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十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十篇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0:55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篇1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必要性;可持续发展;三聚氰胺奶粉事件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据新华网报道,近来多名儿童患泌尿系统结石病的主要原因是患儿服用的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在原料奶里加入三聚氰胺是牛奶收购机构为了虚增牛奶的重量,在牛奶里加水,同时为了保障牛奶中含有合格的蛋白量,加入了三聚氰胺,虚增了牛奶中蛋白质的检测量。

近几年来,陆续发生了特氟龙、肯德基苏丹红、石蜡油、安徽毒奶粉以及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使得人心惶惶的同时,也引起了学界对于我国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现象的思考。虽然以追求食品绝对安全为目标,会使企业的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但是食品产品直接涉及消费者人身安全,稍有差池就会对消费者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保证所提品的安全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现状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2006年10月,中国企业联合会可持续发展工商委员会编制完成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推荐标准和实践范例》用“企业不仅应对股东负责,还应该向其他对企业做出贡献或受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的利益相关方负责。在层次上,这些责任包括经济的、法律的、伦理的和其他方面酌情而定的要求。”来描述企业社会责任。事实上,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二十年代,英国人奥利弗谢尔顿首次于1924年提出企业社会责任这一词条,继《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之后,人们才开始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目前,国际上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尚没有权威的定义,本文从我国实际出发,将企业社会责任界定如下:企业的目标不仅仅是实现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而是在顾及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原料供应商、政府等监管机构等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自身长远利益的提升。因此,企业除了负有对股东负责的传统责任以外,还负有对包括员工、消费者、社区、原料供应商、其他客户、政府等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

(二)CSR中国发展历程及现状。2002~2003年我国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开始萌芽,社会内部已经产生了大量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但整个社会对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的范围和内容是什么,还不清楚。这一时期外部的许多理念都对我国产生了影响。2004~2005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进入发展壮大阶段,各种研讨会和研究文章大量出现,“社会责任”、“环境责任”、“企业责任”、“Sa8000”、“生产守则”、“责任关怀”、“企业公民”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概念在中外企业管理者中成为最流行的概念,这些涉及企业理念的名词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2006年以来,尽管我国政府和社会尚未颁布被社会和企业统一接受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然而部分企业却已经开始行动。其中,国家电网公司于2006年3月10日的《国家电网公司2005社会责任报告》就是我国企业的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然而,应当认识到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步伐仍然过于缓慢,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构建尚未被相关部门提到日程上来。缺乏一部统一的认证标准导致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同度较低,漠视自身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工权益维护等方面的责任。同时,没有统一标准造成政府监管难度较大,使得企业的社会责任执行情况不易衡量,缺乏可考核性。

三、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众多企业个体构成了实施企业社会责任的主体,该主体应当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以人为本、以社会为本,从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从企业长远发展利益的角度出发,把树立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把贯彻落实企业社会责任作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彼得・圣吉曾说,越来越多的企业达成共识,企业越是能承担社会责任,越有能力永续经营并持续成长。构建和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是我国企业长期生存、发展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一)企业社会责任――长久生存及可持续发展之需。诚然,罔顾社会责任、仅仅追求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确实会在短期内给企业带来收益,但长此以往,必然导致企业的灭亡。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往牛奶里面掺水、再加入三聚氰胺虚增蛋白质含量,乍看之下似乎是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增加了利润,可最终证明不过是害人害己。因此,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是社会发展对企业的要求,同时也是企业自身谋求长久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为企业的发展不是孤立地发展,它处于社会中的发展,与社会各界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只有在雇员、供应商、销售商、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和政府的支持管理下,企业才能顺利发展壮大。可以说,企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和环境都是社会给予的。身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部分,企业当然需要对社会有相应的回报,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支付工资、货款、对外宣传等,同时还应当从长远出发,多从事一些社会公益事业,从而树立自己的品牌。

从企业的发展过程来说,企业发展越到后期,发展的持续时间越长,他就越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在企业发展初期,自身的生存是关键,企业的目标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此时往往难以顾及社会责任。当然,企业在自身的努力和社会的资助下生存下来并开始发展,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失业问题,也可以算作其在发展初期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形式。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便可以通过向政府上交一定的税金,扩大规模、增加雇员来增加就业等更多的方式来承担一部分的社会责任。因为在这个时期的企业本身具有一定的实力,能够承担一部分的社会责任,而且处于发展黄金期的企业需要社会提供更多的资源,包括人才、资金、技术等。这是一个既承担部分社会责任又享受社会资源支持的时期,企业与社会相辅相成,没有社会的支持,企业无法继续发展壮大。因此,从自身能力出发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对社会支持的一种反哺形式。

当企业发展到大型企业或者集团时,已经累积了大量的财产,能对当地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上缴的税款是当地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能够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具有能为社会承担大量社会责任的能力和实力,这时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更加密切,而且更容易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因此承担社会责任也就无形中成为了一种义务,如果不承担社会义务,就会造成负面影响,影响企业的信誉和形象,而信誉和形象就是一个大企业立身发展的根本,也是一个品牌产生的基础。况且企业在做大以后实际上就已经成为“社会的企业”了,企业拥有者只不过承担了经营管理的角色,只有少量的财富支配权,社会的企业应该而且必须要承担社会责任。而一旦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便可换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更能推动企业的发展,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是一个发展自己的同时回报社会的双赢决策。

(二)企业社会责任――提升竞争力之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是自身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提升自身品牌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的需要。因为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选择有一定的原则,如安全原则、价格比较原则等,而这些往往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或者是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时会获得的效益体现,因而一个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的产品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也就更容易获得市场,自身的竞争力便可大大提高。企业社会责任对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改进企业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本的影响。诚然,一个企业在生产中严格执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会使其的成本增加很多,如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严格符合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健康要求等增加的直接劳动成本以及建立和维持相应的社会责任管理系统的成本等。但是这些成本的增加相比于一次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是小巫见大巫的,这是减小生产风险的措施,是对于风险的一种投资。

事实上,一个企业在生产中严格执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而导致的直接劳动成本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执行社会责任标准情况的函数。对于原本就已经接近完全遵循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企业来说,这一成本的增加并不是十分显著,而对于原来根本不遵守社会责任标准的企业来说,直接劳动成本的增加就可能成为企业成本当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

2、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效益的影响。显然,企业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是显著的,它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使企业的产品和品牌在全球化的市场上更好地为消费者所接受,使企业稳固自身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由此来吸引更多的熟练工以及高质量的劳动力,并帮助企业的劳动力在生产活动中具有更高的生产力。所以,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效益的一剂有效的强心剂,是增进企业效益的良方。

3、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声誉的影响。企业的声誉和形象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企业一笔重要的无形资产。而一个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可以通过环保的实践、诚信无欺诈、善待员工、生产销售中把公众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等行动向社会提供自己是一个“富有责任感的企业”的信号,并由此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同,从而更好地树立产品品牌形象和提升企业自身美誉度。企业还可以以此来树立一个积极的社会形象,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获得更大的市场,这正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只有向社会提供合格优质的产品,企业才能得到社会的回报和认同。因此,只有注重自身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企业才能在长远的发展中树立品牌,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四、结语

三鹿奶粉发现三聚氰胺后,国家质检总局对全国的奶粉进行了三聚氰胺的专项检查,竟然有包括伊利、蒙牛在内的22家婴幼儿奶粉检出三聚氰胺。在原奶中加入三聚氰胺的经营者固然有责任,但是奶粉厂商也同样没有尽到检测、质量监控的责任。从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问题普遍存在,在该事件中主要表现为企业对消费者没有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篇2

本文根据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黄淑和于2008年7月11日在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编辑整理而成。黄淑和的讲话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央企业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即充分认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并积累了初步经验;下一步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工作中,必须“把握一个核心,处理两个关系,坚持三个原则”;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要着力做好五项工作。

7月11日的会议是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后,第一次召开的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专题会议。召开这次座谈会的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交流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工作经验,进一步树立和深化中央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推进中央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充分认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工作。总书记在200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既要继续健全企业激励机制,也要注重强化企业外部约束,引导企业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新时期,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也进入了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阶段。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

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要求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发展社会事业,还要保护和修复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内涵和基本理念,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和要求。中央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对转变发展方式,保护资源和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央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加强安全生产,保障职业健康,关心员工职业生涯,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可以实现企业内部的和谐;另一方面,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新形势下,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发展模式、竞争方式和管理战略。优秀企业的实践证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提高企业竞争力是正相关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生共存。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必然选择

随着现代企业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的功能越来越大,人们对跨国公司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世界市场日益形成相互依存、彼此互补的产业链,企业社会责任不再是一个企业的单独行为,而是全球供应链共同的责任。在这种形势下,中央企业要想在更高层次上和更广范围内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就必须积极融入世界潮流,模范履行社会责任。

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效和经验

近年来,中央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保证市场供应,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取得积极成效;加大研发投入,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坚持以人为本,较好地维护了职工合法权益;积极参与扶贫助教、慈善捐助等社会公益活动,发挥了表率作用。

同时,中央企业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围绕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并对照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要求,对企业社会责任工作进一步完善。目前,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工作已经迈出了积极的步伐,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一是建立工作体系,落实工作责任;二是结合企业实际,融入生产经营;三是编制报告,加强沟通宣传;四是加强国际交流,扩大国际影响。

总的来看,中央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初步建立了履行社会责任的体制机制和工作体系,为更好地推进社会责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把握好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中的一个核心、两个关系和三个原则

目前,全世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有很多不同的理论、观点和标准。各国企业也根据本国实际进行了各具特色的一系列实践和探索。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责任问题,对于推进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下一步工作中,中央企业关键是要“把握一个核心,处理两个关系,坚持三个原则”。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慈善捐款、做些好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点要求是: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利益相关方和环境负责,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全社会来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条件造成危害;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处理两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立足国情和与国际接轨的关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需要学习借鉴国际公认的理念和规则,更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突出特色,符合实际,有所创新。二是要处理好刚性约束与自愿原则的关系。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是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具有刚性约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是企业自愿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建立在企业自愿基础上的一种自愿性的、非强制性的行为,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承担。

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要坚持履行社会责任与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相结合原则。履行社会责任与深化改革并不矛盾,要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体现利益相关方的愿望,健全和完善职工董事、外部董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在企业决策、执行、监督中体现利益相关方的要求。

二是要坚持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实际相适应原则。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必须立足企业实际,突出重点,分步推进,力求社会责任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不要提过高目标,不要提空洞口号,不要脱离企业实际。

三是要坚持履行社会责任与创建和谐企业相统一原则。中央企业要把履行社会责任与创建和谐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当前,要特别重视抓好安全生产和保护好职工权益这两个问题。

全面提升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水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牢记责任,强化意识,统筹兼顾,积极实践,发挥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更大贡献。中央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成为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表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表率,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的表率,努力成为国家经济的栋梁和全社会企业的榜样。当前,要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树立和深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创新企业价值理念

树立和深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是深入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基础。要深刻理解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现代经营理念,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创造企业和社会共享价值的长期行为,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要深入挖掘提炼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按照社会责任理念重塑企业的使命和愿景,形成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经营业务和文化特色的社会责任观,使社会责任理念在企业“落地生根”。

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健全社会责任工作制度

社会责任不是一项单一的工作,而是涉及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系统工程。要在现有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与现有管理体系全面融合的社会责任工作体系。

建立和完善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加强与社会和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对话

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是企业与利益相关方及社会各界进行沟通的有效形式,是企业提升履行社会责任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手段。有条件的中央企业,要建立和完善社会责任报告制度。报告的编制要体现《指导意见》的要求,突出企业理念特点,同时参考国际规范,符合国际通行做法。要建立社会责任对话机制,适时组织开展与利益相关方的对话,促进企业与各利益相关方相互信任和理解。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

跨国公司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在学习他们先进经验的同时,找出存在的差距,不断改进和完善自身的工作。“走出去”的企业更要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开展境外投资经营的和谐环境。

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党组织对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领导

企业党组织要把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广泛动员和引导广大党员树立责任意识,把履行社会责任工作切实融入各项工作之中。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发挥积极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篇3

【关键词】新形势;企业社会责任;应对策略;思考

一、相关文献回顾及对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思考

(一)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认识

“企业社会责任”(CompanySocialResponsibility,CSR)这一概念最早源于美国。管理学家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认为CSR是一种承诺)、斯蒂芬・p罗宾(认为CSR是一种义务)、彼得・德鲁克(将CSR作为组织的中心问题)都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世界银行、欧盟、世界经济论坛等机构都给CSR下过定义,却仍莫衷一是。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CSR理念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节约资源等。

国内学者大多认同了国际CSR理念,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应承担的经济、法规、伦理、自愿性慈善以及其他相关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比较一般的通俗解释是:在特定的管理环境(managementenvironment)下,作为社会子系统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承担的对员工、投资者、服务对象、环境、竞争者和社区居民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理论是用来指导社会实践。尽管现在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越来越多,但真正了解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公民理念的却很少,许多企业只是迷迷糊糊觉得社会责任很重要,却说不清楚,更做不明白。

(二)从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现状探讨企业社会责任

1.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还不够清晰,责任观念很不全面

5・12大地震后,万科集团因“吝啬”的捐款(销售额460亿元,总部捐款200万)而备受指责;香港加宝多集团因1亿元的大手笔,全国一片称赞,打了一场漂亮的情感营销仗。有些人错误地认为慈善就是社会责任,也有些人极端地认为企业做慈善不是社会责任,是“作秀”,是逃避责任。根据“公司社会责任金字塔”,企业社会责任由企业必须承担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非强制的、社会期望的道德责任、“无约束”责任组成,可以把慈善归于企业在主业以外自愿承担的“无约束”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不同于其他的技术标准,它超越了企业只强调技术性指标,把赚取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更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对人和对社会价值的关注,注重生产过程中人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可以说,企业社会责任是对传统的企业利润最大化原则的补充和修正。在当今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有必要进一步摒弃传统做法,以社会为本位,除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之外,还应尽可能地维护社会利益。

2.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比较淡薄

据调查,我国大部分企业还没有设置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机构,没有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专门的一项工作对待;相当一部分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和履行也没有充分考虑企业本身的承受能力和公众的需求,也就无法实现履行社会责任的真正目的。与缺乏责任意识相对应,企业并非无所不能,责任也不能无限大。履行社会责任,必须与企业本身的能力相适应,社会公众总是希望企业尽可能多的承担责任,并形成舆论压力,这就对管理者正确处理企业自身承受能力和公众期望的关系提出了要求。企业履行法律和道德责任是有先后顺序的,必须遵纪守法、有好的产品、善待员工且有盈利,然后才能谈其他问题。企业责任的边界是个动态问题,因企业发展而发展。

3.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监督引导力度不够

政府相关部门本身对企业社会责任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足够的认识,管理部门只注重企业的利润和税收,而对企业守法行为的监督力度不够,也缺乏必要的引导,对履行社会责任程度不同的企业不加区分,也没有对履行社会责任突出的企业进行记录或宣传,没有在制度和优惠政策上进行约束或鼓励。一些地方政府更是从发展地方经济的利益出发,对企业不负责任的行为不闻不问,以致一些地方恶性事件的出现,甚至激起了民愤,才去治理。许多官办nGo管理混论,效率低效,企业和慈善个人都对它们敬而远之,严重阻碍了社会责任的发挥。

4.公众、媒体、非政府组织及市场机制手段作用有限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动力和公众压力并存的结果。一般地,盈利与社会责任一致时,企业才会有履行责任的动力,企业社会责任背后真正的推动者来自消费者,在欧美国家,很多企业最初都是迫于公众压力来履行社会责任。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健全,市场进入、竞争和市场交易秩序也不规范。在这种情况下,公众意识、新闻媒体、行业协会及市场机制手段作用是很有限的。

5.法律规范不完善,约束性不强

国资委虽然在2008年初颁发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对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和期望,也是对企业深入推广履行社会责任的试验,我国各类企业都应重视和研究,这类规范对其他形式的企业不具有现实的强制力。我国《劳动合同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从各个角度无形中已经给企业限定了一定的社会义务,这些义务的背后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些只是企业要履行的基本社会责任,很难对企业履行深层次的社会责任形成约束,需要道德宣传手段加以辅助。

6.缺乏企业间交流和国际合作

由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落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主要是引进,并渐成盛行的趋势,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上我国企业仍缺乏经验,企业间交流和国际合作不足。

二、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应对策略

1.树立和深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中国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经营困难、经营者素质不高、社会诚信缺失。企业应深入理解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社会责任责任意识,高度重视社会责任工作,把履行社会责任提上企业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提高管理水平,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努力形成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是增强企业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统一。公司规模、盈利能力等反映公司的硬实力,而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回应社会需求,无形中带给企业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在公众心中赢得良好的口碑,树立优秀的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软实力,是企业积累的一笔无形财富,这甚至比企业花巨资做广告都要强上百倍。一个拥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必会拥有丰富的企业质量文化。

2.建立和完善履行社会责任的体制和机制

把履行社会责任纳入公司管理,融入企业发展战略,落实到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企业的发展战略对企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中要体现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容,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方针进行规划。一是要进行制度创新,将社会责任管理制度融入企业管理制度体系中,从制度上保证社会责任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即确保社会责任管理的有效性。二是要健全组织结构,如设立社会责任战略发展部或社会责任管理部之类的机构,统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与管理职能,把社会责任管理贯彻到企业内部管理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3.加强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引导和监督

政府作为一个特别的角色应该利用其特殊的力量推进企业的社会责任。一方面加强对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管理人员和劳动者的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体系,使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公开化、制度化、规范化,并尽快与国际接轨。欧美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发源地,在符合中国国情的前提下,政府可以借鉴、学习它们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营造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社会氛围,带动社会各界对社会责任的监督,坚决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发生再挽救的道路。

4.充分发挥公众、媒体、非政府组织的监督和舆论作用

首先,公众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根基。消费者、企业员工等公众的参与至关重要。其次,媒体应该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的影响,引导企业形成“企业公民”和“企业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一致性”两种意识。再次,非政府组织应积极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和引导,采取制定行业内会员企业的社会责任公约、倡议书等形式,进行行业自律。

5.规范和健全立法,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

《劳动合同法》、《环境保护法》,只是指导我国企业承担相关社会责任的行动指南,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公众生活安全、健康、质量、环保要求的深化,这些法律法规所强制的还远远不够,必须对公众的新需求和新期望加以体现和反映,对原有规定进行细化、制定新的法律法规就显得十分必要。如承担促进就业的社会责任既是企业的道德义务,又是企业的法律义务,在促进公平就业方面,可以制定《反就业歧视法》或者《公平就业法》;在促进就业培训方面,可以制定《职业培训法》;在促进就业稳定方面,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制定《解约保护法》或者《就业稳定法》;在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方面,则可以将国务院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上升为《失业保险法》。在2008年遭遇乳业等一系列食品安全危机和企业道德危机之后,有些人甚至呼吁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法》,虽然立法也要考虑企业的负担问题,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有关企业责任的立法势在必行。

6.加强企业间交流与国际合作

研究学习国内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开展与履行社会责任先进企业的对标,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改进工作。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的对话与交流,积极参与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的制定。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虽然越来越多的公众和企业开始讨论和重视社会责任,然后发展毕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社会责任观念的深入和现实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时间。总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潮流,企业只有认真研究和应对,才能在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国资发研究[2008]1号.关于印发《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的通知[R].中国有色建设.2008

[3][美]彼得・德鲁克著.王永贵译.管理:使命、责任、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美]托马斯・S,贝特曼等著.王雪莉等译.管理学:构建竞争优势(第四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篇4

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市经济建设有序发展,促进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设立的工业、农业、商贸流通等各类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必须对其利益相关者承担经济、法律和道德等方面的责任。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的迫切需要,是构建人与人和谐、人与企业和谐、企业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行动,是建设繁荣、文明、和谐新*的必然要求。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造成的,为*市、*省乃至全国造成了恶劣的政治影响,社会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损害了党政机关和企业形象,教训深刻。为此,我们必须站在“以人为本”的政治高度,站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社会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建立健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企业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强化企业外部约束,严格落实执法责任,督促企业规范经营,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重点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密切依靠社会各界力量,从解决目前最紧迫的问题入手,积极引入和推广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全面构建社会责任体系,逐步建立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机制,从根本上推动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要树立“以人为本”、守法诚信的企业经营理念,增强企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信念,强化产品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进步。

(二)基本原则。一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发挥各级政府在倡导和弘扬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方面的主导作用,发挥有关监管部门在约束企业行为规范方面的监督作用,动员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形成企业注重履行社会责任的浓厚氛围和法制环境。二是明确责任,规范发展。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多种手段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促使企业实现规范发展。

三是全程监管,注重实效。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管,要贯穿于企业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过程,对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企业,更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要重于经济利益。对这类企业要实施更加严格的监管和处罚措施,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遵守最基本的法律和道德底线。

(三)工作重点。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政府是主导,企业是主体。从吸取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教训出发,落实教育、宣传、引导、监督责任。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方面,以促进企业履行法律责任为重点,约束企业规范发展,引导和鼓励企业和企业家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关爱社会、回馈社会。

三、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

(一)讲道德,重守法。各类企业要遵守法律法规,及时足额纳税,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二)讲信用,重合同。企业要忠实履行合同,恪守诚信,要与利益相关者共同营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三)讲质量,重服务。各类企业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不断改善产品性能,完善服务体系,努力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健康的产品和服务。要积极处理消费者提出的投诉和建议,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四)讲节约,重环保。企业要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加环保投入,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五)讲安全,重管理。企业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体系,优化企业安全生产发展战略,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六)讲公平,重保障。各类企业要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依法与职工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按时足额缴纳“五险一金”,改善工作环境,加强劳动保护,尊重职工人格,关心职工生活。

(七)讲发展,创和谐。企业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把握好政治、经济与社会责任统一的原则,创建和谐文明的企业发展环境。

四、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及其相关

部门要进一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切实承担起相应的监管责任。要广泛听取人大、政协、人民团体等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二)建立健全地方法规。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生产安全,规范市场秩序、劳动保障、消费者权益保护和环境保护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地方法规。

(三)加大执法监督力度。积极探索行政执法联动机制,及时依法查处企业违法违规突出问题,坚决依法取缔严重违法企业,依法追究企业法人的法律责任。各职能部门依法、依规行使监管责任,监察部门落实行政问责制度。

(四)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和市场组织的自律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市场组织的自律作用,鼓励其制定行业社会责任公约、行规,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区域性、行业性社会责任活动,协助和配合政府做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工作。

(五)积极培育社会监督力量。加强对公众的培训教育,普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公民依法维权能力。发挥新闻媒体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作用。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履行社会责任的先进典型,刊登、播放一定数量的公益广告,并加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舆论监督。

(六)建立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及评价体系。借助专业力量,研究探索制定企业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及评价体系。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及评价的管理部门,建立制度化、效益化、科学化的管理和评价体系,由单一对企业经济指标的评价,向经济、社会、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的转变,鼓励、引导企业建立符合履行社会责任要求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推进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

(七)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鼓励企业积极创造条件,向社会定期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公开本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承诺,建立网上举报、通报及强行整改信息的公布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八)进一步健全对企业和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激励机制。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企业法人是企业的第一责任人。对履行社会责任表现优异的企业,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政府采购和政府工程承包中,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选择。在评选先进企业、优秀企业家时,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作为重要内容。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篇5

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通过在实践中不断被丰富被多元化的认知过程而建立在相关理论发展基础之上的。企业社会责任可以理解为是企业为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遵循法律法规,社会规范和商业道德,有效管理企业运营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的行为。从内容上看,可以将其分为经济责任、社会责任、法律责任和环境责任等,从履行程度上看,可以将其分为必尽责任、应尽责任和自愿责任。

企业的双重属性决定了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的必要性,企业在社会生活中,既是一个经济性组织,又是一个社会性组织,它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如何让企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在提高自身经济能力的同时促进社会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实现共赢的局面,这就突显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社会责任并不是让企业去做新的事情,只不过是让企业用新的方法、新的眼光去做事情,必要的企业社会责任能够有效的处理企业和社会的关系,来增强全社会的幸福感。

二、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产生和公众的理解误区

1.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产生及解决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加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化,不少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在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往往会忽略社会其他相关者的利益,从而产生诸多社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拖欠工人工资、偷税漏税等。这些负面现象的产生不仅不利于企业长久稳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阻碍了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当这些问题频繁出现并且激化各群体之间的矛盾时,我们有必要针对企业社会责任这一理念对企业行为做出一定的规范和指导,明确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来维护我国经济正常健康的运行。

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的必要性贯穿于企业整个发展生存中,它对企业循环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企业可以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增强自身的可信度,赢得利益相关方的支持,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企业将社会责任落实到日常生产运行中,增强企业与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互信意识,使利益相关者更愿意提供优质的资源,从而促进企业稳步发展。再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减少成本浪费、降低风险、增加企业商誉、提高工作效率等。可见,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一种利他行为,更是一种利己行为,达到合作双方双赢的局面。

对此,企业社会责任应从三个层面来规范和约束企业行为,第一,加强企业责任意识,重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正确看待企业发展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第二,建立相关完善的制度规定,制定一些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制度来约束企业行为;第三,通过社会相关利益者的监督来促使企业社会责任更好地落实,利用现阶段社会关注日益广泛和加强,通过社会舆论压力来保证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2.我国大众对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的理解误区

在我国,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还很片面,只有纠正了大众与企业的片面认知,才能更好的让企业自觉履行自身的职责,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经济阻力。

第一,企业的社会责任不等同于慈善捐助。慈善捐助是企业的自愿行为,它属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高层次境界,但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仅仅只涉及到捐助对象,还涉及到企业对股东、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会其他相关者的责任。这些责任的涉及面更广,也是企业应该负担的基本责任,而这些要求反而容易被人忽略。第二,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承担与其发展阶段无关,而是自始至终贯穿于企业的发展过程的。很多人认为微小企业或者刚起步的企业不用承担社会责任,而应该是发展壮大的企业去做,这种想法显然是片面的。任何企业不管处于何种阶段都应该履行社会责任,而不应将基本责任忽略,只关注企业的自愿行为。所以,正确的社会导向和强有力的公众监督是保障企业社会责任落实的基础。

三、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措施

1.政府监督层面展开

政府是影响企业行为最为主要的外部因素,在中国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既缺乏公民社会的基础,也缺少相关非政府组织的推动,企业发展环境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私营中小企业的道德水平不高,所以需要政府采取适当的强制力来推行企业落实社会责任。

(1)制定科学的政府官员的业绩考核标准

我国多数地方政府的业绩考核以当地GDp数值为基础,很多政府官员为了发展地方经济,过分追求GDp增长,导致不加选择地招商引资,只重视企业的利润和税收,对企业的违法行为没有有效地引导和约束。有些地方官员只看到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没有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所隐藏的问题,势必会产生矛盾。所以当企业发生社会责任问题的时候,不仅要追究企业经营者的责任,我认为还应该同样追究相关地方政府官运或负责人的责任,这样更能约束地方政府人员的思想和行为,而且加强了政府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督,促使企业提高经营形象,也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夯实的基础。

(2)出台有效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奖惩制度

所谓奖惩制度的建立,更多的是政府出台一些必要的奖励措施,来有效地激励和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更多强调的是政府的引导功能。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短期内,必然会增加成本,对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形成较大的冲击,政府应该从现实角度和发展的全局性出发,落实有效的引导机制,通过赋予履行社会责任优秀的企业税收优惠、信贷担保、减免规费、优先政府采购权等一系列措施,来激励小企业的自愿性,同时,政府也可以建立一系列的环境、员工福利以及社区服务等机制作为补偿,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帮助企业尽快形成规模增加市场竞争力。对于应履行而不履行的企业,也应该建立合理的惩罚机制,强制企业去履行自己的责任,保证企业之间的公平性,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2.社会引导层面展开

企业属于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社会范畴上说,企业的身份可以理解为“社会公民”,企业依赖于社会所提供的资源,而企业随着自身的成长也应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企业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其发展状况与社会相关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新媒体的产生,拉近了企业与社会各个利益相关方的距离,企业形象对于企业的发展就尤为重要。

(1)倡导企业开展绿色生产,社会进行绿色消费

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发展模式因素的影响,生产方式属于粗放经营型,不注重能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所以积攒了众多的社会问题,这其中消费行为成为了主要的推动者,正是由于大众过多的消费引导了企业盲目的扩大生产,而且消费者行为习惯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能源短缺现象产生的根源之一,所以,我们有必要倡导绿色消费。

我们应该培养绿色消费的观念,这样有利于促使企业开展绿色生产,使用环保材料生产产品,开发保护环境的新能源,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等等。通过消费习惯来改变生产方式,促进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通过大众行为来规范企业行为,让社会公众充分发挥引导和监督的职责。

(2)充分发挥媒体监督功能,约束企业行为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媒体力量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我国的新闻媒体对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关注呈现上升趋势,显然,这与现阶段企业社会责任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是有关系的。媒体的力量不容小觑,社会公众通过媒体的报导会引发媒体导向,既可以树立一个企业的美好形象,也可以让一个企业马失前蹄。所以,面对媒体舆论的“双刃剑”,我们要让其发挥独立的社会监督者的职能,公正客观的反映实际问题,不受企业影响,从而促使企业积极做好自己应负担的责任。

3.企业推进层面展开

要想将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贯穿到企业中,光靠外界政府和社会大众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最主要的还是要从企业自身出发,调动企业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才能从根源解决问题。要树立企业责任意识,就要弄清楚如何协调企业内部员工的关系、与社会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关系、以及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到企业所处的位置和发展前景,有助于企业很好的贯彻落实社会责任。

(1)树立企业责任价值观,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认同感

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关系到企业与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协调关系,这就要求企业正确处理各方关系的价值导向,使企业各职员的思想意识保持一致。将纸面层次的价值观落实到实践层次的工作中,同时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条件及资源环境,来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认同感。首先,从企业内部来说,要增强每个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让员工真正的理解社会责任,转化为每个人的价值观。其次,当今市场经济不再是以资本和技术竞争为主流,对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等软实力也尤为看重,所以要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合到企业文化之中,正视企业的软实力,增强企业竞争力。

(2)认清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和现实能力

企业要认清社会?任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正确看待履行社会责任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企业在经营中要兼顾自身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企业首先要努力增强自己的经济能力,这样才有资本去履行社会责任,而不要颠倒两者的位置,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尽最大力去履行社会责任。第二,企业要根据自身条件量力而行,在履行社会责任时,要考虑企业的实际能力,不要盲目的受到错误舆论的引导,而使企业陷入经济困境中。第三,企业要注重实效,行胜于言。企业要将理念落实到实处,注重实效,做到表里如一。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篇6

关键词:转企改制;出版企业;社会责任

一、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

转企改制之后,出版社已经成为“企业”,虽然作为文化企业有其特殊性,但其所具有的一般企业的普遍性更加重要。所以,要讨论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必须先厘清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问题,后方才能切入正题。

1 企业是否要承担社会责任?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争论,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企业社会责任是否存在?

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家个人可以通过捐赠等方式履行社会责任,但企业本身并不存在社会责任。这一派可以称为“否定派”,以弗里德曼的观点最有代表性。其观点可以简述如下:在自由经济中,企业有且仅有一种社会责任——在法律和规章制度许可的范围内,利用它的资源从事旨在增加它的利润的活动。也就是说,从事公开的和自由的竞争,而没有欺骗或虚假之处。他进而论述说,如果一个企业的经理使用企业资源去履行所谓社会责任,不过是在花费别人(股东)的钱为自己赚取名声。即使这种行为有利于社会,也不应该由经理去行使,因为经理的专长在经营企业,而非在社会范围内合理分配资源。从法律上讲,经理的社会责任行为是在向股东征收税收并进行公共财政开支,这一功能只能由政府履行。

“肯定派”则有管理学派和利益相关者学派等类别。这一派抓住了弗里德曼论述中的一个前提——“自由经济”,认为现代社会已然不是完全的自由经济,企业在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某些领域形成垄断,“社会对于公司组织的期待,也由纯粹经济性组织转化为兼具社会使命”。一些管理学者如德鲁克、科特勒也从企业管理角度论证,企业的目标已经从追求短期利润变为追求长期利益,或者公司价值最大化,这要求企业必须回应社会诉求,与利益相关团体共享发展成果。“肯定派”的观点已经获得实证研究的印证。有研究证明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业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一种原因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其外部形象密切相关,这导致了相应的财务结果。

2 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综上所述,当前主流的观点已经确认,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这也是本文所采纳的观点。但是,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依然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我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可以参考两个概念:帕累托改进和卡尔多改进。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是指在没有牺牲任何一方福利的情况下,改善一方或双方的福利。卡尔多改进,也称卡尔多一希克斯效率(Kaldor-Hicksefficiency),是指如果一个人的境况由于变革而变好,而且他补偿另一个人的损失后还有剩余,那么整体的效益就改进了,这是福利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准则。

有了这两个概念,我们就可以为企业社会责任下一个定义: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促进社会整体福利上升的行为。这一定义一方面可以避免股东利益优先还是顾客利益优先、经济责任优先还是文化责任优先的缠斗,又可以在企业遇到社会责任抉择困境时,方便地指导企业。当然,要通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卡尔多改进,也需要利益相关各方之间有效的协商谈判机制。这个定义并未直接否认企业社会责任的存在,所谓“在法律和规章制度许可的范围内”“没有欺骗和虚假之处”,正是要求保证“社会整体福利上升”,实现卡尔多改进。因为法律和诚信都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社会主体之间达成的契约,唯有共同遵守这些契约,才能实现各方的利益最大化。

问题随之而来——既然企业是社会责任的履行主体,企业有何途径去履行社会责任?或曰,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机制是什么?

二、转企改制使出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机制发生重构

1 转企改制为卡尔多改进提供了可能

2010年底,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转企工作如期完成。转企改制的具体步骤,一方面是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备案和变更工商登记注册等,改制为企业,另一方面是成立董事会、监事会,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除了这些外在的程序要求,转企改制内在的本质,是把出版社的性质从事业单位变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所以,分析转企改制对出版社社会责任的影响,主要是要分析成为市场主体对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

转企改制会不会影响出版社履行社会责任?在转企改制之前和之后,都有人对此表示担忧。比如有人提出,“在转企改制的背景之下,在认识层面上,社会效益有被弱化的倾向,已是不争的事实”。

转企改制改变的不仅仅是体制机制,而必然伴随着利益的调整。不管各方利益如何重新分割组合,对出版社履行社会责任机制的重构,均可以保证转企改制是一种推动社会整体福利上升的“卡尔多改进”。具体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产品市场的优胜劣汰和产权市场的兼并重组。

2 产品市场的优胜劣汰,体现了消费者选择的意义

(1)出版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出版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在这个市场上,通过优胜劣汰,让读者用货币投票,把不能满足读者需求的出版物驱逐出市场,让能满足读者需求的出版物的生产者获得经济回报。

在出版物市场上,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什么呢?最基本的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当前,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还存在问题和不足,首先就是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差别化程度低,统一的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此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新闻出版业还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巩固舆论阵地、传承中华文明、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使命。而且,我国出版传媒业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也是出版企业重要的社会责任。

履行这些社会责任,都离不开产品市场这一机制。按照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到十二五末,要基本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年图书出版总印数达到79.2亿册(张)。如果能够构建起产品市场的社会责任传导机制,这一巨大的出版物产品市场将为推动出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发挥重要作用。

(2)企业作为出版者,通过向读者提供出版物产品,在市场中满足读者需求,从而实际上在履行其社会责任。

通过产品市场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源自亚当·斯密的思想。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提出,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在竞争的市场上,一个人追求自身利益并不是什么坏事,并不是恶的行为,相反,他这样做的时候给社会带来的好处比他直接去追求社会利益时还要大,还要好。市场的逻辑规范人的行为,即以利人之行,实现利己之心。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力图追求个人满足,一般说来,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但在追求个人满足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社会利益,并且“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的效果更大”。

由于转企改制让出版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自主核算、自负盈亏,有强烈的追求经济利益的动机。出版企业通过向读者提供出版物产品,在市场中满足读者需求,从而实际上在履行其社会责任。转企改制之前,由于行政权力和行政机制的介入,我国出版市场被严重行政化,是“有计划”的出版市场,市场机制的作用十分有限,出版物品种的多少不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很多情况下是行政部门确定的数量。

转企改制前的出版产品市场,在部分领域也存在激烈的竞争,但更多的分类市场中,存在局部垄断。通过出版业改革打破出版市场条块分割,消除局部垄断,让企业只有得到市场广泛认可才能生存,提供的产品不论其格调、品味,起码先要满足读者某方面的需求,这为出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外部环境。

(3)对出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而言,产品市场是必不可少的一种信息传递机制。

追求社会责任和实现社会责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主观意愿,后者是客观效果。比如,政府的目标可能是追求社会责任,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有指标指引,而市场就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如果没有转企改制所塑造的独立的市场主体,即使政府有良好的意愿,这一目标依然无法达到。因为政府并无法确切知道,如何去履行社会责任,即使自认为履行了社会责任,又不知道如何衡量。这是在所有领域都存在的经济规律。出版业的发展,必须遵循所有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虽然出版具有特殊性,但是在出版社经营活动中并没有特殊性。

如前所述,衡量出版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能否满足读者需求,虽然读者的需求可能包括不健康需求。作为出版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读者,其表达需求是否满足、反馈使用效果的方式有很多种。过去可以通过在媒体发表书评,进入电子阅读时代后,网络评论成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在网络上随时可以对一本图书产品作出使用评价。但是,这种渠道一方面不够客观,另一方面,对于出版者而言,收集信息并规范化有难度。而图书的销售额,则是最基本最有效的一种获取读者评价信息的渠道。

在转企改制之前,产品市场信息的传导机制是断裂的。一方面,指令性出版多,对图书价格不敏感的垄断领域多,很多的读者需求无法通过经济机制传导到出版者。部分出版者对读者需求漠不关心,只要完成上级任务即可高枕无忧,完全没有经济压力,更无须为生存忧虑。转企改制之后,出版企业成为市场主体,自负盈亏,则必须考虑产品的出路。

不过,一味以满足读者需求为导向,也可能会导致企业背离社会责任,比如出版一些格调不高的书籍、对学术书籍等质优销路窄的出版物敬而远之。但是,每一类出版物都有其利基市场,包括学术出版物在内,都有一个虽然狭窄却的确存在的市场。而且,出版一些有特殊性质、特殊作用,对社会有重要正面作用但未必能为出版者带来盈利的的出版物,并非单单是出版社的责任,而是需要同步推进教育体制、学术体制的改革。以学术出版为例,学术书籍并非都是精品,也有粗制滥造者。在这个领域也需要通过图书市场鉴别质量优劣,只有那些能满足研究需要的书籍,才可以卖高价;粗制滥造的书籍,则只能滞销,并最终让出版者承担经济和社会恶果。在其他一些特殊出版领域,市场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机制仍然能够发挥作用。

所以,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必须在市场之中才能得以履行,甚至整个出版行业的社会责任,其履行也必须有市场体制作为前提,否则即使有心,也难以达到期望的效果。从这一点上看,转企改制正是为出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重构了信息和利益传导机制,使其在利己之时可以利他,也使监管机构能够评估其是否很好地履行了社会责任,为奖惩提供依据。

3 产权市场的兼并重组,保证资本流向效率最高的企业

除了产品市场机制,转企改制后出现的出版企业产权市场,也是促使出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机制。产权市场的存在,要求出版企业必须考虑品牌和社会形象等长期利益。

我国的新闻出版单位在其成立之初,是按照行政级次来配置的。什么样的级次,什么样的部委、省,才能办什么出版社、报刊社。这就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该发展的发展不起来,不该发展的也死不掉,形成了一种僵化的体制。有学者指出,出版市场发展的前提是要有众多的市场主体,即出版企业。而我国出版企业的主体地位非常脆弱。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约束无力、活力不足,依然是出版企业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我国出版市场主体残缺,表现在目前的投资者主要是国有机构,来自个人或社会机构的投资比重明显不足。我国出版市场的民间投资近年虽有了初步发展,然而从出版市场发展的需要来看,不论是改革力度还是业务水平都远远赶不上现实的需要。相比之下,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出版市场,个人投资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

转企改制后,出版单位的性质变为企业,从体制上解决了能生能死、能出能进的问题。虽然出版企业与主管主办部门之间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起码在体制上的障碍已经清除。转企改制后,出版企业资源的配置打破了过去地域、行政级别的界限,社会资本进入新闻出版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

产权市场如何在促使出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发挥作用呢?在国外的股票市场上,存在大量以社会责任为评价标准的“社会责任基金”,它们在股票市场上“用脚投票”,使社会责任记录良好的公司股票价格上升。同时,并购机制让拒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股票价值低迷,容易被收购,通过经营权更迭淘汰不合格的管理层。

产权市场上的收购、兼并,像一把高悬在管理层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使其时刻保持警惕,一旦经营失误,导致企业价值下跌,就可能面对来自竞争对手的收购。这也使一些枉顾社会责任的短期行为,比如过去在出版界存在的“伪书”现象、养生医学出版中弄虚作假的“张悟本现象”,有可能通过这一机制得到遏制。

虽然转企改制前出版社存在经济动机不足的问题,但作为出版社管理层和编辑的个人,并不乏赢利动机。但这种盈利动机在当时的体制下,很容易演化为损害社会的行动。比如出版虽然销路不错但内容低俗的书籍,或者跟风出版一些书籍。这种行为可能取得短期的经济效益,但长远来看对出版社不利。因为一家出版企业出版此类劣质书籍后,通过媒体的揭露、读者的批评,该企业的声誉将严重受损。在一个健全的产权市场上,将进而导致该企业价值大幅下跌。在转企改制前,由于不存在产权市场,出版单位不是独立自主的企业,并不存在这种从出版劣书(违背社会责任)——声誉受损——企业价值下跌的传导机制。由此看来,产权市场与产品市场在推动出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是相互关联的。伴随转企改制而形成的出版企业产权市场,从这个意义上看,是出版物产品市场质量的一种保证。

另一方面,出版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改善企业形象,改变读者对图书价值的感知,从而刺激读者的购买。这是社会责任从正面角度发挥激励作用的机制。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篇7

关键词:企业企业社会责任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人为本价值观的普及和广泛认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舆论声音已转变成为普遍行动。这使寓于社会之中的企业承担和全面履行其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于是,承担社会责任也就势必成为企业所必须的重要职能,同时也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履行的一个重要职能。

企业应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和践行有四个阶段。按照斯蒂芬・p・罗宾斯的描述,处于企业社会责任第一阶段的管理者,以向股东负责为己任,获取最大利润是他们唯一的工作目标。在第二阶段,管理者进一步认识到他们需对雇员负责,于是采用改善工作条件、提升工作安全保障等措施,期望保留雇员。到了第三阶段,管理者觉察到消费者、政府、社区、环境等利益相关者在企业经营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其效力又体现到公平的价格、高质量的产品、良好的供销关系等方面。在第四阶段中,管理者对社会整体负责,他们通过促进社会正义、保护环境、支持社会公益等活动,提升企业社会形象,为企业的持续发展争取良好的环境和社会基础。

基于这些描述中的认识历程,从逻辑与历史的结合上分析,企业的社会责任应包括这样一些内容:第一,向股东负责。通过为社会尽可能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通过节约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途径创造和积累企业利润,维护股东的权益,保证股东投资回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积累财力;同时也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社会总财富的增长。第二,向员工负责。保证职工实现其就业和择业权、劳动权、休息权、劳动安全保障权、职业技能培训享受权、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待遇取得权、参与公司治理权、职工申诉投诉权、获得补偿救济权等权利。第三,向利益相关者负责。主要是为顾客服务,履行在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方面向对消费者做出的承诺,保证提供优质产品,使顾客得到满意结果;维护消费者权益,杜绝通过不对称信息牟取暴利,欺诈消费者;对企业不当行为而对顾客造成的损失积极及时的承担赔偿责任。第四,向社会整体负责。主要是,其一,向法律与制度负责。主要是遵守相关的国际公约、国家法律规定和行业的规范、标准和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其二,为社区和当地建设服务。主要是承担当地公共设施使用成本,为社区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社区的经济繁荣和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关心和支持社区文化教育事业、福利事业、慈善事业;参与当地政府和公共组织开展的公益活动,同时和非政府公共组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三,积极开发和采用高新技术,降低能源的消耗,做好废弃物的排放与处理工作,维持资源环境,为社会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从上述责任内容加以概括抽象,而后用传统逻辑学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定义: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对股东、员工、地方和整体社会必须承担的义务和因履行这些义务不力而必须承担的不利后果的总和。企业所以必须承担这种社会责任,使之成为自身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笔者以为,这是由企业与其外部社会、内部员工两个方面的关系决定的。

所有企业都是寓于社会之中的经济实体,因此都注定要同社会发生内在的必然联系。企业与社会的这种必然联系的内容包括两点:其一,如果企业与社会之间存在逻辑自洽,或是对等互尽义务、互享权利,维持着长效良性互动机制,就会形成持续双赢的局面,促进企业和社会共同有序的持续发展和进步。一方面,政府为企业的存续发展供给良好的法律、规制、政策和公共秩序,顾客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市场,地方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环境,企业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从外部社会获得各种资源,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企业遵守政府的法律规制和政策安排,努力节能减排、改进生产经营方式,提供优质产品,依法交纳税赋,自觉服务地方,社会就会因为有企业不断注入社会的正能量而得以有序持续的发展和进步。其二,如果与之反,企业与外部社会互动不良,相悖而行,则适得其反――企业会在社会环境中丧失存在的必然性而走向衰亡;社会则缺失来自企业市场的经济正能量而停滞不前。企业与社会的这种必然联系,其实就是一种企业与社会对等互动的客观规律。按照这种规律,企业要不断从社会获得支持其持续发展的各种社会资源,务必把这种责任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能,并切实履行到位。

企业是一个由全部员工组成的有机整体,也是一个小社会,可称之为内部社会。正是在这种小社会或内部社会的意义上,我们把企业必须向员工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融入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之中,成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职能的组成部分。企业把它向内部员工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其重要职能的原因,在于企业与内部各类员工的内在联系。企业与内部各类员工的内在联系,是一种彼此依赖与对等服务的统一关系。一方面,企业为员工依法提供各种生活的保障和发展提高的平台,因此员工依赖企业;员工要从企业获得各种保障和发展提升自己的权利,就要尽对等的义务,全身心地为企业工作。另一方面,员工是企业的主体,是支撑企业存续与发展的第一资源,所以企业也同样依赖着员工;企业要实现其包括承担社会责任的各种职能,保证企业充满活力,稳步持续向前发展,就必须调动各员工为企业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为此而对各类员工公平、公正地承担内部社会责任,这就是企业所以把承担内部社会责任作为自己重要职能的内在根据。

各类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即人力资源部,就成为企业开发、管理和有效发挥人力资源功能,以此实现企业生产经营价值和履行社会责任价值的一个核心部门。从这个意义上说,履行社会责任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

人力资源部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来参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职能。其工作的内容和理路应当是:第一,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在董事会和总经理的领导下,在与职工广泛民主协商的基础上,根据现定的基础与条件,参与制定包括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目标、内容、任务和方法举措的基本规划。第二,根据规划进行合理人力资源配置,做到人事合一,彼此匹配。第三,通过思想理念的升华,把员工的价值诉求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价值目标统一起来,从而形成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精神动力。第四,通过有效的专业训练、技能培养,从而提高员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胜任能力。第五,通过健全规章制度,用制度把员工的工作行为规约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轨道中。第六,通过权利保障、工作激励和绩效评估等方式,维护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把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维持下去,从而把蕴藏在员工中的人力资源潜能发掘出来,并释放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之中。

人力资源部门要按照这种理路,做出有成效的工作成绩,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第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文化建设,把管理部门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的高度统一起来,并依据时代要求适时升华。第二,注意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道德建设,以人为本,严以律己,团结合作,勤奋敬业,用道德力量把管理团队的工作正能量聚合起来、发挥出来。第三,关注、研习和吸纳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优秀研究成果和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人力资源部门的队伍建设成效的取得,需要下大力气,付出异常的努力。但这些都是值得也是必须付出的。努力的建设付出,一定会换来同等建设成效,而这一成果必会使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职能中大有作为,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总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为企业经管理职能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出发,充分发挥“人”这核心主体在履职过程中的作用,已成为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在这一方面做出了一些思考,但如何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更好的体现社会责任履行的功能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中译本)[m].中国人民出版社,2012

[2]黎友焕.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

[3]裴春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篇8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策略

在传统经济增长,中外合作,战略供应的经济大潮下,文化融合日趋稳固,产业不断升级,促使企业的社会责任正在发展变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再是仅仅解决就业问题和为政府提供税收,更重要的事为人民群众赚取利润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推进世界生态平衡,维护国际市场秩序、推进国内民族复兴和崛起,帮扶社会弱势群体并与社会的不良风气做斗争,引导社会开放共赢和积极进步,保证人民的合法权益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所以,在这些思潮的作用下,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以关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民权益,主动地承担对人民群众、社会公共事业和社会进步的责任为己任,已经成为了全世界企业发展的共同趋势,这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社会需要。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企业社会责任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中国企业如何才能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多个方面做起:

1明确企业为人民服务的历史责任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企业处于社会环境之中,企业的发展影响着各方人民的利益和幸福,因此企业应明确为人民服务的历史责任,并不断的以此为契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调和人民群众与企业的关系,达到企业与各社会群体的和谐共生,共同繁荣。目前,我国社会责任对企业往往是被动的,应急性的,例如:如果采购商要求iSo14000,企业才会申请iSo的认证;如果采购商要求Sa8000审核,企业才会申请Sai的认证。因此,企业必须明确企业为人民服务的历史责任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而且还要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充分体现到这一点。

2推进进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企业没有垮下,也算是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但是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不要感觉这是对其的一种压力,如果无法利用履行社会责任为企业谋取福利,那样反而会阻碍企业的发展,社会责任的承担也就无从谈起。同时,企业必须做出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企业的真是运行数据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让人民群众全面理解企业的各种行为。实际上,社会责任和企业运营信息主要是向我们展示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其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有多大,还有通过这些社会责任他们消耗的社会成本以及给社会带来的利益是什么等。为了使人民群众及时获得这些信息,企业就应按时、按质量的进行信息的收集和提供工作,使人民群众进行监督和督促。此外,企业在相关信息时,应全面系统详实,以增强人民群众对企业的信任。

3企业必须在思想上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形象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企业,就可能获得更为有利的市场和政策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宝贵资源。随着社会的不断繁荣,企业也应当主动的承担起其社会责任,这样可以帮助企业以更少的投入发动社会资源,为企业谋取更多的实际利益。

4完善企业内部社会责任制度

法律所规定的社会责任企业应当自觉履行,这也是法律的强制性体现。而且企业也应该根据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关环境和民族复兴情况,自觉自愿的履行社会责任,这是指企业的社会行为不仅不得违背相关的道德伦理,还要顺应人民群众的要求,应当从法律的角度加强其强制性,同时企业要靠自觉实施,使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有制度约束和利益诉求,并或者社会效益和根本需要。这样才不会不会因股东的反对而放弃或不敢去履行,而是主动去履行。

5在企业高管团队中树立以为本、为社会服务的理念

早在1900年时,著名美国商人卡耐基就指出:商人必须“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支配自己手中掌握的公司资金视为一种信托资金,他有义务为了社会最大限度地受益而管理好这笔钱”。具体来讲,企业高管队伍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实际的经营生产中要善待职工、尊重职工、加强职工的在职培训,给职工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摒弃传统的只对股东负责的理念,要高度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深刻认识到其在企业运行中的关键作用,要把对环境社会的责任作为企业发展的宗旨和良心战略,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并且还要注意的是可以将企业高管人员的工资跟他所承担的企业社会责任以及社会服务的人民满意情况联系起来,使企业高管人员与企业投资者间的关系更加的和谐,在衡量一个企业业绩好坏的时候,可以主要参考企业长远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情况,使社会利益变相的转化成企业利益,给高级管理人员以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和感染力。

6健全法律制度,加强监督管理

转变政府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目前的情况是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和税收,因此我们要加快政府转变观念的工作,为了更好地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深刻的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不断的检省自己,在衡量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政绩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到企业的利润和税收,努力构建有利于其发挥社会责任的氛围,更好地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在监督企业社会责任时,具体来讲包括政府组织监督和非政府组织监督两种。政府在进行监督时,要有正式的监督机构,同时要规定其一定的权力,如劳动监察委员会、安全生产监察委员会、环境监察委员会等,同时还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的支持,更好地保证其监督职能的实现,例如消费者协会、党政媒体、社团、公众等,政府应鼓励、规范其发展,同时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务必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深入广泛的实施监督体制,形成促进企业承担责任的社会压力和舆论环境,行使监督保障权力,为社会责任的有效承载保驾护航。

按照以上的推断,企业需要对人民群众负责以及如何负责的问题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要在法律与道德的约束下为企业创造价值和收集利益,切实保护好劳工利益,和谐劳工关系,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对人民群众负责,并且要争做优秀的企业公民。同时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应以企业基本利益为前提,以遵守社会道德为基础,遵纪守法为前提,并以社会公共利益转化为企业利益为目标,这样才能切实履行好企业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金建江.从利益相关者视角解读企业社会责任[J].财经科学.2007.11.

[2]冯屡冰,吴露晖.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2).

[3]王静,高瑜.企业社会责任与保护劳动者权益[J].经济论坛2006(12).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篇9

【关键词】环境责任;意识培育;联动机制

一、引言

企业环境责任(CeR)源于企业社会责任(CSR),是指企业自愿承诺为促进社会和环境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欧盟委员会,2002)。本质上,生态环境问题是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作用发生矛盾的产物,这既是政府的责任,亦是企业的责任(piotrmazurkiewicz,2008)。美国经济伦理学家乔治·恩德勒(George.enderle)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其中环境责任主要是指“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消耗较少的自然资源,让环境承受较少的废弃物”。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破坏日益严重,频繁地出现了类似陕西“铅污染”事件(2009)、海正药业超标排放和违规排放污染物致癌事件(2011)、云南曲靖陆良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废料铬渣非法倾倒致污事件(2011)、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2012)、全国范围内“雾霾”天气(2013)等环境污染问题。十报告正式将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构成“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清醒认识和治理决心,这也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从早期的pm2.5到如今的pX事件,社会舆论所关注的焦点渐渐从环境的检测数据转向了污染的源头——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缺失。对于污染源头项目的管理,政府机关的作用举足轻重。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主体的政府机关应该重视对企业保护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

二、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培育的自我形成机制与外部监督机制

(一)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培育的内部聚集与外部保障

企业若要谋求长远发展,环境责任的履行将成为其必须面对的一项任务。为了更好地履行环境责任,企业必须树立环境责任意识。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可以从内部聚焦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来进行考量。

1.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培育的内部聚焦

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首先应当从自身做起,在企业的战略规划、组织结构与企业文化等方面均应体现出其对企业环境责任的重视,使环境责任由内而外体现在企业中。

在培育环境责任意识的过程中,企业应当在战略规划中体现环境责任理念。企业战略规划是指依据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状况及其变化来制定和实施战略,并根据对实施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和反馈来调整,从而制定新战略。完整战略规划的首要条件是可执行性,它主要体现在企业发展方向和企业资源配置策略两个方面。在企业发展方向上,就应当体现出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企业只有在自己的发展方向中融入环境责任的要素,才能指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看到自己所应履行的环境责任,才能在发展中不偏离自己认真履行环境责任的轨迹。企业资源配置策略直接决定了企业战略规划的可实施性。为了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必须在企业资源配置策略中为其作出相应的资源安排,才能够为企业环境责任的培育提供足够的资源保证,确保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培育的顺利实施。

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企业全体成员为实现其组织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企业在职、责、权方面的动态结构体系,其本质是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一种分工协作体系,其随着组织的重大战略调整而调整。因此,若要培育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必须在企业组织结构中安排相应的环境责任职权部门,以此来体现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意志,使企业员工能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企业对履行环境责任的重视。同时在组织结构中安排相应的职权部门对环境责任的履行进行监督。

企业文化是由企业的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是企业的象征,体现出企业的内涵,因此,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应当融入其企业文化中,并由企业文化来展现企业自身对于履行环境责任的理念和决心。同时一个行业成熟与否取决于其是否拥有极其强烈的自我意识,而在其自我意识中就应涵盖企业的环保思维,即环境责任意识。如果把环境责任意识融入企业文化中,这对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具有相当大的价值。

2.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培育的外部保障

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来督促企业履行环境责任。这些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法律法规制定机构、政府与行业、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及其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等。

法律法规制定机构所制定的相关政策具有强制性。培养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必须由强制开始,为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提出约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企业意识到自身所应负担的环境责任。虽然在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均对企业环境责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目前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环境保护法的价值定位、指导思想还不清晰,法律体系还不完善等。所以对于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仍需要相关机构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督促。

政府与行业、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对于企业的影响不同于法律法规制定机构对企业的影响,其更多地倾向于一种引导作用与监督作用,引导企业向着更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前进,同时对于企业的行为进行监督。因此对于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政府与行业、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能够引导企业首先意识到其自身所应承担的环境责任,进而自觉树立环境责任意识。同时政府与行业、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还能够及时监督企业对于环境责任的履行,及时引导企业纠正其偏离环境责任履行的行为。

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企业在市场中得以生存的关键。而对于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样十分重要。如果在竞争中履行环境责任能够成为一种优势,则更多的企业将选择履行环境责任,从而培育出其自身的环境责任意识。但是现阶段履行环境责任与否并未成为同行业企业之间竞争的一种要素,这就需要社会的努力。只有在竞争中能够作为一种优势项目,环境责任履行才能更快地为企业所理解和接受,并督促企业培育其自身的环境责任意识。

(二)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培育的自我形成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

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在于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而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又是渐进的,无法一蹴而就,更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需要企业自身的内部聚焦和社会各界的外部保障,由此就需建立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培育的自我形成机制与外部监督机制。

1.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培育的自我形成机制

一个企业若要谋求长远发展,其内部必须有一套自我约束机制,此种约束能够促使企业在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承担起其应承担的环境责任,从而提高其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自我形成机制能够很好地督促企业对自身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能够使企业尽快地建立起自身的环境责任体系,并将履行环境责任尽快发展为自身的竞争优势。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培育的自我形成机制主要包括战略规划机制、组织机构适应机制与企业文化拉动机制。

(1)战略规划机制要求企业在制定自身发展战略时将履行环境责任融入企业的发展方向与企业资源配置策略中。企业发展方向和企业资源配置策略是企业完整战略规划具有可执行性的基础,将企业环境责任融入其中,有利于企业环境责任意识体现在企业的整体发展设想中,保证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具有可持续性与延续性。

(2)组织机构适应机制要求企业内部设置相应的环境责任机构,为企业环境责任的意识培育及履行过程保驾护航。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需要有相应的责任部门来具体负责,根据企业自身的状况来随时调整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培育的进程,同时对于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过程进行监督。只有在企业内部设立相应的环境责任机构才能使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真正放在企业的议事日程之上,而不是作为一种口号,持续不断地在企业内部呼吁却从未落在实处。

(3)企业文化拉动机制要求企业在自己的企业文化中体现出其环境责任意识,体现出其对于履行环境责任意识的决心,从而拉动企业对于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象征,体现着企业的内涵,只有将环境责任意识融入企业文化中才能够使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贯彻于企业上下,也才能够提高企业对环境责任意识培育的积极性。同时将环境责任意识融入作为企业象征的企业文化中还能够提升企业在社会以及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2.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培育的外部监督机制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自身的战略目标与企业外部的监督环境决定了企业的前进方向。所以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企业外部的监督。因此对于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还应建立企业外部监督机制,主要包括法律约束机制、政府与行业的引导与监督机制、社会监督机制等。

(1)法律约束机制要求法律法规制定机构制定针对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相关法律规范,对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提出强制性要求。现阶段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虽然对企业环境作出了规定,但是其要求相对来说比较笼统,例如环境保护法的价值定位、指导思想还不清晰等,同时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环境责任法律体系。这些对于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应当建立法律约束机制,对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提出具体的、强制性的要求,将大大有利于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

(2)政府与行业的引导与监督机制要求政府与行业提出利于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相关要求,引导行业内形成以履行环境责任为优势的风气,同时对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实施监督。处于同一产业链并具有竞争关系的企业之间的监督约束会促使企业承担更多的环境责任。政府与行业的引导与监督机制不同于法律约束机制,前者对于企业更多的是一种引导与督促,而后者则更多的是一种强制性的要求,两者之间互相支撑、互相补充,能够为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保驾护航。

(3)社会监督机制要求各类社会组织、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公众能够组成联盟,对不履行环境责任的企业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同时形成相应的诉愿表达体系,对企业的环境责任履行状况实施监督。此种约束机制的影响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变得越发强大,同时对于企业的刺激性也变得更强。当电视、报纸等舆论媒体对企业环境责任履行状况密切关注并及时报道时,便会对企业形成强大而无形的舆论压力,督促企业承担环境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阶段对生活环境与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公众的社会责任感也逐步增强,其对企业的监督力度也会加大,因此建立起完善的诉愿表达体系十分关键。

三、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奖励式的正向培育机制”与“惩罚式的逆向培育机制”

(一)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奖励式的正向培育机制”与“惩罚式的逆向培育机制”的理论分析

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不可避免地需要相应的激励措施。现有的激励措施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正向型激励,即对于履行者给予一定的奖励;一种是逆向型激励,即对于不履行者进行处罚。在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过程中对于激励措施的选择无疑能够对企业的行为选择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选择“奖励式正向培育机制”还是“惩罚式逆向培育机制”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奖励式的正向培育机制”指的是对于切实履行自身环境责任的企业给予一定数额的经济奖励,从而使企业在履行自身环境责任的过程中获利,以此来提高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积极性。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奖励式的正向培育机制”能够给企业在履行环境责任过程中提供动力,为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产生重要的推动力。但是对于政府来说,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奖励式的正向培育机制”虽然能够促使企业积极履行环境责任,但是却为政府财政增加了负担。

企业环境责任意识“惩罚式的逆向培育机制”指的是对于未按照要求履行企业环境责任的企业进行一定数额的经济惩罚,从而使企业为未履行环境责任付出代价,以此来督促企业履行其自身的环境责任。在“惩罚式的逆向培育机制”中企业往往会出于避免惩罚以减少损失的心态而履行环境责任,但是罚款的数额又成为了一大难题。如果罚款数额过低,则企业可能会在衡量其履行成本与惩罚成本后选择接受罚款;若罚款数额过高,又可能出现政府部门追求罚款收入而忽视对于企业环境责任履行的监管。另外,在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惩罚式的逆向培育机制”中极易出现企业贿赂相关官员以避免相关惩罚的情况,从而助长了贪污受贿风气。

(二)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奖励式的正向培育机制”与“惩罚式的逆向培育机制”的博弈分析

对于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能够采取“奖励式的正向培育机制”与“惩罚式的逆向培育机制”两种方式,两种方式各有利弊,现对两种方式进行博弈分析。

企业承担环境责任所付出的单位成本为i,得到的收益为R。以下主要使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奖励式的正向培育机制”与“惩罚式的逆向培育机制”。

1.假设

(1)企业均处于完全竞争市场的环境中,都是p——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2)C1为企业为履行环境责任所付出的净成本,C1=i-R>0。

(3)C=C1+C2+C3。其中,C是单位产品总成本,它涵盖履行环境责任所付出的净成本C1、生产成本C2以及企业的治理环境成本C3。

(4)所有企业均以单位产品的成本定价,不考虑规模经济。

2.“奖励式的正向培育机制”与“惩罚式的逆向培育机制”博弈分析

(1)奖励式的正向培育机制

奖励式的正向培育机制指的是对履行企业环境责任的企业来进行一定数额的经济奖励,奖励a≥(C1+C3),因此a-(C1+C3)≥0,则博弈矩阵即为表1。

在“奖励式的正向培育机制”的情况下,履行环境责任企业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与此同时也使得没有履行环境责任的那些企业出现了亏损。因此,表1博弈矩阵便具有了唯一纳什均衡,即(履行,履行)。

(2)惩罚式的逆向培育机制

所谓的“惩罚式的逆向培育机制”,就是对未履行企业环境责任的企业进行一定的经济处罚,处罚B≥(C1+C3),因此B-(C1+C3)≥0。博弈矩阵即为表2。

在“惩罚式的逆向培育机制”的情况下,履行环境责任的企业显然拥有成本优势,而未履行环境责任的那些企业则出现亏损。因此,表2博弈矩阵便具有了唯一纳什均衡,即(履行,履行)。

“奖励式的正向培育机制”与“惩罚式的逆向培育机制”各有利弊,“奖励式的正向培育机制”能够促进企业对履行环境责任具有更高的积极性,但与此同时却给政府财政增加了负担;“惩罚式的逆向培育机制”能够督促企业履行环境责任,但容易出现以罚代管的恶劣局面。由于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奖励式正向培育机制”与“惩罚式逆向培育机制”各自拥有其自身的特点,能够在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培育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选择“奖励式正向培育机制”与“惩罚式逆向培育机制”相结合的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培育机制无疑能够为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保驾护航。

四、构建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培育机制的基本架构

一个企业如果要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则必须承担起环境责任,不能以损害公众利益为代价来为自己谋利,应当自觉减少排污,或者在排污后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使危害降到最低。企业要想赢得市场,赢得消费者,必须承担起基本的企业社会责任,从而赢得社会对其的支持以及公众的认可与信任,得到较为忠实的顾客群,为自身发展获得最基本的保障。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企业的期待正在发生改变。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已经成为社会公众对企业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但是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是渐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努力。

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极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污染却日日危害着人们。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多维度环境责任意识培育机制。在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培育的过程中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应当建立自我形成机制与外部监督机制相结合、“奖励式的正向培育机制”与“惩罚式的逆向培育机制”相结合的多维度环境责任意识培育机制,多角度对企业环境责任意识进行引导与监督。同时现今社会是一个变化的社会,企业的外部环境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对于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培育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应当建立环境责任意识培育机制的联动机制,针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环境责任意识培育的方式、方法,从而使企业从被动履行环境责任转变为主动承担环境责任。

【主要参考文献】

[1]Hayamwahba.exploringthemoderatingeffectoffinancialperformanceontherelationshipbetweencorporateenvironmentalresponsibilityandinstitutionalinvestors:someegyptianevidence.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and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08,6.

[2]Chan,R.Y.K..CorporateenvironmentalismpursuitbyforeignfirmscompetinginChina.JournalofworldBusiness,2010,45(1).

[3]李建发,肖华.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现状、需求与未来[J].会计研究,2002(4).

[4]吴椒军.论公司的环境责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篇10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限度/营利/科技水平/市场机制 

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对于在不同情形下社会责任的承担会有所不同。根据我国《公司法》第5条与《合伙企业法》第7条的规定,企业社会责任包括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1]

一、营利决定企业和政府职能的界限及限定其责任程度

(一)营利性界分企业社会责任和政府职能

“正当性的盈利目标追求……决定了在正当性的边界范围内,企业……优势在于提供具有排他性、竞争性的“私人物品”参与市场竞争。[2]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必须以营利性为前提。营利性是企业与政府职能合理配置的依据。否则就有可能出现政府公共物品的供给职能转嫁到企业的头上,模糊企业和政府职能之间的合理边界。将使企业承担大量本应由政府履行的社会公共物品供给义务,挤干企业利润。“在竞争市场中,长期为了利润之外的任何其他目标而经营将导致企业萎缩,甚至非常有可能破产。”[3]

法律责任是企业必须履行的守法义务,与营利并行不悖。道德责任是企业营利前提下自愿地为他人或社会提供经济上的帮助。要防止将本应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转嫁到企业的头上。

(二)营利水平决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程度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甚至唯一形式就是增加成本。在一定期限内,企业利润是确定的,支出越多,利润越少。这就会削弱企业发展能力甚至威胁到企业生存能力,势必造成一系列复杂问题如工人失业、债权人利益受损、商誉等无形资产流失。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社会责任受营利水平限制。但这仅仅针对道德责任而非法律责任而言的。

道德责任主要表现为捐赠。实际上,很多企业是不愿意进行捐赠的。目前,企业捐赠更多的是来自社会舆论、甚至地方政府的压力而非自愿。笔者认为企业道德责任应以自愿为其限度。这既是企业自由原则的体现也是社会道德所需。

应当明确,企业营利水平和法律责任没有关系。法律责任必须履行,只要企业本身存继。有学者认为,“强调公司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能不加以区别,将大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也一视同仁强加给所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这必然会引起社会不公平现象。”[4]甚至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或新兴经济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公司的社会责任更可能是一种奢侈品”。[5]笔者认为该类观点只能适用于道德责任而非法律责任。道德责任遵循自愿原则,不存在“强加”的问题。法律责任不论企业规模、发展程度都必须履行。这是法治国家公民守法义务使然。当然,当法律根据企业规模不同规定不同的责任时,其应履行的责任当然会有所不同。但这是一视同仁的“必需品”,而不是什么“奢侈品”的问题。

二、科技水平决定企业社会责任的时空范围

法律的制定、修改、废止是受制于人类的理性水平的,尤其是当时的科技水平。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法律调整生活关系的范围扩大,新兴法律部门如自然环境法、太空法和原子能法的出现。任何法律是在彼时的人类认识能力基础上制定的,受制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也就是说任何一部法律在制定的当时被认为是“科学”的。按照该“科学”法律行为是合法有效的。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和认识能力提高,“科学”的法律现在看来存在严重的问题。产品质量法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我国《产品质量法》第41条规定,在产品存在缺陷生产者免责的条件之一就是“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的”。如果随着科技发展证明该产品存在缺陷并造成损害,该企业是否承担责任?是否履行了社会责任?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是按照现行有效法律行为的。或许正是因为此,侵权行为归责原则从一元的过错责任原则发展到二元的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原则并存。再如,环境保护法在这方面的问题可能更为严重。企业生产是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这意味着生产企业总是向环境索取、排放污染物的过程。虽然环境保护法规定废水、废气、粉尘等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及“谁污染谁治理”等原则,即使相关的标准和原则被认真贯彻实施,对环境损害仍是不可避免的。在此情形下所造成的损害,不能认为企业行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没有履行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因其是按照法律的指引行为的。有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认为,将企业这种负外部

性内化从而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6]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企业负外部性只能部分而不是全部地被内化。对于无法用金钱替代的损害如不可回复的环境损害、无法治愈的伤残及死亡,无论如何都是无法完全内化的。那种认为负外部性可以完全内化的论调是金钱万能论的观点。

人有改善、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和权利。企业正是人类找到了改善生活、提高幸福指数的强有力武器。而企业在实现人类目标时对人类、社会和环境造成损害是不可避免的。企业只要按照法律的指引从事行为,造成损害被认为是法律容许范围内的。我们不能抛开法律对企业作法律和道德上的非难。这是对法律的尊重,更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决定企业社会责任的边界。当然,对于造成的损害可通过相关制度由国家财政或企业自愿提供经济上的帮助来弥补或减轻。

三、市场机制决定特殊情况下企业社会责任的边界

如果说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裁员或破产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就不应该存在。因为裁员或破产必然会损害利益相关者尤其是职工和债权人的利益,违背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这个角度来看,裁员及破产等法律就不具有道德基础。因此,无论在立法还是学理探讨都不能将企业社会责任泛化,否则就会出现笔者所说的这种看似荒谬的情形。笔者认为,在这种特殊情形下,企业只要按照法律行事就履行了社会责任。这是特殊情况下企业社会责任边界所在。

从整个社会来说,企业缩减规模、减员和破产是市场机制的必然选择;是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经过程;是企业发展壮大和东山再起的阵痛过程;是事物发展否定之否定的必然结果;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必经过程。因此,裁员、破产等法律不仅是对市场机制的积极回应,同时具有坚实的道德基础。

四、“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社会责任限于守法义务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包括雇员利益、消费者利益、债权人利益、中小竞争者利益、当地社区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弱者利益和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7]“利益相关者理论”看起来如此之美,可以说兼顾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甚至是所有方面,像是济世安邦万灵药。给人一种若所有企业认真地履行了其社会责任,就不会出现食品或药品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事故、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社会就会出现安定和谐的繁荣景象的美好图景。学者们喜欢徜徉于理论上的完美和个人的喜好,全不顾现实直白和严苛。笔者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本身不确定性使其在法律生活根本无法完全实现。实际上,利益相关者理论使企业社会责任向守法义务回归。

(一)利益相关者之间是零和博弈

一个企业在一定期间内,其利润量是一定的,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就是财产支出。履行社会责任实际上是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利润,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企业利润又是经由交易获得,利润多少最终都由消费者承担。在此情形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了吗?同时,企业是营利实体而非慈善机构,当其没有利润时不可能自掏腰包来履行所谓的社会责任。这就决定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最终回归到守法义务的经济上的原因。

(二)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的判断主体和标准难以确定

由股东、债权人、消费者、雇员(职工)、中小竞争者等构成的利益相关者是如此之多,由谁来判断企业是否承担了社会责任?谁有权决定判断主体?对这些疑问我们无法给出一个相对确定的答案。各类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是不同的,若企业对雇员履行了社会责任,而对消费者没有履行社会责任,那么该企业到底有没有履行社会责任?是采一票否决抑或经济抵消方式呢?这就牵涉到判断标准无法确定的问题。实际上,判断主体无论是谁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农夫山泉”商家在中央电视台打出“喝一瓶水捐一分钱”的广告,既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也体现了对社会责任的承担。[8]笔者认为该判断太过武断,有“一白遮百丑”之嫌。因此,只有相关的法律才是最为恰当的判断依据。因此,判断主体和标准难以确定是企业社会责任回归守法义务的原因之一。

当今企业可通过自行社会责任报告的方式表明其承担社会责任。这种自我评价方式很难甚至无法证实其真实性。从双汇瘦肉精事件前后看该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就可知自行社会责任报告的意义何在。[9]

(三)效率违约或违法使社会合约成假性

有学者从社会合约的视角论述社会责任的可实践性。“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与得到社会认可、维护公司与社会之间的社会合约的稳定性存在必然联系。若要阐释公司社会责任,就需要洞悉社会合作的存在,即资方、劳方、消费者、公众之间存在社会合作关系,在利益上彼此相关,构成利益相关者关系……利益相关者任

何一方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都可能导致公司经济目标难以实现。”[10]笔者认为,该种观点值得商榷。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是在和它事物的联系中存在和发展的,企业也不例外。追逐利润是企业的天性。在营利的驱使下,当利润大于违约或违法成本时,企业就有可能选择违约或违法,破坏相关社会合约,使社会合约成假性。当然,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企业是不会违背所有社会合约的,它会有选择的去违背,前提是认为能获得利润。这说明了社会合约在解释和实践企业社会责任作用是有限的。这再一次证明了守法义务是公司社会责任的主要形态。

(四)无法确定社会责任相对应的企业权利

根据权利义务一致性原则,既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其相对的企业享有哪些权利?除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法律规定的权利外,找不到与社会责任相对应的企业权利。这也是企业社会责任回归到守法义务的原因之一。

既然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形态是守法义务,那么在法律上规定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何在?很多学者认为,将企业社会责任写进《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形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是一种宣示性、倡导性规范。笔者认为,除此之外,其意义主要表现在:1.使法律体系完善,符合大陆法系提取公因式的立法模式。企业社会责任统领其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处于该义务体系金字塔的顶端。2.弥补法律规范的局限性。众所周知,法律规范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当企业规避法律义务或法律不完善时,对企业不法或不当行为给予一种道德上的否定性评价,以期能起到预防和舆论谴责的效果。3.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负外部性中有些是无法内化的。守法义务仅是最低限度的义务。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倡导企业在履行最低义务的同时,自我加压,提高标准,强化自己责任,降低负外部性。

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但是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受制于企业营利本性及其水平,企业营利性决定了其和政府职能的界限,营利水平决定了其承担道德责任的程度;受制于人类理性发展程度尤其是科技水平,科技水平决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时空范围;受制于市场机制尤其是竞争机制,竞争机制决定了在特殊情形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受制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含糊不清。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零和博弈,与此相应的是对企业是否承担社会责任无法确定判断主体及标准,在营利冲动下效率违约或违法使社会合约成假性。因此,要正确地划清企业和政府职能的合理边界;将社会责任限制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明确法律责任与道德责任合理范围且法律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最主要内容。否则,就可能泛化企业社会责任,危及企业利益甚至存在,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注释:

[1]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性质具有法律和道德双重属性。参见楼建波、甘培忠主编:《公司社会责任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版,第39页。

[2]甘培忠、吴元元:《转型中国语境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分层》,载楼建波、甘培忠主编:《公司社会责任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4页。

[3][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下)》,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545-546页。

[4]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1页。

[5]伏军:《公司社会责任的正当性基础及其实现路径选择》,载楼建波、甘培忠主编:《公司社会责任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2页。

[6]参见甘培忠、吴元元:《转型中国语境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分层》,载楼建波、甘培忠主编:《公司社会责任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5-276页。

[7]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8]周友苏、张虹:《反思与超越:公司社会责任诠释》,载《政法论坛》2009年第1期,第57-63页。

[9]参见李冰:《双汇社会责任报告照抄去年只字不提瘦肉精事件》,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04/29/c_121362889.htm,访问日期:2011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