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资源的好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1:32

可再生资源的好处篇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带发展格局的形成,人口集中规模的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在城市和区域范围内,单位面积和人均可获得的水资源量与对水的需求量之间的差距呈不断扩大的态势,局域范围污水排放量的增加,加剧了水环境污染,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边际成本快速上升,城市水环境安全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水资源量的严重不足和水环境质量的恶化已经成为制约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北方缺水地区,这一问题尤为严峻。另一方面,随着城市水污水处理设施的不断完善,随着人们对城市水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随着规模性水体和绿地在城市景观中的功能日显突出,再生水作为城市新型供水水源,尤其是低质用水的可能性已引起广泛关注。

但由于排水制度的不健全,对城市污水处理再生利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正常的分流制排水系统或合流制排水系统的终端都应设置污水处理设施,配套运行,以保证水环境不受污染。分流制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染最严重、水质水量较稳定的生活污水,所以能最经济、有效、稳定的处理污水,使其达到预期的排放标准,管理较简单。合流制污水处理厂平时处理旱季污水,雨季时处理合流污水,二者水量、水质都相差很大,处理厂工艺设计和管理必须适应各种变化情况,保证处理的污水达到预期的排放标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做到雨污分流。分流制可为排水系统终端的分质处理或处置提供较为理想的条件。为此,在分流制地区必须加强排水管理,严禁错接乱接。这就要做到污水系统和雨水系统均应有明显的识别标志,避免无意错接。排水用户支管接入市政排水系统时必须经市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除审查污水水质应符合有关标准外,还应检查用户内部排水系统是否有雨、污、废三者混接或错接的情况,并由专门组织办理管道接驳工作。

从自然属性看,污水处理资源化就是保护水资源的更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从社会属性看,污水处理资源化就是解决污水对环境的污染;从经济属性看,污水处理资源化,就是从流通的角度增加水资源;从科技属性看,污水处理资源化就是要研究出先进的污水处理的设备和工艺,来减少污水对环境的污染;从另一角度看,污水处理资源化是实现污水处理的市场化、商品化的根本。只有将污水变成再生水,才能实现污水的市场化、商品化,才能实现污水处理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先捋顺污水处理这条线才能更好的进行污水的再生利用(以下称再生水)。

下面我们就再来探讨一下再生水。再生水是对应排水处理后再次使用的内涵而得名,是指污废水经二次处理和深度处理后再次利用的水。目前,再生水已应用于诸多方面。比如:作为河流、湖泊的补充水源;工业方面的冷却、洗涤、锅炉、工艺及产品等方面的用水;农业方面再生水可用作农田灌溉、水产养殖等;城镇内更可用于园林绿化、车辆冲洗、建筑施工等;同时再生水还可用作景观的环境用水。

世界各国对污水回用的历史是久远的,英、德等国早在18世纪就致力于建设专门用于处理污水的污水处理厂,到了19世纪,伦敦、巴黎、波士顿等城市关于合法使用污水的法案出台,对于污水处理的研究进一步成熟。而我国在这之前污水处理领域的研究几乎为零。美国城市污水回用历史已有50多年,污水回用范围涉及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环境景观、娱乐和地下水回灌等诸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再生谁会用起步较晚,因资金有限,结合国情发展以回用于农业、工业、市政为主要目标。

污水经过处理资源化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最有效、最省钱的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城市自来水的供给,从根本上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可再生资源的好处篇2

关键字逆向物流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

1前言

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加强,逆向物流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中国逆向物流管理才刚刚起步。从企业的角度看,好的逆向物流不仅可以积累产品数据,为预测、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是使顾客保持忠诚的重要营销手段;从宏观角度看,良好的逆向物流可有效利用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政府法规约束力度的加大,逆向物流管理对于我国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逆向物流的内涵

在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最早指出,逆向物流为一种包含了产品退回、物料替代、物品再利用、废弃处理、再处理、维修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简单的讲,逆向物流是指在物流活动过程中,一些失去使用价值的物品及包装废弃物从消费地到来源地的物理性流动,其目的是重新获得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正确处置废弃产品。

其主要思想概括起来主要包括4个方面:①逆向物流的目的是为了重新获得废弃产品或有缺陷产品的使用价值,或是对最终的废弃物进行正确的处理;②逆向物流的流动对象是产品、用于产品运输的容器、包装材料及相关信息,将它们从供应链终点沿着供应链的渠道“反向”地流动到相应的各个节点;③逆向物流的活动包括对上述流动对象的回收、分类、检验、拆卸、重新包装、再制造和报废处理等活动;④逆向物流由退货逆向物流和回收逆向物流两部分构成。

3逆向物流的系统功能

(1)回收。回收是企业通过有偿或无偿的方式收回顾客退回的产品或包装物,并进行物理移动,将其移至某地等待进一步处理。这里的顾客可能会是供应链下游的配送商、零售商,也可能是最终消费者。

(2)检验与处理决策。该环节要确定回收产品是否具有再次使用的可能性,以及如何使用的作用过程,即根据产品结构特点以及产品和各零部件的性能确定可行的处理方案,包括捐赠、直接再销售、重新制造、整修和报废处理等。然后,对各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确定最优处理方案。

(3)重新制造、整修。把已使用过或存在问题的回收产品进行修理、整修、重新制造、拆卸和循环利用。前三类涉及产品的修理和升级,拆卸只是将一部分可重复使用的部件从使用过的回收产品中拆除以恢复、整修。循环利用则是对产品中的某些部件的再利用。

(4)再分销、捐赠。是将可再使用的产品进行物理转移,返回潜在市场,把它们送到使用者手中的过程。如果回收产品没有被使用过,可通过重新包装,作为新产品再次出售。如果回收产品库存太大,可通过“批发商店”打折和出售。

(5)报废处理。对那些没有经济价值或严重危害环境的回收产品,则表明其不能被再次使用,故要将其有计划的报废丢弃,如运送到指定地点,通过机械处理、地下掩埋或焚烧等方式进行销毁。

4逆向物流促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强调的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被各国所重视并达成共识,而逆向物流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4.1降低资源消耗,促进可持续发展

减少资源消耗,提高物资利用率是降低社会资源消耗,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传统的物资管理仅限于企业内部,不重视企业外部废旧产品及其物料的回收和有效利用,造成大量可再用社会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同时整个地球可利用的资源有限,加上以往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足,造成了大量的森林过渡砍伐、石油过渡开采、水土流失、土地贫瘠等问题,这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不相吻合的。而逆向物流的开展为废旧产品的回收和利用架设了桥梁,通过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利用,节省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促进了可持续发展。另外,由于废旧产品的回购价格较低,来源充足,对这些产品回购加工还可大幅度降低企业的物料成本。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通过废旧产品的回收来进一步降低市场的原材料成本,已成为许多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措施之一。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短缺日益加重,资源的供求矛盾更加突出,逆向物流将越来越显示其优越性。

4.2改善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环境意识日益增强,对环境的期望越来越高。环境破坏不像教育、医疗卫生可能随着经济发展而改善,它有时会由于这种发展而遭到破坏。环境保护需要经济发展所能够提供的资金和技术,环境保护的好坏也是衡量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发展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而生产、消费及物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废旧物质排放到空气中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城市的生活垃圾带着各种重金属和有机物渗入地下或进入下水道,严重污染水质和土壤等。有些企业由于从自身成本考虑,忽视废旧产品的处理,往往忽视环境保护,最终损害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逆向物流的开展将这些对环境有破坏的废旧物品进行回收、加工处理,为改善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服务。

4.3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单向的正向物流由于没有构建逆向物流,其流程是开环的。经济活动从自然生态系统获取资源开始,经过生产、流通、消费,将废旧物直接丢弃。未经处理的污水、废旧物质和生活垃圾直接丢弃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造成了资源消耗的浪费,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和社会成本,加大了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严重背离可持续发展。

逆向物流的本质在于通过产品或包装物的回收、重用、翻新、改制和再生循环等,重新获得废气产品或有缺陷产品的使用价值,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其中包含循环经济的理念,同时,它也是循环经济的根本途径和基础。

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过程,使资源在不断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利用,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缓解资源约束矛盾,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循环经济的流程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流程中增添了回收、回收物处理、可再利用资源再投入到生产的逆向物流,使得在正向物流中产生的边角料、废旧物品和生活垃圾等经过逆向物流,对其进行回收和处理,变废为宝,形成可再利用资源,部分完全失去使用价值的废物经过焚烧或填埋等处理后再回到自然生态系统,最终实现资源的多次循环利用,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减轻对生态环境的负担,实现可持续发展。它的实现需要逆向物流作为支撑,只有构建起顺畅的逆向物流,才能形成封闭的循环流程,物质才能高效、低成本循环,否则循环链断裂,物质无法循环,循环经济将不能实现,影响可持续发展。

5我国实施逆向物流的难点及对策

5.1我国发展逆向物流的难点

在我国,由于一些历史因素的影响和现实政策的不完善,使逆向物流营运难以开展,具体难点和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民珍惜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相对落后。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许多企业对逆向物流的认识还不充分,居民珍惜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偏弱,加之又是人口大国,消费量偏大,产生的废弃物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目前,国内许多城市仅仅回收经济利益较大的废金属、废纸张,而对废电池、废塑料等不感兴趣,居民只好将其扔入垃圾中,使垃圾总量增加,垃圾处理工作难度增加。一方面是人均资源的极度短缺;另一方面是有限资源的大肆浪费,导致我国环境与发展长期存在矛盾。

(2)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激励机制和政策不得力。我国再生资源的回收体制主要有3大部分:①物资部门管理的物资再生利用公司;②供销社系统的废旧物资回收公司。这两部分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体系,属于再生资源回收的主要渠道,是按行业、行政区划建立的回收企业,普遍存在“散、小、差”的情况,多数属于小型流通企业;③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个体回收企业,其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但由于我国一些政策和制度不得力,使再生资源行业成为微利或者无利的行业,一些企业存在做得越多,亏损越多的现象。

(3)回收网点设置不尽合理。尽管这些年我国从事废旧物品回收的个体户逐渐增多,但仍存在回收物资品种单一、回收环节多、回收网点偏少、回收渠道不畅、管理混乱和设施之间不能配套等弊端,难以形成社会化、市场化、规模化的经营机制。

5.2我国发展逆向物流的对策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市民的资源和环境意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应大力宣传“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的观念,提高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全社会都来理解、支持和自觉参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事业。

(2)尽快出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措施。我国可以通过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建立适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能够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激励机制。研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促进再生资源行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有关措施。

(3)抓好示范试点。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和集散市场,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回收物流网络,但需要一些中心城市培育几个大回收企业,以便发挥集聚效应和发散效应。

(4)提倡绿色包装。采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设计简易包装,减少一次性包装,提高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率,加强绿色包装宣传等。鼓励在产品设计时,充分考虑零件的易于拆解,把多次使用、翻新生产和废物回收作为实施环境保护计划的指导方针,致力于实质性的“变废为宝”。

6结束语

逆向物流是物流领域的新视野,它不仅强调对废弃物的回收作用,更强调通过资源缩减、翻新、改制和再生循环等方式,实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目标,因而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仅仅关注逆向物流的末端结果或将它作为一个孤立的过程来考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与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合作,共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继灵,方青.供应链的逆向物流管理[J].物流技术,2004(1)

2曾佑新,刘海燕.浅议逆向物流[J].经济论坛,2004(5)

可再生资源的好处篇3

关键词污水处理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406.7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水资源需求与污水处理的现状

当今全球人口不断增长,人类面临的资源供给与消耗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据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水资源总量约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7%,人均水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属于世界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我国现有的660多个城市中,缺水的占60%以上,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10多个,甚至在多水的长江流域也有近60个城市缺水。一方面是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是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现象十分严重。在我国政府大力治污减排的推动下,近十年来我国污水处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污水排放总量增速放缓,由“十五”期间的8%左右降到2010年的3%左右。据住建部的资料显示,2003年底,我国已建成运行的污水处理厂516座,污水处理能力3284万立方米/日。截至2013年3月底,全国累计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3451座,污水处理能力约1.45亿立方米/日。随着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发展,城市的用水量和排水量都将相应增长,再生水回用已成为弥补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必然选择。

二、从循环经济视角简析污水处理企业的运行

过去十年时间,我国各地新增了近三千个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增长一亿多立方米/日。伴随着各地污水处理新企业的建成,这个行业中的一些老问题也陆续在各地出现。从企业运行的入口端看,污水汇集量不足,管网配套滞后;电力需求大,能耗高。从企业运行的出口端看,再生水直排入水体;污泥,外运倾倒。据媒体报道,一些地方的污水处理厂因无序倾倒污泥引起公众的怨恨,因污泥含水份高,有臭气,且含重金属、病菌等,极易造成二次污染。以循环经济视角看污水处理企业的运行,能更好的理清发展思路。

循环经济的原理,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源于人类摆脱环境污染的困扰和重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为例,其资源主要是生活污水;其主产品是再生水,又称中水;副产品是污泥;流向,大部分再生水直排入水体,绝大部分污泥未经处置外运倾倒。这个流程呈现的是传统经济模式,即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按照循环经济要求,污水处理厂的规划建设,要体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的理念和布置,即要最大限度的实现再生水和污泥的资源化。目前污水处理项目规划建设中,主要是污水处理方面的投资,综合利用方面的投资比重很低,也没有预留资源化的发展空间,再生水没有被回用浪费了企业成本和社会成本。

再从循环经济的大系统来看,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如目前城市居民都是用成本高昂的自来水做生活杂用(如冲厕所等),若能改用水费低的再生水,既减轻了城市自来水的供给压力,又能减少家庭用水的总费用支出,再生水亦物尽其用,各方都受益。国内外对再生水回用和污泥处置的资源化已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我国一些城市再生水回用也从示范到了大范围推广,如北京市再生水厂已建了十多个,专用管网不断延伸,2012年底全市污水处理率由79%提高到83%;再生水利用量由6亿立方米提高到7.5亿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率达到61%.各地的情况不一样,但推进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必由之路。

三、提高城市污水处理企业资源化率的主要措施

污水处理企业的产品成再生资源,进入再循环,其转换环节少、成本低、时效快,过去发展缓慢有历史原因,当时外部压力也小。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在是最好的发展时期,但面临着形势紧逼的巨大压力,抓住机遇,刻不容缓。

首先是地方政府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出台实施国家《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具体实施办法,从宏观长远的角度解决再生水被浪费,污泥乱倒的情况。再生水要进入城市各单位、家庭,必须先做好宣传,让市民了解,争取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第二再生水工程建设既是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如同再配一套供水系统。按照市政公用事业开放发展的模式,在政府加大投资的同时,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实行多元化投资、企业化管理,可以解决资金短缺的困难,加快工程进展,尽快实现再生水回用,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三依靠科技进步,从政府层面,可以设立污水资源化率的的专项基金,组织技术攻关,奖励污水处理的科技应用成果。从企业层面,要瞄准污水处理先进技术的发展趋势,大胆创新升级,提高资源化率。要大力节能降耗,降低运营成本。

(作者单位:广州粤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吕明合.《“毒泥”围城》2012-2-13南方周末.

可再生资源的好处篇4

再生水即所谓“中水”,是沿用了日本的叫法,通常人们把自来水叫做“上水”,把污水叫做“下水”,而再生水的水质介于上水和下水之间,故名“中水”。再生水虽不能饮用,但它可以用于一些水质要求不高的场合,如冲洗厕所、冲洗汽车、喷洒道路、绿化等。再生水工程技术可以认为是一种介于建筑物生活给水系统与排水系统之间的杂用供水技术。再生水的水质指标低于城市给水中饮用水水质指标,但高于污染水允许排入地面水体的排放标准。

再生水,它的水质介于污水和自来水之间,是城市污水、废水经净化处理后达到国家标准,能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可用于城市景观和百姓生活的诸多方面。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日益显得重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与开发其他水源相比具有优势。首先城市污水数量巨大、稳定、不受气候条件和其它自然条件的限制,并且可以再生利用。

一、再生水利用的可行性

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日益显得重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与开发其他水源相比具有优势。首先城市污水数量巨大、稳定、不受气候条件和其它自然条件的限制,并且可以再生利用。污水作为再生利用水源与污水的产生基础上可以同步发生,就是说只要城市污水产生,就有可靠的再生水源。同时,污水处理厂就是再生水源地,与城市再生水用户相对距离近供水方便。污水的再生利用规模灵活,既可集中在城市边缘建设大型再生水厂,也可以在各个居民小区、公共建筑内建设小型再生水厂或一体化处理设备,其规模可大可小,因地制宜。例如北京已建成9个大规模的再生水处理厂,已经在北京地区大面积的推广中水使用,这样可以节约北京这个大型城市的水资源匮乏难题。随着再生水厂的建设发展,其管网敷设也已经覆盖北京的市区范围。新建的住宅和城市道路都同步敷设了中水主干线管线,解决了园林绿化灌溉和住宅办公楼的冲厕等用水。再生水的大用户是工业制冷循环用水和景观湖泊的用水,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淡水饮用水资源,对城市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有重大意义。

二、工艺流程

再生水处理方法一般分为物化处理工艺和生物处理工艺两大类。

由于原水种类不同,其含有的污染物种类和浓度亦不同;中水用途不同,其水质要求也不同。应根据原水种类和出水水质要求选择处理工艺。

优质杂排水是中水系统原水的首选水源,根据这一原则,国内早期大部分中水工程,均以洗浴、盥洗等优质杂排水为中水水源。以优质杂排水为原水的中水工程采用物化处理流程和生物―物化组合流程两类工艺。所采用的物化处理工艺主要为混凝沉淀、混凝气浮、活性炭吸附、臭氧氧化、过滤分离等工艺,近年来膜分离工艺开始得到应用。生物处理工艺早期主要为生物转盘或生物接触氧化,近期曝气生物滤池、生物活性炭、膜式生物反应器等新工艺受到重视,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设备或操作等问题,物化处理流程效果不够稳定,已较少单独使用,近期多采用生物―物化组合流程。

三、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为原水的中水工艺流程

鉴于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90年代国内开始兴建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为原水的大型再生水厂。

城市再生水厂采用的基本处理工艺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混凝沉淀(澄清)―过滤―消毒。对以污水厂二级处理出水为原水的中水工程而言,中水工艺流程只包括上述工艺的深度处理部分。近年来,由于膜技术的快速发展,膜分离技术在中小型城市再生水厂中也得到应用。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为原水的中水工程代表性工艺流程如下:

(1)二级处理出水混凝沉淀(澄清)过滤消毒中水

(2)二级处理出水过滤-膜分离消毒中水

三、再生水臭氧处理的技术应用

再生水臭氧处理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承载着绿色环保的理念水处理技术之一,尤其是针对日益污染严重的自然水资源污水处理指标低,纯在色度不透明和气味儿大的问题,臭氧处理技术与传统的再生水处理技术相比,具有诸多优势:在整个水处理过程中没有任何化学物质的投加,不会改变水的组成;水中的异味物质可以被彻底的去除,颜色也能获得明显的改善;水中的总有机物含量可降低一半左右。经过臭氧处理的污水怎能够基本上达到无色无味,提高了再生水的水质参数指标。

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

可再生资源的好处篇5

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节能减排、改善城乡容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随着全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快速发展,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对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高,生产生活废弃物也大量增加,如何有效利用资源,特别是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已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近年来,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关政策规定,强化行业管理,规范经营行为,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截至目前,全县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有固定经营者9户,相对固定从业人员35人,年交易额在1000万元左右。但是,全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和网点缺乏有效管理,经营秩序比较混乱;有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不健全,功能不完善,资源利用率低,二次污染严重等等。《省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的实施,对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县直及省市驻宕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管理办法》规定,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认真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强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化进程,促进全县再生资源利用行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及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市场运作、加强管理”的原则,积极推进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推动全县再生资源回收工作规范化、产业化,逐步建成布局合理、网络健全、设施适用、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的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体系,促进城乡环境质量、居民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目标

经过五年努力,基本构建起由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龙头企业、社区回收站点和集散交易市场(初级加工分捡站)三个层次组成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使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达到80%,城市达到90%以上,回收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90%以上的社区(乡镇)设立规范的回收站点,90%以上的再生资源进入指定市场进行规范化交易和集中处理,生产性废旧金属形成集中回收加工循环链条,逐步实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

三、主要任务

(一)清理整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按照“调查摸底、制定方案、组织落实、检查验收’’四个步骤,由商务部门牵头,会同工商、公安、建设、环保等部门对全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进行资格认定和审核登记,对无照流动摊贩和收购摊点,对外承包、挂靠、租赁以及转租、转借营业执照的回收企业和收购站点,未经登记不合法、不规范的再生资源市场,以及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回收利用企业(市场)进行全面清理整顿。今后,凡需经营再生资源回收活动的企业、个体经营者,应当符合再生资源回收从业标准以及工商行政管理登记条件,并按规定向同级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主管部门备案,备案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办理变更手续。回收废旧金属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还应向经营场所所在县公安机关备案。开办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应当按照规定获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后,到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并自登记之日起一个月内向所在地同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备案。

(二)健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保护环境”的原则,在充分整合现有再生资源回收渠道的基础上,结合商贸流通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逐步建立以城市社区和乡镇为基础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鼓励各级供销合作社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业务,参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网点,建设回收、分拣和加工利用一体化经营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1、培育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龙头企业。按照“便于交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提高行业科技水平。原则上城关规划5户。哈达铺、沙湾、南阳、理川各规划1户再生资源回收龙头企业。现有从事报废汽车回收经营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要不断壮大实力,积极延伸报废车辆回收网点。

2、规划建设集散功能分明、科学有序的再生资源市场。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选择建设一处再生资源市场,主要承担城区再生资源整理、加工和交易功能。市场内每个摊位经营面积应不低于100平方米,储存场地要相对固定,有围墙隔断,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再生资源市场的设立应符合城市服务功能与环保要求,不得在城市主干道、排泄道、河道两侧、水源保护地500米区域内建设。

3、建设再生资源分拣处理站。结合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建设一处再生资源分拣处理站。再生资源分拣处理站应具有废品储存、分拣、初级加工、信息收集等功能,必须备有合格、完善的消防设施,地面全部硬化,装卸运输道路畅通。站内设废旧金属交易区、旧货交易区、生活废品交易区、废旧物资分拣区等区域。

4、健全社区(乡镇)收购站点。鼓励社区自主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网点,指导社区居民分类处置生活废弃物。城区一般每2000户左右家庭设置一个固定收购站点,乡镇所在地设1-2个简易收购站点或固定收购站点,条件暂不具备的地区可设立流动回收车。鼓励在乡镇建立废旧农膜回收站(点),建立乡村物业管理站,建设田间垃圾收集设施,对农村垃圾(废旧农膜、塑料制品、农资包装瓶袋等)进行定点堆放、定期处理。

(三)规范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的经营行为。把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作为市场秩序整治的重点,严格按照安全生产、卫生和质量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规范经营行为,对不认真履行回收企业职责和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的企业(市场)要)要严肃处理,坚决取缔。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加强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的登记注册工作,严格注明经营范围,其中废旧市政公用设施、生产性废旧金属应当由在工商部门注册的“生产性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企业进行收购和处置,签订收购合同,并对出售者情况进行登记,登记资料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两年。加强流动收购管理,针对流动收购人员数量多、身份复杂等情况,对流动收购实行“亮证式"管理。再生资源回收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外出流动收购,需佩挂本单位制发的工作证件;从事再生资源捡拾、收购活动的闲散人员,需佩挂由再生资源行业协会制发的流动收购证件。实行收购登记和报告制度,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前来出售再生资源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验证登记,收购企业发现有出售可疑物品的,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并扣留可疑物品、赃物。从事流动回收活动时,不得影响单位和居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做到日收日清,不得超时堆放、焚烧废物。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从事报废汽车回收经营的,应当符合国务院《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拆解的汽车“五大总成”,必须作为废旧金属交售钢铁企业作为冶炼原料,不得利用汽车“五大总成”及其它零配件组装机动车。

(四)提高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支持开展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运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提高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要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限制高消耗、高污染产业发展。各类企业设计、生产产品和包装物时,要提高原材料的利用效率,优先使用可再利用和可资源化的材料,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可以利用的再生资源,不能自行利用的,要及时向回收经营者交售,无法回收再利用的应当妥善处理,促进产品包装的减量化和再利用。扶持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及加工,鼓励优先购买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在性能、技术、服务等指标相等条件下,政府采购应当优先选择采购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建立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认定制度,由企业申报,县经委组织初审,报市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集中审定。建立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价格、品种、流向等信息引导和有关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作用,完善行业规章制度,提高行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不断推进回收行业自我整合和规范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推动全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县政府成立由副县长薛统为组长,县商务局局长王贵锋为副组长,工商局、环保局、综治办、公安局、发改委、经委、建设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再生资源行业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商务局,县商务局局长王贵锋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全县再生资源回收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

(二)明确职责分工。按照《省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商务部门是再生资源回收管理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和实施再生资源回收产业政策、回收标准和回收行业发展规划;发改部门负责组织拟订并协调实施除工业和通信业以外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及政策措施,负责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重大问题的协调和重大示范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业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县工业、通信业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和年度计划,负责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审批、核准和备案,负责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减免税收的认证,负责推广应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县财政、公安、工商、环保、发改、科技、建设等其它部门,也要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管理的有关工作,加强联系,及时交流、通报情况,研究解决再生资源回收管理中的有关问题。

(三)加大扶持力度。县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支持力度,采用资金补助和项目贴息相结合的方式对回收利用企业给予资助,以政府投入带动社会投入。实行“以奖代补”方式,对新建、改造、整合的回收网点和新建的初级加工分拣站给予补贴,对再生资源利用科研开发和推广应用项目可以采用贴息等方式提供贷款;对经认定并获得省工业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颁发《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生产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对废旧农膜回收加工的企业建设项目给予贴息和相应的税收支持。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建设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经工业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发改部门批准,可减免城市建设配套费。

可再生资源的好处篇6

[关键词]能源立法;目的;价值取向;环境保护

当今世界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气候变暖使人们越来关注环境问题,人们开始对以前的发展模式进行思考,同时也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各个国家在立法时也对此理念进行了确认和实践,这也对能源立法产生了影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既要实现制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不能放慢经济发展的速度,同时也要解决好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各类问题。处理好发展与环保的关系主要依靠法律。对我国的能源立法体系进行完善,确定能源立法的目的,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处理好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当前能源立法改革的重点内容。

一、现行能源立法体系评鉴

(一)现行的能源立法概念

在立法领域,关于能源法是否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能源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模式的选择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在解决以上争议时,要借鉴外国的立法经验,结合我国的立法实际,在实践中修改和完善立法。我国的能源立法现状反映了能源法的现行立法目的和价值取向,解决一系列的能源法实际情况是处理我国能源立法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我国的能源法主要有《矿产资源法》《电力法》《煤炭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这是我国已制定出台并实施的能源法规。其中《矿产资源法》是制定最早的能源法,于1986年制定,《节约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制定较晚,其中《可再生能源法》于2005年制定,2009年进行二次修订,这是最新的能源法规。这些立法行为调整和规范了各个能源领域的社会关系,但是相互能源关系之间的联系较少,关联性较差,有的立法制定后未进行及时的修订,与现在迅速变化的社会形势相去甚远,同时在石油天然气、核能、原子能等方面尚没有相关的法律文件,制定一部涵盖所有能源立法的综合性立法体系刻不容缓,我国正在酝酿制定的《能源法》是一部能源法领域的综合法律。未来我国的能源法体系要以《能源法》为中心,各类能源种类的部门立法为辅,如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再生资源、核能等,并健全能源利用的相关立法。

(二)对《能源法(草案)》的分析

《能源法(草案)》从制度上对能源开发利用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最新的修订稿包括能源规划、开发、使用、节约与环保、科技进步、农村能源、能源战略储备、应急能源、监督与保障等方面,这些方面包含了能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一系列问题。这些条文的描述过于抽象,不够具体,相关的实施细则较少,概括性的条文较多,这也反映出《能源法》是一部具有指导性的能源大法。各种能源都有不同的特性,其开发利用自然也不尽相同,能源不同具体的立法规定也要有所区别,所以不能要求《能源法》可以像具体部门法一样可以对每一个细节进行详细地规定。《能源法》是能源利用中社会关系的纲领性文件,相对应的部门法要对实施细则进行详细补充。《能源法》作为能源行业的指导性立法,要对其条文进行详细的研究,如果制度制定不严谨就会影响其他能源部门法的立法,也会影响能源行业的健康发展。在制定能源基本法时,要处理好《能源法》和其他能源立法的效力位阶问题。如果《能源法》与其他立法的相关规定有冲突,要坚持怎样的原则?如果坚持“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要选择适用《能源法》,如果坚持“特殊优于一般”的原则,要适用其他立法。《能源法》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所以是能源领域的综合大法,必须要重视《能源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如果《能源法》与其他立法的相关规定出现了冲突,要以《能源法》中的规定为准。

二、国内外能源立法的目的和价值取向比较

(一)能源和相关概念

每种能源都具有独特的性质,能源的特性决定了各个能源行业差别很大,各个能源行业的立法目的、选择的价值取向也各有特点。能源可大体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具有自我恢复性,可以被持续利用,对于环境的污染较小,常见的可再生资源主要有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风能等,要对可再生资源进行正确地利用,如果利用不当,也会变成不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是相对于可再生资源来说的,是一种碳氢化合物或它们的衍生物,是古化石沉积而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对人体和地球环境也产生较大的危害,现在已濒临枯竭。人们经常将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相提并论,两者的包含范围有相同之处,如生物质能、核能等,但是新能源采用的是新的能源获取和利用方式,如果新能源出现后进行扩大应用,就会变成传统能源。一般来说新能源都是可再生资源,可以进行循环和长期的利用,常用的新能源有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需要注意的是,可再生资源并不是一定全是新能源。

(二)我国现行能源立法的目的和价值取向

每项立法都要有一个着力点,这便是立法的目的和价值导向,目的和价值导向是对条文的指导。例如民事立法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财产关系,刑法立法则是为了保持社会关系的稳定,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要制定法律条文,通过立法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如果一种法律强调原则和目的是对具体规则的权威性指导,《能源法》的立法目的和价值取向是对具体条款的指导。目前地球环境不断恶化,能源枯竭严重,各个国家都在推行低碳环保,并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开发低碳新能源。能源分类不同,立法也不同。我国现有的能源立法大部分都未进行修订,不适应现实的发展需要。例如《矿产资源法》规定的立法目的是“发展矿业,对矿产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保护,保障现代化建设的长远发展需要”,《煤炭法》规定的立法目的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煤炭资源,对煤炭生产和经营活动进行规范,促进煤炭行业的发展”。譹訛这些立法目的强调的是在保证能源基本供应的基础上,注重环境保护,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利用。

(三)国外能源立法目的概述

国外的能源立法相对健全,可以作为我国能源立法的参考。如德国《能源经济法》的立法目的阐述为“提供安全的、优惠的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能源,保证能源供给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可再生资源的电能供应”,譺訛日本《合理利用能源法》规定“采取必要的措施为工业项目提供能源,要合理的利用能源,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满足国内外经济环境的能源需要”,美国《能源政策法案》规定“要保证未来可以获取安全、可支付以及可靠的资源”,此外英国、韩国等发达国家也在能源立法方面有明确的规定。各个国家都有本国的能源储备现状,在能源立法上的价值取向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处理好能源利用效益与环境的关系是能源立法中的难题所在。

三、对我国的能源立法目的及价值取向的建议

(一)处理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能源法(草案)》中明确规定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重视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能源利用的前提,但不是立法着力点,由于《能源法》是能源基本法,环境保护制度、措施仅是在《能源法》中有一章的阐述,其他立法要对环保进行明确。《能源法》的着力点是能源的高效利用,保证能源安全,能源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如能源开采中的生态破坏,在能源立法是作为次级问题来规制的,我国环境立法最终要实现国际化,要着力与治理地球环境相契合。能源立法中的环保规定,不能是一个国家的国内立法,而应与气候变化的国际化形势相结合。《能源法》中倡导对能源进行科技研发,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是对环保的有力推动。我国的《能源法(草案)》的立法目的,体现了能源行业中进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所有的资源利用都要贯穿可持续发展利用的理念,作为能源行业的基本大法,是对其他部门法的统一规定,要对能源供应、能源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进行全面的规定。

(二)化石能源的立法目的以及处理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确定化石能源的立法目的,前提是能源活动要尽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能源的有限利用和无限利用是有本质区别的。对于化石能源来说,要在基本供应的基础上进行高效开发利用,通过植树造林来保护生态环境,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来降低环境污染,以此作为化石能源立法的目的,使我国的化石能源可以实现持续开发利用,并且与环境友好相处。

(三)新能源立法目的及处理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发展新能源可以缓解能源稀缺的现实,也可以减少传统能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新能源立法以这两个目的为切入点,旨在生产高效、清洁的能源产品,对整个新能源产业进行整合。新能源具有可再生性,新能源立法上要着重于“特尽其用”。新能源的立法目的中,同样也要注重环境保护,要对新能源进行高效利用。要大力支持新能源的开发,2009年我国对《可再生能源法》进行了修订,对可再生能源的总量目标进行了确立,并且实行了能源并网发电审批制度、可再生能源资金和税收、信贷鼓励措施,保证可再生能源发电可以被有效利用。

可再生资源的好处篇7

一、市概况

自古就是通都,是人员流和物流中心城市,是长江中游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曾是中国的“四大米市”、“三大茶市”之一。长江、京铁路是两条大动脉在市区交汇。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是东部沿海开发向中西部推进的过渡地带,是京、长江两大经济开发带的交叉点,地理位置优越。全市总面积1.88万平方公里,下辖县二市三区一山,总人口472.9万人。市是江南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工业城市,可利用再生资源非常丰富,是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重要基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依托便捷的交通条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为主的废旧物资的集散利用地,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市委、市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高度重视。年7月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市社区再生资源文明回收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府厅发〔〕57号),市再生资源总公司几年来作了艰难探索,先后尝试建设了规范性文明回收进社区样板网点20座。作为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战场,我市今年又制订出台了《关于印发<市年农村清洁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新村发〔〕2号),要求各地加快农村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设,采取政府补贴的办法予以回收,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

二、市回收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大力实施“两区互动、强工兴城、科学发展、奋起赶超”发展战略,全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生产性废旧金属、生活性再生资源、报废汽车、废旧家电、废电子产品、废电池、废玻璃、废农用薄膜等等,均呈激剧增加态势。据不完全统计,年我市再生资源回收量约113万吨,年回收额79000万元,回收率约80%。目前,全市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回收企业、回收站点约1100家,从业人员2790人,但经营者绝大多数是个体工商户。近几年,星子县、德安县、湖口县、修水县、县、永修县、都昌县、瑞昌市、共青城及市在政府的支持下,先后建设了各种功能不一,规模大小不一的再生资源集散市场。欣嘉锐实业有限公司在湖口县投资5.6亿元,建设占地276亩的40万吨废钢专业分拣中心,一期已竣工投入使用,年销售额达5亿元。瑞昌市物华再生资源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经营废钢有色金属,年销售额近7亿元,目前正投资1.9亿元建设瑞昌市再生资源回收中心和省再生资源瑞昌集散交易中心。

虽然我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缺少行业发展的地方政策性规定,缺少相应的市场准入制度,致使当前我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无度。二是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入市门槛较低,无证经营及影响市容现象较为严重。三是多数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规模小,加工利用手段落后,资源浪费严重。

三、背景分析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同时明确“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同时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也大量增加,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日趋恶化,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现代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将是逐步缓解我国资源短缺状况的有效途径。

(二)建设湖生态经济区的迫切需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市委、市政府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日益重视,理顺了关系,明确了主体。作为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战场,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分和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要求,科学推进生态建设,保护好‘一湖清水’,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将有利于改善市乃至周边城市废旧品杂乱丢弃的局面,有利于保护环境,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

(三)行业自身发展提升的迫切需要。我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正处在发育成长初期。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规范的管理,整个行业呈现出无序、混乱的自发状态,不仅抑制了行业自身的发展提升,也有碍于生态人居环境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将它们纳入行业的规范管理轨道,就成为引导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效率的关键前提。

四、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总体要求,以“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为原则,以构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提高回收利用率为核心,以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节能减排为目标,转变再生资源回收发展方式,在规范整合和利用现有再生资源回收渠道的基础上,结合市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对回收体系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建设,形成以城市社区回收站点为基础,集散市场为核心,加工利用为目的,点面结合、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逐步提高集散加工能力,促进我市再生资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五、总体目标

以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节能减排为目标,通过试点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和再生利用循环体系,提高回收集散加工利用能力,促进再生资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回收企业和个人的从业资格培训体系,使城市90%以上的回收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90%的社区设立规范的回收站(点),90%以上的再生资源进入指定的集散市场进行规范化交易和集中处理;主要再生资源品种的回收率利用达到90%。争取在三年内,分阶段逐步建成较为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逐步提高再生资源回收率,实现再生资源回收的产业化。

六、项目实施主体与建设内容

(一)项目实施主体

以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项目建设的龙头企业带动,在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整合社会资源,按照国家标准要求,采用直营、合作、连锁等经营方式,做好以回收站点、集散市场、加工利用项目为重点内容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

(二)建设内容

1.建设区域性再生资源集散市场1个,县级再生资源集散市场4个。规划建设一个集分拣、加工、交易、仓储、物流于一体,由商品展示区、商品交易区、分拣加工区、仓储配送区、配套服务区、培训中心等“五区一中心”构成的区域性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在瑞昌、修水、永修、共青城等县(市)建设县级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各1个。

2.建设鄂湘皖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1个(包括废塑料处理区、废纸处理区、废电子电器处理区、报废汽车处理区、废有色金属处理区、废轮胎橡胶处理区、污水处理厂等)、湖口县金沙湾40万吨废钢专业性分拣中心1个、省再生资源瑞昌市分拣中心1个。

3.建设规范回收站点605个(其中回收站180个)。城区每1500-2000户居民设置一个固定回收站点,乡镇每2000-2500户居民设置1个回收站点。每个回收站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每个回收点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

4.规范流动收购车辆300辆。每个回收站配置1-2台,实行统一发放、统一规格、统一标识、统一编号的“四统一”管理模式。

5.建设再生资源电子商务信息化平台。开发信息化系统软件,建设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网络,实行分级管理,服务基地、分拣中心、集散市场和回收站点,实现再生资源信息资源共享。

6.建设再生资源教育培训中心1个。对社会从业人员进行再生资源知识培训及工作研讨,将打造成辐射鄂湘皖的区域性再生资源教育培训及研讨基地。

项目总投资:14.45亿元,由市再生资源总公司、市物资再生利用总公司、欣嘉锐实业有限公司、瑞昌市物华再生资源有限责任公司、黄浦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修水县兴达再生资源有限责任公司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项目承担企业按照规范建设。

(三)建设标准

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建设参照国家行业规范《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管理规范》、《再生资源专业分拣中心建设管理规范》及《再生资源区域性集散市场建设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

(四)建设进度

实施期限为-2014年,具体分为2个阶段。

第一阶段:年—2012年底在全市建设1个区域性再生资源集散市场、4个再生资源集散市场、405个回收站(点)、流动收购车辆300辆。

第二阶段:2013年-2014年建设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1个、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再生资源教育培训中心、200个回收站(点)。

(五)中央资金扶持安排

回收体系建设项目总投资14.45亿元(含信息化建设和人员培训费用),除申请中央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项目资金5000万元和市县财政配套的资金支持外,其余资金由项目企业通过自筹、招商引资、贷款等方式解决。另请安排50万元工作经费给市商管办,用于项目管理和评审验收外,下达资金安排计划时同时拨付启动资金,额度为该项目总额的50%,其余50%待项目建成后,由实施企业提出申请,并通过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组织的验收后拨付。

(六)可行性分析

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是由政府主导,企业市场化运作的一个综合项目,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1.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同时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也急剧增加,能源和资源瓶颈问题日益凸显,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现代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等方面愈加紧迫。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大力扶持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

2.经济和社会效益非常明显。通过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会显著增强项目承担单位和相关企业的实力。项目建成后,将会形成超过300万吨的物流,五十到六十亿的经营收入,并带来十亿左右的税收。通过规范化经营和管理,能增加2000个就业岗位,并彻底改善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

3.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能显著提升城市品位和改善县乡村环境,从源头上解决废旧物资污染环境和影响市容市貌等问题。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保护好“一湖清水”,提高环境承载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七、组织领导

成立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承担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商管办、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环保局、市建设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财政局、市工商局、市执法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供销社、市物资集团总公司等单位领导为成员,统一部署,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商管办,负责我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日常工作。

各县(市、区)政府是本辖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责任单位,由分管副县(区、市)长负责,要成立相应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领导和管理机构,主要职责和任务是:

1.负责本辖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规划与实施。

2.负责协调落实本辖区内居民小区提供回收站(点)需占用的场地。

3.负责组织本辖区公安、工商等有关执法职能部门对辖区内的废旧物资收购站(点)进行全面清理,确保本辖区无非法收购站点。

4.负责协调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项目建设企业与县区公安、工商、街道办事处及社区的关系,并及时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八、保障措施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工程建设涉及面广,属于公共服务基础项目,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既是一项得民心的实事工程,也是一项城市建设的形象工程。为加快推动全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的规范化、产业化发展,制定以下支持政策:

一是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合力推荐体系建设。市商管办负责会同规划等部门编制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搞好再生资源网点布局,制定和提出各回收站点的用地和建设的基本要求,培育再生资源回收龙头企业,督促指导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和交易市场建设,争取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的支持。按照有关规定负责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的备案登记和日常监管,督促回收企业做好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的运营管理。负责建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专题例会制度,及时沟通信息,通报工作情况。市发改委负责全市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管理工作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工作。市公安局负责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治安管理工作,严厉打击收赃、销赃、偷盗等违法犯罪活动;组织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回收网点的日常治安和消防检查,指导经营者建立健全治安、消防制度,配合有关部门取缔违法、违规经营摊点。市环保局负责对再生资源回收过程中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和环评工作。市建设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将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纳入城市规划和小区配套建设项目,在用地等方面予以支持。同时要依法查处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中违法违规建设的行为。市工商局按照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要求,加强对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的登记管理,严格把好市场准入关。申请设立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其场所及选址应当符合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其场地建设和设施配备应当符合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建设规范。市执法局负责对影响市容市貌的违法回收摊点、流动收购车及从业人员的清查管理,对未批准乱搭乱建、占道经营、脏乱扰民的摊点进行查处和清理。市财政局负责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扶持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税务部门按照现行的有关规定,确保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兑现。市供销社、市物资集团总公司配合商管等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做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积极引导所属回收企业纳入体系建设。

二是加强监管,规范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经营秩序。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大组织协调工作力度。要组织市商管办、公安局、工商局等职能部门成立联合执法队伍,对再生资源回收经营秩序进行联合整治,进一步规范我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经营秩序,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打下良好基础。通过检查整治,切实消除安全隐患,不断净化社会治安环境,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检查整治对象为我市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个体工商户、无照经营的再生资源收购站(点)。

按照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再生资源行业发展规划,严格网点设置标准,在充分规范整合和利用现有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的基础上,合理布局,规范建设好社区回收网点。对现有的证照齐全的回收站点进行整合、规范。符合标准条件的,可由承办企业以连锁、合作等形式吸收为社区回收网点。对无证或证照不全的回收站点,坚决取缔。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资金、土地、税收、交通等方面给予支持。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拨付1000万元的资金,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的方式,用于支持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配套建设,各县(市、区)也要对本辖区内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中的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给予一定数额的配套资金;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综合基地和集散交易市场的用地,要纳入城市规划并在用地上给予支持;对设立的社区回收站点,社区居委会及物业管理部门要在场地等方面积极给予支持和配合;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予以享受税费优惠;对用于城区内再生资源回收网络的运输车辆,给予享受城市环卫运输车辆的同等政策。

可再生资源的好处篇8

【摘要】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是促进循环经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培育创新消费方式和推动生产方式改善的有效抓手,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渠道,有利于深入推进环境治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归纳总结了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历程的基本现状,探究市场集中度、技术装备水平和政府监管的影响,进而提出通过完善补贴政策、产品政策和产学研联盟政策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创新思路。

【关键词】再生资源产业;影响因素;政策创新

通过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推动更多资源得到回收、处理、再利用,既能减少资源利用对环境污染造成的影响,也能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规模,进而促进环境治理水平的提高。

1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历史演进

建国初期,我国实施了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工作,可以看作是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雏形。“十五”、“十一五”期间,我国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再生资源回收的理念和做法不断深入人心。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既是相关政策措施推进的结果,也是各类再生资源产业园区集聚发展的成果,更是相关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实践,也体现了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与网络的不断完善。总的来看,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特色化和规范化发展阶段和21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

1.1萌芽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是以供销社和物资中心为核心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推动产业发展阶段。1973年6月,国务院批准商务部《关于废旧物资回收情况和意见的报告》,提出供销社要发挥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积极作用。1975年2月,中共中央批准《1975年国民经济计划的通知》中提出,现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已经成立,对加强农村商业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标志着我国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工作逐步形成供销社和物资部门两大系统垄断经营的格局,成为当时较为完善的废旧物资回收系统,为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1年,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将商业部、粮食部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合并,组建了商业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相关事务也一并转入商务部运行。1987年,国家经委、财政部、商业部、国家物资局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开发利用再生资源若干问题的通知》,提出再生资源是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可以利用的各种废旧物资,同时提出要增设固定或流动收购网点,并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的要求,对相关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并提倡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1988年5月,总理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写下了“大力开发利用再生资源,变废为宝、支援建设”的题词,极大地鼓舞了供销社再生资源战线上的干部职工,再生资源行业得到快速发展。

1.2特色化和规范化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开始再生资源产业的特色化和规范化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资管理部门的撤销,很多地方的物资和供销社系统对废物回收利用的作用在下降,同时随着进城务工农民大量进入回收行业,以企业和工业园区为核心的、利益导向型的社会回收体系逐步发展壮大,并且初步形成了一些区域性的集散地和交易市场;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一些可以继续利用的废旧物品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再到农村的快速流通,实现了城市周边废物回收、加工、交易的发展链条;进口拆解废旧金属也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天津等沿海地区,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湖南、山东、河北也成为进口拆解废旧金属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特色化初步显现。

各类与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相关的法律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1992年,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成立,是由从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自愿组成的部级一级社团组织,在政府与协会会员之间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规范了会员行为和行业统计,促进了我国再生资源事业的快速发展。1991年12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将再生资源明确的内涵,进一步加强了非金属市场的管理,明确了回收企业在组织再生资源回收和利用中的主体作用,规定了再生资源企业的批发环节营业税、所得税、产品税和增值税可以实行优惠。1992年,商业部关于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工作的通知》的通知,要求供销社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要坚持为工农业生产、为人民生活服务的方向,强化服务和竞争意识,拓宽经营服务范围,根据本地区资源、市场供求,与工业生产部门搞好衔接,积极扩大再生资源回收。1995年颁布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涉及了实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提出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购买、使用再生产品和可重复利用产品,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及综合利用的奖励机制,产品和包装物的设计、制造,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清洁生产的规定。1996年,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资源综合利用目录》的通知,明确了企业在开采和冶炼过程中,利用废弃资源回收的各种产品,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废水(液)、废气、废旧物资和其他产品的综合利用。1998年又出_了《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与此同时,国家还根据不同种类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出台了有关单项资源综合利用的规章、政策或文件,如:1994年《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的通知》、1998年《煤矸石综合利用管理办法》、1999年《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政策要点》、2000年《资源综合利用电厂(机组)认定管理办法》等。

1.3快速发展阶段

21世纪进入再生资源产业快速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问题更加突出。为了促进经济与环境发展的“双赢”,我国提出了以循环经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快速发展。

总的来看,再生资源产业与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境污染防治等联系在了一起,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行业的监管,行业发展规划的完善等等都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再生资源产业政策体系。

2011年以后,关于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从法律体系聚焦到几个重点内容上来,第一是推进循环型生产方式的实现;第二是不断健全资源循环利用的回收处理体系;第三是在全社会推广绿色消费的模式,形成强大的舆论引导力量,第四是强化政策和技术方面的支撑,第五是以企业为重点开展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成为发展重点。特别是随着《2015年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15)》的相继实施,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重点进一步聚焦到企业、园区、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资源的无害化处理方面。

2制约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1市场集中度不高

当前,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主要依托于个体回收方式,规模较大的企业的回收能力和回收废旧物品的规模仍然较低,仅占回收总量的10%-20%,由于回收企业规模小,违法销赃、偷税漏税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同时行业不大、分散、综合能力较差的特点比较突出,各类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差,管理工作存在一定难度。

2.2技术装备和水平不先进

技术研发投入的不高,缺乏成规模和体系的工人业务知识培训,专业技术水平和回收处理能力仍然较低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分拣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一些个别的领军企业回收工艺较为先进,装备比较发达、部分应该有的环境保护设施较为完善,但是绝大多数的主体仍然设备简陋、技术相对落后。

2.3政府监管有待加强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渐进式开放成为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但由于目前行业整体的准入门槛较低,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没有任何要求,同时相关培训和配套制度还未建立,因此导致行业缺乏有效的规范化发展范式。不仅如此,从管理层面看,废弃物回收、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分别属于不同的部门,实行无缝对接的管理和支持政策,很难形成区域专业化和综合性的市场体系,导致相关政策执行不畅。

3促进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创新思路

3.1完善补贴政策

2012年以来,随着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文件的陆续出台,针对废电拆解基金补贴,针对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理的相关补贴,以及针对规划、目录、资质许可、基金补贴等方面的政策相继实施,特别是补贴标准的不断提高,促使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持续优化,行业整合能力持续提升,补贴资质稀缺性更加明显。针对再生资源行业的增值税调整或减免,极大地促进了企业对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积极性。因此,进一步加大行业细分和补贴力度,推动补贴流向从产业链中端向产业的前端和末端移动,部分补贴直接传导至上游的消费者端,将部分的补贴留在拆解企业,用于抵消规范拆解中心建设成本和上游上市的回收成本,可以激发消费者自发回收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促进回收利用企业的盈利能力。通过强化补贴政策,也可以大力促进再生资源回收从非正规渠道流向正规渠道,强化企业的渠道优势。

3.2完善产品政策

提高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水平,要积极做好重点品种的回收与利用。对于废钢铁、废有色金属等价值高的品种,要强化分类管理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强中介机构和平台建设;对于废玻璃、废弃节能灯、废旧塑料等相对价值不高、通过市场机制很难发挥作用的再生资源产品,要政府加大补贴扶持的力度,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落实生产者责任,强化企业对产品回收的主体性作用,不断扩大回收处理和利用率。

3.3完善产学研联盟政策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新形势下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依托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遵循“企业主体、市场需求导向,产业化为目标、产学研用相促进”的发展原则,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联盟的桥梁纽带和创新平台作用,有利于促进再生资源产业与环境治理技术的紧密结合与对接,推动科技创新能力和再生技术的加速提升,实现科技创新引领再生资源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水平迈进,推动企业向产业链共享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保士.我国再生资源(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现状、问题与建议[J].再生资源研究,2001(3):3036

[2]王国印.论循环经济的本质与政策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2(1):2638

[3]王培暄.论我国现阶段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政府调控措施[J].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13(8):137148

可再生资源的好处篇9

关键词:集中污水处理厂;再生;回用;技术;经济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受人们对再污水处理厂尾水再生认识程度的限制,再生水资源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再生水资源市场难以形成,其开发与利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再生水资源中蕴含的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缺乏有效的方法加以评价,并由此导致再生水回用项目缺少吸引资金的内在动力,最终影响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现。因此,对再生水资源经济价值的进行研究,建立合理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对保护水资源、促进再生水资源开发与利用不断深入、完善再生水水价体系及促进再生水资源市场形成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技术经济分析

1低水质回用

1.1混凝+沉淀+过滤+消毒

以污水厂二级出水为原水,以满足低水质回用途径为目标,国内应用的处理工艺有: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工艺、混凝/过滤/消毒工艺、微絮凝/滤布滤池/消毒工艺、混凝/气浮/纤维球过滤/消毒工艺等。这类工艺的处理成本都较低,出水水质均可满足低水质回用途径的水质要求,其中混凝/沉淀(澄清)/过滤/消毒是这类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艺成熟、出水水质稳定,能有效去除二级出水中尚存的胶体物质、部分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细菌,有资料表明该工艺对浊度的去除率为73%~88%,对SS的去除率为60%~70%,对色度的去除率为40%~60%,对BoD5的去除率为31%~77%,对CoD的去除率为25%~40%,对总磷的去除率为29%~90%,出水水质可以满足市政杂用、工业冷却水及景观用水水质标准,是目前我国中水回用工程中最常用的工艺。

混凝/沉淀(澄清)/过滤/消毒工艺的投资与处理费用较低,根据目前中水回用工程的实践,其单位水处理投资一般为800~1000元/m3,处理成本为0.5~0.8元/m3。

1.2曝气生物滤池

以城市污水为原水,以满足较低水质回用途径为目标,处理工艺以简约紧凑的曝气生物滤池为核心工艺。

曝气生物滤池的最大特点是集生物氧化和截留悬浮固体于一体,节省了后续二次沉淀池,具有投资少、运行费用低、占地面积小、处理效率高、出水水质好等优点。曝气生物滤池最初用于污水的三级处理,后发展成直接用于二级处理,目前曝气生物滤池已直接应用于城市污水的处理回用,且呈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如德国的HeRFoRD污水厂和大连马栏河污水处理厂均采用曝气生物滤池,其出水水质可达到生活杂用水标准,适用作绿化、工业冷却水及景观用水。

根据工程实践,该模式的单位水处理投资为1600~2000元/m3,处理成本为1.0~1.5元/m3。对于拟建的城市污水厂,D模式无疑是一种经济的污水处理与再生回用方式。

2较高水质回用

2.1膜生物反应器

以城市污水为原水,对其直接处理回用,以获得较高的回用水水质,代表性处理工艺为膜生物反应器。膜生物反应器具有许多常规工艺无法比拟的优势,有效克服了与污泥沉降性能有关的限制条件,并起到了取代二沉池的作用,同时还能达到澄清和除菌的目的,对主要污染物(如CoD)去除率>93%,出水悬浮物和浊度近于零,水质良好且稳定,优于生活杂用水水质,适用作工业冷却水及对回用水品质要求较高区域的生活杂用、景观用水。

膜生物反应器以其出水水质好、设备紧凑、占地面积小等优点在污水再生回用中愈来愈受到重视。不过,由于膜生物反应器能耗高、膜造价高且易污染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城市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及规模[11~14],大部分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的膜生物反应器处理能力≤3785m3/d。

目前,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的投资为2000~3000元/m3,处理成本为1.7~2.3元/m3。Davis等认为随着膜组件费用的下降,采用膜生物反应器的污水处理厂规模不久可达到5×104m3/d。目前,我国尚无大规模采用膜生物反应器的污水处理厂。

2.2连续式微滤+消毒

以二级出水为原水,以满足较高水质回用途径为目标,其处理工艺以对悬浮固体、细菌等去除率高的膜技术为核心,连续式微滤(CmF)+o3消毒工艺是这类处理工艺中较典型的一种。与传统工艺相比,CmF工艺在去除SS、浊度以及卫生学指标方面表现得更为卓越,辅以臭氧脱色,可以获得较高品质的回用水,出水中的SS与细菌几乎为零,适合对中水的部分水质指标(色度、嗅味、pH、大肠杆菌等)要求高的居住区生活杂用。

该工艺的投资与处理成本高于传统“老三段”工艺,单位水处理投资为2000~3000元/m3,处理成本为1.0~2.0元/m3。国内采用CmF+o3消毒工艺的还很少,天津纪庄子中水回用工程(5×104m3/d)中采用CmF+o3工艺的处理规模为2×104m3/d,供居住区回用。

3高水质回用

3.1连续式微滤+反渗透+消毒

以二级出水为原水,以满足高水质回用途径为目标,出水水质达到饮用水标准,甚至优于国家饮用水标准。该模式的处理工艺有:脱碳预处理/石灰澄清/碳酸化/过滤/反渗透(Ro)/后续除二氧化碳/消毒、石灰再碳酸化处理/粒状活性炭吸附/消毒、微滤(CmF)/反渗透(Ro)等。其中,CmF+Ro工艺以其处理工艺简单、出水水质稳定、优良而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去除盐分的同时还去除了水中所有的细菌、病毒、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出水水质优于饮用水标准,可广泛应用于工业纯水、锅炉补水、居住区杂用、工业冷却水、景观用水及一切除饮用以外的用水,极大地拓宽了回用水的使用范围。

此模式的投资与处理成本是非常昂贵的,单位水处理投资为2700~3700元/m3,处理成本为2.7~3.2元/m3。由于处理成本较高,CmF+Ro工艺在国内的应用还很少,天津开发区的新水源一厂是国内首家采用该工艺的水厂。

4生活杂用、环境用水(小区中水回用)

是小区污水再生回用方式,也是就地收集回用的形式,污水处理中小区的概念泛指居民住宅区、疗养院、商业中心、机关学校等由一种功能或多种功能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区域,原水为生活污水,处理规模<4000m3/d。我国小区污水再生回用模式尚处于探索与试验阶段,目前有应用的主要是以生物接触氧化法、生物转盘、氧化沟、SBR、曝气生物滤池等为核心处理单元的系列工艺以及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成本为0.8~2.9元/m3。

考虑到居民使用中水的卫生健康、心理接受程度,以及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对回用水水质要求的提高,工艺紧凑、能大幅去除有机污染物和细菌及病毒、出水水质好的膜生物反应器,将在小区污水再生回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5生活杂用(楼宇中水回用)

生活杂用多数指是楼宇中水回用模式,指一栋或几栋建筑物内的污水再生回用形式,原水一般是优质杂排水、杂排水和生活污水,回用途径主要是冲厕、清扫、绿化、冷却水等,处理工艺主要有直接过滤和以生物接触氧化法、生物转盘、曝气生物滤池等为核心处理单元的系列工艺以及膜生物反应器等,处理成本为0.5~1.7元/m3。目前,国内楼宇中水回用的工程实例较多,多数缺水城市的商业、宾馆水价>2元/m3,一些城市已达到3~6元/m3,对于尚未纳入城市中水系统的大型商场、宾馆、饭店等采用G模式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结语

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与再生水厂的一次性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对我国而言,无法在短期内建设足够的城市污水厂与再生水厂来减少污水排放量与增加回用水量。而且,以回用为目标的污水处理规模未必越大越经济,小规模的污水处理与回用系统由于输水距离短,具有一次性投资少、建设周期短与见效快等优点,已得到广泛的关注,小区中水回用与楼宇中水回用是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回用的必要补充,在我国的城市中水回用中将长期地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传义,王丽萍.徐州荆马河污水处理厂a~2/o工艺调试运行[J].西南给排水.2005(06)

可再生资源的好处篇10

关键词:再生水现状问题建议

abstract:thispaperintroducesthepresentsituationofthedevelopmentoftherecyclingofwastewaterinChina,onthebasisofanalysisofoursewagereuseprocessindustrymarket,constructionandrelatedpolicylawsandregulations,andtheproblemsinourcountrytherecycledwaterdevelopmentindustryandthemarketwasputforward.

Keywords:renewablewaterstatusquo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tU9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四分之一,居世界110位,属世界13个人均水资源贫水国之一。而且,据监测数据表明,我国的地表水、地下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1,2]。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而且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严重威胁着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了解决现代城市缺水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早已把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开辟为新水源,并把城市污水再生回用作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措施。

我国北部和西部地区严重缺水,污水再生利用具有重要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意义,本文介绍了我国再生水发展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污水再生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再生水发展提出建议。

1我国再生水利用现状

1.1我国再生水利用发展历程

我国污水回用研究和实践整体上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许多北方城市频频出现水危机,污水再生利用的相关研究和技术才真正得到广泛关注。作为再生水起步阶段和引导阶段,主要开展了水污染方式及城市污水资源化技术、污水处理与水工业关键技术研究等,重大实践项目主要有北京市环保研究所中水试点工程以及北京市为首的一批建筑中水工程[3]。十五、十一五期间,再生水发展较快,主要进行了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与示范研究,建设了集中再生水利用工程,并陆续将再生水纳入城市规划。目前正处于“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国家和地方都开展了相关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4]。一些城市和地区正在全面规划和实施污水再生利用工程,有的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效。例如,北京、天津、大连、青岛、西安等地积极开展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并将其用于城市杂用、景观用水和工业用水等,同时在制定地方污水再生利用规划和管理措施、发展再生水用户等方面积累了较好的经验,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相关技术标准不断完善,2002年以来,国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标准(一个分类六个标准)[5],为再生水的安全利用提供了可依据的准则;以及《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建筑中水设计规范》等技术规范,规范了污水再生利用设计工作,也为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建设、运行提供了依据。

1.2我国污水再生利用技术发展现状

从污水再生利用的工艺发展来看,近20年来,由于再生水需求的持续增加,再生水处理工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除了传统老三段工艺外,出现了多种处理工艺和单元。

目前,除直接使用污水灌溉外,最简单的再生处理工艺是经过一级处理后的水用于农业或者其他用途,最为常用的再生水工艺是城市污水经过处理后进行混凝、沉淀、过滤及消毒,出水可用于环境景观、市政杂用和部分工业用水。目前较为先进的再生水处理工艺常以膜法为核心处理工艺,如污水处理出水+混凝+沉淀+微滤(超滤)+反渗透+消毒,此种工艺出水水质稳定,增强了再生水使用安全性,目前在北京、天津都有较大规模的使用;另外,目前在正处于研究示范阶段的“污水处理出水+混凝+沉淀+过滤+活性炭吸附+反渗透+消毒”工艺出水水质可以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饮用水水质要求。此外,臭氧技术具有脱色、除臭、消毒和去除微量有毒有机物等特点,目前已经在北京和天津的再生水厂广泛使用。

1.3我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量与利用率现状

在水资源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用水需求时,污水再生利用的重要性没有得到体现,城市规划和投资计划都没有考虑污水再生利用。当水资源日益短缺,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时,污水再生利用逐渐受到重视,但总体分体,我国的再生水利用程度不高,利用率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但发展潜力很大。

对比分析了北京市区和天津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情况可知,京津城区再生水利用量和利用量相差很大;天津虽然再生水利用起步早于北京,但发展速度较慢,再生水利用量和利用率都很低。同时京津再生水用水结构也存在明显差异。北京再生水工业和景观用水占到90%以上,天津自供水以来以城市杂用为主。自2009年底增加了电厂大用户,再生水用水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工业用户用水比例占到50%以上;相对于北京再生水工业和景观用水占主导地位的情况[6],天津再生水还未得到充分利用。

2我国污水再生利用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再生水的回用虽然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污水回用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不足。究其原因,再生水市场化水平不高、基础建设落后、相关政策法规缺位是我国当前再生水利用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和再生利用认识不足,配套法规不健全,缺乏鼓励污水再生的政策

有些地区没有把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工作摆在重在的位置,特别是一些水资源目前比较丰富的地区,没有充分重视节水问题。缺水的城市和地区需要节水,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城市和地区同样需要节水,也要重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现在很多城市在解决缺水问题时,往往采用开发新水源、跨流域调水和开采地下水等传统的方式,对污水再生利用作为城市补充水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外,我国关于再生水的政策和法律并不完善,缺乏促进污水再生利用的鼓励政策和必要的惩罚手段,导致的结果一方面是城市用水紧张,另一方面城市杂用、景观用水和工业用水仍在大量使用优质水资源。

2.2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污水再生利用缺乏必要的市场环境

目前的水价调整是以补偿供水运营成本,减少财政补贴为目的,没有体现水作为稀缺资的价值。水价形成没有充分起到对水资源供需关系的调控作用,城市供水水价、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收费之间尚未形成合理的比价关系,尚未形成有效的污水再生利用激励机制。污水处理收费标准不高收费率低,不足以补偿污水处理设施的投资和运营成本,更谈不上落实污水再生利用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资金。确定一个合理的再生水水价,是促进污水再生利用的重要前提,使再生水和优质水资源水价保持合理的差距以达到一定的平衡。我

2.3配套设施建设难以及时跟上,污水再生利用缺乏必要的条件

再生水利用管网设施的建设是推广利用再生水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网设施不配套,成为影响再生水推广利用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一方面,随着部分城市水价的逐步提高,再生水潜在用户增加很快,但再生水管线不到位,用户无法使用再生水,造成用户虽迫切需求,供水企业无法供水。另一方面,由于用户不足或者管网建设不完善,再生水单位不能满负荷运行,很难收回成本,处于亏损状态。比如北京较早的方庄再生水厂,酒仙桥再生水厂等;天津纪庄子再生水厂自2002年底运行自今供水只有处理能力的50%,由于用户和管网建设的问题,咸阳路、北辰再生水厂没有正式供水。

2.4出水水质稳定性和可靠性难以持续保证

再生水供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用水和部分再生水用户分时段用水的特点,因此再生水生产运行需及时调节,以保证水厂正常运行和用户用水;同时受上游水源易出现水质波动的影响,再生水水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较难以持续保持,这样再生水供水服务受到影响,同时影响用户使用再生水的积极性,从而导致用户流失。

2.5宣传力度不足,公众的污水资源化意识有待加强。

再生水利用能否得到推广,关键在于用户能否从心理上接收,能否信任再生水水质和供水可靠性,政府决策部门是否认识到再生水利用的内在效益与外部效益。受传统观念影响,加之对污水再生利用的宣传不够,公众对再生水的认识和接受程度还比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污水的再生利用工作的推进。需要加强宣传,“承认水的重要性,承认水的稀缺性,承认水的公众性”,建立流域范围内水资源统一综合管理。

2.6缺乏系统的风险管理措施

从再生水的源水水质、生产、输送、到终端用户等多个层面形成一个详细完善的再生水安全利用风险管理体系,对于降低再生水使用的风险扩大再生水利用非常必要。如为了防止再生水的误用,再生水利用设备如管道、阀门和消防栓等应做标记或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再生水和饮用水,然而目前的再生水利用设备很少有警告标志。在再生水喷洒灌溉的草坪或公园经常有宠物狗饮用再生水,有些人用再生水洗脸,玩耍、甚至饮用再生水,应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再生水利用场地公众和放牧牲畜接触再生水的可能性,以有效减缓再生水利用的风险。

3我国污水再生利用产业和市场的建议

3.1建立完善的再生水利用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体系

我国污水再生利用发展仅仅20多年,相关的法规、政策和标准并不完善,尤其缺少富有成效的激励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惩罚手段。因此需要加强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法规和技术规范的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针对污水再生利用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投资、收费、监督、管理等制定相关的规范、强制性措施和规章制度,采取行之有效的鼓励政策和行政管理手段,促进工业生产部门、市政用水和农业等部门积极使用再生水,并确保在一些必要情况下优先使用再生水。同时,要重视和强调城市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技术、质量标准和策略的匹配,逐步建立良好实效性、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技术政策和标准规范体系,以保障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必要技术基础和工程技术决策质量。

3.2建立再生水利用的技术研究与安全保障体系

实施污水资源化,将城市污水处理的战略目标由传统意义上的“污水处理、达标排放”转变为以提高水的综合利用率为核心的“水的循环再用”,相应地要调整污水处理技术路线。在大力推广污水再生利用的同时,必须重视和加强新工艺、新流程、新技术和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也要特别注重加强水质监测、设施维护和各种回用途径的风险控制,建立应急预案,保障供水安全。

3.3加强污水处理与再生水生产的协调

城市污水处理是污水再生利用的重要前提,但是我国大多数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目标、工艺选择与厂址选择往往没有考虑污水的大规模再生利用,对再生水的生产和水质构成了不利影响。例如,二级处理中没有除磷脱氮功能,对后续再生水处理造成较大负担;或者污水处理厂在城市区域的下游,污水收集与输送管网较长,造成长距离输送,而处理后的再生水需要重新铺设管网输送至利用地,造成处理与输运成本增加。另外,目前我国的污水管网建设和管理滞后于城市发展,不能完全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造成了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增加,从而影响再生水厂的水质稳定性。因此,今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要确定合理的规划布局、规模和工艺,既要满足区域水污染控制要求与排放标准,同时与城市污水再生利用需求与水质要求密切协同,做到技术、经济可行,两者相互促进发展。

3.4加强再生水利用的综合规划与实施

在确定城市用水策略时,首先应该立足于本地自由水源,最大限度地实现水的再生与循环利用,提高城市综合用水效率,藉此增加可用水量,满足城市的用水需求。在制定城市水资源发展规划时,要明确污水再生利用是城市水资源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再生水设施建设是供水能力建设的有机组成。要根据城市可用水源的特点和具体需要优化配置各类水资源,在综合平衡、科学论证基础上,统筹安排确定再生水利用设施的位置、作用,在及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经济合理的再生水供给规模。

3.5积极吸引多元化投资主体,充分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污水再生利用

在城市污水和资源化的管理方面,政府有指导的义务和职能。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作,只靠政府行为,没有市场推动,必然动力不足;单靠市场推动,没有政府引导,也必然难见成效。因此有必要充分考虑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作的特点。既要靠市场推动,也要加强政府行为。今后城市污水和再生利用工程项目的建设,应积极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投融资方式和运营管理模式,鼓励并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和境外资金参与城市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设施和建设,有必要通过政策引导、法律约束,促进污水处理及资源的市场化,把行业利润推向市场,形成健康市场化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黎松强,涂常青.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5

[2]江曙光.中国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7):313~315

[3]我国污水再生利用发展情况简介[J],给水排水动态,2008,(01):38~39

[4]我国污水回用事业发展的三个阶段[J],建设科技,2002,(01):45

[5]《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系列标准实施指南》编写组.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系列标准实施指南[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