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2:27

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篇1

关键词:群文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作为提升小学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一直都是小学教师重点关注的教育关键点。这主要是因为阅读具有有效地提升小学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理解语文知识的作用。相对于传统的单篇文章的语文阅读方式,群文阅读方式是将一组具有关联性的语文文章,通过一定的排列组合在一起,然后指导学生对其进行阅读,并对这组文章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此达到提高学生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但是,由于语文课堂的时间有限,如何在一定的时间内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关联性文章,实现群文阅读的教学最大效益,一直都是当代小学语文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以此研发出最具有当代小学学生特色,符合当下小学生发展详情的小学语文阅读模式,最终促进我国小学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群文阅读教学方式的具体优势

(一)拓宽了小学生的阅读范围

无论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还是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都是认为学生多都市、读好书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在新课改中甚至直接要求了小学学生每个星期的阅读时间量,可见阅读对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使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将多篇具有关联性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量,还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范围。通过以教材为主的阅读内容引申到更多、更宽广的语文知识上,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范围,也提升了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二)加快了学生的阅读时速

我们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有有益的,也有无益的。如何在信息时代中获取更多的有益信息成为了人们适应生活、求取生存的重要前提。在阅读当中如何快速阅读并提出对自己有益的信息就非常重要了。因此,小学生在学习时代就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速度,以此满足自己适应社会的基本要求。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为了能让学生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文章,往往会选择放慢阅读速度的方式进行教学。实际上,这样的阅读教学方式让学生的阅读量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学生阅读时间也无法增加。如果使用的是群文阅读的语文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同时阅读多篇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时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通过关联性的阅读方式,也加强了学生对文章的记忆强度,让学生使用更为灵活的方式来理解文章内涵。

(三)强化了学生的联想力与独立思考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更注重于对学生知识层面的拓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一直没有予以重视。自从新课改之后,小学语文教师才慢慢开始重视起阅读课堂中学生联想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并且,由于传统的阅读教学采用的是单篇教学的方式,学生的思维受文章内容的束缚,学生思维能力发挥不出最大功效,对学生联想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自然受到了阻碍。如果使用的是群文阅读的语文教学方。教师要求的教学内容都是与教材有关联性的拓展性文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思考每篇文章之间的关联,让学生不仅对每篇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还可以对整组文章进行阅读点评。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

(四)灵活的阅读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当中具有三类阅读方式:单篇阅读方式、多篇阅读方式以及整本阅读方式。这三种阅读方式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让学生能选择出更符合自己学习特色和学习习惯的阅读方式。让学生做主自己的学业,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这样一来,学生在这种选择和阅读当中更加感受到了“小主人翁”的学习意识,为自己的学业负责,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适用群文阅读方式的可行途径

(一)依据学生学习特色对语文教材文章实行课文重组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教育部门精挑细选出来的,对小学生的教育具有非常大的促进意义,对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非常强的积极作用。因此,在施展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方式时,首先就应该对教材中的优秀文章进行课文重组。但是,重组并不是贸然的,而应该依据教师所授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特色和学习情况而进行。对这些优秀教材文章进行详细而全面的分析,找出文章之间的连接点,提取出文章之间的共同点,实现文章内容与所教知识的同一性。一般,小学语文教材文章的课文重组课通过单元重组与跨单元重组这两种方式实现。目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单元是教育部门依据一定的主题进行统一划分的,这种划分方式比较的单一,只考虑了当下学生的共性发展,而忽略了其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学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依据自己所授学生的特色来分析教材文章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此来实现课文的重组。

(二)基于教材内容来拓展链接文章的阅读范围

小学语文的教材虽然是依据当代小学学生的学习特点及特征制定的。但是受小学语文教材的篇幅的限制,教材内的优秀文章数量较少。为了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层面,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教师可以基于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适当的拓展一些课外文章,以此丰富学生的阅读课程,也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推动小学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受小学学生个人生长条件的限制,教师在选择课外链接文章时,可以从教材文章的主人公入手,从共同的人物形象、人物特色来引申学生的阅读文章,以此加深学生对教材文章中主人公的印象和理解。或者是依据作者作为连接点,对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进行差异性比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一个作者在不同时期的情感变化,以及文章风格的转换。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师如果选择了整本阅读的群文阅读方式,应该在对文章某一段进行阅读时去引导学生去阅读整本书的内容。

(三)注意整组文章之间的关联强度

在对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时,特别是进行阅读专题的群文阅读时。教师一定要提前分析每篇文章与阅读专题之间的关联强度,并保障文章与主题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只有如此,才能更方便的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与文章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另外,教师也可以适当的采用多样化的群文阅读方式,比如:读物推荐阅读、群文欣赏阅读等等。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析、比较和总结自己喜欢的文章,并在课堂之上向全班陈述自己喜爱的缘由。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群文阅读逐渐成为近两年我国热门的语文教学方式。其不仅具有扩宽学生阅读范围、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作用,还对推动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对我国小学语文教育进行研究时,也应对群文阅读教学方式在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运用进行深刻的探讨和研究。这样,才能不断推动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艳.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戏剧之家,2015,07:214+222.

[2]叶和明.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新校园(中旬),2015,01:166.

[3]林芳.试析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5,13:74+77.

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篇2

一、把握好文本延伸时机的策略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延伸是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扩展,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需求,合理把握文本延伸时机,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适当融合文本延伸,即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随机、灵活地在课前、课中、课后等不同教学阶段正确引入文本延伸。

1.课前文本延伸。采用课前文本延伸策略,可以让学生详细了解文章作者、写作背景、风格等,有利于课堂上快速理解文章内容,深入理解文章内涵,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应引导学生从多方面了解文章相关知识,激发其阅读需求和阅读欲望,从而有利于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的情况下,通过课前文本延伸,充分唤起学生期待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控制课堂教学。

2.课中文本延伸。学生在阅读课堂学习中通常会遇到难点、疑点,教师应充分应用文本延伸策略,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思考时间,使其在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延伸资源,相互渗透、补充课内课外信息。

3.课后文本延伸。课堂教学结束并不表示结束知识学习,为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教师应做好课后文本延伸,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积极、主动地从情境上领略和感受文本留给读者想象、回味的地方。例如,《甜甜的泥土》中写到:“小亮眨巴眨巴眼睛,忍不住滚下泪来。他伤心地蹲在地上,呆呆地凝视着。一会儿,又情不自禁地伸出冻裂的小手指,抠起一点泥土放在舌尖上。他,又笑了:那泥土,甜丝丝的。”“那泥土甜丝丝的”蕴含了特殊的意义,文中并没有说明,教师在课后可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

二、把握好文本延伸维度的策略

1.把握好文本延伸的知识和语言维度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章多为文学作品,蕴含各方面知识内容,所以,教师应合理利用教材,正确引导学生把握知识和语言维度,深入理解文本优美的语言文字、绝妙的用词和独特的写作方式,从而使学生在文本延伸过程中灵活应用知识和语言。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鲁迅的《从百草园三味书屋》时,可适时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社戏》《藤野先生》《药》等作品,并对比这些作品的语言特色,从而提高学生语言品读、欣赏、灵活运用等能力,使其正确把握文本延伸的知识和语言维度。

2.把握好文本延伸的情感维度

在初中语文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忽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情感体验,只是根据标准答案对文章主旨进行总结,使学生阅读体会形成固定模式,制约了思维的拓展。所以,教师阅读教学时,应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前提下,从情感维度出发,适时且灵活地穿插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有感而发,增强学习动力,使其主动挖掘文本蕴含的人文情感,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例如,教师讲解胡适的《我的母亲》时,可先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对课堂氛围进行渲染,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氛围里学习,从中体验到文本中母亲对子女的爱,从而使学生加深情感体验,把握好文本延伸的情感维度。

3.把握好文本延伸的思维维度

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科学策略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现状

(一)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守旧

在中考压力之下,很多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采取了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只注重段落划分、中心思想、人物特点和字词的教学,忽视了新课标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趣味性,枯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失去了阅读兴趣,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下降。

(二)教师的课前备课不够充分

有些教师备课不认真,马虎应付,没有为阅读教学准备好丰富的材料,就应付式的将课本教材的内容作为阅读教学材料,或者在未吃透教材的情况下随意地制定阅读的教学目标、确定阅读的教学重难点,导致教学目标的空泛,教学重难点偏离。

(三)教师的教学策略不够科学

大多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采取了填鸭式教学,以讲为主,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占用了学生“读”的时间;注重阅读技巧的传授,忽视了学生阅读情感的培养;只注重完成课本课文的教学,忽视了课外阅读的丰富。使得阅读变成了枯燥、机械化,少了乐趣纷呈,使学生觉得阅读索然无味。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掌握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明显地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整体结构以至优化课堂细节的作用。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无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这种、思索与注意力,足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所以初中语文老师要充分发挥好课前预习的作用,在上新课前布置学生几个课前预习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完成课前预习,在完成任务中感觉到预习的快乐。例如,在讲授《看云识天气》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找到哪些段落是在描述根据云的光彩和形态来预测天气情况的,然后运用课文中介绍的看雨识天气的方法来预测我们第二天的天气等等。通过这些有效的预习,可以提高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二)积极创造生动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一种具有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创造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智力。例如,阅读《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教师可以提前在网上下载《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视频给学生们看,通过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篇文章的“精髓”,让学生感受到人民“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三)合理安排学生的阅读时间

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常常将时间安排在教师的“教”上,忽略了学生的“学”,但是一味地讲课剖析教材,没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只有合理的安排阅读时间,将课堂时间合理的划分,让学生拥有自主阅读时间,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自主阅读效率。例如,在讲授《塞翁失马》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言文下面的注释进行翻译阅读,如果在阅读中遇到问题时就打上标记;接着,让学生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通过由老师引导、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学生们遇到的问题;最后教师再细致地把《塞翁失马》这篇文章进行讲解,将文章的中心意思讲解给学生听。通过合理的安排阅读时间,让学生在学习中由传统的被动型转为学习知识的主动者,使得阅读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完善学生阅读情况的评价方式

初中语文阅读的重点对象是学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价值观如何,是我们对学生是否掌握阅读能力的判断依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深化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效果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和练习才能慢慢显现。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创新评价观念,以多样化、可操作性的评价方式对学生阅读能力和知识的掌握进行科学的评价,通过评价掌握学生阅读情况,及时地帮助学生掌握阅读能力,在阅读中积累人文精神和阅读知识。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在语文教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高中提升阶段的重要过渡,因此提高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水平,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时展的需求。初中语文教师要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能轻松愉快地进行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邱丽芸.浅谈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5,(21).

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篇4

(秦皇岛市海港区文耀里小学,河北秦皇岛066000)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相互沟通、平等对话的过程。如何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创设情境、有效提问、巧用评价及读、练结合等相关策略。

http://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阅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它自身的功能,有它存在的价值。阅读可以学习知识,可以获取信息,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喜欢阅读,学会阅读,终生阅读,是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阅读教学中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如何使阅读教学行之有效?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对文本解读不够深入

教学中,教师由于多种原因,在文本细读上是做得不够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文本细读上是存在不少问题的。(1)有的教师还不会细读文本。他们一般都按照教学参考书建议去进行解读教材,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细读研读文本。(2)有的教师不能独立细读文本。在我们老师身边充斥着许多教学参考资料,有文字的,如教学参考书、教学设计,有音像的,这个更多,只要在百度一下,许多资料都跳出来,供你参考。我们都知道,这么多的资料对老师来说是双刃剑。作为一名教师,要真正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做的是把自己当作一般读者静下心来去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会文本”“披文以入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在没有独立细读文本前就参考许多资料,就会使自己在文本前迷失自我,也迷失学生。

1.2轻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想法代替了学生自身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这样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减少了。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是与课文的直接对话,是认识感受与作者情感相互交流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不应该代替学生去感悟,应允许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的正确的理解和思考,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自身的体验和交流,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1.3忽视了语言的积累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心往往文章的理解分析倾斜,严重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很少进行运用语言的训练。其次,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时间分配上,比例严重失调。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以为学习语言的关键在“理解”,只要理解了,就能自然而然会运用,但真正积累下来的不多,会灵活运用的就更少了。

1.4对新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运用

合作学习作为培养学生交往、合作能力最有效的学习策略,成为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于是,在一些教师的观念中,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就应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讨论就不足以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课堂上“小组讨论”蔚然成风,所以稍不注意,就会流为形式主义。课堂上,也不管问题有没有讨论价值,不管时机是否成熟,不管时间是否充裕,教师一声令下,学生立刻前后左右就近组合,迅速进入合作学习状态,开始有模有样的探究。几分钟之后又是一声令下,合作学习状态便戛然而止,每个学生迅速回位,准备汇报。整个过程中,既看不到合作的必要,也感觉不出合作中的分工协作,把合作学习简单地处理成讨论会,表面的热闹掩盖了实际的无知和滥竽充数,小组合作探究成了课堂上的装饰性道具。

2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针对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持续时间不长,好奇,喜欢新鲜、生动、具体的事物,不喜欢抽象的概念、定理,思维习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的特点,面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我们希望能够探索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迅速而持续地提高小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与素质。具体策略如下:

2.1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找春天》、《秋天的雨》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情趣。又如我在教《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时,充分地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了小鱼在美丽的大海中游着,小鱼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接着海上刮起了风暴,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的情境,巧妙的引出了下面要学习的内容,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2.2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1)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

(2)抓http://

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http://

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我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从大处着眼,有效地为学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进行对话设下广阔的背景。

2.3巧用评价,激活阅读

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有一次课上不经意的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我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地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我。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篇5

所谓情感教育是指教师真切而生动地再现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意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方式。新的语文课程理念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首位,着眼于学生思想情感熏陶的文化功能,强调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注重情感体验,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在语文课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必须牢牢抓住情感教育这一重要内容,将情感教育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教书育人,以情育人的目的。

那么教师应如何来调动、激活学生的情感因素进行情感教育呢?以下略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走进学生,拉近情感距离

第一,必须主动走进学生。上课不能摆“教师爷”的架子,对学生提要求最好用商量的口气,教学上有失误要敢于承认,不要文过饰非。平时教师要设法主动与学生接触。学生对你打招呼,要热情回应,课间要常与学生交流对话,听听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开一些小型的座谈会,还要了解学生们近来开展了什么活动,喜欢看些什么书,喜欢什么影视和哪些影星等等。这样,在教学中把握学生的心理就有了较多的主动权,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会有较多的共同语言。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在教学时煽情煽到火候上,激趣激到要点上,多一点水到渠成,少一些隔靴搔痒。

第二,尊重爱护学生个性。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要容许学生犯错误,容许学生争辩,不摆权威架子,不以势压人。这样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学生就会变得敢于说话,乐于说话,语文教学就有了很好的感情基础。

第三,教学要有激情和热情。在教学中,只有教师自己充满热情、富有激情,才能带领学生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如果教师的情感是冷冰冰的,就根本不可能“点燃”学生的情趣。于漪老师说:“激情也是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一个语文教师,当自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深刻理解和育人的崇高职责紧密相碰时,感情就会发生‘井喷’,势不可遏,课堂上就会闪烁火花,产生能量,推动学生的思想感情向前迈进。”

二、转换角色,发挥主导作用

传统语文阅读课堂,教师是绝对的主体者,主宰着课堂中的一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单向的讲授,很少关注学生的情感,这种绝对的主体地位必然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更不用谈对学生情感的尊重。所以教师要彻底转换角色:教师是课堂语文阅读资料的开发者,应具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抓住课堂内一切教育资源,剖析挖掘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哲理的启发;教师是学生语文阅读课堂学习的激励者,要激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帮助学生健康发展。

语文阅读材料中,有圆润的诗歌,有优美动人的散文,有摄人心魄的小说,可以说,语文阅读课本中的美到处都有,而且总是千姿百态的。但这些美都必须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如果教师定调,贴上标签,学生的真正情感也就无法得到真正的体验和升华。

三、张扬主体,激活学生情感

阅读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是学生自己的阅读,是学生个体情感的体验。“为阅读而阅读”,这种教学方式势必导致学生对语文阅读兴趣的逐步减弱,无法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所以,应注重学生自我情感的体验。正因为有了情感体验,阅读不再只是纯文本的阅读,而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只有经过学生阅读,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

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质疑释疑,推理信息等策略,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在文本中驰骋,拓展文化视野。生命是多元的,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课堂、课外阅读中都能从自己的理解中展开讨论,评价文章,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在文化的“铁屋子”里扼杀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压灭情感的火花。

另外,为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情感,有感染力,要通过亲切、生动、形象、幽默、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枯燥的理论趣味化,陌生的理论生活化,从而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情境,营造情感气氛

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把学生的内心情感移入所认知的与教学相关的对象上,既有利于教学内容情感的展示,同时也有益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于是,在促进学生认知的同时,情感也获得和谐发展,最终实现了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以展示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引发学生相应的体验。如采用背景音乐烘托,多媒体等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体味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如学白的《静夜思》时,教师可用“月夜思故乡”的多媒体镜头,并配以节奏舒缓、音调低沉的乐曲,来诱发学生对思乡情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科学教育出版社,1980。

[2]钱梦龙:《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篇6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方式,是实现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师生交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一味按照应试教育的思想,采用固定、僵硬的教学手段,分析课文段落大意、讲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忽视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较低,所以,革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成为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点。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目前,在中考的压力下,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一味沿用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阅读教学活动,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难以有效运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导致阅读教学的效果较差。而且,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之前,部分初中语文教师没有认真备课、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合理设定阅读教学的目标,从而导致阅读教学的效果较差[1]。另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只注重讲解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较低、语文综合素质不高。

2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合理策略

2.1仔细备课,合理选择教学策略

备课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上课之前,根据课堂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深入研究课本内容,科学选择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所以,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之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认真做好备课工作,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根据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讲解课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仔细分析课文的题材类型、写作方法和修辞技巧,引导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的主观看法和内心情感,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同时,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合理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2]。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课文中直接体现作者对冬天的喜爱之情的段落是哪几段?”“作者认为冬天中最让人怀念的什么?”等,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阅读,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2.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根据课文内容,合适创设阅读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和思想,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营造出良好的阅读环境,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紫藤萝盛开时的图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紫藤萝盛开时美丽、壮观的景象,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以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3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传?y的阅读教学一味强调教师的指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的参与意识薄弱,阅读积极性不高,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更新教育观念,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绪,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三峡》这篇文言文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留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己尝试翻译课文段落,然后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适当予以指导,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词语和句子,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3]。同时,在阅读活动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共同讨论、探究词语含义、句式特点和课文大意,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例如,在讲解《论语十则》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和同桌一起讨论“说”“知”等字的读音、意义等,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篇7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朗读指导策略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也是阅读教学中使用最普遍的读书方式。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有效朗读,落实“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朗朗书声中感悟了文意,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得到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那么,怎样才能让朗读避免“虚情假意”,达到“情真意切”呢?怎样落实有效朗读的指导训练呢?本文试进行探讨。

1.感受形象,体验情感。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寄寓在文字中的,“情动而辞发”。阅读是“披文而入情”,感知课文的语言文字,感知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在审美中受到情感熏陶。感情朗读是情感熏陶的主要手段。朗读过程中朗读者遵循语言艺术的创作规律,运用形象思维规律,借助丰富的记忆联想和再造想象,在脑海中浮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内心活起来,使自己进入到作品的特定情境场景中去,仿佛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感触到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感受到时间的移动,空间的翻转,事物的变化,感受到蕴含在其中的情感潜流。在此基础上,朗读者再充分运用外部表达技巧再现此情此景,这样就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感受形象,体验情感的具体方法要根据学生年级、课文、教师自身条件有异而变化,不能一概而论,但大体上可以如下操作:

1.1充分自读自悟,渐入佳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体现了朗读的不同层次,也体现了朗读指导的渐进性。“有感情朗读”应在学生“正确”、“流利”的基础上,不可越位,否则欲速则不达。教师可在学生读“流利”了之后,提示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画面,把语言文字转化为生活图导,触景生情,由感生情,在学生自读自悟想象画面以后,教师又适当进行朗读的指点。如提醒学生: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应有感情地读?

1.2交流朗读体会,相互启发。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要交流朗读体会,学生个体自读时难以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有时找不对读的感觉是难免的。而在读中相互比较相互启发,个体的体会会立刻感染群体,使大家豁然开朗,教师应及时点评,以点带面进行指导,要有重点地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1.3入境感知形象,移情体验。移情是朗读指导的重要方法,朗读指导需要通过课文言语创设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情境中的文字原本是有声音、有色彩的,学生读着读着会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特别是写人物的课文,要在情景中揣摩人物的个性及其言行和神情,进而才能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的灵魂人格。

联系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小朋友更有效,老师要善于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转移到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来。教师可启发学生回忆类似的生活经验,甚至再切身体验一下,从而在朗读中自然流露真情。

2.恰当选择指导形式,提高有效性。

2.1根据年级,内容的不同选择恰当的形式。各学段的朗读要求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不一样。第一学段的朗读教学重在打好朗读基础,感悟基本的朗读技巧,培养语感。而二、三学段的阅读教学重在将朗读作为一种手段,通过朗读去理解,感悟文本内容,积累语言和表达情感。另外,教师要明确每次读的目的,体现朗读教学的层次性。依据这两点,教师才能恰当地选择指导朗读的形式,真正提高朗读的有效性。

一般来说,中、高年级的朗读教学要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默读、略读、浏览能力。尤其是精读课文时,默读才能更好地让学生静下心来感悟和揣摩,读出个性化的体会。教学篇幅较长的课文,选择默读形式有利于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而略读,浏览能力的培养,对于高年级的课外阅读教学,对略读课文和拓展性阅读内容的教学是极为有效、极为必要的。而低年级的朗读教学中不能忽视教师的示范作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语感差,缺乏一定的朗读技巧(如停顿、轻重、快慢、节奏、语气等),而这些技巧不能靠简单的传授和机械的要求而获得。在学生通过练习、琢磨朗读的效果仍然不佳时,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2明确朗读的目的性,体现朗读教学的层次性。根据朗读的目的性,层次性选择恰当的指导形式。

指导初读: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可采用自由地小声读(或默读);指导精读,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进行理解、想象、质疑等;指导默读:在读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后,可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赏读:要求学生入情入境,或分角色朗读,有的可以加上动作和表情,以演助读,并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常用的指导方式有:

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篇8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111-01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为了彰显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目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不外乎两个:一个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另一个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养成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理解、记忆和速度。阅读,首先要读懂、记得住,其次要读得快。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康发展与阅读有非常大的关系,高质量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保证。但另一方面,不完满的教学比比皆是,不成功的学习体验人人都有,这是生活常态。在这些学习现象的背后,潜藏着一个教学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课题,这就是优化阅读教学的问题。反思新课改以来的阅读教学现状,我们可以探寻优化阅读教学新的策略。1阅读教学的现状及优化教学的基本标准

就当前阅读教学现状而言,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一些问题。首先,“阅读退化是当今青少年文化中一种值得全社会关注和重视的现象。其表现有四:阅读量减少;阅读所占时间比重下降;阅读兴趣及品位下降,阅读兴趣感性化;书刊消费偏低,化钱先买娱乐。其次,当前阅读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教学内容贪多求全。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目标定位问题,恰恰又是语文教学中常常被忽略的一个问题。讲解分析烦琐不堪。内容的烦琐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学的内容总是按照教材的顺序从头至尾进行分析,不管课文的深浅和难易程度;方法的烦琐导致了阅读教学的程式化和模式化。学生主体意识失落。因此加强阅读教学研究优化课堂阅读教学刻不容缓。优化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在江苏省新的高考方案的形势下,任何学生都不敢对语文的学习掉以轻心。如果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语文,结果却是毫无收获,对于他们来说,将是致命的打击。当前,我国正在全力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希望能借助改革,优化课程和教学系统。在改革进程中,大家都有着强烈的优化课程与教学的意愿,这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思想基础。在当下,确定优化教学的具体标准,必须考虑以下一些前提:首先,要反映现代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基本价值;其次,要符合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代的社会历史要求和我国教学工作的国情;再者,要体现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性和进步性。我们研究优化策略就应该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开展,这是时代的要求。2语文学习的规律

关于语文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叶圣陶、吕叔湘等前辈以及当代的一些专家学者都作了深刻的阐述。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和吕叔湘先生等早就指出,语文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技能的获得叶老说,语文学习“以学生获得受益,练成读作上熟练技能为要”。“语文教学设计必须贯彻以语文技能学习为核心的思想,才可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但是,自上而下加工学说告诉我们:学生对段落和篇章结构规则的学习和对文本所表达的主旨的把握,是建立在对字词句意义的理解与关系的揭示的基础之上的,基本的语言理解和表达技能学习是篇章结构、立意等高级规则运用技能学习的基础和条件。对于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来说,由于学习的是母语而且有小学和初中的语文学习经历作背景,他们已经通过日常交流的内隐学习和小学与初中的语文课堂的外显学习掌握了必备的语言基本技能。所以,在高中阶段,技能的学习主要限定在阅读时探究作者的思路、表达方式、写作技巧、文章的结构特点、行文风格等篇章理解的高级技能的学习上。除此以外,学生还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技能。基本学习技能和高级阅读理解技能的获得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非常明显地促进作用。3优化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篇9

在销售中有一个策略相当重要,那就是要向消费者详细介绍和宣传产品,因为消费者对产品不了解,就一定不会购买产品。这一销售策略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也很有效果。对课文的背景、作者的介绍和宣传,满足学生了解的需要,才能为学生愿意深刻理解课文埋下伏笔。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是让学生、老师与作品、作者建立一种联系,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更是语文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前奏。《泊船瓜洲》是一首典型的乡愁诗,我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到了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的重要性。我首先创设情境:熙宁八年(1075)二月,时值仲春,镇江之水悠悠缥碧,一条小船上,一位年过半百的老者与一男子默默伫立船头,望着远方。他们是谁呢?对,他们就是王安石父子。此时的王安石对政治早已心恢意懒,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这次王安石多次推辞不开再复相位,他与儿子先乘船至镇江,后乘马赴京。显而易见,这种际遇心境下,可能写出“漫卷诗书喜欲狂”吗?《泊船瓜洲》也就难免字里行间,贮满忧郁、伤感、消沉之情,也就难免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了。诗的基调明了了,学生的情感才更容易迸发。

文学作品往往都是作者在特定环境下的感情流露,了解其背景才能展示作品的多重意义,揭示文章的深刻内涵。只有事先介绍它、了解它,学生才更容易接受!之后,学生才顺理成章的理解与其说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是王安石用字认真的结果,不如说是“绿”字更符合作者的心境!

销售第二重要策略是用情感挖掘和引导消费者需求。销售有一条经典名言:“对每一位销售人员来说,情感的投入往往是无往而不利的。当你用心灵、灵魂信赖你所推销的东西,其他人必定能感受到。”这一销售经典名言,恰恰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所说“一堂没有感情的课,不会是一堂成功的课”中注重对“情感的投入”不谋而合。人们越来越发现,非智力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已超过了智力因素的作用。情感的因素在诸多非智力因素中占居重要地位。可以说:情感是教学过程中的剂、催化剂,情感教育的科学运用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呼唤。用情感挖掘和引导学生需求,才是语文高效课堂的正道。

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教师只有在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品析课文的重点词句的基础上,以情带读,读中感悟,学生方可不知不觉身临其境,学生在用心灵体会着文中语言表达特色时,这些充满深情的语言文字同样也在雕琢着学生的心灵。

在教学《我的战友》一课时,我以“情感”作主线,用情感挖掘和引导学生需求。在品析“千斤巨石”“纹丝不动”等重点词句乃至段及全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引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点拨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人物的内心世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读出感情。有了情感的投入,才有人文合一,于是严守纪律、顾全大局、不怕牺牲的顽强意志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而且,只有在多元感悟中,在多维的视觉中,在多向的对话中,教师“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地位才可能清晰而深切!

另一方面,两条“情感线”并驱而行是高效课堂不容忽视的要素。一条是教师投入文本的“情感线”,另一条是教师系住每个学生心灵的“情感线”。没有这两条“情感线”的课,教师只能是“赔本赚个吆喝”!学生的学习经验、能力、语文素养等不尽相同。教师一样的情感不一样的措施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这好比销售人员向顾客推销产品,热情是必不可少的,但销售的策略却是因人而异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优生在课堂上尽显风流,妙语连珠,也要让后进生有机会展示自己,即使从他们身上迸发出的只是一星火花,也要精心保护,耐心培养,不让它熄灭,它总会燃起他对整个学习的热情。教师只有用情感才能绽放学生认知的需求,交流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创造的需求。

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篇10

俗语说:习惯决定命运,语文小说阅读的目标是建立学生良好的学习、阅读、思考和认知习惯,同时良好的习惯也是高质量、高效率语文小说阅读的基础,二者之间辩证的关系告诉我们,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必须将学生习惯的养成作为重要内容和根本策略。教师要通过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形成对学生的日常规范和行为指导,通过日积月累的长时间影响,建立起学生语文小说阅读的基本习惯和基本要求,将语文小说阅读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重要需要。同时,教师在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技巧和方法的传授与传播,通过技巧与方法的领悟和学习有效地提升学生语文小说阅读的品质和效率,改掉学生语文小说阅读中的“坏毛病”,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小说阅读习惯定型。

2注重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过程性

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应该突出“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开可以进行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很清楚?”等等;也可以提出如“为何把这篇课文安排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等问题,通过不断设问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意愿,将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主体还给学生,使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获得的感受和理解,和教师交流,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对课文已经准备好的理解和感受向学生反馈,把结果和思想直接讲给学生听,让学生通过过程评价实现对语文小说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

3优化语文小说阅读的方式和方法

方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语文小说阅读,提升语文小说阅读的效率,体现语文小说阅读的教学价值有着直接而关键的功能和作用。在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要建立高层次的教学策略,从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过程和细节入手,由浅入深地开展语文小说阅读教学,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通过先进方式和科学方法将语文小说阅读从感知推向感悟,从客体推向主体,从迁移推向内化,形成对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目标的系统性保障。在语文小说阅读方式和方法的优化过程中首先要具有符合学生语文学习规律的特点,符合学生认知的基本过程,全面而广泛地调动学生语文小说阅读的积极性,起到对语文小说阅读教学质量提升的支持。其次语文小说阅读方式和方法的创新过程中要强化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要依据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持续推进方式和方法的创新和变革,使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方式和方法更加贴近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科学地提升语文小说阅读的质量与效率。最后,要在语文小说阅读方式和方法优化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主的发展,充分将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主体让渡给学生,通过路径、方法的不断优化,使学生实现主动、积极、连续地发展。

4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学的创新能力

?Z文小说阅读课程与教学是中学生知识体系构建、文学常识积累、社会认知迁移的重要过程和基本阶段,是学生形成个性差异和特有能力的重要方式和路径。在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必须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和发展列为教育战略和教学策略,通过合理地安排语文小说阅读内容,引用现代化手段丰富语文小说阅读资源,突出学生对语文小说的认知、感悟和自主评价,不断激发学生多元化思维,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迁移能力,将生活经验、文化沉积、思想意识等深层次元素做到全面开发,通过学生特有的方式加以表达,形成学生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创作能力的综合发展,既能发展学生灵活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出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勇于创新的思想,以全面的语文小说阅读指导激发学生高层次技能的全面发展。

5注重语文经典小说诵读

教师应该针对语文小说内容和语文教学体系进行阅读指导,特别对于经典小说、经典段落、经典内容更应该做好美词佳句的诵读和背诵活动,通过教学强化和反复考核使学生能够感悟到经典文学、经典段落的价值和意境,在积累学生文学知识的同时,品读和感悟经典的震撼性、唯美性与欣赏性,重构和丰富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资源空间,增加学生文学储备,做到对学生语文水平、文学修养、鉴赏能力、欣赏水平的全面促进和提升,使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更加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和方向,达到从基础上、从根本上、从系统上全面提升语文小说阅读课堂效果,发展学生语言和文学基础素质与能力的作用。

6扩展学生语文小说阅读能力

语文小说阅读教学要将创新和发展的目标向外、向高、向深的方向发展,制定出语文小说阅读的规划,建立学生自主进行语文小说阅读的机制和系统,拓展学生语文小说阅读能力。要千方百计提升学生小说阅读量和阅读时间,采用阅读比赛和小说知识竞赛等方式,发挥学校图书馆、学年图书室、班级图书角的作用和功能,为学生提供语文小说阅读的材料和书籍,为学生语文小说阅读能力的提升提供物质与资源前提。此外,要建立起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语文小说阅读小组,通过小说阅读笔记评价、教师检查、组间评比等方式,激发学生小说阅读的意愿和热情,通过师生间、生生间协调、不懈的努力,全面提升和扩展学生语文小说阅读技能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