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十篇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十篇

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2:20

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篇1

广东省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办法全文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应用,维护公共安全,保障社会稳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应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是指采用视频监控技术设备,对涉及公共安全的场所和区域进行图像信息采集、传输、显示、存储和管理的系统。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工作。

发展改革、经济贸易、科技、建设、交通、信息产业、水利、质量技术监督和通信管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供电、电信运营、广播电视等单位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第四条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应当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筹建设、资源共享、合法使用的原则。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不得侵犯公民的个人隐私及其他合法权益。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五条 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公共安全的需要,编制本行政区域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建设规划,并按照规划进行统筹建设。

建设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第六条 下列涉及公共安全的场所和区域应当建设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

(一)武器、弹药,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物品,易制毒化学品的生产、存放或者经营场所以及实验、保藏传染性菌种、毒种的单位的重要部位;

(二)国家重点科研机构,集中存放重要档案资料的馆、库;

(三)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集中陈列、存放重要文物、资料和贵重物品的场所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部位;

(四)金库,货币、有价证券、票据的制造或者集中存放场所,票据、货币押运车辆,金融机构的营业和金融信息的运行、储存场所;

(五)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电信、邮政及大型能源动力、供水、供电、供气等单位的重要部位或者经营场所;

(六)机场、港口、大型车站、码头、停车场的重要部位,高速公路、城市快速干线、城市道路、中心城镇和地铁的重要路段、路口、隧道,大型桥梁的重要部位;

(七)旅馆、公共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的大厅、通道、出入口等重要部位;

(八)大型物资储备单位、大中型商贸中心、商业街和大型农贸市场的重要部位;

(九)体育比赛场馆、公园、大型广场、医院、学校、幼儿园等公众活动和聚集场所的重要部位,住宅小区的出入口和周界;

(十)城市公共交通、客运车辆和客轮等公共交通工具;

(十一)江河堤防、水库、人工湖、重点防洪排涝区域及其他重要水利工程设施;

(十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需要建设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其他场所和区域。

以上所称重要部位、重要路段,是指涉及公共安全的部位或者路段。

第七条 禁止在旅馆客房,劳动者、学生等宿舍,公共浴室、更衣室、卫生间等涉及公民个人隐私的场所和区域安装视频监控设备。

第八条 城市道路的重要路段、重要交通路口、城市主要出入口和大型广场等公共场所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由政府组织建设,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上述场所和区域建设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前款规定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费用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九条 按照本办法规定应当建设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场所和区域,其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除由政府负责的以外,可以由该场所或者区域的所有权人与使用权人、经营权人约定责任主体;没有约定的,由所有权人负责。所有权属于国家的,由依法取得使用权或者经营权的使用权人或者经营权人负责。

第十条 城市拆迁改造需要移动、改建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设施、设备的,所需费用应当纳入城市拆迁改造预算。

第十一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应当安装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应当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十二条 建设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应当符合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建设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应当预留与报警接收中心和应急指挥系统联通的接口。

第十三条 建设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建设单位可以自主选择合格的安全技术防范产品和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设计、施工和维修单位。公安机关以及其他行政管理部门不得指定产品的品牌和销售单位,不得指定设计、施工和维修单位或者利用职权牟取不正当利益。

第十四条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设计技术方案应当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论证,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应当通过法定检验机构检验。

本办法第六条第一款规定的场所或者区域,属于《广东省安全技术防范管理条例》规定范围的,其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按照《广东省安全技术防范管理条例》的规定执行。

本办法第六条第一款规定的场所或者区域,不属于《广东省安全技术防范管理条例》规定范围的,建设单位应当在系统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后60日内,将系统设计技术方案、系统检测和竣工验收的有关材料,报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备案。本办法施行前已经建成的,使用单位应当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60日内将有关材料报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备案。

第十五条 因客观条件发生变化,不再属于本办法第六条第一款规定应当建设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范围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使用单位可以拆除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有关设施、设备,但应当在拆除后30日内报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备案。

第十六条 在公共场所安装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应当设置明显的标识。

第三章 管理与应用

第十七条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使用单位应当采取下列措施,保障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安全运行:

(一)建立值班监看、运行维护、安全检查等制度;

(二)对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监看和管理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和保密知识培训;

(三)确保与监看工作无关人员不得擅自进入监看场所;

(四)不得擅自改变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设施、设备的位置和功能。

第十八条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使用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建立信息资料安全管理制度;

(二)对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监看和管理人员进行监督管理;

(三)对信息资料的录制人员、调取人员、调取时间、调取用途以及去向等情况进行登记;

(四)发现涉及公共安全和其他违法犯罪行为的可疑信息,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五)信息资料的有效存储期不少于15日,涉及公共安全和其他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信息资料的有效存储期不少于两年。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九条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使用单位及其监看和管理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改变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用途,将其用于采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公民个人隐私及其他合法权益的信息;

(二)删改、破坏留存期限内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信息资料的原始记录;

(三)故意隐匿、毁弃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采集的涉及违法犯罪活动的信息资料;

(四)拒绝、阻碍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使用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及其信息资料;

(五)向本办法规定以外的单位、个人提供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料。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盗窃、损毁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设施、设备;

(二)买卖、非法复制、传播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料;

(三)其他影响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行为。

第二十一条 对政府组织建设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指定部门,按照合法、安全和规范的要求进行资源整合,为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使用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及其信息资料提供条件。

负责具体管理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二条 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因执法工作需要,可以无偿查阅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料;需要复制或者调取有关信息资料的,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或者国家安全机关负责人批准。

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因执法工作需要查阅、复制或者调取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料的,应当经系统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批准。

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具有突发公共事件调查、处置权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无偿查阅、复制或者调取有关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料。

根据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的需要,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公安机关可以无偿接入或者直接使用相关单位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

第二十三条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根据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查阅、复制或者调取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信息资料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工作人员不少于两人;

(二)出示工作证件;

(三)出示公安机关的批准文件或者所在单位出具的证明文件;

(四)履行登记手续;

(五)遵守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信息资料的使用、保密制度。

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根据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查阅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料时,无须提供前款第(三)项规定文件。

第二十四条 公安机关应当采取下列措施,加强对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及其信息资料的管理:

(一)对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和信息资料的安全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二)规范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及其信息资料的使用审批制度,加强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及其信息资料的使用管理;

(三)加强对公安机关工作人员的保密教育和工作规范,防止泄密事件发生。

第二十五条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使用单位和个人,为侦破重大刑事、治安案件或者抓获重要犯罪嫌疑人提供重要证据或者线索的,公安机关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单位处20xx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一)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一款规定,应当建设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而不建设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第三款规定,不按时将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建设的有关资料报送备案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拆除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有关设施、设备后不按时报送备案的;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未采取保障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管理措施,影响系统安全运行的;

(五)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未建立或者违反信息资料安全管理制度的。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第八条第一款规定安装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和其他视频监控设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拆除;拒不拆除的,由公安机关强制拆除。单位设置的,对单位处5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二十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广东省安全技术防范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九条 在使用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及其信息资料时,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公安机关和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在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中,指定产品的品牌和销售单位,指定设计、施工和维修单位或者利用职权牟取不正当利益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不按照规定开展或者配合开展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资源整合工作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不依法审批或者使用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及其信息资料的;

(四)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在使用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信息资料时未遵守有关规定的;

(五)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未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

(六)接到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使用单位的警情报告后,不依法履行职责,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害的;

(七)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20xx年4月1日起施行。

解读广东省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办法4月1日,由广东省人民政府第十一届2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广东省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在我省正式开始实施。《办法》的颁布实施,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我省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建设、应用和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为解决今后我省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建设、应用和管理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据统计,仅20xx年,全省公安机关就应用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破获各类案件1万多起。本次实施的《办法》,共分5章31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界定了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是一项投资大、涉及面和影响面广的综合性工作。为了切实做好系统建设和应用工作,避免建设中的资源浪费,实现有效管理和应用,《办法》规定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编制本行政区域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并按照规划进行统筹建设;公安机关负责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工作;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相关工作,供电、电信运营、广播电视等单位应该配合做好有关工作。

(二)明确了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建设范围和建设主体。根据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公共秩序的需要,《办法》明确了应当建设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十二种场所和区域,其中,城市道路的重要路段、重要交通路口、城市主要出入口和大型广场等公共场所的视频系统由政府组织建设。其它场所或区域的建设按可以由该场所或者区域的所有权人与使用权人、经营权人约定责任主体。没有约定的,由所有权人负责。所有权人属于国家的,由依法取得使用权或者经营权的使用权人或者经营权人负责。《办法》实施后,我省除涉及国家安全等重点场所、重点部位外,城市道路、中心城镇的重要路段、停车场、公共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商业街、公园、大型广场、公共交通工具等公共区域和场所也纳入强制安装公共安全视频图像系统范围。

(三)规范了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建设。为解决已建系统的资源整合、信息共享问题,《办法》规定建设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应当符合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并预留与报警接收中心和应急指挥系统联通的接口,为以后系统的资源整合与共享提供便利;同时,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设计技术方案应当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论证,工程竣工后,应通过法定检验机构检验,属于《广东省安全技术防范管理条例》规定范围的,还应申报验收。另外,为了方便公安机关全面掌握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办法》规定,除按《广东省安全技术防范管理条例》的规定应当由公安机关组织竣工验收的外,其他场所和区域建设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应当报公安机关备案;拆除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也应当报公安机关备案。

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篇2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为了加强公共信息标志规范化管理。提高社会文明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规范化法》及其实施条例、省规范化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公共信息标志的制作、销售、设置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方法所称公共信息标志。表示公共场所、公共设施的用途和方位,提示和指导人们行为的标志物。

第四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公共信息标志规范化工作的领导。

第五条市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公共信息标志规范化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区)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负责所辖区域公共信息标志规范化的监督管理工作。

乡村管理、交通运输、旅游、建设、工商行政管理、公安等有关部门应当依照各自职责做好公共信息标志规范化的监督管理工作。

民航、铁路、金融、电力、电信等单位应当组织本行业公共信息标志规范的实施。

第六条公共信息标志应当规范、准确、简洁、醒目;有中文表述的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有关规定;涉及计量单位的应当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第七条市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行业、地方规范。组织编制《市公共信息标志规范实施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并注明强制性规范或者推荐性标准,向社会公布。

公共信息标志规范属于强制性规范的应当强制执行。

第八条市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公共信息标志规范的查询平台。

第九条制作、销售、设置的公共信息标志应当符合国家、行业、地方规范。

第十条国家、行业、地方尚未制定有关规范而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又需要设置公共信息标志的公共场所、公共设施的管理者或者经营者可以自行制作和设置公共信息标志;国家、行业、地方制定规范后。

第十一条医院、学校、公园、体育场(馆)会议中心、办公楼、展览馆、博物馆、机场、车站、码头、停车场、娱乐场所、宾馆(饭店)影剧院、商场、旅游景区(点)建筑工地、乡村道路、公共厕所以及其他涉及人身、财富平安和人民基本需要的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

第十二条本方法第十一条规定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并将公共信息标志设置的规范化情况纳入竣工验收内容。

第十三条设置公共信息标志应当牢固平安。

不得影响公共信息标志的使用效果。设置广告设施。

第十四条公共信息标志的设置或者管理者应当对设置或者管理的公共信息标志定期进行检查、维护。

第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没收违法制作、销售的标志,并处违法制作、销售标志货值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第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

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篇3

关键词: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89-02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办公自动化、无纸化办公等方式正在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趋势[1]。一个单位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能够迅速获取单位内部的、外部的信息,并为单位的各种运作进行辅助。另外,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提高效率,从而使单位内部的管理更加科学、可靠、可控。

一、系统建设需求分析

目前,单位或企业内部存在各类以业务处理为主的管理信息系统,由于这些系统在开发工具、数据格式、服务接口和应用对象上有较大差异,再加上信息系统建设的渐进性导致大量信息无法实现网络共享,形成“信息孤岛”。为了充分利用现有各类系统,实现综合业务处理、信息查询等服务,需要对现有业务处理系统进行整合并集成。基本想法是设计一个综合业务处理办公自动化系统,将各个分离的业务信息系统集成到一起,使各个部门的信息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系统集成采用网络集成、功能集成、软件界面集成等多种集成技术。

单位现有的信息系统包括:文件收发系统、业务信息系统、订货信息系统、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和合同管理信息系统。这些信息系统目前还是相对独立的系统,通过综合业务处理办公自动化系统把这些系统集成起来,可以实现各个部门或系统的数据共享,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

二、系统的设计思想

综合业务处理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的目的是在现有的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集成现有信息资源,实现综合业务处理办公自动化。综合业务处理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基于工作流的一个网络化办公系统,能够实现各部门的协同办公、办公信息资源共享、日常行政事务管理、文电审批和流转管理,以及各种信息的流通与传递,使各部门人员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

常见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分为Clint/Server(C/S)和Brower/Server(B/S)两种模式,两者各有各的优缺点,从目前的研究和系统的开放性、信息交流等方面看,C/S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C/S模式很难为用户提供一致的用户界面;(2)在C/S模式下,开发的应用程序需要在所有的客户机上安装、配置,才能运行,系统要想升级也要在所有的客户机上进行修改程序,造成系统的开发、维护成本较高;而使用B/S技术开发的系统只需安装、配置在服务器上,用户系统只要安装有浏览器即可使用;(3)在C/S模式下,用户不能对信息及应用系统自由访问;(4)C/S模式培训成本高,与B/S模式相比,浏览器的技术简单易用,用户很容易就会掌握浏览器的用法[2]。

综上所述,目前大部分用户的办公自动化系统采用B/S模式。

三、主要功能及模块设计

通常,办公自动化系统按照功能模块划分进行设计,根据综合业务处理需求设计办公自动化系统,分为6个模块:系统登录、文件上传、系统管理、电子公文、管理个人信息[3]。

1.系统登录。进入登录界面,输入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信息,登录到系统后,系统自动分配给用户一个权限,系统提供管理员用户和普通用户两种权限,用户根据使用权限使用系统功能。

2.文件上传。系统提供给用户上传文件的功能模块,用户可以根据需要上传自己的文件,文件的格式可以是文档、图片、视频等。通过文件上传模块,用户可以达到上交、共享信息资源的目的。

3.系统管理。系统管理员和普通用户都可以使用系统管理功能模块,主要包括:用户信息、公告信息、文件管理、系统日志等子功能。在用户信息模块中,普通用户可以添加和修改自己的信息,如用户名、职务、所属部门等,管理员可以对任何用户进行删除和修改。在公告信息模块中,管理员和信息的用户可以、更改、删除公告信息,其他用户可以查看公告的主题、内容、日期和详细信息。在文件管理模块中,用户可以把文件上传到服务器,普通用户可以根据权限下载文件,以便数据的共享和交流。没有权限的用户则无法下载文件,只有文件的拥有者或管理员才可以对文件进行修改和删除操作。在系统日志模块中,系统对所有用户在系统内所作的操作进行记录,管理员可以查看操作者的名称、改动的时间和所做的事件。管理员还可以调出所有的修改,对系统进行维护。

4.电子公文。系统提供电子公文模块,包括:文件发送、文电处理、电子公文管理、文档编辑和处理,本模块是综合业务处理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关键内容之一。本模块使用办公自动化技术、工作流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实现对电子公文集中、高效的管理。系统能够提供给用户多种类型的公文模板,并且帮助用户按照不同公文种类进行分类,使用户可以选定模板很快制作规范的电子公文。系统按照本单位的组织机构和办事流程设计好了公文流转模式,用户可以根据系统提示进行公文流转。系统可以对公文的批、办、阅实现全程监控并且有催办功能。

5.个人信息管理。个人信息管理模块是为确保用户的信息安全,提供给用户的特殊功能模块,用户可以在此模块中修改、删除个人信息,从而实现单位内部人员对个人信息的管理和维护。

四、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结构设计是信息系统设计的重要内容,它的好坏将影响系统运行的效率以及系统使用的效果。综合业务处理办公自动化系统数据库涉及到多个信息系统集成问题,因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系统设计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本单位的需求,通过对综合业务处理流程和办公自动化特点分析,设计的数据项和数据结构有:公告信息、审批回复信息、用户信息、邮件信息、系统日志信息、公文流转信息等;实体有:公告信息实体、审批回复实体、用户实体、邮件实体、文件实体、系统日志实体、公文流转信息实体[4]。系统数据库采用微软的SQLserver2005数据库实现。

五、结束语

目前,很多单位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已经整合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日趋变得复杂,也远远超出了传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范畴,集成了人、财、物、信息、知识等诸多的资源,逐步成为一个员工办公、中层管理、领导决策的知识协同平台。

本文通过分析综合业务处理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需求,提出采用基于B/S技术架构搭建办公自动化系统,设计了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了系统数据库。搭建的原型系统经过测试运行稳定、使用方便,为下一步系统大规模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秦长坤,朱光华.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3,(9):47-49.

[2]张秋余,袁占亭,冯涛.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安全策略研究[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4,(1):81-85.

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篇4

一、背景

二、现状与需求

三、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

四、建设目标

五、总体框架

六、建设任务

七、项目建设优先级别

八、投资原则及投资概算

九、保障措施

十、市县规划指导

一、背景

随着当代政府改革运动的开展和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加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富有远见的政府相继展开国家信息化和政府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建设是国家信息化的龙头工程,是实现政府信息化的主要手段,已成为世界性潮流和全球发展趋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推动电子政务建设。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将电子政务的发展与政府改革紧密结合,制定电子政务的发展策略和战略规划,利用互联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从根本上改善了政府的公共服务。世界各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正在由应用型向服务型方向转变,“以公众服务为中心”已成为各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趋势。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正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2002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决定,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出台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目前,国家“金”字工程全面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全方位建设,政府网站、办公系统、对外服务系统相继实施并逐渐完善,面向服务、规模应用成为我国电子政务的主要发展方向。

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1997年提出“信息智能岛”发展战略,将电子政务作为主要建设内容,不断安排财政资金进行系统建设,全省逐渐形成电子政务建设的良好势头。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系统建设水平较低,信息共享难、资源利用率不高,政府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投入有限,全省的电子政务建设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如何整合现有资源、从海南实际出发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已成当务之急。

为加快海南省电子政务建设进程,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规划及投资管理,按照国家和海南省委、省政府对电子政务建设的相关要求,结合当前海南省电子政务现状制定《海南省电子政“十一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2006—2010年的电子政务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统一部署。本《规划》包括海南省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总体框架、主要任务、项目建设优先序列、投资原则、重点建设项目、保障措施和市县规划指导等。《规划》将为我省电子政务建设提供指导,为省财政、发改等部门计划、审核项目提供决策依据。

二、现状与需求

(一)现状

自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信息智能岛”以来,我省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到2004年底,覆盖全省高速、宽带、大容量的信息基础网络已形成,通信骨干网向纵深方向延伸,光缆干线通达所有市县,支线通达201个乡镇,光缆线路总长度达22617公里,互联网用户47万户;建设了省政府门户网站并两次改版,加强了服务功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网站;97%省直厅局和100%市县政府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实现了信息到提供部分电子政务服务的转变;开通了省党政综合信息网,公文交换系统和党政机关电视电话会议系统运行顺利;财政、工商、税务、公安、统计、国土、药监、测绘等部门的系统建设和应用取得初步成效;海口、儋州、琼海、五指山等市县建设了oa办公系统,澄迈、儋州、琼海、昌江、琼中、海口等市县设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并开通网上审批业务和网上查询等服务。

但我省电子政务建设总体水平不高,与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等相比差距很大,处于全国中下水平。根据调研全省121个单位情况(包括19个市县政府和省财政拨款的单位,即省人大、省政协、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委14个部门、省政府63个单位、团省委、省妇联等),多数单位的网络建设、网站建设、应用系统建设等属起步和初级应用、简单应用阶段,安全措施、建设资金和技术人员均严重不足。

——网络建设现状:2003年8月开通了省党政综合信息网,实现了省委、省政府、人大、政协等97个省直机关各职能部门及各市县党政部门的主干网络互连;党政121个单位中84个单位建了局域网,还有31%的单位没建局域网,主要是社会团体和贫困县市,不能满足电子政务日常办公的需要。

——政府网站建设现状:省政府门户网站1996年开始建设,1999年和2003年进行两次改版成效较显著,2004年在全国31个省级政府网站评比中我省政府网站排名居中(和广东、甘肃、贵州、四川并列第13名),但由于2005年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功能较弱,评比只名列28;党政121个单位中67个省直单位和100%市县政府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但网站建设多以信息为主,服务功能弱,许多网站信息更新差;还有29%的党政部门没建网站,不利于政务公开和服务公众。

——应用系统建设现状:在办公系统建设方面,全省党政部门的公文交换系统已建成,但在121个单位中只有44个单位建设了内部办公系统,63%的单位无办公系统,81%的单位无档案管理系统。在已经建设办公系统的单位中,只有少数单位系统运行较好。因此,有必要开发全省统一实用的办公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与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相配套,形成全方位电子化的公文交换与处理。在行业、部门业务系统建设方面,各部门的发展不均衡。以金字工程带动的业务部门(如税务、财政、公安、社保等)和信息化意识强的部门(如工商、药监、统计、国土等)业务系统建设走在了前列;121个单位中,53个单位建设了业务系统;221个业务系统中,50%的业务系统仍是单机系统,不能实现信息的充分利用;许多系统相对陈旧,不能适应当前业务发展的需要;许多系统标准不统一、数据共享难。

——安全措施现状:121个单位中51个单位实施了安全保障措施,16个单位采用了物理隔离、Ca认证、防火墙等三种以上安全措施,主要集中在应用系统建设和使用比较好的单位。

——组织机构和技术人员现状:我省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计算机操作水平整体较好,85%的工作人员可以操作计算机办理简单业务。但多数部门管理保障体制不完善,机构设置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困难。121个单位中,有309名技术人员,但技术水平相差较大,且80%(247人)集中在少于20%的单位(19个单位)中;只有21个单位设置了信息中心或信息处、35%的单位配备了专职技术人员。

——建设资金来源情况:我省电子政务建设资金总体投入不大,2004年省级财政投入近5000万元;各单位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支持,据统计,72%的单位来源于省级财政,7%的单位来源于行业系统,21%的单位依赖于双方面的支持。因此,我省在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和有效利用资金的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和社会资金,采取多渠道的融资方法建设电子政务。

(二)存在的问题

我省电子政务建设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与电子政务发展需要和先进省市相比差距还较大,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1、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机房、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有的部门投入大量资金装修机房、建设专网、配置高档服务器,但只运行了一两个简单应用系统,网络和服务器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不能充分利用;有的部门专网带宽低、机房建设标准和服务器性能都不高,不能满足应用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对一些基础设施进行整合,以发挥其综合合力。

2、“信息孤岛”共享难。各部门业务系统独立、业务数据封闭,大部分系统建设未考虑数据共享公共接口,部门重复采集数据,数据利用率低;软件系统和数据库建设中,数据、技术、安全等没有统一标准,信息共享程度低;部分行业纵向业务专网和系统建设自成体系,没有互联互通。

3、应用系统建设水平较低。大部分应用系统建设未能构架在J2ee国家电子政务标准框架下,系统业务流程相对固化,有些单位还在使用单机版的应用系统,软件系统不能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业务流程变化而变化,很多系统将成为摆设;应用系统的应用和服务领域窄,许多政府部门业务流程互相关联,但建设的信息系统一体化程度低,难以实现跨部门和跨地区的业务处理,跨部门业务协同几乎空白。

4、信息化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技术人员缺乏、分散,多数部门和市县无专业化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和运行维护人员,阻碍了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

(三)需求

针对我省电子政务建设现状,为使省电子政务建设上一个新台阶,在国家电子政务框架指定下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本省的电子政务建设:

1、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运行基础平台,实现政府部门内部及政府部门间网络的互联互通。

2、建设政府数据中心,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有效利用,使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最大化。减少部门重复建设,避免投资浪费。

3、有效整合、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省政府数据中心为基础,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实现对人口、企业、市场、社会经济状况、自然资源情况等信息的全面监控,为提高政府宏观决策水平和宏观经济调控能力提供信息化保障。

4、进一步完善部门、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加强部门间的业务协作,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监管水平和对外服务的质量,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政务公开和公共服务。

5、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加强政府“综合协调、调度、指挥”的能力,为各类紧急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提供保障。

6、加强电子政务保障体系建设,从资金、组织、人员、制度、技术、安全等方面全面保障电子政务的建设与运行。

三、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为目的,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适应我省战略发展目标需要,建设廉洁、勤政、高效、务实的政府。

我省电子政务建设体现五个有利于:有利于政府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有利于政府运作模式改革和流程再造;有利于政府投资环境改善;有利于政府办公效率、行政监管能力、公共服务水平和宏观决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建设原则

1、加强领导,统而不包

各级政府、各党政部门要加强对电子政务建设的领导,“一把手”亲自抓,保证各项工程建设取得成效。全省自上而下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基础性、共性的共享平台和数据中心;部门、行业业务系统按省统一部署各自分步实施。

2、整合资源,互联互通

加强现有网络基础、信息资源、业务系统整合,促进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发挥现有资源最大效益。

3、突出应用,提升服务

立足海南实际,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改革,根据政府业务和社会公众需求,突出应用、稳步推进,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对外服务质量。

4、统一标准,加强保障

海南电子政务各项系统建设严格遵循国家、省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建立健全相适应的组织、制度、安全等保障体系。

四、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在2006--2010年,海南省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构建全省党政机关(涵盖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纪委、省高院、省检察院、人民团体及厅局、市县政府)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政府数据中心,有效整合、开发和利用政务信息资源,使信息资源共享程度明显提高;推进重点业务系统、政务办公系统、为民服务系统的建设;逐步实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提高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水平。

具体目标是:

1、建成全省统一的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平台,实现省、市县和乡镇三级党政机关网络的互连互通。政务内网覆盖县级以上政府和各厅局;政务外网覆盖省、市县和乡镇各级政府机关并能与有关社会机构逻辑隔离信息互通。

2、建成资源高度集中和共享的政府数据中心,为全省的所有省属政府部门提供安全可靠的应用系统运行环境;通过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依法应该共享的政府部门政务业务数据通过共享平台实现共享。

3、100%省直党政机关和市县政府建成局域网;95%以上省直党政机关和市县政府的公务员熟练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

4、建成并推行全省统一的办公信息系统,省级党政机关和市县政府通过统一的办公业务平台实现公文、信息、值班、会议、督查、、汇报演示等通用办公业务的电子化和自动化,进一步提高政府办公决策的效率和应急指挥能力。

5、工商、财政、税务、宏观经济、公共安全、质量监督、社会保障、农业、旅游、海洋、信用监管、业务协同等优先建设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业务逐步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系统处理。

6、政府门户网站以用户为中心,成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公共服务和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平台和窗口;省政府90%以上行政许可项目实现网上查询,60%以上行政许可项目实现网上在线处理。

7、政务信息公开、资源共享和电子政务的运行、安全保障机制初步建立,人才支撑、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能够适应我省电子政务发展需要。

(二)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2006年-2007年)目标:建设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实现全省党政机关网络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标准体系,保障电子政务工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政府数据中心,初步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在省直机关建设统一的政府办公系统,提高政府办公效率;组织实施“金字工程”,建设一批重点业务系统,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和决策能力;建设全省统一的“一站式”审批服务系统,基本搭建起面向社会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第二阶段(2008年-2010年)目标:将电子政务网络延伸到乡镇一级,实现省、市县和乡镇三级政府网络的互连互通;进一步将政府各部门的信息资源纳入到数据中心管理,为政务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创造条件,提高政府的宏观决策与宏观监管的能力;推广和完善政府办公系统,实现全省政府办公的自动化;继续组织实施“金字工程”,建设一批跨部门的综合业务系统,提高政府“指挥、协调、调度”的能力;完善面向社会的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广泛实施网上业务办理,提高政府执政的透明度和政府服务质量。

五、总体框架

我省电子政务建设总体框架是: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满足各党政部门之间、各市县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的数据中心;建设信息资源库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建设政府办公、公众服务、社会管理所需要的支持系统,建设各行业各部门实现业务职能加强业务管理所需的重点项目;建设面向公众、企业和社会服务的重点应用系统和门户网站;建设有效的电子政务管理和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

全省电子政务建设框架体系及建设见附件一《海南省电子政务建设框架体系》。

六、建设任务

全省电子政务建设重点任务是:一个平台、二个中心(数据中心、电子政务安全认证和密钥管理中心)、三大应用(办公业务系统、公共服务系统、行业业务系统)、五类数据库。

我省力争在5年内通过以下任务的实施完成,使电子政务的建设水平达到我国中上水平,实现我省总体建设目标。

(一)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我省电子政务网络由省政务内网、省政务外网以及党政机关局域网构成。政务内网与政务外网及因特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因特网之间逻辑隔离。

1、政务内网建设:按“最小化”原则和《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方案设计指南》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进行规划和建设。政务内网主要连接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四大办公厅和其它需要传输信息和重要信息的党政机关局域网,以及省直其它党政机关各部门保密室、各市县办公室以及需要传输信息的市县四套班子领导及其他重要党政机关。政务内网实现信息的跨部门传输,也为四大办公厅和重要党政部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运行提供网络平台。

2、政务外网建设:政务外网连接全省各级党政机关,是非网,主要用于运行面向机关内部的办公和面向社会的监管服务等非业务,是各部门构建业务专网的基础平台,实现跨部门、跨行业信息交换和协同办公的工作平台,并为网上政府服务提供后台支撑。政务外网要设立国际互联网统一出口。

3、党政机关局域网建设: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四大办公厅以及其他需要传输信息和重要信息的党政机关(包括小部分市县),建设物理隔离的两套局域网,一套按局域网建设,接入政务内网;一套按非局域网建设接入政务外网。以局域网方式接入政务内网的单位,其局域网建设需经省国家保密局审批。全省其它党政机关(包括大部分市县)只建设一套局域网,接入政务外网。2010年前全面完成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局域网建设。

(二)政府数据中心、安全认证和密钥管理中心建设

1、政府数据中心

海南省政府数据中心是一个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整合中心、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中心、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运行管理中心。数据中心的建设是为了实现政府信息系统和资源的整合与综合利用,避免电子政务建设的重复投资。本规划中建设的应用系统,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政府办公系统、公众服务系统,以及一些部门的应用系统(如工商等)都将在数据中心运行。数据中心的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子政务公共应用支撑平台建设。

2、电子政务安全认证和密钥管理中心

在网上电子政务应用服务中,全省采用统一的数字证书实现身份认证、数字签名和访问权限控制等服务,保障电子政务用户的应用安全;根据有关规范,建立省级密钥管理中心,实现对电子政务网的密钥管理和提供密码在线服务。

(三)建设政务信息资源库

政务信息资源库包括四大基础信息资源库(法人单位信息、宏观经济信息、人口基础信息、自然资源和基础地理信息)、政府综合信息资源库、各行业的业务信息资源库。政务信息资源库原则上都存放在省政府数据中心,按照安全管理及访问控制的要求提供全省共享。各行业的业务信息资源库将在各行业的业务系统中进行建设,本处着重描述电子政务四大基础信息资源库、政府综合信息资源库建设。

1、企业法人单位信息库

为解决目前存在的机构信息分散、数据一致性差,政府对企业的综合监管能力薄弱等问题,以组织机构代码为统一标识,以工商、税务、财政、政法、社保、卫生等部门业务管理系统中的法人单位数据为基础,整合和统一不同部门的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建设企业法人单位信息库。实现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共享和动态更新,加强政府对企业的综合监管。

2、宏观经济信息库

全面采集我省经济的运行状况、形势判断、热点分析和趋势预测、政策法规和相关研究报告,形成我省宏观经济信息库。本库具体反映我省财政、税收、投资、消费、出口、外贸、物价等方面的宏观运行状况,以及产业经济、地区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运行态势。为领导决策、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3、人口基础信息库

海南省人口基础信息库以数据中心和政务外网为依托,实现对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教育、计生、税务、统计等部门人口基础信息的整合,实现对人口基础信息的一致性、准确性、完整性的管理,实现人口基础信息面向政府及社会的共享和综合应用。

4、自然资源和基础地理信息库

自然资源和基础地理信息库的建设是为了统一规范我省空间地理信息数据,整合国土、规划、测绘、房产、建设、林业、水利、交通等部门基础空间数据,构建我省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为政府各部门提供专业系统建设的数据基础。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是海南省建设“信息智能岛”的基础。

5、综合信息资源库

综合信息资源库包括主题操作数据库、政府办公文本资料及多媒体资料数据库、省情信息库、档案资料数据库等。主题操作数据库,存有经常使用的业务数据;政府办公文本资料及多媒体资料数据库,文本资料主要包括国家的政策、指令等文件,本省政府颁发的各种文件等信息;多媒体资料,它包括各种政务图像、视频,用于宣传报道和视频点播;省情数据库涉及全省基本情况、政治概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档案资料数据库,包括全省国家综合档案馆、省直机关档案室保存的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料信息。

(四)建设办公业务系统

1、政务外网办公信息门户

建设全省党政机关办公信息门户,实现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公务员统一身份管理、网上协同办公、信息采编发、资源共享、公务电子邮件等功能。

2、电子公文交换系统

在全省党政机关各部门之间实现信息、简报和公文的无纸化传递,提高工作效率、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度,降低行政成本。

3、办公自动化系统

紧密结合海南省党政机关办公业务的特点,研制开发全省统一、支持跨平台、支持功能与流程定制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各单位组织机构管理、日常办公、公文管理(公文信息管理及公文审批管理)、会议管理、资源管理、督查督办管理、文档及多媒体信息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并建成办公信息资源数据库系统,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

2006年完成办公自动化通用软件开发,2007年20%省直党政机关推广使用;2008年逐步推广到所有省直党政机关。

4、党务、政务信息系统

依托省政务内网建设省委办公厅党务信息系统和省政府办公厅政务信息系统。实现党务组织机构管理、党员管理、党务办公业务管理;实现公文、信息、值班、会议、督查、等主要业务网上办公,提高办公决策的效率和应急指挥能力。

5、人才、干部人事和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人才信息系统、干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干部监督信息管理系统和干部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对全省人才、干部人事和公务员进行安全、准确、快捷、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推进组织部门管理信息化。

6、数字档案馆信息系统

建设档案目录数据库、档案全文数据库、现行文件数据库和档案多媒体数据库,逐步实现对各类档案(文献档案、人事档案等所有档案)的接收、整理、归档、利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提供方便、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

7、领导辅助决策服务系统

依托省政务内网和政府数据中心建设领导辅助决策系统,实现施政追踪的自动化,了解政务计划、交办事项执行情况等信息;实现政务管理,了解内部政务工作各方面的情况、重点项目的进展状况等;实现对各类政务基础信息、综合信息、办公信息等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和深度挖掘;实现对人口、企业、自然资源及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情况的全面监控和综合管理,提高政府在“社会管理”、“经济调节”、“市场监管”方面的管理能力和对公共服务的水平。

(五)建设面向公众的公共服务系统

1、省政府门户网站和部门政府网站建设

(1)省政府的门户网站:是政府部门在互联网上提供公共服务、政务信息和接受公众监督的平台和窗口。通过省政府的门户网站充分实现政务信息公开和便民服务。

(2)省级部门及市县政府网站: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各种公共服务,各网站向服务更便民、资源更丰富、功能更齐全的方向发展。鼓励省委各部门、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以及有条件和积极性的省级其他部门建设网站。

2007年省直单位服务项目80%以上实现网上查询、30%实现网上受理。2010年省直单位服务项目90%以上实现网上查询、60%以上实现网上受理和在线处理。

2、“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系统

建立网上虚拟审批大厅和行政服务大厅行政审批系统,将网上的虚拟审批大厅和物理的行政服务大厅有机结合,集中公开政府各部门审批事项、审批流程、审批办理工作状态和审批结果,简化审批环节,优化审批程序,实现“一站式服务”,逐步实现跨部门联合审批在线办理。

2007年实现省直行政机关和授权组织近600项行政许可事项和审批事项的信息查询,2010年逐步将全省审批项目实现网上受理和在线办理。

3、应急指挥信息系统

建立全省统一的应急指挥调度系统,进一步整合110、119、120、122、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防汛指挥调度系统、紧急救援服务系统、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重大事故隐患监控系统等应急指挥资源,建设覆盖全省全部辖区的应急联动指挥和决策支持系统。

4、农业科技服务“110”信息服务系统

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智能化农业科技服务“110”,实现远程指挥、培训、交流;及时指导、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难题,促进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快速、便捷、有效为“三农”服务。

5、企业信用系统

以政务外网为依托,以数据中心为基础,充分利用国家进出口领域企业基础信息等现有资源,依据企业信用制度和规则,整合金融、税务、工商、质监、财政、劳动保障、公安、司法、海关、统计等领域企业信用记录,建立企业信用监管体系,促进海南省信用体系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改善海南省投资环境。

6、电子口岸系统:建立口岸相关管理部门联网综合管理模式,利用海南电子口岸平台整合海南口岸部门的信息化应用系统,为企业提供“一点接入”、“一站式”口岸通关服务;扩大应用范围,开发新的口岸物流管理项目;实现与省电子政务外网平台的互联互通。

(六)“金字”工程及其它业务部门系统

为充分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加强资源的复用,减少重复投资,原则上各政府部门将不再新建或改造机房,现在各部门使用的主机设备将逐步转移到省政府数据中心机房或自然淘汰。“金字”工程及其它业务部门新建的应用系统原则上都放在省政府数据中心统一管理,已建的应用系统(国家有特殊要求的除外,但共享部分数据必须向省政府数据中心提供)将逐步向数据中心迁移;垂直和双管单位的系统建设以中央为主,但应有数据公共接口与省政府数据中心实现资源共享。省政府数据中心通过政务外网与各部门相连;暂不能纳入省政府数据中心统一管理的“金字”工程和部分特殊信息系统要与省政府数据中心实现对接。

1、推动“金字”工程建设:

(1)“金税”工程:依托政府数据中心,建设全省统一的地税大集中征管等系统。

(2)“金财”工程:以大型信息网络为支撑,以细化的部门预算为基础,以所有财政收入全部进入国库单一帐户为基本模式,以预算指标、用款计划和采购定单为预算执行的主要控制机制,以出纳环节高度集中并实现国库现金的有效调度为特征,详细记录每个用款单位每一笔财政资金收支的来龙去脉,覆盖财政收支管理全过程,减少预算执行随意性,监控任一时间点的财政资金收支状况,从根本上防止财政资金的体外运行和沉淀。“金财工程”的建立将覆盖GDp20%的资金流动。

(3)“金盾”工程:建设公安省级人口信息管理、公安刑事案件综合信息管理等系统,建成省级公安人口业务信息库。

(4)“金保”工程:建设《医疗保险与7家定点医疗机构实时联网系统》、《金保工程“一期”(社会保险项目)》、《海南省社会保险iC一卡通系统》等。

(5)“金审”工程:建设审计业务管理系统,完成审计业务管理、联网审计等系统建设。

(6)“金质”工程:建设质量技术监督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完成全省计量业务监督管理、企业质量档案、产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管、全省及国家、各省执法打假快速反应等系统的建设。

(7)“金农”工程:建设完成农产品市场预警系统、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畜牧疫病监控防治信息系统、外来有害生物监控系统、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系统、农业产业化信息系统和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省内、省外两类信息资源,形成依托海南省政府数据中心的农业数据中心。

(8)“金土”工程:建设耕地保护基础数据库和监管系统,矿产资源管理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省数字地质矿产资料馆管理信息系统,全省城镇和农村地籍基础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

2、推进与政务信息资源库建设相关联的业务部门系统建设

(1)海南省工商行政管理信息系统:依托省政府数据中心,完成企业登记系统、市场监管系统、工商案件办理系统、工商行政管理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建成省级经济户口数据库,基本实现工商各项监管工作信息化和各级机构执法联动。

(2)海南省“数字民政”工程:完成全省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全省优抚安置信息系统等系统建设。

(3)海南省统计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快速调查网络系统和统一的统计业务处理管理平台;以政府数据中心为基础,建立海南省统计数据资源中心,确立全省统计数据资源基础框架。

(4)海南省计生业务信息系统:升级改版省县乡三级育龄妇女信息系统,建立服务站信息管理系统,规范服务站管理,加强育龄妇女的跟踪服务,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水平。

(5)海南省价格管理监测调控鉴证系统:建设全省价格预测预警系统、建设与国际市场价格和进出口商品价格信息有关的国际市场价格信息系统、进出口商品价格信息系统、价费审批和价格行政许可办理系统、涉案财物鉴证和价格评估系统等。

(6)海南省建筑领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城乡规划监管系统、建筑市场监督管理系统、建筑工程招标交易系统、海南房地产预警预报管理等系统,规范我省建筑业、房地产业市场、净化投资环境、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7)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初步建成海南计算机教育网络与海南卫星电视教育网络相结合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和平台,满足农村和边远地区中小学接受教育的需要。

(8)海南省学生学籍与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全省基础教育阶段(小学至高中)学生学籍电子档案管理,推进高招、成招、中招网上报名和远程录取;实现国家、省、市县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管理信息化,促进全省教育资源共享。

3、推动海南“一省两地”、生态省战略目标和保障安全的系统建设

(1)海南省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海南旅游资源管理、海南旅游服务、海南旅游监管的信息化。

(2)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渔政指挥、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海洋与渔业统计、水产品市场信息、渔业船舶及船员管理、海洋灾害预警等子系统;依托省政务外网,完成省、市县、乡镇三级联网。

(3)海南省食品安全与药品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食品安全综合监管信息系统、药品市场监管信息系统。

(4)海南省公共卫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整合全省公共卫生、医疗检查诊断信息共享数据库;建设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全省公共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管理系统和全省卫生疫情直报系统。

(5)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全省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管理平台,逐步建立全省重点污染源监控系统、环境监测网络信息系统和环境事故应急响应信息系统,实现对重点污染源、区域环境质量和污染事故的在线管理,改善海南省投资环境。

(6)海南省“天平工程”建设:建设法院审判业务系统,实现案件信息、审判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建设审判信息交换系统实现各级法院间及法院内部各部门间信息交换的电子化。

(7)海南省防震减灾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设适应防震减灾业务管理、应急指挥和公共服务需求的全省防震减灾基础数据库和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对全省防震减灾业务信息的统一、规范和实时管理,以及对地震、火山、地震海啸等突发事件的统一指挥和快速联动反应,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其他系统建设

为使我省电子政务建设迈上新台阶,政府将进一步组织实施其他“金字”工程建设和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加强各部门与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互联互通。此类系统的建设任务将根据国家有关规划和部门信息化建设规划,遵循“项目建设优先级别”和“海南省电子政务投资原则”进行论证、评估后再列入计划。

2006年-2010年全省电子政务重点项目及任务分解见附件二《海南省电子政务重点项目表》。

七、项目建设优先级别

(一)优先建设的项目

按照“先易后难、急用先建、效益显著”的原则,海南省电子政务建设项目优先考虑9类项目:

1、能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共享度、集成度高且能纳入省数据中心管理的项目。

2、能增加政府监管能力和税收收入的项目。

3、能极大提高办公效率、为省领导决策服务的项目。

4、改善投资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显著的项目。

5、能保障百姓生活、生产安全、利于“质量兴省”的社会监管项目。

6、能广泛提高人员素质的公共文化教育项目。

7、国家要求建设的重要项目,包括国家“金”字工程、中办和国办要求的重要项目等。

8、推动海南省“一省两地”战略目标的项目。

9、政府已进行部分投资且急需和效益明显的项目。

(二)缓建的项目

1、建设单位不完全具备建设条件的项目(包括领导重视度、运行维护人员素质及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环境)。

2、服务社会范围窄小、社会效益不明显的项目。

3、不能纳入数据中心共享交换的业务系统。

(三)省财政不支持的项目

1、封闭独立的纵向网络建设。

2、严重重复建设的项目。

3、没有应用、不能共享的纯数据库建设项目。

4、各部门的新建机房类建设项目。

八、投资原则及投资概算

(一)投资原则

我省电子政务建设投资原则如下:

1、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投入为辅。

2、省级统一的政府数据中心、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政府办公系统、跨部门的综合类应用系统以及涉及公益性、行政性的项目由省、市县财政投资。

3、国家要求建设且需要地方配套资金的项目,配套资金由省级财政、市县级财政投资。

4、省级要求建设且需要市县配套资金的项目,配套资金由市县级财政投资。

5、垂直和双管单位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以中央财政投资为主。

6、鼓励部门自筹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建设我省电子政务信息系统。

7、建立有效的审批和评估机制。各政府部门自己要求建设,并要求省财政支持的项目,需进行调研、论证和评估,满足“优先建设项目”要求的纳入年度计划,由财政、发改和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共同审批;中央、部门自筹以及其它渠道投资的新建电子政务系统,必须纳入政府统一规划和管理,并经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批准。

(二)投资概算

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特别在起步和发展阶段,还需要逐年增加投资。据统计,我国政府电子政务投资额2002年、2003年、2004年分别为298.7亿元、350.1亿元、411.5亿元;其中2004年的投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1.566%,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3018%。预计2005年投资额为481.5亿元,最近5年的年增长率平均为15.88%。

我省2004年用于电子政务建设的投资额为4779.15万元,仅占省本级财政收入的0.41%,为全国投资水平的四分之一;考虑市县及其他投资来源,占我省生产总值的0.16%,为全国投资水平的二分之一。可见,我省电子政务远远不能满足建设要求,应加大对电子政务的投入。

按2004年全国投资的平均水平计算,我省2006年省级财政对电子政务的投入应该增加一倍,即为9000万-1亿,以后每年按10%增长。2006年-2010年五年内我省电子政务的投资总额为5亿左右,投资来源于省财政、国家财政、单位自筹等。硬件、网络和数据中心的投资为2.7亿,占投资总额的54%;软件、数据资源建设的投资为2.3亿,占投资总额的46%。5年投资分配见附件三《海南省电子政务项目投资概算表》。

九、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电子政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涉及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和部门间的利益调整,组织协调难度很大。为促进电子政务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按照省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总体部署,成立相关机构,明确分工,共同推进,确保海南省电子政务建设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1、成立省电子政务建设协调组,成员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等部门相关领导组成,组长由省政府办公厅领导兼任。协调组在省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研究和协调全省电子政务建设的重大问题,重要事项报请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审定。

2、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指导、推进和组织协调省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制定全省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电子政务建设项目计划,配合省发改、财政等部门进行项目论证和资金拨付,负责项目实施中的协调、监督和检查,对重大的技术、管理、规范等进行决策,并向电子政务建设协调组汇报工作。

3、成立“海南省政务信息中心”,隶属省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承担“省政务内网”和“省政务外网”平台、省政府数据中心以及应用系统平台的建设、管理和运行维护工作;受委托承担政府部门局域网和应用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根据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需要逐步设置运行维护中心、信息安全中心、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数据交换中心、培训教育中心等组织机构,最后构建电子政务“大网管”的管理体制。

4、各部门设立政府Cio(首席信息技术主管),由具有政务和信息技术两方面专业素质的高级行政领导担任,专门负责本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和协调工作,Cio直接对部门一把手负责,并接受海南省电子政务建设协调组的业务领导。设立部门网络管理员(有条件的部门设立信息中心),负责本部门网络运行维护。各部门政府Cio和网络管理机构将为建立自上而下的组织保障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5、充分发挥海南省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作用,承担电子政务规划论证、咨询、项目方案审查、项目绩效评估、电子政务专题调研和课题研究等工作,并全程跟踪、监督全省电子政务工程建设。

海南省电子政务建设组织结构示意图如下:

(二)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相适应的规章制度是保证电子政务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从实现本规划所确定的预期目标和满足电子政务建设需求等出发,拟定需建立和完善的规章制度,重点包括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公开、项目管理、安全认证、公共服务、项目绩效评估和相关标准规范等。

1、《海南省电子政务建设实施意见》:作为全省电子政务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主要明确电子政务建设任务、建设资金、管理机构和部门职责、建设任务及分工等。

2、《海南省政府信息公开管理办法》:规定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和形式,政府部门的责任和义务。

3、《海南省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管理规定》:规定部门间信息的交换、共享、整合、应用的机制和规程,从立法的高度强制性地对关系到信息资源共享的重大要素进行明确规范和约束,解决政府信息共享的人为限制和部门间信息传递不畅等问题,按照部门职能和应用需求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为建成政府数据中心并发挥其功能作用提供制度保障。

4、《海南省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办法》配套文件:《海南省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已于2005年6月以省政府规章形式,立法目的是为了避免重复建设、促进项目有效应用、提高政府投资效益,按照统而不包的电子政务建设原则,规定对部门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实行统筹规划、分别建设,统一管理。需要制定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明确项目从论证、立项审批、实施到验收的管理流程以及有关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

5、《海南省政务数字证书使用管理办法》:规范行政机关电子政务认证业务规则、政务数字证书的使用和管理等,促进电子政务信任体系的建设。

6、《海南省政府门户网站管理办法》:将省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功能、管理职责等内容制度化、规范化,为使省政府门户网站充分实现公共服务功能、综合业务处理功能和体现“一站式”服务的门户作用提供制度保障。

7、《海南省网上联合审批管理规定》:对实行网上联合审批流程、要求、管理等进行规定,为系统的有效应用提供制度保障。

8、《海南省政府机关归集和公布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规定企业信用信息的归集、公布、使用的过程和相关部门职责,为解决企业信用系统信息来源问题提供制度保障。

9、《海南省电子政务项目绩效评估办法》及相关标准:针对许多电子政务项目基本建设完成并开始投入应用的情况,为保证政府投资效益,项目应用一段时间后需要对项目进行跟踪检查,开展绩效评估,制定评估办法和标准。

10、标准规范体系:包括信息共享标准体系、政府网站建设标准、电子政务安全认证标准规范等。

11、根据需要,为保障重要业务系统有效应用而制定的其他规章和规范。

(三)安全保障

根据中办[2003]27号文件《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的精神,采用积极防御和综合防范战略方针,建立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

1、加强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的领导,建立全省统筹协调、各司其职的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管理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逐级建立信息审查、系统安全管理机制,认真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

2、推行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根据国家信息系统安全标准规范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组织有关专家对电子政务建设项目进行技术安全检查和评估,划分保护等级,进行安全规划和安全方案设计,实施安全保护措施。

3、加强信息安全测评体系、信息保护和网络信任体系、信息安全监控体系、信息安全应急响应与服务体系等建设,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信息安全保障措施要与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十、市县规划指导

市县电子政务建设要点:

1、在全省电子政务规划的指导下编制本地区规划,注意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

2、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协调、建设和管理机制,为市县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保障。

3、按照省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部署,接入省政务内网、省政务外网和省数据中心;充分利用省级网络平台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原则上市县不宜建设政务内网,按单机方式接入省政务内网,确需局域网接入省政务内网的,其局域网需按政务内网的要求和规范建设并经省国家保密局审批。

4、充分利用互联网建设市县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以政务公开和服务公众为主要目标。通过本级政府门户网站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根据本地开展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统筹规划本地公众服务系统,重点是直接面向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各种交互式服务。

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篇5

(一)政府信息公开基础性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我区高度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切实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一是年开通了《新闻网》,作为区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平台,主要栏目有“领导之窗”、“政务公开”、“网站公告”、“招商引资”、“快讯”、“基层动态”、“最新文章”、“专题栏目”、“讲政策思路、讲道德法规、讲信息技术”等。目前,已通过《新闻网》公开各类信息816条。二是通过电视台及时公开全区重要会议、决策部署、重要事项的决定、公告、通告、人事任免等。三是各乡镇、区政府各部门普遍建立了政务公开栏,及时公开政策法规、重要文件、办事程序、收费标准、各类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示、公告等。四是加强区政府部门网站建设,进一步深化细化政府信息公开内容。如区教育局主办的“教育网”,目前已开办了政务公开、政策法规、文件通知、招生考试、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等16个专题栏目,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五是切实加强公共信息查阅点建设,在区档案馆设立政府信息查阅点,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努力满足群众获取和利用政府公共信息资源的需求。六是及时召开政情通报会,向社会各界人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群众代表、离退休老同志等通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区委、区政府的重要决策部署以及“十二五”规划编制、政府工作报告等,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七是及时公开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和政府采购信息。年区直项目主管部门通过《招标网》、《日报》及时公开各类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和政府采购信息。八是通过广泛张贴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通告、公告、决定、通知等形式向社会公开政府决定的重大事项。

(二)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工作稳步推进。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我区在教育、卫生、供水、供电等与民生关系密切的公共企事业单位探索推进信息公开工作。重点公开了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承诺、办事项目、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结果、收费标准、监督渠道等信息。我区各类学校主动公开招生入学考试、教育收费、学生学籍管理等信息;各医院推行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度等;供水、供电等单位及时公开办事和便民服务指南。

(三)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结合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我区在总结全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政府信息保密审查工作规范,妥善处理政府信息公开与保密的关系;进一步建立政府信息协调工作规范,确保政府信息的准确、完整;进一步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监督保障工作规范,完善工作考核、社会评议、监督检查及责任追究等方面内容,监督保障行政机关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定义务。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年,我区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累计主动公开各类政府信息1690余条。

1、区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公开了《市河道采沙管理办法》、《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实施细则》、《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管理使用实施办法》、《市城镇居民住房灾后重建土地使用权处置办法》、《市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临时生活救助管理办法》《市城乡居民临时救助(试行)办法》、《市医疗救助试行办法》、《片开发建设土地运作及资金管理办法》、《市区级储备粮管理办法》、《市城区机动车辆停车泊位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13件。

2、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及相关政策。公开了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公开了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各行业专项规划。

3、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公布了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136个,月度统计指标162个,涉及公众较为关注的人口和劳动力、价格水平、人民生活及主要社会事业和经济行业的基本情况。

4、财政性资金和公共性资金使用和监管情况。区财政局向社会全文公开财政预、决算报告;区审计局公开了本年度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审计情况。

5、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区行政服务中心及时公开全区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内容涉及农业、林业、水利、教育、卫生、户籍管理、市场、交通、市政建设、环保、广电等领域收费项目的依据、标准、收费单位。

6、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的目录、标准及实施情况。区财政局采购中心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政府采购公告,主要公开采购项目名称、概况、招投标程序、采购结果及其监督情况、供应商、中介机构等方面的信息。

7、行政许可审批相关信息。区政府各部门在本单位公开栏公开了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申请行政许可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及办理情况。提供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办事指南、监督投诉、便民咨询等多项服务。

8、城市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公开了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工程招投标、工程建设管理等信息。公开了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等,包括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建设项目用地审批结果,土地使用权出让公告,拆迁公告等。

9、教育、医疗、扶贫、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情况。有关部门及时公开了招生考试、教育收费、高校毕业生就业、帮困助学、课程改革等与公众关系密切的教育信息。卫生部门及时公开了医疗收费标准、医政管理、卫生监督、疾病预防、妇幼保健、社区卫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等医疗卫生方面的信息。社会保障部门及时公开了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扶持政策、退伍军人安置、企业职工退休、养老金标准调整等方面的信息。

10、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公开了影响公众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灾情或者突发事件的预报、发生及其处理情况等信息,包括重要天气变化预警信息,安全生产、公共卫生、道路交通、消防、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等应急预案12个。

11、行政机关机构职能等情况。政府各部门公开了各部门领导分工、科室职能以及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人事任免等信息。公开了招考和录用工作人员以及公开选任干部的条件、程序、结果等方面的信息等。

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篇6

一、强化领导,明确职责

为更好地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电子政务建设目标任务,切实推进我县信息化工作建设进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南溪县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人民政府县长曾勇担任,副组长分别由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宣传部部长和分管县领导担任,相关单位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内网和外网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的电子政务建设和管理工作。其中:内网建设由县委机要局负责,局长陈全富兼任主任;外网建设由县招商局负责,局长王德彬兼任主任。在健全组织机构的基础上,我县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的各项建设内容。

二、加快硬件建设,强化网络建设与管理

一是加快网络建设与管理。积极开展县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工作,完成主机托管工作;建立健全由主要领导负责的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制度;明确具体责任人,制定岗位责任制。为快速推进我县的电子信息化建设,我县加大财政投入,不断完善电子政务建设。县政府办公室新近又购置了三台电脑,专门用于信息报送和信息管理,并明确了专门的人员负责日常维护与信息报送。

二是积极开展网上应用推广。积极向市政府门户网站和办公资源网报送信息;11月1目至今,我县坚持每日向市政府公共信息网上报信息,共上报了近60条信息,其中有25条在公共信息网首页“要闻”中,有56条在南溪县政府“县内要闻”中,“要闻”今年了涉及南溪的各类要闻共753条。基本保证了我县政府门户网站动态信息的日更新要求。同时对外难耐了相关的招商引资项目信息、优惠政策信息,另外还积极推开政务服务和政务公开栏目。

三是加强信息与网络安全建设。严格按信息制度进行信息;严格按照网络安全管理办法,实施网络安全管理,确保网络安全。

三、强化管理制度规范化建设

(一)建全信息制度,严格监控

我县电子政务外网的信息工作,在县电子政务建设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通过领导小组办公室实施监管,健全了具体信息内容和程序要求:

1、南溪县电子政务外网栏目由县政府办公室审定,由县政府信息中心主办和县级部门主办。县级部门主办栏目包括县长信箱、政务服务中心、采购招标、城市规划、投资指引,以及南溪经济和便民服务中涉及部门工作动态和部门政策的子栏目,其他栏目由县政府信息中心主办。

2、多方开拓信息来源。南溪县电子政务外网通过国内官方新闻媒体,具有iCp运营资格的中文网站,经相关部门审定的信息资源,县级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乡镇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经县政府领导同意的县内重大信息,保障了信息的及时、真实、合法。县信息中心主办的栏目的信息采集主要采取从信息源中摘编和自主制作两种形式。

3、由县信息中心主办的栏目设立栏目编辑、网站主编和网站总编、栏目编辑主要由网站工作人员组成,网站主编由县信息中心分管领导担任,网站总编由县信息中心主要领导担任。栏目编辑、网站主编和网站总编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职责。

4、由县信息中心主办的栏目实行信息三级审查制。首先,栏目编辑人员按照栏目要求,根据信息来源对信息进行编辑,并注明信息采集日期、信息来源渠道(摘编信息要标明作者)、信息想时间、信息采集人等。拟的信息及时送网站主编;第二,网站主编按照有关规定,对拟信息进行审查后提出是否意见并及时送网站总编;第三,网站总编对拟发信息认真审核后确定是否。的信息要备份并归入数据库管理。对南溪县电子政务外网的政务之窗栏目中的领导讲话、人事任免、法规文件、南溪大事记、重大决策、重要活动、重要会议等栏目,以及涉及盛市、县领导、重大突出事件、自然灾害和社会稳。

定等方面的信息,县信息中心编辑审核后,送县政府办公室初审,报县政府领导审核。

5、县级部门的栏目按照“谁上网谁负责”的原则,对上网的全部信息进行审查把关,市级部门主办栏目应确定专人管理和维护,需要的信息,采取两种方式传送。一种方式,需要的信息经分管领导签字后,以书面及电子文档两种方式交由县信息中心审核后;另一种方式,县信息中心设定模块,统一制定编辑权限,交由相应栏目主办部门远程后台编辑,并由县信息中心审核后。

6、对在BBS公告板等公共言论的栏目建立完善的审核检查制度,并定时检查,杜绝违犯《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的情形出现。对一旦发现在南溪县电子政务外网上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等9种情形的信息的,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删除本网络中含有上述内容的地址、目录或者关闭服务器。编辑、主编和总编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和制止,并保留原始记录,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信息的内容如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盛市有关规定的,产生不良后果或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要,实行了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二)建立了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认真防范

我县电子政务外网是全县重要的对外宣传阵地和舆论引导窗口,肩负着为县委、县政府和全县群众提供完善、密集、周到的信息化服务,因此,必须营造先进、可靠、安全的计算机网络环境,杜绝和避免安全事故、安全责任的发生。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的内容具体包括:

1、严格要求全县电子政务外网工作人员和用户,严格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安全保密制度,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和采取的必要措施。

2、规范单位和个人入网登记手续,认真签署相应的信息安全协议。严禁任何用户擅自连入南溪县电子政务外网。南溪县信息中心设专人负责审查上网信息。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和用户在网络上发现有碍社会治安和不健康的信息,立即停止传输,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机关报告。

3、南溪县电子政务外网上传信息ip、密码指定专人掌握,信息经过审稿程序严格把关确定无误后,方能上传。对所有网络内的计算机安装了防火墙、查杀病毒工具,防止信息资料遭到破坏、盗用和其它意外损失。

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篇7

加强统筹整合,推进网络“一体化政府”建设

统筹整合电子政务资源,是政府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基础,是建设网络环境下“一体化”政府的关键。青岛市在推进电子政务中紧密围绕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的要求,以“资源共享、互联互通”为原则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效益。

(一)整合基础办公软件,形成一网式协同办公环境。按“内部一网式办公”支撑“对外一站式服务”的思路,青岛市在建设全市三级机关统一互联的政务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建设并推广了一套大型、综合、通用,多媒体、多功能一体化的基础办公平台――金宏电子政务集群系统。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的公文、信息、督查、考核、会议、、接待等各项业务全部实现电子化处理;全市各级机关之间公文、信息全部实现网上传输;12区市和100%的市直部门实现了内部网络化办公,2011年全市99个部门和12区市网上进行公文、信息传递和业务流转达1721万件次,形成了全市大一统的一网式协同办公环境。

(二)整合基础平台资源,夯实部门整体协作的基础。建成全市电子政务共享平台,为全市提供统一的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共享服务和应用共享服务,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机房共享、网络共享、安全设施共享和应用支撑平台共享。截至目前,为28个部门托管服务器,为99个部门“虚拟”内部办公系统,为80多个部门“虚拟”内部服务网站,为106个部门提供国际互联网接入服务和网络安全服务;37项部门通用应用、上百种部门个性化应用依托共享平台建设和运行,政府网站管理平台集成了37个部门网站,网站服务器部署了49个部门网站。进一步推进了覆盖市、区市、街道乡镇的大规模电子政务应用,为提高政府整体协作能力和运行效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整合基础信息数据库,促进部门间信息共享。为解决政府信息的重复填报和一数多源等问题,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利用统一的网上信息交换服务平台,建设了公文法规、办公信息、统计信息、批文和证照、信用、财源信息、法人、自然人、空间地理等基础信息共享数据库,为政府决策、管理和服务提供统一、完整、标准、快捷的基础信息服务。其中,拥有80多个部门子网站的决策资源网核心网站,整合30多种3亿多字的文字信息和2000多小时视频信息,形成全市机关统一的办公决策信息资源库,成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的高效辅助工具;建立了工商、税务、质监、公安、统计等部门间企业基础信息交换机制,建成18.2万户企业、事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法人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了财源建设信息平台,实现青岛市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质监局、财政局、公安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城乡建设委、国土资源房管局等24个涉税部门和12区(市)间的350万条财源建设信息共享;建成了132种证照信息的审批证照数据库,已入库各类证照文字信息32764条、证照影像信息330条;基本建成全市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目前共有10大类、81个图层信息,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食品药品数字监管、市政环卫设施管理、文化市场监管、政务服务热线地图查询定位、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旅游地图查询定位、工商企业查询、区(市)重点项目管理等。

(四)整合行政执法和管理事项,强化行政权力规范、透明运行。依托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建成了由“网上行政处罚平台”、“网上行政处罚执法监督系统”和“网上行政处罚服务大厅”三大子系统组成的全市统一的网上行政处罚及执法监督网络管理运行平台和业务系统。形成市级44个执法部门的6274项行政处罚事项、12区市3万余项行政处罚事项目录和公开信息数据库;针对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整合了涵盖行政审批、行政执法、政务公开、政府采购、工程招标、土地转让、产权交易、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行政效能、重点工程、安全生产等28个重要权力领域执法和管理信息,并实施综合电子监察,构筑了覆盖全市、上下联动的实时全程网上行政监督体系,为强化行政监督、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优化政务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整合部门重点业务需求,提高行政效率。依托金宏电子政务系统,构建了多级联动的网上督查管理体系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体系,显著提高了督查考核的工作效率、质量和科学化水平;建成了市和区(市)两级统一的大规模平急结合的网络视频会议和可视电话系统,并实现市、区市、街道乡镇、居(村)家委会、居民楼五级应急人员体系的电子化管理;全市三级机关统一、互联、共享的多媒体协作平台,为网络视频会议提供了可靠保障,降低了会议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

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通过应用集成实现信息共享和流程互通,打破条块分割的政府及其部门之间的界限,实现业务整合、协同办公、联合服务,是电子政务的核心价值,也是青岛市政府向社会提供“一站式”公共服务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实施现场联办与网上协同相结合,提高审批办事服务效率。按“全市统一、两级分建,分级集中、分布应用,一网式流转、一站式服务”的模式,建设全市网上审批应用体系,形成全国领先的“大厅+网络”双重集中统一的审批服务模式。截至目前,市级47个部门386项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区市合计(包括乡镇街道)3629项审批服务事项全部在统一的网上审批平台流转办理,审批事项平均办结时间比法定时限提速70%,非前置企业设立联合办理平均办理时间缩短至1.49个工作日,审批效率提高11.1倍;基本建设项目核准备案、用地审批、规划审核、施工许可、竣工验收5个环节联合审批,效率提高72%。

(二)整合部门信息和服务资源,为社会提供网上“一站式”公共服务。通过组织重点民生部门梳理整合,依托青岛政务网建成了教育、社保、就业、医疗、住房、交通、公用事业、证件办理、企业开办、资质认定、婚育收养、经营纳税等12个专题栏目,并整合了1300多个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服务信息,截至目前,政府门户网站整合12个大类31个小类5.8万件政府信息。网上政府信箱形成了60多个部门和12个区市政府“一站式”为民服务渠道,每年受理市民诉求3万多件。组织市政府57个部门通过门户网站开展集中“网络在线问政”、常态化“网络在线问政”和“向市民报告、听市民意见、请市民评议”活动,解决民生问题,受到广泛好评。为进一步拓展和畅通民意渠道,整合了政府信箱、在线访谈、网上调查、意见征集、网上听证、网络新闻等渠道,建设“政府在线”综合政民互动平台,采用计算机网站、手机网站、短信、即时通讯、博客、微博、信息订阅等网络沟通新技术,为公众提供集中统一、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全天候在线综合互动服务,有力推进了政府职能转变,促进了服务型政府建设。

(三)统一社区(村)电子政务网络和应用,整合政府部门面向社区居民的服务。针对“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和政府职能部门面向社区(村)的工作重复交叉等问题,将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延伸到社区(村),并在区市级网络中心部署了社区(村)综合电子政务平台,为所有社区(村)“虚拟”内部事务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和外部公共服务网站。各部门依托社区(村)网络和综合电子政务平台开展各自的电子政务工作,解决了部门多头向社区(村)延伸网络的问题,形成高度统一而又各具特色的面向社区(村)居民(村民)的网上服务体系。同时,在社区(村)设立为民服务点,帮助居民(村民)上网获取服务,使政府网上公共服务在社区(村)落地,惠及千家万户,有效解决了“数字鸿沟”问题。

坚持集中统一、集约发展模式,提高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绩效

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篇8

第一,建设和完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

完善全省统一电子政务公务内、外网网络架构和安全设施,提供移动电子政务接入功能,全面推进政务部门互联网安全接入;以全省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为核心,构建省市两级、覆盖所有省直部门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体系,为跨部门、跨地区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供支撑;建设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灾备中心,推广数字证书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加强政府部门互联网安全监控和政务及公益性中文域名注册管理,逐步开展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构建完善的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

第二,加快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建设

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强力推行网上行政服务,紧跟下一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等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部门网站功能,全面提升网站为公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和完善经济运行、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监测监控系统,完善市场主体数据库,大力推进跨部门监管信息共享,提高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能力和水平;围绕效能型政府建设,积极推进视频会议、会议管理、电子公文交换、网上辅助办公等应用,组织开展网上办公推进工程,加快机关办公公共服务平台、公务员办公门户、行政监察与监管系统建设,推行移动办公,提高政府机关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降低行政成本;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突出信息化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应急联动、公共安全、司法管理等系统应用,增强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推行数字执法,提高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围绕基层电子政务应用,探索县级“五统一”(统一网络平台、统一数据中心、统一办公平台、统一服务平台、统一运维服务)集约化建设模式,做好已建、在建和新建系统的衔接,实现全省电子政务应用上下贯通,支撑城乡一体化发展。

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篇9

1.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电脑已成为必备的高校行政管理办公工具,工作人员的电脑应用能力已成为必须具备的一项工作技能。工作人员的电脑应用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体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实行。然而,目前有的高校出于诸多原因在各管理岗位安排的工作人员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将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作用充分发挥,从某种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学校办公效率。为避免校园办公自动化系统推行陷入更多问题,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问题亟待解决。2.学校缺乏整体规划。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由于缺少整体系统规划,致使很多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发和引入较为分散且缺乏柔性,为用户的实际应用需求考虑不周。很多办公自动化软件过于强调软件的覆盖面,对具体某一项的实际应用功能考虑不够全面。这也就造成了当用户需求稍有改变,办公软件无法对其做出相应的调整,乃至影响用户的实际使用效率。办公自动化软件技术含量低,创新设计较少,缺乏应对学校办公长远发展的适应性。从另一方面来说,目前很多高校仍不能真正实现完全的校内资源共享,各部门之间软件相对独立,相互之间缺乏统筹安排,软件之间缺乏接口定义,为信息的有效交流和利用带来了很大不便。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必然会影响到学校整体办公效率。要充分发挥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作用,首先要保证校内信息资源的共享与高效利用。3.办公系统的安全性有待加强。开放式的网络环境很容易受到外界的恶意攻击和破坏。办公自动化系统运行过程中一旦遭遇病毒入侵,或黑客攻击,很容易造成数据丢失、系统无法运转甚至更加严重的后果。因此,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安全问题如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1.对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进行整体规划。高校在进行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前要根据本校自动化办公现状和用户的实际需要以及未来有可能出现的需求变化,对校园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方针策略和发展计划。整体规划是在学校发展对信息化需求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做出相应的科学全面的规划。首先,在制订整体规划时,学校高层管理人员需邀请相关支持部门人员以及办公自动化方面的专家共同参与,既要保证整体规划符合现今和未来发展的需求,又要确保规划的可实施性,保证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得到顺利运行。其次,制订整体规划需立足实际,尽力做到周到细致。因此,必须先了解学校用户的真实需求,然后根据具体需求制订规划。同时,还要了解学校能够用于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人力和物力情况,结合实际投入情况制订规划。对于具体部门的细节要求,也要编入规划设计中,保障规划设计的具体实用性。一个科学完整的整体规划,要从学校全局出发,不可偏重于某一方面,只有充分考虑办公需求、经费预算、实施可行性等多方面因素方可制订。2.规范自动化系统的数据共享。由于各部门职能不同,使用信息的侧重也有所不同,这些不同种类的信息资源需要多个服务器进行集中管理,使多个应用系统通过各个节点的服务器来完成各自系统的功能,达到信息资源共享。(1)合理确定共享信息。学校办公系统所储备的各类信息资源都来自学校各个行政部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开发需要在现有数据库资源的基础上结合需求分析,合理确立共享信息。所确立的共享信息一方面要能够满足学校高层管理人员对学校管理工作做综合决策分析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能够满足学校内部各级管理部门之间信息交换和共享的需要。同时,关于基本信息资源的修改、补充等问题,在自动化系统开发之初也要做好协定。(2)将分析的局部数据库联系在一起。由于学校各行政部门长期以来相对独立,各自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也多有不同。为实现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资源共享,需要对各个独立的局部数据库之间的差异进行仔细研究,在逻辑上进行集中管理,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全局概念数据库。拥有全局概念数据库,办公自动化系统所需的所有信息都可以向用户开放,更加方便了行政管理工作。(3)对数据进行规范化。高校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实施为学校教育信息的汇总与管理带来了很大便利,大幅提升了学校的行政管理效率。为方便信息的统计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数据管理就要求尽量在规划的指导下采用统一标准规范有序进行,同时建立通用接口和平台。3.做好安全保障工作。信息网络系统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为用户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开放的网络环境也为恶意攻击网络系统的人提供了破坏网络系统、窃取机密信息资料的机会。高校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存储着大量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数据,在实现系统资源共享的同时必须做好安全保障工作,保证网络系统和数据的安全。办公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是网络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保障高校办公自动化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要保证高校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安全运行,除了要有一套完善的软硬件安全设计,还要有一套完善的安全保密制度和严密的管理体系。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安全设计具体来说大致有:信息加密、病毒防治、防火墙设计、身份识别等。安全管理制度分为:对办公自动化系统划分密级,设置访问权限,重要数据和文件及时备份,机密信息不得在系统里自由加工和传递,对系统内部进行分级授权,等等。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做好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安全教育工作,提升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素养,让全校师生认识到安全使用信息的重要性。4.提高办公人员素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使用与维护都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办公队伍。当办公自动化系统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可以得到及时解决,不至于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在高校办公自动化建设中,行政管理队伍不仅需要具备较强专业技术的人才,更需要管理技能与专业技术兼具的复合型人才。为此,高校更要做好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以及定期考核工作,提高办公人员整体素质,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办公系统相关基本知识,还要学会对各种办公设备和应用软件的使用和维护。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办公自动化的要求。总之,高校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对于提高办公效率和办公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与应用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整体规划,又要细致调研,通过缜密分析,再结合本校实际办学情况,不断对系统加以完善和修复,才能让其真正发挥作用。在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应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为更好地开展网上教务管理以及网上校园文化管理等活动而努力。

参考文献:

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篇10

以便民利民为宗旨,以建设幸福为核心,全面提升我区街道、社区服务管理水平。建立以公共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联通市、区、街道、社区,实现公共服务、政务和信息网络全覆盖。全面形成以一站(政务服务中心)、一网(四级信息网络)、一台(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平台)、一库(社区服务管理共享数据库)、一页(市民网页)、一卡(社会保障卡)为核心,统一协同、高效便民的政务服务体系,为市民、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

建设阶段。街道、社区服务管理资源得到优化整合,按照市的“六统一”要求,初步建成区、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形成横向协同、上下贯通、覆盖全区的政务服务网络。

完善阶段。建成统一协调、信息共享、公开透明、高效便民的政务服务体系,实现85%以上的行政审批、备案事项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事项(以下简称“公共服务和管理事项”)在政务服务中心办事窗口即审即办,联通市、区、街道、社区四级信息网络,建成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共享数据库、市民网页,全面推广社会保障卡,85%以上的公共服务和管理事项在市民网页全流程办理,为市民、企业提供“一站式”、“一条龙”的高效服务。全面开展“智慧社区”建设。

优化阶段。进一步完善政务服务体系,政府的基层社会管理能力全面提升,覆盖区、街道、社区的政务服务体系规范、透明、高效运行,实现市、区、街道、社区四级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以“一网”、“一台”、“一库”、“一页”、“一卡”为核心的社区信息化体系全面建成。

构建政务服务网络,开展“一站式”便民服务

(一)建立健全区政务服务中心。前建成我区过渡期的政务服务中心,建立全区统一的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将部分区属部门和市直驻区部门在我区辖内办理的公共服务和管理事项纳入区政务服务中心实行集中办理、统一管理。因客观条件不具备而不进驻政务服务中心的部门,可在区政府同意保留的部门服务大厅设立办事窗口,提供集中政务服务。

整合便民服务、行政审批、重大项目联合审批等职能,全面梳理区级以及市政府下放的公共服务和管理事项;按照简政强区要求做好事权承接工作;区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在市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理清事权,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委托或授权的情况下,将社会管理事权委托或授权给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建立全区统一的服务评价体系和服务质量通报制度。

(二)建立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前完成全区9个街道的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根据市的统一规定,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的建设要按照名称和标识、服务事项、审批标准、服务规范、信息系统、监督评价“六统一”的要求实施;原则上直接面向居民群众的公共管理和服务事项全部要纳入街道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统一管理;有条件的街道可逐步将医疗卫生、供水、供电、供气等公共服务事项纳入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实行集中办理、统一管理。

街道要通过整合业务和服务设施,逐步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以及“收件受理多元化、事项办理一体化、结果发放便捷化”的运行模式;依法承接上级委托或授权的公共服务和管理事项。

1.统一政务服务中心名称和标识。各街道政务服务中心通过统一名称、统一标识,集中展示政府的服务理念和内涵,塑造政府为市民服务的统一形象:统一名称为“区××街政务服务中心”,悬挂统一字体要求的牌匾;统一使用“政务之窗”标识;统一悬挂“方便快捷热情周到”的服务理念;原则上统一政务服务中心的主色调为蓝色、白色;逐步统一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着装。

2.统一政务服务事项。统一设置导办窗口,负责指引和咨询;统一设置十一类服务窗口:社会化退休人员管理、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地税委托业务、计划生育服务、居住证办理、外国人管理服务、残疾人保障、民政救济、住房保障、经济服务,并预留社会保障卡服务窗口和综合类窗口。

3.统一审批标准。根据《关于梳理街道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的通知》(埔政务公开办通〔2011〕4号)的要求,全面清理各街道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梳理办事流程;在办事大厅公开各收费项目的收费许可证、收费明细表,公开办事流程,确保办事公开透明,标准统一。

4.统一服务规范。按照市制定颁布的《政务窗口服务规范》,建立健全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责任追究、效能评估等制度,制定统一的行政审批事项动态管理、政务信息、窗口管理、行政审批标准化管理、审批流程优化、跨部门跨层级协调配合和磋商机制;结合我区实际,制定统一的政务服务礼仪;在政务服务中心显眼处公开全体工作人员半身近照及姓名、编号等信息。

5.统一信息系统。区、街、社区网络联通,全程运作采用全区统一的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公开办事流程。下一步还将开通网上查询、网上咨询、网上投诉、网上业务办理、网上审批与流转、效能监督与管理等功能,达到数据整合、应用整合、有机协同的目的,打造实体大厅与虚拟大厅相结合的创新型政务服务模式。

6.统一监督评价。根据市的要求制定统一的服务评价标准和服务质量通报制度,统一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的评价标准,并进行定期通报;建立完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功能以及监督考核办法,充分发挥电子监察系统对行政审批工作的实时监控、预警纠错和绩效评估作用;在政务服务中心显眼处设置“监督投诉信箱”,公开监督投诉电话。

(三)设立社区服务站。街道政务服务中心要依托信息网络的优势和社区服务设施的便利在社区设立社区服务站,将政务服务功能向社区延伸。社区服务站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下,协助社区居委会开展政府委托的公共事务,为居民提供政策咨询、办事指引、收件受理、结果发放、代办服务。

完善社区信息化体系,提供高效便民服务

(一)建设“一网”、“一台”、“一库”、“一页”、“一卡”的社区信息化体系。

1.建设安全可靠的信息网络。建立市、区、街、社区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为政务办公、社会服务管理提供全面支撑。以无线城市建设为契机,推动无线宽带网络进入社区,为市民、企业提供无线上网服务。

2.完善和推广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深入推进信息化应用,规范全区电子政务建设和管理,推进社区管理和服务业务系统的全面整合,实现社区各项业务全程网上办理。采用全区统一的网上行政审批系统,整合市级部门、区延伸到街道、社区服务和管理事项,实现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向市民、企业提供就近服务。

3.建设社区服务管理共享数据库。根据市科信局的统一部署,建立我区服务管理共享数据库。建立健全民生档案,汇集市民的民生情况、健康状况以及市民的困难、问题、建议等,为解决民生问题、化解矛盾创造条件。

4.推广应用市民网页。市民网页是为市民、企业打造的集政务信息、公共服务咨询订阅、网上办事、政民互动及云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实名制、个性化网上综合服务门户。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要设置窗口,安排人员和设备,通过信息平台为市民提供市民网页服务。

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市民网页开展网上便民服务,一是提供公共服务信息订阅服务,建立健全网上政务信息、公共服务信息和办事结果信息公开的管理机制;二是提供网上办事服务,按照政务服务网上办理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推动政务服务网上办理事项与市民网页对接工作;三是提供政民网上互动服务,建立网上实时访谈,实现与区政府服务热线、网上政民互动平台的有效对接;四是提供市民云服务功能,拓展以居民养老、医疗康复、信息存储等为重点的社区便民服务。

5.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卡普及应用。社会保障卡是市民获取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服务的身份凭证和信息交互载体。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要利用统一的窗口、人员和设备,为市民提供社会保障卡申领、发放等服务。区、街、社区各级政务服务中心要充分利用社会保障卡作为认证手段,设立自助终端,在民政、劳动就业、社保、交通、医疗、卫生、文化娱乐、计生等方面为市民提供便捷服务。各部门要以社会保障卡为纽带,推进教育、公安、民政、司法行政、社会保险、住房保障、交通、卫生、人口计生等业务与信息平台对接。

(二)建立政府与市民互动的平台。加强服务市民的制度和平台建设,建立市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机制,及时回应群众诉求。拓展网上政民互动渠道,逐步丰富政民互动内涵。

(三)加强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统筹全区信息化人才资源,建立社区信息化管理队伍。开展四级信息网络、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平台、社区服务管理共享数据库、社区信息安全的规划管理、标准制定、技术培训等工作。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一支社区信息化服务队伍,负责信息化的具体建设维护。加强对四级电子政务网络服务人员的业务和技术培训。加强与高等院校和专业机构的合作,培养政府信息化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改善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待遇水平。加强对信息化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使之与待遇挂钩。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街道、社区服务管理改革创新顺利推进

健全机构建设,按照市的要求建立区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加挂区政务服务中心牌子),为区政府派出机构,具体负责全区政务服务日常管理工作。为进一步抓好街道、社区政务和信息服务创新改革工作,成立区专责工作小组,由区编委办、区政府直属各单位、各街道办事处、区残联、出租屋管理办、法制办等有关单位分管领导组成,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担任组长,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区各职能部门、街道要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形成上下联动、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政务管理办,负责具体工作。

(一)区编委办负责指导本级行政机关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组织机构;建立健全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的组织机构,确保机构有效运转。

(二)区监察局负责依照相关规定追究工作不力、影响整体工作进度的部门和领导的责任;对政务管理平台上的事项实行电子监察。

(三)区科信局负责组织全区电子政务、社区信息化建设和推广应用,做好规划、规范、标准制定工作;推进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与区网络大平台光纤互联项目建设,建设完善的市、区、街、社区四级信息网络的建设;将延伸到街道、社区的服务和管理信息系统接入到信息平台;做好信息安全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为社区服务管理提供信息化基础保障;加强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

(四)区财政局负责落实经区政府批准由财政安排的全区各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的建设和社区政务服务改革所需经费。

(五)区法制办负责对公共服务和管理事项实行动态管理;协助区政务管理办按照简政强区事权下放的要求梳理公共服务和管理事项,审核编制全区统一的公共服务和管理事项目录;制定各职能部门下放街道、社区管理服务工作事项的审批程序。

(六)区政务管理办加强对集中政务服务运作的监督管理和组织协调,指导、协调、监督街道开展政务服务;定期组织全区各级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站窗口工作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会同区监察局等部门建立全区统一的政务服务评价机制和绩效评价标准;会同有关部门推进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等服务场所建设的工作;做好综合服务工作,确保政务服务平台规范高效运转,街道、社区管理服务改革创新达到预期目的。

(七)各职能部门及行政许可实施单位要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大力推进以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限和业务流程再造为重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研究制定本部门行政许可和相关配套服务事项清理整合、运作程序优化并制定进驻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的具体方案;配合完成社区服务共享数据库资料的录入。

各职能部门下达到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的任务和要求,应连同权限、人员、经费等一并下放。按照上级部门要求新设立的机构、配置的专职人员,应视情况整合到政务服务中心。上级主管部门派驻街道的行政机构实行双重管理,其党群工作实行属地管理,业务接受街道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