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4:41

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篇1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培育竞争优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的企业昙花一现,有的企业却长盛不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核心竞争力。凡成功的企业,无不缘于其创新能力、管理模式等各方面具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它是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源和基础。例如德国西门子的电机制造技术、索尼的微型化等核心竞争力为各自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核心竞争力是由美国密执安大学商业管理研究院的管理学教授普拉哈拉德和英国伦敦商学院的战略管理学教授哈默尔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次提出,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尤其是协调组织中各种技能的学识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的学识。文中指出日本neC公司之所以能获得长期竞争优势,奥秘就在于它远见卓识地培养了核心竞争力,由此掀起了世界研究核心竞争力的热潮。根据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的描述,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集体学习,尤其是学习如何把不同的产品、技能统一起来并把多种技术有机结合。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各种资源或能力综合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合力,是关系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产,是企业特殊的长期持续经营能力。它具有无形性与动态性、系统性与整合性、专有性与不可复制性,是企业个性化的“管理遗产”。其构成要素包括核心技术与技术创新、资源优势、环境条件、营销网络、管理协调、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等。可表现为企业响应能力、战略决策能力、核心生产制造能力、核心市场营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核心品牌形象能力,核心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

企业的特殊资源、自然禀赋、一次成功的技术发明并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以企业整体为载体,是企业长期积累的结果,并非通过市场交易就能真正获得;其关键是协调和有机结合,不是分散的技术或技能。

一、培养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战略理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是企业竞争力的着眼点。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培育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企业建立竞争优势,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培养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涉及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培养、发展和更新等一系列的问题,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1.树立核心竞争力的观念,识别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往往是一个组合的概念,是由多种技术和能力形成的一种合力,因此其识别应当是由各战略业务单位的管理者和相关人员进行,以便于对此核心竞争力的认识进一步细化到具体的技术、人力资源等各种能力上。同时应采用与竞争对手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识别出企业的主要核心竞争力及其构成要素,利于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可操作性。

2.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培育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第一,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应高度重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它关系到企业未来战略发展方向,因此高层领导应给予高度重视,制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战略,有意识地培养和学习,有利于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第二,是让企业战略业务单位的管理者和全员共同参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只有学习型的组织才可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以核心竞争力为中心配置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保障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第四,重视核心竞争力的不断积累。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需要长期培育,更多地依靠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并非某项重大发明所能造就。最后,创建相应的企业文化和组织结构,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环境。

(2)外部并购与联合开发――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加速器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动态性、开放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可能守着原有的核心能力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地调整、变化、扩充。如果企业能够迅速吸收外来资源,则可能在短期内获得必要的竞争力要素,赢得商机。可通过外部并购和联合开发等方式快速获得某种核心竞争要素,但要使其真正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必须注意学习与积累使其内化。

二、培育核心竞争力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

哈佛商学院出版副总裁乔纳森・D・利维先生所提出的“企业的人力资源和知识管理能力才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的观点得到了业界普遍的赞同。企业人力资本的多寡、知识管理能力的强弱才是制胜因素。因此不断给员工施肥、让更多人得到知识,建立学习型组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关键因素。

2.注意区分核心竞争力与有竞争力的产品、独特资源等

核心产品或独特资源并不等于核心竞争力,而应以此为基础进行核心竞争力的开发。

3.正确看待企业合并、战略联盟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笔者认为,合并与联盟对短期内提升核心竞争力有一定的作用,但只有积极主动地从联盟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才能真正地长期地提升核心竞争力。如日本与美国的合资企业通过在联盟中的学习与积累,大大提升了日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注意培养核心竞争力的保护意识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通过长期发展和强化建立起来的无形资产,一旦丧失将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例如传统工艺景泰蓝就是被日本参观人员学习、模仿而流失,并最终导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一败涂地。因此企业必须通过持续、稳定的支持和保护以避免核心竞争力的丧失。首先,应自行设计、生产核心产品。二是要加强对核心能力携带者的管理和控制,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消除本位主义思想,对核心能力携带者进行合理配置。最后,应谨慎处理某些可能包括具有潜在价值的核心能力及其组成部分或核心能力携带者的经营业务。

总之,加大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培育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付明喜:左右企业命运的12大选择,北京地震出版社,2005年

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篇2

关键词:中职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042-03

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大是普遍的事实。很多行业在选择用人时,学历条件一般都要求大专以上。因此,中职学生在就业竞争中越来越缺乏优势,就业难是显而易见的。这其实反映出了中职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低的问题。

所谓个人核心竞争力是指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具有竞争优势、独特的知识和技能,表现为个人自身具有,别人无法取代的能力。例如,在某一项工作中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领先于别人,并且能够为企业创造效益。培养和打造中职学生的个人核心竞争力,目的就是增强中职学生的竞争优势,使中职学生在就业竞争过程中能够获得领先,顺利就业。中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生存能力

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群体中,虽然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千差万别,但都必须懂得生存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就要求中职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生存技能。然而,随着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我们却发现,中职学生生存能力在不断弱化。有的学生表现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身体状况令人担忧、心理素质差和抗挫折能力差。例如,在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上,有学生站立半个小时就晕倒的现象。有些学生常表现出无精打采的样子,睡眼惺忪,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的朝气。其原因是这些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不懂得自我管理和自我要求。针对这些情况,中职学校应注重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注重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每个人都知道时间的重要性,但真正会合理安排时间的并不多。中职学校应建立严格的学生作息时间制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另一方面,严格要求,培养学生懂得守时、惜时,以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可以加速学生的心智成熟。

注重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教育实质上是使学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重新塑造良好的生活习惯。中职学校中有一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不懂规矩,做事不严谨。学校可通过开设一些礼仪和健康知识教育类课程或者活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习惯,逐步形成概念,让学生懂得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再实际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把知、情、意、行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杜绝不规范或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促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提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做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中职学生正处于生理发展的青春初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对其确立正确的人生观至关重要。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讲授一些自我调节心态的实用方法;可以通过心理帮助和心理辅导,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与心理疏导,提高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在逆境中始终保持开阔的心胸,保持乐观的心态,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忍受能力,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从而具备健全的人格。

注重体育教育,增强学生体质体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体育课程,让学生学习一些体育常识和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具体的方法及规则,可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信,训练他们的才智,磨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因此,中职学校应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并强化学生的服从意识和规则意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生获得知识并不是学习的终结,学会应用才是目的,能运用知识才算是真正的拥有知识。中职学生在日常学校教学活动中,锻炼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并不是太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面对问题勤于思考,学会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创新精神,是真正实现学以致用教育目的的方法,也是实现一体化教学的根本途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强一直以来都是中职学生的特点。在中职学校的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较高。中职学校应重视实践教学的整个环节,从实验场地的设置、实验设备的配备,到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等。应创造实践活动的条件,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实际动手的机会,组织开展一些具有一定深度、时间跨度和智力挑战难度的动手制作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视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活动课程。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能力、个人自理能力、自然科学、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小组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想办法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逐步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进心和事业心

上进心是指人的进取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它是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心理品质,也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古今中外的成功者都有强烈的上进心。上进心就是不满足现状、力争上游的拼搏精神。一个有上进心的人,可以在其驱动下不断为自己设立新的目标,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跃上人生新的台阶。事业心是指一个人在事业上的追求。有事业心的人,比较容易在事业上找到自己的空间,在事业中寻找到自我肯定的感觉。要培养中职学生的上进心和事业心,中职学校应重视开展以下工作。

建立和健全多方位的激励与奖励机制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中职学校建立和健全多方位的激励与奖励机制,是培养学生上进心、事业心的制度保证,它有助于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有助于他们蓬勃向上积极地学习和生活,有助于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与形成,有助于学生心智的发展。应通过对学生的激励和奖励,让学生体验到经过自身努力获取的成功,不断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事业心。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学校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如体育竞赛、社会义务劳动、展现公民意识的活动等等。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应对活动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恰当应用激励因素,诱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有成就感和动力,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别人要求做,到我要主动做,逐步建立起把工作当做事业的意识。

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是与职业相关的基础能力,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在人才济济的今天,如果不把专业变成业务和技术上的技能与特长,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稳脚跟,极有可能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中职教育培养的对象,应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他们专业技能的重点应突出在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方面,因此,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应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重视专业技能的考核中职学校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是由培养目标决定的。不同的专业,学生要达到的专业技能有所不同。应通过制定专业技能考核制度,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各专业技能达到的标准为考核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专业技能的目标。有了明确目标,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动力,也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有效性。

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开展多元化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采取的是平时成绩、平时表现分数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根据一定的权重进行求和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比较单一,重知识、轻能力,难以真正考核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技能的水平,因此,有必要对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例如,采用过程评价法、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法等,设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更客观地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考核,从而有助于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多参加专业技能学习和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专业技能竞赛是检验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一个重要舞台。学生通过参加专业技能竞赛,能激发学习专业的兴趣,并在参与竞赛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因此,中职学校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更多学生参与专业技能竞赛,或者多参与一些与专业竞赛相关的活动,培养他们的专业自信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培养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总之,中职学校在教育、培养中职学生的过程中,必须创造条件加强对每一名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要学生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使他们有勇气、有能力面对未来社会的生存竞争和挑战,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春景.核心竞争力[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1.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6,(1).

[3]王政锋.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J].职业,2010,(11).

[4]周正.谁念职校:个体选择中等职业教育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5]朱宁洁,王小忠.中职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研究[m].中山: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6]刘德恩.职业能力评价的三种模式[J].职教通讯,2000,(11).

[7]任勇.现代中职生成才导向[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篇3

关键词宾馆核心竞争力提升

青海西宁宾馆具有60年历史,花园式单位,苏俄式建筑。一直以来,青海西宁宾馆都将提高核心竞争力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要求。而宾馆的核心竞争优势与消费者密切相关,因此宾馆必须通过创新改革,利用优质服务吸引更多消费者。随着人们消费理念的不断变化,市场发展的更加多元化,不仅扩大了消费者选择面,同时也让个人消费意识得以明确,只有宾馆真正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才能留住消费者。所以,服务对青海西宁宾馆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这是培养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点。

一、宾馆核心竞争力的内容

(1)宾馆文化。宾馆文化要以确保宾馆经济效益为前提,在宾馆长期发展中被所有员工所接受的行为准则和共同价值观,并且还能对员工产生深刻的影响,规范员工的行为,是宾馆特有的行为准则和治理理念。宾馆价值行为取向取决于宾馆文化,能够对员工价值目标进行统一,在评判事物时产生共识,宾馆全体员工能够以共同认定的价值目标而努力,确保宾馆向着正常的发展轨道前进。良好的宾馆文化,能够有效调动员工工作热情,让员工更加积极主动,提升工作效率,从而实现宾馆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人力资源。目前,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宾馆只有拥有更多的人才,才能保证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之后,人才能够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1]如果企业缺乏优秀的人才,那么其服务质量肯定难以让消费者满意。所以对于青海西宁宾馆来说,要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加大宾馆人才培养力度,重视人力资源发展,最大限度充实内部人才队伍,提升人才质量。宾馆要不断完善健全奖惩制度,努力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确保员工发挥出最佳工作状态,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从而为宾馆赢得声誉,并提高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3)特色产品。在宾馆行业的竞争中,特色服务与特色产品有着关键作用。随着消费者个性化越来越突出,宾馆只有不断推陈出新,创造更多让消费者满意的特色服务与特色产品,才能获得消费者的支持与信赖。在宾馆特色产品中,不仅有餐饮、客房等实物产品,同时服务产品的特色也在宾馆特色产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例如,在青海西宁宾馆中,其特色是院内草木葱茏、绿意盎然,四季中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是一坐有着浓郁园林特色的综合性宾馆,消费者置身于其中,能够产生轻松、愉快之感,消除疲劳和烦恼。因此,宾馆的“专利”就是自身经营特色,能够将宾馆核心竞争力体现出来。

二、培养提升宾馆核心竞争力的方法

(1)打造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能凝聚力量,通过发展目标与美好前景,有效激发员工工作热情。要加强价值观与企业精神创建,尤其是要培养员工与企业共存亡的团队意识与归属观念。企业文化并不是粉饰和泡沫,而是所有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观。因此,青海西宁宾馆要以正确价值导向和让消费者满意为理念,将消费者放在首位,通过创新留住每一个消费者。[2]另外,宾馆要将与消费者关系作为工作重点,通过与消费者之间构建良好关系,争取赢得更多的回头客。宾馆要着手于服务的细节,让消费者的一切合理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尤其是要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2)注重员工的培训和激励。第一,完善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开展培训工作。青海西宁宾馆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就是要培养高素质员工队伍。宾馆管理者要切实加强对员工的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从而为提升宾馆服务质量奠定人才基础。在培训制度中,宾馆管理者与人力资源部要有明确分工,如宾馆管理者要组织员工进行在职培训,帮助员工制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而人力资源部门则制定员工培训技术,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咨询等。宾馆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能够提高员工自信心,只有员工掌握更多业务技能,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提高宾馆的整体服务质量,让消费者满意。第二,健全激励机制,挖掘员工潜能。员工在宾馆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宾馆建设要将提高员工素质放在首位,尊重每一位员工,从而在宾馆内凝聚所有员工的力量,营造出优良团队精神。因此,宾馆激励机制要从员工个性化发展入手,根据宾馆实际发展情况和员工工作岗位的不同,要综合使用不一样的激励机制。

(3)打造特色服务和特色产品。宾馆要狠抓细节,将特色服务更好地提供给消费者,以此获得消费者支持。[3]细节体现在方方面面。例如,宾馆可以从传统铺床方式上下功夫,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做出特色,只要让消费者住得舒心,才能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同和赞赏。另外,在宾馆服务方面,要制定严格的量化服务方案并落实,可以缩短顾客入宾馆的时间,通过简化入住流程,尽量将顾客入住宾馆的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离店退房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用更高的工作效率,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便利,节省顾客宝贵的时间。除此之外,在宾馆客房内,为了确保顾客免受外界喧闹声的干扰,面向外界的窗户要安置两层玻璃。宾馆也要照顾到高端女性商务顾客的需求,可以设置专门的女性楼层,满足女性顾客的需求。例如,在青海西宁宾馆主要以会议接待为主,客房内配备国际国内直拨电话、宽带接入互联网等,商务中心提供传真、中英文打字、复印、可满足不同层次的宾客需求。但是目前西宁宾馆硬件设施较差,需要对其进行改善。

(4)技术创新是酒店发展动力。青海西宁宾馆要充分运用电信优势,借助先进信息化网络技术,开通网上预定项目。近年来,我国普及了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电子商务,实现了宾馆管理系统连接到了宽带网络设备和交换机上,为宾馆计费机制带来了更多的便捷,突出了通信平台的自助式管理特点。这样既减少了酒店交易成本,同时交易范围也得到了扩大,信息沟通也更加准确快捷,极大地增强了宾馆处理和传输信息的能力,为宾馆开发更多国内外客源市场提高了保障。因此,宾馆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市场,要加强技术创新,这是酒店发展动力。首先,宾馆要对pDa系统、oa系统和管理智能一卡通进行优化。其次,提高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力度,多方面拓宽融资渠道。最后,宾馆要加快内部信息中心建设速度,提高对现有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三、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为青海西宁宾馆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因此,青海西宁宾馆为实现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应该从各方面努力,从细节处体现服务,抓牢发展机会,抢占先机,只有这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并实现自身的稳定长远发展。

(作者单位为青海西宁宾馆物业部)

参考文献

[1]朱迪.酒店管理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4):102-103.

[2]王献武.论新时期酒店品牌营销战略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4(13):264.

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篇4

[关键词]数字时代书店经营人才核心竞争力培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2012年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对接湖南数字出版产业集群的高职创业人才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BZZ113)

[作者简介]唐乘花(1968—),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传媒管理系,副编审,研究方向为出版与发行、数字出版。(湖南长沙41010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06—02

当今社会充斥着激烈的竞争,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消费结构和方式,图书发行渠道更为广阔,网络书店日益红火,实体书店的经营面临巨大冲击。图书的营销模式正在发生重大改变,书店的经营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对于高职出版与发行专业而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网络和新媒体运用能力、数字营销能力,使其成为既懂传统书店经营又懂新媒体技术数字化营销的优秀人才,是凸显专业特色、培养适销对路人才的发展根本。数字时代,高职培养的书店经营人才必须强化数字营销环境下的创新能力,打造全方位的市场营销能力,提升传统营销中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本文重点结合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出版与发行专业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核

1.核心竞争力的含义。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由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加里哈默尔(GaryHamel)在《公司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书中提出的,即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外延越来越广,适用对象也越来越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或参与竞争的个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个人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其他人而言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的知识和技能。

2.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从高职院校的属性和学生自身发展视角来看,高职学生是面向岗位(群)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核心竞争力应包括素质与职业技能两个方面;从新形势下就业竞争视角来看,教育界学者提出高职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根据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又可细分为学习力、思维力、意志力、凝聚力、适应力和创造力六个方面;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视角来看,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是指高职学生具备的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并取胜于竞争对手的能力集合。因此,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学生个人能力中那些能使其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步晋升的职业机会和社会认可的竞争力,是将技能和素养有机融合的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

我院出版与发行专业培养的书店经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以市场营销实践能力为基础,以书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为载体而整合的一种综合能力,体现为学生未来从事书店陈列、销售、经营和管理等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全面素质与职业技能,包括学生全方位的营销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创造与创业能力、积极乐观的竞争心态。

二、数字时代书店经营人才核心竞争力转型

读者始终是出版业最终的市场,书店经营人才主要承担图书成品的流通和销售,是直接与读者打交道的环节,决定着出版业对市场参与的深入程度。图书销售应该是书店经营人才竞争的最大范围,竞争者应该是参与图书市场竞争的主体,包括图书生产者(出版商)、图书销售者(书店)、图书本身。然而,在数字时代,书店经营人才的竞争对象和竞争范围出现了新的变化。读者选择阅读内容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书店竞争突破了传统书业的范畴。书店经营模式的改变对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转型提出了现实要求。

1.强化数字营销环境下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每个经营人才应该具有的自然属性与内在潜能,是经营人才的重要能力。在数字营销环境下,经营人才的创新意识从出版物内容选择、成品进货到销售,贯穿于书店经营工作的每个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书店经营的业绩。数字化时代的创新能力是新型经营能力的重中之重。数字化出版不仅仅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而且是由数字化引起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人们的阅读习惯逐渐由过去的纸质阅读向电子阅读转变。在这个人人参与媒体、人人生产内容的时代,读者的价值观和趣味逐渐趋于个性化,更加关注个人感兴趣的内容。面对时代特征,书店营销人才应该思考如何在数字环境下满足读者阅读兴趣的创新。

2.打造全方位的市场营销能力。数字化时代,无论是出版单位、经营单位,还是数据库或网络平台运营商、电信运营商等,虽有着不同的盈利模式和运作程序与要求,但都要面对由不同的消费者群体组成的多元化的出版市场。书店经营人才必须具有全方位的市场营销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市场掌控能力、宣传促销能力、数字出版趋势预测。书店经营人才的市场掌控能力,即能通过各种市场信息、出版资讯,把握纸质图书、电子图书以及纸质图书的碎片化的销售;书店经营人才的宣传促销能力,即能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宣传促销方式与手段,准确地揭示图书的市场卖点;书店经营人才的市场预测能力,即能通过对各种市场信息的整理分析,对自己书店经营的产品能预先判断其市场反响,从而作出较准确的经济价值评估,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掌握控制市场的主动权。

3.提升传统营销中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将图书的各方——从作者到读者、从出版商到零售商联系在了一起,使得具有新媒体、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成为书店经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数字技术突破了传统书店营销界限,在书店经营过程中要求有数字环境的新空间概念和多媒体运用能力,在寻找产品、维护上游出版资源、宣传促销过程中都要借助新媒体技术。因此,善于熟练使用新媒体技术、图像、声音、动画或网络技术等将提升经营人才在数字媒体中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为数字化营销、图书销售立体化打下基础。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营销已成为现代图书营销的主要手段,能够运用搜索引擎注册和排名、网络广告、邮件列表、个性化营销、会员制营销、网络商店等成为书店经营人才的核心能力。

三、数字时代高职书店经营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策略

1.重构岗位核心课程:加强数字化营销教学内容,提高新媒体营销的能力。随着网络信息快速传输,市场营销效率和效能进一步提高,书店销售本身及环境发生了变革,以互联网为核心支撑的图书销售电子商务正在成为现代人购买图书的主流方式。互联网具有生活体验性、沟通性、差异性、创造性、关联性等特点,书店经营人才要学会根据数字时代新媒体的特点,研究读者的阅读变化和习惯,善于嫁接传统图书内容和数字化阅读内容,找到规律并据此开展内容产品的宣传营销和推广,使传播更加精准。在专业核心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根据湖南职业教育发展“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链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结合来自书店经营环境的调研,重构“书店经营管理”“网络书店与电子商务”“出版物数字化营销”等满足书店经营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从实际岗位需要出发,加强以网络、电子商务、数字化营销等项目和任务为载体的实践教学,设计教学情境,重构教学内容,使学生熟悉书店所有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成为受企业欢迎的员工。

2.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积极的竞争心态和数字环境下的创新意识。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法也处于主导地位。而高职院校生源在某种程度上讲是高考的失利者,学生自信心不足,加上自学能力较差,对专业的深入研究相对较弱,课堂自律能力较差。因此,课堂教学方法的尝试尤为重要,教师要通过教学方法改革,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竞争心态。推崇“少讲多做”“少教多学”,通过积极的引导和各种评价手法,培养学生积极的竞争心态;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电子教案、网上开店等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提出新的想法,鼓励交流和大胆发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这对学生创新型人才品格的形成及日后走上创业的发展道路都大有裨益。

3.创新实训方式:采取“模拟书店+项目”的教学形式,塑造团队协作精神。为了提高学生书店经营与管理的能力,我们在课程教学中精心设计实训内容,采用“模拟书店+项目”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具体措施是全班同学分为5个团队,每个团队通过“总经理竞争上岗,员工双向选择”搭建团队成员。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模拟注册一家书店或者通过淘宝网开设一家网络书店,课程实训项目在书店的“模拟”环境中进行。从模拟注册书店开始,教学情境沿着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拓展逐步展开。这既有利于学生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国情、社情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培养主人翁精神,为培养学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协作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4.加强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书店经营综合能力。实践教学既能让高职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中,又能让高职学生从工作过程中探寻知识提供学习欲望,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对项目执行力最有效的方法。对我院出版与发行专业培养高职学生书店经营人才而言,实习实践环节的教学主要形式有:(1)课程实训,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安排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为目的的训练,主要在“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书店经营管理”“网络书店与电子商务”等课程教学中,进行模拟项目、仿真项目和结合企业的真实项目,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培养学生对书店经营项目的执行力;(2)假期实习,在学生学完几门主要专业课程后,利用暑假各书店经营旺季,根据实习人才的需要,安排学生到相应的书店实习,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3)顶岗实习,在学完本专业全部专业课程后,安排将所学全部课程知识综合运用于实际工作的实习,通常有一部分学生被安排到书店实习,主要培养学生的书店经营综合能力。

高职出版与发行专业学生将是书店企业的主体,其核心竞争力是在残酷的人才竞争环境中的生存之道。从当今书店经营现状来看,实体书店面临着被网络书店挤压的生存危机,以高职学生未来的就业为导向,通过专业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和课程教学实施来塑造学生核心竞争力,对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实战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马致平.网店红火,传统书店亟待转变经营思维[eB/oL].,2011—11—03.

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篇5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F2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2

一、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会计人才的培养的总体目标

会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的发展服务,所以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符合社会现状并能够把控市场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会计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能力的界定及结构的需求是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决定性因素,现在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口号是“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对于这四点要求可以做出如下解读:

首先,“厚基础”是指在全方位掌握会计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强化英语、计算机、应用数学等公共学科的学习。其次,“宽口径”指的是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扩展,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知识得以融会贯通,使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强。再次,“高素质”体现在学生的身心发展方面,与文化素质相匹配的思想道德情操是一个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会计人才不可或缺的要素,所以要使会计学员的业务素质、文化素质以及身心素质得到全方位发展。最后,“强能力”是要锻炼学生吸收知识的技能、在综合运用知识的基础上创新的技能,这些能力的锻炼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认知社会实践,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此外,对于会计这样一个应用型专业来说,会计实验的教学必不可少,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演变为其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会计人才培养课程存在的普遍问题

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和完善,我国已然形成了极具规模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层次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为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但其弊端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显现。传统教育将应届毕业生置于两大困境之中:其一是社会经验不足,其二是知识更新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这说明我国以往的填鸭式教育模式造就了目标模糊的会计教育,其产生的社会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会计教学没有统一的目标,造成培养方向和方法散乱。

2.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不科学,现正处在青黄不接的阶段。

3.教材设置不合理,教材内容落后,无法适应社会发展。

4.“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模式没有改变,无法利用多媒体和远程教学等现代科学手段实现师生间的双向互动。

5.学生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实务能力的锻炼。

我国人事部公布的去年第四季度人才市场相关数据显示:职位整体供需比例达到了1:2.71,而会计专业的供需比更是远远高于这一平均值达到了1:4.68。虽然,伴随各高校的扩招而来的是趋于饱和的简单操作型的会计人才,但是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高端符合型会计人才却并未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企业之间的商战日趋激烈,这对掌握企业管财政大权的会计人员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一个企业财会体系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运作活力。综上所述,作为在会计人才储备中起重大作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及早探索新的道路,才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会计人才的总体思路

第一,打造更为专业的高素质教师团队,改革现有教学体系。

一方面,要积极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素质,因为教师是整个会计人才队伍的领头羊,决定着会计人才队伍的发展方向。在此过程中,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是首要任务,可以强化教师的进修机制,只有教师的知识储备不断更新,才能保证教学的含金量。此外,还要完善教师职业制度的建设,例如岗位竞争和奖罚并举就是鞭策教师不断提升自我素质的有效手段。

另一方面,是要逐步改革现有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改革应从教学观念改革为出发点,观念改革就是要提倡在教学中使用新的科学技术工具,丰富教学手段,将原来枯燥的课程变得丰富有趣。例如,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远程教学工具不仅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还可以降低教学成本、扩大教学资源的受众面。另外,可以加大案例教学的容量,引入实景分析,例如让学生自行设立公司并运营,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各种会计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还可以活跃教学气氛,拓宽学生的视野。只有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和教学内容的配比,才能真正找出培养具备核心竞争力会计人才的有效方法。

第二,强化会计人员培养中的实践过程,提升会计人员处理实务的技能。

相较于传统的书本教学,实践教学已经在会计培训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时因为“实践是创新之本”。但即使实践的作用已经受到广泛肯定,其地位仍然是从属于传统教学,且比重有限,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考量如何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实践体系并完善其中的每一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和传统理论教学应该是处于平行状态,且能够相互促进,这就对师资方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师资方要积极整合资源,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完整而强大的实践基地。完备的教学实践体系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学生以会计人员的身份完全进入到真实的会计处理程序之中,整合理论知识,实现各门类知识的融会贯通。由此看来,只有强化学生的实践学习,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实用性人才的目的。

具体来说,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两个部分,即“校内实验”和“会计社会实践”。前者是依托学校构建的会计实验室完成的,实验室的功效非常强大,可以让学生实现从凭证填制、账簿登记到报表编制的所有仿真操作,这种仿真操作最大的好处就是实现实际操作和理论教学之间的零距离,让老师可以随时观察学生的操作方式并对相应问题做出纠正和解答。此外,在会计做账全面迈向信息化的过程中,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显得尤为重要,会计实验室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实践平台,学生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个平台熟悉电算化的操作程序;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习心得自己设计制作一些小程序,也有利于促进自身水平的全面发展。相对于实验室操作来说,会计社会实践显得更为复杂一些,因为学员随时可能会碰到突况,学会根据所学知识和实践经验解决这些突况对于会计人员来说也是一种历练。“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虽有相似,但具有本质的区别和自身的特色,如果能够合理安排这两者所在课程份额,将会对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会计人才有很大帮助。

第三,从考核机制的转变中显示素质教育的特色。

传统的教育体制极为注重书面的考核成绩,使得大多数学员的学习过程都是以考试为目的,以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为宗旨,却忽略了学习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限制了会计人才的思维模式和创造能力,使其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要打破这种格局,就必须建立新的考核机制,对于综合素质高的会计人才的培养分为公共素养的培育和专业素养的培育,因此我们可以采用这样一种模式:对于培养公共素养的外语和计算机等课程来说,以国家硬性级别为考核标准;对于专业素养的会计来说,可以分部考核,一部分是专业知识的考试,一部分是培训过程中的实验成绩考核,最后一部分是其创作论文的考核,这三者的有机结合,能够更为全面地反映一个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

第四,高校在培养会计人才的时候可完善自身的质量评价体系。

一般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可以通过外部评价体系和校内评价体系两种方式检验。外部评价体系评价的是该学校的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良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而学校内部评价体系评价的则是对该学生的培养是否达到了学校拟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相对于社会评价的不确定性,学校评价体系更容易在会计人才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时候把控和提升其学习质量,所以高校应积极建立自身的质量评价体系。首先,学校可以根据历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社会对其毕业生的专业评价为参考值,设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学校可以借鉴国家相关等级考试的经验,对本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模拟设置等级考试,并将该等级考试通过与否作为毕业考核的一部分,这样有助于对会计人才的质量做到实时把关。

会计人才作为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可小觑。应该趁着我国正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积极改革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充沛国家经济的软实力,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有助于国家的经济腾飞。

参考文献:

[1]陈小红.基于素质教育视角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06).

[2]史菊林.“双元制”教育理念下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探析[J].职业时空,2010,11.

[3]涂晓凤.论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人才培养[J].科协论坛,2008(07).

[4]陶红.应用型和教学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探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11).

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篇6

关键词: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031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学术界普遍认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G.K.prahalad)和哈梅尔(GaryHamel)提出的。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索质的集中体现,随着社会发展变化和人才需求,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也越来越明确,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应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较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一定的工作经历和实践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就业心态,环境竞争力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条件等。

1创新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在竞争中取胜靠的是人的内在素质和发展潜质,这种内在素质和发展潜质又必然外化为一种创新的能力,一个大学生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创新能力和潜力,没有“你无我有”的优势,就很容易在工作和生活中成为可替代的人。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显身手,就必须注重自身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与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但同时,创新不是空想,是建立在一定知识基础之上的,是各种能力综合的体现,是学习能力,专业能力,个人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外化,正是从这个角度,创新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是主线和动力,而学习能力是中心和源泉,专业能力是基础和根本,创业能力是归宿和目标。大学生构建以创新能力为主线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发展性学习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2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和价值

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概念,对创新的定义做了阐述,他说“创新实际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将新的思想、方法引入到经济活动中,以实行生产要素新的组合”。现代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具有创造性、实践活动也具有创造性、表现出不同于别人或超越自我的独特方法和途径;创新既是一个发明与发现的过程,更是一种改进和再创造的过程。”

大学生是一个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专业基础的群体,从创新能力的内涵分析,大学生创新能力有以下几个维度:

第一,从构成要素来看,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敏锐的思维能力、全面的智力发展、良好的人格品质、丰富广博的基础知识和强烈的研究动机构成。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在激发大学生德才兼备,学以致用的本领,成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主线。第二,从表现形式看,大学生创新能力是一种探索精神、强烈愿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表现在当代大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发挥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引导其在专业的基础上思考和创造,实践和探索。

第三,从基本特征看,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受外在环境和自我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主动性、协作性、发展性、实践性的特点。在人才培养中必须通过构建外界环境,完善培养机制,从而激发学生的自我认知,发挥其主动性完善其独创性和可持续竞争力。

3构建以创新为主线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机制

创新的本质是实践。创新的哲学基础强调,创新与实践有着密切的、本质的联系,创新的规定性与实践的规定性相互包含。创新是实践活动,是实践的创新;实践是创新活动.是创新的实践。

在人才培养中,运用灵活的方式方法,将创新能力为主线的学生核心能力培养融人到大学生人才培养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入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理念,以问题解决的模式给学生提供多样的思维创新的空间,有利于达到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

第一,核心能力管理:指导学生给自己的大学规划和职业发展设置预期目标,将目标细化,结合专业和兴趣,建构个人核心能力素质表,并将其付诸实践,将专业学习,品格塑造,实践锻炼相结合,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根本目的。

第二,自主学习培养:从核心能力构建出发,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自主规划,明确学习目标,发挥学习的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自觉寻找学习的方法和路径,不仅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且也拓展创新思维。

第三,创新思维锤炼: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核心竞争力的主线,也是能力发展的关键。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新思维的锻炼,需要大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团队活动和小组讨论,不仅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锻炼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第四,创业设计实践:创业是新时期市场发展的需求,创业者需具有更高的能力和素质:强烈的成功欲,自信积极,抗压能力和较好的心理素质。在核心能力构建中,组织学生以创新创业项目为基石,从项目的探讨、调研、思考、实践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自主创业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和需求,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创新能力,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为人才培养明确了方向,构建以创新能力为主线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熊彼特,何畏等译.经济发展理论:对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86.

【2】王章豹,徐橄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原则、指标、模型、方法【J】中国科技论坛,2005,(2):55-59.

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篇7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核心竞争力;培养目标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一个企业的某项专业技术在技术或管理模式方面优于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并且可以凭借这个优势取得较高的经济收益。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拥有的、能为消费者带来特殊效用、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能力。核心竞争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之间的关系好比树根、树干和花果之间的关系:企业好比一棵大树,核心产品是树干,业务单位是树枝,树叶、花朵和果实则是顾客所需要的最终产品,而核心竞争力是树根,是所有这一切赖以存在的根本。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核心产品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它们的集合,是企业所特有的,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1]。

   核心能力理论不仅适用于企业,同样适用于高等教育。2l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市场已经形成,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其竞争宏观上体现在校与校、地区与地区之间,微观上体现在专业和专业之间的竞争。因此,如何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每一所大学面前的任务。学校只有围绕创建专业核心竞争力开展各种管理活动,才能抓住市场机会,为学校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竞争力包括师资力量、专业特色、培养方向等多因素,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就是各个因素的优化。下文就将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专业培养目标的明确度、师资力量的加强、教育经费的增加投入、实践教学的合理开展、对行业领先技术的学习和研究、教学管理的强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专业特色的突出等方面,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的论述。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来说,其课程的设置必须满足将来电器工程发展所需人才资源的培养需求。在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潜在人才的教育中,要注入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教育机构和学校要明确专业培养的方向。如何明确专业目标,我认为应该着重培养者和被培养者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认识,并在认识的基础之上形成专业培养目标。

   二加强师资力量

   对于一个专业课程教育质量的提高,最重要的就是师资的质量和优质师资的数量。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来说,加强师资力量是非常必要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目前正处于一个发展的瓶颈期,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不具备发展的资源和条件,因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增长不明显状态。为了加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和课程的提升,必须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一定的优化。对于该专业来说,专业的优质师资力量不够充分。为了实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的改革,师资力量就必须得到足够的加强。当然,这种加强既包括数量的增加,还包括质量的提升。

   三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每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都会依赖于其经济基础的扎实程度,故言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专业技术课程的引进、专业实践操作软件的使用、专业教师的招聘等,都需要有资金的支持来实现操作的可能性。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资金投入方面还需加强。对于一项教学专业课程来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该得到更多的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用于专业教育相关的各类费用。教育经费的投入,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如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行业内企业加强合作,积极宣传并倡导企业对专业教学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四合理开展实践教学

   对于一门课程的理论而言,其都来源于长期的实践,理论的学习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实践的进步和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课程,对于它的理论的学习也是必须结合实践的开展,才能更好的得到理解和解释。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组织实践教学,如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和设备的实地考察,实施模型、模拟等教学方案。对于实践教学的开展,要选择适当的参考案例和参考基地,在学生对理论有了一定的认识时进行理论教学,以达到在实践中总结理论,在理论中探究实践的目的。

   五跟进行业领先技术学习和研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处于发展中的专业课程,其实在相关行业的不断实践和总结中的到了发展。当然,处于市场经济的时代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必须不断得到改善和优化,才能实现该门课程最终的教学目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改善和优化主要体现在对行业内现金技术的学习和研究,要积极主动与市场和国际并轨,要不断总结理论、更新理论,从而达到促进实践进行的目的。

   六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一门课程在宏观方面的改进,主要就是对课程和教学的管理工作的改进。当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宏观方面也主要体现为该门专业学科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要是宏观方面的元素起到促进和催化的作用,就必须对这些元素进行一定的改变和提升。要强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管理,是教学可以顺利实施,是教学的次序逻辑分明、主次得当,从而使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教学管理的强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开设目的得到更好的实现,从而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打下牢固的根基。

   七突出专业特色

   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必须拥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也是如此,必须突出其专业色彩,以便更好地发挥教学的特色和作用。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来说,要如何突出其专业特色,本人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是在对基础的扎实稳固前提之下,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教学模式,兼顾教与学的双方互动作用,突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理论的学习是为了实践进行的特点。积极开展模型建立,积极做好专业实习工作等。

   第二是要在专业理论的基础上,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内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单位关系,参与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理论研究部分,在项目实施期间,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实习工作等。

   综上而言,要突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色,就必须结合教与学,充分开展理论与实际互相结合的学习和教学,从而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结束语:办学特色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专业特色是一个专业的灵魂只有具备了鲜明的专业特色,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学生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具有自己的竞争力。在未来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内,相关专业核心竞争力建设队伍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将会更加重要和关键。

   参考文献:

   [1]龚志广,赵艳秋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8,(04).

   [2]唐志平,过军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06).

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篇8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146-01

我国建筑施工行业,数量过多,竞争不规范,造成在激烈的竞争一些不正当的形式,很多时候质量,进度,技术都不能保证。目前国际化趋势,国内所有建筑施工企业将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在这种形况下,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应该积极提高企业竞争力,适应新的环境、新的趋势,更好的面临机遇和挑战。阐明提高总承包能力、安全文明施工、创新与研发科学技术、信息科技的应用与服务等,是提高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竞争力的发展方向。

一、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现状

(一)资金积累和融资困难

资金是决定建筑施工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自身的积累。我国市场逐步开放,已经步入国际化进程。担保问题成为我国建筑职工企业的难题,特别是国际工程建设更是对银行资金担保提出国际要求,一旦企业经营情况不佳,无法得到银行的保函,很容易丧失机会,缺乏竞争力。目前我国资金来源渠道少,筹资成本高,支撑少。

(二)市场运行机制和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

公共市场秩序不完善,需要建立和维护公平正当的市场秩序。各地方还是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和垄断,缺乏公平竞争。政府管理部门相关职能界定不清晰。建筑施工企业还没有适应经济形势的制度,缺乏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体制。政府干预不到位,意识薄弱。

(三)市场信息化基础薄弱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方法,都非常有局限性。我国很多地方都没有建立统一的,高信息程度的信息化平台。

企业都是靠自身的渠道获取信息,信息渠道部畅通,随时跟踪,大大提高成本。建筑施工企业不能理智判断,并且增添很多不必要的投入。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并没有更好的被引用到建筑施工企业,充分提高工作效率。

(四)企业科技水平有限,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目前都是以体力活为主,最多的是资金充足的企业引用先进的机械设备。面临国际化的市场,缺乏先进的工艺水平和技术能力。缺乏科学技术开发和研究,没有自己的专有成果和技术。建筑施工企业工作人员目前学历水平比较低,大多数都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岗位学历标准。与发达的国家相比,更是不符合建筑施工企业的标准,不能适应国际化的形式要求。

二、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举措

(一)健全企业制度,建立现代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第一,创新管理制度。为了适应国际化进程的需要,扩大建筑施工企业的规模,整合资源,实施股份制企业。改革组织机构机构,建立系统完善的组织结构,增强抗风险能力。加大力度实施预算管理和项目成本管理,有效的利用和周转资金。

第二,更新经营模式。签订公平合理的合同,按照合同履约经营,保证工程质量,以信誉保证赢得信任和机会。同时也维护了公司--的正当权益不收到损害。引入规模发展模式,最求效益最大化。增加公司盈利项目,可以多元化经营,建立与建筑施工企业相关的经营项目。使公司的经济来源多渠道化,在建筑施工企业受到市场冲击的时候,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企业文化和提高施工企业人员技能和素质

第一,树立企业形象,提高管理水平,让良好的文化能够蔓延企业每个角落,同时建立良好的信任感。建立企业的硬性规章制度,形成企业良好风气,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建立良好的企业关系,为企业储备良好的无形资产。建筑施工企业,个立独行肯定是不长远的,必须和相关联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网络,相互帮衬,以优秀的企业精神赢得信任和尊重。

(三)强化工程质量管理,提升改进质量能力

质量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企业的生命。强化工程质量,是适应市场的需要,也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保证。

首先,建立标准的质量管理,监督体系。可以引进国际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手段。引进计算机模拟模型,使建设项目的人力,物力,材料,施工都能可视化模拟,更接近现实工程,提前模拟操作,严格质量要求,尽早提出疑难问题,更高效的解决问题。引用监督摄像设备,进行施工全程监督。

其次,加强工作人员的质量素质教育和培训。强化思想,坚持始终教育,质量是人民安全的保障,是企业生存之本。切实落实质量管理的各项措施和激励政策。

第三,分层次,分岗位,进行岗位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和技能,按工人技能水平发放工资,提高积极性。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质量管理能力和控制能力。

三、加强人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

企业应坚持以人为本,增强竞争力的核心是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有效的用人机制和奖惩制度,聘用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积极培训人才队伍,根据市场需要,不断提高。充分给予机会,留住人才,使企业的生命就是他们事业的生命。使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设立目标,实施计划。建立安全有效的信息系统保障体系,使信息系统的优越性正确有效的体现。

总之,提高建筑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是9复杂的,漫长的过程,受到市场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只有不断开发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才会保证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篇9

关键词: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培养

网络媒体工作者作为网络媒体传播的组织者,其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对于网络媒体传播的目标实现、内容选择、过程整合以及绩效取得有着重要的影响。网络媒体工作者的素质培养不仅是保持网络媒体竞争优势的高阶内核,也是推动网络媒体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随着网络媒体业的快速发展和网络媒体工作者培养实践的不断深入,发现网络媒体工作者培养绝不仅仅是培养方式的确立和培养机制的构建,更在于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塑造和提高。本文探讨了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特征和结构,并提出培养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策略体系。

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特征

核心竞争力作为一个针对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的新的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核心竞争力理论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它与企业的组织结构、功能机制和竞争优势紧密相关。prahalad和Hamel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企业由于以往的投资和学习行为所积累的具有企业特定性的专长,是一个组织涉及不同生产技能协调、多种技术流派整合以及价值观念传递的积累性学识过程。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性、独具性、延展性和持久性四个特征。根据网络媒体工作的实际要求,结合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将网络媒体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理解为:网络媒体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整合利用资源以取得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发展的能力。它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是网络媒体工作者通过整合利用各种资源提高竞争优势的能力;二是网络媒体工作者保持竞争优势,不断实现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两方面内涵也可以具体化为三个内容,即网络媒体工作者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工作管理和创新能力、自我学习和发展能力。

概括而言,网络媒体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五方面特征:(1)动态性。网络媒体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的内部结构并不是静态不变的,或者始终处于某个状态、水平上,它会随着外部竞争环境和网络媒体工作要求的变化而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就要求网络媒体工作者既要系统掌握与网络媒体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及时了解网络媒体业的发展走向,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来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丰富工作经验,增强工作技能。(2)保护性。核心竞争力能够给网络媒体工作者带来竞争优势,促进其综合实力的提升,所以要采取有效途径和措施来保持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避免和防止其他竞争对手的模仿和学习。(3)竞争性。社会环境的日益开放,使得每一个网络媒体工作者都需要面对多元化的工作境况。环境的多元化往往又伴随着竞争的激烈化、复杂化,造成不同网络媒体工作者之间核心竞争力的比拼。也正是在不断比拼、竞争的过程中,网络媒体工作者不断提高竞争意识,增强了保护观念,促进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4)条件性。网络媒体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概念体,其综合性既表现为构成层面的丰富性,也表现为构成层面之间关系的多样性。要保持核心竞争力构成层面及相互关系的多样性,确保核心竞争力的有序稳定,就必须合理利用外部环境空间,有效整合环境资源因子。(5)投入性。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通常需要网络媒体工作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内部结构整合和优化也往往需要一定的资本投入。

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结构

精神层。主要指网络媒体工作者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职业认知、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等。作为网络媒体职业形象的意义标志,精神层是核心竞争力的内核和基础,没有精神层的作用支撑,核心竞争力的整体势能就很难得到发挥。(1)职业认知。职业认知是网络媒体工作者的行业认知、工作发展认知和自我成长认知,它在精神层中居于主导地位,忽视了职业认知,网络媒体工作规律的把握就无从谈起,网络媒体工作绩效水平的提高也只能成为空话。(2)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精神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媒体工作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对网络媒体工作者的行为起着制约作用。敬业乐业的奉献意识和满腔热忱的服务意识是职业意识的核心,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的改革意识是职业意识的内涵,和谐相容的协作意识和耳聪目明的信息意识是职业意识的综合表现。(3)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网络媒体工作者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集合,它是网络媒体工作者对自己从事的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实践所达到的自觉程度,是调整网络媒体工作者与工作、同事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网络媒体工作改革和创新的有效切入点。

知识层。主要指作为网络媒体工作者具备的知识内容、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任何一项网络媒体工作的开展常常会调动网络媒体工作者的整个知识库存,尤其是在网络需求日趋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媒体工作目标、任务的实现更离不开网络媒体工作者丰富的知识内容、健全的知识结构、完备的知识体系以及合理的知识层次。(1)知识内容。知识层的发挥是知识内容扩充“并由此产生出新概念、新思想和新体系的过程”。如果没有足够量的知识内容,网络媒体工作者知识层的蓄能(积累知识)和释能(传授知识)过程就会受到影响。(2)知识结构。新时期,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多维立体的知识结构,网络媒体工作任务的完成离不开网络媒体工作者渊博深厚的知识结构,适应社会发展的网络媒体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网络媒体工作者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3)知识体系。知识的有机组织形成了知识体系。网络媒体工作者的知识范围涵盖背景知识和专业知识。背景知识是体现网络媒体工作者综合文化素养的知识群,包括文化知识、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专业知识是以网络媒体工作内容为核心的相关专业知识群。

物质层。包括网络媒体工作者提供社会大众所需的信息和各种服务,也包括网络媒体工作者创造的工作环境和网络媒体环境。(1)信息和各种服务。在整个工作过程中,系统入口端输入的是尚未经过系统整理的各种信息,通过网络媒体工作者的精心加工,出口端输出的是社会各领域、部门所需的信息。网络媒体工作者也可以通过提供各种网络媒体服务,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现实中,社会对网络媒体企业的评价主要是依据其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来进行。网络媒体企业提供服务的质量和层次也是社会评价的重要指标。(2)工作环境。工作环境是物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网络媒体工作目标、任务的实现。优化工作环境,为网络媒体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是网络媒体业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网络媒体工作者竞争优势提高的要求。(3)网络媒体环境。它是网络媒体工作者构筑核心竞争力物质层的动能平台,也是网络媒体工作者培养竞争优势的条件保障。网络媒体环境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塑造核心竞争力所需环境条件和资源条件的充足程度,进而影响到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水平。

行为层。主要指网络媒体工作者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应急能力。它也是核心竞争力结构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行为层是否合理,是否与已形成的精神层、知识层和物质层相适应,是制约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多数网络媒体工作者过多注意了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层和物质层,忽视了行为层对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推动作用,进而影响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高。(1)实践能力。包括工作计划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控制能力和评价能力等。(2)创新能力。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网络媒体工作者必须从过去单纯的知识信息利用者转变为知识信息开发者,而利用者向开发者的角色转变离不开网络媒体工作者的创新能力。(3)适应能力。外部社会环境变化的日趋复杂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媒体工作系统的稳定,使得网络媒体工作者面临的问题也日渐增多,这就要求网络媒体工作者必须具备适应环境变化,根据环境变化有效处理工作目标与企业发展、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之间关系的能力。(4)应急能力。网络媒体工作者要想在工作中时刻把握时代走向,适时引导社会舆论正确发展,达到网络媒体业与社会发展进步之间的良性互动,就需要具有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应急能力,这不仅是网络媒体工作者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也是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有力表征。

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途径

准确把握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目标,实现核心竞争力培养目标的层次化。社会发展需要政治信仰坚定、思想进步、专业技能娴熟、工作能力突出的网络媒体工作队伍;网络媒体业发展需要爱岗敬业、勤于思考、技能扎实的网络媒体工作队伍;网络媒体工作者的自我发展需要有序稳定的工作环境、内容健全的专业知识、灵活多样的专业技能、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和成熟乐观的社会心理。因此,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目标应在通盘考虑社会发展、网络媒体业发展和自我发展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不断丰富和充实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层面。

合理构建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内容,实现核心竞争力培养内容的全面化。通过对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结构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精神层、知识层、物质层和行为层是构成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框架,是组成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内驱动力,精神层是发掘网络媒体工作者潜能、提高网络媒体工作者与外部环境物能流转的助推器。知识层是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必备基础,是提高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优势的切入点。物质层是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必要组成部分。行为层是知识层和物质层发挥作用的重要通道,也是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培养的主要对象。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内容应紧紧围绕这四个层面深入开展。

灵活掌握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手段,实现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培养手段的多样化。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首先应在保持网络媒体工作者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前提下,举办内容丰富的讲座来开拓视野,组织形式多样的经验交流活动来提高能力;其次要借助回归教育手段,让网络媒体工作者在“实践――学习――再实践”的双向互动中提高专业素质,增强适应能力,丰富专业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最终达到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最后要进行核心竞争力基本知识、信息的教育宣传,广泛收集和掌握国内外有关提升网络媒体工作技能的有益信息与最新动态,加大对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定期对网络媒体工作队伍进行整体和单独的核心竞争力测评,积极引导广大网络媒体工作者提高竞争优势、增强竞争能力。

积极营造“学校――企业――网络媒体工作者”三级联动的核心竞争力培养机制,实现核心竞争力培养机制的系统化。学校应根据网络媒体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创新网络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有利于培养网络媒体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模式,加快网络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步伐。企业要依据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实际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各种类型的专项训练,提高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各个层面。对于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不能简单流于形式,应有完备的培养计划和专项的评价考核。网络媒体工作者要更新观念、科学定位、确立目标、准确规划,增加优势投入,集中精力在某一方面或者几方面进行突破,形成自己的特色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姜国祥:《核心竞争力》,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年版。

2.郑克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其构建模式》,《经济师》,2002(8)。

3.吴秀萍、徐伟:《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竞争中共同发展》,《中国新通信》,2008(19)。

4.翟学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竞争的方略》,《新闻爱好者》,2007(8)。

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养途径

[作者简介]张志忠(1971-),男,河南濮阳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河南濮阳457000)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028-02

职业教育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发展高度重视,实施多项政策鼓励、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职业教育事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职业院校的布局日趋合理,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目前全国已有一千余所各类职业院校,占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的60%,基本形成了每个地市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的格局。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张,在高职院校之间已经形成了生源、办学层次、专业学科建设、办学模式、毕业生就业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竞争态势。特别是面对普通高等教育扩招的“外患”和高等职业教育生源数量减少、生源质量下降的“内忧”,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每一所高职院校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为了避免在即将来临的高职教育“洗牌”中被淘汰出局,高职院校积极应对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培育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含义与构成

(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核心竞争力”一词来源于美国。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普拉哈拉德和甘瑞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掀起了研究企业竞争力的高潮。核心竞争力是随着企业的成长而形成的,是企业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协调不同的生产技术和有机整合技术流派的学识或知识。它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力优势的来源和基础,是企业竞争力优势和核心能力体系的支撑。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即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关经验融入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中,结合高等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而成的独特能力。它来源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式、校园文化等综合因素,是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平台。核心竞争力是在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培养和积淀而形成的,因此,高职院校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化内功。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构成

1.领先的教育理念。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教育理念的集中反映,是对学校教育管理活动中价值关系的认识程度,引领着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高职院校只有坚持领先的教育理念,才能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才能清晰自身的发展优势,从而形成和彰显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独具一格的办学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方向必须要有自己的特点,以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以及其他高职院校,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优势和竞争优势,建设优于其他院校的品牌专业,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提供优秀的毕业生群,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口碑。

3.不断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在学校领先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的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实施的培养过程和运行方式有机结合的健全的运行机制。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教、学、做”的密切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旨归。

4.职业化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高职院校应牢牢把握并一贯坚持职业化方向,将职业素养、职业价值、职业道德、职业发展方向等要素渗透到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去,营造职业化、专业化、特色化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途径

(一)树立“市场化经营”的办学理念

对高职院校来说,最根本的问题是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这也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有人认为高职院校应培养高级蓝领,有人认为应培养灰领,有人认为应实行双证书制。不管哪种定位,高职院校都应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这就要树立“市场化经营”的办学理念。所谓“市场化经营”,就是把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素引入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中,遵循市场规律,利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教育教学资源,实现教育目标的最优化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因此,要做到“学校围绕市场办,专业围绕市场设,培养标准按照岗位要求确定,培养过程与企业生产环节相通”;学校在机构设置上不必一一对应,只求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做,力求精简,提倡高效,优化育人环境;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职工参与管理的主动性,从而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二)立足本地,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的

高职院校一般是由地方政府举办或与当地企业联办,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立足于地方、面向社会、服务区域经济,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如果忽视这一点,学校就会失去基础,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因为高职院校的生源来自于本地的较多,毕业生的就业也大都在本地,所以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发展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共生依存关系。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其自身的生命力。高职院校只有根植于地方经济这块土壤,才会有发展的原动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一个区域的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建设,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一个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只有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并且借助地方经济的特色和优势,也才能形成学校的特色和优势。一方面,学校以地方经济为土壤,解决了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学校又为地方企业输入人才,形成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态势。相反,如果高职院校脱离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实际盲目开设专业,既不能满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需要,也不能促进学生的顺利就业,进而也就失去竞争优势,更谈不上核心竞争力了。

(三)强化品牌意识,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高职院校的发展战略应建立在现存优势的基础之上,引导学校获取或保持长久的优势。要实事求是地评估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考虑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在自己拥有一定优势的领域,结合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开设新的专业或改造升级原有专业,创建出自己的品牌专业。要围绕品牌专业,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创新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并在政策上、资源上、管理上给予倾斜,逐步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树立起品牌意识,并建设成社会广泛认可的市场品牌,才能把高等职业教育办出亮点、办出特色,才能对学生、对企业产生吸引力,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固有特点。它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在构建教育课程体系时,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职业本位为出发点,把技术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夯实专业技术基础的同时,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技能训练,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构建一个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术精湛、实践训练针对性强、专业技能适应范围宽、就业方向广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形成竞争优势,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四)优化教师结构,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没有一流的师资就不可能创办一流的学校,就不可能培养一流的学生,更谈不上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通常是由原有的学校合并或者升格而成,在师资结构上普遍存在学历层次高低不同、职称层次差异较大、年轻教师较多、职业技能水平偏低等问题,已经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一个不具备专业技能的教师,又怎么能培养出具有优秀职业能力的学生,又怎么能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所以说,优化教师结构,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障高职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要采取多种方式着重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如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开发、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等,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一支理论功底雄厚、科研能力强、专业技能水平高的“双师型”教学队伍。这既是高职院校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保障,也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五)营造职业氛围,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大都在企业一线,工作环境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良好的合作能力、较强的沟通能力以及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因此,岗位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培养、日常行为习惯的规范、耐心与毅力的培养、协作意识与集体观念的培养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这是学生毕业后实现未来职业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决定性要求。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逐步形成又快又强的职业适应能力,使学生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总之,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途径有多种多样,每个院校都要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点,充分整合外部和内部的资源,实事求是地评估自身的办学能力,科学地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找准角色,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形成别具一格、特色鲜明的教风、学风,形成职业化、特色化、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办学特色,依靠核心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在创新中发展,在变革中前进,最终实现我国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付准利.浅谈高职学生应具有的核心竞争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9).

[2]欧晓东.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4(4).

[3]周游.中国高等学校市场化经营特征、障碍及路径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3(1).

[4]刘建琴.论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1(11).

[5]谭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建构探析[J].港行论坛,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