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方法十篇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方法十篇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7:13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方法篇1

关键词:水产养殖;病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9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5-0182-2

1水产养殖中病害防治的现状

多年以来我国的水产养殖的经营者过分的追逐产量以及经济效益,一味的增加养殖的密度再加上水环境的持续恶化,养殖业病害呈逐年上升趋势,为遏制上升趋势,滥用药物现象日益严重,造成对环境以及对水资源的破坏,又加剧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整个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病害的严重影响。

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所涉及到的所有水产养殖业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害发生。在监测到的126种病害中,几乎所有的病种发病严重程度都有所增加,连续多年的水产养殖病害监测发现,水产养殖的病害已经由原来的单一病源向综合病源演化,发病时间由传统的春秋两季逐渐发展成全年发病,在目前的防治手段中,化学药物的防治是最重要的也是不得已而选择的方式,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疗效较为明显,但是,药物残留难以克服,由此引起的水环境污染会对水产品的食品安全产生次生危害,水环境的恶化又有利于病菌的传播蔓延,同时,化学药物容易使病原体产生抗药性,使化学防治的难度越来越大,甚至是病原体的耐药性通过生物富集的形式传递给人类,因此,在目前缺少药物评价体系以及药物理论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很难实现科学用药[2]。

2水产养殖中病害发生的原因

2.1水产养殖的环境状况日益恶化

水产养殖离不开充足的水资源,水资源的环境状况对水产养殖的安全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剧,水资源的污染情况也随之加剧,给水产养殖行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目前,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的首要原因就是水产养殖环境的恶化[3]。

2.2不合理的养殖方式为病菌的大面积流行提供了条件

在过度追求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一味地增加单位面积内养殖的密度并且养殖基地的条件设施较差,相关的清淤消毒等配套设施不健全,极易诱发病菌的产生以及流行。再加上在水产种苗以及水产品流通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检验检疫以及发现致病后的隔离,在流通过程中加速了疾病的广泛传播。

2.3种苗抗病性不高,针对水产养殖的科研投入不够

要想提高水产养殖品种的抗病性,就必须选育高产抗病品种,提高所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在这一方面,相应的投资明显不够,经过长时间、单一品种的饲养使品种的抗病特性逐渐退化,为病害的产生和蔓延提供了环境。

2.4渔民缺少专业的医师指导,滥用药物防治

目前从事养殖业的生物人才所占比例较低,并且目前从事病害防治工作的专业科技人员数量较少,水平较低,人员又不稳定,专门的研究人才就更少。在养殖户遇到病害发生时缺少足够的病害防治知识,极容易盲目选择药物防治的办法,造成上述的恶性循环。

3水产养殖中病害的综合防治策略

3.1科学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水资源,在某一地区发展水产养殖业一定要注重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的平衡,也就是说,水产养殖的密度、规模要同当地的水资源相适应,过度的发展就会超过水资源的负载能力,造成水域影响恶化,水质污染,导致自然环境破坏,生态失衡,极易诱发病害产生及流行。针对本区域内的水资源状况进行水产养殖业的科学规划是一个地区政府渔政部门工作的重点。

3.2搞好养殖设施的配套建设

高标准的养殖基础设施能够极大的改善养殖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杜绝病菌的生存和蔓延,在水产养殖过程中,要注重对养殖设施的升级改造,尤其是下大力度建设好鱼池、虾池的改造,建立完备的清淤设施,消毒设施等配套设施。

3.3加强水产养殖的健康管理,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科学化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操作,严格操作病害防治的操作规程,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健全无毒水质系统,选择无毒亲体,引进抗病品种,严格对种苗的检疫,努力打造一条无毒种苗系统。在饲养过程中,选用优质饲料,推广混养套养等新技术,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建立水产养殖的健康养殖模式。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坚决做到无病防病、有病治病,做好防病保健措施[4]。

3.4建立科学的病害防治体系

要想做到病害的控制必须建立水产养殖的病害防治体系,首先注重在病害防疫过程中理论和技术上的突破,加强对水产养殖病害的研究,发现其致病、发病原因,找到最佳的防治方法,在防治过程中,首先建立对病害的监测预报机制,推广病害防治技术,加强对养殖环境的监测预报,加强适应水产养殖的信息技术交流,使病害防治体系形成网络。

3.5免疫防治是健康养殖的重要内容、水生动物疾病防治的现实选择和发展趋势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方法篇2

一.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情况

养殖鱼,虾类和家畜,禽等动物一样,会生各种疾病,由于鱼,虾类所生活的水质环境逐渐发生变化,寄生虫和细菌等病原体滋生繁殖,很容易引起各种疾病的爆发。特别是在池塘密养条件下,一旦发病传染很快,常常造成大批死亡。在传统养殖模式下,大量使用药物致使水体残留有害物质越来越多,严重影响水体的自净能力,破坏养殖环境的生态平衡;加上养殖密度大,摄食量多,同时排水有限,残饵和粪便增加易导致水质恶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严重超标,底层水溶氧量严重不足,就会引起疾病暴发,造成养殖鱼、虾等大面积死亡。

年区水产养殖总面积29636亩,水产养殖病害累计发生面积11558亩,占养殖总面积的39%,其中常规养殖鱼发病面积2750亩,南美白对虾发病面积8524亩。全区因水产病害的发生而造成经济损失1692.52万元,推广养殖的18146亩南美白对虾病害发生尤其严重,发病面积占养殖面积的47%,而因发生传染性疾病造成经济损失达1593.9万元。占总经济损失的94.2%。南美白对虾的病害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6月至7月上旬主要发生桃拉病毒病,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主要发生白斑病综合征和黑鳃病。

二.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情况

南美白对虾养殖区域,近年来普遍发生传染性疾病,来势凶猛,死亡率高,给养殖者造成重大损失,尤其是桃拉病毒、白斑综合症等传染性疾病,是南美白对虾养殖期间毁灭性虾病,南美白对虾传染性疾病严重阻碍了对虾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对虾病毒性疾病发病多而危害大,一旦暴发,死亡率非常高,常常导致绝产,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对虾病毒性疾病的暴发主要受病原体,环境条件以及营养条件三大因素的共同制约。受病原体感染的对虾在环境优良营养均衡的条件下有可能仅为隐性感染,不表现任何症状。在目前虾池受病毒污染严重的情况下,完全清除病毒以切断病原传播途径较为困难。对于病毒性的对虾病防治,关键在于做好综合预防措施,从改善养殖环境着手,大力推广应用有益细菌生物制剂,降解水中有害因子,净化养殖生态环境,增强养殖虾类免疫抗病力,加强健康管理,尽可能消除传染源以及切断传染途径等措施,开展生态防治养殖技术,才能最大限度的控制对虾病毒性疾病的暴发。具体措施如下:

(1)彻底做好清塘除害工作,选用健康优质虾苗;使用无污染和不带病毒的水源,建立蓄水池,养殖用水要经过蓄水池处理后再进入养虾池塘,(2)保持水质稳定,坚持定期消毒预防,及时杀灭水体中病原体,同时又有调节水质作用,放苗前一周全池泼洒二溴海因颗粒0.2ppm一次消毒水体,4天后配套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调控水质,如光合细菌,活菌生物剂等,分解利用有机物,消除水体中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维持藻类正常生长,并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增加底层营养,保护底质为对虾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在整个养殖期间,每15天全池泼洒二溴海因颗粒0.2ppm,并且每周使用一次生态制剂调节水质,保持养虾池环境因子和池内藻相的稳定。(3)在疾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换水量,若发现池虾水质恶化但尚未发病,应采取增氧措施,保证溶氧量不低于5mg/L。必须换水时,要求使用蓄水池水,少量添加少量排放。(4)投喂优质饵料,并定期在饵料中添加1-2‰免疫多糖和1-2‰维生素C等营养促生长剂,以促进对虾快速生长,增强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5)在对虾疾病流行季节,每隔10天在饵料中添加健肝利胆素,三黄粉等纯中药低残留抗菌毒药物,做好疾病预防工作。(6)认真巡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一旦发生虾病,不要盲目用药,要对症下药,采取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控制病情发展,减少损失。

池塘老化而长期得不到清整,致使病害逐年增多,这个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鱼类出血性败血病也是近年广泛流行危害极大的急性传染的细菌性疾病。针对水产养殖生产中鱼类暴发性败血病,我们根据该疾病的流行特点和发生规律,从生态、药物途径筛选有效组方,运用药物各自特性以及相互间协同作用,采取交叉投药,内服外消并举措施,总结出一整套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中得到应用,取得显著效果。

发病鱼池的水体环境以及鱼体内都有着大量病原菌的存在,故在治疗时必须采取内服和外用相结合的措施;就是说在使用内服抗菌药的同时,再配合外泼杀菌消毒药,起协同杀菌的作用,这样就能使水中和鱼体内的病原菌同时抑制或杀灭,使病情得到控制。寄生虫病在池塘养殖中常年发生,尤其是锚头蚤病对养殖鱼类影响很大,虫体侵袭鱼体,受伤鱼体很容易感染病原菌(感染率可达90%以上),寄生虫病是引发鱼类暴发性败血病的前兆,所以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先用灭虫药杀灭鱼体上的寄生虫,再用消毒剂杀灭池水中致病菌,同时投喂内服抗菌药物,这样就能控制病情发展。在治疗出血性鱼病时,对施药和用药的顺序也有一定的要求,先用那种药后用那种药,施药和用药的顺序正确的,治疗效果稳定而显著;反之,治疗效果不明显,甚至会出现不良现象而导致病情的恶化。这是值得我们今后注意和研讨的问题。

三.水产养殖病害和环境因子关系分析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方法篇3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务院

明确体系建设应解决四个重点问题

提高认识理清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改革试点的工作思路

"多宝鱼事件"引起的反思陈智兵,陈文

我国海岸带生态现状研究进展海洋与渔业滕永青,孙娟,玉水雄

正交试验法筛选黄颡鱼饲料和适宜生长温度徐彦山,张家松,李清华

山塘水库最佳养殖模式:罗非鱼与淡水白鲳混养陈德寿

斑点叉尾鮰80:20池塘养殖试验李权,李永煌,董礼雄,翁如柏

泰国虎纹蛙土池高密度养殖黄锐,包贤康,梁锦基,董礼雄

高档水产养殖新品种介绍罗罔

中华倒刺鲃人工繁殖技术钟良明,罗钦洪,吴育煊,谷平华,何开广,谢增钢

鱼种越冬管理五措施郑卫东

藕田养鱼技术王笃兰

石斑鱼养殖中常见病害防治技术叶芳

鲜活水产品运输方法知多少罗罔

小型冷库控制系统的智能化改造钱立元

鳗鲡疾病的无公害防治方法苏文钦,苏少龙

谈谈水产养殖用渔药——辛硫磷吴晓君,施高茂

深圳东部沿海海胆寄生虫调查研究彭景书,周文川,徐远珍,赵秋龙,黄敏红,雷美华

11月广东水产养殖病害测报情况及预报广东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广东省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

2006年我国水产品出口形势的分析与建议吴湘生

渔船保险中船舶检验的重要性王玉

打造山区渔业在建设新农村中的重要产业角色何昭亮

当前渔业渔民面临的困惑与难题刘楚斌,黄俊杰,洪广凭

客都梅州捕鱼世家——麦家陈爱东

吃鱼生螺生易感染寄生虫病成器

紫红笛鲷体内三种违禁激素残留水平的研究海洋与渔业方富永,徐美奕,蔡琼珍,黄霞云

鳄龟温室养殖技术研究王正印,张志敏

东莞养殖水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和分布特征黄永强,李本旺,张汉华

罗氏沼虾池塘养殖叶永健

眼斑鲷人工繁殖和鱼苗培育汪学杰,刘超

名优品种——大刺鳅蔡雪芹

赤眼鳟网箱养殖的网目与饲料问题浅析陈炎超

不同养殖密度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周振峰,张志

河蟹无公害生态养殖朱兴国,李恒国,张裕哲

龟鳖养殖成功四道关曾旭权,尹林

黄鳍金枪鱼在水池中的蓄养和产卵李加儿,许晓娟,区又君

养殖鱼有异味的原因与解决方法钟建培

辨别优质鱼种有四法英雄

秋孵后亲鱼池塘混养蓝鳃太阳鱼技术陈德寿,卢林

山区池塘高产养殖技术李侃权,李兴伟

甲鱼越冬后期死亡的原因及预防黄镜华

钢质渔船船体腐蚀的原因及对策郑楚明

单细胞藻类培养中敌害生物的防治吴松

水产品药残成因与预防郭国防

黄喉拟水龟幼龟的常见病害防治魏成清

罗氏沼虾四种常见病的方治黄乙

9月广东水产养殖病害测报情况及预报广东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广东省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

欧洲虾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国产鱼粉替代进口鱼粉迫在眉睫

10月全国主要水产品市场价格

鲨鱼伤人的奥秘宋盛宪

互保——广东渔民防灾减灾最佳组织形式曾林清

加强海洋与渔业系统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郑映微

浅谈东莞市休闲渔业发展路宁宁

对虾——营养与美味兼备温文

"鱼美人"选美也赛"三围"芹圃

国家海洋局领导到广东调研林学玉

饲料卫生与安全对水产动物健康的影响刘丽波,李桂峰

红树林湿地在海洋生态中的开发利用蔡小辉,王玉俊

国外人工藻礁的研究进展于沛民,张秀梅

澳洲宝石斑人工繁育林海中,谢杰峰

川纹笛鲷人工繁育与养殖黎祖福

真鲷人工繁育王在文

鳜鱼水库网箱养殖高建文

大规格奥尼罗非鱼养殖技术陈健光,陈振权

草鱼水库网箱养殖技术要点陆秀

斑点叉尾鮰养殖实用技术吴文壮

对虾养殖中氨氮、亚硝酸盐的处理和预防海洋与渔业刘上志,黄邦双

高温季节池塘养鱼注意事项李侃权,张国权

如何养鳖不生病杨菁

养蝎把五关家庭致富方老黄

印尼(鱼旨)科鱼类幼体饲料开发和应用李明华

水产品加工厂的废水处理林美金

气提泵与沙滤池原理的妙用张乐

鳜鱼病毒性败血症综合预防措施杨波

常用鱼体消毒液的配制及注意事项张是,季广志

5月广东水产养殖病害测报情况及预报广东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广东省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

6月全国主要水产品市场价格Http://

5月广东水产品价格变动情况

水产品市场的格局与机遇王继东,崔凯

湛江虾业之路如何走?蔡志辉

突破三渔问题构建和谐渔业路宁宁

海藻食品日益受宠温文

近年来资源养护典型执法行动李小平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建设概况黄猛

广东省2006年度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果跟踪监测评估和标志放流研究报告(节选)

人工鱼礁产业的科技支撑和今后的研究课题何国民

佛罗里达鳖人工高效养殖技术研究张志敏,李良生

千年笛鲷染色体核型研究郑元升,王小丽,蒲含林,麻建军

平潭海岛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深度开发研究陈素文

加强药残监控促进水产品出口陈毕生

棕榈油在水产养殖饲料中的应用李明华

高产鱼池水质管理技术要点熊炎成

锦鲤养殖技术要点顾新国

"畜-沼-渔"三位一体生态养殖技术李侃权,刘基正,吴新方,廖庆繁

草鱼"新三病"的防治李恒国,赵厚会,杜心永

鳗鲡爱德华氏菌病病发流行调查林明辉,钟晓波,黄志斌

通过病例看池塘用药误区海洋与渔业刘超华,彭启良

9月广东水产养殖病害测报情况及预报

大力推广"三区养殖法"促进程村蚝产业发展张小兵

欧盟水产品市场考察关歆

大海捕鱼:一网鱼虾一网金刘少才

少吃鱼翅的文化思考冯正平,林肖玲

美国银斑生物学特性与池塘养殖李海潮,黄伟平,谢杰峰,余家雄

广东鳗协周年回眸

播种祈求成就明天黄富雄,郑钟新,张凝铂,苏香

基于Swot分析的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策略研究苏广明,刘强

罗非鱼池塘投放光合细菌后水质研究车南青,杨俊奇

鳄龟稚龟养殖技术探讨刘翠娥,李若利,刘继芳,王建明,梁启防

面包酵母悬浮液中添加脂溶性维生素对褶皱臂尾轮虫增殖率的影响施军

养虾池水质恶化的几种有效处理方法吴琴瑟

细鳞斜颌鲴人工繁殖万云辉

池塘草鱼健康养殖技术朱忠延

锯缘青蟹健康养殖的几个关键技术海洋与渔业吴缥飘

单胞藻类培养技术叶芳

红虫消毒处理规范操作郭少忠

排污口水质化验两项辅助技术的改进潘本兴

海洋测绘中的GpS/GLonaSS组合技术杨秋波

春夏季鲩鱼常见病防治方法苏文钦,苏少龙

用鲜树叶巧治鱼病郑天龙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方法篇4

关键词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病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9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4-0264-01

水产动物的治疗有其独特的特点,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式,鱼类都是成群聚集在池塘里,一旦某个个体发生病变,就有可能迅速地传染给其他鱼类,使整个池塘的鱼类都有可能染病。对于发病的鱼类,无论其数量多少,都要采取群体治疗的方式。

1四大家鱼的主要病害

四大家鱼主要是指人工饲养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1000多年来在池塘养鱼中选定的混养且高产的鱼种。鳙鱼主要生长在水的中上层,以浮游动物为食;鲢鱼一般也生活在水的中上层,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草鱼一般生活在水的中层,以水生植物的叶和茎为食;青鱼主要生活在水的下层,以螺、蚌等水底动物为食,这4种鱼混合饲养可以有效地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增加鱼的产量[1-2]。

危害四大家鱼的主要是细菌类和寄生虫类疾病,以细菌类的危害比较大。危害草鱼和青鱼的主要病害有细菌性肠炎、细菌性烂腮、指环虫、赤皮病、车轮虫、中华鳋病、病毒性出血症7种疾病。危害鲢鱼、鳙鱼的主要病害有打印病、烂腮病、车轮虫、中华鳋病、水霉病、暴发性出血病等7种疾病。对于鱼群来说,往往是寄生虫的发病率较高,而细菌性疾病给养殖户带来的损失最大,需要在生产实践中重点防治这2类病害。特别是鳙鱼的烂腮病,严重影响了鳙鱼的摄食,最后造成鳙鱼停食,直至死亡。每年的4—5、8—9月是气候变更的季节,鱼类对于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特别是在春暖冬寒的时候,鱼类在生理上的防疫能力比较薄弱,对环境的抵抗力比较差,容易生病[3]。

2鱼类病害的防治措施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有病早治”的方针,加强对养殖生产的管理,优化养殖水域的环境,采用优质饲料喂养,增强鱼类的抗病能力。对于鱼类来说,鱼类发生病变后并不容易发现,等到发现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已有部分鱼类死亡;同时因为它们聚集在水中,给药方法也不如其他陆生动物容易,很难计量。鱼类在生病后往往停止觅食,内服的方法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只能通过泼洒杀菌药物阻止病原体的传播,但这只对病情较轻的鱼类有效,对于病重的个体效果比较差。对四大家鱼病害的防治主要有以下措施。

(1)对塘底进行曝晒。干塘可以使塘底在经过阳光的曝晒后,氧化塘底的有机物。

(2)对池塘消毒。应用没有风化或者吸水的氧化钙,用水化开,使其成为强碱性石灰粉或者石灰水,对各细菌和寄生虫都有杀灭作用。另外,还可促进淤泥钙化,防止细菌繁衍。

(3)合理搭配。对于四大家鱼塘,一般是指以草鱼养殖为主,混养鲤鱼、鲢鱼、鳙鱼、鲫鱼等的池塘,合理搭配不仅要考虑鱼的产量和产值,而且也要考虑饲料的再利用。

(4)鱼种消毒。对于鱼种,不分大小及来源地,在放入池塘进行养殖前都要用药浴的方法对鱼种进行消毒。

(5)定期消毒。通过定期消毒和使用药饵饲料对鱼群进行消毒,药量较小,成本也比较低。通过对鱼塘进行定期消毒,预防鱼群发病,可以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

(6)科学增氧。在夏季或者水温较高的12:00—15:00可以开增氧机,通过对池塘水的搅动作用,减少水中有害气体的含量;可以促进池塘中有机物的氧化,减少池塘中有机物的耗氧量;还可以增加水体中的溶氧量,使鱼群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增强鱼群的免疫能力。

(7)合理投喂。对鱼群的喂养饲料要营养均衡,同时也要掌握喂养方法,做到饲料不浪费,减少鱼群在消化饲料上的负担,也要避免过量喂养给池塘水质带来的影响[4]。

每年4月下旬到5月上旬是气候转暖的时期,水温、气温都开始快速上升,气温往往高于水温,此期鱼类的新陈代谢速度开始加快,生长旺盛,是鱼病暴发的第1个高峰期,要预防烂腮病、车轮虫、中华鳋病、水霉病等。每年8月下旬到9月上旬,气温、水温开始下降,鱼类的新陈代谢速度开始下降,生长缓慢,是病原体的繁衍高峰,也是鱼病发病的第2个高峰期,此期要预防烂腮病、车轮虫、细菌性肠炎、细菌性烂腮、指环虫等。

3结语

随着水产养殖密度加大,四大家鱼的细菌性疾病也日益严重化、常态化,开始影响我国四大家鱼养殖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疾病容易流行时期,往往会发生几种疾病同时发生的现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于四大家鱼的病害要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平时要对鱼塘的水文特征进行观察,及早发现以确定疾病情况,选择有效药物,及时治疗鱼类疾病,会对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带来帮助。

4参考文献

[1]柳富荣.“四大家鱼”池塘健康养殖技术(中)[J].湖南农业,2009(2):18.

[2]邓国成.四大家鱼及优质鱼类常见病害防治(二)[J].渔业科技产业,2010(4):27-31.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方法篇5

从水产发展过程看,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环境、养殖方式、良种选育、病害防治、养殖用药以及饲料生产等方面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暴露,成为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性、基础性因素,确实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何发展水产健康养殖,确保水产养殖安全,已成为水产养殖的工作重点。所谓水产养殖安全,通常是指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不含有对水产养殖动物健康造成实际危害,而且不会在养殖水产动物产品中残留、蓄积和转移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不会危害人体健康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一、我国水产养殖安全现状

我国水产养殖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当前制约水产养殖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1993年我国对虾养殖因病毒性虾病的传播,全国养虾业遭到致命的打击,经济损失达近100亿元。2004年4—10月,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对74种水产养殖品种(其中鱼类46种、甲壳类12种、两栖和爬行类4种、贝类8种、藻类3种、棘皮动物1种)的126种病害(其中病毒性疾病18种、细菌性疾病62种、真菌性疾病4种、寄生虫疾病27种、藻类性疾病3种、其他病害3种、不明病因9种)进行了监测。

二、水产养殖中存在的非安全因素

1.水域污染

(1)水产养殖中自身的水体污染。在高密度饲养中大量投喂饲料和重复养殖使水质恶化,影响养殖品种的生存与健康生长。

(2)外界对养殖水体的污染。选择的场地遭受重金属污染、工厂中有毒废水、农田中的农药及生活污水大量的流入水体,污染水质及富营养化,致使养殖动物的呼吸器官受到影响,窒息而死;其次,水产动物与水接触的部位受到毒物影响而遭到损害使水产动物毒物中毒、畸变、导致大批死亡;再次,通过食物链或直接从水体将有毒物质吸收到体内,组织器官受到破坏,产生不良的生理影响。

2.饲料

饲料由于化肥使用、农药残留以及工业污染和加工过程人为使用非法添加剂等,造成饲料原料中农药和有害物质的残留蓄积,往往是在不为人所知的情况下进入养殖产品,受到污染的饲料有时含有对生物有害的过量的无机污染物如铅、镉、铬、砷、汞等重金属元素及氟、硒等非金属元素,也可能污染一些有机物,这些污染物都具有在环境、饲料和食物链中富集、难分解、毒性强等特点,对饲料安全和食品安全性威胁极大,使水产动物和人类发生“三致”即致畸、致癌、致突变。

3.病虫害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养殖品种的不断扩大,地区间苗种、亲鱼运输日益频繁,并不时自国外引进一些新的养殖对象,给区域性鱼病甚至国外的鱼病向各地传播、蔓延制造了条件,水生动物疫情形势十分严峻。

4.药物

我国水产动物的病虫害防治大多是借用人药、兽药,在水产品养殖方面,药物的种类也较多,用药的范围也较广。除了消毒剂外,还有杀虫驱虫类、抗生素类、磺胺类、呋喃类和喹诺酮类等,个别情况下使用某些激素。这些药物是导致水产品出现药物残留的主要原因。

5.防疫、检疫不到位

水产动物的防疫、检疫管理方面,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由于水产的特殊性,水产养殖和水产品管理应有水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但在许多地方这一块的工作大都由畜牧所代管,无法行使其应尽职能,而渔业行业组织和渔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造成疾病有机可乘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质量下降。

三、对策及建议

1.科学养殖,做好技术服务和法规培训

(1)按照健康养殖技术标准,选择优质水源,抓好良种场、养殖场、饲料场的标准化生产,建立养殖生产基地。坚持以养殖户为主体,普及健康养殖相关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意识,通过为养殖户提供规划设计、苗种供应、鱼病防治、养殖技术指导,让他们建立生产记录(养殖品种、种苗产地、购进时间、放养时间、水源、投喂饲料、鱼病鱼药使用情况、起捕时间等),销售去向,杜绝违禁药物的使用,由以往“重生产,轻管理,粗放养殖”向“规范管理、安全生产、标准化养殖”转变。

(2)科学放养。养殖生产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根据本地区渔业资源自然承载力,按品种、池塘的生产条件、资金、技术及市场需求等因地制宜,确定合理的放养模式与密度,对池塘适时“轮休”或“休养”的方法,改善池塘养殖生态环境,控制病原体。

2.加强对饲料安全的监管力度和宣传

高度重视饲料生产和经营的监督与管理,建立健全饲料质量监测体系,质监部门要定期对辖区内生产和销售的饲料及添加剂进行严格抽查,并不定期开展突击检查行动,加强对养殖户饲料安全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教育。

3.科学使用渔药

在养殖过程中要从药物、病源、环境、水产动物本身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因素出发,科学、合理用药,达到提高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防治效果与水产品的品质,选用的药物应是兽药典中所列的品种,尽可能选用中药,或选用已经临床试验、安全性好、品质保证、残留量少、残留时间短的药物,要遵循《动物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量》、《养殖生产禁止使用药物》、《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标准,有目的、有计划和有效果的使用药物。

4.做好水产养殖的防疫和检疫

(1)建立有效的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机制。在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工作中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由水产技术人员开展水生动物疫情测报预报,负责对疫情的普查、收集、上报,强化对突发疫病的快速反应能力,一旦发现疫情,迅速组织人员现场进行诊断、分析、快速处理,达到预防和控制重大鱼病的发生。

(2)严把种苗检疫关。水产苗种引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植物检疫法》,水产苗种生产要依据农业部《水产种苗管理办法》、《水产原良种生产管理规定》进行生产经营。水产种苗生产企业必须持《种苗生产许可证》生产,对出场种苗必须出具管理部门的检疫合格证。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方法篇6

鲟鱼是一种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极高的珍贵鱼类,随着人们对水产食品安全、健康价值的逐步认识,使得我国鲟鱼生态型健康养殖得到高度重视,养殖方式已由传统的池塘养殖、高密度的网箱养殖逐步转向生态型循环水工厂化养殖。在鲟鱼工厂化养殖过程中由于饲养的高密度和丰富的饵料投入会产生大量代谢污染物,造成养殖水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养殖鲟鱼的品质和产量。HaCCp(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体系是目前国际上推行的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最有效、最经济的安全卫生控制体系,它是通过对影响食品安全的显著危害加以识别、评估和控制,保障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免受可能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因素的危害。近年来我国鲟鱼养殖业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其中养殖安全和食用安全是当前制约该产业稳定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开展鲟鱼工厂化养殖HaCCp管理体系的生产应用研究,就是要对鱼苗、成鱼养殖到加工销售整个过程包括养殖车间的水域水源、苗种、饲料、药物等进行全面监控,针对各个养殖环节进行危害分析,找出工厂化养殖关键控制点(CCp)和关键限值(CL),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和监控手段,使危害因素降到最小程度,并采取必要的纠偏措施,确保养殖鲟鱼产品不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1鲟鱼工厂化养殖车间厂区概述

鲟鱼工厂化养殖车间位于湖北省宜都市红花镇绿色食品产业园,养殖车间位于中华鲟保护区江段中游,距沪溶西高速4km,距三峡机场15km,交通十分便利,厂区周边都是高档食品生产企业,无工农业废水、废渣、废气和城市生活污水等污染源。厂地环境检测结果送宜昌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审核,符合《GB/t18406.4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取水处水源水质符合《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要求,是无公害养殖生产基地。养殖水源为地下深井水,经过多级沉淀、曝气水处理后流入养殖池循环使用,其水质指标为:溶氧≥6mg/L以上,pH值7.0~8.5、氨氮≤0.5mg/L、亚硝酸氮≤0.1mg/L、硫化物≤1mg/L、悬浮物人为增加量不超过10mg/L,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标准。

2危害分析

根据HaCCp原理,鲟鱼工厂化养殖中的危害主要分为生物危害和化学危害。

2.1生物危害

鲟鱼工厂养殖生物危害主要包括细菌性鱼病和寄生虫病的危害。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是利用水处理系统中的水生植物和微生物、有益菌将养殖废水中的氨氮、亚硝酸氮等有毒物质,将污染物转换成无害的二氧化碳,水、硝酸盐等物质,达到净化废水的目的。在鲟鱼工厂化养殖过程中,饲料投喂量大,鱼类排泄物、残饵、粪便极易污染其生活环境,引起养殖池内水质变坏,水体中孳生积累大量的病毒、细菌、浮游生物等微生物,很容易造成养殖系统中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害频发。无论是哪一种鱼病一旦爆发都能造成严重的死亡,影响其养殖效益。

2.2化学危害

鲟鱼工厂化养殖化学危害主要包括消毒剂对养殖水体及鲟鱼的影响和渔药残留对鱼体的危害。循环水养殖是利用生物处理池的微生物、有益菌将养殖废水中的氨氮、亚硝酸氮等有毒物质,将污染物转换成无害的二氧化碳、水、硝酸盐等物质,达到净化废水的目的。在鱼病治疗或预防过程中化学性的药物包括消毒剂、杀虫剂等渔药,一旦应用到养殖水体中,对水处理系中的微生物具有极强杀灭作用,水系统一旦遭到破坏恢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鱼病关键在于预防,防重于治,在进行鱼病预防添加药物时,要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渔药,符合nY5071-2002无公害食品渔药使用准则、农业部公告193号《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施用渔药时严格遵守药物剂量,严格遵守休药期,避免药物残留,消费者食用后造成健康危害。

3HaCCp体系在鲟鱼工厂化养殖过程中的应用

3.1鲟鱼工厂化养殖流程

鲟鱼工厂化养殖的流程包括:工厂化车间的选择、鱼种来源、鱼种放养、成鱼养殖、商品鱼销售(或鱼子酱加工),其中,养殖工人或物料进出监控,水质监控、饲料供应、疾病防治等日常管理贯穿其中,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其规范化养殖流程的制订是对养殖生产过程进行危害分析及确定关键控制点的基础。养殖过程中严格按照鲟鱼工厂化养殖的规范流程,对每个步骤的技术要求进行研究分析,和对可能影响鲟鱼安全生产的显著危害加以识别、评估和控制,避免整个生产过程中受到生物、化学、物理因素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法,确定关键限制标准,为关键控制点的确定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确定预防、监控及纠正措施。

3.2养殖车间厂区的选择

养殖车间厂区建设的选址、设计和建造必须严格按要求进行,厂区周边无工农业废水、废渣、废气和城市生活污水等污染源带来的生物和化学污染,影响水体质量,此环节应设为关键控制点。首先检测水源水质理化指标,是否符合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和nY505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水源是否充足、清新,不带致病菌和有毒物质。其次厂区环境相对安静,周边无居民住区,经常检查周围是否有工厂和生活污水排放,定期检测水质是否符合GB/t18406.4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和养殖用水标准。

3.3鱼种来源

进工厂化车间养殖的鲟鱼苗种来源于公司自繁自育,无有害物质污染、检验合格的优良品种,或采购有生产资质、国家认可的良种生产场,外购鱼种进车间前必须进行严格检验,详细了解养殖环境状况和养殖过程中饲料、鱼药的使用情况。鱼种来源不正规或鱼种本身有药物残留、重金属超标会直接影响鲟鱼品质,危及食品质量安全,影响人类健康,应设为关键控制点。预防措施是:从正规养殖场引进鱼种,首先要检测鱼种质量是否符合《无公害食品普通淡水鱼》(nY5053-2005)种质标准,并查阅生产厂家在鱼苗培育过程中饲料、药物、疾病控制和纠偏措施等记录,详细了解育苗场及周边疫情情况。鱼种进车间前还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由专人养殖管理,建立鱼苗养殖信息档案,便于今后追溯。

3.4人流、物流通道监控

工人进出车间或物料转运过程中监管不得力,很容易将致病菌带进养殖车间,传播到养殖水体中造成病菌交叉感染,导致鱼体产生病害,而带来严重损失,应设为关键控制点。预防措施是进工厂化车间的工作人员和物料走指定的专用通道,工作人员进车间前穿工作服,佩戴头帽口罩,穿胶鞋,手、脚浸泡消毒后方可进车间,运送物料车辆、工器具使用前必须经过严格的喷洒消毒处理,避免致病菌带进养殖车间。

3.5水质监控

鲟鱼工厂化养殖,高密度、高饲料投入,在长期大量的饵料投入情况下,养殖水体中会有大量的残饵、粪便等有机污染物的积累,造成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增加,水质恶化,影响鲟鱼生长。养殖过程中水质受其它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会对鲟鱼养殖带来不可预期的生物和化学污染,这也是显著危害,应设为关键控制点。预防措施是在日常养殖管理过程中,每天上、下午检测一次养殖水体中的水温、溶解氧。每3d检测一次养殖水体中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通过水质分析,作出科学的解决措施。根据不同的水温、溶氧等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做到科学投喂,减少饲料浪费,降低饵料对水体的污染程度。

3.6饲料供应

饲料的安全直接影响到养殖水产品的安全,饲料原料或添加若被有毒有害物质、农药等污染,或在饲料加工过程中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会在养殖生产中残留鱼体中,导致鲟鱼生长缓慢或生病,甚至鲟鱼体内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过高影响消费者的安全。此危害一旦发生将是显著危害,应设为关键控制点。预防措施是饲料采购应选择以全价配合饲料为主,从饲料生产厂家资质水平、饲料品质(主要营养指标、粘合度、质量安全)等几个关键点进行控制。采购时检查饲料厂家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无公害饲料产品认定证书、生产资质、生产日期、配方标准,饲料和添加剂的使用是否符合《GB13078饲料卫生标准》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标准。鲟鱼车间工厂化养殖应投喂符合《nY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标准》的专用鲟鱼配合饲料,严格按要求进行科学地投喂,避免饲料对水质造成污染。饲料储存有单独仓库,周边无有毒有害污染源,仓库温度适宜、通风条件要好,一次性采购量不宜过多,避免储存时间长,饲料变质或霉变造成污染。

3.7鱼病防治

在鲟鱼工厂化养殖过程中鱼病防治的显著危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养殖过程中侵入的微生物和有害病原菌。二是药物防治疾病的过程中产生的药物残留。养殖生产中消毒不严格,监控不到位很容易将致病菌带入养殖水体中。渔药采购由技术员申报技术总监批准,采购部选择有国家资质、三证齐全的正规生产厂家统一购买,杜绝员工擅自购买渔药。工厂化养殖鱼病重点在于防治,一旦某一养殖池发病,所有的养殖系统都会带病原菌诱发鱼病,病害发生时,由技术员开处方,详细写明鱼病症状、治疗药物名称、剂量、施用时间,施用方法、注意事项等,报技术总监审批备案后由专人施用。推广使用高效、低毒、无残留的药物,不得滥用鱼药或使用违禁鱼药、超大剂量用药或增加用药次数、延长用要时间,严格执行常用渔药休药期。建立全面、完整、真实的用药记录,确保工厂化鲟鱼养殖的无公害化、规范化。

4鲟鱼工厂化养殖HaCCp体系的应用效果

自2009年3月公司组建HaCCp体系小组,制订鲟鱼工厂化养殖计划,同年4月养殖车间调进50g达氏鳇鱼种1.2万尾,6龄达氏鳇()×史氏鲟()杂交种鱼8500尾,至2011年10月完成两个养殖周期,通过对工厂化车间鲟鱼养殖过程应用HaCCp体系原理进行危害分析和HaCCp体系试验过程进行检验,提出了厂区选择、苗种来源、物料进出、水质监控、饲料供应、鱼病防治7个关键控制点,通过对这7个关键控制点的监控,使鲟鱼工厂化养殖更加规范化,养殖期间鱼病发生次数明显减少,养殖成活率、养殖效益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养殖成活率由原来的96.3%,上升到98.8%。饲料系数从1.45降低到1.12,养殖期间个体体重为50g的达氏鳇鱼种已长到7.5kg的成鱼,两年期间共生产鱼子酱2批次,产鱼子酱6.87t,通过对鱼肉、鱼子酱的检测,无药残超标,完全符合出口食品卫生标准。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方法篇7

水产养殖病害测报的现状

汇总分析病害测报结果发现,2002—2011年间,全年12个月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害发生,疾病高发期4—11月,其中8—9月份病害最多,占全年病害种数的45%~55%,这与气温有直接的关系;低温季节也有不少病害发生,除了水霉病和鳃霉病等低温期常发病外,一些细菌性和寄生虫病也逐年增多,尤其是淡水鱼类如草鱼“三病”、鳗鲡指环虫、车轮虫和小瓜虫病等。因此,在低温季节仍不能放松对病害的防控工作。各养殖品种中,除了龙须菜和海带在个别年份没有监测到病害发生外,其它养殖品种几乎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发生,且病害种数呈明显上升趋势(2009—2011年测报面积有所减少)。其中草鱼的发病种数最多,2011年高达31种,主要是草鱼“三病”和出血病等;其次是鳗鲡,2006年监测到鳗鲡病害最高27种,主要是细菌性和寄生虫性病害,致使鳗鲡养殖遭受巨大经济损失;死亡率较高的有对虾、大黄鱼和罗非鱼等养殖品种。对虾白斑病和红体病,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本尼登虫病、细菌性溃疡和白鳃病,罗非鱼链球菌病等已成为近几年阻碍福建省水产养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低的有海带和龙须菜[2]。所测报的病害主要包括病毒性、细菌性、寄生虫性、真菌性、其它病害(包括营养性、冻伤、氨氮中毒、低溶氧等)和不明病因6大类。

病原以生物源性疾病为主,在生物源性疾病中,又以细菌和寄生虫性疾病为重,细菌和寄生虫性疾病平均每年分别占了43%和24%左右。测报区域内因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统计结果显示,各养殖大类中,鱼类和甲壳类疾病死亡率较高,经济损失所占比重也最大,详见表1和表2。其中,鱼类主要表现为大黄鱼、鳗鲡和罗非鱼等养殖品种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甲壳类主要是对虾损失比较严重,而且几乎每年如此。测报结果显示,鲍鱼和紫菜一般在某个年份会突发一次大面积死亡,如2009年鲍鱼高温期死亡,2008、2009和2011年分别发生紫菜烂苗现象,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许多水生动物病害已由单一病原转变为多病原综合发病,同时一些新的疾病不断出现,不明病因的病害也逐年增多,如大黄鱼“白鳃病”和鲍高温期不明病因死亡等,造成病情控制难度加大。随着病害防控学科的不断发展和防控技术深入研究,大部分病害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还有一些病害尚未研制出相对有效的防控技术,这些病害在不同的年份均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危害[3],如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每年导致海水网箱养殖上亿元的经济损失。近几年,因气候或养殖环境造成的渔业突发事故逐年增多,包括高温、低溶氧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其中仅2011年福建省就发生了多起因气候原因或过密养殖造成的非生物源性养殖鱼类突发大面积死亡事件,如闽江水口库区古田段发生网箱养殖鱼类缺氧死亡,死鱼达1.55×104t,直接经济损失1.86亿元;福鼎紫菜发生大面积烂苗死亡,近1333hm2紫菜受损;长乐文蛤因养猪场排放污染,造成1000t养殖文蛤死亡。

测报工作主要成效

福建省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工作始于2000年9月,经过10余年的发展,测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迄今测报范围已覆盖全省9个地市的各主要养殖区和养殖品种,形成了以点定位、以点带面的病害测报和防治技术网络。连续编发月报和年报,同时利用报刊、网络等媒介作为载体,在渔民之友、“海峡渔业网”和省海洋与渔业厅门户网站及时刊登鱼病发生趋势,提出预防措施,加强与各级水产站的沟通,为广大渔农提供实用防病技术,促进渔业生产稳步发展[4]。针对原有生产第一线以养殖技术人员居多、病害防治基础知识和技术普遍比较薄弱的实际情况,多次举办水产养殖动植物病害测报员、病害防治员以及检疫员培训班,对测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同时,为提高测报质量,2007—2008年,分期举办实验室实验员培训班,对全省8个地市的测报和病害防治人员进行试验操作技能培训,受训人员120名,有效提高了我省测报人员的业务素质。为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能力,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建立了“水产养殖动植物重大病害快报制度”,保证能在第一时间对水产养殖重大疾病作出应急反应和相关处置。通过快报制度的建立,对基层发生的重大病害和突发性事件有了准确的把握,从而可以积极主动地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病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通过十余年的病害测报,摸索和总结出了各种病害发生的基本规律和流行趋势,并对短期可能发生的疾病作出预报,提出预警,通过手机信息平台向广大养殖户发送防控技术指导信息;在省海洋与渔业厅门户网站上开设《专家在线》栏目,开展渔业病害专家在线咨询活动,提供有关水产养殖病害诊断与防治技术的指导和服务;同时,根据各地病害发生和测报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各地发生的一些重大和传染性疾病,及时派出专家和技术人员,加强病害防治现场指导,服务于广大渔农民。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方法篇8

摘要从病原体、流行病学、组织病理学、预防和治疗方法等方面对鳜鱼研究进行评述,并展望了其前景。

关键词鳜鱼;病害;病原体;流行病学;组织病学;预防

鳜鱼是一种名贵的淡水经济鱼类,极大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经济前景刺激着鳜鱼养殖业的迅速发展,鳜鱼的病害也随之频繁发生,加强鳜鱼的病害研究十分必要。笔者对近年来国内鳜鱼病害的病原体、流行病学、组织病理学、预防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1病原体研究

吴淑勤等[1]首次报道了鳜鱼的病毒性病原,确定鳜鱼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为病毒,并将该病毒初步命名为鳜鱼病毒(SinipercachuatsiVirus,简称SCV)。李新辉等[2]建立SCV核酸的简易提取方法,在此基础上,从核酸水平研究SCV病毒。从感染鳜鱼病毒的鳜鱼体中分离病毒,提纯核酸作为模板,通过RapD法,用带酶切位点的引物进行病毒核酸随机引物扩增,获得扩增带谱。从带ecoRi酶切位点的引物扩增产物中,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大小约为0.4、0.5Kbp的片段,经ecoRi酶切处理制备成带粘性末端的片段,分别插入质粒pUC19的ecoRi位点。ecoRi酶对重组子进行酶切鉴定,获得2种带插入SCV核酸pCR扩增产物的重组子[3]。对2个小插入片断进行序列分析,插入序列分别为369、450bp的片段[4]。

罗宇良[5]观察寄生于鳜鱼体的鲺,活体时身体透明,虫体大而扁平,体长一般在3~7mm,其形状很象臭虫。身体由头、胸、腹3个部分构成。头部为由头节和胸部第1节愈合成的马蹄形的背甲,在其腹面边缘生有许多倒刺。头部有复眼1对、中眼1只,背甲腹面有附肢5对,分别为第1、2触角,大颚、小颚和颚足。口器由上、下唇和1对大颚组成。1对小颚在成体时成为吸盘。在2个吸盘之间有一个特殊的结构为口刺,口刺基部有毒腺细胞,可分泌毒液经口刺送到前端。胸部共4节,每节腹面2侧有1对游泳足,为主要行动器官。腹部不分节,为1对扁平长椭圆形的叶片,前部愈合,为呼吸器官。罗宇良[5]、于科等[6]观察到寄生鳜鱼鳃上的微山尾孢虫的两壳片向后延伸成细长的尾巴,长约50~70μm。顾晓[7]在鳜鱼的背鳍、尾鳍的鳍条间发现寄生血红色的藤本嗜子宫线虫,虫体长20~45mm[7]。

王桂堂[8]对江口水库鳜消化道内寄生的范尼道佛吸虫月份变化进行初步观察,范尼道佛吸虫第1中间宿主为淡水壳菜,第2中间宿主为包括黄颡鱼在内的多种淡水鱼类,成虫寄生于鳜鱼(终末宿主)的消化道。江口水库鳜鱼消化道范尼道佛吸虫感染率和感染丰度的月份变动情况与范尼道佛吸虫在黄颡鱼中的感染率和感染丰度月份变动趋势高度一致,可以认为,范尼道佛吸虫在鳜体内的感染与其囊蚴在黄颡鱼体内的感染状况有密切的关系,觅食黄颡鱼可能是鳜获得范尼道佛吸虫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另外还发现,范尼道佛吸虫在鳜消化道内的寄生数目与鳜鱼的体长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这可能是因为较大的鳜吞食更多的中间宿主,从而获得更多的感染机会和更高的感染强度。

2流行病学研究

陈建酬等[9]通过调查认为,鳜鱼暴发性流行病在珠江三角洲具有明显季节性,主要发生在7—10月的高温季节,季节交替时发病率最高,11中下旬水温降低后,该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细菌、寄生虫、水环境突变、气候突变以及药物均可诱发或加剧病情。单晓鸾[10]认为,鳜鱼白皮病主要发生在鱼种阶段,流行季节为5—8月;斜管虫病、车轮虫病全年都可发病,春夏季阴雨天发病更多;水霉病鳜鱼各生长阶段均可发病,主要危害鱼卵和早期鱼苗;烂鳃病全国各地各个季节都有发生,水温在20℃以上开始流行,每年4—10月水温在28~35℃时最为流行;中华鳋病和锚头鳋病发病时间多在4—10月。郭兆俊等[11]认为鳜鱼暴发性出血性流行病在水温25~30℃条件下蔓延很快,急性型3~4d死亡,亚急性型7~8d死亡。罗永光[12]在洪泽湖渔区调查发现,鳜鱼尾孢虫病主要在5—9月发病,7—8月病鱼死亡率高,11月还发现病鱼鳃上有胞囊。王桂堂[8]调查江口水库108尾鳜鱼,肠道范尼道佛吸虫的总感染率为52.78%,平均感染丰度为7.64±26.18。1月范尼道佛吸虫的感染率最高,为70.83%,随后急剧下降,2月的感染率只有10%,3月感染率开始上升,到4月达到最高水平,达78.57%,随后的5月感染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7月的感染率是整个调查过程中发现的最低点,到8月调查结束时,范尼道佛吸虫的感染率又略有上升。

3组织病理学研究

鳜鱼暴发型出血性流行病是近几年危害鳜鱼的主要病害之一,陈建酬等[9]、单晓鸾[10]、郭兆俊等[11]、王昀等[13]、朱士祥等[14]、吴遵霖等[15]、王雪良等[16]对其组织病理进行观察和研究,病鱼鳃盖及各鳍条、体侧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尤其反映在鳃内充满血块和血黏液物。肝脏和胆囊肿大,胆汁发黑,肝表层深黄色或浅白色。经肝组织切片表明,肝细胞出现自溶融化,胞核萎缩、坏死及严重充血。腹腔积水,液体呈淡红色,剪开围心腔,流出的血液用针挑,发现其凝结时间比健康鳜鱼长,且不易形成血块。脾、肾也充血肿大。宋长太[17]报道鳜鱼细菌性烂鳃病病鱼鳃丝末端缺损,鳃丝软骨外露,常伴有污泥,鳃盖充血发炎。单晓鸾[10]报道鳜鱼白皮病尾柄出现白点,并迅速向前扩大蔓延,以至背鳍与臀鳍基部呈白色,严重时病鱼尾鳍会烂掉或残缺不全。患肠炎病的鳜鱼肠道有气泡及积水,病鱼的直肠至肛门段充血红肿,严重时整个肠道肿胀,呈紫红色,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和血浓流出。郭兆俊等[11]报道鳜鱼疖疮病在鱼背至侧线上部体表发生红肿样炎症,逐渐充血扩大形成局部溃疡,肌肉坏死成脓疥病灶,直到脓疥腐烂,用手摸会流出脓汁和脓血混合液等粘滞物。

鳜鱼水霉病主要感染鱼卵和早期鱼苗,霉丝大量生长使卵粒形成白色绒球状后胚胎死亡[17-18]。鱼种和成鱼也受感染,感染部位出现灰白色棉絮状物,其后伤口扩大、腐烂而导致死亡[10,19]。

于科等[6]对感染微山尾孢虫的鳜鱼鳃组织切片观察,鳃小片局部充血,有少量出血与缺血症状,呼吸上皮细胞肿胀、坏死;上皮细胞增生,使鳃小片互相融合,鳃丝呈棍棒状;黏液细胞也大量增生,分泌亢进;大胞囊由很多小胞囊融合而成,胞囊内的孢子由里面开始先成熟,胞囊破裂后释放出微山尾孢虫[16]。罗永光[12]也观察到,微山尾孢虫胞囊寄生部位鳃组织局部充血或溃烂,有时整个鳃瓣上布满胞囊,使鳃盖闭合不全,并且鱼鲺寄生在鳜体表及鳃上,用口刺吸血的同时分泌毒液刺激鱼体。

4预防和治疗方法研究

4.1预防方法研究

由于鳜鱼特殊的食性,内服药物治病给药十分困难,疗效极低,而且鳜鱼对药物有严格的选择性,特别是对敌白虫、孔雀石绿等药物比较敏感,因此,预防工作在鳜鱼病害防治中就显得十分重要[20-26]。鳜鱼病害的预防方法,一是要增强鳜鱼的抗病力,对亲鱼注意提纯复壮,防止近亲繁殖,有条件的要从自然水域中选择原种[21];二是改善养殖环境条件,要彻底清塘消毒,保持适宜的养殖环境,注意改善水质,保持适宜的pH值和充足的溶氧,还可定期使用一些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等)改良净化水质[20-25,27-28];三是选择优质苗种并做好药物预防,药物可使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福尔马林等[20-21,24-25,27-28];四是做好饵料鱼处理,防止带病入池引起鳜鱼感染发病[20,22,24,27-28];五是实行间接给药法进行预防,周建立等[25]用100kg饲料加10kg灰茎辣蓼(粉碎后用温水浸泡)均匀拌和、晾干,于下午15:00~16:00投喂给饵料鱼,投喂量为鳜鱼体重的10%,连喂3~5d,用此饵料鱼投喂鳜鱼用以防病,效果明显。此外,鳜鱼驯食人工饲料也有预防疾病的功效[29]。

4.2治疗方法研究

4.2.1病毒性疾病。鳜鱼病毒性疾病是近年来在广东流行的暴发性鱼病[30],目前对该病尚没有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发病后全池泼洒聚维酮碘水溶液,隔1d泼洒1次,连用2~3次,同时将乳酸·环丙沙星或恩诺沙星同VC、Ve提前1h投喂饵料鱼,再将饵料鱼投喂鳜鱼,连续2~3d,有一定疗效[17,30]。

4.2.2细菌性疾病。鳜鱼细菌性疾病常见的有白皮病、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细菌性败血病等疾病[10,15,17,20,24,31-34]。如细菌性烂鳃病,病原体为鱼害粘球菌,该病发展迅速,在短期内可形成死亡高峰。水温在15~20℃时,用10g/m3漂白粉溶液浸洗鱼种15~20min,可预防该病。发病后,用大黄氨水溶液3g/m3全池泼洒,连用2次,具体方法是:1kg大黄用20kg0.3%氨水浸泡12~24h,药液呈棕红色后,将药液和药渣用池水稀释后全池泼洒,间隔2d再用1次[10]。

4.2.3真菌性疾病。危害鳜鱼的真菌主要是藻菌种类,鳜鱼真菌性疾病主要是水霉病[10,15,17-19,34-40]。该病是由水霉菌感染而引起,在苗种和成鱼阶段均可发病,以苗种阶段易发,危害大。鱼卵孵化期,每天用1.5g/m3高锰酸钾、2%~3%食盐水泼洒,可防治水霉病[37]。病鱼用2%食盐水浸泡10min,也可用1%食盐水加几滴食用醋浸泡5min,效果较好[34]。

4.2.4寄生虫性疾病。鳜鱼寄生虫性疾病主要有斜管虫病、车轮虫病、鲺病、中华鳋病、锚头鳋病、小瓜虫病、指环虫病、舌杯虫病、隐鞭虫病、巴豆虫病、藤本嗜子宫线虫病、范尼道佛吸虫病、尾孢子虫病等[5-8,10,12,15,17,20,24,28,31,33-34,41-43]。如鲺病是由鲺寄生于鳜鱼体表引起,以其倒刺刺伤所寄生的鱼体,吸食血液,同时将分泌的毒素带入鱼体,引起伤口内部组织溃烂,造成鱼极度不安,狂游,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最终死亡[5,10,20]。对发病的鳜鱼,采用5%食盐溶液浸泡可以有效地使寄生在鱼体表面的鲺脱落,一般浸泡15min左右,浸泡时间可以根据鱼的活动状况和体表虫体脱落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5,10]。对于大面积池塘养殖不方便用食盐溶液浸泡的,也可采用马尾松枝300kg/hm2扎成多束散放塘中浸泡,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20]。

4.2.5其他病害。鳜鱼其他病害见诸报道的主要是孵化过程中出现的剑水蚤和养殖过程的螯虾[35-36,44-45]。前者采用人工过滤和药物杀灭,后者可以药物杀灭,也可以人工捕捞,综合利用。

5前景展望

目前,鳜鱼病害研究还不十分成熟,有些疾病的病原体还不能完全确定,治疗方法的研究也多是参考其他家鱼养殖的方法和总结生产者的经验,有些还缺乏理论佐证。今后,应加大病原体及流行病学等基础性研究力度,在防治方法上应侧重生态防治方法的研究,通过水体调控、生物调控等措施,保证鳜鱼的健康生长,最终实现鳜鱼的健康养殖[6]

6参考文献

[1]吴淑勤,李新辉,潘厚军,等.鳜鱼暴发性传染病病原研究[J].水产学报,1997,21(S1):56-60.

[2]李新辉,吴淑勤,潘厚军,等.一种快速检测鳜鱼病毒方法[J].中国水产科学,1997,4(5):112-114.

[3]李新辉,吴淑勤,李凯彬,等.鳜鱼病毒核酸随机引物扩增与克隆[J].中国水产科学,1999,6(4):21-24.

[4]李新辉,吴淑勤,李凯彬,等.鳜鱼病毒核酸的初步分析[J].水产学报,2000,24(2):171-174.

[5]罗宇良.网箱养鳜病害2例及防治[J].水利渔业,1999,19(4):42.

[6]于科,王志远.鳜鱼粘孢子虫感染一例[J].内陆水产,1997,22(9):26.

[7]顾晓.鳜鱼藤本嗜子宫线虫病的发现[J].科学养鱼,1996(2):33.

[8]王桂堂.鳜消化道内寄生范尼道佛吸虫月份变化的初步观察[J].水生生物学报,2003,27(1):108-109.

[9]陈建酬,唐冬生,高雅妮.珠江三角洲鳜鱼暴发流行性疾病的调查及防治措施[J].水利渔业,2003,23(4):57-59.

[10]单晓鸾.鳜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及其防治[J].内陆水产,2005,30(3):28-29.

[11]郭兆俊,孙志周.鳜鱼常见病及其防治新技术[J].内陆水产,2003,28(5):30.

[12]罗永光.鳜鱼尾孢虫病的综合防治[J].中国水产,2002(8):54-55.

(下转第306页)

(上接第304页)

[13]王昀,方彰胜,但学明.鳜鱼暴发性流行病防治初探[J].科学养鱼,2002(9):45.

[14]朱士祥,吴庆渠.鳜鱼养殖技术试验[J].齐鲁渔业,2002,19(8):38-39.

[15]吴遵霖,李蓓,李桂云,等.配合饲料网箱养鳜影响因素的研究[J].水利渔业,2000,20(2):37-39.

[16]王雪良,刘培作,夏来根,等.鳜鱼暴发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及相应对策[J].科学养鱼,2003(2):42.

[17]宋长太.鳜鱼常见病害及防治[J].中国水产,2002(8):55.

[18]何晏开,余幼如,印建平,等.鳜鱼苗种生产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J].内陆水产,1994(5):13~14.

[19]郑文彪.鳜鱼(桂花鱼)的人工养殖(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0]李明锋.鳜鱼苗种繁育与养成方法[J].饲料研究,1999(4):36-41.

[21]申德林.安徽省鳜鱼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J].科学养鱼,2003(7):4-5.

[22]芮平禄,陈克平.优质大规格鳜鱼种培育技术[J].内陆水产,2007,32(5):29-30.

[23]陶志明.提高鳜鱼养殖产量的技术措施[J].内陆水产,2006,31(2):27.

[24]刘奕秋,余乾道.山塘小水体高产混养鳜鱼增效技术[J].水利渔业,2003,23(6):28-29.

[25]周建立,王永华.蟹池套养鳜鱼生态养殖技术[J].水产养殖,2002(3):6-8.

[26]冯当扬.小型网箱养殖鳜鱼对照试验[J].内陆水产,1998,23(3):12.

[27]廖国璋.鳜鱼暴发性流行病成因及对策的探讨[J].水产科技,1996(1):19-22.

[28]顾志华.鳜鱼夏花当年养成商品鱼技术[J].水产养殖,2000(5):13-14.

[29]梁旭方,蔡志全,刘韬,等.人工饲料当年苗种网箱养殖商品鳜生产性试验[J].水利渔业,1999,19(2):18-21.

[30]袁进洪,徐忠杰.鳜鱼暴发性出血病的防治[J].科学养鱼,2002(5):44.

[31]陈志平.蟹池套养优质鳜鱼养殖技术要点[J].内陆水产,2008,33(4):21-22.

[32]刘奇飞.小体积网箱养殖鳜鱼技术[J].淡水渔业,2000,30(8):25-26.

[33]王忠,张书俊,程华.鳜鱼常见病的防治方法[J].内陆水产,2004,29(9):29.

[34]任卫东.鳜鱼常见病害防治[J].北京水产,2001(1):29.

[35]李志成,潘嘉传,荣家平.鳜鱼规模化繁育及提高苗种成活率的技术[J].淡水渔业,2002,32(5):15-16.

[36]俞小先,吴婷婷.鳜鱼人工繁殖和夏花培育研究[J].淡水渔业,1996,26(3):29-31.

[37]卢焱清,何晏开,余幼如,等.鳜苗种大批量繁育技术和工艺的研究[J].水利渔业,1994(5):21-23.

[38]薛仁宇,易剑国.鳜鱼人工繁殖和夏花培育技术[J].渔业现代化,1997,24(6):7-9.

[39]张伟,张茂友.鳜鱼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J].科学养鱼,1996(3):6-8.

[40]钱勇,卞云斌,程龙兴.鳜鱼人工繁殖[J].水产科技情报,2001,28(2):73-75.

[41]张效新.池塘专养鳜鱼技术[J].齐鲁渔业,2002,19(12):27-28.

[42]丁时斌,曾立君.网箱养殖商品鳜鱼试验[J].内陆水产,1995,21(6):5-6.

[43]梁桂英.鳜鱼苗当年养成商品鱼试验[J].淡水渔业,1995,25(4):33-35.

[44]余建波,李德秋,许宝红.鳜鱼的人工繁育技术[J].内陆水产,2006,31(5):23-24.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方法篇9

关键词水产养殖;常见鱼病;发病原因;预防措施;治疗方法;云南祥云

中图分类号S9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4)15-0300-02

祥云县是云南省的渔业重点县之一,2013年养殖面积1971hm2,近年来水产品产量每年在1.1万t左右,随着池塘精养高产技术的成熟与推广,高密度养殖防控措施不到位,导致全县鱼病频发,控制难度大,给养殖户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因此应加强管理,提高养殖技术,使渔业向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

1常见鱼病种类

祥云县水产养殖主要以常规品种为主,主要有鲤、草、鲫、鲢、鳙鱼等。在养殖中流行和常见的鱼病:细菌性败血症,主要危害草鱼、鲤鱼、鲫鱼;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竖鳞病、打印病等;细菌性疾病,主要危害草鱼、鲤鱼、鲫鱼、鲢鱼和鳙鱼;车轮虫病,指环虫病、小瓜虫病,主要危害草鱼、鲫鱼、鲢鱼、鳙鱼。

2鱼病发生过程及发病高峰期

2.1发生过程

鱼病的发生一般都要经过3个时期:潜伏期、前驱期、充分发展期。鱼类发病的潜伏期时间长短不一,从数日至数月不等,并且即使是同一种疾病,也会因病原、数量、入侵途径和环境条件等不同而有差异。前驱期还没有出现该种疾病的病理特征,充分发展期已经出现了鱼病的典型症状,也是到了鱼病发展的高峰期,此时鱼病已较难控制。

2.2发病高峰期

每年4―5月,气温、水温逐渐上升,鱼类新陈代谢速度加快,也是水体中病原快速繁殖的时期,此时2龄鱼种易发病,主要有车轮虫病、竖鳞病、烂鳃病、肠炎病和指环虫病等;6―8月易发生淡水鱼类出血病;8―9月易发生草鱼出血病、肠炎病、烂鳃病、鳃隐鞭虫病。

3常见鱼病的发生原因

鱼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的水生动物,它的一切生命活动都要在水中进行,受水中溶氧量、pH值、温度、氨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较大,可直接影响其生长和病害发生,并且由于池塘高密度精养,放养密度过大,大量投喂饲料,导致水体易恶化,有害生物产生过多,使鱼体抗病力下降,导致鱼发生病害。

3.1池塘条件因素

面积小的池塘水温和水质变化较大,鱼病发生的几率较面积大的池塘高。有的池塘多年未干塘,淤泥过厚,病原体含量高,有毒有害化学指标偏高,未清过塘又未做好池水调控和消毒处理,这类池塘鱼病发病率较高。

3.2人为因素

鱼种投放密度与比例不当,饲养管理和操作不慎,易造成鱼体受伤,鱼体体质下降,从而鱼易受到病原体攻击导致生病。若没有把好苗种引种关,引进有病的苗种易导致病原体的传播和扩散。因此,应引进健康优质鱼种,减少病害发生[1-2]。

3.3水环境因素

池塘水温和透明度影响鱼类生长,透明度下降会使病原体繁殖速度加快,导致鱼易生病。池塘中溶氧量低于4mg/L,pH值小于7.5或大于8.5、氨氮含量0.2mg/L以上时,鱼发病率较高。溶氧不足时鱼易感染烂鳃病,pH值小于7.0时鱼易患细菌病,氨氮高时易发生出血性疾病,浮游生物和病原体生物含量高时消耗了水体中大量氧气,也易导致鱼发病率增高。

4预防措施

4.1日常消毒与管理

一是注意进行科学消毒。鱼种下塘前对池塘进行消毒,鱼种下塘时对鱼体进行消毒;各种生产用具专塘专用,并定期消毒,以免交叉感染;定期对养殖场消毒,鱼病流行期在食场用漂白粉挂袋消毒。二是遵循养殖生产投喂“四定”原则,即定质、定量、定时、定点,关注水温和天气变化,适时开增氧机,保持水中溶氧,注意调节pH值,保持水质清新。三是加强池水水源管理,警惕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水质流入池塘,保证水源符合渔业用水标准,苗种购进时确保运输水源、器皿、设施、工具等无病原体污染,切断病原体传播途径,确保养殖品种健康。四是加强饲养管理。注意观察池塘水质变化和鱼的摄食情况,调控水质可在养殖水体中加入有益微生物(如光合细菌),可有效去除水中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达到净化水质、改善养殖环境和预防鱼病发生的目的[3-4]。

4.2针对性预防

预防草鱼烂鳃病、肠炎病等要注意保持水质清新,投喂新鲜青饲料,不喂霉烂变质饲料,定期用生石灰或二氧化氯对水体进行消毒,易发烂鳃病的鱼池不允许使用未经发酵的有机肥,发生烂鳃病的池塘严禁使用碱性消毒剂(如生石灰),以防病情加重;预防鲢鱼、鳙鱼细菌性败血症,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应小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如受伤应用盐水浸泡病鱼等方法处理;重大鱼病发生时,按照《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的规定,及时如实上报相关部门,并采取有效措施如隔离、消毒和无害化处理,防止疫病的进一步蔓延[5]。

5治疗方法

5.1细菌性败血症

全池泼洒含氯石灰(漂白粉)或漂白精(有效氯60%~65%),每次用量为含氯石灰1g/m3水体,漂白精0.3~0.5g/m3水体;大黄每次用量为2.5~3.7g/m3水体,先将大黄用20倍重量的0.3%氨水浸泡提效后,连水带渣全池泼洒,疾病流行季节15d泼洒1次;氟苯尼考或甲矾霉素,每次用量为15~20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3~5d;复方新诺明,每次用量为50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5d,首次用量加倍;庆大霉素,每次用量为10~30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3~5d为一个疗程。

5.2细菌性疾病

养殖水体用二氧化氯、三氯异氰脲酸粉或聚维酮碘溶液等消毒剂消毒,每日1次,连用2次,或间隔1d用1次;同时在饲料中拌入氯苯尼考粉、诺氟沙星粉或加矾霉素粉等敏感抗菌药投喂,用量为10~15mg/kg体重,细菌性肠炎病还要在饲料中加大蒜素,每100kg鱼用大蒜素2g和食盐50g拌成药饵,每日1次,连用3~7d。

5.3寄生虫疾病

用0.7mg/L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或用苦楝叶450kg/hm2,煎汁全池泼洒,每日1次,连续泼洒2d。小瓜虫病,对于1m水深水面,用辣椒粉3150g/hm2、生姜干片1500g/hm2煎成375kg/hm2溶液,全池泼洒,每日1次,连续泼洒2d,或用亚甲基蓝2g/m3对水全池泼洒,每隔3d泼洒1次,连续泼洒3次。

5.4细菌性烂鳃病

18%溴氯海因每次用量为0.2~0.3g/m3,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d防治1次;盐酸土霉素,每次用量为20~30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3~5d;或用诺氟沙星30mg/kg体重或氧氟沙星10mg/kg体重,或氟甲喹20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3~5d;复方新诺明,每次用量为50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5d,首次用量加倍。

5.5赤皮病

18%溴氯海因每次用量0.2~0.3g/m3水体,疾病流行季节,15d全池泼洒1次;大黄每次用量2.5~3.7g/m3水体,先将大黄用20倍重量的0.3%氨水浸泡提效后,连水带渣全池泼洒,疾病流行季节15d防治1次;或用诺氟沙星30mg/kg体重或氧氟沙星10mg/kg体重,或氟甲喹30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3~5d;氟苯尼考或甲矾霉素,每次用量为5~15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3~5d;复方新诺明,每次用量50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5d,首次用量加倍;磺胺间甲养嘧啶,每次用量为30~50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3~5d,首次用量加倍。

5.6细菌性肠炎病

18%溴氯海因每次用量为0.2~0.3g/m3水体,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d防治1次;将穿心莲40g、大青叶30g、黄芩5g、桑白皮10g和白矾5g,打成粉后与1kg饲料拌喂;磺胺-2、6-二甲氧嘧啶,每次用量为50mg/kg体重,从第2天起,每次用量改为25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7d;诺氟沙星,每次用量10~30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2次,连用3~5d。

5.7烂尾病

45%苯扎溴铵溶液,每次用量为0.22~0.33mL/m3水体,全池泼洒,2~3d防治1次,连用2~3次;复方磺胺二甲嘧啶粉,每次用量为1kg饲料20g,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4~6d;5%诺氟沙星粉,每次用量为1kg饲料4~8g,拌饲投喂,每日2次,连用5~7d。

5.8打印病

10%聚维酮碘溶液,每次用量为0.5~1.0mL/m3水体,每日1次,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d防治1次;或用含氯石灰(漂白粉)1.0~1.5g/m3或20%二氯异氰脲酸钠0.3~0.6g/m3水体,或30%三氯异氰脲酸粉0.2~0.5g/m3水体,或8%二氧化氯0.1~0.3g/m3水体,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d防治1次;诺氟沙星每次用量30mg/kg体重或氧氟沙星10mg/kg体重,或氟甲喹20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3~5d;氟苯尼考或甲矾霉素,每次用量为5~15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3~5d;复方新诺明,每次用量为50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用5d,首次用量加倍。

6中草药在鱼病防治中的应用

传统渔药虽然对鱼类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同时也带来了鱼类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药残及养殖水域产生污染等问题。中草药是天然物质、绿色植物,具有低毒、高效、抗药性不显著、资源丰富、性能多样、绿色环保等诸多优点,适合鱼类的群体性疾病防治,对提高水产品质量、解决药残问题,发展无公害水产养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水产养殖上使用的中草药种类较多,不同种类其药物功效不同,应用效果也较显著。

7结语

鱼病的发生在渔业生产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其发生要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养殖户要充分掌握鱼病的流行季节和防治方法,按照养殖规范流程进行渔业生产,遵循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避免和减少鱼病的发生,减少经济损失,降低环境污染,取得最佳的养殖经济效益。

8参考文献

[1]汪开毓,肖丹.鱼类疾病诊疗原色图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张凯,李新国,焦长军.鱼病的类型及防治方法[J].黑龙江水产,2006(6):29-30.

[3]袁武珍,邓冰.鱼病的综合预防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1):51-52.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方法篇10

1.水质调控问题。从近几年大量病例的分析来看,夏季高温季节鱼病增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养殖水体中有机质过多,造成水质不良而引发。20世纪80年代中期,应用颗粒饲料进行水产养殖开始在全国推广,养殖鱼类的品种转向了以摄食鱼类为主体,在产量和技术上都得到了新的发展,而这种养殖模式造成的最大问题是鱼类排泄物剧增,水体的有机质污染加剧,养殖水体缺氧而亚硝酸盐和氨态氮等有害物质含量上升,鱼类病害增多,养殖成本上升,效益下滑。在这种情况下,养殖户仍用肥水养鱼的方法来调控水质,大量使用有机粪肥,加速了养殖水体有机质的污染,使养殖水质调控(尤其在夏季)十分困难。这种用肥水养鱼的水质调控方法来管理应用颗粒饲料精养摄食鱼类的养殖水质,是目前鱼病尤其是夏季鱼病增多的主要因素。

2.鱼病防治问题。在鱼病防治方面,通常采用“先杀虫,后消毒,无病则防,有病则治”的方法,在高密度精养以及夏季高温的情况下,这种方法不但不实用,而且往往会造成水质变坏的恶果,这也是养殖管理上的一个误区。杀虫药物和消毒药物都会杀死养殖水体中的浮游生物,使水质变清,水体透明度增加,溶解氧含量下降,造成缺氧泛塘或是亚硝酸盐、氨态氮含量上升,鱼类不摄食呈中毒状或鱼病暴发。

3.养殖密度问题。池塘的水质在有机质污染和自净能力相平衡的情况下是稳定的,当养殖密度上升,鱼类排泄物增加,有机质污染超过池塘自净能力时,水质不稳定而极易变坏,鱼病增多。在持续高温的夏季,养殖水体的分层现象特别严重,池底总是处于缺氧状态,非常容易使亚硝酸盐和氨态氮等有害物质浓度增加,水质调控更加困难,容易暴发各种鱼病。

4.饲料问题。饲料质量不高、选用不当等也是引发鱼病的重要原因。使用低质饲料,容易造成鱼类营养不良、肝脏色淡、胆囊增大并变色,在高温季节鱼体因抵抗力差而感染各种疾病。若饲料中含有不良的促生长素、违禁药物或是变质原料,长期被鱼类摄食后,也容易造成机体组织病变,在环境突变的情况下会诱发各种疾病或出血性死亡。使用低质饲料,养殖鱼类的排泄量大,特别容易加剧水体的污染,使水质难以控制,各种病害增加。投喂量过多,造成鱼体肠道总是处于充实状态,一方面饲料利用差,排泄多,污染水体;另一方面易造成鱼体消化不良,肠道产生病变。

二、高温季节鱼病防治的办法

1.水质调控方面。使用颗粒饲料进行精养的高产池塘,一般来说养殖水体中有机质沉积较多,在养殖管理上绝不能用肥水养鱼的理论来调控水质,而应做到:每年坚持用生石灰清塘,且坚持不用或少用有机粪肥。春季水质清瘦、水体透明度大时,可用氮肥加磷肥来调水。在夏季水温高的情况下,如水质突变、藻类死亡、水体透明度增大,绝不能用氮肥来肥水,而要适当应用底质改良药物和少量磷酸二氢钙,结合换水和多开增氧机即可。

2.鱼病防治。一方面在夏季持续高温的情况下,养殖水体的分层现象特别严重,水体上、下层对流停止,下层水体处于缺氧状态,缺氧分解的各种有害物质大量产生,亚硝酸盐或氨态氮含量较高,容易暴发各种鱼病,因此应常用环保型的底质改良药物和增氧药物来调节水质,白天加开增氧机,即使暴发鱼病也必须用调水加内服药物来治疗。另一方面,高温季节防治鱼病不能大面积用药,以防造成水质突变而加重病情,应查清病因,在喂鱼时用适量药物在水中溶解后泼洒在饲料台附近,形成“药浴”环境,采取以内服为主,食场消毒为辅,结合调水的治疗方法为好。

3.养殖密度。养殖密度要科学、合理,使池塘的自净能力与有机质污染量基本平衡。一方面,按计划产量来放养鱼种,产量的设定要根据池塘条件、配套设施状况和技术水平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