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范洪涝灾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0:24

如何防范洪涝灾害篇1

关键词:洪涝,危害,损失,预防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a

洪涝,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其影响是综合的,还会危及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洪涝成因研究是一个古老的课题。自从人类沿河定居,不时受到洪水的干扰和危害以来,人类就一直想认识洪水,并制服洪涝。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更为突出,强降雨、高温、严寒、干旱以及超强台风等极端天气灾害频发。在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中,我国城市防洪的薄弱面和脆弱性也随之暴露了出来。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不仅给城里的人们带来无尽的烦恼,还严重的影响了生产、生活秩序,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有效防御、减少或根治洪涝灾害对城市的是摆在人们面前亟待解诀的问题。

1洪涝灾害的分布[3]

就全球范围而言,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多台风、多暴雨的地区,这些地区主要包括:孟加拉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南部近海岸地区。此外,在一些国家内陆的大江大河流域也会出现洪涝灾害。

2洪涝的危害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洪涝是最常见且又是危害最大的一种。其出现率高,波及范围广,气势凶猛,突发性强,破坏性极大。不但冲毁房屋、破坏基础设施还淹没田园庄稼,导致粮食大幅减产、绝收,引发饥荒、难民潮,造成社会动荡不安。此外,洪水还会引发泥石流、滑坡、疫情等灾害出现而造成人员伤亡,对生态环境、经济建设、生命财产安全威胁极大。

2.1环境破坏经济损失

洪水泛滥,淹没了农田、房舍和洼地,灾区人民大规模的迁移;各种生物群落也因洪水淹没引起群落结构的改变和栖息地的变迁,从而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野鼠有的被淹死,有的向高地、村庄迁移,野鼠和家鼠的比例结构发生变化;洪水淹没村庄的厕所、粪池,大量的植物和动物尸体的腐败,引起蚊蝇孳生和各种害虫的聚集。

2.2水源污染

洪涝灾害使供水设施和污水排放条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3],如厕所、垃圾堆、禽畜棚舍被淹,可造成井水和自来水水源污染,大量漂浮物及动物尸体留在水面,受高温、日照的作用后,腐败逸散恶臭。这些水源污染以生物性污染为主,主要反映在微生物指标的数量增加,饮用水安全性降低,易造成肠道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

洪水还将地面的大量泥沙冲入水中,使水体感官性状差,混浊,有悬浮物等。一些城乡工业发达地区的工业废水、废渣、农药及其他化学品未能及时搬运和处理,受淹后可导致局部水环境受到化学污染,或者个别地区储存有毒化学品的仓库被淹,化学品外泄造成较大范围的化学污染。

2.3食品污染

洪涝灾害期间,食品污染的途径和来源非常广泛,对食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产生严重影响,常可导致较大范围的食物中毒事件和食源性疾病的暴发。

3洪涝的预防及应对措施[1]

城市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人口密集、社会财富集中,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将造成人员、财产的巨大损失。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防洪规划做的还不够好,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人口和财产的日趋集中,发生同样水灾时的损失日益加重,所以必须提高我国城市的防洪标准,完善城市防洪体系

3.1要确保城市防洪工程体系建设资金的落实

这是建设强大城市防洪工程体系的保证,也是前提。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是纯公益性事业建设,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定、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是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投入主体,因此应加大投入力度。

3.2提高防洪标准

我国大江大河防洪工程标准普遍较低,这是是造成1998年大水灾的原因之一,因此水灾之后各地都陆续提出提高防洪标准的要求。甚至有些地区未经统一规划就提出将堤防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甚至200年一遇。实际上,防洪标准并非越高越好,防洪标准越高,单位投资的效益越低,资金积压的风险越大。随着防洪水位的抬高,工程风险也加大,出现超标准洪水时洪水灾害的潜在风险也将加大。同时,对流域内的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将增大,因此要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综合多种因素,确定适合流域基本特点的防洪标准。

3.3城市洪水预报系统的建设

作为防洪的重点区域,城市应该有一套独立的洪水预报预警系统,并设立相应的水文站来监测降雨深、降雨量等,根据上游流域雨情和其他有洪水预警系统的城市的河流特征,经过科学合理的分析,并作出正确的洪水预报,这对于城市的抢险救灾有着重要的意义。

3.4结合城市的具体条件,开辟滞洪区

滞洪区可以分散在公园、大型平坦屋顶、水塘、湖泊、枯井等处,公园的高程要低于周围地面,平坦屋顶和停车场可以植草皮,建喷水池等,以适应滞洪的需要。采用宜于下渗的多孔或砾石建筑材料铺砌道路、停车场和排水沟管等,以增加下渗,减少雨洪。另外束狭落水管,建造坡状屋顶。山城可沿等高线铺设绿地,以延长洪水滞留时间,增加蒸发迟滞径流。

4总结

洪水是自然界中水循环的基本现象,也是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环境要素,洪涝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消亡的演化过程受天体背景、气候、气象、海洋、水系、地理地貌、土壤植被和人类活动等众多因素的作用牵引和制约,这些因素不确定性多,人类难以控制,洪涝灾害不可避免,只能预防。建设强大的城市防洪工程体系和非工程体系是抵御洪涝灾害、防灾减灾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史树洁、王雅.浅谈如何减弱城市洪涝灾害[J].科技致富向导,2013,11(20):36-37

[2]丁一汇、张建云.暴雨洪涝[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258-260

如何防范洪涝灾害篇2

关键词:防洪减灾;保障体系;流域管理

洪涝灾害的后果最终是以居民生命和财产以及社会各种公用设施的被害程度来体现的。目前我国的防洪重任主要是交给水利部门修堤筑坝,并依靠在汛期进行抢险救灾来确保社会的安全。

一、防洪减灾人人有责

防洪减灾实际上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防洪和减灾。防洪是指用防洪工程体系,加上洪水预报、调度等手段,使洪水顺利下泄,不致泛滥成灾;减灾是指通过对洪泛区域的日常管理,加强洪泛区应对洪水灾害的能力,一旦发生洪水泛滥也会将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压缩到最低程度。目前我国在防洪方面所做的工作较多,但在减灾方面工作还很薄弱,甚至是空白。比如美国在进行洪泛区管理时,将100年一遇洪水的淹没范围定义为洪泛区。在该区域内的一切建筑都要取得许可证。建筑物要达到一定的耐水要求,达不到要求的不能取得政府贷款,不能参加洪水保险。在该区域内的建筑物多次被淹或淹没一次其修复费用超过房屋产值50%以上的国家要强行收购,住户向其他地方迁移。同时政府要求在该区域内的城镇必须达到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在此基础上开展洪水保险工作。对于达不到上述标准的不准参加洪水保险,…。对于所划定的洪泛区域,是不允许自由开发和发展的,其发展是受国家设定的各种条件限制的,这些条件能够充分保证在洪水泛滥时,该地区是相对安全的,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通过这样的管理,大大提高了地区自身防御洪水灾害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对防洪工程的依赖和压力。

近年来由于注重宣传水利建设成就,对于我国70余万km2的广大洪泛平原所存在的洪水风险宣传不够。除江河沿岸的广大居民对洪水灾害的严重性有一定体验外,大多数地方领导及群众对洪水风险认识不足。在地方的经济发展中没有考虑足够的防洪减灾对策。比如,在低洼易洪易涝地区建设经济开发区;由小城镇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对洪水不设防;城市地下建筑物没有防洪涝设施;大量病险水库下游的城市及居民区没有对应大坝失事的预警系统;蓄滞洪区内安全建设不足,居民安全缺少充分的保证;对易洪易涝地区的房屋建设没有明确的安全要求;…。因此加强对防洪减灾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使广大洪泛区内的群众面对洪水能够自救、互助,确保个人、家庭及身边公用设施的安全,应当是今后动员群众的一个主要目标。

尽管我们已修建了许多防洪工程体系,但由于标准较低,隐患较多,发生溃坝、溃堤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应当让广大群众准确地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风险。即一旦现有防洪工程不能抵挡洪水而溃决后,洪水会淹没多大范围、自己所在位置会淹多深,持续多长时间,洪水水流流速有多大,应当采取什么样的自救措施,如果需要避难应当在什么时间,通过哪条路线向何处避难等。为达到这一目的,需要编制洪涝灾害风险图并向社会公开发行和销售,并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实时公布每次洪水所发生的灾害过程和受灾情况。无论是公布灾害风险图也好、公布受灾害情况也好,无非是为了提醒广大群众注意自己身边可能发生的灾害情况,使大家更好地防范洪水,对洪水灾害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只有当广大群众充分掌握了灾害情报时,在洪水灾害发生时整个社会才会冷静而有序地开展防洪减灾和自救。这样就可以增强整个社会对洪水灾害的防御能力。因此灾害情报公开是防洪减灾的首要条件。

二、流域管理机构要管流域的事

目前我国已设立了七大流域机构。按水法规定流域机构是由国家授权的水行政管理部门,代表水利部行使水管理权。但目前各流域机构主要是管理河道水系的规划和开发治理,而对流域内各种对水系有影响的行为,不利于防洪减灾的各种开发行为没有干预能力。目前的流域管理机构只管理水系而没有管理流域。可事实是流域内的许多不合理开发活动都会影响到水系的管理,如水土流失、水质污染、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利用、洪泛区内人口和财产的集聚等。为了让流域管理机构真正管好水系必须授予流域管理机构更广泛的权力。让流域管理机构能参与流域内各种开发保护规划。对流域内各种不利于水系管理的开发活动有干预权和否决权。如对有可能造成水系污染、淤塞、危及水利工程安全、计划外引水及在高风险区内等的开发项目,流域管理机构应当有权制止和否决。因为流域机构代表的不是某一地方的利益而是整个流域的利益。

从防洪减灾的角度来讲,流域管理机构除了制定江河的防洪规划之外,还应当制定流域洪泛区减灾规划,负责编制洪泛区的洪水风险图,对不同风险区内的防洪减灾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制定洪泛区管理条例,对(下转第89页)(上接第87页)洪泛区内各种开发活动提出控制原则。协助地方行政部门开展防洪减灾知识的普及,对地方防洪减灾社团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流域管理机构从水系防洪管理跨向全流域的防洪减灾管理也是实现全民防洪减灾体制的重要条件。

三、建议与对策

面对日益增强的洪涝灾害,需要逐步改善我国的防洪减灾体制,建立全社会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增强全社会的防洪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洪减灾能力,共同迎接洪水灾害的挑战,应当是我国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为此建议尽快开展以下工作。

1.有计划地向社会公布我国洪涝灾害风险图

2.制定我国洪泛区管理条例

3.制定我国流域管理法

目前制作洪涝灾害风险图的技术已趋成熟,建议由国家防办指定编制单位,首先编制各流域洪涝灾害风险图。之后,再指定各省、市、自治区的防洪主管部门在流域洪水风险图指导下编制各省、市、自治区的洪涝灾害风险图。各地、市、县可根据地方特点决定是否有必要根据省级洪涝灾害风险图编制本地方的详细洪涝灾害风险图。编制风险图所需费用可在防洪费用中开支,但要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成果由指定专家验收。风险图完成后要广泛地宣传和提供给居民使用。

由于我国各流域防洪标准较低,洪涝灾害频繁,而作为承灾体的广大洪泛区不能盲目发展。应当根据洪涝灾害风险制定或调整本地区的发展计划。建议国家防办应尽快着手制定《洪泛区管理条例》,对广大洪泛区实施风险管理。(注:目前我国将未破堤情况下行洪的淹没范围称作洪泛区。而将破堤后可能淹没的广大洪泛区称为堤防保护区。此种提法有许多弊病,值得商榷。)

鉴于流域管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保证流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开展以流域为单位的国土综合整治。防洪减灾也要由单纯的水系防洪工程建设扩大到洪泛区的减灾管理。我国现行的流域管理机构职能难以胜此重任,因此需要扩大和明确流域机构的职能。同时现代流域已不再是封闭的系统,为协调流域圈与行政圈、经济圈、供水圈的关系,需要有《流域管理法》尽快对流域管理机构的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为尽快建立起我国全社会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减少国土对洪涝灾害的脆弱性,提高国土的安全度,需要通过法规制定将中央、省市、地方各级政府及社团、个人的职责和权限加以明确划分,使整个社会能共同面对洪涝灾害,完成各自的使命。这一体系的建立将使我们的社会面对洪水不再是一盘散沙,而成为一支强大的防洪队伍,那时洪涝灾害就不再可怕。

洪水灾害往往表现异常凶猛,具有巨大的破坏力量。我国过去的防洪抢险工作多注重工程建设,依赖专业队伍和的力量,忽视了发动全社会来共同抗御洪水。而全社会的防洪减灾行动需要用法规来规范社会行动,有序地完成防洪减灾行动。全社会防洪减灾保障体系与现行防洪保障体系的不同在于:(1)在强调防洪的同时注重减灾工作,(2)从单纯的河道防洪建设扩大到洪泛区的风险管理,(3)由单纯的专业队伍防洪到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防洪减灾,(4)全社会由被动地、松散地应付洪水到由法律规范的主动行为。

如何防范洪涝灾害篇3

关键词:城市;防洪;排涝;环境

目前城市内涝现象严重,很多城市遇到暴雨就成内涝,到处出现可以“看海”的现状。造成内涝的原因有很多。①防洪的标准过低、河流调蓄能力不够。②防洪排涝技术相对落后,管理体制不够健全。③群众防灾的意识淡薄,政府宣传力度不够,预防措施也不合理。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以下调整设计方案。①提高对法规制度和经济的设计,使技术更科学。②加强应急管理的设计,促进防涝措施与城市环境保护相结合。③加强防灾防涝与水环境、生态环境相结合的设计方法。相信在国家有关部门有效的治理下,会取得好的成效,减少内涝的发生。

1城市防洪排涝的现状

目前恶劣天气较多,很多城市遇到暴雨就成内涝,到处可以“看海”。随着环境的恶化,我国很多地区出现了内涝的问题,并且内涝现象不断的严重,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广,给人们的出行和生活造成了危害。由于人们对生态的破坏,造成了大气污染,使暴雨越下越大,并且造成了对河流的污染。由于防洪设施发展落后,排涝技术得不到好的发展,并且雨量越来越大,使很多城市遇到暴雨就成内涝,到处出现涨水的现象,造成到处可以看海的现象。内涝对城市的设施也造成损害,很多人无法正常的出行,造成交通拥挤,使交通事故频发,对整个城市的安全造成威胁,因为暴雨内含有酸雨,使路面被酸雨侵蚀,造成了生态问题。因此人们的健康也造成危害,由于无法正常工作,对城市经济发展也造成威胁。生态问题的出现客观上也不利于城市的环境发展,客观也抑制了城市的文化发展。同时内涝的发生使群众人心惶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总体而言,城市排洪排涝现状比较严峻,内涝成为城市发展的阻碍,政府要加强整治措施,以保证国家的长远、健康、合理的发展。

2内涝产生的原因

2.1防洪的标准过低、河流调蓄能力不够

防洪标准过低造成了内涝的发生。政府没有建立合理的防洪标准,造成暴雨控制系统出现了问题,不能通过正确的标准制定具体的防洪排涝措施,由于标准过低,也造成暴雨量过大时,相应的防范也不科学,并且数据的标准定的过低,当实际数据大于标准数据时,没有合理的采取措施,造成内涝发生,使环境遭到破坏。同时政府的河流调蓄能力也不够,没有对河流进行很好的调蓄,当暴雨过大时,水位提升速度过快,使水量大量向外扩充并且没有对水位进行合理掌控,河提的建设也不符合调蓄的发展,造成路面、河提被雨水冲蚀,雨水向其它地点扩散,甚至扩到城市中心,造成内涝的发生,使环境遭到危害。

2.2设计含有的科学性缺失,没能与防洪现状契合

防洪排涝含有的设计方案,缺失了科学性,这是内涝的侧重成因。在多发内涝的城区以内,应当预设管控内涝的适宜方案。只有这样,才会选取出最适宜的排涝技术,化解掉常常出现的内涝疑难。然而,从很多城区现有的状态看,防洪排涝的关联设计,没能与城区的内涝状态契合,因此很难凸显出排涝层次内的实效。有关人员没能查验城市现有的内涝状态,并依循查验得来的数值,去制备适宜的方案。在这样的情形以下,很难预设出有关机制,也很难制备出好的管控机制。

2.3群众防灾的意识淡薄,政府宣传力度不够,预防措施也不合理

群众防灾的意识淡薄也导致了内涝的发生。群众没有防灾的意识,对灾害没有透彻的理解,没有加强防范,导致有灾害征兆时无法科学防范,同时政府人员没有进行防灾的相关宣传,没有针对灾害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导致群众面对灾害常常束手无策。并且由于政府人员宣传力度不够,很多人对灾害的印象模糊,不了解内涝带来的危害,使整体的防治灾害的水平较低。并且预防措施也不科学,没有针对具体的灾害,采取正确的措施。在洪水发生前没有进行相关防洪预警,没有通过合理科学的监测把危害降到最低,没有对何时容易发生危害、何地危害最大进行科学的预警,造成灾害发生地的群众不能及时被安顿到安全的地点,并且没有加大防洪整治力度,没有对相关河堤及沿岸内涝发生区域采取相关预防措施,造成内涝经常发生,并得不到改善。

3调整设计,提出解决方法

3.1接纳适宜标准

现有的防洪标准,依循分出的城市级别和城区含有的重要性,去确认可用的标准。从这样的标准,可推知:城市选取的可用防洪标准,密切关联着城区现有的人口数目。然而,可以依循河流形状,去预设分区情形下的规划。这种分区设防,所能保护的城区人口,会比总括的人数少,城市可选用各类别的预设标准。由此可见,若要套用既有的预设标准,就应顾及到分区考量或整体情形下的考量。

3.2确认出堤顶高程

对于层级很高的城区堤防,若算得的既有超高值,会小于两米,那么就应依循两米这样的数值去设计。处在入海口段落内的城区,或者风速偏低的那种城区,在确认出堤顶高程流程内,要接纳稍高的既有标准。若城区含有偏大的风速,或者城区位于偏内地的山区,那么就可依循惯用的规范。为缩减原有资金,在现有的超高值没能超出两米时,应设定成两米;还可在原有的堤顶,设计出约为一米的防浪墙。对风速偏低的那些城区,则应依循计算得来的数值,去确认可用的超高值。

3.3预设自排及抽排依循的标准

(1)对城区选取适宜的自排标准。排涝关涉到的多样支流,都带有不同地形,现有的出口高程,也很难一致。然而,自排的总括设计,是在这些支流含有的出口及关联的堤防方位内,设定出适宜的防控闸门。设计出来的孔口尺寸,不会影响到总括的工程量。因此,预设的自排标准,不要小于这一堤防测定出的最多暴雨量。排涝区域内,会含有不可以被淹的预设范畴,要依循这一范畴,以及调蓄区现有的容积、排涝区现有的硬化态势等,去算出可用的自排量。

(2)对城区选取适宜的抽排标准。设计出来的抽排标准,会关联着现有的抽排量,也会关联着现有的装机容量。这两种量越大,预设的投入会越多。泵站设计用到的规则表征出:建构排水区以后,若选用10年当成重现期,并不带有科学性。这是因为,抽排用到的多样支流,以及出口配有的高程,会存留着差别。设计精准的抽排标准,要考量到排水区含有的支流状态、出水口含有的高程等,还要顾及到雨水及洪水同期态势下,城区会遭遇到的特有排频。

对多样的城区,现有的支流偏多,分出的排水区也偏多;若要逐个运算得来这样的排频,会耗费掉偏大的劳动量。通常情形下,可依循排水区现有的关闸水位,推断得来关闸后涨水的总括程序,以便运算出可用的暴雨量。然后,依循既有的暴雨量、排涝区不可以被淹的给定范畴、表面带有的硬化态势等,运算得来多样排涝区含有的抽排流量。这样一来,就维护好了泵站排涝含有的安全性,尽管必备的运算量会被拓展。

4总结

在城市的不断发展中,防灾防涝问题日渐严重,如果不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治理,会使城市发展进程发展缓慢,并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要提高技术水平,加强监管机制,使灾害可以减少,带动生态和环境的发展,促进更多领域的健康发展,带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发展。

参考文献

如何防范洪涝灾害篇4

中国年年修水利,为什么年年闹水灾,水利是怎么修的?

社会已快进入21世纪了,防洪抢险怎么还那么落后,看不到现代化技术的影子?

所以我想就这两个问题谈些意见。

社会愈发展,对灾害愈脆弱

许多人会天真地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力的增强,防灾救灾的能力会逐步提高,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会逐年减少,乃至彻底杜绝各种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实际上,这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心愿。事实证明,社会愈发展,相对于自然灾害愈脆弱。其原因在于:

诱发自然灾害的因素具有极大的能量。人类在可以预见的期间内还不可能具备足以与其抗衡的技术和能量。据测算,最大地震的能量相当于2000颗投在广岛的原子弹,最大级火山爆发的能量又是地震能量的10~100倍,而一次台风可带来1000亿立方米的降雨。因此在遭遇大型自然灾害时人类还很难完全控制和防御它。由此而得出的结论是人类必须树立与自然灾害长期共存的思想,到任何时候自然灾害都不可能完全杜绝。换句话说,自然灾害将伴随人类社会的始终,人类应当作的不是企望消灭自然灾害,而是学会如何适应自然灾害,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把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自然灾害损失将随社会发展同步增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与资产向洪泛区集中的趋势将有所加强。我国约有1/3的耕地、1/2的人口、2/3的资产位于受洪涝灾害威胁的洪泛区内。一般而言,在沿河两岸平原地区,土地资源及水资源较丰富,交通便利,历史文化悠久,因而人口和资产的密度都远大于山区、丘陵区和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同时这些地区又多是洪涝灾害多发的洪泛区域。总体来说,沿河两岸地区经济发展快,逐渐形成沿江沿河经济带。城市密集,人口与资产增长迅速。而且老的城区及居民集中区大多首先选择相对安全的地域,而新的开发区、城镇新区则只能向相对风险较大的区域拓展,如低洼易涝地区,泥石流容易发生的沟口地区等,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而且这些地区土地便宜,也诱使一些不了解灾害风险的人前往开发。总之,洪泛区特别是高风险地域内人口及资产的迅速增加,社会总体财富的增加,在发生同样洪水的条件下,所造成的财产损失逐年增加是必然趋势。日本从1973年至1973年的10年间,由台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增加了一倍。我国90年代初每年由洪涝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800亿元左右,近几年都在2000亿元左右。

社会的发展将导致致灾因子增强。社会经济的发展常表现为城市化,即城镇面积增加。相对洪涝灾害而言,城市化将使原有的农田变为住宅区或道路,其结果是城区周围透水地面减少,不透水地面增加。因而在相同降雨条件下雨水向地下的渗透量减少,在地面上流动的水量增加,使城区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增强。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表径流加大,洪水增加,灾情加重;另一方面由于地下水补充减少,使城区地下水位下降,加上超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则更容易产生内涝。

城市现代化使其总体承灾能力降低。越是现代化城市相对于自然灾害越脆弱,这并不是耸人听闻之言。现代化城市人口及财产密度大,地下设施多,立体交叉道路多。而且电、水、煤气、通讯、交通、信息产业发达,而且各自形成网络,这些网络构成了城市的生命线系统,如人体的血液、呼吸、神经系统一样。城市依赖生命线系统维持正常运行,任何一个系统出现故障都可能导致城市某种程度的瘫痪,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一个系统出现故障还可以诱发其它系统的故障。例如,一个变电站被洪水淹没可能导致供电系统故障,由此又可导致供水、通讯、交通、信息等系统不能正常工作。1982年日本长崎大水导致交通全部瘫痪,仅汽车就被冲入大海2万余辆,其原因是这些汽车都是所谓新式“全自动汽车”,门窗也全靠电动开闭,突然遭遇洪水使电路集中的底盘被淹,结果电路失灵,门窗无法开启,汽车便如船一样漂如大海,车毁人亡。美国1993年密西西比河发生大水,使信息网络被破坏,完全依赖于计算机管理的厂矿企业及管理部门陷于瘫痪,仅此损失数亿美元。生活生产的现代化,使社会更依赖于各式各样的网络,而一旦这些网络失灵,人们将会手足无措。

当然,上面我所列举的各种观点只反映了现代社会随经济发展而因自然灾害所产生的经济损失会不断增加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随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总体抗灾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如自然灾害的预测、预警技术,先进的灾害信息传达技术,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住宅及工程建筑物标准的不断提高,都可能使因灾害造成的伤亡人数大为减少。因此在发达国家发生非突发性自然灾害时,其伤亡人数都在数十人范围内。有的国家提出:“即使发生大洪水,也不死一人”的目标,看来也是可以实现的。我国历史上多次发生死亡百万、数十万人的大水灾,但随现代化技术的进步,一般每年因洪水死亡人数已降至2000人左右。

综上所述,面对现实,我们无法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可以通过我们最大限度的努力,使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限度地减少,特别要把减少灾害伤亡人数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两种措施,即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即通过修建各种防灾工程设施提高全社会生产生活环境的安全度,减少灾害风险。非工程措施即通过各种行政、技术管理手段,制约社会的不当行为,建立与自然灾害特点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减少灾害发生时可能产生的损失。工程措施是对自然环境的改善,非工程措施是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两者的目标都是最终减少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新兴科技成果,逐渐溶入古老的防洪技术

防洪技术是一门非常古老的技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筑堤防洪已成定论。因此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国防洪史中,筑堤技术、堤防抢险技术已成为我国防洪技术的主流,特别是围绕筑堤技术逐渐成为遥堤、缕堤、格堤、月堤、减水坝组成的堤防系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提防守护、岁修制度也十分完善,流传至今。但总体而言,至解放前夕,我国的大江大河都未能形成十分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防洪标准非常低,难以抵挡较大洪水,因此三年两灾,洪涝灾情十分严重。洪水常漫及数省,因灾死亡人数常达数十万人,1939年海河水系大水造成100万人死亡。

解放后,由于国家的统一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水利事业才取得迅速的发展,设立了七大流域管理机构,实施流域的统一规划和治理。在五十年的时间内建设15米高以上大坝8400余座,修筑和加固江河堤防25万公里,基本形成了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历来以害海闻名的黄河安然无恙,全国各大江河基本能控制一般洪水,而且防洪标准在不断提高。但由于水利工程建设的特点,如投资大,三峡大坝建设需1500亿,一般在大江大河上筑坝投资总在数百亿;工程量大,长江的堤防建设在解放后动用土方达10亿立方米,每公里堤防加高1米,常需增加土方2~3万立方米。因此,构筑堤、坝等防洪工程体系必须以就地取材、以土石为主,难以大量采用新材料。即使如此,也需要每年数百亿元投资。由于等原因,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水利工程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欠债太多,防洪标准比其它国家低很多,出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及防洪标准偏低的严重矛盾,也是近年来水灾损失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但是,不能对此操之过急,也不能指望在很短时间内就形成我国高标准的防洪工程体系。要根据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加对水利的投入,并且要保持逐年稳定的投入,使大江大河的防洪标准逐渐提高。并且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新成果,使其不断溶入我国古老的防洪技术,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防洪技术。目前在我国防洪工程中已逐渐广泛应用的新兴技术包括:

(一)现代通讯技术

在防洪抢险中,洪水预报、水情及灾情的迅速传达是十分重要的环节。直到八十年代,大部分防洪信息还要靠电话、电报、对讲机来传达。通讯速度慢、可靠性差,服务范围小,一遇汛期恶劣天气,常造成通讯中断。1975年8月河南板桥及石漫滩水库出现险情时,由于电话中断,不能及时向下游传达,发生溃堤后造成8.4万人死亡的惨剧。但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进步,光缆通讯、微波通讯、卫星通讯、移动通讯、流星追踪通讯等广泛在防洪中应用,保证了信息的及时传递。

(二)水情预报技术。

要准确预报水情,必须正确预报降雨。对降雨预报分为长期、中期、短期预报、实时预报。长期预报是跨年度预报,中期预报是跨月预报,短期预报一般是指近1~3天内的预报,实时预报是近1~2小时内的预报。目前全世界都还没有解决长期预报问题,中期预报的可靠性也很差,短期预报的精度不断提高,实时预报已有较好的精度。但是随着雷达测雨、卫星云图、全球气象数值模型等新技术的应用,降雨预报的预见期逐渐加长,精度不断提高。对1998年洪水的预报应当说是十分成功的。在5~6月份气象和水利部门就发表了在长江流域可能发生1954年型大水的预报,防汛部门召开了全国防汛工作会议进行了紧急部署。由于在人力物力上有了充分的准备,保证了98全民防洪斗争的胜利。

雷达测雨在欧美及日本已广泛应用,它可以精确地预报数小时后流域内降雨强度、分布、移动方向及移动速度等,是实时降雨预报的有力工具。

利用卫星云图通过对云层厚度、温度等方面的分析,辅以其它气象因素的判断,可以较好地进行短期降雨预报。

利用全球气象数值模型,对全球水、汽输移进行计算模拟,可以进行全球气象形势分析,再与历史上类似年份的气象形势对比分析,可以进行中、长期降水预报。

在雨情预报的基础上,由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河道洪水演进,即洪水预报以及洪水灾情预报技术都有很大提高。流域产汇流模型、水文学预报模型、水力学预报模型、人工神经网络预报模型等都在不断完善。针对黄河含砂量高,河床冲淤变化激烈的水沙预报模型也投入使用。江河洪水预报技术将日臻完善。

(三)信息管理技术。

在防洪决策过程中,将会涉及大量水文、气象、工程、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信息。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与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联网的信息管理系统,由水利部信息中心负责信息管理。

在信息管理中还广泛地应用了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多媒体等新技术。在北京可以及时获得全国各地的水情、灾情及有关的各类信息。

(四)遥感监测技术

在洪水发生时,对洪水的举动、灾情等实行大范围的监测是十分必要的。而利用卫星遥感、机载遥感对灾情进行实时监测已取得十分重要成果,已实现在多云天气、夜间的成功监测。监测的画面可从现场直接向北京传送。不仅可准确判断淹没范围,还可以判断淹没水深,以及淹没农田的减产幅度等,水利部遥感中心已成功地对辽河、淮河、长江洪水进行了有效的监测。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还可以通过遥感技术准确地判断洪水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及受灾人口等。

(五)防洪决策技术

集通讯、信息管理、洪水预报、灾害监测、洪水优化调度等新兴技术为一体的防洪决策支持系统已在各大流域内逐渐形成。黄河、长江、淮河等都已初具规模,目前国家防洪抗旱总指挥部正集中全国专家在制定全国防洪决策指挥系统的实施方案。防洪科学决策已指日可待。

(六)推广洪涝灾害风险图。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可以准确地预见各江河遭遇超标准洪水或工程失事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包括可能发生的淹没范围、水深、持续时间、洪水流速等。据此可推断各地域遭遇洪涝灾害的危险程度。以此为依据,可制定各地的土地开发利用规划、确定防洪标准、洪水保险收费标准、堤防保护范围等,对洪涝灾害实行有效的风险管理。除上述在管理方面的软科学技术进步之外,在防洪工程建设技术中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

(一)筑坝技术

已初步实现了机械化实行和科学管理。在混凝土重力坝建设中目前成功的发展了混凝土碾压筑坝技术,加快了施工进度,节省了投资。在土石坝方面成功地应用了面板堆石坝技术和无纺布防渗土坝施工技术,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在建设超200米高大坝时,溢洪道下游的消能防冲技术我国已领先于世界水平。近年来在我国广泛应用的宽尾墩消能为代表的收缩式消能工以及掺气减蚀等技术属我国首例。

(二)堤坝防渗技术

如何防范洪涝灾害篇5

【关键词】城市防洪排涝;城市内涝;雨水系统;雨水规划;治理措施[abstract]inourcityislocatedinthevastmajorityofriversandtheseashore,indifferentdegreebyriverfloodsandwaterloggingthreat.thenewsituationfacingthecitytheprocessofurbanization,theenlargementofcityscale,citypopulationincreasing,theconstructionofcityfloodcontrolanddrainagefacilitiesisrelativelybackwardinourcountry,cityflooddisasterlosscausedbymoreandmore.inthispaper,combinedwiththecity"ShenyangwaterStreet"phenomenon,analysisofthemaincausesofwaterloggingdisastersinShenyangCity,ontheplanningmethodofflooddisasterpreventionandcontrolmeasuresofcity,improvetheabilityofcityconstructionoffloodcontrolanddrainage.

[keyword]cityfloodcontrolanddrainagewaterlogging;city;rainwater;rainwaterplanning;control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98.4文献标识码:a

前言

2011年入夏以来,中国多个大城市因为暴雨出现内涝,多位专家受访时称,城市内涝不仅是大城市的问题,据统计,2008年到2010年间,全国351个城市中的60%在降雨量达到50厘米以上时曾发生过内涝。城市内涝问题表面上看是一种因极端天气造成城市排水不畅的现象,但本质上反映了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功能不完善的问题。城市内涝不仅造成交通拥堵,影响市民出行;而且严重的还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近年来南方多省遭遇严重的暴雨侵袭。多个城市出现严重内涝,广州市在半个月时间里,两次水漫全城;江西省新余市数个交通要道被大水淹没;湖南省奉家镇公路被冲毁;沈阳市中心城区的“积水街”现象也屡次出现……城市建设中如何提高防洪排涝的能力,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

1沈阳市中心城区“积水街”成因分析

1.1中心城区排水系统设计标准过低

我国大多数城市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是“重地上,轻地下”,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大,沈阳中心城区原有的农田、沟渠逐渐变成了城市排水管网,在这一过程中,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滞后,大部分排水管道的排水设计能力偏低,地下排水设施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历史欠账较多,存在排水设施不完善、排水标准较低、排水管网布置不科学等问题。

据沈阳水务部门统计显示,沈阳市中心城区现有的5000多km排水管网,其排水系统的排涝标准偏低,达到1年一遇标准排水管网占总量的85%,达到2年一遇标准的仅有8%,中心城区还有部分重现期为0.5年,有些地区还没有排水管网,全市雨污分流任务仅完成9%,中心城区一旦发生强降雨就很容易出现大面积内涝,沈阳老城区排水管道设计标准多为1~2年一遇,即使新城区的管道也是按3年一遇的标准建设。而国外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雄厚,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标准较高,如德国的合流排水渠里可以开小汽车,新加坡的雨水设计重现期为5年以上,这些国家的排水系统完善,维护管理到位,“积水街”现象较少。

1.2公共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当

地下停车场因监控不严、排水不畅、未及时采取防御措施造成水淹,工地违规排放导致排水系统被破坏,这些因素都对沈阳中心城区公共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起到非常大的制约作用。长期以来,市政设施建设维护,都是由城市建设部门负责,现在提倡水务一体化,很多城市成立水务部门,但是有利于城市排水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城市排水设施管理维护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健全。

1.3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城市内涝或者城市积水方面的规定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标准、规范,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因此,有关部门在监督建筑物地下设施规划、设计时,缺乏法律依据。

1.4城市框架拉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面硬化面积也急剧扩大,这不仅会造成城市热岛效应,中心城区容易出现强降雨,而且使地面雨水渗透力严重下降,当出现暴雨天气时,雨水大量涌到排水管道,容易造成排水管道拥堵。

1.5中心城区排水体制不合理,雨污管道混接情况严重

城市排水体制一般为合流制和分流制2种类型。我国国家标准《城市排水规划规范》(GB50318-2000)明确规定,新建城市、扩建新区、新开发区、或旧城改造地区的排水系统应采用分流制,在有条件的城市可采用截流初期雨水的分流制排水系统。目前,沈阳市中心城区的排水体制不尽合理,雨水、污水管道混接的现象严重。中心城区大多是老城区,排水体制以合流制为主,新发展区排水体制规划为分流制,但现状多为合流制,一些新建小区按城市规划在小区内建设了分流制管道,但由于公共管理建设与小区建设不同步,造成沈阳市中心城区管道混接现象较为普遍,污水系统内合流制、分流制交替存在,排水系统混乱。城市中大多为直排式合流制,无完善的排水系统,雨污水直接排入河涌,严重影响涝水排泄并污染环境。

1.6极端天气明显增多

最近几年频繁发生的强降雨、高温等极端天气与全球气候变暖这一大气候背景的长期变化有关,在极端天气频发的大背景下,我国针对全球变化启动部级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正当其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大气环流特征等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有“常态化”趋势,亟须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摆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位置,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2治理和减轻“积水街”问题的主要措施

2.1编制完善沈阳市排水规划,提高中心城区排涝标准

沈阳应对特大暴雨内涝要考虑全面提高城市的排水标准,做好雨水规划,根据城市性质、重要性以及汇水地区类型(广场、干道、居住区)、地形特点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雨水规划重现期。对于新建地区按3~5年一遇的排水标准进行建设,对于老城区要通过排水改造,进一步提高城市排水标准。沈阳中心城区现状雨水系统设计重现期普遍偏低(基本为小于或等于1年一遇)区域,如沈河、和平、皇姑的旧城区,设计重现期提高应采用与雨污分流同步、与旧城改造同步、与内涝改造同步的“三同步”措施,逐步扩大排水管道的过水能力,从根本上治理沈阳中心城区“积水街”问题。

2.2加强中心城区排水设施管理,建立排涝应急机制

一是完善市、区两级分级管理体制,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管养水平。一方面加强路面的清扫工作,减少路面泥沙进入雨水管;另一方面加强管道的清淤养护力量,争取实现清淤机械化。同时加强对爱护城市公共排水设施的宣传教育,禁止市民乱丢垃圾、杂物等行为,对中心城区建筑工地加强监督管理,督促施工单位及时清理建筑废料杂物,消除造成“积水街”的人为因素。

二是建立雨天排涝应急机制。全市各级排水、市政部门应当明确责任,落实到人,抓好积水黑点的应急排水工作;发生涝灾险情时,各部门应及时行动,排水管理部门及时清理道路排水口,检查水闸、泵站等设施的运行情况,加强疏通地下排水管道,确保排水通畅。

2.3加快推进“雨污分流”和“积水点”改造工程

一是“雨污分流”改造。雨污分流可以提高污水及合流管(渠)的过水能力,减小合流管道的雨天溢流量;提高雨水管设计标准或通过新建雨水管道,客观上增大城市排水管网的雨水接纳能力,有利于缓解或消除城市积水现象。新建、扩建地区和旧城改造地区,采用分流制,旧城区逐步改造为分流制。新建小区、改造城区以及道路等市政公共设施,必须全部实现雨污分流,雨水管和污水管不得混接,并对现有排水系统进行正本清源,实现源头排水户、小区排水、市政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有效解决排水系统存在的雨污混接、错接、乱接问题。

二是“积水街”改造。2007~2011年,沈阳市对中心城区200多个较严重的积水点进行整治,从已完成的165个“积水点”改造项目来看,积水点改造对于提高局部区域的排水能力,并通过强排措施,解决局部积水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水街”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今后应继承实施“积水街”治理工程,对重点地区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升级。

2.4尊重自然和谐发展,增加城市地面透水性。

城市内涝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充分考虑城市环境的生态发展。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增加中心城区绿地面积(如绿化广场、公园等),在人行道、广场等地区采用透水砖,以减少城市地表的径流量。还可以参照以前的公园与城市比例,通过连通河涌、建造公园等手段,扩大水面,加大渗透率,增强天然的排水功能。城市建设应积极推广渗透性新材料,以降低降雨径流,综合运用雨水调蓄与综合利用技术,适当控制城市建设改造前后径流系数的差异。

2.5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郊区的现象。城市热岛主要是由城市下垫面(大气底部与地表的接触面)硬质化、城市大气污染、人工热源增多、城市绿地和水体的减少等因素引起,是造成城市中心城区频繁暴雨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合理规划、增加中心城区绿化面积(如在中心城区建设青年公园、中山公园、万柳塘公园、怡静园、南湖公园、鲁迅公园、八一公园、南运河带状公园、北运河带状公园等),增加地表渗透能力和集水空间。同时应注意城市规划要利用城市通风,通过节能减排措施来控制中心城区的热量排放,推行环保车辆,提倡市民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使用排放温室气体的机动车和工具,以提高缓解热岛效应的自然能力。

2.6转变传统观念,走雨水排放与利用相结合的道路

传统观念上的排水系统是以防止雨洪内涝、排除和处理污水、保护城市公共水域水质为目的,认为污水是有害的、应尽快排除到城市下游。21世纪的排水系统的定位应从以前的防涝减灾、排污减害逐步转向雨水、污水的资源化。沈阳治理“积水点”可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雨水利用理念和技术,使雨水工程从传统的排放方式转向利用与排放相结合的思路上,采取各种雨水渗透与雨水蓄滞措施,以立法形式要求新建、改建小区必须设置相应容积的雨水调蓄库,改变让雨水尽快排入河道的传统思路,调蓄库中储存的雨水在洪峰过后排入河道,或作为绿地浇灌和城市清洁等用水。

3沈阳防御洪涝灾害的规划方法和实践总结

3.1沈阳防御洪涝灾害的规划方法

3.1.1规划原则

贯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提高防洪排涝能力,保护城市安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合理选定防洪排涝标准,重要城市对超过标准的特大洪水要作出对策性的方案。

充分发挥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效能、功能和效益,并考虑与流域防洪设施的联合运用。修建水库和分(蓄)洪工程,要尽可能的考虑综合利用。近、远期结合,分期实施。要区别轻、重、缓、急,随着城市发展逐步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的抗洪、涝能力。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要把非工程措施提高到与工程措施同等重要的地位,以节省防洪费用,提高防洪效益。与城市环境美化相结合,考虑保护环境提高环境效益,美化城市。

3.1.2城市防洪规划

防洪标准:按沈阳地形、地貌、地质特点、流域面积形状、洪涝灾害程度,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城市的大小、人口的多少等具体情况,确定城市防洪等级,选定防洪标准。

防洪水文分析与计算,设计洪水与设计潮位的计算。主要防洪工程设施等级、标准,对超过设计标准的洪水,采取的对策性措施方案。

现有工程设施改造利用措施及与流域防洪设施的联合运用方案。城市进行雨水工程规划设计时除须对雨水管网进行计算,确定雨水规划重现期,对于新建地区按3~5年一遇的排水标准计算雨水管网,在进行城市雨水工程规划设计中,雨水管网的计算是根据沈阳地区的暴雨强度进行计算的。还须精确计算出雨水提升泵站的流量及调洪湖的容积,使城区内既确保不发生内涝又可减少基建投资。雨水规划时根据地形地貌绘制汇水区域图,根据汇水面积及暴雨强度计算雨水量及调洪湖的容积,在城市中心区除了扩大原有公园绿地内的人工湖面积外还可以规划下沉式绿化广场、下沉式篮球场、下沉式极限运动场等,以充当调洪湖的容积。当暴雨来临时,雨水通过这些体育场所、绿化广场周边分布密集的环形沟渠缓缓流进“水池”,并存蓄其中,暴雨过后再排入浑河,所以,当雨季来临时,这些运动场地便成了雨水调蓄池。

3.2沈阳防御洪涝灾害的实践经验总结

扎实推进城市综合防洪体系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统筹城市发展与防洪排涝建设,不断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组织动员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和社会管理体系,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综合防控,全面提高沈阳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有效应对沈阳极端天气和强降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行,尽最大努力减轻洪涝灾害损失。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统筹兼顾、依靠科技、依法防控五个原则,正确处理好城市防洪与流域防洪、近期建设与远期建设、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统一指挥与部门联动五个关系。

突出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强化政府主导,切实加大城市防洪资金投入。沈阳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加大了城市防洪工程、排水管网和排涝泵站建设以及排水管道清淤疏通等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了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第二,加快达标建设,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沈阳正全力推进城区堤防、河道、管网、泵站等工程建设,提高了城市整体防洪能力。城市建设是以统筹市政和城市防洪排涝建设,加强防洪设施的管理和养护,及时疏浚河道,疏通排水管网,确保通畅为指导思想进行的。第三,加强涉水管理,恢复和加大城市河湖调蓄能力。城市水系调整要符合防洪规划,并严格按照管理权限审批。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要避开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增加涝水调蓄空间,留足渗水地面,努力提高城市防涝能力。并认真开展洪水影响评价,消除防洪安全隐患。第四,健全防洪预案,着力提高城市防洪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修订完善城市防洪排涝预案编制导则和管理办法,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组建防洪抢险队伍,配备应急抢险设备和器材,切实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应急处置能力。第五,狠抓基层防汛,大力提高全社会防灾抗灾能力。加强社区防汛组织建设,提高社区、街道、企事业单位的自保自救能力。低于地面的地下空间和公共设施,采取有力措施,防止进水受淹。城市企业根据防洪法的要求,在政府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做好本行业、本企业的防汛工作。第六,搞好预测预报,着力提高城市暴雨预警响应水平。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强城市水文、气象站网建设,大力提高城市暴雨预测精度和预报准确率,延长暴雨预见期。建立和完善预警体系,及时预警,适时启动应急响应,提前落实防灾减灾措施。第七,注重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城市居民的防灾意识。根据城市河道、湖泊和管网的防洪排涝能力,绘制和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图,以明显标识标明可能受淹的情况。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技能培训,让公众了解洪涝灾害风险,掌握防灾避灾知识。以适当方式开展防灾应急演练,提高公众应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实战能力。第八,坚持标本兼治,进一步夯实城市防洪排涝基础。

抓紧修订完善城市防洪规划,加强城市防洪规律及技术标准研究,特别是城市防洪和排涝标准一致性与协调性研究,使城市防御外洪和内涝的能力相匹配。

加强城市防洪法规体系建设,开展城市暴雨专项课题研究,高度重视城市防洪排涝基础研究,提高城市防洪科技水平。

落实易积水点、山洪灾害易发区等重点区域的预案,强化人员疏散、交通管制等应急防范措施。加强预报,及时预警。气象部门加强预测预报力量,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及时向防汛指挥部门报送暴雨发生时间、地点、范围、量级和发展趋势等预测预报信息。水文等部门加强河湖水位、流量的监测预报。利用手机短信、广播、电视等渠道,及时主动向公众雨情、水情、道路积水等有关情况,指导公众做好防范工作。

4结语

在沈阳市中心,水广场很多,平日里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娱乐休闲的空间。在少雨的季节,它可以储水,而在暴雨天气,水广场可瞬间变身,成为一个防止积水的“排水道”。一些体育场所,比如篮球场、极限运动场,本身就设置在凹地里,雨季来临时,便成了蓄水池。只要利用好,威胁一样变机会,这是沈阳市对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生动诠释,在城市规划建设的细节中,增加一些既经济可行、又方便实用的治水措施,既能应对突如其来的暴雨考验,又能起到长期的环保美观效用,真正做到了把非工程措施提高到与工程措施同等重要的地位,节省了防洪费用,提高了防洪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318-2000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司国良,黄翔.沿江城市内涝灾害的反思与对策[J].中国水利,2009,(19):39-40

[3]丁鹤.对内涝灾害的基本认识和主要对策[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11)

【作者简介】

如何防范洪涝灾害篇6

就抢险救灾和灾害防范工作,、总理分别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要求全力组织抢救受伤人员,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并做好遇难人员善后和受灾群众安置工作。要求有关地方和部门强化气象监测预报和地质灾害评估等工作。做好重特大自然灾害防范和处置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此前,6月18日以来,受强降雨影响,南方灾情不断。截至21日9时,强降雨导致浙江、安徽、江西等南方10省份768万人受灾。国家防总已经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方已进入主汛期,受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南方地区出现多次强降雨过程,上百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部分地区遭受较重洪涝灾害。入汛早、汛情急、防汛形势异常复杂,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较大,成为当前我国防汛工作所面临的新挑战。

当此情势,必须充分认识近期防汛抗洪工作的严峻性,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做好各项防汛准备,严阵以待。可以说,强化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动员各方面资源筑牢防汛抗洪“大堤”,已经迫在眉睫,须臾不可懈怠。

今日中国社会所拥有的防汛能力、基础条件和可调动的防灾减灾资源,远胜于1954年、1998年等重要年份。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防灾意识的任何缺漏、防汛工作的细小疏失,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对迎战防汛,任何侥幸心理、麻痹思想,都是可能导致不可控后果的巨大隐患,需要坚决杜绝。防汛防灾的实效,决不能只停留于开几个会、讲几个新词、发几篇漂亮文章,必须“一身雨水一腿泥”地“趟出来”,绝不能沦为形式主义,要多一些未雨绸缪,少一些亡羊补牢。

面对正在到来的汛期“大考”,必须立足于历史的经验和现实能力,调动一切资源条件,真正应对好复杂防汛形势和可能的极端灾害,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首先,要利用好先进科技工具的“法宝”,创新应对防汛防灾。要充分利用十多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和国家工程的重大创新和发展成果,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大数据监测、超级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加强汛情灾情监测预报预警和分析研判,力争精准科学调度洪水;运用移动互联网、现代广电传播技术等手段做好灾情通报、防灾普及和紧急动员工作;运用新材料、新装备和现代物流技术与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做好应急与中长期防汛防洪工程,强化各类应急处置能力和灾后快速重建恢复能力。

如何防范洪涝灾害篇7

   关键词:城市排水、城市防洪、城市排涝、重现期

   1、前言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导致我国洪水发生频繁,加之特殊的地形特征和人口的压力及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方式,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洪涝灾害出现频次最高的国家之一。“7.18”达州暴雨洪灾导致达州境内7个县(市、区)273个乡(镇)均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逾400万人,因灾遇难人数已上升至9人,另有21人失踪,2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63亿元。

   2、设计标准的差异

   城市防洪和城市排水目前分别属于水利学科和城市给排水学科,在行业上隶属于水务和市政两个部门,城市的防汛工作则多部门协作完成。

   就暴雨重现期而言,目前两个部门各有标准。城市市政排水暴雨重现期较低,一般只有1~3年一遇;而水利部门有根据防洪和排涝分别取有较高的暴雨重现期,防洪标准从5年一遇到100年一遇不等。

   因此,在工作中由于对城市排水、城市排涝、城市防洪三种设计标准概念的模糊混淆,市政排水与城市防洪排涝在设计标准取值方面各项指标取值差异很大,这给跨行业合作带来一定困难,使得城市水体排放标准不统一。

   3、城市排水标准

   城市市政排水学科中,排水管网的确定是以暴雨强度公示计算的一定重现期作为设计标准,某特定暴雨强度的重现期指大于或等于该值的暴雨强度可能出现一次的平均间隔时间,单位是年(a)。重现期与频率成反比。即:p=1/pn.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1年修订版)局部修订征求意见稿将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修改为:“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同一重现期或不同重现期。同一重现期一般采用1~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年,并应与道路设计协调。特别重要地区可采用10a以上。经济条件较好或有特殊要求地区可采用规定的上限,经济条件尚差的地区可逐步提高。”

   4、城市防洪排涝设计标准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防洪设计标准将城市换分为下表中五类等别。

   防洪工程设计标准按城市等别和灾害类型按下表取值。

   5、城市排水、防洪和排涝三种设计标准的区别与内在联系

   5.1范围不同

   城市排涝是指流域范围内较大汇流面积上较长历时暴雨产生的涝水排放。城市防洪则是针对流域之外的客水涌入,主要是防河洪、山洪(包括泥石流)和海洪;城市排水则是解决较小汇流面积上短历时暴雨产生的排水问题。

   5.2重现期定义不同

   城市排水的标准一般较低,重现期为0.5--3年一遇,其选样方法为年多个样法,即每年从各个历时的降雨资料中选择6--8个最大值,取资料年数3--4倍的最大值进行统计分析,该法在小重现期时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暴雨的统计规律,而对于高重现期则会偏大。

   水利部门的城市排涝重现期一般较长为5--20年其重现期采用年一次选样法,即每年只取一次最大的暴雨资料,这种方法推求高重现期时比较准确,而对于小重现期则会偏小。一些城市如福州的研究人员都对此做过研究,结论为同一场降雨,城市排雨重现期为1--5年一遇,而城市排涝的重现期为5--20年一遇。

   5.3设计流量推求不同

   尽管城市排水和防洪排涝推理公式形式完全相同,由于推导假定条件的不同以及确定公式中参数方法的不同,使得计算结果相差很大,对于同一条件城市排水学科的计算结果往往大于水力学科的。

   城市排水学科推求公式时为推求管网最大设计流量,采用极限强度原理,设定降雨历时等于汇流历时,排水区域的最大流量发生在全部汇水面积产生径流时,而对于部分汇流情况则不适用;而水利学科采用的推理公式研究了全面汇流和部分汇流两种情况下的洪峰流量的计算方法。

   5.4洪灾与内涝的表象联系

   对于流域沿线的平原城市而言,流域洪水位随着洪峰流量不断抬高,则城市内部雨水越难排出;而当城市排涝能力增强时,则增大流域洪峰流量的叠加量,抬高流域洪水位,进而制约城市内涝的排除。

   6、结语

   对流域沿线的平原城市而言,城市排水、排涝、防洪虽然归属于两大不同学科,相互间存在着不同的设计标准定义及取值,但却又紧密联系,相互制约。在城市防洪排涝建设工作中,如何正确处理“防洪”、“排涝”、“市政排水”三者间的差异与联系,合理确定不同的区域和河道取用不同的标准,对城市的防洪排涝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1年修订版)

   2、《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

   3、胡斌城市排水与防洪排涝设计中重现期的确定《中国市政工程》2004年03期

   4、潘志勇.浅议城市排涝与排水.【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4,(7):85.86.

如何防范洪涝灾害篇8

防汛救灾个人心得感想

xx镇处于全区的西部,属于典型的低洼地区,抗洪排涝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显得尤为重要。面对今年突如其来的洪水,我镇迅速启动防洪预案,落实各项抗洪排涝措施,组织全镇党员干部、人民群众迅速投入到抗洪救灾的洪流中,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截止5日上午,内河水位降至1.9米,其中丰南圩已降至1.7米,受灾田块全部被救出水,全镇无一人伤亡,未出现大面积的农作物受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未受大的影响,社会大局稳定,抗洪排涝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一、抗洪的几点总结。

1、超前决策,未雨绸缪。我镇是西部水乡低洼地区,十年洪水九年淹,抗洪工作十分重要,根据这一具体情况,近两年来,我镇对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加大投入,投资近280万元,新建一座双泵排涝站,13座防洪闸,加固圩堤近40公里,提高防洪能力和标准,在雨季来临之前,花费近12万元,对全镇原有闸站进行全面的检修,保证了战时用得上,打得响。同时密切关注天气的变化,6月30日当天降雨,当天关闸,当天排涝,做到了及关及排。

2、加强领导,组织得力。今年的洪水来势猛,来速快,雨量大。我镇党委、政府迅速做出反应,连夜召开班子成员、机关干部、联系干部、各村支部书记、部门负责人会议,进行全面动员布署,动员所有的力量深入到抗洪一线,靠前指挥战斗,同时组织全镇的民兵成立抗洪抢险小分队,及时化解险情。

3、确保重点,注重实效。我镇的抗洪排涝工作始终围绕五个确保开展,注重具体效果,确保不因洪涝灾害而发生人员伤亡;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正常运行;确保各村(居)不造成大面积农作物受淹绝收;确保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不受大的影响;确保社会大局的稳定。

4、思想统一,作风扎实。面对洪灾,全镇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及时的统一思想,投入到抗洪一线,党政主要领导同志始终站在抗洪工作的最前列,化解各种矛盾,宣传情况,排除险情,广大党员干部顶风冒雨,日夜驻守在抗洪一线,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人在阵地在,与群众共进退,正是这种扎实的作风,凝聚了人心,增强了战斗力,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希望,唤起了激情。

5、理清思路,狠抓关键。抗洪排涝的关键是抓排水,抓自救,稳定群众的情绪。我镇在重抓一级排水的同时,积极组织力量狠抓二级排水,匡自为战,确保了农作物不长时间经受水淹。同时,面对人民群众焦虑的情绪,加强宣传,加强疏导,耐心解释,及早及时做好思想工作,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到受淹最重、困难最大、群众情绪最激烈的一线解决问题,防止了过激行为的发生,确保了社会大局的稳定。

二、灾后的几点反思。

1、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抗洪工作根本所在。我们党是人民的党,满足群众的需求是我们党和各级党员干部的根本责任,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强化党的宗旨意识,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的财产不受损失,面对洪灾,容不得我们党员干部有不作为的行为,有半点闪失,否则群众不答应,组织也不答应。

2、切实重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抗洪工作防患于未然的长久之计。洪水无情如猛兽,只有将它挡在圩堤之外,闸门之外,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我镇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抗洪工作的胜利,是与近年来的投入分不开的,但我镇目前依然还存在部分患工险段,存在排涝模数不足,存在低矮病危闸站,只有彻底改变这种现状,才能掌握抗洪工作的主动性,把损失降到最低。

3、切实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宣传群众,是抗洪救灾工作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组织好群众、发动好群众,才能降服凶猛的洪魔。在组织群众中,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在发动群众中,减少灾害损失程度;在宣传群众中,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化解群众情绪。

4、切实加强科学决策,是抗洪救灾工作的科学之路。抗洪工作来不得半点的马虎与闪失,我镇的区域位置特点是地势低洼,地理位置落差悬殊,田块高低不一,这就需要早关闸,早排水,在抓好大圩排水的同时,重视抓好二级排涝,加大组织力度,提高自救的组织化程度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审时度势,加强决策,对抗洪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十分关键。

5、切实履行职责,体现先进性,是抗洪工作取得胜利的政治保证。抗洪的过程是一个战时的过程,战时是广大党员干部平时工作作风、意志品质、工作能力、决策能力的集中体现,是考验干部的过程,更是锻炼干部的过程,抗洪的过程,既能体现先进性,更能提高先进性。

三、迅速掀起抗灾自救的新高潮。

抗洪工作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之后,广大群众,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要雷厉风行、争分夺秒、再接再厉、连续作战,迅速投文章标题:乡镇抗洪救灾工作总结与思考。

防汛救灾个人心得感想

20xx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夏天没有像以往一样艳阳高照,反而全国多地发生了多日的强降雨天气,很多地方发生了严重的洪水灾害,甚至有些水域突破了98年的极值,那么20xx年的洪水相比于98年特大洪水,哪一个更加严重呢?

20xx年入汛以来,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尤其是南方地区发生了多轮强降雨过程,造成了多地受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xx月份底,根据国家水利部的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已经有16个省份的198条河流发生了超过警戒线以上的洪水,川渝等地的流域包括大渡河在内发生了超过历史的洪水。和1998年洪水一样,江西省同样是洪水受灾大省。自xx月2日开始,江西省就遭遇了20xx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连续性暴雨天气,江西省内上百万人受到了洪涝灾害的影响,从流出的视频来看,短短的几秒钟时间就有几层高的民居楼被冲击得荡然无存。而且,有关部门在几日前预测,鄱阳湖的水位或将超越199年水位线,创历史新高。数千名消防官兵支援前线,筑成了抗洪阻击防线。

1998年的洪水包括长江、嫩江和松花江在内的几大流域全部受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是一次世所罕见的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98年洪水中受灾最严重的是两湖、黑龙江与江西这四个省份,全国各地有29个省份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根据官方数据显示,受灾面积达到了3.18亿亩,受灾人口2.23亿人,有4150祖国同胞因为这次重大灾难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直接损失达到了1660亿元。98年洪水是我们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灾难之一,因此教育部还特意将这次灾害编入了中小学教材中,让后生们引以为戒。

那么20xx年南方地区的强降雨和1998年相比如何呢?相关气象专家表示截至目前为止,20xx的降雨是60年以来排名第五,而98年降水量排名第一,虽然多地的流域水位超过了历史水平,受灾资源也不差毫厘,洪水灾害形势严峻,但是却不会发生98年那样的全流域性洪水。而且,我国的发展也今时不同往日,科技日新月异,相信此次的损失不会像以往98年那样严重。

防汛救灾个人心得感想

据史书记载,“浩如太仓栗,宁复数以粒”的鄱阳湖宝库,在6000年前就基本奠定了中国东部地区的骨架。随后,由于山体不断运动、盆地下沉、河道分流,才形成今天的鄱阳湖。

现在的鄱阳湖,是一个“飘忽不定”的通江湖泊。具体来讲,汛期时它呈“湖”状,枯期时它为“河”相。故此,鄱阳湖同时兼有波光明净、沧海一粟的.自然风貌。

据悉,由于长江最近饮了太多“江湖酒”,导致承载过大,部分洪水流入鄱阳湖口,造成其水位急剧上涨。

不过,这也不全是长江的“锅”,20xx的降雨量也有责任。

据悉,近两日的持续降雨使许多地区陷入“水幕”奇观,四川庐山就重现了诗仙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除此之外,赣北遭受暴雨冲击,降水量已达往年的3倍至多,鄱阳湖累计降水量达3-500毫米。

可见,长江只是个“背锅侠”,持续降雨的天气才是“幕后玩家”。

然而,这对长江下游的居民来讲,却不是个浪漫的事。

据了解,鄱阳湖是“长江”最后一个蓄水池,如果它水位持续上升直至失守,会直接夺走下游人民的安危。其次,鄱阳湖是江西人民的福湖,是最重要的农业区。另外,鄱阳湖的水系、地形是野生白鹤的最佳居住地,并对赣北地区的气候起着调节作用。

所以,鄱阳湖不能失守。

如何防范洪涝灾害篇9

目前,全国范围内的数字省区、数字城市的建设方兴未艾。水利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数字城市核心应用系统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660多个设市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建立了水利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水利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能够进入城市空间信息应用领域,使城市规划的宏观信息、基础地理信息与水利行业的市场信息、产权信息、交易信息、金融信息等建立起直接联系。这种联系和进一步融合将全方位地改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技术手段和信息基础,大幅度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水利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将为数字城市的机能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并在数字城市建设中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以GiS为基础

水利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对各类水利管理业务办公系统、数据建设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总称。它是以水利为对象,以空间信息为核心,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管理信息系统(miS)、网络信息技术(web)、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空间信息挖掘与分析等先进技术,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的信息集成和应用系统,达到最大限度地集成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提高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水平,快速、准确、完整、便捷地提供水利行业综合信息服务,从而提高水利管理部门的决策能力和行政效率,推动产业优化,促进水利行业的发展。

水利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对已有各种水情、雨情、工情信息系统的继承和发展。灾害监测预警是目前水利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发展的最新阶段,是第三代水利管理软件的发展方向,将更大程度地提供水情、雨情、工情信息服务和决策分析支持。以空间数据库技术、组件式GiS和服务式GiS技术为代表的SupermapGiS技术,数据实时更新的内外网信息服务技术、海量空间信息挖掘与分析及工作流技术在灾害监测预警中的应用是其重要特征。湖南省水利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工程就是要建设新一代的灾害监测预警管理平台。

以湖南省水利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工程实施为契机,以建设湖南省灾害监测预警为总体目标,必将推动湖南水利管理工作的飞跃发展。

综合框架

水利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一个由基础层、数据处理层、应用服务层和保障体系组成的综合信息系统,如图所示。

从总体上看,水利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基础层主要完成水利对象的数字化描述,构建系统运行的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数据处理层主要实现水利对象数据的处理,通过工作流数据协同管理、GiS空间分析、数据仓库等一系列数据服务中间件、数据处理分析模型对水利山洪灾害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利用,实现数据基础层与应用服务层的交互;应用服务层主要实现系统的职能,即实现水利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保障体系是为了保证水利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正常建设和运行的技术安全标准、规范、政策法规及运行管理机制。

灵活管理

权限管理根据用户所在辖区和权限等级设定用户不同的浏览查询和操作权限;全面丰富灵活的用户角色权限管理系统,将为系统管理提供安全保证。

地图展现5GB海量基础地理数据分九级比例尺快速浏览,专业数据层数据实时更新并在图上动态表示;提供数据空间查询和在线编辑等复杂GiS功能。

数据查询提供文本字段综合模糊查询功能,对用户、站点、雨量等参数按权限、区域、时段显示所有满足条件的数据记录。

统计图表根据数据可以实时生成日报表、月报表、降雨笼罩图、雨情分布图、等值线图等相关统计专题图表,为辅助决策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预警设置提供自动预警和手动预警方式,预警中心可提供短信和电话预警。

自动预警各站点可按照参数标准自定义设置预警参数,对达到预警标准的站点执行自动预警操作,向所设置的相关用户发出短信或电话预警信息。

手动预警管理人员可以按照操作步骤手动操作预警流程,预警信息。

移动操控为持有移动终端的管理员用户提供远程登录、查询、地图浏览、预警管理、专题图浏览等相关操作。

背景知识

利用GiS的防洪要点

据全国防洪规划统计,我国受洪水威胁的土地面积达10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1.2%,但其中生活着8.4亿居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6%;其中有城市407座,占全国城市总面积的61%;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则占到全国的80%。

面对如此大的压力,如何利用GiS技术防洪减灾?简单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三情”信息进行管理与高效展示。“雨情、水情、工情”是防洪减灾工作中极为重要的讯息。这些讯息具有非常显著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特征,准确、及时、形象、直观地管理和展示这些讯息,是防洪减灾工作对GiS技术的重要需求之一。

2.洪水的分析与模拟显示。江河泛滥、山洪暴发、暴雨内涝、凌汛成灾,以及沿海地区的风暴潮灾害等等,各种类型的洪水在我国不仅分布广泛,而且发生频繁。动态逼真地对各种洪水过程进行分析与模拟显示有助于防洪减灾工作顺利决策,也是对GiS技术的重要需求。

3.洪水事件应急反应的决策支持。在洪水发生时,抢险、避险、安全撤离、周密安置等工作,对信息的空间特性和时间特性要求都非常高,对时空信息的灵活管理与快速提取,正是GiS技术的长势所在,但如何与防洪决策工作高效结合起来,却也对GiS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洪水风险展示。在推进洪水管理的过程中,洪水风险的展示也对GiS提出了要求。所需信息中,除了反映一定区域内的洪灾自然属性外(如淹没范围、淹没水深、洪水流速、到达时间、淹没历时、洪水过程等),还需要表现大量的洪灾社会属性(区域内的人口、社会经济等信息)。如何高效直观通俗地展示这些信息,使之更好地服务于防洪减灾事业,也是对GiS技术的要求。(文/李昌志黄金池)

链接

安徽应用洪涝灾难系统

据安徽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透露,一套先进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管理体系系统,已经在安徽省的洪涝灾害监测与防汛抗旱总体指挥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如何防范洪涝灾害篇10

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遵循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原则。自然灾害受灾补助申请书怎么写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年学校受灾补助申请书最新,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年学校受灾补助申请书尊敬的区教育局及中心学校领导:

20__年_月18日下午_点30分左右,一场突如其来的夹杂着冰雹的暴风雨袭击了我镇,当时风力达到9-10级,只见树倒枝折、瓦片横飞。我校受灾特别严重。我校领导当即向教育局和中心学校领导电话汇报了灾情。并组织学校行政人员进行了安全排查,对危险区域进行了暂时警示处理。

_月19日上午,局领导到我校查看了受灾情况。

经初步统计;有教学楼,储藏用房,厨房,厕所大约500平方米的屋面受损。

学校至少50米围墙受雨水冲刷,已经明显倾斜,摇摇欲坠

学校铁门、不锈钢旗杆被狂风刮倒,都已经断裂变形。

以上设施如不及时修缮,将危及师生的生命安全。要得到修缮,需要维修资金30000余元,我校无力解决。

特写此报告,希望上级领导解决我校的实际困难。

此致

敬礼!

申请人:申请书模板

__年__月__日

常见的自然灾害1、洪涝

洪涝是由屡降暴雨或大雨,引起江河决堤、山洪暴发、淹没田地、毁坏建筑、人员伤亡的水灾。在我国洪涝频发,强度大,长江中下游、黄淮海、辽河下游和华南地区尤为严重,每年4~9月是各主要河流的防汛时期。1991年夏,江淮地区大面积的洪涝灾害,成为国内外关注的大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亿元。

2、台风

台风是一种源于热带洋面的低气压大气涡旋,按其中心附近风力大小分成四级:风力6~7级为热带低压,8~9级为热带风暴,10~11级为强热带风暴,12级及其以上为台风。在热带西太平洋洋面每年有30个台风生成(占全球38%),7~8月是台风活动盛期,在热带洋面生成后,便向西北方向移动,每年平均有7个台风在我国沿海登陆。

台风带来的是狂风、暴雨(我国近海15个省最高雨量记录中,80%是台风造成的)、巨浪和潮灾,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很多洪涝灾害都是由于台风登陆,深人内陆移速减慢、停滞、低压维持不消带来特大暴雨而造成的。

3、地震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动力作用引起地壳的现代活动而产生,一般分为构造地震(占95%)、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我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地震最严重的地区,与我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交汇部位,地壳现代活动剧烈有关。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各省都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

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8级地震,“是日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鸡犬鸣吠……或裂泉涌,或城廊房屋陷人地中,或平地突出山阜……压死官吏军民奏报有名者八十二万……”(《嘉靖实录》)是我国历史上最大地震之一。1976年7月28日唐山7.8地震,上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顷刻间成为一片废墟,是本世纪全球10次破坏性最大的地震之首。

地震是不可避免的,地震预报尚属世界难题。我国在中、长期预测领域取得长足进展,但能作准确预报的还只占少数,对这个具高难度的临震预报还需做出艰苦的努力。

4、火灾

俗话说:“贼偷一半,火烧全光”,火灾是世界各国人民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的灾难性问题。它给人类社会造成过不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日益增加,火灾损失上升及火灾危害范围扩大的总趋势是客观规律。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发生火灾约4万起,死2000多人,伤3000—4000人,每年火灾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10多亿元,尤其是造成几十人、几百人死亡的特大恶性火灾时有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严峻的现实证明,火灾是当今世界上多发性灾害中发生频率较高的一种灾害,也是时空跨度最大的一种灾害。

5、海啸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剧烈震动之后不久,巨浪呼啸,以催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瞬时人们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设施,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涛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海滩上一片狼藉。

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十分巨大的。目前,人类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只能通过预测、观察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但还不能控制它们的发生。

预防自然灾害安全措施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天气气候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3400万公倾(5亿多亩),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重大灾害影响的人口约达6亿人次,平均每年因受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3%-6%。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天气气候灾害造成损失的绝对值越来越大。考虑到天气气候灾害引发的生态、环境、地质、社会、人文、经济等继发性灾害,则经济损失更为严重。世界气象组织把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定为“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对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长期与自然共存的实践中,社会各界、从事防灾减灾研究、业务、管理人员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

战略措施1:制订预案,常备不懈

通过在国家、省、市、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制订与演练应急预案,形成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条不紊、有备无患的局面。应急预案应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不能将预案束之高阁,要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使广大群众、灾害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预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要增强忧患意识,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政府应鼓励社区制定紧急防灾预案、开展救灾演练、装备专门的通讯设备在紧急条件下替代常用的通讯方式,并保证必要的紧急储备物资和设施。积极做好装备、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应急准备。

战略措施2:以人为本,避灾减灾

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面对自然灾害,科学防御,从早期盲目的抗灾到近年来主动地避灾,体现了在防灾减灾中的科学发展观。

战略措施3:监测预警,依靠科技

在防灾减灾中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

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2005年台风防御工作实践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气象科技在防台抗台中的重要作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移动气象台,以及气象卫星等现代化探测手段,提高了对台风的最新动态进行实时监测的能力;数值预报产品,为准确预报台风未来的路径提供了参考依据,使预报员对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更有信心、更有把握,为准确超前的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骨干预报员在台风预报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战略措施4:防灾意识,全民普及

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普通群众能够知道如何处置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社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近年来,气象部门在重大气象预警信息服务中,向政府相关部门呈送供决策的气象信息的同时,在电视上滚动播出气象警报,并用手机短信将气象预警信息至用户,使基层干部和群众对预警情况心中有数,从而解决气象产品从气象局到普通用户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战略措施5:应急机制,快速响应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快速响应、协同应对”是应急机制的核心。

防灾减灾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组织领导,各个部门积极响应。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中,气象部门在内部上下联动的同时,加强了与新闻、水利、民政、安全监督、海洋、农业、林业、环境等部门的横向联动和紧密协作,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把气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

需要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规范、高效的灾害管理工作流程。

战略措施6:分类防灾,针对行动

不同灾种对人类生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差异很大,防灾减灾的重点、措施也不同,如对台风灾害,重点是防御强风、暴雨、高潮位对沿海船只、沿海居民的影响,强雾、雪灾则对航空、交通运输形成很大影响,沙尘暴灾害主要影响空气质量。根据不同灾种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特征,采取针对性应对措施。

预防和减轻台风灾害,应根据台风预警级别,及时疏散沿海地区居民,人员应尽可能呆在防风安全的地方,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只走锚、搁浅和碰撞,拆除高层建筑广告牌,预防强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

对暴雨洪涝灾害,根据雨情发展,及时转移滞洪区、泄洪区人员、财产,及时转移城市低洼危险地带以及危房居民,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

浓雾发生时,大气能见度与空气质量明显下降,机场、高速公路、航运采取停运、封闭措施,交通驾驶人员控制速度,确保安全,居民减少外出、外出时戴口罩。

雪灾发生时,相关部门做好交通疏导,必要时关闭道路交通,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驾驶人员小心驾驶,防范道路结冰影响。

战略措施7:人工影响,力助减灾

人工影响天气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减灾科技手段。在合适的天气形势下,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人工消雨、人工防雹、人工消雾等作业,可以有效抵御和减轻干旱、洪涝、雹灾、雾灾等气象灾害的影响和损失。

战略措施8:风险评估,未雨绸缪

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分析与评估,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灾种的发生规律,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短期和长期变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包括灾情监测与识别、确定自然灾害分级和评定标准、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和评估模式、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等。

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对自然灾害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不同,其防灾救灾能力也各不相同。灾区的经济实力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灾区自组织能力都是影响区域自救能力和恢复能力的重要因素。经济发达地区,一旦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能力强,速度快,但其损失也就越大;不发达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当致灾因子与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的脆弱性相结合,灾害风险也随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