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4:55

民族舞蹈文化研究篇1

【关键词】研究;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J7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71-01

一、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概念与源流

民间民族舞蹈大多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结合当地的民族特色、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特征,通过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起初,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众多舞蹈形式的一种,各族人民将其用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丰富娱乐自己的日常生活。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特点、文化色彩、风俗习惯,所以每个民族呈现出来的舞蹈风采各异。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这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也进入了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后期,随着我国与国际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很多外来文化渐渐进入我国,其中包含国外的各种形式的舞蹈,这给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

二、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规律探析

民族民间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和表现方式,它深刻地融入了我国人民群众的信念和理想,同时也承载了我国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民间舞蹈在被传承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现风格,呈现出传承性、群众性、民族性、娱乐性的特征。

(一)人民群众是舞蹈文化传承的主体。文化的创造者和文化的传播者,都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善于在生活中,在劳动中发掘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闪光点,并对其不断地改良创新,这就表明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聪明才智是强大且丰富的,我们必须要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为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带来最有力的保障。

(二)社会人文环境对舞蹈文化的影响。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如今的社会主义社会,每一次改革都会随之带来无数次思想、制度、社会风俗的变更,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都会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带来深刻的影响。

(三)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中遇到的问题。如前文所说,随着我国与国际的交流越来越多,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渐渐就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例如被异化或者是被媚俗化,所以这就需要广大民众在传承舞蹈文化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对外来文化一味地以乐观接受的态度去面对,并将其融入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中,应适当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始终以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点出现在大的面前。

三、传承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对策建议

(一)在传承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行业也充满了生机,各种资源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交通设施进一步得到了改善,很多旅客都在这种民族气息比较浓厚的地方观赏到了民族民间舞蹈,领会到了民族舞蹈的魅力,这使得民族舞蹈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承,让民间舞蹈得到注入新的血液的机会。

(二)在保护中发展。对于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来说,首先要对其形成保护,之后才能谈得上传承和发展,只有保护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使得民间舞蹈文化能够延续下来,然后才能对其进一步发展和创新。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相关的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增强人们对于民间舞蹈文化的了解、热爱、传承以及发展,从而在对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进程中实现其进一步的发展。

(三)在交融中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每个国家之间都在互相学习借鉴各个国家一些优秀的文化元素,将其利用起来对自己国家的文化进行创新发展。我们应注意,借鉴外来文化来丰富我国文化内涵固然是积极的事情,但是我们应控制好借鉴的内容和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出现优秀传统文化被外化、媚俗化等现象;除了国家文化相互交流之外,我国各个民族之间的传统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在各个民族的舞蹈文化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实现共同的发展。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我国各个民族随着时代的发展所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文化,它丰富着我国民族文化的内涵,是我国人民的伟大杰作,同时也在历史进程中给予广大民众深厚的鼓舞力量,因此,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传承以及发展创新都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冯玲玲.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其发展趋势探究[J].黄河之声,2015,(6):117.

[2]刘荔.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J].才智,2014,(21):276.

[3]卢萍.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艺术科技,2014,(9):99-100.

[4]马甜甜.浅析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11):72.

民族舞蹈文化研究篇2

随着经济水平的飞速发挥在那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经济多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时展的产物。就文化多元化的概念而言,目前学术界还没形成统一的定义,但但是文化多元化理论的提出带来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多元化文化理论认为,一个有多个民族形成的国家,它里面的每一个民族都拥有保持并且传承和发扬该民族文化的权利和义务,但同时,各个民族都应该融入到该国家的共享文化。受多元文化的影响,民族舞蹈的交流和融合为民族舞蹈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民族文化的多元化为文化多元化提供了基础,民族舞蹈的多元化也为舞蹈艺术顽强的生命力提供了支撑。另一方面,国家质检文化的交流更加多元化,为民族舞蹈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途径。当然,在民族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对于民族舞蹈自身的要求也相应增加了,舞蹈的可理解性以及美观等方面遇到了更多的挑战。本文将对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民族舞蹈教学的遇到的问题以及发展策略进行分析,希望为民族舞蹈教学在多元化背景下及时进行调整,获得更好地成果提供参考依据。

2.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我国民族舞蹈教学的困境

在多远文化背景下的民族舞蹈教学也存在很多难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民族舞蹈教学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

中国的民族舞蹈历史由来已久,但是教育部门对于民族舞蹈教学的重视不够,广大人民对于民族舞蹈的认识不足,加之素质教育在中国兴起较晚,很多家长和老师一味重视文化课而将舞蹈教学当做是孩子增加一门技能的存在,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相应的教学都是通过言传身教,缺少专业的理论课程的学习,甚至很多情况下,教学只是通过舞蹈步伐的学习,过分将目光投入到基本功的练习,在民族舞蹈教学中对于理论课程体系的建立十分缺少关注。一些艺术高校对于民族舞蹈的理论体系建立也起步很晚,相关教学体系不够完善,教学理论和指导思想还不够成熟。总而言之,目前我国的民族舞蹈教学的理论体系建立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2.2缺少高素质教学人才

另外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就是专业的高素质民族舞蹈教学人才的匮乏。正因为我国的民族舞蹈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加上很多民族由于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在舞蹈的传承上大多是言传身教,而每一代人对于舞蹈的理解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再者有些民族语言与普通话沟通困难,种种障碍使得一些民族的舞蹈的教学人才更加匮乏,尤其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2.3民族舞蹈教学方式落后

目前我国民族舞蹈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我国民族众多,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文化,在该民族的舞蹈学习中,一味地通过步伐的训练是难以获得对于民族舞蹈学习的理解的。就像传统的文化课学习时,老师一味满堂灌,而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无疑令人痛心。民族舞蹈教学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面临的市场竞争力逐渐增加,所以民族舞蹈教学需要创新自身的教学方式,使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下立于不败之地。

3.提高民族武大教学水平的策略

针对以上民族舞蹈教学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存在的问题,应该如何进行改变提高自己的文化竞争力呢?针对性地提出以下措施:

3.1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

首先对于民族舞蹈文化教学必须要完善自身的教学理论体系,确认教育的中心思想和指导纲要,以方便规范各位教学老师以及教育部门的实施行为。之后,对于每一种民族舞蹈的教学都要有对于学生的理论教学的要求细则,关于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以及相关参考书籍的选取都要有指引,让学生们有据可查,同时明确指出每节课后需要学生们达到的基本要求以及更高要去,以便教学老师进行实施。

3.2培养优秀的民族舞蹈专业人才

教师是传道受业解惑者,对于民族舞蹈的教学亦是如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舞蹈面临着比以往还要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要想让国家各个民族的舞蹈能够获得传承和发扬而不是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就要对民族舞蹈教学人才进行强化培养。一是吸引民族舞蹈专业人才进行舞蹈教学,二则对于教学人才要加强自身素质修养,积极参加文化交流,取各家所长,用于本民族舞蹈的教学,争取机会进入高等院校或者国外先进的民族舞蹈培训院校进行进修学习,将自身民族舞蹈带出去,并在沟通交流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民族舞蹈,对其进行创造,使之更具有国际化又不失民族特色。

3.3创新教学模式,使民族舞蹈教学重现生机

针对传统的民族舞蹈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需要创新教学模式,首先可以是加强舞蹈和音乐的结合,在舞蹈教学的时候配合音乐进行补发训练,并鼓励学生创新配合的音乐,自主选择音乐进行训练。再则民族舞蹈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民族文化进行阐释,使学生理解民族舞蹈的起源、发展,该民族的风土人情,让他们获得该民族的文化理解和文化认同感。此外,民族舞蹈教学的老师还可以在教学模式上参考探究式合作学习模式,不仅仅是一对多的教学,还可以是小组的合作式学习,激励学生自主进行民族舞蹈的学习,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得民族舞蹈重现生机。

民族舞蹈文化研究篇3

云南民族传统歌舞乐是中国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此领域的研究,在近年陆续有研究成果问世。其中一部分是以舞蹈为论域,从历史、文化、创作、传承与保护等角度对云南民族舞蹈进行的研究。较有代表性的专著有《云南民族舞蹈史》(石裕祖2006)、《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发展论纲》(石裕祖主编2010)、《舞蹈文化论》(曾金华2010)、《云南民族舞蹈研究》(陈申2010)等。另一部分是以音乐为主题,其中虽涉及歌舞乐,但仍以音乐的分析、民族歌舞创作和舞台实践、民族乐器的描述等为研究的主要目标,如较有代表性的《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张兴荣2006)、《云南民族音乐散论》(钱康宁2006)、《云南民族乐器图录》(吴学源2009)等。还有一类是从人类学、文化学的学术视野,对云南民族歌舞乐进行的研究,如《云南民族音乐论》(周凯模2000)、《文化记忆与歌舞乐韵》(申波2011)、《一维两阈———布朗族音乐文化志》(杨民康2012)、《拉祜族葫芦笙舞的实地考察》(黄凌飞2013)等。论文方面,较多发表在各类刊物中,以音乐、舞蹈分类的学科意识对云南民族舞蹈、歌舞形态、表演创作等方面的一般性研究最为普遍,在一部分文章中文化视野和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等概念开始凸显。以上研究中,从云南民族舞蹈史学的角度切入的研究主要是《云南民族舞蹈史》,该著在历史线条的贯穿下,采用了一种近似民族学研究的方法试图勾勒一幅云南民族舞蹈发展历史的轨迹和风貌。《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发展论纲》以论文集的方式,收录26篇文章,内容涉及云南彝、纳西、白、傈僳、佤、景颇、傣、藏等民族的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试图提出“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的开发思路,实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可持续发展。”[2](p12)《舞蹈文化论》是一部文论集,收录作者各种文章,按性质、体裁、形式分类的方法,大体分为:文学台本与演出串词、学术论文与舞蹈评述、调查报告及诗词随笔三个部分,从文化的视角对云南民族舞蹈的特征、表演、创作等做了论述。《云南民族舞蹈研究》主要运用艺术符号学原理,采用部分史料对云南民族舞蹈的形态、情感、仪礼以及审美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云南民族音乐散论》、《云南民族乐器图录》是从歌、舞、乐的不同角度,对云南各民族的音乐形态、乐器及创作演出做了描述和分析。《云南民族音乐论》是作者经过长期的田野考察,对云南各民族所创造出的内容丰富、色彩各异的音乐文化类型以及这些音乐文化类型在相关民族中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做了一定程度的论述,其中对云南民族歌舞乐的“乐”文化特征做了不同以往的阐释。《文化记忆与歌舞乐韵》虽是以正在消失的文明———云南古戏台为焦点,但对云南民族乐舞民俗的文化生态以及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可持续发展做了文化学意义的研究。《一维两阈———布朗族音乐文化志》是目前国内第一部用民族志方式对云南特有族群的音乐进行研究和撰写的著述,作者用“一维两阈”的架构,对布朗族人生仪礼与社会、宗教礼仪、人生仪礼及个体性音乐活动、群体歌舞等内容做了音乐人类学意义的研究。《拉祜族葫芦笙舞的实地考察》是作者通过对滇西南古老的山地民族———拉祜族葫芦笙舞的田野考察,试图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对这一与西方音乐体系的“听觉艺术”截然不同的一种带有明显东方身—声—意三位合一艺术特点的“体化实践”做出新的理论阐释。在课题项目领域,2007年艺术学项目“彝族哈尼族(坻施洛孟)大型原生态歌舞乐套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模式研究”项目,是对红河地区部分彝族哈尼族的歌舞乐套曲进行的专题研究;2010青年项目“云南省石屏彝族花腰歌舞音乐及其文化形态研究”,以“音乐”为立足点,对其音乐形态、文化形态进行了一定的探析,此两项均属于区域性的音乐歌舞研究。2008年艺术学项目“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研究”,研究成果为探索现代社会变迁中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的论文集。2012年艺术学西部项目“云南15个特有民族舞蹈生态研究”,以“舞蹈”为核心,以生态为论域,拟进行学科交叉的学术研究,此两项均为民族舞蹈学的专项研究。对以上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看到自进入21世纪,云南民族歌舞乐领域的研究尽管还是在音乐、舞蹈各自的学科立场进行,但在人文社会多学科研究的影响下,云南民族艺术的研究已逐渐成长。如音乐学、舞蹈学等,不但完成了大量基础资料的积累和音乐形态结构、舞蹈形态的研究工作,同时开始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本土的传统艺术,研究文本也越来越呈现出对多学科理论的应用和以多维视角进行研究的特征。对于云南诸多的无文字民族来讲,文化的记忆及表达多是以肢体和声音为主的,这是本土文化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至今仍然以极其鲜活,充满生命力的态势存在着。传统乐舞是本族人对生活与文化意识的表达,在造就了民族的性格与文化的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其生存的环境和对信仰的恪守。这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艺术事象,需要我们用文化整体角度和东方文化的维度,将其置于特定场域和时空的文化之网上进行研究,这为中国民族本土艺术未来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认知范式和新的可能性。

二、云南民族传统乐舞研究学术视野的转换

伴随当代文明的高速发展,全球范围开始重新关注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统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近十余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不断来到云南进行民族文化的交流、考察等活动,为民族文化生态及人文资源的抢救、传承、保护和开发提供帮助,意在使数千年来存活于云南具有独特生命内质与活力的民族传统艺术能够应对强势文化的侵扰。近年,随着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等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的渗透,对民族传统歌舞艺术的研究发生了新的变化。如即将在中国上海举行的2013年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第42届年会,专门设定了“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的呈现和再现”、“音乐和舞蹈传统的传播方式之间的互动、综合或是冲突”、“仪式、宗教及其表演艺术(音乐、舞蹈与戏剧)”等议题,该主题强调“再现民族音乐学与民族舞蹈学中文化实践的历史维度,以及研究者参与民族志历史书写的不同方式,意在探讨历史在传递和影响文化实践中所起的作用并开启一条研究者为现实目的而运用历史资源的路径。”①。这一研究取向表现出当民族传统艺术成为民族志书写主题时,音乐舞蹈可以以不同方式给我们的研究传递信息,并以新的意义建立起当代的实践。此会议同时期望在音乐舞蹈学院和表演艺术学校中所形成的现代标准化实践也纳入批判性和比较性讨论的范围,请与会者提供重构民族传统歌舞艺术个案研究的论文。在对云南民族歌舞乐长期的田野考察中可以发现,云南民族传统乐舞作为内心体验外化的一种方式,拥有独特的文化形态和信仰系统。时至今日,各族群的信仰观念、时空观念、内部社会秩序等文化记忆依然在以身—声—意为主体行动的乐舞中保留得最鲜明、最完整。传统乐舞在“体化实践”传承过程中,在约定俗成的人文环境中,在观念的不断演进中,依然是一种具有完整的庞大系统和鲜明的艺术个性的文化体系,在身体、声音方面形成了完整的意义系统。而云南民族歌舞乐的身体意向性,以及群体舞蹈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意向性的沟通和互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中国文化图景,这种东方身体运动的文化价值和意义需要我们在人类所处的后现代境遇中重新认识和挖掘,将民族传统歌舞乐作为构建文化的一种环境或场域,寻找新的研究命题,这是云南民族传统乐舞未来重要的研究领域。作为一种生活实践,传统乐舞充满着远古生态的智慧,至今在各族心中仍具有情感联通的功能与意义,仍然存在于这方水土之中。在具有民族性、地缘性和血缘性这个文化生态系统里,各族群历史、语言、、文化心理和传统艺术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极为活跃,渗透在乐舞中的文化基因至今仍然作为一种历史精魂贯通于日常生活中,并不断按照自身的传统习惯和族群信仰来维护和创造新的艺术语言,其主要功能是“使人们在自己的文化体验框架内,进入到共享的体验中”[3(]p40)。如何从云南民族传统乐舞厚重的文明底蕴中,吸取文化的精神、思想以及思维方式,做出当代意义的文化阐释,并以新的意义建立起当代的实践,给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来建设发展的中国艺术教育体系提供一种中国精神和中国经验,这是云南民族传统乐舞未来研究中重要的学术使命。当今艺术人类学的学术视野,使人们的研究视角在观念、思维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发生的“艺术行为”和由此蕴含于其中的“意义系统”成为研究者的重要论域。当代法国现象学家梅洛-庞蒂(1908-1961)将体验视为一个境域,他认为身体和世界应该是弥漫式的相互涵融,这是梅洛-庞蒂通过对身体和世界的阐释所要呈现的一个核心思想。关于“身体现象”如何显现意义系统以及身体如何在意识中得到构成、不同文化中的身体体验、日常生活中的身体实践、身体的空间性等理论,在国内音乐、舞蹈学界的研究中一直是被忽略的。而“身体转向”是当今学术研究中的一个焦点论域,其特点之一在于从现象学的角度对身体所进行的研究。的确,“身体不仅仅是我们‘拥有’的物理实体,它也是一个行动系统,一种实践模式,并且在日常生活的互动中,身体的实际嵌入,是维持连贯的自我认同感的基本途径。”[4](p61-62)等理论视角,将为中国民族艺术的研究提供新的可能性。

三、结语

民族舞蹈文化研究篇4

关键词:民族舞现代舞化利弊解决对策

本文以下将民族舞蹈现代舞化的利与弊进行了分别探讨与阐述,并且针对民族舞蹈现代舞化的弊端问题而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从而有效推动民族舞蹈的发展与继承,进而继续弘扬我国民族舞蹈文化传统于世界。

一、浅谈民族舞蹈现代舞化的利

(一)有效突破民族舞蹈的形式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特点的国家,并且拥有着较多原生态民族舞蹈,国内不同民族均拥有自身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民族舞蹈,例如:目前典型的、特色的原生态民族舞蹈演员――杨丽萍通过自身演绎方法将云南印象展示于众人的面前,从而将我国的民族舞蹈文化弘扬于全世界,并且得到了很多国内外地区的认可与关注,其所演绎的原生态舞蹈大大震撼着众人们的心,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事物不需要突破而发展的,为了使得某一事物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则需要对其进步不断地突破与创新,从而使其走向更长远,当前,我国国内民族舞蹈也不例外,需要对其进行创新与改革,适当的添加其他民族特色舞蹈元素于其中,或者创新原生态民族舞蹈而突破其形式,从而推动其舞蹈发展,例如:《出走》(蒙古族舞蹈)这项舞蹈剧目就是根据音乐《天堂》而改编来的,是将蒙古族舞蹈语汇与现代舞语汇的相互结合而成的特色蒙古族民族舞蹈,并且获得中央电视台舞蹈大赛的认可与赞扬,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后的民族舞蹈不仅满足当前人们的审美观点,而且还有效突破了传统民族舞蹈的表演形式,从而有效推动了蒙古民族舞蹈的进一步发展。

(二)有效提高了感观效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对民族舞蹈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人们觉得现代舞化的演绎而更能够震撼自身精神与心灵,加上其新颖性以及创意性特点而更能够冲击人们的内心深处而引起共鸣,这是由于当前现代舞化的音乐方面得到了突破性的创新,并且其舞蹈表现形式也相应的添加不少特色元素在内,从而有效给人一种听觉上、视觉上的冲击感觉,例如:现代舞化舞蹈作品《出走》,该作品的音乐在原来的基础稍作了调整与创新,并且还将民族舞蹈语汇与现代舞语汇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从而有效地赢得了广大观众们的喜爱,进而使得该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起来。

(三)具有一定的时代效应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当然,舞蹈文化也是需要不断发展的,而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视觉感官等会随着上述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通过将民族舞蹈现代舞化,则有助于民族舞蹈进一步发展与保留,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族舞蹈语汇本质特点,但是其创新后的的民族舞蹈却得到了广大群众们的喜欢,进而有效推动了其进一步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将民族舞蹈现代舞化能够有效适应时代的进步,故民族舞蹈现代舞化具有一定的时代效应。

二、浅谈民族舞蹈现代舞化的弊端

(一)对舞蹈教学活动带来一定的影响

由于舞蹈教学活动是一种传承性较强的课程,学习者可以通过系统舞蹈教学而获得舞蹈专业技能,如果将民族舞蹈现代舞化,则在一定程度上给民族舞蹈教学带来影响,与此同时,教学教师还需要考虑到应用何种方式或者手段来进行有效教学,加上当前学生们对现代舞的学习兴趣愈来愈浓厚,因此,对舞蹈教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对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带来一定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气息较强的国家,加上少数民族热爱舞蹈而逐渐出现各种原生态舞蹈,但是这些原生态舞蹈的出现是因为国家近几年来对其的重视,如果没有国家的重视,则原生态的民族舞蹈形式将不会出现多样化、多元化。另外,原生态民族舞蹈没有任何“装饰”,并且没有改变民族舞蹈文化,因此,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如果对民族舞蹈进行现代舞化,那么将会面临着以下问题,即该民族舞蹈还具有传承必要性吗?该民族舞蹈还被称之为民族舞蹈吗?国内民族舞蹈研究还有意义吗?等,这些问题都是如今需要慎重考虑的,并且还需要及时探讨一些有效措施来进行解决,从而将现代舞化的民族舞文化有效传承下去,进而有效保障民族舞蹈原生态因素得以保留,进而有效保留我国民族舞蹈文化。

三、探讨民族舞蹈现代舞化弊端的有效解决途径以及建议

通过上文叙述了解得知,民族舞通过系统性教学体系则能够有效将其传授于学生们,但是随着近年来人们思想观念以及审美观念的变化,使得民族舞蹈逐渐呈现现代舞化,以至于造成民族舞蹈失去了其本质特点,但是,我们又不能放弃民族舞蹈的传承工作,因此,需要探讨有效解决对策以及途径来进行处理、解决。

首先,将原生态民族舞蹈教学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来进行传授于学生们,使得学生们拥有一定的民族舞基础理论认知水平;其次,将融合一定现代舞的民族舞作为另一个课程来进行传授于学生们,即作为选修课形式而使得学生们能够合理的对民族舞进行创新与改革,从而使得学生们能够不仅掌握了民族舞传统文化,而且还拥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而对民族舞进行适当创新,从而有效推动民族舞进一步发展而继续传承下去。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上将民族舞蹈现代舞化的利与弊分别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且针对民族舞蹈现代舞化的弊端问题而提出了若干解决途径以及建议,从而使得民族舞的原始特色得以继续保留与继承,并且使得舞蹈学习者能够拥有一定的民族舞蹈现代舞化的创新能力,进而使得他们能够适当、合理的改变民族舞蹈传统表演形式,而给众人带来唯美、震撼人心的现代舞化的民族舞蹈作品,继而有效进一步提高观众们的审美水平。另外,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叙述能够为相关研究学者以及舞蹈教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从而有效推动民族舞蹈进一步发展与继承。

参考文献:

[1]朱f,韩亚林.音乐对旅游地形象感知的影响研究――以歌曲为例[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

[2]许志刚.周部族在音乐与诗歌领域的贡献[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

[3]戚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舞蹈的重要意义――对云南艺术学院非遗进课堂活动有感[J].青春岁月,2011(12).

民族舞蹈文化研究篇5

    关键词: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民间舞教师;启发与帮助;原生态;基本途径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至人类社会的初 始阶段。它是人们表达情感、描摹生活、探讨人与自然关系地重要 工具和自发行为之一。中国彝族、藏族等的民间舞蹈文化,往往还 蕴涵着本民族的历史与传说,有着舞蹈艺术之外的,更加广阔的社 会价值和重要意义。而把民间舞作为课程搬到课堂,是在新中国成 立后,舞蹈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才逐渐出现的。所以,丰富驳杂的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既是民间舞教师最直接的教材,也是需要民间 舞教师进行不断研究、揣摩的素材。其丰富性决定了民间舞教师在 处理方法上的多样性、选择性和研究性。但首先可以断定,要成为 一名优秀的民间舞教师,科学地了解和研究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是广 大民间舞教师的必备环节之一. 

    一、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一)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内涵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是指中国各民族、各地域子文化系统中 存在的独立的舞蹈亚文化系统的总和。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内 涵,可以最简明地分为“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和“剧场民间舞 蹈文化”. 

    1.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 所谓“原生态”舞蹈,是古代各民族先民们“歌之不足,手 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产生的,是较少受到“现代化”侵入的具有 “文化源头”意义的民间舞蹈。自然性,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原生 态民间舞蹈文化,是剧场民间舞蹈文化的母体. 

    2.剧场民间舞蹈文化 剧场民间舞蹈文化,是以当今舞台上表演的由各专业艺术团 体创作和学院派训练体系下的剧场民间舞为核心的民间舞蹈文化内 容。它蕴涵的是舞蹈工作者对原生态民族舞蹈文化的审美情趣、专 业修改方法等等操作层面的文化元素。它是民间舞蹈教师研究中国 民间舞蹈文化的最直接和最初始的素材和层面. 

    (二)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表象与内核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可以从表象到内核地分割为外在的民间舞 蹈的动态呈现和民间舞艺术的民族文化内核. 

    1.民族民间舞的动态呈现 民族民间舞的动态呈现是风格化的,在各民族、各地域群众在 各自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民族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文化实体中 进行“舞蹈艺术的抽象”后逐渐形成,且较为稳定,并在民族文化 和民族识别上都具有一定的标志性意义,包括各民族民间舞蹈中特 有的表现形态和动作. 

    民间舞教师在动态呈现的民间舞中包括其基本动作以及道具运 用的熟练程度与艺术造诣,一则决定了民间舞教师个人在民间舞艺 术上的水平,再者也是考验民间舞教师是否能在不同民族的民间舞 风格课上正确、有效、创新性地想学生传授民间舞风格,胜任民间 舞专业教育的基础性指标之一. 

    2.民族民间文化内核 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内核就是各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民间舞 蹈文化,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民族民间文化在舞蹈艺 术领域内的一对一投射。舞蹈艺术将民族文化融于肢体动作、舞蹈 组合套路之中,进行集中的艺术化的体现。那么,反过来从文化的 高度考察民族民间舞这一子系统,对真正掌握民族民间舞风格,具 有提高精确性和灵活性的效用,这也是民间舞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 科研能力和基础. 

    二、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对民间舞教师的启示与帮助 民间舞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专家。除了 对民间舞蹈文化有理论上的认识之外,还要具有将民间舞蹈文化有 效运用于教学中的操作能力,以及因材(教材与人才)施教、在民间 舞蹈文化上不断创新的科研能力。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对民间舞教师 的启示与帮助,在上述能力的塑造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一)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的纯正风格 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的纯正性和鲜明的风格特性,是民间舞 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最丰富的源泉。民间舞教学,是以风格教学为最 核心、最根本方式的舞蹈艺术教育。风格,是民间舞教学中画龙点 睛的一笔。本民族艺术家之所以能担任该民族民间舞的风格教学, 是因为他们对该民族的原生态舞蹈文化具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与掌 握。而想从一个单纯教授技法与现成剧目的民间舞教师,成长为能 给予学生更丰富内容与风格塑造的大师,研究原生态民间舞蹈文 化,是重要的一环. 

    (二)剧场民间舞蹈文化带来的艺术门径 剧场民间舞蹈文化,是民间舞教师从学生阶段到教师阶段一直 没有脱离,接触最为频繁的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样式。它带来的严整 的舞蹈艺术套路、规范的舞蹈动作技法、更加典雅的审美情趣,都 是民间舞教师不可缺少的专业素质. 

    (三)民族民间文化内核是民间舞教师的“提高”教材 优秀的民间舞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的教育者。而只停留在民 间舞艺术一隅和一个层面的民间舞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具有 创新性的开拓型教师。对民族民间文化,包括民族历史、民族风 俗、民族文学、民族美术、民族哲学、民族生活状态等多方面的 了解与学习,可以帮助民间舞教师对民间舞艺术形成多角度、高 层面的考察心得与研究体系,进而指导民间舞教师的教学实际民 族民间舞蹈文化。三、民间舞教师掌握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基本途径 (一)实地采风:到“原生态”中去 实地采风,是直接获取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养分与艺术元素的最 根本途径。民间舞教师应该经常进行民族、地域间的实地采风,并 把原生态的范围从舞蹈艺术这一领域,扩充到民族文化这个更宽泛 的领域中去。建立最本真的第一手资料库。夯实自己的教学基础, 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内容体系提供可供提炼的大量民间舞蹈文 化素材. 

    (二)经典研究:把经典内化为能力 所谓经典研究,就是指对民间舞艺术走进剧场以来的经典剧目 进行充分的、以舞蹈艺术学和艺术教育学相结合的角度的学习与剖 析。民间舞教师对经典剧目的研究,应该在如下两个层面进行: 1.熟悉经典剧目的外显艺术元素 对剧目的动作编排、结构设计、组合和串联、角色设置等可 以直观于舞蹈作品的艺术元素,进行完整扎实的掌握。这些剧目 内容以及从中“扒”下来的组合、动作等舞蹈元素,可以直接用 于民间舞课堂教学。以鲜活完整的剧目来代替孤立的、纯肢体训 练上的动作组合,在帮助学生进行基础训练时,还能起到一定的 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悟性的作用,达到既重“技术”更重“艺 术”的教学目的. 

    2.揣摩经典剧目的艺术内涵和民族、地域文化底蕴 民间舞教学的核心是各民族、地域民间舞蹈的风格教学。而经 典剧目又是精准把握了风格的典范。民间舞教师,在对经典进行熟 悉时,还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加以文化上、艺术上的理解与剖析,并 把所获心得,在进行剧目、组合训练的同时,传授给学生。帮助学 生更全面、更深入、更灵活有效的学习经典剧目,提高民间舞艺术 造诣. 

    (三)理论学习:把知识运用成教材 理论学习,针对民间舞教师来说,一是对中国民间舞蹈文化 的专门论著的学习与研究,另外是对相关社会科学领域,如民族史 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美学等方面的广泛的阅读与涉猎。把中 国民间舞蹈文化理论教学纳入到民间舞教学课程中,形成理论实践 相结合的科学体系.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民族民间舞文化是一个丰富的、内部联系紧密 并不断发展的舞蹈艺术体系。在原生态民间舞文化和剧场民间舞文 化的二元结构下,中国民族民间舞文化对民间舞教师存在着风格教 学、技术技法教学、民族文化理论与知识自修与教学等多方面、多 层次的启示与帮助的作用。而具体到民族民间舞教师,也需要通过 对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仔细揣摩与钻研,通 

过采风、剧目学 习与分析、理论学习与修养等方法,不断提供自身在民族民间舞文 化上的理论修养与实际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勋.艺术概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07. 

    [2]隆荫培.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3]欧建平.世界艺术史·舞蹈卷.东方出版社,2003,01. 

民族舞蹈文化研究篇6

新疆民族舞蹈职业教育的目标是明确的,职业教育要在认知范围、资源整合、内涵挖掘、水平提高四个方面形成对于新疆民族文化、新疆民族舞蹈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的认识,推动新疆本地文化的发展。结合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模式,新疆民族舞蹈职业教育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形成与地方民族舞蹈文化资源的有效融合。

 

一、教学内容体系——深度和广度的双重拓展

 

新疆民族舞蹈本身内容丰富,与地方文化相关联,能够挖掘的内容资源就更加丰富多彩。在这样的基础上,民族舞蹈职业教育需要重构自身的教学内容体系,在舞蹈教学的层面,要将实践和理论同步进行关注,使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舞蹈表现和文化感知方面都能够有所得。

 

丰富民族舞蹈职业教学内容。在舞蹈表现方面,要打破以往职业教育体系“短平快”的教授特点,在以培养舞蹈表演者为目标的同时,加深对于新疆民族舞蹈技艺方面的挖掘。对于原本存在的新疆民族舞蹈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需要进行有效的整合,将不同种类的教学内容进行充实。新疆民族舞蹈包括群众娱乐性舞蹈、表演性舞蹈、宗教祭祀性舞蹈。在表演形式上,又分为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歌伴舞表演等多种形式,在职业教学的过程中,要在课程中对这些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的教学,将教学活动与舞蹈编排结合在一起,提升舞蹈教学本身的厚度,使得舞蹈文化中各个种类、层面都能够通过教学传授下去。

 

深化民族舞蹈职业教学内容。职业教育的目标本是培养职业工作人员,然而对于新疆民族舞蹈来说,学生如果单纯习得形式方面的内容,传承与保护的功能是难以体现的,必须加强对民族舞蹈内涵的挖掘,将其作为教学体系中重要的因素。新疆民族舞蹈与民族历史发展以及习俗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在课程体系中,不仅要教授学生知其然,更要沿袭舞蹈教学进行文化教学、历史教学,使得学生在领会舞蹈动作的时候知晓背后的含义与文化背景。唯其如此,才能够使得民族舞蹈中蕴含的文化特质代代相传,更好地获得传播。

 

因而,新疆民族舞蹈职业教育体系应当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进行挖掘,在扩充教学内容的同时加深对于舞蹈文化的理解,使得学生在技能技巧和文化认知方面双重提高,培养出德艺双馨的学生,提升地方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力度。

 

二、师资人员体系——专业与业余教师的有效参与

 

重构教育体系,师资队伍的重构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如上文所述,新疆地区展开新疆民族舞蹈的职业教育,在许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专业的新疆民间舞蹈传承者,可纳入到职业教育体系当中来。这些舞者、传承人,本身是新疆舞蹈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人,他们不但能够指导学生进行舞蹈动作的学习,更能够将自己多年所得的经验以及积攒下来的有关舞蹈的所见所闻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在更加生动、直接的环境下得到指导。高职院校可以与这些传承者形成联系,以客座教师等方式将其引入到具体教学活动中来,对于传承人来说,这是一种传授技艺的有效途径,对于民族舞蹈来说,也为自身继续传承下去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

 

业余的新疆民间舞蹈舞者,也可以成为职业舞蹈教育中的师资力量。新疆民族舞蹈之所以能够在全国各地流传甚广,是因为其本身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尤其是在新疆地区,民间对于新疆舞的传承和保护形式也是极为广泛。虽然这些懂得新疆文化、熟悉新疆民族舞蹈的民众不可能全部纳入到高职教育教学体系当中来,形成有编制的教师队伍,然而,鼓励学生参与到这些民众组织的舞蹈活动中去,形成多方的有效互动互通,也是一种学习活动。在与这些“民间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对于民族舞蹈本身的感悟,对于其中蕴含的民族色彩、民族情感的认知更为深入。舞蹈本质上就是一种自由随性的肢体活动项目,回到其本身扎根的土壤中去,对于保护和传承来说,也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方式。

 

因而,对于新疆民族舞蹈来说,将专业的传承者和广大民间舞蹈者引入到整体的教学体系来说,对于高职院校的舞蹈师资资源来说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同时也实现了民族舞蹈文化的有效扩散和复兴,对于学生与舞蹈本身来说都是双赢的。

 

三、教学评价体系——专业化与赛事化的提升

 

教学评价体系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对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来说更是一把标尺。职业教育下的新疆民族舞蹈学生,只有在教学评价体系中过关,才能够完成对于新疆民族舞蹈的有效传承,只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称得上是对于新疆民族舞蹈形成有效保护。若学生的水平不断下降,难以继承民族舞蹈的优秀基因,民族舞蹈职业教学的开展也就失去了意义。对于教学评价体系的重构,专业化与赛事化是提升评价水平的重点。

 

所谓专业化,就要引入专业的评价人员进入到教学评价当中来。在新疆民族舞教学评价活动中,不仅要参考授课教师的意见,纳入学生自评,同时还要参考权威专家的意见,民族舞蹈的传承者、国内外著名的舞蹈学专家、著名的舞蹈演员等都需要纳入到这一评价体系当中。

 

所谓赛事化,就是要“以赛代考”。学校内部的评价体系通常与社会、行业发展脱节,因而新疆舞蹈学生需要借助大赛的机会,磨炼自身的舞蹈技巧,提升自己的舞蹈表现力,真正登上舞台表演,在经过赛事的磨炼之后,逐步成为新疆民族舞蹈界的领头羊。唯有经过大浪淘沙,才能够使得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新疆民族舞蹈学生的水平与素质得到提高,同时这也避免了学校评价体系过于低端、缺乏专业性等方面的不足,才能够真正将新疆民族舞蹈中优秀的部分保留下来,达到传承的目的。

 

无论是评价体系的专业化还是赛事化提升,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在舞蹈素养方面的提升,保证整体毕业生能够在民族舞蹈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只有保证年青一代能够高质量的学习新疆民族舞蹈,才能够使得其中蕴含的艺术之美得到充分体现,方能使得民族舞蹈之美长盛不衰。

 

四、学术研究体系——整体职业教育的提升

 

高职院校也承担一定的教学科研任务,在民族舞蹈教学方面也应当如此。因而,除了课程内容体系之外,学校与学生所需要承担的,还有对于新疆民族舞蹈历史文化的研究。这样的研究,除了对于新疆民族舞蹈的文化特质进行分析、整理之外,最为重要的是学术研究体系与教学体系之间的配合,能够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边学习、边研究,其实本身就是一种有效学习民族舞蹈文化的过程;而将研究的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来,从而使得教学体系更加丰富、充实,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学生在艺术表现力方面和舞蹈文化呈现方面都更上一层楼。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目前在学术研究方面依旧是软肋,然而对于新疆民间舞蹈教学活动来说,如果院校设立在新疆地区,那么就是掌握了相关研究的先机,完全可以发动相关学生、教师的力量,在学习过程中以项目、课题等为抓手,对新疆民族舞蹈从某一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探析和研究,这是一种对于教学活动的充实,也是一种对于地方文化的有效保护方式。在这种专业学习、专业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对外交流、对外宣传,无论是从短时间内还是从长时间来看,都会对于新疆民族舞蹈的传承和保护造成深远的积极影响。

 

五、结语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方式,专业的职业教育对于新疆民族舞蹈的传承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在实施上需要做到将本地的民族舞蹈资源与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构建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方能够使得教育教学和文化传承相得益彰,呈现出双赢的态势。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新疆地区独有的舞蹈文化氛围、舞蹈师资力量、舞蹈发展环境,都是其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只要结合这些文化发展助力,有效的构建自身的教学内容体系、师资人员体系、教学评价体系、学术研究体系,就能够有效挖掘本地资源,将新疆地区民族舞蹈教学的动力因子有效地利用起来,为自身的职业教育服务。这些努力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通过有效的教育使得更多年轻人融入到地方舞蹈的学习和保护中来,让新疆民族舞蹈能够在新时代下不被湮没,能够长久的薪火相传。

民族舞蹈文化研究篇7

一、湘西民族民间舞蹈课程体系实践具体研究目标

1.研究的总目标:构建“湘西民族民间舞蹈课程体系”;制定一套合理的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以及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的新的课程内容、制订新的教学大纲,编写相关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教学实践模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研究的子目标:构建“湘西民族民间舞蹈”课程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汉族的课程体系。

二、总体实施方案

1.本课题的研究以方法论为指导,以教育学理论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托,以怀化学院音乐系湘西特色舞蹈课程为研究对象,根据我校实际情况,选择有效地反映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并对其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进行科学研究。

2.具体实施方案:

(1)项目设计调研:一是收集整理现有的有关湘西民族民间舞蹈的有关资料,进一步深入土家、侗乡、苗寨调查研究与采风,拜民间老艺人为师,收集湘西民族民间舞蹈的第一手舞蹈素材,进行加工整理。二是调研社会需求及中小学舞蹈教学的实际情况,了解当前社会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的要求;三是广泛调研在籍学生对湘西民族民间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实践要求等等;四是广泛征求校内外专家的意见,集思广益,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2)修订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湘西民族民间舞蹈主要教学内容是苗族、土家族、侗族、瑶族、汉族舞蹈。共由3个学期完成,以下分别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的设计:

第一模块:(三年一期)为苗族、土家族部分民族民间舞蹈训练,每周2学时,17周,34学时。

第一周:主要以苗族相关知识简介,学习苗族舞蹈动律为主要教学内容,请学生进行讨论和演讲,目的是自学苗族相关知识。

第二至七周:苗鼓舞组合、木鼓舞组合、芦笙舞组合,在教师口传身授的前提下,不断的复习动作要领,模仿组合动作,相互纠错。

第八周:民间老艺人亲授课程,学生进行模仿动律。

第九周:前期学习的积淀进行苗族舞蹈组合表演,复习组合内容,相互协作完成舞蹈动作。

第十周:了解土家族,学习舞蹈动律,同样学生了解学习。

第十一至十五周:摆手舞蹈组合、毛古斯舞蹈组合、铜铃舞舞蹈组合,教师口传身授,学生模仿练习,相互纠正错误。

第十六周:民间老艺人亲授课程,学生进行模仿动律,表演学习。

第十七周:复习苗族、土家族组合,学生现成边沿,教师指导,纠正动作。

第十八周:考试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舞蹈考试或者以小组为单位,编创苗族、土家族组合。

第二模块:(第三学年第二学期)为侗族、瑶族部分民族民间舞蹈训练,每周2学时,17周,34学时。

第一周:了解侗族,学习侗族舞蹈动律,增强学生自学能力。

第二至六周:芦笙舞表演性组合、“哆耶”表演性组合,教师口传身授前提下,学生相互模仿,纠正动作。

第七周:老艺人现场教学,指导学生表演组合。

第八周:侗族综合表演性组合,教师口传身授为主,学生表演,互相指出错误动作。

第九周:瑶族相关知识简介,学习瑶族舞蹈动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第十周到十四周:瑶族长鼓舞组合、铜鼓舞组合学习,模仿组合动作、教学组合动作、合作互相指出错误动作。

第十五周:老艺人现场教学,学生进行模仿。

第十六周:瑶族综合表演性组合教学,合作指出风格错误、分析两个组合相同、不同处。

第十七周:复习课上,学生自学组合动作、编创新的组合、合作编创和相互纠正动作、表演组合内容。

第十八周:考试,内容为舞蹈的自学、编创、合作、表演。

第三模块:(第四学年第一学期)为苗、土家、侗族、瑶族特色民族民间舞蹈训练,田野采风创编,每周4学时,9周,36学时。

第一至三周教学内容是介绍汉族舞蹈的相关内容,学习汉族花灯组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师口传身授的前提下,学生更好的掌握舞蹈动作要领。

第四至五周内容有:在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张家界等地的苗、土家族、侗族、瑶族、汉族杂居区进行实地调查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了现场记录、录音、录像,收集相关资料,田野采风编创湘西民族民间舞蹈组合或作品,目的是要求学生自学舞蹈动作、记录采风的相关资料、学习抓住舞蹈元素进行舞蹈作品的创编。

第五到八周教学内容有:课堂编创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汉族任选一个民族编创组合或者舞蹈作品,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间相互探讨,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在自我模仿的前提下,对舞蹈素材进行编排,研讨创编过程、合作编创。

第九周考试,学生小组为单位,进行舞蹈考试(编创苗族、土家族、侗族、瑶族、汉族组合或者作品一个。)民族任选其中一个,促使学生编创成品、合作编创、表演舞蹈作品。

三、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

建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个人自学、班级教学、小组课、排练实践为主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湘西民族民间舞蹈课的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教师作为教的主导进行教的活动,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进行学的活动,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师生的互动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舞蹈的实践能力。

四、构建教学实践体系,搭建实践实训平台

改变以往局限于口传身授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①复习动作时,由学生上台进行讲解,这样可以让学生主动复习动作,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②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实践机会,讲课、表演,然后由学生互评、老师点评完成。

③请民间老艺人(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汉族)现场教学,提高学生对民族舞蹈的认识与理解。

④组织学生校外田野采风活动,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张家界等地对苗、土家族、侗族、瑶族、汉族杂居区进行实地收集民族民间舞蹈素材,作现场记录、录音、录像,收集相关资料)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其掌握第一手原始资料。为学生编创作品提供舞蹈素材。

针对湘西民族民间舞蹈主要教学内容,加强对是苗族、土家族、侗族、瑶族、汉族等各个舞蹈体系的教学。分阶段的学习舞蹈内容,不断的加强教学课程体系的实践。从不同层面、角度认识事物,激发学生对湘西舞蹈的热爱,传承创新湘西民族民间舞蹈。

参考文献:

[1]李雪梅等.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演变[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2]靳苗苗.学跳苗族舞[m].北京: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

[3]第八届桃李杯组合课――土家族组合课.北京: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

民族舞蹈文化研究篇8

【关键词】舞蹈教学民族民间舞风格性

【中图分类号】J7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95-02

我国民族文化非常深厚,而舞蹈艺术能够直接表达民族文化。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能够深刻影响舞蹈创作、传播和发展,是舞蹈文化教育发展的根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它用形体语言表述大自然、历史、人文与自我,加以风格性的体现与提炼,有助于实现艺术形态和精神文化的相互融合,更好地展现民族文化传统精神,有助于提升综合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理念等。民间舞风格性在舞蹈教育中,更应该作为重点来实施,并不断伴随时代文化发展与进步,结合时代文化特点和民族民间舞蹈风格性特点,来实施舞蹈文化传承和教育。

一、民族民间舞“风格性”概念

(1)民间舞的特性。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思想教育也随着变化,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也变化,时间沉淀下来的民间舞蹈具备了六大特性:一是民间舞的继承性。民间舞蹈来自于人们基本生活活动中,是历史发展下来的文化沉淀,象征着不同时代下,民间生活文化特点,从舞蹈文化中,辨识出社会发展状况和文化所处在的不同时代阶段,整个过程是继承与发扬的过程。二是民间舞的集体表现特点:民间舞基本用集体形式展现。民间舞蹈的特色是来源于民间劳动人民生活,这种生活状态是集体活动文化的体现,展现的是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舞蹈是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手段之一,对生活的美好期待、感情的抒发等,都由群众化、集体化的方式来展现。三是民间舞具备一定的娱乐性。民间舞的最初实现功能是娱乐人们,舞蹈具备感情交流沟通的作用,并可抒发感情、调节生活状态,排除疲劳,真情实感流露的舞蹈方式,可带来娱乐性。四是民间舞的即兴性。相对其他舞蹈,民间舞的最初目的就是娱乐和抒感,对舞蹈的编排较为随意,是人们感情迸发的即兴表演。五是适应能力强。民间舞出现和传承是依据历史背景而一直发展,能够吸收时展的特色,因历史而变的传承和延续。六是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我国的民族文化特色多样,地域性的差异非常明显,各种地域的民间舞表达的内容不一样,地域特色明显。

(2)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的内涵。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是一种在艺术创作于表现中自然形成的现象,它是区别于其他舞蹈艺术的重要标志,既存在于舞蹈的内容之中,又表现为作品的艺术形式。将舞蹈的“风格性”融汇至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学习者近距离的感受民族文化与舞蹈风情,让学习者能准确的把握人们的生活感受与对动作风格的审美意识,能更好的将内心情感与各民族独有的底蕴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民族民间舞蹈风格在表现民间艺术方面具有良好的展现形式,风格性是舞蹈艺术的精华所在,具备识别舞蹈种类和舞蹈文化的标识,民族民间舞风格体现不同民族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环境和生活特色,包含了民族伦理、道德、情感。舞蹈的内容展现过程中,可以让欣赏者体验民族文化的精髓,具备风格性的舞蹈可直接表现出民族舞蹈的内容,感染力较强。例如东北的秧歌舞蹈,具备“俏、浪”等风格元素,动作潇洒、简约,不黏糊和冗长拖沓,展现东北民间的豪情,而傣族民间舞蹈的婉约和柔和风格,蒙族舞蹈的粗犷、豪放风格,均可展现不同民族和地域下,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文化。

二、民间舞风格性学习的重要性

中国民间舞蹈的形成,是各民族历史发展与艺术创造的结果。它表现了本民族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和审美取向,反映了不同发展阶段的舞蹈特征。

民间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表现出民族文化的多种风格特点,集合了不同民族的生活文化习惯和民俗文化特色。民间舞对民间劳动人民生活状态和感情特点进行展现,娱乐自身,展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的生活文化方式均有所差异,展现出来的地域文化特点丰富多彩,因此,风格性的展示也就是判断民间舞蹈特色的重要标准。

舞蹈的风格性的主要表现:艺术创作展现出来的魅力和创作个性。舞蹈的风格可以淋淋尽致的展现出一个舞蹈作品内涵、形态、特色等,舞蹈作品的内外一致、形神统一体现、风格特点明显。舞蹈风格蕴涵着历史的、时代的、民族的、阶梯的、社会的气息和审美观等因素。是长期形成相对隐定的客观存在。可见,民间舞的风格性包括舞蹈的情感、民族的心态、民族独有的气质等诸多方面。例如:维吾尔的舞蹈挺拔潇洒,表现其高傲的民族气息,在民问舞蹈中独树一帜。无论是“托帽式”还是表示友好的。“扶胸式”舞姿,无论是步伐流动中的“颤而不窜”,还是体态的“挺而不僵”,都向观众们展现了维吾尔族人民那种对生活的火热追求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同时,不同的民族气质在表现民族舞蹈的过程中也具有不一样的精神风貌,生活在牧区的蒙古、藏、塔吉克族都喜爱鹰,把鹰作为英雄的象征及其形态、气质、气氛却各不相同:蒙古族突出勇猛、矫健;藏族则显出强健、稳重、豪放;塔吉克族则表现轻捷、洒脱,蒙古族舞蹈中鹰的形象是生活在辽阔草原广大牧民的气势、精神面貌的艺术升华,体现了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学习民间舞需要明确风格性的重要性,因此,不论从何种角度去探究民间舞,均可以验证风格性存在于民间舞,而且特点明显,如何把握民间舞的风格性是为民间舞蹈教育提供更佳的切入口,是对民间舞深入了解的基本点。民间舞蹈教学含有强烈的民族风格的本质存在,不仅仅是教学目的,这是民间舞蹈在新时期发展的背景下,民族文化风格发展的起源,这是一个反映了文化发展的社会教育的过程。

三、民间舞风格性教学分析――学习、体验和研究教学体系

民间舞风格性教学过程,将延续很长的时间,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需要从多方面来探讨。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了解民间舞的内涵,对民间舞含有的多种情感表现出来,传达民间舞风格性的最初目的。民间舞作为一个复杂、艰巨而漫长的教学过程,不可能仅靠短时间的一次研究报告或者学生体验就能完全凸显,往往是依靠培养教学氛围下,通过不断的学习、体验和研究三者之间项目贯穿和循环。对民间舞蹈的教育来说,教师在民间舞风格性的传授和教导方面,需要注意如下方面:

(1)首先必须重视积累民俗文化,掌握更加丰富的民俗文化,作为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基础。民俗文化是民族民间舞的根本,在学习积累过程中,不断培养人们对民族民间舞的审美意识。与此同时,关注民族民间舞实践的重要性。人们学习民间舞,目的并非仅仅还原民间舞的原有样式或舞蹈姿势,将过去重现这样也无法促进民间舞的发展。同时,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民族心态深入民心,往往无法摆脱从本民族思想和意识上来看到很多事情,包括民间舞蹈的文化等,因此,可能对其他民族民间舞的思考和分析上就存在局限性。要深入了解民间舞的风格性特色,就需要进行实地考察,关注实践调研的所有环节,可通过拜访或者邀请民间艺人的参与,包括教学或研究,在实践创作中体验民族民间舞的风格。最后把舞蹈作品展现给社会或教育,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实践原则,特别是在民间舞教学中,是必须遵从的标准。

学习民间舞蹈的人知道学习的是民间舞蹈文化,但是,能够较好了解民间舞蹈文化的学习者并不多见,这也是真正无法很好改善民间舞蹈教学质量的因素。民间舞蹈是一种民间文化的产物,其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文化不断地沉淀和积累,从不同角度来诠释和探索,每个民族的背后都有其相应的民间舞蹈文化。我们完全有能力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感情,不同特色的生活和习俗等多重方面入手,并最终依靠这些文化精髓,挖掘和展现民族精神和民族舞蹈精神。因此,我们开展民族舞蹈学习,学习必须建立在重视民间舞蹈的精神文化学习的最基本和重要的地位上,因为它是我们掌握不同风格的民间舞蹈最基本的入口。

(2)体验民族民间舞蹈的情感,体验民族民间舞蹈的内在。教学中,关注民间舞蹈体现出来的精神状态,深入分析民间舞蹈的深层底蕴。民间舞的风格性不仅仅是姿势动作的差异,许多民间舞均存在一定的共性和审美内涵,在教学中通过点式分析方法,把握整个民间舞的整体特色下,对舞蹈艺术进行剖析和提炼,将风格性的元素全面展现。启发学生使他们对不同民族民间舞的情感享受、生活再现、精神寄托三方面上展现不同的风格。这种研究民间舞的精神状态方式,可让我们更有效地深入分析民间舞,对舞蹈文化的掌控能力更强,传播与发展民间舞蹈艺术提供直接的方法。正确地把握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感彩和情绪变化,例如东北秧歌中“艮、浪、俏、逗”暗含了东北人的踩高跷的“稳中艮”,东北大姑娘和小姑娘的“稳中浪、稳中俏”,东北汉字的“稳中逗”;音乐中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表达与舞蹈的相互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情绪,调动听觉和视觉神经,增强民族民间舞“风格性”魅力的体验。

(3)总结研究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体态、动律,抓准典型动作,完美动作表达。“风格性”教学,首先让学生从文化上去拓宽视野和情感,其次是通过“动态切入”的方式来进一步体验,贾美娜教授认为“民间舞的基础教育,是从动态入手、给与学生‘形神兼备’的民间舞蹈文化教育”,可以看出动作体态研究的基础重要性,民族民间舞的动律,也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如藏族舞动中,膝部的律动正是藏族高原地区寒冷环境下人们胯部服装和装饰物加重人体腰部负担,坐胯、松腰的基本体态和移动重心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律动。民间舞的“风格性”往往是通过典型的动作特点来显现,当然这些动作都是建立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动作的研究,可以通过舞蹈整体动作的剖析,反复训练和润色,有利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效率。

(4)民间舞风格性的学习要注意方法的运用。中国民间舞,是一个流布广泛、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文化集合体,“自娱自乐”是它的原生精神,时代沿袭、结构松散是它的基本特质: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民间舞不是一个“居庙堂”的艺术品。然而另一方面,中国舞蹈文化特定的历史状况,决定了主体民族“根性”文化精神的“多元载体”特性;民间舞,虽呈“散沙”之态,但却强有力的保存了民族文化的典型心态和样式,地域不分南北,层次不分高低,风格不分优劣,都拥有一种巨大的包容性和内在自足的舞蹈文化意蕴。我们在进行民间舞风格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应用不同的象征事物,不同的方法去面对。民间舞作为文化载体,如何从根本上去把握民间舞的内涵特色,需要我们从实践中去,汇集更多的民间舞内容和表演经验,完善研究方法,强化提炼风格性元素的能力,对综合素质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结论

随着知识更新发展变化,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知识的继承与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效率和效果。民族民间舞蹈,具备了良好的历史和文化传承载体作用,传播文化教育的特殊功能实现,具有独特的意义。将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教学运用到舞蹈的教学中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把民间舞在文化传承上的优势,通过肢体舞蹈语言,让民间民族舞蹈教育全面发展,深入探讨多民族的文化精华,展现不同民族舞蹈风格特点,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交流和提升文化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张靓靓.浅谈风格性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本质魅力[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1(3):20.

[2]韩晶.刍议民间舞教学中风格性的魅力[J].科教导刊,2013(14):77.

[3]王竞.从审美的角度看民族民间舞的“风格性”教学[J].西江月,2013(17):223.

民族舞蹈文化研究篇9

一、语言符号与符号类型

符号,是物质性的,它必须传递一种本质上不同于载体本身的信息,它所传递的必须是一种规约性的社会信息。语言学者们认为:语言符号是以物质性的语音或文字作为信息的载体,语言载体虽都包含一定信息,但载体与传递信息之间的联系是任意性的,而且这种联系在一定社会集团内是共同确认的。

舞蹈属于非语言文字文化,但它们具有和语言一样的符号性、系统性、任意性的特征。舞蹈符号的物质性,是舞蹈者综合图像、色彩、声音所体现的动态形象,而且包括舞蹈者在表演过程中所在的环境,使用的服饰、道具与音乐等作为信息的载体,才能被人的感官接受与理解。因此,舞蹈动态形象所传递的符号信息,并非一般的或个人赋予的独特含义,它是本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舞者与观赏者所辨析的符号信息。

语言学者们认为语言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要使语言建立必须有言语,要使言语为人了解,必须有语言。引用语言学关于语言与言语的理论,解释舞蹈的“语言规律”与“言语特征”,可作这样的比较:动态形象犹如“言语”,一种舞蹈的表演形式犹如“语言规律”,舞蹈的动态形象是无声的“言语”,它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受到“语言规律”的制约。舞蹈动作、体态、节奏以及服饰、道具等,是“舞蹈言语”的物质性,它们只有合乎“语言规律”时才能被人们所理解。民间舞蹈的民族与地区性的文化特征,犹如民族语言与方言之区别,所以在发挥“舞蹈言语”的创造性中,既要加深“舞蹈语言”的规律性,又要增强舞蹈的艺术性与感染力。

按照符号学的理论,物质载体和信息之间的联系,任何一种符号与它所代替的事物、现象都具有“相似性”、“相关性”,与它所传递信息之间具有“规约性”的特征。民间舞蹈的符号性特征和一般符号相比较,可作如下的释义。

民间舞蹈中的“相似符号”,如模拟劳动生活、模拟鸟兽类等动态形象;“相关符号”,如民间舞蹈活动中的特定时间、场地设置的要求,所使用的服饰道具等;舞者的动作、姿态、手势的象征意义,和它传递的民俗心理与审美情趣等,虽远远超过动态形象的本身,但它受到民族与地区文化的制约,属于“规约符号”。因此,我们通过舞蹈者、舞蹈活动所展示的“相似性”、“相关性”符号,可以分析民间舞蹈的物质性、非物质性的各种文化因素,通过“规约符号”研究群体活动所体现的本民族与地区性舞蹈文化的特殊性。进一步,从舞蹈者本人的规约符号中,探索舞蹈者展示舞蹈文化的创造性与局限性。由于舞蹈符号的特殊性,就要求我们舞蹈研究者,应具备语言学以及多种学科的广泛知识,才能准确地诠释舞蹈信息符号的文化内涵。

二、舞蹈文化符号的特殊性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标志,文化的积累、传播和发展,主要是通过文字和人的直接传承进行的。语言文字形成之前,人类文化则是通过声音与人体动态进行文化传承的,这种非语言文字的传承方式,伴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诗歌、音乐、美术可以用文字、曲谱、绘画和雕塑保存下来,并且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以后,惟有舞蹈受时间与空间的制约,仍保持着动态性、综合性、直接传承的文化特征。因此,舞者的动态形象遂成为舞蹈最根本的文化特征,动态形象是传承民族文化信息的特殊性符号,在看似简单或多有相似的动态形象的符号中,它却包含有民族、历史、自然、社会以及表演者自身的各种文化信息。

民族舞蹈文化研究篇10

【关键词】民族地区;舞蹈专业;应用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185-02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更高追求,而民族舞蹈是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国家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舞蹈艺术,各个民族地区的舞蹈有着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欣赏价值,也是我们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也在发展。这就促进了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的发展,一些民族地区高校相继开设了舞蹈专业课程,为文化市场输送了大批的专业舞蹈人才。但是传统的舞蹈专业教学过于注重舞蹈的艺术性质,没有考虑到市场的需要导致舞蹈专业人才就业难。

民族舞蹈是民族地区的人们千百年来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其本源是各个民族地区的生活,很多民族地区的舞蹈可以很好地展现民族历史和地方特色。比如说蒙古舞蹈豪放,舞蹈当中有鹰的形态表演,这是因为在蒙古族人的心中鹰是英雄的象征;哈萨克族舞蹈多以马为主,这是因为哈萨克人很多时候是在马上骑行。每个民族的人们都保留着自己本民族的一些独特的风俗习惯。我国民族舞蹈的种类繁多,且表现力十分丰富。

一、现阶段我国民族地区舞蹈专业发展情况

众多的民族舞蹈种类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也是民族地区高校舞蹈专业的教学优势。但是目前很多民族地区的高校舞蹈专业发展比较缓慢,在实际的教学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人才培养方向比较单一。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市场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所以目前市场上对于舞蹈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还是非常的大。旅游、基层文化、社区等行业和领域都需要舞蹈专业人才。但是很多民族地区高校对于舞蹈专业人才方向还是定位于艺术表演上。随着社会上对于舞蹈细化的要求,单一的舞蹈表演教学方向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社会需要。

(二)舞蹈教学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舞蹈教学是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它是以人为主,要使学生真正掌握民族地区的舞蹈知识,就要重视学生主体的作用。但在民族舞蹈教学之中,教师没有革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一味注重舞蹈理论、舞蹈技能的教授,没有过多关注学生的舞蹈实践,忽视学生主体的作用,对于学生的舞蹈学习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教学设施和教学内容比较陈旧。由于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相对落后,很多民族地区高校的舞蹈教学设施也是比较陈旧。老师们坚守着传统的教学手段,舞蹈教学内容的选取也是非常的枯燥。教学设施和内容的陈旧,既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舞蹈教学课程不够专业。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有限,一些高校使用的教材也很陈旧。老师们多年来用同一套教材,加之师资较少,专业教师忙于应付教学,自身专业素质提高较慢,对教学课程专业深度研究不够,所以舞蹈教学课程专业性不够强。

二、民族地区高校舞蹈专业应用转型对策探究

(一)科学定位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民族地区高校的舞蹈专业教育者需要看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需求,结合文化市场发展的需求,创造性地培养舞蹈专业人才。舞蹈教学需要在尊重艺术的基础上,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舞蹈专业人才,重点放在学生的舞蹈专业技能和舞蹈创新能力培养上。要站在科学的角度来定位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一定要将舞蹈教学和文化市场需求相衔接。新时期社会上真正需要的是有艺术道德的有舞蹈功底的有应用技能的舞蹈专业艺术人才,市场的需要就是我们人才培养的方向。

(二)重新构建舞蹈课程的教育体系。高校要做到向应用方向转型,那么学校的舞蹈教育就需要重新构建高校舞蹈课程的教育体系。教师要积极了解文化市场的舞蹈专业发展动态,不能将舞蹈教学停留在书本上,要做到与时俱进,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舞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对于学生舞蹈实践的课时。很多民族地区高校舞蹈教师忽视了学生的舞蹈练习,学生不能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展现舞蹈的魅力,势必影响到学生个人发展,更不利于就业率的提高。

(三)结合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开展舞蹈教学。现在很多民族地区依据市场的需求开设了舞蹈专业课程,但是由于各个民族地区高校办学条件不同,导致了舞蹈专业教学质量的差异。民族地区高校要结合自己的办学基础条件,扬长避短,依据国家教育机构大的方针政策要求,来展开本民族的特色舞蹈教学。比如说苗族地区的芦笙舞,舞姿以四步为多,也有一步、两步以及左右旋转等等的一些跳法。藏族的锅庄是非常闻名的,常以膝盖的连续颤动保持律动,以开胯和“一顺边”为特点。所以在民族舞蹈教学的时候要注意保留本地区的民族舞蹈特色。

本民族的文化特点是民族舞蹈的一个重要内容。民族舞蹈教学最为重要的一个使命是传承本民族的舞蹈文化,服务于当前的文化产业,所以在教学体系上要有多元化的特点。现在社会一再强调高校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这一点对舞蹈专业教学同样适用。现在民族地区高校舞蹈专业不能仅仅是培养一个能够跳舞的毕业生,还应该适应社会的要求。所以地方院校在进行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时候,要考虑文化传承与商业表演这两个方面,这样才适合民族地区舞蹈专业的长远发展。

(四)舞蹈专业教学调整。一般来说民族地区的高校发展相对滞后,办学经费也比较匮乏,所以民族地区的教育也是相对落后的。相关的教育部门要扶持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要努力为民族地区创造一个良好的办学条件。对于舞蹈专业教学上的调整,首先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舞蹈专业管理体制,其次在舞蹈教学团队里面需要专业水平^高的舞蹈教师,最后要能够提供足够的进行舞蹈教学的场所。民族地区的舞蹈教学需要把握住本民族的文化特色,高校舞蹈教育者自身要对民族舞蹈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在舞蹈教学中展现出民族舞蹈的厚度。

三、民族地区舞蹈专业向应用方向转型的意义

(一)展现民族舞蹈的审美价值。艺术源于生活,可以说舞蹈艺术的发展与形成是建立在社会生活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舞蹈艺术是不能脱离实际生活的。民族地区高校舞蹈专业向应用方向的转型可以将舞蹈与实际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这样可以更好地展现出舞蹈的审美价值。舞蹈艺术是以人的肢体来表达情感,是人类精神领域层面的一种产物。在舞蹈之中有其艺术的一面,也有其生活化的一面。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也在发生着改变,人们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样的背景之下,民族地区的舞蹈专业教学受到市场文化的冲击。只有将民族舞蹈教学向着应用方向转型,才能完美地表现出其审美价值。想要在现代物质文明之下保留原始的民族舞蹈特色,就需要深入发掘舞蹈艺术的审美价值。

(二)表现民族舞蹈的情感世界。著名的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就将民族舞蹈的艺术与市场文化需求相结合,在舞蹈向应用方向转型后,更加流畅地表现出了民族舞蹈的情感世界。杨丽萍的《孔雀舞》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了一只圣洁的孔雀时而轻轻梳理羽翼,又或者轻轻起舞,通过手指、手腕、腰肢等等动作塑造出了一个非常灵动的孔雀形象,流畅地表现出了孔雀的成长、人性、生命和对于爱的一种探寻和思索。《雀之灵》将舞蹈艺术的元素与商业的表演糅合在了一起,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向动态的生活致敬的一种情感。杨丽萍并没有局限于傣族传统的孔雀舞的舞蹈动作,而是以傣族舞蹈的内在动律为基础,寄托自己的情感,展现出另一种舞蹈形象。在传统的傣族舞蹈之中有现代商业表演的成分,符合现代市场的需求,也流畅地表达出了情感。这个舞蹈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在舞蹈作品之中流露出的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情怀,表现出民族舞蹈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这也为我们民族地区舞蹈专业向应用型转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借鉴。

(三)塑造民族舞蹈的艺术形象。民族舞蹈也是一种空间上的艺术,通过舞蹈可以塑造多种艺术形象。民族舞蹈教学向着应用方向转型可以让舞蹈者有更多的空间来塑造艺术形象。舞蹈是一种直面观众的艺术,表演者用一个个动作来将具体的形象呈现给广大的观众,加入应用方面的元素对舞蹈者创作艺术形象有着积极的作用。我们还是以杨丽萍的《孔雀舞》为例子,孔雀舞里面塑造的孔雀形象让人印象深刻。杨丽萍的表演服装非常的朴素,在一系列漫不经心的动作之中能感受到一只别样的孔雀。当杨丽萍长裙飞舞的时候,又是一只流光溢彩生机勃勃的孔雀。杨丽萍的舞蹈通过舞动的肢体和变换的舞步来塑造出一个灵动的艺术形象,她的舞蹈之中有着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也有着现代舞蹈的基本动作,这是传统与现代的一种结合,艺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

四、结束语

民族地区的高校舞蹈专业应该顺应市场发展形势,向着应用方向进行改革。我国的民族舞蹈丰富多彩,高校在向着应用方向改革的同时,要注意保留本地区民族文化方面的特色。高校的舞蹈专业教师也要积极地探究新的教学方法,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对民族地区舞蹈专业教学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努力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既有专业舞蹈技能,同时也能够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舞蹈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兵.民族地区高校舞蹈专业应用转型途径与策略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12):15.

[2]李涛.广西高校舞蹈教学与特有民族民间艺术开发[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01):26.

[3]张弛.关于普通高校舞蹈专业未来发展的思考[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25.

[4]王博文.谈高校舞蹈专业大学生就业方向的几点思考[J].艺术科技,2014,(01):25.

[5]李秋萍.浅析新形式下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和发展[J].戏剧之家,2016,(04):2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