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语文的教学与教法十篇小学语文的教学与教法十篇

小学语文的教学与教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4:18

小学语文的教学与教法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方法策略

一、意会教学法

意会教学法是词语教学的一种方法,是指教师措辞合理,运用比喻、对比等方法,对词语含义加以点拨和引导,进而使学生意会和理解词语的内在内容,并提高学生词语运用的能力。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许多词语并不需要老师面面俱到地讲解其内涵、用法,而适当地对其意会、示意,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效。比如说,在“壮丽”一词的学习中,为了更好地示意、意会学生,老师可以营造良好的语言情景,提高学生对“壮丽”一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如“这一座一座有高有低的山在深蓝的天空的映衬下,在夕阳余晖的照射下,显得多么雄伟壮丽啊!”以此加深学生对群山连绵起伏壮丽之感的理解。为了加深学生对“壮丽”一词的理解,还可以引入错误的例子,让学生加以区别壮丽与其他词语在含义、运用等方面的不同。如:“我们披上了金色的衣裳”,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用“壮丽”来形容,加深学生对壮丽与华丽、美丽等词语的区别,让学生明白所谓的壮丽并不是“小家碧玉”,而是真正的“大气之美”“大家闺秀”。

小学语文的教学与教法篇2

【关键词】激发兴趣创新方法丰富实践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新语文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育理念。怎样才能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略议观点,以飨共勉。

一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语文教学中的课程补充,能积极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好的课外作业能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语文水平具有一定实践意义。课外作业既要与课本知识紧密联系,又要注重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带着兴趣去完成作业,体验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如在教《普罗米修斯》一课时,让学生课下查阅希腊神话资料,第二节课交流感兴趣的问题。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人物生动形象;宙斯惩罚普罗米修斯时,他会是怎么想的?普罗米修斯饱受折磨时,他又会是怎么想的?你从哪看出来的?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还要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去。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巩固和充实课堂教学成果,扩大语文教学交流领域。能够使学生在课外阅读和实践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加以整合与运用,这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也能使学生在课外的学习实践中体会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组织开展各种课外语文教学活动,举办班级作文竞赛、故事会、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带领学生办班报,鼓励学生参加小记者活动,在开阔视野的同时,语文素养也会不断提高,语文情趣也会不断增加,为学生自主学习语文创造了浓郁的氛围。

二通过设置教学情境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语文是充满思想与情感的基础课程,只有激活情感才能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学,要从情感入手,积极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现代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信息资源,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轻松愉悦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语文课堂导入,要以极其饱满的情感去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在课件中以美仑美奂的情境来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如《鸟的天堂》这节课,一位教师的公开课是这样上的,首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通过配乐朗诵课文,让学生脑海里想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神奇地方。“……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新的生命在颤动。……起初四周非常静寂。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当同学睁开眼的时候,面前多媒体屏幕上那唯美的画面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陶冶情感,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悟,提高对语文学习的热望和情趣。又加之积极自主动的课堂情感互动,积极有效的获取了知识,活泼生动的训练了智能。

三通过质疑教学问题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也可以通过巧设诱发颇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课堂上的有效互动能够使学生达到学习的最佳思维状态,为提高语文学习水平,勤思多练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教师要善于设疑与启发,且问题要难度适中,具有一定的思考梯度。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来感受回答出问题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介入,多想多练,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如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听高山流水的录音,展开想象,体会这是怎样的情感,此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描述他们的关系吗?(板书:知音)继续提问什么叫知音?你是怎样理解知音这个词的?活跃同学的思维,引发他们的思考。

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过程。牛顿正是因为看到苹果落地,提出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问题,最后才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引导其有创见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寻找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加以深入分析研究,或者抓住课文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合作讨论,充分调动语文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

小学语文的教学与教法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阅读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阅读是学生与课文作者心灵沟通的窗口。阅读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程度,进而也影响着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搞好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审美能力、自悟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为他们能更好地萃取中国文化精华、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等方面打下基础。

那如何才能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呢?下面谈一谈本人在近十年来的教育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构建和谐课堂,体现人文精神,做学生的好朋友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欢快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发挥出学生的潜能,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思维,这是上好阅读课的基础。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教学中,构建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好朋友。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支持和引导学生发展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阅读环境。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树立参与阅读学习的信心,对于不足之处要巧妙地处理。

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的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知识和想象力的关系,知识借助想象力而发展,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先导,由此可见想象对知识的重要性。在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首先通过想象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描述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抓住主题,加深理解。其次想象力与创造力是一对“孪生兄弟”。著名哲学家康德说:“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功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师应当创设让学生感到生动、美丽的情境,使他们获得美的感受,产生美的喜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其内心的“情”在特定的“境”中升华到一种新的境界。

比如使用提问创设情景法,可通过设置有吸引力的问题来创造一个好的阅读动机。也可使用看图导入法,在阅读教学中用教科书中意境优美、色彩鲜艳的情景图及教学挂图作为直观教材,鲜明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获得较深的印象,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媒体创设情景法可在学生阅读时灵活运用声音图像,让学生沉浸在文章的表达氛围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二)、以阅读引起想象,引起情感共鸣。

在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阅读的思路与作者文章的思路连起来,着重把握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通过阅读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使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真正读出了感情,真正体会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以鼓励为主,注意对学生评价的适当性

教师评价的作用是巨大的,一句挖苦讽刺的话,就会给学生心灵的伤疤撒上咸盐,一个热情的目光、鼓励的微笑,又可以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星星之火,把学生从“黑暗”带到“光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适时适当评价。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矛盾特殊性原理,我们知道每个事物都有其自身特点,小学生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各方面都没定型,因此他们在阅读和理解文章方面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评价中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同”是指评价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共同目标,把握住大方向。“异”允许学生观点差异的存在,在评价中注重目标的多元化、方式多样性和灵活性。凡是那些体现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而又不算“大逆不道”的能体现学生发展的地方,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个人感受,应用热情、真诚的语言、期待的目光来有效地调控评价学生的阅读过程,鼓励他们的闪光点,使学生心理处于“蠢蠢欲动”和“欲罢不能”的积极状态,始终以愉悦的、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阅读学习活动中。对于缺点也要巧妙点拨,既不伤学生自尊心,不打击学生积极性,不抹杀学生创造力,又使学生得到提高。有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一分为二的评价,找到学生好的地方,先鼓励,然后纠正错误。

四、认真专研教材,精心设计阅读的形式

指导学生读书,形式应灵活多样,做到因材施教,恰到好处。为了让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教师应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当教材中出现了句子长、结构复杂或文章难懂的片断,教师采取领读的办法,引导学生读通、读顺、突破难点。为了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和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也为了便于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课文,可由几个人或全组、全班学生接续读。为了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和序目理清文章脉络,捕捉关键词和句,可引导学生细心默读,在读中思考句子。为了诱发想象,形成意境,发展形象思维,对于画面集中、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教师可指导学生小声自读。为了提高兴趣,深入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表情,对故事情节对话较多的课文,可进行分角色表情朗读,对于句意连贯、句式复杂、内在联系紧,逻辑性强的句群、句组或段落,可采用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的形式。为了强化记忆,激发灵感,活跃气氛,对于诗歌、警句或精彩的句段也要齐读。当然还可以让学生听录音进一步体味朗读的技巧。为了较好地进行朗读的训练,做到“先扶后放”、“有扶有放”,在低年级采用师生相互伴读。为了激发学生进取心和竞争意识,提高朗读效果,可采用分人或分组轮读。

总之,要因材施教,精心设计阅读的形式,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读懂、读熟、读通、读好课文,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的教学与教法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策略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5-0075-02

\[作者简介\]张钰蓉(1987―),女,江苏如东人,本科,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掘港小学教师,小学二级。

在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南通市教育局提出了“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这十二字方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互助合作学习呢?如何使互助合作学习落到实处,达到高效呢?

一、建立小组,有“模”有“样”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在合作学习中,首先改变以往的秧田式坐法,即低年级以四人小组,高年级以六人小组为单位,将课桌面对面拼起来,将学生聚起来,先从形式上改变传统的观念,为学生营造浓郁的合作学习氛围,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深入探究文本。其次,组织培训小组长和各组员,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任务,以及互助合作学习的方法。从这段时间的课堂实践中,笔者发现小组长这一角色尤为重要,从组织到汇报展示,小组长可以扮演教师的角色,这锻炼了学生的勇气、口才、组织能力、朗读能力,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要让小组长发挥实质作用,就要对其进行培训,教会他们组织自己的组员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分配好组内成员的任务,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在思考;在小组展示的环节,组长可以有一些串词,如:下面由我们组先来汇报我们的研究成果,请×××同学抓住关键的词语来谈谈他的看法。

通过培训,学生学会了方法,摸到了门路,慢慢地形成一个模式。

二、问题引领,先导后学

现代教学论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用“活动单导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因此,“活动单”的设计尤为重要,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向,操作性要强。

(一)《水》活动单一:走进“雨中洗澡”,体会痛快

1.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

2.在小组内交流你所看到的画面,并说说自己的感受,互相补充,作好汇报交流的准备。

(提示:可以抓住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去想象,去感受)

(二)活动单二:走进“勺水冲凉”,感受“舒服”

1.默读第5自然段,哪些词、句写出了舒服的感觉,把它们圈画出来,细细品味。

2.在小组内交流圈画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相互补充。

(提示:要特别关注作者出人意料的词语或句子)

3.小组抓住一处重点品味,作好全班交流的准备。

(三)《变色龙》活动单一:读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1.默读第9自然段,用“”标出观察到的变色龙的身体部位。

2.组内交流作者的观察顺序,并讨论作者这样观察的智慧。

(提示:人人交流,注意倾听,及时补充个人想法)

活动单导学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它使学生对于互助合作不再茫然,具有指导性,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入文本,探究文本。

三、展示交流,绽放光彩

(一)《黄山奇松》教学案例

小组长:我们研究的是送客松,下面由我们小组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的学习情况。先请我们组读一读描写送客松的语句。

(生1读语句)

小组长:请我们组内的其他成员谈谈自己的体会。

生2:这里有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从这里我感受到了送客松没有经过人工的加工,也能像精雕细琢的盆景一样姿态优雅,足显它的奇特。

生3:(指图)你看,这就是那棵送客松,它正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生4:它似乎在跟我们说些什么。

小组长:让我们一起满怀深情地朗读……请其他组的同学对我们组的汇报进行补充。(一组评价,一组补充)

学生在合作学习有所得后,展示成果,汇报交流。通过学生、教师、文本的三维对话产生思维的碰撞,启迪学生的智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得到满足,在课堂上他们敢于表达、善于表达、乐于表达,竞争意识提升。互相评价、竞争朗诵等形式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得课堂充满魅力,充满乐趣。

(二)《水》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讨论得真热闹,读了课文,你看到了哪些画面?感受到了什么?哪一组先来说说?

生1:我们一组从“奔跑跳跃、大呼小叫”看到了孩子们在雨中高兴地跑着追着,听到了他们“下雨喽!下雨喽”的呼喊。

师:你们真会学习,知道扣住这两个词语,不仅看到了画面,还听到了声音,其他小组还从这两个词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2:我们组有补充,我们从这两个词看到了他们在雨中踩着水花,捧起水洗洗脸,听到了他们开心的笑声。

师:继续交流,从这句话中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感受到了什么?

生3:我们组从“脱得光溜溜的”中看到了一群孩子,在雨中尽情蹦跳,感受到了他们的无拘无束,他们的快乐。

生1:我们组还有补充,我们找到的这些词是“仰起头,张大嘴巴,吃”,我们从这一连续的动作感受到了孩子们十分享受这场雨。

师:作者抓住了孩子们的动作,写出了他们雨中洗澡的痛快。让我们来读出这份痛快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在学生展示交流的过程中需要对文本的重难点进行必要的指点,使学生更深入地感悟文本;还要把握好时机,适时地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在学生汇报交流出现障碍的时候,教师要及时进行点拨指导,降低问题难度;在学生汇报交流之后,也要对这一小组进行适当评价,达到画龙点睛之效。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的教学与教法篇5

《标记阅读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尝试与探究》的提出正是为探索一条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新阅读教学途径。

一、“标记阅读法”阅读教学的内涵界定

“标记阅读”是传统读书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直截体现,与古之所谓“评点”一脉相承。落实在阅读教学中,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潜心默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解读文本,边读边圈点勾画、标注阅读体验、评价,尔后进行交流提升的一种语文教学法。它重在让学生自己与文本充分对话,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方式,来完成从课内到课外的阅读任务,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二、“标记阅读法”阅读教学的教学过程

为落实“标记法阅读教学”的理念,真正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最终掌握自能读书的基本方法,将此阅读教学程序归纳如下:

第一步:自读自悟,勾圈点画。这一部分是让学生直面文本,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用自已喜欢的方式对字、词语、优美句子、精彩段落进行标注、勾画,每个人所使用的记号不尽相同,勾画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根据自己的喜好,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进行标记,在充满趣味的阅读中,收获阅读的快乐,并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认真扎实地进行自读,学有所获。

第二步:积累收集,批注感悟。这一部分是让学生在勾圈点画的基础上,遇到自己特别欣赏的地方,或一些感到难以理解的问题,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记录,在阅读笔记上写下自已的所思所感,做好批注,进行读写积累。本环节要注重批什么、怎样批、批得怎样。

批什么:凡有所感处均可批注,具体包括词语、句子、段落、标点、插图;文章题目、课文结尾、主要内容、文章结构、表达顺序、写作特点、作者情感等。

怎样批:符号批注与文字批注相结合。要求规范批注符号,对批注的语言要求既简短精炼,又完整通顺。注意保持书面的整洁美观。

批得怎样:深刻性――不流于形式,一目了然,写出自己的理解从不同角度进行批注,充满个性地理解文本。

第三步:交流批注,点拨深化。在这一环节中可以让学生间的平行交流,交流自己对文章的收获,大家可以各抒已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步:展示提升,个性张扬。由于受到学习基础、认知水平的影响,很多同学课堂上说话声音小,语言组织差,表现欲望不强。所以在标记法阅读课上我们设计了小组合作展示的环节,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获得知识,而且展示自己的收获,张扬个性,提升自我。

三、“标记阅读法”阅读教学的方法

(1)符号批注:默读思考,对文章内容中词、句有所感、有所惑、有所疑处,进行圈点勾划。

(2)文字批注:边读边想,在符号批注的基础上,可以写出自己的所感、所惑和所疑。

四、运用“标记阅读法”在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1)提高了学生对“读”的感悟能力。在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以默读、快速浏览、心智速读等方式以读为本、以读促悟、以读激情、以读导练,不放任自流,而是读有指导、读有目标、读有层次、读有质量。

(2)训练了学生“写”而达意的表达能力。由于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积累了优美的语句,对作者的写作意图透彻地理解,掌握了一些写作方法,所以,学生在写作中如鱼得水,学生自由表达,达到字从文畅,进而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3)强化训练了孩子学会倾听的能力。我们要求学生在阅读时,采取合理的方法将“听与写”、“听与记”、“听与说”、“听与思”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同时,老师在要求学生听读时,提出有价值的关键性的问题,提供给学生思考,要学生有要求地听,有目标地听,有成效地听。落实了听的能力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会得到加强。

小学语文的教学与教法篇6

一、展开对话,丰富阅读实践。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相互建构意义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以“对话”来界定语文教学,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其实质就是阅读教学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如何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话”潜心会文,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话”凸显个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1.积极培养对话意识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话的基础,对话过程本质是不同主体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声音共同参与的精神历程。良好的对话氛围产生于教学主体间的对话意识。必须有这样一种“对话意识”,即一种民主的意识、平等的意识、合作的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渴望。只有建立了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那亲切的微笑,的动作,信任的目光,耐心的倾听,睿智、激励的话语,灵活的教法,都将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与仿效。在教师精心营造的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生自然会乐读乐说,才能产生对话的意识与渴望。

2.巧妙创设对话情境

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1)再现课文情境。让人宛如身临其境的感受,既提供了对话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与学生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我们可以让学生演一演军需处长,使人物的姿态、形象渐渐地鲜活起来,让学生对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留下深刻的印象:他“镇定”,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他“安详”,对工作竭尽全力;他“不朽”,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2)创设问题情境。一个巧妙的设问,是一支点燃学生的火把。如教学《永生的眼睛》一课,教学伊始,老师便让学生看题目,想问题。学生抓住课题纷纷质疑:眼睛为什么可以永生?这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了学生和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渴望。有时,教师也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教学《太阳》一课,教师讲了某人的亲身经历:小时候从报纸上得知苏联宇航员登上了月球,于是,立志长大了要登上太阳。这时,学生哄堂大笑,教师趁机问学生为什么笑,再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深入地了解太阳的特点。

(3)创设活动情境。于永正老师是把表演引进阅读教学的高手,高就高在他组织的课堂表演,不是简单的检查汇报学习的结果,而是一场师、生同文本之间的对话。像“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等活动方式,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对话的积极性。

3.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性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首次提出了“感悟”这一概念,我们认为,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借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觉,获得一定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学生个体由于认知经验的差异、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活动的千差万别,便有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整体性感悟是阅读主体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是对言语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全方面的整体把握,获得的是言语的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的总和,而且又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因此感悟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阅读教学

中要注重整体感悟,遵循从“整体――局部――整体”的认知途径,以避免孤立分析,支解语言。

小学语文的教学与教法篇7

关键词:书法语文关系

长期以来,总提一个传统的观念“书画同源”,把图画作为产生书法的背景。现在随着出土文物的不断发现和书法存在的大量事实,我们不禁对根深蒂固的“书画同源”的观念产生动摇,对书法的起源作进一步的思考。无论中外,人类早期的美术史上,只要是以状物为目的的图形,均是形象思维的成果,只能看不能读,再从“书”、“文”的字义考察,并用出土的原始刻画符号、彩绘符号证明书法和文字为同一源头。而语文是语言文字的简约式统称。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因此,书法教育与语文课程有着不解之缘,在古代就有“文人墨客”之说,古代的“墨客”无一不是“文人”。所以,我们就从一下两个方面探讨书法教育与语文课程的关系。

一、语文课程与国学

国学之名,始于清末,其来历与当时的西方文化传入有关,泛指相对于西学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的哲学、思想为其基础,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自立之基。本文所谈的国学主要指一些启蒙国学及经、史、子、集。国学与语文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应该塑造人格、培育智慧、培养技能。如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唐宋家的散文等,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对它们的学习既是国学的传承,又是语文的学习。它有助于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智力、素养和胸怀,它的效果可以几十年以后再看。杨振宁说过:在他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宋诗词。有些诗句,例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不教胡马度阴山”,很容易懂。许多别的诗句不全懂,但是小孩子很容易就学会了背诵。70多年来,他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才认识到“真堪托死生”和“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

语文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充分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应充分挖掘教育内容中的有意义的价值取向,从而把语文知识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基本技能和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思想意识。因此,与语文课程结合最为紧密的当属国学。

二、书法与国学

书法之所以能超越实用的局限而成为一门艺术,是由于汉字的构成特点及其书写工具和载体等因素决定的,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所以书法与国学是表里之间的关系。“书以诗为魂”,文字是灵魂,书法是表象,田蕴章教授说过“国学是沃土,书法是生长在这里的鲜花或松柏,离开了国学,书法就像没根的豆芽。”所以书法是一门植根于国学文化土壤中的中国特有的艺术,它是传承和延伸国学的载体之一,与国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和“”提倡白话文,给国学沉重的打击,但这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为的是与西方接轨、沟通。其实,当时提倡白话文的都是精通国学的大师。从古到今的大书法家,没有一人不精通国学的,就如启功先生,他是国学大师、书法家。从这点看,不是“文人”,便不能为“墨客”,没有国学的支撑,其书法始终是没有高度的。

小学语文的教学与教法篇8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滋养学生心灵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朗读教学要有成效。教师如何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必要的指导?我们要结合讲读课文的过程,在学生理解过程中来指导朗读训练。只有当学生理解了课文,才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反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美、情操美、情感美,我们应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努力优化朗读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朗读水平,从而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

1.目前小学各年级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时间不够充足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的朗读时间一般不足10分钟,多数时间用在了讲解上了,匆忙的朗读训练达不到朗读的效果。所以,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先读准生字词,然后在实际教学中,再给足时间充分的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交流、感悟,最后教师再做适当的点拨。

1.2目的不够明确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没有提出相关的要求,朗读过程中没有给予朗读指导,学生读后没有进行点评,学生读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用心程度不够,只是小和尚念经,事倍功半,导致学生对朗读缺乏目的性。

1.3朗读人群相对固定课堂上老师不管是检查朗读,还是示范朗读训练,习惯性的提问几个优生,他们虽然读得好,但几个人读来读去,把大部分同学当作了听众,造成的结果是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机会,朗读教学质量落不到大多数学生身上。

1.4教师指导不够教师指导朗读时出现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的现象,不注重语言的内涵,就会忽略了朗读的表情达意的感知,学生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都读重音,不懂得抑扬顿挫。还有对学生的朗读缺乏指导读长句、读排比句的停顿技巧,造成学生把长句读破现象。

2.通过各种渠道练习,切实提高朗读教学的水平

2.1进行读的训练。《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几经修订都无一例外地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第一位的基本要求。怎样才能达到要求呢?

2.1.1提高范读的利用率。教师的示范朗读十分重要,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我们要利用这一规律将孩子拉到课文中来。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很多,如示范法、描述法、回忆法、音像法、看图法、创设情境法等。最常用的是示范法,即通过教师的范读来让学生感受。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章生动感人,词句优美。教这类文章前如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共鸣,对学好课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教师用低沉的音调加之音乐的配合,学生一定会为之所动,这样学起课文来,师教得轻松,生也愿意学,师生互动何乐而不为呢。

2.1.2要指导学生读到位。就是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将字音读准,声调读对,注意文中的音变现象,读句或段的感情要读到位等等。还要根据课文的基调读出轻重缓急的变化,进行感情停顿变化的处理。"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十里长街送总理》)如果指导学生将"焦急"、"耐心"这两个词读的低缓、凝重,来体会人们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将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1.3要训练学生边读边想。边读边想是指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这样的阅读基本功必须经过训练才能达到。宋代朱熹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这里的"心到"就是强调阅读过程中"想"的重要性。

2.1.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除了训练学生读到位、边读边想外,还要善于发现纠正学生读不良读书习惯,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适当的圈画,以把握阅读内容的重点,要让学生熟悉了解并会运用速读、跳读、略读、精读等多种读法,并逐步学会根据自己的阅读需去选择不同的读法,。总之,学生"读"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必将受益终生。

2.2分角色表演朗读,借助人物动作、对话感悟理解课文。分角色表演朗读能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通过进入角色,使他们把心中的情与文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读出各种人物的喜怒、凶善,读者绘声绘色,听者身临其境。

2.3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神悟。小学语文类型不一,如果能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开国大典》指导过程:孩子们,假如你就是中央电视台的首席播音员,要向全国人民介绍开国大典的盛况,你准备怎么读?此时响起雄浑激荡的《红旗颂》,孩子们放声朗读,一个个专注投入,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在乐曲与朗读的交汇中沸腾。

2.4利用范读,指导朗读。范读是指导学生读好课文,理解内容,提高朗读能力的有效方法。精彩的范读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地传达出来"。这样的范读语言清晰,委婉悦耳,可以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点燃学生的"趣",活跃学生的"思",发展学生的"智",给人以美的熏陶,学的榜样,范读应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不要机械地模仿,以免造成动嘴不动脑的后果。

小学语文的教学与教法篇9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是按照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点)课题指南的研究方向和选题范围,经过投标、评审而批准立项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11年9月15日下达了立项通知书。(课题批准号FHB110067)此次论证会,就是按照全国教规办课题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而召开的。

应邀出席论证会的课题评议专家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研究员,北京市考试研究院副院长臧铁军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饶杰腾教授。

出席论证会的有关单位领导有: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学科主管徐美贞副研究员,教育部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王海燕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艺术》杂志主编、课题组副组长郭海燕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校产办主任、课题组法律顾问程振勇律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社长陈鹏教授。

课题组学术指导、全国中语会常务理事赵明,课题组副组长、各地区指导中心主任江苏省教育厅教研室朱芒芒、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胡廑、内蒙古教育厅教研室田万隆、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王来平、黑龙江教育学院孙雷、山东省教育厅教研室张伟忠、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何立新、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邓危及课题组副组长兼秘书长、《教育艺术》常务副社长、《语文导报》副总编刘桂英等到会聆听专家评议。到会聆听评议的还有课题核心研究员孙廷锋、王金华、王炳新、何文宏、付立金、梦阳、王绍礼、范效彬,等等。正在北京参加校长部级培训的部分中小学校长也出席了论证会。论证会由课题承担人、课题组组长、甘肃省教育培训中心主任景民主持。

论证会开始后,首先由全国教规办学科主管徐美贞宣读课题立项通知书。接着,由评议专家组组长田慧生主持评议。课题组副组长朱芒芒报告课题方案。评议专家对课题设计进行充分论证,并发表了评审意见。

专家们认为,“‘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是一个很好的选题。“少教多学”一直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理想,是教育本真的回归。它不仅指向现代教育的核心问题,与课程改革的精神高度一致,而且完全符合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和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课题研究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抓住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问题,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摸索“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必将会对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在实践上是有价值的,在理论上也有长远的意义。专家们还认为,本课题的研究实际上是挑起了一副重担。因为,几十年来,历经多次教学、教材及课程改革,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与我们追求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专家们建议,要认真地学习语文教学的科学理念和优秀传统,认真地研究课程改革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及教训,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找准研究的起点,明确研究的目标,在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坚持正确方向,去探索符合语文学科教的规律和学的规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专家们指出:课题研究前期的准备工作比较充分,方案设计合理、有序,研究内容比较全面,研究方法适当,研究团队力量雄厚,保障条件可靠。

针对课题研究方案设计存在的问题,专家们提出了中肯的批评意见和建议。这些问题包括: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及要素应有明确的界定;要清晰地梳理出研究的顺序、过程、路径及效果检测标准;要把研究聚焦在“少教多学”策略、方法的操作体系和评价体系上,给予教学活动以具体的帮助和指导;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队伍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小学语文的教学与教法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教学方法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301-01

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对于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来说是一次强烈的震撼。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与学生改变传统的角色,明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倡导用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开展日常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进行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当中,教师要进行自我提高,引导学生在更加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开展小学语文学习,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当代小学语文教师要赶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就要认同与学生共同进步的观点。因此,笔者选择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一、加强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

教师的教学思想对于其教学行为的实施具有直接的作用,只有教师的教学思想发生改变,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才能不断深入。下面,我们就来对教师教学思想改变的关键点进行阐述:

1.教授学生学习方法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将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才能在其成长过程当中不断进行自主学习。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不仅仅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而是引导学生学习能力的开发与提高。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是极为有限的,他们在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也是有限的。要想使当代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快速提高,跟上社会文明的发展,教师就要建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本领。因此,加强学习方法的教学远远重于单纯的知识教学。作为新一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利用课本内容将学习方法传递给学生,读书背书的语文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当代小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不能再做小学语文课堂上知识的占有者,而应当转变为语文知识的组织者,利用知识的传授来加强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层次的语文练习来加强学生思维的转换,在习题中帮助学生建立起全面的学习观念,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才能提高,并可以掌握学习方法。

2.允许学生个性化发展

每一位小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对于小学语文学习的需求与目标是不尽相同的,允许学生追求与实现个性化发展对于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利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整体教学,希望学生的思维一致,所有的知识的对错标准都是由教师一人定制的。这样的教学方法没有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展,学生在学习活动当中没有独立性,更像一个学习的机器,跟着教师的命令一步一步地完成学习任务,这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是极为不昨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独立性得到发展,自主进行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语文学习内容的预习,在课下进行独立学习,在课上与教师、同学进行学习经验的分享。通过课上有效的交流与讨论,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接触到不同的思想观点,提出质疑,发现创新点。这样语文课堂才是新课程改革期待的小学语文课堂,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考虑到每一位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在学生遇到学习瓶颈之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3.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

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教师也开始利用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之上开展各类合作与探究。这在表面上看起来是小学语文改革的深入,其实许多探究的问题还是教师提出的,学生真正想要解决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关注。因此,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时,教师要将更多的关注放在小学生的真正需求之上,了解学生最想解决的语文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课上与课下的时间,与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小学生的兴趣点,发现学生最想要知识的语文知识。这样,教师就将自己的角色进行了转换,成为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利用学生关注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会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疑问的解答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丰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丰富性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成效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与死板的教学模式严重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利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关键点。教师可以利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不同的方法与形式来组织小学生进行学习。丰富化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激发,探究精神得到培养,更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与质疑,提出有效的语文问题,为小学语文课堂增添色彩。利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教师需要对当代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需求进行研究,更要对课本内容进行钻研,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更多地引导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比如在学习语文课文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整体上的认识,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利用细节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而开展小组合作与讨论的活动。最后,教师要利用不同的练习来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使课堂效率得以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是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实践,也是提高小学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笔者提出几点小学语文教改方法,希望以此来引起当代小学语文教学同仁对于教学改革的重视,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潘文彬.咬定“语文”不放松――基于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07(31)

[2]王艳丰.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2008(36)

[3]苏琼江.语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之我见[J].考试周刊.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