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盈利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9:33

基金盈利方式篇1

[关键词]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

近年来,非盈利组织的迅速发展,已成为现代经济社会的一种重要社会组织形式。非盈利组织的迅速发展表明,非盈利组织不仅可以有效弥补政府社会保障之不足,且有利于缓和社会各基层矛盾,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中国的民间非盈利组织发展还落后许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财务管理问题是关键问题之一。随着非盈利组织急剧增长,资源的限制使许多组织机构面临生存危机,非盈利组织如何加强财务管理,获取资源并合理进行配置以完成组织使命也随之成为理论界新的研究热点。因此,如何获取更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财务支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成为非盈利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美国非盈利组织的财务管理以基金会为基础,按照基金种类分别进行核算与报告的一种会计模式。基金是指按照制度的约束或限制,根据执行特定活动的用途或者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分别设置的。预算方面基金为基础管理与控制各项收入和支出;会计方面基金为基础核算与报告资金、负债、收入、支出等项目。

英国、瑞典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主要采取三种形式:

1.严密的预算管理。

英国、瑞典国家的非盈利组织预算管理程序和我国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相似,主要包括预算的编制、预算执行和决算等。但与我国“轻预算重决算”不同,英国、瑞典在编制预算、执行决算方面比我国严格严密。

2.科学的项目管理。

英国和瑞典的非盈利组织都实行项目管理。通过项目承担单位将资金落实到项目并完成项目。在英国项目分为竞争性项目和非竞争性项目,由各非盈利组织提出项目申报。个单位对竞争性项目投标时所申请的项目费用一般包括项目直接费用、项目管理费用(一般直接费用的30%)和必要的项目收益(一般为直接费用的15%)。然后,机构组织有关专家形成一个或多个评审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评审,然后由政府指定。

3.规范的代管管理。

管理师西方普遍采用的一种项目管理方式,英国和瑞典也都对项目实行管理。在英国,机构是自收自支的非营利组织,有自己的业务和财务目标。在瑞典,机构专门代政府部门管理项目和经费,相应的机构所需经费也有财政供应。英国、瑞典两国市场化运作的非盈利组织在改革过程中,经历了从申请项目到竞争项目,从依靠政府到面向市场,从事业性到企业性、竞争性的三个根本性的转变。

二、国内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现状

1.资金匮乏,收入结构不合理

资金的短缺使得非盈利组织没有足够的财力实现为公益服务的社会使命,一些非盈利组织甚至由于资金太少而难以为继。根据调查,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中,仅政府提供的财政的财政拨款,补贴和会费收入就占了非营利收入来源的70%以上,其中又以财政拨款和补贴居多。营业性收入仅占收入的6%左右,募捐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更是微不足道,仅有百分之二点多。

2.支出规模小,结构不合理

将近90%的非盈利组织每年支出额在50万元以下,甚至有些组织的年支出额不足1000元。在总支出中,真正用于活动或项目的经费相对较低,不到总支出的一半,远低于日本等国的水平。支出结构不合理还体现在非盈利组织往往把绝大部分支出用于短期项目而忽视自身组织能力的建设。

3.缺乏完善的财务制度,财务管理水平落后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缺乏系统而完整的非盈利组织财务制度。各种财务制度散布于各部门、各行业非盈利组织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与相关范是中。由于财务制度不尽完善,相当多的非盈利组织一般不做年度报告,或者随做年度财务报告但无严格审计。非盈利组织中的财务管理同样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其水平远远滞后于组织自身的发展,组织中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和财务评价机制。

三、如何构建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体系

一是:深入开展非盈利组织的筹资和投资模式的选择研究。目前关于非盈利组织筹资和投资方面的研究虽然很对但较多针对一般性非盈利组织进行研究,并且主要集中在筹资和投资方面。而非盈利组织是一个复杂宽泛的概念,不同类型的非盈利组织机构由于受其自身条件限制以及承受风险的能力不同,对筹资和投资的侧重方式不同,现有研究并未对不同筹资和投资模式的适用性进行讨论。鉴于此,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筹资成本和投资评论的讨论,针对不同类型的非营利组织深入开展筹资和投资模式的选择研究将对非盈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是:加强对非盈利组织日常资金管理控制的研究,为了解决大部分非盈利组织资金困境,学者们多从开源的角度出发,努力探索筹资渠道,扩大收益来源,而对日常资金管理研究涉及较少,忽视了加强日常资金的管理控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也是解决伸出围巾的重要措施。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应该借鉴盈利组织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建立日常资金管理控制体系,合理安排支出结构等方面加强探讨。

三是:拓宽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财务风险迎新财务效率,随着我国非营利组织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更多的非盈利组织将面临财务风险问题。而目前关于非盈利组织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理论体系,我国更是如此。基础理论的研究不够,并且主要集中少数领域,因此,在借鉴国外和盈利组织财务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应该扩大研究的领域和范围,通过理论的发展进一步推动非盈利组的发展。总之,目前关于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研究还不成熟,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需要更多研究成果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褚松燕.中外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比较[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

[2]王名.非盈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张雁翎、陈慧明.非盈利组织财务信息披露的筹资效应分析,《财经研究》2007年11期.

[4]张彪.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策略,《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年121期.

[5]阿尔文H赖斯.非盈利创新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版

[6]田凯.西方非营利组织理论评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3

[7]谢蕾.西方非营利组织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

[8]易育林.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9]冯君.浅谈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J].财经界,2009

[10]周以德.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存在的问题浅析[J].财务监督,2007

基金盈利方式篇2

   一、不同红利分配方法下的监管模式

   保障保单持有人利益和保证寿险公司具备持续经营能力是保险监管机构对分红保险业务监管的核心内容。但是在不同的红利分配方法下保险监管的理念和模式是不同的。

   美国寿险公司提供的分红保单大都以现金红利法进行盈余分配,分红保险的监管模式属于“市场导向”型的。因为在现金红利法下,虽然寿险公司有权决定当期的可分配盈余,也可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动来调整红利,并将部分盈余留存至期末发放末期红利,但是鉴于高度的市场竞争以及客户投资理财的日趋专业化,寿险公司一般不会留存过多的盈余在分红基金内。再加上按照贡献法计算每张保单的红利,透明度较高,寿险公司可操控的余地较小。因此对现金红利法分配的分红保险的监管理念是:在市场比较透明和有效的前提下,保单红利水平是潜在客户选择寿险公司的重要依据。除了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外,保持具有竞争力的保单红利支付是寿险公司争取更多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因此不论是相互型寿险公司还是股份制寿险公司经营的分红保险,美国保险监督官协会将分红基金的盈余分配看成是一种市场行为,,对盈余分配过程中的相关决策完全由公司董事会在考虑了指定精算师的意见后,通过分析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和比较市场其他竞争主体的分红水平后做出的判断,监管机构并不过多地干预寿险公司的红利政策,只是提出了一些精算指导原则供寿险公司的精算师在职业准则范围内参考。

   英国寿险市场的分红保单全部采用增额红利分配方法,在这种分配方式下,不论是其每期增额红利的决定还是末期红利的决定都赋予了寿险公司很大的随意性。因此分红保单盈余分配的透明度以及对保单持有人合理预期的考虑长期以来一直是保险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自由与公开化”成为英国分红保险监管的主导思想。为了提高分红保单盈余分配的透明度、改进盈余分配管理措施,从2001年2月开始,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FinancialServiceauthority,FSa)开始对分红保单的经营管理以及分红保单持有人的利益保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回顾,了167号咨询公告,要求寿险公司采用财务管理操作惯例与原则(principlesandpracticesofFinancialmanagement,ppFm)管理分红业务。

   p甲m针对分红基金的红利支付方式、投资策略、业务风险、分红基金的费用收取和分摊、可继承资产、新业务、以及股东利益分配等方面做出规定和要求。ppFm监管的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着重强调了分红基金管理中的信息公开与披露制度。虽然FSa没有直接规定与限制寿险公司的具体盈余分配行为,但是寿险公司必须向FSa、保单持有人提供充分、完备的信息。二是ppFm没有直接提出保单持有人的合理预期,但要求寿险公司在一个较为透明的环境中运作分红基金,尤其是要求寿险公司的指定精算师对红利平滑、费用的收取与分摊、投资资产的分配与收益的分摊等方面的操作方式与相关信息做出解释和说明,指定精算师必须把维护保单持有人的合理预期,保障投保人的利益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因此财务管理操作惯例与原则的实施,使英国分红保险的经营和管理更加透明和公开化,保单持有人的利益也得到更好地保障。

   二、我国分红保险监管模式的探讨

   美国分红保险的盈余分配采用现金红利法,倡导“市场主导型”的监管模式,英国分红保险的盈余分配采用增额红利法,倡导的是“自由和公开化”的监管模式。我国分红保险的盈余分配同时采用了现金红利法和增额红利法,两种红利分配方法贯穿于同一张分红保单中,虽然对保单持有人来说红利的选择权增加了,但是保险公司的红利分配更加复杂,对分红保险的监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国的分红保险市场刚刚形成,无论是寿险公司对分红保险业务的经营管理还是保险监管机构对分红保险的监管规定都不很成熟,从保护保单持有人的利益和规范我国分红保险市场出发,有必要探讨符合我国分红保险发展的监管模式,那就是在信息披露公开、透明基础上的市场导向型的监管模式,并把以下几个方面作为未来分红保险监管政策和措施改进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1.明确分红基金的盈余来源

   确认和分配分红保险产生的盈余是分红保险经营管理和监管的核心。目前寿险市场分红保险的盈余分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三差收益”分红,也有“二差收益”分红和“一差收益”分红。有些寿险公司只将产生利源的部分拿来分配,而隐藏可能发生损失的部分,这种红利分配的做法将误导投保人对红利的合理预期,忽视分红保单中蕴含的风险。因此监管机构必须明确分红保险的盈余来源与确定方法,无论是死差异、利差异、费差异还是退保益、投资资产增值等都应当列入分红保单持有人能够获得的保单盈余部分,然后按相应的红利分配法进行分红。只有这样才能让投保人选择那些业务经营稳健、红利水平稳定的寿险公司,才有利于保险市场的公平竞争。

   2.监管分红保险的盈余分配

   我国分红保险精算规定中允许选择两种红利分配方式,即现金红利和增额红利。现金红利法和增额红利法对保单资产份额、责任准备金、资产负债状况以及公司现金流量的影响不同,所体现的透明度以及内涵的公平性也不同,在具体操作和会计处理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别。但是目前各家寿险公司对两种红利分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统一的标准,很难让保单持有人产生理性的信服感,更不用说形成对未来红利水平的合理预期。因此为了保证寿险公司所采取的盈余分配方法和红利政策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同时切实保障保单持有人的利益,保险监管机构应当对不同分配方法在财务报告中的处理原则和方法做出更加详细的规定,尤其对那些多年没有产生盈余的分红基金,要求公司的精算师依据未来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利率的波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投资收益水平等因素做出合理和谨慎的判断,并出具精算声明书。

   3.强调分红保险的透明和信息披露

   不论是采用现金红利法还是增额红利法,分红保险的红利计算和分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保单持有人很难清晰地理解,也无法在自身利益受到影响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采取保护的措施。因此强调分红保险基金管理中的信息公开和披露制度是我国保险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保险监管机构除了规定要求保险公司每一会计年度应当至少向保单持有人寄送一次分红业绩报告,使用非专业性语言说明分红何险的投资收益情况、费用支出和费用分摊方法、本年度的盈余和可分配盈余、保单持有人应获得红利金额、增额后的保险金额、红利计算的基础和计算方法等外,为了提高红利分配的透明度,监管机构可以借鉴英国的“财务管理操作惯例和原则”,要求各家寿险公司提供充分和完备的信息,以正式文件形式解释和说明年度红利和末期红利的决定方法、增额的红利利率、分红基金资产和分红业务负债之间的匹配程度、分红基金可能面临的业务风险、寿险公司决定分红基金能够承保的新业务量的方法和相关的操作以及红利在不同年代、不同类型保单持有人之间的分配情况等,以便保险监管机构、保单持有人对寿险公司的经营行为做出适当的判断。

   4.加快我国指定精算师制度建设

   在英国、美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保证红利分配的公平、客观是指定精算师的重要职责之一。指定精算师需要在考虑保单持有人的利益后对分红基金盈余分配的合理性和公平性提出相关建议,公司董事会考虑指定精算师提供的意见后作出盈余分配决策。指定精算师负责对保单持有人的合理预期做出解释,代表监管机构来维护保单持有人的利益,在保险公司内部扮演监督人和咨询人的角色。我国保险监管机构虽然要求各家寿险公司的精算责任人必须在公司提供的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和分红业务年度报告上签字,但是我国的精算责任人更多代表着一种财务管理人的角色,而不是监管人的角色。因此为了更加公正地维护保单持有人的利益,尊重保单持有人的合理预期,保险监管机构应该与精算协会通力合作,加快我国指定精算师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指定精算师报告体系,利用指定精算师的法律职能对分红基金进行正规、有效的监管。

基金盈利方式篇3

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两大体系,是现代会计的一大特征。但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政府及非盈利组织称为预算单位,并按其职能不同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其中,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可称为政府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按其内容和性质可称为国有非盈利组织会计。我国采用的这种财政供给型管理方式和报账制会计管理模式是与我国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对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原有意义上的国有非盈利组织会计与政府会计都是对国拨经费的收入和支出进行核算和报告,因而具有相似性,但与企业会计却有明显的差别。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对事业单位采用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模式后,绝大部分国有非盈利单位一改过去纯国拨经费收支的局面,收支项目和内容呈多元化势态,并强调成本核算,从只注重现金收付走上了现金收付与资金使用效率并重的轨道。这一变化使得国有非盈利组织会计与政府会计的差别增大,而与企业会计的差别缩小,甚至在很多方面趋同。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一方面民间非盈利组织及企业兴办的非盈利组织机构不断涌现并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非盈利组织也利用其可支配的资金结余和技术优势兴办盈利性单位或进行投资、这就使得原来能够划分得非常明确的企业和非盈利组织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概念公告》第四号《非盈利组织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讲到:本论的对象为非盈利组织,它们的业务以非营业性质为特征,并居统治地位。作者的理解:只有那些具有明显非盈利性质的组织才适用于其的这一概念公告,言外之意:必然存在一些非盈利性不是特别明显的非盈利组织。可见,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盈利组织和非盈利组织在业务内容和管理方式上的交融与渗透,使得各自适用的会计准则界限变得模糊了。可以推断,我国以政府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和非盈利组织会计准则“三足鼎立”的会计准则体系格局,会逐渐被政府会计准则和企业及非盈利组织会计准则“两分天下”的会计准则结构所取代。

二、我国两套会计准则合一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两套会计准则合一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两套会计准则在内容安排上合一,减少乃至消除按原有规范而造成的企业和非盈利组织在资产、负债、收入、成本费用确认和计量方面的差别;二是统一两套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以便综合考虑企业和非盈利组织会计规范问题。前者是决定两套会计准则体系合一的关键,也是核心,后者是两套准则合一的保障。关于两套准则制定机构的合一性我们已经做到了,财政部会计司是行使我国企业及非盈利组织会计规范制定权的唯一机构,这为两套准则内容的综合考虑提供了可能和基础。接下来就是其内容是否具有合一可能性和必要性的问题了。要分析这一问题,有必要先分析一下我国目前非盈利组织执行有关会计规范的基本情况,然后再从其规范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讨论合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从目前我国非盈利组织现状看,有会计规范依据的仅包括国有事业单位,非国有事业单位尚无会计规范可依,但就我们掌握的情况分析,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行为不久将通过《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进行规范。可见,无论是国有非盈利组织还是民间非盈利组织,其会计行为都将纳入到会计规范的范围,且执行不同的会计制度。

根据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要求,在国有非盈利组织中有很大一部分正在向企业化管理的方向过渡,届时自然会纳入企业会计规范的范畴,剩余的极小部分仍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企业单位兴办及私立研究机构、学校、医院等,其目的主要是盈利,至少是通过某种方式间接提供盈利资源,这部分机构自然应纳入企业范畴。按照这一情况分析,真正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单位和组织已经为数不多了,但仍可依其属性分为国有非盈利组织和民间及私立非盈利组织两部分。在为数不多的这些非盈利组织中,其会计规范的内容和方法与企业是否具有可合性和必合性呢?对这一问题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企业会计和非盈利组织会计是否具有相同或基本一致的理论指导;二是从现行的会计规范及其改革趋势看,两套会计规范的共性是否远多于个性;三是国有非盈利组织和民间非盈利组织的信息使用者是否具有基本一致的信息需求。如果对每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出于准则制定成本和规范性的考虑,两者合一是必要的,否则是无必要的。

(一)企业会计和非盈利组织会计是否具有相同或基本一致的理论指导

这属于如何建立我国会计准则理论结构的问题。根据对美国财务会计概念的分析,我们认为建立既适用于企业又适用于非盈利组织的理论概念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从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所规范的内容看,其在信息质量要求、报表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报表等诸多方面具有一致性;从各自规范的确认、计量、报告方法和内容看,其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方面的规定也大同小异;尤其从《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可以看出,各项原则、方法基本一致,报表构成也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所有者权益同净资产,以及利润和利润分配同结余和结余分配两大方面有所不同。再者,所有者权益和利润以及净资产和结余实际上是资产和负债以及收入和支出计量的结果,显然企业和非盈利组织不仅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有一致性的理论指导,而且在确认、计量方法上也有一致性的原则。因此,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的经验,建立一套对企业和非盈利组织均起指导作用的理论概念或框架,对诸如会计目标、财务报告要素、财务报告的列报等内容进行统一表述和说明,并对极少数特殊问题(如所有者权益、净资产的分类标准、目的等)进行专门论述,以指导各项准则或制度的制定和修订。

(一)从现行的会计规范及其改革趋势看,两套会计规范的共性是否远多于个性

对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分析不难看出,两套会计准则大同小异,重复多于新意,这为两套会计准则合一提供了可能,而且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所谓的几个“新意”中,有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必须保留的特色,如建立净资产概念、实行支出核算等,但有的却是核算上值得改进的地方。下面仅就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的三个主要“特点”分析如下:

1.关于固定资产及修购基金问题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定的固定资产核算方法呈现的特点是:(1)以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同时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除非存在未决的待处理固定资产财产损益或未到期的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两者永远一致;(2)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提取折旧,而是提取修购基金,而且除少数具备条件的单位比照固定资产折旧办法提取修购基金外,大都依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我们认为这些特点值得商榷。首先,固定资产按历史成本反映是毋庸置疑的一项基本原则,但无论固定资产的具体用途是什么,其价值一定会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而减少,而且以其历史成本为限,以收入为依据计提修购基金并不反映固定资产的折损价值,因而也就无法提供关于固定资产现有价值及净资产的真实情况。其次,以固定基金反映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无法提供关于固定资产是否受到出资人限制的情况。再者,依照现行规定,事业单位融资租人的固定资产在付清最后一笔租金之前,实际上把固定资产的价值分别反映在负债和净资产中了,负债部分反映应付而未付租金,净资产中的固定基金反映实际已经支付的租金,从而使得以固定基金反映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这一命题失去了存在价值。我们认为,随着非盈利组织从现金收付管理向资源运用管理转变,出资人和管理者都需要掌握关于非盈利组织资源及其运用情况,固定资产作为重要的物质资源必然要求会计提供其可带来未来效益的情况,因而客观上要求比照企业的处理方法进行核算和报告。随着权责发生制会计在非盈利组织中运用范围的日益扩大,与固定资产修理有关的会计处理,也完全可以仿效企业的处理方法。非盈利组织固定资产及折旧问题,可以参考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第93号准则(非盈利组织折旧的确认)的规定,拟定我国非盈利组织折旧问题的会计准则。

2.关于支出核算问题

支出核算和列报是非盈利组织区别于企业的又一大特点。按照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的规定,其主要表现是:无论是事业支出还是经营支出,一律按国家规定的支出项目核算和列报。这一要求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无论在自制资产方面,还是在成本费用方面,都要把与未来支出相联系的各具体要素按规定的支出项目进行明细核算。如果说,事业单位的全部资金都来自于财政拨款,这种处理是合理的,因为资金提供者需要这方面的信息;然而大多数事业单位除了财政拨款外,其资金来源主要是经营方面收入或其他收入,用这部分资金安排支出无须按财政要求的列报项目进行报告。我们认为,事业单位的经营收支从某种意义上讲同企业的经营收支没有本质区别,对这类业务应从满足事业单位加强管理的角度出发,比照企业的核算和报告要求进行会计处理。硬性要求事业单位的所有支出都按现行规定列报,由于实务处理上的困难而会计主体难免“编造”数据,这种数据的有用性必然大打折扣。可行的办法是,将事业支出按出资者要求进行列报,将经营性支出比照企业支出办法进行列报。

3.关于会计报表问题

与企业会计报表相比,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两个最大的特点是:(1)从会计报表体系上看,事业单位不编制现金流量表;(2)从具体会计报表的结构上看,资产负债表采用“科目余额表”的结构形式。我们认为这种“特色”表现出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在会计报表方面的不足和缺陷。

(1)现金流量表所表现出的特殊作用是其他任何一张会计报表都不能替代的,这一点无须论述。现在的问题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在规范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种类时,却忽视了这一重要内容。我们认为,以现金流量表难度大和事业单位不向出资者分配利润为由而否定现金流量表在非盈利组织中编制的必要性是站不住脚的。首先,现金流量表已经成为与会计主体有利益关系的各方了解其现金变动及支付能力的重要报表。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主要是将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收支调整为以现金收付为基础的收支,所以相对来说难度较大,但事业单位有很多业务就是以现金收付为基础确定收支的,因而其编制相对比较容易;再说有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方法作参考,使得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工作更为简单、方便。其次,事业单位尤其是实行内部成本核算和有经营性业务的事业单位,由于对这一部分业务采用了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进行处理,使得其收支表中的收支不能反映现金收支的真实情况,而出资者及管理部门了解事业单位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可支用现金额,从这个角度看,事业单位编制现金流量表显得非常重要,况且会计实务中大量的事业单位自行编制现金流量表已是客观事实。我们认为,非盈利组织编制现金流量表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而且我们可喜地看到财政部会计司拟订的《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已经将现金流量表作为主要报表内容了。可以预见,事业单位不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特色”将不复存在。

(2)事业单位规定的资产负债表格式采用的是“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的平衡原理,不符合资产负债表的定义。它实际上是会计科目余额平衡表,这种报表结构沿袭了我国传统预算管理体制下的资金表格式,不仅报表内容与其名称不吻合,而且与收支表的关系显得重复累赘,也不便于有关方面(如银行)进行分析。因此这种格式的资产负债表需要改进,使之符合惯例要求。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对事业单位会计现存的问题进行纠正以后,现行的两套会计准则体系合一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三)国有非盈利组织和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规范是否应具一致性

要回答这一问题,应首先从信息使用者需求角度分析。作为非盈利组织,其信息需求方主要是出资人和管理层。无论是国有非盈利组织还是民间及私立非盈利组织,出资人需要掌握关于其所提供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通过资金使用所产生的效果等方面的信息,主要包括非盈利组织营运情况、发展能力及项目效率等;管理层需要掌握营运状况、营运效果及发展潜力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中有很大一部分需要通过规范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生成的会计信息得到反映,诸如财务状况、资源获得及耗费、现金流量等。我们认为,国有非盈利组织与民间及私立非盈利组织的区别仅在于由其主要资金提供者的身份不同而决定的其服务领域和服务目标的不同,从信息需求者角度看,对其信息的质量要求是没有差别的,因此国有非盈利组织和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规范应具一致性。另外,在一个具体的非盈利组织,其资金提供者中既可能有政府部门,也可能同时有非政府部门,当资金提供者未具体规定其资金限定的用途时,严格分清其支出中哪些是政府部门提供的资源,哪些是非政府部门提供的资源很难做到。这说明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将国有非盈利组织与民间非盈利组织的会计规范分开制定,应将两类非盈利组织会计规范合并制定。

通过上述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应将企业会计准则同非盈利组织会计准则合并制定,而且非盈利组织既包括国有非盈利组织又包括民间及私立非盈利组织。

三、几点建议

1.充分吸收和借鉴预算会计改革的国际经验和改革趋势,尽快修改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使其更趋完善、科学和国际化;建立我国非盈利组织概念,改变非国有的组织、团体、非企业单位以及基金会等无会计标准可遵守的局面。

2.在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统一指挥和组织下,归并企业会计规范和事业单位会计规范制定机构的权限,将政府会计准则和非盈利组织会计准则的制定权限加以区分。由现有会计准则委员会负责制定企业和非盈利组织会计准则,并由相关部门和机构成立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各司其职。

基金盈利方式篇4

研究文献综述

1932年melin[2]以大量实验证实微生物的共生性的存在;1879年德国真菌学家anton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并指出寄生是一种共生。Fmainsstim、Kozo和Korskii先后对共生引起的物种形态、生理变化展开深入研究;Ceuallery(1952)和Lewils(1973)定义了捕食、竞争、共生、寄生等生物种群间的不同相互关系,对共生模式做出了清晰的分类。王德利等(2005)[3]研究认为,竞争虽然主导着生物进化,但共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态现象,是生物体适应环境的动态过程与最终结果。袁纯清(1998)[4]等学者将这个生态学概念引入经济学范畴描述经济领域内竞争与共生博弈生存的关系。ehrenfeld(2004)[5]、郭莉[6](2005)等运用共生理论分析了工业经济领域的企业的竞争力与生存能力,并试图利用企业共生理论研究解决或缓解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杨松令等(2009)[7]基于共生理论研究分析了上市公司股东的行为。谢金等(2010)[8]、郭颂平(2011)[9]等基于金融共生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与保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逐渐形成了金融共生理论,大量应用于金融保险业问题分析。

伯克希尔公司综合经营背景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Hathawayinc,以下简称为BH公司)创建于1956年,是一家以保险为主业实现综合经营模式的控股公司,业务领域涵盖保险、铁路运输、公用设施和能源、金融、制造服务和零售等,总资产达4000多亿美元,实现年营业收入2000亿美元。[10]BH公司形成了保险业务板块和非保险业务板块共同发展的良性综合经营局面(见表1)。BH公司保险业务承保、保险资金运用与非保险业务实现持续盈利(见表2)。保险业务板块下属的4个主要保险公司均连续多年承保盈利,财险业务综合成本率控制在100%以下;投资业务主要配置现金及现金等各类投资产品,投资连续多年实现盈利;公共设施和能源投资的5个主要公司,对公司盈利贡献逐渐提升;金融和金融衍生品投资也实现连续盈利;其投资业务各年均实现盈利。BH公司是开展综合经营的典型成功案例,其以长期投资见长,实现以低成本获取投资资金目标是该公司开展综合经营的重要内在动因。由于保险公司经营效益好,持续实现承保盈利,其所属财产保险公司能为BH公司提供足够稳定的保险资金,奠定了BH公司综合经营模式迅猛发展的资金基础。BH公司主要以控股方式开展并购业务,通过将被控股企业的现金流投资新的业务单元,驱动综合经营发展。

BH公司综合经营模式共生机理

BH公司依托综合经营共生模式优势,借助严格的风险管控以及较强的投资能力,遵循确保风险偿付能力、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的经营原则,保持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即便经历了美国严重的金融危机,公司的经营状况也未受到冲击。综合经营共生模式在BH公司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1.BH公司的共生界面分析

BH公司业务范围涉及保险、投资、金融服务、铁路、公共设施与能源等诸多领域,业务单元多元化。公司保险、铁路、公共设施及能源业务承担着资金提供者的角色,投资业务在金融市场中承担着资金供给者角色,金融服务业务承担着资金需求者角色。BH公司参与多个不同的共生系统,拓宽了公司的发展渠道,挖掘了收入来源,提升了盈利水平(见表3)。BH公司以集中管理方式突出发挥综合经营的投资优势,所有投资及资本分配都由公司统一决策。公司充分发挥管理层创造现金流的功能,以现金等流动性资产完全覆盖保险负债业务,在确保完全偿付的基础上,将不需考虑负债匹配性的剩余资金配置于高收益的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BH公司保险资金运用能力较高,保险资金运用收益高于承保盈利,充分体现出综合经营模式在资金运作和投资组合上产生了巨大效益。基于微观视角分析,BH公司综合经营模式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共生系统,此系统共生界面内不同业务单元发挥着共生功能,分别担当着资金供给、资金需求和资金中介的角色。保险单元在系统中承担资金供给者角色,投资、铁路、公共设施、能源单元承担资金需求者角色,集团作为平台,形成一个功能强大、良性循环的共生系统。

2.BH公司共生特征分析

根据共生理论,共生单元之间能否形成共生系统的判断标准是业务单元是否具备多元性、相关性和整体性特征。[11]具备此三维特征的共生综合经营模式,奠定了保险金融集团在金融市场,或者在保险金融集团共生系统内的各业务单元所产生的规模效益,远远高于非共生条件下单生产能力的业务单元的产出效益。由于BH公司业务领域涉及保险、投资、铁路、公共设施和能源等,其综合经营共生模式具有显著的多元性特征,投资是其优势业务单元。但是BH公司对各业务单元实施单独考核,例如,将保险业务经营的直接结果与使用保险资金投资的经营结果分离,分别予以单独核算,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实现承保业务单元和投资业务单元的双盈利。因此,资金成为BH公司联系各共生业务单元的共生能量。相关性是实现整体性特征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由于BH公司各业务单元之间的交叉相关性较弱,并且各业务单元实行“隔离”经营,所以BH公司的综合经营共生模式的整体性特征也并不明显。BH公司采取以保险业务单元为核心,承保盈利和投资盈利为“双盈利”的共生单元并行的综合经营共生模式,加大股权投资领域开拓,实现了公司业务和规模的扩张。

3.BH公司共生模式分析

根据共生界面特征的不同,共生模式可以分为寄生型、偏利型和互惠型共生关系;根据组织模式的不同,共生模式可以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四种关系。[12]BH公司对各业务单元之间实行独立经营与考核。从作用方式来看,投资、铁路、公共设施和能源等单元的资金大多来自于保险单元,与保险单元关系属于寄生型和偏利型共生关系。铁路、公共设施和能源单元的资金都是通过投资单元操作,它们之间关系为寄生型共生关系。从组织模式来看,由于保险资金长期为投资板块提供资金,这两个业务单元的共生关系属于连续型组织模式。投资单元对铁路、公共设施和能源之间的投资大多属于一次性投资,因而两者之间属于点共生或者间歇共生的金融关系。

基于经济资本理论的BH公司综合经营风险测度

经济资本理论的在险价值函数(VaR函数)原本用于银行业风险分析。由于保险业的风险具有严重的厚尾性,因此提出尾部风险价值(tailVaR)。在相同置信区间下,tailVaR比VaR计算结果更高。[13]根据经济资本理论的分析方法,对BH公司经济资本进行估算。基于数据的可得性以及国内外保险金融集团经营绩效比较的考虑,将以资产收益率(Returnofasset,Roa)作为主要研究指标,即净利润除以总资产,经济含义为单位总资产经过一年的运用后所创造的净利润。假设BH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表4反映了BH公司的净利润、总资产和Roa情况。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净利润出现大幅度下降。由于这一时期总资产和净利润波动幅度较大,为减少金融危机对经营业绩的影响,更为准确地反映总资产收益率变化,总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将采用期末净利润与期末总资产数据。计算出资产收益率的均值和标准差之后,与分析框架相对应,将净亏损率定义为资产利润率的负值。BH公司的净亏损率服从均值为-3.23%、标准差为1.26%的正态分布(见表5)。由于计算使用“损失率”指标,表中数字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损失占总资产的比重。如果计算保险金融集团某一年度的经济资本估值,用当年总资产乘以(损失率的tailVaR-损失率的均值)就可以得到该年度经济资本估值。本文以高估风险为原则,使用99.99%的置信水平对应的tailVaR值(见表7)。

研究结论及启示

BH公司构建起多元盈利格局,保险业务和非保险业务的协调发展,使得盈利格局更加均衡。虽然公司投资业务具有优势,但公司仍坚持将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分开进行考核,以实现承保盈利作为评价多元盈利格局的基础。投资业务集中管理,集中进行投资和资本配置决策,进一步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投资业务倾向于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企业,力求实现长期价值增长,同时保持流动性充裕以履行保险赔付责任。

1.强化保险主业核心构建综合经营共生模式

保险业务是BH公司现金流的重要来源,为公司投资业务提供了长期稳定的现金流。公司不同于其他财险公司,是以实现盈利的方式获取现金流,不需要用未来的投资收益覆盖投资资金的获取成本。将承保盈利与投资盈利分项考核是BH公司经营的主要特色,国内保险金融集团构建多元盈利格局应不断提高经营管控水平,降低承保业务获取成本,实现以低成本获取保险资金,形成稳定持续的现金流来源。BH公司保险板块盈利和非保险板块盈利贡献占比接近,是公司持续实现总体盈利的重要保证。国内保险金融集团已形成多元盈利格局,但各业务单元盈利水平有所差异。国内保险金融集团旗下保险业务板块和非保险业务板应该实现协调发展,以此实现各板块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各板块盈利能力的提升。

2.以股权投资方式拓展非保险业务单元

国内保险金融集团可以探索以并购等股权投资方式,以私募股权或者风险投资形式,投资一些未上市、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优质企业,实现对被收购企业的控股,既可以追求企业价值的长期增长,又能获取现金流,扩大资金运用规模。股票是BH公司配置保险资金的主要投资类型。在股票投资对象的具体选择上,不以追求价差收入为投资目的,重在发现被投资企业长期价值增长。BH公司认为企业的实质价值决定其股价,所以关注企业的成长性胜过关注股票价格。未来收益确定性较高的企业是投资的主要对象,特别是消费垄断企业。

3.投资业务采取集中管理模式

投资业务是BH公司的优势业务。公司对投资业务决策集中管理,旗下并没有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专门从事资金运用业务,公司高管共同参与决策所有与资金运用和资本分配相关的业务。投资业务集中管理具备以下优势:一是可以缩短决策链条,提高决策效率;二是可以根据不同子公司资金的属性、期限统筹进行优化配置,提高资金运用收益;三是避免各子公司在投资选择上出现差异,降低资金运用的机会成本。国内保险金融集团可以借鉴BH公司对投资业务实行集中管理的经验,加强集团资金运用和投资业务相关部门对集团整体投资业务管理的权利,以实现集团资金运用整体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综合考虑资金属性、期限等因素,根据集团整体资产负债匹配情况,统一制定投资策略,避免投资分散决策造成的投资效率降低、效益下降。

基金盈利方式篇5

关键词: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行为思考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社会的组织成分主要以政府组织、盈利组织和非盈利组织构成,其中,非盈利组织还包括了国有的非盈利组织和非国有的非盈利组织。对于这些非盈利组织的基本概念理解,就是要担负着对社会的服务和对公共的服务。非盈利组织并不是以经营为目的的一种组织,所涉及的方面非常的广阔,基本的目标就是支持或者是处理关心的议题或者事件;非盈利组织在进行运作过程中,并不是为了利益而进行生产活动,这一明显的区别,就成为了非盈利组织的基本特点。

对于我国来讲,国有单位的会计体系还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在不同的环境下所进行的会计核算标准是不相同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动,我国近些年国有形势的增强,非盈利组织已经在大跨步的出现在现代社会之中,使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国的国有事业单位是非盈利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进行会计体系改革以后,国有事业单位开始实行核定收支、定额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模式。非盈利组织在进行筹资过程中,已经从最初的依靠财政资金逐渐的转变为多种渠道的资金筹集,从单一的经费、收支核算转变为经济效益的核算。非盈利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所以,进行核算的收支结余不是利润,并且在国有事业单位中不存在权益分配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体系在盈利组织与非盈利组织中有着实质上的不同,因此,会计体系还不能完全的构成统一的标准。

一、构建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的可行性

作为一个非盈利组织,无论是国有的非盈利组织,还是社会中的民有的非盈利组织,在进行构建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过程中,出资人必须掌握各种资金的使用信息,这其中主要包括了非盈利组织的营运情况、营运效果和组织的发展潜力等等一系列问题的相关信息。在对这些信息进行采集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是需要通过会计体系所生成的会计信息来取得。

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国有非盈利组织与民间的非盈利组织的主要区别就是出资者的身份不同而决定了建设方向的不同,在其他的领域方面都大经相同。所以,国有非盈利组织与民间的非盈利组织具有统一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并且,一个非盈利组织,出资者可能是国家政府部门,也可能是非政府部门;可能是民间组织,也可能是非民间组织。这样就出现了在出资者还没有对所出资金定向性的指定用途的前提条件下,想要对所支出的资金分出哪一部分是政府部门提供的,哪一部分是非政府部门提供的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就可以说,这样的支出有可能是政府部门,也有可能是非政府部门,因此,就不需要将国有的非盈利组织与民间的非盈利组织进行分开的会计体系指定措施,而是需要把国有的非盈利组织与民间的非盈利组织有效的结合制定。

二、构建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存在的问题

1、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我国当前情况下,国有的事业单位的会计主要采用的方式是权责发生制,这种权责发生制就是对有关财政资金的收支采用权责发生制,而对于其他的收支则是采用收付实现制。这种方式的采用,会经常造成国有事业单位收支项目不匹配的情况。我国当前的实际工作之中,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往往会混淆在一起,导致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区分,造成费用不能合理的进行分摊,对资金使用的核算不准确。这种情况的发生,严重的阻碍了国有事业单位的管理状况,对资金的使用也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2、会计环境的变化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实行了全新的会计体系预算制度,对于这种制度的产生,使的我国会计的预算又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国在进行财务预算过程中主要是以规范财政管理为中心,并在预算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这种改革的方法涵盖了财务预算编制、预算编制内容、企业部门预算、采购收集制度等等。

全新的会计体系预算制度的建立,虽然在大体上都是进行预算管理方面的改革,但是对各类的事业单位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比如在工资发放、构建固产、材料购置等需要的资金,已经不是由传统的财政部门直接进行拨款,而是通过财政部门按照规定的程序对其所付资金单位进行定向的资金交易。

3、长期资产的核算和监督薄弱

在我国的国有事业单位,由于资金问题长时间的积累,逐渐的形成了大量的无形资产,比如医院、学校、科研等非盈利组织,但是由于会计对资金的预算往往都是进行收支的核算,对国有事业单位长期占用资金的关注不够,经过不断的加深,造成账目与实际不相符合的问题出现,不能够很好的将资金的使用情况如实的表现出来。

4、会计报告不够实际

就目前我国的形势来看,会计体系在进行报表过程中往往是由资产负债表、收支表和财务说明书等各类数据表组合而成。在会计进行汇报过程中,由于没有实际的进行上报,对资金使用的信息过于简单的叙述,严重的影响了会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

三、构建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的思考

非盈利组织的构建是通过市场性和公共性的结合而形成的部门,具有着非盈利性的特点。对于非盈利组织的非盈利性特点,需要制定统一的非盈利组织的会计体系,但是想要形成会计体系的这种统一结合,就需要使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互相融合。我国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在现今发展的道路上,已经形成了以公益性和产业性的划分形式,非盈利组织会计在进行预算、资金收支、物资采购等方面需要将其作为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构建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的同时,要遵从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有效的对我国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进行规范和统一。就我国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执行:

1、分步实现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基础

会计已经成为国际上财政统计的专业人员,伴随着经济体系的全球化发展,会计体系就会逐渐的通过国际的统一标准进行指定,让会计体系在现代社会成为一种全新的形式存在。在我国的非盈利组织会计系统的构建过程中,应该采用逐渐进行推广的形式将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中的权责发生制,转变成为完全的权责发生制。这种转变,会成为构建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现代化的奠基,将我国的国有企业推向一个更加完全的发展空间。

2、加强非盈利组织对资产的核算

我国非盈利组织已经逐渐的从传统的现金支出的管理模式,转变成为资金运用管理的模式,所以,对于出资人来讲,就必须要充分的对资金的使用情况了如指掌。非盈利组织的一项重要物质资源就是固定资产,由于固定资产不是随便能够转移甚至无法进行移动,所以,会计就必须提供具体的有关固定资产的核算报告。同时,为了在今后时期能够得到一定的效益,非营利组织还需要对无形资产和投资等核算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3、进一步规范财务报告体系

对财务报告体系进行规范,是为了能够建立较为全面的财务报告制度,这种制度的建立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构建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也是构建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首先,会计人员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进资产负债表,在一般情况下能够符合经常性的要求;其次,会计人员要对现金流量进行报表的制定,这种现金流量表是任何一种表现形式都不能够替代的,因为,这种形式的报表已经成为会计体系与各个财务往来整体的现金流动和收支能力的依据。

四、总结

总的来讲,构建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已经成为势在必行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是提高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一种有效手段,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国资金的增长效率,形成具有国际化的非盈利组织。

参考文献:

[1]亚生•吾拉木.我国非盈利组织成本核算与管理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2010,(11)

[2]张静.国外非盈利组织会计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的比较[J].商业会计,2007,(08)

[3]李春杰.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目标与控制对策[J].财会通讯,2010,(04)

[4]楚艳.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体系构建研究[D].河北大学,2010

基金盈利方式篇6

这三本书中最长的一本将近六百页。《非盈利性美国的处境》这本书里包含了许多不同的专家写的关于不同非盈利地区和主题的文章(夏拉蒙编辑该书,其中的一些文章由他独创或合著)。这本书由三部分构成:非盈利方面的主要概括、主要领域的调查(健康、教育、社会服务、艺术、国际信仰、宗教、拥护、基础设施、基金会以及慈善事业)和这些方面特别显著问题的处理(商业化、竞争、私有化、责任性、规范和科技)。

夏拉蒙编撰该书的目的是为美国的非盈利部门的现状提供一个实用的导向。这本书既可作为那些与非盈利领域管理层工作相近者的参考,又可作为夏拉蒙在非盈利领域所著其他书籍的对照(《全球公众社会》这本书尤为必不可少)。同时,它也将成为公共管理学硕士在非盈利管理研究方面的一门重要的课程。

如果夏拉蒙的书是定位于实践,那么孚姆金的书则是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学术研究。虽然《走向非盈利》这本书篇幅相当短,但却包含了很多学术方面的信息。对于非盈利政策和管理,孚姆金作为一位受过高等培训的、通晓各种学科的社会科学家,把他所笃信的四个核心功能作为他讲座的中心部分:促进政治和公民利益、提供关键的服务、为社会企业家提供便利以及为信仰和价值的表达提供出路。

孚姆金的书内容紧凑,在某些地方有很多关于非盈利方面的良好想法,而这些想法将成为学者们的重要参考资料。另外,这本书写得通俗易懂,它也可作为博士学位研讨会在非盈利方面的极好课本。

《非盈利品德之路》这本书在常识上断言,非盈利组织必须提升他们的行为而并不只是筹集更多的钱,同时它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高效的非盈利机构应有哪些组件?莱特用丰富的经验回答了这些问题,对500个非盈利机构执行者以及专家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汇报。他试图寻找到有效的非盈利组织在实践中的可辨别形式。

该书是莱特就任布鲁克斯大学政府计划研究所负责人的时候写的,它对"思想库报告"有着紧密的关注,呼吁非盈利管理者和那些寻找有效的非盈利方法的人以及他们的领导者们去研究"最好的训练",而这些人都厌倦去做这些事。同样地,这本书在非盈利计划评估或者人类资源管理课程方面可作为一种有用的辅助教材,它是对莱特的近期报告--《让非盈利运行起来》(2000年)很好的回应。

这三本书的内容相互补充,一起使用确实为非盈利管理者们、公共政策决策者们当前所面临的挑战提供了一个概要,至少涵盖了下述四个方面:(1)市场和竞争、(2)效益和责任、(3)决策和政治、(4)领导权。对照着这些书,对每种挑战的讨论都提供了一种有用的方式,尽管这些讨论也忽略了其它一些主题,包括夏拉蒙书中很多单篇的文章(这些忽略是空间功能而非利益功能)。

非盈利和市场

关于非盈利的书籍必然谈到钞票,这是毫无例外的。而有趣的是,这三本书都更着重于赚取收入(服务的报酬)而非其它的收入来源(在这方面,夏拉蒙的书中有非常好的章节,但在个体和群体的慈善事业的现状方面它们分别由维吉尼亚·霍吉金森和莱斯利·雷恩扩斯凯所著)。

莱特报告说大多数专家们和执行者们都说非盈利必须着眼于收入的有效使用和保持偿付能力,夏拉蒙和孚姆金都表示非营利部门的现今成长阶段很大程度上是费用刺激的结果(到1993年为止的20年时间里,尽管非盈利组织从捐赠中获得的的收入从53%下降到24%,但是作为捐赠的货币其实际价值发生了戏剧性的增高),孚姆金同时又指出这类收入的来源与非盈利组织的使命--"未分配利润"--相去甚远,即应征税额更快地增加了(从1991年到1997年该方面的增长超过250%)。

尽管他们积极地将营业收入作为非限制收入的来源,但所有的作者都听到了有关过度依赖资金的警音。他们相信,为了同盈利组织(和政府部门)竞争这会产生商业化趋向,这会作为一个组织的核心行为而被额外关注。用孚姆金的话来说就是,"非盈利组织的商业化进程。。。提出了关于任务一致性的重大问题"。这种假设很清晰:完成一个非盈利组织的任务和增强它的资金账本底线是两种不同的--而经常又是兼容的--目的。

尽管与盈利组织日趋激烈的竞争会导致商业化,但孚姆金对于非盈利组织面对的优势和弱势进行了有趣的讨论。一方面,非盈利组织能够利用"无贡献限制"(要求其盈利不应分配给他们的所有者)通过盈利组织所不能的方式来建立客户的信任;另一方面,非盈利组织正在经受一种自然效率方面的劣势,而这要归诸于不清晰的责任渠道,这些渠道经常不恰当地为基础建设筹措资金,却忽略了基本的问题。

在丹尼斯o阿尔o杨的文章中,夏拉蒙建立起了赚取的收入和商业化之间的最为直接的联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断言商业化会导致对非盈利组织责任性要求的增加。因而有了这些争论:投资者们日渐要求以市场上的成功作为衡量一个组织效益的证据,而非盈利组织则趋向于采用盈利组织的技巧来获得这样的成功。这样的结果是不正当的:如果一个非盈利组织的真正效益需要与它的任务一致,那么投资者所要求的业绩证明--导致商业化--实际上可能会无效或者说没那么大的效果。

有效的和负责任的非盈利

本部分提出了什么才是一个确切的、有效的非盈利的问题。在我看来,莱特的书是现行的、最有效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是最好的参考书目,他的答案直接得自于那些该领域知晓最多的人:上百个非盈利专家和上百个被专家们称为"高级演员"的非盈利执行者。虽然这两个团体之间在某些有趣的领域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观点,但集中在"什么是执行者们应该做的"和"专家们说非盈利组织应该做什么"之间的观点却是相互渗透的。一个有效益的非盈利组织的显著特征趋向于:

(1)与其它组织合作。

(2)使款项来源多样化、关注营业收入。

(3)衡量支出。

(4)建立公开交流的、平等的、多层次的、以团队为基础的员工大军。

(5)保持员工和董事会之间清晰、顺畅的交流和责任性。

通过这本书,莱特把他的经验结果归纳成一个论题,概括如下:第一,有效的非盈利组织应该同他们的任务相一致:他们应该"像非盈利"而非"像经商"(虽然有些地方相同);第二,有效的非盈利组织应该进行自己投资,特别在那些管理培训、行为评估和技术支持的领域;第三,有效的非盈利组织应该通过行为代码方式、最好的实践行为和统一的基准与其他的部门进行联系。

正如以上所描述的,"效益"是一个目标,它由于外界的压力而经常被要求负有责任性,这些压力采用多种形式,正如在夏拉蒙的书中伊芙琳o布鲁迪的文章所描述的那样(举例说,非盈利组织对政府、别的部门对他们的委托人和普遍公众负责)。此外,效益(虽然定义过)只是可用来说明的一方面,别的方面还包括财务的稳定性、恰当的管理方式、任务的完成和公众的信任。

非盈利组织中存在很多激励责任性的机制。例如,布露迪罗列了政府规章、私有制度和任命机制、授予人与客户行为机制,员工和自愿者的参与机制,合同资金有效性和税金支持(或者没有税金支持)机制。借助这些机制,责任性的证明通常意味着对构造行为的测量(这些书很少提到该方面的内容),而不是仅仅为了得出测量责任而进行既有利的也有不利的测量行为。一方面,绩效评估促使非盈利组织关注其成果,而不是只关注其投入和产出;另一方面,采取特殊衡量方式而产生的困扰会导致任务的偏移以及对服务和客户采取"摘樱桃"(cherry-picking)政策(即根据不同的具体问题,可以随意挑选愿意合作者――译者注)。这样的操作看起来只能是在进行多元测量时是最好的。

政策和政治

政府和非盈利组织之间的关系使作者们区别对待他们。实际上,夏拉蒙参加科斯顿·格兰伯泽葛(KirstenGronbjerg)讨论会是为了总结公众和非盈利部门包括那些相关的政府基金、竞争、税收和常规政策和信仰平等组织之间关系的最重要趋势。

虽然孚姆金以一章的长度来说明政府与非盈利组织在服务传递机制上的关系,但他对这个主题最大的贡献是对公众和政治参与的讨论。他以不同的形式,从最基本的活动(建立社会资本)到细微的行为(直接的选民选举行为),描述了非盈利组织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公共部门。他关于非盈利组织政治意义的论述极大地依托于托奎威乐,罗克和其他经典思想家的思想。该讨论具有很好的说服力,也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读物。

孚姆金同时也挖掘了非盈利在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作用,声明不管是政治左派还是都不能在这方面有更强烈的宣言。实际上,不管自由党赞美它是作为一种拥护社会的载体、一个政府的合作者、一个除了盈利动机之外的领域,而保守党把它看成是一个政府的选择、一种将注入社会计划的方式、一种解决当地问题的策略。

这表明该区域的不同角色容纳了不同的政治信仰。由于这个原因,莱特的调查数据中一个小的人口统计细节(包含在附页中)引起了非盈利专家对平衡和发展的潜在关注。当被问及他们是怎样在政治上划分自己的,64%的专家说他们自己是"自由"或"非常自由",而只有3%的专家称他们自己是"保守的"或"非常保守"(4%的人弃权,剩下的都是"中立")。所以,虽然孚姆金指出了非盈利行为跨越了意识形态范围,但莱特的调查表明非盈利专家却与此相反。

非盈利组织领导

好的行动要求好的领导。这三本书中哪本最具有贡献意义?话题由此展开。例如,莱特在他的书中用调查结果来定义一些条款,他根据领导们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特征来描述有效的领导。分类来说,他们是诚实、忠诚、果断、信任和感召力。谁拥有以上的所有这些特征,那么他确实会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或是搭档,朋友或者同盟)。

孚姆金和夏拉蒙都提到,优秀领导的驱动力能形成"专业化"的领导环境。这些能潜在地促使产生前面所描述过的非盈利的谬论:效益的竞争促使公司奖励实际的成效,这可能是根据该公司任务的成本进行的。

在领导关系方面,孚姆金研究了出现的非盈利企业主身份的课题。经济学家把企业家定义成那些把组织技巧与意愿、能力联系起来并去冒险的人:得到的回报是公司的利润(收入抵扣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支付)。是什么使得非盈利企业主身份这个课题变得困难?是非贡献限制。孚姆金很巧妙地克服了这个困难,声明返回非盈利本金的收益大部分都不是经济上的:非盈利企业家通常是一个社会的而非经济的现象。他从非盈利管理者、促进团体发展的志愿者、投入大量资金的信仰者和敢于冒险的慈善家的观点来讨论"社会企业家"。

基金盈利方式篇7

【关键词】京津冀养老产业盈利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

京津冀地区养老产业盈利模式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京津冀地区养老产业发展也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当前该地区各种养老资金的筹集也多是采取家庭自我筹集(包含退休人员退休金、子女供养资金等)和政府社会养老资金专项财政扶持的方式。京津冀地区养老服务产业在过去几年发展也较为迅速,各种养老医疗、地产养老等新型养老服务方式正在逐渐出现①。但是,京津冀地区各种养老产业盈利状况非常不乐观,大多数养老产业出现不盈利、甚至亏本经营的状态。2014年,笔者对京津冀地区36家养老服务机构(北京、天津两地10家,河北16家)抽样调查显示,71.6%的养老机构出现亏损现象,其中38.2%已经连年亏损。尤其是在河北省部分边远落后地区,养老产业的发展甚至出现停顿、甚至倒退的发展态势。京津冀地区抽样调查的养老产业盈利现状分析具体如下:

北京市养老产业现状与盈利状况分析。北京市当前采取的养老方式主要是以居民家庭自我养老为主,各种社区养老机构为辅的方式。虽然10家抽样养老机构中有8家经营老人福利院等养老专业场所,但是真正入住情况并不乐观,以北京顺义区某私立养老机构为例,共有养老床位530多张,实际使用床位为410多张,空置率达到22.64%。其他养老机构提供的床位空置率虽然没有这么高,但是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床位空置现象。只有1家养老机构在2014年提出房产养老方案,但是并没有真正实行。分析北京市抽样调查的10家养老机构盈利状况,5家养老机构收支基本平衡,4家养老机构自2015年养老资金支出明显大于收入,出现亏损状态,1家养老机构自2012年开始已经连续四年出现入不敷出的状态,虽然当地政府对其进行了适当财政补贴但是收效甚微。只有1家养老机构运营状况良好,出现一定盈余现象。

天津市养老产业现状与盈利状况分析。在天津市抽样调查的10家养老机构中,其中实现养老盈利的仅为3家,其余7家养老机构都出现养老支出大于收入的现象,其中2家养老机构已经连续多年亏损,如果没有当地政府财政扶持也许早已倒闭。在盈利的3家养老机构中,仅有开办家庭医疗养老服务业务的2家养老机构实现自2013年以来连续三年的持续盈利,另外1家养老机构只是收入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

河北省养老产业现状与盈利状况分析。河北省由于面积大,人口多,养老情况比北京、天津复杂的多。因此为了公平起见,主要选择河北石家庄市(6家)、张家口市(5家)和秦皇岛市(5家)三个省内较为发达的城市作为抽样数据的来源地。但是抽样调查显示,这三个城市在养老产业发展中,采取的各种养老服务方式与北京、天津两地大同小异。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6家抽样调查的养老机构中,全部以社区福利院养老服务方式为主。但是6家养老服务员的床位空置率相对较高,个别养老机构开设的福利院床位空置率甚至超过3成。唯一做得较为突出的是秦皇岛市,该地作为国内旅游养老圣地,接待外来养老人员多,各种新型的度假村养老方式、以房养老等方式比其他地方较多。河北省三个不同城市的养老服务机构的盈利状况差距非常明显。其中,河北省会石家庄市6家养老机构中,只有1家出现收支平衡,其他5家出现一定养老赤字。张家口市5家养老机构中,1家机构2015年出现盈利,1家机构出现收支平衡,另外3家养老机构已经出现亏损。秦皇岛市5家养老机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3家机构出现明显盈利状态,其中2家养老机构由于涉足旅游养老、度假村养老等新型养老方式,已经连续多年持续盈利。另外2家养老机构在2015年出现亏损现象,但是亏损额度不大。

可见,京津冀地区养老产业的盈利模式非常不理想,传统养老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京津冀地区养老产业发展的需要②。京津冀地区必须根据当地老年人养老消费市场趋势的变化特点,对原有养老产业盈利模式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完善。

京津冀地区养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传统养老产业发展模式已经滞后于京津冀地区未来养老产业发展的需要。京津冀地区目前养老产业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就是传统养老产业发展模式还是比较盛行。这种养老模式主要采取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的方式,各种养老资金主要是由家庭自我筹集与政府社会养老财政专项扶持方式进行。这种传统养老产业发展模式适合在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或者老龄化初期阶段的国家。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发展,现有传统养老产业发展模式已经滞后于未来京津冀地区养老产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我国当前人口结构中,年轻人人数占比呈现日益下降趋势,一对年轻夫妇承担两对老人养老的家庭养老现象已经比较普遍,这给我国现有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方式带来严峻压力③。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到2050年我国退休人员与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将会达到64:100的峰值。传统养老产业发展模式已经面临发展的瓶颈期。如果不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京津冀地区和我国其他地方一样将会面临非常严峻的养老问题。

新型养老产业盈利模式虽然已经出现,但是未能引起社会公众的重视。近些年虽然国外一些新型养老盈利模式逐渐传入中国,给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带来一股清新之风。但是,新型养老产业盈利模式并未能引起社会公众的普遍重视,发展现状非常不理想。江苏南京市早在2005年就借鉴美国“以房养老”的做法,建设了汤山鎏园养老公寓,提出“以房换养”新型养老方案。但是最终该方案运行两年多并无一人签约,最终在2009年宣布失败。京津冀地区在2010年开始也逐渐采取“以房养老”的试点,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是与国外相比差距还是比较明显。在医疗养老、异地养老、养老度假村等新型养老产业盈利模式探索中,京津冀地区也进行了尝试,但是大多数地方的新型养老产业盈利模式的探索最终归于失败。

京津冀地区政府缺乏扶持当地养老产业长远发展的前瞻性政策。京津冀地区政府在当地养老产业发展中发挥着一定的宏观调控作用,但是总体上看,三地政府制定的各种扶持当地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过于保守、固态化,未能结合自己所处地区养老产业发展特点制定可行的针对性养老政策。以河北省为例,在上述调研的石家庄市、张家口市和秦皇岛市,很多地方政府出台的养老产业扶持政策多是对中央政府、省政府等政策的简单执行与贯彻。而京津冀地区如果不能够根据自己地方养老产业发展的特点出台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未来三地养老产业发展将会面临更多挑战,养老产业普遍亏损现状不会得到明显改观。

京津冀地区建立与时俱进养老产业盈利模式的建议

转变传统养老产业运营模式,提高养老产业盈利水平。京津冀地区必须要改变以往传统家庭养老为主的方式,要根据当地老年人口变化的实际情况,对原有养老方式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完善。因为,随着京津冀地区养老趋势的日益严峻,再靠传统“养儿防老”等养老方式已经不适合当前和未来京津冀地区养老产业发展的需要。要建立新型的“家庭+政府+社会”三位一体新型养老模式。尤其是随着我国养老问题的日益严峻,社会化、商业化养老模式应当引起充分的重视。要大力扶持当地养老企业发展,为各种社会资金进入当地养老领域提供更多便利,要适当降低社会资金投资养老产业的准入门槛。2015年我国提出城乡养老并轨的发展战略,这更加迫切呼唤商业化养老模式的介入,要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单纯依靠政府养老专项财政资金扶持根本无法完成这一发展战略目标。未来只有建立像美欧等发达国家那样完备的社会化、商业化养老运营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养老产业盈利状况不佳问题,进而提高整个养老产业的盈利水平④。

加大新型养老产业盈利模式的地点与推广,提高社会公众认可度。对待一些国外已经运行比较成熟的新型养老产业盈利模式,京津冀地区应当大胆地予以引进。要做好各种新型养老产业盈利模式的试点与推广工作,尽快让社会公众接受这种新型的养老方式。以近几年我国养老产业界比较推崇的“以房养老”方式为例,京津冀地区可以根据自己地方特点,推出自己的“以房养老”发展策略。要畅通各种“以房养老”的信息渠道和融资渠道,让以房养老这种全新的养老方式真正在京津冀地区生根发芽。再以“投资养老”为例,京津冀地区应当扶持一些大型专业“投资养老”基金机构的发展,让各种专业投资人士为百姓做好“养命钱”的投资保值和升值等业务。再以“医疗养老”为例,京津冀地区应当建立美国等发达国家“家庭+社区+医疗机构”结合的全新医疗养老体系。

地方政府出台适合当地养老产业长远发展的前瞻性政策。要想保障京津冀地区养老产业长远发展,当地政府必须要制定适合自己地方养老产业发展的前瞻性发展策略。地方政府在严格遵循上级政府养老产业发展政策的前提下,应当更多发挥自己地方主观能动性,深入调研自己地方在养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个性化问题,真正立足当地养老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养老产业长远发展的前瞻性发展战略。如北京、天津作为我国两个直辖市,可以更加侧重于养老医疗、养老投资增值、养老护理等养老服务型产业的发展。而河北省不同地区可以根据不同地方经济、地理、人文等特点制定出台差异化的养老政策等,如河北承德、秦皇岛等旅游发达城市可以更多开展异地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可以建立更多高端养老度假村、养老圣地等。总之,只有建立更多差异化的、与时俱进的地方性养老产业长远发展前瞻性政策法规,才能为京津冀地区养老产业的发展发挥保驾护航的积极作用。

未来京津冀地区几种新型养老模式的畅想

“以房养老”盈利模式。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未来京津冀地区建立的“以房养老”盈利模式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做法:一是京津冀地区居民把自己多余的房产通过出租方式,获取租金以赚取养老金的方式。相关养老产业主要做好居民与租房者之间中介与桥梁的作用;二是建立“以房换老”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主要适合一些寡居无子女的老人,可以把自己房产抵押给银行等金融机构,换取养老资金,在自己去世后把相关房抵押给相关金融机构,或者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老人生前与其签订合同代为管理房产,如出租、贷款抵押等运营方式,获取的各种收益双方共同分享等方式;三是“房产置换”养老方式,即在征得老人同意后,采取置换的方式,将老人的原有住房与各种老年公寓住房等进行等价换房,到老人去世之后,再将原置换的房产折价返还给其法定继承人;四是采取美国等国家“反按揭”等养老方式,如房产转换抵押贷款、住房保留计划、财务独立计划等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与上述三种方式存在部分重合之处⑤。当然,京津冀地区也可以根据自己地方“以房养老”养老产业发展特点,创新更加新型有效的盈利模式。

“医疗养老”盈利模式。“医疗养老”盈利模式是近几年我国各地政府和养老产业界也比较推崇的养老模式。由于老年人晚年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身体健康就医问题,因此建立切实可行的“医疗养老”盈利模式是保障京津冀地区未来养老产业稳步发展的重要方面。未来京津冀地区建立的“医疗养老”盈利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建立“家庭+医疗机构”的医疗养老方式,实现医疗资源与居民家庭的直接对接,如可以大力扶持各种“家庭医疗保健”产业的发展等;二是建立“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疗养老模式,就是在居民社区直接建立各种社区医疗机构,如社区门诊等方式,让广大老年人能够就近获得医疗服务等⑥;三是建立“家庭+社区+医疗机构”的立体式医疗养老体系,可以实现上述三者之间的直接对接,能够更加灵活方便地满足老年居民医疗服务消费需要,同时让各种医疗资源得到最大可能的利用等。其中,第三种“医疗养老”盈利模式是未来京津冀地区发展的最佳选择。

“投资养老”盈利模式。“投资养老”盈利模式,严格来说不是直接针对养老的一种做法,其主要是通过养老资金运作实现资金的增值,为老年居民提供更多养老资金保障。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常规的社会养老资金管理方式,主要是对企事业单位上缴的养老公积金进行的一种投资管理方式,如可以把这部分资金投入股票、债券等二级市场实现保值增值等,这种养老方式的管理主体应当逐渐由政府管理为主向市场化管理、政府监督方式转变;二是居民自我购买的养老商业保险等资金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购买商业保险,让相关商业保险公司为其提供养老保障,这种养老方式的主体是居民自己;三是建立养老保险专项基金,由国内金融投资专业机构负责相关基金的运作,以实现养老资金的不断增值;四是居民自我购买相关投资产品实现的资金增值等。但是,京津冀地区要想建立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完善有序的“投资养老”盈利模式,需要我国健全各种投资政策,保障投资场所公开透明,同时还需要加大对相关基金管理人员、保险管理人员和居民自身投资素养的培养。

综上所述,京津冀地区要想在未来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的养老产业盈利模式,必须要重视深入分析当前京津冀地区养老产业盈利模式的现状,查找制约当地养老产业盈利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制定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养老产业盈利政策。未来要特别重视各种新型社会化、商业化养老产业盈利模式的创新与推广,这样才能推进京津冀地区养老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作者均为河北行政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16河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异地养老意愿对京津冀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6456103D)

【注释】

①马艳林,李艳杰,张贵祥:“家庭结构变迁视角下都市圈养老一体化模式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6期,第189~190页。

②赵培培:“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养老产业服务也协同发展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9月。

③张蕾蕾:“河北省养老服务社会化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8月。

④闫希成:“我国养老地产发展模式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9月。

⑤许连颖:“发展现代老年服务业打造京津养老‘后花园’”,《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第28~30页。

基金盈利方式篇8

关键词:创业企业;盈利模式;股权融资

一、引言

创业的活跃程度是一个国家与社会经济活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创业逐渐成为研究人员的关注对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健全,政府和社会都非常鼓励创业者进行创业,尤其是2014年9月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公开号召之后。但是,创业仅凭一股热情是不够的,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性的冒险行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需要足够资金和资源(下文中,资金和资源,统一简称为资金)的支持方能成功,否则,创业成功就是一句空话。而在创业企业资金的需求规模和获取上,创业企业的盈利模式设计扮演着中重要角色。然而,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匮乏,本研究将推进这一领域的进展,为创业理论发展和创业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研究在分析创业企业特点和盈利模式的基础上,发现盈利模式既对创业企业的资金需求规模产生重要影响,也对创业企业的股权融资发生重要作用。

二、创业企业、创业融资和盈利模式

在当今的学术界,有很多的学者对创业企业进行研究,然而,由于每个学者对创业企业的理解也不同,提出了创业企业的不同概念。通过归纳和总结,根据创业行为主体不同,可以将创业企业分为成熟企业内部创业和独立创业企业。成熟企业内部创业一般是指成熟企业通过建立创业子公司或在企业内部设立创业部门来进行内部创业,经营的业务可以与原公司有关联,也可以没有关联,但是,它仍然是成熟企业的一部分。独立创业企业一般是指个人通过投入自有资金或者是依靠外部的融资进行创业的企业。由于内部创业的资金主要由原公司提供,创业资金通常不是问题,风险也主要是由原公司承担,因而,这类创业企业不是本文研究的对象,本文研究的对象是独立创业企业和其融资问题(下文中,无特别说明,创业企业就是指独立创业企业)。

创业企业由于是新生企业,虽然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然而,企业资金实力弱,产品具有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这就使得创业企业面临风险要比己经发展较为成熟的企业大的多,抗风险能力也弱。再加上创业企业在发展初期,实际上就是中小微企业,企业信用评级较低,这都使创业企业的融资能力受到限制,而这种限制在创业企业资金先天不足的时候就会对创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和威胁。创业企业信用评级低,债权融资受到严格限制时,股权融资成为创业企业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甚至是唯一渠道。

股权融资的方式主要有创业者自己出资、争取国家财政投资、与其他企业合资、吸引投资基金投资等。创业者自己出资是股权融资的最初阶段,但创业者自己出资往往受到自有资金规模小的限制,不能满足创业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需要,需要在不同阶段持续引进外来股权投资者。创业企业的成长过程可以分为萌芽期、生长期、高速发展期、成熟期四个阶段,从创业企业刚开始成立,到慢慢地发展壮大,再到后来一步步走向成熟,在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投资者进行股权投资。所以说,在股权融资在各个阶段都会存在,比如创业企业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pe,或者通过公开市场进行融资等。下图为创业企业各生命周期的股权融资方式:

因此,如何在创业的不同时期有效吸引外部资金尤其是股权融资进来就成为创业者时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研究表明,股权投资者在决定是否投资一家创业企业时,最为关注的因素有:行业发展趋势和潜力、创业团队结构和素养、公司治理和股权结构设计、产品竞争力和核心竞争优势、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可见,盈利模式在吸引股权投资者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直以来,盈利模式都受到很多学者和企业界的关注,但是对于盈利模式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研究认为,盈利模式是企业对利润和收入来源的设计,它规定了企业的收入和利润来源于哪个产品、哪个利益相关者、何时产生、如何产生和支付等问题。刘进(2012)对常见的盈利模式进行了总结,认为总共有7种盈利模式:(1)传统进销差价型盈利模式,(2)礼品型盈利模式,(3)报纸媒体型盈利模式,(4)超市型盈利模式,(5)网游进阶型盈利模式,(6)沃玛价值链整合型盈利模式,(7)复合型盈利模式。但是,在上述的7种盈利模式中是没有考虑支付方式和时间问题。如果把支付方式和时间考虑进去,盈利模式将会更加多样化。在我们研究盈利模式和创业企业融资问题时,把支付方式和时间考虑进来是十分必要的。

三、盈利模式和创业企业融资的关系

1.现实的资金约束要求创业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盈利模式

创业企业由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的资金压力和资金约束,因此,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创业企业的盈利模式设计应该与企业掌控的资金规模相适应,否则,企业无法度过生存期和艰难期,无法等到真正盈利和建立自己核心竞争力的那一天。在盈利模式设计中,有3个重要因素要认真考虑:一是顾客是预付费还是后付费,二是何时得到来自市场的第一笔顾客付款并形成稳定的现金流,三是企业的资金支出规模与收入规模的匹配问题。如果顾客是预付费模式,那么,这种盈利模式当然会减少企业当前的资金压力。如果创业企业的资金压力大,那么在创业初期的盈利模式设计中,可以把顾客支付设计的比较靠前一点,这样既可以缓解当前资金压力,也可以让资本市场看到创业企业的良性运作。盈利模式中不仅涉及到收入问题,也涉及到支出问题,较好的处理两者的关系,可以对企业的资金进行高效率的运作。创业企业的盈利模式并非一成不变的,可以也应该根据自己资金实力的变化,最终进化到最具竞争力优势的盈利模式上来。

滴滴打车是中国市场重要的网约车平台,它的盈利模式在不同发展阶段是不同的,从最初对车主进行补贴的非实质性收取服务佣金,到逐渐实质收取服务佣金,这就是为了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策略需要。

2.盈利模式规定了创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规模

盈利模式的实现需要资金的投入和支撑,因此,不同的盈利模式需要不同的资金规模,进一步,盈利模式规定了创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规模。由于创业企业初期融资相对比较困难,因此企业在融资前就要确定好融资规模。如果创业企业的盈利模式需要的资金比较多,压力比较大,这就决定了创业企业未来的一个重心就是如何吸引金融资本市场的投资。如果创业企业的盈利模式需要的资金比较少,那么企业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市场运作上,也不用花费较多的精力在资本市场上。同样,如果盈利模式确定了资金规模,创业企业就应当正确的预见和规划自己的融资规模。如果融资太多的话,不但会使融资的成本相应地增加,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同时如果企业负债太多的话,偿债就有压力,进而会使创业企业遇到资金周转困难或是财务上的风险等问题,对创业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创业企业应该在融资时仔细考量,针对本企业经营现状和计划,以求得生存榍疤崽跫,合理地进行融资。

国美、阿里巴巴等企业盈利模式被称为类金融模式,显然,它们的盈利模式设计本身就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了一部分资金来源,这让它们对外部资金的需求规模相对其他来讲大为减少。国美类金融模式是指通过商业信用吸纳和占用供应商的资金,通过滚动方式供自己长期使用的经营模式。资料显示,国美电器的应付账款从2004年末的31.93亿元增长到2010年末的158.15亿元期间,其2004年的自有货币资金为16.59亿元,2010年才为62.32亿元,可见大量的无息的应付账款为国美提供了大量的营运资金。

3.好的盈利模式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青睐

好的盈利模式应该具有两个标准:一是具有巨大的收入潜力,一个是具有更早和稳定的现金流。一个企业可以不盈利,但不能没有良好的收入来源。滴滴打车(2015年更名为滴滴出行)盈利模式设计符合这两个标准,为其发展中不断吸引外来投资奠定了基础,而不断的外来资金的进入,又为滴滴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盈利模式、在竞争中获得先机、建立竞争优势和壁垒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下面,我们来看看滴滴截止目前的整个融资过程。

2012年5月,滴滴创始人程维在自筹10万元、获得天使投资人王伟的80万元投资的情况下开始创业。

2012年6月6日,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经过3个月的准备与司机端的推广,9月9日滴滴在北京上线。

2012年12月,滴滴打车获得了a轮金沙江创投300万美元的融资。

2013年4月,完成B轮融资:腾讯集团投资1500万美金。

2014年1月,完成C轮1亿美金融资:中信产业基金6000万美金、腾讯集团3000万美金、其他机构1000万美金。

2014年12月,完成D轮7亿美金融资,由国际知名投资机构淡马锡、国际投资集团DSt、腾讯主导投资。

2015年9月,宣布完成了e轮30亿美元融资,投资方为中国平安、阿里资本、腾讯、淡马锡、中司等。

2016年5月13日,滴滴出行宣布获得apple10亿美元投资,成为滴滴迄今为止获得的单笔最大投资。通过此次投资,apple与腾讯、阿里巴巴等一起成为滴滴战略投资者。

2016年6月13日,滴滴出行宣布获得中国人寿超6亿美元战略投资,其中包括3亿美元股权投资及20亿元人民币的长期债权投资。

到底是什么样的盈利模式让滴滴获得资本市场的如此青睐呢?

滴滴打车是一款免费的打车平台,主要解决出租车司机空跑率高、私家车闲置和乘客打车难的问题。它的主要盈利模式及收入来源有:

(1)收取交易手续费:当消费者打车成为习惯后就可以向出租车收取交易费用,比如说广州2万辆出租车,每车每天800元收入,其中20%为电招收入,一天就有320万,按照1%的交易手续费,一天就有3.2万,一个月就有9.6万;全国共有70个大中城市,那么一个月收入有672万元,一年就有8.064个亿(这个还不包含三线城市)。

(2)收取服务佣金。滴滴提供专车、快车、顺风车服务,每单向车主收取15%的服务佣金。

(3)广告收入。“滴滴打车”达到稳定的顾客使用量后,可以吸引广告商的投资,这将是巨大金矿。比如说在打车软件中加入弹窗广告或者推送信息,按照一次1元钱计算,业内人士估算,那么“滴滴打车”推送一条广告的价格就要高达4000万元。这所带来的收入将是巨大的。

尽管滴滴在前期一直是赔钱的,但前期的股权投资为滴滴赢得了巨大的市场份额和现金流,并且通过各种优惠培养了司机和用户的消费习惯。一旦用户的消费习惯被培养起来后,那么,基于良好盈利模式设计而带来的现金流和盈利潜力是无可估量的。

四、创业企业基于融资因素的盈利模式设计注意事项

通过上述分析,盈利模式对创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如案例所列举的手机打车软件行业来说,处于创业企业的快速成长阶段,必须设计属于本企业的能够支持其发展壮大的盈利模式。在创业企业不同生长阶段中,也并不是只有一个盈利模式就能一直支持企业发展下去,很多的企业往往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去调整盈利模式,找到最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盈利模式。一个科学的盈利模式,应该包括:有能够引领企业发展的核心产品、有不断增多并稳定的顾客、合理控制企业的运营成本、有持续创新的能力。

1.选择核心产品

对于任何一个创业企业来说,自身拥有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如果企业想要不断开发市场,生产出更多类型的新产品,很多情况下会导致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无法与市场上其他的产品进行竞争,使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减弱。所以,创业企业首先应该认清自身的实力,同时找到竞争对手的不足,选择一个或者是几个核心的产品,去打造自己的品牌,通过品牌价值进一步使企业成长,使企业的整体实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

2.建立完备营销网络,不断增加顾客数量

创业企业应该深入地对市场进行调查,尤其是了解那些对本企业产品和服务有需要的顾客,然后进行企业的市场定位,再在市场上对产品进行安排布局,建立稳定的营销网络。同时要建立强大的销售队伍,培养全员营销的意识,抓住潜在有需求的客户,通过高质量的产品、个性化贴心的服务赢得市场。

3.有效控制成本

对于很多创业企业来说,在经营初期的成本会比较高,经营方式上也没有专业化。如果企i想更多地获利,那必须得有效控制运营成本。根据以往的经营和销售情况来看,可以选择一些方式降低企业的各种运营成本。比如首先对生产运营计划有合理规划,加强对供应链的管理,降低采购成本,从而降低生产运营成本。同时,管理制度对创业企业也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企业有很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可以降低企业在管理方面的成本。总之,创业企业如果能够在采购、管理以及经营的过程中降低这些成本,势必会使企业形成成本优势,这进而会对盈利模式的设计提供更好的支撑。

4.提升创新能力

创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特别得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如果不进行技术创新的话,在融资方面或者是长期发展都会受到阻碍。企业通过考察市场等,把一些优秀的智力资源和开发成果等引进本企业,并进行合理地改进。当企业进入成长或是成熟阶段后,不能单纯只靠模仿其他产品的盈利模式,更应该进行自主创新,使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五、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盈利模式对于创业企业的融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乎创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创业企业应当根据自有资金实力为萌芽阶段、创业阶段、早期成长阶段、高速成长阶段的设计不同的盈利模式,同时可以根据盈利模式的差异选择不同的股权融资方式,为企业的发展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

本研究主要立足于理论分析,实证研究不足。未来的实证研究是本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小夕.创业企业的成长性及企业价值研究[J].对外经贸,2016,02:115-117.

[2]张洁,安立仁,张宸璐.开放式创新环境下创业企业商业模式的构建与形成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10:81-86.

[3]王迎军,韩炜.新创企业成长过程中商业模式的构建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09:51-58.

[4]刘进,李文义.顾客凭什么购买--让产品自动畅销的7Q营销方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7.

[5]胡惠敏,王朝云.我国创业企业融资渠道综述及展望[J].现代商贸工业,2015,10:11-14.

[6]余伟萍,段桂敏.企业发展与盈利模式设计[J].经济研究,2004,12:20-23.

基金盈利方式篇9

【关键词】盈余质量;评价体系;上市公司

一、引言

由《巴菲特周刊》、世界企业竞争力实验室和《世界经济学人周刊》共同编制和的“2010年中国上市公司100强暨中国最具价值的100家上市公司”排行榜于2010年10月30日在北京揭晓,这是《巴菲特周刊》第7次对中国上市公司的价值进行测评公布的“中国上市公司百强”年度排行榜。

巴菲特杂志研究团队针对中国a股市场上的1600余支股票进行了考察。据分析,2010年中国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继续增长,但营业成本及费用也相应增加,盈利能力、成长率都呈下降趋势。在行业表现中,能源、金融、公用设施行业盈利能力最强;其中建筑和信息技术是增长最快的两个行业,而一些传统的老牌优质公司则出现大范围的亏损势头,令投资者担忧。

针对目前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普遍不高的现状,本文从另一角度即盈余质量角度对评选出的中国上市公司100强进行评价,看看从盈余质量这个角度分析的百强企业在排名上是否有变化。这也给投资者从另一角度分析百强企业提供了一个方式方法。

二、盈余质量对评价上市公司的重要性

会计信息真实性与准确性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广大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关系人的切身利益,也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盈余在会计信息中占有重要地位,盈余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劣。因此,从盈余质量角度对上市公司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可以为投资者提高决策质量提供理论指导

企业目前的经济增长和未来的经营成果并不完全取决于盈余数量,更取决于盈余质量,而以往在分析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时通常直接使用盈余数据,忽略了报告中的盈余数据可能没有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实际经营业绩的情况。因此,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要对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进行评价,并以此为依据作出相应的投资决策。

(二)可以揭示会计行为的主观因素部分

现行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的。权责发生制是将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作为确认期间,这就产生了很多待摊项目和应计项目,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提前确认收入和递延确认费用来调高利润。同时,不同会计方法的选择也使得计算出的会计盈余有着很大差别。通过盈余质量分析,可以揭示会计行为中的主观因素部分,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盈余含金量。

(三)可以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

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实施会计监管采用的是“过程控制”的基本思路,内容包括会计行为、会计信息以及从事会计工作人员的监管。这种对会计信息生成全过程的监管虽然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监管效率低、成本高,若将企业盈余质量的分析结果作为监管部门的主要监管对象,既可以提高监管效率,又能降低监管成本。

三、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根据iaSC、FaSB和我国会计准则中有关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推导出盈余质量特征应体现在真实性、及时性、收现性、持续性、成长性和安全性等六个方面。在这六项特征要求中,真实性、及时性无疑是最基本的要求。本文从收现性、持续性、安全性和成长性四个方面选取指标,设计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收现性评价指标

1.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净利润是在权责发生制下核算的经营成果,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是在收付实现制下的经营成果。一般而言,没有现金净流量的盈余,其质量是不可靠的。将应计制下的盈余(净利润)与现金制为基础的盈余(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比称为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如果该指标在会计期间处于上升趋势,表明盈余质量优化。计算公式如下: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X1)=本期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2.每股收益现金比率

从一个会计期间看,当期实现利润中可能有一部分未收回现金,但从持续经营角度分析,本期收入中的一部分现金递延到以后各期收回,同时本期也会收到来自前一年度的现金。公司的销售业务通常不会出现大幅涨落的情形,经营性现金流量中也未减去折旧等项目,虽不影响现金流量,但会影响盈余数量,使当期的会计盈余与现金流量不一致。因此每股收益现金比率通常应大于1,若小于1则说明其盈余质量较差。计算公式如下:

每股收益现金比率(X2)=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每股收益

3.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

以往评价企业资产获利能力的指标是总资产收益率,实际上反映的只是账面盈余。而从现金流量角度分析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时采用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指标,该指标表示每单元资产所能获得现金流量的多少。该比率越高说明公司资产利用率越高,经营获取现金收益的能力也越强,盈余质量越好。计算公式为:

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X3)=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期末资产总额

(二)持续性评价指标

1.净收益营运指数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能够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以及获利能力,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占净利润的比重越大说明该企业的盈余质量越好;反之则越差。计算公式如下:

净收益营运指数(X4)=(净利润-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

2.股东权益净利润率

企业要保持持续的利润就必须有较强的获利能力。股东权益净利润率反映了企业净资产的收益性,是企业资产利用率与融资策略的综合体现。一般来说,该指标越大,企业盈余稳定性越好,盈余质量越高。计算公式如下:

股东权益净利润率(X5)=净利润/[(股东权益期末余额+股东权益期初余额)/2]

3.经营现金流量比率

通过对该指标分析可以了解维持公司运行发展所需的大部分现金的来源,从而判别企业财务状况是否良好、公司运行是否健康。一般而言,公司现金流入以经营活动为主,以收回投资、分得股利获得的现金以及银行借款、发行债券、接受外部投资等取得的现金为辅,是一种比较合理的结构。所以该指标越高,表明公司的财务基础越好,经营及获利能力越强,盈余越具有稳定性。计算公式如下:

经营现金流量比率(X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4.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考核所花费成本取得收益的指标,可以综合反映企业效益的优劣。企业通过提高对成本费用的控制能力和管理水平,以增强其盈利能力。计算公式:

成本费用利润率(X7)=总利润/成本费用总额

(三)安全性评价指标

1.应收账款周转率

该指标用来估计应收账款变现速度和管理效率。该周转率越高越好,表明应收账款回收速度快,坏账损失少,偿债能力强,盈余质量较高;反之,应收账款周转率越低意味着企业的营运资金过多地滞留在应收款项上,影响资金正常周转,从而影响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计算公式如下:

应收账款周转率(X8)=营业收入/应收账款平均占用额

2.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是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最基本的指标,反映企业在短期债务到期时其流动资产可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流动比率越大,债权越有保障,财务风险越小,盈余越具有稳定性和预测力,盈余质量越高。计算公式如下:

流动比率(X9)=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3.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的高低能直接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强弱,它是对流动比率的补充,并且比流动比率反映得更加直观可信。速动比率一般应保持在100%以上。计算公式如下:

速动比率(X10)=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四)成长性评价指标

1.营业毛利率

毛利最能代表某一商品的获利能力。毛利增长率低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通常被视为负面信号。如果该指标值大于零,表明盈余质量开始优化。如果指标值小于零,代表公司的获利能力跟不上营业收入的成长,可能是营业成本控制不当的结果,其盈余质量开始恶化。计算公式如下:

营业毛利率(X11)=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

2.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

该指标反映了公司未来发展壮大的趋势,该指标值如果连续几年大于0,表明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不断增长,企业的未来收益就越具有良好的预期,收益越具有预测能力和决策相关性。因此,指标越大,盈余质量越高。计算公式如下:

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X12)=(本年主营业务利润-上年主营业务利润)/上年主营业务利润

3.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作为评价企业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性指标反映了相对量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情况。与计算绝对量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额相比,消除了企业营业规模对该项目的影响,更能反映企业的成长状况。该指标越大,企业的成长性越好,盈余质量越高。计算公式如下: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X13)=(本年主营业务收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

四、百强企业盈余质量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的样本为《巴菲特周刊》在2010年10月评选出的2010百强中国上市公司。根据研究需要,对样本作了如下筛选:选取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考虑到金融行业特殊性,予以剔除;据实证研究的要求,剔除2006-2009年会计数据不全的公司(000338潍柴动力、601088中国神华、601390中国中铁、601600中国铝业、601857中国石油、601866中海集运、601919中国远洋)以及退市的公司(600001邯郸钢铁)。经过筛选,共选取了49家公司。本文所有数据均是在SpSS17.0和excel中处理完成。

(二)数据预处理

(三)数据处理及分析结果

对2007年样本公司数据进行因子分析。2007年的Kmo值为0.525,Bartlett的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377.034,相应的显著性概率(sig)为0.000,小于0.001为高度显著,因此数据适合使用因子分析法。所选定的因子提供的累计贡献率大于85%。

本文各因子的权重按照其方差贡献率来确定,则构建的因子分析评价模型为:

eQi2007=(24.350F1+16.690F2+15.603F3+10.564F4+10.223

F5+7.778F6)/85.209

分析结果显示:2007年的F1主要由X1、X2、X3决定,代表着企业收现能力,命名为收现性因子;F2主要由X5、X12、X13决定,反映了企业盈余的成长能力,命名为成长性因子;F3主要由X7、X11决定,命名为持续性因子;F4主要由X9、X10决定,反映了企业偿债能力和风险水平,命名为安全性因子;F5主要由X4、X8决定,命名为稳定性因子;F6主要由X6决定,命名为经营现金流量比率因子。其中eQi代表企业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指数。

同理,对2008及2009年数据分析得出:

eQi2008=(24.384F1+17.984F2+10.737F3+9.808F4+8.086F5

+7.510F6+5.828F7+5.233F8)/89.570

eQi2009=(24.327F1+18.570F2+13.112F3+9.030F4+8.294F5

+6.767F6+6.031F7)/86.131

根据上述评价模型,结合样本公司的数据资料,可以得出样本公司2007-2009年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及其排名,评价结果见表1。

五、结论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一)这三年呈现了共同特点

持续性和收现性指标对企业盈余质量影响最大,其次是成长性指标。若要提高盈余质量,更应重视收现性和持续性指标。对于盈余持续性,目前证券市场并不能很好地识别,主要是由于市场投机氛围浓厚,投资者的投资多以短期为主,不太注重考察企业的盈余能否持续稳定地进行下去。

(二)百强企业盈余质量两极分化情况显著

根据因子评价模型,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排名第一的上市公司eQi分别为0.9871、1.1599、1.3808,排名最后的上市公司eQi分别为-1.2769、-0.9998、-1.1226,其差距较明显。

(三)eQi07-09总排名与百强榜排名不完全一致

eQi07-09总排名与百强榜排名并不完全一致,原因在于百强榜排名是通过历史(过去三年Roe、营收及利润年均增长率等)、现实(市盈率、市净率等)和未来(预期市盈率、预期epS增长率等)等三类指标进行加权计算并排序得出的,而本文是专门针对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并以此作为评价标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可以给投资者从另一个角度评价上市公司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孙建华.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与治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

[2]卜华.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测度方法与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65-80.

[3]孔君.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实证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07.

基金盈利方式篇10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资本市场运行以来,资本容量不断扩大,截止2011年底,中国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342家,总股本为3.6万亿元,总市值为21.48万亿元,总市值在全球排名第三。对于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而言,会计信息就是联系两者的纽带,但是信息质量的高低就取决于计量模式。自从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采取新会计准则以来,在准则数量以及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上都有了变化,改变了以往以历史成本作为唯一计量方式的局面,对公允价值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会计准则在债务重组、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非货币易、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五个方面,具体17项中提出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政策中公允价值的空白地带给企业盈余提供了客观机会,本文对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视角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进行研究,旨在从更高层次上理解会计盈余的形成与作用机理,从而有助于完善会计准则、改善公司治理与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二、理论综述

(一)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最早见于1970年美国注册师协会下属机构的报告书中,将其定义为包含货币价格的交易中收到资产时所包含的货币金额,以及在不包含货币或货币要求权的转让中交换价格的近似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中明确指出,公允价值即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能够将一项资产或负债进行交换或结算的金额。FaSB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公允价值进行研究,于2006年9月对公允价值的概念进行了全新界定,公允价值即指计量当天,在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出售资产取得的价格或者转移资产付出的价格。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围绕财政部颁布的准则,为公平交易中熟悉交易的双方,资源进行资产交换与债务清偿的金额。本文认为公允价值的最大特点为公平交易市场,是双方在理智情况下充分考虑市场信息下达成的共识,这种共识所达成的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

(二)盈余管理国内外会计学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已有多年历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国外学者Schipper(1989)指出盈余管理即为企业管理当局有目的的介入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得私利的行为。paulm.Healy&Jamesm.wahlen将盈余管理界定为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或者在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或者影响以企业报告数据为契约的后果。国内学者蒋义宏指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为谋取自身效用与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从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与方法中选择的行为;李洁提出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处于某种动机,通过利用政策的空白运用各种手段对企业盈余调节的行为,所以从本质上将,企业盈余为利润操纵行为;吴德军指出盈余管理属于对企业利润的干预行为,结果将会导致盈余质量的变化,盈余管理属于在会计准则的约束范围内进行报告数字干预。从上述文献来看,学者对于盈余管理概念的在以下几点达成共识:第一,盈余管理时在会计准则范畴内进行的利润调节,第二,盈余管理处于管理当局利润最大化的动机。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盈余管理即为在不违反会计政策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处于某种动机对财务报告信息进行调整与控制,达到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三、基于公允价值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法

(一)利用政策的可选择性进行盈余管理在同一交易实行的处理中,通常很难判断哪种方式能更好的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与先进流量,所以企业利用会计政策变更来进行盈余调节。通过整理目前可以选择的会计政策如下: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与方法;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方式、折旧年限与预计净残值;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方式;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式;长期合同收入的确认方式;债券投资溢价折价的摊销方式;无形资产摊销年限;所得税、外币报表折算方式;八项减值准备计提数额。以投资性房地产为例,会计准则中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可以选择公允价值也可选择历史计量成本方式,但对与投资性房地产而言公允价值远大于历史成本价值,若企业选择以公允价值方式计算购入的房产,将会导致一方面企业的账面价值提高,这样企业在负债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了资产负债率,导致企业账面财务风险小于实际风险,有利于企业扩大融资能力和现金流量,另外一方面,在此方式下企业公允价值的提高会被确认为利润,使得企业账面净利润显著提高。

(二)对金融投资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作了新规定,通过分析会计准则实践,上市公司将持有的股票、债券、基金大部分规划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或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比重很少。会计报表上显示2007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额分别为32083.29亿元和41008.02亿元,所占比例为94%,交易性金融资产是4894.29亿元,所占比重为6%。2008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额分别是34583.74亿元、39982.11亿元,所占比例为94%,交易性金融资产为5080.27亿元,所占比例为6%。2009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额分别为41641.18亿元、40564.09亿元,所占比例为97%,交易性金融资产是2407.96亿元,所占比重为3%。新会计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按照账面价值核算,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公允价值核算,如若企业在将长期股权投资划分为按照公允价值核算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会产生很大差异。例如中信证券投资在2006年底的流通股份为212835116.47元,公司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而该金融资产在2006年底的公允价值比账面价值多,追溯调整的大于部分至2007年初的股东权益为3184338383.53元,两种不同的投资划分方式产生近乎32亿元的差异。

(三)利用价格上的弹性进行盈余管理利用价格弹性就反映了公允价值难以公允的一面,我国对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虽有明确规定,但在应用方面还具体一些不确定性。《非货币易准则》仅实施一年就于2006年进行修订,原因在于部分企业通过关联交易的操纵来提供公允价值达到虚提利润、粉饰报表的目的。公允价值确认的第三层级中,会计准则规定公允价值的确定可采取估值技术,而在会计实务处理中可以采取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收益现值法和清算价格法等,每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与缺陷,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就会对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尚未对资产评估环境规范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可能就会处于财务或非财务的目的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评估方式。在使用收益现值法进行资产评估过程中涉及估值人员的主观判断,人员的专业素养对公允价值的影响很大,在过分乐观的情况下会夸大企业的盈利能力。

(四)利用关联交易创造利润上市公司使用关联交易也是进行盈余管理的常见手段,且由于非货币资产交换具有不涉及现金、重组见效快等特点,同关联方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已成为诸多上市公司改善企业利润的主要手段。企业使用这种方式在2001年以前进行盈余管理行为数量不少,2001年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中明确规定企业在进行非货币易时,应该将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该支付的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在收到对方的补价后才能确认部分收益,但实务中的非货币易基本不涉及补价,因此在2006年之前上市公司很难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要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必须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才能将差额进入当期损益:第一,交换具有实质,第二,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可以计量。上市公司一般主要通过关联交易中的“营业外收入”调节利润的大小。此种方式的特点为:第一,不涉及或者很少涉及现金,第二,关联的双方根据需要进行调节,以上市公司为例,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模式为,借助重组的名义将优质资产换入上市公司,达到粉饰报表显示业绩优良的结果,上市公司实现扭亏、摘帽或者谋求增股与配股之后,再通过资产重组或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出资产,以此来获得报表上的巨额利润,实现各类财务目标。

(五)利用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来调整利润新会计准则对债务重组的定义为,债务人在发生财务困难下债权人按照协议或者法院裁决做出让步的事项。即就是通过债务重组债务人获得收益,债权人取得损失,根据定义债权人在未做出让步的条件下,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形成的清偿协议都不应该超出范围。2001年准则将债务重组确认的收益算入资本公积,有效避免了上市公司通过债务重组调节盈余的行为。新会计准则规定债权人让步后,债务人通过重组获得的收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增加当期利润,2006年与2001年的会计准则差别在于,第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第二,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在债务重组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债务人的会计处理都是将账务价值与所付出现金与公允价值差额进入“营业外收入”中影响当期损益,提高会计利润。按照新会计准则,对于没有偿债能力的上市公司,一旦债权人做出让步,全部或者部分放弃债务权利,被豁免的上市公司能够从中获取收益从而反映在利润表中,提升每股收水平与净资产收益率,达到改善财务指标的目的。故一些上市公司就可以通过改变财务指标数据来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成果,通过债务重组的包装提高利润与净资产收益率,变亏损为盈利,使得这些公司对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产生了不良影响。2001年的会计准则实施后,实例中很难发现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实例,但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出现不少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实例。2007年的财务报表中有115家上市公司取得债务重组收益,平均增加当期盈余135万元,从进一步的数据分析中得出有23.9%的上市公司税前利润来自债务重组收益,其中St上市公司情况较为明显,St公司占债务重组收益前20大公司的70%,且收益过亿的3家上市公司均为St公司。由此可见,债务重组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是较大的。

(六)利用购买法进行盈余管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发生利用购买法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较多,新准则将其规定为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相同方最终控制的合并交易。新准则交易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基本处理方法为购买法,即购买方在购买日对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承担或者发生负债时应该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而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通过购买法操纵盈余的方式主要是:第一,通过操纵重组准备与预计负债,根据或有事项中规定,企业在合并时可以在购买方的账上确认重组准备、预计负债、或有事项等,因为负债的转回可以调增以后会计年度的利润,而商誉的减值计提还包含业务人员的主观判断,部分上市公司可能会在以后年度将重组准备逐渐转回,或者在合并后将被并购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费用去冲减以前年度有意多提的预计负债与重组准备,通过递延合并粉饰报表业绩;第二,通过操纵商誉和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会计准则中规定商誉一旦确认不准定期摊销,应该定期给其进行减值测试,但是我国的会计准则在商誉计提方面存在很大的操作空间和自由,多少以及是否计提都可以由会计人员进行主观判断,所以准则规定计提的商誉不允许转回,但在实务操作红,部分作为购买方的上市公司在分配成本时,可以通过多确认商誉虚增负债或者虚减利润,为后期释放做准备,购买法下利润操纵的时间点也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四、基于公允价值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强化对策

根据上述基于公允价值视角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分析,本文认为首先应该强化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应该从监管部门出发,应该在报表中以单独公告的形式披露相关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成本和各种明细信息,对于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相差较大例如20%,董事会就应该出具专项说明解释差异较大的原因,对于通过操纵房地产导致的转换应该按照会计差错更正处理,若涉及的金额较大则应该按照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在进行非货币易时,应该披露商业实质的判断依据以及公允价值的取得方式;对于面临退市风险以及想恢复上市的公司,要使股东以及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的利润形成机制;而对于存在股份支付的公司,要着重披露数量估计的依据于标准、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其次,要强化资产评估机构的监督建设,建立动态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对相关工作人员予以责任追究制度,此外对评估结果要建立跟踪机制,对于评估机构的结果不仅要判断过程是否公允,还要通过实践进行持续的评估结果验证,目前证券市场上存在部分有失公允的案例,但更多的案例是缺乏对评估结果的公允证明。最后,要强化对相关交易实质的审查,上市公司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都大量使用了公允价值,例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商业实质”、投资性房地产“投资性”等条件,因而,应该在采取公允价值之前对各类使用条件进行严格审查,以备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滥用,还应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专业培训与学习。

参考文献:

[1]王亚男:《基于公允价值视角的会计目标研究》,《财会通讯》2012年第27期。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葛家澎:《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会计研究》2006年第9期。

[4]韩东平、沈雯雯、殷琦:《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研究》,《财会通讯》2009年第7期。

[5]刘晓:《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经济管理》2001年第23期。

[6]李玉凤:《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现代经济信息》200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