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十篇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十篇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1:27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篇1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把握导入契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奇感,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中,初中数学课引入方法很多,可通过实验开路,故事引入,悬念导入等。如教“分母有理化”一节时,教师上课后,板书一道题:“计算1∕√2(精确到0.01)”。指定两位同学用两种不同方法板演。一个先把分子、分母同乘√2,很快算出结果。另一个直接用1被√2的近似值1.414除,列草式,算得很繁。两生做完后,教师问学生:哪种方法更简便?学生一致肯定了前一种解法,从而自然地引入了分母有理化这一课题。再如:讲“坐标的互化”,先举例比喻各国度量衡制不统一,我们不仅要掌握市制,而且要学会公制,并且能够将它们互化。接着转入主题: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在建立函数和图像的对应关系时,各有优点,但有时需要将一种坐标系下的方程转化为另一种坐标系下的方程。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直角坐标与极坐标互化”的原因。这样引入课题并不费力,目的明确,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迫切学习新知识,其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起主动参与研究的强烈欲望。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新观念、新思想

   新观念中不仅包含对事物的新认识、新思想,而且包含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为此作为新人才就必须学会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获取新知识更新观念,形成新认识。在数学史上,法国大数学家笛卡儿在学生时代喜欢博览群书,认识到代数与几何割裂的弊病,他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的作图问题,指出了作图问题与求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问题,提出了坐标法,把几何曲线表示成代数方程,断言曲线方程的次数与坐标轴的选择无关,用方程的次数对曲线加以分类,认识到了曲线的交点与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主张把代数与几何相结合,把量化方法用于几何研究的新观点,从而创立解析几何学。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应教学生会学。在不等式证明的教学中,我重点教学生遇到问题怎么分析,灵活运用比较、分析、综合三种基本证法,同时引导学生用三角、复数、几何等新方法研究证明不等式。

   例已知a>=0,b>=0,且a+b=1,求证 (a+2)(a+2)+(b+2)(b+2)>=25/2

   证明这个不等式方法较多,除基本证法外,可利用二次函数的求最值、三角代换、构造直角三角形等途径证明。若将a+b=1(a>=0,b>=0)作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线段,也能用解析几何知识求证。

   证法如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取直线段x+y=1,(0==1),(a+2)(a+2)+(b+2)(b+2)看作点(-2,-2)与线段x+y=1上的点(a,b)之间的距离的平方。由于点到一直线的距离是这点与该直线上任意一点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而d*d=(-2-2-1|)/2=25/2,所以(a+2)(a+2)+(b+2)(b+2)>=25/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三、增强毅力 勤奋学习

   一个人要取得成就,除了智力、能力条件外,必须有坚强的毅力,要有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勇气,有的后进生数学成绩差总是认为自己天生脑子笨,没有数学细胞,所以学不来,对于这部分学生我经常教育鼓励他们。实践证明,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逐步转化上升为坚强的意志。我在培养学生的意志的时候,首先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1)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要求学生养成:在上课前先把所要学的内容逐字逐句地看一遍,在不懂或不理解的地方作个记号(或认真完成《导读提纲》);课上集中听讲,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课后先复习,再完成作业(或《导读提纲》)。(2)作业规范化。要求学生养成:每次着手做作业之前应该先订正上一次作业,并且要严格按照书写格式来完成,字迹要工整,并且要认真审题,独立完成作业。这样持之以恒,就会逐渐地养成良好的习惯。(3)树立榜样,增强信心。对于每一次作业全优者就记上“好”,每个单元评比一下谁的“好”的次数最多。中差生作业上有进步,也应提出表扬和鼓励,这样他们就会逐渐克服了以往的不良习惯,慢慢地跟上了。(4)耐心说服,循循善诱,后进生完成作业有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加以帮助,对于疑难问题仔细分析,作业上的问题有条件时尽可能面批,并且一再鼓励他们只要能独立完成作业,那么成绩就一定能提高。

   四、创设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四、创设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着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由此可见,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学生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多创设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等活动情境,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实际上,课堂就应当是学生的“活动场”,教学过程就应当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一就是要创设好“活动点”。例如初中数学“实习作业”一课教学设计:⑴学生自制测倾器;⑵让学生设计实验;⑶学生用测倾器、刻度尺等器材,动手做实验,探究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⑷学生试着自行小结,教师总结讲解;⑸介绍用测倾器测底部不能到达的其它建筑如楼房、烟囱等高大建筑物的高度。在实习作业期间,教师在现场进行观察指导,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自己设计,自己分析,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其教学效果甚好。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数学应用越来越广泛,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不仅如此,数学教育的实践和历史还表明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尤为重要。

一、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1.让学生多观察

数学虽然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与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与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与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如解方程2(x-3)-6x+9=0时,引导学生观察-6x+9与2x-3之间的联系,从而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解。

2.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

课堂教学中的概念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教师的质疑、讨论、设问讨论、问题怎样解决都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如上“二次根式”一章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本章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写在一张较大的纸上,课前由组长汇总,并召集全组同学一起讨论,安排“参战”顺序。游戏开始,各队轮流派“挑战者”把错误题目贴在黑板上,由其他队抢答,如果出示问题后一分钟内无人能正确指出错误所在,则“挑战者”自答,并获加分,如果某队的学生正确应战,指出错误所在,则应战队加分,最后总分高的队获胜。这一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了,挑战者积极准备,应战队努力思考,把有关“二次根式”一章中的错误显露无遗,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重视教学方法指导

根据数学内容的性质,数学教学一般可分为概念教学、命题(有定理、公式、法则性质)教学、例题教学、习题教学、总结与复习等五类,相应数学学法指导的实施也需分别落实到这五类教学之中。下面仅就例题教学中如何实施数学学法指导谈谈自己的认识。

1.根据学生的学情安排例题。学习新知识必须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从内容上讲,这个基础既包括知识基础,又包括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包括学习兴趣、认知意识,乃至学习态度等有关动力系统方面的准备。因此,无论是选配例题,还是安排例题,都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考虑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认知需求原则。在例题选配和安排中可采取增、删、调的策略,力求突出重点,又符合学生学情。

2.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精选例题。例题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最基本的莫过于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巩固知识,莫过于训练数学技能、培养数学能力、发挥数学观念。为发挥这些作用,就要根据目标和任务选配例题。具体策略是:①突出某个知识点、某项数学技能、某种数学能力等重点内容而增加强化性例题或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加补充性例题。②删去那些作用不大或过时的例题。③为突出某项内容把单元内的几个例题合并为一个例题,或者为突出知识的联系打破单元界限而把不同的内容综合在一起。如把圆、三角形、平面直角坐标系综合在一起可补充例题。如图所示,C过原点且交X轴于a点交Y轴于D点,∠oBa=30°,D的坐标为(0,2)。求a、C点的坐标。

3.根据教学方法和内容适度地调整例题。由于数学学法指导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教学生会抽象、概括、归纳、演绎,会数学地思考和交流,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例题教学要特别注重教材中缺少的几种类型题的教学。其中最主要的是“开放性题”和“数学问题解决”中所指出的“数学应用题”。“开放性题”的结论不唯一,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应用题”的解决要用数学模型法,因而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

三、数学能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初一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课文内容逐句、逐段领读、解释,对重要的数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要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逐步形成看书习惯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列出阅读提纲,在重点、难点、易错处设置思考题,让学生既纵向深入又横向拓展的阅读数学课外材料。也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进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的疏漏。从而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以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

2.引导学生培养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能力的培养,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主要方面。思维能力的内在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应用能力、外在表现是思维速度质量。①思维速度训练。就初中生而言,思维速度训练的主要途径是课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如讲完新课后,安排课本中的练习作为速算题,也可精编、精选一些构思巧妙、概念性强、覆盖面广、有一定灵活性的判断题或解答题进行专项训练,以提高快速答题能力。②思维质量的训练。除利用课堂教学外,还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讨论解题思路,剖析各种题的解题方法和特点,选择简捷而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以便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学生思路时,要尽可能考虑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一题多变。③逆向思维的训练。启发学生思考与已知过程相反的过程。培养学生倒过来想问题的习惯,考虑与已知条件相反条件下的状况,构思事物反作用的结果,从而开拓思路,找出解题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条途径。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效果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以及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成为广大中学教师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因此如何把握住学生,让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和好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根本因素,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平时的观察研究发现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收效比较明显。

1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启蒙老师,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1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多媒体课件借助其图、文、声并茂以及flas的优点,能够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多媒体还能够借助计算机实现人机交互的功能,从而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与生活,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数学例题、练习题的生活化,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例如在学习商品的利润及利润率的内容时,可通过列举超市中商品的进价、标价或者打折等学生身边的实例,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1.3借助教师诙谐、幽默的语言艺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诙谐、幽默、风趣,学生就想听、愿意听,课堂的教学效果就好。例如在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时,有的学生忘了设未知数,我就会说他们“马失前蹄”,有的学生忘了写答,我就称他们“有首无尾”或者“有始无终”。借助幽默的教学方式,诙谐、生动的课堂语言,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学习积极性倍增。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教给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思想,让学生善于学习。

2适时点拨、训练思维,让学生会学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教给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的给与指导,这是因为通常学生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地思维,但有时由于问题的难度过大导致学生思维受阻,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和鼓励,并进行合理的思维引导。但是教师在点拨时,应把握好“度”,启发过之,则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启发不及,则又起不到预期的作用和效果。因此,教师的点拨要适时、及时、到位,让学生学会合理的思维,学会学习。

3掌握方法、灵活运用,让学生善学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将影响着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使他们不但“会学”,而且要“善学”,即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思维能力、锻炼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抓住机会适时渗透教学知识的发生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因此,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问题的发现过程,教师应及时向学生分析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只有注意思想方法的分析,教师才能把课讲活、讲懂、讲深。“讲活”就是让学生看到活生生的来龙去脉、形成过程,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讲懂”就是让学生真正理解有关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讲深”就是指学生不仅能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而且也能感受、领会、形成、运用内在的思想方法。总之,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让学生善学。

4公平公正、因材施教,让学生好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力争做到公平公正,这样整个班风、班气才会正,班级内的学风才会浓。特别是对于学困生,他们由于成绩不理想,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厌学情绪,因此对于他们教师应给与更多的关心与鼓励,并对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与充分的肯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感受成功的喜悦。对于中等生和优等生要提出更高一点的要求,因材施教,让他们都能在数学的学习上得到持续的发展,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都能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让学生好学。

总之,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让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和好学,切实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雪峰.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J].教师.2010(7):67-68

[2]张婷颖.新课程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2010(8):53-54

[3]催艳萍.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9):69-70

[4]陈春来.谈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3):81-82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篇4

【关键字】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加强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数学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增强教学的效果,下面笔者就对此进行分析。

二.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提高的措施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是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必要途径。过去不少学生认为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不会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认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不少家长学历不高,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得怎样教育子女。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主、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成长和生活,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多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一些和他们生活有关的数学知识应用问题,拓宽他们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逐步变为“我要学”。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与其他学科比较,初中数学是一门较抽象、深奥、枯燥难学的学科,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多数初中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数学内容十分抽象、枯燥,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钻研教材,联系学生实际,尽量将所授内容设计成生动有趣的问题。如“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可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实际走一走,模拟各种情况,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行程问题。这样,教师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了一种实践上来,学生在实践中就把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学会了,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利用初中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引起他们好奇心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因为他们想不到会有教师说的那么厚),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可使他们对用数学方法认识现实世界产生浓厚兴趣。

3.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求知,一定要为学生们创设出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为此,教师必须以其自身的踏实进取、渊博学识、生动教学、严谨态度等行为在初中生群体中形成比较高的威信,以求获得强大的感召力,引发广大学生在感情中的共鸣,通过真诚、友爱与关怀的态度和学生们交流,激发其上进之心。数学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们提出自身见解,即使学生们说得不够准确与完整,也要让其将话说完,从而保护其积极性。

4.通过因材施教开展分层教学

通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能够让教学的效率得到大幅度地提高。分层主要是为了能够保障教学和各个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互匹配,让学生们的认知能力立足于教学活动而持续不断地向前加以推进。比如,在布置数学作业之时,大量教师并不会考虑到不同学生在实际能力上的差异性,因而也就采用了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最后一般都是优质学生觉得做作业并没有什么意思,而学困生却又掌握不了什么知识。

实施分层教学就是在初中数学授课中开展个性化教学的一种新型探索,这也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一种深化与实际运用,这对于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具体的实施策略中,可分别布置不同层次与要求的作业。比如,将数学作业或者练习划分为基础性作业、提升性作业、创新性作业等数个不同层次。在布置之时,不应当硬性地规定全部学生都要做完以上作业,而是可以留下创新性作业,让那些富有能力的学生来加以完成。事实证明,初中生们在充满巨大挑战的情境之里,能够更好地完成好各项任务。

5.避免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的设置

新课程改革以来,很多学校参加了数学情境问题的课题研究,多数教师都能在课堂引人时设置大量的数学问题清境,从而让学生积极地进人本节课数学内容的学习,问题情境设计得好的老师,学生们可以就情境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这些有价值的问题的解决,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但是,我们发现,教学情境设置不好的老师,其结果是为了情境而设置情境,殊不知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但这些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没有注意教学的重难点和关键。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较好的作用。学生反而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不能很好地进人学习状态。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教学规律,要符合教学要达到目标;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创设的情境还应与时俱进。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6.避免只求“课堂气氛活跃”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以来,大多数数学教师都认识到,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活动,必然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于是,将教师的讲解尽量地转化成学生参与的积极回答问题,但是,由于教师在设计问题上过于简单,没有梯度,或没有挑战性,设置了大量的“是不是”,“对不对”等选择问题或一些简单的问题,这样一来,表上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其实质是学生没有通过深人细致的思考,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深度的分析。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决课堂气氛,富于挑战性的课堂,更是新课程改革的追求。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提问上下功夫,要在组织教学上下功夫,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7.变热闹的“分层教学”为有效的“分层辅导”

每个层次的学生在接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困难和出现错误。真正有效的分层,不应仅是课堂上的分层教学,更应是课后的分层辅导,要把课堂上“热闹”的分层教学变为一种能够对中下生有所帮助的分层辅导,把重点向中下生倾斜。

8.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间题。这样能及时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和信心。

三.结束语

综上,通过加强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的分析,可以不断提高数学教学的水平,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翠玲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1-25期刊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地位探索水平情感

初中数学的教学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学生在中考中能考个高分,而更应注重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入高中的后续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有必要在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上下功夫,下面我就结合这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谈一点个人的认识和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怎么样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觉得应避免全部由老师主导,必须强调或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要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只有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的趋势。然而,当今学生依赖性很强,往往在课堂上都是被动地去听取教师的授课,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性,还有一些“用功”的学生只会死读书,上课一味的记课堂笔记,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没有领会数学学习的“门道”。所以,引导学生进入我们所设计好的情境中,自己去探索,归纳其中的奥秘,才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起的“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我们只是课堂教学的“导演”,并不是“主演”。我们要留更多的时间、空间给学生自己支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离开了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每一堂数学课我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考虑好每一个细节,在详释要点的基础上,尽量压缩自己课上的讲话,把时间尽可能多的留给学生,注重每一堂课的当堂巩固,同时教师的“导”要具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力,教师应在课堂上努力挖掘课堂教学的潜能,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全面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全体学生能在自己的探索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达到灵活运用的境界和提高数学修养的目的。

二、引导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呢?我想设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解决问题就是学生加深对数学理解和自主探索的必经之路。在进行课堂的例题教学时,首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由学生自己先探索,然后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个方位、多个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这样既加强了相关知识点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积极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数学教学主要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目的,以及如何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量词的关系,或从现有的关系中挖掘出更深刻、更全面的联系;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如何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迅速的从多角度处理问题,只有主动参与到其中,才能有所悟,有所获。所以上课时应引导学生积极质疑,敢于提问,并参与讨论。只有学生自觉地参与训练,数学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等几个方面。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理解,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因此,课堂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同时,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由“浅”到“深”,由“粗”到“精”。

四、激发兴趣爱好,提升学生的数学情感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篇6

【关键词】中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效率

高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指定的教学目标,高效教学追求社会化、人性化教育,强调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高效课堂教学的表现:课堂上教师能自由驾驭课堂,收放自如:要动能动,要静能静,要思能思,要看能看,要停能停,学生没有一个睡觉、开小差等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课后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收获,都有学习的快乐。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善意的批评、提醒能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甚至感激,如果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善意的批评、提醒则不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有时甚至导致师生冲突,影响课堂教学。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靠教师“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主要利用课间或课余等学生休息时间以朋友或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和学生“亲密”接触,或聊天、或活动(打球、游戏、下棋、讲故事、讲笑话等等),同时在活动中不忘适当的建议和引导,使学生“亲其师”,从而能“信其道”。

二、备课要以本为本,以人为本

有些教师认为备课就是抄抄教案,以应付上级领导检查,而且还振振有词地认为所抄的这些“教案”都是由一些教育名师、甚至是教育名家编写的,有什么不行?其实我认为这些“教案”的编写大都是以本为本,是以教科书为本而编写的,不能以人为本,因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基础知识水平等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备课就不仅要以本为本,备教材(要教什么内容,教学重点是什么),而且还要以人为本,重点是要备学生,(教到什么程度,教学难点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教),要让每个学生上了这节课后,至少知道这节课是学数学,学了数学的哪些知识。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难度、深度、广度,而一部分学生却跟不上来,势必他们就会把精力转移到与上课无关的事中去(开小差),就好比是营养成分最高、最好的食品,可学生却不原意吃,怎么还谈得上消化呢?可见备学生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就要转变传统观念,打破正统的教学方式,有人甚至是专家认为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所以教师的语言表达就得非常的精炼,不能说一个与教学无关的字,我却不认同,试想本来就单调枯燥的数学,再加上正统的教师,呆板一平如镜的语言,我们那活泼好动的学生能坚持40分钟吗?所以教师口头语言的抑扬顿挫、肢体语言的形象生动、甚至搞笑,都能及时唤起学生注意力集中,一些重要的话语往往在语言的波峰或低谷时说出。一个好的课堂,就好像一个厨师做一道色香味诸全可口的菜。我们知道,一道好菜除了主要材料以外,还必须添加适量的佐料,佐料放多了,菜不好吃,不放佐料也不行,虽然有营养,但难以下咽。数学课堂也是如此,总得让学生感觉味道好,爱听,所以就得放点作料(笑话幽默),但不能太多,因为笑话幽默多了,课堂冲淡了,喧宾夺主,课堂没内容,学生学不到知识。所以课堂里只要有一两句风趣的话或者一两个幽默的动作,就足以引起学生们的兴奋,然后再将他们的兴奋点迁移到学习上来。

四、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绝对的、万能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的,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失败的。计算、概念、几何、应用题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必须适宜于内容的不同特点,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1、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

(1)如教学《打折销售》,就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法,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收集的商场打折销售情景,让学生谈参加市场调查所了解的打折销售活动,接着提问:打折销售后,商家一定会专本吗?每件商品所赚的钱怎样计算?引导学生得到:利润=卖价-成本价。

(2)列函数式:在武汉市坐出租车

2、利用实物教学,可以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深奥的东西浅显化,从而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蚂蚁怎样走最近》时,我就拿出一个事先做好的可以活动的圆柱体教具,引导学生大胆猜测,然后再变动教具,让他们对比自己的猜测与实际的区别,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直观设计,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3、运用电教手段教学

(1)一堂课只有45分钟,有些课涉及到概念、定理、注意事项多,它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相当复杂和抽象。若凭老师边讲边写,一堂课很难按时完成任务,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结果事倍功半。充分运用电教手段,可以更好地把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繁琐的叙述讲清楚,屏幕上的图像和颜色文字一幕了然。

(2)对于要由一个运动的图形得出规律和结论并证明这样的题目,我们可以利用相关的数学教学软件制作的课件来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函数的教学;例如要理解“圆柱看成是一个矩形旋转得到的”和“圆锥看成是由一个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的”,也可以利用“z+z”制作一个运动着的课件,通过课件的演示,可以形象地直观地将圆柱、圆锥的形成过程展示出来。

(3)网络教学:

如初一第一章:走进数学中的幻方、七巧板,搜索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等

4、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篇7

本人根据以上认识,围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能策略应用主题,进行实践探究活动.现将探究心得及实施方法进行粗浅论述.

一、凸显教学双边特性,实施互动性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融并进、有机统一的动态前进过程.教学活动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深入交流、有效沟通、观念碰撞.双边性、互动性,是教学活动自身所具有的显著特征.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不仅仅表现在教师的高效“教”上,还表现在学生的有效“学”上,这就要求课堂有效教学应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发展过程.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扬弃教师“主宰”课堂,统治课堂的“一言堂”教学模式,而要将师生互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开展师生互动性、生生互动性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新知学习、问题探究、思考辨析等活动中,挖掘学生能动学习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参与师生深入互动、生生有效合作的双边教学之中.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能动意识显著增强,积极参与师生互动探讨新知活动,主体特性得到有效展示和锻炼,促进师生互动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坚持能力培养宗旨,实施探究性教学活动

教师教学活动的实施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如何有效地“教”,是相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另一方面是如何指导学生高效地“学”,是相对于学生而言.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活动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并将学习能力培养作为第一要务.可见,能力培养是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运用的重要标准.教师在教学中,应提供学生动手实践、思考分析的载体,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思考分析活动,通过动手探究、思考分析等活动形式,锻炼和提升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问题:如图所示,折线aBC是某人在甲地打长途电话到乙地所支付的电话费y(元)与通话时间t(分钟)之间的函数关系图象,结合图象性质,那么这个人通话时间为8分钟时,需要支付多少元的电话费?

教师采用探究性教学策略,学生探究问题条件认为:“一次函数的应用,待定系数法,直线上点的坐标与方程的关系”,在小组分析讨论中,得出解题策略:根据图形写出点B、C的坐标,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射线BC的解析式,再把t=8代入解析式进行计算即可得解.教师对探析活动过程进行有效指导,总结解题规律为:在解答该类型问题时,需要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结合函数图象内容进行解答.学生进行解题活动,写出解题过程.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以及归纳解法的实践分析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得到有效锻炼,思考分析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较好落实了新课改提出的能力培养要求.

三、发挥学生主体特性,实施自主性教学活动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篇8

1科学创设情境,增强学习信心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要相信学生是愿意学习的,也是能够学好的。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当前,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离教现象”较为严重。所谓“离教现象”,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离教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离教现象”呢?笔者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上完“二次根式”一章时,笔者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事前布置学生收集各种有关本章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且书写在一张较大的纸上,在上课时由组长在开始前5分钟内召集全组同学把各自找到的错题拿到一起讨论,安排“参战”顺序。游戏开始,各队轮流派“挑战者”把错题贴在黑板上,由其它各队抢答,如果出示问题后一分钟之内无人能正确指出错误所在,则“挑战者”自答,并获加分,如果某队的同学正确应战,指出了错误所在,则应战队加分,最后以总分高的队获胜。这一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了,挑战者积极准备,应战队努力思考,把有关“二次根式”一章中的错误显露无遗,其效果比单纯的教师归纳讲述要好得多。

3设置悬念,留给学生适当空间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行为上的“空白”情境,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时间,使他们有主动参与学习、研究的机会,养成创造的倾向、意识;同时,更要为他们创设思维上的“空白”情境,让他们能静下心来,搜索丰富的资料,进行深邃地思考,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如在课堂结尾时,留些问题,设置一些悬念,吊吊胃口,使其产生“欲知后事如何,急需课后解决”之感,激发学生课后主动参与学习,创造的欲望。又如在布置作业时,也可布置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4善于引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七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课文内容逐句、逐段领读、解释,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提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5加强心理沟通,促进学生发展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质量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充分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提供观察和实践操作的机会,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大胆想象并学以致用,则能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简要阐述,以期抛砖引玉。

一、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是老师传授知识的第一阵地,特别是数学学科更是如此,可以说数学知识有90%是在课堂中获得的。可是一节课只有45分钟,要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除了课前要花好几个45分钟钻研教材,弄清知识的点和线、知识的结构和分析数学的难点与如何突破、解决难点外,更要善于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同样的课,有的老师上起来轻松愉快,效果又佳,有的老师整堂讲得沉闷,为什么?因为他们善于和谐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他们不单是演讲者、观察者,更是发现者,不断用心去感受,用眼去观察,上课有激情,用感情去点燃学生的智慧,激荡学生的情感波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师生情感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数学知识,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到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份,因而教师应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好数学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教师可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入、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置等过程,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上好一节数学课最重要的因素。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学层次的展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活动协调和谐。设计课堂教学层次还必须注意紧扣教学目的与要求,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基本要求与能力要求,从多方面围绕教学目的来组织课堂教学。

四、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1.变灌输为合作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平等,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共同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灌输――接受”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和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接受式学习不再是主旋律,探究式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式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

2.变主演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教师要努力创造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精神饱满地参与学习过程的始终,给学生以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述的时间和空间,把教师的活动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更多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中的数学知识模型化,学会用数学知识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并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初步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3.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是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达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统一要求,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又要照顾个别差异,实行分类,使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提高,成为“合格加特长”的人才。学生身心发展在一定阶段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个别差异,教学中只有针对学生的共同特征和个别差异施教,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求教师树立教书育人的数学观、教育观,不能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富育人于教书中,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思想,使数学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成为数学化的教育,让学生学习、参与数学化过程,充分发挥数学的形式训练价值及应用价值。同时应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及经济建设的实际,把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始终贯彻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分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84-01

《数学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这将为学生学好数学创设良好的情景,提供充足的感性体验。但是,如果安排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大量的实验,获取每一个数据,课堂教学的时间明显不足,这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小组合作,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那么如何提高“分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

一、要合理分组

每学年期初,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将学生分组,分组要科学,分组时应考虑到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习能力和个人品质最好各不相同,这样能使每个成员学习机会平等,能力较差的学生也有发展和体验成功的机会。分组时还有一种情况需要考虑,这就是组与组的关系。笔者的做法是:每组前后四人,学习情况为“一优二中一差”,选取有责任感、善于与同学沟通、有一定组织能力者为组长,观察一段时间后,再调整人员组成或更换组长。

二、要布置任务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老师应向同学布置任务,包括小组任务和个人任务。这样学生才知道要做什么事情,避免盲目行事,这点很重要。如学习“频率与机会”中的模拟实验一节时,给各小组布置几项任务,分别用替代物去模拟:有6个黑球代替黑袜子,2个白球代替白袜子;有用抽签的方式,在6张纸条上写“黑”,两张纸条上写“白”;有用两张扑克替代两个硬币;有用一黑一白两个球替代硬币的。之后由小组内讨论分工,谁完成哪项任务,谁模拟实验,谁做记录。探索“在实验中寻找规律”时,也只是给小组布置该组探究的问题,然后由他们共同设计,分工寻找器材,分工实验操作。总之,小组成员必须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角色,明白各自该为小组做什么,但角色可以适当轮换,这样才有效果。

三、充当导演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调控,承担好“学习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多种角色。教师设计好总体方案,布置完任务后,还必须仔细观察各合作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及时发现小组合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及时表扬速度快、有创见的学生;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题,个别询问等途径进行调查,把游离在小组之外或长时间保持沉默的成员“拉进”小组的讨论中,促进小组合作有效进行。还要和学生一起平等讨论交流,成为小组中的一分子。合作学习中有一个问题要注意解决,那就是“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本来是不矛盾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很困难。学习好的学生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当老师提问到学困生时,他们虽然往往能够答对,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的。这的确是困扰教师的一个难题。因此,教师应当适当引导,提出一些问题适当抛给学生思考。

四、合理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是小组合作成员的共同努力的结果,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时要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合作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过程时,主要应从小组成员分工是否合理、小组合作方式是否恰当、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整理报告是否科学等方面来评价;对小组成员的评价主要从小组合作任务的执行完成情况、与别人合作学习的好与坏来评价。笔者的做法一般是先让学生畅谈心得体会,或课后展出小组合作成果,如收集的数据、分析的结果、提出的对策等,这样能弥补课堂上部分同学没机会发言的不足,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要适当“减负”

在设计合作方案时笔者不主张每个环节都刻意安排合作内容,确定的合作方案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可操作性,以减轻学生身心压力。

合作学习的项目,强度要适宜,否则小组内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会产生自卑、自责的情绪,其他大多数同伴也会疲于应付完成任务,合作本身就无暇顾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