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1:24

免疫学技术篇1

1免疫学理论知识及技术发展迅猛,设置的课程应与时俱进

基于《免疫学技术》课程知识体系逻辑性强、技术方法多样以及理论和技术进展快的特点,课程教学的整体指导思想必须在强调对基本原理理解的基础上,明确同一理论下技术开发的多样性,以及免疫学传统理论技术与相关学科现代技术结合,促进免疫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现状;要求学生掌握免疫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在免疫学功能检测中的应用,并结合学科前沿进展进行适当拓展和补充,注重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在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增加CD4+t细胞亚群treg(天然调节性t细胞)、tfh(滤泡辅t细胞)、tfr(滤泡调节性t细胞)分化发育等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其在不同疾病中扮演的不同功能研究;实验课的教学中增加细胞亚群分化发育标志分子及功能的检测。

2联系实际,力求做到学以致用

免疫学与医学密切相关,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多运用临床实例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将掌握的免疫学知识用于解答临床相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理论课“讲授法”可以问题为牵引的启发式教学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讨论式”教学法,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思维逻辑的方向,尤其是对临床相关复杂病例的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能力的指导。这一部分知识很多都可能是教科书中没有的知识点,更多的是指导教师工作经验的累积,教师在平时的科研及临床实践中应善于总结,为课堂教学提供相应素材。在实验课的教学中注重技术性与连贯性,如学生操作技能的学习能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技能的内容具有可操作性及连贯性,启发科研思维。如第一次实验课选择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分离及纯化技术;第二次实验课可以选择流式细胞仪检测或分选细胞亚群;第三次实验课可以选择细胞亚群功能检测如增殖能力检测、分泌细胞因子检测、细胞活性检测,CD8+t细胞杀伤功能检测等[3]。

3因材施教,确保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医学免疫学课程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从而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课程标准在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案和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评价等环节,应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留出足够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理论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知识点的情况来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假如存在学生对知识点没有理解、理解错误的情况要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对于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课后可以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同时,教师应将学生对实验的评价和建议归纳总结用于改善教学效果[4],确保学生真正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4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走信息化教学道路

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各个环节,应注重体现学员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员的学习潜能。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授之以“渔”,通过各种方式使学员明确如何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读、小组讨论、总结发言、角色扮演等形式,使学员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在课后通过与同学、老师讨论,利用网络或参考书查阅相关资料,以扩大对该知识点的认识,认真体会如何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免疫”,并锻炼自己独立学习免疫学的能力。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特点和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开阔视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实物投影仪的运用为学生模仿操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形象了解实验步骤,实际操作更易上手;多媒体课件及互联网的利用创造了一个在功能、时间和空间上交互的崭新环境,使一些不易口头表达清楚的教学内容通过课件的演示变成生动具体的知识,缩短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此外,学生利用虚拟教室,在自学巩固的同时又能实现课下与教师的互动,真正做到“互动教学”。利用课堂教学为主,信息化教学为辅的教学形式,符合新型“教”与“学”模式的必然要求。

5实现真正意义的学生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课程理论和实验的学习,学员应掌握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应答的规律、免疫应答产物的特性和生物学作用、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理、免疫学诊断要点和防治原则;具备学习其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专业课程的必要免疫学基础知识;初步学会运用免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思考和解决与本专业相关的问题;为最终实现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专业技术、严谨的科学作风以及勇于创新的医学人才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理论课的授课方式以问题为牵引的启发式教学为主,重在培养学员科学的思维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员分析、判断、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对临床相关复杂病例的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以认真的态度学习医学免疫学相关知识,培养对医学免疫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养成积极思考问题、探究未知的良好习惯,初步具有科研和创新意识。为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实现真正意义的能力培养。总之,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肩负着运用最新技术手段结合国际科学前沿理论知识对疑难疾病的诊断,掌握国际前沿医学领域做原创性的科研工作的使命,高等医学院校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将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与人才培养目标密切结合,实现真正意义的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田易,杨霞,倪兵,等.军队医学院校本科生医学免疫学教学体会[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5,31(1):124-126.

[2]杨霞,郭玲,王莉,等.医学免疫学创新实践意义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144-145.

[3]胡迎春.研究生免疫学实验技术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的选择[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11(6):704-706.

免疫学技术篇2

1tSt

tSt是基于Ⅳ型变态反应原理的一种皮肤试验,又称为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urifiedproteinderivativeoftuberculin,ppD)试验。感染过tB的机体会产生相应的致敏淋巴细胞,当再次遇到tB或菌体蛋白质时,致敏的淋巴细胞活化释放出多种可溶性淋巴因子,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巨噬细胞在局部集聚、浸润。皮下注射tB抗原后48~72h内,局部出现红肿硬节,呈现变态反应阳性。该方法的不足在于不能有效区分tB的自然感染与卡介苗(BCG)接种引起的免疫反应。另外,近期感染tB(2周之内)、小儿结核、老年人结核、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低下等患者常出现假阴性结果[1]。

2tB抗原检测

tB抗原包括菌体细胞、ppD、脂阿拉伯甘露聚糖(Lam)、mpt64、14kD抗原、38kD抗原、31kD抗原、ag85复合物、热休克蛋白65(HSp65)抗原、培养滤液蛋白10(CFp-10)、早期分泌性抗原靶-6(eSat-6)等。检测技术有eLiSa、免疫斑点法、免疫金标技术、免疫荧光技术等[2]。在机体产生致敏的t细胞或抗tB抗体前即可检测到tB的多种抗原成分,因此,tB抗原是一类潜在的tB感染的早期检测指标。此外,tB抗原检测不受宿主免疫功能状态的影响,在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有效产生致敏的t细胞和抗tB抗体的情况下抗原检测的优势较为明显。但tB的抗原成分极为复杂,还存在较多的交叉抗原,目前具有明确诊断价值的tB抗原仍较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3抗tB抗体检测

tB的各种抗原成分可刺激机体产生多种特异性的抗tB抗体,因此,应用tB抗原检测患者血清或其他体液中的抗tB抗体也是结核病的辅助诊断方法之一。早期用于抗tB抗体检测的抗原是包含有细菌蛋白质、糖脂和多糖的混合抗原,通常通过制备细胞裂解产物或培养物加热过滤液获得。现在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进行表达和纯化,可大量制备tB蛋白质成分作为检测用抗原。以后还可以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对tB抗原进行改造,制备出高抗原性而低交叉反应性的tB检测抗原。常用的tB抗体检测方法包括结明实验(mycoDot)、eLiSa、免疫斑点实验(Dot-iba)、斑点免疫渗滤试验(DiGFa)、斑点免疫层析试验(DiCa)、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蛋白质芯片技术等,对菌阴肺结核及不易取得细菌学检查标本的肺外结核、儿童结核病等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3-4]。与HBV、HCV、HiV和梅毒等不同的是,tB具有独特而复杂的感染免疫特点。此外,还存在年龄、检测的抗体类型(igG、igm、iga)、结核病感染的类型及BCG的广泛接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血清学抗体检测在结核诊断中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多种抗原和抗体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检测的敏感性。

4iGRa

4.1检测原理机体感染tB后产生抗原特异性的致敏t淋巴细胞,后者长期存在于血循环中,当再次接触tB特异性抗原时,能迅速活化增殖,释放γ-干扰素。根据这一机制,抽取患者外周全血或制备单个核细胞悬液,加入特异性的tB抗原进行培养,通过检测培养上清中的γ-干扰素水平的变化来判断有无tB感染,此类试验为iGRa。iGRa是新一代tB血液免疫学诊断技术。有多种商品化的iGRa试剂盒可供选择。表1列出了目前国外4种主要iGRa试剂盒,按照γ-干扰素的测定方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采用eLiSa检测γ-干扰素,而另一种是使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nzyme-linkedimmunospot,eLiSpot)检测[5]。另外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厂家生产的iGRa试剂盒已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同样也分eLiSa和eLiSpot两类。2015年,凯杰公司推出了获得欧盟Ce-iVD认证的第4代检测试剂QuantiFeRon-tBGoldplus(QFt-plus),并已在欧洲等地上市。4.2iGRa用于tB诊断的优点和不足iGRa用于tB诊断的优点有:(1)所用刺激抗原eSat-6、CFp-10或tB7.7在BCG中缺失,因此,避免了前期BCG接种引起的交叉反应;(2)所用刺激抗原只存在于结核分枝杆菌群(包括人型分枝杆菌,牛型分枝杆菌和非洲型分枝杆菌)及其他少数几种致病性分枝杆菌,如堪萨斯分枝杆菌、Szulgai分枝杆菌及海分枝杆菌中,因此,与其他大多数环境分枝杆菌的交叉反应较少;(3)特异性优于tSt;(4)大多数文献报道iGRa敏感性不低于tSt;(5)试剂盒设有阳性对照和空白对照,结果判断主观因素少。不足之处在于:(1)对实验室设备要求较高,需进行细胞培养,操作步骤较多,重复性欠佳;(2)检测标本要求为新鲜血液标本;(3)与tSt一样,iGRa不能区分活动性结核和潜伏性结核,也不能判断tB感染后是否会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4)常出现不确定结果,尤其是免疫功能不全患者;(5)检测费用昂贵[6-7]。4.3检测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从事检测操作的工作人员以及临床医生必须充分了解影响检测结果的各种因素。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4.3.1试剂盒性能iGRa试剂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最终检测结果。一方面试剂盒内在的因素,即本身设计存在各自的优缺点,如目前主流的两类试剂盒中刺激抗原不同,最终检测γ-干扰素的方法也不同。另一方面试剂盒在运输或使用过程没有遵照试剂盒的要求,如温度、混匀方式等,这些也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在首次建立iGRa方法时,实验室应进行必要的性能验证。尽管目前没有成熟的iGRa性能验证指标,但至少应包含重复性、准确性、cutoff值,其中,准确性可采用痰涂片和培养阳性患者血标本进行验证。在标准操作程序(standardoperationprocedure,Sop)文件中对出现不确定结果时如何进行结果解释或进一步操作也应有明确的说明。平时检测过程中注意监测阳性率和不确定结果的比例,通常可以发现试剂盒性能的偏倚[8-9]。4.3.2分析前因素有多种分析前因素对iGRa检测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其中研究较多的是标本运送延迟,即从血液标本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与刺激抗原温育这一时间段延长,QFt法允许的时间为16h以内。但Doberne等[10]发现,与立即培养相比,延迟6h或12h时阳性转阴性的比例可分别达19%和22%;运送延迟还会使得阳性对照结果降低,并可出现较多的不确定结果。其他影响因素还包括共培养的血液量、混匀方式、温育时间。血液用量增多会降低γ-干扰素水平从而阳性率降低。剧烈振荡或延长温育时间会提高阳性率。另外,血液标本采集时间(早晨或晚上)对结果也会产生影响,但目前机制仍不清楚[11]。4.3.3分析中因素主要包括生物标本中的物质对结果的干扰、加样不准确、错误的离心和洗涤操作,以及检测γ-干扰素时对结果的判读不准。这些因素不同于分析前影响因素,常常是随机产生,难以完全消除,可导致较大的批内和批间变异[12]。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每批次实验均需按要求设立阳性对照和空白对照组。实验操作人员也要加强操作培训,尤其在进行t-Spot.tB检测时,以减少人员间的结果变异。4.3.4患者机体免疫状态患者在接受tSt试验3d后,无论是用QFt或t-Spot.tB再次检测均会发现血液细胞对刺激抗原的应答反应显著增加,表现为产生的γ-干扰素显著增加。其可能在于tSt试验中注射的ppD复合抗原已先期激发了体内记忆性t细胞,当在体外再次加以抗原刺激时,特异性t细胞充分活化并释放γ-干扰素[13]。当然,也要考虑到检测对象是否为合并HiV、肿瘤、儿童或其他免疫功能不全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4.4iGRa检测的质量控制iGRa在国外已临床运用多年,并且入选了一些发达国家的结核病防治指南,被作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检测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目前报道的iGRa用于诊断结核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差异较大,其性能在我国并没有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评估,试剂盒说明书提供的结果判读标准是否适合中国人尚需进一步验证。各检测实验室还需充分探索如何开展该技术的性能验证及室内质量控制工作。行业主管部门需积极引导并研究如何做好室间质量评价工作,对检测操作及结果分析解释等方面能进行规范化培训,确保该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得到规范有序的发展。

5结语

免疫学技术篇3

【摘要】目的探讨是否应建立儿童自己的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浓度参考值。方法对入院儿童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测定血清CK-mB浓度,以目前未区分成人与儿童的参考值判别阴阳性。结果总阳性率太高、女阳性率较男高。结论儿童应建立自己的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测定CK-mB浓度参考值。

【关键词】儿童;肌酸激酶同工酶;参考值;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

血清CK-mB浓度的测定手段方面,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质量测定方法正逐步取代目前仍广为应用的免疫抑制法。目前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质量测定方法测定血清CK―mB的参考值未区分成人与儿童,工作中发现利用该参考值儿童CK-mB的假阳性率太高。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09年2月5日至6月5日期间入住本院14岁以下的356例患者。男148例,女208例,性别统计均无显著差异。3岁以内278例,3~7岁70例,7~14岁8例。入院诊断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167例,腹泻病169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4例[1],先天性心脏病9例.过敏性紫癜3例,肾炎4例。

1.2方法入院时采集血清标本约2.0毫升,以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测定血清CK-mB浓度。采用罗氏公式生产的elecsys2010及其配套试剂。参考值为罗氏公式提供,无儿童专用标准,男小于4.49ng/m1,女小于2.88ng/ml。

1.3统计学处理SpSSl7软件统计分析,性别阳性率分析用卡方检验。

2结果

参考罗氏公式提供参考值,阳性189例,总阳性率为57.3%;女阳性率68.27%,男阳性率41.9%,女、男阳性率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x2=24.59,p

3讨论

自从通过查血清CK-mB浓度来了解临床一些疾病对心肌有无损害、有无原发性心肌疾病广为应用以来,儿科临床工作中测定CK-mB广为采用未区分成人与儿童的参考值。临床上经常见到被诊断为心肌受损、原发性心肌疾病的患者,患者虽无临床症状及体征却给予长时间营养心肌等治疗,患者和家属背上沉重的经济、思想包袱。本研究发现在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测定血清CK-mB利用未区分成人与儿童的参考值时,儿童CK-mB的总阳性率太高,且女的阳性率比男高,但患者临床上并无与心脏疾病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出现结果与临床不相吻合的现象。本研究中引用的未区分成人与儿童CK-mB参考值和儿童自己的参考值相比是否因值低而造成本研究中过高的阳性率?女的参考值明显比男低其和本研究中发现女CK-mB阳性率比男高是否具有某种联系?目前已有应用免疫抑制法测定血清CK-mB研究提示早产儿生后24~48小时血清CK-mB活性远高于未区分成人与儿童的CK-mB活性水[2];o~12岁以下CK-mB浓度较13岁以上CK-mB浓度高[3]。本研究和以上研究提示儿童血清CK-mB的参考值不能采用未区分成人与儿童的CK-mB标准。然而目前儿科界尚无儿童自己的CK-mB参考值,其对目前临床上儿童心肌受损、原发性心肌疾病的大量误诊、误治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

目前临床上查血清CK-mB浓度广泛应用的方法为免疫抑制法。但该方法对CK-BB、CK-mm有交叉反应,故该方法特异性差。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测定血清CK-mB的新方法以抗CK_mB特异性抗体来测定血清中CK一mB的浓度,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故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测定血清CK-mB的新方法极有可能取代目前正广为应用的传统免疫抑制法。让人优虑的是目前我国尚无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查儿童血清CK-mB的参考值。尽快建立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查儿童血清CK-mB的参考值极为迫切,其可以降低儿童CK-mB检验过程中过高的假阳性率,降低心肌受损、原发性心肌疾病的误诊、误治率。减少因误诊、误治造成的不应有的医药资源浪费,降低药源性肌体伤害性疾病的发生,降低患者因对心脏疾病的担忧而产生的恐慌心理及精神负担。

【参考文献】

[1]吴铁吉.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2):75-76.

免疫学技术篇4

【摘要】目的,探讨液基细胞学薄层涂片技术在体液免疫组化中的应用。方法对经巴氏涂片检查发现癌细胞的胸腹水36例分别采用液基细胞学涂片技术和传统涂片方法涂片,然后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采用液基细胞学薄层涂片技术制作36片,优质片36片,其优片率100%;采用传统涂片方法制片36片,优质片30例,其优片率83.3%,两者间差异显著。结合免疫组化结果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间皮瘤和腺癌,结论,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学涂片技术制片提高了制片的质量,对间皮瘤和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提高了脱落细胞学对间皮瘤和腺癌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活组织检查;细胞学技术;免疫组织化学;间皮瘤/诊断;腺癌/诊断

在体液细胞学检查与诊断研究中,涂片及染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病理诊断及研究结果的正确判断,而免疫组化结果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间皮瘤和腺癌。传统的巴氏涂片在免疫组化质量上不能令人满意,如细胞重叠,色调不正、杂质多等,而我科在工作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发现了液基细胞学薄层涂片技术应用于免疫组化中,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来源:我科2010—2011年间以经巴氏涂片检查发现癌细胞的胸腹水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35~80岁。所有病例都有手术标本的组织学对照,排除了肿瘤者为阴性病例。

1.2方法:新鲜胸、腹水250~500ml,留置时间复季<2h,冬季<4h。

1.2.1胸、腹水沉淀与固定将胸、腹水置于2个50ml的离心管中,每管50ml,2000~2500r/min离心10min,弃上清液,吸出部分沉积物常规涂片,剩余沉积物稀释后直接加入装有低浓度乙醇细胞保存液的保存瓶内备用,在保存瓶内至少放置15min以上。然后经thinprep-2000系统进行电脑程序化处理,制成直往为13mm的薄层细胞涂片(制作免疫组化涂片时,液基薄层制片机的染料临时用95%的无水乙醇代替),自然干片后,按常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封片、读片诊断。

1.2.2免疫组化用elivisiontmplus法。抗体有Cea、Calretinin、Cytokeratin5/6、CD68,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2、结果

采用液基细胞学薄层涂片技术制片36片,优质片36片,其优片率100%;采用传统涂片方法制片36例,优质片30例,其优片率83.3%,两者间差异显著。

3、讨论

液基细胞学检测是90年展起来的一项制片新技术,已成功的应用于妇科细胞学,并取得了成熟的经验。目前已经广泛用于宫颈癌的筛查,但在体液免疫组化中应用甚少。胸腹腔积液在常规细胞学检查中仍然是目前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传统的巴氏涂片法在体液的肿瘤细胞筛查上应用已超过半个世纪,但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主要原因是其标本的制作往往受到体腔积液的新鲜程度、细胞数量、退变程度、血细胞含量或炎细胞干扰、黏液过多涂片厚薄,固定状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涂片质量差,导致较高比例的假阴性率,假阳性率出现或干扰因素多导致免疫组化结果无法准确判读[1],有作者认为背景中血细胞的多少与涂片质量有明显的关系,血细胞越多,往往有核细胞成分则少见,癌细胞也稀少,单个存在或不典型[2]。本文选用的液基细胞学薄层涂片技术对标本采集,制片技术及程序比传统涂片具有以下优点[3]:(1)通过离心,细胞均匀涂布形成一个直径13mm的细胞薄层,结构清晰,背景干净,改变手工涂片细胞拥挤、重叠,形态特点不易观察的缺点;(2)避免了细胞过度干燥造成的假象;(3)可以同时处理1~48份标本,并在全自动制片过程中同时完成细胞染色,也减少技术员对标本的接触。

传统的制片方法是将体腔积液离心后直接涂在普通的玻片上。这种涂片质量常不稳定,涂片厚薄不均匀,细胞重叠较重,而背景中又有较多的蛋白黏液,红细胞和各类炎细胞及间皮细胞相混杂在一起,影响细胞的观察,有些异常细胞甚至被遮盖,这些都容易影响诊断的准确性[4]。而液基细胞学薄层涂片几乎保留了离心后的所有细胞,并均匀分布于玻片上,去除了黏液、红细胞、炎细胞的干扰,肿瘤细胞形态保存完整、细胞核、核质、核仁更清楚,获得了三维立体结构。此外,标本储存在保存液中,可重复制片,抗原性不受影响,也可用来作特殊染色,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学涂片技术制片提高了制片的质量,对腺癌和间皮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提高了脱落细胞学对腺癌和间皮瘤的诊断价值,与传统制片方法相比,液基细胞学薄层涂片用于免疫组化中还节约抗体量,从而节约成本,值得推广应用[5]。

参考文献

[1]梁昌杰,吴秋良,梁小曼等.胸水涂片肿瘤细胞学诊断.广东医学,2001,22(11):1046.

[2]杨霞,姚宇琪,王娟.液基细胞学(Lpt)在体腔积液检查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13(2):194-196.

[3]谢寿城,液基细胞学薄层涂片技术对宫颈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0,1(5):31—32.

[4]董卫彤,覃志坚,潘兴寿等,胸腹水细胞学与组织学制片的免疫细胞化学诊断对比研究[J],江西医学检验,2006,24(1):17—18.

免疫学技术篇5

【论文摘要】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它高、新技术在病理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样作为体育界的基础研究学科运动人体科学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简单的宏观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医学检验以及病理学实验技术在运动人体科学广泛应用,尤其是组织病理学技术中定位技术,例如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本文就以上三种病理学常用的定位技术的方法进行综述。

1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技术

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广泛应用,病理学研究产生了划时代的飞跃。免疫组织化学是病理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是在蛋白质水平用各种特异性抗体检测细胞内各种抗原物质。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分为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酶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铁蛋白技术、免疫金-银细胞化学技术、亲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等。

1.1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步骤免疫组化技术是在组织化学的方法上结合免疫学的理论和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免疫学的核心——抗原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用标记抗体追踪抗原,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于结合后的特异性抗体上的显示剂,如酶、金属离子、同位素等显示一定的颜色,并借助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镜对其颜色进行观察,以达到检测抗原物的目的[1]。

1.2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①特异性强,免疫组化中抗体与组织细胞中的抗原的结合是特异的。如白细胞共同抗原(LCa)显示淋巴细胞成分。②敏感性高,而今,由于抗生物素—生物素(aBC)法和链酶素—过氧化物酶连接(Sp)法的出现,使抗体的稀释度(代表敏感度)达到了上千、上万,甚至上亿倍,使免疫组化技术更加可靠。③定位准确,由于抗原抗体的结合是特异的,因而免疫组化技术可在组织和细胞内准确定位,对不同抗原在同一组织或细胞中进行定位观察,将形态与功能相结合,对疾病进行深入的研究。

2原位杂交实验技术

原位杂交是将组织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来检测合定位核酸的技术。它是用一段已知序列的核苷酸片断来检测细胞内是否存在欲检测物质的Dna或Rna,是比免疫组化更加灵敏而深入一个层次的检验方法。根据所选探针和待测靶序列的不同,核酸原位杂交有Dna-Dna杂交、Dna-Rna杂交、Rna-Rna杂交等。

2.1原位杂交技术的应用原位杂交由于不需要从待测组织中提取核酸,可完好的保存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将形态学与基因功能活动的变化相结合进行多层面的研究。主要应用:①细胞特异性mRna转录的定位可用于基因图谱、基因表达和基因组进化的研究;②感染组织病毒Dna/Rna的检测和定位;③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各种功能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及其变化的监测;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⑤检测染色体的变化;⑥间期细胞遗传学的研究。

2.2原位杂交技术与免疫组化的比较

2.2.1两者的区别原位杂交与免疫组化染色技术相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共同之处均具有定位检测的功能,且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所不同的是免疫组化染色是用的是抗体,其检测对象是抗原,机制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是蛋白质表达水平的检测;原位杂交使用的是探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与待测靶序列结合,是Dna或mRna水平的检测。从实验方法来看,免疫组化染色操作相对简单,成本相对较低,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相对小;原位杂交技术无论从实验设计上,还是从实际操作上均较免疫组化染色复杂,成本的高低与试剂的种类和来源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直接选用商品化的标记探测和检测试剂盒的实验成本较高;荧光标记探针较非荧光标记探针的成本高,对样本及实验条件的要求较高,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2.2.2免疫组化与原位杂交双标技术双标技术是在同一张组织切片上标记两种不同的抗体或同时应用两种不同的检测手段,如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在不同层次来检测同一细胞上某些物质的表达是否有相关性的一种实验方法。与传统的单项检测相比,双标记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可以克服由于切片间各种差异而引起的时间或空间的样本误差。实验方法上先进行原位杂交会减少免疫组化过程中对待测Dna或Rna的破坏或影响,一般目前均推荐先进行原位杂交后进行免疫组化标记[2,3]。具体的操作跟单纯的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各自的方法一致。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①所用的实验设备必须经DepC水浸泡或200℃烤箱过夜,操作时须带口罩及手套;②当杂交步骤完成后,切片必须认真浸泡及长时间洗涤至少超过30min。③作免疫组化的各步骤时间均须适当延长,以增加抗原抗体间的结合,杨青春等人研究发现每个步骤均延长2~3倍时间。④免疫组化显色后不需要用苏木精复染,以免遮盖核信号。

参考文献

[1]纪小龙,施作霖.诊断免疫组织化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7.5.

免疫学技术篇6

关键词免疫分析药物安全检测技术传统方法新型方法

药物安全问题是关乎人类身体健康重大问题,化学危害中农药残留是影响我国药物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控制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关键就是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及时、准确的分析检测,以监控农药的合理使用,防止农药残留超标的产品上市。因此,研究建立新型、快速、高效、灵敏的检测方法是及时发现和防范药物安全问题的必然要求。

免疫检测技术是将免疫反应和现代测试手段相结合而建立的超微量测定技术。免疫分析法就是基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识别和结合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它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方便快捷、分析容量大、检测成本低、安全可靠等优点[1]。目前,应用到药物安全检测领域的免疫分析方法包括有传统的放射免疫分析、酶联免疫分析、荧光免疫分析、发光免疫分析、免疫传感器技术外,还出现了新型的免疫分析方法如分子印迹技术、流动注射免疫分析、免疫-pCR技术及多组分免疫分析等新方法。免疫分析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处于药物安全检测的前沿,通过查阅相关国内外文献,本文从传统和新型免疫分析技术出发,综述了免疫分析在药物安全中的应用现状。

新型免疫分析法

分子印迹技术:分子印迹技术利用化学手段合成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分子印迹聚合物(mip),mip能够特异性吸附作为印迹分子的待测物,在免疫分析中可以取代生物抗体,被科学家誉为“人工抗体”。它有一定的预定性,识别性和实用性特点。近年来,固相萃取(Spe)已成为痕量分析的常用富集技术。免疫亲和柱以抗体为亲和配体能够特异性地捕获相应的农兽药小分子物质,有较好的特异性富集痕量残留的农兽药。但作为生物抗体,获得的周期长,免疫亲和柱造价相对较高且由于对环境的敏感性,其储存和反应条件较为苛刻。与生物抗体比较,mip有稳定性好、制备周期短、费用低、易于保存和可在粗糙环境中应用等优势。作为一种新型固相萃取填料,mips较高的选择性和对目标分子的富集能力,可以大大提高Spe用于痕量分析的准确性,降低检测限,用于替代免疫亲和柱。mips的固相萃取(miSpe)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生物、药物、环境样品分析,作为监测药物、生物大分子、烟碱、除草剂、农药等的预富集处理[2~5]。2006年英国israel等研究了以氨基甲酸甲酯为印迹分子,合成的印迹物制成固相萃取柱,用来富集加标河水中氨基甲酸甲酯。结果表明即使有浓度极高的结构类似物呋喃丹,苯恶威等干扰物存在,检测限能达到1μg/L。immer等利用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水样和土壤中氯三嗪农药,回收率80%,最低检测量0.05~0.2μg/L。

流动注射免疫分析:为提高免疫分析的分析速度和自动化程度,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出现了流动注射免疫分析法(flow-injectionimmunoassay,Fiia)。Fiia综合了两者的特点且可以计算机控制缓冲液的流速、自动进样、检测器的检测及数据处理的优点,在临床生物样品的检测、低分子药物浓度的临床监测及环境污染物的含量测定等方面具较广的应用前景[6]。该分析方法具有分析时间短、需样品量小和操作简便等特点。

免疫-pCR技术:免疫pCR方法(immuno-pCR)是Sanot,SmithCL和CantorCR等于1992年将免疫学反应和pCR技术相结合而创建的一种新的检测技术,同时具有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和pCR扩增技术的高效性。它运用pCR强大的扩增能力来放大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的信号,使实验中只需数百个抗原分子即可检测,甚至在理论上可检测到1至数个抗原分子。敏感性比现行的eLiSa法高102~108倍。目前主要用于检测肿瘤标志物、细胞因子、神经内分泌活性多肽、病毒抗原、细菌、酶、支原体、衣原体等微量抗原。

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技术: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技术是将毛细管电泳技术(Ce)与免疫分析技术(ia)相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免疫分析技术。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分为竞争性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和非竞争性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的检测器主要有激光诱导荧光和紫外检测器。

多组分免疫分析:多组分免疫分析(mia)是指在同一份样品中同时测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关分析物的免疫分析技术。这种技术的应用对混配农药接触分析以及对其联合作用及体内代谢动力学的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抗体的特异性,一种抗体一般只能检测一种抗原,当进行多组分分析时,就得同时使用多种抗体。多组分免疫分析技术现在有两种设计方式:①多探针标记法它基于用不同标记物对多种抗原或半抗原标记,用竞争法测定各物质的量;②多组分定位包被空间分辨分析法即利用空间的不同位置标记同种标记物来测定,在不同的固相体系或同一固相载体上的不同反应区带上包被不同抗体,用于固相免疫同时测定[7]。

展望

药物安全问题已成为21世纪消费者面临的首要问题。为了保证药物的安全,就需要有快速、灵敏的检测技术作支撑和保障。目前免疫检测技术以其明显的优势处于检测技术的前沿,将这几种技术运用到药物安全检测中必将提高药物安全检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邵晓龙,李季.免疫分析技术在环境激素检测中的应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4,22:44-45.

2房彦军,严守雷,高志贤,等.农药抑芽丹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识别机制与特性[J].预防医学杂志,2006,24(3):171-174.

3王金成,徐青,薛兴亚,等.苯基脲类除草剂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和识别性能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27(7):1227-1231.

4严守雷,高志贤,房彦军.农药久效磷分子印迹聚合物合成及其亲合性评估[J].高分子学报,2006,1:160-163.

5LvYongqin,LinZhixing,Fengwei,etal.Selectiverecognitionandlargeenrichmentofdimethoatefromtealeavesbymolecularly-imprintedpolymers[J].Bio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2007,36(3):221-229.

免疫学技术篇7

关键词:现代免疫分析技术;食品卫生检验;应用

食品卫生检验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现阶段,食品呈现多样化发展,加强对食品卫生检验技术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现代免疫分析技术概述

标记免疫分析技术就是用抗原体间特异反应为基础,结合各项定量分析信号对某种物质进行定量或定性测定的一种技术,具有高特异性、强灵敏度等特点,被广泛的应用于基础医学以及临床中,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种免疫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大致相同,根据标记物种类的不同,检验发出的信号也不同。目前这类检测方法有很多种,目前得到广泛应用于推广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放射免疫分析:简称Ria,这种分析技术是将特异性免疫化学技术与放射性核素示踪法相结合的技术,能够对一切活性物质进行测定。根据反应试剂以及操作步骤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双抗体夹心法、经典Ria法、生物素法、双位点法、间接法。

荧光免疫分析技术:简称Fia。这种分析技术的原理就是将荧光素与抗原或抗体进行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标记的抗原或抗体就会发生荧光特异免疫现象。这种分析技术除了传统的标记分析功能外,还具有一定的定位功能。

酶免疫检测技术:简称eia。这种分析技术是一种非放射性标记分析技术,将酶反应以及免疫反应的特点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了高效与专一的叠加。根据应用目的的不同,可以将酶免疫分析技术分为非均相酶免疫检测以及均相酶免疫检测两种,其中非均相检测又可以分为液相与固相两种。

发光免疫分析:简称CLia。这种分析技术是在免疫反应与发光反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结合了发光反应的灵敏度以及抗原反应的特异性。根据分析的方式不同,能够将其分为化学、化学发光酶、生物这三种免疫分析法。

免疫电镜分析:简称iem。这种技术也成为免疫细胞化学技术,主要是用用显微镜等装置,对抗原、抗体等反应进行定位观察与分析。这种分析技术与定量分析有很大的区别,同时具有分子级别的定位功能。

胶体金免疫标记分析:简称CGia。这种技术就是在电镜、光镜下对抗体或抗原进行定位、定量分析,广泛的应用于生物或医学领域,并且使用相对简单,适合于家庭、个人使用。酶免疫分析技术在食品卫生检验中的应用

食品卫生问题是眼下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代免疫分析技术中,重点介绍酶免疫分析技术在食品卫生检验中的应用。

2.1酶免疫分析技术优点

酶免疫分析技术在食品卫生检验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能够检测出待测液中的微量抗原与抗体,并与之结合发生快速的催化反应;(2)酶免疫分析技术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能够避免荧光物质、有色物质、结构类物质等对检测物品的干扰。特别是对于食品来说,需要保证检验后的食品的有效性,因此该优点使其用于食品卫生检测的重要原因。(3)这种分析方法应用于食品卫生检验中操作步骤较少,降低了食品检验的难度,提高了检验的效率;(4)这种检测分析技术进行食品检验中不需要使用挥发性的有机溶剂,操作十分安全,有效的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5)酶免疫分析技术对检验场地与设备仪器的要求不高。

2.2食品卫生检验中酶免疫分析技术的具体应用

酶免疫检测分析技术在食品卫生检验中,具体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食品送农药残留的检验:由于在食品形成的环节中,农药大量的使用,造成农药残留问题在食品卫生中日渐突出,主要的农药种类包括杀虫剂以及除草剂两种。随着科技的发展,酶免疫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药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其中在除草剂农药方面,有有机磷的杀螟松,甲氟磷酸异己酶;属有机氯的2,4一D,草不绿、DDt等,杀虫剂方面如除虫菊酯、多菌是、克菌丹、西玛津均有酶联免疫方法的报道.有的已有商品化的测试盒供应。

对食品中生物碱、毒素等的检验:针对可卡因、海洛因、吗啡等,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检验方法,国内一些地区甚至存在用于检测吗啡的胶体金试纸。一些饭店为了招揽更多的顾客,甚至在食品中加入罂粟壳,其中以火锅、汤料等为主,公安部以及相关部门建立了针对性的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也研制出了具体的检验试纸,检验试纸的商品化也即将面世。

对食品中激素、抗生素等残留的检验:一些肉质品、奶制品中由于饲养过程中饲料中添加剂或直接有添加剂加入成品,导致食品中存在激素以及抗生素残留,对食品卫生造成很大的危害。对此,我国相继建立了针对性的酶联免疫吸附检验方法。

另外,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还用于对食品中一些毒素的检验,包括动物毒素(海豚毒素等)、藻类毒素、贝类毒素等。总结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使得人们对食品卫生的关注程度进一步升级。免疫分析技术在食品卫生检验中的应用,能够快速有效的对食品进行安全检验,得出定量的检测结果,确保食品的安全,为人们创造一个安全放心的食品卫生环境。

参考文献:

[1]陈茂林,蔡健荣,赵晓莲,司鸿飞.标记免疫分析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25(7):124-125.

免疫学技术篇8

王志梁,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物治疗中心主任,医学博士,特聘教授。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心肺移植研究所、器官移植中心副教授;美国移植外科医生学会会员,国际移植学会会员,美国免疫学家协会会员,中国旅美科技协会理事、前副会长,中国旅美科技协会匹兹堡分会会长。1997年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留学,2002年获得免疫学博士学位。2003年作为显微外科专家,副教授,受聘于匹兹堡大学外科,从事器官移植免疫排斥和免疫耐受性的研究。两次获得“青年科学家奖”荣誉。作为独立研究员的研究项目先后获“美国国立医学研究院(niH)”和“美国心脏学会(aHa)”的科研基金。在Blood,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transplantation等专业期刊发表55篇文献,被国务院侨办评为建国60年以来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60名海外科学家之一。

2010年底作为特聘教授回到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工作,任职“临床器官移植、生物治疗中心”主任。回国以来,先后荣获江苏省“双创人才”奖励、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举办的“春晖杯”一等奖。2011年国家自然基金一项,江苏省社会发展基金重点项目一项,被列为南京医科大学优秀人才重点培养对象,申请了4项专利,作为领军人才所领导的创新团队,荣获江苏省“省级创新团队”荣誉称号。

“发现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革命性地改变我们大家对免疫系统的理解。”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发现免疫系统激活关键原理的科学家,评审委员会毫不吝啬地给予了最高的评语。

免疫应答作为一种能帮助人类与其它动物抵御细菌及其它微生物的生理过程,长久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它的“守护者”。近年来,随着肿瘤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如何从免疫和细胞这些癌症发病的根本原因入手,调动机体的防御机制,调节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抗癌能力,从而抑制肿瘤生长、转移、复发,延长癌症患者的生存时间,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治疗癌症的方向,这也是癌症治疗的根本出路。

对此,长期从事细胞免疫学研究的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物治疗中心主任王志梁教授说:“细胞免疫治疗是一场免疫细胞的体外‘大练兵’,肿瘤治疗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细胞免疫治疗时代!”

部署战场:抗癌长征路

手术、放疗、化疗,是癌症治疗的三种常规手段,几乎每个癌症病人和家庭都在沿着这条路艰难地前行。

“这些常规治疗虽然能暂时遏制肿瘤的发展,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其复发、转移和扩散问题;同时,巨大的毒副作用让自身免疫力下降,残存癌细胞迅速死灰复燃,反而加速了病情恶化。”王志梁说。

杀敌一千,自残八百!这是一场多么残酷的战争!每每说到这里,王志梁都带着悲痛的表情。因为,他也是这个过程的亲历者。当年,父亲不幸罹患肺癌,历经病痛的折磨,在长期的“以毒攻毒”式的治疗后,被癌症折磨得瘦骨嶙岣,极度虚弱。尽管如此,在经历了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病魔还是夺去了父亲的生命。

当时的王志梁已是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他于1989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1994年师从王鹏志、朱立伟教授读研,曾参与开展天津市第一例肝移植手术。但是,父亲的离去让他深刻地了解到当时国内医疗条件的落后及医疗技术发展的滞后。他坚信站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所以,他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跨出国门,学习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只有让自己医术更精才能对病人更好地负责!

1997年,王志梁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留学,经过五年的医学攻坚战之后,他获得了免疫学博士学位,并于读博期间通过美国职业医师考试。2003年作为显微外科专家,受聘于匹兹堡大学外科,从事器官移植免疫排斥和免疫耐受性的研究,并参与临床诊疗工作;2009年在美国allegheny General Hospital移植外科工作,主刀或参与了近百例肝、肾和胰腺移植手术。

这期间,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闯入了他的视野――细胞免疫学。

在长期的基础科研中,他首先发现了树突状细胞对移植的心脏有保护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了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免疫耐受作用。所在课题组在世界上第一个利用雷帕霉素修饰树突状细胞,使这种细胞变成疫苗样的状态稳定的致免疫性的树突状细胞,用来诱导器官移植后的免疫耐受。相关的研究工作先后从美国niH。美国心脏协会(aHa)获得总计905万美元的科研基金;由于出色的研究成果,他曾于2000年荣获国际移植学会颁发的“青年科学家奖”、2002年荣获全美移植学会颁发的“青年科学家奖”。

近3年来,依托匹兹堡大学平台,联合德国、意大利共三家移植中心,王志梁已经全面开始了临床应用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稳定的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的结果。同时,作为一名显微外科医师,他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五位可做小鼠肝脏移植的专家之一。并先后获得“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心肺移植研究所、器官移植中心副教授”、“美国移植外科医生学会会员”、“国际移植学会会员”、“美国免疫学家协会会员”、“中国旅美科技协会理事、前副会长”、“中国旅美科技协会匹兹堡分会会长”等职称与荣誉。

在美国工作的10多年里,王志梁始终关心着中国在器官移植和细胞免疫领域的发展,一直和国内包括黎介寿院士的几大移植中心保持密切联系,曾先后应邀到中国科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进行学术交流。培养指导了10余名来自中国的进修医师和博士后,协助许多中国高校和医院与匹兹堡大学建立合作与交流关系,帮助和促成许多中国医生在匹兹堡这个世界最先进的移植中心学习和培训,使器官移植这一先进的医学领域在祖国得以迅猛发展。因而,王志梁被国务院侨办评为建国60年来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60名海外科学家之一。

同时,在国外习得十八般武艺的王志梁始终也没有忘记当初出国的初衷。尽管国内的医疗条件以及技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肿瘤医疗的局面仍需很大的完善与改进。2010年,王志梁作出了一个更重要的决定:回国。作为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特聘教授,他把细胞免疫学的先进技术带回来了,并用这些技术打造一支战斗力超强的特种部队。特种部队:不战而屈人之兵

曾有免疫学专家说:“世界上每一个人最好的医生就是他自己的免疫系统。”的确,人体的免疫系统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保护着人们的健康。它的强弱,决定着人们抵御疾病入侵时的能力。人之所以患肿瘤,是因为人体内对肿瘤具有识别杀伤的免疫细胞遭到破坏,从而无法有效地抵抗肿瘤细胞的疯狂增长。细胞免疫治疗技术正是通过从患者体内抽取部分免疫细胞,然后在其体外进行培养、诱导、激活等一系列操作,使其抗肿瘤的活性大大提高后,再把这些本来就来源于病人自身并在体外激活了的抗肿瘤细胞回输到病人体内,让这支经过特殊训练的“特种部队”去杀灭肿瘤细胞。

我们都知道,在战争中要实现以最高的效率、最低的损耗,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的胜利,情报、武器、战略、战术、后勤保障等因素缺一不可,且看王志梁麾下的这支“特种部队”有着:

――最称职的情报员:DC细胞

情报在战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时甚至决定着一场战争的成败。而在细胞免疫治疗中的“情报员”树突状细胞(DC),像“雷达”一样,能主动搜索、识别肿瘤细胞,并把信息传递给免疫细胞,激活免疫细胞杀灭肿瘤。“通俗地讲,DC细胞相当于信使,将抗原信息传递给可以发挥免疫效应和杀伤功能的效应者即t细胞。”王志梁说。DC细胞是目前已知的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能够刺激初始型t细胞增殖活化,识别肿瘤细胞,并能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同时激发免疫记忆保护。它广泛分布于淋巴结等体内各个部位,一旦有异物侵入,即将其拖入细胞之中,并分解为抗原分子。与此同时,它还会在细胞表面提示异物的特征信息,向其它免疫细胞通报攻击对象。

――最精良的武器:CiK细胞

CiK细胞是杀伤肿瘤细胞的“精确导弹”,因为它对肿瘤细胞的识别能力很强,能“瞄准”肿瘤细胞进行杀伤,且不伤及“无辜”。CiK细胞是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即nK样t淋巴细胞,它是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过特殊的培养技术,CiK细胞在数量上可获得数千倍的增长,对癌细胞的杀伤能力可增强数十倍。CiK疗法不仅能直接杀伤癌细胞,还能增强机体免疫系统,最大可能地恢复细胞正常的生长调节,为彻底进行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最坚实的战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肿瘤细胞是因正常细胞发生变异,逃逸机体免疫系统的监控而破坏正常组织。生物细胞免疫治疗正是通过患者免疫系统中的“抗癌因子”来杀灭肿瘤,具体治疗过程为:从肿瘤患者自身外周血中分理出专门杀灭肿瘤的DC和CiK单核细胞,通过实验室培养增殖后,以“输液”的方式回输患者体内,进入患者体内的DC细胞可识别病原,激活获得免疫系统;再利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发挥自身细胞毒性与分泌细胞因子,杀伤肿瘤细胞,对身体没有伤害,还能修复提高患者免疫系统,有效减少肿瘤转移和扩散,克服传统治疗方式“不彻底、易转移、副作用大”的弊端。同时,因为DC-CiK细胞是诱导、激活的自体细胞,没有通常放疗、化疗后明显的毒副反应。简单地说,DC-CiK细胞免疫治疗就是“用自己的细胞治自己的病”。

――最高效的战术:“雷达+导弹”精准杀瘤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使得精确作战具有很高的作战效能。在这场抗癌大战中也是这样,DC-ClK细胞免疫治疗相当于“雷达+导弹”。它产生了一个高效和谐的免疫体系,经专项实验室诱导、增值、活化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可以显著抵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帮助机体恢复同肿瘤细胞作斗争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体免疫功能,全方位防止复发和转移,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延长生存期。由于DC和CiK细胞两者在抗肿瘤细胞中的互补作用,联合应用可取得“1+1>2”的疗效。

――最彻底的革命:“癌怕”突破自体免疫耐受

无论是nK技术、CiK技术或DC-CiK技术,在临床应用上都存在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解决肿瘤细胞的免疫逃匿机制,它们难于突破自体免疫耐受,迫切需要新的手段来提高疗效。这种新手段就是iapa技术,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癌怕”。这是一种怎样的技术呢?王志梁说,iapa技术是通过靶向性抑制机体内免疫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关键性抑制因子SoCS1,使机体突破免疫耐受,诱发强大的抗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提高肿瘤细胞治疗的疗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肿瘤细胞的免疫逃匿难题。

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兵圣孙武在2000多年前提出的不战而胜的“全胜思想”,应用到细胞免疫治疗中,形成的是一个绿色抗癌的战场。临床证明,细胞免疫治疗能克服手术、放疗、化疗三大传统治疗方式的“不彻底、易转移、副作用大”等弊端,部分患者可提高三到五年生存率近一倍,是国际公认的有望消灭癌细胞的肿瘤治疗第四大新技术。

后勤基地:生物治疗中心

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保障是增强部队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基础。2010年,刚回到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王志梁就着手建设一个“特种部队”的后勤基地。

2011年11月,在王志梁的主持下,南医大二附院生物治疗中心成立了。这是一个按照现行的国际标准建立的生物治疗中心,具有高规格的细胞实验室,核心洁净区(整体万级,局部百级)大于面积300平米,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行业标准(GLp)要求。配置先进的实验设备,建成符合国家Gmp标准的细胞制备实验中心,并已通过权威机构认证检测,引进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和美国贝勒医学院的最新生物技术。

生物治疗中心致力于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目前中心拥有的生物技术包括:免疫细胞技术(Dc\CiK、iapa\DC\CtL),主要用于治疗肿瘤、肝炎等;干细胞技术(脐血mnC、脐带mSC、脂肪mSC、HRpe),主要治疗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组织工程医学技术(胰岛细胞移植),主要治疗糖尿病等;基因角蛋白检测技术,主要进行早期癌症筛查。同时,按照现行的国际标准改造了动物实验中心;并利用自己独特的显微外科技术建立了一些与临床工作相关的动物疾病的实验模型。目前已取得有价值的预实验结果,为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平台。

在王志梁教授的带领下,南医大二附院生物治疗中心秉承“临床发现-实验室-临床实践”的转化医学的创新理念,为无数被病魔折磨、甚至面临死亡的患者带来了福音。团队独家拥有的国际专利一iapa(antigen presentationattenuator),是一种新型的抗肿瘤、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它完全打破传统免疫学理论,创新性强,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目前,研究成果已在《nature medicine》等国际一流杂志发表,受到医学界高度关注。中心成立至今,已诊治了来自包头、青岛等地的100多名患者,主要包括肺癌、肝癌、乳腺癌、胆管癌、胃癌、宫颈癌等多种疾病,治疗后,根据复查结果,大多数患者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好转,有效率达到82.79%,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得到相关专家的肯定。

中心在王志梁教授的主持下,创建了一支由多名博士、硕士组成的治疗团队。仅仅一年时间,他们已经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拥有完善的研究体系和技术平台。同时开展了肿瘤的生物治疗的临床研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创新团队去年荣获江苏省卫生厅的“医学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称号。王志梁个人先后荣获江苏省“双创人才”奖励、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举办的“春晖杯”一等奖,被列为南京医科大学优秀人才重点培养对象。接下来,王志梁说,他将利用国际合作关系,建设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临床及科研专业人才梯队,培养出国家“”级专家、333工程第一层次人才,以“干细胞对移植胰岛的保护作用研究及其临床应用”为研究方向,力争短期内使其细胞治疗的水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反哺社会:弘扬大爱,温暖人心

2012年8月,南京莱茵达大酒店,“肿瘤患者康复公益课堂”里挤满了人,王志梁教授在耐心地为在场的患者解答疑惑、提供建议。

“我们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种绿色疗法,使更多癌症患者避免治疗误区,减轻治疗痛苦。”王志梁说。为了帮助广大肿瘤患者及家属解决肿瘤治疗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困境,鼓励肿瘤患者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自身病症,更为减轻无数个肿瘤患者家庭不幸、为他们重塑幸福的人生,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物治疗中心联合南京癌友康复协会合力开办“肿瘤患者康复公益课堂”,为患者带去最前沿的肿瘤治疗绿色科技。迄今为止,这个课堂已成功举办四次。

肿瘤康复课堂主要针对各种肿瘤患者病症,以专家面对面的形式为患者解决肿瘤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与困境,更为处在康复期的患者提供康复期应该注意的重点与必要的治疗保健措施。王志梁和其他专家在现场的诊疗无疑为患者在治疗和康复期间提供了很好的专业性咨询机会。在这里,王志梁和生物治疗中心的每位工作人员也以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去感染每个被癌症折磨却坚强求生的肿瘤患者,为他们在减轻治疗带来的生理痛苦的同时,鼓励他们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与癌症作斗争。

此次康复课堂主要面对的是处于肿瘤康复期的患者,大多数人已经尝试了前期的治疗,但目前他们最为担忧的还是康复期间如何防止肿瘤的复发与转移。对此,该系列课堂特地为患者提供了更多减少或延缓防复发转移的技术与方法。

对于肿瘤康复期的患者,在保持良好的心态的同时,应该讲求预防复发转移的方法方式,除了定期做检查,还应利用手术或放化疗之后那段最佳的时间,利用其他治疗手段进行巩固并进一步清除体内癌细胞,这对后期患者的康复以及减少或延缓肿瘤的转移复发具有显而易见的功效。而该中心采用的iapa免疫细胞治疗是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肿瘤治疗的第四大模式,可以辅助前期传统治疗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提升患者的免疫力与生活质量。

所有的癌症患者都需要被关爱,无论是处于肿瘤治疗的何种阶段,治疗过程中身体面临的伤害与精神面临的巨大压力,都会影响患者的对生活的态度及对幸福的感受与认知。所以,王志梁强调,联合治疗,在有效增强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将对人体的伤害减到最小,让患者能够自主享受生活中的每份自由与惬意。

“21世纪是细胞治疗的世纪,每一个生物体都是或者曾经是一个细胞,生物学问题最终都要追溯到细胞中去解决!”采访最后,王志梁教授对细胞免疫治疗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在他自信的话语和憧憬的眼神中,我们仿佛听见绿色抗癌的“集结号”已经吹响,而他,带领着他的久经训练的“特种部队”,整装待发。

平台依托

冬青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冬青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Holly(nanjjng)Bio-technology Co.,Ltd)成立于2012年5月8日,注册资本200万元,是由留美生物医学专家团队全资创建独立法人资格的高新生物技术企业。

公司致力于细胞生物技术(细胞、组织工程、基因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遵循“临床一实验室一临床”的宗旨,加快细胞生物技术(细胞、组织工程、基因技术)的临床转化,实现有效临床治疗,解除病患痛苦。

公司已建立Dc肿瘤疫苗技术等三大核心技术平台,可生产针对13种恶性肿瘤,近40种DC疫苗产品,提供一种全新的肿瘤治疗方法与个性化治疗模式;并着手建立干细胞技术平台,主要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目前已用来治疗如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脊髓损伤、小儿脑瘫、脑萎缩、老年痴呆、中风脑出血、脑梗塞、脑外伤、视神经萎缩、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股骨头坏死、下肢血管性疾病、糖尿病、慢性肝病等尚不能用传统疗法治愈的顽疾;同时致力于研发treg疫苗,试图通过细胞治疗来纠正不孕症患者体内treg的表达水平,解除抗的免疫反应,达到妊娠的治疗目的。

北京英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英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美国贝勒大学医学院细胞与基因治疗中心独家发明全球pCt专利一iapa技术为依托,以自主创新研发的专利技术与产品为核心竞争力,旨在打造世界一流的专业化肿瘤和肝炎的综合生物治疗中心,集治疗、诊断、预防、康复、科研、开发为一体,为实现肿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使肿瘤由恶性、突发性不治之症转变为慢性、可控制性疾病,提高病人生命质量、延长生存期而不懈努力。

英默生物是科研转化公司,与美国贝勒大学医学院肿瘤细胞与基因治疗中心、南加州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norris肿瘤综合治疗中心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公司拥有强大的持续研发能力,在北大首钢医院吴阶平泌尿外科中心二层投资千万自建了1000平米国际领先的生物细胞实验室。

免疫学技术篇9

【关键词】临床医学;免疫检验;历史;解决方法

1引言

伴随着世界经济与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医疗技术的发展在现当代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就临床免疫学检验工作而言,已成为现代医院诊疗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医疗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有效地对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进行控制已直接影响到临床的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也间接影响到最终地临床治疗效果。由于在整个标本采集的过程中免疫检验标本从采集到结果的检验需经历的环节较多,这就对临床医师对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以及争端方法的熟悉程度及综合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临床免疫学检验的建立与发展

临床医学免疫检验自建立至今已经历了一百个春秋。自从19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很多学者专家开始从免疫动物或者携带有传染病病毒的患者血清中发现有能够治愈患者疾病的特异性结合病原体或其一系列的衍生产物的物质,而这些物质及为我们现在所熟识的抗体。就现代医学理念来讲,将能够引起人体体内产生抗体的物质统称为抗原。正是由于抗原以及抗体的发现,才促使现代医学专家学者开始对人类或动物体外抗原刺激体内反应产生抗体这一现象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随着免疫学理论以及分子生物学还有其它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的新兴临床免疫学检验继能够有日新月异的发展。

3提高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方法

3.1标本采集与设备管理的优化

作为检验分析前对质量控制的要求来说,检验人员首先需要做到对标本的采集和保存工作;密切注意整个样本采集过程中的样本采集的时间、止血带的使用时间和方法、采血的姿势、抗凝剂和稳定剂的选用情况。免疫检验工作,首先要求检验人员注意对整个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工作。不同的采样试验对所采集的标本的要求有所不同。对于大多数以病人血清为标本的免疫检验而言,采集血清的时间应在清晨被采集者未进食前为宜,保持针筒的干燥性,抽血完成后需要马上除去针头并将所采集到的血液注入到干燥的试管内,注意在整个注血过程中采样人员的注血速度不宜过快,不能对所采样本进行振摇等一系列不允许的动作,以防溶血。在将整个血清分离完成后,应及时送往检测,如需要求对所采试样进行保存的话,可将试样置于冰箱内冷藏,不宜速冻,以防止因为反复冻融而对整个检验结果产生不良的影响。作为对测定的血清标本的收集过程来说,激素类和治疗药物的使用要特别注意收集时间的变化以及检验人员的变化对整个测定结果的影响;其次,在采购人员对于相关仪器设备及试剂的选择方面也同样对整个测量结果有着十分大的影响;作为整个检验的执行者来说仪器设备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对检验结果的精确度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在整个检测结束后要注意地成套仪器的保养和维护工作,工作人员要经常对温度计、水浴箱、酶标仪、稀释棒、恒温箱、吸量管、分光光度计等临床免疫检验的仪器设备进行核定、校正以及检查等工作,从而确保仪器设备的使用性能,减少实验过程中因为仪器所引起的误差,继而来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目的,最终为意识的治疗及患者的康复提供最有用的保障。对于当今品鱼龙混杂,质量不一的试剂市场来说,慎重选择且经常对试剂性能进行有关试剂的检定工作是保证检验成功的重要因素。

3.2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

人是整个免疫检验过程中的主体,是整个免疫检验过程中最积极、表现最为活跃的因素。在免疫检验过程工作的所有环节,都需要靠人来对整个试验进行操作和把握,最终实现对整个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的目标。因此,在整个临床免疫检测过程中检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会对整个免疫检验的质量和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就要求临床免疫检验的工作人员要每天按时对相关检测设备进行消毒、搞好实验室的卫生;做好相关实验仪器的定期检查工作:如冰箱、恒温箱、水浴箱、酶标仪、荧光显微镜等,做好对整个实验仪器的记录使用情况,并如实填写实验报告,按规定进行免疫检验的质控工作,并分析情况做好记录,签字等工作。

4临床免疫学检验与生物技术

以现代新型科学技术为依托的临床医学免疫检验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现代免疫学研究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飞,其结果又在更深的层次以及更为广范的领域内促进了现代高新生物医疗技术产业的发展,能够使诸如细胞工程技术以及基因工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技术得到更广泛应用。近年来伴随着疫苗、基因工程抗体治疗以及重组细胞因子研制为主的生物工程制品产业有了蓬勃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免疫学防治的开展,对许多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起到了强有力的遏制作用,从而为挽救更多的生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小结

因此,对于整个临床免疫检验的过程而言,对免疫检验做好全面的质量管理是确保整个临床免疫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保证。由于在对免疫检验标本进行采集到对标本进行检验的这个过程需经历很繁琐且比较复杂的一系列环节,因此,就要求临床医师必须要熟悉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同时,也要求护理人员及检验人员对临床免疫检验的各种影响因素要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每一个环节的操作须做到规范化,完全按照标准进行,以确保免疫检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淑贞,陈明涛,姚轶敏.浅谈医学实验室检测系统的性能验证[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2).

[2]王建兵,郑松柏,徐建华,黄,庄俊华,梁伟雄.三种临床化学检测项目测量结果准确度验证方法的比较[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09).

免疫学技术篇10

1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研究历史背景

免疫分析的发展伴随着抗体制备技术的改进而不断提高。美国科学家Yalow等人首先将标记技术引入免疫分析,他们首先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进行测定胰岛素。由于这种试验方法限制了试剂的寿命,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检测标准,同时由于存在同位素的使用,不仅会损害操作人员身体健康,也会带来污物处理困难的问题。为了找到更为合理的免疫分析法成为以后20年来研究的热点。直到70年代末,国外有学者将免疫反应与化学发光测定技术相结合,这种集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技术称之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化学发光免疫技术优势比较明显,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灵敏度高,检测限范围更精准;第二,自动化程度高,并且没有放射性辐射危害;第三,发光标记物稳定,有效期长,同时应用范围宽,对于分子大小不同的抗原、半抗原及抗体都可检测。因此,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在临床、卫生、食品、环保和军事等领域正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激素、蛋白质、肿瘤、毒物、病毒等成分检测。

2免疫分析基本原理

由免疫反应系统和化学发光分析系统两个关键部分组成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化学发光分析系统主要氧化以及催化的作用于化学发光物质,产生一个激发态的中间体,在处于稳定状态时,发射出光子,然后通过测量仪器测量光量子。通过标记物与发光强度的关系,进而测出被测物质含量。而免疫反应系统是将发光物质在抗原或抗体上直接标记。

3化学免疫分析分类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主要以标记法的不同来进行分类,目前习惯上将免疫分析法主要分为两类,第一主要是标记免疫分析法,其次是酶免疫分析法,前者是以化学发光标记,后者是以酶标记,以化学发光底物作为信号试剂来进行发光,其原理是不相同的。除此之外,包括荧光免疫分析法以及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也是目前存在的化学免疫法分析方法。

3.1化学发光标记免疫分析

将化学发光剂如吖啶酯类化合物,直接标记在抗原上或抗体上,其基本原理是启动发光剂发光,快速闪烁。这种标记物其化学反应简单、快速、无须催化剂;夹心法用于大分子抗原,竞争法主要用于检测小分子抗原,另外本底低,非特异性结合相对较少光量不会因为分子大小而受影响,因此能增加灵敏度,一般常用的化学发光物质主要是通过启动发光试剂naoH-H2o2作用而发光,其发光非常迅速,小分子物质多采用竞争法,夹心法主要用于大分子物质。

3.2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

通过酶标记生物活性物质,再作用于发光底物,在信号剂的作用下发光,然后用发光测定仪进行测定。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酶反应的底物是发光剂,按照标记免疫分析,应属酶免疫分析,其操作步骤与酶免分析完全相同。目前常用的标记酶为碱性磷酸酶和辣根过氧化物酶,它们有各自的发光底物。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种类大致有三种,首先是HRp标记CLeia,一般常用3-氨基邻苯二甲酰肼作为底物,也即是鲁米诺或者用其衍生物4-氨基邻苯二甲酰肼也是可以的,这两种都是重要的发光试剂。需要注意的是该底物需要在碱性缓冲溶液中进行氧化反应,生成激发态中间体,当然这需要在过氧化物酶及活性氧存在的条件下进行,中间体回到基态时就可以发光,此时的波长一般在425nm。曾经先前有人用该标记底物标记抗原或抗体,但后来发现其发光强度多受灵敏度的影响。目前用过氧化物酶进行标记,其发光强度主要依赖酶免疫反应中的酶的浓度大小;其次增强发光酶免疫分析也是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的一种,它主要是在将增强的发光剂加入到发光系统中,加强发光的信号强度,并且能够保持长时间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灵敏度,便于多次测定。目前在一些现代化的设备上,还可以由计算机进行精确控制操作,比如,往系统中加入发光试剂以及混合、温育、洗涤等,甚至后期的数据处理,进而绘制标准曲线,最终完成患者血清样品的分析并打印出结果;最后一种就是用aLp标记的CLeia,这种分析方法一般多用环-1,22-二氧乙烷衍生物作为发光底物,它的发光原理主要是其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底物而设计的分子结构稳固,其中的芳香基作为发光基团和酶作用,在发光试剂的作用下发光,该底物在碱性磷酸酶的作用下,磷酸酯基发生水解而脱去一个磷酸基,就会产生一个稳定的中间体,然后中间体发生裂解会产生金刚烷酮和激发态的物质,这种常见底物是amppD,其作为磷酸酯酶的直接化学发光底物,多用来检测碱性磷酸酯酶和一些配基的结合物。

4应用

4.1激素、蛋白质和肿瘤检测

该系统使反应物形成均相混悬液,顺磁微粒作为固定相,增大反应面积,加速免疫反应,快速分离,自动洗涤,减少酶和催化剂的使用,pH调整即可,避免了许多影响因素,广泛应用于甲状腺功能、药物检测、肿瘤标志物及心血管等项目。

4.2病毒、毒物检测

杨秀岑等用aBei标记兔抗大肠杆菌lgG,试样温育、离心、沉淀峰值用luminol-H2o2-naoH发光体系测定;章竹君等测定了粪样中的轮状病毒以HRp酶标记;为研究tnt对人体的毒害作用提供方法,张丽民等以HRp标记免疫测定了血清中4-氨基-2,6-二硝基甲苯,效果非常显著。

4.3其他方面的应用

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免疫测定中的HRp酶标记生成核酸探针,主要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靶Dna杂交,将HRp直接标记在探针上,同时增强的鲁米诺试剂检测加入分离后的杂交体。另外一种是将Dna探针标记在生物素及地高辛上,然后与靶Dna杂交,再用HRp标记的亲和素和抗地高辛与分离后的杂交体结合,最后加入鲁米诺试剂氧化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