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9:34

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篇1

关键词:国防;经济建设;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F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2-0055-01

我国发展已经进入到新时期和新阶段,加强国防经济建设,通过准确制定战略视野上的发展规划,突破以往发展上的模式桎梏和定位模糊化,不断建立起新的国防经济建设发展机制,才能实现我国国防经济建设发展的良性与可持续,为国防经济体系建设助力,也为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一、国防经济概述

国防经济是经济和军事相互深化结合而成的,其以军事和经济为基础,是国家在建设国防体系当中必然会形成的国防与经济要素的矛盾关系,包括国防经济内部部门间的矛盾关系[1]。国防经济既牵涉军事领域的矛盾,又联系着经济方面的矛盾,是完成国防力量体系搭建当中牵涉的各种经济关系群。随着国家国防建设的不断加强,国防经济实力的提升越来越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加强国防经济建设也成为国防力量和国家安全力量的重要保障。

二、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一)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资金保障

国防建设的重要部分是现代化军队的建立和完善。随着国防现代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军队建设对于资金的要求越来越高。物资、机械和信息设备等有着高资金消耗的特点,在不断强化军队建设的过程中,加快实现军队机械化和信息化,就需要更加庞大的资金作为支撑和保障。而国防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即政府的财政支出,只有不断加强经济建设,实现经济总量的提升,才能保障财政收入的增多以及国防建设拨款的增多。因此,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是进一步实现国防建设水平、推动国防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二)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技术保障

现代化的国防对于纯军事性技术的要求相对没有以往那么高,而对于信息技术的要求则在不断提高。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也就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一方面为技术研发创造了相对开放和稳定的环境,另一方面也为技术应用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条件,让技术的实践应用效率与质量均能得到显著提升。因此,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技术保障,国防建设在技术上对于经济建设的依赖性将较以往更加突出。

(三)经济建设为国防建设提供充足人力资源

国防建设对于技术的要求更高,在高精尖人才的需求方面也就更加突出。除了军队建设之外,国防体系支持力量的形成也需要更加多元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这不是仅依靠政府政策就能够实现的,还需要国民经济水平相应得到提升才能在国民教育和国防支持力量打造方面得到充足的保障。国民教育在国防和军事方面的经济基础足够稳固,相应的教育水平提升才能得以实现,人才队伍的有效培养和建设也才能得以实现。

三、中国国防经济建设的创新发展策略

(一)建立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机制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相辅相成,要想实现国防建设,就必须首先保证经济建设的稳定繁荣,而要想推动经济建设,就必须以国防建设作为基础补充。在关注国防经济建o创新发展道路时,就应当充分肯定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并在建立协调发展机制的目标上不断努力。一方面,应当注重平战结合和军民结合;另一方面,则应努力协调好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防发展战略,使得经济建设能够以国防建设为支持,也能够在经济水平提升的同时反哺国防建设。只有两者协调发展,才能使得中国国防经济建设既在经济基础上更加稳固,又在国防水平突破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二)技术创新下带动国防经济制度上的创新

国防经济建设要想实现新的突破,在发展道路和发展成果上取得创新,就应当在制度上进行创新。我国国防经济制度创新在以往多通过直接的制度创新得以实现,这往往只停留在制度表层,并不能实现制度本身的根本性改变,改革效果不佳,对于国防经济制度以后的创新突破也并没有实质上的贡献[2]。而实现技术创新,并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带动国防经济制度创新,能够不断为国防经济制度的创新提供结构优化的巨大可能,尤其是在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的大浪潮中,技术创新能够给国防经济制度创新带来新的思路,在创新的道路和途径上也更加多元和有效,是有着深远的良性带动作用的。

(三)国防经济人才培养和国防经济法规建设

人才队伍是国防经济建设的一大基础之一,要想实现国防经济建设上的创新突破,就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大力量,提高人才队伍的数量和综合素质水平。一方面,应当改变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军队培养和国民教育培养并行的良好模式,培养出多元化的复合型军事人才;另一方面,创新人才的发展模式和用人机制,依据市场经济和实际战斗力标准为要求,实现人才队伍的优胜劣汰,打造强化的国防人才培养和应用机制。同时,加强国防经济法规建设,一方面要强化国防经济法学研究,为国防经济法规建设制定更加完善和科学的建设目标与规划[3];另一方面充分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法制建设经验,使得国防经济建设更加规范、秩序发展,最大限度保障国防经济建设拥有配套的法规体系防护。

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篇2

关键词:公路工程;经济管理;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5)33-0149-02

近年来,国家对于公路建设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体现出国家对公路建设工程也越来越重视。我国的公路工程建设呈现出迅猛发展的状况和趋势,公路的建设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带了许多便利。

而在公路工程的建设中,不能不注意经济管理对其产生的影响。为了保证公路工程建设的顺利实行,维持公路工程建设最终的工程质量,必须要注意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进行妥善的处理。

1现阶段公路工程建设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1对公路工程经济管理重视性不强

在公路工程经济管理方面,首先要注意的是从心理和精神层面认识到经济管理的作用和重要性。某些公路工程施工单位对于经济管理的认知不足,经济管理的观念也不强,对后续展开的成本核算和工程建设经济也不够重视。经济管理人员大多认为只要公路工程施工最后完成的质量没有太大问题就算完成了公路工程建设的工作,不看重或看轻在公路工程建设当中经济管理的作用。不会节约公路工程建设的成本,对资金问题含糊不清,对工程施工所用的款项使用情况没有尽到及时收集和反馈的工作。造成了工程建设资金不是大量超出预支就是在建设中不够使用,造成工程延期,并且还会对后期工程的最终质量产生影响。

1.2公路工程的成本核算出现问题

现阶段,公路工程经济管理方面爆发的问题还存在于对于工程建设所需的成本核算方面。工程建设所需的成本核算包括对工程前期建设的成本进行核算、建设中期所消耗的建材或设备的损耗以及最终验收中对工程质量的检测成本。忽视了公路工程的成本核算工作,就会使公路工程所使用的经济款项和预期款项发生错漏,与计划中的资金不符合而制定出的公路工程建设方案会极大程度的拖沓工程建设的进度,不仅不利于公路工程的经济管理,还对公路工程的财务监督和管理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1.3经济管理层管理人员素质能力问题

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包含的问题还囊括了经济管理层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当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相关管理人员工作素质不到位,就不能保证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工作顺利正常运行。任何因为工作人员产生的数据失误和经济管理的错漏都会使公路工程的质量受到影响,进而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威胁。过老过旧的经济管理方法也不适用于现代经济管理的要求,在当代的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中,一旦管理层工作人员不能从技术手段、工作素养等方面保证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运作,就会影响到公路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

2解决方法

2.1重视公路工程中的经济管理

重视公路工程的经济管理方面不仅要从心理和精神上对经济管理工作加以重视,还需要建立相关的经济管理制度。只有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从体系中制定应对出现的各种经济管理问题,才能够切实的保证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根据相关的经济管理信息,建立不同的经济管理部门,对每一个需要落实的经济管理工作都做到有人管、有法管、好好管的基本政策。

根据上级单位制定的相关公路工程建设经济要求,建立起合适的经济管理审核制度,并按照相关监管程序对公路工程经济管理按规章制度进行监督和管理,从制度上保证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运行。

2.2推行岗位责任制度,加强工作人员素质

公路工程建设的成本核算问题属于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要运用先进的运算技术和设备以外,也要保证成本核算人员的工作素质。

从公路工程建设工作开始的初期,筛选合适的公路工程建设成本核算人员就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心所在。选用合适恰当并且具备相当的专业工作素质的成本核算人员能够有效的加强公路工程的经济管理工作。

除此以外,在经济管理工作当中,推行岗位责任制度也是保证工作人员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有效举措,通过岗位责任制度,把每个人需要工作的岗位进行分配,明晰每个人的岗位职责,让工程建设中每个经济管理人员都更加明白自身的工作内容。有助于他们对经济管理工作的纠错和改正,并且还方便了经济管理监督人员的监管工作,能够按照相关制度查看经济管理人员是否完成了相应的经济管理任务。

2.3提高管理层监管人员的素质

经济管理层人员的监管素质也会影响到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效率。在开始公路工程建设工作时,不仅需要对经济管理的监管人员进行素质考核,还需要定期开展相应的素质培训工作。从公路工程建设工作开始时,结合当时建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管理层人员需要切实做好带头作用,对于公路工程建设中经济管理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解决和信息的收集。以防止下次类似经济管理问题爆发时准备好相应的预防手段。

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会,让管理层人员对于经济管理的经验进行汇总和总结,通过这些方式增强经济管理的管理层人员的监管素质,加强公路工程建设的经济管理工作,保证公路工程的建设质量。

3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对公路工程建设的重视,其经济管理层面爆发的问题也受到了领导的重点关注。解决公路工程建设的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有利于公路工程建设的实施和进行,促进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高效快速建立,提高最终的公路工程建设质量,并且对于施工单位也有着提升公路工程建设的核心竞争力等积极影响。加深对公路工程建设经济管理的研究,可以为以后公路工程的经济管理工作做下一个良好的铺垫,为后续的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1]宋绕来.浅析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4,(36).

[2]池洲.公路工程质量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5.

[3]乔雪姬.公路工程分包管理问题分析与应对策略[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3,(12).

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篇3

工程经济成本管理,是工程学和经济学均有涉及的交叉领域。作为主要对工程中的成本造价和经济管理控制以及经济利润为目的的管理项目,工程经济成本管理,涉及到施工前的造价管理,施工中的施工管理,施工后的交付管理等多个方面。将工程项目作为管理主体,对于工程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利用,致力于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在工程管理中,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风险层出不穷,不仅造成了极大的管理难度,同时对于企业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制约。

这就要经济成本管理部门在工程施工的前期就要有一个明确的实施方案,对于工程建筑中的经济成本进行有效的掌控。

一.目前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成本控制十分薄弱

按照一般的观点来看,项目成本管理的事情应该是属于财务部门的职责,和其它部门以及普通的工人没有什么关系。这样的错误意识就导致了在经济成本管理中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因为没有对经济成本进行控制的意识,所以在工程建设中总是出现经济纠纷。而在工程项目的建设中,项目经理更加关心的是项目自身的质量是否达标和工程能否限期完成,还有就是资金能否及时到位,他把经济成本的管理责任放到了财务部门的身上。现场的施工人员作为体力劳动者,他们则更加关心的是工资是否会按时发放以及施工中保质保量,对于经济成本的管理问题更是没有一点的关心。就是在这样管理意识薄弱的情况下,企业的经济成本就没有办法受到一个有效的约束,这就造成了经济成本的控制出现严重的纰漏。

2.忽略质量成本问题

在工程建设中,施工企业为了能够按时完成工程任务以及通过验收标准而付出的经济支出就属于质量成本。质量成本中包含了因为质量不达标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主要包括四点,首先就是内部故障的成本,下来是外部故障成本,接着是质量预防的经济成本,最后是质量检测的经济成本。大多的建筑施工单位都以为质量和成本是一对互相矛盾的概念体,想要高的质量就要多投入资金,而低质量的工程则会省下一大笔经济支出,这种经济意识是非常错误的,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高质量的工程建筑所带来的隐形收益。如果是为了省下一大笔开支为建设豆腐渣工程,那么到最后为了弥补这个过失,付出的经济代价是想象不到的。如果开始就重视工程质量问题,然后在对经济成本进行一个有效的管理,那么最后的效益是很高的。

二.如何加强建筑经济的成本管理

1.加强经济成本管理中的工程造价管理

在经济成本的管理中,工程造价管理直接影响着整体的经济成本管理。介于工程建设的工期一般都比较长,并且受到各方面条件的约束,使得工程建设初始阶段很难确定一个完全正确的造价。只有随着工程的不断建设,对工程的各方面也都了解的比较全面时,才能有一个越来越合理的工程造价。所以,正确的确定工程造价的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工程建设时不能只进行一次造价,要在施工的不同阶段,根据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进行多次计价。工程建设普遍具有规模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人力财力投入量大等的特点,所以要考虑投入后的经济回收效率,一旦决策有任何的失误,那么将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这样的损失不是一般的人能承受的。所以一个合理的造价,必须按建设程序合理的确定不同阶段的造价精度,以其能显现出造价的合理性。

(2).对于工程造价的控制不能只体现在某一个环节,工程造价并不是对于某一个环节的造价,它必须贯穿于整个施工建设中,但是也不是说每个环节都很重要,要把控制的重点转移到工程前期,也就是工程的决策和设计时期,因为工程建设的前期理念对整个工程有着重大的影响。工程的决策一旦确定后就不要随意的更改,这时就要把控制重点转移到设计阶段。但是这么多年来,我们国家的工程建设项目大都不重视建设前期的决策,造价的重点也都放在了工程建设的后期甚至是工程决算阶段,只重视效益,不重视决策,这就造成了投资超出了预算的现象。投资超出预算并不是偶尔会发生的,根据调查,在现在的工程建设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施工单位会出现投资超过预算的情况,这样的经济负担不是每个建筑公司都能承受得起的,所以说工程造价异常重要。

(3).任何事情的发展都要有一套合理制度的支持,工程造价更是需要制度的保证,这就需要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建立一套完善监理和造价控制制度。一套完整的造价控制制度的建立要依据很多条件,比如:公司实力,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市场需求以及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等等。实践证明了工程建设全过程中监理和造价控制制度的实施能获得很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根据我国的国情,在保证了规范的要求下,设计出的成果又会因为经验、水平和其他种种因素的参差不齐造成严重影响,保守的设计理念,又一次的使工程造价只高不低。因此,在建设项目的全过程中实施监理和造价控制制度就很重要了。

2.全方位的提高建筑经济成本的管理水平

建筑经济成本的管理是一门比较综合性的学科,它包含了许多方面的内容,比如:经济学,法律学,市场营销学和管理学等等。它的准则就是政府出台的有关工程建设的方针和政策,涉及并且运用到了其它技术经济界的成果,是一项非常政策性,技术性,经济性和实践性的工作。由此可以发现,经济成本的管理师不但要熟悉的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还必须要对设计,工程,经济,管理以及法律等专业的内容和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最重要的是不能纸上谈兵,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要把技术和经济知识融为一体。如何做到技术和经济知识融为一体,下面有几点建议仅供参考:(1)成立真正意义上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在业主和建筑商之间起协调作用(2)要充分的积累造价方面的资料分析(3)对现有的经济成本管理师进行考核和在培训,做到与时俱进。

3.加强建筑企业经济成本管理的意识

意识决定了一切,全体的施工人员必须要树立起成本意识,要摒弃为了赶工程进度和节约经济投入而对质量进行蒙混过关的思想。上面提到过,经济投入还有一个看不到的隐性收益。首先建筑企业要定期的对企业员工进行质量安全和经济成本管理的意识加强,积极地组织员工进行培训和统一的学习,要让员工始终都有在进行工程建设时质量和产品成本第一的意识,其次还要改进现有的经济成本管理体制,及时的进行调整,要顺应社会的变化。只有经济成本管理的意识加强了才能更好地对经济成本进行管理。

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篇4

关于工程经济学论文范文一: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问题研究

引言

众所周知,对于任何一个工程项目来说,其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只有保障其具备充足的经济实力才能够保障整个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避免因为资金出现问题而影响工程项目的顺利完工,但是对于这种经济的管理过程来说,其中存在的风险也是比较多的,这些风险会直接导致其工程项目的经济管理出现混乱,最终影响工程的顺利进行,从这一点上来看,重点研究并且加强对于工程经济管理中风险的管理是极为必要的,其不仅仅关系到工程项目承建单位的盈利状况,还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的实施状况,在未来的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加强相应的管理和控制。

1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问题

1.1招投标阶段存在的风险问题

对于整个工程项目实施过程来说,在招投标阶段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影响着工程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具体来说,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投标报价方面,其具体的存在类型有以下三类:

(1)首先,投标报价过程中,低价竞标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工程经济风险类型,尤其是对于一些恶性的低价不正当竞争操作来说,其影响是极为严重的,而导致这种问题频发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和具体的投标单位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还和当前我国现行的招投标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体系和制度的缺陷正是导致该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

(2)其次,工程量清单是整个招投标过程中最为核心的一环,对于工程量清单的准确把握是确保其招投标有效性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对于工程量清单的处理不当也必然会造成一定的经济风险出现,尤其是工程量差异过大的话更是会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3)最后,在招标文件中规定的一些计量规则和计量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也会导致其投标报价出现一定的问题,尤其是招标文件上的规定方法和投标单位的计量方法存在一定差异的话也肯定会造成其最终的报价结果出现一定的差异,进而导致经济风险的出现。

1.2施工过程中的风险问题

除了招投标过程中会存在较为明显的工程经济管理风险之外,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必然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会导致其经济管理出现故障,进而形成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具体来说,这些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首先,在整个的施工管理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大量合同的签订,而对于合同的签订来说,其规定的各方权责关系如果存在任何不当的话,就很容易造成其经济问题的呈现,尤其是其中规定的一些经济性内容更是存在最为直接的影响作用;

(2)其次,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方案的选择不同必然也会导致不同的施工结果,同样也会造成不一样的经济支出,也就是说,如果错误的选择了施工方案的话,必然也就会造成其工程经济管理出现一定的问题,也就是经济风险的呈现;

(3)再次,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质量问题或者是安全问题同样也会造成其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的出现,其影响机制主要就是指在施工中出现了质量问题的话,必然会产生返工现象,进而造成额外的经济支出,影响经济管理,而一些安全事故的出现也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相应的经济损失也是比较严重的;

(4)另外,在施工过程中,相关的施工人员必然也会对于施工的整体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因为施工人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足所造成的问题更是极为严重的,并且也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工程经济方面的管理水平;

(5)最后,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因为一些外界环境的变化所造成的工程经济管理风险也是比较常见的,比如地质、气候以及水文的不良影响都是比较常见的一些环境影响因素。

2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的处理对策

2.1转变对于工程经济管理的认知

切实做好工程经济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应该准确的把握工程经济管理的相关内容,尤其是要针对工程经济管理的内涵以及相关的重要程度进行准确把握,具体来说,这种认知层面的转变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1)首先,必须要提升对于工程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了解工程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和不良影响,并且这种工程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还必须要在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等所有相关人员内心竖立起来,进而才能够保障其最终经济管理风险处理的效果;

(2)其次,还应该处理好工程质量和工程经济管理的协调性,不能够为了做好工程经济管理中的风险控制而影响其实施质量,施工质量也必须要得到有效的保障,其实质量的保障也是相关风险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3)最后,还应该把对于具体施工技术的管理融入到经济管理中的风险控制中来,做好施工技术的控制对于工程经济管理来说也具备着较强的价值和意义,这同样是当前相关工程人员需要意识到的一个重点内容。

2.2加强工程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

从工程经济管理体系入手,也是提升其风险控制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具体来说,对于体系和制度的完善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1)首先,应该针对工程经济管理的相关组织进行完善,尤其是对于具体从事工程经济管理人员必须要进行有效的补充,确保其能够有效落实好相关的工程管理任务,尤其是要避免以往因为工程经济管理人员的不足导致的一些工程经济风险无法得到有效地控制;

(2)其次,明确管理层的工程经济管理责任也是保障其工程经济管理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这种管理责任的明确就能保障这些管理层人员准确地履行自身的职责,避免出现疏漏;

(3)最后,内部控制同样也是当前工程经济管理体系完善需要重点做好的一个关键点,所谓的内部控制主要就是工程经济管理企业内部相关管理人员对于其自身相关管理工作的控制和管理。

3加强工程经济管理方法的标准化

对于工程经济管理来说,从具体的管理方法入手也是确保其工程经济管理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而对于这种方法的加强来说,作为核心的就是应该注重其标准化和科学化的建设,确保其方法的应用能够充分的发挥应有的价值,具体来说,这种工程经济管理方法的标准化建设应该重点做好以下两点:

(1)首先,强化宏观调控方法的应用,从整体工程角度来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

(2)另外,还应该充分的和市场建立必要的联系,保障其工程经济管理避免受到市场的不良影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来说,经济管理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并且这种经济管理也是所有工程项目相关单位和部门都极为重要的一个重点内容所在,基于此,确保工程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就成了极为重要的一环,对于这种工程经济管理来说,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内容就是应该加强对于相关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把握好了这些风险的相关内容就能够在较大程度上确保其工程经济管理的水平,具体来说,在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风险是多方面的,尤其是贯穿于整个的工程项目实施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需要控制,尤其是在招投标阶段中,更是需要加强对于相关风险的管控,恰当的处理好该阶段中的风险就能够保障其整个工程项目经济管理的有效性,而对于主要的处理对策来看,除了要加强对于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的重视程度,并且准确把握工程经济风险的相关内容之外,还应该从具体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入手,切实保障工程经济管理的有效性,进而促进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关于工程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如何提高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策略

一、引言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是所有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企业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强经济管理。而就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整体来看,由于其建设工期较长,涉及因素多,且工序复杂,其经济管理也相对较为复杂,加之,许多建设工程企业并未认识到经济管理的重要性,经济管理缺乏实施力度,并未的得到全面贯彻,导致建设工程经济管理混乱的局面,严重制约着我国建设工程企业发展。

二、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内容及作用

1.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

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内容主要包括:财务预算、经营预算、筹资越算、资本预算、技术经济管理、施工过程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建设质量管理、预算决策、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由于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涉及内容较多,其管理相对较为困难。

2.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主要作用。

在建筑企业经营发展中,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主要肩负着建筑企业的资源考核与分配,并对一些非财务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控制,从而促进企业经营规范化发展,最终实现建设企业既定目标。另外,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也是一种成本管理,通过实施经济管理手段,对建设企业项目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管理,并为企业经营发展赢取最大利益,因此,提高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建筑行业步入高速化发展时期,其经济管理质量受到了各行各业的关注,而随着建筑工程规模不断扩大,施工技术逐渐提高,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难度也日渐增大,原有的传统经济管理观念,已不适用于现代建筑工程发展环境,因此,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1.缺乏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

在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中,工程定额主要是由各级工程主管部门根据工程建设当地情况进行颁发,但由于各地区情况不一,工程定额要求也不一致,当执行部门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无法对问题进行直接处理,严重影响管理工作的协调性,而当把具体情况对上进进行反应后在处理,工程建设进度受到延误,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建设目标。

2.缺乏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意识。

在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行业中,大多数领导管理人员并未认识到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重要性,缺乏成本控制管理意识,他们普遍认为只要提高施工技术质量即可提高建筑工程整体建设质量,而工程资金主要是由工程预算中直接拨款下来,与建筑工程质量并无直接关系,致使许多领导人员在管理过程中仅重视工程质量,忽略了经济管理,导致工程建设经济管理风险加大。

3.招标工程清单与施工图纸不符。

在建筑行业中,许多工程为加快施工进度,在建筑工程设计阶段就开始进行招标工作,但由于设计阶段方案不完善,难以估计实际工作量,到后期施工时,实际工作量与招标工程清单不符,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增加了管理难度,同时,也给建筑工程施工带来更大风险,后期施工不能有序进行,漏洞百出,严重影响建筑工程整体建设质量。

4.工程质量加大经济管理难度。

工程质量是影响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主要因素。在通常情况下,实际施工过程中均有较大风险,如停工、返修、保修、索赔等问题,都会增加建筑工程花费,要想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就必须增加建筑工程经济成本,而一部分建设企业为节约建设经济成本,忽略了质量管理,导致建设工程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5.成本管理意识差。

在建设施工前,企业应先进行成本调查,才能更好的进行经济管理,而许多建设单位在建设前,仅重眼前利益,忽略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没有提前进行市场调查,后在施工中,受各种因素影响,增加大量的无效成本。

四、提升我国建筑工程经济管理质量的可行性措施

1.加强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可以说是整个项目建设的核心,因此,要想做好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首先应加强成本管理,做好成本预算工作。在成本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应现对项目建设施工设计标准及工艺进行全面的了解,对建筑工程施工配置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并制定明确的成本控制目标和详细计划,在后期施工中,将其全面落实到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中,严格按照项目成本预算执行。

2.提高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意识。

建筑企业领导应认识到工程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成立专门的工程经济管理部门,并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同时,企业中其他部门应密切配合经济管理部门,有计划的制定管理目标、管理计划及考核标准,将预算执行力度与员工自身利益相挂钩,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加强经济管理监督工作,提升员工工作责任心,从而确保工程施工进度,有效提升工程质量。

3.加强合同管理。

在制定招标合同前,建筑企业应先对市场经济发展做一个全面的调研,详细了解相关建筑材料价格,聘请专业技能强,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进行招标合同的制定,并成立专门的监督审计小组,对合同中的款项进行反复审核,以防止出现合同漏洞,造成建设双方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在签订合同时,要在双方平等、认同的基础上签订,签订前,双方人员应仔细阅读合同中的各个款项,如有疑问,应及时提出,以防止合同款项与实际施工情况出现偏差。

4.完善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体系。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提升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建设企业应不断完善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体系,选拔专业的经济管理人才,成立专门的经济管理组织,对各种行政支出进行控制,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所有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办事,对于工作中表现优异的员工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对于工作中表现不好的员工应给予一定的惩罚,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办事效率,最终提升建筑工程经济管理质量。

5.提高投标水平。

在投标前,建筑企业应先对建筑工程设计方案、工程夜店、施工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并结合以上方面,对整个工程成本及风险进行相应的测算与评估,再根据测算评估结果合理的制定报价,如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施工与施工图纸不符的地方,应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双方进行协商后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篇5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协调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谈到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时强调:“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同时,专题论述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如何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部署和具体要求,研究和探讨区域经济和区域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弘扬区域文化优势,强化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支撑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亟待破解的问题。

一、理清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的相互关系

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的相互关系,就其本质而言,是经济与文化的内在联系。经济与文化的基本关系,表现在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和文化的巨大反作用。首先,经济发展决定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对文化发展起支撑作用;经济发展过程决定着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但是,文化对经济发展也同时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能推动经济的发展,优秀的文化观念越多、越浓厚,就越能为发展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而落后的、与时代经济不相符的文化,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落后的文化观念越多、越浓厚,经济发展的人文氛围往往就越差。

区域经济作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构成,以区域为空间载体,通常包含了特色资源、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特色技术和特色经济区域等内容。区域经济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相对独立性和空间差异性,差异显出优势,优势形成特色。区域经济决定区域文化的发展,为区域文化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决定着区域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和特质及发展水平的高低。与此同时,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反作用,会推动或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特色文化渗透进区域经济中,可形成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出现了三个最有特色、最有影响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即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不同的区域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资源,深厚文化资源的积淀,可转变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资本,增强区域竞争力。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强调文化建设协调性的必要性

如上分析,就一个区域而言,应当千方百计地充分利用本区域内的文化资源,做大做强文化建设,促进区域经济长足发展,增强本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综合服务功能和综合发展环境,使区域经济发展少走弯路,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1.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区域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相互协调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经济发展仍然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但已不再是发展的全部目的,而是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却非惟一的内容,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科学发展观中,发展始终是以人为核心的。同时,科学发展观特别强调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树立和落实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新理念。

2.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要求强调区域文化建设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很多地区在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新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是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是文化建设的严重滞后。悠久的历史并不等于辉煌的现实,灿烂的文化并不等于先进的意识。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处改革开放年代,面对同样的富民政策,东南沿海地区却能抢占先机,在发展上走在全国的前列。而有些既有丰厚的文化遗产,经济建设又取得巨大成就的地区,也是既不充分重视和发掘本地区优秀的文化传统,又不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培养本地区人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进意识,为本地区经济的后续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总之,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存在着区域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不平衡的问题。

3.地方官员在经济发展中对文化建设的漠视要求强调区域文化建设

实践证明,国家和地区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文化力的竞争上,尤其对发展文化产业有了更现实的诉求,社会的和谐就在经济与文化的加速交融与互动发展中得以实现。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这样的现实,在国内不少的地方官员还是把经济与文化隔裂开来。地方建设与发展单独强调以经济为中心,很少顾及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发掘、整理和传承,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先进文化的建设。对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经济属性不能结合理解,影响了文化在事业和产业两个方面的健康发展。文化建设方面投入少、产出低、人才少、影响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区域经济发展中加强文化建设的策略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方针。为了加强区域文化建设,更好地发展区域经济,我们认为应该在上述总方针指导下,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高认识,由政府积极推动本区域的文化建设

首先要提高对于区域文化建设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我们国家为了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激烈竞争,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张,并制定了相应的文化发展战略。而国家宏观的文化战略必须要有区域中观的、微观的文化战略的支持。因此,作为一个区域,要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拿出抓经济工作的劲头来抓好文化建设,以达到文化带经济,经济促文化,二者协调发展。

在观念更新的基础上,当地政府应该积极推进本地方的文化建设。政府要花大气力抓文化事业发展,在规划、政策、投入和人才等方面发挥作用。比如,浙江省各级地方政府对培育浙商文化的高度重视,激活了浙商创业创新的细胞,使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和市场配置力得到有机的统一,有力地提升了所在地区的文化软实力,扩大了所在地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这给我们加强区域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范例。特别是落后地区,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更要制定文化发展战略,以使该地区的人们从精神层面上跳出传统文化保守、排外、安于现状的固定模式,实现文化意义上的“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过度,从而保证地区经济迈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2.突出地方特色,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通过产业化,才能形成强大的整体文化生产能力;只有通过产业化,才能提高文化劳动的生产效率;只有通过产业化,才能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近些年来,一些地区将文化产业作为战略产业来发展,有效地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推动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因此,无论是建立文化大省(市)和文化强省(市),还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都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发展。

而发展文化产业,最根本、最主要的是整合和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打造重点文化产业区块。特色资源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特色就是个性品牌,特色就是错位竞争力,特色就是文化资本的增值核能。由于“万紫千红,与众不同”的特性,可因特而大、因特而强、因特而优。我国各个地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它们是地方文明的见证、历史的记录,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最佳养料。地方政府应该通过精心谋划,充分利用区域特色资源优势,开发重点文化产品,进一步整合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打造重点文化产业区块,如文化旅游休闲区块、文体用品制造业区块,以及其他新兴文化产品区块等,并对每个产业的发展制定详细规划,形成区域特色文化资本,产出“名、优、特”文化商品,从而获得强大的文化竞争力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3.完善管理体制,加大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

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关键在于创新政府管理体制,重点是要解决文化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严重脱节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建适应市场经济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近些年各地在这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但决不仅仅是简单的机构合并或消减,一些深层次领域亟待探索。比如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能,在如何从办文化到管文化、从权力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等方面要明确定位,进一步形成共识,切实减少对文化市场主体的行政性干预。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重在培育文化发展主体,在民营经济发达地区,更重要的是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鼓励民营资本、社会资本向文化产业投资,并积极吸引海外资本、外地有实力、知名品牌的文化资本参与本区域文化建设。

同时,发展文化事业,必须要以政府的公共投资作为先期投入,其中包括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护和实现人们的基本文化利益以及营造文化基础设施、扶持示范项目、培养优秀人才等。尤其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能完全采取商业化、市场化等操作方式,政府在政策上要给予倾斜,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政府要予以积极引导启动和支持扶助。

总之,经济和文化是区域社会发展的双翼,文化的滞后会使经济发展缺乏后劲,经济的落后又会限制文化的深度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必须结合起来,让文化融入经济、服务经济、促进经济发展。各地方应该按照我国政府制定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战略布署,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区域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共进。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张佑林:《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国青年学者文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篇6

关键词:一个建设;五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  

        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经济体制的改革、政治民主的变迁、价值观念的多元、社会结构的重组、生态环境的恶化,既给执政党提供了新的建设机遇,也向执政党提出了新的建设要求。如何以党的建设,有效地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中国能否健康发展的现实而紧迫的重大课题。 

       一、高度重视“一个建设”与“五大建设”关系的研究

        第一,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党的建设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建设基础之上,也就是俗称的“经济成本”。党的建设的经济成本通常是以工资、福利、办公费用的形式出现,用于支付党员和各级公务人员并维护各类党政机构的日常运转。从广义上说,党的建设的“经济成本还要考虑政府以出资人身份进行的投资、经营的资产的盈亏情况;执政党推行改革的资源耗费;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等。这些经济资源消耗的总和,形成了执政党执政的经济成本。”[1]经济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党的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完善党的建设,否则,社会主义的性质就会改变。邓小平说过:“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2] 

        第二,党的建设与政治建设。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建设制约党的建设。马克思曾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列宁也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4]。党的建设过程是需要消耗政治成本的。一方面,执政党推出的路线、方针、政策与现状存在一定的高度,要达到群众普遍认同的目标,这个过程需要很大的政治成本,如果党的决策出现错误,那么执政的成本就会更大;另一方面,如果党内管理不科学,机构臃肿或经营不善,滋生腐败现象,那么执政党就要以更大的成本来补偿曾经拥有的威望、凝聚力、影响力、动员力。政治建设也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党的建设。 

        第三,党的建设与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又称意识形态建设,主要包括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准则、法律意识和社会心理等。党的建设需要支付一定的意识形态成本,这是由执政党本身的党性所决定,执政党要树立对自己合法性存在的信仰,必须用意识形态影响社会公众,在意识形态层面控制公众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如马克思所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5]随着经济与政治的发展,意识形态必须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党在主流意识形态方面统领社会思想文化能力的消耗,就是党所要付出的文化成本。当然,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党来指引方向,特别是在价值多元的世界里,把握主流文化,抵制外来文化的糟粕和西方的和平演变。

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篇7

关键词:航道整治;建设;水运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运输业是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人们日程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离不开交通运输的。因为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已经扩大了很多倍,随着人们认识范围的增加,空间跨度也逐渐增大,对于现代人来说,从一个空间转移到另一个空间的跨度可能是非常大的,如果没有交通工具,只是依靠人力是无法进行实现的。必须依靠各种交通方式,这也就是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现在的交通运输主要分为陆运、空运好水运。水运是其中承载量大、运输距离远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为了改善水运经济,需要进行一定的航道整治以及建设。

一、航道整治和建设与水运经济的关系

航道等级的不同决定了水运规模的不同,一个地段的航道周边经济非常繁华的话就会导致该地区需要与其他地区进行频繁的交流,这也就促进了水运的发展,为水运提供了大量的货源,水源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能够很好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一循环过程是一个有利的循环,也即是说航道的建设是与水运经济相辅相成的。如果一个地区的航道等级增加的话就会增加进入港口的货轮的数量以及规模就会增加、这样就增加了当地的货运交易额,促进了当地水运经济的发展,通过水运经济的发展带动当地周边其他经济产业的发展。航道建设并不是只对河道进行整治,还包括河道周围的一些配套设施的建设和整改。如果说同一艘货船在相容的人员数量下,进行周转的时间越短、消耗越小创造的经济效益就越大,对于航道周围基础设施的建设就是这个作用。对航道进行整治和建设的主要措施就是将航道在原有等级的基础上提高一个等级,能够很好的增加货运船舶的承载能力、增加河流的面积以及深度,对于河道周围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一定的维护和扩建,通过航道的整治来促进水运经济的发展。因此,科学合理的对航道进行整治和建设能够促进当地水运经济的发展。航道等级在每增加一级的时候,航道中货轮的推动力都是成倍增加的,各种运输设备以及码头的装货以及卸货装备的等级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得航道对于人工的需求量不断的减少,投入成本会逐渐降低,这就是大型的航道更加能够吸引客户的原因。客户的增加能够使得航道的货源原来月光、水运经济随着货源的增加而蓬勃发展。所以说为了更好的存进水运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对航道进行科学的整治和建设,从而长期的减少成本的投入,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提高水运经济中航道整治和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港口硬件设施的建设水平

现在的航道建设当中,港口的硬件设施落后是阻碍水运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为了更好的实现航道的整治和建设,促进水运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完善对于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有将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当地水运经济的发展。现在航道建设口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航道建设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建设,这就是的很多其他的行业不愿意在这一国有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当中投入过多的资金,但是港口的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去支持,这就需要国家加大对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增加投资的额度,是的航道建设能够有充足的资金进行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才能够促进水运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二个方面就是国家以及地方的资金投入无法满足当地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就需要寻求其他的资金投入方,因为航运属于国有经济,航运基础设施的建设就属于公益性的投资了,为了更好的获得其他投资方的资金投入,国家可以在航道建设当中安排一些非国有经济模式的资金投入。比如说可以通过与非国营企业的合作来建设航道的基础设施,这样能够增加非国有经济参与航道建设的数量,减少国家的经济辅导,保证航道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序进行,促进水运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实现航道信息的资源共享

航道建设除了对航道进行升级并且完善航道的基础设施以外,还需要对航道的信息资源管理软件进行一定的建设和完善。可以在原来航道信息管理软件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升级,从而能够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航道信息资源数据库,可以将过去和现在航道的所有信息收录到这个数据库当中,通过这个数据库将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和处理,同时利用计算机的数据库管理功能还能够很好的实现数据库中信息的共享工作。

(三)提高航道的管理力度、促进水运经济的发展

航道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促进水运经济发展的基础,那么对于航道的管理就是促进水运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了。通过对航道的日常管理能够保证每一个基础设备能够有序的进行运行、航道中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处理自己的工作,保证航运的有序进行,促进水运经济的有序发展。为了更好的对航道进行建设,我们需要将一些航运条件比较行的支流进行提前的开发和建设,在保证支流航道建设的质量的基础上要尽快的完工,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的分担主航道的航运压力,为主航道提供一个可靠的后备航道,保证航运的有序进行。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一体化的不断进行,交通运输业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水运最为一种能够实现长距离、大规模运输的运输方式,对于现代化社会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说现在的水运建设已经比较完善,但是其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只有更好的实现航道的整治以及建设才能更好的促进水运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彤.浅谈航道整治及建设对水运经济的影响[J].中国外资,2012,24:234-235.

[2]赵世青,刘炳慧,李凯,李祖艾.航道整治与建设对水运经济的影响[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7,08:125-126.

[3]窦兴晓,黄通涵.港口建设费征收对水运经济及地方政府影响机理分析[J].珠江水运,2014,09:57-59.

[4]丁满琪.航道整治建设项目评价体系研究――以苏南运河无锡段航道整治为例[J].现代交通技术,2013,03:84-86.

[5]王晓辉.加快航道建设促进经济发展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外资,2013,21:104+106.

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篇8

关键词:工程建设;技术经济;分析;评价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技术经济分析是一个综合概念,是把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选择最佳的技术方案,将建筑成本降到最低是技术经济分析的最主要目标。但是在实际中,建筑方往往在设计阶段比较重视技术经济分析,而忽略了施工阶段的技术经济分析。众所周知,一个工程项目从立项、规划、设计、审核到施工,各个环节紧密相扣,前期的工作完成之后,就是后期的建设的了。在现场的施工过程中,技术经济分析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这是建筑工程的主体阶段,对于质量控制和减少成本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管理的整个过程中,管理人员都应该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工作,与此同时做好与各个工作方面的工程管理工作。这对于工程的质量以及安全等才能够有一个良好的保障。以下本文将依照相关规范和实践经验,对建设工程的技术经济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评价:

1、建设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和评价的含义及重要性。

1.1、建设工程技术经济的分析和评价的含义。工程技术经济又称为工程经济学,是研究各种工程项目、技术措施及技术方案的经济效益评价和选优的科学,它所解决的问题就是工程项目方案是否可选和工程项目方案的比较和选择;建设企业为了节省并且有效的使用投资,讲究追求经济效益,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要认真的进行可行性研究,且要对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计算和分析,同时在有多种施工方案时,要进行优化选择,这种分析论证的过程被称为工程项目技术经济的评价。

1.2、建设工程技术与经济的关系。技术和经济是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存在着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首先发展经济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其次经济在某方面来讲是制约着技术的,所以工程建设中,技术、经济缺一不可。

1.3、建设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和评价的重要性。建设工程通常是一项程序复杂、投资较大且工期较长的过程,因此针对不同的政策、不同的区域,相关部门往往会针对施工环境、工程设计以及相关管理规范编制出多种方案,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选择呢?为了保证最高的经济效益,通常对工程的经济和技术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评价,从而保证方案的可行性。建设工程技术经济的分析和评价,可以有效的优化投资结构并且能够保证建设企业的经济效益,由此看来,在工程建设中,对技术经济的分析和评价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将决定建设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在项目决策阶段的技术经济分析和评价。

2.1、对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评估报告的分析和评价。项目决策阶段即是相关管理部门或技术人员按照相关规定、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合理的编制工程项目的建议书,并且制定多种实施方案、拟定可行性评估报告。此时,就要对项目建议书以及可行性评估报告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价,首先对于计划中建设规模及地点选择进行分析与评价,规模既要符合资源的科学利用又要符合施工的实际情况、地点要选择交通便捷且距离较近的地方,然后依照技术经济分析和评价的基本方法和原则进行多方对比,最终选择合理的方案;其次,项目建设的可行性评估要根据当时的政府政策以及当地具体经济情况,以科学为依据、以优化方案为前提,对技术、经济以及效益进行可行性评估,从而避免因为决策上的失误而影响工程整体的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可行性评估在施工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从而在项目决策阶段能够对技术经济进行有效分析和评价。

2.2、对工程计量和预结算的技术经济分析和评价。建设工程中,任何一项都要通过相关检验及审核,才能继续下一步的工程。所以要对施工中的费用标准和单价进行详细的核实,并且审核该工程的基本计量,提高预结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保证整个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

3、工程建设技术经济的分析。

建设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实质是在对工程项目的各个方面及程序进行有效的对比分析,从而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之下,选择出最适合的方案及政策。

3.1、建设工程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建设工程技术经济分析评论的基本方法由静态分析评价法、动态分析评价法以及投资方案的选择三种共同组成。静态分析评价通常是针对于工程建设的最初方案阶段,进行有效的方案效益费用的计算;动态分析评价法通常用于工程建设决策后期的可行性评估上,进行有效的计算,并且是整个工程建设经济效益的重要评价方法;对于投资方案的选择是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的最终目的。

3.2、建设工程技术经济分析的步骤。建设工程技术经济分析的步骤,首先要对当地市场的销售和经济进行考察,并且根据考察结果确定工程建设的技术开发;其次集合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提出不同的技术方案并确定此次项目的评价标准;最后分析和评价以上所提出方案的技术性和可行性,同时计算工程的经济效益。另外最重要就是结合各种因素,如环境、技术以及社会等,进行综合而有效的分析,选出最适合的方案。

3.3、建设工程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要求。第一,要能有效的体验出每个方案的实际状况,多个方案的对比有利于总结出更好的效益策略,因此建设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必须具有丰富的可比性;第二,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效益应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因为它是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项目的特点来进行分析的,所以它可以预测将来的经济效益;第三,建设工程技术分析要根据项目的开发、工程的建设范围以及其他因素确定分析和评价的范围。

4、工程建设技术经济的评价。

所谓建设工程技术经济评价就是将技术评价和经济评价分开进行,最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指标,将二者的结果进行对比与结合,以进行综合评价选取最后的优质方案。建设工程的经济效果即是指建设工程过程中产出量与投入量的比值.其中劳动耗费指劳动占用量,而将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有效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的比较称为经济效益。

目前建设工程技术经济的评价方法包括维利润评价方法、多指标评价方法和单指标评价方法三种,建设技术经济的经济效果就是在不断创造社会经济的同时,减少在工程建设中所消耗的资源和能源,突出建设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维利润评价方法;多指标评价方法即是,通过一系列的时间指标和价值指标等来达到企业的经济效果;如果假设工程的经济效果是按着唯一的价值指标来作为标准,就称为单指标评价方法。而无论是哪种评价方法,其最终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就是追求工程建设的经济效果,从而增加经济效益。

5、技术经济分析的重要意义与启示

长期以来,业内的技术经济分析仅限于工程项目的设计方案的决策上,而忽视了技术经济分析在施工领域的应用,或者说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曾有国外工程技术人员认为,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施工技术能力与国际同行相差无儿,但是缺乏经济头脑,很少思考如何降低成本。

随着建筑市场化的发展,人们对技术经济分析在施工领域的运用逐渐重视,有的大型建筑企业大力推行“科技创效”,通过奖励制度来鼓励工程技术人员开动脑筋,积极进行方案优化,从而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但是其具体的工作机制与模式没有变化,仍旧是技术人员搞技术人员的,经济人员搞经济人员的,没能从制度上保障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同时也没有对从业人员进行复合知识型培训,既懂技术、又精经济的复合型人才仍然十分缺乏,因而技术经济分析不能充分发抨作用。

当前,建筑市场的竞争口益激烈,在工程招投标活动中,合理低价的定标方式已基本上被大部分业主方所采纳。在国内,所谓的“合理低价”实质上就是最低价。因此承包商为了承揽到工程业务,往往以成本价或低于成本价获得工程项目,而后在施工过程中,千方白计地创造变更、签证及索赔机会。同时,在内部管理上也出台一系列制度,采取办法进行成本控制与管理,从开源与节流上最大限度地挖掘项目盈利的潜力。但是,构成建筑物实体的成本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地降低下去,因此必须在非工程实体的技术措施费上下功夫,技术经济分析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就凸现出来了。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造就大量的技术经济型人才,让科技创效真正得以实现,使企业成本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样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

结束语

当前,工程建设市场竞争激烈,在工程招投标活动中,合理低价的定标方式已基本上被大部分业主方所采纳。在国内,所谓的“合理低价”实质上就是最低价。因此承包商为了承揽到工程业务,往往以成本价或低于成本价获得工程项目,而后在施工过程中千方百计地创造变更、签证及索赔机会。同时,在内部管理上也出台一系列制度,采取办法进行成本控制与管理,从开源与节流上最大限度地挖掘项目盈利的潜力。但是,构成建筑物实体的成本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地降低下去,因此必须在非工程实体的技术措施费上下功夫,技术经济分析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就凸现出来了。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造就大量的技术经济型人才,让科技创效真正得以实现,使企业成本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样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总之,工程建设企业所赖以生存的就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好的经济效益是在保证高质量的同时,以最低最合理的资源投入换取最高的经济效果,好的经济效果又能促进我国建设业的不断发展,从而营造一个良性循环发展的工程建设环境。通过本文不难看出,工程建设技术经济的分析和评价在此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所以,正确的分析评论工程建设中的技术经济,能够促进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创造出工程建设业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工程经济分析第六章.百度经济学.2010.12.

[2]刘岸浩.工程技术经济分析中应注意到的几个可比性问题.海伦市水务局.2010.06.

[3]工程经济项目分析与评价.百度专业建筑文献.2012.01.

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篇9

abstract:thebuildingasacompletesystem,weshouldestablishthemacroandreasonableconcept,reasonablysetthestandardsforbuildingdesign,andsumupthereasonablemeasures.Basedonmeetingtherequirementsofbuildingconstruction,weshoulduselimitedresourcestogetmorebenefits,tocontributeto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nationaleconomy.

关键词:建筑设计;原则内涵;创新分析

Keywords:architecturaldesign;principleandmeaning;innovative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097-01

0引言

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师在建筑规划的基础上,运用建筑技术和现有的各种资源,结合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业主的要求和设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完成建筑物的平面布局和空间构筑。建筑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系统工程,在其不同的工作阶段,无论是建筑的前期策划、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技术设计的深化阶段都始终贯穿着合理性这一理念。工业社会以来,建筑发展构成了社会经济进步的重要动因。但在发展过程中对社会资源的消耗,又使之成为当代能源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因此,建筑发展的可持续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1合理性的建筑设计原则内涵

建筑巨大的物质消耗在对建筑合理性提出要求的同时,也对建筑设计提出了合理性的要求,使建筑设计在经济条件的制约下进行。但是,建筑可以通过有效的设计方法,在建筑的总体布局、空间组合和技术选择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以有限的经济条件达到建筑的建设要求,或在限定的经济条件下创造出较多的使用价值。因此.全面地分析建筑消耗、合理平衡建设成本和消费成本是提高建筑合理性的关键。另外,还要从现实经济条件出发,对技术设置进行恰当的选择,有机协调建筑诸要素,提高综合效益。这些构成了建筑设计合理性理念的基本内涵。此外,由于建设可用资源的有限性,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对建设投资进行合理的分配和高效利用,同时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善于把技术问题语经济指标相结合,通过经济分析和经济比较以及效果评价等手段,来正确认识和处理先进技术与经济合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筑设计师只要能把控制好工程造价的观念渗透到设计阶段的每个环节之中,全面评估先进技术的经济合理性,又能实事求是的在经济合理的基础上大胆运用先进技术,就有可能真正达到建筑设计的经济目标。

另外,还要认识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对建筑经济效益的含义应从两方面加以理解:其一,指建设资金投入的经济回报;其二,指在建筑全寿命过程中对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良好的经济回报是建筑发展得以不断延续的必要条件,而社会资源的优化和高效利用则是建筑发展由粗放型转入集约化、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两方面内涵是相辅相成的。

2建筑设计经济合理性的影响因素

建筑设计合理性是在“适用、经济,安全、美观”的原则要求下,用较少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或在相同劳动消耗下,获取最佳使用效果。从建筑设计工作实践来看,影响建筑设计经济合理性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设计思想陈旧设计中的错、漏、补,使工程造价出现“三超”现象,即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这主要是由于有些建筑设计师知识更新慢,不了懈飞速发展的建筑科技的最新趋势,设计理念落后。②华而不实的建筑创作,忽视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现在某些建筑设计师在设计中只是一昧贪大求洋,片面追求新、奇、特与豪华高档,而不考虑建筑的适用与经济。③工程技术与经济观念相分离。有些建筑设计师缺乏经济观念,导致设计思想保守,认为降低投资成本是业主的事,是财务人员的职责,与己无关。有的不进行方案比较和优化,拿单一方案一画了事。有的虽作比较也只是注重立面造型而不注重经济方面的分析比较。这样以来,建筑设计的经济合理性就很难做到。④闭门造车的设计过程。现在很多工程中,建筑设计师对工程前期的研究工作不够重视,没有建筑策划的概念,缺乏可行性研究,埋头专注于方案设计,使得设计中的一些问题直到施工阶段才暴露出来。⑤相关政府部门对设计的审查、监督不到位。

3合理性的建筑设计原则

①“少费多用”原则。意在借助有效的手段,用尽可能少的材料、资源消耗来取得尽可能大的发展效益。在人类发展与资源危机的矛盾日渐突出的今天,它不失为一条重要的合理性设计原则。“少费多用”原则还体现在建筑空间组织、利用的高效化方面。这要求不仅要重视对每一平方米面积的有效利用,还要对三向度的空问做充分的发掘。②集约化原则。城市、建筑发展与土地资源总体供求矛盾是当今环境危机的突出问题之一。在建设实践中应注意立体地开发用地空间,发掘城市地上及地下空间的利用效益;结合旧城改造,拆旧建新,提高城市容量;在建筑空间的构筑中,还应积极采用轻、薄的新型节能建筑材料,以少占建筑空间。在全球推进可持续性能源开发、利用的战略进程中,建筑节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设计中应结合相关技术的进步,提高能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另外,要积极结合自然气候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资源,以减少空调、照明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③适宜性原则。当前多种技术体系并存的现实首先是与地域经济差异相对应的。技术设置要做到切实可行、经济有效,就必须从地域经济的客观条件出发,与人们的实际消费需求相适宜。另外,建筑设计中与自然气候、地形、地貌、地质等因素相结合,常常会使方案的建构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使用中的能耗、物耗。如今,“设计结合自然”、“设计结合气候”已成为建筑设计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一个单纯从技术合理化角度出发,而忽视社会人文要素的建筑方案是很难得到使用者认可的,甚至与其经济实用性的基本前提都是相背离的。④循环利用原则。建筑的循环利用原则包括再利用、再循环两方面内涵。再利用是指将各种建筑产品以初始形式多次加以使用。主要表现为对早期建筑的改造利用以及对结构构件、照明设施、管道设施、各类设备以及砖石构件的重复利用。再循环是指建筑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经过一定加工处理使之变成可再次利用的资源。这表现在对旧建筑中可再生材料的重新加工、合成和利用。

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篇10

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范文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引入市场经济这一经济模式以来,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对中国社会道德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道德建设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力,可以成为带动经济建设发展的新生长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正确的加强道德建设。

关键词:市场经济;道德建设;加强道德建设

一、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推进,其中的道德建设问题也非常的重要。马克思指出,道德作为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意识和行为之间的规范,则意味着一定的经济关系需要一定的道德基础。道德与市场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市场经济中道德的反应不是简单的和被动的,道德原则也不是经济的原则,更不是简单市场原则的转换。市场经济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的经济体系,为人们生产和交换物质财富、资源的分配,也提出了人的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作为道德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它受经济基础的某些物质限制。市场经济对道德存在的影响,是社会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矛盾。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来说,动机是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追求经济利益的无限夸大和增殖,是市场经济竞争的客观需要。在这方面人们对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之间就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市场经济是以非道德为前提的。市场经济发展在追求利益最大化中,就不可避免地要存在着不择手段的商业诈骗、贪婪金钱的追求,企图将社会中一切有形的、无形的、物质的、精神的,全部都纳入了市场经济中去把它们放在金钱这杆秤上来衡量,最终导致人性本身的物化和异化,导致侧头彻底的追金主义的出现。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因为市场经济的特征包括自主性和开放性,因此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中也是自由的交换,在这样的交换形势下就存在着一些缺陷,这也就是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市场经济的局限性:我们在购买时只能先付款后消费,由于商品种类繁多,我们并不是每次都在购买时直接看到消费的效果,而事后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的代价很大,所以市场还具有欺诈性。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存在的矛盾现象,客观上是不允许我们单方面的肯定某有一方面或者否定另一方,两者是取长补短不可或缺的。市场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合理分配,来调节社会供需平衡等特点,以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促进经济发展的进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然而,市场经济的稳定性发展,都离不开道德上的支持,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尽管有政策确保和法律措施,而道德自律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社会主义中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由和正常的秩序维护,要求人们在社会中有更高的道德境界。市场经济把人们引进了一个更加开放、自由、富裕、文明有道德的社会。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中的矛盾,也就说在当今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中多方面的矛盾也是无时不有,无时存在的,也就是两者之间的矛盾推动着我们国家经济不断地向更高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中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道德建设的进步奠定一定的基础;市场经济对人本性面目的要求,有助于道德建设中自律性的实现。同时,市场经济不仅是法治的经济,也是道德的经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道德的进步,道德建设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反应不是简单的和被动的,道德原则也不是经济原则、市场原则的简单变换,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道德建设是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目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仅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也要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快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二、社会主义市场中加强道德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人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上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伟大创举。这种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理论指导,更需要道德建设方面的进步来维持。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要加强道德建设。首先,加强道德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战略目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另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并且将两手配合好,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不可缺少的道德建设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道德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地位。其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培养经济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家之间的经济较量,实质上就是人才的较量,人才之间的竞争和对比,人才以及劳动者素质是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关键因素。罗国杰教授在他的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分为三点:一是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首先,应该有强烈的动机加强道德修养,这样才能有主动学习、思考和实践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个人的道德境界;其次,要积极开展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激励的道德修养活动,并持之以恒、脚踏实地,这样才能加强我们的个人道德修养;最后,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发扬优点,取长补短。二是采取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应借鉴历史上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各种积极有效的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方法,并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结合,身体力行。三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个人的道德修养并不是脱离实际生活的,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生活中道德上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升华,就是要把提高道德认识与躬行道德实践相统一,来促进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外化为生活实践的道德行为。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经济人才需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具有崇高道德境界的追求,自觉远离低级趣味,抵制歪风邪气;脚踏实地,敢于担当;持之以恒,善始善终。邓小平说过经济体制改革下的人才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道德建设是培养经济人才的迫切需要。最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事物的两重性一样,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也存在着正负两种效应。在正面积极效应上,时间证明了市场经济不仅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在负面消极效应上,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自发性、滞后性及盲目性等原则,由于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再加上思想道德教育的漏缺而无法完全的抑制负面因素的蔓延,就有可能诱发许多不健康的、消极的、甚至是腐败丑漏的现象。由此可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是我们能否把握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强以华,魏忠明.市场经济道德建设的人性基础[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2]李玉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J].前沿,2011

[3]詹霞.市场经济与道德的转型[J].生产力研究,2013

[4]《市场经济下道德建设研究》课题组,张笃西,田治安.市场经济下道德建设研究[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范文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

摘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对社会道德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起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事物发展的两面性来看它也给道德建设带来了负面的一些影响。以什么样的途径与方法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就成为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大课题。在本文中旨在分析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种种因素并且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道德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道德建设;策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要找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并且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实践,加强道德约束,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稳定和健康发展。

一、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因素

我国市场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道德问题。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制约道德建设的主要因素有政策与制度不健全;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负面影响;多元文化对道德建设的影响。

(一)政策与制度的不健全

当前随着各国之间交流的逐渐加深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由于世界各地多元文化的影响,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主流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这种大环境下单单靠自觉、自律,道德建设将难以进行举步维艰。优良的社会制度与政治制度可以为那些利人利己的品质提供发挥作用的空间,同时又能够有效的遏制一些损人利己的恶略品质和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的人可以在健全的政策与制度的保驾护航下最大限度的毫无保留的发挥自己的优良品质,对社会的良好风气建设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那些拥有损人利己的恶略品质和行为也能在健全政策与制度的制约下有所收敛,这样就能使一些损人利己的行为渐渐弱化,从而良好社会风气逐渐形成。因此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政策与制度的不断完备。现在,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换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社会风俗习惯和社会舆论对人的行为的制约力逐渐被削弱,传统道德的力量被削弱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制度的不健全特别的是法制的不健全使这些情况不能得到有效的扼制,趋势越发严峻。旧的道德体系被破坏,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建立,这是一个社会发展所必须经历的普遍阶段,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以合理的制度与政策规范道德建设的正确前进大方向,并逐渐形成习惯观念,直到培养成普遍的道德规范。加强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加快完善社会制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道德建设的主旋律,并使之融入到整个国民教育的过程中。

(二)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负面影响

伦理道德问题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马克思与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汲取自己的道德观念。[1]经济的发展状态对道德建设的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道德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映,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发展不健全,市场主体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市场客体的规模还够广泛,市场的结构偏于单一化,市场的组织程度较低,现代化的交易手段还不是很普遍,市场发展不平衡。由于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存在,人们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发展状态之中由于受利益的驱使往往会表现出焦虑、急躁,一切以利益为中心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很容易忽略在修身方面的培养,甚至会出现一些好人是会吃亏的这种现象,渐渐地人们不敢做好人怕做好人,这也导致一些不道德的现象出现层出不穷。造成新经济条件下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主流不突出,主导性的正面观念普遍性缺乏。市场经济必然存在竞争,同时,商品经营者具有相对独立性,促使思想解放。但也有可能导致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增长。自我意识的觉醒这对我们来说是一大进步,以前我们过于墨守成规,一切行为准则思想准则都在一个框里,导致我们在创新方面总是不那么尽如人意,自我意识的觉醒促使思想解放人们不再拘泥于以往的经营方式开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显神通。但是自我意识并不等同于利己主义。目前,存在许多道德失范的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落后文化和利己主义思想的产物,扭曲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象。因此我们倡导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各自的优势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竞争。

(三)多元文化对道德建设的影响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原有的传统文化被渐渐消磨,而道德虚无主义,个人主义却渐渐崭露头角伦理道德不再是人们的价值导向,人们开始对道德存在的价值合理性产生质疑。越来越忽视道德的评价标准,道德这个词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观念并走向没落。社会转型使道德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其原因就是道德建设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缺失。文化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表述,它是人们长期进行生产和生活的产物。文化的核心是道德,道德是文化形成的基础。在中国,道德建设的基础是,伦理性的传统文化,所以说道德建设脱离传统文化就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现代工业文明代替传统农业文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以及全球交流的加强多元文化的大量涌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在伴随肯定因素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否定因素,在社会专心的的过程中文化转型相对滞后。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策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必须明确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培育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正确对待多元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

(一)明确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进行道德建设首先必须明确指导思想,这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2]从我国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在适应市场经济基础上超越市场经济,扬抑地继承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同时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优秀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和邓小平理论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这既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道德建设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道德建设必须在适应市场经济基础上超越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同时,把握道德建设的正确方向,我们说道德建设要以制度作保障,这里的制度所指的主要是法律。通常我们认为道德规范的范围要大于法律的范围,法律所不容许的行为都是被道德排斥的,对这种说法我们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法律的强制性要远远大于道德规范对人们的约束作用。我们可以利用人们对法律的敬畏作用形成一种不同于一般法律却又比之道德更有效的监督机制。作为这个普遍阶段特有的一种制度。以发展的眼光,运用灵活的政策,解决顽固的问题。这正是我们面对新的完备的道德体系建立前这个尴尬的道德建设阶段应该具有的素质。

(二)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培育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条件的变化,决定着道德状况的变化。要建设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培育市场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观提供物质前提。如果没有商品经济的普遍发展,也不存在对较高和成熟道德观念和价值导向的需求。[3]目前,我国道德建设中的滑坡和偏差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就是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体系发育不成熟,市场机制运行不规范,由此造成适应新经济条件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在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中的主流势态不突出,主导性的正面观念普遍性缺乏。现在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反之道德的发展却每况愈下,与经济发展相比是落后的,如何正确认识这种变化,促使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协调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思想保证与智力支持。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负面因素,促进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从而对广大公民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其中华民族的整体思想道德水平有进一步的提升。

(三)正确对待多元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密切的接触世界,与越来越多的国家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必然会造成与当地文化的碰撞。一些人处于种种原因盲目的崇拜外来文化,认为传统文化就是老一套早就过时了的东西,从而不假思索的一味全部抛弃。造成了文化的断层道德的脱节。所以说我们要正确对待多元文化的存在的合理性,吸收其精华部分摒弃其糟粕的部分,树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道德建设要以传统文化的重释为立足点。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我国之所以依然繁荣于世界可以证明其文化的合理与优越性,因此一味的否定和抛弃或者忽略传统文化都是对我国悠久历史的埋没,都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浪费。在当今这个创新的时代与其绞尽脑汁的弄出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莫不如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挖掘出一些被尘封的明珠,加以重新阐释,使之适合继续生长在当今这个时代,继续发挥其作用。我国在重塑道德体系时要依赖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依赖于对传统文化的重释,要扎根于传统我们的道德建设、道德规范才可以找寻到方向,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我国道德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4]从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寻求道德建设的丰富的资源,并且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实际给予重新解释和构建,对于我国道德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常永军.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关键[J].松辽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