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文化评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9:11

食品安全文化评估篇1

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监管体系

食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食品的安全是保障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基础。如果食品出现安全问题,将会直接对人们构成危害。所以为了能够保障食品的安全,我国构建了相应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以及监管体系,依据这两种体系来实现对食品安全的保障。然而,我国的这两种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发展上还存在落后的局面,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采用合理的措施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下面本文就主要针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

1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现状

1.1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面临的问题

由于以往缺乏明确的制度保障,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我国成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作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领域唯一的专业技术机构,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由于成立时间较短,没有进行整体的规划与设计,技术保障能力不足,还未形成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的实验室网络,只是完成了一些应急和常规的风险评估工作。(2)由于风险评估要利用现有的数据及资料对潜在风险的可能性进行科学评估,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特别是风险评估中的关键环节--暴露评估,而暴露评估的关键技术是有效获得和正确分析数据。但由于各职能部门沟通不畅,食品安全风险检测信息和监管信息收集机制不健全,缺乏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所需基础数据。(3)我国目前负责风险评估工作的技术人员较少,技术水平不高,无法承担我国目前大量的风险评估任务。

1.2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问题

近年来,国内频发的食品安全危机对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管理现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与质疑,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严重威胁着我国公民的身心健康,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依然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状况。虽然我国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对不同部门标准的监管职责进行了具体划分,但依然存在职责权限划分不清的问题。落后的食品生产方式导致单一式政府监管失灵。我国二元制经济的长期存在导致了我国食品生产方式简单、粗放。主要表现在食品生产加工的过程中,小规模企业多,生产条件简陋,生产技术水平低,安全生产意识落后。

2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制中问题的策略

2.1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有效的策略

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上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的食品安全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面对这些问题,就需要依据相关的手段进行解决,做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使得食品能够得到安全保障。而具体的做法如下:首先,健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加强法律建设,将相关的法律体系进行完善,确立评估的对象,合理的划分风险评估的范围,尽可能的遵照相应的原则来展开风险评估。同时要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的各项内容进行有效的补充和细化,将责任切实的落实到实处,依据法律进行责任承担。其次,要充分的针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进行规范化处理。严格的按照食品安全的具体需求来进行风险评估机制的构建。同时,加大对风险评估机制的改进,使得风险评估更加的精细化。使得食品安全评估能够有效的对一些突发的事件进行系统化的处理。另外,就是要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中的各项内容进行公开,使得评估机制更加的透明化,这样有助于人们对风险评估机制的监督,使得风险评估的结果更加的公平和公正。在对食品安全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需要确立以食品安全为对象的责任条例,在此基础上,精确的划分各个岗位的职责,使得相关的工作人员都能够充分的明确自身的职责,积极的做好自身的工作,从而使得风险评估能够顺利的进行。

2.2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方面采取的措施

就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来说,需要充分的结合时展的要求进行体系的完善和改进。监管体系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有着一定的关系,从这一方面来分析,如果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得到了完善,那么监管体系也能够得到相应的完善。可以说,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完善是奠定监管体系完善的基础。而要想能够使得监管体系更加符合新时期发展的要求,则首先就需要将原有的食品安全标准进行健全和改进,使得原有的食品安全标准更加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同时,要对食品安全标准等级尽可能的提升。其次,就是合理的加入一些新的食品标准条例,将食品标准尽可能的完善。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因为社会在的不断发展的同时,食品的种类也会不断的增加,新的标准也会相应的出现。另外,食品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也会应用到各种新的元素,针对这些元素进行安全标准的划定,并及时的将这些新的标准融合到原有的食品安全条例中,就能够针对食品进行安全保障,以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针对食品安全标准要有足够的认识,要加大重视的程度,并进行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建构相应的安全检测部门,合理的采用相应的监测技术来对新出现的食品进行检测,并将新的安全标准及时的进行制定和融合。最后,合理的针对既定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行转型。相关部门要针对自身所具有的监管职能进行调整,使得监管职能的发挥更加具有针对性。将原有的行政部门转变为行业协会,行业协会统一展开监管,以确保食品安全监管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另外,针对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信息要进行积极的记录,确保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能够得到更为合理的应用。

通过本文的探究可以充分的了解到,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评估风险及监管体系还不够健全,其无论是在法律基础上还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食品的安全检测,使得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因此,就需要相关的部门积极的采取各种有效的对策,有针对性的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使得食品的安全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保障,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确保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作者:李思捷单位:黑龙江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参考文献

[1]何猛.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3.

食品安全文化评估篇2

食品风险评估是以保障安全为目的,按照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对系统中固有的或潜在的危险及严重性进行预先的安全分析与评估,为制订基本的防护措施和安全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并在预测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基础上,掌握事故发生的一般规律,做出定性、定量的评价,以便提出有效的安全控制措施,减少并控制事故的发生。

一、风险评估

(一)危害识别

危害识别采用的是定性方法。对于化学因素(包括食品添加剂、农药和兽药残留、污染物和天然毒素)而言,危害识别主要是指要确定某种物质的毒性(即产生的不良效果),在可能时对这种物质导致不良效果的固有性质进行鉴定。实际工作中,危害识别一般采用动物和体外试验的资料作为依据。动物试验包括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它们必须遵循广泛接受的标准化试验程序,同时必须实施良好实验室规范(GiJp)和标准化的质量保证/质量控制(Qa/QC)程序。

(二)危害描述

危害描述一般是由毒理学试验获得的数据外推到人,计算人体的每日容许摄入量(aDi值);对于营养素,为制定每日推荐摄入量(RDi值)。

(三)暴露评估

暴露评估主要根据膳食调查和各种食品中化学物质暴露水平调查的数据进行,通过计算,可以得到人体对于该种化学物质的暴露量。进行暴露评估需要有有关食品的消费量和这些食品中相关化学物质浓度两方面的资料,因此,进行膳食调查和国家食品污染监测计算是准确进行暴露评估的基础。

(四)风险描述

风险描述是指就暴露量对人群产生健康不良效果的可能性进行估计,暴露量小于aDi值时,健康不良效果的可能性理论上为零;同时,风险描述需要说明风险评估过程中每一步所涉及的不确定性。在实际工作中,这些不确定性可以通过专家判断和进行额外的试验(特别是人体试验)加以克服。这些试验可以在产品上市前或上市后进行。

目前全球食品安全最显著的危害是致病性微生物。CaC认为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是迄今为止控制食源性危害最经济有效的手段。HaCCp体系确定具体的危害,并制定控制这些危害的预防措施。在制定具体的HaCCp计划时,必须确定所有潜在的危害,而这些危害的消除或者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是生产安全食品的关键。

二、建立食品安全风险预防体系

(一)建立食品安全风险教育体系

世界卫生组织(wHo)要求所有成员国把食品安全问题纳入消费者卫生和营养教育体系,尤其是在教学课程中,开展针对食品操作人员,消费者、农场主及农产品加工人员进行的符合文化特点的安全卫生和营养教育规划。我国是wHo成员国,也是发展中国家,国民安全C合素质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更应该构建安全风险教育体系。应在现有开设的食品科学技术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增加食品道德与伦理学和食品相关法律法规课程。应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食品道德与伦理方面的教育,培养其规范的伦理道德,增强其法律意识。

(二)建立食品安全风险预防体系

1.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强执法力度。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协调性问题,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完善整合现有的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尽快颁布实施《食品安全法》。

2.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体系。为了实现与国际接轨,防范进口食品给我们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以及不合格的食品流出国门,政府应积极建立在科学分析和风险分析基础上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和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对涉及食品安全的标准和检测方法全部强制采用国际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修改和协调工作,跨越技术壁垒,实现与国际接轨。

三、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食品的风险评估就是评价食品中存在的添加剂,污染物,毒素或致病有机体对人类的健康产生的潜在不利影响,通常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情况交流这三个环节。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办法,国际上公认的原则只有一条,那就是危险性分析的框架,或者是叫风险分析的框架。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法律规定的、有权威性的风险评估机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营养与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冯平都认为:第一、应该把风险评估纳入法制轨道,用法律的形式来保证风险评估的实施;第二、培养专门从事食品安全评估的人才;第三、要有专门的机构来从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第四、要积极进行国际交流,及时了解国际上的先进经验,逐步建立、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首先,应建立具有完全法律地位的风险评估机构,赋予其法人资格,使他们能独地做出行为,拥有准公共权力,保障它们的独立性。权威性、公正性;同时也对其成立资格做出明确的规定,保证它的专业技术性;其次,建立对风险评估机构的监督约束机制,包括自律机制、互律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

风险评估机构的运作机制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a.风险评估机构负责对食品安全进行基于准确、客观、科学、全面的数据的评估,向消费者提供有关食品中可能存在及已被评估的风险信息,并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降低风险的行动措施,以及编制风险评估报告;b.为降低评估成本,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风险评估机构可委托经过依法设置和依法授权的、已获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的、能为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等技术服务的法定技术机构或组织为其提供风险评估的数据依据;c.风险管理机构根据风险评估报告,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措施,并监督执行。

四、结论

食品安全文化评估篇3

关键词:风险分析食源性疾病定量微生物

RiskanalysisandFood-borneDiseaseSurveillance&Control

GaoweiweiLiUHongwanGLiwei

(ShanghaimunicipalCenterforDiseaseControl&prevention,Shanghai200336)

[abstract]thispapermainlyintroducesriskanalysisanditsapplicationinthefood-bornediseasesmonitoring.Bysummarilyanalyzingtherelatedriskassessmentworkathomeandabroad,thispaperexpoundstheapplicationprospectoftheriskanalysisinfood-bornediseasesmonitoring.thatriskanalysisinassessingfoodcontaminantsharmlevel,formulatingmeasuresforimplementationoffoodsafety,preventingandcontrollingfood-bornediseases,andbetterprotectinghumanhealthisveryimportant.

[Keywords]Riskananlysis;Food-borneDisease;Quantitative;microorganisms

近年来,风险分析的应用开始逐渐深入到卫生领域。2009年6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简称《食品安全法》)也是我国第一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把风险分析的概念正式应用到食品安全领域,也对公共卫生的学科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风险分析在食源性疾病监控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1.食源性疾病的概念和监控现状

1.1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食源性疾病定义为: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感染或中毒。我国2009年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把食源性疾病定义为: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常见的致病因子有各种致病微生物、真菌及其毒素、天然毒素、寄生虫和有毒化学物等。

1.2国内外食源性疾病监控现状

近年来食源性疾病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美国通过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网(Foodnet)、国家法定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公共卫生实验室信息系统、海湾国家弧菌监测系统、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等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其他还包括:完整的食源性疾病负担评估、风险分析理论模型的建立及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构建基于内科医生组织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食源性疾病症状监测系统、不明原因食源性致死因子研究等。此外,美国还开展了食源性疾病归因资料研究,这也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汇聚了包括来自美国、英国、丹麦等国家的食品卫生专家。

欧盟自1980年起由wHo在欧洲组织实施食源性疾病监控项目。该项目由德国联邦危险性评估研究所(BFR)管理,主要是为完成区域性范围内的目标而设立,为适应社会发展、监控食源性疾病提供信息。自1980年运行以来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青睐,参加成员由最初8个国家增加到52个欧盟国家中的51个。

美国制定食品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风险评估工作主要由卫生和人类服务部(DHHS)、农业部(USDa)、环境保护局(epa)完成。2003年美国农业部(USDa)成立了一个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确定风险评估的优先领域,提供实施风险评估的技术指导,加强各机构在风险评估中的合作与交流。美国的食品安全标准都是在进行客观的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的。

丹麦拥有较完整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其监测范围涵盖了“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病原物质监测,尤其是启动了沙门菌监测、微生物溯源技术应用、在特殊病原物或特殊食品中的风险评估等监测项目。

英国每年都发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测报告,同时英国也在开展从动物到食品的微生物指纹图谱追踪,还发展了根据每年不同食品所致的发病情况估计该类食品相对危险度的方法。

加拿大建立了食品监督系统(CFi),并由卫生部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以提供一个早期检测系统,为评价控制策略提供基础。同时该国还建立了食源性疾病暴发应急预案,采取综合应对措施,以确保所有相关机构在食源性疾病暴发时能迅速动员并应急响应,从而减轻并控制风险。

中国建立了全国性的食物中毒网络直报系统,并在2000年开始了全国性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各省市,这一网络将进一步扩大到中西部地区。目前,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报告系统也正在不断完善。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人口流动以及战争和自然灾害,食源性疾病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有越演越烈的趋势。食源性疾病可能在局部地区、全国或国际范围发生,它不仅会影响人类健康,有时还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影响。2008年首先在中国暴发的婴幼儿食用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致病事件至少造成26万余人生病,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因此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控亟待加强,并迫切需要寻求更新的监控理念和技术手段,同时还需要世界各国的协同作战。

2.食品风险分析的概念和应用

2.1概念

食品风险分析是包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信息交流3个组成部分的科学框架,其中风险评估是整个体系的核心和基础。风险分析的根本目标在于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促进公平的食品贸易。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CaC)会对风险分析的一系列定义[1]如下:

危害(Hazard):食品中含有的,潜在的将对健康造成副作用的生物、化学和物理的致病因子。风险(Risk):由于食品中的某种危害而导致的有害于人群健康的可能性和副作用的严重性。

风险分析(Riskanalysis):是包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信息交流3个组成部分的科学框架。

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是包括以下步骤的科学评估过程:(1)危害确定,(2)危害特征描述,(3)暴露评估,(4)风险特征描述。其中,危害确定(Hazardidentification):对可能在食品或食品系列中存在的,能够对健康产生副作用的生物、化学和物理的致病因子进行鉴定。危害特征描述(HazardCharacterization):定量、定性地评价由危害产生的对健康副作用的性质。对于化学性致病因子要进行剂量-反应评估;对于生物或物理因子在可以获得资料的情况下也应进行剂量-反应评估。剂量-反应评估(Dose-Responseassessment):确定化学的、生物的或物理的致病因子的剂量与相关的对健康副作用的严重性和频度之间的关系。暴露评估(exposureassessment):定量、定性地评价由食品以及其它相关方式对生物的、化学的和物理的致病因子的可能摄入量。风险特征描述(RiskCharacterization):在危害确定、危害特征描述和暴露评估的基础上,对给定人群中已知或潜在的副作用产生的可能性和副作用的严重性,做出定量或定性估价的过程,包括伴随的不确定性的描述。

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这个过程有别于风险评估,是权衡选择政策的过程,需要考虑风险评估的结果和与保护消费者健康及促进公平贸易有关的其他因素。如必要,应选择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包括取缔手段。

风险信息交流(RiskCommunication):贯穿风险分析整个过程的信息和观点的相互交流的过程。交流的内容可以是危害和风险,或与风险有关的因素和对风险的理解,包括对风险评估结果的解释和风险管理决策的制定基础等;交流的对象包括风险评估者、风险管理者、消费者、企业、学术组织以及其他相关团体。

2.2风险分析的应用

1986-1994年举行的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中形成的实施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协定(agreementontheapplicationofSanitaryandphytosanitarymeasures,SpS协定)[2]中强调,食品的安全措施应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联合国成员国应确保其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是采用有关国际组织制定的风险评估方法,并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对人、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进行风险评估。199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pwHo)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了危险性分析应用于食品标准制订的联合专家委员会,第一次提出在食品安全领域进行危险性分析的新概念[3]。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alimentariusCommission,CaC)于1997年正式决定采用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风险分析术语的基本定义,并把它们包含在新的CaC工作程序手册中。目前,风险分析已被公认为是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世界卫生组织在2001年召开的第53届世界卫生大会上重申,要最大可能地利用发展中国家在食源性因素风险评估方面的信息来制定国际标准。

3.风险评估与食源性疾病监控

3.1点评估

概率评估点估计(point-estimate):数据输入为单一的数字,例如平均值或95%置信区间上限值(一般是表示“最坏的情况”,即worstcase分析)。点估计应用比较简便,节省时间,但是点估计的不足在于对风险情况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解,通常忽略评估信息的“变异性”和“不确定性”。如“最坏情况”评估通常是描述一个完全不可能发生的设想,即所有的情况都做最坏的估计,由此得到的评估结果常常在现实中是不客观的,容易带来对风险问题的错误理解。一般来说,“最坏情况”的评估只是作为最保守的估计。

3.2概率评估

与点评估和简单分布相比,概率暴露评估模型可用来描述食品污染物的暴露风险分布,如对某一特定的健康影响发生的概率;它也可用于描述最终可能用于概率风险评估的暴露分布。在概率分析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monteCarlo模拟分析[4]的方法,市场上的风险分析软件@risk4.5、CrystalBall等可用于食品中污染物暴露评估模型的构建。在食品污染物的膳食暴露概率分析的模型中,食品消费数据及残留量/或浓度数据均使用分布,并且依据每一个输入的分布,找出与暴露过程相一致的数学模型,用随机生成的一些数值来模拟膳食暴露。即一旦模型和输入的数据被选择了,运用合适的软件系统,就可以设置所需的模拟和重复数据,并且可以利用这个模型对所有可能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也可对一些与暴露评估相关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定性。

3.3风险评估的应用

3.3.1生物性污染物风险评估

2002年wHo/Fao联合评估专家组完成了蛋和肉鸡中沙门菌的风险评估。鸡肉中沙门菌的风险评估尚未能包括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食物链。评估结果显示,降低被沙门菌污染鸡肉的流行率与人群患病的危险性密切相关,如果将鸡肉中沙门菌的污染率由20%降低到10%,可使人群的感染发病率降低50%。蛋中肠炎沙门菌的风险评估表明,降低鸡群中肠炎沙门菌的流行率可直接降低人群的发病率。模型可同时用于评估改变蛋的储存时间和温度对人群发病的影响。改变烹调方式无助于交叉污染带来的发病危险性,而家庭引起交叉污染是引发疾病的重要来源[5]。

2004年wHo/Fao联合出版了有关即食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风险评估报告。报告指出,摄入一定量单增李斯特菌引起疾病的概率与疾病的三大要素有关:食物、菌株的毒力和消费者的敏感性。评估模型显示,在不同的国家摄入单增李斯特菌菌量导致疾病的危险性差异没有显著性,而不同的加工、操作方式影响了食品的污染途径和餐后致病的危险性。预防和控制食品消费时的污染水平,将对降低李斯特菌病有显著影响,特别是控制好储存温度和时间,将减轻细菌生长带来的危险性。迄今,李斯特菌病患者都与摄入了不符合李斯特菌限量标准的食品(0CFU/g或100CFU/g)有关。单增李斯特菌的风险评估仅关注于即食食品,并且仅调查了超市至消费阶段。危险性特征描述的结果受到模型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细菌在食品中的污染情况、污染水平、繁殖情况、人群消费特点以及副作用等与摄入相当数量的单增李斯特菌细胞之间的关系。用于单增李斯特菌评估的定量资料仅限于欧洲食品,对消费特征的描述也仅限于加拿大或美国。

在国内陈艳等[6]人为模拟生牡蛎消费引起副溶血性弧菌(Vp)疾病的危险性,在福建省开展了定量微生物风险评估。结合暴露评估模块的结果与贝塔-泊松剂量反应模型,推测由消费Vp污染的生牡蛎导致疾病发生的危险性,分析结果表明,零售期间牡蛎的未冷藏时间、零售带壳牡蛎体Vp密度的对数值、冷却持续时间和气温等因素与疾病发生的危险性显著相关。采取缩短零售期间牡蛎的未冷藏时间、快速冷却、微热处理和冷冻贮存等控制措施,能够明显降低疾病发生的人数。该研究为我国制定减少Vp对公众健康影响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此外,Fao/wH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7],根据流行病资料和动物实验结果采用数学模型估计黄曲霉毒素(aF)的致癌作用强度,即每人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1ng,每年能在10万人中增加肝癌的病例数。经综合多项研究的结果,得出在HBsag(-)人群中,每人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1ngaF,每年在10万人群中可增加0.01个肝癌病例,而在HBsag(+)人群中,则可增加0.03个肝癌病例。

3.3.2化学污染物风险评估

JeCFa在广泛收集各国数据的基础上,对丙烯酰胺进行了系统的评价[8],丙烯酰胺非致癌效应的noeL为2ug/kgbw;而根据动物致癌实验的结果,最保守的致乳腺癌的BmDL0.3mg/kgbw。评价结论为:平均摄入量不会产生有害作用,但不排除高消费量发生神经损害的可能。

苏丹红作为一种染料在工业上应用广泛,因其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危险性,我国及欧美等国家严格限制其作为色素在食品中进行添加,但目前在我国和欧美市场上发现了含苏丹红i的食品,这引起了公众的普遍关注。宋雁等人就苏丹红i-Ⅳ在食品中的污染情况、人体暴露情况、人体接触途经及生物标志物、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险性等方面进行评估[9]。

高峻全等人运用总膳食的方法得到了2000年中国成年男子和全国平均膳食中铅、镉摄入量及占暂定每周允许摄入量(ptwi)数据,结论表明中国不同地区膳食铅、镉的摄入量是安全的,只有某些地区的个别样品超过中国食品中铅,镉限量标准[10]。

4.小结

风险分析在科学评估食品中污染物危害水平、制定切实有效的保障食品安全的管理措施、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生、更好地保护人类健康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对上述内容开展监测,对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制度”,确立了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中对于健康危害的评价采用风险评估的手段,并将这一手段作为一种制度加以规定,充分反映了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更加强调科学性,也标志着我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原则和方法开展风险评估研究工作并制定相应规范,将风险评估与管理相结合,使我国的食品标准体系和卫生管理规范与国际接轨。

主要参考文献:

[1]CodexalimentariusCommission,JointFaopwHoFoodStandardsprogramme,proceduralmanual,12thedition,FaoRome,2001.432-444

[2]wto.agreementontheapplicationofSanitaryandphytosanitarymeasures,1994.

[3]Fao/wHo.applicationofriskanalysistofoodstandardsissues.in:ReportofaJointFaopwHoexpertConsultation.Geneva,Switzerland,wHo,1995

[4]ZwieteringmH,vanGerwenSJC.Sensitivityanalysisinquantitativemicrobialriskassessment.intJFoodmicrobiol,2000,58∶213-221

[5]worldHealthorganization,FoodandagricultureorganizationoftheUnitednations.RiskassessmentsofSalmonellaineggsandbroilerchickens,microbiologicalriskassessmentseries1,2002

[6]陈艳,刘秀梅福建省零售生食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定量危险性评估[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6年18(2):103-107

[7]worldHealthorganization.evaluationofCertainContaminants,wHotechnicalReportSeries930Geneva:wHo2006

[8]worldHealthorganization.SafetyevaluationofCertainFoodadditivesandcontaminants,wHoFoodadditivesSeries40,ipCS.Geneva:wHo1998

食品安全文化评估篇4

关键字:食品安全添加剂危险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R1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7-0197-02

1食品添加剂使用现状

随着现代化的食品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食品的加工品种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广大顾客的需求,食品行业采用了越来越多的手段和方法,其中最常见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在食品中添加添加剂。随着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添加剂已经成为食品工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目前,食品添加剂的种类繁多,在食品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2目前,食品工业中常见的食品添加剂主要有:

2.1防腐剂

目前食品工业中常用的防腐剂主要分为:有机防腐剂、无机防腐剂以及生物防腐剂等。其中有机防腐剂主要包括苯甲酸以及盐类、丙酸及其盐类、双乙酸钠及其脱氢乙酸和山梨酸记忆盐类等。无机防腐剂主要包括亚硫酸及其盐类、亚硝酸盐类以及各种来源的二氧化碳等。

在这些防腐剂中,使用最多的就是苯甲酸和苯甲酸钠,如果其摄入的过多,会对人身的肝脏、血压、心脏等产生影响。另外,还有山梨酸,它具有较低的毒性,是公认的防腐剂之一,但是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报道,说明过多的摄入山梨酸也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2.2抗氧化剂

食品中常用的抗氧化剂主要有:二叔丁基甲酚,主要用于食用的油脂以及干鱼制品当中,还有叔丁基茴香醚,它主要是用于油炸食品以及方便面和罐头等;另外,还有Ve、VC和异VC等,分别用于婴儿食品和奶粉,以及鱼肉制品和冷冻食品等。

2.3乳化剂

食品乳化剂是添加于食品后可以显著的降低油水分层的张力,使得互不相容的油物质和水物质能够形成稳定乳液的状态。目前,食品工业中对乳化剂食用较为广泛的是脂肪酸单甘油,还有蔗糖脂、山梨糖醇脂等等。

2.4食用色素

食用色素主要可以分为合成色素和天然色素两种,其中天然色素的优点就是相对的安全性较高,它具有天然和健康效应。近年来,天然色素在国际市场上销售逐年增加,其中销量较好的主要有:红曲红色素、姜黄色素、高粱红色素以及叶绿素铜纳和玫瑰加色素等。

3食品添加剂管理中的危险性分析

3.1危险性分析的基本概念

危险性分析是由危险性评估和危险性管理以及危险性信息交流等三个部分组成的过程。这三个部分彼此独立,同时也是相互统一的。它分析的内容主要有:危害识别、暴露评估、危害的描述以及危险性的描述等。危险性分析最初出现在环境科学的危害控制中,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被应用到了食品的安全领域,目前危险性分析在国际食品安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首先,它是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依据,其次,它也是食品国际贸易卫生措施的依据。

3.2危险性分析的评估方法

危险性评估方法主要有:

危害识别,即对在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对人体健康引起不良结果的生物和化学等物理因素的识别。

危害描述,即对与人体健康危害有关的不良结果所产生的定性和定量的评价。

暴露评估,及对人体通过食物摄入的以及其他相关来源暴露的生物、化学以及物理等因素所进行的定性和定量评估。其中,暴露评估首先计算的是食物的消费量,然后通过经营调查,以此来测定食品中危害物质的含量,再计算出不同人群对危害物质的暴露水平。

危险性描述,即用来进行危害识别、危害描述以及暴露评估的基础,通过对特定的人群进行的定性和定量的估算,对危害发生的可能性、伴随性的不确定性进行检测的过程。

3.3危险性管理

所谓危险性管理,是指通过危险性评估的结果,以此来权衡并制定政策的一个过程。先危害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的有效的控制这些危害,做到尽可能的保障公众的健康。从危害性管理的四个要素分析来看,它主要具备危险性的评估、管理决策的执行,检测和评估等四个要素。

4食品添加剂危险性分析的应用

4.1食品添加剂危险性分析步骤

危险性分析应用到食品的安全领域中,首先要把握食品危险性分析的步骤,即危险性评估、危险性管理以及危险性的信息交流。本文前面已经对前两个步骤做了介绍,下面就对危险性的信息交流做一个分析。

危险性信息的交流是指在危险性评估人员和危险性管理人员以及消费者等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危险性信息交流的对象包括政府机构、企业乃至消费者和消费者组织以及一些学术界等。

4.2食品添加剂威胁性分析的应用

首先是定性分析方法的应用。定性方法是以非数字化的分类为基础做出的水平评分,目前,定性分析方法主要用于描述大部分微生物危险性特征,或者化学安全通过权衡各因素来进行危险性的管理。这种分析方法常用与食品的管理计划的设计、HaCCp中期的定性化分析;除此之外,它还用于标准的制定比如wto等协议的判定等。

其次是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定量分析方法常用与建立定量化的危险性评估模型,例如JeCaF就是应用动物模型来评估食品的化学性危险;除此之外,定量分析的方法还通常被用于一些国家的贸易纠纷的解决当中,因此,目前世界上广泛应用的食品安全管理方法也是需要进行定量分析的。

从我国目前的食品添加剂威胁性应用分析来看,我国的食品卫生标准几乎没有应用危险性分析的原则来制定,尽管在视屏添加剂的危险性分析中,很多分析方法被广泛的应用,但是食品添加剂的威胁性定量分析的方法还有待展开和应用。

5结束语

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添加剂在食品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因为添加剂的过分使用而导致的食品安全事故也伴随而来。为了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和准则。随着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如苏丹红和三聚氰胺等事件的产生,我国更应该加快规范食品行业的步伐,重视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关注,规范我国的食品行业。

参考文献

[1]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一编辑室.中国食品工业标准汇编:食品添加剂卷(上中下)[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2]凌关庭.食品添加剂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食品安全文化评估篇5

《财经》记者叶逗逗

“三聚氰胺”阴影尚未消散,“瘦肉精”恐慌却又袭来。至2月19日,广州市“瘦肉精”中毒事件发病人数增加到70人。中国人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神经已经无比脆弱,食品安全不啻为最大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之一。

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食品安全法》。自2007年12月《食品安全法》草案进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首次审议以来,历经两届人大、两届政府、四次审议,这部法律终于出台。

《食品安全法》将于今年6月1日正式实施。它建立了风险评估机制、召回制度、标准的统一等制度,对解决中国食品安全的问题不无促进作用。中国社科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永建称,它是中国食品安全管理立法的一个“里程碑”。

加强食品企业的监管力度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严重,一直被归咎于对违法企业处罚力度不够和行政管理体制混乱。但食品行业的专家指出:“安全的食品不是监管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

中国目前约有45万食品生产者、288.5万食品经营者,他们大部分都采用中小型的、分散型的企业生产模式。立法机关建议食品生产经营者作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为此,《食品安全法》确定了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食品标签制度、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索证索票制度、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等。

同时,《食品安全法》也加重了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未经许可生产食品添加剂的;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经营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杂掺假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货值在1万元以上的,将被处以货值金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原先最高只有销售额的5倍。

除了加强行政处罚,民事赔偿额度也大幅度提高。《食品安全法》规定,违反本法规定,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生产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害,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10倍于价款的赔偿。

中国目前有关民事惩罚性赔偿的法律规定,只见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该法规定,售假卖假欺诈的行为,应双倍返回商品价款。

针对层出不穷的虚假广告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情况,《食品安全法》规定,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这不仅第一次在法律的层面上将个人纳入虚假广告承担责任主体的范畴,而且从法律责任的分担上,采取了非常严格的连带责任。

所谓“连带责任”,是指如果消费者购买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合法权益受到了损害,他可选择向食品生产经营者要求承担全部赔偿责任,也可以选择向在广告中为消费者推荐过这个食品的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要求全部或者部分赔偿。

食品经营者或者广告团体、个人在承担赔偿责任后,可根据各自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再分配责任。

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在《食品安全法》中得到确立,成为这部法律最大的亮点之一。

张永建认为,正是在法律上确立和保证风险评估体制的建立,使得对食品安全的监督有了更可靠的科学基础。

从食品安全专家的角度来看,食品安全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张永建告诉记者,除企业管理和政府监管体制问题,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最重要的是食源性疾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这都是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如上个世纪上海爆发的因食用受污染毛蚶引起的甲肝大爆发、北京的“福寿螺事件”、欧洲的疯牛病等,都是食源性疾病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

因此,如果一个权威的机构和部门能够对这些引发食品安全的物质进行科学检验,告诉民众怎么样才能避免这种危险,消费者的紧张和不安全感就会缓解。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陈君石教授告诉记者,国际上有这样一个共识,认为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建立风险评估分析框架。

据陈君石介绍,风险评估体系应该有三个部分,即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

其中,风险评估是由专家来做,旨在判断这个食品中的物质是否有毒有害,人体摄入多少会影响生命健康安全。专家根据政府的要求来做风险评估,但专家的结论应该是独立的,不受政府的影响。

专家的评估结果告诉政府后,政府要根据专家科学的结果,参考当地当时的各种情况作出决策。这个政府的决策,大到法律法规的修改,小到检验措施、标准的制定以及进出口政策的调整。这是风险评估框架中的第二部分内容。

第三个部分,就是风险信息交流。陈君石教授介绍说,专家的评估决定、政府的决策需要在第一时间完全告诉民众。信息交流的对象应该包括所有和食品安全利益相关的集体和个人,包括专家、政府、老百姓、媒体、生产经营者、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等等。而且这种交流应当是双向的,不只是专家和政府来晓谕民众。

陈君石认为,中国目前不缺少风险评估框架中的第一、第二部分,欠缺的是第三部分的风险交流。很多时候,食品安全事件信息不是来自于卫生部、农业部和质检总局等,而是来自媒体,这之中缺乏权威的声音。

陈君石表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成功的基础在于专家科学、权威的评估,这只能由部级别的机构来做,各地政府没有必要跟风而上,都建立一个自己的食品安全评估机构。

统一食品安全标准

中国分段管理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导致中国食品安全标准政出多门。

目前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标准,分为农业部制定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卫生部制定的食品卫生标准、国家质检总局制定的食品质量标准以及各相关食品行业的标准。

2004年发生的“毒黄花菜事件”,集中反映了各标准“打架”的现状。2004年3月5日,沈阳市卫生监督所发现部分黄花菜二氧化硫残留量严重超标。据了解,黄花菜在加工、烘干过程中,用二氧化硫熏蒸可起到漂白和防腐作用,但过度使用二氧化硫会导致食用者肺部水肿、声门痉挛,甚至窒息死亡。因此,当时二氧化硫超标的黄花菜被称为“毒菜”。

但什么才是“不合格的黄花菜”,却颇具争议。卫生部制定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原商业部牵头制定的《黄花菜国家标准》、质检总局牵头制定的《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农业部无公害食品《干制金针菜》标准等,对黄花菜的管理标准均不统一。各地卫生部门在查处的时候执法也就不统一。

这一事件,最后由国务院领导亲自协调,以卫生部下发文件、统一规定黄花菜中二氧化硫残留量标准不得超过200毫克/千克而告终。

为了避免前述问题再次发生,《食品安全法》规定,卫生部要对现行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陈君石教授充分肯定了标准统一对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带来的重大意义,但也对这项工作的艰难程度作了估计。他告诉《财经》记者,统一标准的难度,就在于打破目前分段管理、各管一块的利益格局。

监管体制问题犹存

安全标准不统一,其源由来自于监管体制的不统一。“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管理效率低”,一直是症结所在。

食品安全监管的内容比较复杂,“从田间到饭桌”,食品的生产、流通、销售到餐饮业都离不开监管。这也使得农业部、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商务部、海关总署、公安部等十几个部门都具有管理食品安全的职能,这样的管理体制的后果就是,监管容易出现重叠、模糊和真空地带。以至于“七八个部门管不住一头猪”,“十几个‘大盖帽’管不住一篮菜”。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丛斌认为,三鹿“毒奶粉事件”的一个原因,就是多头管理、责任不清。

因此,有识之士提出,首先要减少监管部门,同时明确监管部门的职责;要对食品安全管理实现“无缝隙”管理。比如在三鹿“毒奶粉事件”中,三聚氰胺添加发生在奶站,而奶站在事发前竟然没有一个职能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完全处于失控的状态。

2003年3月10日,国务院组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这是中国惟一带着“食品”二字的监管单位。中央政府希望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局能够在部门林立、政出多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起到综合协调的作用。当时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曾经说,食品药品监管局的任务,就是要充当国务院在食品安全管理上的“抓手”。

然而,实践证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所履行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开展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调查的职责,由于没有在法律上能到确认、规范和保障,要执行到位,又谈何容易?

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的决定》(国发[2004]23号文)下发,确定了“以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监管模式。

在国家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后,《食品安全法》最初的立法思路也基本上延续了这份文件中对于部门职能的安排:由卫生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的制定,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而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不过,这种毫无建树的监管体制规定,没有得到立法机关的认可。这也直接导致《食品安全法》草案不能按照常规在三审时候通过。

最终,《食品安全法》增加规定,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但这个委员会如何建制、如何管理、具体职责是什么,还有待于国务院作出进一步规定。

食品安全文化评估篇6

风险评估是发生危害概率和后果严重程度二者的综合分析,关于食品风险从业者不能只考虑某种食品发生危害后的严重程度。风险评估包括四个部分――危害确认、危害特征表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

食品安全风险

我国卫计委每年均会公布食物中毒事件报告,截至2015年,报告中公布的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和中毒人数仍占据首位,分别为33.8%和53.7%。致病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是世界公认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之一,比消费者和媒体关注的假冒伪劣和制假掺假问题更为严峻。

对于食品安全风险,大多数人希望是零风险,即100%安全且没有风险。实际上,没有100%安全的食品,风险没有办法完全消除,只可能被降低,风险评估从业者的目标是将食品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风险评估是发生危害概率和后果严重程度二者的综合分析,关于食品风险,从业者不能只考虑某种食品发生危害后的严重程度,而不考虑这种食品的摄入量和摄入频率等问题,离开剂量谈风险是没有意义的。

当前,风险评估从业者对食品安全研究的领域主要有三大块:一是危害控制,包括建立质量体系;二是危害检测和确认,如快速检测手段:三是过程控制,如风险评估。董庆利老师介绍的就是风险评估,他介绍说:“风险评估包括四个部分――危害确认、危害特征表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

预测微生物学的概念和发展

预测微生物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当时由于食品灭菌的需要,学者开始关注微生物的变化,直到20纪初,随着食品罐头业的发展需要一些灭菌方面的检测,预测微生物也随之开始发展。20世纪30年代,罐头灭菌需要检测特定温度下杀菌所需时间,从而诞生了经典的衡量灭菌时间概念,或称其为衡量微生物耐热性指标。

1983年,一支由30位微生物学家组成的食品小组用计算机预测了食品的货架期,建立了腐败菌生长数据库,正式拉开了预测食品微生物的帷幕。预测微生物学创始之初,有学者认为其预测不够精确,但试验证明其模型误差不大于微生物试验所带来的误差,这使预测模型在食品工业和食品检控领域取得了信任。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预测微生物学迅猛发展。预测模型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为快速评估环境和食品组分对食品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以及监测产品中微生物生长动态提供了便捷的平台。

预测微生物学的主要目的是运用数学模型对微生物生长行进定量分析,使人们能够在没有进行微生物检测的前提下,预测微生物的生长和死亡,槭称钒踩提供重要保障。食品预测微生物学在食品货架期、食品安全的预测和管理中有重大应用价值,是食品微生物学中一个很有前景的研究领域。微生物在理想的环境下是按照二分裂式指数型(2n)生长的,具体数据见表1。

虽然预测微生物学的专家们预测了微生物在理想环境下的二分裂式指数型,但是微生物不可能严格按照其生长。一般来说,微生物的生长期分为四个时期――延滞期(适应期)、指数期(生长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只有微生物的生长存在规律,才可以建立模型来预测其生长,从而更好的检测和控制微生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预测微生物学也不断地采用一些计算机运算方式进行计算。例如,对微生物的生长、残存、抑制和多种微生物的竞争来进行数学的建模和观测。预测微生物学可以看成受到外界环境影响下的响应,也就是模拟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的变化,从而用于整个食品质量体系,比如管理、建立特定的食品安全目标、危害控制点的设定进行参考。随着预测微生物学和很多软件包括生物数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预测微生物学的整个数据库就更加的完善。

风险评估的数学模型就是模拟微生物的变化,所以可以采用一些概率的方式来解释微生物的变化。比如,微生物在特定的食品或介质表面生长/不生长,或存在的概率情况。一般来说,把预测微生物学的模型分成初级、二级和三级,初级是研究特定温度下的微生物的生长情况;二级是模拟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的影响下的变化,比如迟滞期时间和生长率的变化;三级模型就是建立界面友好的模型。

预测模型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以简化等式来模拟微生物的实际动态变化;二是用于预测非检测条件下的可能情况。国内外预测微生物学风险评估的现状

截止至2016年,wHo/Fao(世界卫生组织和粮农组织)已连续发表了19部关于微生物风险评估的系列报告,内容涉及禽肉、即食食品、水、婴儿配方粉、水产品、蔬菜等不同食品基质中的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阪崎肠杆菌、弧菌、病毒等致病菌,其已经成为指导全球开展相关评估和制定相关标准的权威性技术文件。

我国的微生物风险评估起步较晚,但自2000年以来,已经先后开展了带壳鸡蛋中沙门氏菌、生食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即食肉制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及婴儿配方粉中阪崎肠杆菌的风险评估。近年来,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多次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项,对常见食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蜡样芽胞杆菌等进行了评估。

食品安全文化评估篇7

[关键词]新形势兽医公共卫生问题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180-01

兽医公共卫生已经成为了利用兽医公共卫生学知识以及所有兽医技术手段最为直接的渠道,兽医公共卫生能够有效保护人类生存以及安全,人畜共患病不仅仅能够影响到我国整个畜牧业的发展,更加会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命安全以及健康,从动物性的食品获得丰富营养物质的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危害,动物也为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对于人类自身的生存构成了长期潜在的威胁,因此,必须采取兽医公共卫生安全的措施。下面,笔者就浅谈兽医公共卫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兽医公共卫生面临的问题

伴随着当前科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医学和兽医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二者之间相互渗透,进而发展出了一门边缘性的学科,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兽医公共卫生学,兽医公共卫生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比较医学、环境保护、基础医学、动物性食品卫生学以及人畜共患病的研究。兽医的公共卫生已经成为了公共卫生体系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兽医公共卫生核心的领域就是要对人畜共患病进行防控,对动物性的食品安全进行保障。因为动物性食品污染以及动物染疫而导致的人畜共患病以及食源性疾病不断流行和发生,规模化的养殖污染十分严重,这些都使得兽医公共卫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和威胁。全世界已经得到证实的人畜共患病一共有两百多种,其中,在公共卫生领域中对于人类危害十分严重的大约有九十种,在多个国家流行的主要有五十余种,很多人畜的共患病能够经过动物或者动物产品传播给人类,还可能会因为染病动物、有害动物产品以及废弃物的不当处理,进而导致动物疫病的流行以及传播。近些年来,新发生的人畜共患病以及已有的人畜共患病已经在世界上各个地区都流行和爆发,直接危害到了人们的健康,威胁到了整个世界的公共卫生安全。

二、兽医公共卫生面临问题的对策

1.兽医公共卫生要完善监管体系

兽医已经成为了完善公共卫生安全最为重要的力量,为了对人畜共患病发生进行防止,对动物性食品的安全进行保障,促进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保护人体的健康,维护公共卫生的安全,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监管体系。今后仍然需要将法律、法规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不断加强职能部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一个完整兽医公共卫生的组织体系,加快进行人医和兽医一体化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避免管理空白以及职能交叉,加强人畜共患病的防控研究体系的建设,完善人畜共患病的预警体系以及防控制度,建立健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以及动物疫情应急的预案,完善其应急手段。做到从源头做起,加强动物性食品安全管理、动物卫生管理、饲料安全管理以及兽药残留管理,建立健全兽药的残留检测系统,完善兽药残留的监控计划。加强病原微生物自身的安全管理,进一步对转基因生物所具有的安全性进行评估以及研究。建立起反生物的恐怖应急系统以及反生物的恐怖信息系统,提升对生物恐怖等等突发事件进行应对的能力,提升兽医公共卫生的技术保障的能力,建立健全稳定财政的保障体制。

2.兽医公共卫生要建立风险评估体系

所谓的风险评估是对风险进行分析、研判,主要通过对人畜共患病的情况实施的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来制定出与之相对应疫病控制措施和疫病预防措施,建立健全食品的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于有害因素、动物性食品污染以及食源性疾病实施检测,建立健全动物食品的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对于包括饲料、饲料添加剂以及兽药等动物性食品实施风险评估,进而提出风险管理的措施。从养殖污染治理、节能减排以及动物防疫等关键的环节着手,坚持资源化原则、减量化原则、生态化原则以及无害化原则,对于扩建养殖场、新建养殖场以及改建养殖场实施环境影响的评价,将结果纳入到风险评估体系之中。

食品安全文化评估篇8

如何在具体工作中科学有效地实施《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范》,本文介绍了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重要性,结合实际工作对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叙述了几点体会,具体论述了要做好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对重大活动餐饮服务提供者进行资格审核制度,认真地对重大活动餐饮服务提供者提供的食谱进行审定,严格地对餐饮服务进行现场监督检查,科学地对重大活动食品安全监督工作作出技术总结,从而确保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健全对重大活动餐饮服务提供者进行资格审核制度

重大活动主办单位应在活动举办前20个工作日,向当地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申请重大活动餐饮服务提供者的资格审核,通报重大活动的相关信息并填写我市重大活动登记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在活动举办前的2~3天,选派2名以上的食品安全监督员深入主办单位,进行重大活动餐饮接待单位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情况事前评估。

为了项目突出、明了、准确、无遗漏,依据《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范》,将评估的有关内容制作了“重大活动接待单位食品安全评估报告”。

报告分4部分:①第1部分是重大活动基本情况明细。涉及重大活动名称、主办单位、参加人数、接待单位、活动时间、负责人等内容,重在明确重大活动的等级和责任人;②第2部分是专项评估事项。涵盖评估内容和对所列评估事项的专项评估意见。评估内容包括对接待单位是否具备承办“重大活动餐饮服务的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评估(内容包括有效餐饮服务许可证、从业人员有效健康证及健康档案记录、与重大活动供餐人数及规模相适应的接待能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a级或具备与a级相适应的条件、生活饮用水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接待单位有关食品安全从业条件、设备条件评估(内容包括食品安全管理组织和管理人员及管理制度设立情况、食品加工经营场所布局设置情况、食品安全设备设施运行及记录情况、专间及库房设置管理情况、食品生产加工制作过程监督检查情况、直接入口食品加工操作情况、从业人员健康检查证明及健康情况、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及食品安全意识状况、食品用具工具容器及餐具清洗消毒情况、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和采购记录情况、食品留样设施及记录管理情况);评估意见分为符合要求、基本符合、不符合3项。③第3部分是评估结论,是评估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整改验收情况、总体评估意见。食品监管人员针对评估报告所列的的每一项内容进行评估,通过资料审核和现场检查,对能满足接待任务要求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同意承办此次重大活动餐饮服务,并与之签订“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承诺书”;对评估意见中,有少量基本符合或有不符合事项但能立即整改的,视为存在食品安全隐患,要及时向对方提出整改意见,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同意其承办重大活动餐饮服务;对评估意见中,有不符合事项又不能立即整改的,视为不能满足接待任务,要及时提请或要求主办单位予以更换。④第4部分为责任承担部分。包括评估单位、评估人员(签名),接待单位(盖章),负责人(签名),收到评估报告日期等事项。此报告一式三份,接待单位、主办单位、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各1份。

对重大活动餐饮服务提供者提供的食谱进行审定

依据《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范》的有关要求制作了“重大活动登记备案表”。此表分3部分:①第1部分是重大活动基本情况和供餐情况明细,包括:重大活动名称、主办单位名称、举办时间、举办地点、人员住宿地点、参加人数;接待单位名称、联系人、联系电话、接待单位地址;供餐单位、日供餐次、供餐方式、供餐地点;监管部门确定监管方式(全程监督、重点监督、配合监督);活动指定或赞助食品名称、来源、食品安全证明情况等。②第2部分是食谱,包括主食、副食、酒水等。③第3部分由供餐单位负责人签字、供餐单位盖章。

这三大部分是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我们对食谱的审定极为细致认真,对承办单位的餐饮服务就餐环境及食品加工场所严格检查;对每一食品原料采购时的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台账登记的落实情况逐一进行检查,确保所购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来源于合格供应商,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谱中如有海鲜、山野菜、山蘑菇、新鲜黄花菜等食品安全风险高的食品,应慎用或建议尽量不使用,对食谱中不安全的食品品种和原料,及时下达重大活动更换食品品种意见书,从而确保重大活动期间不出现食品安全隐患。

现场监督检查

重大活动期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管人员采取全程监督和重点监督等方式进行监督。每餐前都要从食品从业人员的着装、个人卫生是否良好;储存食品原料的场所、设备;食品加工经营场所的内外环境;冷荤间“五专”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餐具、用具清洗、消毒、保洁情况;每份每种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购进索证索票、加工制作、是否按食谱供应、食品留样直到就餐情况等进行巡回监督检查,对食品加工制作重点环节要进行动态监督。现场监督检查中一旦发现从业人员个人卫生不符合规定、食品加工经营场所的内外环境不整洁、餐具用具未按操作规范清洗消毒,未放入专用保洁设施内、食品感官性状异常、食品制作程序和方法不规范、未留样或留样不规范的、供应的食品和菜谱不符等情况,立即责令整改,并制作现场检查笔录和监督意见书及责令改正通知书。

对重大活动食品安全监督工作作出技术总结

食品安全文化评估篇9

关键词:食品机械;安全;风险评估

食品机械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将面临安全卫生问题需要解决。如果处理不好,在安全方面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并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在卫生方面可能造成有害物质向食品迁移,食品中微生物超标,影响食品消费者人体健康。消除和减小安全卫生风险的有效途径,就是进行风险评估,从而提出合理可行的最大限度弱化风险的可行性措施,最终为市场提供安全卫生的食品机械。

一、风险评估基本程序

食品机械安全卫生风险评估基本程序见图1。它是根据食品机械的运转情况、食品加工过程以及操作条件等信息,与食品机械的设计、伤害事故知识和经验等汇集到一起,对食品机械寿命周期内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的过程。整个风险评估过程,可以分为风险分析和风险评定两个阶段。最终,确定食品机械是否需要减小风险或是否达到了安全卫生目标。

二、收集相关资料

为使风险评估尽可能准确地反映食品机械安全卫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工作者必须收集能说明问题的可靠数据和资料。以此作为参考进行分析,提高风险评估精确度。食品机械安全卫生设计中,风险评估时需要收集的相关资料应包括三类:1、有关食品机械安全卫生设计的参考资料包括技术标准、使用功能、机器特性、操作方法、选择材质、与食品接触表面构造、同类产品故障数据、易损零部件情况、预期运行环境等。2、有关机器的限制范围(1)使用限制作为评估对象的食品机械来说,是在有限使用范围内为某种食品加工服务的,因而需要对其用途有所限制。其中包括不同食品加工、不同生产规模、不同使用功能等的使用限制。(2)空间限制如食品机械的应用场所、占用空间、运动范围、安装拆卸和维修操作等的空间限制。(3)时间限制包括食品机械的预期使用情况和寿命极限等的时间限制。3、对工作人员的限制对食品机械的限制不同,风险因存在的危险和涉及的工作人员不同而有所差异。工作人员是指所有暴露于危险中的工作人员,包括食品机械操作者和与机器有关的其他人员。这里所说的操作者,不仅仅指操作食品机械的人,而且也包括对食品机械进行安装调试、维修保养、清洁消毒等有关的所有人员。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体能限制和素质限制方面。其中体能限制包括性别、年龄、体力强弱、人体测量参数、视力和听觉等;素质限制包括文化程度、从事专业工作的经验和能力等。

三、危险识别

通过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后,即可开展食品机械安全卫生设计的危险识别,是作为风险评估的关键环节。任何食品机械,以及不同的人机状态,都可能存在响应程度的危险。针对同期存在的风险,体现如下:危险产生风险,风险包含在危险之中。正确识别食品机械安全卫生的全部危险,需要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多维度、立体的分析。危险识别的全面、准确和真实,将直接影响食品机械安全卫生设计的风险评估和设计质量。进行识别时,要充分认识和确定有危险相关的所有因素,分析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并预见可能性危险产生的种类、产生原因、危险所在食品机械的部位、状态等级和事件等。危险识别时,必须考虑如下因素:1、食品机械的各种状态既要考虑食品机械执行预期功能正常运行的工作状态,同时要预测非工作状态可能出现的危险,并将由于某些可防范性原因(如食品机械零件的失效、运动失控或故障)引起意外的非正常状态纳入重视的范围。另外,对维修保养或调试等辅助作业的危险也应给予充分的重视。2、食品机械的使用寿命食品机械的使用寿命是指其正常工作的无故障工作时间,即从首次开始使用到最后报废或淘汰之间的全过程。目前,食品机械的使用寿命一般采用统计的办法进行定量表示,主要以平均寿命的方式来表达。因此,食品机械的使用寿命阶段,应包括安装调试、试生产、正常生产、维护保养等过程。各个阶段都可能产生各种危险需要进行识别。3、预测可预期的误用在进行危险识别时,必须考虑人的不安全行为,如非有意误用导致食品机械的危险。可预期的误用一般发生在食品机械的使用阶段,可有以下表现形式:可能在食品机械失灵、故障等情况已经发生,操作人员还尚未反映过来,形成人的无意识本能反射行为导致危险发生。在操作食品机械时,操作人员图省事走捷径,采用错误的操作方法,或由于人员疏忽所导致的机器差错。由于操作动作不准确,造成对食品机械的控制过度、不到位或偏离预期控制位置,导致危险发生。其他外来干扰等(如非操作人员对操作人员的),可能对操作者产生某些影响而引发的食品机械操作错误,导致危险发生。

四、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食品机械设计阶段就将危险因素纳入考虑,并设法消除危险,因此风险评价是消除危险、保障安全卫生的第一步。风险评价必须考虑食品机械的设计意图、设计范围、危险因素鉴别及安全防护等层面。当食品机械存在危险时,如果不采取安全卫生措施,迟早会导致人体伤害、危害健康和影响食品安全。风险评价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风险是产生危害的可能性(概率)和如果发生危害可能造成的严重程度这两个要素的组合。因此,风险评价是通过对这两个要素的分析进行确定风险。风险评价的基本要求是:进行风险评价时,必须依据危险识别的结果做合理的判断与决定。此判断和决定必须以定性分析或定量分析为依据,并尽可能使用定量法进行,尤其是可预期严重性伤害发生时,应当有效利用定量法。然而实际进行风险评价时,由于数据的限制,通常无法进行定量评价,只能采用定性评价。定量分析的同时,可评价各种不同情况下的安全卫生所采取的对策和方法,并决定采取什么类型的安全防护和卫生措施最佳。如果缺乏与本设计同类食品机械的意外事故的记录,或是较少发生意外事故,或是意外事故的严重程度很低,都不可自行假设此类食品机械的风险就很低。进行定量评价时,可使用试验数据、生产验证数据,但这些数据必须具有可信度。如果这些数据具有不确定性时,则应在评价过程中加以说明。

五、风险评定

风险评定是根据风险评价提供的相关数据和动态静态信息,在风险分析基础上综合考虑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通过风险横纵向对比,对食品机械安全卫生风险结果作出判断,对评价对象给出评定结论,以确定所评价的食品机械风险是否需要减小,判断评价对象是否符合安全卫生标准,危险是否需要减小,是否仍然存在风险,风险的影响程度是否可接受,以便针对风险寻求安全卫生措施。若要降低存在的风险,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卫生方法和策略,并应按评估基本程序再次重复风险分析的选代过程进行核查对比。直到通过风险比较后的结果,使设计者确信食品机械是安全卫生的、并达到预期目标为止。1、风险评定应考虑的因素(1)风险是否消除或减小一是考虑食品机械在实现预期功能时,是否将各种风险已经消除或减小;二是考虑食品机械操作人员及相关人员在危险区的暴露,是否达到相应规范要求;三是考虑选择和应用的材质是否存在风险,可否采取替代措施。(2)采用的安全防护措施是否合适需要对食品机械的预期使用起到防护作用的安全防护类型进行充分验证,防止被毁坏或避开。如若安全防护失效,需将可能引起的伤害控制在允许范围内。(3)提供的使用信息是否充分一是应考虑有关食品机械的使用信息是否清楚;二是应考虑安全标志是否符合要求,确认提供相关有效说明;三是是否告知了用户相关遗留风险。(4)附加预防措施是否有效一是食品机械在紧急状态下的急停装置是否有效设置;二是陷入危险时的躲避和援救保护措施是否有效;三是食品机械的可控性稳定安全措施等是否有效。2、风险比较风险比较是风险评定过程的一部分。根据类推原理,作为评价对象的食品机械有关风险可与相关类似进行比较,使评价结论具有可信的相关参照依据。风险比较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两种同类型的食品机械具有可比性两种同类型的食品机械在预期使用和采用的工艺水平、技术目标、使用条件、危险和风险要素等方面具有可比性。(2)被比较食品机械的资料应可靠这里指有效可信的相关数据资料,参照相关食品机械按照现有工艺水平,对安全卫生特性的可信度或风险水平进行预测。(3)两种同类型的食品机械具有差异性这是指风险不能忽略的两种同类型食品机械的差异,特别是特定使用条件、不同生产对象、差异化操作等。进行比较时,应特别关注差异有关的风险,并依照风险评价程序后予以确认。

六、结语

食品安全文化评估篇10

1资料与方法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2011年4月至2013年11月本省和本市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部署文件、实施方案、记录资料和实验室检测数据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与主管此项工作的领导、疾病监测人员、临床医生、实验室检测人员、样品采集和保管人员、数据管理人员进行了现场访谈,整理汇总调查结果进行全面分析。

2结果

2.1体系建设

在组织领导方面,平凉市卫生局成立了全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监测工作方案,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按职能和任务进行了明确分工;建立了平凉市级食品安全监测检验中心,负责开展化学污染物检测和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选择一所市医院、两所县级医院作为监测哨点医院,开展了食源性异常病例和事件监测。在资源配置方面,配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人员12名,全部经过法律法规、操作技能、质量控制培训;对实验检测设施及环境进行了升级改造,理化实验室进行了区域隔离控制,致病菌检测环境按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标准进行了净化改造;配置了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原子吸收仪(aaS)、原子荧光光谱仪(aFS)、全自动直接测汞仪、液相色谱仪(LC)、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器、生化培养箱等设备,基本能满足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基本要求。在经费投入方面,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先后配置了价值270万元的实验室检测设备,平凉市政府一次性投入300万元,用于实验室改造及必需检测检验设备的购置。省卫生厅三年累计下达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经费39.68万元,平均每年13.22万元,市财政每年拨付工作经费5万元,累计每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经费18.22万元,占年均经费需求63.62万元的28.63%。

2.2工作开展情况

2.2.1食品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检测

自2011年开始,按照《甘肃省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检测工作方案》要求,选择崆峒区4个超市、6个市场及店面销售场所为监测点,开展食品化学污染物检测工作,共采集婴幼儿食品、水产品、乳及乳制品、蔬菜、水果、食用菌、坚果及籽类、肉及肉制品、蛋类、酒类、淀粉及其制品、食用油等进行了金属毒物(铅、砷、镉、汞等)、农药(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添加剂(甜蜜素、苯甲酸等)、防腐剂(亚硝酸盐)等食品化学污染物检测,累计检测样品2800份。2011年在平凉“4・7牛奶中毒事件“处置中,第一时间检出中毒因子亚硝酸盐,为案件的侦破和成功做出了贡献;2012年5月检出国内某知名品牌婴幼儿配方奶粉4个品种总汞含量异常,经省级有关检测机构复核和部级机构确认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心对该批次的食品及时发出了召回预警,迅速采取控制措施,消除了食品安全隐患;2013年4月,发现并报告了国内多个知名品牌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汞含量超标问题,经上级复核确认后,国家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为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2.2食源性致病菌检测

选择平凉城区4个超市、6个市场及街面餐馆、专卖店等食品销售场所食品进行采样监测。涉及食品样品16大类,主要有肉制品、即食非发酵性豆制品、凉拌菜、果蔬类、速冻米面制品、婴幼儿食品、乳及乳制品、冷冻饮品、膨化食品、桶装纯净水、城市流动早餐等,监测项目15个,累计检测样品1100份,检出致泻性大肠杆菌、铜绿杆菌、阪崎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单增李斯特菌等食源性致病菌84株,取得有效科学数据7000多个,摸清了本区域市售食品风险较高的食品种类、主要污染致病菌和污染水平。2.2.3食源性疾病监测

监测医院均成立了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专家技术指导组,制定了监测工作方案,进行了监测技术人员培训,以组织开展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应急演练、参加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技能竞赛及模拟食物中毒事件现场处置等形式,有序开展了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全市累计报告腹泻病例7377例,初步建立了以临床症候群为基础、以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体,以现有的国家传染病报告网络为依托的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网络报告、管理、主动监测信息平台,形成了以市级医院为联络点,向县、乡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基层卫生服务点延伸的监测模式。

3讨论

经过三年的努力,平凉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已初步形成,但工作中也存在四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采样难度大,由于民众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意义认识不足,在食品安全风险检测样本采购时,大多数食品生产者及经销商户怕出问题、惹麻烦,以各种理由拒绝采样或提供不真实的样品信息,加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样品采集人员无采样证件、无制式服装标识等,极易造成误解,采样工作经常受阻;二是人力资源不足,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样品量大涉及面广,检测项目杂、参数多,技术要求高,而市级疾控机构实验室从事食品检测检验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一般仅4~5人,人员数量明显偏少,补充难度大,严重制约了工作的开展;三是经费投入不足,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实验室检测、试剂耗材购置、菌株毒株转运确认、仪器检定维护、实验室环境维持等需要大量经费,经实际测算,食源性致病菌每年检测3600项次,共需经费39.6万元,化学污染物每年检测1600项次,共需经费24万元,以上两项每年累计需检测经费63.6万元,而实际每年到位经费18.22万元,仅占28.63%,缺口很大;四是监测能力有限,食品从生产到流通到进入餐桌,品种繁多,受机构条件、监测能力和经费的限制,采样的规模有限,尚不能做到对产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过程(生产、流通和餐饮各环节)、地域分布(城市到农村)的全覆盖监测。尤其食源性疾病监测,目前仅限于3个哨点医院搜集信息报送监测数据,覆盖面极其有限,加之食源性疾病监测专业技术要求高,普通医生对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概念生疏,难以界定和做出正确判断,哨点医院只是接受行政命令式的被动监测,监测、报告、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立足辖区实际,借鉴其他地区的思路[1]、[2]、[3],笔者认为,今后应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作为强化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主要手段,亟待加强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协调到位,对于样品采集食药监部门要积极出面组织协调,必要时下发强制性文件,选派执法人员全程参与;对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卫生行政部门要定期组织督导检查,认真抓好县级以上综合医院的食源性疾病和食源性异常病例报告工作。二是技术支持到位,省、市人社和卫生行政部门在人才引进和选调方面要为疾控机构大开绿灯,多渠道引进检测检验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本科以上高学历人才;省、市疾控中心要进一步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力争使所有检验人员掌握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确保检测准确性。三是经费保障到位,省、市人民政府要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把经费拨付和疾控机构及哨点医院的工作绩效挂钩,严格考核,按进度拨付,确保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经费给足、用好。四是信息利用到位,对监测数据和检测结果,市级疾控机构要及时按规定程序报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汇总分析,适时向政府和相关部门反馈沟通,业内专家也要对不涉及国家和部门机密的数据信息进行交流传递,充分发挥监测评估信息科学指导决策的作用。五是舆情应对到位,对度高,社会影响较大的监测评估结果,省级和国家层面复核确认后,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统一口径,主动进行舆情应对,合理引导舆论走向,积极消除负面影响,力争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确保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1]袁小武.论风险评估机制对食品安全监控体系的影响[J].商业时代,2007,13(35):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