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资源的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8:58

海洋资源的含义篇1

关键词: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

1引言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出台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掀起了新一轮海洋开发的热潮。依靠当地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经济在短期内得以快速发展,成为了沿海地区发展的战略重点,但与此同时,由于对海洋资源的无序、无偿使用,导致海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海洋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只有将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密切结合,合理确认海洋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海洋环境水平和海洋资源损耗情况,修正完善现有海洋经济核算指标,对海洋经济活动的结果进行真实客观的评价,才能促使海洋经济在快速、健康、可持续的轨道上发展。为此,急需建立起海洋环境资源价值核算的指标体系,以便及时地开展海洋环境资源价值核算,引领海洋开发活动朝谋求长远利益的方向发展,并最终促进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

2海洋环境资源及海洋环境成本的涵义

海洋环境主要包括海洋水体、溶解及悬浮着的物质、存活在海洋中的生物,以及与海洋关联紧密,且会被海洋影响的沿海及河口地区。长期以来,海洋环境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之一。海洋资源则指那些存在于海洋环境中,和人类社会进步存在密切关系,受海洋天然影响产生的,分散于海洋地域中的,同时可以被人类开采及使用,产生使用价值的海洋天然条件及天然物质。海洋资源不仅包含海洋天然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以及在海洋环境中存有的自然属性,还包含能够对人们生产、生活等活动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属性。海洋资源成本即海洋资源的耗减成本,是指在海洋经济运行过程中,因为利用、耗减海洋资源而产生的成本,通常也可以用因为海洋经济运行而导致海洋存量资源缩减的价值来表示,主要包括海洋环境退化成本和海洋污染治理成本两个方面。海洋环境成本即通常意义上的海洋环境退化成本,指在海洋经济运行过程中,利用环境提供服务所产生的成本,亦即为社会经济运行提供服务而导致的海洋功能耗损的价值。包含海洋环境退化成本、海洋污染治理成本两个方面。海洋污染治理成本则包括实际海洋污染治理成本和预计海洋污染治理成本两方面含义,实际海洋污染治理成本指当前为止已经产生的治理成本,预计海洋污染治理成本则指到目前为止,处置海洋环境里已经产生的全部污染物所必须耗费的所有成本。

3海洋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3.1可持续发展

对海洋环境资源价值进行核算,其目标之一就是不断引导海洋健康、持续地被开发、利用。因而,首先必须坚持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协同统一,遵循海洋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理性高效地开发和利用各类海洋资源,不断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促进海洋经济和谐、健康、稳定发展。

3.2海陆一体化

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已经由单纯的陆域开发逐渐向海陆一体化开发转化。陆域经济朝海洋不断扩展的同时,海洋资源利用也正不断地“陆地化”。海陆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极大提高了海洋资源利用效率,能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有助于沿海地区的产业优势向海洋资源优势转化。

3.3海洋主体性

海洋环境资源价值核算指标应突显海洋特点,坚持海洋主体性原则。要注重对海洋经济运行过程中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损失的核算。

3.4系统性

海洋生态环境体系、海洋经济体系以及沿岸区域社会经济体系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是当地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开发以及利用的前提。不同体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构成了完整的海洋经济核算体系。因此,海洋环境资源价值核算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不同系统自身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4海洋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4.1指标体系的构成

充分考虑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目前各专家学者对海洋环境资源价值的认定标准,结合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采用目标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研究构建了由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两个状态层构成的海洋环境资源价值核算指标体系.

4.2指标权重和指标评价值的确定方法

不同指标反映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同方面,从理论层面讲,不同指标对海洋环境资源价值的影响重要程度不可能完全相同,必须对其赋予不同的权重;同时,由于在实际操作中不同指标之间很难直接进行比对,其各自的重要程度很难直接加以确认。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笔者采用了赋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

4.2.1指标权重的确定

对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主要用于多属性评价与决策领域中权重的确定。研究在确定二级指标权重时,利用参加海洋学术年会的机会,邀请了海洋方面的专家共50人,对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因素在影响海洋环境资源价值的重要性方面进行了两两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结果,构建判断矩阵,并进行了一致性检验,计算出海洋资源的权重为0.567,海洋环境的权重为0.433。由于各三级指标和四级指标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程度没有十分明显的区别,此次研究采用赋值法,对其权重进行赋值,具体赋值权重见表2。

4.2.2指标评价值的确定

为消除各指标之间的差异性,增设四级指标评价值Vk,以反映各指标值Ck与其理想值ik之间的接近程度。正指标的评价值为指标值除以评价值,负指标则取其相反数。以上指标中,海域污染面积、工业废水排放量、海洋灾害损失上升率、海湾主要污染超标程度、海岸侵蚀比重为逆指标,其他都为正指标。理想值ik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参照值,其具体确认标准应结合指标的属性、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海洋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予以确认。如各级政府有明确规划目标的,直接采用规划目标;如理论值较易取得且和实际基本吻合的,直接取理论值;如短期内理论值难以实现,结合当地海洋经济发展情况确定;难以确定理论值时,则可通过分析推算或实际调研确定。

作者:易爱军商思争单位:淮海工学院

参考文献:

[1]易爱军.江苏省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战略问题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9):63~65.

[2]程娜.可持续发展视阀下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3]李宜良,王震.广东省海洋绿色核算研究[J].海洋经济,2011,1(3):50~56.

[4]邵悦.海洋资源价值核算理论与方法研究:以上海市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5]易爱军,刘宣仪.基于灰色预测法的江苏省海洋经济绿色核算[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1):89~92.

海洋资源的含义篇2

[关键词]海洋产权;交易中心;蓝色经济;海洋资源资产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11)09-0139-04

一、引言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要积极服务海洋经济发展,“促进海域使用权依法有序流转,创设海洋产权交易中心”。1月12日,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更明确指定“在烟台筹建海洋产权交易中心”。这一重大决策不仅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我国产权交易方面引入了一个崭新事物,其新,首先体现在“海洋产权”这个新概念上,再者“海洋产权交易中心”是国内首家,并无先例。筹建中的海洋产权交易中心之主要功能,就是要组织、协助、促进和保障针对海洋产权进行的交易活动。由此就引出两个关键性问题:其一是如何定义和规定“海洋产权”概念,它包含着哪些东西?其二就是面对“海洋产权”这个概念,我们目前或近期内能针对哪些具体的海洋产权品种进行交易?比如,开展滩涂水产养殖权交易,可能问题不大,但是,海底矿藏的勘探权和采矿权,当前以及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很难谈得上流转和交易。

要解答上述问题,既需要深入进行理论研究,也需要密切结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首先,海洋产权交易中心建设是一个实践性创举,只有来自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引领与指导,交易中心才能建设好,才能长久生存、健康发展。为此,我们拟从实践的角度对海洋产权的概念及其类别进行定义、梳理和讨论,从而明确海洋产权交易中心交易对象的可能范围。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别的交易对象,探讨实际可行的交易品种的引入和选择,设计未来交易对象扩展的操作路径。进而构想海洋产权交易中心建设与发展的时间进程及其涵盖地域的空间格局。最后,分析海洋产权交易中心未来发展的关键动力,指出必须勇于实践,重视理论研究和探索,推动国家的海洋制度创新和海洋管理体制创新,才能建成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海洋产权交易中心。

二、海洋产权概念及其类别探讨

目前,学术界对于“海洋产权”在理论上尚无明确定义,因而笼统地谈论“海洋产权”交易不免让人有模糊朦胧之感,实际意义甚少。把“海洋产权”作为交易对象还面临着明显的理论障碍,有必要对海洋产权给出一个大致的定义,以便为海洋产权交易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迈出开拓性、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一步。20世纪60-70年代兴起的新制度经济学对一般性的产权概念已经有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国内海洋经济学与管理学方面一些专家对海洋资源资产产权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讨,相关研究都应该成为我们定义海洋产权的参考与借鉴。

凝聚了经济学经典思想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把产权简单地定义为:“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王淼等(2008)指出,“产权是指法定主体对财产所拥有的各项权利的总和,包括财产所有权及由所有权派生出来的各项权利”。借鉴前人关于一般产权的定义,面对创建海洋产权交易中心的现实需要,本文提出一种关于“海洋产权”的广义的以交易实践为导向的定义:海洋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并赋予保护而实现的、对某种与海洋有比较密切关系的财产或资产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海洋产权是指法定主体对与海洋有较为密切关系的财产或资产所拥有的各项权利的总和,包括财产所有权及由所有权派生出来的各项权利。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资产和财产既包括有形的物质的资产财产,如海岛、海底矿产,也包括无形的非实体的资产财产,如知识财产、智力资产等。使用和利用财产、资产的方式既可能是正面的正向的,如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捕鱼和水产养殖,也可能是负面的反向的,如向大海里排放污水、污物等。

以上关于海洋产权的比较简明的内涵定义,为从海洋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从实践角度、操作层面来界定海洋产权包含的具体内容和范围创造了条件。下面将借鉴前人关于海洋资源资产产权的研究成果,并补充其他类别涉海产权,提出海洋产权的总体分类。

本文认为海洋产权应主要涵盖海洋资源资产产权(含海洋物质资产、海洋环境资产、海洋能源资产、海洋无形资产等)、涉海企业事业或其他单位的普通资产产权(含非资源性涉海实物资产产权、非实物资产产权)、海洋知识产权与专有技术、以及海洋排污权、排放权等。具体分类说明如下:

1、海洋资源资产产权:海洋资源是海洋中所蕴藏的各种物质资源的总称,通常指在海洋内外应力的作用下形成并分布于海洋地理区域内的、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海洋资源资产产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海洋物质资产:海洋生物资产(如海洋植物、海洋动物,海洋渔业资源资产、海洋微生物)、海洋矿产油气资产(滨海矿砂、海底石油、海底天然气、海底煤炭、大洋多金属结核、海底热液矿床、可燃冰)、海洋化学资产(海水本身、海水溶解物),等等。

(2)海洋环境资产:海洋旅游资产、海洋空间资产(海岛、滩涂、港湾、海域、海滨、海洋水体空间、海底空间)等。

(3)海洋能源资产:海洋潮汐能、海洋波浪能、海流能、海风能、海水温差能、海水盐度差能。

(4)海洋无形资产:海洋生物多样性和基因保存、自然遗产等。

2、涉海企业事业及其他单位的普通资产产权

(1)非资源性涉海实物资产产权:如涉海企业的厂房、机器、设备,临港产业的基础设施等。

(2)涉海企业或其他单位非实物资产产权:如涉海企业或其他单位的股权,还有属于其资产(不一定属于财产)的债权、票据等。

3、海洋知识产权与技术:主要指海洋科学技术应用于经济社会实践的发明专利、涉海商标、著作权、版权,以及涉海专有技术等。

4、海洋排污权、排放权:主要指经过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向大海排放污水、污物等的许可权。

这样界定海洋产权概念的外延就与前面定义的海洋产权的内涵在逻辑上保持了一致,它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各类涉海资产产权的集合。如此定义不仅逻辑上合乎道理,更与海洋产权交易中心建设的实际考虑密切相关。创建产权交易中心必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蓝色经济区整体的社会效应、国内外声誉,都具有较大影响。一旦建成就得尽快投入使用,保持正常运营、运转,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这些都要求有相当规模的产权交易业务量与之配合,否则,交易量太小,生意清淡,门庭冷落,产权交易中心就难以发挥应有的功效。因此,交易品种就要涵盖得宽一些,应该包含那些已经比较成熟的产权交易品种,如涉海企业的资产产权、股权、债权等。这样,才能保证交易中心有相对充裕的业务量,有经济实力投入力量,去研究、探索、开

发那些尚未成熟但属于海洋产权核心内容的海洋资源资产产权的明晰界定和交易问题,如海底矿产资源、海洋生物多样性等。海洋产权概念的外延与产权交易品种密切关联,海洋产权外延规定的宽泛一些,正是基于海洋产权交易中心建设生存发展的长远考虑。当然,理论上也必须符合经济学基本原理,符合产权理论研究和产权交易实践长期以来形成的基础前提条件。

三、海洋产权的不同类型与交易品种的选取

由于海洋产权涉及到众多具有不同性质和复杂程度的产权类型,对它们必须分类研究,设计出与其类型特征相适应的能全面改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产权安排。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恰当的海洋产权交易模式,有效地降低产权交易成本,促进产权的顺畅流转。从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实践的角度来看,海洋产权交易品种的选择应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循序渐进,逐步展开。

1、涉海企事业单位的(非海洋资源类)实物和非实物资产产权。这类产权的交易属于相当成熟的交易品种,与实行了十余年的企业事业单位常规产权交易没有本质区别。可以学习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产权交易所的成熟经验,制定出合理高效的交易制度、交易规则、交易流程等。

2、海洋知识产权和技术交易。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创建了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以参照它们成功的做法,结合海洋知识产权和技术的特点,先设立一些比较成熟、成功率较大的交易品种进行试验,取得经验,再扩大品种。

3、海洋排污权、排放权。它是一种负面或反向用途的资产产权,是消耗海洋环境资产质量的权利,而海洋环境质量是一种全民所有的公共产权,要想获得对它消耗的权利――排污权,必须向民众公共产权的代表――政府购买。为了促进高效利用海洋环境资产,鼓励海洋环境生态友好型技术创新,就应该允许和促进海洋排污权、排放权交易。国内许多省份都在搞工业企业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山东省2010年9月在潍坊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同年12月在莱芜,省内第一家排污权交易中心挂牌,现在主要都集中于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在学习别人经验的基础上,可以首先尝试对大中型向海洋排放污水的企业,出售排放权额度证书,经过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后,在产权交易中心开办排放权的拍卖和交易流转。

4、海洋资源产权。这个产权类别涵盖范围很宽,性质差别非常大,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文化等各方面的效益和成本,产权安排必须结合具体资源种类的特性以及与其密切关联的其他资源的情况,适当划分和设计,以求各方面的效益得以均衡实现,提高人民总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社会和谐发展。

如同陆地上绝大部分资源分布在土地表面或者地下一样,许多类别的海洋资源分布在海水水体空间当中,或者密切依赖于水体,如鱼类、海洋波浪能、海水溶解物、海洋生物多样性等。但陆地地下分布的资源很少明显移动,而海洋水体不停地运动造成海洋资源分布呈现明显的移动和变动状态,承载于海洋空间的各类资源混杂交叉在一起,共存共生,关联性极为密切,使得海洋生产实践活动具有极强的外部效应。海洋景观资产、海洋生态环境质量资产、海洋生物多样性资产、自然遗产文化资产等都是人们共享的公共产品,而普通滩涂、水产养殖的水面等又可以按照私人产品对待和处理,众多类型种类的海洋资源资产的公共产品性与私人产品性混淆在一起,极难分离。简单照搬套用流行的新制度经济学现成理论,很难正确全面地分析海洋资源资产产权问题,实践上,海洋资源资产产权的划分界定和综合效益最优化的产权安排更是极为困难,可以说,这类问题大部分仍然处于学术探讨阶段,远没有达成公认的普适理论和方法。

海洋产权交易中心可以在遵循国家有关海洋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和省级海洋功能区划前提下,先把一些位于非保护区的原无主滩涂等纳入海域使用权许可证的招标拍卖试点范围,以后再对一些争议小的海洋资源品种试行流转交易,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特性和相关经济规律认识逐步加深,条件和时机逐渐成熟,再引入新的交易品种,扩大交易范围,提高海洋产权交易的层次。

四、海洋产权交易中心未来发展的几步安排和关键动力

1、时间安排:先易后难、分段建设

短期:1年左右,建设涉海企业事业等单位的(非海洋资源类)实物和非实物资产产权、海洋技术发明专利和专有技术交易平台,海洋资源资产产权部分试点项目交易试运行平台(包括招标、拍卖等)。

中期:2年左右,建成海洋知识产权和技术项目全面交易平台,海洋资源资产产权成熟项目的交易平台和进一步试点项目的交易试运行平台,海洋排污权、排放权试点项目交易试运行平台。

远期:5年左右,完善海洋资源资产产权交易平台,完善海洋排污权、排放权交易平台。

2、空间拓展:先近后远、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应该首先搭建基础交易平台,组织协助蓝色经济区内一些合适的海洋资产产权项目进入中心交易,按时开业,良好开局。再充实完善交易平台,开展新的产权品种交易,特别是海洋资源资产产权交易。同时,将交易网络联网范围扩大并覆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吸纳各地方产权交易有关机构为海洋产权交易中心的会员。然后,再与国内沿海各大城市产权交易中心(所)联网,产权交易的相关信息。在交易品种丰富、交易平台档次和服务质量达到国际规范和标准之后,适时成立国际部,推出一些国际间的海洋产权交易项目,将海洋产权交易中心的影响扩展到亚洲和全世界。

3、重视理论研究、推动海洋制度创新,主动创造发展机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在支持蓝色经济发展的投资融资政策中,从促进海域使用权流转的角度,提出创建海洋产权交易中心。短短一句话点出了交易中心建设的基本任务,看似简单,要真正做好并非易事。海域使用权是一个相关且从属于海洋资源资产产权的概念。海域使用的方式和用途牵涉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文化等多方面效益,如何划分和规定、如何定价、如何流转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初期,只能尝试一些使用方式比较简单、外部效应比较小的海域使用权的招标、拍卖、流转,如滩涂水产养殖权、滨海旅游景区建设使用权、海洋鱼类捕捞权等。但只进行这些种类的海洋产权交易可能业务量偏低,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资源优化配置的实质性贡献也比较小。

海洋资源的含义篇3

关键词: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季节变化磷酸盐、无机氮

中图分类号:p71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6(a)-0231-02

福建省三沙湾白马港位于北纬26°49′,东经119°41′,是闽东的中心港口,港内水域宽阔,不冻不淤,是天然的避风良港。福建白马港是福建省重要港口之一,水产养殖面积较大,鱼虾种类繁多。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迅速,白马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1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指标在近岸海域研究中的意义

叶绿素a是自养生物在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内合成有机物质的量。叶绿素a是反映浮游植物显存量的良好指标,初级生产力则反映海域初级生产者的生产能力,两者是海域可养育生物能力的直接指标。因此,在对渔业资源的调查研究中,叶绿素a与初级生产力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海洋中叶绿素a浓度分布反映出了水体中浮游植物的丰度及其变化规律。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的高低能够反映水体营养状况,因此,叶绿素a常作为海洋水体富营养化调查的一个主要参数。

初级生产力又称为原初生产力,是指初级生产者(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的方法来制造有机物的速率。海洋中的初级生产者主要包括大型藻类、单细胞浮游藻类及自养细菌等。其中海洋浮游藻类是海洋中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它们利用光能摄取营养盐,把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并释放出氧气,从而直接或间接为海洋中其它生物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浮游藻类在海洋初级生产力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海洋生态系统循环和食物链及食物网的关键性环节,在海洋渔业资源评估、水质评价、洋流跟踪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研究中为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沙湾白马港地处福建省东北部福安市,福安市港口资源丰富,港口工业发展迅速。研究福建白马港海域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对评价人类活动对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2叶绿素a与初级生产力的调查

2.1材料和方法

本次调查共开展2个航次,分别于2013年5月、11月大潮期间进行,一共布设了20个展位(图1),分布于白马港及白马门附近。叶绿素a:样品的采集依据《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3-2007)进行,叶绿素-a分表、底层采集水样,叶绿素a样品分析按照《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3-2007)进行,量取250ml水样,加2ml碳酸镁悬浮液,混匀,用玻璃纤维滤膜过滤,将过滤了样品的滤膜放入具塞离心管,加入10ml丙酮溶液,摇荡,放置冰箱冷藏室中15小时,提取叶绿素-a,用turner(turner10-aU)荧光仪进行测定。初级生产力采用叶绿素法,按照Cadee和Hegeman(1974)提出的简化的计算真光层初级生产力公式估算:p=。

式中,p为每日现场的初级生产力(mgC/m・d);e为真光层深度(m),取透明度的3倍(Yukuya,1980);D为白昼时间(h),即日出到日落的时间长度;Q为同化系数,采用温带近海水平均同化系数5.0,引自2006年郑国侠等同化系数的计算值;C为表层叶绿素a含量。

同步调查的还有海水中的无机氮、活性磷酸盐(以下简称磷酸盐),按《海洋监测规范》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硝酸盐氮采用锌镉还原法、亚硝酸盐氮采用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氨氮采用靛酚蓝分光光度法、活性磷酸盐采用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所有仪器均经过计量认证。

2.2调查结果

(1)叶绿素a的季节变化。

5月份白马港海域表层叶绿素a含量变化范围在0.42mg/m3~2.34mg/m3之间,平均值为1.08mg/m3;11月份白马港海域表层叶绿素a变化范围在0.24mg/m3~0.88mg/m3,平均值为0.49mg/m3。调查结果显示5月份该海域叶绿素a含量高于11月份,表明不同季节里水温不同等环节因素,引起叶绿素a的季节变化。

(2)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

5月份白马港海域平均初级生产力为72.83mgC/(m2・d);11月份初级生产力平均值为10.07mgC/m2・d。该海域初级生产力分布情况与叶绿素a相同。

根据早期的文献,港湾在冬季的初级生产力通常为全年最低,而夏季或春季则为全年最高,秋季居中。本次调查春季(5月)和秋季(11月)的数据与早期报道的相符。显然是由于环境因素的改变,比如温度的变化,富营养化等所导致的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的结果,而这也必将导致高的初级生产力。

3福建省其它海湾叶绿素a与初级生产力概况

根据收集的文献,福建省其它海湾叶绿素a与初级生产力调查结果见表3。

对比表1和表2,表明白马港区叶绿素a与初级生产力的含量相对福建省其它海湾属于偏低水平,这与白马港区地理位置有关,处于福建省东北部。

4调查海域水质富营养化情况

富营养化是指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氧量下降,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水体富营养化指标:n>0.2~0.3mg/L、p>0.01~0.02mg/L、生化需氧量>10mg/L、细菌总数>105个、叶绿素a>10mg/m3。根据调查结果(表1),无机氮和磷酸盐含量已达到水体富营养化指标,这可能与港口工业污水排放以及水体养殖有关,因此,三沙湾白马港海域水质富营养化应该得到重视。

5结论与建议

福建省三沙湾海域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调查,对于海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水质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三沙湾白马港海域水质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该海域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含量符合春季大于秋季的趋势;该海域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含量比福建省其它海湾海域(罗源湾、湄洲湾、围头湾)低;海水中无机氮和磷酸盐含量已达到水体富营养化指标,这可能与港口工业污水排放以及水体养殖有关,因此,三沙湾白马港海域水质富营养化应该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蔡玉婷.福建近海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C]//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550-556.

[2]陈兴群.福建北部主要港湾的初级生产力[J].台湾海峡,2006,25(2).

海洋资源的含义篇4

第一条为了保护海洋环境及资源,防止污染损害,保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海洋事业的发展,特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海、领海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一切其他海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从事航行、勘探、开发、生产、科学研究及其他活动的任何船舶、平台、航空器、潜水器、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以外,排放有害物质,倾倒废弃物,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污染损害的,也适用于本法。

第三条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的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海洋环境,并有义务对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检举。

第四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海洋环境保护的需要,划出海洋特别保护区、海上自然保护区和海滨风景游览区,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海洋特别保护区、海上自然保护区的确定,须经国务院批准。

第五条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主管全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国家海洋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海洋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开展科学研究,并主管防止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和海洋倾废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负责船舶排污的监督和调查处理,以及港区水域的监视,并主管防止船舶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

国家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负责渔港船舶排污的监督和渔业港区水域的监视。军队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军用船舶排污的监督和军港水域的监视。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域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并主管防止海岸工程和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

第二章防止海岸工程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第六条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主管单位,必须在编报计划任务书前,对海洋环境进行科学调查,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合理选址,并按国家有关规定,编报环境影响报告书。

第七条建造港口、油码头,兴建入海河口水利和潮汐发电工程,必须采取措施,保护水产资源。在鱼蟹回游通道筑坝,要建造相应的过鱼设施。

第八条港口和油码头应当设置残油、废油、含油污水和废弃物的接收和处理设施,配备必要的防污器材和监视、报警装置。

第九条海涂的开发利用应当全面规划,加强管理。对围海造地或其他围海工程,以及采挖砂石,应当严格控制。确需进行的,必须在调查研究和经济效果对比的基础上,提出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部门审批,大型围海工程并须报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审批。

禁止毁坏海岸防护林、风景林、风景石和红树林、珊瑚礁。

第三章防止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第十条开发海洋石油的企业或其主管单位,在编报计划任务书前,应当提出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包括防止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有效措施,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审批。

第十一条海洋石油勘探和其他海上活动需要爆破作业时,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渔业资源。

第十二条对勘探开发过程中使用的油料,应当加强管理,防止发生漏油事故。残油、废油应当予以回收,不准排放入海。

第十三条海洋石油钻井船、钻井平台和采油平台的含油污水和油性混合物,不得直接排放;经回收处理后排放的,其含油量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十四条海洋石油钻井船、钻井平台和采油平台不得向海域处置含油的工业垃圾。处置其他工业垃圾不得对渔业水域、航道造成污染损害。

第十五条海上试油时,油和油性混合物不得排放入海,并应当确保油气充分燃烧,防止污染海洋。

第十六条海上输油管线,储油设施,应当符合防渗、防漏、防腐蚀的要求,经常保持良好状态,防止漏油事故。

第十七条勘探开发海洋石油,必须配备相应的防污设施和器材,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防止井喷和漏油事故的发生。发生井喷、漏油故事的,应当立即向国家海洋管理部门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消除油污染,接受国家海洋管理部门的调查处理。

第四章防止陆源污染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第十八条沿海单位向海域排放有害物质,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颁布的排放标准和有关规定。在海上自然保护区、水生养殖场、海滨风景游览区内,不得新建排污口。本法公布前已有的排污口排放污染物不符合国家排放标准的,应当期限治理。

第十九条含强放射性物质的废水,禁止向海域排放。含弱放射性物质的废水,确需向海域排放的,必须执行国家放射防护的规定和标准。

第二十条含传染病原体的医疗污水和工业废水、必须经过处理和严格消毒,消灭病源体后,方能排入海域。

第二十一条含有机物和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应当控制向海湾、半封闭海及其他自净能力较差的海域排放,防止海水富营养化。

第二十二条向海域排放含热废水,应当采取措施,保证邻近的渔业水域的水温符合国家水质标准,避免热污染对水产资源的危害。

第二十三条沿海农田施用化学农药,应当执行国家农药安全使用的规定和标准。

第二十四条任何单位不经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部门批准,不得在海滩弃置、堆放尾矿、

矿渣、煤灰渣、垃圾和其他废弃物。依法被批准在岸滩设置废弃物堆放场和处理场的,应当建造防护堤,防止废弃物流失入海。

第二十五条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部门和水系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入海河流的管理,防治污染,使入海河口处的水质处于良好状态。

第五章防止船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第二十六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禁止任何船舶违反本法规定排放油类、油性混合物、废弃物和其他有害物质。

第二十七条150总吨以上的油轮和400总吨以上的非油轮,应当设有相应的防污设备和器材。

不足150总吨的油轮和不足400总吨的非油轮,应当设有专用容器,回收残油、废油。

第二十八条150总吨以上的油轮和400总吨以上的非油轮,应当备有油类记录簿。载运2000吨以上的散装货油的船舶,应当持有有效的《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其他财务保证证书》,或《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信用证书》,或提供其他财务信用保证。

第二十九条150总吨以上的油轮和400总吨以上的非油轮,排放含油污水,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船舶污水的排放标准和规定进行,并如实地记入油类记录簿。

第三十条载运有毒、含腐蚀性货物的船舶,排放洗仓水和其他残余物,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船舶污水排放的规定进行,并如实地记入航海日志。

第三十一条核动力船舶和载运放射性物质的船舶,排放放射性物质,必须遵守本法第十九条的规定。

第三十二条船舶进行加油和装卸油作业时,必须遵守操作规程,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发生漏油事故。

第三十三条造船、修船、拆船和打捞船单位,均应备有防止污染器材和设备。进行作业时,应当采取预防措施,防止油类、油性混合物和废弃物污染海域。

第三十四条船舶非正常排放油类、油性混合物和其他有害物质,或有毒、含腐蚀性货物落入造成污染时,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和消除污染,并向就近的港务监督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第三十五条船舶发生海损事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重大污染损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有权强制采取避免减少这种污染损害的措施。

第三十六条所有船舶均有监视海上污染的义务,如发现违章行为和污染情事,应当立即向就近的港务监督报告,渔船也可以向就近的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报告。

第三十七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航行、停泊和作业的船舶,发生污染情事的,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登轮检查处理。经港务监督授权的政府有关机关的公务人员也可以登轮检查,并将检查结果报告港务监督处理。

第六章防止倾倒废弃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第三十八条任何单位未经国家海洋管理部门批准,不得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倾倒任何废弃物。

需要倾倒废弃物的单位,必须向国家海洋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国家海洋管理部门审批,发给许可证后,方可倾倒。

第三十九条获准倾倒废弃物的单位,应当按许可证注明的期限及条件,到指定的区域进行倾倒。废弃物装载之后,批准部门应予核实。利用船舶倾倒废弃物的,由驶出港的港务监督核实。

第四十条获准倾倒废弃物的单位,应当详细记录倾倒的情况,并在倾倒后向批准部门作出书面报告。倾倒废弃物的船舶须向驶出港的港务监督作出书面报告。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凡违反本法,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本法第五条规定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责令限期治理,缴纳排污费,支付消除污染费用,赔偿国家损失,并可以给予警告或者罚款。当事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期满不又不履行的,由有关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二条因海洋环境污染受到损害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造成污染损害的一方赔偿损失。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纠纷,可以由有关主管部门处理,当事人不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规定的程序解决;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

第四十三条完全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经过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损害的,免予承担赔偿责任;

(1)战争行为;

(2)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

(3)负责灯塔或者其他助航设备的主管部门在执行职责时的疏忽或者其过失行为。完全是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者过失造成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由第三者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四条凡违反本法,污染损害海洋环境,造成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致人伤亡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可以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四十五条本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海洋环境污染损害”是指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产生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体健康、妨碍渔业和海上其他合法活动、损坏海水使用素质和减损环境质量等有害影响。

(二)“渔业水域”是指鱼虾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回游通道和鱼虾贝藻类的养殖场。

(三)“油类”是指任何类型的油及其炼制品。

(四)“油性混合物”是指任何含有油份的混合物。

(五)“排放”是指把污染物排入海洋的行为,包括泵出、溢出、泄出、喷出和倒出。

(六)“倾倒”是指通过船舶、航空器、平台或其他载运工具,向海洋处置(文秘站:)废弃物或其他有害物质的行为,包括弃置船舶、航空器、平台和其他浮动工具的行为。

第四十六条现行的有关海洋环境保护的规定,凡与本法抵触的,均以本法为准。

海洋资源的含义篇5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系统破坏和海洋环境污染的程度日益加剧,保护海洋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证海洋经济和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海洋保护区应运而生。从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实践经历可以发现,作为海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保护区是保护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协调海洋开发与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部分发达国家在海洋保护区建设方面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各种领域上的实践都取得了显著地成效。

二.我国有关海洋保护区的分类

我国的海洋保护区事业目前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的海洋保护区分为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两大类,二者在保护宗旨、目标、对象、选划标准、保护内容和范围、保护任务和管理方式等方面有诸多不同。从国际上对海洋保护区的定义和分类来看,海洋特别保护区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海洋保护区类型。海洋特别保护区,是指具有特殊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资源及海洋开发利用特殊要求,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科学的开发方式进行特殊管理的区域。根据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地理区位、海洋开发利用现状、资源环境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海洋特别保护区可以分为海洋特殊地理条件保护区、海洋生态保护区、海洋资源保护区和海洋公园等类型。为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我国自2005年起在管辖海域发展建设一批海洋特别保护区。随着国家与地方对海洋环境资源的日益重视,海洋特别保护区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目前,我国已有23处部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不含海洋公园类型)和18处部级海洋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总面积已近36万公顷。我国海洋保护区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了包含特殊地理条件保护区、海洋生态保护区,海洋公园等多种类型的海洋特别保护区网络体系。珊瑚礁、红树林、滨海湿地和重要渔业水域等脆弱海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海洋生物得到了有效保护。但是,我国海洋特别保护区的整体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首先,海洋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较小,空间分布不均衡,与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相比,海洋特别保护区的面积仅占0.076%,还没有达到国家对于推进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的目标;其次,由于各地经济实力和人才资源发展不均衡,各特别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个别保护区的管理仍停留在简单的看护水平上,影响保护区功能和效益的发挥。

三.胶州湾滨海湿地海洋特别保护区现状

本文将以胶州湾滨海湿地海洋特别保护区作为范例,对目前的我国的海洋特别保护区的管理现状进行一定的分析。胶州湾滨海湿地海洋特别保护区选址在胶州湾内,处于规划中的胶州湾湿地保护的核心区,包括大沽河河口区、洋河河口区及邻近海域,总面积3621.92公顷,功能分区为生态保护区、资源恢复区、环境整治区和开发利用区,是青岛市最大的湿地保护区。该区域内的湿地植被群落发育完善,建群植物主要为河口和三角洲湿地的芦苇,微咸水沼泽的盐角草等,生物资源非常丰富。

该保护区成立于2009年,是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也是青岛市第一个海洋特别保护区。由于保护区成立时间较短,建设和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胶州湾内的开发活动日益增多,保护区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根据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管理体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虽然近几十年来在资源环境、水文地质、岸线变化、湿地修复、海岸带管理等方面对胶州湾做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但专门针对胶州湾滨海湿地海洋特别保护区的研究很少,尤其是还没有对其环境政策、环境绩效和环境因素识别等的研究和探讨。目前胶州湾湿地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与港口开发使自然湿地的面积不断枯萎。沿海城市和港口的扩建和开发是造成滨海湿地面积不断消失的一个主要原因。20世纪后半叶以来,因港口的开发和城市的扩建,海岸湿地正在加速消亡。我国是人口大国,沿海湿地所承受的城市和人口压力远大于其它国家,城市、港口的发展和扩建造成了海岸湿地大面积的损失和破坏。JoanGehrenfeld研究发现受城市影响的海岸湿地环境在生物、物理、生态、水文和地貌等方面与原始海岸湿地间的区别很大。在我国主要如下图所示,

(2)湿地水质不断恶化。沿海岸不断发展壮大的工业、海运业导致的城市人口增加,将工业和生活污水、船舶废水、养殖废水、事故溢油和各种生活、工业垃圾倾倒在胶州湾,导致水质不断恶化,湿地无机氮、无机磷含量超标严重。

(3)生物多样性下降。水质恶化使胶州湾潮下带湿地浮游植物、底栖生物多样性下降。近40年来,胶州湾潮下带湿地浮游植物细胞数量明显下降,1977~1978年比1962~1963年细胞数量大约减少一个数量级,1980~1981年比1977~1978年大约又减少了一个数量级,90年代比1980~1981年浮游植物数量又有大幅度下降。每年2月浮游植物优势种群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4)滨海湿地自然景观分维数下降。将自然湿地转化为盐田、虾蟹池等人工湿地,使胶州湾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发生明显变化,被形状不规则面积较小的湿地景观斑块取代,沿岸景观格局趋于简单化,景观斑块分维数下降。

海洋资源的含义篇6

关键词:隆起带;沿海经济;河北省

一、沿海经济隆起带的含义

河北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河北省要建设成为“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这是河北省到2020年内需要团结奋斗的战略目标,在这一战略目标的指引下,河北省要“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构筑区域发展的新格局”。基于此,“沿海经济隆起带”是河北省实现“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战略举措,对于这一战略举措的解读,要从其字面的基本含义及战略目标所要求的综合含义的两方面进行统筹理解。

(一)字面的基本含义

“隆起带”的本义是指高于四周的、形态上为巨大突起的地带。显然,这是一个具有比较意义的概念,这一地带的隆起程度,受制于四周范围的多大和多高。结合修辞学与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沿海经济隆起带”有如下两种解释。

一为“沿海经济的隆起带”,以“沿海经济”来修饰“隆起带”。在这里,“沿海经济”(coastaleconomy)是指位于海岸带的经济活动,主要指依靠沿海才能发展起来的海洋经济(oceaneconomy)、或发展的更好的其他产业经济。海洋经济主要指海洋捕捞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等海洋产业,无沿海的地理位置就无这些产业的形成,而靠沿海才能发展的更好的产业经济就比较广泛,比如钢铁业,不靠沿海也能发展,但如果沿海,就能降低成本,从而发展的更好,如一些钢铁工业向海洋港口附近集中,既充分利用了水资源,又能依靠海运条件进口铁矿和煤炭资源,产品出口也比较方便,日本钢铁工业一直呈现出一种典型的沿海型布局,绝大部分的钢铁企业分布在面向太平洋的带状工业区内,形成近1000公里的沿海钢铁工业带。

二为“沿海的经济隆起带”,以“沿海”来修饰“经济隆起带”。在这里,“沿海”指的是沿海地区(areasofthecoast),是指有海岸线(大陆岸线和岛屿岸线)的地区。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上靠近海岸线200公里左右的范围一般都是经济比较发达和活跃的“隆起带”,全球临港经济占世界经济GDp总量的60%以上,世界上35个国际化大城市,31个是沿海港口城市,其中前10名又都集中在港口城市。在我国,沿海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由1990年的54%上升到2005年的65%以上,人均GDp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5%。就河北省来讲,沿海地区包括唐山、秦皇岛和衡水三个地区,海岸带总面积达10364.2平方公里,其中陆域2372.2平方公里,在487公里海岸线上不但分布着秦皇岛港、京唐港、曹妃甸港和黄骅等港口,而且还有13万公顷未利用土地,其中大部分为盐碱荒地,在不占用耕地的情况下可以建设沿海工业基地。因此,从经验和远景上看,河北省可以通过整合港群体系、高效利用盐碱荒地等措施,积极推进曹妃甸工业区、沧州渤海新区和秦皇岛临港经济区建设,发展沿海经济,形成一个隆起带,以此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源,从而带动全省的发展。

总体上看,第一种解释是从产业经济的角度来理解“沿海经济隆起带”,第二种解释是从生产力布局的角度来理解“沿海经济隆起带”。从产业经济的角度看,今后河北省要大力发展沿海经济,使其成为河北省更好更快发展的又一重要支撑点,从生产力布局的角度看,就是使沿海地区成为河北省经济增长的又一增长极。

(二)战略目标所要求的综合含义

今后十五年河北省的战略目标是把河北省建设成为“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这一宏伟战略目标是一个具有“革命性因素”的重大战略转向,是河北省在新起点上的更高追求,改变了河北省长期以来的内陆心态和在战略定位上“认识不清”和“目标不高”等的弊端,强调要用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源来积极推进河北省现代化的进程。有了“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这一战略目标,其他战略措施、战略步骤等都要围绕这一目标来展开,“沿海经济隆起带”作为支撑这一战略目标实现的战略措施,自然有战略目标对其的综合要求。从“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战略目标出发,“沿海经济隆起带”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概念,主要是指通过发展港口、集聚产业、优化城镇布局、紧密联接经济腹地来实现沿海经济产业带和沿海地区的隆起。这些沿海地区或沿海经济,不但要实现自身的隆起,而且要带动腹地的更好更快发展,单纯自身的隆起是“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对其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以沿海经济为龙头,以沿海地区为增长极,促进河北省成为沿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省,如果沿海经济隆起带成为脱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飞地”或“发展岛”,那么从全局的角度看,这一区域发展战略措施就没有完成区域发展战略目标赋予其的职责。

另外,从日本等发达沿海经济与腹地经济的关系看,腹地经济是沿海经济的持续动力,要想真正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就必须切实实现腹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今后应遵循“隆起沿海、依托腹地、海陆联动”的发展思路,把沿海经济的优势与腹地经济在产业、资金、科技、人才和机制等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做到海陆统筹,相互促进,实现沿海和腹地的协调发展、持续发展。

二、建设沿海经济隆起带的必要性

(一)打破内陆思维方式,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需要有一更积极的思路作指导

自20世纪初德国首先编制区域规划之后,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也都陆续编制了各种类型的区域规划,对优化本国空间结构、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解决区域不平衡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一国或地区如果不客观对待自身禀赋条件和发展阶段、不善于挖掘自身的优势或者挖掘自身优势的方向不对,就必然形不成清晰的发展思路,其制定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就有可能不是最优的,也达不到决策层所要求的目标。

长期以来,作为东部区位的、与其他东部省份有较大差距的河北省,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常常有内陆思维方式,习惯于在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时将自身的定位放在中部地区,倾向于和中部比,在执行中更热衷于向中央争取一些中西部的政策待遇,以京津为中心、服务京津的做法在经济发展的战术层面是合理的,但在经济发展的战略层面却使河北的主动性有所降低。建设沿海经济隆起带为河北省编制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指明了方向,从而使规划方案更加合理和规划实施更加主动。

(二)摆脱资源和市场的约束,河北省工业化需要有港口来支持其更好更快发展

从世界大多数国家工业化进程来看,有了沿海经济带并不必然能够完成工业化,但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充分利用世界资源和世界市场却是大多数国家完成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对河北省来讲,目前处于重化工业迅速发展的工业化中期阶段,需要大量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尽管可以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扩大国内市场来缓解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和市场的压力,但扩大资源供给和拓展市场的范围也是在必要的、不可或缺的,从长三角产业升级与转移途径的经验看,大进大出是支持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和升级的必要条件,只有建设沿海经济隆起带,才能加速将河北省已有的重化工业与世界范围内的资本、市场和资源进行有效融合,才能为河北省完成工业化和进一步开放开发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才能为河北省稳定我国原材料工业大省的地位开辟新的空间。

三、建设沿海经济隆起带的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河北省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海洋已成为全球发展的新热点和全球竞争的新舞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经济GDp平均每年以11%的速度增长,据报道,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沿海国家普遍抓紧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如美国出台《美国海洋行动计划》,加拿大制定了《加拿大海洋战略》,韩国了《韩国21世纪海洋》国家战略。

与海洋经济的这种高成长性和重要性相比,河北省海洋经济呈现出总量小、行业弱、城市产值低、增长速度缓的弱势特征。

1.从海洋经济的总量看,在我国11个沿海省份中,河北省的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和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仅比海南和广西高,在全国倒数第三,从经济发展实力看,海南与广西和河北省不具备可比性,因此,在具有可比性的省份中,河北省实际上是位居最末。2005年河北省的主要海洋产业总值为367亿元、增加值为164.3亿元,仅分别相当于邻省山东的15%,与广东的差距就更大。

2.从行业看,山东省的海洋渔业和海洋盐业的产值在全国位居首位,上海的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船舶工业的产值在全国排第一;广东的海洋油气业和海水综合利用中高居全国首位;浙江省的海洋工程建筑业和海滨砂矿业的产值名列全国第一;江苏省的海洋生物医药业产值在全国位列第一。通过这些比较可以看出,河北省海洋产业的各行业在全国都不占优势,当务之急是在摸清这些行业家底的基础上,在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战略目标下,制定科学的海洋产业发展规划,避免盲目的全面开花,而应根据各行业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整合资源、找准突破口,实现海洋产业的持续发展。

3.从沿海城市的平均产值看,两个省辖市天津和上海已过千亿元,不具有可比性,河北为93.08亿元,在全国位居第9,比广西和海南高,其他省份的城市均超过150亿,山东为277亿元,辽宁155亿元。

4.从增长速度看,通过比较我国沿海主要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发现,河北省的增长速度也比较慢,河北省秦皇岛从1990到2005年增长了1倍,但全国平均增长了5倍,隔海相望的辽宁营口更是增长了30倍,天津增长了10倍。

河北省通过发展沿海经济隆起带,促进海洋产业的持续发展,不断把海洋潜在的资源优势和港口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实现海洋小省向海洋大省、强省的转变。做大做强的海洋产业通过增量加速发展的方式,对河北省产业结构长期以来“调而不动”的被动局面将有较大的冲击,有利于河北省通过新的产业增长来优化产业结构。

(二)有利于河北省沿海城市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促使其在京津冀都市圈中崛起

21世纪是城市的时代,城市在国家间、地区间竞争中扮演主角的机会越来越多、地位越来越重要。城市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个城市就应有良好的城市形象,一个好的城市形象能够帮助城市争取到更有利的竞争优势,获取更丰富的资源,捕捉更多的发展机会,并且能够挖掘和吸引经济增长要素,大幅度提升城市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一个好的城市形象必然凝结着城市市民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并且能为城市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多的价值回报,从而实现城市的崛起和可持续发展。

有关网络资料的简要描述表明,河北省沿海城市的形象有待美化和提升,如唐山的城市形象是“炼钢和炼钢炉最多的城市”。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对河北省沿海城市提高竞争力至关重要,“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这一战略措施的提出,为这些城市的形象设计指明了更有追求的目标。

对于河北省在京津冀都市圈中的唐山、秦皇岛、沧州三个沿海城市来说,搭乘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重新定位来获得自身发展条件的机遇恐怕在数十年内不会再现,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并乘势而上,则三个城市的发展将会迈上一个崭新的发展平台。因此,河北省沿海城市应树立良好形象,适应区域发展新形势和产业竞争新格局的需要,在“京津冀”都市圈中找准自身的定位,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进一步推动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积极但有选择地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加快形成分工合理、重点突出、比较优势得以发挥的区域产业结构,目的是借助都市“圈”的发展实现城市自身“点”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宋树恩.河北沿海经济隆起带的内涵、实质和构成要素[J].河北学刊,2007(2):221-223.

海洋资源的含义篇7

东北亚地区是亚太地区激烈的海洋争端中日趋凸现其重要性的区域。这一地区的政治格局非常复杂,“总体来说是一个四大国主导的政治格局,同时又有着复杂的三角均势格局,即美、中、俄关系,美、日、中关系,中、日、韩关系。”〔1〕本文试图从国家利益层次分析的角度对东北亚海洋争端进行分类剖析,并提出不同类型海洋争端的解决机制。

一、东北亚地区海洋争端概况

(一)东北亚地区主要海洋争端国际海洋争端系指涉及海洋领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国家与其他公认国际法主体之间产生的国家利益或法律权利等方面的矛盾、分歧、对立和冲突。东北亚地区所包含的六个国家中,除蒙古国以外,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中国都有海洋争端。“所包含的海洋范围可以被界定为白令海峡以南、台湾海峡以北、日本列岛以西到中国大陆基线的这一区域内。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无意穷尽所有的海洋争端,此处所列为东北亚地区主要海洋争端,基本涵盖该地区主要海洋争端及各种海洋争端类型,以此作为国家利益分析的对象和目标。

(二)东北亚地区海洋争端的特点东北亚地区海洋争端具有如下鲜明特点:1.海洋争端历史由来已久中日争端可以追溯到中国明朝初年将钓鱼诸岛列入海防范围。独岛争端的起源可追溯到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控制独岛,在二战后韩国和日本都有过对独岛的控制。日俄北方四岛争端则自1956年10月《日苏共同宣言》签署以来即成为两国之间的重要政治争端。这些海洋争端伴随战后冷战格局的演化而不断强化,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海洋价值的发现和开采技术的发展,迎来了海洋和海底区域分割的热潮,东北亚地区海洋争端也随之进一步加剧。2.海洋争端背后的大国烙印从单纯的地理因素看,东北亚地区并不包括美国,然而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东北亚地区无论从地区安全还是海洋争端产生及发展看,都有着美国在背后所起的作用。从历史根源看,日韩独岛之争,1946年1月29日在日本投降后,联合国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明确将独岛移送给驻韩美军管辖;中日争端,1951年9月8日,美日通过《旧金山和约》,将钓鱼诸岛及冲绳全部交由美军托管。北方四岛则是随着二战后被苏军占领而由日本所有转移为苏联占有。随着美国近年来将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以及俄罗斯普京政府对于海洋争端态度的日渐强势,东北亚海洋争端将因美国因素而进一步加大解决的难度。3.海洋争端范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东北亚地区海洋争端既包含争端、海域划界争端,又包括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划界争端及海洋资源争端,争端的多样性决定了海洋争端解决方式的复杂性。J.G.梅里尔斯在比较国际海洋争端解决机制与wto争端解决机制后发现,“尽管《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强调争端解决方式的选择,可以说是一个由相互抵触的方法构成的横向机制,而wto则采用了各种方法先后有序的纵向机制,并且依据严格的时间表,直到争端解决为止……往往没有海洋争端(maritimedispute)多样化,从而对于制定统一的程序处理贸易争端更容易达成一致。”

东北亚海洋争端也因其多样性特征,难以通过统一的序贯式的系列解决程序来处理。一般而言,“包含领土争端在内的海洋争端,在解决机制方面更为复杂,也更容易引起冲突;而且海洋边界划界由于涉及有价值的海洋资源分配,以及政治感情等因素,往往会触及一国切身利益相关的历史或文化根基,甚至稍作牺牲也被视为对国家和国家安全的威胁。”〔4〕这意味着,东北亚地区海洋争端需要根据争端类型不同作进一步划分,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向和思路。正因为东北亚海洋争端具有上述复杂特征,在研究争端解决机制时,如果局限于“国家不可分割”的窠臼,很难找到解决这些海洋争端的思路和方向,这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常规思维模式,从海洋争端的核心要素中寻找未来解决海洋争端之路。

二、国际海洋争端解决机制基于国家利益划分的三种类型

“图宾根学派(tübingenapproach)在提出问题结构的理论时,认为问题(或冲突)的性质决定(预先决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体制是一种解决冲突的方法。”

根据国际海洋争端的核心特质,有必要对现有的国际海洋争端进行类型划分,从而根据各自类型特征,找到适合此种海洋争端的解决机制和途径。着眼于建立有效的海洋争端解决机制,以“国家利益”作为国际海洋争端的核心要素,借用绝对利益和相对利益的层次分析方法,可以将国际海洋争端划分为绝对利益海洋争端、相对利益海洋争端和共同利益海洋争端三种类型:1.绝对利益海洋争端。一般包括海洋领土及海域边界划分争端,主要涉及国家绝对范围内的领域争端,包括内水、领海及群岛水域的争端。此类争端由于涉及到国家的根本利益,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来解决。2.相对利益海洋争端。主要包括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国际海底区域等方面的争端。其中主要涉及权利和管辖权,而这两种权利从实质意义上有别于,因而,争端解决的关键在于对边界划分双方可以接受的共同利益点,适于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相关国际法规定提交司法程序解决。3.共同利益海洋争端。主要是指与区域性或全球性共同利益相关的海洋利益争端,一般包括海洋渔业及油气资源开发等领域争端,如通过谈判和协商方式解决的争端,各方均认为争端的解决对大家都有利,对于区域共同利益也有利,因此愿意采用共同开发、合作开发的方式共享利益。从图1可见,三种海洋争端在国家利益的分量和层次上,形成一个梯度,从解决方式而言,共同利益海洋争端之所以放在第一层次,意味着如果海洋争端中包含三种类型的话,则可以将共同利益海洋争端的解决作为首要解决目标。其次,解决相对利益海洋争端,而将解决难度最大的争端放在最后解决的第三层次。这种由易到难的争端解决推进方法,也符合国际海洋争端现实。中国“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海洋争端解决思路,即从这一理论中可以得到印证。当然,三种利益并非截然分开,而是在争端解决机制上可以转化。从建构主义的角度看,国家利益是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因身份不同而建构而成,国家利益在不同层次上的区分,也因对于国家利益的认知而有所不同,从而在争端解决机制上,采取不同形式的解决方式,最终取决于国家所认知的国家利益获取情况。

三、东北亚区域海洋争端解决思路

(一)海洋争端解决目标的层次性要实现国际争端的解决,目标是彻底解除争端的根源,致使国际争端完全消失;还是国际争端只是暂时得到平息,而其根源并未完全解除,一旦条件具备,争端又一次出现,或者以更为激烈的形式出现。在研究国际争端解决机制时,首先需要明确国际争端解决的目标所在。1.海洋争端的平息与解决evanLuard认为,关于争端的解决,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平息(pacify)争端,一是解决(Resolve)争端。“平息争端”是指如果争端已经爆发则停止对抗,如果尚未爆发则进行阻止。“解决争端”则是指达成争端双方都接受的解决方案,从而阻止未来发生类似争端。后者是更为理想的解决结果,相对也更难实现。国际争端千差万别,三种不同类型的国际海洋争端,“在实现争端平息还是完全解决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一种方式能够成功解决该争端,但对解决其他争端则未必适用。”与之类似,冲突理论代表人物约翰•伯顿则根据争端解决程序的不同,提出区分冲突(争端)的调停和解决。“调停是指当结局意味着一方所失和另一方相应所得,或者一种使所得或者某些当事者都有一定程度的损失的妥协时,争端得到了调停,为实现这种调停,也许不得不使用一些强制措施”;“而冲突(争端)的解决则是指结局能完全满足各方的要求和利益”。两种程序“虽然存在相互对立的假设,但却是相互融合的。”根据这一思路,可以将东北亚海洋争端解决的目标划分为暂时性解决和最终解决两个层次。暂时性解决是指平息或调停,而最终解决则意味着海洋争端完全得到了解决。在争端难以获取最终解决时,选择暂时性的解决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思路。2.在海洋“争端解决”中引入“争端管理”的概念如果说争端解决还局限在对争端方国家利益的分配和区别方面,则“争端管理”则意味着对争端进行有效的、建设性的引导和管控,以使得争端朝着有利于各方和地区稳定的方向前进。与此相类似的,是“冲突管理”的思路。英国著名的国际法学家马尔科姆•n•肖(malcolmn.Shaw)就曾强调要重视罗伯特•詹宁斯(SirRobertJennings)的观点,即“除了解决争端,冲突管理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必须给予重视。通过冲突管理,缓解紧张局势,将各方注意力转移到更有建设性的方面,在不触动潜在的难点的情况下,防止冲突局面升级”。1959年《南极条约》曾被称为“聪明的管理”(clevermanagement),各方在对重叠的南极利益声索过程中,普遍接受了“只要南极条约有效,就没有南极争端”的理念,通过没有限制的条约有效期限,缓解了日益升级的争端。南极争端虽然与严格意义上的海洋争端存在一定差别,但是就寻求共同利益而言,在“冻结”等方面的经验值得国际海洋争端解决机制借鉴。

(二)东北亚地区海洋争端解决机制思路1.寻求争端的阶段性和暂时性解决目标东北亚地区国际争端解决目标是存在不同层次的。理想状态是将争端的根源彻底解除,从而实现争端的最终解决。在国际政治现实中,要实现这种理想状态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可以谋求暂时性、预防性的解决方式。对于难以解决、包含绝对利益的领土争端,可以借鉴《南极条约》“冻结”的做法,将争端各方领土的要求进行冻结,并禁止在有效期内提出关于的新主张。“从国际政治的本质来看,所谓的‘冻结’就是各方在不损害既得利益基础上的妥协”,〔11〕对各国声索的领土要求,既不承认,也不否认,而是暂时搁置。2.积极寻求利益共识如前所述,无论是绝对利益海洋争端、相对利益海洋争端还是共同利益海洋争端,要取得争端解决,中期目标都是要取得对于利益的共识。在思路和方法上,取决于对国际争端根源的看法,如果认为国际争端起源于物质产品或权威角色这类短缺的有限产品,〔12〕则很难通过第三方加以解决;而如果认为冲突起源于共同享有的或者普遍存在的目标,则可以通过第三方介入,有效促成争端各方对话从而努力推动争端解决。这其中包括培育一种共同的价值信仰。“共同的价值信仰对维持协调机制的合作是必需的”,“价值观念的一致将有冲突的大国黏合在一起。”〔13〕因而,需要争端各方从实际利益分歧入手,积极寻求共同利益。3.发挥地区安全机制“预防性外交”作用在有些情况下,国际争端要取得最终解决,在短期来看是难以做到的,但是,可以通过采取一定预防争端升级措施,实现争端的暂时性解决。瓦伦西亚(markJ.Valencia)在研究东北亚海洋争端时,认为该地区海洋争端目前要实现迅速和最终解决(swiftandfinalresolution)是不可能的,因而“最紧迫的任务是找到有效机制加以管理并阻止进一步升级”,他强调通过东盟地区论坛和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等机制和机构安排的“预防性外交”可以发挥积极作用。“虽然争端各方不愿将争端提交正式法律机构裁决,但是有可能通过东盟地区论坛等预防性外交手段,不是寻求争端解决,但是通过非暴力形式管理争端,阻止或至少控制争端升级。”〔14〕此外,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海洋争端解决机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东北亚海洋争端在具体问题上可以借鉴联合国海洋法争端解决机制及国际海洋争端解决实践中的成功案例。

四、东北亚地区海洋争端的国家利益层次分析

根据前述国际海洋争端中的三种类型划分,东北亚地区海洋争端可以据此作如下类型划分:

(一)东北亚地区绝对利益海洋争端东北亚地区绝对利益海洋争端涉及日本、韩国、朝鲜、中国和俄罗斯五个国家,独岛、、北方四岛三个争端岛屿和东海、黄海、朝鲜半岛西部海域的海域划界。与国际法院解决的领土争端相比,东北亚海洋争端在通过国际法院等司法程序解决中存在较大难度,原因在于:1.东北亚海洋争端各方缺乏共同价值观念。东北亚地区六个国家中,每个国家都具有独特的政治体制,在共同价值观念上存在明显的分歧,要取得共识非常困难。“价值观念的一致并不存在亚太地区的四大国中,相反,主要的价值分歧将中国同美国和日本相分开,甚至也同俄罗斯相分开,在存在根本不同的政治价值的国家中建立信任与合作是极端困难的。”〔15〕2.东北亚国家缺乏国际法裁决程序的文化基础。截至2013年末,国际法院战后裁决的14例国际领土争端中,仅有3例是亚洲国家,而且都是东南亚国家,无一例是东北亚国家。独岛、和北方四岛争端难以提交国际法律裁决程序,与该区域不愿将争端提交第三方司法解决的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3.东北亚绝对利益海洋争端受到该地区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因素影响,加之背后美国在其中充当平衡手的大国因素影响,难以在短期内取得解决。而且,东北亚地区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中日之间、日俄之间、日韩之间都有深层次的历史恩怨纠葛,哪怕在问题上的一点让步,都可能引发国内民族主义反抗情绪,因此,绝对利益海洋争端解决难度很大。但是,即便如此,东北亚绝对利益海洋争端还是可以借鉴国际海洋争端解决案例。例如,1953年,在法国和英国关于明基埃和埃克荷斯群岛案(minquiersandecrehos)的岛屿争端一案中,法官一致同意由英国享有两群小岛和礁石的,由于这一裁决没有损害到核心的国家利益,反而给了英法双方一个良好的机会来展示自身作为国际公民的宽宏大量和善良的愿望,因而,虽然涉及和领土争端,也顺利达成边界划定的最终解决。事实上,在英法两国将争端提交国际法院审议之前,两国已经通过单独协议解决了群岛附近的捕鱼权问题,争端也需要这种解决方式。这意味着,对于争端这样的岛屿争端,可以通过双方谈判或单独协议,先解决的非问题的争端,并逐步通过努力解决根本的争端。有研究发现,“当与领土争端相关的法律规定相对比较明确,同时争端双方中有一方在法律诉求方面明显强于另一方时,国际法关于领土划分的规定将出现一个焦点(focalpoint),在该点上双方都愿意接受争端解决方法。”〔18〕这个焦点即共同利益点。与其他三个绝对利益海洋争端相比,朝韩海域划界争端因两国历史划分时间相对较短,非历史悠久的遗留问题,因而,在实际解决过程中更容易通过谈判等方式明确界限,解决争端。根据争端解决的目标进程,东北亚绝对利益海洋争端更需列明争端解决的时间表,在不能取得最终解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近期和中期目标的推进,逐步实现争端的暂时性或部分解决。例如,对于北方四岛的解决,俄罗斯学者丘格罗夫就曾提出,俄罗斯应兑现1956年《苏日联合宣言》的诺言,在签署和平条约的情况下,先交还两个岛屿,然后就另两个进行谈判,并提出借鉴中日之间和平友好条约,将领土问题留给下一代去解决。〔19〕这就是一种阶段性和暂时解决争端的推进思路。

(二)东北亚地区相对利益海洋争端东北亚地区相对利益海洋争端主要涉及中、日、韩三个国家,涉及东海区域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划界。在中日韩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划界问题上,存在着重叠的利益关系和权利主张。可以借鉴国际海洋争端中较为成功的划界案例,吸取其中有利于解决该争端的经验和思路。如,可借鉴1978年12月签署的澳大利亚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海洋边界条约(1985年2月生效),该条约“分别在海底和上覆水域基于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划定两条不同的界限”,在中日韩对东海划界存在原则性冲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借鉴其中的划界方式:“在东海海底分界线方面,可考虑依自然延伸原则划定大陆架界线,而在专属经济区方面,则依各方的海岸构造、海岸线比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因素综合考虑以确定另一条分界线。”这样,可以避开争端各方敏感而针锋相对的划界立场,通过转换思路,寻找各方可以接受的划界解决方案。

(三)东北亚地区共同利益海洋争端东北亚地区共同利益海洋争端主要是东海油气资源争端和各海域渔业及其他资源争端。后者的范畴中包含前者,之所以东海油气资源争端单独列出,是因为这一争端在东北亚地区海洋资源争端中占据最为重要的地位。东海油气资源争端与岛屿争端和大陆架划界争端的不同在于,其中蕴含更多的共同利益因素。油气资源争端虽然涉及国家核心的能源安全利益,但是从争端解决出路看,必须要聚焦到共同开发。因此,寻找到争端各方都能够接受的共同开发区域,是解决东海油气资源争端的首要目标。以划定边界和划界前的临时安排可以作为具体落实手段。“如果(中日)两国能够确定海上的共同边界,它们甚至可以联合开发这一区域的海底资源,分担成本,共享利益。”在共同利益点和共同边界的寻找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包括冻结进行中的油气开发、划定暂时措施区域,积极寻找渔业及各种资源划分的共同利益点,如能达成共识并顺利实施,则各海域渔业及各种油气资源争端共同开发可期,争端解决可期。

海洋资源的含义篇8

摘要:

通过对现代海洋观教育现状的分析和对海洋观教育拓展必要性的论述,针对目前面对的困境,指出和论证拓展现代海洋观教育的途径和可行性,并展望现代海洋观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现代海洋观;拓展;载体

《现代海洋观》作为一门跟进海洋发展局势,解读“一带一路”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思想,诠释海洋观念课程,旨在引导“爱国爱家,自主自强”的民族精神,引领“程序化和逻辑化”的规划性思维,弘扬“进取奉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国民综合海洋意识和人生内涵。民族性的海洋意识和海洋观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支柱,单靠理论性教育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对现代海洋观教育的载体、资源和途径进行整合和拓展。

1现代海洋观教育现状

1.1现代海洋观教育的定位

目前,存在将海洋观教育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海洋观作为一种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缜密、立体、长远地考虑了国家的安全、利益和发展,顺应当今国际海洋局势和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发展形势,已经升华为民族意识,形成了现代海洋观的新内涵。其内涵中包含了现代海洋观具有的可以用来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思维和逻辑性原理,值得深入发掘并推广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现代海洋观已经超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应当成为一门综合性和实用性兼备的原理性课程。

1.2现代海洋观的教育对象

面对部队、涉海院校师生和义务教育学校师生的现代海洋观教育正在逐步展开,但距离全面普及提高全民海洋意识的需要仍然相差甚远。

1.3现代海洋观的教育形式

现代海洋观在普及和推广当中被作为一门意识形态逻辑性课程,通常采用讲座或选修课形式实施,仅仅局限于理论性的宣讲和诠释,内容略显空洞,缺乏体验性的实践。

1.4现代海洋观教育的载体

现代海洋观教育引用网络、影视等通用载体,没有凸显其亟待全民推广的特殊性和迫切性,借用海事战备或航海资源建立基地作为载体,受到地域性、领域性等居多限制,缺乏普适性。

2拓展现代海洋观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海洋观的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历史学者开始提及清末海洋观与海军建设到总理公开阐述中国海洋观为止,仅仅用了20年左右时间,而且一直经受着经济改革大潮的冲击,海洋观教育基础薄弱,亟待拓展。

2.1发掘现代海洋观课程内涵的需要

现代海洋观作为一种宏观、全面、立体认知海洋发展的国家和民族意识,饱含了深邃的认知事物的逻辑理论,可引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借鉴于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海洋观课程内涵亟待理论结合实际地持续发掘。

2.2与时俱进地更新现代海洋观内涵的需要

从郑和下西洋到清朝南洋水师的覆灭,从中国版图的纵向设置,到2016年和在新加坡亲切握手,中国的海洋观念从弱到强,从混沌到清晰,从国家意识进化到民族意识,正在逐步成熟与发展,并向更高层次升华。现代海洋观课程需要与时俱进地拓展以适时合理地诠释现代海洋观的发展。

2.3改善海洋意识教育载体和教育系统性的需要

现代海洋观作为一门综合型课程,跨越了多个领域,简单归类于思政、人文社科或科技类课程都会制约课程内涵和价值的充分发挥,亟待组织合适的师资力量,采用有效的教育形式,形成完备的教育系统,包括教材,实体教学场地和教学资源等。同时,需要建立海洋意识教育与生活实体链接,实现理论与实践实体的结合。现代海洋观的普及教育需要有效拓展载体,链接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才能达到实效。

2.4增强民族意识内涵和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为避免社会意识形态短浅化和趋利化现象蔓延,需要对现代海洋观朴实的程序思维和逻辑思维进行实践性拓展,以充分阐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也是必然要接受世界的挑战,民族意识作为民族和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必然受到长久和激烈的挑战。利用现代海洋观通透理解阻碍国家和平统一和快速发展的现象,以透彻诠释民族生存和国家的发展需要公民的付出,透彻理解民族和国家是个人及家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领地,不可侵蚀和动摇。引导正确分析和评价国家政策,严正对待和应对侵蚀公民生存基础的行为,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有效提高防范民族分裂的能力,增强国民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

3拓展现代海洋观课程的途径

随着中国海洋战略的逐步实践,传统的海洋观已经逐步转型发展为现代海洋观,完全可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赋予海洋观现实载体,通过不同途径凸显中国现代海洋观对中国和平崛起和百姓日常生活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

3.1拓展现代海洋观的内涵

现代海洋观作为代表国家和民族意识形态的逻辑体系,其来自浩瀚历史长河的程序性,横跨多领域的全方位逻辑性,战略性规划的缜密性,这些具有独特实用价值的内涵亟待发掘。既能用于引导国家海洋战略,更能引导地区性建设,家庭发展和公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优化,从而与日常生活和工作实践紧密联系,使其落地生根。

3.2拓展现代海洋观受教育群体结构

现代海洋观教育需要以立体全方位的模式开展,不能局限于部队官兵和在校师生。可以将深刻体会过唇亡齿寒和民族危机的老一辈,辛勤劳作和经营能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的中年一代和追求“白富美、高富帅”的新生代链接起来,设立平台进行交流互动,互通有无,拓展现代海洋观教育群体的年龄限制。同时,利用其独有的战略程序性和缜密逻辑性将大学教育与平民生活链接起来,让现代海洋观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而突破现代海洋观教育的沿海地域性限制和涉海专业的专业性限制。

3.3拓展现代海洋观的教育方式

沿用说教和理论分析方式开展现代海洋观教育脱离实践,缺乏说服力。若能以引导学员利用现代海洋观内涵和原理随机分析生活中的细小事务并做出正确决策为要旨,即便是百家争鸣,也能激发责任感,危机感,正义感,通过明辨是非的逻辑演绎达到现代海洋观教育联系实践的根本目的。拓展海洋观教育应当采取百花齐放的方式,达到殊途同归的教育目的。

3.4拓展现代海洋观的载体

现代海洋观以海洋价值认识为主体,蕴含着人类认识海洋的思维方式,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需要多样化的载体体现其全方位价值。除现有的义务教育、新闻、网络载体外,可拓展引用相关教育基地、海洋博物馆、涉海专业实训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等作为载体,有效拓展现代海洋观的应用和诠释时机和空间。譬如:以航海类专业的实训基地为载体可拓展为海洋意识教学,海洋文化宣传,海洋科技创新,现代海洋观辨析堂等等。

3.5拓展现代海洋观的教育体系

现代海洋观教育目前较为偏重于义务教育和高校师生教研。应当向系统化和制度化发展,逐步建立海洋观教育内容专业化、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成果推广大众化的教育理念,形成常态化和持续化的教育体系。并将海洋观的逻辑理论应用于企业的发展规划,科技创新规划和提高生产力上来,亦可用于指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及人生规划上,从而拓展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理论,形成有价值、有应用、有产出的现代海洋观教育体系。

4拓展现代海洋观课程的可行性

通过多种途径发掘现代海洋观底蕴,通过链接企业文化和人文教育充实现代海洋观内涵,通过与实体企业相融合实现现代海洋观原理的应用价值,形成一条全社会共同参与研究和推广应用的产业链,让现代海洋观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

4.1源远流长的资源

中华民族经历五千年的沧桑曲折巨变依然坚强复兴,每一寸热土都饱含着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为现代海洋观的拓展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中国近代丧权辱国的历史为拓展现代海洋观教育提供了确凿的经验教训资料。现代“海洋强国战略”等一系列得力举措和丰硕成果为现代海洋观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佐证。古今中外,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相辅相成和此消彼长,大国崛起和国家兴衰的演绎,当今海洋时代“圈海运动”的精彩博弈和前途未卜的发展局势,为现代海洋观的拓展研究提供了源远流长的资源。

4.2恰当成熟的时机

从1980年《国际海洋法》的出台,新中国经过近30年睿智进取,勇于开拓地改革开放和创新,从艰苦走向卓越,从坚韧走向坚强,在风起云涌的世界中不断摸索和实践,奠定了坚实的海陆空国防基础和国民经济基础。我国是海洋大国,但还不是海洋强国,维护海洋权益是推进国家安全和发展、实现民族复兴与崛起的时代使命。民族复兴,亟待全民参与、响应和支持。需要将海洋意识传送到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心中,激活每一个细胞。近年国家确定“航海日”,大力推进“一路一带战略”等一系列海洋强国举措,对于拓展海洋意识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为现代海洋观教育的拓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和良好的契机。

4.3足够的可拓展空间

现代海洋观课程内涵丰富。从教育科目上可以向地理、人文和哲理等方向拓展;从应用理论上可以向思维程序性理论和逻辑性理论拓展;从学科应用上可以向企业管理和战略规划拓展;从时间上可以追溯千古和探讨未来拓展;从地理空间上可以探索地底和展望太空拓展;从教育模式上可学历教育、通识教育,亦可向全民普及教育拓展;教育方式可课堂教育,亦可向微课、慕课、网络课程拓展;教育规模可开万人大讲堂,亦可向百姓闲聊拓展;从理论联系实践上,可指导说话做人,亦可向制订人生规划和企业规划上拓展;从教育成果体现上,可提高生活质量,亦可向指导企业发展实现产品和货币增加上发展......现代海洋观具有立体空间和发散性的拓展空间。

4.4优越的人力资源保障

通过“海洋强国战略”和“一路一带战略”的实施,我们已经具有一批能研究和运用现代海洋观的高级人才。通过课程前期试探性和渗透性教研已经积累了相当一部分能诠释和应用海洋观的高层次施教人才。通过对在校学生进行海洋历史观、海洋建设责任感、海洋战略意识和海洋保护意识等方面内容的教育,为我们奠定了具有时代使命感和危机感的新生代人力基础。这些为拓展现代海洋观课程提供了老中青层次分明,教科研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保障。

4.5有利的平台和载体资源

依据教研平台,共享教学设施和场地,交流师资力量和受教育群体,为海洋观教育拓展的减负和降低阻力。现有健全的教科研体制为现代海洋观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成熟的人文教育体系和革命思想教育体系为现代海洋观教育拓展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尤其是交通行业的航标灯精神和铺路石品格,具有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为利用现代海洋观诠释历史问题提供了充足的可拓展资源。雄厚的师资,良好的基础和巨大的远期需求使得现代海洋观教育在时间上和空间领域上的长足拓展成为切实可行。

5结语

推进全民海洋观教育是一个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地拓展和与时俱进地更新才能满足时代和现实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正视国民海洋观教育的现状,着眼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大力发掘现代海洋观的内涵,依据恰当的载体,搭接合适的平台,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育途径,将正规的海洋理论知识教育和非正规的海洋科普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将海洋观的内涵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现代海洋观的平民化,通俗化和实用化,让海洋观的理论接地气,迎朝阳,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以旺盛的生命力更好地服务于海洋强国战略,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何立居.海洋观课程的创新与实践[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45-46+61.

[2]杨雁,刘杰华.关于海洋观教育实践的思考[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46-48.

[3]朱宗军,韩增林.中国海洋观的变迁[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6):60-63.

[4]胡素清.以人海关系为核心的海洋观[J].浙江学刊,2015,(1):131-134.

[5]王世汉.中西海洋观的变迁与反思[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学报,1991,(1):10-16.

[6]高建平.论国民海洋观教育体系的建立[J].浙江学刊,2012,(1):184-189.

[7]孙光圻.绿色海洋观:历史传承与理论创新[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4):80-95.

海洋资源的含义篇9

关键词:海上油气地质洋盆被动陆缘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e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112-02

abstract:offshoreoilandgasgeologyisopenedby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Beijing)forthestudentsofmarineoilandgasresourcesinmarineinstitute.Basedontheteachingexperienceandtheglobalmarineoilandgasinvestigation,thispaperanalyzedthemainproblemsintheteachingprocess,andpresentedthereformprogramsofdailyteaching.Fristofall,educationalreformprogramshouldhighlighttheteachingfocusandthecharacteristicsofmarineoilandgas,reducetheprintedresources.inthesecondplace,theteachingmethodsneedtoimprove.meanwhile,practicalactivitiesshouldincreastoimprovetheabilityofstudents’comprehensiveanalysisandwritingonScienceandtechnology,inordertotrainthestudents'globalthinkingandsystemview.

Keywords:offshoreoilandGasGeology;oceanBasin;passiveContinentalmargin;teachingReform

海洋是巨大的宝库,海底还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海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大陆架,约占全球海洋油气资源的60%[1]。根据美国地质局(USGS)的估算,未来全球石油可采储量为21,200亿桶,较2009年底已探明储量13,331亿桶还可增长60%左右,其中尚未发现的储量有5390亿桶,海洋石油占63%。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海洋油气将弥补陆上油气产量的下滑,海洋油气的开发尤其是深海油气开发将是大势所趋[2]。海洋油气的勘探开发是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延续,经历了一个由浅水到深海、由简易到复杂的发展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国对海洋石油的勘探也变得更加深入。近年来,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波斯湾、墨西哥湾、北海地区,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取得了最富有成效的业绩;在俄罗斯北部海域、南中国海及印尼沿海、巴西坎波斯盆地也发现了较丰富的油气资源;西非深海勘探也不断有新的发现,里海地区也发现不少大型油田。可以说,近年来全球油气较大的新发现主要位于海上,海洋油气储量和产量在全球油气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也在不断增加。海洋油气勘探已成为世界各大石油公司竞争的一个热点领域,21世纪已成为海洋油气突飞猛进的世纪。

在此形势下,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学院设立了“海上油气地质”这一课程。但由于该课程设置尚属首次,国内外缺乏教材和教学经验,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基于对中国和世界海洋油气地质的教学和研究,结合我院学生的特点,深入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课程教改定位,提出了对该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设想。

1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海上油气地质”课程存在主要问题如下。

1.1教学定位较高

我校“海上油气地质”是2010年本科教学大纲调整时,取代以前“中国海上油气地质”,增加了国外海上油气地质的内容,由原来的32个学时增加到48个学时。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国内外海上油气区基本石油地质条件、油气成藏机理和富集规律,了解全球海上油气田形成的地质背景、分布规律、勘探、开发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为我国培养从事海洋油气勘探的地质工作者。

应该说教学目标比较明确,但定位较高。我院海洋油气专业的学生在此之前学习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石油地质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有机地球化学。而“海上油气地质”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首先信息量非常大,世界海洋油气涉及地区广,油田多,成藏条件和富集规律复杂;其次需要培养学生归纳组织和综合提升的能力;最后学时较少。所以,知识广度和深度不能要求太高。知识广度太大,学生记不住;而深度要求太高,学生消化不了。

1.2教学内容多、关联性少

“海上油气地质”教学内容除我国的近海10个含油气盆地和南海深水盆地外,还包括北美、南美、非洲、北海、波斯湾、南亚、东南亚、南极洲、北冰洋等海域含油气区基本油气地质。内容相当多,涉及面广,各地区油气地质条件相当复杂,彼此关联性较少,以盆地为教学单元,要求学生记住诸多地区的石油地质条件和掌握其油气富集规律相当困难,更何况教材缺乏。

1.3教学方法的实践性不够

目前的教学方法主要为课堂的理论教学,而我院本科学生一直没有机会在油田单位参加生产实践,对石油地质学的内容掌握、各部分内容的相互关系体会不够深入。怎样培养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对油气田进行综合分析、较深入理解油气富集条件和成藏规律,特别是培养学生油气地质方面的逻辑思维,难度较大。由于该课程贴近生产实践,具有很强的适用和实践性,需要完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以盆地为单元的油气富集条件、以油气田为单元的油气成藏规律的分析和总结能力,并运用这些规律进行科学研究。

2课程教学改革

2.1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我国海上油气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南海深水油气的蓬勃发展,在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相继发现深水油气之后,海洋油气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同时,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石油公司不断向国外海洋拓展油气业务,海洋油气地质前景广阔,海洋油气地质人才需求较大。“海洋油气地质”课程需要突出特色、发挥专长,培养适用新形势需求的具有新理论、新思维的专业人才。海洋油气地质的特色不仅仅是勘探区在海水之下,而且在于有一套与海洋的形成演化相关的海域沉积盆地形成和油气富集的基础理论,以区别于陆上。因此,教改的重点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海洋油气的重要性、海洋油气的特点、海洋油气盆地形成的构造背景(特别是被动大陆边缘)、海洋油气形成演化和富集规律,在此基础上,解剖我国和世界上典型油气区,加深认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2教学内容的精简和提炼

针对该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该突出教学重点、体现海洋油气地质特色、适应海洋油气勘探需要,精简重复性或资料性内容。

2.2.1精简教学内容

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绪论、全球海域含油气盆地分布及类型划分、全球海域主要含油气区(包括北美、南美、非洲、北海、波斯湾、南亚、东南亚、南极洲、北冰洋)及中国海上含油气区(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北部湾、莺歌海、琼东南、珠江口及南海中南部盆地)油气地质。从48个学时的教学效果来看,由于涉及的含油气区太多,其间的相互关联较少,学生承受的任务比较重,实际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因此,需要加强的内容包括:全球海域含油气盆地分布及类型划分、洋盆的演化与含油气盆地的发育、不同类型盆地油气地质条件。而需要精简的内容包括:全球海域主要含油气区和中国海上含油气区石油地质条件。精简后主要的油气区应与典型类型盆地分析相对应,可以考虑保留的含油气区:墨西哥湾、南美巴西-西非海岸盆地、马拉开波湖、波斯湾、里海以及我国的东海、莺歌海、琼东南、珠江口及南海中南部盆地。它们代表了不同类型的构造背景和盆地类型,也可了解我国海域主要含油气盆地。

2.2.2突出重点

(1)突出海洋沉积盆地的构造背景和沉积特征。

海洋沉积盆地的构造背景分析应以威尔逊旋回为基础。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运动的概念,使人们对大洋成因和演化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活动论主张大洋的发生发展离不开岩石圈板块的分离和汇聚运动。威尔逊首先注意到大洋开合的不同发展趋势,将大洋的演化归纳为6个发展阶段(表1)。

不同洋盆演化阶段,会形成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同一演化旋回下形成的沉积盆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或关联性。与海洋油气相关的构造演化阶段及实例如下。

①幼年期新生洋盆阶段:红海。

②成年期被动陆缘阶段:大西洋两侧、南海北部、墨西哥湾。

③衰退期主动陆缘阶段:东海-冲绳海槽。

终了期残留洋盆阶段:地中海、里海。

④遗痕期(前期)周缘前陆盆地:波斯湾。

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每一洋盆演化阶段典型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和成藏规律进行系统讲解,并辅以实例展开分析。

(2)突出被动陆缘构造单元的沉积演化与油气成藏。

全球被动陆缘深水区具有优越的石油地质条件,全球约有60多个国家在深水区开展油气勘探,已探明石油可采储量约300×108t[3]。巴西近海、美国墨西哥湾、西非近海、亚太地区大陆边缘等4大被动陆缘富油气深水区正逐渐成为全球油气勘探的新热点,也是近几年大型油气田发现的重要领域[3]。

被动大陆边缘的陆坡区具有优越的石油地质条件:①裂谷和过渡层序中发育了被动大陆边缘的主力烃源岩;②陆坡坡折带往往发育深海扇和浊流沉积等良好的储层;③坳陷期、过渡期或漂移期厚层泥岩及盐岩为油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封盖条件;④整个裂谷和过渡阶段形成了多种封闭条件好的圈闭,如与盐岩层有关的构造圈闭、浊积砂岩岩性体[3]。被动陆缘构造单元是海洋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其成藏特征是海洋油气的典型。重点和系统讲述该部分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海洋油气地质思维,也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适用价值。

重点突出的内容包括:被动陆缘构造单元的形成过程、二元结构特点、沉积演化和沉积特征、热演化和生烃过程、油气运聚成藏特点等,并辅以实例展开分析,如珠江口盆地、墨西哥湾、西非刚果、巴西的坎坡斯、桑托斯等盆地。

2.3教学方法的完善

培养学生的宏观思维和系统观:结合海洋油气特色,应以洋盆的区域构造演化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宏观思维,掌握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关系,不同构造背景和沉积物补给对沉积作用的宏观控制作用,把握盆地构造格架、沉积格架、生储盖组合分布关系。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油气系统观念,将看似孤立的各成藏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分析其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关系,并运用这些要素进行地质作用和地质过程的动态分析,系统把握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成藏的地质规律。实践教学:根据一些基础资料,进行实例分析和相关图件的编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高科技写作能力。如在讲解珠江口盆地被动陆缘油气地质条件和富集规律以后,准备墨西哥湾一些基础资料,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区分地质条件的异同,编制一些反应构造演化、成藏过程、油气运移和聚集模式的图件等,撰写相关的文字说明。

参考文献

[1]江怀友,赵文智,闫存章,等.世界海洋油气资源与勘探模式概述[J].海相油气地质,2008,13(3):5-10.

海洋资源的含义篇10

当然,国内一浪高过一浪倡扬海权的声音,亦不足喜。如果认识不够,引导不好,倡扬海权所附带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则可能引致政府决策出现误判。

中国从海上崛起,既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制度、产业、贸易、海洋意识、教育、科技诸多方面,又是国内外各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受海洋治理的国际竞争、外部势力对中国海上发展的破坏与阻拦、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和左右。挑战多维,困难多维,导致出现波动的因素和环节也多,出现反复和起伏的可能性大,所以,不能期待一蹴而就,而是要有长期的打算。战略意识仍须“补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海权的维护和实现以及海洋事业的发展愈发重视,200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大,提出把“海洋”作为产业发展方向;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直接提出“建设海洋强国”;2013年10月,主席提出了与东盟共同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设想。

但是,这显然并不等于中国已经有了一个实现完整海权和发展海洋事业的清晰战略,如何把“建设海洋强国”落到实地,“海上丝绸之路”在其中承担什么样的地位,一个整体的战略构架应该包括什么内容,中国要走一条怎样的海上崛起之路,西方的海洋治理模式是否适合中国等系列问题,都还有待回答。

如果国家的海洋治理出现错位,不妥当以至南辕北辙的事情就会发生。

比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第二款规定,符合条件的岛屿拥有与大陆一样的权利,根据一些国外学者的统计,一个直径仅为1英里,面积约0.8平方英里的小岛,从围绕该小岛的领海基线算起划定宽度为12海里的领海,则该小岛可以拥有面积190倍于其陆地面积,多达155平方英里的领海海域。若再考虑到还可以围绕该小岛划定宽度为12海里的毗连区和200海里的领海以及可多至350海里的大陆架,同时考虑到这样大的海域所具有的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其利益更是惊人。

既然如此,一些无人居住的小岛都会成为国际争议焦点便不难理解了。日本和中国在钓鱼诸岛问题上争执不下,越南、菲律宾等多国和中国针对中国南海诸岛相关岛屿归属分歧严重,日本对两块礁石组成的“冲之鸟”礁、韩国对苏岩礁不惜成本悉心经营,应该都多多少少和上述规定有关。

有时候贻误获取权益的最佳时机,会为其他大国战略调整、小国混淆国际视听提供便利条件,加剧中国海上崛起的外部压力。1996年,张海文等国家海洋战略研究所的学者便呼吁,中国应该重视曾母暗沙、黄岩岛这样的本来属于中国,当时在国际上也没有争议的海洋权益,强化,积极开发。可是,这样极具洞见性的建议,由于各方重视程度不够,迟迟没有变成国家行动。结果,时间一久,潜在的争端成了公开的麻烦。中国和菲律宾之间围绕黄岩岛开始了持续至今的国家对抗。

所幸的是,无人岛的保护和开发,国家海洋局已经主动出来担当,2008年12月出台所谓的“海十条”《关于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后,情况就好转了很多。2011年4月,国家海洋局集中公布了第一批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名录,涉及辽宁等8个省区,共计176个无居民海岛。无人岛的开发和利用,已经初见小成。机遇与风险交错

中国海上崛起面临的内外困惑、压制和挑战,总的来说,是老问题还没解决,新问题层出不穷。

海洋治理经验方面的欠缺,行政管理协调不力的积弊,海洋意识和传统基础的薄弱,以及由于历史、国际原因而产生的“性”海权不完整等事实,是中国向海发展面临的一系列存量问题的清单。

两种趋势导致这一清单会越拉越密,越拉越长。

一种趋势是,随着时间的增加,有些存量问题会越积越多,越积越严重,存量问题滋生出新问题。存量问题就成了不断产生增量的存量问题。

例如,海洋治理方面,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浮于表面,科技创新的效率和针对性就不高,环保欠账的追责就难动真格,结果导致中国经略海洋的收益获取能力没见多大提升,成本却逐年猛涨。

还有,在争议岛屿和海权争端方面,如果和有些国家,像越南,早些解决,可能只是一国对一国的问题。现在,拖久生变,这些国家加入了美国、日本等组成的利益同盟,一国对一国的问题变成了一国对一系列国家的问题。

另外一种趋势是,有些增量问题的解决需要耗费时日,结果变成了存量问题。类似随着商业合作范围扩大,中国商业力量在全球范围吁求政府提供安全服务的内在需要,以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有关国际法、他国所赋予的开放性利用海洋资源的机会,譬如对资源国(地区)的矿物资源与油气资源的开发,均属此类情况。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模糊划界标准,为中国这样的与海上邻国之间海域狭窄、各自主张的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海域将发生重叠的国家,和海上邻国发生争端埋下了伏笔。不但如此,由于作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成员国的约束力,是没有办法和国家利益对国家的约束力相比的,面对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依然还在左右各国参与海上竞争,许多国家竞相斥巨资发展海上作战以及添置远程作战武器装备的事实,武力争夺仍然是解决这些争端的可能方式之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规定的争端解决机制,有被虚置的风险,和平倡导有被强权和武力欺侮、践踏的风险。

风险后面也可能暗含着机遇。如果中国能以最大程度的和平的办法解决了争端,冲出美国、日本等国联手打造的重重围堵,胜利走向大洋,那么中国就创造了海上和平崛起的历史,这无疑是对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本身也包含了海权思维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积极变化。对“和平竞争”的期许,对责任和义务对称性的强调,以及一系列争议解决机制的建立等,以及因通信、交通的便利而带来的全球化的加速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交流的加深,的确为中国的海上崛起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更倾向于和平的环境,这无疑是中国向海发展的机遇。我们应以更开阔、更具比较价值的视野,来审视海权和海洋事业的范畴以及海权在国际范围内的竞争。

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海权”世界,而这可能是未来海洋强国非常重要甚至最为可观的海洋权益组成。可能很少人知道,世界海洋面积的2/3属于公海,国际海底“区域”总面积达2.517亿平方千米,且各种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储量丰富,比所有国家海域资源的总和还要多。因此,任何有见识的国家都会尽力扩大自己在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的利益。

中国在公海享有符合国籍法规定的各项公海自由,包括航行自由、飞越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自由、建造人工岛和其他设施的自由、捕鱼自由以及科学研究的自由,还有权分享国际海底“区域”内的其他资源。但是,迄今中国除因为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增多较为充分利用了航行自由、飞越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自由等权益,并在太平洋海底获得一块7.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矿区、在西南印度洋国际海底区域获得一块1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矿区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的勘探许可外,在其他方面海洋权益获取上少有建树。能否“不战而屈人之兵”?

总体而言,中国面临的海权问题,是怎样在现代海权条件下既能保证国家的海洋安全―不轻言战事但足以应付各种战事,又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和利用好海洋―尽可能从海洋获取更多的收益,增进人们对海洋的认同与热情。也就是说,在政府相关公共物品提供不足、海洋开发和利用实力欠缺的情况下,中国何以保证海洋周边环境的安全,迎来本国海洋事业的飞跃性发展。

因此,中国在海上的崛起,不可能停留于海洋开发和利用能力一侧对现有海洋强国的简单赶超,还包括实现完整海权和发展海洋事业的创新探索,并取决于是否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能力和实力。

在海洋开发和利用能力方面,“赶超”现有海洋强国,这是当前国际海洋秩序中对中国最为有利的游戏规则,也是检验中国是否海洋强国的基本标准,属于对旧有规则的承继和遵从。

实现完整海权和发展海洋事业的创新探索,例如,主要通过和世界各国的平等交往以及承担更多的国家责任,来成就自己成为一个海洋强国的梦想。类似的做法不但避免或者减少了英国、美国等国取得同样发展成就时,因战争对世界造成的破坏和不利影响,而且有利于倡导树立平等才能互利共赢、责任先于权利和利益的新海洋观。这暗含了对既有海洋秩序和规则的超越。

不战而屈人之兵连接着海洋世界的新秩序与旧秩序、新规则与旧规则。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标,要以雄厚的实力和超群的能力作为后盾,体现了旧秩序、旧规则里面的“丛林法则”对中国向海发展形成的干扰和限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靠的是以“礼”和“理”服人,遵守规则、直到伤害自己谓“礼”,以和为贵、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谓“理”,体现的则是新规则和新秩序。

局限到狭隘的现实利益面前,不同个人、民族、国家之间的确是竞争者,但是如果放眼认识到未来利益是一个可以无限扩大的空间,那么,显然,大家精诚合作,更好地认识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以促动其为人类整体的福利增加发挥公用才是最佳和最应该的选择。在这个意义上,和平始终要放在中国发展海洋事业的首要位置,动武必须是不得已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