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工的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49:04

水电工的基础知识篇1

一、对学生进行分层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之前,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考试成绩以及学生的状态等进行综合评价,然后根据评价结果,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学生数量大致相同。如在电工基础学习中,教师可以把实践能力较强、专业技术过硬的学生归为第一个层次,即优秀组;把实践能力较强,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学生归为一个层次,即提高组;把实践能力较弱,并且专业技术一般的学生归为一个层次,即基础组。

教师通过把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分组,进而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开展教学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师与学生的配合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完成分组后,教师就可以开始进行分层教学。

二、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电工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相关电工技术的理论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直接决定着电工技术的水平。在教学三相电路基本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三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首先,针对优秀组的学生,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在学生学习三相电路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再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布置扩展性学习任务,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其次,针对提高组的学生,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在学生掌握三相电路基本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为提高组的学生布置难度不高的扩展性学习任务,满足提高组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由于基础组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在学习中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无法快速掌握三相电路知识,所以针对基础组的学生,教师应该以基础知识为主,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从而增强基础组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基础组学生电工基础知识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水平。

三、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

在中专《电工基础》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由于不同层次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不同,如基础组的学生无法充分理解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加之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教学速度,以至于影响学生学习电工基础知识的效果。而对于优秀组的学生来说,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学生能够很快消化,进而浪费了优秀组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因此,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分层。如在教学“验证基尔霍夫定律”实验课时,对于基础组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逐步按照教师的要求接好线路,并且要求学生反复进行实验,以加深学生对实验的印象,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对于提高组的学生而言,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指导,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自主进行实验;对于优秀组的学生而言,教师应该增加实验的难度。如临时改变某个参数,然后要求学生按图自行接线,以满足优秀组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在中专《电工基础》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分层,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到符合自身学习能力的知识,进而提高整体学习的效果。

四、对学生的考核进行分层

水电工的基础知识篇2

关键词:电工理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

电工理论基础是电气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基础课程之一,提高电气工程专业电工理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迫在眉睫,根据本人长期从事电工理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以下是我就如何提高电工理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的几点思考。

1.电工类基础课程的设置

首先,从电工理论基础知识原本的内在规律上,电与磁是不分家的。

电路理论体现了解决工程问题需要牢固树立的思想和方法,尤其是其中的线性电路理论部分,使人们可把若干同类因素作用下发生在电工装置、电工设备中的过程,看做是在同样物理状态下,这些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之和(叠加原理),运用这个原理,可把由简单过程得出的结果,推广到对较为复杂过程的分析和研究上去,还能将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较为简单问题。

但是,电工方面的很多问题不可能完全用线性理论来分析,而只能用电磁场理论的相应分析方法来解决。所以,既要讲授《电路理论》,又要讲授《电磁场理论》,不如此设置课程是不合适的。一则有悖电工理论基础知识的内在规律,二则不易给学生传授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概念,而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缺失和不完整。

不少工业大国和发达国家高等电气工程人才教育教学的多年经验表明,把电路和电磁场作为一门课程、作为一类知识整体地加以讲授,或者既讲授《电路理论》又讲授《电磁场理论》的做法也是很成功的,是受到后续专业课程教师欢迎的,且能为之后学生进一步深造、攻读研究生,或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等打下很好的知识基础。

2.《电工理论基础》课程教师的岗位职责

正像前面所介绍的,《电工理论基础》(包括《电路原理》和《电磁场理论》),《电工理论基础》课程的建立源于20世纪整个工业的发展,以及电磁场能量的大规模生产、转换、输送及其应用方面的不断拓展,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真正理解并体会《电工理论基础》课程的功能定位,使学生学会并习惯于去探索所研究系统和装置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的实质,从而更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在讲授电工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时,尽可能多地选用典型的实际装置、仪器的模型供学生去分析、思考理论基础与实际电工电器装置设备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理论与工程实际的关系。

《电工理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要靠所有承担《电工理论基础》课程讲授任务的教师,以课程教学大纲为指导,以课程讲义为基础,以课程教学为载体,以最适宜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以典型、生动的装置、设备案例为依据,以令人信服的讲述、论证及解释作保障,去实现它,达到它,完成它。按我的体会和理解,这就是我们从事相关课程教学(包括《电路原理》和《电磁场理论》)的教师的岗位职责。

3.如何讲授《电工理论基础》课程

(1)要以物理学为基础。电路理论和电磁场理论是物理学原理和概念应用于以电路和磁路表征电工电器装置中所发生过程、所具有特性的学问和知识,是物理学的实用化、工程化学术表征。电工理论基础(包括《路》和《场》)要能实现“为全面认识实际电工装置和设备中所发生过程提供研究分析方法和实验指导原则”这样的目标,就要以物理学为基础。

(2)要很好地掌握电工理论基础(包括《路》和《场》)课程知识。以电、磁不分家为基本原则,力争做到能从电磁场理论基础知识的角度,对相关问题,尤其是对电路理论中的基本概念问题,给出科学、合理、精确、有说服力的解释和证明,提供合理有效的测量方法。

(3)要积极探索《电工理论基础》(包括《路》和《场》)等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电气工程领域的技术发展和进步从未间断,且近些年来更为迅猛,许多电工装置和设备甚至可以说是完全变了模样。《电工理论基础》(包括《路》和《场》)等课程是20世纪在重大电气工程、电力系统和电工科技的发展下催生、形成的,仍要在新的电气工程进步和发展的积极推动下有新的理论和方法诞生。

(4)力争把课程目标体现在每一堂课当中。要为每堂课的内容多准备若干个有关电工装置、设备及仪器的典型例子,要么适时地穿插在讲课的内容当中去;要么在提前讲授完预定内容,但还未到下课时间时“抛给”学生去开眼界;或留作思考题,让学生自己课下去完成。

(5)要把《电工理论基础》(包括《路》和《场》)写得更“工程”。现在为了评职称,谁都要出自己的教材,但一些《电工理论基础》(包括《路》和《场》)的教材写成了“数学工程”,很精准,不论什么问题,都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甚至更多位;全都是理想元件,找不着电场、磁场,看不见实际装置和实际器件的影子,甚至连磁路也都从教材中删去了。不少教材的序言中都看不到作者的思想,不知道为什么要出这样一本新教材。这些都是怪现象,偏离了《电工理论基础》(包括《路》和《场》)等课程目标定位。

水电工的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电工基础信心生活多媒体类比

《电工基础》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电类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电工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着本专业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效果。但是,近年来由于职业学校生源质量的不断下降,使得电工基础的教学难度增加。职高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在初中时学习成绩比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毫无兴趣的孩子。他们来到职高念书,除了自己对自己不抱希望之外,就连家长也已对他们失去希望和信心,所以几乎所有刚入学的学生都对自己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没有任何目标,这必然给我们的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在我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如下方式方法:

1、情感转化

职高的这些学生在初中时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自己丧失学习信心的同时也失去了老师的关爱,在他们眼中,他们已然成了班级的“弃儿”,所以要想让他们重获学习的信心,首先教师要摆正心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少责备、多鼓励,少批评、多表扬,少埋怨、多关爱。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尊重和爱护,他们自然会“亲其师,信其道”。

2、信心提升

职校生经历中考失败,就认为自己太笨,不是学习的料,自暴自弃,放任自流,自卑严重。要想让他们建立学习的信心,必须解决他们的畏难情绪。例如,在第一节课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连接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电路:手电筒电路,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见过也用过手电筒,但他们并没有亲自动手安装过,在小灯泡闪亮的瞬间,他们不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也重拾了学习的信心。紧接着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对此给以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明白并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本课程。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要想让学生学好《电工基础》这门课,除了要有学习的信心之外,还要有自主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久而久之,可能还会让学生再次丧失学习的信心。所以,在讲授知识之前,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职高的学生书本知识缺乏,但生活经验相对丰富,所以以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导入新课,往往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例如:在讲解“电能”的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提前统计家里电器设备的功率和工作时间、家庭每个月承担的电费是多少,让学生思考电费的多少是怎么计算的,电费的高低和那些量有关?又如:在讲解“串、并联”的知识点时,问:为什么教室里的灯有一根坏了,其它的灯不受影响可以正常工作,而节假日悬挂的成串的霓虹灯如果中间有一个坏了,整串灯都会灭了呢?这两种灯在连接上有什么不同呢?由这些学生已知的知识为基准,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利用多媒体,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电工基础的内容大都比较抽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单靠语言讲解,很难把抽象的内容讲解得形象化,而多媒体教学恰恰可以完成抽象到形象的转化。例如:电容器的充放电,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点动控制和正反转控制原理的讲解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看到电子的移动、电流在线路中的流动过程和电路中各点的动作顺序,变抽象为具体,既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又能提高学习兴趣。

5、类比教学,化难为简

要想让职高的这些学生把电工基础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内容理解掌握,降低学习难度势在必行。课堂中的类比教学可以让比较难理解、难记忆的内容变得较为容易。例如:“电”和“水”相同点的类比教学:电流和水流的比较;漏电和漏水的比较;电路中电位的概念,可以从某地海拔高度给予解释,海平面作为零参考点,比海平面高为正值,比海平面低为负值。这些以生活中的已有知识为基础进行的类比教学,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提高了课堂效率。

6、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

水电工的基础知识篇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传统的基础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具有交叉多重优势的学科。在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的规划下,成都理工大学依据市场的要求,遵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确定的专业发展规划,通过多年实践教学和培养专业人才的历程,本着以市场为导向,制定了成都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

1.专业特色。成都理工大学申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八年来,依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指导方针,以培养专业应用型工程人才为目的,办出了自己的专业特色。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坚持以自动化控制技术为基础,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工程实际应用的操作技能水平锻炼,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办学特色。在专业方向培养上,学生根据自身特长自主选择开设的楼宇和电气工程两个专业方向中的一个。形成了培养学生专业知识面广、专业方向深化特色。在实践教学上,本专业的应届毕业本科生应用近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参加该校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认证(简称aSea)技能测试中心考试,获得助理aSe资格认证,从实验走向工程。形成该专业工程教学的一个显著特色。

2.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表述了本专业培养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应达到的素质水平、掌握的知识面和要求的能力水平。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掌握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能通过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水平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二是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工理论、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控制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基本原理与应用等。三是较好地掌握电气工程基础、电力电子、自动控制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四是应具有智能建筑自动化和电力系统自动化方面的初步工作能力。五是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六是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

本专业的特色是在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形成的。整个课程体系是为本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及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教学五大部分组成。理论教学体系包含: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及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教学五部分组成。课程体系注重了这五大部分的协调性和科学性,体现了本专业知识结构所具有的宽口径、厚基础、学科交叉,强调融合的工程教学专业特色。

1.理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是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下述特点:要求理论教学体系要利于培养基础雄厚、宽口径、综合型的复合人才。知识结构具有知识面宽、专业内涵丰富、多学科交叉性、对外延伸性的特点。设置的专业基层理论课程,要不断用新的先进的科学思想熏陶培养人才。设置的专业课程要综合应用总线通信网络控制大系统、系统计算机控制的知识解决跨行业的实际问题。体现出专业重系统,重集成,薄单机的特点。

2.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完成教学大纲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aSea助理工程师资格认证和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才能掌握和理解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学好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水电工的基础知识篇5

探讨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以及课程体系的优化,实践环节的加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为导向,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合理定位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统筹优化课程体系,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的总体计划实施方案,是各高校组织、管理和监督人才培养过程的文本依据。目前,我校作为我国唯一一所民航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将航空宇航科学技术与交通运输工程两大学科叉融合的高等学府,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使命,确立了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为更好地实现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对培养方案进行再修订,从而构建更加合理的本科人才培养知识结构体系。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及我校民航特有专业的优势,通过对国内外其他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体系的对比,优化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正确处理好培养方案的继承与创新,汲取老版培养方案的优点,改进其不足,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定位和办学特色。

1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是了解本专业的入口。

1.1培养目标。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具有鲜明的民航特色,主要在机务维修的理论与工程特别是机载电子设备与系统维护、以可靠性为中心的先进维修理论与方法、智能故障诊断、维修计划优化与维修管理等方面从事生产、教学(培训)与研发工作。本专业培养适应民航机务发展、具有健全人格和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富于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及基本技能、能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工程管理的专门人才和具有在相关领域跟踪、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兼顾非民航相关领域人才需求,逐步建成民航机务工程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基地。

1.2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及实践环节训练,具有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与研究方面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2.1知识结构要求。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社会服务意识与责任感,熟知必要的经济管理知识,;系统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工程学科、飞机电子系统及维修、计算机应用,并掌握一定的民航维修管理和适航管理知识,了解本学科专业技术前沿和发展趋势。

1.2.2能力结构要求。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信息收集与综合处理能力;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开展机务维护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飞机故障诊断和排故等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电子类技术开发和系统集成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具有主动跟踪民航科学技术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

2优化课程体系

2.1体现“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平台”分三个类型,即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其中,公共基础平台是指保证学科大类下各专业学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素质水平的课程总和;学科基础平台是指保证本专业学生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素质水平的课程总和;专业基础平台是指本专业特定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素质水平的课程总和。通过三类课程综合的学习,可认为基本满足专业培养规格的基础要求。“模块”是指为达到本专业下某一应用领域“做事”所需的完整知识结构,本着柔性专业方向的原则,将部分专业课程按方向组成模块,即方向成组课,学生只能按方向成组选学其中一个模块。本专业的专业方向为航空电子,学生通过修读“平台”中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达到“合格”的基础要求,再修本方向的专业课程应当能够达到专业方向的要求。

2.2课程设置及相关比例要求。课程设置中包括主要基础课和学科主干课,其中主要基础课由学校负责规定,学科主干课由本专业负责规定,数量约10门左右。主干课程包括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线性系统分析、自动控制原理、导航原理与系统、惯性导航系统、自动飞行控制系统等。本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实践环节尤为重要。本专业实践包括认识实习、金工实习、微机应用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认识实习在学生入学的第三学期集中安排,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典型机构和机械加工以及飞机结构与典型飞机系统有初步的了解和整体概念的了解。金工实习也在第三学期集中安排,使学生对基本切削加工工艺有初步的了解,对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微机应用实习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微机及微机操作语言工具的理解,引导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语言工具。飞机维修基础实习对维修技术基础有较为准确的理解,熟练掌握线路标准施工工艺和应用飞机维修文件。飞机电子系统实习需熟练掌握飞机电子系统的拆装、分解、校验、测试和运行以及CBt系统应用。毕业设计使学生能够综合利用本专业基础知识,独立完成能够实现特定功能的设计任务,包括为完成此任务而进行的资料检索和利用,以及准确的科技语言的阐述。结束语本文探讨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文中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符合当下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进一步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波,高秀娥,胡玲艳等.工程应用型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探讨[J].大连大学学报,2016(3).

[2]张淑梅.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教学研究,2006,29(3):218-219.

[3]王素玉,于涛,孟祥豹.关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1(8):28-30.

[4]张宏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与实践———对安徽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23(1):66-69.

水电工的基础知识篇6

关键词方向;结构;细节;处置

这么多年以来作为职业教育来讲一直都在进行着改革,可以说一刻也没有停下过它的脚步。这些教改包括课程构建、教材体系结构、教学方式与方法等等不一枚举。特别是一些专家型的教育教学研究人员为此倾注了不少心血,也获得了不少的成绩。但,纵观这些研究成果,你会发现:不管是从研究的内容还是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都普遍性的具有普教系统的教育教学影子,更多的关注于教法的体现(至于是否与职业技术的学习是否匹配、适合与否却很少关注),极少甚至基本没去涉及培养的方向性和课程结构性方面的研究。职业技术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纯理论基础的学习,其实更重要的还是在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尽管这种理论不一定要好高深)之上的综合能力水平的提高。这些既与普教有关联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更多的欠缺表现在作为老师的缺少行业具体的应用实践的相关知识和操作能力规范。其实知识不在于多,更多是要会去用才是根本。还有就是最近几年来的国家教委所属的全国技能大赛(从本科、专科到中职以及国家劳动部所属技工院校的行业竞赛,本人也曾受邀参与过行业技工院校的竞赛指导与考题设计工作)的举办更是促进了各校使出浑身解数来提高学生的能力。本文就是从电类专业的教研角度探讨能力建设所涉及的一些因素的点滴尝试,以求抛砖引玉。

1学科培养方向的确定

这点是前提。因为专业方向确定了所培养对象今后适应什么性质的工作。也就需要相应的学科知识体系的支撑。其次就是在大方向确定下后的层次确定问题,因为,作为劳动者的素质决定其工作性质。不同素质和能力水平的人会就职于不同的岗位。对很多比较大的学校而言,由于所招生规模比较大,那么培养方向就越显重要。还有就是目前的实际情况就是我们面对的培养对象能力和素质是参差不齐的。那怎样来处理这些实际存在的实际问题呢·那就需要考虑一个多层次多方向性的培养方式(这点对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随之提高),还有就是相应的经费的支持和实验设施的配套。这些已不是本文所探讨的范围了。

本文力求从一个比较单一角度来谈谈培养方向,就是在略去学生已有的素质和能力的前提下的培养方向的确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具体的专业方向设置问题。电类专业从一开始比较单一的设置方向就是家用电器,这之后随着电子行业的发展和一些学校的师资水平的改善所开设的专业方向逐渐有所变化。这个变化在笔者看来都是具有局限性的,并且略显模糊而没有清晰的培养方向可言。就目前的就业方向来讲(就业方向也就意味着影响我们的培养方向),企业流水线具有比较大的用工量,这也是众多学校都能培养的普工。其次是电子企业需求量较少的也是比较好的岗位——检测,这种岗位要求人员就要高于普工了。再次就是企业研发部门所需的研发人员(这点我想在此解释一下,作为教师而言不要看到研发二字就感觉我们的中职学生高不可攀,或者认为不是中职所能达到的培养层次,其实这是个认识上的个误区),特别是那些中小企业的(比如重庆一些小家电生产商,LeD产品制造商)。而研发人员的素质需求也会是因工作层次而要求有所不同,有些性质的研发工作作为中职生而言是完全可以达到它的需求的。这就要看我们如何去设置培养的目标与方向问题了。

培养方向的确定是建立在对用工企业实际需求的考察来确定的——到底用工企业的工种需求具备何种能力与哪些基础知识水平的劳动者!而不是坐在办公桌边凭空的想象。我想这点恐怕目前对众多学校而言都没做过这个具体的工作。因为在对教师的考核体系里没有这些规则。那么可以想象,培养方向的问题就是一个凭空想象和模糊的概念。这就决定了培养学生的适应性比较差也就能够理解了。其次是目前以学科教育为基础的课程结构模式总体上看还未有突破,具体表现的就是基础性知识的广泛而无具体针对性,单纯理论知识而无相应的具体应用的实现形式,这样就难免体现出与应用的脱节,间接造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动的探索意识的缺失(后面将会谈到对这一体系的实验系统构建)。

水电工的基础知识篇7

档案内容不齐全,存放方式不达标

水电施工企业主要以工程成立项目部,而工程项目部会随着工程进度不同而呈现期限的不确定性。而且期间工程人员流动性大,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会随人员的变动而出现变化或遗漏,从而导致整个档案内容的不齐全。很多水电施工企业不能做到《企业档案管理规定》中要求的档案存放方式中“八防”和无“八机”的规定,同时企业档案立卷说明、鉴定报告、检查记录不完善。

档案整理方法落后,信息检索效率不高

国内大多水电施工企业的档案管理仍采取人工作业的方法,人工进行整理编目。落后的手工方式,劳动量大、耗时多、效率低,阻碍了档案管理人员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发。虽然目前部分企业引入了计算机对档案的管理,但大部分是将计算机管理功能确立在档案目录编制、统计等基础性工作上,功能设计过于单一,综合处理技术欠缺,没有从根本上革新档案整理方法。而且传统的手工检索严重制约了档案信息检索效率的提高。此外,档案需求者直接到档案室翻阅档案,加重了档案文件的调阅磨损程度。

强化水电施工企业档案管理的对策

1、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健全档案管理网络

实行“统一领导、分层管理、随机检查、季度考评”的档案管理办法,建立“三同步”的档案管理制度。即项目准备与资料收集同步,项目施工过程与档案资料形成同步,项目竣工验收与项目档案验收同步。将档案管理工作贯穿到工程规划、实施及验收的全过程。同时,水电施工企业应设立专职档案管理部门,聘请专业档案管理人员,对企业档案实施专业化、独立性、集中性管理。搭建各项目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平台,建立覆盖整个企业、涉及项目全过程的资料共享、高效传递、及时、通畅的档案管理网络。

2、加强档案工作的信息一体化与标准化管理

档案工作的信息一体化建设是基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从系统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对文件和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管理,使之向系统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从而发挥各自应有的最大效能,确保从企业现行文件到档案管理的高效和优化。标准是社会在生产和实践中对重复事物和事物规律认识总结的必然结果。必须通过各式各样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总结出其存在的统一的特征、方法等,然后借助现代先进技术制定统一的执行标准,进而确保水电施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向有秩序化、合理化、科学化和最佳化方向发展。

3、引入知识管理理念,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知识管理指通过应用现代化先进技术对知识资源(显性知识资源和隐性知识资源)进行科学管理,使恰当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服务于恰当的人,以帮助管理者做出高效的最佳的决策,进而促进知识创新与具体目标的实现。知识管理涵盖了知识的获取、整理、吸收、传递、传播和运用环节。随着信息飞速发展、知识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从知识资源的角度去分析和推动企业档案管理十分必要。要让企业档案管理向知识管理迈进,让档案资源变成一种无壁垒的资源形式,实现档案的快速互动、交流、共享与创新。而且企业档案的知识管理理念的引入,可以促进企业档案的文化功能建设。企业档案具有存档、助研、信证、扩产和教化等文化功能,知识管理的文化建设体现在创造知识、学习知识、分享知识上,基于知识管理的水电施工企业档案管理,将加快知识管理文化建设与企业档案文化的有机结合,促进企业档案文化功能建设的进步。

4、构建基于web的企业档案管理集成系统

纸质档案资料的电子化改造,是充分运用现存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将水电施工企业档案录入、归类、查阅等工作流程与先进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改变过去落后的手工作业方式,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的工作前提。但由于水电施工企业具有动态多变性,导致了企业的档案信息业存在着繁杂性与多变性,因此,在企业档案资料电子化改造时必然会出现大量重复工作的情形,鉴于此,应从水电企业档案资料的共性出发设计合理的功能模块(组件),当出现新的档案信息或信息发生变化时,只需打开具体的功能模块,对其进行小范围修改即可,而且可以尽量做到数据结果和视图结构相结合,增强档案资料的可视度。

水电工的基础知识篇8

关键词:智能电网;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特色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01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009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是紧密结合国家智能电网建设之急需而开设的一个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由于智能电网技术是电气工程、信息、通信和控制工程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技术水平要求高,传统电气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已不能满足智能电网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增设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培养在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电气系统领域有专长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

一、专业建设目标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以“重基础、重设计、重创造”为指导思想,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重视设计、突出综合、强化实践”为教学实践目标,构筑通识基础教育、专业工程教育、综合工程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强化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工程设计、工程实践、工程应用、工程研究、创新创业的有机结合和匹配互动,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通过本专业的建设,培养的学生将具备较宽广的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基础,使之成为能在智能电网信息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等领域从事运行管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技术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同时,培养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其专业建设理念思路在省内领先,国内信息特色高校中处于一流水平,培养出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特色和显著优势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二、建设措施

(一)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注意专业教师的业务培训。有计划地通过出国进修、参加国际国内会议等渠道更新成员的知识结构、开阔视野,特别是增强科技开发能力,促进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不断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通过创造各种出国留学机会,与国内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培养,让学术人员在重大项目中承担或参与重要任务等多种方式,锻炼和培养队伍。

(二)实验室建设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的专业知识面,而且要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实验室建设以本科专业课实验教学为主,结合专业方向,注重专业原理,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实验。发挥我校在行业中的传统优势,进一步强化与产业界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更多高水平联合实验室,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研究项目,促进智能电网领域装备制造和信息通信等方向的技术创新。

三、人才培养方案

(一)明确专业培养方向

根据学校有长期为电气工程、自动化、信息行业培养人才的基础与优势,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面向智能电网领域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对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相协调,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必备的智能电网专业知识,具备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相关的基本理论、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能在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设计、研发、运行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专门科技人才。

(二)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根据教育部有关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求,构建了智能电网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科学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和创新拓展。在通识教育类中,着眼于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在专业教育类中,构建了科学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体系;在实验实践教学中,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在创新拓展类中,开展创新竞赛、学科竞赛以及实验室开放项目。

在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上,既包含了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又选取具有专业特色方向的选修课程;注重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精选经典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意将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

(三)严格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严格按照教育部、江苏省和南京邮电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规范和有关规定,规范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严明教学纪律,认真搞好教学工作,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在学院层面,本专业搭建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构筑了课程实施、教学支持、教学监控和反馈改进闭环质量保证体系,通过运行监测,形成学生教师间良好的互动反馈,进而提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质量。

(四)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程能力

本专业在实验实践教学中,建立了“学科基础训练―综合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多层次、立体化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层次为学科基础训练。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我们根据培养目标,设计了系统完整的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基础实验模块;第二层次为综合能力训练。它通过构建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毕业设计和专题研讨等实验实践模块,实现不同知识点、不同课程和电气、控制与信息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重构和融合;第三层次为创新能力培养。依托优质软硬件资源和师资力量,以各类创新项目(Stitp、开放实验等)、学科竞赛和科学研究项目为载体,采用灵活的课外组织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工程意识。

四、人才培养成效

由于实施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本专业建设成为教学改革思路清晰,人才培养具有特色,人才培养方式新颖,服务智能电网产业和江苏省地方经济的特色专业。本专业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达到了“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知识面宽”的目标,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将来的工作和继续深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水电工的基础知识篇9

关键词:电子专业;愉快课堂

近年来,随着大学本专科甚至研究生的扩招,考大学已经不再是过独木桥,难度系数已大大降低,稍具学习基础的学生都更愿意考取高等学府,所以中专招生的素质每况愈下。毫不讳言,现在中职生的现状是:(1)整体综合素质都在下降,文化基础差。近几年来,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基本如此。笔者教学十几年的经验显示,按标准教材、教学计划、大纲组织教学,基础理论课大概只有30~40%才能跟上进度,有些课程如《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还没有这个比例。专业课如《单片机》、《pLC》更是只有几个学生能听懂和应用;(2)对学习不敢兴趣,毫无上进心。课堂教学中,稍好的班级有约40%多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缺少积极向上的动力;稍差的班级更是大部分学生都趁教师不注意偷偷玩手机;期末考试成绩约有35~45%的学生达不到合格要求。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电子专业各相关课程的知识呢?笔者发现,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穿插一些与课堂知识有关的名人趣事和引入一些幽默有趣的比喻等方法,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课堂引入精彩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在上《电工基础》等专业课程时,涉及到很多单位都是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如电流的单位安培是法国科学家、电压的单位伏特为意大利科学家、频率的单位赫兹为德国科学家等,很多学生都记不住这么多不同的单位,有时好不容易记住了又混淆了。对于这种情况,笔者采用适当讲解一个名人小故事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如伏特,携带着他的“伏特电堆”电池(汽车上的蓄电池)隆重出场,笔者利用几分钟时间给学生介绍了伏特发明伏特电堆电池的过程,第二节课又给学生以幽默的语调讲解了伏特做青蛙实验的趣事。学生一下子被这么精彩的故事开场吸引住了,一堂课就在愉快的故事氛围中拉开帷幕。再如磁场学开始时,笔者介绍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热爱科学、坚持不懈、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历经数年终于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史实。在介绍科学家的事迹和精神时,用赞美和喜悦的表情,恰如其分地把教材内容的情感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基础上,提高思想认识,锻炼自己意志,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技的精神,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听课的乐趣,也锻炼了学生的意志。意志越坚强,越能克服消极情感并越能产生积极情感,陶冶和培养高尚的情感。

二、应用形象幽默的比喻,吸引学生注意力

中专的特定的专业课内容大部分是从高等教育专业课中简化而来,这对于只有初中文化基础的中职生来说,显然起点高难度大,更何况现在多数中职生连初中知识都只知一二,跟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欠缺了最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和积累的高中阶段。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电子专业各相关课程的知识呢?笔者发现,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应用形象幽默的比喻,对于学生理解抽象的专业知识有很好的帮助作用。比如《电子线路》中,学生接触到的一个全新的元器件二极管,比较难以接受的,尤其书上的理论就是枯燥地用图像显示二极管的工作状态要分为四个区域——正向死区、正向导通区、反向截止区和反向击穿区,如何理解和记忆这四个区域,并熟练应用到各种电路中,是电子线路的基础。笔者运用比喻的方法,将二极管比作学生教室的一扇门,施加正向电压就相当于从门正面推门,施加反向电压就相当于从反面推门;导通就是门开了,人可以通行,截止就是门推不开不能通行。这样解释之后,学生都觉得很容易理解,也理解了二极管这个新的元件;继续详细分析,问学生是不是刚满周岁的小孩子轻轻一推,门就能推开呢?学生微笑说当然不能,要有足够合适的力气才能推开门。这个足够合适的力气就是二极管的门槛电压Uth,只有正偏电压大于Uth二极管才能导通,如果小于Uth,二极管就工作在正向死区,也不能导通。反向同理,笔者用正常的力度去反向推门,门并不动,这就是反向截止区,但如果笔者找一个壮汉,用力踹门,门就会被毁坏,这就是反向击穿,这时二极管就坏了,学生都很轻易地理解了二极管的工作原理,记忆起来也变得容易多了。

再如三极管,学生总是抱怨三极管工作复杂,也不能理解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元件,更难理解三极管的放大原理。三极管的放大原理是通过小的交流输入,控制大的静态直流。笔者运用比喻方法假设三极管是个大坝,这个大坝奇怪的地方是,有两个阀门,一个大阀门,一个小阀门。小阀门可以用人力打开,大阀门很重,人力是打不开的,只能通过小阀门的水力打开。所以,平常的工作流程便是,每当放水的时候,人们就打开小阀门,很小的水流涓涓流出,这涓涓细流冲击大阀门的开关,大阀门随之打开,汹涌的江水滔滔流下。如果不停地改变小阀门开启的大小,那么大阀门也相应地不停改变,假若能严格地按比例改变,那么,完美的控制就完成了。在这里,Ube就是小水流,Uce就是大水流,人就是输入信号。当然,如果把水流比为电流的话,会更确切,因为三极管毕竟是一个电流控制元件。如果某一天,天气很旱,江水没有了,也就是大的水流那边是空的。管理员这时候打开了小阀门,尽管小阀门还是一如既往地冲击大阀门,并使之开启,但因为没有水流的存在,所以,并没有水流出来。这就是三极管中的截止区。饱和区是一样的,因为此时江水达到了很大很大的程度,管理员开的阀门大小已经没用了。如果不开阀门江水就自己冲开了,这就是二极管的击穿。学生一下子记住了这个形象,每次都能很好地答出三极管放大原理。

水电工的基础知识篇10

会计电算化教学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开展的,随着企业发展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相关应用型人才具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和对计算机软件操作熟练,因此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是适应于时展潮流和企业发展需要的,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在企业中的发展。在财经专业中会计电算化教学是一门必修课,但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仍存在较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对于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学软件较为单一,中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较低,教学课程设计不合理,教学模式存在滞后性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导致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质量不高,教学效率低,从而对中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根据中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探讨,并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1中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1课程设计不合理

会计电算化教学融合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和会计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中职院校在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时,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和会计实训课程的开展存在滞后性,学生在学习会计电算化时对计算机理论知识与会计学的理论基础知识缺乏认识,因此在会计电算化教学时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会计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对课程的设计安排不合理,影响了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质量[1]。此外,在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对财务报表的模块学习时对计算机软件的报表编制程序缺乏学习,学生对eXCeL表格的制作和公式计算等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不理解,因此会计电算化教学时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率差。

1.2教学方法单一

基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中职院校中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时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學习地位,由于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会计学的理论知识认识较少,因此在学习中感到枯燥乏味,学生对于会计电算化的知识难以进行深刻理解。在会计电算化的操作过程中只能根据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进行机械化操作,对相关理论知识不能理解和掌握,因此学生对于会计电算化的机械化水平不高,实践效果不佳,不利于对学生的创造性与思考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时理论知识与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差,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不高。

1.3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在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具备相关专业技能与丰富理论知识基础的教师数量较少,教师普遍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不高。在会计电算化教学时,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和丰富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学知识和经验。但在中职院校中,大部分教师都对本专业的工作技能有所欠缺,理论知识与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对会计电算化的基础模块的业务流程无法深入理解[2]。且一般会计专业教师对于计算机技术操作水平较低,而从事多年的老会计教师专业知识较为稳固,对于会计理论知识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对计算机软硬件知识欠缺,在会计电算化教学时,不能很好的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实践课程,在理论知识讲解中偏向于会计理论知识,欠缺对计算机相关知识及其他综合性知识的教学,总体来看,会计电算化教师的综合实力较差,综合素质也较为薄弱,导致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整体质量水平较低,教学效果较差。

2中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有效的解决措施

2.1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

为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需要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适当增加会计电算化教学课时和会计电算化的实训课,通过大量的会计电算化相关业务进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巩固学生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为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3]。此外,还要进行会计电算化的仿真训练,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将企业中的电算化系统进行核算,通过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加强学生对会计电算化业务的练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扩大会计学习的知识范围,为学生的未来就业奠定基础。

2.2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中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从灌输式的教学转为交互式和探讨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解决问题的权利与机会。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创设出合理的教学情境,适当运用经济业务的相关案例,设计多元化的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根据企业中会计岗位进行模拟实训,让学生能领会到会计工作的内容,体会工作过程,例如安排学生会计,出纳,会计主管等不同岗位的工作权限,并让学生从工作岗位的角度来解决实际问题和业务实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树立成就感和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3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保证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需要加强中职院校会计电算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进行不断提升,优化专业的知识结构,丰富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基础,提高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技能。在教学中需要对教学方法不断改进与创新,适应现代化企业对会计电算化等专业人才的要求和需求,以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尽快适应。其次,中职院校应与相关企业保持联系与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模式,聘请企业中相关领导者及专家来院校中开展讲座,进行学术交流,促进学校的发展和对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4]。聘请企业中财务软件等技术专业人员来校对学生开展技术性教育活动,帮助教师对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行培训,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为了更好的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解决会计电算化中教师的经验不足等问题,院校可以安排教师进企业中开展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丰富教师的工作经验,不断提升个人能力与专业水平,促进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4结语

总而言之,中职院校中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及社会发展的趋势,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会计电算化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并对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进行不断提升。中职院校在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时需要对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加强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提高院校教学设备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提高学生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技能水平。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与企业的发展需求实现无缝对接,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在职场中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建平.西南地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以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5-40.

[2]刘伟.现代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6):233.

[3]郑静.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角色模糊问题探析[J].海峡科学,2015(2):73-75.

[4]贺旭红.会计电算化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一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17):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