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2:27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篇1

【关键词】语文;小学;教学;阅读

一、明确“读什么”

阅读课文,首先当然是扫除文字障碍,准确理解词语,基本能读懂读通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三个方面――“文章写了什么?篇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去设题、阅读、分析、品味、解答,阅读教学才不致于漫无边际,信马由缰,教学效果才会落到实处。

以《窃读记》教学为例,我的教学思路是:

首先,我指导学生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要求掌握的词语,准确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接下来,我就围绕三个方面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带着问题去读去品去悟。

1.写了什么。我出示的问题是:这篇文章的线索和写作顺序各是什么?写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感情?――即初读课文,概括大意。

2.怎么写的。①写作方法。我简要介绍了“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指出《窃读记》中最突出的描法就是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分别找出这两种描写方法的句子,并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在我的启发、点拨和引导下,学生读思结合,很快找到了答案。

②精美句子品析。我先举例:“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后分析:“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这句话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一页贪婪的阅读犹如饿狼进食。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接着,我让学生在文中画出4个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细细品读,结合全文分析,说说它们的表达特点和深刻含义。

3.为什么这样写。本文教学中,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本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叙事,为什么其中又要插入“我”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呢?

我循序引导:“我”在“窃读”中收获了知识和智慧,心情……;而插入两个场景,表现“窃读”……,体现出“窃读”……的复杂感受。

二、指导“怎么读”

阅读教学的关键在“读”,但指导学生“怎么读”那是一门艺术。我的做法是:

1.阅读教学的问题始终围绕“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三个方面,紧扣课文重点难点和特点来设计,牢牢把握阅读的目标和范围。“怎么写的”是重点,包括结构、表达、语言等,我就重点训练。而“为什么这样写”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我一是尽可能少设计此类问题,二是设计此类问题时做到由易到难,减缓坡度,循序渐进,防止难度太大而挫伤学生阅读兴趣。

2.强化阅读训练,让学生学会阅读和表达的技巧。带着问题阅读理清文章思路,联系语境分析词语和句子,抓住关键品味表达手法和作用,纵观全文评析事件、人物或情感,从字里行间真正读懂读通读透文章深层涵义,这就是走进文本――学会阅读。在此基础上,能准确概括文章大意,精要分析文章构思和语言特色,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和体会。学会分析、归纳和总结,做到言之有据,全面准确,这就是走出文本――学会表达。

3.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因此,我重点上好精读课文。精读课文我多举例、多提问、多启发、多分析,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配合,给学生一个个范例。而自读课文我则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自主阅读,自主解答,合作交流,我只适当点拨,总结点评,在“放手”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近年来,我坚持以上做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学生阅读能力明显增强,语文成绩稳步提升,对语文阅读更加喜爱。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篇2

1.阅读教学要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阅读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重视培养自能读书的读书习惯

要从“人的培养”的高度来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意义。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的良好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自能读书的良好习惯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培养这种习惯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改变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现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求理解,自己品悟,这才能谈得上养成自能读书的习惯。叶圣陶说得好:“阅读是自己的事,......靠自己的力才能养成习惯,培养真能力。”此外,一个人的习惯养成同他的行为动机、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性格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就能够充分调动各种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从而有利于自能读书习惯的培养。

3.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篇3

语文教学小学生阅读能力兴趣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素质和能力是语文新课改的根本方向和关键之处。

一、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学生能大胆展示内心的感悟,进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总是相机教育学生:学问,学问,要学要问;教与学都是互相的,课堂上各抒己见。而且,我总是送给学生激励的话语,肯定他们发言、朗读中的点滴优点及进步,力图让各种个性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让学生爱学、乐学、趣学。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我还经常开展“讲故事”“读书会”“展评读书笔记”“手抄报”“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课本剧”等语文活动,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我们提倡的以读代讲,就是要指导学生多读,读中理解课文内容,读中答疑解惑,读中品味积累。由此,我提炼出了“五读法”:(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中认字。(2)细读课文,品词析句,咬文嚼字。(3)深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结构。(4)精读课文,体会感情,理解内涵。(5)熟读课文,背诵积累,内化吸收。

此外,还要从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和能力,教给读书方法,如批注阅式、注释式、归纳式、探究式或联想式阅读法,力求做到不拿笔不读书。

高尔基说:“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培根说:“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使人成才。”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就能够成为一个精神的富翁。阅读可以开阔眼界,增加智慧,使人更好地学习、工作、生活。冰心老人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老师们,不妨带着学生在书海里畅游吧!让读书的光彩照亮每一个学生吧!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篇4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145-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大纲突出了阅读的地位。在“作者一作品一读者”三位一体的模式中,研究的重心是“读者”,即阅读的“学生决定论”。这与学生主题性原则不谋而合,因为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美学趣味、性格爱好千差万别,他们的阅读感悟理解也多姿多彩,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直观能力、体验能力和感悟能力。下面谈谈几种有效阅读教学的方法。

“双向”阅读法。语文教学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读、写、听、说为主的语言实践得以实现。阅读教学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因此,我认为,“双向阅读”是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比较理想的一种教学形式。

所谓“双向阅读”,就是首先依循文本的原有思路进行阅读,着重理解文本和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也就是说先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阅读;后跳出文本的思路,用质疑的态度进行逆向阅读,着意于思考文本的内容是否正确,是否应该接受,文本的写法是否合理,是否可以借鉴。一般说主要步骤有两个:一是顺向探究,理解文本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用意;二是逆向质疑,用批判的眼光进行阅读,立足于阅读的发现。这两个步骤同样重要,顺向探究是阅读的基本,也是逆向质疑的基础;逆向质疑是阅读的高级阶段,是阅读个性的展示,是培养批判意义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前者已接受为阅读的基本目的,后者的创造和发现为阅读的目的。

“对话”阅读法。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这一“对话”观念是与我们对语言、语文活动与语文教学的特质的基本认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

周作人曾引用《诗经》中的《风雨》三章来描述他“挑灯夜读”时的心境变化,并且说了这样一番话:“不佞故人不多,又各忙碌,相见的时候颇少,但是书册上的古人则又殊不少,此随时可晤对也。”在他的感觉中,这样的“翻开书话,得听一夕的话”,实在是“大可喜”的人生快事。实际上,读书就是一个交友的过程,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这样的读书交友就构成了对观察现实环境的一种精神超越。因此,阅读活动时间上是通过与读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只是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的内在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包括多重对话关系。以“每一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题与作者的对话”为中心,其他对话如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编者与学生的对话、同学之间的对话都是为了给学生个体阅读营造良性的言语环境,使学生能够主体性地自由的对话阅读。

“意会”阅读法。读书的目的在于“会意”。“会意”就是作者的情意与自己的情意在读书的构成中“相会”,有真感受,有真领悟、能相通、能共鸣。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阅读学者就把“取精摄魂”到为阅读八项原则之一,而把“文篇旧首”“书本摄魂”“得意忘言”“整体阅读”,都当作重要的阅读技法。近年来更明确倡导、大力推广精读、略读、快读三大技法,“意会神摄”则作为快读之一法。

阅历甚浅的中学生不必望书兴叹,好书并不都是一读就懂的。李泽厚也说:“拿到一本书,不必一字一句弄懂弄通,而是尽快抓住书里的主要东西,获得总体印象。看别人的论文也可以这样做。”如果这篇文章,这本书确有价值,暂时不懂可以留待以后重读,自会慢慢读懂。教育部公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只用精读一法,显然难以完成任务。

意会阅读法在中学生阅读中确实是合理的,正常的,有效的方法,中学生应在阅读实践中逐渐掌握。

“空白”阅读法。“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画论理论。所谓“实”指的是通过语言、文字、声音、阅读或其他的媒介去绘有形的具体形象,“虚”则指的是作品以外的东西,对文本接受来说,指的是作品给人们留下的阅读、思考、想象的“空白”,清代的绘画理论家笪重光说过:“空本难阅,实景情而空景观。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瘤。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Ⅸ画筌》“空白”阅读与“虚实相生”可谓殊途同归。伊瑟尔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中,提出了“隐含的读者”“期待视野”“未定点”和“空白点”等概念,他们决定了作品的“召唤结构”,这也是作品接受得以实现的关键。文本中的这些“未定点”和“空白点”,都需要有学生的阅读活动来填补,填补原来空缺的意义,并赋予崭新的意义。“空白”阅读即是让学生去解读和再创造。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培养理念

一、阅读教学的本质

著名的语文教师于漪提出:“教语文不是曲艺行当里的说书,只要听众觉得有趣,好玩就行,教课要教到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中。否则,无的放矢,所教的内容也就随着教师声波的消逝而销声匿迹,在学生心中不留半玄痕迹。”这句话生动的阐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不仅要明确教学目标,还需要巧妙的运用教学策略。使学生扎扎实实学到语文知识,而不是学过就忘。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是靠阅读教学来实现和完成的,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是整个语文阅读的核心。素质教育中,现在的语文考试重点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对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方面也倍加关注。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不断的在阅读中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情感投入方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词语和段落分析文章作者欲表达的情感,用自己的观念表达课文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从而产生共鸣,使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更进一步,知识通过阅读更易储存到学生的脑海中。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

(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吕淑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这说明了语感培养学生语感是十分必要的。“语感”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中培养形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敏锐快速的感知。语感训练有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形成,可以让学生将书本上的文本语言用自己的表述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长期的语言训练中对语文形成语感。语感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日常交际基本能力,有利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

(三)培养学生开拓性思维。

除书本上的阅读教学以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让高中学生热爱阅读,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些课外阅读来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经常安排课堂或课余时间与学生探讨交流,适当推荐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名著名篇,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鼓励学生扩展阅读量和知识范围,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让学生互相讨论各自喜欢的作者和作品,互相交流和影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性,在互动交流的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巩固学生学到的相关知识,真正做到“学生是主体”的原则。

二、阅读教学的过程

教学实践是检验阅读教学正确与否的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独立阅读,自主自发的思考和分析,同学间互相讨论来完成课本的阅读和教学。

(一)教师引导和启发。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把学生作为整个课堂的中心,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和自信。

例如介绍一些阅读的方法和技能,指导文章的哪一部分需要精读,哪一部分需要略读和浏览、向学生交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便于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教会学生如何在课文中找关键词、中心句、重点句、关联词、主旨句和过渡句,让学生自主找出,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加以引导得出文章大意、让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路和结构、指导学生如何分析作者的语言表达、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会用不同的方法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等等。此外,应鼓励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还应教会学生圈、点、划、勾、批、注的有效的阅读方法,动笔读书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主旨含义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二)学生自主阅读。

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并善于运用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有个性的阅读方法。教师把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相结合,提出具有参考性的问题和意见。大胆的放开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探究,展开想象,使学生充分领略阅读给他们带来的惊喜和快乐,提高自信。鼓励学生交流讨论,避免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片面性,学生可按照意愿以及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立讨论小组,分工协作,教师从旁引导学生在合作中需注意倾听并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以及把握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思维等等的理念,使整个课堂活动理性化使整个教学过程具有趣味性。

(三)设置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置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也可创造性的提高阅读的趣味性,比如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阅读卡片,以实现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并加深学生课文的理解;课堂中不时进行引导式的趣味提问等等。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示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教师加以指导,借此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自信心。

三、阅读教学的目标

在高中教育过程中,汲取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使教学形式丰富多彩,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用创新大胆的素质教育教学来打破过去二十年的应试教育教学体制观念,实现多元化教育教学标准培养学生。

通过语文阅读教学使使学生语文潜能和独立思考问题的思维得到开发,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自由发挥,对语言文字的驾驭日渐熟练得心应手,不仅学习成绩取得提高,对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也起到良好的影响作用。

素质教育让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的更新,同时也激励语文教师有创新有张有弛的在新的领域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更好的强化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使学生在亲切舒适的充满自由环境下,化被动为主动的去学习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反思[m].广西教育出版社.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篇6

一、高中语文教学需要阅读式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入,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现在普遍采用的情景式教学、问题探讨式教学、自主探究式教学等都可以说是阅读式教学策略的演变。在阅读教学中,以生为本,让学生先对学习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鼓励他们提出阅读发现和思考;接下来我们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再让学生进行阅读分析与概括,对抽象而富有含义的句段进行评析,对篇章结构和写作特色进行探讨。以上就是阅读式教学的开展程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传统的讲授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思考、训练中走向探究、合作和自主学习。另外,阅读式教学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思的能力,使得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真正融合成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一个整体,促成学生、教师、教材编者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形成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生成。我们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采用阅读式教学,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上,在主体性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并提高自我调控的方式和能力,从而展示自我,形成个性化的阅读风格。

二、高中语文阅读式教学开展策略探究

新课程理念提出阅读要个性化,而个性化阅读离不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体验,离不开他们的阅读情感。

1.导学先行,让学生学会质疑预习。

阅读式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学生能在课堂的再次阅读中发现问题,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收获的前提是课前有阅读的体验,从而有准备地来上课。如在学习杨绛的作品《老王》之前,学生要先预习,至少要知道该专题“底层的光辉”的含义,明白该课文中的底层人物是谁。这样他们在阅读中就会留意并思考“老王”的光辉在何处,“我”对“老王”和“老王”对“我”都各做了哪些事情,情感上是否对等。只有如此,课堂上的阅读式教学的开展才能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获得分析与鉴赏能力的提升。

2.分析学情,推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篇7

【关键词】阅读;课堂;学生;重要性

《中国教师报》09年4月份深度访谈栏目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进行专访,其中问道怎样才能学好语文,他引用语文新课标里的句子进行回答,“语文教学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他把语文的本位概括为“七字诀”读书被排在第三位,他给年轻老师的建议中说道,提高语文素养要靠“读读写写,写写读读”。可见阅读在语文科目的学习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从教十几年来,我发现只有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讲究阅读的方式,让真实的阅读走进语文教学才能学好语文。

一、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书籍,是人类知识储存和传授的极有力的工具。从书籍里,人们可以迅速汲取人类几千年进化所积累的知识,使智力的发展一日千年;能冲破时空的局限看到世界,使视野的广阔增加万倍,能超越独自思维的单信道联系,从几辈人获得大量信息。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的进步,离开了书籍便不可想象。在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人们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只能是阅读书籍。

苏联有一个被称为“宇宙之父”的科学家,名叫齐奥尔科夫斯基,他少年时期患猩红热,不幸耳聋,被赶出学校。按说他成才无望了。但他从莫斯科有名的图书馆里得到了书籍的滋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书架里成长起来的他,使人们惊叹不已。校长急忙问他:“你的老师是谁?”齐奥尔科夫斯基回答道:“书籍是我的老师。”通过阅读,人的各种智力技能都会得到发展。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贴切说明阅读的作用。

书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老师的讲,只能起到为学生积累思维信息和材料,提供思维线索,帮助学生在读中理解的作用。学生在阅读中的理解与老师所讲内容发生同感,产生共鸣,学生才能受到教育,全靠老师讲是说不明道不白的。古诗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谄”这都充分说明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在语文教学中,也深深体会到“熟读能生巧”的意义。只有熟读深思,才能真正体味、领悟文章的精神实质,才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相反只靠老师讲解,自己不去读,只能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在灵魂深处都不能很好地受到教育,要搞好语文教学,就必须抓住读这个根本。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训练,有许多作用。如,锻炼学生说话能力,做到发音准确,口齿清楚,句读分明,语气连贯,态度大方,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尤其是刚入学的初一学生,此作用就更明显;品味词句的感彩,如深刻理解其意义和在表达上的作用,增加语言材料的储备,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在对语文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基础上体会课文重点和中心所在,深入理解课文结构和条理,加强理解帮助记忆;反复阅读可以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文章的艺术意境,发展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并对情操的陶冶和品质的培养,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臧克家的诗《有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只是老师讲,无论如何也理解不透诗人爱憎分明思想感情的,只有在老师指导下反复阅读,才能走近诗人,感悟诗人那种如火焰的爱憎激情。朱自清的《春》是众所周知的名篇,在教学中如果大讲文章结构,总结段意,把迎春图,绘春图,讲解的如何完美,也很难让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蕴含的绵绵春意和生机萌发的意境,只有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具体语句,字韵反复品味,揣摩连绵词在语境中的作用,领悟“小伙子”和“小姑娘”在创设意境中的作用,才能体会出字里行间所溢流出的盎然春意,文中那勃勃生机和昂扬的精神面貌才能被人接受。

二、阅读要讲究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熟读深思,是指导学生读书的最好办法。因为“思”是思维的核心,读思结合的很好,才能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密切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首先,要激发阅读的兴趣。诱导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读书的能力是提高语文学习效果的关键。要想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教师要预设环境、创造氛围。让学生通过听“范文阅读录音”,体会散文以情感人,说明文以美悦人,议论文以理服人,进而对阅读产生兴趣。如果课文难度较大,对阅读要求较高,可由教师示范阅读,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方法,创造阅读的条件,以求学生对阅读兴趣的迁移。

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做好阅读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常常表现出不会想,不知朝哪个方面想。教师要在教学中起到“导向”作用,给学生引出一条思考的路子,使学生在阅读中沿着教师指引的路子去寻找作者的思路和表达方法。

对阅读的指导,一要及时,趁热打铁,使学生印象深刻,只要不影响阅读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尽量做到边阅读边指导;二要具体,结合对课文内容形式的理解,指出每次阅读的主要优缺点和提高阅读水平的有效途径;三要灵活多样,结合谈话、讲评复述等多种活动进行阅读训练,多种训练活动相互作用,教师指导方式要灵活多样,并有所创造。为此阅读前要提出要求,阅读中要专心倾听,阅读后要明确指点,让学生读后有收获,有努力方向,读有所得。

如《回忆我的母亲》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①母亲一生的事很多,作者选取了母亲的哪些事?②这些事和中心的关系,即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的?③结尾如何深化主题?读后学生讨论、质疑、教师点拨。这样让学生充分感知文章、阅读文章,既激发了兴趣又在质疑解惑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高了他们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篇8

我认为,不仅需要教师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和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还要有一定的教学理论修养和先进的教学观念,尤其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要找出相应的阅读教学的新方法、 新手段和新途径。下面,我结合本人教学经历,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正确把握三维目标,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我们应该做到: 

第一,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要认清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维目标的实施,绝不是三维之间的几何相加,它是在阅读教学的一体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第二,在实施的策略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突破口。例如:可以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入手,实施三维目标;可以从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入手,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实施三维目标;还可以从交流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入手,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在阅读中享受探究和创造的乐趣,使三维目标得以落实。 

第三,在评价的方法上,要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不能只停留在考试分数上。如: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来的或活跃、兴奋、激动,或痛苦、冷漠、无动于衷的情绪,可以作为我们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达成的依据。第四,在教学上要注重“练什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很大程度上就是阅读训练课。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课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载体,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必须要把阅读训练的内容(即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评价签赏能力和阅读技能)放在课堂教学的重要位置,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热爱语文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我们已经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语文将陪伴着人的一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创设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悄然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 

三、以学生为主体 

 

在阅读教学中,谁是阅读的主体,这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先是教师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及相关资料,然后写出教案。这个教案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堂上要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以及与问题答案相关的板书提纲。教学时,教师常常采用谈话的方法,将“预设”好的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这种“请君入瓮”式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泯灭,创造的天赋被扼杀。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那么,在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呢? 

第一,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是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促使他们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二是要为学生在文本语言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架起“桥梁”。文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间接的,学生对此没有直觉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 唤醒学生记忆,借助自己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似的直觉经验去解读文本的内容。 

第二、要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培养问题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阅读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的解决问题。这样做,既可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变“传话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篇9

【关键词】:创新思维阅读教学想像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想像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篇10

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老师的及时引导,这样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会大大地提高,会获得心灵的启迪。这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针对学生提出有效的、可操作的阅读方法,阅读时间可以适当地增加,老师的指导对于学生而言可能就是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培养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

例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老师要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把握阅读方向,老师要适时引导,提示阅读方法。语文教学,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学生出发,有效的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来,在阅读中探究,帮助学生进行丰富多样的探究阅读,在阅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张扬他们的活力,开拓学生的思维,以更好地提高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积累。

(二)打牢学生的知识基础

根据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的实际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题材、内容、环境、主旨等内容;教会学生熟悉表达方式、抒情方式、体裁结构、语言风格、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知识。掌握并熟悉这些知识并将其融会贯通,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阅读、分析文章,真正做到语文素养的养成。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更高效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式、方法,让阅读成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

二、重视课外阅读的“延伸”

语文最重要的是知识的积累,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要有大量的阅读,广泛涉猎各类作品,包括政治、科技、艺术、经济等各领域。阅读的范围要广,对深度没有特别的要求,不要求篇篇都懂,句句都明白,重要的是知识的积累,看的越多,语感就会越来越好,自己写起来也更加的得心应手。

(一)选择具有时代性、信息化的读物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在逐步地加快,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量剧增,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文化快餐”式的阅读文本,这些是很适合学生在短时间内增加阅读量,如《读者》《青年文摘》《看天下》等信息量大,符合时代特征的读物,这些读物切合生活实际,内容为大家所喜闻乐见,还可以开拓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是优秀课外文本。

(二)创造更多的课外阅读机会

高中课业紧张、学习时间紧,课外阅读就需要教师挤时间,巧安排,这样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阅读机会。例如,利用寒暑假时间安排学生读《红楼梦》《水浒传》等长篇名作,开学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每周挤出一两节课堂或自习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再如,学习“戏剧”这一文体时,可以分角色扮演,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内容。具体的例子像学习《雷雨》时,教师在要求学生分角色表演的基础上,还可以让他们在课外的时候看一下《雷雨》全剧或者是曹禺的别的作品,以增加对作者的了解,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文本能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