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4:53

文化资源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河南;区域经济发展

文化历史资源是区域文化发展建设的重要基础,并且为相关文化产业的开发提供了保障。文化历史资源在区域文化个性形成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保护和利用好文化历史资源,能使区域的文化建设获得巨大的动力和经济效益,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由公共物品理论,文化历史资源属于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非排他性。因此文化历史资源具备了经营权市场化运作的条件。对于准公共物品可以通过多种组织形式,让市场力量进行经营,利用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和私营部门的经营与技术优势,取得资源的合理利用配置,获得高效率的最大化。第一,从时间角度看,通过产业化开发可以促进文化历史资源的动态和可持续性发展。第二,从空间角度看,通过产业化开发,可以将原本零散的文化历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取得一定规模化效益,节约社会和经济成本,获得更好效果。第三,从供给者角度看,通过产业化开发可以自发的适应知识产权保护要求,从法制角度确立文化历史资源主体,促进文化历史资源保护和传承的良性发展。

文化历史资源开发可以推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改变社会消费结构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其主要作用如下:

(l)文化历史资源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文化历史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主要表现在直接的和间接的两个方面。文化历史资源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直接表现包括使用价值,如绍兴黄酒酿制技艺;品牌价值,如宜兴紫砂壶;产权价值,如知识产权;旅游价值以及相关商品价值等。

文化历史资源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增长间接表现为文化产业关联带动效应。文化历史资源开发的关联效应一方面作用于文化产业内部各相关产业,如音像产业与信息、网络传媒、广告产业之间都有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文化历史资源开发的关联效应作用于文化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涉及住宿、餐饮、交通、零售、文化娱乐六个部门,此外,农业、工业、建筑、金融、纺织、通讯和城市建筑等部门也在间接效应影响范围之中。如电影的关联效应,首先创造票房收入,其次带动音乐磁带、DVD销售、拍摄景点旅游发展以及利用影片形象促销等“后电影产品”的发展。据统计,国际会展业的关联产业带动系数为1:10,即如果会展收入是1,它所带动的住宿、餐馆、运输等产业的收入将达到10。乘数效应是文化历史资源开发的间接效益的一种形态。一种经济量的变化可以引起其他经济量发生相应的多次连续性变化,这种多次连续性变化所产生的最终效应就是乘数效应。用公式表示就是:

其中mpc是边际消费倾向,指的是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c、i、G、t、X、Q分别代表消费、投资、政府支出、税收、出口和进口。根据这个公示,可以计算出所有消费性支出对国民经济产出的乘数效应和贡献度。

(2)文化历史资源开发促进文化就业

文化历史资源的开发需要更多的人才,文化产业的竞争也能创造人才,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就业形势困难的时刻,需要着重发挥文化产业促进就业的特点以稳定社会。同时文化历史资源的开发也相应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也劳动者创造就业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逐步迈开了新步伐,从业人员之多、产业进步之快都是前所未有。文化产业己经成为促进就业保证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3)文化历史资源开发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文化产业以其特殊的产业属性和外溢效应,对其他产业产生关联带动作用,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与优化,提升区域产业结构。文化历史资源开发提升区域内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发展过程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路径。实现区域经济结构的高度化一般有以下趋势: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优势地位依次转移;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优势地位顺向递进;产品加工程度加深;高附加值产业比重不断增加以及知识产品中知识含量的比重不断上升。

(4)文化历史资源开发促进区域社会发展与和谐区域建设

文化历史资源开发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文化历史资源开发能够带来区域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通过交流可以达到认同,而通过认同和相互信任才能建立起经济联系,从而构建和谐区域。通过文化历史资源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推动文化贸易发展,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区域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缩小区域经济文化差异,提升各自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5)文化历史资源开发促进文化经济政策与管理体制

文化经济政策是党和国家为指导和调节文化、艺术事业活动和经济利益所制定的规则和措施,包括文化投资政策、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价格政策、文化税收政策、文化金融信贷政策以及文化扶持政策等。文化经济政策是党和国家文化方针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政府间接管理文化企事业,促进其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河南地处中原文化的中心区域,拥有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物质性文化历史资源有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殷墟,国家4a级旅游景区白马寺、关林、篙山少林寺、开封清明上河园、包公祠、林州红旗渠、焦作云台山等以及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生物保护圈篙山、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等;非物质文化历史资源有历史名人老子、庄子、张衡、杜甫、玄奖、岳飞、包拯等,地方艺术豫剧、地方戏、洛阳水席等。

文化历史资源体现出来的能量愈来愈显著,分析我省文化历史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其对河南经济发展的影响,合理开发利用文化历史资源推对动河南经济文化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文化资源的重要性篇2

一、孝文化资源保护的意义价值

科学保护孝文化资源,既有孝文化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客观需要,也有孝文化资源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更有孝文化资源遭到破坏迫切要求得到保护的现实紧迫性。

第一,孝文化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合理开发利用孝文化资源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保护孝文化资源是积极开发利用孝文化资源的前提和基础。从文化建设上看,任何新文化的创造都必须有一定的基础,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孝文化正是现代文化创新的不竭的源泉,对孝文化资源的保护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由此可见,发挥孝文化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应重视孝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

第二,孝文化资源对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一花开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文化多样性是发展的动力之一,它不仅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而且还是个人和群体享有更加令人满意的智力、情感和道德精神生活的手段,是可持续发展和自然资源保护重要而有效的基础。孝文化资源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保护孝文化资源对于维护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孝文化资源遭破坏敲响保护警钟。孝文化资源保护面临的现状:自然的磨损、侵蚀和人为的破坏;流失和消亡严重;被过度地利用和滥用。孝文化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有保护意识缺乏、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现代化的挑战等。在孝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由于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或因民族知识缺乏的开发,导致文化失真和利用过度造成破坏。

二、孝文化资源保护的理念原则

第一,坚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孝文化资源的保护对象大体上分为物质的孝文化遗产(包括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等)和非物质的孝文化遗产(包括语言、礼仪、节日活动、习俗等)两类。对物质孝文化遗产与非物质孝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应有区别。对物质的孝文化遗产,应以移植性保护和开发性保护为主,同时与博物馆保护相结合;对非物质的孝文化遗产,可采取研究型保护、建民族风情园和生态博物馆等方式,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采用确立传承人的办法。

第二,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保护是开发的基础,努力促进孝文化资源开发与孝文化资源保护相结合,以保护保证开发的持续性,以开发促进保护的效能性。保护并不意味着封闭,是开放性的保护;开发并不意味着耗竭,是保护性的开发。孝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本身是一种有积极意义且具效益的保护方式。它既使孝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又能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把孝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孝文化产业优势和新经济优势。

第三,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决策,在保护孝文化资源中起着主导作用,而社会的广泛参与则使孝文化资源保护得到可靠的落实。这个原则要求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孝文化资源的保护。政府要成立孝文化资源保护的专门负责部门,持之以恒地抓好孝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同时,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孝文化资源保护的积极性,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投身到孝文化资源的保护中去;汇聚各方力量,全面推动孝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工作。

三、孝文化资源保护的策略措施

针对孝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工作,必须提出行之有效的保护对策:编制保护规划,实施整体保护;制订专项法规,健全保护机制;开展宣传教育,普及保护知识。

第一,编制保护规划,实施整体保护。出台《孝文化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办法》,对保护规划的编制要求、编制内容和成果做出明确规定。编制保护规划,强调近期性与长远性、战略性与策略性相结合,健全和完善分级分类保护制度,建立一套有规制标准和规范约束的完整保护体系。分级保护,可分为世界级、部级、省级、市级、县级的孝文化资源保护以及珍稀、濒危的孝文化资源保护。分类保护,可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孝文化资源保护。对有形的孝文化资源要注意建立遗址显示、标示物标示和博物馆(或展示中心)展示等保护管理方式。对无形的孝文化资源则应采取文字、录音、录像等方法进行记录、储存和整理出版,建立保护档案和数据库。

第二,制订专项法规,健全保护机制。孝文化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既有“天灾”也有“人祸”。天灾难测,人祸可料;天灾难挡,人祸可防。孝文化资源遭人为破坏,重要问题之一在于缺乏法制规范和约束。因此,既要健全和完善孝文化资源保护的专门性法律法规,依法打击破坏孝文化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又要根据法律规范严明执法和严格监管,依法强化孝文化资源保护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如出台《孝文化资源保护管理办法》,深化孝文化资源的保护规划、保护措施、备案管理和监督管理等具体操作办法。

第三,开展宣传教育,普及保护知识。重视孝文化的传统教育,把孝文化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把保护孝文化与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从源头上预防孝文化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以保障孝文化资源的可持性开发利用。编制《全民保护孝文化资源知识读本》,在全民中进行孝文化资源保护的广泛宣传教育。宣传教育的内容可包括:孝文化资源科学保护的对象、意义、方法、措施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宣传教育的手段可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开展专题宣传,还可通过开展孝文化资源保护的知识讲座、竞赛、咨询和发放宣传资料等针对性较强的活动,营造全社会保护孝文化资源的舆论氛围。宣传教育的途径可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切实提高全民保护孝文化资源的意识,并形成共识。

文化资源的重要性篇3

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过程来看,文化是人类在与世界发生关系过程中形成的一套社会传承的信息系统。文化信息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或搬运,而是对文化信息加以组织和运用。文化信息的组织和运用便生产出知识,知识创新也就是人们根据新的情况对文化信息进行新的组织和运用,知识创新的实质是人类社会文化信息的智力创新。人类文化信息的传承永远是一个动态过程,因而知识便处于不断更新或创新过程之中。知识经济的要义在于,文化成了经济活动的最重要资源,知识创新带动着经济发展,从而开辟了文化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新局面。文化资源的信息化运用和更新是当今知识创新中最根本的内容。

显然,在人类各个民族、各种社会共同体之间,各自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各种特殊知识系统的多重性和各类特定价值体系的多元化,这就为文化优化和知识创新创造了极大的可能性。知识创新,进而文化创新,需要人们在社会交往和思想交流中进行,因此文化的多样性、知识系统的多重性、价值体系的多元化就会体现为一种社会优势资源。

文化资本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最先提出的。按照布迪厄的实践理论,资本具有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符号资本等不同的形式。在一定的条件下,不同形式的资本可以互相转化,而每一种资本的存在和运动则有其相对自主性。相对于人类无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有限的。因而,任何文化资源,不论是文化能力、文化习性还是文化产品,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也表现为一定的稀缺性,成为不同社会主体和社会阶级的争夺对象。占有这类资源就可以获取一定的物质的和象征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资源就开始成为文化资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资本是以人的能力、行为方式、语言风格、教育素质、品位与生活方式等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包括文化能力、文化习性、文化产品在内的文化资源的总和。

区域文化资源转变为区域文化资本的原则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资源是实现资本转换的前提和基础,而资本则是资源实现其转换的结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只有通过市场的作用实现了资本的物态转换,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升值和作用空间的拓展。然而,由于区域文化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构成,这就决定了其在转化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区域文化资源的形成过程、构成要素、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不同区域个体的文化资源呈现出很大的地域性差异。同时,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的差异,又使资源转化为资本的市场条件和机制也呈现出不同的区域性差异。这些客观差异性的存在,就使得我们在完成由资源向资本的转化过程中,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而绝对不能搞转化经验和模式上的“一刀切”。

二是必须遵循整体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文化资源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源泉所在,除了其独特的地缘要素之外,还在于文化资源各分支系统的相互依存关系。任何一个区域的文化资源都是资源的集合体,如成都的巴蜀文化资源、郑州的中原文化资源、济南的齐鲁文化资源、西安的关中秦文化资源等,无不如此。一种区域文化资源的共性要素,是其存在发展的根基,而个性特征则是其鲜活生命力的表现,同时,对一个具体区域而言,面对区域文化资源系统中的各构成要素,在进行资本转化的过程中,客观上也存在一个先后排序问题。因此,在实现区域文化资源向资本的转化过程中,必须突出重点,以张扬其区域文化的特色所在,但同时也要兼顾区域文化资源的整体性,因为这是区域文化资源存续的根基。

三是必须遵循资本转化利用与资源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区域文化资源是一种资源集合体,在其构成要素中,既有物态型资源,又有非物态型的精神文化资源。非物态型资源可重复使用和更新发展,如一个历史传说,可被影视、戏剧、文学作品不断地重复开发利用,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演绎。区域历史、文化传统也可以随着资料的不断丰富、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不断发掘出新的文化内涵。成为新的文化资源。但是,区域的物态文化资源大多具有不可再生性,如区域内的历史文化遗存、古建筑、传统街区建筑等。部分非物态文化资源虽可再生。但需经过特殊的传承手段和渠道,如地方戏剧文化资源等。区域文化资源的这种特性,尤其是物态文化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特点,就要求我们在对区域文化资源进行资本转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资本转化利用与资源保护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区域文化资源文脉传承的客观需要,更是区域文化资源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四是必须遵循聚集与整合相统一的原则。区域内城市的中心地位,使各种文化资源在这里完成聚集并得到发展和扩散,各种文化资源以及文化资源要素在城市中的聚集。为文化资源整体优势的发挥创造了前提条件,更为实现资源优势向资本优势的转化、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在区域开发中的作用提供了可能。然而,由于不同文化资源间存在非兼容性,甚至是矛盾和冲突(主要表现为不同质的文化资源间的非兼容性、横向和纵向矛盾等),造成区域文化资源开发和实现资本转化的障碍。要消除这些障碍,实现各文化资源间的融合,从而使文化资源的整体优势得以发挥,对各种文化资源及要素进行整合就成为必不可少的过程。同时,文化资源及资源要素在城市中的聚集,客观上为文化资源及要素的整合创造了前提条件。因此,在实现区域文化资源向资本转化的过程中,聚集与整合相统一既是一个前提,也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五是必须遵循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进的原则。追求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和动力所在。不可否认,进行区域文化资源的资本化转移,其首要目的是通过资源的物态转换实现资源本身的升值,求得文化资源在区域发展中功能和作用的最大化。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文化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其自身的功能作用不仅是担当区域发展中的经济角色,而且同时兼具文化传承、民众教化、区域形象塑造等多种社会角色。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不仅不利于文化资源社会功能的全面发挥,造成对文化资源的浪费型使用,而且更容易导致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简单化、片面化和粗放型经营思想及理念的泛滥。因此,在进行区域文化资源向资本转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并进的原则,这不仅是文化资源自身价值得以全面体现和功能作用得以全面发挥的要求,更是社会文明进步和平衡发展的时代要求。

六是必须遵循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区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但又高低不一,良莠不齐,精华与糟粕并存,文明与野蛮相融。要培育富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必须对传统地域文化进行扬弃,将继承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大力弘扬地域文化中具有真、善、美意义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使之成为文化主流。另一方面,还要冲刷一切陈腐、落后的观念和行为,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大胆进行文化创新,从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亲和健康奋进的地域文化和地域形象,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因而,改造地域文化,扬弃旧的传统,在实践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已经成为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与不断发展。

实现区域文化资源向资本转化的途径与手段

区域文化资源向资本的物态转化,是一种质的转变。这种转变既包含了文化资源的样态变化,更蕴涵着其价值的增值。因此,这种转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实现区域文化资源的资本转化,其最根本的途径是经营文化资源。

第一,通过项目开发进行转化。项目开发转化是指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遴选、整合与重组,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推出区域文化品牌项目或经典特色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经营,实现特色文化资源的资本转化和价值增值。这种开发转化虽需做大量的前期项目规划论证工作,但可以使区域中诸多文化资源得到协调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区域文化资源实现集群式资本转化,更易于区域文化品牌的形象塑造。

第二,通过文化资源的单体开发进行转化。这种开发转化简单易行,特别适合于区域人文旅游景区点、历史街区、古建筑遗址、文化传说、宗教礼仪、饮食习俗等个性特征突出的文化资源系统。

第三,通过文化节庆开发进行转化。节庆开发转化是指以地方节庆为载体,通过对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并赋予新的内涵来实现对地域区域文化资源的资本转化。这一模式易于文化资源系统的整合和群体覆盖效应的产生,当然也极易产生良好的资源升值回报,而且还可年复一年地重复进行。

第四,通过运营商开发进行转化。这是指区域文化资源的资本转化通过委托或承包方式,由运营城市或区域的发展商来进行文化资源开发的资本转化。这一模式适应了当前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运动和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需求,有利于资源向资本转化的市场运作。

文化资源的重要性篇4

一、乡土化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

1.乡土化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乡土文化的重要性,在社会上广泛地兴起了保护乡土文化的热潮。乡土文化是我国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体现当地特色的宝贵资源。乡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高中生承担着社会文化的传承责任,更加要重视乡土文化资源。高中教师在进行高中实践课程时,要认识到乡土文化的重要性,带领着同学们积极地探寻乡土文化中的宝贵资源,将乡土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传承能力。

2.乡土化资源面临的课程困境

高中教师在开展乡土化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主要是体现在:第一,乡土化资源开发不到位。乡土化资源在社会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学生接触的比较少,认识不够深入,在进行实践活动中感觉无从下手。第二,内涵过窄。乡土资源在利用过程中,教师不能正确地理解乡土文化的内涵,甚至有的教师并不知道本地区的乡土文化到底有哪些内容。这就导致了高中实践活动中乡土化资源利用率低,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3.采用多种形式开发乡土资源

首先,学校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认识到乡土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学校要形成良好的乡土文化资源意识,带领教师和学生主动的收集乡土资源,丰富本地区的资源库。其次,教师在进行高中实践活动时,要做好学生动员工作,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乡土文化的重要性,积极地投入到乡土资源建设中。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丰富的资源库,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

二、乡土化高中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利用

1.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高中实践活动是一项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生成性很强的活动,要将信息技术、科学知识、传统文化、道德建设都纳入到活动中去,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和教学效果。乡土资源建设原本就是高要求的工作,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能够主动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积极地搜集乡土资源,丰富教学活动。教师首先要做好动员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乡土资源收集活动中,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和学生明确乡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向,在教学中引入乡土资源建设。最后,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完成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提高教学的效率。

2.师生共同建设乡土资源库

在我们生活学习的空间中,乡土资源体现得非常具体,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了乡土文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乡土资源库,丰富乡土资源,更好地为教学实践提供帮助。教师要明确教学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分析高中实践活动中涉及到的乡土素材,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教师要和学生收集整理乡土资源,让这些资源能够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服务。在进行整理过程中,要不断地更新信息、完善信息、补充信息,形成系统化的乡土文化资源库。

3.大胆创新乡土化课程资源

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细心地观察本地区的特色,善于积累和观察,因地制宜地选择恰当的资源,拓展乡土化教学的空间。教师在利用乡土资源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创新乡土资源,带领着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欣赏传统的文化,赋予文化崭新的含义。教师要带领着学生深入民间生活,把握时展的趋势,寻找新的资源新的内涵。学生还可以到本地旅游局,向有关的专业人员咨询本地的风土人情以及本地独有的乡土资源,将这些资料分类整理,按照生活方式、节日庆祝、家居建筑、饮食文化、地理人情等板块进行汇总,使之在相关的教学实践中得以使用。

4.积极进行乡土化资源实践活动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社会生活能力,对社会人情世故有自己的主观看法。所以教师要带领着学生积极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提高学生的乡土实践能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现有的知识文化水平,按照学生的个性和思维方式,选择最佳的课题,让学生进行乡土文化的探究学习。教师选择的课题口子要小,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具体的知识,在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素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在情感方面和心理方面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充满了对家乡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文化资源的重要性篇5

论文摘要:通过对国内外服饰文化文献现状的调研,指出了目前服饰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分析了服饰文化信息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图书馆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新思路。

1.服饰文化文献研究的现状

我国服饰文化研究从开始迄今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得到一定的重视也就是近几年,虽然服饰文化的学科建设有了显著的成就,但存在着的问题也摆在我们的面前。笔者根据调研得出结论如下:

(1)服饰文化理论研究文献较少,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活动。改革开放30年来,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产业要数服饰产业,但对服饰文化理论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像对服饰本身那样重视,与某些增长很快的研究领域相比,这一专业学科研究明显处于“冷门”状态,基础理论数量暖乏,缺乏系统研究成果,发表的成果自然也很少。理论研究与整个社会服饰产业兴旺发展的景象极不协调,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服饰产业自身的蓬勃发展。

通过对“服饰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检索为“零”的结果来看,图书馆情报界对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也没得到应有的重视。也间接地说明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在此专业学科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因此,对促进服饰文化学科的级别、完善学科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方法粗糙,比较性研究较少。在对服饰文化文献检索以及服饰文化研究主题内容的调研时发现,此学科研究领域的视野狭窄、局限性以及研究方法的粗糙,导致了大多数服饰文化研究的文献都是对传统民族服饰形式进行描述性的研究,内容较单一,创新点不多。再就是,缺乏横向比较性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领域及研究方法上都有待扩展和改进。

2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2.1服饰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

近些年,服饰产业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当今世界的重要产业,也是近年来中国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成为我国外汇创汇的主要产业。服饰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也是我们对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必要性的论述。

2.1.1服饰文化对大众生活的影响

服饰文化在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从人类原始生活开始就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服饰的产生最原始最基木的作用表现在御寒和审美方面,那时服饰的实用价值体现其真正的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它以文化的方式传承于今的时候,当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中独立为一种门类的时候,它的意义不同反响。

服饰文化可以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和心里的精神诉求,显现个人的审美情趣,还具有鲜明的文化表征,可以折射出社会经济、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对时尚的不同追求,寄托着人们追随流行的情感动态。服饰文化对大众生活的影响,不论是从古至今,还是从国内到国外都是很大的。

2.1.2服饰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全球化

服饰的国际化是整个世界不争的事实,西方国际服饰设计师在作品中不断导人中国服饰文化元素,带有中国独特标志的设计理念开始受到推崇。最显现中国标志的就是“中国红”和中国各民族传统的刺绣,使中国元素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感受到了中国元素更深的魅力。而对应的是18世纪风靡欧洲的洛可可风格服饰,也对东方的服饰产业有着较大的冲击。由此表明,在现今信息传播迅猛的网络时代,服饰产业也正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2.2服饰文化学科建设发展的需求

学科的快速发展需要科研成果的支持,提高科研的效率就要学科信息资源的帮助。在服饰文化学科建设中,信息资源建设是其中重要的支持和保障因素,或者说是服饰文化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学科能够从众多学科中脱颖而出,成为重点学科,关键就是看其是否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结构梯次合理、学术层次较高的学科队伍。我国科技论文产量很大,而获得公共信息资源的渠道口前并不是很畅通,从而影响了学科的科技创新和发展。学术科研水平和信息资源建设的优劣自然就成为衡量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

(1)图书馆服饰文化信息资源需要系统化。具有信息资源系统性,才能反映学科信息资源的历史、学科的发展状况、学科的特点及规律,从而保证所收集资源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数字信息资源应在图书馆的指导下持续不断地补充、长期积累,保持学科信息资源的连贯性、系统性,并研究这些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边缘交错、相互渗透情况,准确反映出这些学科间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的客观规律,从而保证信息资源的实用价值。

图书馆信息资源涵盖各个学科的内容,而服饰文化信息资源是图书馆信息资源整体化、系统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服饰文化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又、渗透促进各个学科的共同发展。在《21世纪服饰文化研究》一文中,华梅提出如何研究服饰文化的问题,并再次重申“服饰研究需要跨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认为需要从历史学、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民俗学、艺术学和美学的角度,运用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手段对服饰文化进行跨学科的研究。这种跨学科研究的思想和思路无疑大大拓宽了人们的研究视野,利于人们更好地概括和探索服饰文化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关系,从更高层次把握服饰文化的研究方向。

2.3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建设的需求

服饰文化的信息资源不仅具有其他学科信息资源的普遍特点,还有其鲜明的特点,突出表现在新颖性、时效性土。

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能够把图书馆特色馆藏推上新的高度。建设具有再创造性、新颖性、时效性、多样性、广泛性、层次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的、高质量的服饰文化特色信息资源,不仅能丰富和突出图书馆的馆藏特色,而且能提高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使图书馆成为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交流中心,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增强图书馆在文献信息服务市场竞争中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3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建设

(1)完善图书馆馆藏,有效开发馆藏,建立特色数据库。完善图书馆馆藏,有效开发馆藏,建立特色数据库是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建设卓有成效的工作。馆藏资源的丰富是图书馆开展信息资源建设的有力保障。因此,图书馆首先要扎扎实实地做好馆藏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采访、收集工作,尤其是做好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工作,这部分信息资料既补充了馆藏信息资源的不足,又蕴藏着丰富的服饰文化学科发展前沿性的信息资源。同时,努力做好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工作,与有相关服饰文化学科的高校或其他情报单位,以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起一个收集、收藏与使用的共建共享关系,建立完备的服饰文化信息资源体系,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以达到较高的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使用率。

设立特色数据库,开发深层次信息资源服务,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实现学科专业信息资源的传输网络化。此项举措不仅能突出图书馆的服务特色和馆藏,而且可以为特色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设立现代化的服务平台,为读者提供更完善的、更便捷的、更多元的检索系统,充分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率和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率,并为实现资源共享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基础。

(2)发挥网络优势,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强网络环境下情报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文献信息的共建共享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图书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以弥补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不足,可以有效地避免信息资源的购置重复。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就是要充分挖掘馆藏资源,注重收集和提供服饰文化相关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要及时主动地掌握产业的经济发展、学科科研最新动向、服饰潮流动态等信息,并借鉴其他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成功经验。

当今世界,知识信息总量的急剧增加,信息载体日益多样化,用户的信息需求量也处于迅猛增加的态势,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无法只靠自身的力量完整地收集各种知识信息载体。因此,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也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建设服饰文化信息资源,除了充分利用图书馆自身的馆藏信息资源,还要通过使用网络环境,加强情报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开发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实现情报机构资源共享,不仅是对图书馆特色馆藏文献的有效补充,也是深化服务层次的重要前提。

(3)开展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做好专题咨询服务。了解学科发展的动态,随时获取与掌握学科的最新知识,并具有科学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将文献进行加工、整理、综合、分析、评述,使它转化为二次、三次文献,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优质的二次、三次文献服务,可以解决好馆藏大量价值较高的专业文献无人问津与读者为查不到资料的焦虑而抱怨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服饰文化方面的图书、期刊价格昂贵,复本量少,加之此专业用户在获取信息资源时,常常需要粘贴图片,图书、期刊很易损坏,由此,就会出现“藏与用”的问题,服饰文化信息资源数字化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同时也提高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信息资源开发的人员应经常走访学科科研一线的骨干,及时把握学科的建设状况、学术队伍的构成状况、文献的需求状况以及本学科发展的特色与倾向,对学科发展做好学科信息资源的保障工作。另外,还要做好专题咨询服务,使特色服务提升到一定得档次,如对服饰文化的图书可以做书目、索引、文摘、题录;也可以做专题述评、动态综述、学科报告、学科总结报告等;也可编写工具书文献,如手册、指南、年鉴、百科等。

文化资源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75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041-02

properpositioningofnationaleducationinformationandBuildRepository//ChenJuanjuan,ZhaoYanyan,KongLiu

abstractintheprocessofdevelopmentofthenationaleducationinformation,theproperpositioningofthenationaleducationinformation(minority)inregionaleducationalinformation,lookforwardtoinjectanewforcetoitsdemandsthroughthedevelopmentofregionaleducationinformation,andtryingtoeducationtechnologyconceptappliedtoit,therepositoryconstructionprocessconceptualframework,werediscussedindepth.

Keywordsnationaleducationinformation;educationaltechnology;resourcelibrary

在主流文化教育信息化与区域教育信息化双重推进下,大多数人却忽视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以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信息化成为一个停滞点,甚至导致少数民族文化逐渐走向异化、消亡。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来推动发展,但未达到预期效果。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对民族文化教育信息化进行有效定位。应根据各区域特色及能提供的各种优势,将民族教育信息化定位到合适的发展基地。

1与云南区域教育信息化的辩证关系

“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特色发展之路”[1]给民族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发展契机。区域教育信息化[2]是指各地区在国家统一计划下,根据本区域实际情况,应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各种渠道充分利用各种软硬件资源加速本地区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在对该概念的界定中,可以领会“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关键字对云南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深刻启迪。

众所周知,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汇聚了2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对现实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民族文化资源,且是云南地区独有资源。显然,需要抓住云南少数民族的特性,推动其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但由于地域偏远、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仍然滞后于其他地区。如果简单借鉴沿海地区先进的教育手段、教育模式、教育资源来实现少数民族教育信息化就有失偏颇。在严峻的形式下,国家为了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实行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可选取当地民族独有的文化教育资源来对学生进行“弹性”教育,继而推动少数民族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可以在区域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资金、软硬件资源、技术的羽翼下,为云南民族教育信息化提供中坚力量。对民族教育信息化实现有效定位,是保证其良性发展的一个前提;根据区域独有特色,探索出适合区域推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模式也是必然的。

2核心要素之民族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建设

民族教育信息化是系统工程,其中涵盖了民族文化教育资源数字化研究、平台的搭建、民族地区信息化学习环境研究、信息环境中学习行为的研究、民族资源文化资源信息化应用研究等方面。国家给予重视,在实现过程中取得一些丰硕的成果,同时也遇到不少问题,比如:建网与建库(资源)不同步、建网与建队伍不同步、建网与上网不合拍、信息流与民族语言不通,等等[3]。

自2000年教育部实施“校校通”工程,提出将资源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工作重点,毫无疑问资源建设是实现民族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一组极为重要的要素。既然将民族教育信息化定位于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那么势必要考虑到云南区域特点和25个少数民族独有的民族属性。

通过文献调查和实证考察,目前在实现民族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大多是对主流文化教育资源的远程利用,多元文化资源的构建,利用发达地区的优质公共资源以信息化的手段运用到民族教育中,却忽视了少数民族所独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少数民族群体。基于“以人为本”的学习理论,在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实现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特性,尤其是少数民族。他们所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和信仰,更多的会尊崇本民族的独有文化,所以从少数民族本土文化资源中提取优质的教育资源来实现教育,比生搬硬套外来文化更有效。同时,也可以避免统一学习国家教材,忽视其民族特性,造成文化断层现象。

本文试图利用教育技术学的相关理念构思一个少数民族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过程,以供参考,并在后续的论文中加以细化研究并实现。

1)落脚点。首先选取开发为基点,目前对民族教育资源信息化的开发策略主要为两种:作为课程资源的学校教育开发,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广播、电视、嵌入式的网络资源和社区资源开发。研究发现,此策略在推进民族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始终捉襟见肘;另一种开发策略为专题民族教育资源知识库的构建。

针对资源库的建设,教育部门与政府给予的鼓励政策,软、硬件设施的支持,云南区域独有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现实性,教育理念的具备性,已有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等一系列优质资源的可借鉴性,都为少数民族教育资源的信息化提供了发展平台,保证其资源建设的可行性。

2)设计阶段。需考虑民族教育资源与一般教育资源的区别,比如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继承性、流变性、增生的困难性、低质性、低效性等特点;需要考虑资源知识库的受众群体的特征,包括文化背景、智力因素、宗教背景等;需要考虑知识库的可行性问题,包括采用的知识表示方法;需要考虑资源建设时要符合相关体系标准等。

3)开发阶段。由于目前没有现成可用的民族教育资源,所以在本阶段,将其细化成几个步骤:普查(对相关民族资源实现资源分类、收集原始资源),形成基础资源库;筛选(符合教育哲学、教学、学习理论),形成教育资源库;组织与加工(形成符合要求的资源库与知识库,甚至是基于知识库所衍生出的相关网络课程、智能教学系统的开发)。

4)运用阶段。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各种服务平台,将民族教育资源所生成的产品走向教育与教学领域,促进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实践性环节。

5)管理与评价阶段,主要是阐述所构建的资源是否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与重用。在资源建设的前车之鉴下,后续的民族教育资源知识库的构建中,需注意几个问题:资源类型多样性;资源分类的层次性;资源类型的标准化问题;资源协作共建平台的搭建;构建多元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4];采取合适的知识表示方法,共享性、重用性、延续性问题。

3总结

将民族教育信息化定位于云南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特色发展之路,给双方都注入新鲜的血液。尤其是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中提取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信息化过程是可行的,也是必行的。构建完备的少数民族教育资源库,对实现民族教育信息化是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同样也能促进民族文化的发扬与传承,这样的双重功效更加说明建设资源库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参考文献

[1]桑新民,郑文勉,钟浩梁.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3):9-10.

[2]孙梅,邵伯乐.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3):3-4.

文化资源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4-051-03

作者:蒋祖发,湖南科技学院副研究员、图书馆副馆长;湖南,永州,425100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科技学院校级重点课题《永州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与对策研究》(编号07XKYta009)阶段性研究成果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经济逐渐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形式,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地方性特色文化信息资源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现社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信息化,促进社会对信息资源共享需求的日益增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因而,加强信息建设,构建地方性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促进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势在必行。

一、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的含义

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是指:对本地区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特色的以文字、图像、声音为载体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开发整理,并通过计算机的存储、信息资源库、网络等现代技术达到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检索查阅的自动化系统。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建设的重点是:收集与整理地方历史文化相关的资料,特别是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知名人士的著作及其作品的研究资料以及与本区域文化相关的文献资料,对相关资料进行分门别类,建成具有一定规模、一定标准的特色文化数据中心,实现地方文化在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合理开发和相互利用,使其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二、建设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的意义

(一)建设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促进文化资源共享是地方高校的重要职责

信息时代的到来,面对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资源以及各种信息服务机构,高校图书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湖南科技学院作为永州地方性本科院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加强地方特色文化信息库建设,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服务永州经济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目前,高校图书馆地方性特色文献信息资源库为数不多而且缺乏系统性,滞后于其它文献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已引起高校图书情报界的重视。建设永州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先进手段,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网络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公众享用,对于迅速扭转永州特别是本市贫困地区的信息匮乏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状况将起到一定的作用,也是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实施“以德治国”、“文化强市”战略,将产生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二)建设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是高校实现特色馆藏建设的必然之路

特色馆藏是指图书馆经过长期建设积累,在某一方面形成一定规模的、结构比较完整的文献资源优势。它充分反映某些学科领域、为某类型读者群服务和充分体现为地方乃至全国经济社会服务的文献资源的集合。开发地方特色信息资源是拓展高校图书馆的工作职能的任务之一。建设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是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前提条件。图书馆建设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的目标是在网络环境下,按照一定的原则,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手段建立本地区具有很强个性化的特色文化的专题数据库,实现永州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的网络化、社会化,跨越时空与地域的限制,促进信息资源的全面交流与共享,彰显我校特色馆藏的时代和地域特征。

(三)建设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地方文化表现的是当地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和历史的生动写照,是一个地方社会发展进程的具体体现。地方各级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团体通过洞悉地方文化并顺应地方文化的发展趋势,制定的政策方略、发展规划、行动纲领则更能有的放矢、符合实际,从而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令人放心的政治环境和让人信服的人文资料,对加速当地经济和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科学研究无疑会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建设会成为大家认识和了解一个地方历史沿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建设永州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不仅有利于永州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能为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开创文化意义的先河,是服务区域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

(四)建设地方特色文化信息库是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

地方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是永州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永州,是一本百不厌的书”,永州地方文化资源特别丰富,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其中舜文化、柳文化、瑶文化、女书文化、理学文化、古稻作文化、碑文化等都是永州地方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建设地方特色文化信息库,能使更多的地方文化资源得以利用,地方文化研究机构及专家学者也能更加便捷地获得相关信息,从而使地方文化资源得到更充分挖掘。在此基础上,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开发更多的文化产品,开展文化旅游、文化休闲,文化娱乐等文化服务项目,形成极具特色的旅游、休闲文化。打造出永州独有的文化特色,使永州地方文化的内涵不断扩展,文化品位逐渐提高,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品牌”。

三、建设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的实践途径和方法

(一)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的数据收集和整理

数据来源是建设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的文献保障和基础,是信息库建设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在建设永州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的实践中,主要从以下方面对信息进行广泛收集和整理:

1、从本校地方文化研究所获得免费资源。湖南科技学院地方文化研究机构成立较早,机构健全,先后成立了柳宗元研究所、舜文化研究所、女书暨瑶文化研究所、濂溪研究所等。这些学术机构拥有一大批对永州地方文化很有研究的专家学者,长期从事地方性文化的挖掘与整理,利用永州的文化地域优势,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积储了丰富的永州地方文化资料。从地方文化研究所获得的免费资源,具有快捷、权威、数据量大等突出特点,为进行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对地方馆藏资源进行收集、挖掘。图书馆馆藏特色文献资源非常丰富,但分布广泛,内容繁杂,分散于各学科中的知识信息零散无序,给收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收集难度较大,往往使收集者感到无所适从。因此,图书馆选派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文献服务馆员对馆内这些特殊文献进行多层次的过滤和严格筛选,将散乱、潜存的文献信息细心地提取、科学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了系统的有价值的信息。

3、向地方有关部门征集。要建好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仅从本地馆藏文献中提取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为获得更多有效资源,图书馆专门成立了地方文献资料室,公开向全社会有关部门征集地方文化方面的书籍、字画、实物。迄今为止已收集到各类有价值资源共计3000余册(件)。这些资料从多方面反映了永州地方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旅游休闲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信息。

4、通过永州资深地方文化专家获取。地方文化专家都有长期从事该方面研究的经验背景,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且功底深厚、专题鉴赏能力强,且大都收藏有大量珍贵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献资料,这些资料经过历史的沉淀少有储存,十分珍贵。图书馆积极与永州市各地专家取得联系,力争他们的支持和指导,复制获取了不少宝贵的资料。

5、利用互联网技术从网络上拾取。网络资源来源广泛,更新速度快,收集快捷方便,也是数字图书馆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对网络资源的整合具体来说就是把互联网上有关永州地方文化专题的知识信息进行筛选、提炼和分析、整合,形成“永州地方文化”的固定资源获取方式。

6、采购与地方特色文化相关的文献。针对“永州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的建设需要,对图书馆现有馆藏资源进行阶段性补充和调整,尽可能保证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及时补充本地的地方文化馆藏,以获得更多与信息资源库建设有价值的信息。

(二)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的系统功能设计及硬件和软件平台的确定

特色信息库的系统功能设计,要立足用户的需要,做到一要检索方便,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迅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二要注重增加信息库的分析统计等功能。在硬件方面,学校加强了对校园网建设的力度及设备的改造和升级,图书馆耗费巨资建成了比较先进的现代数字化机房,整个系统采用具有可扩展的San架构,拥有数十台多核高性能服务器、光纤交换机、光纤磁盘阵列、SCSi磁盘阵列、iDe磁盘阵列;网络以联想4808三层交换机为核心,20多台2层交换机覆盖整栋图书馆大楼,全天不间断地为全校师生提供各种高性能服务。在软件环境方面,图书馆主要使用具有高安全性、高稳定性的Linux、windows2003Server、windows2000advancedServer等操作系统,使用市场主流的信息资源库软件SQLServer2000/2005、Sybase12.5和比较流行的iiS6.0等服务软件。并且正力争开发信息库质量检查软件,以期利用数据库质量检查软件开展对地方特色文化信息库使用质量的检查工作。

文化资源的重要性篇8

首先应明确构建目标。针对高校资源开发应用现状,建立提升政治理论素养,弘扬社会主义爱国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精神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建立比较困难的环节,在资源库的建设中,人文精神宣传教育中需要包括教育者情感、素质。在构建目标体系中需要培养高校大学生社会情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育开展提供基础条件。高校大学生重要人物是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多元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够构建健康心理素质,因此在构建目标体系中,需要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判断能力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其次,应完善和创新内容体系。依照德育资源开发内容的不同范围政治、公民和道德教育,在诊治教育重点树立物产阶级世界观、价值观,通过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道德教育在德育资源内容中比较广泛,重点提高高素质人才。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很多体现在教育内容上,在创新过程中,需要关注受众的合理需求,充分给予个体发展,保证思政教育内容贴近大众生活,面对不同时期新情况,需要提高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

二、完善高校信息化教育平台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科技产品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高校德育工作者同样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借助科学进步的成果,开发教育新资源,完善高校信息化教育平台,通过科学手段开发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载体,完善信息化教育平台。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学生接受信息方式出现很大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同样需求顺应时代特征的变化,充分利用网络应用记住,在现有网络信息资源基础上加工成新的信息因素和信息链接过程。网络信息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带来很大挑战,在发展中需要深层次分析网络信息的影响,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实现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平台。在构建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中需要保证构建形式的多样性,提高思政教育内容的新颖性,包括科研、学习等方面,将思政教育资源渗透到大学生提倡生活学习中,高校在构建思政教育信息化平台中需要构建交流互动平台,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实效性。

三、创新人文知识资源和实践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高校资源开发中,实践资源和人文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因此需要重视人文知识资源建设。思政政治教育人文资源主要包括人类社会活动的综合,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发挥在那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开发中需要树立人为精神培养的科学方向,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世界观,加强人文精神培养。在人为知识资源开发中,需要注意开发形式,重视现代媒体的开发利用,结合现代媒介资源,实现媒介价值的最大发挥,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人文知识资源的开发中需要建设知识互动交流性,实现人文活动的学习和接纳,实现高校交流互动的平台构建。在高校实践活动开展中,需要始终坚持资源化建设导向,充分提高思政教育资源的实用性。在网络资源的利用中,需要将各类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加强网站建设,提高技术含量,提高网络信息的优势。在网络资源的利用中需要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按照思政教育一般规律,结合热点话题,向大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

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合理性

高校在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需要以效益为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情况。高校在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需要公式公平性原则,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共享,实现教育公平性,实现教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高校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需要遵从系统性原则,维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动态平衡,并建立良好的互馈机制。资源配置中,在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基础上,创造有利环境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提高教育系统整体功能。高校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需要遵循针对性原则,针对不同时代背景确定资源配置的方式和重点,根据时代的要求和问题,确定资源配置计划。高校在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需要遵循发展性原则,采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因为资源有限,而忽视某一环节的构造,导致后期在使用中出现诸多问题,不断增加平台的资源,增加维护成本。

五、重视隐性资源和服务性资源的开发

文化资源的重要性篇9

论文摘要: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建设应整合所有能整合的优势力量,从汉语推广的整体着眼,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凸显“实用性”“国际性”“系统性”“趣味性”;“现代化”“多样化”“立体化”“特色主题系列化”,以用于孔子学院的教学资源为重点,以汉语成语为切入点,建设多媒体教学资源,以保证有效的服务于汉语国际推广教学工作。

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建设,是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一个重大的基础性系统性工程,必须深入研究、系统谋划、科学设计、精心开发。应特别注重汉语国际推广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凸显“实用性”“国际性”“现代化”,以保证有效的服务于汉语国际推广教学工作。

一、汉语国际推广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意义

新形势和新教学任务都表明当前我国的汉语推广教学资源承待开发。为了尽快解决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加快汉语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是目前的首要任务。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的研究和开发要整合所有能整合的优势力量,联合全国乃至国际范围的同仁,从汉语推广的整体着眼,统筹规划。一是教学资源体系的完善,要涵盖各种语种、各阶段、各行业和各教学环节;二是前瞻性和指导性,能够把握全球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关键,制定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标准,指导孔子学院使用规范、科学的教学资源,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实现资源的共建和共享;三是围绕教学资源的建立和使用,创建汉语国际推广教师发展平台,启用教学和学术研究评估体系,带动世界范围内汉语教学和推广的科研工作。

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应有准确的理解与定位。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是指直接服务于汉语国际推广教学工作的可以广泛使用、反复利用的各种资料、设计、工具等等。它大大突破了过去的“教材”概念,具有多类型、多载体、容量大、使用方便灵活等特点。从单纯的“教材”概念到“教学资源”的提出,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提法或术语的变化,而是教学理念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从内容上讲,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应具有充分的广泛性和丰富性,应囊括教学有用的一切资源(包括语言的、文化的、教学设计的等);从功能上讲,应该能服务于教与学两个方面,能满足整个教学过程的需要和不同对象的需要;从性能上讲,应具有灵活性和再生性,能根据不同需要进行不同组合;从形式上讲,应多类型、多载体,不拘一格。简而言之,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应能满足汉语国际推广教学的一切需要。

二、目前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扩大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长,这种需求已经从学术和教学领域走到民间以及政府层面,扩展到经济等各个领域,已经形成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的热潮。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表明,目前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力量弱、底子薄。除了师资严重缺乏之外,教学资源也严重匾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种类单一。汉语国际推广主要是在海外开展汉语教学,其教学对象千差万别,有国别差异、语言差异、文化差异、职业差异、年龄差异、学习目的差异等。已有资源基本上局限于教材和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参考资料,缺乏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需要的特种教学资源。

2.形式单调。现有的教学资源以纸制教材为主,辅以视听材料,缺乏多媒体网络产品,远远不能满足汉语教学的时代需要,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不能适应远程教学。传统教材的模式固定,体例单一,灵活性差,难以适应当前汉语学习者需求分散、个性化强的形势。

3.功能单一。当前出版的教学资源主要是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缺少具有媒介功能、文化交流功能和激发学习动机的各级各类资源。就教与学来说,绝大部分教学资源是适应于教的,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的很少。适用于教的资源也通常使用面窄,没有再生性,不能够自由组合生成不同的教学资源。

三、汉语国际推广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策略

1.教学资源应突出适用性。汉语国际教学和推广应该根据使用者的特点,将教学资源建设成一个学科体系,使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推广汉语是让外国人自学汉语或者跟着老师学习,教学对象是在中国的外国人以及教这些外国人的教师,与教来中国的留学生不完全一样。教学资源所服务的对象,如果是教师,就要涉及教师的母语是汉语还是非汉语,是否熟悉现代教育技术,老师教授的课程以及对象又是什么等问题;如果是学生,学生的母语是什么?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外国人有不同的汉语水平,也有初级、中级、高级的分别。另外,外国人有不同的职业、信仰和习惯,他们会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目的。只有真正触摸到外国人的兴奋点,了解他们为什么学习中文,了解他们的国家和政府在相关方面的态度和政策,有的放矢地推广汉语,才能让他们觉得学有所用。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外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华文明和系统学习汉语。

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建设,还应深入调研,及时掌握各国的政策动向,跟踪欧盟语言标准、美国21世纪外语标准等。了解外国人学习汉语以及汉语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基本要求,以此为基础,再进行系统的教学资源研究和开发,包括个性化教学资源和综合性资源。个性化资源是指适用于不同对象的资源(如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语种等资源)。综合性资源是指能适应各种教与学需求的资源,包括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资源。一方面,每个人都是区别于他人的个体,资源建设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个性化”到每个个体;另一方面,也没有“万能”的综合性资源能满足所有的需求。因此,一切应从实际出发。

教学资源建设还要兼顾个性和共性,要达到很好的适用性,也要控制成本。解决方法之一就是要注重教学资源的多功能性。同样的资源,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用于教学实践或者理论研究,可以通过选择和组合用于不同教学对象或者课程。

2.教学资源力求多样化。目前汉语推广教材匾乏,尤其是能适应国外汉语教学需求的少之又少。

(1)系统性。明确教学资源是一个科学的体系这一基点,各教学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最终建成的教学资源系统应该是一个层次分明、功能完备的有机体,而不是杂乱无章的混合体。教学资源建设的成果也应该是教学产品成果和学术研究成果的结合体,既要为从事汉语国际推广的教师提供丰富而实用的教学资源,又要注重总结和推广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论与经验,一方面注意吸收己有的汉语本体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对汉语国际推广的新问题的研究,突出“国际”和“推广”。

(2)立体化。采用纸本、网络、课堂课件、学习软件等不同形式的教学资源,并辅以配套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弥补单纯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问题。目前,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优势,为适应不同水平、不同目的的使用者的需求,开发具有实用性、集成化和个性化的各类产品。

(3)特色主题系列化。注重挖掘语言中凝聚的中华文化,开发适用于各种主题的汉语文化体验是培训需要的专题性教学资源。例如儒家文化、三国文化、楚文化、武当山道教文化、神农架等主题,内容包括汉字教学、基础口语、唐诗宋词、文化知识、服饰文化、茶艺、特色小吃、丝绸之路、瓷器、中国古典园林、特色旅游观光等(专题活模块)。除了日常交际用的常规教材外。还应该开发适应主体的教师用书、特色教材和自学教程。由于汉语国际推广与在国内进行的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完全不同的语言环境,因此在相关教学资源的设计中必须尽量为学生模拟出汉语的交际环境,这种模拟应是全方位的,既有为课堂学习设计的教学软件,也有为学生课下休闲、娱乐设计的软件(如电脑游戏、影视、歌曲等),让学生即使身在国外也能“浸润”在汉语的语言环境中。

文化教学内容除了中国传统文化外,还应该包含中国当代文化,尤其是和西方文化碰撞后产生的新内容。文化,可以理解为狭义文化,也可以理解为广义文化。就外国人而言,不仅对传统、古色古香的东西感兴趣,更想了解现代的中国和中国人。对于某些想到中国来体验或与中国有不同联系的人而言,更想知道中国目前的状况。特色主题也可以增加当代中国的介绍,甚至细化到具体的行业,如中国教育、神奇的中医、中国改革开放30年等。

(4)趣味性。寓教于乐,采用外国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到这一点,前提是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要有体系性、正确性,又要兼顾生动有趣,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自学能力,提供丰富、有趣的自学条件,包括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生动而有序的学习资源。使用者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可以高度自由地控制学习的方向、内容、进度。例如,通过学习在现代生活场景和语言环境中演绎的成语故事和应用实例,使用者能够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并在实际交际中恰当的加以运用。针对海外汉语师资匿乏的特点,开发针对海外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测试软件很有必要,比如利用语音识别技术开发汉语语音纠错以及测试系统,利用文字识别以及图像识别技术开发汉字书写练习以及测试系统等,还可以大量开发网络学习系统。类似软件的开发既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又能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

3.正确处理语言教学资源和文化教学资源的关系。汉语国际推广的任务不仅仅是对外汉语教学,而且还要在全球范围内弘扬中华文化。教学资源建设必须兼顾二者。

语言教学是文化教学的重要部分,语言反映和记载着文化。从一定角度看,语言教学又是文化教学的基础,不掌握语言则很难深入全面地了解文化。语言教学资源主要是涉及汉语的文字、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等知识,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文化教学资源则介绍中国社会的历史、经济、法律、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侧重于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中华文化,从而加深对中国的了解。目前的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存在语言教学资源与文化教学资源脱节的问题。实际上,语言教学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文化知识,文化教学也常常以特定的语言材料为依据和载体。所以语言教学资源和文化教学资源要统筹建设,要考虑二者的差异性,同时要考虑二者的交叉性和互补性,考虑在不同语言教学(文化)阶段引入文化(语言)知识的难易程度和教学方法等问题。

4.重点抓住“两点”,满足汉语学习者的需求,实现“快乐学习、学习快乐”的教学理念。

文化资源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良性互动

当前企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而企业采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会受到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的综合体,对企业的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美国人力资源学者曾指出:人力资源的真正关注点就是组织文化,以及它的变革和管理。文化与组织战略、结构相连,并对员工招聘、选拔、培训等都有影响。这指出了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质,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前,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开始呈现出逐渐融合的趋势:企业文化越来越关注组织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由硬性管理向人性方向发展,越来越注重文化差异,从而逐渐形成了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良性互动。

一、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1.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都以人为中心

企业文化可以说是企业的“人化”,企业应该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培育人等,人与企业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企业文化尤其注重人的价值,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人的价值。企业文化建设既要关注人对企业发展的作用,还要注重企业对人的发展的价值,把企业发展与人的价值实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共赢。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制定人力资源战略与计划、人才招聘、职业生涯规划、绩效评估、员工培训等环节管理员工思想行为,从而充分挖掘人的潜能,使人尽其才。由此可见,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切合点在于以人为中心,都是建立在人的管理的基础上。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本,企业管理必须以人为中心,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只是企业文化是软文化,侧重思想管理,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硬管理,侧重行为管理。

2.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导向作用,它使人力资源的硬性管理受到软文化的制约。企业文化会影响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风格,如严肃、专制的企业文化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强调管理者特权,对员工进行严格监督;民主、轻松的企业文化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注重吸引员工参与管理,营造公平的竞争氛围。对企业来说,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并对员工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与企业文化风格一致。

3.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文化的根基

一些企业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文化就是口号、标识等,其实企业文化并不是纯粹的精神口号,而是建立在企业具体管理制度和政策基础上的人文环境,更具体的来说是只有建立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基础上的企业文化,才能深受员工的认可,从而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因此,企业文化要成长就要扎根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之上。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都是企业管理活动的组成部分,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因此,只有将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出各自的作用,推动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互动模式

对一个企业来说,企业文化是影响最持久的因素。一般来说,企业文化开始是融合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之后才逐步上升到理论高度的。企业发展必须注重每一个环节,协调好每个环节之间的关系,达到相互推动,实现最大化的效益。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并且还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为企业发展提供导向。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关键,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管理者必须从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出发,构建两者良性互动的模型,才能延长两者的合力长度,实现企业的最大价值。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互动模式主要有四部分内容:分析环境、核心定位、战略结合、评估反馈。

1.分析环境

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可能脱离社会环境而生产,因此企业文化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大。要塑造企业文化,必须分析企业环境,企业环境分为内外环境,外部环境。,也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宏观环境主要指社会政治制度、国际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等,这都会制约着企业文化的发展;微观环境是企业所在的社区发展、社区文化、风俗习惯等。内部环境指企业职工队伍素质、经营管理者素质等。

2.核心定位

每个企业在长期发展中都有自身的个性,这种个性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特有的,是企业多数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等,它约束着员工的行为,决定着员工的看法。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起着关键作用,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依赖文化、组织的配合。企业文化的作用是双面的,只有积极的企业文化才能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

3.战略结合

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结合内外环境分析制定出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目的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整合,实现人力资源与组织运作效率的共同提升。企业文化为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动力支持,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促进战略的顺利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的管理,是处理人与人、人与工作而采取的管理活动,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相结合,就要以企业文化为指导,建立良好的员工发展规划,如激励机制、培训机制等,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也为企业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建立新的企业文化。

4.评估反馈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互动中,企业文化要符合企业战略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要体现企业文化精神,以企业文化指导人才招聘、激励、培训等,推动人力资源的发展。如何了解两者的有效互动,就要建立评估反馈机制,通过上下级、平级之间的沟通,通过员工意见反馈来完善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互动。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良性互动可以体现在多方面,企业文化帮助企业树立人才第一的观念,增强企业开发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为人力资源管理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文化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传承企业文化,人是企业文化的传播者,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会继承企业文化,对建设企业文化起着积极作用;企业文化建设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给予修正,使企业文化符合每个员工的要求;企业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员工,为了确保企业健康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企业文化。

三、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

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的观念,因此,企业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构建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推动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将企业文化价值观运用到企业用人标准中

企业文化是企业大部分员工共同认可、接受的价值观念,因此在企业招聘人才的过程中要严格对招聘者进行培训,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的用人标准,在招聘中选择对本企业文化认同度较高的。

2.将企业文化内容贯穿到企业培训中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离不开培训,这是人才进步的需求,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对提高员工能力、更新员工观念有着重要作用。企业文化注重精神层面的作用,希望用无形的文化力量束缚人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使企业员工形成凝聚力、归属感。因此企业培训要结合企业文化要求,将企业文化内容自然的传递给员工,进而影响员工的行为。

3.将企业文化要求融入到员工考核中

企业员工考核和评价一般都是以业绩指标为主,虽然也有一些企业注重德的考核,但缺少具体的考核标准,未能起到真正的作用。因此,企业员工考核中要融入企业文化价值观,作为考核指标的一部分,通过规范某种行为或者反对某种行为来达到解释企业价值观的目的。

总之,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是当今企业发展的两大主题,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都是以人为本,是相辅相成的,呈现出良性互动的趋势。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再优秀的人才也需要在特定的企业环境中才能发展,反之,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支撑,只有两者有效结合,才能促进企业的成功。(作者单位:福建中闽(宁德)水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