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十篇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十篇

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2:05

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篇1

__市作为“争创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城市”之一,认真贯彻国家、省三绿工程办公室“关于开展三绿工程宣传月活动的通知”精神,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下面就有关具体情况和今年工作重点作简要汇报:

一、__市三绿工程宣传月活动情况的介绍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为认真做好宣传月工作,市政府和市三绿工程办公室高度重视,制定下发了《__市三绿工程宣传月活动的实施方案》和《__市关于开展清仓查库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多次召开协调会,要求各单位、各部门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共同做好三绿宣传月工作。

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一是集中开展清仓查库活动,净化食品市场。组织商务、质监、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严格节日市场检查力度,对清查出的有问题的商品,一律撤柜封存。

二是认真组织开展宣传咨询活动。20__年12月26日,按照统一部署,“省暨__市三绿工程咨询日活动”在市府广场举行,省、市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及部分企业开展市场准入、安全检测、合理膳食、绿色市场认证、放心品牌推荐等相关知识的咨询和宣传;印发了“三绿工程百问”、“安全消费指南”等宣传资料万余份,摆放了40余块宣传绿色消费、绿色市场、绿色通道的画板,还进行了问卷调查,活动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同时,我们还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__电视台新闻频道从2月15日至18日连续4天播放了__市三绿办改编制作的三绿工程专题宣传片,宣传介绍我市的三绿工作;我们还编印了《绿色消费指南》,翻印了《三绿工程百问》等资料,广泛发放,并在__商务信息网上开辟《绿色消费》专栏,系列介绍绿色消费知识等。据不完全统计,宣传月期间,通过各类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单位播发我市的三绿新闻不下五十次。

三是开展畅销品牌推荐活动,大力宣传优质食品。结合正在开展的__市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活动,我们组织专家库的专家对申报供应商的企业和品种的资质进行认定,首批对申报的25家企业单位给予了__市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供应商资质,并大力开展向消费者推荐活动。对其中获无公害认定或知名名牌称号的16个企业的19个品种向国家、省三绿办作了推荐。

四是加强了绿色通道的开辟工作

在已有的2条省际通道、3条市际通道的基础上,市公安、交通部门又出台了新的扶持办法,对农副产品运输车辆制作了《三绿工程运输通行证》,并在行政服务中心公开受理,积极开辟绿色通道。

五是抓好创绿示范店的考核验收,树立绿色消费的典范。

宣传月活动期间,市三绿工程办公室还组织办公室成员对参加申报的金满楼、蜀王、江南春等共50余家大中型餐饮企业进行了考核和验收,授予23家企业的36个门店“20__年度__市创绿色餐饮示范店”称号,为餐饮企业树立绿色消费的典范。

六是启动了创建__市农副产品绿色零售市场活动

为推动绿色市场的培育,我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副产品绿色零售市场》(GB/t19221-20__),以经营农副产品的超市为起点,在全市经营农副产品的零售市场开展创建“__市农副产品绿色零售市场”的活动。确定了家乐福__长江店、好又多望江路店、合家福购物广场、红府超市舒城路店等4家超市首批进行试点工作。

通过三绿工程宣传月活动,我市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理念得到进一步加强,三绿氛围日趋浓郁。

二、20__年__市三绿工程工作要点

(一)基本思路:一是“反弹琵琶”,从消费抓起,通过引导消费者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并通过三级检测网加强食品检测手段,使污染超标的食品无法销售,从而引导生产;二是运用法制、经济、行政手段,实行全程卫生质量控制;三是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四是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先以抓好“放心菜”、“放心肉”、“放心豆腐”为重点,再逐步扩大到所有食品。

(二)工作重点:

1、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强化三绿工程的领导。

2、继续做好绿色市场的培育。根据《绿色批发市场标准》、《绿色零售市场标准》和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及实施规则,加大培育创建绿色市场力度,加强硬件建设;建立索证、索票、检测、认定、认证等市场准入制度;大力发展周谷堆农产品市场“放心菜”配送工程,进一步提高配送规模,扩大配送数量、配送品种和配送范围。

3、继续加大无公害生产基地和养殖小区的建设。一是继续加大无公害生产基地和养殖小区的建设;二是继续抓好“放心豆腐”生产基地建设,20__年力争建成1—2家豆制品集中生产基地,使基地日产黄豆原料18吨。

4、继续强化市场

检测体系建设。一是投资3000万元建设__农副产品检测检验中心,同时将蔬菜农残抽检逐步向水产品、水果、肉食品延伸;二是进一步完善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残检测基础设施,争取检测面达到60以上;三是积极鼓励和支持超市及农贸市场建立农残检测点。5、继续加快实施品牌战略。一是积极做好蔬菜、肉食品、酒的畅销品牌推荐工作;二是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是继续开展“绿色餐饮消费工程”活动;四是大力推进流通领域食品放心工程龙头品牌的建设;五是大力推进“放心豆腐”品牌。

6、进一步加大对三绿工程的宣传。一是将三绿工程宣传重点转到对农副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和绿色消费知识的宣传;二是积极开展三绿工程评选活动;三是积极参加“三绿工程博览会”等社会公益活动。

7、继续加强三绿工程法规制度的建设。一是加大推进《生猪屠宰管理办法》等的实施力度;二是根据已出台的城区农贸市场管理办法,尽快出台《加强农贸市场管理的实施细则》;三是结合实际,拟订《农副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办法》,为农副产品市场准入确立法制依据。

8、推进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逐步建立信息网络平台的软件系统和硬件设施,实现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信息网络化流通模式。

9、进一步深化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不断完善肉品市场准入,强化生猪市场监管,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做好定点屠宰场的规划工作,逐步提高屠宰场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档次。

10、积极开辟绿色通道,同时注重与全国绿色通道的对接。

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篇2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供应的要求,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切实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大力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现就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农产品消费安全的有效保障。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保障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是政府履行监管职责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本要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集中体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措施,对维护公众健康和公共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是将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品牌优势和效益优势。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新时期促进农产品生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市场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农业比较优势和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农业生产性收入的增加是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适应市场需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促进优质优价,是实现农业生产性收入增加的有效措施。

(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是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既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推进农业优质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市场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和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

二、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消费安全为基本目标,以强化标志管理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产品,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确保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二)发展方向。坚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加快发展进程,树立品牌形象。无公害农产品作为市场准入的基本条件,坚持政府推动为主导,在加快产地认定和强化产品认证的基础上,依法实施标志管理,逐步推进从阶段性认证向强制性要求转变,全面实现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和安全消费。绿色食品作为安全优质精品品牌,坚持证明商标与质量认证管理并举、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并行,以满足高层次消费需求为目标,带动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有机农产品是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有效手段,坚持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国际通行做法,逐步从产品认证向基地认证为主体的全程管理转变,立足国情,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有机农产品。

(三)发展重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要迅速扩大总量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有机农产品要突出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提升质量和效益。无公害农产品发展重点是“菜篮子”和“米袋子”产品;绿色食品发展重点是优势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和出口农产品;有机农产品重点发展有国际市场需求的农产品。

三、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

(一)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各地要根据当地的资源、行业特点和质量安全状况,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纳入“十一五”发展规划。要按照发展思路、方向和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加快发展。发展无公害农产品,要通过产地认定解决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和千家万户的生产质量管理问题,重点抓好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通过产品认证切实解决农产品消费安全和市场准入问题。发展绿色食品,要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围绕提升产业素质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突出抓好重点产品、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的开发和认证。发展有机农产品,要在遵循国际通行规则的基础上,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根据农业资源优势和国际市场需求选择性地发展。

(二)发挥资源优势,扩大总量规模。无公害农产品要按照“统一规范、简便快捷”的原则,加快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步伐。绿色食品要依托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抓好大型标准化基地建设,积极组织引导部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大型骨干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要发挥农业系统的优势,充分利用各地的农业资源,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提高认证产品效益。

(三)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要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标准的制定及修订力度,优先推动农产品安全标准、大宗优势出口农产品的品质标准的制定。努力争取我国在农产品国际标准制修订方面的参与权。积极筛选和组装配套适用的生产技术,推动农产品生产全程质量控制。在推进农业标准化过程中,要着力抓好生产基地建设,把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区、农场)、建设科技示范场、优粮工程基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等,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结合起来。要按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规划和农业标准化发展区域布局要求,以产地(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为依托,加快建设一批有规模、有影响、有品牌、有效益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基地建设带动周边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合理引导消费需求。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要积极通过农交会、绿博会等农产品展览展示活动,大力推介和推广认证产品。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发展,全面树立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形象,扩大品牌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促进农产品国内外贸易。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农产品产销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农产品集散地设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专销网点、柜台和展示区。要充分利用当地农业信息网,尽快建立完善农产品市场营销公共信息平台,及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认证等信息,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网上交易。各地要充分利用公共传媒,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宣传,提高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通过扩大消费需求拉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贸易和流通。

(五)加强技术培训,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各地要结合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知识,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准确掌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和操作规范。要积极引导农产品生产者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为目标,实施生产全过程管理,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确保产品适销对路和实现优质优价。

(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计划、财政等部门的支持,创造条件,设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标准制定、认定认证、基地建设、市场营销和监督检查等。同时,要创新机制,将农业综合开发、技术推广、基地建设、示范园区创建等农产品生产性投资项目实施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新建和在建的各类农产品生产性投资项目,要以标准化生产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为项目实施的重要目标和验收的基本条件。以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以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为基本目标和基本要求,根据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生产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的企业和农户纳入财政支持、奖励范围。要积极争取将鲜活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尽快纳入绿色通道实施范围,减免过桥过路等费用,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强监督,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公信力

(一)完善制度,依法管理。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管理制度,当前,无公害农产品要在严格执行《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组织制定《无公害农产品监督管理规范》;绿色食品要加快修订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修订《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组织制定《绿色食品管理办法》;有机农产品要在执行《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组织制定符合中国农业生产特点的《有机农业及有机农产品管理办法》。

(二)实施例行检查,强化证后监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同步”的方针,突出抓好认定产地的投入品使用和获证产品的监督管理。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要求,建立健全例行检查制度。对获证产品和企业(产地)要实行年度抽查、检查制度;对标志的印制、使用和登录要加大跟踪力度;加强对工作机构工作质量的日常监督管理;定期检查认证质量体系、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执行情况。要通过例行检查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不断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有效性。

(三)健全信息网络,提高追溯能力。要加快建立健全认证产品、企业和基地追溯查询网络,积极推行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信息网上公示、查询、追溯制度。要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及时受理认定认证投诉,适时公布执法监督检查结果,尽快实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要尽快建立获证产品、企业(产地)质量信用体系。要通过建立获证质量档案和监管档案,强化农产品生产者的质量安全责任意识,提高认证公信力。

(四)加强工作体系建设,提高工作质量。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工作机构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质量体系,完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规范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行为。对各级工作机构,要逐级实施年度考核和年度报告制度,对产地环境、产品检测技术机构和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检查员和标志监管员实行资质考核、注册制度,建立退出机制,提高认证工作的科学性、公证性和权威性。各级工作机构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

五、加强组织协调,全面落实各项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是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和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地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大局出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将其纳入到本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进一步完善省、地(市)、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工作机构,积极改善工作推进条件,充实工作队伍,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认真将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篇3

2001年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市“三绿工程”的发展取得很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一是绿色消费影响广泛,深入人心。老百姓购买食品的标准发生了变化,从价格优先向价格与**全并重方向转变;企业的经营理念发生了变化,有些企业自筹资金购买检测设备;各级政府机关都从执政为民高度,把食品**全工作摆到了重要位置;新闻媒体高度关注,形成了推动绿色消费的良好社会舆论监督氛围。二是绿色市场发展迅速,把关作用增强。主要表现在加强硬件建设,实现设施设备现代化,购物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建立索证、索票、检测、认定、认证等市场准入制度,有的还建立了业户档案,加强了市场把关。三是绿色通道的数量不断增加,流通效率得到提高。**市已开辟8条绿色通道。其中,跨省通道2条、省内通道3条、市级通道3条。四是食品**全总体状况逐步好转。据市三绿办对市场的蔬菜农残检测,2002年平均为93.5%,2004年达到98.3%。五是创建了一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目前我们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有了26个,无公害农产品已经到了50个,绿色食品到了11个,**徽省名牌农产品到了20余个。六是建立起了三层检验机制,这三级检验就是企业检验,第二层就是社会检验,第三层就是权威检验;七是开展了“放心豆腐”生产的专项整治。

三绿工程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各地区工作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对实施三绿工程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各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对深入推进三绿工程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因此,2005年**市将在三绿工程方面重点作这么几件事:

(一)指导思想:以保障食品**全为目的,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观,全面推行基地、检测、索证、索票、检测、认定、认证等市场准入制度,按照“反弹琵琶”的思路,从提倡绿色消费抓起,积极培育绿色市场,加强绿色通道建设,引导绿色生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基本思路:一是“反弹琵琶”,从消费抓起,通过引导消费者增强食品**全意识,并在市场提供简单易行的食品检测手段,使污染超标的食品无法销售,从而引导生产;二是实行全程卫生质量控制,运用法制、经济、行政手段,在每个环节都建立食品**全保障体系;三是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参与,明确职责,分工合作,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四是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先以抓好放心肉、放心菜、放心豆制品等卫生质量为重点,再逐步扩大到所有食品。

(三)工作重点:总体上是建立健全保障食品**全法制保障、技术支撑、政策扶持、社会信用、组织保障和舆论监督六大体系。具体目标:一是通过宣传和政策引导,使政府、企业、消费者增强食品**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科学的消费观,确立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科学消费模式。二是加快培育和发展绿色市场,严把市场关,尽快形成具有保障食品卫生质量、有利于合理使用和节约资源、符合环保要求的销售网络体系;三是继续开辟绿色通道,使进入绿色通道的食品都能符合卫生质量标准要求,鲜活食品运输采取保鲜措施,公路运输的白条肉实行吊挂、封闭运输,冷却肉实行冷链运输,面向社会的生鲜食品物流配送中心得到较大发展;四是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强化政府对三绿工程的领导。五是根据国家已经颁布的《绿色批发市场标准》、《绿色零售市场标准》和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及实施规则,加大培育创建绿色市场力度,加强硬件建设,实施现代化管理;六是继续加大无公害生产基地和养殖小区的建设。05年进一步加大力度,使无公害生产基地和养殖小区真正成为**市农副产品供应的一个重要保障;同时继续抓好“放心豆腐”生产基地建设,2005年力争建成1—2家豆制品集中生产基地,使基地日产黄豆原料18万吨(约占市民日消费量的50%)。七是继续强化市场检测体系建设。一是投资3000万元建设**农副产品检测检验中心;二是进一步完善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蔬菜农残检测基础设施,着力提高检测的时效性和扩大检测面,争取检测面达到60%以上;三是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超市以及农贸市场建立蔬菜市场农残检测点,加强企业自检和自律。八是继续加快实施品牌战略。一是结合三绿工程宣传月,积极做好蔬菜、肉食品、酒的畅销品牌推荐工作;二是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并争取05年**市在食品质量最高层次---有机食品上有所突破;三是继续开展“绿色餐饮消费工程”活动,扩大参评企业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使之成为我市餐饮行业的一个品牌工程;四是大力推进周谷堆农产品市场“放心菜”配送工程、**天恒食品有限公司“徽商放心肉”连锁店等一批流通领域食品放心工程龙头品牌的建设;五是大力推进“放心豆腐”建设,争创“放心豆腐”品牌。九是继续加强三绿工程法规制度的建设。一是加大推进已经出台的市政府各项法律法规如《生猪屠宰管理办法》等的实施力度;二是争取尽快出台《加强农贸市场管理的实施细则》;三是鉴于商务部等部门即将联合颁布出台《农副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办法》,为此,我们也将结合我市实际,拟订《农副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办法》,为农副产品的市场准入确立法制依据,从而使我市的流通行业制度化、标准化管理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十是推进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在05年在已完成的供需双方申报基础上实现其对接,实施试点方案,规范各项管理制度和运作程序,建立供需双方信用档案,逐步建立信息网络平台的软件系统和硬件设施,最终实现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信息网络化流通模式,提高食品质量**全监管水平,进一步规范市场交易秩序。十一是进一步深化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不断完善肉品市场准入制度,扩大肉品监管范围,提高监测能力和技术手段,开展肉品检验,促进定点屠宰和肉品流通管理工作再上台阶;做好定点屠宰场的规划工作,合理布局,以逐步提高屠宰场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档次;继续加大力度,强化生猪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私屠滥宰行为,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

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篇4

一、加强绿色食品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1、继续做好市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的组建工作。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嘉兴、衢州、舟山市绿色食品工作机构的组建工作。并要求县一级有相关机构和兼职人员负责绿色食品工作。在全省建立比较完善的绿色食品管理服务体系。

2、与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我省联合举办绿色食品认证检查员和标志监管员培训班。为各市培训3-4名持证上岗的认证检查员和标志监管员。在全省初步建立一支能够适应目前绿色食品认证申报和管理服务需要的认证检查员、标志监管员队伍。

3、制定《**省市级绿色食品管理机构工作职责和委托管理工作程序》。明确省、市两级绿色食品管理服务机构的职能和分工。规范工作程序。

4、召开绿色食品工作座谈会,贯彻《**省市级绿色食品管理机构工作职责和委托管理工作程序》,对市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正式启动市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的认证申报和管理服务工作。

5、成立**省绿色食品协会。提高绿色食品企业的组织化程度,真正使协会成为行业自律、维护权益、质量监管、拓展市场、交流技术、整合信息、扩大宣传、发展产业的有效平台。

二、不断提高绿色食品申报认证服务水平,加强宣传和培训,努力扩大我省绿色食品的总体规模

6、进一步加强绿色食品知识的宣传。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年活动,通过媒体宣传、主题论坛、广场咨询、网络服务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广泛宣传普及绿色食品知识,为我省绿色食品的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7、不断提高我省部级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以及主导产业中绿色食品的申报率,提高开发主体实力。联合相关产业协会,委托省农广校举办一期未申报绿色食品的重点企业培训班。进行宣传发动,达到先培训后申报的目的。

8、加强现场指导和咨询服务。服务工作重心实行下移,组织专家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绿色食品申报知识现场培训和现场指导。

9、以理顺关系和规范服务程序为重点,改进认证申报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申报成功率。

10、全年全省新增绿色食品认证80只,并努力提高绿色食品产品的续展率,确保总体规模的有效扩大。

三、切实加强绿色食品质量监管,确保我省绿色食品工作的健康发展

11、切实加强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工作。根据标志使用管理的有关规定,切实规范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行为,打击市场假冒伪劣现象,维护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2、组织完成163家绿色食品企业的年检任务。以实现年检工作规范化为切入点,以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商标使用管理和收费管理为重点,全面推进标志管理工作。

13、组织完成中绿中心下达的产品年度质量抽检任务。根据产品结构、产品生产和生长周期特点,合理安排抽检计划,联合检测单位完成抽检任务,切实加强产品质量监督。

14、继续做好《绿色食品管理条例》立法调研。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对《条例》征求意见稿作进一步修改完善。争取早日出台,以依法规范我省绿色食品生产经营和监督管理,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四、积极推进绿色食品贸易,进一步提升绿色食品品牌形象、品牌效应和市场影响力

15、组织绿色食品企业与市场对接活动。组织绿色食品企业与省内外批发商的商贸洽谈、看样订货以及有关展销展览活动。并配合中绿中心积极组织绿色食品企业出国参加贸易洽谈会、博览会及产品推介会。

16、对现有省绿色食品开发公司进行改制重组,对现在闲置资产进行整合,引入民营资本,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股份制公司,建立绿色食品连锁营销网络体系。

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篇5

“安全高效”,为园区项目服务发展定调

服务经济发展是质监工作的立足之本,但保证经济发展健康运行的标准就是安全高效。在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大园区建设过程中,局长徐鹏明确了最关键一条就是确保每一项服务措施都落到实处,确保每个项目运行安全高效。为此,由局长徐鹏任组长的服务绿色食品产业大园区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项服务办公室,全面协调和落实工业集中区项目建设各项服务工作,建立了与招商局、经济开发区等部门的定期沟通联系机制,以便于提前确定介入服务企业的时间和具体内容。与此同时,该局在制定《创建“特区式”发展环境“六服务、六放开”规定》、《免收大项目建设办理代码证书费用的通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又制定出台了《服务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大园区暨绥化(肇东)工业集中区十项特别规定》,最大限度地放开本部门职能,为园区企业创造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

2010年9月20日,徐鹏率领中层干部来到园区内,全面了解园区整体布局和发展规划,并深入到肇东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等22家大项目企业,与企业进行服务对接和座谈。向企业负责人了解项目建设进度、生产准备情况以及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他们现场为企业解决了涉及质监业务的各类问题。在黑龙江宝迪肉类食品有限公司,徐鹏为该公司颁发了通过绿色通道快速办结的《食品生产许可证》,使企业赶在生产前获得了许可证。公司领导对他们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主动全程服务企业的作法表示感谢和欢迎,并表示今后一定合法合规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为肇东经济社会的发展多做贡献。同时,经过该局的积极协调和争取,10月下旬,黑龙江省质监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超武一行深入肇东市“省级绿色食品产业大园区”进行现场办公,与该市市委书记张亚忠进行了座谈,专题研究质监部门如何推进“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大园区”建设工作,研究决定在肇东建立“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黑龙江省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肇东分院、黑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肇东分院、黑龙江省计量检定测试院肇东分院,把肇东市的“省级绿色食品产业大园区”确定为全省首个“食品安全示范园区”和“名优特产品示范园区”进行重点服务,建立了省质监局与肇东定期联系制度和高效服务直通车制度,以全面支撑和保障“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大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一个省级中心”和“三个省级技术分院”的建立以及省质监局对肇东市服务政策的倾斜,将极大提升“省级绿色食品产业大园区”影响和吸引力,进一步推动质监系统更好地为“省级绿色食品产业大园区”服务。

“一诺千金”,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

近年来,肇东市质监局制定的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一次性告知等一系列服务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可谓一诺千金,从不走样。对企业申办许可证、申请检验、检测、检定等事项,能够当场办结的,一律当场办结;对国家法律法规有明确时间规定或当场不能办理的事项,从快办结。设立许可服务办公室绿色通道,开通“民情在线”视频咨询系统,在网上接受业务咨询和投诉,方便企业和群众办理质监工作方面的业务。

该局从绿色食品园区项目筹建开始,一直到企业正式生产,全程确定专人,采取提前介入、上门服务、发放联系卡、“一站式”办公等方式,从快从便为企业提供指导和服务。企业办理生产许可证、特种设备使用证、计量器具检定等,该局由专人全程负责办理或与上级协调,并承诺一律按国家规定时限提速办理,不收取任何费用,同时法律规定的所有事业项目收费按当地政府要求执行。同时承诺,在企业投产后,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开展争创名牌、产品质量和计量认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节能降耗等工作,全力为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发展壮大贡献力量。

与此同时,该局适时派出业务人员深入企业,主动帮助企业办理质监业务,使企业能够安心搞建设、抓生产、提质量。帮助长海油有限公司通过了计量保证能力评价;先后帮助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建立了四项企业最高计量标准,实现计量数据实时统计,有效开展节能降耗工作,企业吨产品能源消耗率为同行业最低,该企业在2011年还荣获了全省能源计量先进单位称号。

目前,该市已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个,黑龙江名牌产品8个,4户企业通过了摩迪英联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认证,1户企业通过了“4a”级国家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在他们的帮助和指导下,全市36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105户企业获得了工业或食品生产许可证,3户企业通过国家计量保证能力评价,有力提升了市域经济的整体实力。

“满意最佳”,质监与企业发展共赢

为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实现质监事业与企业发展共赢,该局先后实行了行政执法办案公开制度、办证程序公开制度以及技术机构服务公开等制度,设立监督举报服务热线,24小时专人接听和受理社会各界的咨询举报。向社会公开办事依据、程序、期限、收费标准和对违法行为的处罚依据、处罚程序、处罚措施及处罚结果,做到事事公开、透明,实施阳光作业。设立行政许可办公室和“民情在线”视频咨询服务室,公开服务内容和承诺,公开行政执法程序、行政许可、业务办理流程等,让前来办事的企业和群众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设计制作精美的质量技术监督挂历,把质监业务以及办理程序、监督举报电话等需要公众周知的内容全部印在挂历上,免费发放给各部门和企业手中,让社会各界进一步加深对质量监督工作的全面了解。该局还设立了“肇东市地方名优产品展厅”,展出市域企业生产的优势产品60多种,并同步开通了网上展厅,并通过电视、报刊、现场参观等形式多渠道宣传和展示市域企业和产品,大力宣传和推广地方名优产品,让肇东品牌走向全省、走向全国。

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篇6

关键词:绿色零售/绿色标志/环境保护/绿色营销规范

内容提要:绿色零售是零售业的绿色化。目前绿色零售在国外发展较快,在国内属新兴事物。我国绿色零售的法律规范存在欠缺和滞后性:缺少绿色零售的标准;绿色认证、使用及监督法律制度分散且执行力低下;缺乏对绿色零售的法律引导和扶持。我国应围绕这些问题,健全和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10月,全球最大连锁超市沃尔玛在重庆的12家门店被查出在过去的20个月里,将普通冷鲜猪肉标注为“绿色精肋排”、“绿色里脊”等商品名称,按照“绿色食品猪肉”的价格销售,销售假冒“绿色猪肉”63547公斤,获违法所得50万元。工商部门认定,沃尔玛销售假冒“绿色猪肉”属于欺诈消费者行为,重庆10家门店停业整顿15天并处违法所得5倍罚款269万元。同时,公安机关对7家门店以涉嫌销售伪劣产品罪立案侦查,对相关涉案犯罪嫌疑人采取了刑事强制措施。这一事件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

这次沃尔玛假冒绿色猪肉事件最终以重庆工商部门认定其欺诈消费者,侵害了消费者权益作为定论,但笔者认为此次事件除此之外还有着更深层的影响,那就是对新兴环境保护模式——绿色零售的发展的伤害。绿色零售作为绿色营销的一种形式,是人类在环境保护与消费、发展中寻求的一种妥协之路,也是各国新兴的环境保护之道。

绿色零售是最近几年在我国兴起的环境保护模式,政府对此也日趋重视,但是通过沃尔玛事件却可看出我国绿色零售法律的缺失,虽然假冒绿色产品可在《刑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中寻找到相关规范加以规制,此次事件也是依据《刑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处理的,但是相关规范在环境法体系中却无处可寻,更不用说有关绿色零售方面的规范了。因此本文拟以沃尔玛假冒绿色猪肉事件为例,对绿色零售进行探究,分析其在我国的现状及其法律困境,以探寻其停滞症结及发展路径。

二、绿色零售主要内容及现状

(一)绿色零售主要内容

绿色零售即零售业绿色化,理解它需要从与其息息相关的绿色经济、绿色营销及绿色消费的认识开始。

1.绿色经济、绿色营销及绿色消费

绿色经济是绿色零售之依托。绿色经济(Greeneconomy)指的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本产业链,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形式。从宏观看,绿色经济是指经济体系的绿色化;从微观看,绿色经济是指单个的产业经济活动的绿色化。生产、流通、分配及消费大致勾勒出人类经济活动的全貌,而零售作为流通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人类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因此绿色零售也是绿色经济的具体阐释,对绿色零售的理解也都是从对绿色经济的理解开始的。

绿色零售是绿色营销在零售中的具体应用。绿色营销(Greenmarketing)是将绿色理念纳入企业营销过程的新型营销模式,英国威尔斯大学的肯·毕提教授将绿色营销定义为“一种辨识、预期及符合消费的社会需求,并且可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的管理过程”。其实质是建立在绿色经济基础上,以绿色技术和绿色市场为依托的,“以满足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共同利益为目的的社会需求管理和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的市场营销方式”。[1]营销是为了不断满足顾客的需求,并从不同层次的需求上来迎合消费者的经营趋势。而“消费者一旦能够从竞争性商品中进行自由选择,那么就有了‘用脚说话,的权力,从而迫使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在市场上进行激烈的竞争,由此而使他们生产或经营的商品能在价格、质量、功能或创新方面成为最吸引人的商品”。[2]绿色需求是消费者的最新选择,绿色营销便是在生产者、经营者满足消费者最新选择过程中所产生的,它以环境保护为理念和宗旨,在产品和服务上采用绿色技术,开发绿色市场,进行研发、生产及销售等一系列经济行为,兼顾企业自身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及生态环境利益。

绿色零售是绿色营销在销售阶段的具体体现。绿色营销蕴含的环保理念、环境价值观、行为模式融入到零售阶段,传统零售便转变为绿色零售,它促进了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因此绿色零售是绿色营销在零售阶段的具体体现,可以说,没有绿色营销也不可能存在绿色零售。

绿色消费(GreenConsumption)也称可持续消费,是绿色营销的市场动力,因此也是绿色零售的动力。自亚当·斯密以来,消费被视为所有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以工业文明为主的传统消费模式使人类过度消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随着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的兴起和发展,企业不得不在生产、销售中积极采取绿色环保措施以回应消费者的绿色要求。绿色消费与绿色零售相互作用。一方面,绿色消费促进了绿色零售的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绿色零售又反作用于绿色消费的发展,不仅为绿色消费提供场地,更能促进绿色消费的习惯和意识。

绿色零售是在绿色经济发展下探索出的新型环境保护思路,是绿色营销在销售流通阶段的应用,它回应了绿色消费的需求,为其提供了最直接的途径,同时又进一步推动了绿色消费意识的提高。

2.绿色零售的主要内容

绿色零售有其特定内涵和内容,零售业是否绿色化需通过其内涵得以确认。绿色零售内容主要包括了零售企业的绿色经营方式、绿色商品的经营及绿色理念的贯穿始终。

零售企业是零售业主体,零售业的绿色化最首要的内容是零售主体的绿色化。

零售企业作为提供零售服务的主体,其本身存在着绿色化的要求。作为独立发展的第三产业实体,零售企业的能源消耗巨大。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一份全国零售企业耗电量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家电卖场、便利店、超市、大型超市和百货店等五类零售业全年耗电量超过300多亿千瓦时,其中以百货店和大型超市为甚,零售企业已经成为能源消耗大户。[3]因此,零售业的绿色化必须从零售主体自身的绿色改造开始,很难想象一个自身环境保护存在瑕疵的主体将环境保护理念与销售结合的自觉性和真实性。零售企业的绿色化表现在其经营方式上是否采取了有别于传统经营模式的绿色经营模式,而这种绿色经营模式的节能减排所带来的能源消耗远低于传统模式所造成的能耗。我国相关部门对零售企业的节能减排越来越重视,2010年商务部首次《2010年中国零售业节能环保绿皮书》,对现阶段我国零售业节能环保工作现状做了全面总结,研究了零售业对国家节能减排及发展低碳经济的作用和贡献;[4]2011年则评选出第一届中国绿色零售商[5]。

零售企业作为联结生产商和消费者的服务性行业,它在采购和销售绿色商品中分别对生产商和消费者起着引导作用。对生产而言,生产商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非同小可,清洁生产能有效减缓生产中所产生的环境损害,但清洁生产所付出的成本也远高于传统生产模式。作为经济人,企业对利润的追求是永恒的目标,它的任何行动都不可能,也不能偏离市场轨道,只有当生产企业具有足够的环境意识及利润可期待时,才有可能积极采取清洁生产方式。绿色零售企业为绿色商品提供销售场所,才使得绿色生产有了营利的机会。消费者绿色需求的急剧增长能给清洁生产带来巨大的市场动力,而零售是绿色产品面向消费者,满足消费者绿色需求,使企业最终获取利润的主要形式。因此,零售企业的绿色态度能促进生产企业的环境态度。

对消费而言,消费者绿色需求的兴起源于对日益恶化的环境的忧虑和反思,源于环境意识的进步,因此消费者的环境意识也直接影响着其消费观念与行为。零售企业提供绿色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也为更广大消费者增进环境保护意识提供了途径,更能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商务部的有关负责人指出,零售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将不仅是打造绿色零售企业,更要发挥窗口作用,向消费者宣传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并努力带动上游供应商的环保低碳发展。零售企业的绿色产品的采购和经营实质上承载了绿色零售的重要意义。

绿色经营理念是绿色零售产生、持续、发展的核心。绿色经营理念是绿色零售的核心、灵魂之所在,它贯穿绿色零售的始终,并最终决定零售业的绿色化方向。作为理性的经济人,零售企业有自己的利益追求。而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体利益与社会责任、环境保护与利润追逐的矛盾中何从选择,完全取决于零售商是否具有绿色理念以及是否愿意承担环境社会责任,缺乏绿色经营理念的绿色零售经营行为只可能是应景之作,或为追逐企业利益的另一种手段,是无法真正持续的。目前我国公众包括环境知识及环境态度在内的环境意识处于不断增强的阶段,但也不尽如人意,特别是中小企业在面临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时,并没有足够的绿色理念支持利益天平向环境保护倾斜。

(二)绿色零售市场现状

绿色营销在西方国家发展已久,企业采取绿色营销最初是为了追求消费者绿色需求增涨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但随着环境意识的日益增加,企业环保社会责任感不断加强,很多大型企业将社会责任与利益追求结合起来,国际零售业的绿色浪潮也是一浪高过一浪,诸多零售企业均加强了社会环保责任,并通过环保节能树立新形象,逐渐向着“绿色企业”转变。而到中国开拓市场的国际零售企业大都秉承了绿色营销理念,在绿色零售进程中发挥着表率作用。如家乐福、乐购、沃尔玛等国际零售业巨头在华掀起一场“绿色营销”之战,各自从不同方面加强了绿色进程,树立、打造绿色企业形象。[6]

家乐福是从绿色经营形式方面着手来实行绿色零售的。据报道,自2008年后,家乐福每家新门店都增加了200万元的节能投入,已有门店也全部进行了节能改造。据称,家乐福单个门店一年就因节能减少开支达100多万元。乐购则是首家明确提出要做“零碳企业”的零售商。据其宣称,它致力于贯穿整个零售供应链的碳减排管理,力争从原材料采集、制造到配送、零售、消费以及废物弃置等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减少碳排放,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大减排效果。沃尔玛近年来以“环保超市”形象高调亮相,在2008年提出绿色采购计划,在环保、节能、产品安全与社会责任等方面对供应商提出具体要求,力求供应商提供绿色产品。沃尔玛“减碳”举措主要包括四大方面:对接绿色蔬菜、水果基地,打造环保供应链,建设环保节能店和在企业内部推行“低碳文化”。由此可以看出沃尔玛绿色零售侧重于提供绿色商品这一方面,它以环保供应链的绿色保障为重中之重。这些零售巨头在绿色零售中起着先锋表率作用,对中国绿色零售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也正因为如此,这些零售巨头的多次诚信危机也会给绿色零售的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消极作用。正如沃尔玛,一方面是大张其鼓地向绿色超市进军,另一方面却是经营上的负面消息不断,频发食品安全和质量问题。而此次沃尔玛假冒绿色猪肉事件更是对绿色零售带来沉重的打击,它打击了消费者的信任,而这恰是绿色零售正常发展的基础所在,绿色零售需要消费者的认同和参与,否则难以发展。

相较于这些国际企业,我国本土零售企业在绿色零售上的表现更为逊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因市场经济欠发达及环境意识落后而无意也无力实施绿色零售。绿色零售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这不仅与市场经济状况及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息息相关,更与国家的法律、政策有着直接关联。虽然绿色零售是市场经济中的企业自主经济行为,不应为政府所干预,但是也必须有法律对市场秩序的确认和保护才不致出现混乱和盲目的逐利行为,因此只有法律、政策上的扶持及监管,绿色零售才能健康发展。

三、绿色零售法律制度的意义及现状

(一)法律、制度对绿色零售的意义

绿色零售不仅承载着环境保护责任,也是一种营销手段,是企业营利的手段和模式。在市场经济下,零售是完全的市场行为,是企业的自主经济行为,它不受政府的干预。但是市场的逐利性决定了市场局限性和市场失灵问题的存在,而绿色零售不仅关乎商业行为,更关乎环境保护,其目的就在于引导经济绿色化,从而实现环境保护。因此,绿色零售需要规则引导,尤其是法律规则对个体行为的规范,从而保证实现蕴含其中的环境价值;更需要法律制度对零售企业、生产商和消费者及政府部门进行调控、监管及促进、扶持。

我国近几年来,绿色零售也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对绿色零售的关注在法律层面有较大欠缺,绿色零售并未得到实质性的关注。缺乏法律及政策强有力的支撑和监管,绿色零售难以有所作为。

第一,有关确认“绿色”零售的标准缺乏。

严格说来,绿色标准、技术标准并不是法律,但是它对绿色零售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零售是否绿色化是以绿色标准为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标准的功能与社会规范体系中法律规则的功能并无二致,因此,对绿色零售而言,标准具有法律般神圣的意义。

首先,绿色零售企业标准缺失。目前我国绿色零售企业、绿色市场认证标准有如下几个:2003年商务部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的《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2004年出台的《绿色市场认证实施规则》,2006年的《农副产品绿色零售市场认证标准》(GB/t19221-2003)。另外,2007年6月,商务部制定了“节约型零售企业”评价规范,并确定10个城市为“零售业节能行动”试点。应该说,这些标准和认证办法的制定说明我国对绿色市场越来越重视。然而,深入研究这些标准和办法却发现现实与理想是大相径庭的。就目的而言,标准和认证是为了确保食品安全的流通,《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第一条明确其目的是为了推进全国“三绿工程”建设,促进绿色市场认证工作,建立确保食品安全的流通网络体系,维护消费者的权益;而《农副产品绿色零售市场认证标准》开宗明义,表明其目的在于深入推进“三绿”工程,完善我国农副产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提升我国农副产品零售市场的管理技术和设施水平;合肥在其《关于开展创建农副产品绿色零售市场活动的实施意见》中更加明确地表示,“规范农副产品经营行为和市场秩序,以让消费者吃上安全、放心的农副产品为根本目标”。可以看出,这些绿色市场、绿色零售企业的标准和认证目的不在环境保护,而在于更具体、更浅层次的目标,确切地说就是食品安全。因此,此处的“绿色”与包含着环境价值观,环境保护理念的“绿色”不是同一个概念,而这也决定了这些认证标准并不含有节能减排等环境保护的内容,而是关于市场场地、环境设施的清洁卫生、销售食品的质量等内容。因此,实际上,我国是没有绿色零售企业相关认证标准的。

其次,绿色产品的标准混乱且不严谨。绿色产品的经营是绿色零售的主要内容,因此需要科学、严谨、真实的绿色标准。目前我国产品绿色标准和认证种类繁多,譬如对环保产品的认证有中国环境标志、CQC质量环保产品等。具体到食品,除了强制性的QS准入标志认证外,还有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等标准认证。种类虽繁多,但标准自身和相关配套法律制度却不完善,而且这些标准各有主管部门,众多的标准及认证下有潜在的利益之争;另外,这些标准制定侧重于技术,而不重视制定过程的透明度及公正性。

以环境标志为例,它是自愿申请的第三方认证标志,是一种用于产品或服务上的证明标签,证明该产品或服务不仅质量性能符合标准,而且在生产、使用、消费和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环境保护标准,环境损害要小于同类产品。[7]环境标志在众多的绿色标志中地位举足轻重,iSo14020系列国际标准即《环境标志和声明标准》将环境标志定义为“产品或服务环境方面的信息与市场交流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在当下,将环境标志与绿色零售联系起来,促进绿色零售的发展,是一个主要趋势,如日本就在建立零售商店标准,以期在零售与环境标志产品间建一座桥梁,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方便消费者的选择。虽然环境标志认证以自愿为原则,但是若没有科学透明的标准,没有严谨的认证程序和公正的认证机构,是难以保证其绿色性的,最终也只会沦为商家借此获利的工具而已。很多国家在标准制定中有着详细周全的规定,如德国、日本等国家在生态标志计划中都明确了生态标志的制定人员、标准的有效期限、评审期等,明确了公众参与原则,以确保标志的公正性、科学性。我国2009年的《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编制技术导则》是我国环境标志标准制订的规范,[8]然而,在这个规范中只有技术性的要求和程序,并没有标准编制确保标准公正原则和程序,如标准制定的参与人员,包括相关利益方、第三方人员等均无涉及,这就导致长期以来企业游离在与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标准之外,而公众更没有参与的途径。此外,标准的期限也没有规定,由此出现大量标准严重滞后于现实的现象。

第二,“绿色”认证、使用、监督法律制度分散,执行力低下。

绿色标准从源头保证“绿色”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而标志认证和使用、监管规范保证“绿色”的真实性。

当“绿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时,它不仅承载着环境保护目的,也蕴含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很多企业自称环保、绿色、低碳,很多产品也被贴上“生态友好”等标签,但是真假难辨。因此,在确立了科学的标准后严格认证和规范使用及有效监督后才能保证“绿色”的真实性。同时,标志认证的法律依据层级较低,《认证认可条例》是一部行政法规,效力不高,它规范认证机构、认证市场,而其下有着各自相应的标志认证管理办法,如《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虽然《认证认可条例》和相应管理办法都对认证机构、认证程序、认证监督等作了规定,但是现实情况却是认证乱象环生,其主要表现在于认证机构鱼龙混杂,而且认证机构在整个认证中既要评判认证申请是否符合标准,能否授予标志,又要依靠认证费用维持机构生存与发展,即认证机构在认证市场中既作为裁判员,又作为运动员,其中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很难保证其作为第三方的独立性,难免出现弄虚作假、操作认证的现象,例如频频出现诸如“两万元即可办证的现象”。[9]

在标志的使用监管方面,相关标志法律制度目前存在着诸多缺陷,它没有形成统一的法律体系,有关内容散见于各层级的法律规范中,如《刑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这些规定并非专为环境标志而立,只是正好契合作为注册商标存在的环境标志而已。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部门规章或内部管理规范,但是这些规范层阶低、内容欠缺。法律规范分散,监管不力,执行乏力,使得绿色认证市场混乱,假冒欺诈行为层出。

第三,缺乏对绿色零售的法律或政策的引导,鼓励和扶持。

绿色零售是新的环境保护举措,需要政府的扶持,需要法律或政策的引导和鼓励。有些国家从绿色商品的销售上来对绿色零售作明确的法律规定和政策引导,但是在我国还没有有关绿色零售、绿色营销的法律或相关的制度,根本谈不上法律的引导。此外,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表示,零售业是一个微利行业,目前行业平均净利润率只有2%至3%左右,很多中小零售企业已经注意到环保、低碳这个潜在市场了,但成本的巨大投入加重了企业的负担。[10]她认为,推广的阻力还在于设备改造的投入回报。中国零售业90%以上为中小企业,对资金投入的成本效益考虑是目前零售业难以普及低碳的现实阻力。因此,管理模式的创新对零售业绿色化有重要意义,而这是需要法律法规的扶持的。目前既有管理模式即合同能源管理也正得到政府支持,但因缺乏系统的法律支撑和规范,在具体操作上问题重重。

四、绿色零售法律及相关制度的完善

绿色零售是在环境问题严峻形势下产生的将环境保护融入商业的新型模式,严格说来,纵观各国,也并没有一部专业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但是,我们可以在相关制度上加以完善,进而达到实现绿色零售的目的。针对其市场和法律现实,笔者认为完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尽快建立绿色零售企业标准,完善产品绿色标准。

首先,如前所述,已有的绿色市场认证、农副产品绿色零售市场标准并不是真正环境保护理念下的绿色零售企业标准,因此建立绿色零售企业标准便显得尤为重要。零售企业绿色化在于其采取绿色经营方式,即在经营中节能减排、降低能耗,绿色零售企业的标准应以零售企业节能减排的标准为主。因此首要的是建立健全节能标准体系。节能减排标准是衡量节能减排成果的重要指标,是通过制定特定的规则,对个人和组织的行为进行限制与调控,[11]因而也是技术性法规,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我国2007年修订的《节约能源法》规定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法组织制定并适时修订有关节能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建立健全节能标准体系。在健全的节能标准体系上,才可能兼顾零售企业的特殊个性,制定出符合零售业实际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绿色零售企业标准。完善节能减排计量监督、考核评价体系也是制定绿色零售企业标准的重要依靠,应在国务院《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基础上,制定零售业节能减排目标及监测评估制度,以保证其标准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其次,完善绿色产品标准规范。虽然大多数绿色标准是自愿申请认证而非强制性标准,但无论从市场秩序还是环境保护角度看,科学、公正的标准都是基础。我国关于标准的法律规范是198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1990年颁布的《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然而该法律法规早已滞后于科技与经济发展,大多强制性标准都存在着严重脱离现实的情况,自愿性标准更是如此。因此,当务之急是修订标准化法,不仅应将规范强制性标准,也应将与人们生活及环境保护紧密相关的绿色标准纳入规范。其一,应对现行的《标准化法》中标准的划分作出调整。与wto/tBt协议中对标准划分为技术法规[12]和标准的内容不同,我国在《标准化法》中将标准按属性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对于大多自愿申请、认证的绿色标准而言,这一划分没有表明绿色标准的定位,绿色标准既非强制性也非推荐性标准,自然难在规范范围之内。因此,按照wto/tBt协议将其划分为技术法规和标准是科学地规范绿色标准的前提。其二,我国《标准化法》及《标准化法实施条例》中基本上是对于强制性标准的管理规则,从标准化工作的管理、标准的制定到标准的实施和监督都是从强制性标准角度出发的,因此只有在修订时增加相关绿色标准的内容,诸如确定绿色标准的制定主体,明确行业协会、学术团体、科研机构及相关利益方在制定中的权利与责任,确定非强制标准实施及监督主体等内容,才可能高屋建瓴地对绿色标准进行把握,确保其科学性及公正性。另外,要在《标准化法》指导下完善具体的绿色标准制定,如确认标准制定的公众参与原则,确保独立第三方与相关利益方的参与和平衡,确保标准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同时,要规定标准的复审期,保证绿色标准与科技发展的同步性等。

第二,制定或完善绿色标志认证及使用、监管的法律制度。

认证,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是指由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证明一个组织的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标准、技术规范(tS)或其强制性要求的合格评定活动。针对市场上绿色产品认证繁多的状况,笔者认为应该淘汰或合并一些相近的认证,当然因为其中涉及巨大/!/的利益问题,显然需要经过各方力量博弈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现阶段应着重于制定或完善相关制度,特别是对《认证认可条例》作出完善。首先,要提高其规范层级。认证在我国是朝阳产业,存在巨大利益,2006年8月29日,国家认监委主任孙大伟在一次会议上表示,我国认证机构颁发的证书总数和获证的各类组织总数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巨大的潜在利益曾经使得很多国际认证机构纷纷抢滩中国,国内的各种认证机构更是如雨后春笋地出现,而其中又牵扯到不同部门利益,认证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要求有更高层级的法律加以规范,行政法规在效力上难以维持认证行业的正常秩序,因此应尽早地以《认证认可法》的形式予以完善。其次,通过立法提高认证机构的准入门槛,最大限度地保证其专业程度,并加强监督管理,制定《认证认可法实施细则》细化监督程序和内容以及法律责任,确保相关法律规定的可操作性。

此外,绿色标志使用、监管的法律规范可以借鉴美国等国建立的绿色营销规范。因为绿色零售从属于绿色营销这个大的概念,除了“零售”这一个需要有针对性的规定外,其余仍在绿色营销规范调整范围内。美国各州对绿色与商业的融合多有规范,如纽约制定有“环境营销法”,加利福尼亚则制定了“环境广告法”,以法律形式确保环境保护不为商家出于利益考虑而滥用。在联邦层面,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制定了“FtC绿色指南”,这份指南供销售者参考使用,帮助商家确保他们所做的绿色声称是正确和属实的,目的是防止欺诈,以保护消费者。虽然大多数法令都是出于维护正常商业秩序,防止假借绿色之名的滥用或欺诈,但在客观上也是有利于实现环境保护目的的。环境保护与商业结合是社会发展大趋势,绿色营销是重要的营销手段,因此,有的放矢地制定环境营销法将有助于二者的结合,直面并有效解决其中出现的问题。

第三,建立健全引导、扶持的绿色零售持法律制度。

法律对绿色零售的引导和扶持主要体现在对绿色商品的经营引导及对零售企业节能减排的扶持上。

我国商务部对于绿色零售的关注在于其节能减排方面,要求重点抓好营业面积在10000平米上的大型超市、百货店、专卖店的节能降耗工作。这个思路同样可以体现在绿色商品的提供上。如韩国通过的《购买促进法》修订案规定,凡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仓储型商场、百货商店、购物中心等大型商店和农、水产品综合流通中心,都必须设置和经营环保型商品和再生利用商品专门柜台,违反者处以300万韩元以下的罚款。[13]这便是以法律形式明确对零售企业作出要求,进一步强化了绿色商品销售的法律引导力度。笔者认为,以法律责任形式明确一定规模零售企业绿色零售的责任的思路,在以市场为主体的零售业绿化中有积极作用,它可以在保证市场化的前提下解决市场失灵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从而引导绿色商品的销售,同样也为绿色商品保证了销售场所。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可以制定专门立法对零售企业的绿色销售予以引导,并且对特定的人群如大型企业的日常购买作出规定。

此外,节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前期投入大而回收进程慢,针对绿色零售发展中零售企业的资金瓶颈,政府的扶持与激励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尽早建立针对零售业绿色经营的激励制度,如建立绿色零售节能减排奖励基金、节能设备税收减免或优惠政策、专项的节能改造财政补贴等一系列制度,从而扶持和引导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节能机制的形成。

政府除直接对零售企业的绿色经营方式予以补贴、优惠外,对合同能源管理这一类新型节能机制的扶持也是促进绿色零售业发展的必要举措。合同能源管理(epC)发展于西方发达国家,是一种基于市场运作的全新的节能投资服务管理机制,由epC公司先行承担节能实施的资金、技术及风险,客户见到节能效益后,双方再共同分享节能成果。据调查,多达53.5%的零售企业希望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32.6%的企业希望有政府补帖,由企业、政府、经营户相结合,或与厂家共同承担等其他方式;只有10.5%的企业考虑全部由企业承担节能费用。事实上,目前节能资金多是由企业自行投资,鲜有其他融资渠道。因此,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节能减排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事情,这种机制对于资金紧张的广大中小企业来说意义重大。但是epC公司自身发展也存在着缺陷,epC公司先行承担了节能的资金、技术和风险,在出现资金周转问题或融资困难时自身都难以为继。因此政府对于合同能源管理的扶持也是保证绿色零售的节能减排的重要机制。2010年4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而在2011年2月,财政部、国税总局联合下发通知,对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涉及的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给予政策优惠。[14]

我们希望这一系列的优惠措施能够用法律、法规等较高层级的规范形式确认下来。因为“政策的特点表现为导向性,而不是强制性,学术界称之为‘软法’”。[15]而这种“软法”一则存在不稳定性和非连续性,二则不具有强制性。因此,只有将之法律化才可能最大程度地扶持对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运用,从而支持绿色零售。

注释:

作者简介:黄云,湖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马柏慧,黑龙江大学法学院学生。

[1]王金献、王宇航、刘海东:《论绿色营销的特征脉络及其必然选择》,《企业活力》2011年第7期。

[2]阮赞林:《论反垄断法的消费者利益保护》,《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3]参见陈湘静:《零售业节能环保上下呼应》,《中国环境报》,2010年9月20日第6版。

[4]参见《绿色零售市场潜力大挖掘低碳经济发展新空间》,/ny/2010/09-08/2519131.shtml,2012年7月20日访问。

[5]其中tesco中国公司和北京吴裕泰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中国绿色零售贡献奖,在中国绿色零售门店奖中包括了两家沃尔玛门店、一家tesco上海门店和五家国内超市及百货店。

[6]参见《外资零售上演绿色营销战“绿色”也需衡量标准》,.cn/news/gongyi/2009-12/02/content_18991838.htm,2012年7月20日访问。

[7]参加黄云:《我国环境标志法律制度分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8]《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编制技术导则》的前言称:“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范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以下简称环境标志标准)的编制,提高环境标志标准修订工作水平,制定本标准。”

[9]参见《蔬菜有机认证乱象:两万元即可办证考察走过场》,.cn/kx/txt/2011-11/18/content_4633572_4.htm,2012年7月20日访问。

[10]参见《实行低碳零售外资超市实力雄厚又占先机》,.cn/bookview_258138.htm,2012年7月20日访问。

[11]刘小川、汪曾涛:《二氧化碳减排政策比较以及我国的优化选择》,《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12]按照wto/tBt协议,技术法规是指规定强制执行的产品特性或与其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包括适用的管理规定在内的文件。该文件还可包括或专门关于适用于产品、工艺或生产方法的专门术语、符号、标志或标签要求,这些文件可以是国家法律、法规、规章,也可以是其它的规范性文件,以及经政府授权由非政府组织制定的技术规范、指南、准则等。

[13]参见曹世功:《韩国“环境认证商品”市场发展迅速》,《经济日报》2007年7月19日。

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篇7

1.辽源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采取的措施

1.1抓体系建设,强化事业发展的基础2007~2010年,辽源市加大了绿色食品体系建设。下辖的两县两区都成立了绿色食品办公室,配备了相关工作人员,市县(区)两级专职从事绿色食品工作的在编人员22人。为了保证绿色食品产业工作的管理尽快实现由单一行政推动向行政推动与依法监管并行转变,市农委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整合资源,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纳入绿色食品办公室合属办公,增强了绿色食品产业质量监管力度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使绿色食品产业工作在各个层面都有机构、有人员、有手段。农业系统内部也理顺了关系,加强合作,形成权责统一、运行高效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了农业行政管理、执法监督、检验检测、技术推广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支持和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真正形成行政事业共同推进,部门之间互相支持,系统内外紧密合作的发展环境。

1.2抓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近年来,辽源市先后制定和出台了《辽源市绿色产业发展规划》、《辽源市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意见》。2007年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以市政府文件的形式下发了《辽源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意见》。在《辽源市食品监管工作意见》中把绿色食品开发和监管工作纳入重要工作内容,明确要求获得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基地产品可以免检。东丰县、东辽县把开发绿色食品工作纳入到主要领导工作,年终考核。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规划纳入了《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经过5年努力,使绿色食品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支柱产业,到2010年绿色食品产业产值力争达36亿元。由于制度保障到位,市、县两级加强领导,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1.3抓科学规划,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按照《辽源市绿色食品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要求,紧紧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狠抓绿色农产品的发展规划。一是突出地域特色。以粮食和特产业为主;二是突出产业重点。开发具有市场拉动大、科技含量高、生命力强的产品;三是突出发展精深加工。通过科学规划和产业布局,已经形成了以德春米业集团公司、夏兴有机生态生物高科集团、天人牧业有限公司等绿色产业发展基地,带动了辽源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拉动了专业生产和就业,成为县级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和利税大户。据统计,到2010年底,辽源市的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年加工产值达20亿元。

1.4抓监督管理,确保认证产品质量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流通领域是影响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质量的3个重要环节,辽源市通过抓绿色食品产业生产源头、绿色食品产业生产环节和绿色食品产业市场交易的监管,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每年都开展绿色食品产业专项检查和绿色食品的复查换证工作。同时会同工商、公安、卫生、质监等部门,结合食品安全整治行动,加强对产品的抽检,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1.5抓配套服务,提高发展绿色产业的积极性辽源市农委连续3年都以文件的形式下发了《绿色食品工作方案》和《农产品质量认证与管理工作方案》,要求各级农业部门将绿色食品开发工作列为中心任务,明确职责。市、县两级绿办每年都举办绿色食品产业技术培训班;每年都组织企业、单位申报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每年对绿色产业开发工作好的县、乡、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同时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协会。2011年年初,在市供销合作社、市财政局、市民政局的支持下,成立了绿色食品发展协会,大力开发绿色食品产业,推广应用新技术规程,优先发展协会的产品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产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绿色食品产业中的作用。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整个绿色食品开发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绿色食品又好又快地发展。

1.6抓市场培育,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借助各类媒体,加强宣传,进一步树立绿色食品产业品牌形象;协助绿色食品产业认证单位开展贸易促销活动,积极参加由省农委组织的各类展会与洽谈会;研究市场准入制度,引导企业构建绿色食品专业流通渠道和营销网络。

1.7抓宣传培训,提高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市、县两级农业部门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绿色食品产业知识的学习、宣传及贯彻落实;与农药经销商签定不销售国家禁止使用的高毒农药;大力推广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有效地提高了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绿色食品消费意识。

2.当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困难

2.1社会重视程度不够生产者仍然片面追求产品数量而忽视产品质量;消费者虽然开始重视绿色食品,但消费意识和鉴别能力欠缺,且由于市场准入制度没有实施,很难体现绿色食品的优质优价。

2.2检验检测能力不足农产品检验检测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技术手段,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需从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到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测。现有的检测设备和手段落后,不能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需求,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整体水平偏低,监督检测力不足,限制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2.3资金投入不够绿色食品开发工作经费不足,制约了其发展进程。示范区建设、标准制(修)订、检验检测、产品认定以及技术培训和信息咨询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2.4人才缺乏辽源市农业标准化人才匮乏,远远满足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需要。目前,从国家、省、市级到县、乡、村级还没有充分利用数量有限的农业标准化骨干人才,来培养大批农业标准化人才队伍,形成一条龙式的农业标准化培训制度。

3.对绿色食品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3.1加强领导,强化政策支持市县乡三级农业部门要把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摆在突出位置,纳入重要日程。尽快明确和完善各级绿色食品产业工作机构,把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纳入工作业绩考核范围。抓紧建立“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推动机制,健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上下互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的快速发展模式,积极创造改革和发展环境。要把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作为农业生产性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与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创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农产品营销等项目直接挂钩,进一步挖掘农业系统内部行政推动潜力,合力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3.2统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市县乡三级农业部门要制定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与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紧密结合起来,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品牌优势,同时把产业品牌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县级以上农业部门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求,将绿色食品产业工作经费纳入本级公共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和增加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对现有财政支农资金,要优化资金使用结构,尽可能地向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倾斜。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和社会资金向绿色食品产业产业投放,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篇8

1.优化机制,建立农业标准化组织体系

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对传统农业的一种挑战,必须在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上下功夫。德惠市坚持农业标准制定与实施相衔接、产前产中产后相呼应、示范与带动相配套的农业标准化全程实施体系,建立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企业带动、农民主动的农业标准化实施运行机制,加强组织领导与政策引导,合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发展。

1.1建立组织,完善责任体系德惠市坚持换人不换路子、换班子不换调子,始终把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作为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强化领导、狠抓落实,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形成了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一是建立了领导组织,成立了德惠市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农业的副市长担任,农业、畜牧、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全面负责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总体规划、组织协调、责任分配和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局,负责具体组织实施;二是成立技术指导组织。由市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牵头,联合农优中心、农业环保监测站等单位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负责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采集、生产技术标准的宣传贯彻、生产技术培训和各生产环节的技术指导。同时,依托各乡镇农技推广站,建立了市、乡、村三级农业标准化生产服务网络;三是成立质量监督管理组织。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建起了全市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负责全市和外埠农产品质量的检测任务。为进一步把好农产品质量关,各乡镇、各专业批发市场也相继建起了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已初步形成了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质量监控体系。

1.2制定政策,建立标准体系德惠市根据农业行业标准和国家有关标准,制定了《德惠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德惠市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德惠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认定管理办法》,使全市标准化生产有标可依、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按照“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操作规程、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的“五统一”要求,组织编写了蔬菜、果品、水稻等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方案,从档案管理、农资供应、产地环境监测、产品质量检测、认证产品标识管理等环节入手,实现逐一贯标达标。

1.3加大投入,健全管理体系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重在管理。为此,全市加大了对农业部门的投入,强化农业部门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一是加大人才投入。依托省市涉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现全市农业系统有中、高级农艺师300多人。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采取农闲集中培训与农忙分散指导的方式,对基地农民进行生产技术规程的培训和指导。每年举办市、乡、村三级农业标准化培训班1000多次,培训人数近12万人次,为大规模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二是加大财力投入。在县级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拿出10万元用于奖励为农业生产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激发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三是加大物力投入。为满足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需要,全市积极为农业系统各部门配置相关检测化验设备,建成了无公害农产品从生产基地环境质量监测种、肥、农药质量检测农产品质量检测的一整套监控测试系统。通过采取以上措施,现已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农业标准化推广网络。

2.加强监管,探索农业标准化实施途径

农业标准化,实施是重点,监督是保障。德惠市着眼于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拓展农业标准化发展空间,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出发,积极探索了农业标准化实施监管的有效途径,重点强化了三个控制。

2.1加强生产监管,强化基地控制严格执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的国家标准和吉林省地方标准,在标准化生产基地内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堆沤、选用生物农药、保护害虫天敌等综合技术措施,扩大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杀虫灯等节本增效新技术施用面积。目前,全市在布海、菜园子等乡镇标准化生产基地安装杀虫灯1500余盏,防治面积达10多万亩,占全市标准化基地总面积的25%。

2.2加强专项整治,强化投入品控制以市农业执法部门为主体,每年春秋两季集中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活动,切实搞好农业投入品管理;以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在标准化生产基地内大力发展农资专供连锁服务部,建立直供直销、连锁专供的农资专供体系,全市已建成无公害农资专供连锁服务部11家。同时,在全市各农资经销商店均设立无公害农药销售专柜,有效避免了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中限制使用的农药、化肥和激素类物质的投入使用。

2.3加强质量检测,强化市场监管为了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德惠市在各大农产品产地专业批发市场设立无公害、绿色农产品销售区,将已获得绿标或经检测中心检验合格的产品集中到此,统一销售。凡未经检验或经检验不合格的产品一律不允许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销售区出售。在农业部和省市检测部门的几次抽检中,德惠市的无公害蔬菜产品全部合格。

3.强化服务,创建农业标准化发展环境

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对农民从技术到意识上的革新。针对许多农民认识不够,基地建设启动慢的问题,全市加大服务力度,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3.1科学规划,引导发展基地和龙头企业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有效载体,在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中围绕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德惠市进行了认真规划,引导农民和企业加快发展。一是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围绕部级龙头企业――德大公司建立了3.6万亩绿色玉米生产基地、5.25万亩的绿色大豆基地、30万亩的无公害玉米基地、30万亩的无公害大豆基地;建立了高标准现代化肉鸡养殖基地16个,发展肉鸡代养户6000户。围绕省级龙头企业――上禾公司建立了30万亩的绿色水稻生产基地;二是围绕产业建基地。围绕天台镇的产业基础,建立了2万只无公害肉羊生产基地,围绕菜园子镇建立了1.5万亩的无公害西红柿生产基地;三是围绕市场建基地。郭家镇围绕果品批发大市场建立绿色果品基地1.5万亩,布海镇围绕“鬼市”建立无公害瓜菜基地6万亩。

3.2制定政策,扶持发展一是制定吸纳人才政策,对省内外科技人才、经济能人到德惠市从事农业标准化生产或技术服务的,给予解决住所、提供交通工具等便利条件;二是制定免费检测政策,在基地建设初期,免收农民的农产品质量检测费用;三是制定认证补贴政策。从2002年开始,每认证一个无公害农产品,市政府补助1000元,每检测一个基地,乡镇政府补助500元,有效调动了企业、基地认证的积极性,使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工作逐步走上了市场化、企业化运作的良性发展轨道。目前,全市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5个、绿色食品76个,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6个,吉林省著名商标4个,吉林省名牌产品10个。产品认证和品牌数量在全省保持了领先优势,农产品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篇9

1建筑绿色生产力的三大支柱

绿色认证体系、行业/流程经验和强大的集成化系统技术平台是建筑绿色生产力的三大支柱。(1)各国针对当地实情,建立了多种不同的绿色认证体系。在国内市场上,中国绿色建筑标识GBL和美国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奖LeeD是当前两大主流评价体系,此外,其他认证体系还包括英国的BReeam、日本的CaSBee、法国的HQe以及澳大利亚naBeRS等。尽管各绿色认证体系细则及侧重有所区别,但都是按照节地、节水、节材、节能及室内环境等几个方面对建筑物的绿色建设及运营提出要求。LeeD对建筑物的类型区分较细(分新建建筑nC、既有建筑eB、商业装修Ci、建筑结构CS、住宅Homes等);中国GBL更是将运营管理单独作为一大类,区分了设计标识和运营标识。以绿色认证体系作为建设绿色生产力框架可全面地指导建设者,确保建设全过程对绿色目标的定位及衡量。(2)绿色认证体系框架虽然完整,但是并未细分具体行业特点,也未考虑到各个具体项目的特殊性及项目中的协调细则。传统项目往往缺乏统一的项目核心工作组,按照专业(如结构、装潢、机械、电气等)细分后,由不同的单位负责框架设计、初步设计、招投标、深化设计、建设执行及运营维护等。专业之间的理解差异以及项目进程中不同单位的不连续性构成了各个执行孤岛,导致原始建设目标和整体框架无法落实。建筑绿色生产力的第二大支柱就是建立一个由行业专家组成的核心团队,负责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及绿色认证体系框架对目标建筑进行绿色定位规划,并作为统一接口进行一体化设计和建设,甚至参与运营指导,以弥补传统项目建设流程横向以及纵向的孤岛间隙。(3)绿色建筑中的绿色环保及节能增效分为被动式和主动式两大类。被动式是指建设过程中一旦采用相应的方法、技术或材料,则相应的绿色环保或节能增效效果就可以持续发挥,如场地规划、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等;主动式是所采用的技术需要根据相应使用条件及工况动态调节,相应的效能才能得以发挥,如电机变频、照明调光、空调优化控制策略等。为了充分发挥主动式技术的效能,同时对整个绿色建筑的实际表现得以监控和持续改进,智能化系统平台不可或缺。对建筑物中的可再生能源、变配电系统、照明系统、暖通空调系统、关键电力系统等进行智能监控,并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协同工作;在运维过程中,通过能源管理系统对建筑物的实际表现性能进行评估、分析,进而制定改进策略或改造方案,实现建筑物性能的持续改进,这些都离不开一个强大的集成化系统技术平台。

2施耐德电气武汉总部办公大楼建筑绿色生产力实施过程

施耐德电气武汉总部办公大楼(以下简称办公大楼)位于武汉市东湖高新开发区光谷大道金融港内,地上五层、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10321m2,可容纳办公人员约323人。承租该建筑时,建筑主体结构及暖通空调系统(冷热源由金融港园区统一供给)已经完成,施耐德电气的设计与施工内容包括电力系统、照明系统、内部装修、数据中心、弱电系统及能源监控系统等。为保证办公楼建成后的绿色目标(健康环保、节能降耗、作为公司内部培训基地及客户展示中心),该项目引入了系统架构师及绿色建筑认证团队对整个项目进行了整体规划及协调。项目规划阶段首先由绿色建筑认证团队对建筑进行绿色评估,确定绿色目标(本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及分数预估,认证目标确定为LeeDCi金级认证)。接下来由绿色认证团队及架构师一同对达到绿色认证所需的不确定数据进行可行性及投入产出比分析,必要时引入各子系统专家提供支持。为真正达到持续节能增效的目的,架构师同时还会对未来主动节能增效技术和策略进行规划。绿色目标明确后项目进入设计阶段,架构师首先按区域对系统功能进行设计,如办公区域照明、遮阳、空调等如何根据占用状态、温湿度、照度条件以及不同时间段等进行控制和联动?物业人员将如何监视和控制这些设备?哪些信息需要被收集以便日后进行分析和优化等。此阶段暂不将功能分到各子系统以达到一体化设计的目的,避免不同专业间的功能重叠和遗漏。功能设计完成后再由架构师和各子系统专家一同探讨功能的实现技术方式(由哪个系统通过什么样的形势实现)以及系统间的信息交互方式(网络架构、实现成本、可靠性及响应实时性等),最后形成优化方案进入各子系统设计阶段。这个设计过程可能会由于成本、实施难度、稳定性等因素往复多次,同时绿色认证团队也需要对各种设计进行审核,保证绿色认证要点的落实。实施阶段由前期的绿色认证及架构师主导,逐渐转向项目经理主导。各子系统专家在项目经理的协调下对现场安装进行指导,负责相关系统的单体调试及系统间的联调。架构师此时主要是对项目实施进行架构上的指导,并控制必要的变更,保证设计的内容真正落实。绿色认证团队则收集各种绿色认证所需的资料,并在项目实施完成后进行汇总和提交。办公大楼的项目实施进程及各主要角色在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如图1所示。

3施耐德电气武汉办公大楼建筑绿色生产力亮点及收益

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篇10

浙江省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办法全文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保障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食用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使用和管理的单位与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领导,把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保障食用农产品的安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增加投入,组织和引导食用农产品生产、加工者按照有关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促进营养、卫生、安全的食用农产品的发展。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管理与食用农产品的监督检验,保障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职责分工,按下列规定分别负责食用农产品的监督管理:

(一)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规划和组织建设,种子(包括种畜禽,下同)、肥料、农药、兽药(包括鱼药,下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的监督管理,畜禽及其产品的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组织食用农产品生产地方标准的拟订和实施,绿色农产品产地认定和技术推广等。

(二)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食用水产品的生产基地的规划和组织建设,水产种苗生产、经营、使用的监督管理,食用水产品生产地方标准的拟订,绿色农产品(水产品部分)产地认定和技术推广等。

(三)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食用林产品生产基地的规划和组织建设,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使用的监督管理,食用林产品生产地方标准的拟订,绿色农产品(林产品部分)产地认定和技术推广等。

(四)省经贸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食用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的行业指导和管理等。

(五)省食品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食用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卫生安全的监督管理等。

(六)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食用农产品国家标准的组织实施,地方标准的制定和组织实施,食用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卫生安全抽查和监管等。

(七)省工商行政部门负责食用农产品市场交易秩序的规范管理和监督,假冒伪劣产品、无照加工和经营等违法行为的查处等。

(八)省环境保护行政部门负责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及污染源的监督管理等。

市、县(市、区,下同)农业、渔业、林业、经贸、食品、质量技术监督、工商、环保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内食用农产品安全的监督管理。

计划、财政、公安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做好食用农产品基础设施的扶持、经费的投入以及其他相关的监督管理。进出口商品检验部门依法对进出口食用农产品实施监督检验。

第五条 鼓励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成立或者加入行业协会。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的行业协会应当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协助行政机关对食用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

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制定并推行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行业规范,为会员提供信息和技术方面的指导和服务,督促会员依法从事食用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等。

第六条 政府鼓励并扶持有关合作经济组织和检验机构等组织为食用农产品生产和经营活动提供产品运销、信息咨询、技术服务、产品检验、标准化指导等各类服务。

第七条 转基因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目录的食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必须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标识或标注。

第二章 食用农产品生产

第八条 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会同省农业、渔业、林业、环保、食品行政主管部门,制定食用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生产、加工、包装、储藏保鲜、检验检测方法等地方标准。

生产、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应当符合国家或者地方标准规定的质量卫生要求。

第九条 食用农产品的生产灌溉用水、养殖用水的水质应当符合国家或者省规定的标准。

禁止向食用农产品生产场所排放重金属废液、放射性废水、未经处理的含病原体的污水、有害气体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倾倒废弃物和生活垃圾。

第十条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省农业、渔业等行政主管部门健全全省农业生产环境监测网络,组织对全省食用农产品生产场所的土壤、水等生产环境进行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

农业生产环境和场所中的重金属、抗生素残留、农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得进行蔬菜、瓜果、水产品等食用农产品的生产。

第十一条 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应当严格按照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适期收获、屠宰、捕捞和采集,提高食用农产品品质。

蔬菜、瓜果等农产品的收获必须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安全间隔期。畜禽、水产等农产品的屠宰或者捕捞必须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休药期。

第十二条 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应当按照《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及国家有关规定使用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肥料等农业投入品。

鼓励使用有机肥、微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和可降解农膜。禁止滥用兽药、农药及其他危害食用农产品质量的农业投入品。

第十三条 食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禁止下列行为:(一)使用未经国家或省批准的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肥料等农业投入品;(二)使用盐酸克仑特罗(俗称瘦肉精,下同)等国家规定的禁用药物;(三)使用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四)使用国家和省明令禁止或者淘汰的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肥料等农业投入品;(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禁止情形。第十四条 绿色农产品实行产地、产品认定制度。绿色农产品产地认定由省农业、渔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绿色农产品产地、产品认定证书由省农业、林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有效期为3年。期满继续使用的,应当重新办理。

绿色农产品产地、产品认定的具体要求和程序由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五条 使用绿色农产品证书、标志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绿色农产品标志可以在被认定产品的产品包装、产品广告上使用,不得擅自扩大使用范围;(二)不得转借、转让绿色农产品证书、标志。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伪造或者冒用绿色农产品产地、产品认定证书和绿色农产品标志。

第十六条 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食用农产品生产实行生产安全跟踪制度。生产过程中应当有完整的生产活动记录,包括肥料、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情况以及防疫、检疫情况,土壤、水等生产环境检测情况。

鼓励其他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实行生产安全跟踪制度。第十七条 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

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应当对生产的蔬菜、瓜果、水产品、畜禽产品等食用农产品进行质量检验。检验合格的,附具产品质量合格证。

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其他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对食用农产品生产实行产品质量合格证制度。

第三章 食用农产品贮存、运输、加工

第十八条 实行定点屠宰的牲畜宰前必须进行盐酸克仑特罗等禁用药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盐酸克仑特罗等禁用药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由当地人民政府指定有资质的检验机构承担。

需要检测的禁用药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目录,由省农业、食品、药品监督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公布。

禁止屠宰明知使用过盐酸克仑特罗等禁用药物的食用动物。第十九条 加工、贮存、运输食用农产品的机械设备、工用具、包装材料等物品应当符合国家或者省规定的有关安全卫生标准和要求。

食用农产品使用保鲜剂、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应当符合国家安全卫生标准。

第二十条 在水产品、畜禽产品、蔬菜、瓜果等食用农产品初级加工、加工中禁止下列行为:(一)水产品浸泡过程中使用甲醛、甲醛次盐酸氢钠;(二)水产品腌制过程中使用敌敌畏;(三)加工过程中使用色素;(四)使用其他有毒有害物质。

第四章 食用农产品销售、使用

第二十一条 食用农产品经营者在销售过程中禁止下列行为:(一)销售使用过盐酸克仑特罗等禁用药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用动物及其产品;(二)销售使用有害有毒物质进行过初加工或加工的食用动物产品、水产品、蔬菜等食用农产品;(三)销售施用过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的蔬菜、瓜果等食用农产品;(四)销售禁止销售的假冒产品及其他不符合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的食用农产品;(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禁止销售情形。第二十二条 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检验制度,对进场交易的每一批产品进行检验,根据检验结果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理:(一)检验合格的,准许销售;(二)检验不合格的,予以无害化处理或者销毁;(三)连续三次检验不合格的,取消该经营者进场交易资格。绿色农产品可以实行抽检或者免检。

第二十三条 集贸市场应当建立销售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与销售摊点签订销售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协议,明确各自的质量安全责任,具体办法由省食品、工商行政部门制定。オ

销售摊点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进货台账,索取产品质量合格证、检疫证等有关凭证。销售摊点对其销售的产品应当附具注明商品名称、摊位号、销售日期等内容的销售标志。

第二十四条 超级市场、配送中心应当对其销售的食用农产品质量负责,建立相应的产品验货、检验制度,保证销售的产品符合质量卫生安全要求。

第二十五条 学校、医院、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集体供应伙食的单位应当建立购货台账,注明所购商品名称、产地、数量、日期,并附贴检疫证、产品质量合格证等有关证明。不得采购无检疫证、产品质量合格证的食用农产品。

举办重大公共活动、重要会议采购食用农产品的,除依照前款规定外,承办单位还应当将食用农产品留样备查;有条件的,可以送交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验。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 农业、渔业、林业、食品、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主管部门依照职责分工,依法实施监督管理时,行使下列职权:(一)查阅、复制有关资料;(二)进入生产、加工、销售和使用场所、仓库进行检查、抽样;(三)对涉嫌违法生产、加工、销售或使用的食用农产品采取登记、保存等措施;(四)监督销毁禁止生产、加工、销售、使用的食用农产品;(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权。第二十七条 检验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经计量认证后,方有资格接受有关单位和个人的委托,从事食用农产品的检测。

有资质的检验机构取得省农业、渔业、林业、质量技术监督、食品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资格认可后,可以接受相关监督管理行政部门的委托,从事食用农产品监督检验的检测工作。

第二十八条 环境保护、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食用农产品生产环境的监督检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督检验。食用农产品生产环境、农业投入品的监督检验结果要向社会公布。

农业、渔业、林业、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行政主管部门对生产、销售的食用农产品要定期进行监督检验,对检验不合格的,应当向社会公布其品名、品牌、生产单位和地址。

第二十九条 食用农产品监督管理部门以及受委托从事食用农产品监督检验的检验机构不得向社会推荐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及其产品,不得以监制、监销等方式参与产品经营活动。

第三十条 消费者有权就食用农产品质量、保质期、安全性等有关问题向生产者、加工者和经营者查询,向农业、渔业、林业、食品、工商等监督管理部门投诉。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应如实回答消费者的查询。接受投诉的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处理消费者的投诉。

发生食用农产品安全事故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县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农业、渔业、林业、食品等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受报告的监督管理部门要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调查事故原因,依法处理违法行为。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以及牲畜定点屠宰厂(场)有下列行为的,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有关案件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一)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盐酸克仑特罗等禁用药品饲养食用动物的;(二)明知是使用盐酸克仑特罗等禁用药品饲养的食用动物产品,而提供屠宰等加工服务或者销售该产品及其制品的;(三)依照法律规定应当处以刑罚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二条 有关单位和个人违反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环境保护或者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进行调查,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应当依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或者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基本农田保护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三十三条 食用农产品生产者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由农业、渔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收获、屠宰、捕捞或者采集,并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理:(一)已经收获、屠宰、捕捞或者采集的,应进行无害化处理,不能进行无害化处理的,予以销毁;(二)已经销售的,责令其限期收回,并予以销毁。对前款行为,可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第三十四条 绿色农产品标志使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农业、渔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收回绿色农产品证书及标志,并向社会公布:(一)有效期届满未按规定重新申请的;(二)扩大绿色农产品标志使用范围的;(三)擅自转让、转借绿色农产品证书、标志的;(四)产品监督检验两次以上不合格的;(五)使用盐酸克仑特罗等禁用药品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六)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行为,不能再使用绿色农产品证书及标志的。

有前款第(二)、(三)、(五)项规定情形的,农业、渔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情节轻重及危害程度,可处以20xx元以上20xx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由农业、渔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活动,收缴伪造、假冒的绿色农产品证书或者标志,并处以5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农

业、渔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 牲畜定点屠宰厂(场)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屠宰的畜禽未经盐酸克仑特罗等禁用药品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检测的,由经贸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可处以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取销其定点屠宰厂(场)资格。

第三十八条 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超级市场、配送中心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建立食用农产品质量检验制度,对进场交易或销售的食用农产品未进行质量检验的,由工商或者食品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可处以500元以上20xx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九条 食用农产品生产和经营者违反本办法规定,生产、加工、销售的畜禽、蔬菜、水产品等食用农产品中含有重金属、农药残留等禁用的有毒有害物质或者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过国家或者地方标准的,由农业、食品等行政主管部门给予无害化处理;不能进行无害化处理的,予以销毁;可处以1000元以上20xx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 违反本办法的其他行政处罚,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执行。

第四十一条 市、县人民政府未按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指定有资质的检验机构对实行定点屠宰的牲畜进行宰前盐酸克仑特罗等禁用药品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检测的,由行政监察机关对直接主管的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二条 农业、渔业、林业、食品、质量技术监督、工商等监督管理机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行政监察机关或者监督管理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一)对食用农产品生产场所未按本办法规定进行重金属、抗生素残留、农药残留检测的;(二)未按规定程序进行绿色农产品产地认定的;(三)未履行保密义务,泄露申请人商业秘密或者技术秘密的;(四)对应当及时移交司法机关的案件没有移交的;(五)向社会推荐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及其产品以及以监制、监销等方式参与产品经营活动的;(六)对消费者的食用农产品质量举报,没有依法及时处理的;(七)因监督管理不力,导致本行政区域内食用农产品质量下降,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故的;(八)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营私舞弊的。有前款规定第(七)项情形的,对上述监督管理机关的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食用农产品:是指通过种植、养殖、采集、捕捞形成的,未经加工或者经初级加工,可供人类食用的产品,包括蔬菜、瓜果、茶叶、食用菌、牛奶、畜禽、水产等动植物、微生物及其产品。

绿色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定合格获得认定证书并允许使用绿色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只经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自20xx年12月1日起施行。

食用农产品安全消费1.什么是安全的食用农产品?

2.我国食用农产品的安全现状如何?

3.如何安全消费食用农产品

4.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标志是什么?

5.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特点和关系是什么?

6.食用农产品标准包括哪些?是如何分类的?

7.食品标签中的HaCCp、Gmp、.SSop、iSo等标识代表什么含义?

8.常见的食用农产品标准代号有哪些?

9.《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农产品的包装和标识有哪些要求?

10.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哪些农产品不得在市场上销售?

11.买到假冒劣质农产品后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