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逸结合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4:12

劳逸结合的重要性篇1

起居主要指作息,也包括对平常各种生活细节的安排,比如生活方式的选择、衣食住行的安排、站立坐卧的习惯、一天从早到晚的活动、一年四季变换的适应等。起居有常就是要求人们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规律的日常生活作息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学习、休息、娱乐、饮食、睡眠等方面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并要持之以恒。这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

古代养生家认为,人们的寿命长短与能否合理安排起居作息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清代名医张隐庵说:“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作劳,养其精也。夫神气去,形独居,人乃死。能调养其神气,故能与形俱存,而尽终其天年。”

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是宇宙间的普遍现象,从天体运行到人体生命活动,都有内在规律。现代医学已证实,人的生命活动都遵循着一定周期或节律而展开。如人的情绪、体力、智力等也都有一定的时间规律,体力、情绪和智力的节律周期分别为23、28和33天,每个周期又分为旺盛和衰退两个阶段。人的体温总是凌晨2~6时最低,下午2~8时最高。脉搏和呼吸是清晨最慢,白天较快;血压也是白天高,夜间低。规律的生活作息能使大脑皮层在机体内的调节活动形成有节律的条件反射系统,这是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各地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如有关部门曾对吉林市115位9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了综合调查,发现78%的老人生活有规律,有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有些人生活作息很不规律,夜卧晨起没有定时,贪图一时舒适,四体不勤,放纵淫欲,其结果必致加速老化和衰老,并进而导致死亡。

起居有常要求顺应一日之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一日而在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拒。”说明阳气以日中为最盛之时,到傍晚则阳气已弱。人的起居和活动安排都要顺应这种变化,在白昼阳气隆盛之时从事日常活动,而到夜晚阳气衰微的时候安卧休息,不然就会使身体受损,“形乃困薄”。《素问・金匮真言论》还指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天地平量,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更具体地说明了昼夜之间阴阳之强弱及其消长情况。人类应该按照这种变化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做到每日定时睡眠、定时起床、定时用餐、定时工作学习、定时锻炼身体、定时排大便、定期洗澡等,这样才会健康长寿。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人体内的生物钟与自然界的昼夜规律相符,按照体内生物钟的规律而作息,有利于机体的健康。

起居有常要求顺应四时之阴阳中医学认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人的起居只有顺应四时之阴阳变化,才能身体健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强调阴阳四时的变化对人体有极大的影响,起居顺应这种变化规律就健康,若违反这种变化规律,就会疾病丛生。所以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总原则后,还进一步主张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季“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人体活动能顺应四时而颐养其气。正如孙思邈所说:“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制。”即根据季节变化和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生理需要的作息制度,并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使人体的生理功能保持在稳定平衡的良好状态中,这就是起居有常的真谛所在。

起居有常要求顺应年气之变化《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出“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意为根据中医五运六气学说,可测知每一年的气候变化规律和对人体的影响,人们可据此来采取针对性的防治和养生措施。每年的岁运、岁气均不相同,气运合化导致的复杂气象因素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影响也会逐年不同。养生也应顺应各年气运之变化,以不同的饮食、药物来适应脏腑功能,采取相应的养生措施。比如,当降水偏多之年,水湿流行,空气潮湿,人体易受湿邪侵袭,起居等各方面都必须注意防湿,甚至可用饮食(如多食辛、温之类食物)和药物(相对多用一些芳香走窜之品)来加以对抗湿邪之侵扰。

起居有常要求劳逸结合劳与逸是起居生活具有不同性质的两个方面,劳即劳动,逸即安逸,两者都是人体的生理需要。人们在生活中必须有劳有逸,既不能过劳,也不能过逸。起居养生要求劳逸有常有节,主张中和适度,劳逸结合。经常合理地从事一些体力劳动,有利于活动筋骨,通畅气血,强健体魄,增强体质;但劳累过度,可内伤脏腑,成为致病原因。同样,适当休息也是生命活拥男枨蟆J识劝惨荩能消除疲劳,调节心身,恢复体力和精力;若过于安逸,同样可以致病。贪逸无度,气机郁滞,人体功能活动就会衰退。故起居养生要求劳逸结合。劳与逸的形式多样,而且劳与逸又具有相对性,甚至可以相互转化,如娱乐是逸,过度则转为劳,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生活起居。劳逸结合,相互协调,劳与逸可穿插交替进行,如劳动强度轻重要适宜,脑力劳动要与体力活动相结合等。

起居有常要求动静相宜中医学认为,神为生命之主,形为生命之基,强调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养生主张形神共养。起居养生要求动静相宜,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相宜,则形神共养。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我国古代养生家们都很重视起居养生的动静相宜,主张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养生名著《老老恒言》提到“闲暇散步所以养神”,睡前“绕室行千步,始就枕”,即以动求静,有助于快速入睡。晨起站桩静养,睡前摩腹擦足,一静一动,调气敛神。

劳逸结合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社会化用工;劳务派遣工;业务外包;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8-0158-03

随着经济全球化推进速度的日益加快,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工业化阶段,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规模不断增大,转移速度不断提高。社会化用工作为一种用工形式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国内不可缺少的用工形式。社会化用工的出现解决了原有用工形式中出现的企业效益低、资源利用低以及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备受国有企业的青睐。实行社会化用工可以使企业从繁重的经营事务中摆脱出来,集中更多的精力发展企业。

1社会化用工现状

多种用工方式是大部分电力施工企业所采取改善成本支出的重要手段,而苏逸公司采用的是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当前苏逸公司劳务派遣人员的用工现状存在以下五方面问题:

1.1学历不高,专业性人才少

1.1.1目前苏逸的138名派遣员工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1/3;具有相关电力资质的派遣员工仅有4人。

1.1.2电力施工企业是以人为资本的企业,是一个提供高技术、多工种、短周期、全方位作业的特殊工程服务,必须拥有大量的优秀人才,为此,人才培训与开发工作要围绕苏逸的经营目标展开。

1.2从事核心岗位工作人员少

在苏逸各个部门的员工分布中,劳务派遣员工大多都从事着工程施工、一线生产的操作岗位以及部分职能部门的一般性辅助岗位,从事着较多的基础的、可替代性工作,而在公司的核心岗位上和重要岗位上很少使用派遣员工。

1.3对企业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

劳务派遣公司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用人单位不直接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造成劳动者劳动关系和工作岗位分别属于两家单位的情况。在派遣的模式下,劳务派遣工与苏逸没有隶属关系,只是在短期内为公司服务。他们对用人单位没有很深的感情寄托,不同的用人单位,对他们来说只是不同的工作地点而已。公司与员工主要靠劳动合同来维系,缺乏公司与组织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公司与员工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加上派遣机构和用工单位在权益保障、薪酬定价、员工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使派遣员工与用工单位之间的心理纽带缺乏稳固性。

1.4职业通道不畅

目前苏逸实业公司对派遣员工缺乏有效的人才晋升、破格选拔、直签转正、轮岗转岗、学历资格与工资挂钩、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任职资格体系建立、竞聘上岗、职级评定、晋升通道等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未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工作目标考核机制,致使派遣员工安于现状,以至于难以与时俱进,跟上企业发展的需要。

1.5薪酬待遇低

1.5.1对薪酬的满意度低。派遣员工对自己薪水不满意的主要因素为工资上涨速度慢、受条件限制多以及薪水较低。因此,涨薪慢、涨薪难、薪水低就可能成为了派遣员工忠诚度低,离职率高的主要因素。

1.5.2薪酬设计不平等。在目前苏逸实业派遣员工的工作现状中,大部分劳务派遣员工与全民员工在同一岗位工作。客观地说,劳务派遣职工的工作能力和智力并不低于全民员工,在体力付出上他们自认为是远远大于全民员工的。但由于劳务派遣员工的工资水平不如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从而导致全民员工与劳务派遣职工之间的不对称性,这种薪酬待遇的不对称性极易诱发劳务派遣职工的心理失衡。

2社会化用工问题的改进思路

虽然在社会化用工形式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这并不影响该制度的推广与应用。只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不断提升,就能更好地规范社会化用工,解决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社会化员工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在企业用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对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减少人员数量

业务外包(outsourcing),或称劳务外包、服务外包、资源外包、资源外置等,它是指企业为了获得比单纯利用内部资源更多的竞争优势,将其非核心业务交由合作企业完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的迅速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苏逸公司现有社会化用工可以按业务类别适当地进行劳务外包。

2.2梳理岗位职责明确核心岗位

根据全国人大法工委给原劳动保障部的答复意见:用人单位一般应当在非主营业务的辅助岗位,存续时间不超过6个月的临时性工作岗位以及因原在岗劳动者脱产学习、休假临时不能上班需要他人顶替的工作岗位使用劳务派遣用工。对用工单位,这三种岗位以外的岗位适用劳务派遣用工,就将视同直接用工。基于上述的情况,苏逸公司尽早制定相关政策,开展试点,在社会化员工的管理上,探讨一条创新的道路。

2.3明确用工数量,控制派遣人数

随着国家加大国企的改革力度,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以后,社会化用工的管理将逐渐走向正轨。这就要求对派遣员工的管理也要因时而变,逐步向统一的用工制度过渡,逐步建立起一套切合实际的劳务派遣员工管理的文化,达到企业和派遣员工双赢的目的。

2.4尽快开展岗位分析,编制《岗位说明书》

岗位分析,又称工作分析,是指根据组织需要,并兼顾个人的需要,规定每个岗位的任务、责任、权力以及组织中与其他岗位关系的过程。它是把工作的内容、工作的资格条件和报酬结合起来,目的是满足员工和组织的需要。岗位分析问题其实就是组织向其员工分配工作任务和职责的方式问题,岗位分析是否得当对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满意感以及实施和提高工作绩效都有重大影响。

3对进一步加强社会化用工管理的思考

3.1加强用工风险的管控

3.1.1建立社会化用工风险预警机制。推行上下级定期谈心制度,用工单位领导随时主动地与下属的社会化用工沟通,客观评价他们的工作情况,共同探讨面临的问题,及时发现生产经营过程中来自社会化用工的风险,从源头抓起,变被动为主动。

3.1.2建立健全完善社会化用工风险处理流程,保证妥善处理危机。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做好突况的应急预案,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防患于未然。

3.1.3建立关心社会化用工。在福利、现场劳动保护等方面给予社会化用工更多的关心,有条件的用工单位可以通过赠送生日、节日小礼品等方式,增加社会化用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从而使其充分发挥自身才干,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

3.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盘活现有人力资源

3.2.1不断完善招聘流程和提高招聘质量。在每一次招聘活动结束后和试用期结束后,招聘人员应与用人部门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用人部门对应聘者的考察与满意度,并根据反馈信息对招聘的全部流程进行总结,寻找可以改进的方面,并在下一次招聘活动中进行改进。

3.2.2拓宽用人选人渠道,创新竞聘机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配置已逐步成为人才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人员计划调配方式的影响日渐衰微,深层次的体制成为影响电力企业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因素。在新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只有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和竞争策略,制定人才发展规划,深入挖掘内部人才潜力,拓宽外部人才引进渠道,才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因此,苏逸公司必须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狠下工夫,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采取有效的人才管理方法、方式从内部或从外部引进人才,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为苏逸服务,并不断地提高社会化员工的胜任素质。

3.3建立合理的薪酬模式,收入和业绩挂钩

薪酬是企业运用薪酬水平政策、结构政策、差别政策、增长政策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手段。虽然精神激励是企业建立激励机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物质激励仍是最重要的激励方式,特别是对社会化员工来说,他们工作的初衷,更多的是迫于生存的压力,对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是大多数人最主要的需求,因此,薪酬激励应该是派遣员工激励机制中的主要方式。

4结语

总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人文与理论相结合的管理科学,它包含了管理学、组织行为学、行政学等基本原理,本文在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新思路,为企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异.国有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商场现代化,2008,(2).

[2]孙建国.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改革[J].中国

电力教育,2008,(4).

[3]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市场分析与研究[m].北

劳逸结合的重要性篇3

五一劳动节演讲稿:以辛勤劳动为荣敬业爱岗勤奋工作“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是***总书记所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学习,使自己了解了辛勤劳动的内涵,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劳动的价值,更加崇敬各行各业辛勤的劳动者,也使我感到我们每个检察干警都应做到敬业爱岗,勤奋工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辛

勤劳动至少要包括这样几个内涵:一曰诚实。此乃“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其对立面是欺骗,弄虚作假。经济领域的制假贩假,政治领域的耍花架子,搞形式主义,虚夸浮报等,都是好逸恶劳的表现。二曰敬业。对待劳动和工作尽职尽责、精益求精。一个人懒的根源在于缺乏责任心、进取心和事业心,贪图安逸终究难成大业。三曰勤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热爱劳动的人必然十分珍惜劳动成果,珍惜财力和资源,精打细算,绝不会不计成本,挥霍无度。

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劳动史,是劳动,创造了历史,是劳动,改变了世界。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通过劳动,人类从愚昧无知的远古走向现代文明。“天道酬勤”。我们中华民族是以辛勤劳动着称的民族,凭借这种精神,创造了光耀世界的华夏文明。继往开来,同志告诫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在我们党领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相对落后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更不能贪图安逸,追求享受。即使祖国更富强了,人民更富足了,这种以辛勤劳动为荣的品德和精神,也决不能丢掉。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人才和创造的力量,而这一切最终都要靠劳动来实现。因此,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应该成为全社会的道德共识。

辛勤劳动作为一种传统美德,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动精神,永远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内容。劳动也没有贵贱之分,每一位劳动者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尊重。不管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复杂也好,简单也罢,只要为社会创造价值,服务于人民,就是光荣的,劳动者就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在共和国的史册上,记载着一串响亮的名字:赵占魁、王进喜、时传祥、蒋筑英、史来贺……他们是普通而平凡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但都以辛勤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

时隔几十年,祖国没有忘记他们,人民永远怀念他们。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辛勤劳动光荣,劳动精神永恒。

劳逸结合的重要性篇4

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劳动史,是劳动,创造了历史,是劳动,改变了世界。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通过劳动,人类从愚昧无知的远古走向现代文明。“天道酬勤”。我们中华民族是以辛勤劳动着称的民族,凭借这种精神,创造了光耀世界的华夏文明。继往开来,同志告诫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在我们党领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相对落后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更不能贪图安逸,追求享受。即使祖国更富强了,人民更富足了,这种以辛勤劳动为荣的品德和精神,也决不能丢掉。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人才和创造的力量,而这一切最终都要靠劳动来实现。因此,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应该成为全社会的道德共识。

辛勤劳动作为一种传统美德,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动精神,永远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内容。劳动也没有贵贱之分,每一位劳动者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尊重。不管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复杂也好,简单也罢,只要为社会创造价值,服务于人民,就是光荣的,劳动者就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在共和国的史册上,记载着一串响亮的名字:赵占魁、王进喜、时传祥、蒋筑英、史来贺……他们是普通而平凡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但都以辛勤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

时隔几十年,祖国没有忘记他们,人民永远怀念他们。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辛勤劳动光荣,劳动精神永恒。

但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不良思想的影响,有些人却滋生了好逸恶劳的思想,梦想一夜暴富,一夕成名。在他们眼里,劳动成了“没本事、愚蠢”甚至“下贱”的代名词,而坐享其成、不劳而获,利用手中权利吃拿卡要,索取财物,巧取豪夺却被视为“有能耐”。也有人开始把劳动分出三六九等,总想做自认为体面、轻松、舒适的工作,而对平凡、普通、繁重、艰苦的体力劳动避而远之。这不仅不能增加社会财富,反而污染社会风气,有损社会公德。

劳逸结合的重要性篇5

——劳逸结合过暑假

这次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暑假,你打算怎么过呢?是以“勤”为主,还是以“嬉”为主?

韩愈认为“业精于勤荒于嬉”,我不否定“勤”的重要。“勤奋才能出才干”。

著名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被老师视为差生,被学校开除,但经过勤奋努力,创造了1000多项发明。发明电灯时,为了寻找合适的灯丝,试验了一千多种方法,才找到了钨丝,制成了第一盏电灯。

所以,我不否认“勤”的重要,“勤”乃学生之根本,这个暑假应该多读书,多练笔。但是“勤”虽重要,“嬉”也不能忽视。

所谓“嬉”,指的是适当的玩耍,健康的游戏。

我们打个比方:如果一只鸟关在笼子里会怎么样?它没有了天空,没有了快乐,羽翼退化,就不会飞了。

学生也是一样的,不能“死读书”,应该读一个小时书,看一会儿新闻,玩一会儿电脑,打一会儿乒乓球,锻炼身体,有益身心。

劳逸结合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生命真谛本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84-01

记得我小时候总盼着能吃上一顿白面饭,拿着白面馒头去上学,这一愿望在我上初中就实现了。那时候有盼着能考上师范,结果这一愿望也很快被实现。在师范里又梦想着登上讲台,面对纯真无邪的孩子,可是工作以后,又盼着……奥,其实这一点在希腊神话和东方神话中都得到证明。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西西弗因为太固执、太原则,被大神愚弄到人间来受苦,并承诺他若能改变秉性,就让他重返天庭。他们要西西弗推一块石头上山。那天,西西弗都费了很大的劲把那块石头推到山顶,然后回家休息。但到了晚上石头又会自动地滚下来,第二天他又把那块石头往山上推。在他推石头上山时,大神都打击他,嘲笑他,告诉他石头又会自动地滚下来,如此将反反复复,无穷无尽。他们等着他屈服,等着他求饶。西西弗并不在乎这些,一心想着推石头上山。几天过去了,几个月过去了,大神们早已等得不赖烦回天庭嬉戏游乐去了。等他们兴尽归来时,人间已好几年过去了,如果换做别人,早就甩手不干了,可是,西西弗却偏不,他就是要和大神们一抗到底,绝不屈服。时间久了,他早已把大神们的符咒忘得一干二净了,却渐渐地喜欢上了推石头上山,把它看做是自己的责任和事业,他已不在乎石头是否会滚下来。因此当大神宣布解除符咒时,已不惊不喜,无怒无怨,仍然选择推石头上山,永住人间。这就是人生,西西弗所喜爱的人生。

无独有偶,在中国,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相传在月亮上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术而不专心修行,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吴刚便开始伐桂,但吴刚每砍一斧,斧子砍开的树的伤口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可他伐桂的决心丝毫不减。因此吴刚在月亮上常年伐桂,虽没有砍倒桂树,可为人们留下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生命真谛。

事实确实如此,生命中能不断坚持,奋斗不止的,虽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却总比别人站的更高,走的更远。远的如屈原陆游,近的有鲁迅朱自清等等,举不胜举。相反,即使你取得多大的成就,如不能继续坚持,不懈奋斗,也将功亏一篑,化整为零。典型的入李自成、洪秀全……

可人之为人,天生就有不可避免的惰性,总想着不劳而获,一劳永逸。也正是这种思想作祟,贪欲随之而来,杂念应用而生。铲之不尽的贪官污吏概源于此,此起彼伏,成群结队的又何尝不是呢?之说以横行天下,难当不是利用人天生的这种惰性吗?放眼天下各种,哪一种不是宣传不劳而获、一劳永逸,并借以达到自己的不良企图的呢?

人生本是苦海,生老病死,七灾八难再所难免,乃是人生常态,正如说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只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不断努力,不断奋斗,自然会乐在其中。还是那句话,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群,与人斗,其乐无群。可是,有很多人却丧失了这种斗志,准确说是准备丧失这种斗志,不相信人间正道是沧桑,一味的去寻求那种过分的安逸,无边的康泰,自然就误入歧途,不能自拔了。这也就正应了的召唤。因此,放眼当今社会,有权有势的贪赃枉法,尽最大限度的谋求一己之私,以满足自己无边的欲望,以求最大范围的不劳而获,一劳永逸。无权无势的明哲保身,寻求永世的安康长寿,百毒不侵,而最能满足他们的这一愿望,于是应运而生。

劳逸结合的重要性篇7

——“八荣八耻”学习心得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上述是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的“八荣八耻”。他特殊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正确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前提是全面理解和把握“八荣八耻”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每一个青年学生都应该牢固树立热爱祖国的观念,坚持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自觉的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无穷力量。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一位公民既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又是劳动者和服务者;既享受他人的服务和劳动成果,又为他人提供服务和劳动成果。主人翁的地位要求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承担服务他人与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所在。每一个青年学生,都要牢固树立人民的观念,把对人民群众真挚深厚的感情融入到学习中,融入到今后要从事的工作中。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科学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巨大源泉,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首先必然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一个崇尚科学的民族,必然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充满生机和活力民族。所以每一个青年学生必须养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劳动光荣,文化长久。劳动即是公民生存的手段,也是公民对社会、对国家应尽的义务。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要求每一个青年学生要坚持勤奋学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多做贡献。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团结互助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团结互助,就是要把各种力量凝聚起来、组织起来,同心同德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而奋斗。在不同意见面前,要心平气和,求同存异;在困难面前,要同舟共济,共度难关;在荣誉面前,要互相谦让,他人为先;出现了失误和挫折,要勇于内省,敢于承担。要提倡急他人所需,帮他人所难的团结互助精神,人人关心和帮助他人,处处尊重和爱护他人,促进社会安定事业发展。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必须依靠法律和制度来规范,也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来引导。而在人类的道德规范的体系中,诚信的理念是最重要的基本理念之一。诚信是立身之本、发展之道。所以作为青年学生的我们更应该以为自己的做人准则。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法制和责任理念,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遵纪守法是每个青年学生应尽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正如总书记所深刻指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作为青年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在学习中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做贡献。

作为青年学生的我们,要正确认识“八荣八耻”荣辱观,因为“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指路明灯,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八荣八耻”荣辱观具有具体的操作性: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规范的调节器,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的导向标,是社会成员综合素质提升的助推仪。不仅如此,“八荣八耻”荣辱观还具有深邃的思想性:它是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念的精髓所在,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优良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

中华道德发展的历程表明:以孟子“五伦”为标志,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宋代以“八德”为标志,形成了“以家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孙中山以新“八德”为标志,形成了“以国为本”的伦理道德观。这“三个为本”经历了三千年。分别成为不同时期道德教化的着重点,反映了不同时代及其发展对道德发展的必然要求。道德是历史的产物,又推动历史的不断进步。

劳逸结合的重要性篇8

 

一、问题的提出

 

如今,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1.37亿辆,全国有31个城市的汽车数量超过100万辆,其中北京、天津、成都、深圳、上海、广州、苏州、杭州等8个城市汽车数量超过200万辆,北京市汽车超过500万辆。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发生交通事故后,一些肇事者为了逃避处罚,不履行救助义务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越来越多,而一旦发生这种行为,对交通事故的受害方往往会造成更大的伤害。虽然我国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作出了规定,但《解释》对于逃逸的性质没有具体认定,对逃逸是否具有的时间、场所上的限制也没有做出具体阐释,导致在认定实践中交通肇事者是否具备逃逸情节时存在较大争议。同时,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本身在我国刑法现行规定下被认定为一种法定量刑情节,也就意味着逃逸行为要被刑法调整,前提必须是此次交通事故本身必须达到一人重伤的交通肇事标准。这种标准是否适合具体实践情况?笔者的答案是否定的。

 

二、交通肇事逃逸的构成要件

 

虽然学界对于交通肇事逃逸有不同的解读,但笔者此处谨引用《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对交通肇事逃逸的规定。《规定》第七十条做出了如下规定:“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按照此条文的阐述,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是行为人知道已经发生交通事故。从交通肇事逃逸的形成我们可以发现,交通肇事逃逸均在当事人主观上已经知道发生交通事故后出现的,如果发生了交通事故但当事人并不知道或根本没有发生交通事故,逃逸一说就不可能发生。而在这里,关键是如何对当事人主观上是否“知道”进行判定,按照刑法理论,“知道”分为“明知”和“怀疑”两种情况。“明知”,即当事人已经感知并确信发生了交通事故,在此基础上离开交通事故现场,这种情形在实践中较为常见,同时容易认定。反而是对“怀疑”的认定较为复杂。笔者认为,所谓的“怀疑”,即当事人在交通活动中,根据感知到的一些异常情形,意识到自己可能发生了交通事故。作为车辆驾驶人,无论是保护自己和保护他人,都应当在怀疑自己发生了交通事故的时候立即停车,迅速下车检查是否发生了交通事故,而不应该径直驶离现场。例如,某晚l0时许,驾驶员李某驾驶一辆装满货物的大货车(严重超载)在距其家不远的路段上高速行驶时,将一在马路边行走的行人带倒并被碾压当场死亡。驾驶员李某说当时突然感觉车辆抖动了一下并听到了一点异常声音,好像感觉撞了人,随即踩了一下制动(事故现场留有制动痕迹),但并没有停车查看,而是继续驾车回家,第二天早晨被警察查获。从这一案例来看,驾驶人李某当时已经怀疑可能撞了人,主观上应该可以认定为“知道”,但并没有履行停车检查义务,而是继续驾车离开现场。对案例中的情形应当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行为人的逃逸目的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在实践中,可能会发生以下的一些情况导致交通肇事人离开了事故现场,但是却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例如,交通肇事人在现场遭到受害人或者受害人家属、朋友的殴打,肇事人离开事故现场但及时报案并等待处理等。这些情况下行为人的行为不应认定为逃逸,原因在于主观上肇事人并没有逃逸的故意,肇事人认为,交通肇事逃逸逃避了肇事人对受害人的抢救义务与责任追究,如果肇事人没有故意逃避这两项义务,那么就不应当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应为故意。交通肇事逃逸在现有刑法体系下,一般理解为交通肇事后的一种法定量刑情节适用,属于交通肇事这一基本犯的加重量刑情节。然而笔者认为,在事实上,交通肇事逃逸是肇事人在交通事故发生后的又一个犯罪行为。如上文所述,交通肇事逃逸是“知道”交通事故发生,不履行抢救受害人义务、逃避责任的行为,那么相对于交通肇事的“过失”主观心态,交通肇事逃逸的肇事人主观上则是“故意”,侵犯了国家的交通安全管理秩序与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交通肇事逃逸为作为。首先解释刑法上作为与不作为的定义,作为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身体活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而不作为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作为的法定义务,并且能够履行义务却不履行的行为。”之所以笔者认为交通肇事逃逸的性质应为作为而不是不作为,原因在于:1、在纯正不作为中,作为义务是由法律所明文规定的,不作为的核心是违反法定义务而非道德义务,并且这里的法定义务是具有刑事强制性的法定义务。虽然《道路交通法》规定了交通肇事人有抢救受害人的义务,但是我国《刑法》并没有设置相应的不救助罪,因此也不能将交通肇事人的救助义务作为纯正不作为的法律义务根据。2、《解释》已经将交通肇事逃逸定义为“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事故现场”,那么就意味着肇事者没有逃离事故现场,没有逃跑这一积极的身体活动,则不能构成逃逸。同时,作为是违反刑法禁止性规范的行为,而刑法对于交通肇事逃逸加重处罚,就是一种禁止性的法律规范,规范内容为:不得在交通肇事后逃逸,违反规范内容则构成刑法上的作为。综上所述,交通逃逸的行为性质应当认定为作为。

 

三、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立法缺陷

 

从我国刑法现今立法现状来看,对于交通肇事逃逸的规制并没有单设罪名,而是作为交通肇事犯罪的法定量刑情节。但是,这一加重处罚的适用条件是行为人必须在交通肇事中是主要责任人,如果逃逸行为人不是主要责任人,那么就不会成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从而逃逸行为也无法获得刑法的规制。试想一下这种情形,在一起交通事故中,次要责任方(并不构成交通肇事罪)在肇事后没有受伤,但主要责任方受伤急需救助,次要责任方进行救助而逃逸,使得受伤的事故主要责任方死亡,这种行为无论是主观恶性还是客观后果上都与交通肇事逃逸无明显区别,但由于立法原因,现行刑法对于此种行为无法评价,客观上放纵了一些该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同时,按照我国刑法关于共犯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这也就决定了我国共同犯罪的前提必须是故意犯罪。然而,《解释》第五条第二款规定: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以及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该条规定了在交通肇事过程中指使肇事人逃逸以共犯论处,然而我们知道,交通肇事罪的行为人在主观上是过失而不是故意,根据刑法对于共犯的解释,过失犯是不能成为共犯的,且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明显属于一种故意行为,按照共犯理论也是不能成为交通肇事罪的共犯的。再次,成立共同犯罪要求犯罪人实施的是共同的犯罪行为,然而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虽然指使肇事人逃逸,却对交通肇事结果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与肇事结果也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存在,他们与肇事者的共同行为仅仅存在于交通肇事的事后行为上。显然,现行立法现状与司法解释关于交通肇事逃逸的不同规定导致我国刑法的共犯理论产生了冲突。

 

对于交通肇事逃逸是否构成独立的犯罪认识不一。现今刑法理论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独立行为说”。认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是独立的犯罪行为,应实行数罪并罚或按吸收犯处理。二是“罪后表现说”。认为逃逸是行为人在犯交通肇事罪后的一种表现,是交通肇事行为的继续,死亡是重伤后在特殊情况下的必然结果。行为人对被害人可能进一步引起的后果可能有希望或放任之心,但这一点没有与进一步的行为相联系,也就没有独立的意义;或者说逃逸的实质是行为人在趋利避害的心理作用下,使肇事结果进一步加重的条件。三是“分别情况说”。认为交通肇事犯罪的行为人在犯罪后逃逸并致被害人死亡,应当根据不同情形分别对待。如果是在过失支配下进行的,就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如果是故意支配下进行的,就是一个独立的犯罪行为。”在现行法律规定的框架下,上述三种主张均有一定的道理。但“罪后表现说”和“独立行为说”均只涉及逃逸的部分情形。而“分别情况说”则根据行为人逃逸时的主观罪过和客观方面的表现,综合进行分析认定行为的性质,能较全面地反映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各种情形。如果是在过失心理支配下的逃逸行为,实质上是一种犯罪后的表现,不是一个独立的犯罪行为;如果行为人在故意心理支配下,即明知被害人受伤严重不救助会导致死亡而逃逸,放任被害人死亡结果发生的,该逃逸行为就构成一个独立的犯罪行为。《解释》第6条规定:“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这一规定明确规定了肇事者在交通肇事后又对受害人实施加害行为,可以成立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解释》只解决了行为人交通肇事后又实施加害行为的定罪问题,对于实践中绝大多数的逃逸放任被害人死亡结果发生的行为的性质没有涉及。

 

四、交通肇事逃逸应当受刑法独立评价的必要性

 

首先,独立评价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有助于消解学界对刑法和《解释》的理论纷争。如上文笔者所述,我国刑法第133条只是将逃逸行为作为交通肇事的加重的法定情节进行规定,而并未将其独立作为一项犯罪。而《解释》对逃逸行为的规定则有不同,交通肇事致1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的,行为人的行为虽不具有《解释》第2条第2款第1至第5项的情形,但具有《解释》第2条第2款第6项的情形——“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则“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逃逸行为”在此处就成了一个定罪情节,是该交通肇事行为构成犯罪的一个要件。可见,根据《解释》的说法,交通肇事逃逸不仅是一个法定量刑情节,又是一个构成交通肇事犯罪的一个条件。如果不解决刑法与《解释》的理论纷争,会导致《解释》与刑法上关于犯罪行为论和因果关系论不相符合,因为根据刑法犯罪行为论,一个犯罪行为终了以后,随后发生的行为不能与犯罪终了前的行为并列成为犯罪构成要件,按照这个理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就不能成为《解释》中的定罪情节。根据因果关系,逃逸行为发生在交通肇事行为之后,逃逸行为也不可能为肇事行为的原因,从而不能推导出重大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交通肇事逃逸所“造成”。同时,《解释》关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规定也违背了对不能对同一行为重复评价的原理,如果将逃逸行为认定是交通肇事基本罪的构成要件(定罪情节),只按第一档法定刑处罚,那么对“致人死亡”则没有作出刑法评价,这显然不合理;如果认定为量刑情节并适用刑法第133条“因逃逸致人死亡”来处罚,则就出现了没有基本犯的加重犯。因此,将逃逸行为作为交通肇事罪的构成条件,不符合刑法犯罪构成理论,也与罪刑法定原则相悖。如果将逃逸行为独立出来,与基本犯罪分离,单独定罪处罚,则不存在重复评价的问题,也较好地避免了与犯罪构成理论及罪刑法定原则相抵触。

 

第二,独立评价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可以明确交通肇事方对于伤者的救助义务。如上文所述,在不能独立评价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时,要对“逃逸行为”进行处罚,就必须是在交通事故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的前提下,因为根据刑法基本理论,加重犯必须是在评价基本犯的前提下才能评价。一旦陷入这种逻辑,如上文所述,部分不构成交通肇事的交通事故伤者就得不到即时的救助,加重其所受伤害。《解释》只将“逃逸”局限于“行为人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而对于行为人单纯的不救助被害人的行为则不能认定为逃逸。这既不利于对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惩处,也不利于救助伤者。如果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独立出来,单独定罪处罚,则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对于逃逸放弃救助被害人的行为,就可以认定为犯罪。

 

第三、独立评价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有利于避免再次出现一些争议性的交通肇事罪案件。比如在四川的孙伟铭案件中,争议点就在于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到底是交通肇事的加重情节还是应当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此争议的出现原因就在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观方面为行为人故意,而交通肇事罪则为过失,而孙伟铭的逃逸行为致使他人重伤、死亡的主观心态为故意,所以最后对孙伟铭定罪罪名为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而如果将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独立评价,则能很好的避免就逃逸时行为人主观心态的不同选择不同罪行判定的情况。

 

五、对于设立交通肇事逃逸罪的建议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设立交通肇事逃逸罪对于司法实践还是刑法理论都是有必要的,并且国外的立法实践已经设置了交通肇事逃逸罪或相类似的罪名。例如,俄罗斯刑法典专章规定了危害交通安全和交通运输运营安全的犯罪,并在第265条规定中规定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罪:“驾驶交通运输工具并违反道路交通规则或交通工具使用规则的人员,在发生本法典第264条规定的后果时,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处三年以下的限制自由,或处六个月以下的拘役,或处三年以下的剥夺自由,并处或不并处三年以下剥夺担任一定职务或从事某种活动

 

的权利。”就立法来看,俄罗斯刑法典不仅把逃逸行为单独规定为罪,同对还对这种行为设置了资格刑。韩国把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单独规定为罪,且根据不同情况设置了加重处罚的情节。其在《关于特定犯罪加重处罚等的法律》第5条对犯交通肇事罪后逃走者规定加重处罚:“(一)以道路交通法第二条规定的汽车、原动机装置自行车或者轨道车等交通运输工具,犯刑法第二百六十八条之罪,该车辆的运输人员(以下称‘事故运输人员’)不按照救护被害人的道路交通法第五十条第一项之规定采取措施而逃走的,依以下情况分别加重处罚:1、致被害人死亡后逃走或者逃走后被害人死亡的,处元期或者五年以上劳役。2、致被害人伤害的,处一年以上有期劳役。(二)事故运输人员将被害人从事故场所转移而遗弃逃走的,

 

以下列情况分别加重处罚:l、致被害人死亡后逃走或者逃走后被害人死亡的,处死刑、无期或者十年以上劳役。2、致被害人伤害的,处三年以上有期劳役。”

 

笔者尝试从分析交通肇事逃逸罪的犯罪构成,提出对设置该具体罪名的建议。首先,笔者认为交通肇事逃逸罪可以这样定义:行为人明知或应知已发生交通事故,且行为人能够履行救助义务而不履行的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将交通肇事后逃逸定义为行为犯,只要行为人在明知或者应知发生交通肇事的情况下,能够履行救助义务而没有履行义务就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罪。交通肇事逃逸罪的犯罪客体与交通肇事不同,不再仅仅是交通运输安全,还包括特定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交通肇事逃逸之前的交通肇事行为已经侵犯了交通运输的安全,交通肇事逃逸最多能够认定为对交通运输安全侵犯的延续行为,这也就意味着对交通运输安全实际侵犯的行为仍是交通肇事行为,而交通肇事逃逸则是在交通肇事发生以后,肇事者依法负有抢救伤员和财产、保护现场、等候处理等义务,而由于其逃逸,导致这些法定义务的缺失,致使肇事的危害后果进一步扩大,更有甚者,导致被害人死亡的严重后果。交通肇事逃逸与交通肇事所侵犯的客体具有显著区别,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所侵犯的客体具有双重性质。

 

交通肇事逃逸罪的主体,笔者认为应当为一般主体,即凡是年满16周岁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以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并且交通运输人员和对交通事故发生有因果关系的非交通运输人员均可以成为该罪的主体。上文已经多次论述过,交通肇事逃逸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故笔者认为无论行为人在交通事故中是否负主要责任或是否为交通运输人员,只要与交通事故的发生具备因果关系,就具有相关救助义务,从而能够成为交通肇事逃逸罪的主体。

 

交通肇事逃逸罪的客观方面。结合上文论述,笔者认为交通肇事逃逸罪的客观方面有两个特点,其一,是行为人没有履行谨慎注意义务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不论行为人是否为主要责任人。这里的交通事故不应当要求达到交通肇事罪所要求的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程度,因为即使交通事故暂时造成的损害较小,仍存在因为行为人不履行救助义务而导致更严重损失的可能性。其二,行为人在交通事故发生后没有履行救助义务而产生了逃逸行为。这里的逃逸行为不止是单纯逃逸行为,也可以是移置逃逸。移置逃逸指的是这几种情况:1.明知受害人需要救助却不救助,反而将受害人移至难以被他人发现的位置;2.为了毁灭能证明是行为人自己造成交通事故的证据,利用暴力方法伤害或威胁受害人或目击者不能作证,然后逃离现场的行为;3.行为人迫于压力将受害人带离现场送往医疗机构,却在半途中将受害人抛弃逃离现场的行为。

 

交通肇事逃逸罪的主观方面。笔者认为,行为人在实施交通肇事逃逸时的主观心理状态应当认定为故意,因为其已经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却不履行救助义务,逃逸行为是在行为人主观控制下发生的。但对于逃逸行为是否会造成受害人遭受更加严重的损害,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可以认定为过失,也可以认定为故意。因为行为人的逃逸行为可能是因为惊慌失措从而放弃救助,从而导致受害人得不到救助受到进一步伤害,这时逃逸行为人对受害人遭到更严重伤害的心理状态属于过失,但在上诉所说的“移置逃逸”中,逃逸行为人对受害人遭到更严重伤害的心理状态则属于故意。

 

对于本罪的刑事责任问题,可以根据具体情节设置三档法定刑如:交通肇事后逃逸,情节严重的;因逃逸造成他人重伤或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因逃逸致人死亡的。通过独立评价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既能解决我国现有立法与司法解释之间的理论争议,又能规制交通事故行为人的行为模式,有效防止司法实践中对于不同情节的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不得不适用不同罪名的行为。

劳逸结合的重要性篇9

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概括精辟,寓意深刻,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反映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塑造社会主义公民和培育新型团场合格职工的精神指导。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进德修业,这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新一代兵团职工的基本要求。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人心的坚强纽带,是实现宏伟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全体公民为人处世的精神指南。目前,我们正站在实现“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新起点上,一定要从时展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激发全体公民特别是干部和青少年的崇高精神追求,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新一代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合格职工。

根据中央文明委的通知,一切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一切道德实践活动,一切社会行为规范,都要体现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融人经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贯穿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

联系师、团正在开展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实践,要教育引导党员、于部、职工群众成为建设新型团场的合格职工,必须在落实“八荣八耻”具体内容上下工夫:

1.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把热爱祖国摆在首位,强调“爱自己的祖国”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立场和方向。怎样热爱祖国而不危害祖国?对兵团人来说,就要知道什么是屯垦戍边,就要热爱新疆这块热土,就要维护社会稳定,就要促进民族团结。不说危害祖国的话,不做危害祖国的事。

2.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这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人都要有服务他人的思想,这是对中华民族美德的继承和发扬。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人民群众。要牢记总书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和“党的最大危险是脱离人民群众”的教导,要切实关心群众疾苦,要善于帮助职工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凝聚民心。

3.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把崇尚科学纳入到社会主义荣辱观之中,实际上是把崇尚科学作为一种价值提升到整个社会的道德层面来加以肯定,影响深远。党员、干部要成为爱学习,有知识,爱科学,用科学,懂经营,会管理的模范,带动职工群众学文化、练技能,提升队伍整体素质。现在我们团场新职工大多来自落后的农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与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要求不适应,必须加强教育引导,提升整体素质。

4.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要教育职工群众树立勤劳致富的思想,摒弃好逸恶劳的观念,要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没有付出就一定不会有收获。尽管有时付出很多,却不一定获得理想回报,但是,凡有收获的人都付出过辛劳。

5.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团结互助原本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固有价值观,而当前社会则更多地强调竞争、注重利益、崇尚独立,这本身有其合理性,但一味强调竞争、利益、独立,往往会在人们之间造成隔膜,乃至于出现一些令人心寒的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的现象。个别人常随手把垃圾丢到别人的自行车筐里;雷锋精神3月来,4月走。一首“门对门我们住在一起,楼挨楼我们都是邻居;窗连窗我们天天见面,心贴心我们胜过亲戚……”的邻居节之歌,唱出了团结互助邻里和睦的心声。

6.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诚信缺失现象已成为当今社会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在校园里作弊、抄袭、学术腐败、学生拖欠助学贷款,在集贸市场缺斤短两、以次充好。可怕的是,不少人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一些个人和企业不以诚实守信为荣,反以为耻,恶意违约、逃税骗税。这些失信行为不根治,不仅败坏民风,造成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会扰乱秩序,破坏社会和谐。

7.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党员干部,职工群众遵纪守法应是为民之本,但是,有的人在个人利益与之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就把党纪国法抛在脑后了,说出格的话,干出格的事。中纪委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坚守法律底线,筑牢道德防线,自觉树立清廉之风。在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过程中,职工群众也要增强法律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劳逸结合的重要性篇10

劳动一词是什么意思呢?它是指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过程。在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我们的__同志提出“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是对所有劳动者的充分肯定和鼓励。一起来看看五一劳动节主题国旗下演讲稿最新精选5篇,欢迎查阅!

五一劳动节主题国旗下演讲稿1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劳动最光荣》。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5月1日要放假,可是大家知道它到底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要放假为什么要举国欢庆呢?

“五一”节其实就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的节日。每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都成为我们赞美劳动者、歌颂劳动的节日。

我们现在还是小学生,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首先应当牢记自己的学习使命。培养高尚的情操,掌握丰富的知识,学会更多的技能,为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劳动者打下坚实的基础,知识就是力量,今天我们学会的知识越多,将来就能为祖国、为人民作出更多的贡献。

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在家里,自己的一服自己穿,自己的床铺自己叠,自己的书包自己理;在学校,积极打扫卫生,时刻保持换进的整洁;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

我们要珍惜劳动成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浪费每一粒米、每一的水、每一分钱。

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劳动的人。劳动最光荣,劳动的人最美。无论是白领还是农民工,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清洁工,他们都是光荣的劳动者,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

我们的幸福生活来源于父母的日夜操劳,来源于老师的辛勤工作,来源于全社会广大劳动者的共同奉献让我们向他们致敬向他们问候!祝他们“劳动节快乐”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五一劳动节主题国旗下演讲稿2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晚上好:

在此五一劳动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大家有幸聚在了一齐,在那里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劳动者最光荣》,因为公司成立至今所取得的各种成绩都是公司上下每一位员工辛勤劳动的结晶,因此我赞美劳动,赞美劳动者,劳动者是最光荣的!

记得上小学时,老师教会了一首《劳动最光荣》的歌曲,最喜欢其中的那句幸福的生活在哪里?要靠劳动来创造。那时候只把劳动简单的理解为劳作,局限于每周一次的劳动课。多年以后,成长为了千万劳动者中的一员,才深深体会到生活的多味,劳动的艰辛。劳动是汗水,是欢笑;是苦涩,是甜蜜;是给予,更是幸福。有一分劳动,就有一份收获。你给生活付出了多少耕耘,生活就会回报你多少果实,你就会拥有多少快乐与幸福,对于企业也是如此。

年月日,公司成立,至今已经有年了,随着公司拓宽国际、国内市场力度的不断加大,公司以依托当地资源优势迅速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思路。

公司一年一个台阶,每年都有进步,从而构成了这天的风貌,这些是各级管理者、基层员工的汗水所铸就而成的。大家都还能够记得在尘土飞扬的五月,为了使iso9000体系和haccp体系在公司顺利运行,各部门体系管理人员召开会议修订文件,基层员工学习培训,填写记录,多少人为此忙的心力焦淬。设备技改的六月,为了使设备更适合生产加工,各位工程师前后论证,研究方案,技改人员为了不误产期,争分夺秒的进行装机调试。烈日炎炎的七月,电机24小时不停的轰鸣着,车间里蒸汽腾腾,但是各位操作人员仍然监守自己的岗位,原料人员不停奔波,为了保证均衡供料而日夜不眠,化验人员认真细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反馈准确的检验结果,以便于操作人员及时调整参数,保证产品的质量,叉车也在场区内马不停蹄的运转,大家都为生产合格杏浆而作出各自的努力。收获季节的八月,查验发货人员冒着烈日,在场区内检查成品包装。以确保每一桶发出的产品都是合格的。正是有了这么一批优秀的劳动者在奉献,才能走到此刻。只要我们公司全体员工共同努力,自助者天助也,我们必定能够勇往直前!双手是用来劳动的,劳动帮我们创造幸福的生活。有很多人们默默无闻的靠自己全部的力量去拼搏、去进取、去创造。

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没有声名显赫的地位,他们同样享受着劳动带来的快乐和幸福,甚至还要充实,因为幸福不仅仅仅只与物质有关!

劳动者是光荣的,劳动着是幸福的!作为公司的一员,我们更加能够深切的体会到这一点。

五一劳动节主题国旗下演讲稿3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是___总书记所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学习,使自己了解了辛勤劳动的内涵,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劳动的价值,更加崇敬各行各业辛勤的劳动者,也使我感到我们每个检察干警都应做到敬业爱岗,勤奋工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辛勤劳动至少要包括这样几个内涵:一曰诚实。此乃“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其对立面是欺骗,弄虚作假。经济领域的制假贩假,政治领域的耍花架子,搞形式主义,虚夸浮报等,都是好逸恶劳的表现。二曰敬业。对待劳动和工作尽职尽责、精益求精。一个人懒的根源在于缺乏责任心、进取心和事业心,贪图安逸终究难成大业。三曰勤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热爱劳动的人必然十分珍惜劳动成果,珍惜财力和资源,精打细算,绝不会不计成本,挥霍无度。

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劳动史,是劳动,创造了历史,是劳动,改变了世界。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通过劳动,人类从愚昧无知的远古走向现代文明。“天道酬勤”。我们中华民族是以辛勤劳动著称的民族,凭借这种精神,创造了光耀世界的华夏文明。继往开来,毛泽东同志告诫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在我们党领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相对落后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更不能贪图安逸,追求享受。即使祖国更富强了,人民更富足了,这种以辛勤劳动为荣的品德和精神,也决不能丢掉。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人才和创造的力量,而这一切最终都要靠劳动来实现。因此,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应该成为全社会的道德共识。

辛勤劳动作为一种传统美德,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动精神,永远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内容。劳动也没有贵贱之分,每一位劳动者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尊重。不管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复杂也好,简单也罢,只要为社会创造价值,服务于人民,就是光荣的,劳动者就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在共和国的史册上,记载着一串响亮的名字:赵占魁、王进喜、时传祥、蒋筑英、史来贺……他们是普通而平凡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但都以辛勤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

时隔几十年,祖国没有忘记他们,人民永远怀念他们。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辛勤劳动光荣,以自觉的行动树起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道德风范。其次,全体检察干警要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腐蚀,筑牢拒腐防变思想堤坝。“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在当今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各种腐败现象不断膨胀和漫延,使得检察人员也面临了形形色色的考验,我们要向先进典型方工、吴顺海、刘邦闹学习,清正廉洁,在工作、生活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经受住金钱、权力、人情和各种利益的考验和诱惑,用辛勤劳动的汗水去洗刷思想污垢,鄙弃追求享乐、贪图安逸的错误思想行为,做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典范,使自己永远配得上人民检察官的光荣称号。第三,要进一步坚持勇于探索改革、不断开拓创新的作风。检察工作要改革,要发展,是要付出艰苦的劳动的。我们要努力克服目前少数干警中存在的安于现状、精神不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注意学习新知识、不认真开拓工作新局面、靠老办法、老经验“吃饭”等不良习性,使全体干警都振奋精神,不断提高学习与工作自觉性,拓宽视野,尊重客观规律,积极探索检察工作发展的新观念、新思想、新路子、新机制,使检察工作不断适应新形势大发展。

五一劳动节主题国旗下演讲稿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时间如流水,转眼间就到了5月份。5月的第一天,我们就迎来一个伟大的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在这一天我们讴歌劳动,赞美劳动者,我们在劳动中唱响五月的赞歌!

每次过“五一”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初中学到的那篇杨朔的《荔枝蜜》:“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我们讴歌劳动,是为了记取过去,我们崇尚劳动,是为了开创未来。放歌新世纪和美好的春天,我们讴歌劳动,歌唱祖国的美丽河山,展示劳动者的风采。祖国的大花园中到处都是我们勤劳的蜜蜂.

近年来“劳动光荣”价值观受到挑战。一些人由此变得很浮躁,一直在寻求机会“搏一搏”,痴想哪天一觉醒来就变为富翁。“一夜暴富”确实存在,但概率极小。人活着不能“守株待兔”,而是要奋斗。

从人类社会来说,不管什么制度,基础还是劳动创造世界。有了人们的体力脑力支出,才有财富产生的可能。至于非劳动收入只不过是人类剩余的价值的分割而已。无论什么情况,无论哪个年月,我们都要坚信“劳动光荣”。

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财富。尊重劳动就是尊重人本身。在当今的时代,强调尊重劳动应克服片面性,既重视创造性的复杂的智力劳动,又重视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劳动,使各种劳动有机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

一个人的劳动态度、习惯、能力,以及对劳动的认识,对劳动成果的珍惜意识,对劳动创造幸福、劳动创造一切的理解,对劳动光荣,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认识程度,但却往往是检验这个人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的有效标准。

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都来发扬勤劳勇敢的精神,为真理我们团结斗争,经风雨意志坚韧。辛勤劳动建设自己的国家,我们的力量无穷会像海涛奔腾,祝愿我们得祖国永远光辉灿烂,永远繁荣昌盛!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五一劳动节主题国旗下演讲稿5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辛勤劳动至少要包括这样几个内涵:一曰诚实。此乃“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其对立面是欺骗,弄虚作假。经济领域的制假贩假,政治领域的耍花架子,搞形式主义,虚夸浮报等,都是好逸恶劳的表现。二曰敬业。

对待劳动和工作尽职尽责、精益求精。一个人懒的根源在于缺乏责任心、进取心和事业心,贪图安逸终究难成大业。三曰勤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热爱劳动的人必然十分珍惜劳动成果,珍惜财力和资源,精打细算,绝不会不计成本,挥霍无度。

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劳动史,是劳动,创造了历史,是劳动,改变了世界。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通过劳动,人类从愚昧无知的远古走向现代文明。“天道酬勤”。我们中华民族是以辛勤劳动著称的民族,凭借这种精神,创造了光耀世界的华夏文明。

继往开来,毛泽东同志告诫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在我们党领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然而,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相对落后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更不能贪图安逸,追求享受。

即使祖国更富强了,人民更富足了,这种以辛勤劳动为荣的品德和精神,也决不能丢掉。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人才和创造的力量,而这一切最终都要靠劳动来实现。因此,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应该成为全社会的道德共识。

辛勤劳动作为一种传统美德,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动精神,永远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内容。

劳动也没有贵贱之分,每一位劳动者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尊重。不管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复杂也好,简单也罢,只要为社会创造价值,服务于人民,就是光荣的,劳动者就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在共和国的史册上,记载着一串响亮的名字:赵占魁、王进喜、时传祥、蒋筑英、史来贺……他们是普通而平凡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但都以辛勤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

时隔几十年,祖国没有忘记他们,人民永远怀念他们。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辛勤劳动光荣,劳动精神永恒。

但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不良思想的影响,有些人却滋生了好逸恶劳的思想,梦想一夜暴富,一夕成名。在他们眼里,劳动成了“没本事、愚蠢”甚至“下贱”的代名词,而坐享其成、不劳而获,利用手中权利吃拿卡要,索取财物,巧取豪夺却被视为“有能耐”。

也有人开始把劳动分出三六九等,总想做自认为体面、轻松、舒适的工作,而对平凡、普通、繁重、艰苦的体力劳动避而远之。这不仅不能增加社会财富,反而污染社会风气,有损社会公德。

坚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我们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负有更为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官风正则党风正,党风正则民风清。结合我院工作和当前开展的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活动,全体检察干警要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做到:

首先,立足本职,尽职尽责干好工作。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认为自己的岗位不如意,体现不了自己的价值而不积极工作。要履行好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各项职责,不论自己在哪个部门,干什么工作,都要热爱它,不搞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不务虚名干好它。以自觉的行动树起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道德风范。

其次,全体检察干警要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腐蚀,筑牢拒腐防变思想堤坝。“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在当今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各种腐败现象不断膨胀和漫延,使得检察人员也面临了形形色色的考验,我们要向先进典型方工、吴顺海、刘邦闹学习,清正廉洁,在工作、生活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经受住金钱、权力、人情和各种利益的考验和诱惑,用辛勤劳动的汗水去洗刷思想污垢,鄙弃追求享乐、贪图安逸的错误思想行为,做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典范,使自己永远配得上人民检察官的光荣称号。

第三,要进一步坚持勇于探索改革、不断开拓创新的作风。检察工作要改革,要发展,是要付出艰苦的劳动的。我们要努力克服目前少数干警中存在的安于现状、精神不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注意学习新知识、不认真开拓工作新局面、靠老办法、老经验“吃饭”等不良习性,使全体干警都振奋精神,不断提高学习与工作自觉性,拓宽视野,尊重客观规律,积极探索检察工作发展的新观念、新思想、新路子、新机制,使检察工作不断适应新形势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