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的传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1:33

民族文化的传承篇1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音乐教育

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必须以学校音乐教育为主渠道

教育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学校则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场所。学校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具有选择性,经过这种选择性的过滤,音乐文化的基本内核和系统性得以保存,从而保证了具有不同民族风格的音乐文化在延续和传承过程中的相对稳定性。因此,音乐教育作为民族音乐文化得以再生与繁衍不可或缺的工具,应以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为己任。长久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基本沿袭欧洲专业音乐教育的体制,加上城市文化的强势挤压以及应试教育的急功近利性,民族音乐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缺少话语权,学校音乐教育虽然包含部分民族音乐内容,但其地位在整个音乐教育中很不明确,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被忽视以及学校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文化相互分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必须改革现有学校音乐教育

当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一直沿用传统的课程设置,有关民族音乐课程的设置在我国学校教育中比例较小,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加之受“欧洲音乐中心论”长期对我国音乐教育体制的影响,作为文化传承主渠道的学校音乐教育必须破除以西方音乐为中心的教育状况,在教育多元化理念的指引下进行改革。一是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民族音乐教学内容。加大民族音乐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增加中国传统音乐乐理、和声以及传统声乐、器乐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等方面课程,把民族音乐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声乐教学中,让学生多演唱一些民歌,观看优秀民族歌剧;视唱练耳教学中,增加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的比例,让学生多积累民族音乐语言;音乐欣赏中,多赏析中国传统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曲目和作品;和声课上,多解析一些民族调式,做一些民间曲调习题,等等。二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注重民族音乐的地方性、民族性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立足校本教研,开发乡土音乐资源,将本地富有特色的民间舞蹈、地方戏曲、器乐品种等进行发掘、整理,利用校本科研力量编撰教材,将民族音乐精品转化成系列化的乡土音乐教材进入学校教育;另外,应选择民族风格鲜明,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典型作品,也可以把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以当下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形式进行演绎,多途径、多方法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三是民族音乐课程应选择部分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内容催人上进的优秀曲目,吸引学生喜爱民族音乐文化,并从中获得美育的启迪。同时要善于探索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效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以其直观、即时、互动的特点为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活动增添魅力,把声音、图片、影视片段与动画等元素引入民族音乐教育,更好地还原民族音乐的历史语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其对民族音乐理解。

三、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生态环境支离破碎是一个客观事实,要使已经十分恶劣的文化生态环境恢复到原来状态已不可能。因此,对民族音乐文化一成不变地保存和继承也是不现实的。民族音乐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文化语境下,健康的文化生态应是“多元的、富于建设性的、生生不息的”。只有传统文明与当代背景有机融合,东、西方文明相互沟通,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民族音乐文化才能成为一种为人们所共享的音乐文化,进而获得人们的认同,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在不损害原生态风貌的基础上,寻找那些尚存民间、不为了解的真正的原生态民族音乐,进行整理和抢救。另外,应充分考虑民族音乐接受者的心理感受和实际需求,从民间寻根,从兄弟民族和国外音乐文化中借鉴技巧和艺术手段,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加工与创新。如:我国著名音乐家刘天华就有效借鉴小提琴技法和西方曲式,创作了优秀的二胡作品《光明行》等;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采用了西洋乐器小提琴和外来的协奏曲形式,以我国越剧唱腔为素材,在乐曲中运用了戏曲音乐散板、摇板等表现手法,在演奏中又大量使用了中国特有的音腔润饰法,将民族乐器二胡的演奏技法运用于小提琴演奏中。这些东、西方音乐文化的相互借鉴,使这两部作品成为中国音乐文化宝库的经典,对促进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民族文化的传承篇2

传播美的文化

作为中国化妆品领军企业的伽蓝集团,先后创立了美素、自然堂、雅格丽白、医婷四个个性鲜明的品牌,如今,伽蓝建立起各类零售网络23800多个,覆盖全国所有城市、县城及一万多个城镇,在百货商场、Ka卖场、超市、化妆品店、药房中均设有品牌专柜,市场份额持续扩大,已成为中国市场业务规模和增长速度均居于领先地位的行业领跑者。

伽蓝将东方生活艺术和价值观的精髓传遍世界,为消费者提供爱不释手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世界一流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帮助消费者实现更加美好快乐的生活!这是伽蓝肩负的使命。伽蓝的愿景,是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具有稳定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世界级消费品企业,让员工、合作伙伴、各利益相关者的事业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基业常青。为达成这一使命和愿景,伽蓝及其伙伴在秉持诚实、正直、信任、进取心、主人翁精神这五个基本价值观的同时,共同坚守“合作共赢、快乐共享”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以此作为公司发展的内在动力。

2011年2月,作为国内首家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的民营企业,伽蓝集团捐助100万美元,以“传播美的文化”为主旨,共同开发并实施创新性的公益模式,以帮助少数民族群体通过保护与发展当地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创造替代性生计,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从而促进这些地区的文化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礼赞格姆女神恩赐,共襄摩梭盛大节日

泸沽湖畔的摩梭社区是中国迄今最后一片仍保留母系社会传统风俗的区域。作为摩梭女儿国最高保护神——格姆女神受到摩梭人的敬拜,每逢9月10日(农历七月二十五日),被视为格姆女神化身的格姆女神山(又名狮子山),会迎来摩梭人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转山节”。这个始于唐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摩梭重大节日里,来自各个地区的摩梭人将身着盛装朝拜他们最崇高的女神,人们纷纷把准备好的“风马旗”布条拴在树上,喇嘛们坐成几排吹响长号和锁呐,那些不断向着狮子山最高峰攀岩迈进的背影、那种对山水自然虔诚礼拜的壮观场面、以及在山脚下欢乐自由的年轻摩梭男女载歌载舞的画面,让人感动难忘,我们不仅用相机记录下这一人与自然最纯粹质朴的和谐美景,也跟随着摩梭人虔诚的脚步将经幡挂在山顶,经筒上的箴言碰撞着我们的心,祈愿这些善良淳朴的人们可以喜乐安康。

探访摩梭织女,守护民族文化之根

在摩梭母系大家庭中,享有最高权力及地位的人是祖母,负责着全家人的生活。由于大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同血缘的亲属,加之摩梭人道德观念中极强的崇母敬舅意识,使得摩梭人际关系异常亲切和睦,尊老爱幼,谦恭礼让,很少发生纠纷。男子豪爽庄重,女子敦厚多情,老有所养,少有所托,形成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

摩梭人世代以种地、织布为生,农闲时,摩梭妇女会在自家的屋檐下编织,她们被亲切地称为“摩梭织女”,而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摩梭手工纺织品,长期以来深受中外游客喜爱。近年来,由于受到大批量的机织纺织品、原材料上涨等因素的冲击,摩梭手工纺织品的销路一直差强人意,加之山路崎岖交通闭塞、缺乏现代管理理念和人才,使得世居大山深处的摩梭人生活多年来一直未有改善,手工纺织技艺的传承更是岌岌可危。

“如果围巾卖不出去,就没钱去买织布用的棉线,这直接导致了织织停停,停停织织的尴尬现状。”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以摩梭手工纺织技艺为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少数民族文化。2011年2月伽蓝集团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签订为期4年的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启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项目”,携手致力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先后建成了云南丽江摩梭手工纺织示范基地、海南五指山黎锦纺织示范基地、湖北土家族西兰卡普示范基地。其中,摩梭手工纺织发展项目被确定为首个试点的公益项目。

在项目开展以来的1年多以来,项目工作有序开展并取得了长足发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以及国家民委、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等相关政府机构、伽蓝集团分别通过邀请专家考察、义卖筹款、组织纺织技能培训、员工志愿活动、慈善助学、建立社区等多维度、全方面的公益举措,稳步推进了项目的开展,为当地手工纺织的发展做出了十分积极的尝试和努力,并取得令人满意的初步成果。当在专家指导下完成的各式各样新式围巾及纺织衍生品展示在媒体记者的面前时,大家都为这极具民族特色但又不失现代时尚元素的作品而连连称奇。

我们在伽蓝集团的带领下走访了当地手工纺织的代表——阿七独支玛,通过与这位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面对面沟通、交流,大家了解到了很多摩梭手工纺织现今的发展情况、面临的困境,并积极讨论与出谋划策共同探究今后的经营发展之道和未来的发展之路。被大家亲切的称呼为“阿七妈妈”的阿七独支玛介绍当时从事手工纺织的妇女的人数,是从最初的自己独自一人到后来的10人,并随着她的无偿培训的持续努力下,人数发展至25人直至现在的926人,中间历经许多无法想象的困难和窘境,现在接受过阿七妈妈培训的妇女覆盖了包括摩梭、彝族、普米族和周边很多少数民族的妇女。阿七妈妈说为了更好地配合不能定期来学习纺织的妇女的时间,她牺牲了自己的时间和工作,为随时上门求教的妇女进行培训,有时一次培训一个人,有时一次培训两个人,但是不管几个人,阿七妈妈都十分乐意为远道而来求教的妇女提供食宿,并手把手地教授她们,直到学会为止。她们临走时阿七妈妈还为她们提供纺织原料,如果今后织出的成品没有销路卖不出去,阿七妈妈还会帮助回收,即使织品的品质有时无法达到要求,她也会义无反顾地买下来,因为她觉得只要她们愿意学,她就是再辛苦,拿自己的钱去补贴,也是十分高兴的。她说:“最大的希望是让村子里每一个女人都有事情做,都有一点收入,孩子们都能上学,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样下一代就能过上更好的日子。”质朴的话语、真挚的情感让走遍中国各地的我们也十分的动容。

民族文化的传承篇3

关键词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危机传承策略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简单来说,指的就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和生产实践中积累并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体育内涵与外延的文化形式。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然而,随着近些年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却出现了传承上的危机,呈现出了日渐衰微之势,并因此影响到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化发展和我国民族文化基因的顺利承续。由此可知,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如何确保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鉴于此,本文就针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危机与传承策略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借此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危机

首先是传承基础和传承环境的消逝。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生活习俗和生产方式,孕育出了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然而,如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更多的是在娱乐表演的层面,再加上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使得具有耐力和毅力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人急剧减少,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状况。除此之外,现代生活方式和物质消费方式以及生活和生活观念的改变,也使得很多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活的环境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很多民族的文化在无形中就逐渐出现了消亡和流变的问题,而在这其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是较为严重的一种。

其次是外来竞技体育文化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带来的冲击。外来竞技体育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日常生活中篮球、排球、羽毛球、健美操等运动广泛流行,而太极拳、武术散打、舞龙舞狮等运动却十分少见,年轻人的体育活动内容几乎被全部西方体育运动项目所占满,外来竞技体育文化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已经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这样的情况使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更是举步维艰。

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策略

首先,要注意构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新模式。在以往的发展进程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主要模式是以家庭为主的,然而,随着现代社会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基础和传承环境的消逝,这种以家庭为主的传承模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甚至出现了传承终端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要确保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顺利传承,其中最为首先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传承机制和传承方式,建立起一个新的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模式。而要确保新的传承模式的科学构建,一方面要注意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现代社会不同人群的体育需求,尽可能的激发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参与兴趣和传承热情;另一方面,在构建新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模式时,要注意大胆尝试现代化的理论和技术,以实现对原有传承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其次,要注意推进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在此基础之上,逐渐完善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例如:要注意结合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城乡地区有针对性的建设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活动场地和场馆,并通过配备专业指导员的方式,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最后,重视学校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学校不但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组织开展体育活动,传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要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应注意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在加大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挖掘和研究力度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和优化符合学校体育教学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的方式,让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逐渐进入学校体育教学之中,通过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青少年学生中的传承。

参考文献:

民族文化的传承篇4

关键词: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同胞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多姿多彩民族文化。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用舞蹈的艺术形式,承载着各族人民群众对生活热爱的思想情感及美好愿望的寄托,在人民的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民间舞蹈在形成和发展中,诸多方面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并在舞蹈文化内涵以及舞蹈动作等方面或多或少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风貌。通过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我们对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又可得到进一步地了解。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体现了一个民族精神,是一种"人类活态文化财产"。所以说,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就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延伸。

一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受新文化的冲击而濒临消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文化观念自然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带动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不断改革及更新。由于新文化的冲击,本民族传统文化势必会受到影响而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濒临消亡。比如说我国的"四筒鼓"舞蹈,其起源于东北农村,是一种存在于葬礼上的舞蹈,自娱性较强。但近些年来,为节约土地资源,我国大力实施火葬,使这种存在于葬礼上的舞蹈也慢慢消失现"四筒鼓"舞蹈只存在于偏僻的乡村。另一个是受到外来强势文化的影响而面临同化的威胁。随着各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现讲究的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文化大融合。如今网络已遍布世界各地,各国人民以及各族人民在利用网络进行相互沟通与交流的同时自然也会带来文化的相互融合,且这种文化大融合趋势已越来越明显。在受到外来强势文化的影响下,一个民族要想保护其传统文化已变得越来越困难,我国不少民族传统文化已面临同化的威胁。比如说我国的"水鼓舞",其是我国德昂族为祭祀而进行的舞蹈,一般多出现祭神活动或是泼水节。但由于受周边汉族及傣族强势文化的影响,其已慢慢被同化而被傣族的"嘎秧"舞所替代。

二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

面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濒临消亡及同化的现状,为保护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我们必须对其进行传承。通常来说,现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环境传承;另一种是群众传承;还有一种是社会传承。

环境传承是指通过特殊的环境及气氛,让人们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本质及魅力,在对本民族舞蹈风格进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将本民族特有的民间舞蹈文化展现于传统节日或是祭祀活动当中,使人们能够将本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行传承。民间舞蹈本身就具有群众性,其表演者就是参与活动的人员,因此其传承是发生于一种特定的环境下的。如东巴舞蹈,其是纳西族特有的民族舞蹈,通常多出现于民俗节日或是祭祀活动,而本族人民自然也可借大祭风或是祭天等活动将东收舞进行传承。

群众传承是指在群众当中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行传承。现群众传承的主要方式有家族传承及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又由父子传承及叔侄传承构成。由于亲情关系,家族传承受外界影响较少,传承内容相对纯正,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更好传承。比如"跳菜"舞,其是南涧彝族的特色民间舞蹈,其传承方式就是家族传承,也正是因为家族传承,其才得以流传至今。师徒传承是最为常见的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方式。师徒传承虽没有亲情的联系,但其进行传承的范围更为广阔,不同传承师者门其指导方式不同,使得传统舞蹈文化能不断吸取新的知识,从而补充传统民间舞蹈文化。比如"四筒鼓"舞蹈,其就是以师徒传承方式而使其得以发展并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社会传承是指利用社会力量来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行传承的方式。我国向来主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因此对于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也倍加重视。现我国已设立各种研究机构以研究并保护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如2002年,我国东巴研究院联合云南民族大学设立了"纳西族语言文字学和东巴文化"本科班。以社会传承的方式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行传承。

三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

1.在传承中发生改变。随着我国经济形态的转变以及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在很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且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地区,其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进行传承的过程当中势必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一定的改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其保有的本民族的"土风味",同时也会注入一定的商业元素。因此必然会进行适当的改编及加工。如云南的傣族,其在表演傣族特色舞蹈的基础上还加入了其他民族的元素,形成了很多优秀的新时代特色舞蹈,比如《雀之灵》、《水》等。

2.在保护中获得发展。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来说,传承的前提是保护,而保护又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现人们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视度已越来越高,很多地方政府专门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护当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有些还以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来进行保护。

3.在同化的过程当中树立自己的特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人们已进入信息时代。通过网络,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而针对于传统文化方面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不少民族通过吸取及借鉴的方式使本民族文化得以发展,同时也让各民族舞蹈文化呈现出趋同的状态。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为在民族民间舞蹈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势必也会作出更大的努力,以突显出本民族的特色。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由于经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大融合,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不免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及影响。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我们不能迷失自我,要传承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分析国际形势,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吸取并借鉴外来文化的精华,给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发展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民族文化的传承篇5

关键词:全球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其传承与发展势必影响到整个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探究成为当代学者和社会各界的研究焦点对象。但是在全球化的发展下,传统体育文化在理论体系,思想价值体系等方面受到了西方其他体育文化的影响,也因为现代化体育文化的繁荣出现了某些不适应的情况。想要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我国传统的体育文化,必须要从意识上重视起传统体育文化,以长远的眼光、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世界体育文化,在坚持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精神不变,独特性不变的情况下,积极拥抱西方其他体育文化,重新构建并完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系,使得传统体育文化朝多元化、世界化发展。

1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

传统体育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十分丰富多彩,就种类就包括了竞技体育,休闲娱乐体育以及健身养生类的体育项目。因为其丰富的形式和内涵,使得多年来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没有被中断过,不但得到了全国各民族、社会各行各业的支持与喜爱,而且也赢得了世界其他体育文化的尊重甚至模仿。总的来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上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近几年来全球化速度加快,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在遇到机遇的同时,也碰到了许多难题。主要是世界体育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管是在内容形式上还是在精神本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世界文化在入侵过程中,多少会影响到传统体育文化,使得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模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原先的传承和发展模式开始不适应全球化的发展速度,在内涵和属性上出现了断层。另外,全球化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系受到攻击,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理论基础薄弱,传统价值观念与西方现代化体育文化观念不相适应等。

2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2.1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

一方面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基础本身就比较薄弱,很多体育理论都不太成熟;另一方面传统体育文化理论在发展中会因为时代的改变,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革新而出现许多新的特征和要求,文化传播中也会出现新的意义和价值,传播的受众群体也在发生改变。基于上述原因,在全球化视野下,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需要重新构建与完善。首先,需要不断地挖掘并分析整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使得传统体育文化中的本质内涵被充分地利用并体现出来,探索研究当前体育文化理论的发展规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其次,需要利用到先进的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技术,找出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相似或者相同的地方,使得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更加凸显。比如打破原来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机制和传承方式,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文化理论上的增殖和增值,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科学的分层整理,利用多媒体手段对传统体育文化相关理论进行归档便于研究,并且还要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人群对传统体育文化的需求,更深层次地构建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另外,我国也正处于向现代化转型的时期,所以通过构建新型的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可以使得我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逐渐接轨,实现文化的增值。

2.2构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体系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价值理念方面和西方现代化的体育文化价值有很大的差别。我国在体育价值精神上追求的是以人为本,有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和人道主义精神,但是西方在体育价值理念体现上更加注重竞争,通过竞争获得个人和团队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提高。针对价值方面的不同,在西方体育文化价值入侵过程中,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吸收被同质化。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一方面要积极与世界现代体育文化进行沟通交流,比如发现两者的共同点,实现共性上的传承,相互吸收并丰富各自的体育文化价值体系。另一方面是要保持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价值上的独特性或者说个性,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在价值上有许多精髓部分,这些部分不但使得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而且还丰富了整个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比如依然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体育文化精神,传统体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体育中获得快乐,使身心均得到健康的发展,达到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目的。

2.3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现代化体育文化合理融合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有许多值得不断继承和发展的精华部分,比如我国的太极体育和太极体育文化,不管是从体育的形式内容,还是体育所能达到的目的或者精神本质上来看,太极体育和太极文化都具有不可剥夺的意义。对传统体育文化中的这些优秀的精髓内容需要进行不断地强化,并且对其中的民族特色、民族认同感、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等精髓进行拓展传承。但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并不全都是优秀的,也有部分需要被重整或者创新。为了得到更好的创新继承,使得后续能够得到更有利的发展,需要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现代化体育文化结合起来。比如可以借鉴其他世界其他体育文化的优秀部分,像日本的相扑文化、印度的瑜伽文化,不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本质上都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另外,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积累发展的开放性过程,所以在继承中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当今世界在体育文化方面的主流方向,认清自己在传承上的优势以及劣势,改变自己存在缺陷的地方,与世界优秀体育文化合理地融合,创造优秀的先进的体育文化。

3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3.1传统体育文化多元化、世界化发展

在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上主要的趋势是多元化和世界化。一方面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要保持自己独有的特色,把传统体育文化的优秀部分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发展,实现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比如在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中要充分尊重各民族的传统体育价值精神和不同类型的体育项目,还要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态度和日常的体育价值实现。在合理发展传统性的基础上,实现多元性、民族性发展,并且以传统体育文化核心价值作为价值理论基础,合理地发展其他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需要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体育文化结合起来,在时代主流的号召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应该要积极走出去,充分发挥政府以及社会的力量,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能够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实现国际性发展。比如在世界化进程中,培养公平竞争、团队协作、自强不息等体育精神,形成严谨详细的组织竞争制度等。另外,还需要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高度,拓展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在全球化视野下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

3.2发挥传统体育文化优势,与社会、学校等体育项目结合

传统体育文化在进行现代化、世界化改造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挖掘并发挥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优质资源,可以将这些优质资源或者优势与社会、学校等体育项目结合起来。首先,社会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不同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体育项目或者民俗活动,不同的社区、城镇农也有各自的体育活动。社会体育项目一般都是为了健身或者娱乐,所以在挖掘传统体育文优质资源的时候,可以把传统体育文化中的部分与社会活动相结合起来。比如将少数民族中的民俗节日、民俗活动与全民健身结合起来,使得传统的民俗文化与体育相结合,更好地发挥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势。比如对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进行改造,将其作为农村或者社会健身的体育项目,在与农村或者社区体育项目进行结合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社区不同农村人群的不同特点,尽量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另外,我国传统体育集竞技、健身娱乐等功能于一体,所以完全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层学生的特点,选择传统体育中的优秀内容,并将其引入到学校的体育课程中。通过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项目结合,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接触传统体育,理解传统体育文化并将其进行发扬,另一方面也让传统体育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创造革新,在融合过程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发展。

4结语

综上,在全球化视野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一方面需要坚持自己的传统特色和独特的个性,使得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得到更好地继承;另一方面需要以开放宽容的心态去看待世界现代化体育文化,并学习和借鉴其中优秀的内容与形式,将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多方位地创造革新,与各民族体育文化、世界文化接轨,实现多元化、现代化以及世界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晋湘.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4-37.

[2]王志威.全球化视域下中国体育发展的反思[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1):21-25.

民族文化的传承篇6

【关键词】民族;舞蹈;民族文化;教学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几千年优秀灿烂的文明史,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各民族民间舞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进程中,世代生息演进,流传至今,其绚丽多彩的民间舞蹈生动而鲜明地表达了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构成了我国传统艺术丰富的内容,是舞蹈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地生命源泉。

近些年来,在我国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体系中,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设置已逐渐趋于规范化、系统化。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体会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是一种形体动态的传授过程,同时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授过程。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是学习一种具体的肢体动作,同时也是在学习一种特殊的非语言文字文化。作为舞蹈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把培养具有高度专业技能,又具有文化素养的新一代舞蹈文化人作为我们舞蹈教学的目标。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

民族民间舞蹈起源于人类劳动生活,是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根源,并由广大的人民群众来传承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同时又情贯古今的艺术,表达着人们最真实、最纯朴的情感,并具有独特的舞蹈风格和地方特色。不同区域的民间舞蹈沉淀了各自物质、精神文化发展的痕迹。

二、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内涵和特点

(一)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舞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民族舞和民间舞的课程教学特点,体现在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代表性地民间舞教材为教学内容,而其教材就是经过无数艺人和民间舞专家、舞蹈教育工作者几十年来地悉心研究、精心磨砺、提炼升华、在实践探索中逐步规范而形成的,有较强地系统性和规范性,使之变成课堂教学培养训练学生不可或缺地有效手段,有很大地训练价值意义。

学生通过长期实践与研究学习,不但学到和提高了表演技能和心智技能,还体会感知和掌握了解了不同民族民间舞地风格韵律和民俗风情,包括对其民族审美思想(下转第199页)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等基础文化知识地积累。这容易激发学生尊重和热爱民族舞蹈文化艺术地热情与追求,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地塑造与培养,有利于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地传承和发展。

(二)把握民间舞蹈动作的关键是内在的韵味。在教学动作的基础上,要进一步讲清动作的内在韵味和形成这种韵味的文化背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身体上的动作,还要鼓励学生去“感悟”。在理解民间舞蹈文化的背景下,进入身心合一的表演境界。

(三)民间舞与其他舞种地区别在于,无论是形式和动态都有着其固定或特有地地域风格,这就是中国民间舞区别于其他舞种所固有地一种舞蹈形式。另外,舞蹈以非文字语言地肢体为特征,它对内心情感的表达,要通过身体地形态、动作的表现得以实现。

如今,我们的民间舞课堂教学的教材与教学内容是经过反复深入研究,找出其规律特点,经过规范而形成系统的教材,并以此作为训练学生和舞蹈演员地有效手段。不同地域的民间舞,其舞蹈地形式和动态有其共性,也有个性,形成了民间舞蹈自身特有地风格特点和形态样式。例如: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以动作急出慢落、有动有静、有张有弛,音乐曲调以唢呐和小钹器乐吹奏出迷人地节奏变化,把舞蹈烘托得更动人,为其舞蹈增添声色。从动感和风格上,艺术地概括出东北秧歌地韵律感和审美特征。

三、民族民间舞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在中国舞蹈教育和艺术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中,民间舞始终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入舞蹈课堂教学,就是一门重要地专业基础训练课,也就是培养民族舞蹈或舞剧演员、舞蹈编导、舞蹈教育、舞蹈理论研究工作者地专业必修课程。民间舞这门课程所担任地教学任务及目地就是:通过系统规范化地教学内容,配合相适应地、生动有效地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民间舞基础知识、技术运用方法、基本能力(形态技能、心智技能)等诸多方面得到培养开发和训练,以适应掌握各种民间舞所特有地节奏、动律和风格,提升学生地综合表现能力,为学生在舞台艺术实践和将来从事民族舞蹈教学科研创作等方面地研究奠定基础。

民间舞地课堂教学,就是以中国各民族独具风格特点、生活气息浓郁、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训练价值的教材为教学内容,解决学生在其他专业课程不能解决地技术技能问题。同时,通过民间舞这门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熟悉和掌握民族民间舞地基本技能、美学思想和舞蹈历史文化知识,其教学目地和训练意义就是其他课程无法取代地。

四、如何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传承民族文化

(一)从兴趣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课堂教学是紧密联系的,各民族特有的舞蹈风格受各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影响而来,又回归于民间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缺少对各民族舞蹈文化性的了解,仅仅停留于模仿和复制动作,导致不管跳什么民族舞死板单调没有特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民间舞蹈文化知识融入课堂中,借此启发和指导学生,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民族的风格特点和民族心理,从而使学生对民间舞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将课堂教学与民间舞蹈文化紧密结合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是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等诸多方面形成的。舞蹈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层次地把握,将自己积累的知识、技术经验展现在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的的规范性,这样才能培养出“广博其知识,完善其专业,高尚其志趣,澄清其品格”的复合型舞蹈人才.

(三)形成特有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风格

首先,应改变传统舞蹈教学模式中只注重让学生模仿,忽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不足,尽量要求学生用身体语言去诠释自己的内心感受。

其次,要注重学生专业的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底蕴的理解能力,把握民间舞蹈的情感基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艺术水准,学会欣赏、鉴别各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增强艺术修养,提高民间舞组合编创水平。

(四)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弘扬舞蹈文化

民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是一种肢体动态的传授过程,同时也是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授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具体的形体动态,还要学习我们民间舞蹈的文化。这样,舞蹈艺术也在不断地完善。教学中,不仅要保持民间舞蹈风格,还要大力弘扬民族舞蹈文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学生体验民族舞蹈,了解、掌握更多的民族舞蹈知识。要鼓励学生用所学过的舞蹈知识和技术技能,发展自己的创造思维,编排出极具民族风格的舞蹈作品,通过教与学的互动,更好地保存民族舞蹈的风格。

民族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特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不仅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是世界上所罕见的。牢牢把握民族民间舞的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牢记“民间性”,进一步研究体系构建、教学方法,认真对待课堂教学,利用学校―教师―学生这一文化载体传承民族舞蹈文化。

在传承民间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要放开视野,拓宽思维,将单纯舞蹈形态的传授,拓展为反映民族精神的舞蹈文化更深层次的传承。这样才能保持和发展民间舞蹈的个性,也促使学生不仅能用优美的体态、灵活协调的动势和高难的技巧去表现舞蹈,更要从历史的走向、生活的积淀和文化的理解来领会舞蹈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

[2]冯双白,舞蹈比赛中的荒谬与合理,文艺研究,1988年05期

[3]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

民族文化的传承篇7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交互关系

一、民族文化传承对教育产生的影响

(一)民族文化传承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发展

民族文化传承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快速发展,能够增加人们的民族文化知识,能够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改变,通过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来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具体来说,民族文化传承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民族文化传承能够增加人们的知识和技能。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身的特点,通过民族文化传承能够使人了解一个民族的人文、历史和精神文化,有利于人们哲学知识、文化素养以及生活知识的增加。其次,民族文化传承对人们的想象力、思维力和观察力等都会产生影响,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都会具有自身的特点,指向性比较强,这对民族人门的智力产生重大影响。例如,蒙古人经常进行狩猎对动物的生活规律非常熟悉,狩猎是一项需要注意力集中的事情,因此久而久之该读取的人们就会形成做事专一的习惯。再次,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各个民族的兴趣、性格、情感以及世界观等非智力因素也受到影响,例如回族具有团结互助的性格特征藏族有吃苦耐劳的性格特征等。最后,民族文化传承能够培养人们的民族精神和意识,能够激发人们对本民族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二)民族文化传承对教育起着制约作用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民族文化传承对教育也具有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民族文化传承的质量对教育内容的质量起着制约作用。民族文化传承的总量越多,在教育过程中就会有较大的选择,反之,选择的自由度就比较少。民族文化传承的质量对教育的质量会产生影响,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容中积极方面多,消极方面少,那么民族文化的质就高,这有利于民族教育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传承的途径对民族文化教育的途径产生影响。民族文化传承一般通过学校、家庭以及一些社会传播方式进行传播。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国家课程占的比例非常大,而民族地方课程仅仅占10%左右,因此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并没有肩负重任,因此为了实现民族文化的更好传承还需要家庭、社区以及学习的共同作用。

二、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

(一)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每个地区的教育都会受到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教育对民族文化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说,首先,教育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心理传承。民族文化的传承包括语言、行为和心理等各要素的传承,其中心理传承是最稳定和最核心的传承,心理传承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而且每种文化都会受到心理传承的制约,都要围绕心理传承进行。语言的传承主要是进行语言的交流,通过语言传承能够推动民族文化的心理传承;行为传承也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心理传承,只有进行心理的传承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其次,教育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存和积淀。通过教育能够维持民族文化的生存,能够促进地区民族文化的积淀,使民族文化更好更快地传播;再次,教育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选择,现今的教育不仅仅是单纯地对民族文化进行复制,而且要对民族文化进行有选择地传承,教育通过吸收和加工改造的方式有利于推动民族文化的更好传承和发展。

(二)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起着制约作用

同样的道理,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也有制约作用。教育的内容是有选择的,教育内容的质量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质量起着制约作用,教育起着载体的作用,对民族文化是有选择的传承,教育要选择民族文化积极的部分进行传承;另一方面,在教育中,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水平起着制约作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是灌输式的方式,这样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的灵活多样性,因此今后在选择教育方式时尽量创新教育方式,通过利用互联网和电视等媒介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持民族文化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由此可见,教育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民族文化传承和教育之间的交互作用

综上所述,民族文化传承和教育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作用,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共同处于社会文化的大系统中,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动因和产物,教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教育的内容、方法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起着制约作用;民族文化是教育的主要目标,要和教育目标相一致,民族文化传承是为教育的目标服务的。由此二建,民族文化和教育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的交互作用。

参考文献:

[1]曹能秀,王凌.论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关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137-141.

[2]孟庆娟.多民族一体化学校中的民族文化传承研究[D].西南大学,2008.

民族文化的传承篇8

关键词:多元;民族文化;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1-0180-01

一、树立观念,推进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象征,它可以有效的推动一个民族向更繁荣的方向发展。如果没有保护好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渐渐的衰落会影响到民族的发展。在社会发展的如此之快的今天更是要好好保护很传承民族文化,否则民族的特征就会慢慢的消失,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发展都会受到威胁。所以首先必须要树立人们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观念。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做起:

1.树立文化自觉理念。增强文化自觉的理念有利于增强人们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积极性,而促进民族文化的兴旺,任何一个民族都应该对民族的起源、历史以及发展趋势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且要时常的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反思和创新。民族文化的衰落只会导致民族发展失去动力。在广泛的吸收外族优秀文化的同时要加强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提高尊重和重视民族文化的意识。自觉的采取措施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形成保护民族文化的社会环境。

2.树立文化平等理念。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迫切的需要增强全民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因为民族文化是了解一个民族、尊重一个民族以及发展一个民族的重要部分。政府应该积极的运用各种对策来加大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宣传力度。在全民中树立一种自觉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不应该去以一个民族的好坏来衡量民族文化的优劣。要让更多的人支持、关心和参与民族文化的保护。共同创造一个保护民族文化的社会环境。

3.树立文化生境理念。要想保护和传承好民族的优秀文化,首先要给这些文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也就是所谓的“文化生境”。应该建设和保护民族文化生存的环境。比如说民族独特的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以及等。这些都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的熏陶下逐渐的形成的。它是构成民族情感和民族心理的重要因素。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民族活动在慢慢的变少。民族文化生产的环境也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这种现象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如果不及时的改善,就会消弱民族传统文化的地位。有关部门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比如说开展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为传统文化注入新鲜活力,给民族文化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通过各种民俗活动让民众感受到生活的愉悦,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完善机制,推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民族的文化和传承就更加的具有难度,由于它涉及到很多方面,所以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尽快的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保护机制。

1.政府主导机制。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工作中,政府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纳入到社会发展的规划中,制定好保护的目标和具体措施,解决好民族文化衰落的问题。民族文化的保护涉及到很多方面社会团体以及政府管理部门。比如说文化、宗教、教育、旅游等。所以建立一套由政府带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各部门通力合作,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协同完成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任务。保护民族文化是所有公民共同的责任。所以应该广泛的鼓励和吸收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工作中来,让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2.投入保障机制。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文化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可以通过在民间募资来扩大资金来源的渠道,建立长期有效的资金保障机制。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高必需的物质基础。此外还要健全民族古籍的收藏机制。将那些优秀的民族文化比如说口头或文字的、有形或是无形的文化遗产用文本收藏起来,或是用影像声像记录的方式把这些文化遗产保存在信息库、数据库、博物馆或是展览馆中,使这些文化遗产能够留下永远的记忆。建立民族文化补偿机制,给那些在保护民族文化的过程中造成损失的民众以经济补偿,以调动他们保护文化的积极性。建立民族村寨保护投入机制。为了让民族文化继续保持原有的面貌,应该改善民族文化的生存环境。延续民族文化的脉络。

3.人才培养机制。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都需要靠人去完成。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民族文化传承队伍很有必要。首先,可以尝试建立一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命名机制,政府通过给予生活补助,支持他们的活动等,让他们能够积极的发挥出“传、帮、带”的作用。要大力的培养民族文化的传承人。让民族文化能代代相传,源远流长。其次,应该鼓励大专院校开设保护民族文化的专业。加大对民族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力度,尤其是要培养一批既懂专业民族文化的专业知识,有善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最后还要建立培养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地。将基层文化管理人员、乡镇干部以及专业人员分批、分期的送到基地去进行培训。还要想方设法培养民族村寨的村干部,培养一支善管理、懂文化、会经营的高素质队伍。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强大的人才保障。

总而言之,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多方面来推进保护工作。要树立正确的文化理念,建立和健全各项保护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好优秀的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薛丽娥.多元推进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09(7).

民族文化的传承篇9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作为一个多民族县份,富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对于全面推进全国文化先进县建设,努力建设幸福美好富蕴具有重要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一)彰显特色,助推发展

我县有汉、哈萨克、维吾尔等20个民族,其中哈萨克族占总人口的75%以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县少数民族人民创造、继承和发展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博大精深。当前,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手段,以推进文化创新为动力,以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完善措施,扶持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我县少数民族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公共文化体系比较薄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为此,要采取特殊措施,扶持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一是制定相应的法规,完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保障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二是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明确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职责,动员各方面力量合力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三是制定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中长期规划,确定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原则方法,使民族文化发展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四是进一步加大对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投入,设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解决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的特殊困难。

(三)培养人才,传承发展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必须大力培养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一是培养管理人才,强化业务主部门的职能,进一步加大对发展民族文化工作的指导;二是培养传承人才,发现和培养乡土文化能人和民族民间艺人,支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继承和创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褒奖他们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作出的特殊贡献;三是培养艺术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带动、示范、传承、引导作用;四是培养研究人才,鼓励专业和各种非专业人士积极参与民族文化发展研究,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理论创新;五是培养经营人才,鼓励各类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民族文化产品研发,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四)交流合作,共同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只有走出去、请进来,融入文化大环境,与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相互融合,才能不断创新和发展。要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参与疆内互办的文化年和在疆内举办的文化节、艺术周、展览会以及各种演出活动;要精心打造一批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精品,充分展示少数民族文化魅力,不断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要组织高层次艺术人才到民族地区开展文化下乡服务活动,帮助基层开展文化活动,培训基层文化工作人员,传播先进的文化发展理念。

(五)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内涵丰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各种关系,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基层文化活动正常开展;要发展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事业和广播影视事业,提高传播力,扩大覆盖面;要加大对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和博物馆建设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宣传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要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民族文化活动,丰富各族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要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资源;要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创新,营造充满活力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环境;要保护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和建筑群落,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乡镇建设。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工作,多措并举采取建立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精品网站,通过互联网对外宣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通过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识。同时把保护、抢救、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制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建立考核指标体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

(二)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提供保障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文化专业人才,一方面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强化工作力量,建立一支高素质、具有实干精神的专业队伍;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努力培养文化专业人才,让更多的人走进民间艺术,发扬民族之魂。另外要加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评定工作,要建立文化传承人名录体系,对传承人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使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后继有人,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魂宝流传千秋。

(三)健全工作机制,加大立法保护。

一定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切实加强文化部门、民宗部门在民族文化管理方面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立法保护,制定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设立工作机构,具体负责民族文化产业的工作,做到机构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责任落实,形成强有力的组织工作保障。

民族文化的传承篇10

【关键词】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探

中图分类号:J6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247-01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民族音乐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形式,并且民族音乐以其蕴含的特色民族元素、轻快的节拍和韵律而广受大家喜爱。但是,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民族音乐的受众变得越来越小,这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而音乐教育是音乐传承的最好方式,只有不断强化音乐教育,才能将民族音乐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一、音乐教育过程中对民族音乐传承的不利影响

首先,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学科性质的原因,音乐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升学考试压力也在不断加大,由于音乐学科并非传统的考试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很多家长和学生对音乐学科都缺乏足够的重视,音乐学科在教学时间等方面都得不到应有的满足[1]。

其次,音乐教育模式单一。在传统的音乐教学当中,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都是采取简单的弹唱教学模式,没有帮助学生构建自身音乐体系,学生缺乏对于音乐知识的总体把握和理解。此外,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尤其是民族音乐,并没有被引入音乐课堂,音乐素材存在着过于单一的问题。这些都将对学生音乐能力的提升和民族音乐的传承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策略

(一)运用民族音乐营造教学情境。民族文化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将民族音乐文化纳入音乐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过程当中,要通过民族音乐的有效应用来营造音乐教学情境,提升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提升音乐教学实效[2]。比如说,在开展音乐欣赏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引入民族音乐,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通过自制多媒体课件,或者上网下载相关视频,为学生播放动画视频,在动画音乐的氛围之下,开展课堂教学,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利用民族音乐激发学生音乐潜能。在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并激发学生的个人特长。音乐学科不单单是歌唱教学的学科,而是一个具有很强复合性的人文学科[3]。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通过民族音乐创新教学方式,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己的平台。通过歌伴舞、音乐话剧等教学形式,丰富音乐课的内容,让学生更深层次地融入课堂,体会民族音乐的内涵,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够实现取长补短的目的,共同实现艺术素养和艺术能力的提升。因此,利用民族音乐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表演能力,同时也能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审美能力。

(三)深化民族音乐教学,提升传承质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不是教会学生歌曲演唱,而是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构建自身的音乐认知体系,提升对民族音乐的认知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当中,教师要不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真正打开音乐欣赏的艺术之窗。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活化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民族音乐来提升课堂参与度和代入感[4]。要想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水平,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采取多样化的审美教育模式,无疑是最佳选择。要想实现音乐教学和审美教育的融合,就要从音乐审美的角度出发,开展多样化的音乐教学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载体形式,让学生体会民族音乐的魅力和内涵,在不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起到传承音乐文化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人们的思想文化修养,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所以,应该在音乐教学中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传承。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老师应该充分重视民族音乐教学,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理念贯穿到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谦平,赵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黄河之声,2014,(1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