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的利与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3:16

计划经济的利与弊篇1

关键词:市场经济;大公司;市场信用;会计舞弊;财务危机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12)11-0342-02

近期,我国上市公司频频曝光的财务舞弊事件,例如顾雏军的顺德格林柯尔公司,银河公司伙同华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造假,秦丰农业通过会计事务所为自己造假账目等,这些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利用各种手段对其盈利水平和财务状况进行人为包装,来隐瞒财务风险,为社会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进而误导投资者的正确判断。这些痛心的事例,在此告诫我们,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现象还很严重。这些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现象,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不仅影响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损害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形象,到最终所受影响最严重时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的生活水平。

一会计舞弊的分类

对中国上市公司舞弊现象的研究,就应先研究会计舞弊的定义。我们通说的会计舞弊是指上市公司、会计事务及审计单位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单方或伙同一起的实行有周详计划、有明确的针对性和有目的地故意去违背财务真实性原则,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公司的规章规范,进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造成市场投资者判断失误的行为。

在对各种资料的汇总,对会计舞弊作有多种多样。例如有职务舞弊与职权滥(aCFe),资产侵吞,有现金侵吞和非现金侵吞之分,而现金侵吞包括现金盗窃、瞒报漏报、付款舞弊(付款舞弊包括发票舞弊、支票纂改舞弊、薪酬舞弊、费用报销舞弊、出纳舞弊);还有腐败贿赂,最后是财务报表舞弊,这包含员工舞弊和管理层舞弊,财务报告舞弊和侵占资产等。通过对这些零碎的现象细分类可以为:

1.会计舞弊从管理角度上划分,可以分为管理舞弊和非管理舞弊。会计管理上舞弊施工次的管理层为粉饰公司业绩和财务发展,通过虚报资产、企业业绩、利润等,单方造假公司二财务报表或伙同会计事务所来歪曲事实的会计数据错误的引导市场投资者或债权人,致使他们做出错误的决定,造成巨大的损失。非管理舞弊是公司的费管理人员为了侵占或堵住公司财务漏洞,而采取的不正当欺诈手段来获取其公司的财务或其他利益行为,主要表现盗窃公司财务,挪用公司财务等。

2.从技术层面上看,会计舞弊又可以划分为合法手段的会计舞弊和合法的会计舞弊。非法手段进行的会计舞弊,就是公司或审计单位通过非法手段进行会计造假的行为,这是目前会计舞弊中最为常见的,如利用关联方交易来造假,从大量资料收集整理可知,非公允关联交易一定会扰乱我国经济市场秩序,会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造成恶劣的影响。而在这方面最出名的例子是,2000年的“St猴王”事件。另一种合法手段的会计舞弊,是利用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曾在制度上的缺陷,我国只是在2000年加入wto后,国家经济体制才有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会计制度也由原来的苏联模式转向西方现代模式,给我过会计制度发展留下了不少漏洞和缺陷,在这不完善的制度下,许多企业一味追求利润,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

3.从会计信息角度上看,可以把会计舞弊划分为会计报表舞弊和会计事项舞弊。会计报表舞弊,我们很常见,就是公司为了隐藏公司发展不好的情况,通过在编排本公司的财务报表中故意虚报某些有价值的财务信息,操作上会采取的技术手段有,增加好的经济数据,虚报不存在的业务或业绩、将不获利转为获利,这样来欺骗投资者、债权人等公司利害关系人。会计事项舞弊是指公司虚构不存在的经济业务或正在办理没实行的会计业务过程中的舞弊行为,通常比较常见的有,通过相关联交易恶意调节利润,。

4.从会计舞弊表现方式,又可以划分为操纵利润,调节资产,偷逃税金三种类型。在操纵利润上所表现的情况有蓄意造假来操纵利润,这是在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为了谋取企业局部或个人不正当利益,有计划、有联络的,通过欺诈、舞弊等手段,对会计信息造假,来误导市场的投资者、企业相关的利害关系人,非法的来操纵利润,1996年红光集团为骗取上市资格一案就是典型。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现状及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30几年里,中国经济逐渐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对于上市公司的治理,国内立法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来一步一步的制定和修改,因此,在这一期间,许多上市公司利用了中国法律的漏洞,为了局部利益或个人非法利益,做出违反相关规定的活动,尤其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大量企业纷纷上市,虽然推动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繁荣,但也积累了不少问题。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有几百万家企业组织,它们都有开展会计工作,对于这些会计舞弊业发展到的境地有以下描述:范围广,社会的各行各业,包括政府、事业单位、企业组织和非营利组织,手段多变化多样,各种技术方法日新月异,种类尤其繁多,涉案金额也在变大,常常以“亿”计算,在犯罪主体方面发生了变化,权力犯罪、职务犯罪逐渐增多。

在通过历史文献分析法基础上,我着重对我国近年来比较典型的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案,例如琼民源、蜀红光、银广厦,做了比较深入研究,以此来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所存在的会计舞弊手段及方法更加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纵观国内各时期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案例,当前中国的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已有以下新的发展趋势:

1.大量利用关联交易来编造公司虚假利润。上市公司关联方关系错综复杂,在中国税制治理不是很清楚的清楚下,这种情况更为复杂。我国上市公司与其控制的大股东会故意利用关联交易粉饰财务报告。通过重组等方式,追求一种华而不实的短期逐利行为。有的企业则设立众多的子公司或合伙公司,来构建极为复杂的关联方交易网络,利用关联方交易的复杂性与隐蔽性制造虚假的利润,迷惑投资者和债权人。

2.通过所创新金融工具来造假。21世纪,世界金融业发展迅速,为满足各种高新科技产业公司或企业筹集资金,也推动金融工具的种类变得越来越多,形式日趋复杂,这些金融产品在为上市公司提供多样性融资渠道的同时,也为某些想在会计造假的中国上市公司骗取资金提供了犯罪途径和来源。

3.通过地方政府扶持行为来进行造假。在中国法律中,上市公司上市需得到政府的审批,在这一制度下,上市公司的指标就属于稀缺资源。现在,我国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是地方国企改制发展成的,他们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税收有着巨大意义。而我国地方政府在认识到这一点后,对需要上市的公司就减少条件限制或不计条件的,便极力扶持上市公司。其行为主要有:对需要上市的公司进行补贴与减免,出具上市证明,并授意包装等。

参考文献

[1]吴联生,薄仙慧,王亚平,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比较[J].会计研究.2007(02)

[2]王建新,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7(05)

[3]孙晓梅,田文静,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与独立性缺失分析--基于证监会处罚报告的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09(07)

[4]路云峰,行为会计、会计行为与行为经济学[J].商场现代化.2009(07)

计划经济的利与弊篇2

[关键词]财务;舞弊;危害;手段;治理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7-0088-01

1财务舞弊行为的定义

舞弊是指组织相关人员采用欺诈等不正当的手段,损害或谋取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为个人带来不正当经济利益的行为。舞弊是经过事先预谋,精心策划,运用非法手段作弊的一种故意行为。舞弊行为可以划分为组织舞弊和个人舞弊两种,组织舞弊是指领导人为了本单位和其成员的利益,授权有关经办人员,利用不正当和非法手段,损害国家和其他单位利益的故意行为。个人舞弊行为是指员工为了个人私利,利用不正当的手段,进行有目的的、有预谋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这种做法给国家、组织或他人利益造成极大的损害。

2财务舞弊的手段

财务舞弊的通常做法是虚增资产、收入和利润,虚减负债、费用。财务舞弊手段及其表现多样化,归纳起来如下:

(1)财务当事人在做财务报表时抱着恶意的、不良的企图故意书写潦草,令人难以辨认,从中获利。这是常见的会计作弊手法――数字书写舞弊。

(2)会计当事人为了达到自己不正当的目的,通常采用以下恶劣的手段,比如:使用不符合规范、无明确名称的原始凭证,达到舞弊目的;通过采用销毁、藏匿发票、收据、支票等原始凭证等手段,来达到自己非法的目的,这种作弊的方法叫做凭证舞弊,也是常见的一种财务舞弊行为。

(3)由于一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严密或不健全等因素,导致了财务人员就会使用如下的手段进行舞弊活动,如:账簿目录记名的账户与账簿内容不符,启用时不注明记账人员和会计主管的姓名、签章。账簿摘要不真实,不清楚,不及时登记记账、故意隔页、跳页、留有间距,不结出账户余额。

(4)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会计业务趋向于电算化,计算机大量地应用于财务业务当中,这给那些作弊人员带来了不便。但是,还是有些财务人员为了达到个人不良目的,直接在微机中进行篡改财务数据,作假账,以达到与账簿、凭证纪录相符的目的。计算机舞弊和犯罪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比手工会计系统作假造成的危害更大,计算机犯罪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所以我们要坚决防范与杜绝。

3财务舞弊的成因

3.1金钱、政治诱惑下的道德丧失

为了某种政治目的的需要,一些企业的领导者,不合实际地夸大自身工作业绩,强迫企业财务人员随意改动财务报告,使财务报告不仅为他们的经济服务,而且还为他们的政治服务。同时,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为追求奢侈的生活方式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除了维持正常生活所需的经济之外,还要有各种社会交往,如此多的需求就要依靠大量的经济资源做保障。金钱、政治的诱惑下,足以使道德丧失从而实施舞弊行为。

3.2不严格的财务制度及宽松的惩罚制度

(1)财务制度及措施的不严格是舞弊者作假账的最好条件;不严密的会计控制系统,也为舞弊者作假账创造了机会,不被发现。

(2)一般企业都是由决策层决定制造虚假的财务报告的,由财务人员进行操作。某些企业管理层具有过大的权利,这些权利一旦失控,就会成为犯罪的帮手,如多计存货价值、提前确认收入、隐瞒重要事项等,这些无异于为造假的可能性创造了条件。

(3)当前适用于财务报告舞弊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明确,惩罚力度不够,造成舞弊的成本远低于收益。处罚的方式大部分以行政处分、罚款为主,缺乏法律的震慑力,这样就使得作弊的人无所顾忌、胆大妄为,得以偿失。

4财务舞弊带来的危害

(1)财务计算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的赢利与亏损,会计作假账将给出错误的信息、导致错误的决策,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使企业失去发展与生存的基础,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危害。最近几年,我国经济领域内假账案件屡屡发生,使得投资者在经济上遭受巨大损失,引起了社会公众对我国审计责任的质疑,动摇了社会公众对审计报告的信任。

(2)财务舞弊使经济业务失去了本来面目,使得企业会计信息与客观事实不符,扰乱了经济,最终作假人受益,作假企业受益、最高管理者受益,却侵害了企业自身利益,企业职工利益,股东权利和债权人利益。

(3)会计舞弊行为对职业道德规范和社会风气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严重损害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严重损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4)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诚信危机已成为世界性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财政部在抽查国有企业会计报表及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中发现存在严重的会计信息虚假问题。此外,美国的安然事件;我国“活力28”到39医药事件;世界通信公司38亿美元的财务欺诈案;黎明服装到麦科特事件,这些假账事件都给我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暴露出了会计诚信问题的严重性。

5对财务舞弊行为的治理

(1)加强对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营造会计人员“独立”的格局,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不断更新财会人员的知识,使其能自觉抵制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

(2)继续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善“一股独大”的局面。此外,改革管理体制,推行会计委派制,要减少行政干预,政企分开,给企业一个透明、高效的运行机制。

(3)实践证明内控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预防作假账行为的发生,所以要全面改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会计制度。加强会计账簿的监管,加快财务电算化建设。

(4)取消财务造假的单位负责人员、会计人员从事相关职业的资格,加强法律监管,健全民事赔偿制度,加大违法处罚的力度,取缔财务造假的中介公司,提高造假者的成本,降低造假者的收益,实行市场退出机制。

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都将存在财务舞弊这个严肃的社会问题,治理舞弊必须依法治理、有效监管、预防、追究等多方面入手,标本兼治。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层的法律责任,加大监督力度,完善监督体系,加大外部审计力度,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以从根本上解决财务舞弊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龙平,王泽霞.美国舞弊审计准则的制度变迁及其启示[J].会计研究,2003(4).

计划经济的利与弊篇3

关键词:财务报表舞弊;相关利益者;审计对策

一、财务报表舞弊定义

财务报表,是会计主体对外提供的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或者是财务状况变动表、附表和附注。

财务报表舞弊是指通过对财务报告中列示数字或报表附注进行有主观性错报或忽略,从而达到欺骗报告使用者的目的。一般而言,财务报表舞弊包括多种多样不同的手法,最常用的手法有夸大资产和收入;错误不充分披露或披露遗漏;少报负债和费用。在财务报表审计实践中,注册会计师按照规则,通常只关注下列两类舞弊行为:由于编制虚假财务报告而产生的错报和由于侵占财产所导致的错报。

编制虚假财务报告的舞弊包括故意的财务报表金额错报和故意的财务报表披露遗漏两项内容。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管理层出于利润最大化动机,企图通过操纵利润达到影响使用者对被审计单位业绩和盈利能力看法的目的;二是压力和动力可能使这些行为上升到编制虚假财务报告的程度;三是由于承受迎合市场预期的压力或者追求以业绩为基础的个人报酬最大化,管理层可能故意通过编制存在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而导致虚假财务报告。

侵占资产,是指被审计单位资产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或员工以非法手段占用,包括员工盗取较小金额且非重要资产和管理层通过难以发现的手段掩饰或隐瞒侵占资产的行为。侵占资产的方式主要有:贪污收到的款项;盗窃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使被审计单位对未收到的商品或未接受到的劳务付款;将被审计单位资产挪为私用。

二、财务报表舞弊的成因

在资本市场效率方面向投资者提供一个公司未来前景的相关有用信息的重要角色是盈利数字。当公司试图满足或者超过分析盈利预测的战略迫使管理层达到盈利目标或者当管理层的花红与报告盈利相关联时,管理层选择可能导致盈利错报的会计行为会受到鼓励。由于管理层在从事财务报表舞弊时可以获得诸如提高薪酬,增加个人所持公司股票的价值,获得职位提升等个人收益,因此管理层通过凌驾于控制之上实施财务报表舞弊。

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获得在正常经营渠道下无法得到的超额利益,在股票市场上“圈”到更多的资金,导致目无法纪,肆意编造虚假会计信息行为。因此,超额经济利益也是财务报表舞弊产生动因之一。使公司获得信用长期融资或额外的资本投资;维持或创造有力的股票价值;隐瞒绩效方面的不足;隐瞒虚构的销售或错报的资产;临时解决各种财务困难,这些都是促使财务报表舞弊产生的原因。

由于财会人员是财务舞弊的直接参与者,长期不够重视会计的职业道德教育,公司没有制定会计职业准则,且财会人员的法律意识不强,为了满足公司领导的不良心理,从而违反了实事求是和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此外,个人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也导致部分财会人员故意伪造,变造,隐匿和毁损会计资料,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舞弊。

三、财务报表舞弊的危害

财务报表舞弊行为对上市公司本身健康生存和长远的发展产生危害,例如“原野”、“琼民源”、“红光”、“郑百文”、“张家界”等公司的倒闭,都是源于财务报表舞弊泛滥与企业内控机制瘫痪。当前企业管理决策层依赖于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实现对企业过去的成绩与不足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对企业未来经济活动做出合理预测、决策和有关规划。企业管理层通过财务报告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舞弊行为,这是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但是应当看到,从长远来看如此虚假的会计信息显然不足以满足未来管理决策要求,也严重削弱了会计应有职能;最终会导致管理当局决策失真,如果长期持续下去,这必然会削弱企业的基础管理与内控机制,制约企业竞争力提高。

不仅如此还会对相关利益者的有关利益造成严重损害。利益主体多元化趋势是市场经济的客观现实;而经济利益则是多元化利益主体经济活动的驱动力,包括潜在投资者,企业员工和政府部门。投资者可以据此决定是否投资企业;企业员工可以以此争取他们应有权益并了解企业目标与自己的目标契合度,以此做出职业发展决策;政府部门则可以实现对宏观经济运行态势掌握,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实施调控政策,从而实现社会经济有序运行。虚假的会计信息会掩盖经济运行中潜在问题,政府部门如果以此作依据,势必会破坏正常经济环境,同时也会对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影响。

最后对市场经济秩序造成破坏,也不利于诚信体系建设。会计诚信是社会诚信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虚假会计信息将严重降低经济运行效率,对市场经济秩序造成破坏;此外,社会风气也会因此恶化,增加社会经济危机爆发的潜在可能性,对社会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负面影响。

四、财务报表舞弊的审计对策

首先,审计人员应恪守职业道德,保持客观的怀疑态度,积极识别有关预警信号,包括管理层面预警信号:高管人员有舞弊或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不良记录;会频繁改组;会离职率居高不下;个人财富和企业的业绩和股价联系密切;处于达到盈利预期或其他财务预测的压力;对不切实际的财务目标做出承诺;报酬以财务业绩为基础;决策受制于债务契约,且违规成本高昂;过分热衷于维持或提升股票价格、税务筹划;重大决策由少数关键人物左右,且常逾越决策程序等。关系层面的预警信号:贷款或其他债务契约的限制对企业经营或财务决策构成重大问题;银企关系异常;高管层或董事会与主办银行高层过去存在密切往来;频繁更换金融服务机构或商业信用恶化;在缺乏正当合理商业理由情况下将主要帐户、子公司或业务设置在一些海外避税天堂;向金融机构借入高风险的贷款并以关键资产抵押等。组织结构和行业层面的预警信号:组织机构过于庞杂;企业主要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地域广泛,同时缺乏有效沟通与内控机制;内部审计机构缺乏或不能发挥实质作用;董事会成员主要由内部执行董事或灰色董事;董事会的作用过于被动,受制于企业高管层;

未设立审计委员会或其成员缺乏独立性或胜任能力等。财务成果与经营层面的预警信号:公司增长迅速,扩张过快;业绩出奇的好;企业利润过度依赖非主营业务;举债过度;过激的薪酬制度;资产、负债、收入与费用计量涉及难证实的主观判断或不确定事项等。

结合这些预警信号捕捉疑点,审计师可以通过听管理层对单位基本情况的介绍,听往来客户以及工商、银行、税务等部门对企业的看法和评价,听广大职工对企业或相关人员的评价等来了解情况,发现疑点。还可以通过对已掌握的部分资料、证据及其他线索的运用,对被审计单位当事人、证人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口头质询,了解核实有关情况,以此获取有关新的证据和线索。观察是审计取证过程常用方法之一,是对被审计单位经营场所、实物资产和有关业务及其内控执行情况等实地察看行为。在审计工作实践中,有的审计人员灵活运用观察取证法,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一手资料和证据;有的则效果不佳,原因在于未真正掌握审计观察的方法内核。还需要通过主要分析财务信息各构成要素之间、财务信息与相关非财务信息之间的异常的或难以令人信服的程序或关系,包括交易或事项的发生或地点异常;执行人异常;程序、政策或方法异常等。除此之外,还包括交易的规模过大或过小、金额过高或过低、发生的频率过高或过低、导致的结果过分严重或过分轻微。在审查各种票据时,审计师应先从企业内部控制入手,检查票据的购买、领用、销毁、存根的保存等一系列行为,看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存根联是否完整,并运用判断或者是统计抽样法,从中抽出一定数量的存根联,看其是否全部入账。还可以从被审计单位调查取得的收据联作为证据,要求核对相应的存根联,以此作为突破口,检查是否存在收费不入账问题。在审计中应特别注意是否如有无篡改原始数据,收款收据不按顺序号使用,使用非法票据,伪造经济事项的行为,从数据,账务处理和收款收据,经济往来,字迹的使用等非正常现象中,去发现问题并及时查找线索。

在分派和督导项目组成员时,考虑承担重要业务职责的项目组成员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并考虑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结果。如果是重大风险要考虑修改或追加审计程序。评价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涉及主观计量和复杂交易的会计政策)选择和运用,是否可能表明管理层通过操纵利润对财务信息做出虚假报告。在选择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时注意增加审计程序的不可预见性。在与治理层沟通时注意如果治理层已获知管理层的违反法律行为,注册会计师可以不再与其沟通但需要获取管理层已获知该违反法律行为的有关审计证据。如果根据判断认为需要沟通的违反法律行为是故意和重大的,注册会计师应该尽快向治理层通报。如果怀疑违反法律行为涉及管理层和治理层,注册会计师应该向被审计单位审计委员会或监事会等更高层通报。最后,注册会计师应该根据违反法律行为是否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及是否做出恰当反映,谨慎出具审计报告。

五、小结

中国目前尚处于市场经济初期,财务报表舞弊现象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深层道德层次信念的彰显。所以,对财务报表舞弊行为的治理是一项系统工作,不仅需要企业还需要社会和政府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中各部门相互协调。只有采取综合措施治理,才能使中国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创造良好的环境。(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朱保东.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手段及危害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9,(36).

[2]冯群英.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及审计对策[J].财会研究,2010,(20).

计划经济的利与弊篇4

【关键词】财务舞弊,舞弊审计失败,舞弊审计方法

一、背景介绍

财务舞弊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尽管各国监管机构多次出台各种政策法规,然而,财务舞弊现象仍屡禁不止。从我国来看,自1993年的中国第一例上市公司――原野股份欺诈案到轰动一时的琼民源案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案件及审计失败案例频频发生,上市公司的舞弊行为严重打击了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信任。随着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对传统财务舞弊进行遏制的同时,又催生了许多新的舞弊手段,这使得对舞弊审计方法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二、企业财务舞弊特征

财务舞弊是指行为人为了获取不正当经济利益或者非经济利益,而故意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规章规范,并且实施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故意行为,最终直接或间接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利益驱动人们守法经营,取得合法的利益,也会促使一些人铤而走险,利用虚假的会计信息,攫取非法的利益。

(一)利用会计政策、会计方法变更舞弊。由于部分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具有灵活性。一些企业便将其变成利润操纵的手段和借口。随意变更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都是常见的舞弊手法。这不仅影响到企业当期会计利润,对企业未来的收益也会造成极大影响。

(二)利用关联方交易舞弊。关联方交易舞弊是指管理当局利用关联方交易掩饰亏损,虚构利润,并且未在报表及附注中按规定做恰当、充分的披露,由此生成的信息将会对报表使用者产生极大误导的一种舞弊方法。由于关联方可以在管理层的力量下促成交易,在确定价格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弹性,从而有可能使交易的价格、方式等在非竞争的条件下出现不公正情况,形成对投资者,尤其是中小股东利益的侵犯。

(三)虚构经济业务舞弊。虚构经济业务舞弊是指用以编制财务报表所依据的经济交易是伪造、虚假的,导致财务报表所反映的数据和披露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符,甚至严重背离和弯曲。主要包括虚构交易,虚增销售收入、其他收益等。虚构销售业务是性质最为严重也最难以审查的舞弊方法之一。如以银广夏为代表的企业为了虚构销售业务往往从原始的销售合同开始就全套造假;黎明股份通过与关联企业或非关联企业对开增值税发票的形式,虚构购销业务,在回避增值税的情况下虚增收入和利润。

三、舞弊审计失败原因

从目前审计案例来看,财务舞弊审计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注册会计师这个角度来看,其舞弊审计执行方法上存在不足。

(一)对客户的业务经营状况了解不深。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对客户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以鉴证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是否进行了公允反映。如果注册会计师对客户所处的经营环境没能掌握、对其所处产业结构认识不够、对客户的产品、制造过程及制造设备了解不够、对管理层的陈述及声明给予过分的信赖等,都有可能发表错误的审计意见,从而导致审计失败。

(二)注册会计师在舞弊审计中未能依法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能够发表正确的审计意见的基础是必须遵循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但很多注册会计师由于受审计范围的限制,未充分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未认真履行三级复核制度、未取得高质量的审计证据等,从而导致审计失败。

(三)专业胜任能力不足,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判断企业是否具有生存能力和合理的经营计划的能力。注册会计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会计、审计知识,也要掌握管理知识、行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等。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事务所从业人员缺乏经济、法律等多元化的专业背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有些会计师事务所在没有高超的审计专业水平及舞弊侦查能力,尤其是没有行业审计专长的情况下,承接专业胜任能力不足的业务,从而导致审计失败。

四、舞弊审计方法透视

(一)深入了解被审单位的经营状况。深入了解被审单位的经营状况能够使注册会计师洞察管理层的心思,从宏观层面把握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客户的经营状况,注册会计师既要了解客户自身的经营管理情况、也要了解整个行业的运行状况。一般来说,财务舞弊总是会显示出比当前行业状况更好,或比公司自身历史水平更好的业绩。因此,只有对客户整体经营情况有深入了解后,审计人员才有可能发现其潜在的舞弊动机,从而把握审计重点。

(二)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舞弊的存在与发生,很大程度上说明被审计单位组织管理上存在漏洞,内部控制存在薄弱环节。注册会计师在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分析评价时,可以利用现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CoSo内部制框架》来审查和评估被审单位内控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确定在内部控制薄弱的领域扩展审计程序,制定实质性审计方案。

(三)加大现场调研工作。现场审计环节,为节约审计时间,很多审计人员经常忽视现场调研工作,使审计工作流于形式。但报表上的数字并不能完全代表全面、客观、真实的企业信息。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加大现场的调研工作的力度,特别应当加大执行存货、固定资产的监盘力度,巧妙使用询问程序,从而对企业经营情况有更直观、深刻的认识。

(四)加强分析性复核力度。分析性复核的内涵在于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财务比率或趋势进行的分析,以发现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并以此确定审计重点。当审计进入以风险导向为基础的审计阶段,分析性复核成了最主要的审计方法和程序之一。一套完善的分析性复核体系不仅包括对企业财务数据的会计分析、财务分析,还包括对非财务信息的高效利用。在现代审计中,分析性复核将以其不可忽视的地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凯生.财务报告舞弊问题及审计对策[J].财会通讯,2010,(7)

计划经济的利与弊篇5

一、会计舞弊的概述

1、定义

舞弊是一种有动机和目的的行为,其主体多种多样,对象复杂,且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并最终产生一定的行为后果。会计舞弊是指行为人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和有目的地故意违背真实性原则,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规章规范,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

会计舞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伪造、变造记录或凭证;(2)侵占资产;(3)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4)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故;(5)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

2、分类

会计舞弊可以分为管理舞弊和非管理舞弊。管理舞弊是指公司管理当局蓄意的造假行为。主要目的是通过虚增资产、收入、利润等,利用虚假或严重歪曲事实的会计信息欺骗投资者和债权人。非管理舞弊是指公司内部员工(非管理人员)以欺诈性不正当手段获取公司钱财或其他财产的行为。从技术层面来看,会计舞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非法手段进行的会计舞弊,即会计造假;另一类是通过合法的手段,即利用现行会计法规的缺陷和会计政策的选择操纵会计信息。此外,从会计信息所反映的角度来看,会计舞弊还可以分为会计报表舞弊和会计事项舞弊。前者是指公司在编制会计报表过程中故意谎报某些财务价值,增加获利能力,以欺骗投资者、债权人等公司利害关系人,其普遍的舞弊形式是多报资产和利润。后者主要是指虚构经济业务或在办理具体会计事项过程中的舞弊行为。

3、会计舞弊的特点

第一,会计舞弊一般都是故意行为,具有行为的欺诈性、违法及违规性,当事人进行舞弊是为了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例如,出纳人员为侵吞现金而隐瞒现金收入业务;企业领导为虚夸利润、粉饰业绩骗取上市资格等而授意财会人员虚列收入、人为少计费用等。

第二,会计舞弊一般都会导致企业最终会计信息被歪曲或掩盖,与客观事实不符,违反国家有关法规和企业会计准则,不能准确、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第三,会计舞弊可能是个人行为,也可能是串通舞弊的团伙行为。例如,出纳人员以篡改凭证的方式贪污现金、通过私自签发支票并不予登记的方式挪用企业存款等属于个人舞弊;而材料核算人员与仓库保管人员串通作弊,侵吞企业财物,企业领导授意有关财会人员人为调整账目、虚计损益则属于团伙舞弊。

第四,会计舞弊由于一般都有预谋,具有行为的隐蔽性,行为人以种种伎俩掩盖其舞弊行为,较难被发觉。

第五,会计舞弊一般后果比较严重,行为人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通过各种手段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往往导致企业财产受损、国有资产流失、国家税收流失等经济后果,而且它一般与经济违法、犯罪行为伴生。

二、会计舞弊的危害性

1、影响国家宏观经济决策

准确、真实的会计信息有助于政府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国家财政部门根据企业报送的会计报表,监督检查企业的财务管理情况;税务部门通过阅读企业的会计资料,了解税收的执行情况等。而会计舞弊会导致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使统计上报给政府的相关信息失去了真实性,它将导致政府宏观调控失误,影响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如果依据虚假的会计信息制定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就会起到误导作用,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2、影响企业自身利益

公司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或者股东财富最大化,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高效的管理,而高效管理离不开会计信息,尤其是真实的会计信息。公司过去一定时期发生的经济业务活动最终都要通过财务会计信息予以反映,因此,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是考核公司领导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基本依据,便于公司预测、决策与规划未来。在经营活动中,企业的内部管理人员要依据会计信息作出相关的判断和决策,如果会计信息虚假,会导致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判断和决策失误,就无法满足各有关方面的要求,不仅不能发挥会计应有的职能,而且还将导致错误的决策,给公司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3、损害有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一是企业的债权人,他们要通过财务报表掌握其贷款的安全性,判断企业能否如期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决定是否贷款给企业。如果企业向公开市场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是不真实的,投资者就会被误导,根据错误的信息作出错误的投资,导致投资者投资失败,利益受损。当投资者感觉自己上当受骗了,他就不会对上市公司投资;同样地,如果银行知道公司提供的报表是假的,他们就不会再融资给企业,这样上市公司就无法正常运转,会计舞弊产生虚假的财务信息会使他们的利益受到危害。

二是政府及有关部门,他们要通过财务会计信息了解企业所承担的义务,了解企业应纳多少税、是否依法纳税、未来的纳税前景如何。如果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是虚假的,行为人通过隐匿收入、虚列支出偷逃国家税款,导致国家税收流失,这将给国家税收带来重大损失。虚假的会计信息将影响政府对企业的领导和指引,并作出错误的决策。

三是社会公众等其他单位,财务信息通过提供企业发展前景和活动范围的信息,可以对公众有所帮助,如企业职工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与获利情况是否能够保障企业持续经营和为职工提供稳定的就业,企业的工资福利待遇是否变动、是否与企业的获利情况挂钩等。

4、损害社会风气和职业道德规范

通过会计舞弊,有关当事人可以利用职务之便,侵吞、盗窃、骗取或者采用其他方法非法占有公有款项和公有物品,也可以比较方便地将单位账簿中已作记录的财产或应作记录但未作记录的财产转作账外处理,以及将本单位财产以捐赠、低价转让、无偿租用等方式转出以获得个人利益。从而导致一些单位和个人谋求不正当利益,将会计职业道德置之脑后,滋生腐败导致堕落,败坏社会风气。

因此,会计舞弊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是直接与市场经济规则严重背离的行为。它不但会严重削弱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危害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使社会公众对会计诚信基础产生怀疑,也会从根本上动摇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危害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

三、会计舞弊者经常采用的舞弊手段

第一,利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薄弱环节来进行舞弊,以达到满足私欲的目的。例如,出纳人员利用企业空白支票,利用财务专用章、法人印鉴未予分离保管的漏洞,私自开具支票,挪用公款;经费报销核算人员利用企业报销审批制度不严密,而将自己的个人消费票据随同有关业务支出一起报销入账等。第二,拉拢与自己职责不相容的人员,串通舞弊。例如,材料核算人员拉拢仓库保管人员侵吞材料;产成品核算人员勾结产成品库人员窃取产品;费用核算人员串通出纳人员虚列费用侵吞公款等。第三,隐匿或篡改凭证。例如,出纳人员隐匿收款单据侵吞公款;经费报销人员篡改单据,私吞多报费用;企业为隐瞒收入而隐匿销货发票或开具“大头小尾”的发票等。第四,虚构业务。例如,企业为虚报利润而虚构收入,少计费用;为套取现金而虚构预借差旅费业务;出纳人员为侵吞现金而虚构支出等。第五,利用一些过渡性会计科目进行舞弊。例如,企业为调节利润而故意多记或少记“待摊费用”、“递延资产”、“预提费用”等科目金额;为隐瞒销售收入而将其列入“预收账款”科目长期挂账;为套取现金而利用应收应付等往来科目来回倒账等。第六,故意造成一些相关科目相应变动进行舞弊。例如,将“现金”和费用科目同幅度多记以侵吞现金等,这种舞弊极具隐蔽性,看起来很像偶然的笔误所致。第七,发票造假或伪造单据,如“阴阳票”、“大头小尾”发票。虚开、伪造增值税专用发票,侵吞企业财物,偷漏国家税款,进行走私活动等。第八,收款不入账或支出多计账,将差额私分。第九,虚报冒领、私物公报。将个人所用物品和个人应承担的费用作为企业开支项目列支报销。第十,将企业单位资金置于体外,供个人或团伙经营之用。十一,恶意使用会计政策中不完善的地方,来达到不可告人目的。十二,恶意透支和非法集资,将所得资金用于炒股和期货生意。十三,利用计算机舞弊。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舞弊者会盗用计算机密码、暗藏计算机程序、扰乱计算机命令来使计算机财务系统生成一套“假账”。这类舞弊常被忽视,较难被发现。

四、会计舞弊的防范与治理

1、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处罚力度

加大处罚力度是当前防范化解会计舞弊风险的关键。对恶意造假者,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使舞弊者的代价远大于其收益。针对目前我国舞弊违规成本低廉的现实,建议尽快建立民事赔偿法制和刑事责任法制,对造假的上市公司及其高管人员处以重罚,还要对协同造假的注册会计师施以重罚,提高造假者的造假成本,从根本上抑制会计舞弊行为。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国立法机关及有关管理部门先后制定并了数十项相关的法规和制度,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披露细则》等,特别是财政部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准则的起点较高,并且具有前瞻性,其中许多规定进一步限制了公司进行舞弊的可能性。只要认真执行,基本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遏制蓄意造假的会计舞弊现象。

2、完善公司内部监督

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通过记录、计算、分析、检查等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从企业内部来说,要正确认识会计监督的重要地位,加强会计法律法规的学习,强化会计工作内部自身法律监督;要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使参与经济业务事项的所有过程的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要明确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要明确财产清查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要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程序。

3、加强政府监督的作用

从企业外部来说,要加强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强化会计监督,有效地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这是对当前经济领域中出现舞弊现象的有力挑战,也是预防会计舞弊的有力措施。政府监督主要是指我国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督等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履行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会计监督检查,进行宏观调控。这样在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基础上,将专业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使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配合协调一致,为会计人员创造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为确保会计监督的有效性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4、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是审计的生命。注册会计师的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出具审计意见时所展示的独立性(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如果注册会计师不同时具备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就无法客观、公正地执行审计业务、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审计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要健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律机制,优化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从业环境,提高其执业的诚信力度,进而防止企业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

5、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养,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建设

会计人员是会计舞弊的直接制造者,虽然他们也要服从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但对于会计舞弊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家和会计工作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其的素质培养。

计划经济的利与弊篇6

关键词:违规披露 财务报告舞弊 非完整性披露 偏好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严重侵扰了资本市场的效率和运行,威胁着资本市场参与者对资本市场会计信息的信心。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主要类型有哪些,通常舞弊目的是什么,采用的主要舞弊手段和技术,成为必须关注的问题。而如何改进上市公司监管,提高上市公司舞弊防范与识别能力是目前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美国CoSo委员会采用从1987年至1997年间被SeC认定为提供了舞弊性财务报告的公司中随机选取300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会计舞弊的典型手法主要是高估资产和虚夸确认收入。超过50%的公司通过虚构收入和提前确认来提高收入,具体手法包括虚构收入、确认未实现收入、确认附带条件的销售、错误的销售截止、误用完工百分比法等。同时有50%的舞弊涉及高估各类资产包括存货、应收账款、贷款和应收票据等。另外,该报告还指出,高级管理人员涉案是一个重要特征,有72%的案件有首席执行官参与,43%的案件有首席财务官参与,还有相当比例案件涉及首席运营官等高管人员。Dechow(1996)研究发现,与控制样本相比,舞弊公司报告了更多的应计利润,舞弊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总资产的比值较低。即多计利润是舞弊公司常用的手段。Lee等(1999)选取1978年至1991年被发现存在舞弊行为的56个公司在舞弊被发现以前的会计数据,与列在CompUStat中的60453个上市公司组成的匹配样本进行比较,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将是否发现舞弊作为回归的因变量,将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差作为解释变量,以前同类研究中的一些变量为控制变量,实证结果支持了应计制理论,即财务报告舞弊与高水平的应计部分(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差)相联系。Beneish(1999)选取了1982年至1992年期间发生利润操纵行为的74家公司和2332家非舞弊公司,组成了匹配样本进行比较,选取了8个财务指标作为变量,研究结果证明了舞弊的可能性与某些财务报表变量之间的系统性关系,当应收账款出现不正常的增长、毛利率恶化、资产质量下降、销售的快速增长、应计制增加时,舞弊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这个结果符合会计数据在发现利润操纵行为和评价盈利质量可靠性方面的有用性。Summers和Sweeny(1998)在检验财务报告舞弊与内幕交易的关系时发现,和非舞弊公司相比,舞弊公司在舞弊发生前一年,明显地有较高的存货周转率、较快的销售增长、和较高的总资产报酬率。

(二)国内研究现状游士兵和吴圣涛(2001)对1994年至2000年份证监会披露的对证券违法犯罪的226个处罚公告(期货市场案件除外)进行了统计分组,发现主要的犯罪方式有透支挪用(32.95%)、法人投资者(主要指券商)以个人名义炒股(19.08%)、中介机构出具虚假证明(10.69%)、披露虚假财务报表(8.38%)、三类企业(上市公司、国有控股企业、国有企业)违规炒股(6.36%)、市场操纵(5,49%)、欺诈发行(5.49%)、内幕交易(2.6%)、虚假消息(1.13%)、其他(7.23%)。此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发现证券违规的统计规律,因此,处罚公告中只剔除了期货公司的样本。同时1994年至2000年间,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违规行为显示出很强的初级阶段性质,而2000年后,无论是证券市场发展本身还是监管方面都逐步进入了相对成熟期,公司舞弊也必然会出现新特征。黄世忠和叶丰滢(2006)认为,2000年以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报表粉饰手法集中在虚增或虚构销售收入、低估期间费用、虚增资产以及利用应收、应付款项调节利润等方面,而2000年后,上市公司的报表粉饰手段也骇然升级。黄建新(2006)认为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方式主要有:利用关联关系和资产重组、侵占上市公司资金、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洗大澡和潜亏挂账、掩饰交易或事实、地方政府的过度扶持、伪造编造原始凭证等。并就如何治理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从上市公司内部管理,监督机制和政策法规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成慕杰和李忠宝(2002)认为,我国上市公司造假的常用手段包括:虚拟资产、隐藏债务、虚增所有者权益;虚构收入、虚构本期利润;钻会计政策漏洞、人为调节资产或收益、人为调节利润;利用债务重组和非货币交易人为调节利润等,并提出相应的审计对策。葛家澍和黄世忠(2002)通过剖析安然案例发现,利用“特别目的实体”高估利润、低估负债;通过空挂应收票据,高估资产和股东权益;通过有限合伙企业,操纵利润;利用合伙企业网络组织,自我交易,涉嫌隐瞒巨额损失。朱海林和冷冰(2002)通过分析施乐财务欺诈案分析发现:提前确认收入、违规准备等是企业会计舞弊的重要手段。耿建新等(2005)对2004年台湾发生的一系列会计舞弊案件

进行分析,发现其做法包括假原料真进口、假成品真出口,将应收账款通过设立的人头公司转化为受限衍生金融资产,转移资产,掏空上市公司等,并提出相应对策。韩文明(2005)以1994年至2004年涉及会计造假被曝光的117家上市公司以及被证监会公开处罚的65家上市公司为总体考察对象研究了上市公司造假行为统计特征发现:上市公司最突出的造假方式是业绩造假,而在业绩造假行为中以虚拟交易为最;股票发行制度和配股政策直接影响上市公司造假行为;上市公司造假问题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黑龙江、辽宁和吉林)和南部沿海三省(广东、福建和海南),集中在制造业、综合类和批发零售业等行业,这些地区和行业应是监管层治理和防范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的重点;罚款和警告处分是监管层处罚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的主要方式,年报是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主要载体;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从整体上表现为大股东的行为,会计造假有可能成为上市公司内部人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

二、财务舞弊理论及诱因分析

(一)压力因素压力是财务舞弊的行为动机,财务舞弊的压力可能是经营或财务上的困境以及对资本的需求。经济方面动机是财务舞弊行为产生的最主要因素,只要舞弊收益大于成本,舞弊行为就会发生。在我国主要是指直接成本,即财务舞弊被揭露的可能性,以及揭露出来以后舞弊主体所要面对的惩罚力度。一般而言,我国的财务舞弊成本是很低的,财务舞弊事后处罚过轻,违规成本非常低廉。因此,即使舞弊被发现了,其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少的。与财务舞弊的成本相比,财务舞弊所带来的收益可能是呈几何级数放大。经营方面的动机是财务舞弊产生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1)增加每股盈余,使公司的业绩看起来更具吸引力,以便增发或配股,鼓励投资者。(2)公司为获

取融资而创造符合融资协议的规定或达到较好的融资条件。企业因庞大的投资计划急需大量资金,为获得较高的信用评级,在减少负债上进行舞弊。(3)公司管理当局为实现上级下达的目标和任务并获得绩效奖金,面临完成财务计划的压力。有些公司的发展关系到当地政府部门的利益,迫于压力不得不造假。(4)公司面临着市场占有率的持续下降及收益的突然减少,为掩盖面临的财务困难而舞弊。(5)公司管理当局面临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往往铤而走险,进行财务舞弊。(6)企业出于筹集资金及纳税方面的考虑。在企业资金短缺,急于获取贷款时,为了应付金融机构的检查,一些财务状况不好的企业编制符合要求的会计报告。企业为了达到少纳税的目的,也会通过会计报告做文章,通过调整企业的会计利润,从而调整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7)物质利益对员工的诱惑。一些员工在遇到经济困难时,可能会利用职务便利挪用、侵吞公款或盗用公司资产。还有一些为了追逐奢侈的生活而侵吞公司资产或收受贿赂,导致员工继续作弊。

(二)机会因素机会是企业进行财务舞弊而又掩盖起来不被发现或能逃避惩罚的时机,主要有以下方面:(1)信息不对称。经营管理者实施财务舞弊的主要形式是欺骗,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舞弊,也不是所有的时间和场合都会进行舞弊,只有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种动机才有可能行为化。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非常普遍,几乎存在于所有社会经济领域,在委托关系中表现更为明显。信息不对称是指契约的一方比另一方具有信息优势,即掌握着更多的私人信息。信息不对称的直接后果是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为舞弊者提供了舞弊机会。(2)疏松的内部控制。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尤其是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企业意义重大。如果管理当局垄断权力,董事会或董事会(成员)缺乏独立性;缺乏审计委员会的有效监督;对重要控制缺乏适当的监控;未能对重大内部缺陷及时采取改正措施,都有可能留下了舞弊发生的隐患。(3)外在监督不力。外在监督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政府监督是指政府各职能部门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我国财政、审计、税务、证券监督等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负责对有关单位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进行宏观调控。但目前监管部门对舞弊公司的监管方式主要还是救火式,处罚比较滞后,处罚力度不够,行政处罚多于经济处罚,致使许多企业敢多次铤而走险以获取经济利益。另外,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给舞弊者提供可乘之机。

(三)自我合理化(借口)因素企业舞弊者必须找到某个理由,使企业财务舞弊行为与其本人的道德观念相吻合,无论这一解释本身是否真正合理。(1)在协同舞弊过程中,舞弊者自我合理化的理由就是企业利益。这时,即使会计人员单独行为时的道德水平较高,也不会觉得协同舞弊有何不可。在此情况下,良好的道德氛围有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并提高通过对话解决道德冲突的可能性。(2)管理层在舞弊时自我合理化另一理由是“企业欠我的,这是我应得的”。这种观点产生主要受当前人们价值观的影响。当前一些人价值取向趋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只顾追求物质享受和经济利益,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一些当权者和经营者在物质利益和个人私欲的驱动下,以欺诈的手段追求自身的利益。

三、会计舞弊概念界定及统计分析

(一)会计舞弊概念界定本文将企业中除实物资产盗用之外的会计信息舞弊通称为会计舞弊,进一步划分为会计信息违规披露和财务报告舞弊。并定义所谓会计信息违规披露,是指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进行的违反相关法规规定的披露行为,其仅限于相关信息披露环节。财务报告舞弊,是指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具有实质活动的操纵行为,其操纵行为限于在信息披露之前,而披露的信息是被扭曲之后的,实质是对整个企业会计信息的系统“谋划”活动。如果说财务报表舞弊是“真实地反映虚假的经济业务”,那会计信息违规披露则是“虚假(不及时、不完整、不真实)地反映真实的经济业务”。这样划分能为研究舞弊成因,进而提出反舞弊对策提供方便,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二)数据收集国际证监会组织将证券监管的基本目标概括为三项:保护投资者利益、确保市场公平有效和透明、减少系统风险。基于这样的目的,中国证监会公布的处罚公告是投资分析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各方密切关注的焦点。本文即是以2002年至2008年中国证监会的处罚公告为基本数据来源,其中剔除了对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及金融业的处罚样本,选取共计139家被处罚公司,各年样本公司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三)舞弊类型分析舞弊行为可划分为三大类,即会计信息违规披露(以下简称违规披露)、财务报告舞弊和其他舞弊,见(表2)(其中“其他舞弊”是指法人利用他人账户买卖证券)。从舞弊类型的统计来看,违规披露出现97次,财务报告舞弊出现49次,在样本公司中发生的频率分别为69.78%和35.25%,而从舞弊公司舞弊类型整体来看,违规披露和财务报告舞弊分别占58.43%和29.52%,其他舞弊行为仅占12.05%。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对违规披露表现出明显偏好。上市公司披露违规如此猖獗,可能与我国现有法律规定的处罚措施不够严厉有关。从国内外相关规定看,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及其董事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的措施主要有:口头警告、责令改正、内部批评、公开谴责、支付惩罚性违约金、停牌、暂停上市、终止上市等。而我国相关法规规定的处罚相对较轻,如我国1998年通过,2004年修正的《证券法》规定“发行人未按期公告其上市文件或者报送有关报告的,由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对发行人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这样的处罚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过轻,造成违法成本低廉,屡禁不止。因此,应该在这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增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违规成本,起到威慑此类舞弊的作用。

(四)舞弊目的与手段分析(1)违规披露。进一步将会计信息违规披露根据其表现形式划分为三种:延迟披露(违反及时性披露)、虚假披露(违反真实性披露)和非完整性披露(违反完整性披露),见(表3)所示。一般来讲,真实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汁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这里违反真实性定义为是虚假披露,即披露信息与企业实际不相符合,即真账假披露。统计发现,在违规披露行为中,违反及时性和真实性原则分别出现25次,在舞弊公司中出现频率均为17.99%,在违规披露行为中占比例为25.77%,而出现频次最高的为违反完整性的披露违规,出现47次,在舞弊公司中发生的概率为33.81%,表明非完整性披露是舞弊公司常见的一种舞弊行为,会计信息遗漏是披露舞弊的主要表现。原因在于违反及时性和真实性很容易被查处,并受到相应处罚。而违反完整性则相对难于发现,又能达到企业自身利益目标。所以,不少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中,对有利于公司的会计信息过量披露,而对不利于公司利益的会计信息披露不够充分,而不完整的信息必然会造成投资者投资

决策缺乏必要的信息支持,提高了投资者面临的潜在和未来不确定性的风险。上市公司担保信息的遗漏会对投资者和债权人形成重大潜在风险。在统计过程中,笔者发现,企业对担保信息及关联方交易事项遗漏披露最为常见。因此,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中应该加强对担保信息和关联方交易事项关注。外部审计师应该加强相关函证手续及实质易的测试。作为信息披露监管机构应该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对担保信息及关联方信息披露要求,提高披露水平。(2)财务报告舞舞弊。从以财务报表和利润表为核心分析,财务报告舞弊技术可以分为虚增净资产和虚增利润。如(表4)所示,在总样本中虚增净资产行为出现的概率为7.2%,而虚增利润行为出现的概率为28.05%,分别在财务报告舞弊中占20.41%和79.59%。虚增利润的行为出现比例几乎是虚增净资产舞弊的四倍。可以看出,上市公司舞弊通常的目的是虚增利润。出现这种情况与我国原有会计准则体系中(指2006年2月15日以前的会计准则)以利润表为核心有关。多年来我国财务报表体系中,一直以利润表居于主要地位,利润也是各方面考核企业管理层业绩和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上市公司虚增利润主要通过四个途径,即提前确认、虚构收入、少计成本、费用及未将子公司亏损纳入合并报表。其中虚构收入相对于提前确认更为常见,大多采用“假账真做”的方式,给外部审计造成重大障碍。原因在于我国关于收入确认时间的规定比较明确,而且我国上市公司大多业务并不复杂,涉及衍生金融工具等业务不多,操作空间不大,造成提前确认这种方式很容易被查处。而“假账真做”方式,则相对“隐蔽”得多,是一种系统的会计造假行为。

计划经济的利与弊篇7

关键词:舞弊行为 审计策略 行为经济学

一、舞弊与行为经济学

(一)舞弊的定义根据2006年新颁布的《独立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舞弊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确认一项舞弊要具备以下条件:虚假陈述,必须要有虚假陈述或不充分揭示;重要事实,事实对于诱导他人行动是重要的;主观故意,必须有欺骗的目的或知道陈述是虚假的;有理由的信赖,虚假陈述必须是受害一方信赖的重要因素;损害或损失,欺骗行为必须造成了对舞弊受害者的损害或损失。体现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中,一般表现为有目的的欺骗或故意谎报重大财务事实的不诚实行为。舞弊行为主要表现在:虚构交易事项;滥用会计政策进行会计“调控”和准舞弊手段,即对会计规则性制度的利用。编造虚假的发票、入库单、会计凭证;设置账外账和小金库;篡改财务报表,虚构利润,虚报资产价值,利用时间性差异,隐瞒负债和费用;贪污收入、盗窃资产或让公司支付未得到的产品或服务费用;颠覆会计期间等基本假设;管理层有意规避或授意他人背离有效的内部控制,通过内外勾结,构成虚假的交易循环,制造账面利润;歪曲财务报表中的交易、事项;故意对相关金额、分类、认定或披露采用错误的会计处理方法等。

(二)经济学视角的舞弊分析经济学认为,信息披露的本质是帮助减少行为人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然而舞弊却使信息披露蒙上了面纱。那么导致其行为动机是什么,经济学家采用心理学分析的方法,研究市场上人们行为的有效性和复杂性,产生了行为经济学。这是一门与心理学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实验、调查等方式考察人们在不完全理性市场中参与各种经济活动时的行为模式,分析影响行为的内外部因素,理解并解释经济现象,以检验并修正先验理论,并提出自己的理论的现代经济学学科(董志勇,2005)。该理论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它结合心理学和经济学的概念,用于描述个体的选择行为。其主要代表观点有:(1)确定性效应(cer-taintyeffect)。人们在面临不确定性时的选择表现出一些与传统的效用理论不相符合的特征。在特定情况下,人的效用函数会低估一些只具有可能性的结果,而相对高估确定性的结果,卡纳曼称之为确定性效应,其直接导致人们面临条件相当的损失时更加倾向于冒险(风险偏好),而面临条件相当的盈利时更倾向于接受确定的盈利(风险规避)。(2)反射效应(Reflectioneffect)。卡纳曼和特沃斯基在研究人们决策行为的过程中发现了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即反射效应。根据反射效应原理,人们对盈利前景的选择和对亏损前景的选择是等价的,在亏损前景间的选择就好比是在收益前景间的一个镜像反应(amirrorimage)。(3)期望理论效应(ex-pectationtheoryeffect)。人们在分析评估不同的待选择前景时,往往会暂时剔除各种前景中的相同因子,而通常情况下剔除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处理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也会导致人的偏好与选择不一致,这就是所谓的偏好分离效应(卡纳曼,特沃斯基)。经济学认为人是理性的,即人总是倾向于追求最大收益或承担最小成本,但人的行为也有非理性的一面。人类社会化的行为受复杂的社会关系的影响,从而导致人的行为选择并非都是建立在理性思想的基础上。舞弊作为一种可能对企业或社会大众产生不良经济后果的经济行为亦是如此。传统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贯穿始终,而在现实中每个人作出决定时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一些因素如情绪、心理、环境等会导致人的非理。因此,经济行为的常态是“有限理性”。行为是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动机是外在条件和内在需求交互影响的结果。人类的行为会因时、因地以及因其所处的情境内外与其内部身心状况而表现出不同的反应,但最终是指向目标的。经济主体无论是作为自然人还是法人出于某种需要,如获利或社会形象,在客观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就可能发生舞弊。

二、舞弊诱因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一)舞弊因素论国内外对舞弊动因研究主要有二因素论(财务压力和败德的可能性)、三因素论(异常需要、机会和合乎情理)、四因素论(贪婪、机会、需要和暴露的危险性)、风险因子论(个别风险因子与一般风险因子,个别风险因子包括道德品质与动机;一般风险因子包括机会、发现的概率、发现后受罚的性质和程度。当二个因子结合在一起,并被舞弊者认为有利时,舞弊就会发生)等,舞弊风险因子理论与四因素论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舞弊的动机是有意识的,手段是欺骗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定的利益,性质是违法或违规的。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分析伯洛格那等提出的风险因子理论。它认为舞弊是由诸多因素(因子)综合影响而成的,主要因子包括:一是舞弊的机会,指舞弊者实施舞弊的外在环境,如内部控制失效、对舞弊者威慑力弱化、信息不对称等。二是动机,指舞弊者实施舞弊的内心活动。如舞弊者因还债或而贪污。三是道德品质,指舞弊者的思想品德,其与个人的内在特息相关。虽然贪婪等不道德品质不一定排斥好的结果,但对这类因素不加控制将扩大舞弊的可能性。四是发现舞弊的可能性,指舞弊后被察觉的概率。其取决于制衡机制是否完善。五是惩罚的性质与程度,指对发现的舞弊予以惩处的形式及程度。

(二)舞弊机会、动机和道德之“确定性效应”行为人承受巨大压力或具有不良动机是进行舞弊的原动力,机会的出现为舞弊行为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人的行为及其决策依赖于对过去行为结果的确定性回忆,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面临风险进行决策时,这种确定性效应起着重要的作用(卡纳曼和特维斯基)。人在面对有可能出现盈利的前景时,过去同这种盈利相类似的记忆就引发了确定性效应,于是人会产生风险规避的行为偏好,而在面临有可能出现亏损的前景时,却有可能使人产生偏好风险的决策。卡特曼和特维斯基认为,人们会高估连续事件发生的概率,而低估独立事件发生的概率。舞弊人员的心理也是如此,对于连续性作弊没有被发现,就会认为这次也不会被发现;对于独立性事件发生概率的低估,会认为舞弊行为众多,所以被发现的可能性也不高。在这样的心理支配下舞弊者就会有胆量作弊,并且越来越大,最后达到无所顾虑。对于舞弊的动机,并非所有的人都会舞弊,也并非在所有的时间和场合都会进行舞弊,其中信息不对称就产生了道德风险问题。这种情况下一方为了确保自身效用最大化而损害了另一方的利益,为舞弊者提供了舞弊机会。舞弊行为人为实现不良动机或企图,经不住物质利益等诱惑,所以产生偏好风险的决策,利用管理上的漏洞策划和实施如挪用现金、贪污公款、盗窃财物等不法活动,并采取销毁证据、转移财物、混淆视听等掩盖手法。至此,舞弊行为自然而生。

(三)发现舞弊的可能性及惩罚“期望效应”期望理论中有一个重要概念――价值函数。价值函数具有一个财富增加或减少

的“参考点”,该点的位置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印象,即人们对某事物的期望与预期。一个人在某事件中是获得还是损失取决于其期望值。如(图1)所示,对参考点上面的财富水平,价值函数是下凹的。在参考点上,其倾斜突然改变,价值函数可视为无限下凹。对参考点下面的财富水平,价值函数是上凹的而不再是下凹的。这就是确定性效应显示的,人们在面临条件相当的盈利时会表现出风险规避态度和行为,而在面临条件相当的亏损时会表现出风险偏好态度和行为。所以,人们一般对损失的关注程度要比收益大,即同样数额的损失和收益所引起的价值变化的大小是不一样的。期望效应使得对风险条件下人们的经济行为的研究更加贴近实际。就上市公司而言,本身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许多提供真实会计信息的上市公司无法保住上市资格或获得配股资格,难以筹集到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经营者不会增加私人收益。上市公司存在着微利行为,其主要是为避免亏损的出现或盈余的下降,是基于投资人的决策偏好而产生的。依据期望理论,投资人通常以上市公司原有的获利水平或证券分析师的预测结果等作为参考点,并以相对于参考点的增减情况,而不是以绝对的收益水平来评估公司目前的业绩。投资人的价值函数也会因其处于参考点的上方或下方而产生差异,利用投资人的这种决策偏好,上市公司总是存在“避免亏损”与“避免盈余下降”的行为。因此,通过舞弊来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可以获得比提供真实会计信息更大的预期净收益。在我国现行证券监管体制下,公司因为会计舞弊被查处的概率不高,即使舞弊被查出,个人往往也不会因此而遭受很严重的惩罚。同时,舞弊的预期收益远高于舞弊的预期成本。在这样的心理动机和经济行为期望效应的影响下,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或会计人员必将会有限理性地选择会计舞弊行为。

三、舞弊行为的审计策略

(一)保持适当的职业质疑,恪守职业谨慎目前对舞弊的审计,尤其是对管理舞弊的审计应成为注册会计师工作的重点。审计人员无论在审计计划阶段还是实施阶段,都必须保持必要的职业质疑。一个称职的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好奇心和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在看似无关的现象中发现出舞弊的线索、合理运用专业判断,有效识别与评估舞弊风险,并对舞弊风险评估结果做出适当反应,及时调整与改进审计思路及程序是防范舞弊的得力措施。新审计准则的1141号突出强调了提升职业怀疑态度,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小组成员应就管理层舞弊的可能性展开讨论,即就被审公司的财务报告何处最容易发生舞弊,最可能以何种方式舞弊进行讨论和交换意见;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对于重大舞弊的可能性保持恰当程度的关注。二是在确认舞弊风险后,应采取必要手段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不因认为管理层是诚实可靠而满足于没有足够说服力的证据。审计证据的收集应该更多地采用突击性的审计测试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客户舞弊,提高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程度。

(二)充分关注舞弊信号审计人员既不能假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是不诚实的,也不能假定是诚实的,而应保持应有的职业审慎,充分关注可能存在的错误甚至舞弊的迹象与信号,如管理当局不重视内部控制,越权或侵权处理及经常拖延报告等。审计人员应对出现故意做错、疏忽、差错、效率低和利益冲突的可能性有所警惕。如果有信号或迹象预示错弊可能存在,审计人员应判断该错弊的类型、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等,进而对审计程序进行判断,做适当的修改或追加并予以执行。此后,审计人员应能以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证实或消除其对错弊的怀疑。如果难以证实,审计人员应提请被审计单位进行适当的处理。常见的舞弊预警信号有:一是管理层、组织层信号: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薄弱;管理当局对组织外部的管理机构表现出不屑;管理当局表现出要冒意外风险的倾向;高管人员有舞弊或其他违规等不良记录;董事会以财务业绩为基础频繁调整高管人员的报酬;组织结构过于复杂;内部审计机构缺失或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等。二是与客户交往中的信号:与会计师事务所关系高度紧张或过于密切;频繁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对某些重大问题有不同解释;员工透露存在管理舞弊的信息;某些员工拒绝接触审计人员或回避审计人员提问;管理人员对审计人员的态度发生重大转变等。三是会计中的线索:收入和费用的比例严重失调;经营业绩与预测惊人一致;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每年为负值;对外报告的信息是建立在高度主观的估计和判断之上的;被注册会计师出具过非标准审计报告等。在此阶段,审计人员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实地观察生产经营活动以及经营场所或设施,检查文件、记录或内部控制手册,阅读管理层编制的相关管理报告,重新执行控制程序等方法以识别和评估舞弊风险。

(三)进行分析性复核当审计进入以风险为基础的审计阶段,分析性复核即为最主要的审计方法和程序。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往往更注重于加总合计,摘抄明细,从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套完善的分析性复核体系不仅包括对企业财务数据的会计分析、财务分析,还包括更高层次的行业分析和前景分析。如果注册会计师能恰当地运用分析性复核这一程序,就可以把握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认定的总体合理性,从而事半功倍地发现舞弊。分析性程序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而且颇为有效的审计方法,尤其在发现和检查财务报告舞弊方面作用明显,相当比例的财务报告舞弊的曝光最初缘于分析性程序中发现的线索,而且从事后看大量财务报告舞弊案件,只要实施简单的分析性程序是完全可以察觉舞弊迹象的。分析工具应充分借鉴现代管理方法,将管理方法运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等: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要求会计师不但具有精湛的审计专业知识基础,而且还需要其他知识辅以佐之,如行业知识、产品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实地调研能力知识等,在实施分析性考核程序时:一是将被审单位与同行业资料进行对比,如同行业的收入水平、利润率水平、财务比率水平(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比率)等,从中发现疑点;二是将被审单位与其历史和预期情况资料对比,如与前期相比收入或利润水平出现巨额增长,主营业务利润在总利润中比率发生大的变化,财务比率的变化没有合理的解释理由等;三是整体合理性问题,如现金流量是否支持报表的盈利水平,报表中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税金、银行借款与财务费用、净利润与盈余公积等报表内部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矛盾等。

(四)舞弊风险的披露和评估只要审计人员发现了被审计单位存在舞弊行为的证据,即使认为这些证据不够合理,也应将其提交给适当级别的管理人员,涉及高层管理人员的舞弊行为应当向上一级管理层报告情况。审计人员必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与合理的专业怀疑,恪守独立性原则,采取询问、分析性程序等审计技术,识别、评估审计风险,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审慎发表审计意见。同时,实施舞弊风险评估,不仅是从微观的账户层次,还要从宏观的内外部环境来分析被审计组织的经营风险、生存能力、管理能力等,并将其与重大错报风险联系起来,基于战略系统观的思考,关注和评价舞弊风险,体现风险意识而非利益意识的现代审计策略思维。

计划经济的利与弊篇8

关键词:预谋性考试舞弊行为特征防治对策

当前,在急功近利思想较严重、社会诚信体系尚不完善的背景下,我国考试舞弊形势十分严峻,几乎波及了各类重大考试。在诸多考试舞弊行为中,有预谋的考试舞弊者考前都有舞弊的动机,并事先制订详细的计划,采用隐蔽的手段,加大了考试管理难度,应受到考试机构等部门的重视。

一、预谋性考试舞弊的内涵

当前,关于考试舞弊概念的论述已经很多,且主要内涵基本相同,归纳起来可以理解为:为了获得预期的考试成绩而在考试中通过不正当手段实施的舞弊行为。本文探讨的核心是考试舞弊的预谋性,对于考试舞弊的概念不再过多赘述。考试舞弊行为的发生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比如同是考试舞弊事件,便存在有预谋与无预谋之分。根据考试舞弊主体在进行舞弊前是否进行计划或预谋来分,可将考试舞弊行为分为自发性考试舞弊和预谋性考试舞弊。笔者认为,舞弊主体经过事先谋划和准备,并在考试中采用相应手段实施的舞弊行为称之为预谋性考试舞弊。从这个意义上看,只要考试舞弊者在考前有一定的预谋,并在考试过程中按既定计划实施了舞弊行为,就可以称之为预谋性考试舞弊。

在各类考试的舞弊行为中,除事前无预谋的偷看、抄袭等舞弊行为外,其他诸如夹带纸条、替考,以及高科技舞弊等行为,均可以认为是有预谋的考试舞弊。可以说,预谋性考试舞弊在考试舞弊行为中所占的比重是很高的,而在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中所列的多数违规行为都具有预谋的特性。

二、预谋性考试舞弊的特点

预谋性考试舞弊是与自发性考试舞弊相对的一种舞弊形式。一般地说,自发性的考试舞弊事件事先并无先兆,引发的因素非常偶然,这是这类事件的主要特点。相对于自发性考试舞弊事发偶然而言,预谋性考试舞弊事件的发生均有一个过程,即“计划—准备—实施”的过程,其主要特征如下:

1.目的的明确性

预谋性考试舞弊主体在考试中实施的舞弊都是事先谋划好舞弊方式和手段的,其主观目的性很强,就是为了通过成功舞弊获得预期的考试成绩,以及所带来的个人利益。明确的目标使舞弊主体产生了舞弊动机,从而使舞弊主体在考前不想通过刻苦学习或认真复习,而是通过不正当途径取得好的成绩。

2.动机的强烈性

动机强烈与目的明确是息息相关的。趋利性是推动人行为发生的一个基本动力因素,当风险发生所导致的损失小于所得,或损失小于由于损失的发生所获得的利益时,极易诱发人们破坏考试规则的舞弊行为。在预谋性舞弊的谋划过程中,舞弊主体往往要反复衡量舞弊成本大小、风险高低、收益大小等三方面因素。一般情况下,预谋性考试舞弊的主体都是在确定了高舞弊收益后才会实施舞弊行为的,具有强烈的舞弊动机。当对通过考试获得相应利益有着明确的目的,且意识到通过有计划的舞弊能够增大成功的几率,降低舞弊的风险时,必然也会增强考试舞弊的动机。

3.计划的周密性

预谋性考试舞弊一般需经历计划、准备、实施等过程。随着诚信宣传和考试管理力度的加大,舞弊主体为提高成功率并降低自身舞弊风险,需对舞弊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进行策划和准备,在舞弊前都会选择一定的舞弊方式和手段,以及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后路等,这体现出明显的预谋性特征,也是预谋性考试舞弊的根本特征。

4.手段的先进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讯工具的普及,可供考生利用的舞弊工具,特别是无线传输工具越来越多,越来越小,让考试管理部门防不胜防。高科技舞弊工具能够增强舞弊的隐蔽性,不但能降低舞弊风险,而且能提高舞弊成功率。因此,预谋性考试舞弊者为了成功舞弊,多数会不惜成本,选择高科技手段实施舞弊行为。

5.过程的隐蔽性

一般情况下,预谋性考试舞弊者考前都不会张扬自己准备作弊的行为,也不会在考试中明目张胆地作弊,因为这样会增加舞弊风险,降低舞弊成功率。有的舞弊者通过互相协作、互相配合实施舞弊行为,是在一种隐秘的“契约”下进行的,不会让别人知道。多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为考试舞弊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舞弊行为辐射的范围更广了,隐蔽性更强了。

三、防治预谋性考试舞弊的对策

在预谋性考试舞弊的预谋过程中,舞弊主体往往要反复衡量舞弊成本、舞弊风险、舞弊收益等三方面因素,在确定了舞弊收益大于舞弊成本和舞弊风险之和后,他们才会实施舞弊行为。其中,无论是否作弊,考试成功后所获得的绝对效益都是基本不变的,若要弱化预谋性考试舞弊的动机,减少或杜绝舞弊行为,就需要采取措施增大舞弊成本和风险,减小二者与舞弊收益之间的绝对量,或者使二者大于舞弊效益,这就会让有舞弊企图的人感受到通过舞弊得不偿失而不敢或不愿舞弊。

1.增大舞弊成本

当前,考试舞弊多发与舞弊成本低廉有关。由于现有法律法规条文中要么缺乏对考试违纪舞弊者缺乏相应的处罚依据,要么有些处罚力度较轻,进行经济、行政或法律处罚的案例又很少,无法参考,而且我国当前诚信成本较低,导致考试舞弊的综合成本较低。因此,必须从外部增大考试舞弊成本,以便减少或消除舞弊行为。

一是要加大对考试舞弊行为的惩罚力度。考试管理机构应联合有关部门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对考试舞弊者的经济、行政、法律等处罚更加明确,更加细致,从外部对考试舞弊者予以打击,增大考试舞弊者的经济、行政和法律成本,使他们感觉到舞弊收益接近或小于舞弊成本而不值得舞弊,从心理上弱化其考试舞弊的动机。

二是要充分发挥诚信档案的作用。诚信档案是记录考生诚信考试行为的重要载体,能够反映考生的诚信度。考试管理机构要积极向社会宣传诚信档案的作用,主动向用人单位提供查询服务,以便用人单位在招聘或考核时参考,增大考试舞弊的诚信成本。这样,就会在社会上形成较大的威慑力,减少或避免其他人员参与到考试舞弊当中。

2.提高风险系数

舞弊风险系数主要是指舞弊行为被发现揭露的可能性。很多时候舞弊者对风险大小评估以自我评价为主,侥幸心理严重者会在主观上降低风险系数,低估客观风险的作用。提高舞弊风险系数,主要是要加大考试管理力度。

一是要加大监督力度。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预谋性考试舞弊考前总有一个计划准备过程,这个过程虽然隐蔽,但一定会有一些显性的行为。加强考试监管特别是社会力量监督,有助于考前强化社会控制力,加强对舞弊行为的防范。政府主管部门和考试机构自身力量的管理、监督和问责具有直接性、针对性和经常性的特点,但难免有力所不及的情况。此时,来自社会公众和社会舆论的共同监督,将使考试舞弊行为暴露在社会监督之下,大大降低预谋性考试舞弊事件的发生几率。

二是加强考场管理。严格的考试管理制度和严肃的考场纪律可以预防和打消学生的舞弊企图,考试组织管理部门应配备强有力的力量,不仅要加大人力防范的力度,如选派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老师监考、增加巡考人员数量等,而且要充分发挥防范舞弊的技术优势,比如标准化考场的作用等,加大考生舞弊的难度和被发现的风险,使潜在的舞弊者无机可乘。

三是加强考后复查。在评卷过程中,评卷教师通过对考生答卷的评判和分析,可以发现违反考试规定作答的试卷,包括考生答卷雷同、在规定以外地方书写姓名、准考证号或标记其他记号等。处理违规卷是严肃考风考纪、保证评卷质量、维护考试信誉的重要环节,让考试舞弊者无法实现舞弊目的。之后,对造成考试舞弊成功的有关人员进行追责,进一步强化工作纪律,提高考试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以便更好地维护考场秩序。

需要说明的是,舞弊风险系数在舞弊成本估算中具有杠杆作用,如果舞弊风险扩大,就会导致舞弊成本呈几何级数扩大,有预谋的舞弊者便会倾向于停止或取消舞弊行为。高舞弊风险系数会使舞弊相对收益呈几何级数缩小,尽管目前对考试舞弊者的综合处罚力度较轻,但如果舞弊被发现的可能性很高,那么舞弊收益可能会变得毫无意义,预谋性考试舞弊的发生几率就会降低。

参考文献:

[1]陈珩.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舞弊行为探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计划经济的利与弊篇9

1会计舞弊行为的含义及分类

根据中外对财务舞弊一词的阐释,会计舞弊的含义是指有目的、有预谋、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骗,从而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它主要包括伪造、变造记录或凭证;侵占资产;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等。会计舞弊有悖于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也与道德价值观念相违背,因此对舞弊必须予以坚决查处。

(1)按行为主体分类,会计舞弊分为雇员舞弊和管理舞弊。雇员舞弊是指公司的雇员利用职务之便或管理中的缺陷,非法获取公司资产或个人利益的行为。管理舞弊是指管理层通过其管理与控制地位故意传递错误信息,欺骗投资者与债权人的行为。对现代企业而言,投资者、债权人及利益相关者不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如果管理层蓄意提供虚假信息或隐瞒重要财务事实,投资者与债权人很难辨其真伪,极易做出利于上市公司但损害自身利益的决策。在我国证券市场曝出的舞弊事件中大都是管理舞弊。

(2)按行为目的分类,会计舞弊分为侵占资产舞弊与财务报告舞弊。侵占资产舞弊是指舞弊者以占有公司的财产为目的,包括贪污、挪用、盗窃等行为。财务报告舞弊是指管理层利用虚假财务报告欺骗投资者、债权人的一种重要舞弊类型。主要包括:对编制财务报告的会计记录或凭证文件进行操纵、伪造或更改;隐瞒或误报对财务报告有重大影响的交易事项或其他重要信息;擅自调整会计科目,实施盈余管理予以粉饰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或现金流量;按照企业的需要,滥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甚至歪曲会计政策。

(3)按其实施后果分类,会计舞弊分为对公司有利的舞弊和对公司不利的舞弊。有利的舞弊会给公司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主要表现是通过夸大收入、虚增销售、高估资产、缩小支出以及低估负债等方式,有目的地虚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其他财务信息,希望以此提高公司的财务形象,获得某种财务收益。不利的舞弊会给公司带来损失,主要包括公司雇员对公司资产的侵占,公司的供应商、客户与竞争者对公司的欺诈等,从而导致公司利益受损。如雇员侵占资产、竞争者贿赂雇员窃取商业机密、供应商重复收费以次充好等行为。

(4)按舞弊主体与企业的隶属关系分类,会计舞弊可分为内部舞弊、外部舞弊和串通舞弊。内部舞弊是指企业内部员工进行的舞弊行为;外部舞弊是指企业以外的主体进行的舞弊;串通舞弊是指企业各部门之间或企业内、外部勾结进行的舞弊行为。如虚开发票以虚增收入或获取回扣、串通制作虚假证明使公司包装上市等。串通舞弊行为将导致企业利益损失及内部控制的无效性。

(5)按舞弊的性质分类,会计舞弊可分为组织舞弊和职务舞弊。组织舞弊是指由组织进行,损害外部利益集团的舞弊行为,如偷税漏税、虚假财务信息、窃取商业机密、虚假广告等。职务舞弊是指由组织内员工利用工作机会并针对组织自身或组织外部的舞弊,如贪污、挪用等。

2会计舞弊行为的常见手段与方法

根据对中外会计舞弊造假手法进行比较分析,中国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虚构或隐瞒交易事项;西方国家的则主要是利用会计赋予的自由裁量权对交易事项做出非公允的表达,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比较常见的会计舞弊手段有以下几种类型:

(1)滥用会计选择权与虚构、隐瞒经济交易。滥用会计选择权包括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选择权,尤其是会计估计选择权,常见的手法有收益性支出资本化、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推迟或提前确认费用、多提或少提减值准备、多提或少提折旧费、多提或少提预计负债;虚构、隐瞒交易是指利用虚构隐瞒收入或费用,通过抬高收入、减少费用或隐瞒收入、虚报费用来调节各期利润的舞弊方法。

(2)钻会计准则漏洞。指利用会计制度的缺陷选择最有利于被审计者的会计处理方案,确认巨额的收益或转移巨额的亏损,随意操纵利润。

(3)关联方交易舞弊。指管理层利用关联方交易掩饰亏损,虚构利润,或利用特殊目的实体操纵利润,使得关联交易非关联化,且未在报表及附注中按规定做恰当、充分的披露,会对报表使用者产生误导的一种舞弊。上市公司通常采用关联购销、租赁舞弊,受托经营舞弊,费用分担舞弊,地方政府援助舞弊,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等关联交易来虚构利润。

(4)高派现。指管理层利用虚构现金股利的方法,冲减虚增资产或虚减负债的一种舞弊手法。

(5)管理层收购。指利用管理层收购进行会计舞弊,导致巨额的费用虚减,使得本应该进入当期损益的费用直接从权益流走。如有些国有企业的管理层通过调剂或隐藏利润等方法来扩大账面亏损,然后利用账面亏损逼迫地方政府低价转让股权。管理层收购完成后,再通过调账等方式使隐藏的利润合法地出现,以实现年底大量现金分红而自身获利,甚至将低价收购的国有企业高价套现;或者利用“内部人交易”,把公司资产转移到个人的名下,导致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6)并购。指上市公司并购过程中存在的财务舞弊,并购后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往年业绩很好的公司当年会报出巨额亏损。目的是释放以前年度的潜在亏损,为以后年度能够盈利“做准备”。二是经营业绩本来不太好的上市公司,业绩会直线上升。目的是为了再融资或有意抬升股价。在并购中,常见的造假手法有虚构收入、将投资所得作为主营收入及虚增经营性现金流量,或虚增投资性现金流等。

(7)战略投资者。指管理层利用与一些投资公司签订巨额的采购合同哄抬股价,进而掩盖亏损的一种舞弊手法。对于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被审计单位,应给予高度关注,投资者更应该慎重一些。

(8)“国际化”会计。指随着产业国际化,造假手法向国际化发展。一种手法是把不实的应收账款变为账上现金;第二种手法是“真举债,假入股”;第三种手法是管理层在国外筹集可转换债券,从中获利。

3加强对会计舞弊的防范与治理

针对会计舞弊的各种手段和行为,笔者认为,对会计舞弊的防范与治理应从多方面入手,要通过建立会计准则体系等法律法规,使会计舞弊者不敢舞弊;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使会计舞弊者不能舞弊;加强以诚信为核心的良好职业道德建设,使会计舞弊者不愿舞弊。

(1)建立会计标准体系。针对当前中国会计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考虑中国面临的特殊会计环境,我国应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建立以会计准则为核心、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相结合的会计准则体系。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中要求建立内部控制责任体系的内容值得借鉴。在借鉴国外经验时,也不能盲目趋同,应从中国国情出发,出台相应的新法律、新制度,注重增强会计准则的可理解性与可操作性。通过法律条文,划定舞弊惩罚的性质和范围,加大惩罚力度,切实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罪严惩”,给那些舞弊者当头棒喝,让非法者望而却步。

(2)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是否适宜、有效,是衡量其经营管理绩效的重要指标。经营失败、会计信息失真、经济犯罪、会计舞弊及不守法经营在很大程度上都可归结为内部控制的缺失或失效。防范会计舞弊,离不开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完善。应依据风险产生的环境因素,找出企业的主要风险,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围绕最大风险设计制度;研究公司运营过程中的所有岗位,细化对相关风险的识别评估、分析、控制和报告等流程,形成公司集中数据库,实现风险的分类识别和量化管理;确定所有员工与其风险管理职责相关的绩效指标,通过定期评价、持续监控来确保风险事件的相关信息被传递至适当管理层;遵循避免“相关人士”组成团伙,从头到尾控制某个操作或交易等原则制定控制活动程序;建立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提高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效率。通过加强对高管人员的监控,建立全员责任体系,设立匿名举报热线,提高稽核人员的技术水平,采用审计委员会内部监督机制等具体措施,实现最有效的内部控制,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预期控制目标。

(3)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公司的行为模式、目标和战略的制定,业绩的衡量和报告,对履行社会责任的态度,都受“企业文化”的影响,公司治理过程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企业文化。因此,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对防范与治理会计舞弊至关重要。要通过制定反腐败培训计划,逐步提升那些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如培养企业高管层健康的价值观、增强职工的风险忧患意识,提高职工“参与管理”的热情,加强内部控制意识等,努力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法律是硬性的,而企业道德文化是柔性的。企业的规章制度要真正让员工遵守,光靠硬性规定还不够,还应有柔性管理,即需要保持一种灵活的方式,制定的规章制度要能够适时对变化的环境做出反应和进行调整。只有两者齐头并进,防范会计舞弊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

计划经济的利与弊篇10

【关键词】企业会计;舞弊行为,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从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来看,企业会计上市舞弊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社会秩序,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权益损失。积极研究企业会计舞弊不仅可以维持证券市场稳定,也是保证投资者权益的主要方式,必须及时对其进行分析。

一、概述

目前会计舞弊定义还存在很大争议,经过查找并分析相关资料,将企业会计舞弊定义为:会计舞弊是会计行为者为了获得不正当利益,有目的、有针对性、故意的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一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会计舞弊最显著的特征是:第一,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造假行为。第二,使用欺骗手段,违背了真实性原则,进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第三,舞弊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不正当利益,主要获得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等私人利益。第四,会计舞弊是一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方式。

二、分析企业会计舞弊行为产生的原因

第一,经济利益是舞弊的直接原因。经济利益是舞弊者造价的驱动力,舞弊者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顾风险进行利益驱逐。相关人员认为,一些公司成长速度缓慢时,就会在压力作用下产生舞弊行为。此外公司财务增长速度、股价和公司历史都是舞弊产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第二,公司治理机构缺陷是上市公司会计舞弊产生的内在基础。国内外相关均认为,公司治理机构完整性与企业信息真实性具有很大联系,只有在一个管理稳定、治理完善的企业中,才能保证会计行为的稳定运行。此外,企业内外部均可对决策者提供相关信息,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应成为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方式。一方面股权结构设置不合理,容易导致会计信息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失去了内部监督和制约职能。

第三,独立审计较缺乏。独立性是保证会计审计的灵魂。注册会计师已经成为跨级舞弊治理中不可缺少的建立机制,对会计舞弊治理具有很大作用。虽然会计舞弊与审计意见没有直接对应关系,但舞弊行为保留的审计意见已经成为舞弊发生的必然条件。在实际分析中,可以将审计理解为会计舞弊行为发生的信号。

三、我国会计舞弊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1.公司缺乏健全的治理结构

一方面不能满足中小股东财务监督权。虽然我国实施的《公司法》中规定了股东的权利,但是由于法律规定不详细,不能结合实际对会计账簿的种类、范围和期限进行查阅,不能保护股东的权益,缺少实际操作。而且没有划分清正当和不正当目的的界限,成为了股东实行查账全的借口;另一方面,独立董事会制度不全面。董事会是企业中重要的部分,直接影响公司和股东的利益。目前我国董事会主要存在激励机制不健全,选聘机制不合理等问题;最后一方面,监事会形同虚设,不能充分发挥其的作用。首先,监事会设置的办事机构都是兼职,不符合公司财政会计监督;其次,监事会成员绝大多数都是职工代表,主要为内部员工;最后,监事会任职资格没有详细规定,缺少财务检察权,不能发挥财务监督作用,经常会出现会计舞弊现象。

2.法律责任规定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处罚力度不够,《会计法》中对违法会计人员、单位责任人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处罚力度不够,不能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其次,没有规定详细的民事责任。民事责任主要以救济他人为目的,主要赔偿在社会中损失的利益。目前我国对企业会计舞弊法律监控主要存在重视行政和刑事责任轻视民事责任等问题。在我国发展成熟的市场环境中,不仅要追究刑事责任,还要对监事会、董事会等责任进行追求,保证投资者的权益。

3.独立审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独立审计是一种防弊机制,注册跨级人员承担着会计信息风险、降低会计信息成本、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等责任,但是由于我国审计制度具有较强的行政色彩,导致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个人行为短期化发展。经过分析可知,独立审计法律规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现行注册的会计师聘任制度影响了独立审计独立性。很多会计事务所为了获得较多的业务,不得不根据政府官员指示形式一些业务,而且注册会计事务所数量较多、规模较小;第二,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监督管理不到位。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主要存在监督管理手段低下、监管人员缺乏等问题,财政监管流于形式,影响了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第三,行业门槛较低,法律责任较轻。我国会计事务所主要实施有限责任制和合伙制,影响了会计行为的发挥。

四、完善我国控制会计舞弊会计法律制度的建议

1.完善企业内部监督

第一,完善监事会监督财务的制度。首先要及时完善监事会人资格规定,保证监事会的设定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财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监事会必须具备财务、审计、法律等管理的水平,监事会内部员工必修有注册会计师职业证书和会计资格证书,并具有从业经验。其次,划分清监事会财务职权,规定好监事的监督权利、监督方式和首先,保证监事会检查权利的程序化进展。监事会可以对财会计报表、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等财务状况、资金流量和编制方法等进行分析,保证董事会制定的会计报道不能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司规定,提出书面审核报告。

第二,建立健全审计委员会制度。首先,在审计委员会中选择独立董事。在实际操作中必须遵循:(1)选择候选人时,要求董事回避选择,避应利益问题造成财务问题;(2)对候选人独立任职做出明确规定。独立董事会任职不能超过3年,一般超过三年后留任董事会失去董事资格;(3)薪资问题给董事独立性造成了很大影响,可以利用独立董事会激励机制实现董事会和股东利益的统一。

2.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

建立健全注册会计师制度。首先,完善注册会计师监管制度。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在实际操作中,政府监管机构和自律监管机构必修寻找积极的切合点,可以设置主公司机构,使用整卷市场实现各方面信息分析,让财政部、证券机构和行业协会等形成监管合力。其次,发挥审计的独立性。积极改变跨级事务所和审计单位的雇佣关系。积极改变会计事务所和设计单位的经济关系,保证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隔断注册会计师和被审计单位的关系,让注册会计师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3.完善法律责任规定

一方面积极建设并完善民事赔偿制度,保证违法行为责任人必须承担异性的民事赔偿责任。同时还要完善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投资者的影响程度,确定出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另一方面,及时对违法乱纪的责任人实施“市场禁入”。另外,还要在民事责任方面,扩大会计舞弊遭受损失的组织和个人,主要为供应商、市场监督部门。

4.使用合理的审计技术和审计程序

只有应用合理的审计技术和程序,才能有效的实施审计程序控制。第一,加强实地观察和监测,在很多舞弊事件发生中,都可以利用观察和监测发现问题,所以必须加强观察;第二,加强复核性程序审查。审计人员不能及时发现舞弊行为的主要原因是仅仅关注当期会计数据,与之前数据发生了分离,所以必须强化程序审核,促进审计程序的进展。

五、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企业会计舞弊行为法律使用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舞弊产生的原因和我国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企业会计针对性提出一些措施,希望可以及时解决企业会计行为法律使用问题,促进企业会计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岳殿民.中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模式特征及识别研究[J].天津财经大学,2010,(04).

[2]龙凤.企业财务舞弊特征与审计方法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12.,(01).

[3]曲丰敏.会计舞弊的外部防范与治理问题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