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融合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5:55

农文旅融合定义篇1

(一)多产融合

多产融合就是现代社会分工与合作的产物,目前学术界对多产融合的概念仍没有做出最明确的定义。欧洲委员会绿皮书定义把产业融合解释为“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融合”。美国学者Yoffie[1]将融合定义为数字技术的采用促进原本独立的产品进行融合。罗燕梅给出的产业融合定义是现代科技进步和管制的放松,触发产业间的技术融合,产业边界由此变得模糊,导致原有市场中的产品和需求特征发生改变,导致融合产业的企业之间出现新的竞合关系,最终导致原有产业界限模糊和重新划分。李美云认为产业融合是指原本分立的一个或者多个产业之间产业界限的消弱或模糊化从而直接改变彼此企业之间竞合关系的过程。从以上定义可以发现多产融合最早发生在信息科技领域,在此领域得到了广泛利用和发展。科学技术带动产业变化的同时产业也在带动科学的进步两者不存在绝对主导方。多产融合也不完全是体现在科学信息技术领域,在其他领域同样存在。基于以上的定义,结合本文研究,笔者将多产融合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产业进行合作所产生的产业界线模糊和产业磨合,最终进行产业延伸和创新的过程。

(二)现代农业旅游

现代农业旅游实际上就是多产融合的产物,它是通过农业、工业以及旅游业相互交叉融合形成的一种旅游新业态。通过考察现有的农业资源挖掘出具有旅游价值的部分,并以旅游活动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新的旅游形式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旅游产业的内容,扩大了旅游产品的种类与数量,促进了整体产业的结构优化。现代农业旅游是以农业资源为主体,通过科学技术辅助并以旅游服务来表现的产业经营形式。多产融合是现代农业旅游的根本属性,它们在相互交叉与融合的过程中衍生出了新的产品、新的旅游业态以及新的产业经济增长方式。

二、光泽县圣农现代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一)圣农企业现代农业旅游发展

圣农企业是一家集专业化、系统化、社会化、管理化于一身的现代农业产业化企业。该企业集饲料加工、苗鸡孵化、饲养等原材料生产、食品深加工、产品销售一体化,是我国同行业之间现代化程度较高的联合型白羽肉鸡生产农业食品企业。与此同时企业将通过合资、新设等不同方式持续致力于完善企业产业链,从而使其整体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在企业发展趋势上,当前企业已经实施增发收购关联企业福建圣农食品有限公司的议案,为公司现有产业链将向下延伸至鸡肉制品加工领域,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增加保证。圣农企业规模大、鸡类产品丰富,机械化无菌生产,可供游客参观,了解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及其文化,亲身体验家畜养殖过程,对农业文化进行科普教育宣传。2013年政府提出“圣农产业游景区”规划,积极开展圣农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申报工作。南平市旅游局协助引荐高端旅游规划单位,对圣农旅游产业游发展进行编制规划,以便于省级和部级工农业旅游示范园区的申报工作,结合打造生态食品城,协调有关部门,在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圣农现代农业旅游发展优势与机遇

(1)企业和旅游行业需求现代社会旅游行业发展迅速,由最初观光与休闲旅游到参与式体验旅游再到现在的乡村旅游,单一的旅游项目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从原有的单一旅游消费观念慢慢向复合型旅游消费观念转变的表现,多种样式的旅游形式融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现代社会工农业发展迅速导致社会环境污染严重,人们越来越注重环境的生态保护,从追求都市旅游慢慢转向乡村生态休闲旅游,感受自然,返璞归真成为现代旅游的新宠。圣农企业是以养殖白羽种鸡以及鸡肉加工为主的现代型农业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就必然存在着大量的废弃物。虽然该企业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优势,但其真正得以成功是得益于如何更好地保护其生态环境。该企业采用一主三副的模式来解决生产过程中引起的污染问题,最终保证了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一主三副产业链事实上就是一个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就是种鸡饲养、鸡苗孵化、加工饲料、肉鸡饲养、屠宰鸡、加工食品与深加工产品销售为一体的主业链。同时通过对鸡的毛、血、油、骨架、胆等等废弃物进行加工生产出再生动物蛋白,作为其他养殖业的饲料并加以开发和利用的一种副业链。再通过对有机肥的开发和利用形成又一副业。最后进行鸡粪生物能源发电形成第三副业。最终做到产业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化废为宝,获得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圣农企业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决抵制以环境代价换取经济利益的企业文化与现代社会旅游理念相吻合。同时圣农生态环境保障是企业发展现代农业旅游的力量源泉。

(2)政策优势高铁时代的到来是旅游业发展的机遇。2013年福建旅游局、中国旅游报社在福州举行“高铁时代福建旅游发展机遇与对策”研讨会。会中朱华局长指出,福建高铁路网的逐步形成,高铁旅游所产生的“虹吸效应”、“辐射效应”以及“联动效应”也相继显现,高铁沿线形成了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它将打破原有旅游市场的距离理论,对区域旅游的传统格局进行冲击,高铁线路周边的客源流向也将发生变动。福建高铁网相继完善,通往武夷山的京福高铁即将完成,光泽位于大武夷旅游区内,高铁时代的到来为企业发展现代农业旅游带来新的机遇。《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近年来福建省工农旅游受到省内政府的大力支持,现代农业的推进与发展正是旅游业新业态发展的需要,将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融合所形成的现代农业旅游是旅游业的需要和创新。2013年,中共光泽县委、县政府正式出台《中共光泽县委、光泽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以生态建设为前提,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绿色经济崛起的先导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文化、生态、休闲度假和商务会展旅游项目。规划至2017年,光泽县旅游接待总人数力争突破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9亿元。

(3)完善大武夷旅游圈的需求

武夷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在国内外享誉盛名。加大武夷旅游圈建设成为当地旅游发展的重要工程之一。目前武夷山旅游开发的旅游项目主要有观光旅游、休闲生态旅游(即乡村旅游)、文化养生旅游等,然而在现代农业旅游方面却是空白。这对光泽圣农企业来说是一个发展的机遇,首先在地理位置上该企业临近武夷山旅游区,这为其融入大武夷旅游提供了基础。其次,企业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科技力量,同时在社会上享有一定知名度为企业发展旅游业做足了造势的准备。最后,福建武夷山动车组的开通必然带动武夷山周边地区的旅游发展。因此,构建大武夷旅游圈已经变的迫不及待了,大武夷旅游圈的构建需要圣农企业的加入。

(三)圣农多产融合优势

多产融合中实现产品价值提升,企业利用旅游发展宣传企业产品,设计旅游纪念产品,使得原本单一产品价值得到提升;企业产值增加,在取得旅游收益外也可通过特色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发展吸引更多消费者从而促进企业产品销售。从而增加企业的总产值,对企业产业发展方向提供一定依据;企业市场竞争力增强,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使企业原有市场扩大,增加了企业与其他行业的合作机会,同时使企业的人力物力资源得到了更好的提升,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多产融合视角下光泽县圣农现代农业旅游发展途径

(一)拓宽产业链,加快产业融合发展

多产融合旅游的发展思路是通过农业旅游的开展,进行资源配置和资源整合,加快旅游业与农业、工业、服务业、文化产业等的融合,拓展旅游产业链,构建旅游产业价值体系,最终实现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同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延伸和拓展价值链,实现价值体系的整体增值是农业旅游发展的基本策略。光泽圣农企业是饲料加工、苗鸡孵化、饲养等原材料生产、食品深加工、产品销售一体化的联合型白羽肉鸡生产农业食品企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度较低,对农业原材料也仅限于初级的加工阶段,原料深加工、科技研发等产业存在空白。以核心资源为主,开发延伸产品、支撑产品、衍生产品也没成熟。因此,实现“农业+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的高度融合。另一方面,通过农业旅游的开展,在深度上融合农副产业的技术链、价值链,在广度上加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深化农业产品深加工,拓展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注重产品开发,延伸农业产品生产链,从原有的食品粗加工向餐饮业延伸。以企业生产的食品为核心同时进行食品的餐饮贸易销售,使得企业实现科学化、专业化生产与整条产业链的完美对接。圣农企业拥有自己的物流体系,该体系原为企业产品销售专用,在未来旅游物流中可以达到极佳的辅助作用。从初期简单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到后期的深度融合,注重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研发自己的特色产品、主导产品、创意精品等。

(二)模糊产业界线,资源多元化整合

企业原有产业不再作为独立的产业而是与旅游业结合发展,原有的农业发展资源也将变成一定功能的旅游吸引物。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资源上同样要与旅游业互补共享。圣农企业应利用农业上的资源特色,进行多元素资源整合,加强旅游产品体系的纵向与横向建设,延伸企业产业链。例如,在圣农现代农业园区举办以白羽鸡养殖技术为主题的科学农业生产技术讨论会,将科学教育与农业产业融合形成具有科普性质的现代农业旅游活动。圣农也可以与会展业融合举办特色现代农业产品展览,结合当地民俗特色形成具有地域农业特色和文化背景的会展旅游活动。

(三)突出企业文化,创新现代农业旅游产品

促进农业产业产品的创新与优化,产业融合是为了适应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新服务应运而生。这也就促使圣农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在产品生产上更是不断创新,向市场需求靠拢。现代农业与旅游业延伸互补资源整合,将圣农企业农业发展的特色产品(白羽鸡)与现代先进养殖技术等特色资源作为旅游吸引物进行旅游项目开发,游客可以对其新意、奇特、先进、有趣的部分进行知识了解和体验。同时结合旅游六要素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上的延伸。力求做到以企业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产业发展。

(四)结合周边旅游地共同开发,树立现代农业旅游品牌

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结合周围旅游环境突出宣传现代农业旅游项目以吸引游客。以该县市为核心,重点吸引周末家庭自驾车一至两日游群体。以旅游服务的理念经营企业现代农业发展,面向全国的发展传统农业旅游外增加生态休闲度假游、科普旅游,面向各类群众,提高知名度。后期利用企业农产品资源和当地农村特色风俗与节庆发展特色农家乐餐馆与民宿、精品蔬果观光与采摘、白羽鸡养殖及科普教育等相关产品。与武夷山景区、邵武温泉景区共同发展,组建集观光体验旅游、温泉养生旅游、现代农业旅游于一体的旅游线路,以达到周边旅游地的共同发展。树立圣农旅游品牌,企业现代农业旅游想要取得更大空间的发展必然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成立部分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品牌。如舟山沈家门渔港、奉化市滕头村等都是当地的旅游品牌建设项目。将圣农现代农业旅游建设成具有高知名度的品牌旅游项目最终使得圣农成为既具有现代性又具有地方特色的核心旅游吸引物。

(五)紧抓大武夷旅游发展机遇,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在大武夷旅游发展圈的背景下,紧抓旅游发展机遇,围绕“资源共享、客源共济、市场共拓、品牌共树”的原则,积极展开与其他旅游景点交流与合作,加强旅游管理人才、专业人才的引进。经营过程中,坚持理念提升原则,坚持贴近产业、贴近游客、贴近自然的理念,围绕核心资源,紧紧把握现阶段都市人群的休闲度假需求,开发特色现代农业旅游产品,规范服务与经营。

四、结论

农文旅融合定义篇2

关键词:农业产业园建设;大数据;多元发展

1农业产业园建设

(1)健全现代农业产业园基础设施,实现高科技精准农业。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业产业园、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此基础上,应该将高科技引入到农业产业园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的引入会对农业产业园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使得农业产业园向着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前进,同时也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丰富精神生活,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高科技对产业有更高的要求,更高的标准,从而实现高科技的精准农业。(2)完善大数据控制系统。当今时代是大数据时代,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这一有利资源,不仅适应了时代的潮流,也是对大数据应用的一个发展,同时也会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重要的作用巨大的变革,大数据的发展影响了整个社会,当然对于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大数据控制系统的完善,会让整个产业变得高效快速,提高效率,增加产能,促进生产的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完善大数据控制系统对于社会的各个行业、各个部门都是有利的,充分利用大数据让其为我们提供更好的生活。(3)丰富产业园游乐项目,促进多元化发展。增设亲子游乐设施,让家长带着孩子一起玩,增进家长和孩子的情感,让家长言传身教,促进孩子茁壮成长,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在玩耍中培养乐趣,在玩耍中收获喜悦,在玩耍中掌握知识,领略大自然的美好,体会生活的乐趣。(4)增设实体体验基地。比如:采摘园,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去采摘园采摘,让孩子亲近自然,亲自动手体会收获的喜悦,体验农民的生活,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勤俭节约的品质。还有自主种植基地,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到种植基地进行种植,可以经常来种植基地浇水松土,对自己种的植物进行呵护与管理,体会劳动的价值,体会其中的乐趣,培养孩子自主动手的能力,劳逸结合促进身心健康发展。(5)加强与红色旅游景区联系。建设红色旅游景区项目,由农业园发团,带领儿童参观景区,并与本农业园游玩相结合,制定旅游套餐,在红色旅游景区设置讲解团、记者团,由讲解团的人员带领孩子们旅游观光,为孩子们讲解红色文化,由记者团的记者对旅游观光后的小朋友进行采访,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心情,同时可以让孩子们做讲解人员,做记者,对他们了解的内容进行介绍,体会不同角色所带来的乐趣,从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增设团体活动课程、访学游学课程,让孩子们自主提问,自主询问周围的人员,积极主动的学习红色文化,让他们能够牢牢记住红色知识、红色文化,让红色深入人心。

农文旅融合定义篇3

(一)旅游产业和农牧业发展态势的趋同性

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一些相关产业也得到了促进。其中,较为明显的表现是农牧业在近年来稳步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牧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取得了粮食丰收、经济作物较快发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好成绩。自2000年以来,旅游产业发展和农牧业经济呈现同向变化趋势。这一变化通过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来反映。1.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增加值对比分析2000年以来,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总体上均出现增长的趋势。旅游综合收入从2001年的7.505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26.4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38.08%。以2001年为基期,农牧业增加值从2001年的37.47亿元上升到了2012年的80.41亿元,年均涨幅为4.17%。总的来看,2001年到2012年间,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都表现为上升趋势。2.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增加值的增幅对比分析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幅度)表现出阶段性。旅游产业是敏感性产业,受2003年的SaRS和2008年3·1影响,2003年与2008年旅游综合收入都出现低谷。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以后,旅游综合收入出现迅速发展的态势。2006至2007年间,旅游综合收入平均增速为59.15%,比11年间的平均增速高出21.07个百分点。2008年3·1之后,旅游综合收入增幅每年成增长态势。2001至2005年间,农牧业增加值的平均涨幅为4.05%,与2001-2012年的年均涨幅4.17%比较接近。2006至2008年间,农牧业增加值的平均涨幅为5.5%,比平均值高出1.33个百分点。2009至2012年间,农牧业增加值的平均涨幅为3.3%,比平均值低0.87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旅游业的波动性较明显,农牧业发展情况较平缓。

(二)旅游产业和农牧业发展趋势的定性分析

乡村旅游是农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体。乡村旅游目的地农牧业景观、农牧业生产、农村劳动力均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且部分农牧业生产要素本身就成为了一项重要乡村旅游吸引力。旅游业同样可以反哺农牧业,乡村旅游业能够吸纳农牧业剩余劳动力、提高农牧业收入、促销农产品。农牧业与旅游业的联动效应已经不言而喻,国内外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两者之间的关系。1.政策扶持与产业融合就而言,200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了《关于扶持和鼓励农牧民群众开展旅游服意的指导意见》,乡村旅游开发活动开始在区内遍地开花。2012年,自治区出台了十二五期间的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经济开始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了五大主题品牌,分别是“雪峰乡村”“高原林村”“高原牧歌”“神奇乡井”“屋脊农庄”[10]。乡村旅游已经与传统的农牧业以及新兴的高原净土产业相融合,依托农牧业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农牧业产品供给以及农牧业原有的人力资本在不断发展。从整体情况来看,乡村旅游经济与国内其他地区存在共同特点。最为明显的一点,即产业融合吸纳了农牧区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农牧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调动农牧民参与旅游开发和服务接待的积极性,提高农牧民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农牧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效率。因此,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农牧业经济效益与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对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与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相比,虽然乡村旅游发展起步晚,发展制约因素较多,而从产业联动的角度分析,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高原农牧业生态景观及农产品、高原特色奶、肉制品等均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产业链结构。农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实现了农牧业产品创新,促进了农牧业结构创新发展。反过来,农牧业的转型与发展为乡村旅游经济注入了活力,同样丰富和发展着乡村旅游经济。2.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的佐证课题组于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期间,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类型的开发模式、不同地理区位、不同发展程度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以昌都地区半农半牧县芒康县为例,该县处于滇藏线与川藏线的交界处,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该县境内沿214国道有一条旅游观光线,观光线周边分布着许多乡村旅游目的地,包括纳西民族乡(又称“盐井”)、曲孜卡温泉度假村等。其中,纳西民族乡的千年古盐田景观及当地农牧民制盐晒盐的劳作方式成为了吸引沿途观光游客的一项重要旅游资源。而旅游经济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人们传统的生产作业方式、保护了非物质文化资源,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复兴。由于旅游业的乘数效应,旅游产业链与农业相衔接,拓展了农牧产品的销售和经营渠道;农牧业的生产要素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为旅游产业提供支持与保障。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乡村旅游产业与农牧业联系地研究已经有了较好地积累。但是,通过广泛的文献检索发现,以实证研究范式分析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内在联系的文献不多。在研究对象方面,以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的报道尚未出现。综合上述论述,结合2000年以来农牧业和旅游产业经济发展趋势及相关数据,我们提出研究假设:在大力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已经开始融合,旅游产业与农牧业之间存在双向影响的关系。

二、旅游产业发展与农牧业经济增长的VaR和脉冲响应分析

产业融合与产业关联一直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一般认为:产业耦合是对产业关联与产业融合在物理学方面的形容。研究人员将“耦合”这一概念引入产业经济研究当中,用来解释经济系统的不同子系统之间在运行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协调与制约的现象。纵观国内外关于产业耦合、产业关联的研究报道,可以看出该方面的研究已经从最初的概念辨析、机理剖析等方面,过渡到以定量测度为主且具有多学科交叉特征的研究层面。涉及旅游研究方面,旅游乘数效应研究是产业耦合与产业关联在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研究方面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名词。已经出现的研究报道中,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工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联动、农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研究均有表现。其中,农业与旅游产业的关联研究由来已久。然而,前期的研究文献中出现的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路径、融合动力、融合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实证论述,尚未对于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较为精确地探究。因此,为了探究旅游产业与农牧业之间的内在联动关系,验证本文上述研究假设方向的合理性,采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方法,选取2001~2012年的旅游产业综合收入与农牧业经济增长作为研究变量①。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是一种非结构化的模型,是以时间序列的统计特征为出发点,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冲击影响分析来了解经济系统的动态特征和冲击传导机制,它通常使用最少的经济理论假设[11]。本研究所选用的数据是两列时间序列数据,数据之间的关系缺乏经济理论支撑,故向量自回归模型比较适用于本研究。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常被运用于定量测量两种具有内在关联的事务之间的相关关系。例如,在城镇化研究(郭志义、张耀东,2012)[12]、旅游产业融合与旅游产业协整发展研究(张占涛等,2012)[13]、经济增长与相关问题研究(刘乃全等,2006;李天国,2013)[14-15]、旅游乘数效应研究(胡春林,2007;向延平、蒋才芳,2013)[16-17]等方面。该模型与其他测评方法相结合的运用均有体现。众多的研究成果表明:该方法从深层次角度能够较好地对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揭示。本文在VaR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来分析旅游产业发展与农牧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平稳性检验

经典的线性回归模型通常假定序列是平稳的,或者是一个确定性趋势加上平稳部分,来保证oLS得到的估计量是一致性和具有渐近正态分布的性质。然而,实际中通常遇到的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如果利用经典的模型进行分析则会出现“伪回归”现象[18]。协整分析把非平稳变量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的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平稳性检验是协整分析的前提。本文以旅游综合收入来作为反映旅游产业发展的指标,记为t;以农牧业增加值的变化来衡量农牧业经济增长情况,记为a。为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将t和a分别取自然对数,记为lnt,lna,进一步对两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在显著性水平5%的条件下,lna与lnt的aDF统计量均小于其相应临界值,且D-w检验结果数值接近2,故不存在单位根,认为lna与lnt的序列是平稳的。

(二)VaR模型估计和脉冲响应分析

VaR模型所依托的理论假设较少。在进行短期预测预防与分析方面非常方便,尤其是在对外生变量预测较为困难或者短期内对某些不确定因素难以把握的情况下,利用VaR模型具备较强的便利性[19]。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了在一个扰动项上加上一个一次性的冲击,对于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所造成的影响,因此能够比较直现地描述变量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根据由模型的aiC和SC最小值来判断变量的滞后期,通过eviews3.0软件可以得到模型的滞后期为2,进一步得出了VaR(2)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2)。以Lna和Lnt为解释变量的两回归函数的D-w值分别为1.8323和1.7646,可以认为,随机误差项不存在自相关性。可决系数结果表明第一个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不如第二个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高。在实际应用中,VaR模型的主要用处是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在建立VaR模型的基础上,利用eviews3.0来分析旅游综合收入与农牧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脉冲响应和差分分解结果如图1、图2、表3、表4所示。图2与图3描绘出了分别给两变量施加一个单位标准差的冲击后所带来的动态影响。图2显示,农牧业增加值的冲击对于旅游综合收入具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本期给农牧业增加值一个单位标准差的正冲击后,从第二期开始,旅游综合收入开始正向变动,并达到峰值4.21%;在第3期到第10期之间出现平稳趋势。在方差分解中,农牧业增加值对旅游收入波动的贡献小幅波动后逐渐呈平稳趋势,最大贡献值为60.58%。表明当农牧业增加值受到外界条件的某一冲击后,通过市场传递给旅游业,给旅游收入带来同向的冲击,即农牧业增加值对于旅游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的影响,且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从图3可以看出,当在本期对旅游综合收入给一个单位标准差的正冲击后,在当期农牧业经济增长便开始正向变动,增加了约0.4%。随后2期达到峰值1.4%,第4期下降到最低点1.0%,在以后几期逐渐趋于平稳。在10期内,旅游综合收入冲击对于农牧业增加值的影响是正向的,且在长期逐渐趋于平稳。从方差分解的数值可以看出,旅游综合收入冲击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波动影响的最大贡献值为89.68%。研究结论表明:当旅游综合收入受到外界条件的某一冲击后,给农牧业增加值带来同向的变动,并且这种影响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

三、研究结论

农文旅融合定义篇4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实践证明,农业旅游不仅经济效益显著,还在维护和建设生态自然环境、促进农村地区多元化发展、引导城乡居民互动与融合、发扬传承农业文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应当说,农业旅游受到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成为近年来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上海农业旅游起步较早,经过多年发展其市场空间逐步扩大,已经具有多个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景点,并融合到全市旅游一体化的体系中。鉴于农业旅游在今后将可能发挥出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贡献,从动力机制的角度开展研究,探寻上海农业旅游的成长路径,对指导其进一步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上海农业旅游概述

1.1农业旅游的一般概念

农业旅游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交叉融合而成的新型业态,通过开发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来实现旅游活动范围向物质产业部门的延伸。农业旅游的兴起可以从3个角度解释。从产业融合的角度看,农业旅游的发生背景基本与城镇化发展同步,是在城乡互动中探索出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有效途径之一[1]。从消费者行为的角度看,由于农业旅游的内容介于观赏自然风景和品味人文风貌之间,因此它迎合了游客寻求多种旅游体验和追求闲暇享受的心理需求,可以说“农业旅游的根本动机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回归,是人类从心理上否定了逃离自然的行为后,所产生的寻求心灵归宿的特殊情结。”[2]从农业多功能性的角度看,农业旅游汇集了人们对现代农业的多元化功能需求,经济生产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分别对应了它发展的载体、诱因、关键和依托[3]。

1.2上海农业旅游的发展脉络

1.2.1发展阶段上海农业旅游萌发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出现了正式对外营业的农业旅游项目(场所)[4]。以2004年8月总书记到崇明视察前卫村农家乐为分水岭,上海农业旅游经历了探索成长期和成熟扩展期这2个发展阶段。探索成长期中,上海各郊区县结合自有资源分别设计了不同形式的农业旅游项目,开创了沪上农业与农村转型发展的先河。1991年,南汇县(现为浦东新区)举办了第1届桃花节;1995年,孙桥农业园区成为首家对外开放的现代都市农业园区;2000年,崇明县前卫村农家乐成为正式挂牌营业的第1家[5]。上述农业旅游项目的成功,使同类经营场所在这一阶段相继涌现,截至2004年,上海郊区有建成和在建的农业旅游景点约40处[4]。粗放式、散点化是该阶段农业旅游的发展特点。成熟扩展期中,基于本市和国内外其他地区的实践经验,上海相关管理部门对发展农业旅游有了新认识,加大了对其建设的科学指导力度。2005年、2006年和2009年,上海市农委先后出台《关于推进本市农业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上海乡村旅游三年行动计划(2006—2008年)》、《关于加快推进本市农业旅游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这些指导性文件强调了农业旅游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鼓励多种经营主体的参与和提高组织化程度,突出旅游项目的层次和市场结构的设计,布局重点发展区域和开发对象,并给予政策帮扶和资金补贴(2009年上海市对63个农业旅游专项扶持资金项目安排补贴金额共计3430万元)。据上海市旅游局统计,2009年末上海已建成各类农业旅游景点100多个,年接待规模达万人以上的农业旅游景点约70多个,全市涉农旅游总人数约1000万人次,同比2008年增长15%以上,直接带动各类涉农总收入15亿元,解决当地农民就业约3万人(包括季节性就业)[6]。

1.2.2主要类型上海农业发展目标是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因此对农业旅游类型的选择也遵循这一目标。根据有关部门的表述,目前上海农业旅游的类型主要有专题性观光农园、综合性农业公园、农家乐、人工生态林公园、农业旅游节庆5种[7]。应该说这样的分类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也能够囊括当下上海市民及外来游客认知和参与的游玩项目(表1)。

2上海农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

与全国各地一样,上海农业旅游从尝试推出到产业化开发,从市民的猎奇到喜闻乐见,反映出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交错区域系统中乡村和城镇生活状态的融合。农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乡村和城镇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在空间上的流动促成了推动农业旅游发展的各种力量模式的生成[8]。

2.1基本理论

2.1.1动力和动力机制从广义上讲,动力泛指推动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力量。根据形成原因,可以将其划分为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根据作用方式,可以将其划分为直接动力与间接动力;根据作用强度,可以将其划分为主导动力与辅助动力[9]。动力具有方向性、动态性、加和性3个特征。所谓动力机制,是指一个社会、区域、业态赖以运动、发展、变化的不同层级的关系和其产生的推动力量,以及它们产生、传导并发生作用的过程、机理与方式,其本质是描述动力与事物运动与发展的内在联系[10]。动力机制具有抽象性、整体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它反映的是事物运行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一般规律,并且引导着相应的制度安排。

2.1.2农业旅游的动力机制体系农业旅游隶属于大旅游的范畴,因此其动力机制也是一个多因子、综合性的驱动程序,并且符合旅游业依托推力和引力(拉力)双重作用下发展的一般规律。农业旅游的动力机制由一个完整的运行体系组成,包括需求系统、引力系统、中介系统和农村支持系统[11]。需求系统是以人对旅游的消费需求为原始推动力,促使农村农业地区提供相应的产品服务;引力系统的作用是通过物质和非物质2种载体激发游客参与农业旅游的兴趣;中介系统是上述2个系统的纽带,负责信息的交互传递,各类传媒机构、旅行社就是该系统中的一员;农村支持系统主要负责农村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它是农业旅游动力机制可持续运行的重要保障。

2.2上海农业旅游动力机制解析

2.2.1机制的形成各地实践证明,农业旅游的发展源于其内在的动力机制。农业旅游发展的过程也是动力机制运行体系完善的过程。与全国各地一样,上海农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具有普适性,但地域差异的客观存在也使其具有自身的机制形成。在上海农业旅游的2个发展阶段中,动力机制先后依托了不同性质的“力”。第1阶段初期,生产力的解放使农业在专注生产的同时也开始关注经营,如何开发和有效利用农村土地及相关资源,成为当时村民思考的内容。部分地区成功的探索纷纷为后继者效仿,各类农业旅游的雏形得以生成。体制变化引发的动力占主导地位。第1阶段中后期,上海市场经济已呈现繁荣迹象,农业旅游项目面向市场化的运营得到广泛接受,产品开发和理念包装更加成熟。可以看见,市场动力逐渐取代了体制改革动力,成为动力机制的核心。值得一提的是,该阶段也实现了上海农村地区人与人交往由传统的社会性向经济性的转变,这也对农业旅游后续发展有积极影响[12]。第2阶段起,农业旅游在上海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对农村发展的作用已经奠定。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生存和壮大是各处农业旅游景点发展的必然要求。打造品牌特色成为当地旅游产品的标志及示范是此时的发展方向,形象动力融入了已有的机制中。如今,随着创新型社会建设的启动,以及对农业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的再认识,社会动力成为上海农业旅游发展的又一促进作用。改革动力、市场动力、形象动力和社会动力组成了上海农业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全部,4者是相辅相成的,但力的作用大小并没有平均分配,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而且,它们对动力机制整体运行体系的4个系统的有机融合有积极影响。

2.2.2机制的运行上海农业旅游动力机制的运行,需要内部和外部力的作用。改革动力、市场动力、形象动力和社会动力推动了动力机制的形成,在其运行过程中,这4个力既有内生的部分,也有外生的部分。内生的部分可以概称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它是内源性的力量,是农村居民对改善自身生活条件、农村地区对谋求自我发展的内部需求。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的强弱,取决于所在地的资源禀赋条件、内部管理水平、生产特色、村民接收新事物的能力等。不过,无论这个内源性力量的强弱如何,它都是客观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力的方向呈现出单向性。外生的部分可以概称为城市化外援驱动力。城市化的进程促使靠近城市的乡村地区在生活方式、城建格局、产业形态等方面逐步朝城镇化过渡与融合。城市化外援驱动力具有多向性,这就使得不同农业地区由于受到该力的方向不同,催生出不同的农业旅游类型和规模。这2种力的作用是上海农业旅游动力机制良好运行的保障[13]。图1为在成熟的动力机制下上海农业旅游的发展示意图[10]。可以看出,农村、农业和服务业部门在自主创建的同时融合形成农业旅游动力机制的体系,并在若干动力的作用下实现了上海农业旅游的发展。而且,源头到终端的传导过程和终端到源头的回馈过程形成一个循环,做到彼此促进。

农文旅融合定义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农家乐旅游发展历程影响结合

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面对日益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工作压力,都开始向往乡村淳朴的民风、休闲的田园生活以及美丽和谐的自然环境,而农家乐旅游正好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本文从农家乐概念的提出及发展、我国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历程、传统文化对农家乐旅游的影响以及传统文化与农家乐旅游的结合原则等四个方面出发,对我国农家乐旅游发展中传统文化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农家乐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农家乐旅游最早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开展的乡村游,而我国内真正意义的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在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指导下应运而生的。农家乐旅游行业基于农家乐的基本特色,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农家的日常生活,同时还涉及到民间文化以及民俗特色。我国地域广阔,由56个民族组成,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所呈现出的农家乐旅游效果也不同。

农家乐旅游行业作为我国旅游行业的新兴行业,属于生态旅游行业的同时,又不同于生态旅游。在农家乐旅游中,游客追求的是回归自然、感受农家田园的生活气息,同时能够更多的了解农家传统文化,达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农家乐旅游更侧重游客的内心感受。在农家乐旅游中,主要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其分别为:

广义的农家乐源于农业的概念,它包括农、林、牧、副、渔。它是以城郊农民家庭为依托,以田园风光和别有情趣的农家生活为特色,吸引市民来此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体验劳作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

而狭义的农家乐,从购买者的角度来讲,它是指游客在农家田园寻求乐趣,体验与城市生活不同的乡村意味;从经营者的角度来讲,它是指农民利用自家院落所依傍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市民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的旅游形式。

现当代特色旅游的发展历程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在迅速兴起。农家乐旅游行业的发展,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将城市文化与农村的传统文化互为融合,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相互沟通、融入。与此同时,在农家乐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使城市居民感受到农村的特色,同时能够暂时脱离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以及工作压力,身心得到放松。

我国最早的农家乐旅游形式出现在四川省郫县的农科村,当地农民利用自己家栽种的花卉苗木,吸引城市居民来此参观,中午或晚上再为游客提供一餐地道的农家饭。游客不仅可以感受到自然生态的悠美,而且可以体会到浓郁的农家风情。

真正以“农家乐”命名的乡村旅游始于1987年在休闲之都—成都郊区龙泉驿书房村举办的桃花节。这次桃花节把农事活动、乡村田园风光、乡土民俗文化、乡村民居和聚落文化与现代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农家乐旅游已经遍布全国,由于各地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因此农家乐的经营内容也风格迥异。

传统文化对现当代特色旅游的影响

(一)推动旅游发展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不同的地域、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传统文化。换而言之,传统文化是一个地方特有的民族特色,能够真实地反映该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精神风貌。随着当前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一些传统文化也逐渐被城市的现代化、经济化所替代、遗忘,而一些农村地区却由于思想保守或发展进程缓慢仍继承着当地的传统风俗。城市居民在农家乐旅游的过程中,一方面是为了追求当地的田园生活,感受“归园田居”的生活境界,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当地的传统文化,能够更多的了解当地的人文风俗以及生活习惯,达到双方文化上的互补。例如:在贵州贵阳市周边的农村中,当地的苗族人们充分地利用自己少数民族的优势,在发展农家乐旅游的过程中,向游客展示自己本民族的芦笙舞、织锦以及刺绣,同时在展示的过程中,还能够与游客形成互动。这不仅传播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还提高了游客的参与性,从而推动了当地农家乐旅游的发展。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家乐旅游中的不足,推动了农家乐旅游行业的发展。

(二)丰富旅游内涵

农家乐旅游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旅游,在农家乐旅游中,更多的是注重游客的身心感受以及精神享受。然而农家乐的一切田园活动、农田风光只能带给游客精神上的放松,却无法吸引游客的兴趣,久而久之,游客就会回归到原来的城市生活中。若在农家乐旅游中结合着当地的传统文化,不仅能从根本上增加游客的旅游内涵,同时还能促进文化交流。例如:四川的变脸是我国戏剧文化中的瑰宝,在城市生活中,除了在戏院几乎看不到变脸这一神奇的艺术。然而在四川成都周边的农家乐旅游中,游客除了能够感受到当地的田园风光外,还能欣赏到川剧中的变脸艺术,不仅增加了旅游的内涵,同时还吸引了游客的好奇心,使其流连忘返。

农文旅融合定义篇6

[关键词]产业融合;文化产业;理论述评[中图分类号]F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0075-03

产业融合现象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显现,主要表现为两两产业之间原有固定的边界逐渐模糊或消融,并在产业之间的边界处进行融合,甚至发展成新的产业形态,这种现象被称为产业融合。最初,产业融合主要出现在计算机和通信领域,后来扩展到金融、物流等服务性行业,并逐步向制造业和农业渗透扩展。这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扩散为契机的产业间的融合,成为产业价值的主要增长点和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源泉与动力。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初步的产业融合理论。

文化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已经成为一些国家的支柱产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是文化创意,这是一种具有天然渗透特征的要素,使得其更易与相关产业进行融合,拉动双方产业升级,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作为新兴产业,学术界对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相对较晚,大部分文献集中在旅游业、信息产业、金融业这些和文化产业已经出现融合现象的领域,有少部分文献研究文化产业与农业、制造业等其他产业的融合问题。现有文献研究主要涉及文化产业的产业融合的内涵和意义、融合动因、融合模式、融合路径等方面。

1文化产业融合的内涵及意义

任何新现象的出现、新理论的诞生,其研究总是最先从其内涵和外延开始。对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融合的研究自然也不例外。国内外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最先出现融合现象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出发,试图从这些现象中找出产业融合的内涵和意义。

pine和Gilmore(1999)指出,在体验消费时代,文化旅游产业中的供应商之间的激烈竞争会引导他们把产品供应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经营者主要利用文化创意手段和过程,通过引导游客体验去完善自己,来创造新型的经济价值。[1]Richards(2005)认为文化旅游的最大特点在于主动去学习而非被动观赏,如此在实现个人自我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发展。[2]Christenm.Rogerson(2006)以南非为例,专题研究了创意文化对城市旅游的促进作用。[3]国内学者李江敏等(2000)对文化旅游的创造性开发的概念、内涵以及其与传统开发的区别做了探讨。认为文化旅游的创造性开发就是指在对原有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后引入新的文化载体或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揭示出新的文化内涵,从而进行创造性的旅游开发。这种创造包括文化的再开发、文化的引入、文化的创造3个方面内涵,其与传统开发的基本区别是创新。这种创新既包括内容上对文化的创新,也包括形式上开发角度、开发方式的创新。[4]更进一步的认识是陈永正(2007)明确指出,文化旅游与旅游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以创意为前提,文化旅游不过是众多人对于一些人提供的某种创意的体验,其灵魂是创意,把文化旅游定义为创意产业,就为发展文化旅游找到了方向。[5]

刘辛田和刘金元(2010)从产业竞争力角度指明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的意义,认为新时期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耦合式发展是建构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必然选择。[6]蔡旺春和李光明(2011)重点考察了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认为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相互渗透与交叉,提升了制造业的附加值,促进制造业升级,也扩展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7]

2文化产业融合的动因

关于融合的原因,每位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角度的不同各自做出不同的判断。杨颖(2008)指出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因来自三个方面:旅游的体验性、闲暇的二重性以及经营者对经济性回报的追求。[8]董桂玲(2009)对动漫产业和旅游业产业融合的动力系统进行了分析,探讨产业融合的动因,指出动漫业和旅游业之间融合的动力系统由三个子系统构成:推力子系统、引力子系统、支持力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共同推进产业融合的发展。[9]张海燕和王忠云(2010)从产业融合发展的角度,指出技术进步促进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形成,而从产业构成要素的角度,技术进步通过作用于创意这一核心要素的变更而推动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10]

除旅游业外,有学者研究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比如林榅荷和吕庆华(2011)从非公经济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角度分析认为,产业下游化是推动力量,需求高级化是拉动力量,这两种力量推动着非公经济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11]

3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模式

就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方式而言,现有文献的研究基本上都遵循了产业融合理论的一般规律,普遍认为存在三种融合模式:渗透型融合、重组型融合和延伸型融合。如杨娇(2008)率先利用产业融合理论剖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机制,分析了渗透型融合、重组型融合和延伸型融合三种二者融合的模式。[12]蔡旺春和李光明(2011)提出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主要有三种类型:延伸融合、交叉融合与关联融合。[7]焦斌龙和王建功(2009)以文化产业解构传统产业为视角提出了以转化、渗透、提升三大机制,发挥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力和关联效应,以实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13]

当然,大部分学者还是从具体要融合的产业视角出发,提出更贴近所研究的产业的融合模式。如李美云(2008)从旅游景点业与动漫业之间的产业边界特征出发,提出两者融合发展的四种模式:动漫主题公园式融合发展模式、旅游景点动漫化融合发展模式、动漫产业园区景点化发展模式、动漫节会式发展模式。[14]花建(2011)认为文化产业与旅游联动发展存在五大模式:从创意设计到时尚体验的联动模式、从空间再造到创意社区的联动模式、从遗产传承到创意旅游的联动模式、从影视演艺到体验消费的联动模式、从美食产业到创意之都的联动模式。袁俊等(2011)认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产业融合的旅游新产品模式、产业联动的新型旅游营销模式、产业链延伸的文化产业景点化模式。占耀宗和金颖若(2011)通过对旅游资源状况和文化产业发展基础的分析,提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三种类型:旅游业主导类型、主导倾向不突出类型、文化产业主导类型。崔向阳(2008)以南京市为例分析了都市圈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互动关系,提出了两者互动的基本模式: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支撑的信息产业、以信息产业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新型信息文化产业。

4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路径

多数学者分析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提出它们的融合路径。杨娇(2008)指出文化创意旅游产品、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文化创意旅游客源是二者融合的核心三要素,然后分别从供、需、政府、环境四个维度去探讨推动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对策,以促进旅游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12]李美云(2008)认为推动我国动漫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首先要提高认识,形成产业融合共识;其次需要政策支持与法规保障;最后要培养既懂旅游又懂动漫的复合型人才。[14]杨颖(2009)从产业比较视角、业态多样性现象的视角分析了旅游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提出两者融合的三种途径:创意与旅游吸引物的结合、创意与旅游运营模式结合、创意产业的景区化。张海燕和王忠云(2010)基于技术进步的角度,提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策略在于重视科技与民族文化的结合,建立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创新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培养文化科技人才等。[10]

除旅游业外,部分学者研究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路径。Banks(2010)以文化产业与手工业融合为例,认为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对手工业者依赖越来越大,关键是培训合格的手工业者与相关技术人员,才能进一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王鹏(2010)分析了澳门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互动,认为应该融合文化创意产业的积极因素,促进澳门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发展,提升澳门业的创新意识与文化含量,从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澳门特色的创意业。温学勤等(2011)对河北省农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尽快促进三业融合,融特色农业和特色文化产业为一体,以农业为抓手,以休闲旅游为媒介,以文化创意为动力,发展体验农业经济,既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又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林榅荷和吕庆华(2011)以非公经济与文化产业融合为视角进行分析,提出独立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应当实现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协作,提高综合竞争力;拥有自主研发能力、明确和独立的产权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11]

上述文献研究主要从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融合的现状出发,进行现象分析和对策研究。只有少部分学者对融合路径进行了实证分析。如鲍洪杰和王生鹏(2010)在产业集群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关系的分析,建立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系统的指标体系、模型选择、判别标准。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度与系统协同性的关系。张海燕和王忠云(2010)提出从文化旅游业基础竞争力、竞争潜力和环境竞争力三个角度构建出文化旅游竞争力业的评价指标体系。顾江和郭新茹(2010)通过赫芬达尔指数测算法来测算我国各文化产业和高新产业的融合程度,按照赫芬达尔指数的高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对我国30个省区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我国文化产业业态创新、加强政策扶持等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

5对文献的述评

通过前面的文献整理可以发现,目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的融合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旅游业、信息产业、金融业这些和文化产业已经出现融合现象的产业,其中旅游业更是占了多数笔墨;只有少部分文献研究文化产业与农业、制造业等其他产业的融合问题。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是文化创意,这是一种具有天然渗透特征的要素,这种天然渗透性质,使得文化产业融合的领域远不止此,文化产业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与制造业的融合,对经济的突破带动作用的研究应该成为今后产业融合方面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在研究层面上,目前有关文献主要停留在现象分析和对策研究上,大部分文献只是分析具体的案例、描述现象和存在的问题,以期找到融合发展的对策,具有一定抽象度的理论分析比较少,特别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实证分析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对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现象进行一般性理论阐释,并以此为出发点构建能适应文化产业融合环境的理论体系,是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的重点。

在研究方法方面,现有文化产业融合文献的研究方法过于落后,多数文献只是进行简单的定性分析,如现象分析和对策研究等,较少进行定量分析,这可能与目前研究文化产业的学者多集中在人文学科领域有关,今后应该多使用经济学分析方法,从多交叉学科领域对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进行研究。比如使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理论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比较分析中外文化产业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为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拉动作用提供参考和建议;使用数量模型来衡量我国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融合程度,并测算其对双方产业绩效所带来的影响以及我国经济的突破带动作用,从而探求出文化产业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等,这些都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pineB.J.,GilmoreJ.H.theexperienceeconomy[m].massachusett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9.

[2]Richards,G.Creativity:anewStrategicResourcefortourism[J].internationalJournalofCulturalpolicy,2005(9):32-43.

[3]Christianm.Rogerson,creativeindustryandurbantourism:southafricanperspectives[J].UrbanForum,2006(17).

[4]李江敏,李志飞.文化旅游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陈永正.文化旅游的产业属性及其发展战略——以成都市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1).

[6]刘辛田,刘金元.基于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富厚堂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2).

[7]蔡旺春,李光明.中国制造业升级路径的新视角: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2).

[8]杨颖.从业态多样性现象透视旅游业转型发展——以旅游业与创意产业融合为例[J].旅游论坛,2008(3).

[9]董桂玲.动漫业和旅游业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32).

[10]张海燕,王忠云.基于技术进步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0(6).

[11]林榅荷,吕庆华.与文化产业融合:非公经济发展的新视角[J].科技和产业,2011(9).

[12]杨娇.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08.

[13]焦斌龙,王建功.文化产业解构传统产业:机制与路径[J].晋阳学刊,2009(3).

农文旅融合定义篇7

[论文摘要]当前,在金融危机下,乡村旅游已成为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关键角色。乡村旅游能否长远地抓住当前的发展契机,本项目组认为乡村旅游应该由传统的观光游览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具体说来,应处理好乡村旅游本身几个相互矛盾、相互关联的问题:一、乡土性与现代性;二、物质性与精神性;三、功利性与非功利性。

最近,国家旅游局对外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月份我国入境旅游人数为1033.19万人次,同比下降4.42%;过夜旅游人数392.44万人次,同比下降10.82%;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为27.69亿美元,同比下降18.99%。作为弹性消费品,旅游行业与经济周期的关系比较密切,在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旅游消费较为旺盛。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全球旅游市场正进入寒冬时期。但是,整个旅游市场并非铁板一块,根据《经济日报》2009年2月1日的报道,乡村旅游正成为居民欢度春节的重要选择。许多乡村旅游点、温泉度假地、滑雪度假村等预订爆满。乡村旅游已成为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关键角色。

乡村旅游在金融危机中所面临的发展契机并非偶然。黄洁根据心理学家荣格(carlgustavjung)的情结理论,认为乡土情结是引发乡村旅游的根本动机。2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城市居民其实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蕴藏着贴近自然、贴近泥土的渴望。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的速度慢下来了,人们的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也随之慢下来了,人的心态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怀疑、犹豫之后会变得从容、淡定。在这种时候人们开始有时间回过头来观察、反思过去的生活,重新思索生活的意义。乡村区域优美的自然景观、清新洁净的自然环境、淳朴的乡风民俗、独特的农家情调都在吸引着城市居民疲惫的身心。

尽管乡村旅游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返观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对乡村旅游能否抓住机遇,我们尚无法作出肯定的答复。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目前乡村旅游点大多处于初级阶段。在金融危机下如何发展我国乡村旅游?本文认为,乡村旅游地大多环绕城市、与中心城市交通联系便捷,具有观光、度假、娱乐、康体、运动、教育等不同功能,是特别适合“短期休闲度假模式”的游憩空间。在金融危机下,政府方面应加强规划,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投入,经营者方面应不断创新乡村旅游经营模式,提高服务质量,这是目前发展我国乡村旅游的根本途径。具体说来,应处理好以下几个相互矛盾、相互关联的问题:

一、乡土性与现代性

毫无疑问,乡土性是乡村旅游的根本属性。,保持乡土性应防止标准化、商业化和城市化等现代性对乡土性的侵蚀。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过度强调乡土性、强调乡村生活的原汁原味并不符合游客的审美心理。虽然城市居民是为了体验乡村的乡土味而来,但是作为本身已经高度现代化的人,对乡村生活本身必不可免的落后方面无法容忍。城市居民心中的乡村是诗意的乡村,与我国现阶段真实的乡村距离遥远。乡村旅游点如何在真实性和理想性之间定好位,是关系到其未来发展的根本问题。为此,政府要加强管理和引导,在建筑风格改造、公共厕所、停车场、垃圾处理、清洁能源等方面提供支持,把以上公共设施设计成与农村的乡村性和谐的形式,如麦秸垛式的停车场、豆栅瓜架下的餐厅、拱顶绿坡式的垃圾场等等。

二、物质性与精神性

目前,我们注意到,全国各地、市相继推出了旅游消费券,这些消费券可以到某些指定的乡村旅游点使用。南京、江西的某些地、市还特地推出了专门的乡村旅游消费券。消费券一般和现金套用,在给游客以实惠的同时,也确实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各地现在正在蓬勃开展的自助摘草莓活动就是最好的例证。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文化灌注才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如果乡村旅游点仅仅以物美价廉的农贸市场样态存在,那么是不会长远的。乡村旅游本身应该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乡村旅游的内在价值及附加值都经由文化表现出来。精神资源永远是用之不竭的,源源流传的各种神话、传说、诗歌、故事、谚语、谜语、歇后语等民间文化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和传奇色彩。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当然,这里的文化概念非常宽泛,不仅包括音乐、舞蹈、雕塑等狭义的文化范畴,也包括手工艺品、方言、饮食、历史遗迹、建筑、宗教、服饰等都可被视为文化范畴。纵观国内外乡村旅游胜地,无不以文化特色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石。

处理好乡村旅游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关系,是提升旅游品位的关键环节。在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方面,有以下几种类型的资源可以挖掘:一、节事活动;二、饮食文化。乡村旅游节事活动的主题是否具有特色,是能否产生吸引力的关键所在。饮食是旅游重要的六要素之一。乡村饮食文化资源的挖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古代菜谱;2、文人诗词;3、地道祖传。

三、功利性与非功利性

要处理好乡村旅游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关系,本项目组认为应强调乡村旅游的休闲审美功能。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转变乡村旅游的经营理念与模式,实现乡村旅游由观光游览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目前中国的乡村旅游大多还停留在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水平上。实现乡村旅游由观光游览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本项目组认为当前应抓住金融危机契机。

首先,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旅游工作的扶持力度: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乡村旅游点卫生环境的整治,同时注意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当前金融危机下,对乡村旅游加大投入不失为当前政府加大投资、拉动内需的良策;二是要加大统筹管理力度,加强对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

其次,乡村旅游点本身应抓住契机,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现城市和乡村生活的对接,本项目组认为目前应充分利用农民工资源。金融危机下,大量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农民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农民工阶层和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作为农村与城市的连接者,对农村非常了解,对城市生活也有非常深刻的体验。如果对部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进行乡村休闲旅游管理人员岗位职务培训,不仅对推动乡村旅游的管理规范化、提高乡村旅游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解决当前金融危机下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农文旅融合定义篇8

一、内源式发展理念与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

(一)内源式发展理念

内源式发展理念,就是把区域的经济结构建立在当地人的技术、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之上,充分利用外部的经济环境,以促进区域内部经济链条上的收入增长。内源式发展理念是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尤其是强调当地人的参与和满足基本需求,在具体战略上关注基础设施、实用技术、体制建设和社区组织、人力资源的培训等。内源式发展首先关注区域当地民众的发展,以区域民众的意愿和利益为目标,建立更有活力的经济区域。内源式发展的核心理念强调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应通过在其内部寻求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机遇。寻求区域内部资源持续利用发展源泉;寻求区域环境有效保护发展动力;寻求区域经济效益稳增发展机遇。

(二)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基础

1吕梁山区资源禀赋。吕梁山区分别与太原、晋中、临汾、忻州相邻,吕梁市属半干旱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差异悬殊。春季干燥,雨少风多;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凉爽,气候宜人;冬季寒冷,降雪偏少。吕梁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各异,根据农业气候资源和气候条件,吕梁山区形成了四个特殊农业产业优势区(见表1)。

2吕梁山区农业产业收入发展。抽取吕梁山区1051户,收入主要来源于经营性收入,占样本户收入构成的3162%,工资性收入占4096%,财产性收入占比为122%,转移补贴性收入占2620%,见图1所示。从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发展结构图可知,工资性收入结构大于经营性收入结构,表明农业产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较差,短期性收入成为目前收入的主要来源(见图1)。

(三)内源式发展理念是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基础

吕梁山区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在吕梁山区技术、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之上,充分利用外部的经济环境,以促进吕梁山区内部经济链条上的收入增长。内源式发展理念是与吕梁山区的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实际情况相结合,尤其是强调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的参与和满足基本需求,在农业产业发展具体战略上关注农业产业延伸发展的基础设施、实用技术、体制建设和社区组织、人力资源的培训等。内源式发展首先以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的意愿和利益为目标,建立更有活力的农业产业延伸发展经济区域。内源式发展的核心理念强调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通过在其内部寻求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机遇。寻求农业产业延伸发展的内部资源持续利用源泉;寻求农业产业延伸发展的环境有效保护发展动力;寻求区域农业产业延伸发展的经济效益稳增发展机遇。

二、优化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内容和模式

内源式发展理念是构建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的理论基础,决定着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路径和策略;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是以吕梁山区的晋西丘陵、兴县丘陵、吕梁山区所属的山区和盆地为单元,以其范围内的自然景观、文化历史遗迹和产业资源为基础,以特色农业产业为内容,充分考虑吕梁山区内部的自然环境条件,建设适合吕梁山区发展的内容多样、形式不同、产业融合、特色鲜明、具有一定规模的山区农业产业延伸,最终提升吕梁山区农业产业竞争力,带动农民增收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内容

1山区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延伸。(1)孝义山区采摘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延伸。依托吕梁山区盆地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资源等,重点依托曹溪河流域两山夹一沟的沟谷状地貌,构建27平方公里的孝义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其建设内容突出以丽锦山庄、曹溪河欢乐城为主,围绕“一寺一基地、两坝三山庄、一场七个园”等项目,通过对山区资源整合提升、生态绿化工程,打造孝义城市的后花园与生态客厅。孝义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带动两山夹一沟的山区农户,积极参与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山区农户参与生态旅游登山观光区、奇石盆景展览馆、文化艺术碑林、王母娘娘纪念馆、群山飞瀑与山水湖光游览区、玉皇殿观赏区、玉泉山索道、动植物园等游客接待服务、维护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民俗文化、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相融合。(2)离石山区采摘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延伸。依托吕梁山区晋西丘陵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资源等,重点依托离石东北部边沿,吕梁山纵贯南北,离石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由单一自然、观光景点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综合体转变,其建设内容突出以信义乡村旅游为主,围绕信义蔬菜园区等项目,通过对山区资源整合,打造吕梁市民当之无愧的“后花园”。离石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带动纵贯南北的信义山区农户,积极参与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山区农户参与“美丽乡村游”游客接待服务、产业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蔬菜水果采摘、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相融合。(3)柳林山区采摘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延伸。依托吕梁山区晋西丘陵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资源等,重点依托柳林一道山脊连着三个小山头,两面山坡有大小七条沟,利用四荒地,搬山填沟,打坝淤地,引水、修路、植树建设柳林县以昌盛农场为主的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其建设内容突出以昌盛生态旅游为主,围绕昌盛生态园区等项目,柳林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带动昌盛农场附近山区农户,积极参与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山区农户参与构建具有林果业、养殖业、加工业、种植业、餐饮住宿业、旅游业六大绿色产业和四荒治理水土保持示范基地、农业生态建设示范基地、山区养殖业示范基地、公司加农户模式的示范基地、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基地、青少年革命传统艰苦奋斗教育基地游客接待服务、产业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民俗文化、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相融合。带动3000户农民实现人均收入2000元、年利润20余万元。

2山区种植农业产业延伸。(1)兴县山区小杂粮种植农业产业延伸。依托吕梁山区兴县丘陵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资源等,重点依托兴县大渡山天然林保护区两侧的山区地带,以蔡家会镇为主的山区发展有机小杂粮种植基地,其中建设有2000亩有机谷子山区种植产业区。其建设内容突出以绿色、有机小杂粮种植基地为主,带动以蔡家会镇为主山区农户,积极参与兴县山区种植产业区发展。山区农户参与构建具有绿色、有机小杂粮种植基地山区种植业示范基地产业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绿色、有机小杂粮种植基地、乡村旅游于一体的兴县小杂粮山区种植产业区相融合。(2)方山山区中药材种植农业产业延伸。方山县依托吕梁山中段西侧山区地带,以积翠、武当、大武、马坊等乡镇为主发展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其建设内容突出以绿色方山中药材种植基地为主,带动以积翠、武当、大武、马坊等乡镇为主山区农户,积极参与方山中药材山区种植产业区发展。山区农户参与构建具有绿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山区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产业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绿色中药材种植基地、乡村旅游于一体的方山中药材山区种植产业区相融合。

3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1)文水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文水县马西村、苍儿会等村依托两沟发展育繁肉牛养殖,建设文水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其建设内容突出以绿色育繁肉牛养殖基地为主,带动马西村、苍儿会等村山区农户,积极参与文水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山区农户参与构建具有繁肉牛养殖、餐饮住宿业、旅游业绿色产业和山区养殖业示范基地游客接待服务、产业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绿色育繁肉牛养殖基地、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文水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相融合。(2)石楼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石楼依托吕梁山西麓的山区地带,发展特色养殖,建设石楼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其建设内容突出以貉、狐狸养殖基地为主,带动山区农户,积极参与石楼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山区农户参与构建具有以貉、狐狸养殖产业和山区养殖业示范基地产业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特色养殖基地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石楼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相融合。(3)临县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临县依托吕梁山西侧的山区地带,发展肉羊养殖,建设临县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其建设内容突出以肉羊养殖基地为主,带动山区农户,积极参与临县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山区农户参与构建具有以肉羊养殖产业和山区养殖业示范基地产业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肉羊养殖基地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临县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相融合。

4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1)柳林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柳林依托一道山脊连着三个小山头,两面山坡有大小七条沟,利用四荒地,搬山填沟,建设柳林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其建设内容突出以碗团、特色芝麻饼生产加工为主,柳林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带动山区农户,积极参与柳林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山区农户参与构建具有柳林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碗团、特色芝麻饼生产加工、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柳林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相融合。(2)文水、交口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依托吕梁山区所属的盆地,文水、交口利用吕梁山区沙棘资源,建设文水、交口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其建设内容突出以沙棘生产加工为主,文水、交口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带动山区农户,积极参与文水、交口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山区农户参与构建具有文水、交口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沙棘生产加工、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文水、交口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相融合。

(二)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模式

1山区采摘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延伸发展模式为“企业+金融+农户”、“政府+金融+农户”。(1)孝义突出以丽锦山庄、曹溪河欢乐城为主,围绕“一寺一基地、两坝三山庄、一场七个园”等项目,涉及带动主体为企业和政府,通过融通资金建设发展,通过“企业+金融+农户”和“政府+金融+农户”模式,企业和政府分别带动山区农户,农户收入来源为民俗文化、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方面。(2)离石山区围绕信义蔬菜园区等项目,涉及带动主体为政府,通过融通资金建设发展,通过“政府+金融+农户”模式,政府带动山区农户,农户收入来源为蔬菜水果采摘、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方面。(3)柳林山区突出以昌盛生态旅游项目,涉及带动主体为建设主体为企业和政府,通过融通资金建设发展,通过“企业+金融+农户”和“政府+金融+农户”模式,企业和政府分别带动山区农户,农户收入来源为民俗文化、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方面。

2山区种植农业产业延伸发展模式为“企业+合作社+农户”、“政府+合作社+农户”。(1)兴县突出以绿色、有机小杂粮种植基地为主,涉及带动主体为企业、合作社,通过融通资金建设发展,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企业、合作社带动山区农户,农户收入来源为绿色、有机小杂粮种植基地、乡村旅游方面。(2)方山县突出以绿色方山中药材种植基地为主,涉及带动主体为政府、合作社,通过融通资金建设发展,通过“政府+合作社+农户”模式,政府、合作社带动山区农户,农户收入来源为绿色中药材种植基地、乡村旅游方面。

3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发展模式为“政府+金融+贫困户”、“企业+帮扶单位+贫困村”。(1)文水县突出以绿色育繁肉牛养殖基地为主,涉及带动主体为政府、企业,通过融通资金建设发展,通过带动“政府+金融+贫困户”模式,政府、企业带动山区农户,农户收入来源为繁肉牛养殖、餐饮住宿业、旅游业绿色产业方面。(2)石楼县突出以貉、狐狸养殖基地为主,涉及带动主体为企业、帮扶单位,通过融通资金建设发展,通过“企业+帮扶单位+贫困村”,企业、帮扶单位带动山区农户,农户收入来源为貉、狐?养殖产业方面。

4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发展模式为“企业+贫困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1)柳林县突出以碗团、特色芝麻饼生产加工为主,涉及带动主体为企业,通过融通资金建设发展,通过“企业+贫困户”,企业带动山区农户,农户收入来源为碗团、特色芝麻饼生产加工方面。(2)文水、交口县口山区加工产业区突出以沙棘生产加工为主,涉及带动主体为企业、合作社,通过融通资金建设发展,通过“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企业带动山区农户,农户收入来源为沙棘生产加工、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方面。

三、建议

(一)统筹使用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项目资金

为切实做好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需要积极整合部门资源,捆绑实惠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带动农户脱贫项目,统筹使用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项目资金,确保上级和县内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项目上脱贫工作倾斜。

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项目资金和所有上级扶持项目资金全部用于带动脱贫攻坚,针对性地用于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帮扶贫困群众。各县财政拿出资金用于贷款贴息,推动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带动农户脱贫发展模式的正常运行,形成带动主体和贫困户受益的联动机制。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资金项目亟待加强。在争取上级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项目与资金时,一定程度上不占优势。同时,受全社会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县财政收入入不敷出,用于扶贫专项资金有限。

(二)加大金融部门投入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力度

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应积极参与政银企对接会、扶贫办与县信用联社签署脱贫贷款意向书。县扶贫办、农委、信用联社及相关企业就贷款使用和贴息政策进行座谈,对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带动农户脱贫攻坚贷款使用进行研究,拟定企业担保贷款、企业使用、企业根据贫困户的脱贫意愿及生产物资的形式资助贫困户产业发展的脱贫模式。

(三)鼓励企业参与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

鼓励企业通过实施担保贷款,积极引导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贫困群众,立足当地资源和产业优势,通过创办小作坊、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发展种植养殖等自主创业方式,大力发展短平快增收产业,实现就地脱贫。

农文旅融合定义篇9

乡村旅游在金融危机中所面临的发展契机并非偶然。黄洁根据心理学家荣格(carlgustavjung)的情结理论,认为乡土情结是引发乡村旅游的根本动机。2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城市居民其实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蕴藏着贴近自然、贴近泥土的渴望。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的速度慢下来了,人们的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也随之慢下来了,人的心态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怀疑、犹豫之后会变得从容、淡定。在这种时候人们开始有时间回过头来观察、反思过去的生活,重新思索生活的意义。乡村区域优美的自然景观、清新洁净的自然环境、淳朴的乡风民俗、独特的农家情调都在吸引着城市居民疲惫的身心。

尽管乡村旅游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返观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对乡村旅游能否抓住机遇,我们尚无法作出肯定的答复。www.133229.com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目前乡村旅游点大多处于初级阶段。在金融危机下如何发展我国乡村旅游?本文认为,乡村旅游地大多环绕城市、与中心城市交通联系便捷,具有观光、度假、娱乐、康体、运动、教育等不同功能,是特别适合“短期休闲度假模式”的游憩空间。在金融危机下,政府方面应加强规划,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投入,经营者方面应不断创新乡村旅游经营模式,提高服务质量,这是目前发展我国乡村旅游的根本途径。具体说来,应处理好以下几个相互矛盾、相互关联的问题:

一、乡土性与现代性

毫无疑问,乡土性是乡村旅游的根本属性。,保持乡土性应防止标准化、商业化和城市化等现代性对乡土性的侵蚀。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过度强调乡土性、强调乡村生活的原汁原味并不符合游客的审美心理。虽然城市居民是为了体验乡村的乡土味而来,但是作为本身已经高度现代化的人,对乡村生活本身必不可免的落后方面无法容忍。城市居民心中的乡村是诗意的乡村,与我国现阶段真实的乡村距离遥远。乡村旅游点如何在真实性和理想性之间定好位,是关系到其未来发展的根本问题。为此,政府要加强管理和引导,在建筑风格改造、公共厕所、停车场、垃圾处理、清洁能源等方面提供支持,把以上公共设施设计成与农村的乡村性和谐的形式,如麦秸垛式的停车场、豆栅瓜架下的餐厅、拱顶绿坡式的垃圾场等等。

二、物质性与精神性

目前,我们注意到,全国各地、市相继推出了旅游消费券,这些消费券可以到某些指定的乡村旅游点使用。南京、江西的某些地、市还特地推出了专门的乡村旅游消费券。消费券一般和现金套用,在给游客以实惠的同时,也确实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各地现在正在蓬勃开展的自助摘草莓活动就是最好的例证。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文化灌注才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如果乡村旅游点仅仅以物美价廉的农贸市场样态存在,那么是不会长远的。乡村旅游本身应该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乡村旅游的内在价值及附加值都经由文化表现出来。精神资源永远是用之不竭的,源源流传的各种神话、传说、诗歌、故事、谚语、谜语、歇后语等民间文化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和传奇色彩。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当然,这里的文化概念非常宽泛,不仅包括音乐、舞蹈、雕塑等狭义的文化范畴,也包括手工艺品、方言、饮食、历史遗迹、建筑、宗教、服饰等都可被视为文化范畴。纵观国内外乡村旅游胜地,无不以文化特色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石。

处理好乡村旅游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关系,是提升旅游品位的关键环节。在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方面,有以下几种类型的资源可以挖掘:一、节事活动;二、饮食文化。乡村旅游节事活动的主题是否具有特色,是能否产生吸引力的关键所在。饮食是旅游重要的六要素之一。乡村饮食文化资源的挖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古代菜谱;2、文人诗词;3、地道祖传。

三、功利性与非功利性

要处理好乡村旅游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关系,本项目组认为应强调乡村旅游的休闲审美功能。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转变乡村旅游的经营理念与模式,实现乡村旅游由观光游览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目前中国的乡村旅游大多还停留在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水平上。实现乡村旅游由观光游览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本项目组认为当前应抓住金融危机契机。

农文旅融合定义篇10

为了解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所面临的一些新问题,也可以说是为了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中央从去年以来密集出台了多项政策,助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休闲农业现在在国家层面也定义为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新型的战略性产业。国家大力推进这一些列新政,一方面说明了中央对发展休闲农业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新常态结构调整的需要。

特别是中央今年发的一号文件,把休闲农业的内涵和主要任务说得非常清楚,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托农村的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宝贵资源,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要强化规划引导,设立产业基金,从国家层面进行政策的创设以及资金方面的整合。要积极扶持农民发展休闲旅游业合作社,从国家层面来讲,还是要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特别提出要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休闲旅游项目。社会资本进入休闲农业将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要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依存的保护,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的特色小镇。要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以及宜游宜养的森林景区。同时要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休闲度假产品,这些在休闲农业版块里面都可以做出来,要做得各有特色、更有魅力。要通过盘活农村闲置的房屋、集体的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文件还专门强调要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作为整个国家建设的基础支持。

二、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休闲农业从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角度来讲,可以将农村的闲置土地利用起来,现在农村闲置了很多的土地,并且这些土地资源是非常宝贵的。

要使农民闲暇的时间充实起来,现在农民不富裕是因为有效劳动时间很短,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使农民不仅从事第一产业,还可以从事二三产业,可以大大增加他们的收入。可以使富余的劳动力流动起来,使传统的文化活跃起来。

要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使村庄变成景区,使田园变成公园,使劳动变成运动。要把空气变成人气,农村这么好的空气资源,可以让很多城里人去享受,不仅可以吃喝玩乐,还可以带走喜欢的农产品。

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使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旅游功能、教育功能得到综合的发挥。

发展休闲农业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有效途径。到2014年底,我国休闲农业的主体达到180多万家,接待人数达到10亿多人次,经营收入达3000多亿元,带动3000多万农民受益,近年都保持在了10%以上的增速。

发展休闲农业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手段。特别有美丽乡村情结,提出美丽中国里面的美丽乡村,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通过发展建设可以整体改变农村的基础设施,使城市的很多资源都能够延伸到农村去,把农村的山水林湖作为一个共同的生命体去美化,这样也为城里人创造一个良好的休闲环境。

三、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趋势

休闲农业产业是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来讲,乡村旅游现在是最火、需求最旺盛的,同时贯穿了农业的一二三产业,把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现代农业新的业态,也是现代旅游和现代消费的新业态,所以发展休闲农业符合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市场需求,符合大众的期待,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发展休闲农业是利城、利乡、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是一个朝阳产业、新兴产业。2015年我国的休闲农业旅游达到22亿人次,国内的总旅游人数是40亿,乡村旅游达到22亿,国内旅游达到人均857块钱的消费额,乡村旅游只有200块钱的消费额。游客数量在迅速增加,并且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带动就业的能力非常强,2015年达到550多万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另一方面,人均消费还比较低,表示提升的空间、发展的潜力还非常大,很多产品还没有开发出来。

从休闲农业来讲,它的客群主要是本地化、家庭化,出游率高,一到周末,大家都想到农村去,享受一下清新的环境和空气,所以这也是它的特点,并且是以休闲度假为目的,回归生态的乡村体验,是引领当前和未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要充分挖掘乡村资源的特点形成特色。

本地城市家庭旅游休闲者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客群,包括儿童、学生、老人市场的开拓都有很大的潜力。从休闲农业来讲,主要具有本地化、城市化、家庭化、科普化的特点。

1.产业之间融合加速

休闲农业以前是大家去农村转一转,吃一吃农家饭,在村庄里转一转,很单调的、很简单的方式,现在与旅游、科普、教育、养老、养生、地产、文化、运动、影视等产业和行业之间的跨界融合,在不断加速,不断催生出了一些新兴的产业,这个产业在蓬勃发展,休闲农业也是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2.装备水平显著提升

现在看我们休闲农业的项目,很多都是高科技含量的项目,整个环境由于硬件装备的提升、技术的提升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从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来讲,由于现代技术装备的提升,有了很大的改善。

3.经营主体更加多元

现在很多返乡的农民工、学生都投身到休闲农业的创业之中,同时现在休闲农业跟乡村旅游正在成为社会资本投资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重要领域。

4.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从开始的自然发展阶段、农家乐的低端消费到现在需求升级、快速发展,到大景区、大园区,到规范标准、水平提升,现在到了乡村酒店等,所以从品质提升这个角度来讲,正处于一个迅猛发展的阶段,国家的政策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新兴的业态各种融合在不断涌现,发展模式不断创新,总体布局不断优化,消费的需求也在个性化、多元化。

5.个性需求导向日益明显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特征、消费习惯、个性需求等都带来新的业态涌现。

“互联网+旅游”推动个性化旅游定制时代的开启,通过“互联网+”以及大数据,为休闲农业提供了很好的渠道。现在自由行、主题游发展得越来越快。

6.创新模式盈利模式不断丰富

我们要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核心和切入点,探索开发农产品的众筹、认养农业、托管农业、文创基地、休闲地产等相关领域,带动休闲农业产品的融合,提高了社会资本投资休闲农业的成功率。

四、共享产业融合发展新机遇

通过前面的内容可以看出,产业间的融合形成了休闲农业一些新的业态,农业内部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也促进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现在的发展重点就是要在丰富类型和融合集聚上实现重大提升,在文化传承和创意设计上实现重大提升,在产业升级和利益共享上实现重大提升,在人员素质和设施改善、规范管理和生态保护、典型示范和氛围营造上实现重大提升。

休闲农业融合发展的方向,主要是在生态治理与大地景观的融合、新农村建设与乡村风情的融合、科技创新与旅游业态的融合、原乡文化与旅游体验的融合、生活方式与旅游行为的融合、公共服务与旅游服务的融合、农产品与旅游商品的融合,等等。本文仅列举几个成功案例,以供参考。

1.农业公园――山东省苍山国家农业公园

该项目主要有农业科技、产品销售、生态餐厅、农事体验、农业节庆等,现在已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6年五一游客人数达到50多万,全年达到了上千万,带来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建了十个主题园区,形成了乡村旅游综合体。借助景区打造景观农业、体验农业和节庆活动,加上游乐设施,形成农业公园。

2.农场度假村――新加坡的克兰芝农场

该项目每年接待游客50多万,由36家农场组成了这样一个农场度假村,每个农场有自己的特色。每个农场都有旅游休闲的业态和盈利模式形成了一个群体。业态有别墅度假酒店、餐馆、啤酒花园、种植园等。越来越多的农场注重综合性的旅游开发,在以农业资源为基础的休闲农业领域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

3.乡村酒店――北京密云山里寒舍

该项目把原来的古村落改造成乡村酒店群,非常有特色。因为临近北京,消费层次也比较高,原来这个村庄属于闲置状态,现在通过公司进行整体打造,形成了“农业+商务娱乐+养生康体+体验休闲”的业态,形成了高端的精品酒店,每个院子每晚在1988―8800元的范围。引进马来西亚的酒店管理公司进行管理,是比较高端的乡村酒店,在这里形成了很好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