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空间设计概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5:36

居住空间设计概述篇1

关键词:小区规划设计;空间的连续性

abstract:thisarticlefromthetraditionalurbanspacelearnusefulspatialcorrelationandmarchingsenseorganizationalcharacteristics,proposedresidentialprivacylevel"two"thethinkingmode,andintroducestheconceptof"equivalentspace"and"space",describestheuseofthetwofigure-groundrelationshipdesignmethodoforganizationoftheresidentialareaofpublicspace,andanexampleisgiventoillustratethedesignpracticeoftheconceptappliedtoresidentialplanning.

Keywords:communityplanninganddesign;spatialcontinuity

中图分类号:tU98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现代居住小区空间设计理论及其弊端

G·费德(德,GottfriedFeder)1933年在《新城市》一书中,提出了日中心、周中心、月中心的居住行为活动特点,即所谓“日常生活圈”,并形成与之相应的居住区空间组织理论,即根据居民交往单位的层级使居住空间形成有组织的层次结构,表现为居住组团居住小区居住区三级结构。另一方面,对居住小区公共空间布局有较大影响的是可防卫空间理论,即私密层次说:居住小区一般有由数个组团组成,连接组团的交通轴及中心绿地为公共空间,供小区使用;组团围合的共用空间供组团居民使用,称为半公共空间;楼间、通道、楼梯为半私密室间;最后为居住私密空间,这种从私密到公共空间的四级划分也是居住区设计的重要依据。由此,居住空间从私密单位居住区可分为五级,除去私密单位,西欧、前苏联、日本与我国都相继建立起自己的四级构成单位,并建立起一套完

整的居住区规划理论。佩利(美,C·perry)的“邻里单元”理论以生活设施的服务半径与居住者利用范围的关系所设定的空间分级构成,从另一个角度论述了这一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上述理论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这一理论在多年实际运用中产生了弊端,主要在于居住区被人为地作条块划分,各级公共空间和绿地缺乏有机的联系,导致看似功能系统有组织,而实际产生空间环境无秩序,作为小区中公共活动的核心部分,组团和组团之间的空间及道路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另外,建筑及空间具有的心理、文化及社会性因素被忽视,传统上作为人们聚集、活动、交往的公共空间——街道、广场只是通道和空旷的草地,失去了其真正意义。居住区缺乏传统聚落所具有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加之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如城市管理部门对组团绿地、集中绿地的苛刻要求;开发商对条型建筑的依赖、对建筑间距的吝啬;居民对人、车分流及朝向均好性的追求,使居住区空间形态日趋单调和雷同。近年来,房地产业高速发展,竞争加剧,上述理论教条己被冲破,居住区理念正走向更加多元、开放,尤其趋向重塑传统城市空间特征的方向转变,而公共空间的系统组织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手段。

二、以连续的公共空间组织为主线的小区规划设计思路

彼德·史密斯(美,peterSmith)博士在《都市化生活魅力》中指出:历史上的空间缩影了“相关联空间”的概念,其特征是它那一连串的空间关系,被街道的一缩一放而联系在一起。G·特瑞姆莱特(英,Georgetremlett)在《住宅布局概论》中对居住区优良的空间品质作了三点概述:(1)视觉的变化,趣味与特性;(2)空间的界定与认知;(3)借空间产生“行进中”的感觉,而达成以上要求的唯一方法即“借重在一个接一个不同品质的空间渐近改变”。

今天,有两个因素制约了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连续性组织:一方面,基于安全因素,我们今天的小区都是封闭式的,居住区与城市空间分离,空间系统没有“通过性”,这一点是造成城市空间缺乏传统街道魅力的重要原因。但随着城市和社会的发展,也许会有一天封闭小区会与城市连成一体,小区内的道路、绿地、广场会成为城市开放空间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无论是欧洲街区型住宅,美国郊区型社区还是中国院落胡同,传统居住方式有一个共同特点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即空间私密系统“二级化”特征。

此外,一个现实问题不能回避,当今多采用条型多层住宅,相对于街区型、院落式住宅,难以产生真正的围合感,当体量、长度相似而方向相同时,空间更加单调,在没有“行进感”、序列感和明显的空间特征变化中,我们常常会迷失方向或缺乏认同感,私密的层次难以区分,与我们俯看总平面那些结构、层次、系统分析图的感受差距甚远。其实,也许我们不必将居住小区看作一个复杂的系统,而采取“二级化”思考方式,即:不同形式的住宅以道路、绿地、广场相联系,汽车、自行车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将开放空间作为一个整体形态并将一系列室外空间“编排”起来,使人感到趣味、愉悦;也许庄严、也许神秘、也许意外或惊讶。卡梅罗·塞特(奥地利,CamilloSitte)在《遵循艺术原则的城市规划》一书中提出:对于学习过去的事物以及我们已丧失的艺术性传统是迫切需要的。根据艺术的各种原则从事城镇规划,对于传统的各种编排的杰作,必须合理地由一理论上的了解所替代。

三、以连续性空间组织为主线的小区规划创作实践

现以某居住小区规划为例,说明上述理论应用于设计实践的一些手段和方法。该项目用地为600m×200m的长方形,出入口在东西两端,单体建筑为条型多层住宅,如果按以往小区规划原则设计,小区大体上可分为五六个组团,北面三个、南面二三个,中心为一个大花园,在几轮草图方案讨论中,上文提出的分级与层次系统设计的通病总是避免不了,组团形态过于孤立呆板,绿地开放空间系统视觉封闭,开发商提出景观开敞、通透、布局灵活,增加认知感,强调单体视觉均好性等要求不易满足。最终放弃了以往驾轻就熟的设计方法,学习、借鉴传统城市空间特点,将组团概念转换成“等量空间”与“变量空间”两个部分,利用城市设计理论中的“图—底”(Figureandground)的关系组织住宅空间。

在总平面设计时,设计人引入等量与变量空间概念,并采用图—底关系分析方式,即将“等量空间”与“变量空间”作为互为图—底关系进行空间形态的设计与编排。上述手段在设计过程中表现为以下特点:

1.小区私密系统空间呈现“二级化”

首先,在设计中不刻意制造人、车分流及分级道路系统和绿地系统,而是利用图—底关系将“等量空间”之外的“变量空间”作为主视觉空间,主视觉空间又反映了主道路系统,“等量空间”反映了小区较安静、私密的部分,“变量空间”则反映了较公共、开放的部分,呈现出具有传统城市居住模式相类似的“二级化”空间特征。其结果是空间关系与交通组织同时也与私密层次系统产生了高度的统一。

2.“经”与“脉”的整体空间系统

公共空间形态被设计为类似树叶的“经”与“脉”,“经”、“脉”相通,“经”作为小区的交通干线,又是主要带状视觉通廊。设计时将集中绿地的面积分摊在带状空间中,由于是在原本楼间距内增加了公共空间,所以在有限的公共绿地条件下,创造出更为开敞的空间环境。经验证明,这种方式尤其适用于东西向长的用地中,小区最终的容积率达到1.2,比起以往多层住宅小区,在如此高的容积率下,空间显得十分开阔、通透。在带状主视觉通廊的几个节点向南北两边的楼群中插入纵向次视觉通廊,这样,开放的空间连在一起,相互借景,也是产生空间开敞感觉的主要原因。

3.经过“编排”的,具有行进感的小区主视觉空间

主视觉通廊的线性空间加强了“行进中”的空间感觉,三个大小、形状各异的广场结合空间的一收一放,视景在路径上多次改变、转换,局部采用弧形建筑,增加空间的表现力和引导性、使之更趋活力和动感。带状“变量空间”有效地改变了条型建筑群缺乏变化和行进感的问题,每一段空间的变化使下一个空间产生了“不可预知感”。对于居住空间,这种变化和不可预知感是产生认同、认知的重要条件。彼德·史密斯在阐述传统城市空间产生魅力的原因时指出:正如心理学家认为“惊讶对精神健康是很重要的”,这不只意味着各种事物应保持着变化,这些变化应是不可预知的。

居住空间设计概述篇2

关键词:园林环境居住区地形设计

地形设计在工程设计和自然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较多,由于它可以通过相应的设计在城市居住区营造出一种接近自然的园林环境以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改善的要求,所以在很多程度上也应用在对园林环境的设计上。为了使地形设计更好的为园林环境设计服务,讨论地形设计和园林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园林环境和地形的概念概述

(一)园林环境

首先,环境的概念较为宽泛,所包含的范围也十分广泛。而针对居住区的环境而言,在实践中一般分为居住区的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而针对园林环境的研究而言,一般指的是居住区的室外环境。

而园林是指通过将一些原有的地形进行改造,充分运用一定的地域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利用种植花草、布置原路和营造建筑等方式创作出较为美观的自然环境和可供居民休憩和游玩的环境,这里所说的自然环境和休憩游玩的环境的范围跟上文所说的室外环境的包含范围基本重合,这就说明园林环境和我们所说的室外自然环境基本是一致的。下文说所有的园林环境基本上都是居住区室外环境。

(二)地形设计

地形设计指的就是对原有地貌和形态多进行的工程结构和艺术造型上的设计和改造。如果需要对地形设计概念上的充分理解,就必然要相应的了解城市竖向规划和居住区竖向规划的概念。所谓竖向规划,就是指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满足城市建筑布局、道路交通、地面排水、景观设计等多方面的需要而对自然地形所做出的改造和利用,包括高程的控制、土石方的平衡、坡度的确定和地貌的利用等多方面的规划设计。

由此可知,地形设计是城市竖向规划中的一项主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设计结果可以影响到城市竖向规划很多方面上的内容。

二、地形设计与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的关系

(一)地形设计对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

居住区景观形象上的设计,突出要求的是因地制宜的地形设计。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考虑到的是对居住区原有地势上的充分利用,并且适当的结合相应的人工改造过程。这不但可以树立起比较独特的居住区较为自然原始的景观形象,同时也可以增加居民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在居住区的环境绿化设计方面,只有充分的结合当地的地形进行设计,才会营造出更好的空间环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较为自然的居住区的生态系统,有利用居民亲近自然;而对于居住区的日常活动使用场所的设计,如果可以充分的顺应原始地形来进行布置,就可以避免较大规模的土方工程,在节约资源成本的同时,实现对场所的有效利用。

因此,在具体的园林环境设计上,要充分的认识到对原有地形的重视,同时明确地形就是景观的理念,在规划设计中充分的利用其原有的地形。这也是地形设计对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一个整体上的影响。

(二)地形设计贯穿于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全过程

园林环境规划设计贯穿了居住区的全部策划的过程中,是居住区整体设计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而言,居住区的园林环境规划设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城市规划、居住区整体规划、建筑和风景园林设计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而这四个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设计到了地形的设计,下面分别从这四个方面所涉及到的地形设计谈起,简要论述地形设计在园林环境设计整个过程中的贯穿。

1.城市规划层面的地形设计

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首先就必须要在这个城市的总体规划上作为着眼点,从城市的整体设计层面出发,努力的寻求一种单独个体和整体之间的和谐规划,寻找出最符合要求的局部形态。

城市规划的发展和完善的基础就是要在城市的总体规划过程中把握城市的自然地形特征,城市的原有地形是山地、平原还是丘陵,这在城市的具体规划中是有很大区别的。城市周围的气候、山水、植被等方面的自然因素都对城市的环境和资源等状况都有很大程度的影响。自然地形特征不但是城市的不同风格的体现,同是也是城市居住区整体规划设计和园林环境规划设计的重要基础,这些较为独特的地形特征也给城市规划提供的一定的参考方向和思路。

2.居住区总体规划层面的地形设计

居住区总体规划的本身不但包括对建筑等实体的规划,同时也包括对居住区内除了建筑之外的其他环境上的规划,因此需要建筑业和园林专业的人员来协作完成,这是属于大景观设计的范畴。居住区总体规划中,建筑布局的设计对园林的环境设计至关重要,因为居住建筑的价值体现不在于空间范围的大小,而是在于建筑空间的和谐和完整。而一般而言,在对建筑的设计规划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其建筑的轮廓和建筑的空间,不能使建筑后的用地变得残缺不全,从而确保整个居住区规划的完整与和谐。

在居住区的整体规划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研究和利用当地的地形状况,在利用原有特色的同时,相应的在适当的时候也可以采取新的改造地形的方案,无论如何,就是要将地形上的优势,充分的运用到居住区的总体规划上,以实现整个的居住区规划的和谐发展。

3.建筑设计层面的地形设计

著名的建筑学者彭一刚先生在《中国古典原理分析》一书中,将建筑和园林之间的关系形容为“看”与“被看”之间的关系。有园林意识的建筑师在建筑设计时,是不会忽视建筑周围环境的景观状况,地形就成为影响建筑所能“看”到的风景和“被看”到的建筑景观最为明显的考虑因素了。位于山地的居住区中,被看的风景多借助于天然的山峦景色,此时的建筑设计应考虑朝向问题,以使建筑由里向外看去能获得理想的景观感受,让建筑与园林环境紧密的融合起来,仿佛从地形中生长出来。这种与地形紧密结合的住宅本身已经成为居住区园林环境的一部分,建筑与园林互为风景,彼此之间都是“看”与“被看”的对象。

4.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层面的地形设计

在完成了园林环境与居住区整体规划、建筑设计的协调之后,就要着手居住区外部环境的景观详细设计。居住区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区别于居住区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更加注重场所精神和地域文化,侧重于艺术性,要满足人的居住行为和习惯,获得人的认同,创造归属感。这些都要通过对住区的景观形象、日常户外使用和环境绿化的设计共同体现出来。经过了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前三个层面中最大限度的利用地形,此时的地形设计多数是在利用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改造和塑造新的园林地形,这就需要设计者认真仔细地考虑居住区的景观与使用等具体情况。比如地形与居住区非水平界面的景观形态的关系,地形与住区交通网络的关系,地形与居住区雨水排放下渗的处理关系,地形与居住区环境的园林空间的营造,地形与水景、植被、园林小品等其他居住区景观元素的融合,这些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中诸多的内容都要无可避免的与地形接触,它们之间彼此相互影响,共同展现居住区环境的场地特色与场所归属感。

综上所述,通过对地形设计与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的初步探讨,可以充分的认识到地形设计在居住区原理环境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它在很多方面都对园林环境设计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将地形因素的考虑放在环境规划设计的首要位置,充分的利用地形特点优势,打造出属于每个城市自己独有的园林规划设计,建立更为美好的人类家园。

参考文献:

[1]陈杰,李莉.自然式园林地形造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J]现代园艺,2006,(10)

[2]田志勇.浅析高校外部空间尺度的层次性[J]山西建筑,2005,(02).

[3]侯静,王勇哲.建设以人为本的居住区景观[J]山西建筑,2005,(05).

居住空间设计概述篇3

[关键词]居住区;农耕文化;农耕花园;景观设计;融合

[中图分类号]tU8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4)06―0066―02

引言

目前,在我国的城市居住区建设面貌趋于标准化,居住区景观设计发展方向和理念比较单一。面对城市居住区居民生活存在的具体问题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需要回归设计初衷,并非只有山石、水、观赏植物构成的居住区景观设计这种套路,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可结合地区农耕文化构成农耕花园景观。

一、农耕文化与农耕花园景观设计概述

农耕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综合。在物质层面,农耕文化又派生出农具、粮食加工工具、农产品等。在精神层面,中国农耕文化特别强调人与自然关系中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无形之中锤炼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形成独特的农耕文化。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生产生活观念促使自给自足的社会稳步发展,虽然现代种植技术的成熟使农业有了较大发展,但农业依然是历史发展的根脉,而且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根基。从农业造就的农耕文化影响中国几千年的灿烂中华文明来看,在当代农耕文化依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茹毛饮血到吃粟谷,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再到今天的科技种田,农耕文化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而文化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国农耕文化分别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主发展起来,从神农氏开创的原始农业到科技发达的现代农业,农业离不开种植,中国农耕文化的特点是以耕种为主的农业文明,农耕文化包涵各种耕作技术和科学发明,并且派生出多元的文化产物,如与中国农业息息相关的二十四节气,颇具智慧的传统农业耕种工具与粮食加工工具。

城市居住区农耕花园景观设计是现代城市景观设计领域的一个新概念。农耕花园是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融合景观小品设计的产物,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结合的特点。从农耕花园实用的角度看,自身的特点决定设计的趣味性,这种趣味性表现在农耕活动,通过农耕活动获得农耕果实,这个过程是人与自然的互动的结果。从审美的角度看,农耕植物的色彩、形态令人赏心悦目,表现回归田园的乡村意境美。

二、农耕花园景观设计与城市居住区的融合

从现存的城市居住区人的种植行为来看多数人天生具有喜爱种植的爱好。如在《舌尖上的中国》其中的一集节目展示居民在自家楼顶种植瓜果蔬菜,描述从辛勤种植护理到了秋季丰富的收获,并和街坊邻居一起制作美食,生活呈现出浓浓的人情味。再如成都一处居住区用屋顶空间作为花园、菜园实现城市农耕,楼顶均被居民开辟成农田,每小块土地旁边都立着小木牌,标识着各自的门牌号。农耕花园景观设计融入城市居住区为居民提供亲近自然体验农耕文化的机会,人在参与种植活动中会增强居民对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自然深入互动,培养居民对农耕的浓厚兴趣和对自然的自觉爱护。

早在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其发表的《明日:一条通向改革的和平道路》提出了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认为应该建设一条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1〕农耕文化与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有机融合,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可以通过农耕花园实现“融景还耕”这一观点与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理想城市不谋而合。城市居住区作为满足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从空间方面划分为室外空间和室内空间。农耕花园景观设计是针对城市居住区室外空间的研究对象,与城市人口密集的钢筋混凝土森林对比,农耕花园景观设计让居民体验农夫的快乐,使城市居住区增加接地气的生活趣味因素,特别是对老人调节心情和对儿童认知自然有帮助。与目前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相比,农耕花园景观设计更加能与人互动,这种互动表现在农作物需要人种植培养,而人从农作物种植过程获取精神快乐与物质收获。因此,农耕文化与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并非排斥而是可以融合。

三、城市居住区农耕花园景观设计的设计要点

城市居住区农耕花园景观设计的区域是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居住区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的内容是绿地布局形式、景观分析、功能分区、道路分析、植物分析等。传统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以植物造景、休憩、观赏为主要功能,而农耕花园景观设计是以种植为主要功能,附带提供休憩、观赏的功能,将景观小品点缀其间。农耕花园景观设计要点与传统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内容基本相同,但侧重有所不同,前者侧重农耕种植,后者侧重造景。农耕花园景观设计有助于营造适合人居的人性化的居住区生活空间环境。以下是对城市居住区农耕花园景观设计的要点分析。

3.1农耕种植

农耕种植面积应占总体居住区绿地面积的大部分,种植浇灌可采用植物滴灌技术或喷洒技术。农耕种植是经济农作物的种植,种类包括粮食、蔬菜、果树、花卉等,在审美方面应符合景观设计美学,如种植高矮、大小、丛植相结合,遵循形式美法则。种植应充分考虑农作物的特点,种植较为耐旱的粮食类的农作物芝麻、落花生等;种植易于打理、观赏价值强的农作物,如棉花、红薯等。种植蔬菜类的生长速度快的农作物,如上海青、油麦菜、生菜等。种植果树类的农作物,如桃树、杏树、梨树、苹果树、石榴树等。种植可以观赏、食用花卉类的农作物,如、玫瑰、油菜花、忘忧草等。

3.2景观小品

城市居住区农耕花园景观设计在种植区域中间点缀景观小品能使居住区环境锦上添花。景观小品常以景观石、雕塑、垃圾箱、灯具、指示牌等组织景观小品,景观小品虽体量不大,却是景观中的点睛之笔,不仅形象生动、为恢弘严肃的建筑增添情趣、丰富空间层次,活跃了整个景观环境的气氛。〔2〕居住区农耕花园景观小品设计应注重审美功能,景观小品设计细节一旦粗制滥造会造成丧失美感,给人劣质的感觉,而考究的设计细节反映一个城市的文化素质和审美高度。景观小品设计采用废旧物品进行重新设计是目前提倡的一些做法,它会激发人的创作灵感和启迪智慧。如由土人设计公司设计的中山岐江公园保留旧厂房和机器设备作为城市珍贵的城市记忆元素,用崇敬态度将这些元素重新赋予新生命力,这些景观小品怀旧却不失精致。

3.3道路规划

农耕花园耕地规划种植应结合景观设计功能区域划分,不必与农村方形田地形态相同。在平面分布图中,耕种面积可呈现不规则形状,具体分布应根据景观设计规划需要划分,在种植区域合理规划和住宅楼入口设计的基础上合理规划道路使道路畅通无阻,并且避免过多交叉。如由土人设计公司设计的沈阳建筑大学校园使用水稻、当地农作物作和乡土野生植物为景观的基底,道路规划设计突出便捷的直线形成路网体系。而在城市居住区农耕花园的道路规划设计应从自身特点出发,因地制宜,通过道路规划增加空间的丰富,这点并不违背传统居住区景观设计。

四、城市居住区农耕花园景观设计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农业观光旅游风靡中国,许多城市游客来到农村体验乡土人情和品尝农家小菜。〔3〕这证明城市人对农村自家菜园的向往,城市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引入农耕花园的设计理念会产生生态、节约、教育等现实意义,并丰富城市居民生活和促进建立良好的居住区邻里关系。

4.1生态意义

城市居住区农耕花园景观设计属于景观绿化范畴,在生态功能与传统居住区景观设计作用相同。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生态作用从根本上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传统居住区绿地是以植物为主体,在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吸收噪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能有效地改善居住区建筑环境的小气候。〔4〕居住区农耕花园景观设计属于种植绿植,因此同样起到积极的生态意义。

4.2节约意义

城市居住区农耕花园景观设计与传统的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相比,农耕花园景观设计能合理地利用土地进行小规模农产品生产,在种植的过程居民体会农产品从种植到养护到收获果实的复杂过程,从而培养居民粮食节约意识。此外,从居住区农耕花园景观小品的材料运用方面,可采用废旧物品再设计或可再生材料来制作景观小品。如美国芝加哥的盖瑞康摩尔青少年中心屋顶花园设计开发一个包括花卉和蔬菜园的屋顶花园,花园小径由回收牛奶容器制作而成的塑料木板组成。在我国部分地区的景观设计同样具有节约意识,如采用废旧轮胎做景观小品。

4.3教育意义

在居住区融入农耕花园能使城市儿童少年对生活有深入的了解,从参与农产品的种植娱乐的过程中扩展孩子的视野,普及农业知识,在娱乐中教会孩子知识世界和帮助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儿童对环境的反应比成年人更为直接和迫切,他们总能发现高低、远近、软硬、暗亮的概念,而他们用来探索这些概念的客观物体则又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并强化他们的学习乐趣。〔5〕居住区农耕花园无疑是激发儿童对自然认知学习的良好场所。城市居民通过种植农作物可纠正对农产品的错误认识,使人们了解自然生长下的农产品的形态和绿色种植下农产品的样子,不会盲目地用大与好看的标准来衡量农产品的质量。

结语

东晋陶渊明所著的《桃花源记》描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呈现的宁静和谐的生活场景是人们心中理想的生活环境。可见,从古到今人们追求的是安全、惬意的生活环境,然而对比现代人民的居住方式和古代存在较大差异,现代人们期待更健康、更舒适、更有品质的生活方式,因此对于城市居住区的生活环境设计要求更高。农耕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折射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虽然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但农耕文化一直伴随着科技发展在不断进步,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应结合农耕文化是从高雅景观设计走向亲民景观设计,农耕花园景观设计不仅使城市居住环境产生积极意义,而且使农耕文化发挥新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柳钦.田园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理想城市形态〔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1,(03):21-23.

〔2〕陈丽昀.张建华.城市景观小品对城市精神文化的塑造〔J〕.上海商业,2011,(23):14-15.

〔3〕季晓达.浅议景观园林设计与农业经济生产的结合〔J〕.中华民居,2011,(07):7-8.

居住空间设计概述篇4

新中式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在建筑不断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创新应用新中式的建筑手法,才能将新中式风格更好的应用在居住区建设中。另外,对于设计者来说,还应该认识到新中式风格的应用并不仅仅是将传统文化因素简单的堆砌到建筑中去,而是应该在理解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再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建筑方式进行完美的融合,进而设计出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由具有现代气息的建筑。新中式风格的特点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就是要求进景观设计不仅在外形上要体现传统的设计风格,而且还应该具备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从而更好的满足居住者的心理需求,比如,现阶段很多新中式的住宅区都会采用先谷底较为典雅的色彩,与此同时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图案衬托出新中式风格的文化韵味,之后在景观布局设计中合理设计,从而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居住区空间景观。

二、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的特点

随着我国建筑设计的不断发展,新中式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越来越重视人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并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确保居住区空间设计能够满足人们的舒适性和观赏性的需求。而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的特点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叙述。其一,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注意合理采用各类装饰元素,并以此来不断丰富居住区的景观空间。我国的传统民居设计中,设计者为了让居住者的居住空间更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通过会依据居住者的个人喜好、性格、文化修养等在空间景观设计中增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装饰件,而这些装饰件尤其能够突出和展示居住人的力量、权力、高雅等。而在现代中国的新中式风格设计中,也可以通过提取传统的装饰元素来丰富居住区空间景观的设计内涵,一方面用于丰富现代居住区的空间景观,另一方面则可以满足现代人对传统文化审美的需求,从而起到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其二,新中式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会结合中国园林设计中的造林手法。在中国传统的园林建设中,设计人大都会结合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将这些传统思想融入到园林建设中,从而人更好的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达到天人合一的造林效果。为此,在现代新中式居住区空间景观的设计中,设计者大都会借鉴中国古代园林建设中的造林手法,比如,可以在居住区设计一些山水,或者选择一些自然生长的植物栽种在园林中,以此来体现景观的自然美感,除此之外,为了让居住区的空间景观设计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设计者还可以在设计中融合现代设计理念,并善于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体现景观设计传统文化特点的同时让人感受到设计的时代感。

三、新中式居住区空间景观的设计方式

在新中式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中,设计的主体是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并能够在景观设计中体现新的时代元素,比如,在很多城市的新中式居住空间景观设计都会借鉴中国传统的居住景观设计方式,在设计的外形上尤其注重采用高墙、灰瓦的应用,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文化品位,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地区的建筑设计在布局上采用了中国传统庭院的设计方法,形成了合院的布局方式,这不仅体现了务工传统院落的概念,也满足了当下人们对生活休闲娱乐的需求。现阶段在新中式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经常会借鉴其他空间景观的设计方法,通过借鉴古典园林的设计方法来体现空间设计的传统文化韵味。其一,我国的传统园林设计中经常会借用框景式的景观设计方法,在窗口位置设计花石、流水等,以窗口为画框,让居住者从窗口看出去犹如看到一幅美丽的画卷。而这种设计方法可以应用在新中式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中,以不断提高新中式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的审美效果。其二,设计者还可以借助多种造景方式的结合来增加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多样性,同时也让景观设计的空间层次也愈发丰富。在实际的设计中,设计者可以利用门框、窗框等设计出完美的景观搭配,同时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将不同的景观相互隔断,达到一步一景的景观设计效果,给居住者以更好的视觉体验。其三,在新中式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中,设计者还可以借鉴轴线的对称性来设计景观,对景设计一般是在观赏者所在的轴线中央,让两个景物相互对比、对称,从而凸显出整个景观设计的和谐对称性。比如,在实际的新中式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设计者可以把对景用在比较大的景观设计中,在轴线上设计亭榭,而与之想对衬的设计则是瀑布,通过两者的对称来达到对景的设计效果。其四,运用夹景的造景方式,为了突出主要的设计景观,可以在道路两侧设计花草树木作为遮挡,并在中间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居住者可以感受到园林景观设计的深远,给人以更好的视觉享受。

四、结语

居住空间设计概述篇5

关键词:小户型住宅,建筑设计,通风采光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middleandsmallfamilyresidencearchitecturaldesign,theexistingproblemsofthesmallandmedium-sizedfamilyresidencethisarchitecturaldesignofafewdetails,foryourreference.

Keywords:smallfamilyhousing,architecturaldesign,ventilateddaylighting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住宅的建设一直是城乡建设的热点,住宅建设也从一开始对量的追求逐渐过渡到对质的追求,特别是住房制度的改革,人们对住宅的使用功能、舒适度以及环境质量更关心.这就要求在商品化住宅设计中首先要建立商品价值观念,住宅的功能、质量都要与其价格相联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精心设计,反复推敲,力求住宅精巧与合用。

2中小户型住宅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纵观住宅设计与建设现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①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步。多年来片面追求住宅数量,一味强调经济性,结果使住宅建设落后于现实发展,缺乏长远考虑,反而造成了居住质量的恶化和社会财富的浪费。

②与居住行为脱节。片面理解住宅的面积指标,忽视了居住行为的基本空间尺度和面积的实际使用效率,造成居住空间的不合理配置,使居住行为不能有效地展开。

③缺乏弹性和选择性。不同时期住户对空间的使用有不同的要求与选择,僵硬呆板的空间划分阻碍了生活质量的提高,造成空间的不合理使用。

④缺乏住户的自我参与。住户作为居住行为的执行者,是一个群体概念,具有不同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把住户生硬地塞进雷同的居住容器内,是一种缺乏对人本身尊重的表现,住户的自我参与体现了个人价值的高层次实现。

3中小户型住宅建筑设计几点考虑

3.1功能布置合理,室内流线便捷

住宅根据使用功能概括有:私密休息区、公共活动区、辅助区等几个分区。这些分区都有明确的使用功能,有公共性与私密性、动与静的分区。

在中小户型住宅设计中正确处理它们的功能关系,满足各功能分区的要求,使之动静分区、公私分离、洁污分离是设计住宅功能良好、舒适、安全的基本条件,也是人门选择户型的重要着眼点。在合理考虑各区功能的同时,还要做到室内流线顺畅,交通面积集中、紧凑、减少干扰,并且还需突破单纯的交通功能,做到交通面积的综合利用,提高室内有效使用面积。

住宅的居住,功能分区合理、紧凑、方便使用。进入户门后,有公共区逐渐过渡到私密区,从而使主卧室具有良好的私密性;起居室与餐厅即可相互贯通,形成大空间,又可加以分隔,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卫生间设置位置合理,方便卧室区使用。厨房不再由户门直接通达,而是通过餐厅,由此厨房和浴室可以连接在一起。这样,平面拥有了功能上完整的循环,而且功能与技术经济这两个重要因素得到了完美结合。人们在生理上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心理需求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如居住房间的领域感、安全感、私密感;居住环境的艺术性、“人隋味”或高情感等。室外环境设计是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好的外部环境,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总平面布局,在总图设计时尽量避免外部空间的呆板划一,努力创造一个活泼、生动有机的室外空间。其次是环境设计,多考虑一些人际关系、邻里交往的需要,设置必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在绿化设计时,应根据树的不同科目,不同形状,不同色彩,不同的季节变化进行有效搭配,来增加绿化的层次感;用水面、绿地、铺地来划分地面,配置小品、雕塑,布置桌、椅,使绿地真正融人人们的生活。

3.2综合利用区域功能,充分利用轻质件

将某些功能分区合并或连接,不做明确限定,如将起居室与餐厅合并,把厨房设计成开敞或半开敞的形式等。减少固定构件,用可活动的轻质材料构件分隔不同的功能区域,减少固定的墙体,使得室内空间流动开敞而不闭塞,同时也使得户型可以根据功能的变化丽改变空间形态、位置和尺寸,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实用价值。这种住宅有以下特点:第一,使用面积虽小,如果将浴室和厕所分开,可以减少相互干扰,提高利用效益;第二,可以将内部隔墙设计为推拉式,美观大方,不但占用面积少,而且可以根据需要移动,形成较大空间:第三,将厨房、浴室、剧所和下水管分开,为设计人员发挥创造留有更多的空间。

3.3厨房、卫生间的布局应适当、合理

厨房、卫生间是住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间的活动时间长、内容多。厨房是家务劳动集中的地方,是否适用不仅取决于有一定的使用面积,而且也取决于形状和尺寸是否适合布置设备及操作。其设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住户的生活水平和现代文明居住程度。在中小户型设计中厨房位置应力求接近户门,便于食品、蔬菜及垃圾的进出,与家务阳台和餐i亍直力求联系方便,减少对其它房间的干扰。卫生间可将洗漱与浴室分开,以减少干扰、也有利于洗衣机、热水器的布置。对于中小户型住宅,不必设置两个卫生间,位置得当,也能较好地满足使用要求,节省的面积可留给起居室,以便提高面积的利用率。综上所述,城市住宅设计应该做到分室标准进一步提高,厨房、卫生间设施更为完善,且空间能充分利用和应变能力更强,室内外环境设计更美,此外在多样化、省地、节能、采用轻质高强材料减轻自重方面也要有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真正高质量、高技术、高情感的居住环境。

3.4考虑良好朝向、采光、通风条件

房屋的朝向,对居家的舒适度影响很大。采光和通风是购房者选择新房时最为关泞的两个要素。在挑选户型的时候,几乎每个购房者都会要求置业顾问推荐南向的户型,最好是每个主要房间都朝南,还要前后通透,方便通风。在小户型住宅设计中,应根据该地区的气候条件,争取较好的朝向和通风环境。户型设计朝向以南偏东为最佳,对日照、通风都有利。东西朝向的房子,西面最好不要设计成厨房。在户型设计的时候,起居室、卧室应力争1到2间南向。特别是起居室要有一定的开窗面积,否则光线昏暗,不便使用。多做凸窗,尤其是跟房间墙壁等宽的落地凸窗,可以极大地扩展室内空间,并且改善室内自然通风、自然采光问题

居住空间设计概述篇6

【关键词】绿色建筑;理念创新;住宅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提供健康适用、高效使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在我国起步较晚,属于新兴事物,但其发展前景广阔,也是目前我国倡导的节能减排的一项重要内容。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住宅建筑的保有量在整个建筑市场中占有极高的比例,因此如何将绿色建筑的理念和住宅设计有机紧密的衔接并形成广泛的应用,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一、绿色住宅的概念

绿色住宅立足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力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间的和谐统一,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一个生活环境优美、居住条件舒适、人们身心健康的小区,并能控制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达到索取和回报的平衡。太阳能利用、分质供水、箱式变压器应用、有机垃圾生化处理、中水回用等技术,还包括通过改善维护结构、增加自然通风、使用遮阳设施等技术手段来实现节能的目的。生态住宅既要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和利用可再生洁净能源,还要减少废弃物污染和材料的可降解与循环使用。绿色住宅要体现出三个主题:减少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负荷和影响;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绝不能为了住宅小区环境的优美,而花费巨资把一些百年老树从别处移来,破坏自然生态,这是与国家所提倡的绿色建筑的概念相违背的。

二、绿色住宅示示例简介

上海绿色生态住宅示范楼,位于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莘庄科技发展园区内,由一幢代表联排小住宅的一个单位(一户)的“零”能耗独立住宅,和一幢代表多层公寓的低能耗生态多层公寓组成。独立住宅建筑面积238平方米,为二层框架结构,在这一幢建筑中,全面集成了当今国内的生态住宅先进技术,力求达到“零”建筑能耗的目标,许多技术将能在5-10年内得到推广应用。生态多层公寓将多层建筑一梯两户型、单体两套和木结构轻质屋顶加层合为一体,总建筑面积402平方米,以适宜技术推广为目标,在该建筑中集成了1-3年在住宅建设中推广应用的生态住宅实用技术。如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通风隔声窗、隔声系统、消声系统、通风系统。生态绿化:选用耐寒、慢生的常绿草坪做屋顶绿化,建筑边采用成本低、易于维护的窗台开槽绿化,外墙面则布置爬藤类垂百绿化。

上海生态住宅示范楼的建成,为全面展示生态建筑理念和集成技术体系、引导我国生态建筑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了示范平台,与其相关的运营研究工作也己经全面铺开。在经生态性能自评和专家论证后,其中部分节能技术已初步应用于现代民用建筑中。

三、住宅设计日趋人性化

而今,我国住宅设计从重视建筑本身,开始转变为关注居住环境、建筑功能附加值及共享空间等问题。现代意义的住宅己不仅仅局限于提供人们一个栖身的居住空间,又赋予其更多的内涵,延展开有第二空间――景观空间,第三空间――智慧空间。今后的住宅在满足一切居家使用功能外,眼睛看到的是优美的社区环境和城市景观,而且可以足不出户就能获得足够的信息,处理日常事务。

(一)“板式”结构将由“点板式”结构所取代

目前市场上最流行的板式建筑,虽能做到每户朝向的均好性,满足了人们对朝向的讲究,但由于该建筑面宽较大,阻隔了景观视线,特别是在中心城区,建筑密度较大,日照条件较差,板式高层的大量建造,无疑是雪上加霜。现在正在加紧研究的点板式新型住宅,就有望能解决这个难题。随着建筑节能等技术的提高,房屋的朝向已不再成为主要问题,这样建筑形态则将更加缤纷多彩。随着经济的发展,住宅出现"别墅化"的趋势,今后的城市住宅将以6~10层为主,并装有电梯,郊区以低层住宅为主,严格控制超高层的建设。我们未来的家园应该是一个让人感觉到舒适、安静、充满阳光的地方。

(二)建筑户型设计不断完善与优化

户型设计从单纯追求大厅、大卧室,向功能空间、多元化发展。足够的储藏空间、步入式更衣间等成为每套居室内的基本配置。室内门的设计也将"玄关化",局部与整体的概念更趋统一。双厅使用功能的有限分隔将打破"模糊双厅"的概念,尤其餐厅的设计更趋追求浪漫与情调,如观景临窗的设计将大行其道。主卧室的功能分区更加明确,不但具备卫生间,还增加了更衣室及化妆室,面积也将增大。阳台将还其原来作为户外观景的真正使命。今后人们对住宅的要求己不局限于静止的状态,家庭宴请、聚会和健身等情趣生活将一一被引入,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住宅的内容愈加丰富,功能将更趋完善与优化。

(三)建筑辅助设施越来越完善

今后的住宅将更追求"细枝末节",真正体现人性化的设计如:一是给住宅装上自动通风装置,使建筑自己会呼吸,使室内空气始终清新自然,彻底消除室内空气污染的问题。二是外墙外保温层。城市相当部分建筑外墙为钢筋混凝土和混凝土砌块,隔热保温效果较差。现在推广的建筑节能一体化设计,不但提高了隔热、保温的效果,还解决了一些外墙易渗漏、外饰墙砖易脱落等一系列的质量通病。三是新型的断桥式彩铝门窗+中空Low-e玻璃传热系数很低,极大地减少了门窗的热散失。为适应冬冷夏热的温带气候,住宅设计中窗墙比也越来越大,门窗的隔声及保温是舒适性住宅的关键所在。此问题便可得到很好的解决。

(四)设计理念不断创新,住宅更具有“个性化”

家庭细分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按照不同人群给他们度身定做住宅,是社会的需求。单身者在现今社会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因经济实力的因素,小面积的单身公寓和设计精巧合理的1房1厅很受青年人欢迎。随着城市住宅情况和环境的变化,老年人日益感到不适应拥挤、喧闹的居住环境,对建在依山傍水、风光秀丽、环境优美的老年公寓很向往。其他还有适合商住两用的SoHo住宅,适合投资的酒店式公寓等等,今后,我们的住宅更具有"个性化",在种类上有更多的选择。

以上几点的综述,融合了绿色建筑的概念和住宅设计的特点,随着中国绿色建筑政策的不断出台、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绿色建筑实施的不断深入及国家对绿色建筑财政支持力度的不断增大,中国绿色建筑在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迅猛发展态势。将绿色建筑快速有效的应用于住宅设计中必将对我国的住宅建筑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马李莉.对绿色建筑在住宅设计中的重要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2)

居住空间设计概述篇7

关键词:居住区;园林景观;理念;元素

收稿日期:2011-06-18

作者简介:刘盈盈(1962―),女,湖南湘潭人,工程师,主要研究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7-0031-03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各大城市不断扩张试图解决“人多”和“地少”的矛盾。在这个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相对软性的需求被轻视甚至忽略,比如对美的追求。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尤其体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人们不仅需要能满足日常生活的居住面积,还迫切需要居所周围有美好的景色,这给居住区的建筑师、园林景观设计师带来了很大的考验。为应对这种不断增长的需求,前人在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做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显著的成果。

前人对该领域的研究一般集中在具体的问题上,也是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衍生品。而对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缺少整体的把握和概括,缺少综述性研究。

2设计理念研究

居住空间设计概述篇8

关键词:规划设计;生态环境;思路;

abstract:takingaprojectasanexample,thepaperelaboratestheresidentialareaplanningdesigntrainofthought,andanalyzesthedesignprocessoftheresidentialdistricteachkeynodes.

Keywords:planninganddesign;ecologicalenvironment;trainofthought

中图分类号:S7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规划条件

该项目是集交通、居住、商业为一体的中型综合居住区。用地面积39513m2,总建筑面积162198.1m2,容积率3.7,建筑密度35%,由1栋32层(底部3层商业、上部单身公寓)、2栋28层(底部3层商业、上部单身公寓)、1栋25层住宅、1栋18层住宅及1栋3层幼儿园组成,其建筑形式以单身公寓和住宅为主,并配以高档的商业形成情景式商业内街,高低错落,形成城市道路的新制高点,完善城市形象。

2规划构思

总平面布局上,在充分研究分析该区域地段特征的前提下,寻求本地段内商业、居住业态与当地经济的互补与共生,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创造本地段的核心价值,并通过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手段实现上述目标。

高层住宅和低层商业沿某大道形成梯状布局、塑造城市形象、空间处理充分发挥立体交通的潜力,营造丰富的空间感受,形体处理以简洁的空间体量、明确的材质、多层次的景观渗透,来勾勒小区的时尚地标。

2.1规划目标

基于用地自身特定的区位和环境资源条件,以设计现代化、园林化,创造充满时代感、富有高品质、体现了城市新风貌的新型城市居住空间及商业空间为目标,协调住宅区内外部的环境与景观形象,合理确定住宅的布局与开发强度,建设富有特色和文化韵味的现代化、人性化、生态型城市住区。最终达到“为公众美化环境、为城市塑造形象、为开发者打造品牌,为投资者创造利润”的目标。

2.2规划理念

2.2.1“自然”的概念

树立“都市化、生态化”的整体环境形象。本住宅小区拥有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作为开发建设的现代城市居住社区,基地内部及周边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在此基础之上规划形成的、充满生态自然异趣的居住氛围是区域内重要的城市景观资源之一。

充分利用现有基地条件,并进行适度改造与重整,使居民环境的营建尽可能地贴近自然,将原本有可能对开发建设不利的因素转变成引人注目的亮点,树立城市居住社区“生态、雅居”的整体环境形象,这便使在房产开发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自然”的概念,即一种经过人工处理了的优化的、与居住紧密结合的自然环境。

2.2.2“社区”的理念

通过围合内向聚合空间,从物质载体的角度力图实现人际交往、居住社区认同感。

本住宅小区作为面向社会的房产开发项目,必须以“社区”概念作为居住区开发建设的立足点,通过物质空间以及各项服务设施的合理规划建设,在居住小区内部形成易于居民相互交往的空间环境,为住区在建成后的使用过程中形成持续发展的“社区”环境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因此,居住小区以及居住组团必须在环境、场地以及住宅的设计与空间布局中反映这一居住理念。并通过相应的物质实体配置来实现住宅区内部“社区”归属感。

2.2.3环境景观均好性理念

环境的均好性是中高档商品化住区的典型特征,强调住区环境资源的均好与共享。规划中绿地和公共设施安排尽量做到比较均衡,尽可能使各个组团、每户居民都能获得良好的居住环境,每个住户都能方便的使用。当处于不能均享的限制条件下,则应做出弥补措施,创造必要的景观环境。

强调居住物理环境的均好,要使每个家庭都能获得良好的日照、采光、通风、隔音和朝向,在规划设计时就要保证有效的日照间距,引导夏季主导风向的流通,隔绝外来噪音的干扰以及创造具有温馨、朴素和亲切的视觉环境。

2.3规划设计原则

2.3.1人本原则

整体尺度设定、环境设计以人为本、通过宏观结构层面上的总体考虑与微观景观与住宅设计层面上的具体细部设计相结合,强调人性化的规划设计原则。

以人为本,考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居家生活模式的转变,形成一种绿意、自然、艺术、和谐、舒适、高效的居住环境。

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在数量上、质量上均以高标准、高起点为原则,强调方便居住人群的使用。

2.3.2生态化原则

在保持并适度调整优化原有景观格局的基础之上,在具体居住空间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强调对自然景观、生态要素的引入。

在局部地带,如景观轴线,有机结合地形重整,创建生态景观与绿地的有机结合,形成住区整体的景观轴线,调节优化整个居住社区的局部小气候,成为该居住环境优势与亮点。

贯彻“尊重自然”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概念,以建设绿色居住空间环境为规划目标,满足住宅的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创造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生活家园。

2.3.3规划设计整体框架

处理上注重整体性与融合性,形成中心围合、空间交融的景观形态。在核心位置设置景观步道以增强小区空间景观的层次感;在住宅的规划设计中,为了避免建筑形象的单调和围合空间的压抑感,将部分住宅组群做了分段处理和微小的错落变化,以加强整体的节奏感和空间的变化,形成良好的空间感受,并与绿化相融合。

2.3.4道路系统设计

小区于基地东侧规划道路设主要出入口,于西侧规划道路设次要出入口,区内主要道路宽6~7m,沿用地布置成环状,线型流畅与城市道路连接,便于区内交通组织,避免外部交通的穿越,同时形成区内变化丰富的景观效果。结合区内景观空间及相应的规划住宅院落、公共设施的设置,设有完整的步行系统。

2.4规划手法

2.4.1整体统一

强调小区建设的整体性,包括:住宅群体布局、道路系统、绿化系统与市政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形成整体。

(1)公共空间优先

在城市建设用地日趋紧张的今天,高居住密度、高建筑容积率的开发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如何将这一现实的难点转化为规划设计本身的优势是本方案力图达到的目标。居住活动的集约化是未来都市居住建筑的发展趋势,本方案以此为前提,将住宅、停车、社区的生活服务设施适当的集中,在满足人们社会交往,现代生活多元需求的同时,有效控制建筑密度,让公共空间、自然生态空间与绿化环境场所成为居住社区的主题。

(2)绿化渗透

围绕小区的中心绿地,有机组织住宅的院落空间,使其与中心绿化与景观环境充分联系与融合,形成整体、统一的住区生态环境。

(3)空间轴线与自由布局相结合

整个方案的空间构图采用空间轴线控制与自由布局相结合的手法,在强调空间景观轴线的同时,在这个整体空间布局与形态上,又通过道路与建筑的有机布局来强调其自然个性,并通过步行线的组织在人行活动与视觉上将两者进行有机地结合。

2.4.2空间形态

整个小区以东侧住宅入口和西北侧商业内街入口贯穿的轴线为空间中轴,形成整个住宅区的环境识别特征;住宅的布局组成的围合形成向中央绿地开放的院落空间,从而构成一个整体。

群体轮廓:整个小区的总体建筑轮廓,采用18、25、28、32层的高层住宅及底层商业内街相结合的建筑布局形式。在景观界面的道路系统,穿行于各规划住宅院落之间,创造步移景异的宜人生活环境与多样化的活动空间,并与各公共设施有效的联系。

商业区部分设置完整的步行商业内街和外街,形成内部商业的对话,完善了本区域的商业配套设施。

3建筑设计

3.1平面设计

户型设计上均考虑自然通风,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创造良好的室内气候。以40~90m2单身公寓为主力房型,配以110~150m2的大户型,户型多样正满足了如今市场的需求。

3.2立面造型设计

住宅建筑造型以古典简约,精致为主要格调,且明快富于变化,立面设计以灰色、白色涂料和面砖为主要饰面材料,表达典雅,温馨的基调。各部分结合处利用简洁大方的线脚处理,竖向线条,精致细腻的光影变化,彰显出高尚小区特质。

商业建筑造型体现热闹、活跃的建筑特征,采用现代式的建筑风格,有不同颜色和材质的变化,对比效果强烈而醒目,符合商业建筑特征。

居住空间设计概述篇9

关键词:弹性景观空间;时间;流动景观空间;景观空间形式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引言

谈到园林景观设计不得不说到空间设计,空间环境是人生存居住的载体,也是现代景观设计中一个最为关键的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周围环境的关注越来越大,对景观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景观设计规划中,对环境空间的营造还是停留在对功能的要求上,很少对空间形式、人的行为空间格局及未来发展的轨迹有很好的把握,一项成功的设计一开始就应该把握好整个空间环境设计的过程,开展一项设计任务要以未来人的行为为轨迹为出发点,是对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预先的计划,把未来看成现实的直接结果,正如莱布尼茨所说的:“现在包含着过去而又充满着未来”。基于这些本文去探讨和论述一种新的空间形式既具有弹性的流动景观空间设计。

二、弹性空间设计的理论基础

在20世纪初工业化社会出现的包豪斯,它的设计核心就是功能决定形式。所以大多建筑、景观规划是以功能决定形式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形成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但这种极端强调功能的设计思维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勒·柯布西耶在1923年出版的《走向新建筑》中,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过分强调功能的作用。于是,人们开始寻找另一种空间形式来打破这这种呆板,沉闷的空间,就慢慢产生了一种新的空间形式——动态空间。密斯在1929年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作品中最为充分的体现了这个概念。整个建筑物立在一个基座上主厅是由八根十字形断面的钢柱来支撑一片薄薄的平屋顶,隔墙有玻璃和大理石两种,位置灵活,纵横交错,由此形成一系列的既分隔又连通的半封闭半开敞的空间。这些案例都为后来的景观空间规划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随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的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好的居住环境极大地提高了人的生活品质。随着居住区绿化、城市公园等绿化景观的兴起一定程度上满足里人们的需求,但越来越多的的绿化景观设计趋于同质化,特别是空间上的处理没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虽然有些好的案例在景观空间处理上做的比较好,但久了人类具有天生的“喜新厌旧”的本性就出来了,那些一成不变的空间形式引起了人们的厌倦,如果在景观空间的处理上多些变化,营造趣味、流动的空间形态那么就使得整个景观效果更加贴近人的心理感受。基于这些引发去创造一种全新空间形式的可能,如果有一种空间形式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效果,人在这过程中又起到很大的作用,而这过程本身就具有趣味性并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这样就打破传统空间形式一经确定就不能再变动的空间模式,那么就种空间形式就用弹性流动空间来做定义。这种灵活的弹性空间处理方式,更适应于我们把握未来的各种可变的因素。1942年唐纳德发表的《现代住宅的现代园林》,文中提出景观设计师必须理解现代生活和建筑,在园林中要创造三维的流动空间,为了创造这种流动性,需要打破园林中场地之间的严格划分,运用隔断和能透过视线的种植设计来达到。克雷(DanKiley)在1955年设计的印第安纳州哥伦布市米勒花园(millerGarden)也非常注重空间的连续性和流动性,花园中的树干好似建筑中的柱,而绿篱又好似建筑的墙体。不光在现代园林中,其实在中国尤其是在江南的古典园林中,古代的造园家和工匠们早就开始熟练运用流动空间来创造优秀的设计作品了,尽管当时他们没有明确的提出流动空间的概念。“步移景异”、“虚实互生”,隔而不断的流动空间正好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式的园林景观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似乎是对这个概念很好的诠注。

通过对西方现代景观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析,都强调了对空间的营造特别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当中的“意境”,是中国园林中的精髓。也体现了流动空间的某些特点。通过中西外对景观空间上的各种处理延伸到弹性流动空间的设计,就是在空间的营造中把时间的概念及人的行为要素融合到景观空间设计当中。下面通过几点具体的设想来探讨弹性空间设计的可能性。

三、弹性设计的可行性设想

1、植物的生长在其载体的向导下所形成的弹性空间

其实在这方面在园林景观里运用比较广泛,这些作用特别在空间的转折,过渡或突出某重点空间的比如一些交通的要塞和关节点,有些空间中的起始点、转折点、重要的视觉中心等常常在这些地方放置植物,显的特别醒目,而且起到装饰作用。目前阶段人们研究园林空间绿化往往只停留在植物绿化的本身对空间的辅助作用,没有深入把其看成当作空间形式来看待,这里所论述的也算不上研究,因为也具有片面性,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引发自己的一些看法罢了,既植物在空间环境景观中随时间的变迁生长从容产生一定的空间形式,这个空间形式的创造主要要把握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依靠的载体,因为这个载体对植物生长要具有导向性,这个一性质也是这种弹性空间设计的关键。在园林里常有移步换景,应景生情的感觉;随着季节的变化,植物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的效果,如果植物在原先设计上就考虑其在生长的过程,也就可以考虑植物生长其载体的设计,这样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根据其载体的导向形成另一种空间形式,因为植物的生长是一种过程,这样它的载体就会在不同的时间里呈现不同效果,让人致身其中,感受其变化的空间。

2、时间推移形成人的行为轨迹

人的行为随时间的变迁在某个空间的载体上形成行为轨迹,形成行为轨迹的过程当中就产生不同的空间形式,从而形成变化的、趣味的、流动的空间形式,这种空间形式的设计就好比储蓄罐存钱的效果;当每天存一个硬币,今天存的跟过了十几天、几个月、甚至是几年存的所产生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样,这也很好地说明了空间和时间两者之间的关系。储蓄罐就好比环境空间的载体,存硬币的过程就好比时间在储蓄这个空间载体上留下的痕迹,储蓄罐这个空间的载体是不变的,但一天天的硬币的存入,使之发生变化产生不同的空间形式,从而形成具有流动性的、趣味性的空间形式,极具视觉冲击力,不仅如此,人在存硬币的过程也是非常开心,有意义的事;多方面满足人的需要。这种空间形式设计也是本论文所论述的弹性空间。

3、光线与光影的关系产生的意境空间形式

照明是空间环境设计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在已往人们对光的研究也非常深入透彻,利用光营造环境空间气氛的列子到处都有,但利用光照营造另一种空间形式的却很少,大家都知道在绘画的时候,光照所产生的明暗阴影是表现物体的立体,光和影两者相互作用就形成立体空间效果,从而让我联想到在景观空间中如果巧妙利用光和影两者的关系是否就可以产生另一种空间形式,太阳光时刻是在变化的,物体的影也随之不断变化,关键是如何组织物体使它随光线的变化其产生变化的阴影与物体本身产生特定的关系,从而形成流动的空间形式,在一家麦当劳的门头设计中,就很好利用光影变化所产生的景观效果,大家都知道麦当劳的标志是一个m型,在设计时把m字体平放,这样就相当于m字体正对着阳光,这样的投影就产生一个m的标志,它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在每个不同阶段产生不同形状的m字体,从而引导人们在不同时间段去消费不同的东西,这本身就有很强的趣味性。如果把这样的形式引入到景观空间设计当中,那么会给人一种若隐若现、扑朔迷离的全新视觉享受。

4、室内景观空间家具隔断的多重设计

现代室内景观空间的设计必然用到隔断、隔墙等构件。当前的室内隔断大多是满足人的使用功能,从基本上起到解决空间分割的作用,但这种设计的做法没有深入到把隔断当成一个单体的空间概念来看待,而仅仅只把它当做使用功能这个层面来对待,如果把隔断设计看成是一个单体的空间,随着时间的变迁,加上人为的参与产生不同的空间形式,假设做一个居住空间的隔断,设计一个比较精致的,可存放东西的立体隔断,在这个立体隔断中设置许多镂空,这个镂空的设计要具有时间的向导性,比如是个具象造型,这个隔断首先要具有两个功能,一是用来区分功能,二是用来存放东西;比如这房子的主人,今天去买了个罐子放在镂空里,随着时间的变迁原本镂空格子被慢慢填满,在不同的时间段形成不同的空间形式,不仅如此这个过程本身就具有趣味性让人感到新奇。

四、弹性空间设计的价值

园林景观空间设计贯穿整个项目的始终,空间形式是景观设计的重要部分,本文所论述的流动景观空间是对传统空间形式的一种突破。景观空间的创新首先体现在空间形式上的创新,形式符合人们的审美意识,运用重复、节奏、韵律、特异等构成原理进行综合组合,形成新的空间形式,当然形式的创新是对空间形式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但无论怎么样新颖的造型结构,一经确定一般就不会有所改变,久而久之人们对这样的空间会产生厌倦,而本文所论述的弹性空间正好是针对这种情况来做设想的,这种空间形式设想的理论是空间形式要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时间变化的过程种营造各种各样不同的空间形式,而这个过程本身对人具有吸引力,这样的空间形式打破传统的空间模式营造一种真正的流动空间。

参考文献

[1]高祥生,现代建筑墙体、隔断、柱式设计精选,江苏科技出版社,2003

[2]刘先觉.密斯·凡·德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景长顺.文化建园的哲学思考[J].中国园林,2001,(1).

[5]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居住空间设计概述篇10

1.1以人为本的原则

居住小区的绿化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十分密切,是所有绿地类型中使用率最高的绿地,因此,居住小区的绿地规划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1],对居住小区各类绿地要进行系统规划,合理布局。要求设计者与决策者以及建设者们要在充分了解居住区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心理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1.2绿化植物的选择原则

植物配置主要是指按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要求,合理配置园林中各种植物(乔木花卉、草皮和地被植物等),以发挥他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园林植物配置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种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之间的配置[2]。即利用植物材料结合其它造园题材,按照园林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立地条件,采用不同的构图形式、组成不同的园林空间、创建各式的园林景色以满足人们游憩观赏[3]。

1.3种植设计

种植设计是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据园林总体规划图的功能,景区布局的要求,运用不同种类以及不同品种的植物,按照科学性及艺术性的原则,布置成各种形式的种植类型(植物群落)以满足园林绿地中各地段审美、游憩、改善环境等要求[4]。这个概念是在植物造景概念基础上的改进,目的是使其更合理实用。建设部的行业标准《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02)将植物种植设计定义为是按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规划设计的要求,合理配置各种植物,以发挥它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的设计活动[5]。上述不同的概念和提法只是对植物景观设计在不同侧面和角度上的理解,在此对以上概念和提法并不做过多的区别。但我们可以从诸多的概念和提法中看出植物景观设计不仅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程序和步骤。

2.群力新苑小区绿化设计

2.1地理位置以及周边环境

群力新区位于哈尔滨西部,松花江上游,处于城市上风向,北濒美丽的松花江,临江滨水,与市行政中心隔江相望;南至哈双北路,靠近机场高速公路;西至城市四环快速道,临近哈尔滨市著名的长岭湖风景旅游度假区;东至城市二环快速道,与城市中心区紧密相邻,周边繁荣,地处核心。群力新苑小区将以其特有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道路交通、功能定位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成为哈尔滨市最具开发潜力的待开发区域。

2.2小区功能定位

群力新苑由群力新区工农大街以北、第七大道以南、景江西路以西围合,总用地面积40927.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4105.57平方米。该项目是以改造棚户区为定位的,将建造成集居住、商务、游憩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小区。

2.3绿地系统规划

针对小区区域位置及功能定位,针对“以人为本”的原则,本案绿地系统设计着力体现其系统性和生态性。“中”字形景观休闲轴,成为居民休闲漫步的好去处。从小区的主要人行出入口进入每个小区,均可直达中心绿化景观带,也是小区的主要步行轴。可以说是“车在周边走,人在中间行”,人流车流分流、互不交叉。通过此景观步行带可以到达各个组团。组团绿化与中心绿化带相互渗透,又形成一个完整的、多级的、层次分明的景观系统。结合小区的绿化景观,我们还设了各种游戏、健身场地,供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群使用。沿主干道亦形成林荫绿带,结合人行绿地,营造出幽静深远的居住氛围。每个组团中心均形成组团中心绿地,不仅为优美环境、健身场地提供了理想的空间,而且成为了组团内每户居民景观视野的中心所在。宅间绿地丰富自然,提供了良好的小环境。各住宅组群户外空间的个性塑造,将小区户外环境编织为一首丰富的乐章,由此而形成了从中心绿地到组团绿地,再到宅间绿地的三级绿地系统。

2.4环境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