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救护技能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6:59

紧急救护技能培训篇1

【关键词】急救;护理人员;突发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整体系统。我院护理部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为标准,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学习急救知识,使护理人员在遇突发事件时能从容应对,减少伤残、挽救生命,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1筹备阶段

首先护理部拟定应急救治能力培训计划,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6个月培训。高级职称护理人员共同商讨、确定培训计划。搜集资料制定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事件(灾害和灾难事故)应急预案、防范非医疗因素引起的意外伤害事件应急预案、群体交通伤员抢救预案、集体食物中毒抢救预案。其次要分工明确,高级职称护理人员根据个人学科特长分别负责专项培训内容。选派科室骨干护理人员外出学习先进急救技术。最后,筹备急救物品、器械、模拟人,制作急救流程图,普及急救知识和多媒体课件。

2培训内容

事故现场急救知识培训:①急救原则:先复后固(先心肺复苏再固定骨折)、先止血再包扎、先重后轻、先救后送,先急后缓,先近后远、,要沉着、迅速判断病情,开展现场急救工作。②现场施救的常规程序:认知事件、安全评估、病情判断、急救呼救、病情处理、维持平衡。伤情判断与分类培训:①伤情判断:气道是否通畅、呼吸道是否正常、循环情况、有无大出血、意识状态。一级优先:红色标识;二级优先:黄色标识;三级优先:绿色标识;四级优先:黑色标识②常用急救知识培训:急救药品使用、急救技术操作、急救器械使用等。③内科急救知识培训:咳血的急救、低血糖症急救、消化道出血急救法、急腹症急救、高血压危象的紧急处理、脑出血急救法、心绞痛、心肺复苏等。④外科急救知识培训: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是外伤救护的四项基本技术。跌倒损伤处理、烧烫伤处理、迅速止血、紧急包扎、溺水急救、中暑急救、咽喉异物处理等。⑤器械使用培训: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电动吸引器、微泵、除颤仪使用、血糖仪的使用方法进行培训,及紧急状态下制作简易辅助工具方法。⑥消毒隔离培训:消毒剂种类、浓度、使用方法,个人防护技术、消毒程序,消毒方法选择。⑦心理疏导培训:护理人员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认知疏导、情感疏导、社会环境疏导。⑧组织能力培训:护理人员应对突发事件时应沉着冷静、积极应对控制混乱局面。组织人员进行急救自救。

3培训形式

急救知识讲座,操作示范,模拟急救。

4考核

口试、笔试、操作考核、应急能力考核、模拟急救项目及人员进行配合模拟急救考核。

5完善补充

重视个体差异根据针对考核情况组织科室相互学习专科急救知识、器械使用。

6结果

①护理部与高职称护理人员占全院护理人员11%,成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委员会,各司其职,防患于未然。通过组织筹备阶段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协调能力。②63%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急救知识,能独立应对突发事件,遇突发事件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可按上级部署组织、指导完成急救工作。③24%护理人员掌握急救知识、技术操作。④根据考核结果选思想觉悟高、业务强、心理素质好护理人员成立预备救援小组。

7讨论

由于护士存在年龄、学历、个人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异,导致对同一项活动的掌握有快、慢及优、劣之分。所以,在培训中我们要重视个体差异,根据每个人的的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建立考核制度可帮助我们了解护士对急救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情况,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也能帮助我们调整培训的内容和重点,同时也起到督促护士加强学习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宇飞.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医院急救中心设计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紧急救护技能培训篇2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是抢救危重病人的第一线,急救质量直接反映了一所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而急诊护理工作质量更是医院综合质量的重中之重,护士素质的高低、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体护理水平和质量,进而影响患者的抢救、治疗和康复[1][2]。提高急诊科护士的综合素质是培养专科护士的重点,专科护士和临床护理专家是专科护理发展的趋势。急救工作除了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各种抢救预案和应急预案外,培养一支训练有素、技术过硬、反应迅速的急诊护理队伍对急诊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介绍当前急诊科护士素质培养进展、培训项目、内容与方法,为从事急诊科护士管理和培养提供参考。

1培训项目:急诊护士的急救意识、判断能力、应急和护理技能、沟通技巧等综合素质对保证急诊抢救的效果和质量尤为重要,针对目前急诊护理队伍素质现状存在的思想素质不稳定、专业知识不扎实、法律意识淡薄、心理疲劳的普遍性、护理科研意识薄弱等问题,王宏哲、张利岩、高歌等提出培训项目包括:(1)急救意识、急救护理理论知识及急救操作技能的培养,(2)院前急救及急诊分诊、群死群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培养,(3)沟通技能和增强法律意识的培养,(4)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及行为规范和礼仪的培养,(5)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培养。(6)提高信息素质、自学能力及护理科研能力的培养[3-4]。

2提高护士整体素质加强人才培养

2.1急救意识、技能,应急能力的培养,提高护士专业素质,

2.1.1培训项目张环英[5]等在急诊护士急救技能阶梯式培训的方法中将卫生部的颁发的50项护理技术操作列入培训计划,再结合急诊专科特点,选定18项急救护理技术及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院前急救及急救分诊的培训、群死群伤及突发卫生事件的培训、综合模拟急救演练等。王力[6]等选择急救护理技术操作为徒手心肺复苏、电动吸痰、电除颤、深静脉穿刺,4项操作以《基础护理学技术操作程序、测评与考核》、《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为教材,统一操作及评分标准;模拟抢救演示包括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药物过敏性休克、急性中毒、颅内高压综合症、外伤性失血性休克和羊水栓塞7种危急重症,均以《急诊护理学》为教材,统一抢救程序及评分标准。

2.1.2培训方法及效果目前,各医院在岗位培训工作中开展最多的是一些院内活动,几乎很少组织短期或长期脱产学习培训。贾胜欣[7]等采用体健式培训在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培训效果。许乐芬[8]等认为医护合作培训临床护士急救技能的方式普遍受到护士的认可和好评,增强了护士综合急救技能,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增强护士的自信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葛宝兰[9]等认为情景模拟和个案分析的培训方式应用于急诊分诊护士培训中,无论在加强临床理论知识水平方面,还是在提高综合能力方面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夏丽[10]认为应急预案演练的重点在与急救过程的整体协调与医护人员的相互配合,是各项急救技术的整合。廖全全[11]等采用“社区―院前―院内急诊”三位一体急救技能培训模式社区护士,结果首次培训、复训考核合格率均为100%;首次培训优秀率31.3%,复训优秀率75.3%,复训优秀率显著高于首次加强对急救技能的培训。定期复训,尤其是基本生命支持[12]技能的定期复训非常必要,这也是急诊医学界的共识。同时还应具备因其它特殊原因如:火灾、突然停电、停氧、停水等造成的紧急情况时的应变能力,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提供有力的保障[7]。

2.1.3国内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式国内对急救专科护士培养尚在起步阶段,主要以在智教育为主,培训基地为医院,安排急诊临床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授课,如2007年安徽省认定具有急诊转科护士临床培训基地的医院有6家,江苏省论证评定的急诊护士培训试点基地的医院有2家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承担了江苏省首届“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工作。同时注重与其他国家及地区合作,如上海创建了中医合作的急救人员培训中心,北京也正在创建与加拿大、香港合作的危急重症专科资格培训中心。

2.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正确价值观能使人产生持久的内在动力[2]。工作在急诊科的医务人员,承担着抢救生命的重任,在心理上要有为患者忠诚献身的高尚情操,珍视生命,对不同民族、种族、信仰、年龄性别、和社会地位的人都要平等对待[13]。充分启发护理人员的工作动力,行业树新风,教育大家在商品经济飞跃发展的新形势下,不忘奉献、不忘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2.3护士语言素质及沟通能力培养:大多数急诊患者及家属都有急躁、焦虑、恐惧等心理,对护士的语言非常敏感,护士在抢救操作过程中说话的内容、声调、态度、表情对患者及家属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护士进行护患沟通技巧培训,加强护士语言修养和在紧急情况下恰当揣摩他人意图、把控和驾奴病人及他人的能力。使增强语言的逻辑性、准确性,用词恰当得体,语言表达清楚、亲切,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给患者和家属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交流气氛。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和过激的语言和行为,应耐心解释、安慰、体谅,以实际行动来感化他们,在特殊情况下医院“实行绿色通道”,对医患紧张的情况,护士首先要保持镇定,用恰当的语言向家属进行解释,对不同情况、不同的对象用最恰当的方式进行调节,使患者和家属都得到满意的答复;另一方面,在与患者交流时要掌握分寸,不要在患者面前埋怨、抱怨,所以语言素质的提高是减少急诊纠纷的一个重要方面[14]。

2.4锻造稳定的心理素质:急诊面对突发及应急事件较多,而酗酒、吸毒、自杀、他杀及恶性事故就诊时本身就带有法律纠纷,面对这种情况,情绪稳定性差的护士可能心理准备不足,造成抢救工作忙而乱,直接影响抢救效率。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护士心理素质的敏感性训练,锻炼他们在应急情况下使实力、技术、心智、意志处于最佳状态;另一方面作为领导者应重视急诊护士的心理问题、加强关怀、合理安排护理人员、适当提高待遇,并通过制定一些确实可行的措施来减轻护士的压力,降低护士的疲劳程度,从而使抢救质量得到保证[15]。

2.5加强法律和安全意识教育:法律在不断走向健全和成熟,随着人们的法律意识增强,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必然。然而目前急诊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却落后于形势,在执业中不注意自我保护,为此强化急诊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已成为护理管理者迫在眉睫的任务[16]。通过对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的学习、规范各种文件的书写,时刻绷紧护理安全这根弦,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明确患者的基本权利,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真正树立起保护患者就是保护自己的职业意识,有效地堵塞工作中的漏洞。

2.6提高信息素质、自学能力及科研水平:信息素质是一种综合的、具有独特性的本质,是一个人通过培训能把信息资源应用到其工作中的能力。采用针对性讲授法、实例系统应用法、小组讨论法培养护士的信息素质[17-18]。为护士制定读书计划,指导他们有重点地阅读中外期刊和书籍,定期写小结;并逐渐培养他们在实践和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收集、整理资料,每年写1~2篇专业论文。同时加强对论文的质量把关,并提供必要的条件,鼓励他们大胆思维和创新。

2.7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人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19],现代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现代的医患关系已经逐步发展为“共同参与型”,在急诊工作中,医务人员不能仅仅将患者看作是一个单纯的生物个体,而更应该将他们看作是具有丰富情感和社会属性的人,真正关怀、体谅和同情患者,如果患者由于疾病的痛苦而出现不礼貌或蛮横的行为,医护人员应理解[20]。急诊患者一般在急诊科停留的时间相对较短,医患之间没有充分的感情交流,缺乏心理上的沟通和相互信任的建立,彼此仅仅是治疗和被治疗的关系,因此,在急诊这种特殊的工作环境中更应注重对在职医护人员人文素质的教育。

综上所述,在当前倡导人性化护理的今天,急诊科护士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熟练的创造技能和丰富的护理经验,急诊胆识、应急意识,还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水平、稳定的思想状况、高度的责任心、准确的判断力、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及敏感的信息素质。只有加强急诊科护士综合素质培养,才能提高急诊护理质量,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

[2]裴少梓,包家明,赵燕.护士形象礼仪与患者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进修杂志,2007,22(16):1516-1517.

[3]王宏哲.急诊护士的综合素质培养[J].医学信息,2010,23(10):316-317.

[4]张利岩,高歌,王颖等.现代护理管理中如何提高人员与素质更新管理理念[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5):407-409.

[5]张环英,张翠雁,卢秋香,等.急诊护士急救技能阶梯是培训的方法探讨[J].现代医院,2009,30(18):2186-2188.

[6]王力,陈新怡,刘诗文,等,军队医院护士急救技能培训的探讨[J]。护理杂志,2007,24(6):98-99.

[7]贾胜欣,吴景梅,张会然,等,体验式培训在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3):22-23.

[8]许乐芬,王茂桂,陈慧,等,医护合作培训临床护士急救技能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148-149.

[9]葛宝兰,常娜,杨海娥.情景模拟与案例分析在急诊分诊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09,9(9):17-19.

[10]夏丽。实施应急预案演练提高护士急救能力[J].护理管理杂志,2008,8(3):42-43.

[11]廖全全,张文武,王立军,等,三为一体急救技能培训模式在社区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8,23(21):7-9.

[12]沈洪,赵世峰庚炎.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自动体外除颤(aeD)与除颤方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4):253-257.

[13]李欧,壬重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8:7.

[14]比古丽森,沈艳涛.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急诊患者职业素质培养的见解[J].健康必读杂志,2011,11(11):299.

[15]陈丽花.急诊科护士倦怠现状的调查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3):561-562.

[16]黄秀金,许萱荷.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防范医疗纠纷[J].广西医学,2003,25(10):2065.

[17]刘雪松,詹洁,李冬梅等.急诊科护理人员信息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2,27(9):53-54.

[18]周满英.基于现状调查探讨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素质[J].中医教育,2010,29(2):25-28.

紧急救护技能培训篇3

[关键词]应急能力;病情观察能力;低年资护士;评估及培养

[中图分类号]R192.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4)09(b)-0149-04

护士应急能力是指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可以敏锐、及时地发现患者的不同病情及其变化状况,并给予分析、判断,利用熟练的技能和技巧,做出沉着、果断、合理的抢救或护理处置的综合能力[1-3]。该能力直接关系着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危。当前,由于临床上低年资护士的比例较大,他们的护理基础理论及专科知识存在不足,临床经验、病情观察能力不高,同时对病情的动态变化缺乏准确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相对较弱[4-5]。另外,随着临床上危重疑难病例的增加,为保障护理工作的安全及护理质量的提高,加快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及病情观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已成为护理领域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内容[6]。基于此,本研究对120名工作5年以内的护士进行应急能力及病情观察能力的评估,针对工作中出现的不足给予相应的培养措施,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重庆市云阳县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各科室5年以内的注册护士作为评估对象,共计120名,男1名,女119名;学历:本科7名,大专70名,中专43名;职称:护士107名,护师13名。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

1.2干预培养方法

对我院低年资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急及病情观察方面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进行统计归纳。具体操作由院内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组成的评估小组,根据模拟应急病例及具体病例中的护理操作对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病情观察和应急配合两方面。

1.2.1实施流程管理,增强低年资护士的急救意识低年资护士由于实践经验的欠缺,在病情观察及应急配合中均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尤其对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由于急救时现场较为混乱,情况较为急迫,护士在救治过程中程序紊乱,操作盲目无序,与医师配合不敏捷、缺乏默契,甚至可能延误抢救时机,影响抢救成功率。对此问题,首先各科室针对本专科中经常发生的危急病情、少见但发生后可导致严重后果的病情制订了抢救流程,涵盖用物准备、病情评估、操作步骤、效果判断、整理记录等内容。接下来,各科室组织科内进行系统培训学习,帮助大家理解、记忆。并且,将流程制订成小册子,使其携带方便,便于低年资护士自学。抢救流程帮助低年资护士在临床工作,尤其是抢救工作中理清思路,一是保证急救设备、药品的完好备用;二是对病情做出初步评估判断,识别危急状况;三是按抢救步骤有序实施各项抢救措施;四是判断抢救效果拟定下一步处理措施;五是按规范整理用物、完善记录,整个抢救过程序贯进行。实施流程管理,不但使低年资护士的急救意识得到增强,处理应急事件的条理性也得到明显提高。

1.2.2督促低年资护士学习专科理论知识,增强其病情观察能力敏锐的病情观察和综合分析能力,可让护理人员对突发状况能够及时发现并给予处理,赢得抢救时间,而这一能力的基础和后盾则是护理人员扎实的专科理论知识。为了加强护士的理论功底,各科室护理部门制订、完善了专科疾病及其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危急重症的判断及其抢救流程,专科护理体检的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组织主治医师、护士长及高年资护士对低年资护士开展专题讲座,针对专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治要点、护理问题、护理措施、健康指导等进行全面讲解;督促低年资护士自学专科理论知识,定期考试;同时,在规范晨交班、护理查房、病例讨论时,针对性地对典型、危重、死亡病例进行讨论,总结经验,认识不足,降低护士病情观察过程中的偏差与遗漏率,促进低年资护士的病情观察能力。

1.2.3开展情景模拟训练,提升低年资护士的应急处置能力给予低年资护士设置一种相对逼真的工作场景,让其参考具体工作中的要求,完成一系列的任务,以此来培养低年资护士的应急能力。该方法能够较好地模拟救治现场的紧迫气氛,使护士有种亲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反复训练,使低年资护士逐步克服紧张、慌乱甚至胆怯的情绪,理论知识和技能得到锤炼,增强应急与危机处理意识,达到独立面对紧急状况时需具备的处理应对能力。另外在情景模拟训练中,指导老师也应根据抢救护理流程给予相应的、具体的、临场的情景变化,引导并启发低年资护士举一反三,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培养其综合判断、快速反应、应变突发事件的能力。

1.2.4分批进行iCU轮转,提高综合实战能力急诊科、iCU等是急危重症患者集中率较高的场所,面对的患者往往病情复杂多变,抢救仪器及设备相对较多,定期的轮转可增加低年资护士参加各种危重患者的抢救机会,熟悉并掌握各种急救仪器的使用,提高急救时配合协作能力。针对每次的抢救,从抢救流程及各种应对措施中总结经验,提出不解并寻找不足,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逐步提高其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综合实战能力得到提升。

1.3研究指标

干预半年后,针对培训前后护士应急及病情观察能力进行评分比较,主要包括基础知识与技能、专科知识与技能、应急与沟通能力、护理程序实施能力、管理教育科研能力及患者满意度,其中患者选题为在我院各科室同时期行治疗的病历资料齐全、配合调查的患者中进行,共100例。各项指标0~30分,分值越高,代表培训效果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培训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低年资护士应急及病情观察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结果显示,应急配合不足主要体现为操作欠规范迅速,抢救程序化不强,急救物品准备不全、存在短缺及过量情况,急救应对较为慌乱、情绪不稳定、缺乏沉着应对,其中抢救程序化不强比例较高,为35.0%;病情观察不足主要体现为观察要点未掌握、重点观察内容不知晓,观察方法不正确、不能预见性观察,病情评估不准确,发现问题欠及时,其中观察要点未掌握、重点观察内容不知晓比例较高,为25.0%。见表1。

2.2培训前后各项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经培训,120例低年资护士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专科知识与技能、应急与沟通能力、护理程序实施能力、管理教育科研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与培训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满意度也得到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低年资护士目前主要是指5年以下工龄的护士,该群体往往工作时间短,临床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应急处理能力明显不足。另外,其护理基础理论及专科知识水平也往往较低,对病情的观察要点掌握不够,缺乏动态观察病情及评估的能力。护士的这些能力直接关系着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危[7-16]。因此,对低年资护士应急及病情观察能力的评估,可很好地帮助分析在病情观察及应急配合中的各项不足或缺点,有的放矢。

本研究针对护士在紧急救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程序紊乱、操作盲目无序,与医师配合不敏捷、缺乏默契等问题,制订了相应的抢救流程,涵盖用物准备、病情评估、操作步骤、效果判断、整理记录等内容,并将流程制订成小册子,成为“口袋书”。流程化管理,使低年资护士的急救意识得到增强,在临床工作,尤其是抢救工作中思路更清晰,处理应急事件的条理性得到明显提高。敏锐的病情观察和综合分析能力,可让护理人员及时发现突发状况并给予处理,赢得抢救时间。一般来讲,低年资护士往往面临临床思维范围狭窄,工作方式方法单一直接,综合分析及判断能力缺乏,实践经验不足,专科理论知识欠缺等问题。因此本研究采用系统规范化的培训方式,由各护理单元制订、完善专科疾病及其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并督促低年资护士自学专科理论知识,定期考试,核查学习效果。同时,在平日的工作中要及时记录、总结分析救治中出现的重点内容,组织主治医师、护士长及高年资护士开展专题讲座。以科内培训为重点,有针对性地给予其具有专科特色的培训,从多方面来拓展低年资护士临床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促进低年资护士病情观察能力的提高[17-19]。另外,针对低年资护士紧张、慌乱甚至胆怯的情绪,本研究设置了一种相对逼真的工作场景,让其参考具体工作中的要求,完成一系列的任务,以此来培养低年资护士的应急能力。该方法能够较好地模拟救治现场的紧迫气氛,使护士有种亲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指导老师根据抢救护理流程给予相应的、具体的、临场的情景变化,引导并启发低年资护士举一反三,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通过反复模拟训练,增强其应急与危机处理意识,达到独立面对紧急状况时需具备的处理应对能力。另外,面对危重症患者集中率较高的场所,要更好地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逐步提高其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急救时配合协作能力,使综合实战能力得到提升。

本研究结果显示,应急配合不足主要体现为操作欠规范迅速,抢救程序化不强,急救物品准备不全、存在短缺及过量情况,急救应对较为慌乱、情绪不稳定、缺乏沉着应对,其中抢救程序化不强比例较高,为35.0%;病情观察不足主要体现为观察要点未掌握、重点观察内容不知晓,观察方法不正确、不能预见性观察,病情评估不准确、缺乏不能连续动态观察时对原有问题的评价,发现问题欠及时,其中观察要点未掌握、重点观察内容不知晓比例较高,为25.0%。经培训,120例低年资护士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专科知识与技能、应急与沟通能力、护理程序实施能力、管理教育科研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与培训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满意度也得到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采取有效的培训途径,可提高护士在应急环境下的分析判断、果断决策处理的能力,对于应急情况的处理更得心应手,在一定程度上可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抢救成功率,为患者提供安全和高效的护理。

综上所述,低年资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应急能力及病情观察能力均存在一定的不足,给予其相应的培养干预,可明显提高护士在应急环境下的分析判断、果断决策处理的能力,保证抢救的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救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玉霞.产科护士急救能力的培训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1):788-789.

[2]胡清,金勤,王琦,等.微型培训模式在iCU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4):4188-4190.

[3]吴晓贞,宋启慧.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方法探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2,(4):171-172.

[4]李素莲,李同莲,平,等.骨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养途径及方法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0):117-118.

[5]金芳,邓颖辉,李梅,等.实景模拟演练在提高儿科低年资护士综合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4):20-21.

[6]雷伟娜.普外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实施[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0):3147-3148.

[7]林建琼.神经外科低年资护士护理风险分析及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8):330-331.

[8]徐贤平,申屠瑶芬,朱金萍,等.浅谈低年资产科护士的培训[J].浙江医学教育,2011,10(1):29-30,33.

[9]邓惠萍.儿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方法探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0,21(12):2250.

[10]苏敏.低年资急诊儿科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137-138.

[11]林婵兰,庄婵音,黄芳平,等.护士情景模拟抢救考核结果分析及管理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10):1327-1328.

[12]左玉兰,董晓慧.情景模拟下心内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实施[J].中国医疗前沿,2009,4(14):137-137,120.

[13]张正芳.内科低年资护士培训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3,(21):2729-2730.

[14]何永飞.持续质量改进对提高低年资护士专科水平的效果观察[J].上海预防医学,2013,25(1):46-48.

[15]黄益萍,徐朝霞,姚培琴,等.产科临床护理带教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风险管理[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4):100,123.

[16]高江美,谢珠红,钟爱英,等.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应用床边综合能力培训的效果观察[J].浙江医学教育,2014,13(1):45-47.

[17]王艳红,斯银平,齐翠,等.模拟演练在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3,(9):227-227.

[18]张珂.神经内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3):103-104.

紧急救护技能培训篇4

[关键词]神经外科;低年资护士;急救培训;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6(a)-158-02

神经外科是专业性较强的科室,患者具有明显的急、危、重等特点[1],因此要求神经外科的护理人员具备较好的应急能力。临床上护士的应急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患者的病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缜密的分析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以及具有较为熟练的护理技巧,可以对危重患者实施有效的急救措施。低年资护士主要是指从事护理工作5年以下,时间短、经验相对欠缺的护理人员[2]。由于神经外科具有特殊性,为了提高对患者的抢救质量,2009年8月~2010年8月对本院神经外科24名工作不足5年的护士的急救能力进行评估,并针对不足之处采取措施进行培训,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神经外科有低年资护士24名,年龄18~24岁,平均23.8岁。其中本科2名(8%)、大专6名(25%)、中专16名(67%)。

1.2培训目标

①提高低年资护士对危重患者病情的评估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掌握急救患者的临床表现如:脑疝、高血压危象、抽搐发作、休克、昏迷、呼吸困难、心功能不全等。②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水平。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才能很好地协助医生进行有效的急救。③从护士操作的规范速度、抢救的程式化、主动配合能力、急救物品的正确使用率、个人在急救过程情绪控制能力等方面入手,使护士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1.3培训方法

1.3.1培训时间

理论、技能配合进行,培训总学时42学时,每周3次,每次2学时,共7次。

1.3.2培训内容

1.3.2.1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根据神经外科的特殊性,对低年资护士的理论培训包括:神经外科解剖学、病理学、专科常用急救药药理;神经外科常见的危急值及分析。

1.3.2.2急救技能培训抢救技能的培训如:气管插管配合、徒手心肺复苏、亚低温治疗、吸痰、人工呼吸等。急救医疗器械的使用培训如:除颤仪、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输液泵等。急救护理流程培训,如脑疝、高血压危象、抽搐发作、休克、窒息的急救流程。在救治的过程中,低年资的护士由于心理素质差会导致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时刻让低年资护士保持一种紧张感,使其在面对神经外科急救时可以保持一种高敏的反应状态。

1.3.2.3低年资护士的综合思考能力、沟通能力的培训神经外科的护理工作比较繁琐、体力支出较大、压力很大,所以这就要求护士具有一定的综合思考能力。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来合理的安排自身的工作内容,避免出现时间和体力的浪费,造成自身压力过大等。在工作过程中也要注重加强护士长、高年资护士与低年资护士之间沟通、护患沟通,三者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3]。在对低年资的护士的工作中要进行正确的评价和积极的鼓励,让他们保持一种愉快的心情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与此同时也会大大的提高护患之间的交流质量,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3.3培训方式

1.3.3.1课堂讲授由本科学历的神经外科主任医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护士讲授神经外科解剖学、病理学、专科常用急救药药理;神经外科常见的危急值及分析。由本科学历的心理治疗师向护士传授沟通技巧、压力的应对。

1.3.3.2情景模拟由本科学历的重症监护病房副主任护师示教急救技能、流程及仪器的使用。以假设急重症情况,引导护士进行模拟的抢救配合和处理。以神经外科中较为常见的颅脑损伤为例,由2名护士配合,根据病情对患者进行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在颅脑损伤合并出现呼吸道阻塞情况下,及时进行吸痰、吸氧、气管插管配合,并全程录像,操作完毕观看录像,由示教老师点评,发现问题重新练习,直至示教老师满意为止[4]。

1.3.3.3临床实践培训将接受培训的低年资护士分批调入重症监护病房、麻醉科、心电图室、儿科,将急救技能作为培训重点,由该科的高年资护士进行临床指导、培训、考核,包括:吸痰、呼吸机使用、徒手心肺复苏、降温机使用、监护仪、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等。理论结合实践,以这种方式对护士的观察力、综合思考能力、护理技术进行培训。在急救过程中提高与患者家属沟通能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护士对病情综合分析能力。每例急重症患者进行护理结束后,与年资较高的护士进行交流,并获得更多的急救相关体会、总结护理重点。

1.4评价标准

通过理论考核、实践技能考核评分,其中理论考核<85分为不及格、85~89分为合格、>90分且≤95分为良好、>95分为优秀。实践技能考核≥90分为合格,通过在临床实践中考核,如果无实例,则进行情景模拟考核。

2结果

2.1考核前后情况对比

通过培训后进行考核,并在培训后的24个月内对神经外科患者急救过程中的措施评价、患者痊愈后评价,救治成功率等进行分析,与培训前比较见表1。

2.2护士对培训的反馈

22名护士对培训表示满意,认为培训内容较全面、实用,提高了自身的急救能力;2名护士认为满意度一般,提示培训时间仓促,内容难以消化。因此,在今后的培训中,应适当增加学时,保证培训效果。

3体会

神经外科患者发病率高、病情复杂、危重、变化快,如颅脑损伤、脑血管疾病、脊髓疾病以及神经外科手术后产生不良反应等,因此对神经外科的护理人员要求也就相对的较高[5]。为了进一步提高神经外科病患的抢救质量,使急救工作更加细致化、专业化,对低年资护士要不断的进行培训,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目前,低年资护士的急救培训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所以在对低年资护士的培训过程中既要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还应注重其思考能力及心理健康等因素。通过相应的培训提高低年资护士对神经外科患者的临床症状判断能力、急救措施应用能力,有效地提高救治质量。与此同时在护士长及高年资护士的帮助下使其身心得到一定呵护,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工作效率,从而间接的影响护患之间的关系,达到护患之间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汤兰.神经外科护士急救护理思维的培养[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6(7):625-626.

[2]李春玉,李玉肖,李瑛.低年资护士医嘱处理情况调查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1):13.

[3]阳世伟,庄小珍.护士临床操作技能的培训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7,7(4):41-42.

[4]岳静玲,刘云东.情景模拟在急诊教学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3):177.

[5]左磊.神经外科护士应急能力的培训与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07,7(9):67-69.

紧急救护技能培训篇5

1紧急治疗

住院治疗的危重病人,危重病人的各种情况的重要场所,受伤较为复杂,疾病相对集中,更多的流动性。我国在应急处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急诊医学是基于许多专家门诊,要继续加强监测和治疗重症患者的急救和医院,这也是护士和紧急护理管理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紧急医疗服务是一个应用程序的最小数据,用最短的时间,最好的技能的应用,以节省患者的生命,减少患者的痛苦。作为一个年轻的专业医疗服务,包括临床护理应急处理,以及护理人员的健康的快速发展,护理应急的不断发展。作为急诊科的一名护士,不仅要掌握多学科的知识,但也有团体协作精神,应变能力强,技术精湛的救援技术,严谨的态度,工作效率高,良好的沟通技巧等。

2护理的特性

存在于急诊科急诊医学相关的许多学科的参与和帮助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紧急护理病人往往涉及许多学科和专业。这还需要紧急必须为医院和社会的一个窗口,多集中在医疗活动场所,综合治疗。由于员工的流动性比较大,急诊护士与病人的关系也比较短,病人的病情是关键,情况不是很好,很容易有矛盾和纠纷。我国急诊护理工作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缺乏哲学的整体护理,护士接诊分流,这个概念是相对落后的,专业的技术还不是很熟练,救援物资和管理不健全,护士抢救意识不强,法律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超负荷工作的护士长,护士队伍的年龄较轻,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对薄弱,缺乏经验,缺乏沟通,缺乏特殊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

3紧急护理措施

3.1建立和加强病人护理中心的整体护理在现代护理为基本指导,关心程序的基本核心,将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变革的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其中之一为基本指导思想,的护理理念,护理的需求对象的心理,文化,精神等各个方面,提供一个合适的最佳护理方案。对于护理紧急来讲,更重要的是没有疾病,必须要注意的健康问题,体现在每一个方面,而不仅仅是器官或组织的变化。护理工作主要由医院延伸预医院,就是以病人的生命作为一个开始点,快速的发展和认可的现场急救,在医院的治疗为主,从简单的护理扩展到组织协调在许多方面的护理,危重病人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的治疗。此外,作为紧急护士,最好能体谅病人的痛苦,可以同情的困难和痛苦,尊重患者的想法,病人会喜欢想,急患者有急,继续创造有利条件,为尽可能地满足患者从心理到生理护理需要社会各方面。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的服务。

护理过程中,护理本身的理念不是医生,所以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即使是最好的工作理念,在护理的先进理念是无用的,所以护理工作的质量也不能得到真正的改善。因此,宣传和教育,加强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另一方面,通过该系统的建设和改革,更为普通和日常的服务理念,系统强制保护先进的执行理念,合理的。

3.2改进紧急和严重的疾病和护理门诊和急诊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快速性,所需的技能专业护士比较高,根据急救的基本过程和特点,第一急救护理质量要求进行相应的学习和提高,紧急门诊服务,持续改进,加强重症监护室治疗,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临床表现,抢救设施和严格的管理,提高护理水平,在紧急情况下条件,由被动单一纯到护理患者积极的,反映的具体工作更多的关心,相关功能的紧急情况出现,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因此,合理的,科学的管理模式,严格规范操作流程,规范护理行为,护理质量有一定的关系。建立护理专业护理技能,培训计划和专业护理,护理多渠道的合作,不断激发老人的护士紧急情况管理计划,除了高年资护士的工作热情继续刺激,因此,它可以实现救援工作,抢险设备管理人员,加强培训,以应对紧急情况,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护理应急救援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3,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护理应急处理,在紧急情况下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我们应继续加强的季节性业务培训,不断确保护理安全质量,要继续加强应急物资管理,保证急救的全过程的安全性。法律意识,加强业务工作,加强法律法规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紧急抢救的过程中手忙脚乱,以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质量。对于急诊病人,治疗及时,准确,完整,拒绝接受治疗的家庭成员,要耐心说服,并应在记录上签署。如果是这样的话,医疗纠纷的发生,应注意保护自己,消除护理纠纷,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3.4注意护理护理人员紧急思维能力的培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重病患者,突发疾病,抢救仪器比较复杂,急救技术是复杂的,新技术,新理论,护理人员的性格是多元化的,不仅需要科学知识的性质,知识应该有,也应该有一定的判断思维。

4紧急护理工作人员

紧急护理队伍更加专业化的发展,护理人员是疑难杂症的服务,完全掌握的基本技能的抢救,和领先的服务水平,并培养了一批能够投身到后紧急专业团队。中国目前的医院急诊科是空白的,很容易导致急诊医学和护理,无法完成一个完美的收敛过程,它也限制专科护理发展的整体水平。

紧急救护技能培训篇6

我科三年来针对护士进行专科培训。因为护士的护理能力直接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影响护理工作的内在质量。护理技术力量不能保证,一部分护士缺少必要的文化知识,影响了护理内在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强年轻护士的在岗培训,提高护士的临床护理观察能力;强化护士的慎独意识;培养年轻护士的情商与沟通能力和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护理管理者的首要任务。

随着国家对妇幼卫生事业的要求,保证产科质量,保障母儿安全是产科医护人员的神圣使命,产科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丰富孕产妇的保健知识及新生儿护理知识,需要理论知识丰富,专科技术过硬,应急能力强的产科护士。因此,如何提高产科年轻护士的应急工作能力,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及新生儿的护理质量,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我院于2009年将产科独立设科,设置床位增多,因工作量急剧增加,我们先后共新招聘8名产科护士,对新上岗的年轻护士进行了规范的培训,效果较好。

1一般资料

培训对象为我科2008年8月至2010年11月新招聘的8名年轻护士,年龄18-24岁,平均21.5岁,产科工作时间0.7-2.3年。

文化程度:中专。技术职称:护士。

2方法

2.1成立培训小组由产房护士长和病房护士长及产科高年资的医生护士组成。

2.2培训内容及方法

2.2.1理论授课对年轻护士采用集中脱产、每月定期学习方式,包括医院的相关制度及规定、护患沟通技巧、护士应具备的素质。常见抢救设备的使用及保养、常见产科急救药品的商品名、剂量、药理作用及注意事项、常见产科急救的程序、产科基础知识等。

2.2.2操作培训分单项操作训练和整体合作操作训练。先由护士长和高年资护士进行单项操作培训,边讲解边演示,包括产前检查、心电监护、心肺复苏、导尿、按摩子宫手法、新生儿洗浴及抚触、新生儿护理、新生儿窒息复苏等技术。之后根据科室实际组织两两搭配进行整体合作能力培训。

2.2.3专人带教在护士具备一定专科护理知识及操作能力后,由护士长指定综合能力较强的高年资护士进行带教,通过边学习边实践的方式,针对护士的特点进行个体化的培训,丰富实践经验及工作能力。

2.2.4考核模式由培训小组组织考核,对护士分别进行理论、单项操作、整体合作能力3个方面的考核。理论考核内容为培训过的基础理论和专科理论知识,单项操作考核为培训过的操作项目。整体合作能力考核为急诊孕妇入院、分娩前后的护理工作及应急处理。考核内容包括抢救程序、基础操作、专科操作、相关知识、综合素质。成绩均采用百分制,80分以上为合格,不合格者给予补考。

3结果

通过规范化培训后,8名年轻护士理论考核、单项操作考核及整体合作能力得到提高,医生对护士工作配合满意度提高。年轻护士能胜任产科护士的职能,在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护理中与医生配合默契,提高了孕产妇及新生儿的护理质量。

4讨论

4.1产科护理工作具有突发性、多变性、复杂性等特点。要求护士具备全面的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具有良好的独立工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沟通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这样才能确保产科护理质量与护理安全,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率。

紧急救护技能培训篇7

随着社会对院前紧急医疗救援服务要求的逐步提高,提升院前紧急医疗救援水平已成为增强城市功能的迫切任务。目前,我国还没有急救医疗法规及急救行业的准入制度,急救医疗机构的建设模式多样,因此,建立一套适合经济发展需要、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紧急救援质量管理体系,打造一个具有管理现代化、医疗服务规范化,具有全方位医疗救援能力的应急救治队伍,在指挥调度、人员结构、设施装备、知识培训、信息网络等领域全方位加强专业化建设力度的紧急救援质量管理体系已刻不容缓。

1柳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发展史

柳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柳州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成立于1998年12月2日,由柳州市卫生局直接领导,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急救中心由成立之初的4个急救站、1个急救点、7辆值班救护车现发展到拥有12个急救站、6个(县)分中心和1个急救点、18辆值班救护车,出诊量由1999年第一季度的983次呼救次数、出车959次,增加到2006年的第一季度的最高呼救次数6302次、出车6187次,出车平均反应时间由成立初时的2.83秒缩短到现在的1.64秒,其功能也由以前单纯的院前医疗急救增加为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任务,成为柳州市政府的一个文明窗口,市民将之誉为“生命的保护神”。

2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管理模式

柳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为单纯指挥调度型急救中心管理模式,以制度管理网络的方式动作。与全国其它城市的管理模式相比,此模式科学地整合了柳州市的卫生资源;降低了急救网络运行成本,缩短了出诊半径,缩小了反应时间,减轻了市政府的财政负担。

3单纯指挥调度急救中心建设

3.1设置独立急救机构:在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中,独立的急救机构是紧急医疗救援强有力的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要求地级市建立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原则上独立运行。柳州市政府把柳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的管理模式定为单纯指挥调度型,隶属于市卫生局,设置独立的事业机构和人员编制,并统一急救号码“120”,建立“120”通讯指挥调度系统,实现急救网络的统一管理,资源统一调度指挥。

3.2建设紧急医疗救援网络:紧急医疗救援网络是公共卫生救治体系实施紧急救援的基础,也是实现紧急医疗救援“快速”的前提。柳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根据市区人口情况,合理将有限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重新制定急救半径与急救反应时间的新标准,建立三级网络管理体制[1],并以社区为基础,制定区域内网络规划和计划,同时加大农村医疗急救网络建设的力度,提高农村急救网络的覆盖率。急救体系的网络化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了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医疗救治能力,减少了灾难造成的损失和降低了社会成本。

3.2.1急救站的建设:在紧急救援的网络建设中,急救站的设立是根据柳州市区人口分布情况,以网络的形式科学地分配急救资源,城区急救半径在5公里内,接到呼救后13分钟内赶到急救现场。

3.2.2急救(县)分中心的建设:县分中心的设立原则上依托综合力量较强的县人民医院,其管理模式为当地卫生局直接领导,负责服务区域内伤病员的现场急救、转运和医院内医疗救治。郊区或农村可根据地理位置、人口分布情况设定急救半径。业务上接受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的指导,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接受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统一指挥,分中心建立公路沿线急救网点。

3.2.3急救点的建设:急救点原则上选择通过国家一级医院评审或公路沿线医疗条件好的乡镇示范卫生院的医疗机构,经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检查确认。

3.3与城市联动系统联动:紧急医疗救援体系是社会安全体系及公共卫生体系重要的一环,所有突发公共事件的救援工作都离不开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的参与。2005年柳州市政府投入资金改造并升级指挥中心调度系统,使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指挥调度系统与柳州城市联动系统联动,实现了联合接警和对共享平台的访问。一旦出现突发事件,中心迅速转化为突发事件医疗紧急救援应急指挥部,负责指挥、调度、协调、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工作,大大提高了城市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3.4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制订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院前紧急医疗救援专业队伍和提高紧急医疗救援质量的关键。中心根据市急救工作的管理模式和特点、人员素质、资源条件,按照现代急救管理理论和方法制订了一套急救网络的管理规章制度,包括指挥调度中心工作管理规章制度;急救站、急救分中心管理规章制度;急救网络成员单位准入制度。同时编写了《柳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工作手册》,规范了院前急救医疗行为,明确了各个岗位、各类各级人员的职责,对我市紧急救援网络的管理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5人员培训:急救人员的业务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院前急救质量的水平,因此我们的培训从以下三个层次抓起:

3.5.1急救医护人员培训:院前急救人员经培训须重点掌握检伤分类、心肺复苏、骨折固定、止血包扎、气管插管、清创缝合、防毒和隔离消毒等基本技能。

3.5.2驾驶员、担架员培训:重点掌握急救基本操作,如:心肺复苏、外伤抢救四大技术(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

3.5.3中心调度接警人员培训:掌握接处警、车辆调度、信息输入、GiS地理信息系统、GpS车辆定位系统、语音记录子系统等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经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

急救医护人员、驾驶员和担架员经培训后参加考试,获得柳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颁布发的《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考核合格证》方能上岗。

3.6制订公共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预案及演习制度: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争预案》制定各种急救预案,储备紧急救援物质。每年组织1~2次突发公共事件演习。

4取得的成效

我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经过7年的建设发展,已形成了覆盖市、县、乡三级急救网络的紧急救援医疗服务体系,在应对突发重大灾害性事件时可紧急调动全市医疗资源,实现急救医疗服务的一体化。取得了以下成效:(1)降低了体系的运行成本,整合了全市医疗资源,减轻了市政府的财政负担。(2)急救站布局合理,有效缩短了急救半径,使市民得到了方便、快捷、有效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3)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院前紧急救援专业队伍。(4)实现了我市急救医学服务人性化、规范化、结构网络化、反应快速化、指挥信息化、管理科学化。(5)2005年4月在全市设定交通事故颅脑外伤救治定点医院,为交通事故颅脑外伤病人建立了快速抢救绿色通道。(6)中心近年在处理的大型突发事件的医疗急救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永春.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的设想[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8:574.

紧急救护技能培训篇8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风险;风险管理

院前急救是指受伤或发病时,由急救人员实施现场救治及监护的行为。而院前急救护理是指在上述过程中所做一切的护理工作。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伤残后果的可能性[1]。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环境多变性,时间紧急,车载设备有限,现场救护条件有限,常常是在家属和围观者的众目睽睽之下开展救治工作;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患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及自2011年7月1日《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使护理人员在院前急救工作中面临的风险逐渐增多,因此护理风险事件极易发生。

通过对加强院前急救中的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减少护理风险事件,不断提高院前急救护理水平。

1院前急救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

1.1时间猝死患者抢救的最佳时间是4分钟,因此及时赶到现场展开救护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关键之一。根据《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要求,救护车出诊时间是4分钟,然而对信息反应不及时、信息反馈流程不通畅等因素均会延长院前急救的反应时间,贻误患者的抢救时机。

1.2急救现场护理操作技术不过硬现场急救的所有护理工作都是在患者家属的监督下完成的,如果护士对护理技术操作中的安全隐患缺乏预见性,急救技术不熟练、操作不规范、动作迟缓等易引起护患纠纷。由于技术经验不足,遇到复杂的病情,在第一现场救治中往往暴露出较严重的技术问题,影响救治效果[2]。

1.3硬件配备不全或性能不好院前急救物品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是保证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设备、药品准备不全或设备性能不良,放置不规范将直接影响院前急救的质量,如喉头阻塞患者未带气管切开包,脊椎骨折患者未带脊椎固定板等,导致急救工作不理想。

1.4现场急救缺乏有效的沟通院前急救环境复杂,病情多样,抢救过程中治疗操作均处于开放性。在开放性的环境下,护士的每项操作均被家属亲眼目睹,抢救中任何一点疏忽,护理操作不到位,动作生硬都可能引起纠纷。而院前急救紧张的气氛中,如果护士缺乏沟通技巧,不能够沉着、冷静、关心体贴地向患者和家属解释病情变化,治疗原则,抢救护理操作的必要性和风险性等都可能引起纠纷。

1.5护士法律意识淡漠、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特别在对患者抢救时,没有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在护理处置时,不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对出诊时间、现场病情及抢救中的动态变化,采取的治疗护理措施等,没做详细记录或未能及时补记;对现场伤情中可能存在法律问题未及时与公安等相关部门联系。

2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2.1强化急诊护士对《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的学习,要求严格遵守4分钟内出车的规定。要求救护车停放在急诊科旁,司机、医生、担架员休息室也要在急诊科内,保证随时应急出车。

2.1.1加强急诊护士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其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岗敬业精神,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不同病情,机智、冷静、迅速、准确地处理病人,有条不紊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2.2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抢救能力

2.2.1要求急诊科护士持证上岗。每一位护士均需参加“120”急救中心组织的院前急救技能培训班并经考试合格,取得急诊院前急救上岗证,而参与出车的护士必须还要有3年的临床工作经验。

2.2.2加强急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培训,按急诊护士的层级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各种危重病人的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术、紧急气道开放技术、止血包扎固定等;掌握对成批危急症的分诊和观察;掌握各类突发重大传染病、中毒、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现场救护方法等并组织和实施考核。

2.3.各种急救物品、药品配备齐全、急救仪器的完好率达100%。

2.3.1出诊前准备工作保障到位,是保证急救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急救物品、药品、设备设专人管理。急救药品实行“五定”管理,班班交接、登记签名,用后马上补充,每天四个班次检查药品数量、质量、有效期。急救设备班班清点、检测并签名记录,建立仪器档案。

2.3.2要求每一位急诊科护士熟练掌握各种急救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如除颤监护仪、呼吸机、洗胃机等等。每个急救仪器旁悬挂简易操作流程。有新仪器时及时组织学习仪器操作及性能、检测方法等。

2.4讲究语言艺术,提高护患沟通技巧

2.4.1急诊护士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态度诚恳,语言文明,加强护士护患沟通技巧培训。

2.4.2护士与病人家属的交流中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生冷硬的语言。尊重病人的合法权益,多进行换位思考。病人和家属出现急躁、恐惧、痛苦情绪并不配合治疗时,要耐心做好解释及安抚工作。

2.5强化护士风险意识教育,增强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2.5.1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权,对于患者潜在风险向患者或家属进行详细交代,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2.5.2完善和规范医疗护理文书,提高护理文书书写质量。院前急救的医疗护理文书具有法律效用,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严谨、细致、合法地记录院前急救医疗护理活动。因此,急诊护士必须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书写院前急救病历,不能弄虚作假和任意涂改,各项记录应客观准确、真实,字迹清楚。

2.5.3严格落实签字制度做好与急诊衔接工作。在转运途中应交代可能出现的风险,并请家属或人在转运同意书上签字。病情危重者及时通知急诊做好相应救治准备,到急诊后就病情及救治过程与急诊医生、护士严格交接并双方签字,严防医疗护理纠纷发生。

3结语

院前急救护理具有随机性强、病种复杂、病情紧急、各种干扰因素多等特点,急救过程隐藏着不同程度的风险隐患。我院通过加强护士急救业务技能及护患沟通技巧培训,增强法律意识,规范护理文件的书写,提高了院前急救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缪薇菁.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

[2]黄永义.院前急救医疗纠纷原因及防范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3):483-484.

紧急救护技能培训篇9

[关键词]多元化培训;整形外科;急诊;技能考核

人类对美的追求是社会进步的象征,随着人们审美观的提高,在急诊就诊的面部外伤患者绝大多数都要求行整形外科治疗,以避免日后影响患者容貌和生活质量[1]。整形外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面部浅表外伤的处理,更被面部外伤患者认为是首选的治疗手段。但对于车祸、严重创伤引起的外伤患者,除面部有创伤外,更多患者还可能存在其他组织脏器的损伤,这就要求整形外科急诊医护人员有娴熟的应急、急救技能和急重症处理知识[2],来应变、处理随时存在的紧急情况,保证患者的安全。因此,对整形外科急诊医护人员施行科学、有效的急诊专科技能培训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自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采用多元化培训方法,对12名急诊护师进行急诊技能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参加急诊科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多元化专科培训的护师12名,均为女性,设为多元化培训组。其中,低年资(工作4年以下,含轮转)者4名,中年资(工作4~10年)者4名,高年资(工作10年以上)者4名。学历:高学历(本科及以上)者7名,低学历(大专)者5名。另选取本院急诊科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按传统培训法进行专科培训的护师10名,也均为女性,设为传统培训组。其中,低年资者3名,中年资者3名,高年资者4名。学历:高学历者6名,低学历者4名。两组研究对象在工作资历、学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培训内容除颤仪的使用,心电图机的使用,心电监护仪的使用,简易呼吸器的使用,氧气罐(枕)的使用,以及CpR技术、吸氧技术、吸痰技术的应用,每周培训1项操作,共8项培训内容。1.2.2多元化培训法多元化培训方法包括:(1)讲授互动练习法。培训老师(科室教学组长,通过护理部理论操作考核、选举产生)采用现场互动的教学方式,通过听、看、练及每一步与老师的答疑及矫正互动中,明确要求,矫正练习到熟练掌握[3]。(2)教学视频指导练习法。通过边看、边做、及老师现场指导,促使其掌握技能。教学视频由医院护理部、教学委员会针对整形外科常用技术操作,由科室组织固定人员根据操作考核标准练习后录制,护理部、教学委员会及所有教学组长审阅、修改后通过,作为医院操作模板供练习使用。(3)图片自我指导练习法[3]。通过看图、练习及与老师的矫正中掌握技能(心肺复苏术可采用此方法)。图片采用医院教学委员会心肺复苏培训ppt上总结图片为准。图片包括判断意识、判断呼吸、判断颈动脉搏动、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观察病情、安置患者的各种细节,供其学习。(4)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指运用临床案例,训练其在真实的情境中全方位、多角度地思维,引导其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假设、质疑、推理、反思讨论,探究客观事实,挖掘其潜在的智慧和能力[4],进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针对急诊特殊案例,进行小组讨论,通过情境再现让每一位培训人员主动参与其中进行分析总结。(5)情景模拟法。指创设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接近实际工作或生活的场景,让其在这种场景中分别担任不同角色,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分析,并做最后总结的一种虚拟实践性培训方法[5]。此方法用于应急抢救的操练。1.2.3传统培训法在主管护师的领导下,根据急诊科护师专科工作年限,分别对高年资、中年资、低年资护师安排一位临床指导老师,负责管理和培训,每3个月反馈培训的效果和需求,并不断完善培训计划。1.2.4考核标准与方法(1)考核标准:心电监护仪、简易呼吸器及氧气罐吸氧的使用操作,以及吸氧技术、吸痰技术、CpR技术的应用水平,共6项操作根据护理部下发的整形外科常用操作考核标准进行考核;除颤仪及心电图机的使用操作标准,由主管护师及教学组长根据使用步骤制定。(2)考核方法:急诊常规操作培训后,由主管护师及教学组长抽考2~3名护师实际掌握程度,每周1次。(3)急诊应急模拟演练:制定紧急事件及急诊应急抢救情境,综合考核急诊护师应急反应力,急诊技能掌握程度,每3个月演练1次。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珋x±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培训前抽查发现,除颤仪的掌握程度为40%,心电图机的掌握程度为50%,CpR技术及简易呼吸器使用的掌握程度为60%。多元化培训后,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除颤仪、氧气罐(枕)的操作熟练掌握程度达到98%,吸痰技术、吸氧技术、CpR技术、简易呼吸器考核平均95分,取得了满意效果。与传统培训法考核成绩(平均80分)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诊技能掌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包括:(1)整形外科急诊常用设备使用技能欠缺。整形外科专科性强,急诊收治患者大多为单一体表损伤患者,创伤轻,严重复合伤患者一经筛查后,即转到综合性医院进行救治,需要急救处理的患者例数少,故急诊常用抢救设备如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吸痰、吸氧设备使用少。(2)缺乏主动动手练习的次数。整形外科急诊出现紧急抢救的患者例数少,急诊护师对相关技能重视不够,练习少。(3)缺乏急诊技能培训、定期考核制度。科室内无系统的培训及考核计划。(4)培训方法单一。急诊护师培训主要参加医院统一培训,有关急救设备及技能培训少,科室内培训主要由教学老师讲授培训为主,护师主动学习欠缺。多元化培训方法为急诊护师提供了多角度的学习方法,开拓了视野,提高了对急诊技能知识的认知度和掌握程度。讲授互动联系法和视频指导联系法的相互运用,提高了急诊护师对操作流程、步骤的掌握程度,急诊护师在进行培训中,先由教学组长进行讲授,直观了解操作的步骤、方法;再通过视频对操作的步骤及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模仿、练习;练习后再结合视频进行纠正,达到连贯流畅的掌握视频。案例分析法的运用,提高了护师对未发生的应急情景的处理意识,通过对特殊紧急案例进行分析及情境再现,利于护师主动参与讨论,总结经验。培训考核中,组织有计划的急诊应急模拟演练,设置急救情景如心脏骤停、药物引起过敏性休克、使护师身临其境,同时在情景教学的基础上设置缺陷,可以使护师进一步地认识到训练中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达到“练中记、记中用、记得牢”的效果[6],同时,通过对关键点和注意事项的关注和认识,反思操作中的失误,帮助护师理解知识,获取技能。多元化培训考核方案使急诊护师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开拓了护师学习的视角,使学习方法不再单一,易于被护师接受。同时,多元化培训考核方案有利于培养和激发护师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复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所学技能进一步巩固加深的同时,还能给护师提供更好的学习角度,增加护师主动学习的积极性[7]。欧洲复苏委员会(europeanResuscitationCouncil,eRC)建议定期加强医务人员的技能培训、练习与考核,并注重培训方法的科学性以促进其技能保持。多元化培训考核方案的制定,提高了急诊队伍的应急水平。通过执行培训考核方案,有计划的不断强化进行培训,可使护师形成一定的学习规律,增加其培训依从性,同时定期有计划的考核,提高了整形外科急诊护师对急诊技能的掌握程度,使整体急诊队伍应急抢救能力得到提高。综上所述,多元化培训方法拓宽了临床护师学习的视野,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了学习模式,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提高了其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胡亚兰,胡亚欣,寻丽彬,等.应用整形外科技术治疗急诊面部外伤[J].临床军医杂志,2007,35(4):635-636.

[2]赵明光,郭学军,宋振全,等.信息化多学科协作模式救治严重颅颌面伤临床分析[J].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14,2(4):234-236.

[3]姜金霞,彭幼清,马素芳,等.护师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方法及复训时间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9):862-864.

[4]丰萍,王红红,邹叶青,等.护理案例论坛对培养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19-22.

[5]张怡,樊雅静,黄凌.情景模拟法在产科低年资护师急救能力培训中的应用[J].上海护理,2010,10(6):82-83.

[6]邸红军,任晋宏,魏亚培.情景教学法配合缺陷设置在护生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30):2814-2815.

紧急救护技能培训篇10

【关键词】 心理干预;院前急救人员;心理健康

effectofmentalinterventiononlevelofpsychologicalhealthforpre-hospitalrescuer

xudong-ning,hongchu-yun,tangjin-he.no.3affiliatedhospitalofjinanuniversity,zhuhai519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ofmentalinterventiontothepsychologicalhealthstatusofpre-hospitalrescuers.methodsthepsychologicstatusofforty-fivepre-hospitalrescuersfromthreegeneralhospitalswereinvestigatedbysymptomchecklist,anditwascomparedbeforeandafterenforcingthementalandbehaviorinterventionstudy,tobaseonthemeasureconsequence.resultstheresultsaboutpositiveitemsofsymptomchecklistafterenforcingtheinterventionstudyweresignificantlylowerthanthosebeforeintervention(p<0.05),especiallyaboutbodysymptoms,compulsion,anxiety,depression,dreadand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conclusionre-hospitalrescuersmaybehavemorehealthypsychologicalstatusandbeimprovedwhentheyhavebeeninastateofnegativeemotionalitybygeneralmentalintervention.

[keywords]mentalintervention;pre-hospitalrescuers;psychologicalhealthstatus

随着现代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应对突发意外伤害事件及疫情逐年增多,对人类社会及生命构成很大威胁。院前急救是现代急救医疗体系的首要环节,院前急救人员在抢救急危重患者生命、应对灾害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院前急救具有社会性、随机性、紧急性、流动性、急救环境条件差、病种多样复杂、体力强度大的特点[1]。各类突发急救事件决定了急救工作的高强度和高压力性,这些因素都会给急救人员身心带来一定的影响。有调查显示:院前急救护士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本研究对院前急救人员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以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以探讨心理健康干预措施的方法和效果,以期为院前急救人员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珠海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从事院前急救工作1年以上的急救医师(士)、护士,共45名,年龄21~46岁,平均(28.2±6.3)岁;性别构成:男24名(53.3%),女21名(46.7%);学历:中专10名(22.2%),大专23名(51.1%),本科12名(26.7%);职称:初级23名(51.1%),中级21名(46.7%),高级1名(2.2%)。

1.2方法

1.2.1心理状况调查调查问卷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3],该量表包括九项症状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共90个条目,按1~5级评分,分数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被调查人员于2008年12月进行心理状况评定后,给予综合的心理干预措施,于2009年6月再次评定,两次测试评定前使用统一指导语,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主观感受自我评定,发放问卷时简单说明测试的目的和意义,以取得支持和合作,调查者独立完成问卷后收回。共发放问卷90份,收回有效问卷90份,合格率100%。根据院前急救人员的测评结果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与行为方式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心理健康状况。

1.2.2心理干预方法具体干预方法如下:(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采取讲座,观看心理卫生知识科教片等方式,使院前急救人员掌握心理危机自我调节的技巧,培养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2)心理训练。①开展情景模拟训练,设置模拟救护现场进行实战应急演练;参与和观摩多部门联合举办的应急救援演习,使急救人员接受心理考验,以达到在高度紧张,危险的情况下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提高急救人员应对危机事件的心理承受和防御能力。②开展团队精神训练,协调好医护关系,通过集体活动加深相互了解,共同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工作环境,培养集体荣誉感,同事间建立轻松、幽默的人际关系能有效地缓冲心理压力。③开展沟通能力和体能训练,鼓励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增进社会交往,增强沟通能力,提高自信心。组织娱乐体育活动,增强体质,放松身心。(3)急救技能训练,强化急救技能训练和规范岗前培训,定期进行急救技能和现场急救技术配合培训,提高现场救护能力,缓解由于能力和知识的缺乏所引起的心理上的紧张和恐慌感,随时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情绪。(4)建立心理咨询平台,通过心理专家面对面或电话咨询等方法给予应对方式的指导,寻求心理帮助。心理医生主动了解院前急救人员的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体心理辅导及个体心理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及时缓解心理困惑。(5)心理支持,深入了解院前急救人员面临的压力,引导其正确对待压力,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提供社会、家庭、同事多方面的心理支持,增强其社会适应性。(6)成立由管理者、心理专家和业务骨干组成的心理干预小组,制定心理危机预案。掌握急救人员的心理问题,及时或定期分析急救人员的心理情况,一旦发现情绪障碍,即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急救团队的凝聚力和应急作战能力。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数据以(x±s)表示,数据进行t检验,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院前急救人员scl-90因子分及阳性项目数和国内常模比较见表1。调查结果表明,干预前院前急救人员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六项因子分及阳性项目数与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心理干预后急救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见表2。通过心理干预,院前急救人员的阳性项目数和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的得分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说明心理干预后急救人员的心理状况有明显改善。

3讨论

院前急救是现代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疗卫生工作的最前沿,承担着各种意外伤害事件的现场医疗紧急救援任务。院前与院内急救在空间、地点、人员、目的、要求以及诊治手法上有很大的不同,院前急救人员要具备现场急救应急反应能力,专业性强,责任大,风险高。特殊的工作环境,超负荷的劳动强度和社会对医疗行业要求的不断提高,使院前急救人员在多样应激工作作用下,造成了应激反应发生率增高和程度增强,产生的躯体疾病及负性情绪比率增加[4]。本调查结果显示,干预前院前急救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群,尤其表现在阳性项目数和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方面比较突出。分析院前急救人员心理健康下降的原因,除与急救工作人员工作紧张程度,工作满意感和应对能力三方面因素影响心理健康状况外[5],还与以下因素有关,心理卫生知识缺乏,被调查人员只有45%参加过心理卫生知识培训,而55%的人员没有接受过相关知识辅导。由于职能部门没有开设“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多数院前急救人员未能接受过心理卫生知识的专门培训,一旦在工作中受挫或抢救现场目睹一些伤亡惨状及受到惊吓后,不会应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进行自我调节,形成心理应激障碍,造成身心疲惫。平时对危机的意识淡薄,应对突发事件心理准备不足,以至于当面对突发事件时容易产生心理紧张甚至恐惧。缺乏系统的岗前培训和定期开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模拟演练,对灾害的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的安全防护知识没进行针对性辅导,当遇到现场的火灾、洪水、台风、化学毒气、倒塌物、爆炸物、疫情等险情时,急救人员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面对复杂场面,容易产生不良心理反应,影响情绪和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心理救援、灾难技术培训、成批抢救流程等是影响急诊护士应对灾害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因素,应重视灾害时急救技术培训和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提高护士应对灾害救援的心理素质[6]。表1干预前院前急救人员scl-90症状因子及阳性项目与国内常模比较表2心理干预前后结果比较院前急救人员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现场救治的医疗护理质量,进而影响患者进一步的治疗和社会心理康复[7]。本研究采用了综合心理干预的方法,对院前急救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咨询和心理支持等多种心理干预措施,结果表明,实施心理干预措施后,院前急救人员scl-90多项因子分及阳性项目数显著低于心理干预前(p<0.05),显示经过一段时间系统的心理干预后,急救人员的负性情绪明显降低。提示实施综合的心理干预措施,使院前急救人员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加强急救人员的技术与心理储备,能够有效地改善院前急救人员的负性情绪,降低其心理应激水平,对院前急救人员心理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6.

2庞爱华.院前急救护士心理状况调查分析.护理研究,2006,20(1):211.

3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26.

4李风华.院前急救护士心身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3):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