引入可视化编程工具Raptor,使得尚未具备编程基础的大一学生能够实施算法实践和验证。Raptor是一种可视化的程序设计环境,其将程序设计中的要素以图形符号的方式展现,使得学生在不具备编程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实践计算机中算法类问题。目前,它已经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等世界22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中使用。

在实验课程中设计了4个学时讲解Raptor工具并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课堂完成8个基本算法实验任务。在实验课之外,要求学生用Raptor完成算法类大作业并撰写实验报告,以综合训练学生解决算法类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和最后的调查结果表明,引入算法类可视化工具有助于实验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3.改革实践和总结

在2013-2014学年,我们将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对部分理工类班级开展了试点教学,试点专业涉及材料、自动化、电子信息专业等,在课程末期分别针对任课教师和学生做了教学效果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教学效果基本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教师普遍感受为所带课程的难度和以往课程内容相比备课较难,但课堂氛围较好,内容受到学生关注,尤其实验环节引入了Raptor可视化程序设计工具,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较以往有大幅提高。

部分学生调查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图2是学生对计算思维认识的调查结果,显示出大多数学生(达到60%以上)理解了计算思维的概念,认识到计算思维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不仅仅只是学习工具应用,而是对今后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奠定基础,从无意识地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到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计算思维思想。图3为调查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中哪部分收获最大,19%的学生认为计算思维有最大收获,居第二位置,说明这部分的学习为培养优秀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篇10

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之一。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对劳动者的基本要求。在现代管理工作中,应用电脑可以极大地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扩大管理的覆盖面,提高管理工作的精确度,加快信息交流的速度。中职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就能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一、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1.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新型劳动者必备的技能

当今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不仅成为了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同时还改变了人们工作和学习的方式,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熟悉和掌握已经成为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一个必须具备的条件。所以,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并且具有不同层次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劳动者进入就业岗位的必须要求。这不仅是信息社会对劳动者提出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劳动者的必然趋势。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不仅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基础学科,也是一个应用领域很广的工具,只有较全面地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才有可能为你就业带来更多的机会。

2.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状况分析

相对于普高学生,中职学生在文化素质方面比较低,大部分学生与计算机的接触十分有限。有的学生在初级中学阶段学习过一些简单的计算机课程,具有一些基础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但是在实际操作水平方面还很欠缺。中职生源的计算机知识以及应用能力基本还处于起步水平,在这种状况下,作为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老师,首当其冲应该做的就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针对于这种现状,让学生学会具体的应用、维护、组网和简单设计是完全做得到的,因此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定位到面向基层岗位,培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一技之长”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中职学生就业主要优势表现在工资等费用低,相对稳定,心理期望值不高,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有较好的性价比。

二、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策略

1.增强教师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比如教学word软件的页面设置、图文混排时,可将这些知识点融入“名片设计”的教学目标中,让学生为毕业后的自己设计一款名片。要上好这节课,教师必须现场示范,熟练地设计并展示自己的作品,借以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规范操作,科学地设计。学生完成了名片的设计,也就完成了页面设置、图文混排知识的学习,同时联系自身、学以致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每个学生都开动脑筋为自己设计不同效果的名片,又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由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计算机知识的能力也有所差异,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有针对性地讲授,既要解决大多数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普及的问题,又要满足一部分学生提高计算机技能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开展计算机教学,摸索出一套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例如以中等层次学生的水平为主讲述计算机最基本的操作,为了能够使高水平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

转贴于

技能,还要安排一些相关的内容给高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练习,以低层次水平学生为主进行上机练习,并且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低水平学生的应用技能,从而使他们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

3.借助网络媒体,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