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的局限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0:25

遥感技术的局限性篇1

[关键词]遥感应用;变化检测;资源环境卫星气象学一般流程

一、遥感技术变化检测应用

1.1遥感技术变化检测应用综述

从1972年美国发射第一颗陆地资源卫星以来,对地观测卫星发展迅速,应用领域得到不断扩大,应用成效也得到不断提高由于遥感观测有着信息获取方式优良,获取条件相对简单,实时性、高效性、广域性以及其他诸多优点,因而如何从遥感观测所供给的大量数据中提取变化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运用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目前遥感应用领域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变化检测技术应运而生。所谓变化检测技术就是对不同时段的目标或现象状态发生的变化进行识别、分析的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包括判断目标是否发生变化、确定发生变化的区域、鉴别变化的类别、评价变化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模式。在遥感技术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变化检测技术的研究成了各地专家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在计算机图形学、空间探测技术以及其他与遥感有关的诸多领域蓬勃发展的带动下,世界各地学者跨国、跨领域的交流合作下,基于遥感影像的变化检测技术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然而就目前的技术与设备而言,目前所采用的任何一种变化检测方法都具有其局限性。在下文中,我们将就各类方法的局限性与优越性进行讨论,了解其特点与所适用的领域。

1.2主流变化检测方法及优缺点

随着数十年来各国学者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交流,遥感相关学科的蓬勃发展,作为土地覆盖利用监测的关键技术的变化检测方法日益繁多。可以将遥感影像的配准方式以及变化检测的数据源作为划分依据,将目前主流的变化检测方法分为两大类、七种方法。第一类是先进行图像配准后变化检测的方法;第二类是变化检测与图像配准同步进行的方法。或者,可以按照是否需要进行实现分类作为划分依据,将变化检测方法划分为两类:即直接比较变化检测法、分类的变化检测法。

二、遥感技术在资源环境中的应用

2.1遥感技术应用于资源环境监测中的必要性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便已经存在,且受到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后续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人与自然、人与资源的矛盾日益加剧。如何处理与社会发展相共生的资源匮乏以及环境恶化,成为人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然而一直以来,两道天堑阻隔在资源环境问题处理的面前,即如何全面而快速地获取资源环境变化信息,以及如何高效高精度的处理这些数据。直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处理技术的日渐成熟,遥感技术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之中。遥感技术以其观测的广域性、数据获取的综合性、资料采集与数据处理的高效性、处理结果的高精度性等优势成了现如今,局部乃至全球资源环境数据获取与处理的重要手段。

2.2遥感技术应用于资源环境的优越性

遥感技术对环境研究来说,其优越性可归纳为“高、远、多”。

高,遥感影像从高空对地面目标进行观测,所受的遮蔽少,视野开阔,观测范围大,鸟瞰全局,从而使遥感影像更加完备而全面的实现地面观测。

远,遥感技术能够不直接接触被测物体,远距离的获取地物的几何与物理信息,对目标地物及其所处的环境不造成干扰,使得获得的数据更加客观可靠。

多,包括多点位、多谱段、多时相、多高度的遥感影像和“多次增强”的遥感信息。

总的来说,遥感技术应用于环境资源中,可以为用户提供时空连续性的区域性同步信息。这些信息具有综合性、系统性与同时性,而这也恰恰是遥感技术区别于其他技术,在资源环境中的应用所具有的优越性。

2.3遥感技术在资源环境中的发展趋势

遥感影像获取技术方面,随着高性能新型传感器的研制开发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资源遥感对高精度遥感数据要求的提高,高空间和高光谱分辨率已是卫星遥感影像获取技术的总发展趋势。遥感技术在资源环境中的应用主要呈现以下五个大的发展的趋势:

2.3.1遥感影像获取技术蓬勃发展

2.3.2数据处理系统呈现高速性、大容量性和高精度性的特点

2.3.34S技术(GiS、GpS、RS、eS)技术呈现集成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2.3.4遥感信息模型与遥感信息处理方法的逐步发展完善

2.3.5国家环境资源信息系统以及环境遥感应用系统的建立

可以预见的是,遥感技术在资源环境中的应用在未来的发展中,功能模块集成化、技术科学化、数据处理智能化、检测科学化等特点将更加明显。随着遥感技术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在未来的生产生活中,遥感技术必将更加深入而广泛地应用于资源环境资料的获取与处理,以其独特的优越于生产生活。

3遥感技术在气象学中的应用

3.1遥感技术应用于气象学的优越性与局限性

大气遥感作为遥感技术数十年间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兴学科,在大气科学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现今气象学的支柱学科之一。随着气象学的研究与发展,气象学对全球范围以及区域范围的大气特征的观测越来越强调其时空连续性。且由于气象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无法直接接触,或直接接触难度大,遥感技术作为一种不直接接触被测物体,即可获得其物理几何特性的观测技术,显示出了其独特的魅力。另一方面大气物理学、近代电磁学、计算机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传感器等硬件o施的完善,都进一步地推动了遥感技术在气象学中应用的深度与广度。

大气遥感是利用遥感器传感器所监测到的监测大气结构、状态及变化,不需要直接接触目标而进行区域性的跟踪测量,能够快速地进行污染源的定点定位,从而获得全面的综合信息得一门遥感技术。安置在遥感平台上的传感器通过对大气光谱特性的观测,可以将无法由遥感手段直接得到的各气体成分以及其他的各个物理量判读出来。遥感技术所用的探测波段广,可以根据不同大气成分的电磁波谱特性,选用合适的波段进行监测。同时,由于遥感平台上所搭载的传感器对于各种波谱的探测宽度与灵敏性远高于人眼,故可以探测到人眼无法识别的对象。遥感测量获得的原始影像能够给气象学研究提供更多的原始数据,而遥感影像的后续处理则能将所获取的大量数据转化成有益于气象研究的信息。

然而,受限于当前遥感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软硬件设备的技术条件,遥感应用于气象学中所获得的卫星云图分辨率有限,同时由于除观测对象外其他大气成分干扰,摄取的影响将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为误差,严重的影响测量精度,降低了遥感影像所获取的气象学资料的可靠性。

3.2遥感技术应用于气象学的几个实例

3.2.1有害气体的监测

有害气体通常指人为或自然条件下产生的二氧化硫、氟化物、乙烯、烟雾等对生物有机体有害的气体。但用遥感技术对大气中的某一成分进行观测时,我们往往不能直接对其进行观测。但是,@并不意味着遥感技术不适用于该类观测。我们可以利用所观测成分特定的电磁光谱特性间接地监测该成分的分布以及变化情况;或者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些不易直接观测的成分对其他地物的影响,以达到对目标成分追踪观测的目的。比如地表硫化面,酸雨对植物的腐蚀情况等等。

3.2.2城市热岛效应监测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中的空气温度高于城市周围郊区的温度,故形成了从城市流向郊区的一种环流。与有害气体监测相类似,城市热岛效应监测同样采用了间接监测的手段。我们知道到,植被覆盖率与植被覆盖种类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范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通过比对城郊的植被变化,就可以得到城市热岛到效应的影响范围。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直接比较不同时相的遥感热红外影像直接得到城市热岛效应的日/年变化规律。

4遥感技术应用的一般流程总结

遥感技术应用的一般流程:

随着遥感技术应用领域的日益广阔,各个学科与遥感技术的联系逐渐加强,遥感技术的规范化、流程化成了大势所趋。如何建立一个普遍适用的大体操作流程,成了我们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平时所学以及汇总众多的资料,现提出自己的观点。

4.1利用遥感平台上的传感器对目标地物进行观测,实现数据的获取与输入。

4.2采集光谱特征,并依照光谱特征建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估,以此作为是否重建模型的依据。

4.3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可分为三个流程:(1)建立数据处理流程;(2)选择各个环节所采用的数据处理方法;(3)输入所需处理数据并配置相关参数。

4.4获取处理后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后续处理。

5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5.1存在的问题

遥感技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十分完善的学科体系,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在现阶段的技术条件的限制下,遥感技术仍然需要面对一些技术上的挑战。

首先是遥感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尺度与角度的问题。由于用不同空间分辨率获取的图像间没有简单的平均或平分对关系。[16]传感器的分辨率与地物的辐射值并不满足线性相关。同时,由于传感器所接收到的辐射信号具有多源性和多时性,这就给数据的几何配准带来了不便。另一方面,虽然随着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图形学技术的发展,遥感信息的提取效率越来越高。然而由于技术条件以及软硬件条件的限制,遥感信息的自动提取仍然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最后,随着时间维度的加入,遥感数据变得异常复杂。如何实现对四维数据进行同化,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5.2对遥感未来的展望

遥感技术方兴未艾,即使是发展到现在,仍然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无论是空间探测技术的进步,还是传感器的更新换代,都将极大地促进遥感技术的发展与繁荣。展望未来,我们可以发现遥感技术将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5.21随着传感器的更新换代以及遥感技术更高精度的要求,卫星遥感将呈现高分辨率、高精度的发展趋势。

5.2.2随着雷达技术的发展与广泛使用,各式雷达传感器的广泛使用,遥感技术走向全天候、全时段的新阶段。

5.2.3热红外遥感技术的大力推广使得遥感技术对于与地球表面热量有关的地物及其变化的监测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5.2.44s技术的发展使得遥感技术呈现集成化一体化的趋势。

5.2.5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使得遥感技术与其他相关学科在全球层面上实现了一体化、系统化、联系化,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网络。

结束语

自19世纪60年代遥感诞生之日起,数十年来,遥感技术在变换检测、资源环境信息获取与处理等诸多领域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然,任何技术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局限性。然而遥感技术尽管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但其应用前景依旧广阔。尤其是随着深空探测技术、图像处理技术、波谱分辨技术等相关领域学科的不断发展推进,遥感技术更是展现出来前所未有的生机,笔者限于所学知识有限,无法对遥感技术进行更深层次的专业化讨论,但我们相信,遥感技术的前景一定是务必广阔的。

参考文献:

[1]梅安新,彭望,秦其明,等.遥感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顾文俊,赵忠明,王苓涓.基于变化检测技术的城区建筑变化目标提取[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1):198200.

[3]吴芳,刘荣,田维春,曾政祥.遥感变化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综述[J].地理空间信息,2007,no.2604:57-60.

[4]吴芳,刘荣,田维春,曾政祥.遥感变化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综述[J].地理空间信息,2007,no.2604:57-60.

[5]施益强,陈崇成,陈玲.遥感技术在环境资源中的应用进展与展望[J].国土资源遥感,2002,04:7-13.

[6]石丽娜,赵旭东,韩发.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J].贵州农业科学,2010,v.38;no.23401:175-178.

[7]陈海健.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no.20313:6-7.

[8]刘纪远主编.中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9]程立刚,王艳姣,王耀庭.b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综述[J].中国环境监测,2005,05:17-23.

[10]吕达仁,王普才,邱金桓,陶诗言.大气遥感与卫星气象学研究的进展与回顾[J].大气科学,2003,04:552-566.[11]曹国东.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no.20907:57+59.

[12]刘红,林昌虎,何腾兵.遥感技术及其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以水环境和大气环境为例[a].贵州省土壤学会.贵州省土壤学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贵州省土壤学会:,2012:6.

[13]张春利,曹宝顺.遥感技术在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13,no.15603:68.

[14]李春雷.基于云平台的遥感业务流程研究及原型实现[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15]汪承义,赵忠明.遥感影像流程化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科学,2006,06:105-106+88+7.

遥感技术的局限性篇2

关键词:遥感技术;地质;测绘

abstract:Remotesensingtechnologyasgeodeticsurveyingandmappingtechnologyofmodernnovel,hasbeenwidelyappliedinthenationalconstructionaspects,atpresent,theapplicationofremotesensingtechnologyingeologicalmappinghasbeenverymature,thispaperbrieflyintroducesthedevelopmentofremotesensingtechnology,remotesensingtechnologyandapplicationinthesurveyingandmappingwork.Somesimpleexposition.

Keywords:remotesensing;geological;mapping

中图分类号:p25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遥感技术的发展

1.“遥感”,顾名思义,就是遥远地感知。人类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地球上每一个物体都在不停地吸收、发射信息和能量,其中有一种人类已经认识到的形式――电磁波,并且发现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是不同的。遥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来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其发射的电磁波,从而提取这些物体的信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遥感的实现还需要遥感平台,像卫星、飞机、气球等,它们的作用就是稳定地运载传感器。当在地面试验时,还会用到像三角架这样简单的遥感平台。针对不同的应用和波段范围,人们已经研究出很多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物体在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范围内的电磁辐射。传感器会把这些电磁辐射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为原始图像。原始图像被地面站接收后,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处理,才能提供给不同的用户使用。

2.遥感包括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航空遥感作为地形图测量的重要手段已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卫星遥感用于测图也正在研究之中并取得一些意义重大的成果,基于遥感资料建立数字地面模型进而应用于测绘工作已获得了较多的应用。自20世纪初菜特兄弟发明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起,航空遥感就开始了它在军事上的应用。

二、遥感技术在地质测绘中的应用

遥感对地观测技术是当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0世纪末几年开始执行的“对地观测系统(eoS)”计划的主体。它具有时效性好、宏观性强、信息量丰富等特点。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可以准确地监测地质灾害体的形变与蠕动情况,从卫星遥感图像上可实时或准实时地反映灾时的具体情况,监测重点灾害点的发展演化趋势,增强地质灾害发生的预见性。因此,为了能及时地调查地质灾害状况,为抢灾与救灾工作提供准确资料,根据国民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地质灾害调查中采用遥感技术这一先进手段,是尤为必要的,这也是现代高新技术应用发展的必然趋势。

1.遥感技术在地址测绘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将有利于发展科学、促进地质矿产事业的持续发展。遥感信息反映的地质事实,不能因为学科偏见,传统观念和规程而被改变。当然,早期的遥感资料由于受分辨率的限制,近年来,由于采用了新的技术思路,在大比例尺地址测绘和地质制图中,遥感与地质的符合程度和可兼容程度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在如何充分发挥遥感地质的认识上仍有待统一,否则遥感地质将无法健康发展下去。

2.在岩浆岩、变质岩,特别是火山岩地区,地质图上对地质结构的描述要比实际粗略得多,很多复式侵入杂岩体、隐伏侵入体、火山机构、脉岩、变质岩的类型和相带在遥感图像上有充分的反映,但常规地质图则记述得很简单。在松散堆积物广泛覆盖的地区,地质图上的要素内容也过于简略,近年来,各类钻井、物探资料进一步证明了遥感地质资料的可靠程度,如果能用遥感资料将各种各样的隐伏地质信息、隐蔽地质界限,补充到这类地区的地质图上去,则将大大改善其地质研究程度,所以地址测绘开展了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在这些工作中如能充分正确地应用遥感技术,也必将大幅度提高大比例尺地质图件的精度和专业水平,加快详细地址测绘、专业勘测的进度。

三、遥感技术带来的新信息

纵观遥感提供的构造新信息可概括为:

1.表浅硬固地壳中的大断裂和韧性剪切带;

2.地块和岩块;

3.密布的直线形断裂和大节理;

4.碎裂块体与漂移岩块;

5.塑性-硬固地壳中垂直贯通的强爆环形断裂;

6.地壳中的膨隆及塌陷地段等。通过遥感分析发现的不同世代、不同级别的环形断裂,包括隐伏侵入体和岩浆强爆中心等地质条件,我们坚信,这一新的地质构造理论终将会萌生、生长,给地质测绘带来革命性发展。

地质灾害作为一种特殊的不良地质现象,也是地质测绘工作的重中之重。无论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个体,还是由它们组合形成的灾害群体,在遥感图像上呈现的形态、色调、影纹结构等均与周围背景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对崩、滑、泥等地质灾害的规模、形态特征及孕育特征,均能从遥感影像上直接判读圈定。由此,通过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可以对目标区域内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点和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查明其分布、规模、形成原因、发育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危害性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地质灾害区划,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域,评价易发程度,为防治地质灾害隐患,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提供基础资料,此外,遥感在大型工程规划选址,工程地质稳定性评价,铁路、高速公路、引水工程、水利电力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应用,初步显示出遥感的技术优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遥感调查中尚存在的主要问题

遥感技术尚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地质测绘队伍中,目前人们对遥感技术比较陌生,使得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工作需要多时相的实时或准实时的遥感信息源,而这种信息源价格昂贵。受资金限制,地质灾害的遥感调查工作难以得到普及,目前只能局限于重点地区与重点工程的地质灾害调查;目前常用的遥感信息源空间分辨率较小,难以满足地质灾害点的详细调查工作,这使得遥感技术仅在宏观调查中应用广泛,而在微观上应用较少。遥感技术在工程地质勘测、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研究方面获得广泛的应用和良好的效果,但急待以新的思路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应用水平。

五、结束语

遥感技术是一门新兴的高新技术手段,利用遥感技术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遥感技术可以贯穿于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评估的全过程。随着遥感技术理论的逐步完善和遥感图像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的不断提高,遥感技术必将成为地质灾害及其孕灾环境宏观调查以及灾体动态监测和灾情损失评估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给地质测绘工作提供更先进的技术支持和更全面的数据库资料,为“数字中国”提供更翔实的数据和信息,以全面提升行业领域中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发扬成绩搞好改革开创地质测绘工作的新局面[J];中国地质;1984年10期

[2]熊盛青;聂洪峰;杨金中;;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中的应用[a];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与灾害防治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遥感技术的局限性篇3

关键词:遥感水质监测遥感数据

1水体遥感监测的基本理论

1.1水体遥感监测原理、特点。影响水质的参数有:水中悬浮物、藻类、化学物质、溶解性有机物、热释放物、病原体和油类物质等。随着遥感技术的革新和对物质光谱特征研究的深入,可以监测的水质参数种类也在逐渐增加,除了热污染和溢油污染等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监测外,用遥感监测的水质数据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浑浊度、浮游植物、溶解性有机物、化学性水质指标。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水环境质量监测的主要机理是被污染水体具有独特的有别于清洁水体的光谱特征,这些光谱特征体现在其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或反射,而且这些光谱特征能够为遥感器所捕获并在遥感图象中体现出来。如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浮游植物中的叶绿素对近红外波段具有明显的“陡坡效应”,故而这类水体兼有水体和植物的光谱特征,即在可见光波段反射率低,在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却明显升高。

1.2水质参数的遥感监测过程。首先,根据水质参数选择遥感数据,并获得同期内的地面监测的水质分析数据。现今广泛使用的遥感图象波段较宽,所反映的往往是综合信息,加之太阳光、大气等因素的影响,遥感信息表现的不甚明显,要对遥感数据进行一系列校正和转换将原始数字图像格式转换为辐射值或反射率值。然后根据经验选择不同波段或波段组合的数据与同步观测的地面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再经检验得到最后满意的模型方程(如图)。

图1:遥感监测水质步骤简图

2水质遥感监测常用的遥感数据

2.1多光谱遥感数据。在水质遥感监测中常用的多光谱遥感数据,包括美国Landsat卫星的mSS、tm、etm数据,法国Spot卫星的HRV数据,气象卫星noaa的aVHRR数据,印度遥感iRS系统的LiSS数据,日本JeRS卫星的opS(光学传感器)接收的多光谱图像数据,中巴地球资源1号卫星(CBeRS--1)CCD相机数据等。

Landsat数据是目前应用较广的数据。1972年Landsat1发射后,mSS数据便开始被用于水质研究中。如解亚龙等用mSS数据对滇池悬浮物污染丰度进行了研究,明确了遥感数据与悬浮物浓度的关系;张海林等用mSS和tm数据建立了内陆水体的水质模型;anne等人用tm和etm数据对芬兰的海岸水体进行了研究。

Spot地球观测卫星系统,较陆地卫星最大的优势是最高空间分辨率达10m。Spot数据应用于水质研究中,学者们也做了一些研究。如可以利用Spot数据来估算悬浮物质浓度和估计藻类生物参数。

aVHRR(高级甚高分辨率辐射计)是装载在noaa列卫星上的传感器,每天都可以提供可见光图像和两幅热红外图像,在水质监测等许多领域广泛应用,如1986年,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用noaa数据对杭州湾悬浮固体浓度进行了研究。

2.2高光谱遥感数据

2.2.1成像光谱仪数据。成像光谱仪也称高光谱成像仪,实质上是将二维图像和地物光谱测量结合起来的图谱合一的遥感技术,其光谱分辨率高达纳米数量级。国内外的学者主要利用的有:美国的aViRiS数据、加拿大的CaSi数据、芬兰的aiSa数据、中国的pHi数据以及omiS数据、SeawiFS数据等进行了水体水质遥感研究,对一些水质参数,如叶绿素浓度、悬浮物浓度、溶解性有机物作了估测。

2.2.2非成像光谱仪数据。非成像光谱仪主要指各种野外工作时用的地面光谱测量仪,地物的光谱反射率不以影像的形式记录,而以图形等非影像形式记录。常见的有aSD野外光谱仪、便携式超光谱仪等。如对我国太湖进行水质监测时,水面光谱测量就用了GRe-1500便携式超光谱仪,光谱的响应范围0.30~1.1um,共512个测量通道,主要将其中0.35~0.90um的316个通道的数据用于水质光谱分析。并且非成像光谱仪与星载高光谱数据的结合,可望研究出具有一定适用性的水质参数反演模型。

2.3新型卫星遥感数据。新的卫星陆续升空为水质遥感监测提供了更高空间、时间和光谱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如美国的Landsatetm、eo--1aLi、moDiS,欧空局的envlsatmeRiS等多光谱数据和美国的eo-1Hyperion高光谱数据。Koponen用aiSa数据模拟meRiS数据对芬兰南部的湖泊水质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分类精度和利用aiSa数据几乎相同;Hanna等利用aiSa数据模拟moDiS和meRiS数据来研究这两种数据在水质监测中的可用性时发现;meRiS以705nm为中心的波段9很适合用来估算叶绿素a的浓度,但是利用模拟的moDiS数据得到的算法精度并不高。Sabine等把CaSi数据和Hymap数据结合,对德国梅克莱堡州湖区水质进行了监测,为营养参数和叶绿素浓度的定量化建立了算法。

3水质遥感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3.1存在的问题:①多数限定于定性研究,或进行已有的航空和卫星遥感数据分析,却很少进行定量分析。②监测精度不高,各种算法以经验、半经验方法为主。③算法具有局部性、地方性和季节性,适用性、可移植性差。④监测的水质参数少,主要集中在悬浮沉积物、叶绿素和透明度、浑浊度等参数。⑤遥感水质监测的波段范围小,多集中于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范围,而且光谱分辨率大小不等,尤其是缺乏微波波段表面水质的研究。

3.2发展趋势

3.2.1建立遥感监测技术体系。研究利用新型遥感数据进行水质定量监测的关键技术与方法,形成一个标准化的水安全定量遥感监测技术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的内陆水体,建立多种水质参数反演算法,实现实验遥感和定量遥感的跨跃,从中获得原始创新性的成果。

3.2.2加强水质遥感基础研究。加深对遥感机理的认识,特别是水质对表层水体的光学和热量特征的影响机理上,以进一步发展基于物理的模型,把水质参数更好的和遥感器获得的光学测量值联系起来;加深目视解译和数字图象处理的研究,提高遥感影象的解译精度;增强高光谱遥感的研究,完善航空成像光谱仪数据处理技术。

3.2.3开展微波波段对水质的遥感监测。常规水质遥感监测波段范围多数选择在可见光或近红外,尤其是缺乏微波波段表面水质的研究情况。将微波波段与可见光或近红外复合可提高对表面水质参数的反演能力。

3.2.4拓宽遥感水质监测项。现阶段水质遥感局限于某些特定的水质参数,叶绿素、悬浮物及与之相关的水体透明度、浑浊度等参数,对可溶性有机物、CoD等参数光谱特征和定量遥感监测研究较少,拓宽遥感监测项是今后的发展趋势之一。应加强其他水质参数的光谱特征研究,以扩大水质参数的定量监测种类,进一步建立不同水质参数的光谱特征数据库。

3.2.5提高水质遥感监测精度。研究表明利用遥感进行水质参数反演,其反演精度、稳定度、空间可扩展性受遥感波段设置影响较大,利用星载高光谱数据进行水质参数反演,对其上百的波段宽度为10nm左右的连续波段与主要水质参数的波谱响应特性进行研究,确定水质参数诊断性波谱及波段组合,形成构造水质参数遥感模型和反演的核心技术,提高水质监测精度。

3.2.6扩展水质遥感监测模型空间。系统深入的研究水质组分的内在光学特性,利用高光谱数据和中、低分辨率多光谱数据进行水质遥感定量监测机理研究,进行水质组分的

定量提取和组分间混合信息的剥离,消除水质组分间的相互干扰,建立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水质参数反演算法,形成利用中内陆水体水质多光谱遥感监测方法和技术研究低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大范围、动态监测的遥感定量模型。

3.2.7改进统计分析技术。利用光谱分辨率较低的宽波段遥感数据得到的水质参数算法精度都不是很高,可以借鉴已在地质、生态等领域应用的混合光谱分解技术,人工神经网络分类技术等,充分挖掘水质信息,建立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水质参数反演算法,提高遥感定量监测精度。

3.2.8综合利用“3S”技术。利用遥感技术视域广,信息更新快的特点,实时、快速地提取大面积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环境信息及各种变化参数;GpS为所获取的空间目标及属性信息提供实时、快速的空间定位,实现空间与地面实测数据的对应关系;GiS完成庞大的水资源环境信息存储、管理和分析。将“3S”技术在水质遥感监测中综合应用,建立水质遥感监测和评价系统,实现水环境质量信息的准确、动态快速,推动国家水安全预警系统建设。参考文献:

[1]张继贤,乔平林.水资源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m].北京:测绘出版社,20__.

[2]谢欢,童小华.水质监测与评价中的遥感应用[J].遥感信息,20__.

[3]齐峰,王学军.内陆水体水质监测与评价中的饿遥感应用[J].环境科学进展,1999.

[4]解亚龙,李勃,王星捷等.滇池悬浮物污染丰度的遥感检测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__.

[5]张海林,何报寅.遥感应用于湖泊富营养化评价的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__.

[6]刘灿德,何报寅.水质遥感监测研究进展[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__.

[7]万余庆,张凤丽,闫永忠.高光谱遥感技术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__.

[8]周艺,周伟奇,王世新等.遥感技术在内陆水体水质监测中的应用[J].水科学进展,20__.

[9]李嵘.遥感技术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化工,20__.

[10]顾先冰,司群英.国内外遥感卫星发展现状[J].航天返回与遥感,20__.

作者简介:

遥感技术的局限性篇4

关键词:遥感地址勘查技术;具体应用;研究

0前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地质勘查与地质研究技术不断革新,如何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质勘查,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较之其他范畴的地质勘查技术,遥感地质勘查技术具有其独特性,它利用影像直观地分析某区域的地质特性,搜集多元化的地质数据;然而遥感地质勘查技术也具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其地质状况分析过程必须经过实验室化验,获取手段较为复杂。因此,对遥感地质勘查技术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扬长避短,发挥其最大效益。

1遥感地质勘查技术概述

1.1遥感地质勘查技术的概念

所谓遥感地质勘查技术,主要是利用飞机与卫星等遥感器等对检测地标的地质数据进行电磁、光谱的扫描与识别,从而深入地分析检测地标的地质特性,从而摸清地质信息与地质特征,为地质勘探工作提供更好的理论与数据依据,以便地质勘探与研究的顺利进行。较之传统的地质勘查技术相比,遥感地质勘查技术凭借其多层次、综合性及宏观性的特点,大大提升了地质勘查检测结果的精准性,具有技术先进、检测结果准确等优势,在现代地质勘查工作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

1.2遥感地质勘查技术的特点

第一,遥感地质勘查技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遥感技术的利用,为地质勘查工作数据采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我国的遥感地质勘查技术应用例如卫星、飞机等高端遥感器对检测地标的具体地质状况进行科学的计算与检测,电磁技术、光谱技术同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与现代化航拍器械的结合,使地质扫描工作更具科学性,为地质勘查与地质研究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勘查数据与地质资料。第二,遥感地质勘查技术具有较强的精确性。随着矿产需求量不断增大,我国地质勘查工作不断细化,对地质勘查技术的精细化要求也越来越高。遥感地质勘查技术利用电磁技术与光谱技术对地质状况进行扫描与分析,满足了地质勘查工作的精细化需求。

2遥感地质勘查技术的具体应用

2.1对于地质构造信息的获取

在一般情况下,内生矿通常处于地质构造的异常部位与边缘部位,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板块构造不同体的结合部位,这些地质信息都可以利用遥感地质勘查技术进行检测,在遥感器航拍的空间信息可以清楚地检测到板块构造边界地带的矿床。在利用遥感技术提取地质标志信息时,一般选择与检测区域具有成矿几率的线状、带状影像,同时在获取地质构造信息的过程中,对断裂与推覆体这一主要控矿构造模块的信息进行集中处理。在利用电磁与光谱技术扫描地质信息的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多方面的影响,图像成像的部分地质纹理信息与地质线性形迹难以清晰显示[2]。对地质构造信息的“模糊作用”可以合理利用专家目视解译或人机交互等科学方法对图像进行处理,利用科学的计算机图像恢复技术或目视比值分析等有效措施,突出重点地质构造信息。在地质构造信息提取的过程中,遥感地质勘查技术可以利用地表岩性特征、地质地貌特征等数据对地质构造隐性信息加以提取。

2.2利用岩矿光谱技术进行识别

岩矿光谱技术是遥感地质勘查技术的理论基础,适用于多光谱技术与高光谱技术,通过对多光谱蚀变信息的提取,对地质进行岩性识别与高光谱矿物识别。由于多光谱技术的光谱分辨率较低,导致岩矿的光谱特征表现力较弱,因此岩矿光谱技术主要基于图像线性信息与图像灰度特征,对岩矿的反射率差异进行分析。高光谱技术可以获取连续光谱信息,直观地识别地质类型,这是区别于多光谱技术的主要特征。岩矿光谱技术可以利用多光谱技术与高光谱技术有效地识别岩矿类型,识别与成矿作用有直接关系的矿物蚀变信息,对蚀变强度进行定量,为地质勘探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2.3利用植被波谱特征进行找矿

矿产资源受到地下水微生物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可能使蕴藏的金属资源或矿产资源产生化学反应,使地表层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结构变化,影响土壤层的成分组成[3]。地表植物对矿产资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聚集度与吸收度,使得地表植被的繁盛光谱特征产生不同的差异。基于这一特征,遥感地质勘查技术可以根据提取到的植被光谱异常信息进行分析,将植被光谱的异常色调进行有效的分离与提取,根据异常植被光谱对该地区是否存在矿产进行合理判定,提高矿靶区勘查工作的准确性,指导相关地质勘查工作的开展。针对植被对金属含量呈现的差异性,相关部门可以在既定矿区详细地收集植被样品的光谱特征,通过图像处理技术重点分析较为特殊的植被光谱,在光谱分析过程中,明确波谱测试技术灵敏度的有限性,对植被微弱的金属含量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结合当地地质地貌实际情况科学地判定当时是否存在矿产资源。

3结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就越来越大,利用有效的矿产勘查技术显得尤为重要。遥感地质勘查技术一方面较之传统的勘查技术确实更具效率与精确性,可以根据实际地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测与评价,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另一方面随着矿产资源需求量的增大,遥感技术的发展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在应用遥感地质勘查技术的过程中,应不断对遥感技术进行完善与创新,实现对矿产资源的有效监控。

作者:缪杰李凤马娟张辉单位:1.莒县陵阳地震台2.河北省地震局石家庄中心台3.昌邑地震台

参考文献:

遥感技术的局限性篇5

关键词;卫星遥感;城市规划;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城市规划、建设以及管理主要是依赖对城市过去、现在以及以后相关信息的掌握。当前的信息涉及面比较广、信息量相当大,绝大多数属于空间信息,以前的人工作业以及分析手段对于城市发展的要求远远不能满足。随着计算机及空间技术的高速发展,逐渐建立起了以信息获取技术作为主要标志的科技。城市规划以及规划管理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需要进行变革,引入遥感技术则可以极大丰富城市规划、建设以及管理的方法。

1、遥感技术概述

遥感是一门建立在空间科学、计算机技术、光学、电子技术、信息论等等新技术科学和地球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综合性技术,也是现代前沿科学技术之一,宏观、动态、综合、快速、多层次、多时相的优势。在当前新技术发展较快的背景之下,遥感技术伴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获得不断提高以及完善,服务领域因之不断扩展,而得到了广泛的重视,表现出比较强的应用价值、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及巨大的生命力。城市遥感信息是城市之中十分重要的信息资源之一。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以及管理方面的应用目标表现在:首先,快速实现城市范围之内国土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多层次、全方位综合调查。第二、依照不同的层次以及内容编制系列基础图件,则可以客观、系统地反映出城市的建设成就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也可以给制定城市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国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规划以及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2、遥感在国土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2.1、大比例尺数字制图

法国Spot5和美国iKnoS、QUiCKBiRD卫星影像的地面分辨率分别达到2.5m、1m、0.61m,在未来更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将进入商业运行,这就使卫星遥感技术突破仅能进行定性分析的局限,而跨入定性以及定量分析的全新境界之中。所以,航天遥感制图应用也比较活跃,不仅仅在国土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监测、城市规划监测、重点风景名胜区监测之中获得了应用,同时在国家863计划信息获取以及处理技术主题之中也展开了利用分辨率为0.61m的QUiCKBiRD卫星影像进行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更新研究。同时,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可以提供立体像对,可以直接生成Dem数据,同时也可以进行大比例尺地形图的获取以及更新测绘。

2.2、摄影测量制图分析

目前1:5000及其以下小比例尺地形图进行测绘,通常都是使用摄影测量方法进行测绘。在城市测量上,因为其要求成图比例尺比较大,以前因为航测仪器以及作业水平的局限,平面精度还能满足要求,然而高程精度比较难满足《城市测量规范》的要求。近几年来,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得摄影测量制图出现全新发展,诞生了地形数据采集以及处理的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数字测绘成果可以直接给GiS提供基础数据。当前,使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进行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以及更新已经相当普遍,诸多城市测绘部门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实践表明,应用摄影测量技术进行城市大范围大比例尺空间基础信息的获取与更新,精度完全可以满足要求,且周期短、成本低。

2.3、遥感技术辅助规划决策

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条件是城市各项建设的法定依据,核发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条件是规划管理的首要工作。因此如何科学确定建设项目规划在设计条件中的各项控制要求显得尤为重要。以往确定出让地块各项控制要求时,很容易陷入就地块论地块局面。但是利用遥感图像作为背景,就可以直观地分析出让地块周边相对完整区域内建筑容量、图底关系是否合理,从而为确定出让地块建筑容量及公共广场空间的布局、规模提供依据。

2.4、正射影像制图

城市道路工程规划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进行道路交通调查,对挖掘城市现有道路的潜力和改善道路交通条件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应用米级遥感影像可准确提取城市各种道路分布、长度、宽度、密度的现状信息。为城市规划部门研究城市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治理,使道路交通更好的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我院利用卫星遥感数据提取城市道路及城市绿地等信息制作图,为规划服务。结果表明城区道路网在卫星真彩色图像上很明显,纹理清晰,解译方便。

城市水域专项调查在常规真彩色卫星正射影像图中,河流呈蓝色,色彩饱和,色调较浅。公园的人工湖、老城区部分河段以及城郊养殖水塘表现为深色调。水体越深,色调越深水体含沙量越大,色调越浅水体受污染程度越重,色调越深静止的水体较深,流动的河流色调相对较浅。结合实地调查资料,从影像图不仅能够清楚的解译出城区各水体的分布,还可根据洲、岛的形状、河流交汇处的锐角判断河流的走向。

2.5、对城市以及建设用地格局分析

城市人口的增加,房地产业的高速增长发展,促进了城市空间迅速增长,并且也出现了土地开发过热,地价暴涨等等问题,其给城市规划建设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怎样合理使用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同时提升土地的效益,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对于城市增长的规律进行研究。利用多个时期的遥感影像图进行城市用地变迁动态研究,使用Ca以及GiS技术预测、模拟城市增长的时空变化过程,可以发现城市规划之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改正,同时提升规划的准确性。宏观对土地进行监测。遥感技术对土地的监控提供了大量的tm图像以及其他相关土地数据资料。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中的作用比较明显,会直接促进规划的合理性和设计的高质量的提升,而在城市空间结构动态变化研究、辅助城市规划与决策支持、城市发展演变的动态研究、城市生态环境调查、城市建设现状及违章建筑调查、为建立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基础资料以及城市资源管理、城市环境地质与环境灾害研究等方面也获得良好的应用效。遥感技术是“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城市遥感信息是“数字城市”多源信息的一个重要分支。遥感信息在城市领域的广泛应用,将推动数字城市乃至数字中国与数字地球建设的发展,对于提高城市建设的决策、规划和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建设的环境、经济、社会等的综合效益,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6、遥感技术能够丰富城市规划建设档案库的信息量

以往城市规划档案库中很少存有城市一定时期内某片区建设资料,因此针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专项研究也经常因缺乏相关资料而无法进入深入研究。遥感影像客观、清晰地记载了城市发展痕迹,信息量极为丰富,同时便于存取,因此近年来城市规划档案库逐渐利用遥感影像作为归档资料。同时遥感影像丰富的信息量可以为城市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如城市交通总体规划、城市绿化建设等规划,就可取调遥感影像资料,分析城市各个历史时期空间发展演变规律。

由此可见,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遥感技术的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规划管理也还存在一定问题:由于大部分遥感影像图经过图像拉伸、增强等计算机处理,无可避免地存在一定误差,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规划成果的准确性;同时,遥感数据并非量化数据,不具备三维坐标,无法指导具体项目建设施工。因此,目前遥感技术仍只适用于规划分析层面,但是,遥感技术已在开拓三维坐标定位等新领域。为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遥感技术不断深入发展,将成为城市规划管理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

3、结语

随着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日益广泛的应用,国内外卫星运营机构都加大了对卫星技术的研究开发,相继了分辨率更高的新卫星的发射计划,预计到2014年,国产卫星的分辨率达到亚米级,国外卫星分辨率将达到0.2m。利用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可提取非常详细的街道、建筑物、河流,以及地形、地貌信息。以往只有航空影像才能获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图像,现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可与之媲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将更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和管理,更好的服务与数字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杜培军,郭达志,盛业华.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的发展及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勘测,1999,04:17-21.

[2]吴健平,张立.卫星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3,01:52-56.

遥感技术的局限性篇6

关键词遥感;应用;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2)68-0209-02

1遥感的定义与分类

1.1遥感的定义

遥感,从广义来说泛指各种非接触、远距离探测物体的技术;而本文谈论的遥感是指电磁波遥感,即狭义的遥感,其定义是: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等技术过程,识别地面物体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1.2遥感的分类

按照研究对象遥感可分为资源遥感与环境遥感两大类[1],资源遥感以调查自然资源状况和监测再生资源的动态变化为主。环境遥感则是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并做出评价与预报的统称。此外,按照应用空间尺度遥感可以把遥感分为全球遥感、区域遥感和城市遥感三种类型。

遥感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它涉及地理学、测绘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规划管理等许多学科。它的概念和基础是物理学、测绘学、地质学、地理学;它的技术支撑是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伴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空间遥感对地观测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可以预计,在今后的遥感发展过程中,全方位、全覆盖、多角度、高分辨及高时效的遥感观测系统,将会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的调查研究工作中。

2遥感应用

遥感的应用已从上世纪早期单纯的军事用途扩大到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土地管理、气象预报、全球变化研究、灾害监测、资源调查与动态变化监测、生态调查、旅游、交通等各行各业,成为服务人类现代生活的重要高科技手段之一。

2.1遥感在土地资源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是土地资源状况调查评价与动态监测的重要技术手段。随着遥感技术在空间识别、地物波谱识别和变化时间识别方面能力的提高,土地遥感正在成为遥感科学的重要分支。我国历来对国土资源十分重视[2],特别是自国土资源部成立以来,非常重视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工作,从1999年开始,遥感监测工作作为国土资源大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连续16年,每年开展对全国重点地区的遥感监测。

土地遥感的应用领域包括[1]:监测建设用地变化趋势、布局及规模;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现势基础资料;辅助检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情况;复核土地变更调查;辅助开展土地变更调查;辅助开展土地利用现状图更新;基本农田保护区监测;配合土地执法检查。

2.2遥感在矿产资源中的应用

不论用什么方法找矿,了解矿床形成过程和成矿原理都是非常重要的,遥感找矿也不例外。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沉积、岩浆及变质三大类岩石也在不停地进行转化,在地质构造等作用下,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岩石中,形成由各种不同的金属矿物和非金属矿物富集而形成的各种矿床,而遥感影像能够真实

地记录地球表面三大类岩石的光谱与纹理特征。同时,采用遥感技术圈定各类构造形态、色异常等现象,对于矿产调查、圈定成矿远景区、成矿预测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遥感技术寻找油[3]是通过提取遥感影像的烃类微渗漏信息来预测油区的烃类微渗漏晕以其特有的波谱特性可以被遥感技术检测,从而实现油气预测,这也是遥感技术直接找油的原理。

2.3遥感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城市是一个时代经济、社会、科学和文化的汇聚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我国城市化速度还将加快。遥感在城市建设中应用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1)城市景观结构调查。土地是城市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城市遥感首先就是调查城市土地利用状况,提供工商业、文化、交通、绿地和水体的分布和面积;2)城市道路规划与交通环境分析。低空航空摄影[4]对全市车流的瞬时调查,就可以几乎同时测出各个路段和交叉路口的机动车和自行车的车流密度,编绘出主要道路交叉口的车流量图,既简便易行,又准确可靠,在交通管理、道路拓宽和过街桥、立交桥选址等方面,都能够发挥作用;3)城市环境污染调查。受污染损害的植物[5],叶片叶绿素降低,在彩色红外像片上红的成分减少,污染程度通过影像色调的变化被记录下来,再参考树木缺株、形态或冠幅变小的程度,就可以绘制出分轻、中、重三级的污染程度。

2.4遥感在海洋领域的应用

海洋遥感[6]是指以海洋及海岸带作为监测、研究对象的遥感,包括物理海洋学遥感、生物海洋学、化学海洋学遥感与海水监测、海洋污染监测等。海洋遥感大幅度提升了海洋调查技术水平,与其余调查手段相比,具有很明显的优势。如:不受恶劣自然条件的限制、拓展了海洋调查的广度、能够实时长效的进行检测、庞大的信息获取量以及应用范围的多样性。

2.5遥感在气象中的应用

气象卫星的出现,为人类自上而下观测大气层和地表、生态的变化提供了一种新型可靠的手段,由此应运而生的卫星气象[3]成为大气科学发展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气象遥感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寻找从卫星上探测和获取大气中主要气象要素和大气现象的理论和方法;二是研究卫星资料的处理技术和使用方法。例如利用红外通道和可见光通道中对比,可以很好解决大雾区、中高云区及地表的区分问题,区别出哪些是雾,哪些是云,哪些是地表,此外利用遥感还可以对沙尘暴有很好的监控作用。

2.6遥感在地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

传统的获取灾害损失评估信息方法主要依靠地面调查以及历史资料,耗费时间过长且因资料更新滞后,不能及时的体现地质灾害管理的作用。随着遥感技术及其他相关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正处于逐步推广的阶段。卫星遥感技术的宏观性、全天候和全天时以及周期性,为地质灾害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并逐渐成为地球灾害监测系统工程中的主要技术。遥感技术已经应用于地质灾害管理的整个过程。在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评估的四个阶段中,均能够及时准确的提供调查、评估、预警,为地质灾害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2.7遥感在考古中的应用

考古工作,是探索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考古研究工作的扩展,考古学家们从了解个别的考古遗址文化上升到对某一地区、某一国家,或者是更大范围的一个时空去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这就需要考察更大的范围与空间,仅依靠地面的考古资料就显得不足,而且也很难使资料收集得完整,利用肉眼去观察分析考古遗迹现象受时间、地点、气候、光照等诸多因素影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8]。而高分辨率遥感图像、航拍像片的分辨率均可达到1m左右,同时可全球、全天候覆盖,加上特殊信号可以穿透地表,开展更加精确探测的探测工作,这些先进技术在考古研究、文物保护管理上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从考古的角度来看,人类遗产的挖掘是继承和弘扬古代文明的重要途经。利用遥感技术开展古遗址寻找、普查研究是最为有效的手段。遥感信息古遗址研究不仅可以填补或充实人类文明历史,而且对研究古代地缘政治,确定历史时期的军事和疆域争议十分重要,且将大大提高田野考古的效率和质量,把我国的考古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3遥感应用的发展趋势

随着遥感技术应用研究的深入发展,遥感数据分辨率不断提高,数据量持续增长,数据处理的方法和程序也日趋复杂,从而导致GiS系统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GiS的发展也更加偏向于解决数据的存储、管理和处理,但这样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经过不断的总结,最终发现如果想要解决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就必须多技术、多方法、多角度、多渠道对数据进行搜集处理。遥感技术,是一种信息获取的技术,相对缺乏信息处理、提取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科学家们将遥感技术与GiS、GpS、计算机、仿真、虚拟等多种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共同应用解决复杂的综合问题。

“3S”技术集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3S技术[10]即指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3种技术集成的总称。“3S”集成技术的应用,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趋势,RS和GpS为GiS进行空间分析提供了更新区域信息和空间定位信息,从RS和GpS提供的大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进行综合集成,使之成为决策的科学依据。GiS、RS和GpS三者技术的集成,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准确及实施的对地观测、分析及应用系统,从而推动了遥感技术的进步。

4结论

综上,遥感应用既是系统科学又是系统工程,既是区域性的又是全球性的,既是边缘科学又是交叉科学。通过对以上土地监测、地质矿产调查、城市建设、环境与灾害监测、海洋、气象与考古遥感等几个主要方面遥感技术应用的介绍,可以看出遥感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及科研领域的各个方面,3S技术的集成已经成为必然,我们应该进一步发掘遥感技术应用的潜力,开拓遥感技术应用的新局面,更加有效的保护和科学的利用好我国的资源与环境。

参考文献

[1]鞠建华,等.资源环境与遥感[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39-141.

[2]郑丙辉,王桥.环境遥感应用现状与展望(上)[J].航天技术与国民经济,2000,9:1-3.

[3]王桂宏,张友焱,冉新权.油气勘探中遥感方法新进展与趋向[J].地学前缘,2000,7(3):282-289.

[4]王卫安,竺幼定.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及其应用[J].测绘通报,2000(6):20-32.

[5]徐冠华.遥感与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应用与展望[J].环境遥感,1994,9(4):241-246.

[6]谢文君,陈君.海洋遥感的应用与展望[J].海洋地质第四纪地质,2001,21(3):123-128.

[7]王文杰,张建辉,李雪.遥感在生态与环境监测中的主要应用领域[J].中国环境监测,1999,15(6):48-51.

[8]刘建国,王琳.空间分析技术支持的聚落考古研究[J].遥感信息,2006(3):51-53.

[9]施益强,陈崇成,陈玲.遥感技术在环境资源中的应用进展与展望[J].国土资源遥感,2002(4):7-13.

遥感技术的局限性篇7

关键词:多源遥感影像;数据融合;融合方法

1引言

自20世纪50年代末,航天遥感技术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和应用,为人类提供了从多维和宏观角度去认识地球乃至宇宙世界的新方法,新手段。地球观测数据量迅猛增长,海量数据的存储,管理,处理,传输,应用等问题成为影响遥感技术发展及应用的一大重要因素,多源遥感影像融合技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贾永红等(2000)根据大量实验和实际工作总结提出了多源遥感影像数据融合的定义:多源遥感影像数据融合是将同一环境或对象的多源遥感影响数据综合的方法和工具的框架,以获得满足某种应用的高质量信息,产生比单一信息源更精确、更安全、更可靠的估计和判决。

研究遥感影像融合的方法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别为影响融合所使用的数据类型,融合过程中信息的抽象程度及应用层次,以及融合的最终效果。根据遥感影像融合所使用的数据类型的不同,可以将该技术分为多波段遥感影像数据融合、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融合、多类型遥感影像数据融合、RS信息与地学信息的融合;根据融合过程中信息的抽象程度及应用层次的不同,遥感影像融合分为像素级影像融合、特征级影像融合、决策级影像融合;根据融合的最终效果的不同可将遥感影像融合分为光谱增强型遥感影像融合和几何增强型遥感影像融合。本文主要从这三面入手论述遥感影像融合的方法,阐述了其特点和作用。

2不同数据类型的遥感影像融合

2.1多波段遥感数据融合

地物波谱也称地物光谱,地物波谱特性是指各种地物自身所具有的电磁波特性(发射辐射或反射辐射)。不同地物在同一波段的光谱反射率一般不相同,同一地物在不同波段的光谱反射率也有较大差别,因此,遥感上通常分波段记录地物波谱的差异,以便更加准确和有效地识别物体。但是,多波段数据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相关性,这种数据的冗余在多波段数据融合中必须予以考虑。此外,人们习惯于用彩色来显示一幅图像,彩色显示是由红、绿、蓝三原色组成,它限制了波段选取的数量,即仅能用三个波段组合。为了达到满意的融合效果,融合前必须进行最佳波段组合方案的选择。在选择融合方法的时候,应主要取决于应用目的以及数据的质量特点,对于不同的应用目的,各个波段的分析方法及组成方式各不相同。

2.2多时相遥感数据数据融合

同一地区的地貌特征随着时间不断变化,多时相遥感图像就是在同一地区在不同时间段拍摄的遥感图像,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的遥感图像若通过多幅遥感图像来判读,会给解译工作带来很多不便,因此,有必要将多时相遥感数据融合,融合后通过相关算法更有利于判读及解译地区内地貌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2.3多类型遥感数据融合

遥感数据的来源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遥感器、不同平台都会收集大量的遥感数据,但是任何一个单一类型的遥感数据都不能全面反映目标对象的特征,都有一定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只有将它们结合起来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根据遥感数据类型,可以将遥感数据融合技术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多光谱遥感数据与雷达数据的融合,高低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融合,以及不同多光谱数据间的融合。

多光谱遥感系统光谱分辨率高,有助于识别不同地物类型,但易受大气层干扰;成像雷达属于主动遥感系统,不受大气层干扰,雷达波束可以穿透云层,提供地表物理和几何特征信息。将多光谱遥感数据与雷达数据融合,既可以弥补各自的不足,又可以丰富各自的信息内容,应用范围大大扩大。低空间分辨率图像一般用于经过较为简单的区域,或者气象观测等,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地区概况,高空间分辨率图像对地物的细节表达更为突出,有利于局部范围内对重点区域进行研究,二者各有利弊。将高、低分辨率遥感数据融合,有利于在大范围内寻找目标并进行细部研究。根据应用目的,也可进行不同多光谱数据的融合,如多光谱数据与全色影像数据的融合,高光谱与多光谱数据的融合等。

2.4遥感信息与地学信息的融合

遥感信息只能定性表示研究区域的地表情况,无法读出高程等定量信息,而地学信息最根本特点是每一个数据都按统一的地理坐标进行编码,实现对其定位、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将地学信息与遥感信息按照一定算法,有效地融合起来可以使遥感信息更加丰富,表达出更多定量的信息,更全面地表达出地面目标的真实情况,有利于进一步分析研究。

3不同抽象程度及应用层次的遥感影像融合

3.1像素级影像融合

像素级影像融合直接在采集到的原始数据层上进行,即在可见光、红外及SaR影像等原始数据基础上进行的数据综合分析,主要方法有:基于iHS变换、主成分变换、比值变换、乘法变换及小波变换。像素级融合可以更多的保留原始图像信息,提供其他融合层次所不能提供的细微信息,但是有一定局限性。

3.2特征级影像融合

特征级影像融合属于中间层次,其处理方法是首先对来自同传感器的原始信息进行特征提取,然后再对从多传感器获得的多个特征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分析,以实现对多传感器数据的分类、汇集和综合。与像素级融合不同,特征级融合强调空间上的一一对应而非一个个像元对应。特征级融合实现了可观的信息压缩,有利于实时处理,且提供的特征直接与决策分析相关,但其融合的精度要低于像素级[5]。

3.3决策级影像融合

决策级融合是“特征提取”和“特征识别”过程后的融合,是一种高层次的信息融合,其结果将为各种控制或决策提供依据,为此,必须结合具体的应用目标有选择地利用特征信息。决策级融合具有很强的容错性和良好的开放性,仍不成熟。

4不同融合效果的影像融合

4.1光谱增强型影像融合

影像的光谱分辨率与所用传感器的波谱段成正相关关系,光谱分辨率越高,波普段越窄,要保持获取影像的信噪比,必须逐渐增大瞬时视场iFoV以采集更多的光,这将导致获取的影像空间分辨率下降。在很多应用场合中,对影像的光谱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同时有较高要求,这就要求将高空间分辨率的影像与高光谱分辨率的影像进行融合,获得高空间分辨率的多光谱影像,用来满足军事目标判读、植被研究、农业详查等应用需求。

4.2几何增强型影像融合

增强图像几何信息的数据融合就是从一系列低分辨率图像复原(或重建)出更高分辨率的图像(或图像序列),以增强图像的空间分辨率,这种技术也称之为超分辨率图像重建技术。重建后的图像由于空间分辨率更高,可以显示更多关于地面目标的细部信息。提高空间分辨率的措施较多,最直接的措施就是采用传感器制造工艺减少像元尺寸,但由于该办法超出一定极限后图像质量将下降而使其的发展受到限制。目前较好的办法是超分辨率图像重建技术,成本低而且可以利用现有高分辨率成像传感器。

5结语

本文从不同角度对多源遥感影像数据融合方法进行了探讨,不同的融合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但均发挥出了多源遥感数据的优势,实现了多源信息的互补,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冗余和矛盾,提高了数据利用率,使得影像质量得到了很大改善,在进行选择的时候应该充分结合应用目的,根据不同的需求及条件选择相应的融合方法。

参考文献:

[1]贾永红、李德仁、孙家炳,2000,多源遥感影像数据融合,遥感应用与技术,15(1):41-44.

[2]周荫清、洪信镇,1996,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遥测遥控,17(1):16-22.

[3]赵英时,2003,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63-277.

遥感技术的局限性篇8

关键词: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八大岭水库实时监测

1概述

八大岭水库位于济南市历城区高而乡的南高村北,孙家崖村东南的玉符河支流锦云川中游处,流域面积26平方公里。自1958年5月竣工后,虽经多次加固维修维护,但是仍存在病险。该水库坝型为均质土坝,经1992年普查核算,总库容为241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128万立方米,仅能达到30年一遇设计标准。按500年一遇校核洪水计算其水位为256.6米,坝顶尚不够高。经2002年水库大坝坝体病害工程物探探测报告:八大岭水库大坝坝体存在一处渗漏区,三处坝体松软区,坝基存在四处基岩裂隙发育带。故该水库为险库,且下游有村庄30余个,人口1.3万余人,所以特别需要加强对水库水情水位的适时监测。对此,我局在该水库安装了水情自动测报系统。

2八大岭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运行现状

八大岭水库已建成了监测枢纽关键部位水位变化的水库水位遥测系统,为该水库安全调度、防汛抗洪、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2.1水情遥测系统

(1)主要任务及设备选型

该系统主要任务是对八大岭水库的水情进行自动测报,满足历城区防汛决策的预报要求。由于八大岭水库地处济南市的南部山区,山势较高,交通不便,因而对自动遥测系统遥测站的可靠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此经多方考查,并对国内外同类设备反复对比,选定太原理工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感应式数字液位测报系统,于2003年4月开始安装,2003年7月投入运行。

(2)系统通信组网

经过对近坝区雨洪特性和大坝结构进行分析测试,最终确定了近坝区终端系统设在离大坝较近的水库东侧山体旁边。系统工作体制采用自报式工作体制,遥测站的数据直接传输到中心站,如下图:

2.2系统设备配置及功能

系统遥测站终端设备包括传感器、发射机、调制器、终端机、接口设备、天线和电源(电源均采用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浮充供电)等。中心站设备包括天线、接收设备、调制解调设备、前置处理机、计算机等。感应式数字液位测报系统由太原理工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具有九十年代国际领先水平,荣获200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

该系统以“感应式数字液位传感器”为主要测量设备,配合二次仪表,可以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存储、显示、报警及远程通讯等。

“感应式数字水位传感器”是国家重点工程技术的攻关项目成果,它脱离了传统技术思路,运用了仿神经理论的新思想,技术上实现了数字式直接取样,快速采集,其主要性能特点和技术参数如下:

测量数据准确可靠。该技术采用了数字式直接取样检测的方式,与传统的模拟量检测方式比较,驱除了模糊量,回避了信号漂移,解决了稳定、可靠的问题。抗干扰能力强,远传性能好。接口类型多,有RS232、RS485、格雷码、控制输出端子等,可以和卫星、无线数传电台、moDem、GSmmoDem等相连接,进行数据通讯。适应性强。不受强水流和其它环境的影响。传感器组合灵活。传感器为矩形棒式,端面为40×38毫米,测体基本长度分为0.4m、0.8m、1.2m、1.6m四种规格。实际使用中可在基本长度下组合。传感器引线为四线制。其中两线为激励电源,两线为Can总线信号输出线,直流供电电压为12V。信号分辨率为1.0㎝。为了区分零水位和信号线中断,在传感器设计中安排了零水位信号,可实现传感器信号线断线和故障报警。防水、防腐。传感器全部由防水绝缘材料灌注,壳体为不锈钢材质,耐氧化、抗腐蚀,经久耐用。安装简便。传感器可悬空直立垂直吊装,也可按不同场合进行贴壁安装。传感器环境适应温度:-20℃~50℃。

由于采用了数字化采样和智能化的信息处理方法,该传感器有着良好的抗干扰和环境适应能力。遥测站逻辑板连同电台和蓄电池放入封闭的接受器盒内,使设备在野外安装后具有良好的抗干扰、防雷击和全天侯工作性能。

系统中心站由接收机、解码器和一台高性能的计算机组成,实时接收遥测站信息,并实时写入本机数据库,经扩充后还可以写入局域网服务器内,从而使中心站网络中所有计算机都可以共享数据。中心站软件为全中文界面的应用程序,包含数据接收、数据查询、报表统计、前台数据库管理和图形等功能。

2.3八大岭水库水情水位实时监测系统

八大岭水库设计蓄水位是250.23m,考虑到洪水预报、泄水建筑物泄流曲线、闸门开度和调度误差,水库在近期正常运行条件下,实际运行库水位允许变化幅度不大。因此,对八大岭水库实时监测库水位变化过程就显得十分重要。为实现在远离观测现场的地方随时掌握库水位变化,历城区水务局与山大鲁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采用太原理工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感应式数字液位测报系统建成八大岭水库水情水位自动遥测系统,并投入使用。

该系统采用了感应式数字液位水位计、单片机采样发送、通过GSm网络无线传输和计算机实时接收处理等技术,能在历城区防汛调度值班室计算机屏幕与防汛指挥大屏幕上显示当前水库水位及历史水位过程曲线,同时,把采集到的数据实时录入后台数据库。系统启动后,当水位变化幅度大于1cm时会通过串行口发送数据。为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系统采用了区分零水位和信号线中断,在传感器设计中安排了零水位信号,可实现传感器信号线断线和故障报警。

遥感技术的局限性篇9

关键词:遥感;地质找矿

一、遥感地质概述

遥感地质又称地质遥感,是综合应用现代遥感技术来研究地质规律,进行地质调查和资源勘查的一种方法。它从宏观的角度,即以各种地质体对电磁辐射的反应作为基本依据,结合其他各种地质资料及遥感资料的综合应用,以分析、判断一定地区内的地质构造情况。

1.遥感地质找矿早期发展状况

遥感技术在地质研究领域的应用促进了我国矿产资源的发现。20世纪80代航空与卫星遥感广泛应用参与大型地质找矿。取得了许多辉煌的业绩。20世纪90年代以后遥感技术发展迅猛。遥感数据的空闻分辨率已南千米级、百米级提高到厘米级;光谱分辨率由原来的几微米、几十纳米提高到几纳米;时间分辨率由原来的几周、几天提高到几小时。

2.遥感地质找矿的理论依据与技术基础

遥感信息,特别是多种遥感信息的综合,具有丰富的地质内涵和坚实的物理基础。这使得遥感地质找矿具有宏观性、多波段、信息量丰富、立体感强、便于定位等优势,是地质找矿不可或缺的手段。在遥感地质找矿的遥感影像分析中,传递含矿构造和含矿载体的两种标志,一是构造、结构、纹理特征;二是光谱特征。各种矿产资源的形成、产出,都与一定的地质构造条件有关,如斑岩铜矿与中酸入体有关;煤矿赋存在某些地质时代的煤系地层内。前者反映地质控矿构造特征、岩石类型特征等,通过研究遥感影像上显示的线性和环状信息可以揭示区域构造体系及其控矿作用;后者反映了地层层序、岩石类型的差异,矿物成分和含量的差异,特别是矿化蚀变信息。由于蚀变岩矿物具有本身的光谱特征,而一定类型的蚀变岩矿物组合常可指示一定矿种的存在。因此,利用构造分析、多光谱遥感资料解译、分析区域成矿地质条件,提取某些矿床类型的遥感标志是遥感地质找矿的基本出发点和理论依据与技术基础。

二、遥感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工作中的应用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用图像上显示的与矿化有关的地物,直接圈定靶区,为找矿指明方向。如利用植物吸收不同金属元素所产生的不同光反射率、热反射率和叶绿素发光率进行波谱试验,为在植被发育地区快速发现工业矿产开辟新的找矿途径。

第二,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多波段,多种类遥感图像的综合处理分析,增强或提取图像上与成矿有关的信息,尤其是矿化蚀变信息,为找矿提供依据,指明找矿方向和有利成矿的远景地段。

第三,利用解译获得的资料,分析区域成矿条件,进行区域成矿预测,主要表现为地质构造信息的解译和岩性地层等信息的解译。

三、遥感地质找矿的发展前景

20世纪末以来。随着数字地球的提出和现代信息技术取得新进展,数字地球的理论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新进展引入地质勘查领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新进展进一步解决矿产资源问题成为地质找矿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数字地球框架下,将遥感技术与地质领域传统方法技术相结合,与其它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1.RS与GiS、GpS的结合

RS(遥感)具有信息丰富、覆盖范围广、现势性强等特点,是GiS(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数据源之一。GiS为处理和分析应用遥感数据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遥感影像的识别在GiS支持下可改善精度并在数学模型中得到应用。GiS技术作为遥感信息找矿的有利工具可以快速、精确地对复杂的地理系统进行空间定位和过程分析,极大地提高了找矿预测的效率。GiS多维技术的发展将促进多维预测找矿模型的建立,这一模型的建立有利于隐伏矿床的找矿突破。未来,将GpS(全球定位系统)连同其它传感器等一起安置在卫星上能够降低数据采集的成本,提高GpS的数据价值。

2.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发展

高光谱或成像光谱技术就是将由物质成分决定的地物光谱与反映地物存在格局的空间影像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空间影像的每一个像素都可赋予对它本身具有特征的光谱信息。由于高光谱遥感影像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地球表面信息,因此在地质找矿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有了快速发展。如矿物填图是高光谱技术最能发挥其优势的领域,它在直接识别蚀变矿物,圈定找矿靶区,建立不同矿床的成矿、找矿模型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需加强岩矿反射、发射光谱精细特征和提高识别矿物种类的研究。

3.遥感数据处理系统的发展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将大幅提高,遥感信息量也将大幅增加。要在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的找矿信息,必然对遥感数据处理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多光谱遥感数据处理系统在数据的压缩、传输、专业软件的发展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高光谱遥感数据分析、处理方面关键是在光谱维上进行图像信息的展开和定量分析。此外,实现信息分析模型和算法语言的改进也将大大提高遥感信息处理的速度和精度,提高找矿工作的效率。

4.遥感与多源地学数据的融合

多源数据的融合处理能够避免单一信息的。片面性,使融合结果更加准确和客观。特别是利用遥感技术寻找深部矿床时,单纯使用遥感图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往往需要物探、化探地学数据以及各种地质图件的融合处理。其目的就是要充分集成不同来源数据的优点,尽可能多地获取地物信息,以提高解译精度和可信度。遥感与多源数据的融合应用既是当前矿产和石油勘查中的热点问题,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四、小结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矿产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矿产资源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凸显。但我国重要资源可采储量下降,难以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所以,采用新技术、新方法,通过实现地质工作的现代化来加强各种矿产资源的勘查力度,扩大矿产资源储量,是保障我国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矿产资源战略的重要途径。遥感曾作为一项新的技术给地质找矿带来了一些便利,但随着找矿工作的发展也对遥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就是遥感在地质找矿中的发展方向。遥感地质曾经为地质找矿有过巨大奉献,也将会有更大的奉献。

参考文献:

[1]李聪慧;刘存在;杨利平;于广成.遥感地质找矿标志;2008年5月第10期.

[2]池三川.应用遥感技术加快矿产资源的勘察(上)遥感技术.

[3]丁建华;肖克炎.遥感技术在我国矿产资源预测评价中的应用.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2).

[4]王润生.遥感地质技术发展的战略思路.国土资源遥感;2008年第1期.

遥感技术的局限性篇10

[关键词]煤田地质现代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p641.4+61[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3)-10-126-1

煤炭行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它的应用关系着我们的民生发展,所以一直都备受关注。

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就在稳定中迅猛发展,新的理念、新的技术等都大量的涌入我国,与国际接轨,把国际上的新技术引用进来,用在各个领域。煤田自然也不能落后,传统的技术已经渐渐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新时代的要求,技术的革新势在必行。

1煤田地质调查的内容及任务

煤炭资源勘探就是指对煤炭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根据煤炭资源本身的规律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远景,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可行的勘探任务,并且定期制作煤田地质勘探调查报告给设计部门,以帮助适时的调整开采计划。

可以这么说,煤田地质的调查不简简单单的只是对这种资源的研究,更是为了能使其不被浪费得到充分的开采运用而存在的独立研究科目。

1.1煤田地质调查的内容

煤田地质的调查内容涵盖的范围比较广,大体来说有几个内容,分别是地层研究、地质构造、煤层、煤质、岩浆活动、水文地质等,这几块都是相辅相成。

煤田的勘探工作既是生产工作又是研究工作,在勘探管理工作中,对每个勘探工作人员都有着较严格的要求,不仅仅是交几份勘探报告的工作,还要求每个工作人员都要具备丰富广泛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也要懂得了解一些采矿和矿井设计有关的工程技术知识。理论知识的丰富是为实践工作做铺垫,只有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能使煤田地质的调查的精准率提高。

煤炭资源也就是煤炭经济,它与国民经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对于它的研究、开采都需要有大量的调查研究数据为依托,再结合着国民经济的需求来合理安排开采计划,不然就会出现勘探过早,积压基金;勘探任务过紧,工作匆忙,造成工作漏洞,不管出现哪种情况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1.2煤田地质调查的任务

煤田地质调查看似简单却内容颇深,单单看它所涵盖的内容,无论哪一块都是可以作为独立研究科目来进行学习和研究,只有这些科目研究的越细致范围越广才能在煤田地质勘探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想要使其发挥重要作用那就必须要保证每个科目的完整和先进,达不到这样的要求那勘探就会变得比较困难。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每个科目研究的重要性。如我国在地质研究工作中就属于弱势,通常在勘探中出现的地质问题,我们不是首先通过地质研究来解决,而是通过用加密钻孔网度来解决,这是极不正常的做法。既然已经提到我们的不足那就要改进,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旧技术必然会被新技术所取代,技术的革新带动的就是经济的发展。

2煤田地质调查中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工业革命的改革带来了大生产运动,机械化的进程在不断的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煤炭资源的开采研究也在其中。传统的开采不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安全系数也不高,效率也不高,技术还落后,这样的情况如果不改进那么对于煤炭这一资源就是极大的浪费。科技的日益更新,现代技术手段被广泛的用于各个领域,也无疑也给煤田资源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好处。有一项现代技术手段不得不提,那就是煤田地质中的遥感技术,它也是运用最广的一项技术。就以遥感技术为例,来解释说明一下现代技术手段在煤田地质调查中的运用。

2.1遥感技术的特点

遥感技术是指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这项技术是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直沿用到现在,并且在不断的改革创新。煤田地质调查最初运用这项技术只是作为一种辅助的手段,但是现在却逐渐的起到主导的作用。那么遥感技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遥感技术具有显著的直观和宏观性;

(2)遥感技术获取的信息量大;

(3)遥感技术获取数据的时间短,画面清晰,动态效果好;

(4)遥感技术的电磁波段间的性质差异巨大,相关用途广泛;

(5)遥感技术相较于传统技术来说,受到的局限性小,并且能更适用于环境恶劣、工作条件困难的区域,有很明显的优势。

(6)遥感技术的成本低、效率高、收益佳。

遥感技术的这些特点其实也都是从它的概念上延伸出来的,当然也和实际相结合得出来的,所以说其实用性很强。

2.2遥感技术运用的优势及意义

遥感技术在煤田地质调查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结合上面所说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这项技术现在是多么适合运用在煤田资源开发运用上。举个例子简单说明一下,比如在煤田地质图的获取上,传统技术对于那些环境复杂多变且人力难以到达的区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并且就算是达到,想要详细准确的获取信息无疑是很困难的,但是用上遥感技术就能直观准确的得到想要的信息,且投入小,保障了安全,也得到了不小的回报。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就能看到遥感技术这一现代高科技技术在煤田地质调查中的优势,可以说就是这样的优势才能保证我们每一次的研究都能得到准确真实的数据,为我们的煤炭资源的开采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3小结

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科学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煤田地质调查的领域中怎样把现代技术融合进去将是每个科研人员永不放弃的追求,完善的科研体系将带动煤炭资源更深层次的发展,合理的开发也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说要科学的应用现代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刘江.遥感技术在煤田地质中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