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公司市场调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2:18

证券公司市场调研篇1

【关键词】证券公司业务转型监管模式

我国证券公司兴起的时间与国外相比较晚,我国证券公司兴起于20世纪末。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证券公司已经基本形成规模。但与国外的证券公司相比,我国证券公司的业务形式和监管模式仍落后于国外的先进水平。由此,伴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我国证券公司要与时俱进进行业务转型,并且要对其监管模式进行改革。我国的证券公司规模各不相同,其所在的地域的风土人情也有所不同,所以在进行业务转型时,要因地制宜进行证券公司业务转型研究,依照不同规模和地域采取不同的转型方式和监管模式,由此,本文作出如下论述:

一、证券公司业务转型的策略

(一)大规模证券公司业务转型的策略

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的提升,使国外很多国家的各个行业都选定了我国为其出口国,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迅速,使大规模的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逐步扩大,其业务范围不仅在国内市场,也在国际市场。由此,大规模证券公司其战略布局,要站在国际市场的高角度,对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发展形势进行研究,取得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提高国际的影响力。我国大规模的证券公司的工作人员有近三百人,国外的证券公司的工作人员有近千人,其国外的证券公司的分析师占六成以上,而我国分析师人才则很少。且我国的证券公司把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财力都放到对历史数据的研究,而对当前国际合作的市场趋势的研究领域没有任何投入。由此,我国大规模的证券公司要进行业务转型,使其业务形式适应高速发展的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才能更好促进我国经济能力得提升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二)中小规模的证券公司业务转型的策略

我国中小规模的证券公司相对于大规模的证券公司在业务转型方面难度较大,我国中小规模的证券公司所处地域多以一些二三线城市为主,目前我国中小规模的证券公司的业务能力大多可以满足当地的业务需求。我国中小规模的业务形式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其原有的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基础设施与大规模的证券公司相比有很大差距。由此,我国中小规模的证券公司应依据当地的市场的特点,确定市场中的某一领域为其重点的研究领域,使其成为我国中小规模证券公司针对这一领域的业务模式和业务能力的水平具有领先水平,从而使其在当地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近几年,我国部分的证券公司在研究市场差异化方面,针对研究队伍和研究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重点对战略部署和体系进行了科学化的调整。其将研究的重点内容转向了大型金融的16个核心领域。这种研究方式是针对市场差异化研究体系的创新,突显了中小规模的证券公司的新型的研究方向。我国的另一些证券公司针对市场的特定领域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竞争优势。例如我国的日信证券研究所在内蒙古的上市的相关公司,做了这类特定领域的专业性调研。其创建新型的研究小组和组织专业性的工作人员。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和所处的优势的地理位置,利用调研信息进行特色的区域研究,为客户提供更有高识别度的政策和利于客户发展的上市条件。华宝证券是我国中小规模的证券公司中利用差异性市场调研模式的成功的另一个成功案例。华宝证券利用其所在的地域有国内重点钢铁企业即宝钢集团的优势,针对其特定的钢铁行业以及与其有关的行业领域进行重点研究,创建了一系列具有特色业务模式,使其成为这一领域的先锋代表,并获得了良好的知名度。由此可见,中小型规模的证券公司可以通过针对市场差异化的研究,利用自身所在区域的优势和创建的特色业务的领先水平,探索出适合证券公司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道路。

二、加强我国证券公司监管模式的策略

(一)提高证监会的监管能力

我国证券公司业务进行转型,其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其业务量不断增加,由此,证监会审批的业务量也会同时增加,使其无法将监管职能进行全面使用,无法保证证券公司的业务转型安全的进行。因此,要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使不合理的审批项目自行废除,但是依据证券市场的需求进行相关审批程序的取缔和废止,不是对企业的发展不予管理,而是使证监会的职权进行转移,加强证监会的监管能力。证监会应加强对证券公司的管理,规范证券公司的报告的形式和相关信息上报时间,对不法行为进行适宜的处罚。并且明确证券公司的相关上市企业的信息披露的时间和披露的渠道,使投资者可以很快知晓投资企业的运营情况。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证监会在摆脱繁杂的审批事项的过程,可以将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证券市场的监管工作的执法上。使我国证券市场得到更加安全的发展。

(二)建立一元化的监管模式

我国的证券市场没有形成一定的监管体制,市场的规范性不足。这样就加重了我国政府部门的压力,政府部门既要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也要对证券市场进行引导和培育。要加强对证券公司的监管,其含义并不是将其监管范围扩大,对证券公司和证券市场以及证券行业中的各个环节的监管,这样扩大监管范围的监管策略会使监管这一方与市场的各个环节的联系将超过正常的联系范围,会造成监管部门被证券市场的风险牵连,甚至会转嫁于证券监管部门之上。因此,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力度,要将监管部门与证券市场之间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将证券市场的风险隔离到市场上,使其不会蔓延造成监管部门和政府相互为难的局面。将市场风险的隔离的监管方式,既不会使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弱化,也会使监管的效果的到提升。我国现行多元化的管理制度,即是政府中多个部门进行全方位管理,但是多部门进行管理,会造成权责不分的管理危机。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证券市场的监管部门必须只有一个核心,建立一元化的监管模式。国家证券主管部门要制定一系列的证券行业的法律法规,对投资者的利益进行统一的保护和维护证券市场稳定且有秩序的发展。证券监管的主管机关要积极与其他部门进行密切的联系和配合,建立良好的运行制度的一元化的监管模式,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

伴随着与国际化接轨的发展趋势,证券市场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证券公司更好的规避各种市场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应根据当前出现的各种问题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并其要提高证券公司相关人士对信息披露的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使上市公司信息及时有效的进行公布,并且对上市公司相关信息的披露时间进行合理的规定。针对上市公司披露的相关信息的格式要根据国际需求进行合理规范,使其内容具有真实性、有效性、及时性等。与此同时,建立规范的查询机构,让投资者第一时间了解并掌握上市公司具体的信息和经营状况,利于投资者正确分析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从而减小投资者投资的风险,增大投资者的收益。建立良好健全的证券系统的查询机构,可以拉近投资者与证券公司之间的关系,同时提高证券监管体系在投资者心目中的信任度。这样健全的监管制度,使上市公司的运营情况受到合理的监管,使证券公司的以安全的发展。

三、结论

我国证券公司进行合理科学的转型,其本源是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经济市场出现了改变。与国际市场的接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变化,市场结构发生改变,促进了我国证券公司进行转型。我国大规模证券公司和中小规模证券公司其业务改变方式不同,但大致方向是针对业务本源的改变,业务量的突增等领域。改变业务类型和业务的处理方式,提高业务的国际化水平,增强业务能力和提高办理业务的速度。从而实现我国证券公司业务转型的重要意义。证券公司业务转型伴随着监管模式的改变,监管模式要以适应新型的业务形式为主,对证券业务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和一元化的监管模式,科学合理健全的监管模式是我国证券公司业务转型的前提。本文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为证券公司的相关人员在工作中提供相应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周敏.证券公司开展国债期货业务风险分析及监管模式建议[J].债券,2014,(02).

证券公司市场调研篇2

关键词:证券公司发展现状未来发展研究分析

一、我国证券公司发展现状

股权分置改革带来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又一轮高潮。股票市场的发展刺激了中国证券业发展的又一轮春天。自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汇总显示,2007年底全国106家证券公司会员总资产17313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总额2836亿元、净资产3343亿元、净资本额2964亿元、利润总额1306亿元,行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37.95%,比上一个年度都有较大程度的增加。行业分布上,有48家证券公司资产总额超过100亿元,其中国泰君安资产总额超过1000亿元,中信证券等7家机构净资产总额超过100亿元,净资本超过100亿元的证券公司有5家,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证券公司有7家,净利润超过10亿元的证券公司有39家。在净资产收益率上,37家证券公司超过了50%,其中湘财证券收益率更是高达88.93%。虽然国内证券公司在短短十多年间实现了超常规快速的发展,但是在这种“速成式”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二、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及其发展趋势

证券公司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市场结构的完善、融资渠道的畅通、监管制度和监管模式的科学有效以及公司治理机制和内控制度的完善。

1.适时开展证券融资融券交易。证券融资融券交易是指通过授信机构对缺乏资金或需要证券的投资人给予资金或证券的融通。该业务对于证券市场运行机制形成、满足不同市场主体投资需求和风险偏好、缓解中央结算系统流动性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开展证券融资融券交易,需要市场在各方面进行配套调整和改革,具体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市场主体自律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监管体系等方面。

2.实现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真正连通。货币市场是短期信用工具发行和交易的金融市场,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短期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市场、商业票据市场、承兑贴现市场,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等。资本市场是长期信用工具发行和交易的金融市场。主要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两个市场连通的必要性在于我国传统货币市场的资金存量和资金流量较大,急需分散风险,资本市场发展缺乏正常资金流入渠道,呈现出被边缘化状态,两个市场连通是将短期资金转化为长期资本的重要渠道。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通过证券投资与证券信贷,负债业务通过证券交易信用账户、共同基金渗入资本市场,证券公司进入货币市场通过发行短期商业票据和向银行借用短期贷款筹集流动资金,通过发行长期次级债来补充长期资金缺口:另外,资产证券化作为资本市场资金向货币市场资金转化的代表性产品,丰富了资本市场产品结构,同时提高了商业银行资金的流动性。

3.建立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管和评价体系。净资本是在充分考虑了证券公司资产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损失和变现损失基础上,对证券公司净资产进行风险调整的综合性监管指标,用于衡量证券公司资本充足性。风险衡量是风险监管过程中的基础性条件,要准确地把握证券公司的风险,使监管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对各类风险指标化、数量化。近年来,市场持续低迷,部分公司严重违规经营资产,质量日益恶化,存在较大流动性风险。为了防范证券公司经营失败所引致的市场系统性风险,应进一步完善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管体系,并依此作为对证券公司市场准入和持续监管的主要依据。

4.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和内控制度。证券市场的高风险特征决定了证券公司在其经营活动中不可避免地要承担各种风险,控制和管理风险是证券公司业务运营的核心。

同时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证券公司面临的一项紧要任务。证券公司只有具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先机,也才能实现做大做强。我们主要是从证券公司自身的角度来研究核心竞争力培育的途径。

一是证券公司高管人员要对研究部门给予高度的关注。要从公司战略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研究力量对一个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要把研究提高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而不是把研究部门当成一个可有可无的部门。只有证券公司高管人员意识到研究的重要性并将研究部门的地位提升时,研究力量对证券公司未来业务发展的重要作用才会体现。此外,应该考虑适当提高研究人员的薪酬水平,同时,证券公司研究人员也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针对公司的业务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站在公司发展的高度上,对公司的业务产生重要的影响力。

二是强化危机意识,增加

证券公司的创新力。证券公司从高管到员工都要意识到,要想实现做大做强,必须增强这种危机意识,把创新放在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随着外资券商的进入,中国券商传统的业务收入将出现逐渐减少的态势,这就需要开拓新的业务范围,利用目前管理层对券商创新业务的支持,在创新业务上多下功夫,这样才可能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尤其是像qdii之类的业务,中国部分券商已经拿出自己成熟的投资方案,这就需要证券公司的员工不要将目光仅局限于当前的国内市场,还要重视对国际证券市场的研究,学会用全球性的眼光来看待整个资本市场。

三是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首先要明确证券公司的服务特点,树立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确立自己的品牌。其次,要尽快完成理念确定、理念渗透到理念外化为品牌的过程。其次,建立长期导向的公司文化,使公司能够在一个共同思想平台上发展。第三要通过制度与规则的执行,强化内部人力资源团队的行为规范,让这种规范逐步变成员工的工作习惯,从而使公司理念和精神通过公司员工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陈鑫.wto后过渡期:完善证券公司治理结构的新思维[j].商业经济,2007,(5).

[2]贺强,付惟龙.关于我国证券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探讨[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4,(9).

证券公司市场调研篇3

我国券商国际业务能力分析国内券商开展国际业务从目前水平看仍属初级阶段,从海外机构设置看,一是在海外设立机构的证券公司只占证券公司的极小部分。二是在海外设立的机构数量少。三是布点地域窄,目前主要集中于香港特区和新加坡。对于海外上市股票承销业务以及发债融资业务,由于国内券商缺乏分销网络、缺少经验、缺乏人才以及实力不济,大都被外国公司所垄断。同时,由于目前我国的券商尚缺乏开展国际业务的整体规划,所开展的国际业务主要是资金的单项交流、项目融资和企业的海外上市等,业务开展处于相对被动状态和探索性阶段。从券商的国际业务部看,数量在萎缩,从业人员在减少,新增盈利点明显匮乏。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际业务目前的主营业务是b股,而b股市场长期低迷。国内券商国际业务的长足发展必须依赖国内业务的充分发展和我国企业的成长壮大。国内券商开拓国际业务的真正优势在国内,即充分依托国内资源,在现有的项目上开拓新的金融品种,迅速寻找到适合自身的业务增长点。国内券商的海外业务要以国内客户为中心,随着国内企业的发展而发展。企业发展到哪里,券商的服务就跟踪到哪里。只有我国出现一大批重量级的世界性企业,国内券商才有可能成为世界性的券商。

经过连续数年的高速发展,国内券商的研究工作整体上了一个台阶,证券研究对证券公司的支持作用得到充分体现,证券研究部门日益成为券商的战略性部门。未来券商的几乎所有业务领域都必须有强大的研究力量的介入才能顺利开展,研究品牌在开展业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新崛起的券商,往往是证券研究力量较强的券商,即能够通过研究力量对业务部门的渗透来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券商。但与国外券商相比,国内券商的研究质量、研究水平相距甚远。国外大券商从拓展业务的初期对目标国家的宏观经济、市场状况的调研,以及其后的产品设计、业务创新,无不以强大的研究实力做后盾,可以说研究能力无论在开展国内业务还是国际业务都已成为第一竞争力。

从加强产品创新与业务创新看,目前我国券商的产品大同小异,没有形成差异化服务,而争取客户的关键是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中外合资合作证券公司我国券商可以开展新业务,诸如为境内客户的外币资产做投资顾问,结合为境外客户境内投资,进行全方位的资产管理,或是加强对全球证券市场发展的最新研究,结合我国国情,不断设计开发注重实务性的金融新品等等,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创立自己的特色服务。国外券商开展国际业务数十年的实践证明,全面出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是低效率的,券商应当宏观判断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根据各项业务的进入成本和投资回报,相应调整向不同业务领域的投入,力求达到最佳的业务构成,突出自己的经营特色。

外资进军我国证券市场模式综观国外大券商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其拓展国际业务的一些显著特点:

(1)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国外券商首先在本国金融中心确立地位,通过内部发展和外部战略性收购建立起强大的服务能力,增强公司综合实力;然后以国际金融中心或区域性金融中心为重点,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

(2)拓展国际业务,研究先行。上述各大券商成功拓展国际业务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他们都拥有一支强大的研究队伍,并以某个领域独具一格的研究特色而知名。美林证券在全美证券公司研究力量的排名中位居首位;投资研究则是高盛公司增长最快的业务,来自证券分析师、经济学家、战略家的意见赋予了公司巨大的销售力;摩根斯坦利同样具有独立和优秀的研究力量。券商的专业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券商的专业水准。这些券商在开拓国外业务之前,广泛收集有关目标国家的宏观经济、市场状况与产业前景等方面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派遣相关专家前往当地进行调查研究。

(3)创新贯穿始终。各大券商在拓展国际业务时,无论在初期还是后期,无论是开展业务的方式、策略,还是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都渗透着业务创新与产品创新;而业务创新与产品创新提高了服务客户的质量,扩大了服务客户群体,也就往往导致国际业务范围的扩大与程度的加深。

(4)从开展国际业务的方式看,收购兼并起着主要作用。开展国际业务有两种形式,一种在国内开展国际业务,另一种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随着金融服务业全球化的推进,各大券商认识到,公司不但应具有强大的跨国服务能力,同时也必须在全球各地直接设立分支公司,以减少环节,降低成本。综观国外大券商设立分支机构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设立分支机构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就是进行购并。

(5)拓展国际业务服从全球战略。券商在拓展国际业务时,首先制定了一个合理可行的全球发展战略。以公司的长远利益为目标,以业务拓展为导向,加强对国外资源的购并整合。各大券商拓展国际业务并非单单为了扩大规模,其每一次扩张、每一次购并都服务与服从于其全球发展战略。而公司的各业务机构和各业务层次也都服从于该战略,相互配合与协调,达到资源配置的优化。

(6)在拓展国际业务的同时,保持自身的鲜明特色。国外大券商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经营风格,重点发展特色业务。这些老牌的投资银行尽管大力进行国内外的兼并活动,以便扩大经营范围,增强服务能力,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出售部分非核心资产,使主要业务更加突出,重点业务领域仍然十分明确。

(7)在扩展国际业务时密切注意防范风险。券商业务国际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其加速成为“金融百货公司”的过程,业务的多元化导致了收入来源的多元化与分散化,有利于券商风险的分散。但是,经营的国际化与业务的多元化本身也导致新的风险。

根据外资拓展国际业务的特点,故外资进入我国证券行业可能采取两种策略:一方面与大的、市场占有率高的券商进行技术性合作,广泛收集我国的宏观经济、市场状况与产业前景等方面的资料,并派遣相关专家参与合作研究,对我国市场进行深入的调研,了解我国的宏观经济、资本市场情况,制定发展战略。

另一方面,与中小券商进行合作的目的是为了物色目标进行战略性收购。外资券商设立分支机构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就是进行购并,但目前由于我国政策上有所限制,故国外大券商在正式开放前,先物色目标进行前期合作,一旦机会成熟,即加强控股,进行兼并收购。

外资进入带来的发展契机外资进入后虽然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但同样给国内证券商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外资的加入必将导致证券服务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资源重新优化配置,这就为国内证券公司拓展业务和进行各种创新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国内证券公司进行兼并、重组的机会大大增加。外资进入后,国内券商行业的竞争将会加剧,经济实力差、风险管理能力弱的证券公司将可能被淘汰,证券业重新洗牌,市场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国内证券公司经过新一轮兼并、重组之后,无论在规模、专业化经营或是风险管理能力上均会得到极大的提高,这对它们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的大舞台,加入到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竞争中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国内券商和境外金融机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进一步增加。国内券商和境外金融机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将进一步增加,通过与境外金融机构联手组建中外合作基金、境外金融机构参股国内证券公司,将有助于加强国内券商的竞争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有利于后者更好地借鉴和掌握国际金融业先进的经营方式和风险管理经验,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情况和金融创新情况,加快我国金融创新的步伐;组建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可以提高国内证券公司的总体业务经营水平;提供国内证券公司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的有效途径;增强国内证券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外资进入为国内券商进入国际证券市场提供了契机。根据对等互利原则,我国证券业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外国证券市场也将对中国证券机构开放。将根据对等互利原则,我国证券业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外国证券市场也将对中国证券机构开放。对我国而言,证券业的市场规则、金融品种、公司运作、信息披露、股权结构等逐步将要依照国际市场的惯例和规则进行,这有利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证券业将向着市场化、规范化和多功能化的国际证券发展大趋势挺进。可以预见,随着国际市场对我国股票需求的迅速提高,预托凭证业务得以进一步拓展,这就为国内证券经纪业务提供了一个走出国门的机会;同时,加入wto后,国内企业筹资的空间将进一步拓宽,证券境外发行业务也越来越多,也为国内券商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国内证券公司面临拓展业务提升竞争力的大好机会。我国证券业在组织体系上将直接定位于“公平竞争”的市场格局,从而彻底打破地域界限和行政呵护的传统行业模式,有利于国内券商管理体制的更新,管理水平的提高,券商技术手段、业务方式和服务品种的创新以及券商研究水平的提高和研究方法的改进,促使国内券商更新观念,以市场需求为直接取向,不断优化重组,步入规模化、集约化的国际发展轨道。同时,入世将促使国内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因而会有更多的国内企业可以选择到国外上市和发行债券,而国外的企业和国内的外资企业也可以选择到国内资本市场进行上市融资和债券筹资,再者,国内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也将得到发展,为国内券商拓展业务提供了大好机遇。从长期来看,外资进入国内资本市场后,证券市场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将大大促进各类创新业务的发展。

国际化进程中的策略选择在合资中注意控制权和品牌由于有关政策限制和国内市场成熟度不够,“入世”后外资机构将首先以金融服务提供者的身份进入证券市场,短期内海外金融资本大规模进入我国证券市场的可能性很小。海外券商进入我国市场后,有的无偿向有关部门提供咨询,有的赞助国内各类证券研讨活动,有的积极与国内券商合作提供技术支持,有的则以纽约、香港等国际和地区性金融中心为基地,积极争取国内企业的并购和上市项目。国外券商在中国的这些活动虽然短期内不会有利益回报,但长期看,每一项活动都是有目的并且具备潜在商业价值的。因此,在将来合资证券公司当中,控制权问题将成为双方讨价还价的焦点,谁拥有更多的控制权,谁的积极性就越高。在合资的初期,中方拥有控制权,但三、五年以后,外方肯定会要求增加管理控制权。到时,中方可根据合资企业的运行状况、双方合作的和谐程度、国家的产业政策、证券行业的发展状况等因素审慎作出决定,也可以在初始的合资合同中对这一问题给予明确的规定。另外品牌也非常重要。一个企业要持续发展,并在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必须拥有核心业务,即品牌优势,而且要不断对其品牌赋予新的内容。证券公司的发展壮大,亦要走品牌之路。世界著名的券商,尽管经营广泛,但都有一项或几项独具特色的业务,在业内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他们靠自己的品牌赢得了客户的信赖,获得了良好的经营效益。

慎重选择合作对象按照区域划分,境内券商选择合作的外资券商可分为三类,即欧美券商、日本券商和港台券商(包括中银国际等有中资背景的券商)。

欧美券商,特别是大券商,数量多、规模大、实力强,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处于领导地位。他们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的商品和服务,并且有全球的客户来源和销售网络,还具备强大的新产品开发能力,对金融衍生产品及金融工程的运用非常成熟,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完整的金融服务。选择欧美券商合作,可以学习国际资本市场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有利于合资公司的市场化运作,提高境内券商的市场竞争力。但在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上可能会产生比较大的摩擦和冲突,合资公司的内部整合相当困难。

日本券商的规模和实力与欧美券商相当,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也容易沟通,但日本的主要证券业务长期被野村证券、大和证券、日兴证券等几大券商垄断。大券商通过集团化(如野村的相模会,大和的七星会,日兴的亲兴会),将中小券商纳入自己的系列内,大多数的中小券商业务空间十分狭窄。境内券商可以选择的合作伙伴只有野村、大和、日兴三家,选择的余地比较小。

大陆券商与港台券商合作,双方易于沟通,在合资公司的内部整合上相对比较容易。港台券商与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券商相比,实力仍然相当弱小,台湾所有券商的资产总额,尚赶不上美林证券一家。证券市场上的新金融产品也只有认股权证、股指期货、可转换债券、开放式基金等品种,与欧美和日本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港台券商的业务范围以台湾、香港为主,兼顾大陆(大陆业务主要是b股和大陆企业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在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业务网络很小,国际金融操作经验不足,知名度不高。因此,对于国内的一些大券商,由于他们积累了相当的国际化经营经验,在海外已经设立了一些业务网点,他们应该选择欧美和日本的大券商进行合作,对于大量的国内中小券商来说,由于自身实力的限制,可以选择港台券商进行合作,也可以选择有单项业务(如经纪、承销、基金管理等)优势的欧美证券经营机构进行合作。注意合作方式的选择可能的合作方式有三类:一是技术合作,包括信息技术、业务指导、管理咨询和人员培训等内容。二是管理合作,中方让出部分或全部管理权,直接聘用外方职业经理人员,建立新的管理和经营机制,聘请外方代为经营各项业务。三是股权合作。股权合作就是组建中外合资证券公司,是一种更加紧密的、深层次的合作。

根据合资层次的不同,股权合作可进一步划分为三种方式:①总公司层面的合资,②单项业务层面的合资,③组建全业务合资子公司。总公司层面的合资是在总公司层次引进外资股东,这样有利于增加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和资金实力;或者总公司原有股东出让部分股权给外方,这只是股东结构的调整,不会增加资金实力。单项业务层面的合资是券商分拆一部分业务及相关资产,与外资共同组建一家新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证券公司。全业务合资子公司是国内券商和外方各出一部分资金组建一新的可开展全面证券业务的子公司。

一般而言,先进行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合作后进行股权合作较为合适。因为一是需要待政策明朗;二是双方了解与磨合需要一个较长时间。

进行单项业务合资更为可行和有利。目前我国券商的股权较为分散,不少券商最大股东的股权比例一般都不超过20%,因而,如果在总公司层面上引进股权比例超过25%的外资股东,很难获得中方股东的认可。如果组建单项业务子公司,则很容易解决这一问题;如果组建全业务合资子公司又必将导致母公司与合资公司之间同业竞争,而且所需投入的资金量较大。

合作的重点可放在投资银行业务、证券咨询和基金管理业务。投行业务、证券咨询是最具有国际性的业务,且除证券发行承销以外,收购兼并、财务顾问、资产证券化等业务均没有发展起来,通过与实力较强的外资券商合作可开拓这一领域的业务。基金管理业务刚刚兴起,也有必要借鉴国外经验。目前,我国尚没有开放a股的经纪业务,组建合资经纪业务公司的可行性不大。

合资方数量不宜太多。引入较多的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合资方,有可能实现多方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开拓多方市场,但过多必然会大大增加管理、协调和磨合的难度。不同券商根据自身条件,确立不同的发展策略(1)经纪类券商重点发展专业化业务、网上业务证券经纪业务目前由买方市场全面进入卖方市场,随着佣金自由化的趋势、证券监管的加强、长期投资理念的确立、机构投资者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混业经营的趋势和it行业的介入的一系列变化,传统证券经纪业务运作模式面临挑战。经纪类券商的业务模式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从粗放式经营向专业化、细分化经营的业务模式过渡。在服务对象上以面向特定客户为主,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对特定客户群实现专业化服务,重点发展乡镇等市场。在交易方式上以采取现场和非现场交易结合,交易手段上重点发展网上交易,从有形化向虚拟化转变。在服务方式上以满足客户资产增值为目标,使客户获得与经济增长相匹配的投资回报。在这种市场细分、服务专业化的业务模式下,针对性服务成为券商经纪业务生存的基础,交易手段多样化成为生存的手段。

证券公司市场调研篇4

组织制度创新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最高层面是制度的创新和创新的制度建设,其次是组织的创新和创新的组织建立。二者共同促进创新机制的建立。而创新机制的建立对于一个证券公司是长久的根本性的创新解决方案,制度、组织保证是某一种或者几种创新产品不可比拟的。这种自上而下的创新机制是事半功倍的,是最有效率的创新运作方式。从组织制度创新过渡到业务产品创新是最自然而然的。虽然这一过程是可逆的,但成本却是高昂的。

创新意识的培养:从组织制度的层面来说,首先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不仅是研究部门的阳春白雪,更是所有业务部门的真金白银。创新渗透于所有业务中。当然,在某些部门,创新的重要性要大于其他部门。创新无处不在,创新无时不在。在目前的市场氛围中,需要树立时时刻刻创新的意识,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作为非创新类券商,也需要时刻准备着,要有未雨绸缪的意识。意识的形成、制度的完善、组织的建立、人才的培养,都是需要时间的。

建立一套鼓励、保障创新的制度:一套鼓励、保障创新的制度是一个企业对员工的最好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度建设是一个走向成熟的券商不可或缺的。在金融市场中,稳定的预期是信心的源泉,这一定理在一个金融企业内部照样成立。

为把风险减小到最低,建议建立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控机制。以净资本为核心的证券公司发展与风险控制的新监管机制已经形成,这要求证券公司的各项业务规模与其本身的净资本数量相匹配。

合作意识的增强:跨业务部门合作是资产管理等创新业务成功的重要保障。合作意识需要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改善。券商对部门自身内部组织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使创新活动能够顺利贯通“战略、制度流程、组织架构、业务、产品”五个组织功能模块。作为一个企业,券商需要重新整合资源要素,以服务于创新业务拓展方式。对于综合类券商而言,要均衡各项业务收入,避免再次出现过度依赖某项或某几项业务的被动局面,同时结合金融发展趋势,为走向金融控股做好战略准备。

证券市场产品创新和证券公司业务创新步伐在加快,这迫切要求证券公司改革内部运营和管理模式,围绕创新业务调整和新设业务部门。为解决创新过程中的体制和机制问题,有券商专门建立了“新产品和新业务推动委员会”制度,力争在新产品和新业务两个领域有所突破。有些券商则建立“金融创新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规划公司的创新业务。

加强研究部门建设:最后是研究部门建设的问题,研究部门是金融创新的发动机,已经成为业内共识。业务创新的开拓、创新产品的设计开发、创新人才的培养等,都需要强大研发力量支持。研究部门力求做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战备级别”,一旦公司具备资格,产品即可推向市场。

业务产品创新

在创新业务给券商带来丰厚利润之后,随着该利润总额和占比不断上升,证券公司开始越来越重视这一现象。

优先发展需要的品种并学习国外经验:在业务和产品层面,对于大多数券商来说,目前的紧迫任务就是进行业务与资源的整合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券商的研究能力特别是产品创新能力是创新的起点。业务产品创新的原则就是“实用主义”―优先发展公司需要的、能即刻开展的、并且带来利润的品种。

就目前国内创新业务的实际水平和开展情况来看,奉行拿来主义的占多数。西方国家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创新发展的初期,我们能够根据国情学习掌握就是成功的。因此,对西方资本市场及时的跟踪调查研究和对部分券商业务动态的高度关注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看到,大部分创新产品推向市场还离不开银行的合作,银证合作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集合理财、金融衍生品要与投资、经纪业务对接:首先来看资产管理业务,作为2006年创新业务中最大的利润贡献者,以集合理财为起点的券商创新浪潮为中国券商的成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榜样。该业务已由单纯依靠价格竞争转向以业务创新能力和投资水平为重点的非价格竞争。集合理财计划的管理能力是考验券商综合实力的指标。其产品可以是一种全面的创新,也可以是将内外市场现有产品的重新组合,或者是将现在产品改造或者是增添新的效用。但无论如何,获得监管层的核准才能算是过关。而要持续经营、赢得市场的持久信任,就需要投资能力的加强。能否赚到钱、使客户资金升值,才是最终获胜的利器。

集合理财需要券商及时推出适合客户需求而又被市场认可的产品。根据投资者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出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理财产品。客户方面,除了拓展普通客户,还需要介入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市场,为这类低风险偏好的客户提供专业化的理财服务;加强证券公司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客户资源共享,将投行、经纪等业务部门的重点客户拓展为资产管理业务的客户。

金融衍生品方面,目前主要是权证的交易和创设与注销。加强对股权衍生品和利率衍生品的开发和投资。研究正股和权证的相互关系,寻求低风险套利的市场机会;探索etF和LoF与相关股票组合之间的低风险套利机制;将期货、期权、商品价格债券、利率、汇率等各种要素结合起来,利用金融工程创造出一系列新产品。

建议把对集合理财和金融衍生品的研究与公司的证券投资和固定收益业务结合起来。投资是把双刃剑,关键是要寻求投资风险和收益之间较好的匹配。为此,积极追踪机构投资者动向,适应证券市场投资理念和产品创新趋势发展要求,将投资重点集中在低风险的证券品种上。

基金、QFii&QDii研究与经纪、投资业务对接:证券投资基金和QFii方面,建议该方面的研究和投资业务、经纪业务结合起来。2006年以来,随着管理层大力推进,市场投资者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证券投资基金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机构投资者成为市场中流砥柱。在基金管理方面开发出了套利基金、对冲基金、杠杆基金、雨伞基金、股息滚动投资、定期投资计划以及定期退股计划等新品种;以QFii、QDii为代表的跨市场操作者越来越多,研究它们的行为具有很强的投资指导作用。

经纪业务方面,证券公司要根据自身资源和环境确立合适的经纪业务发展战略定位,实施差异化的竞争战略。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结构。通过制定一系列激励措施,重点强化公司的营销管理和机构,强化营销职能,促使证券经营网点向销售和理财中心转变;构建以证券经纪人制度为核心的营销组织模式;加强与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实施银证合作和金融交叉销售;搭建标准化、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公司内部的资源共享,发挥整体优势。

此外还应建立以集中交易为核心的大集中模式,建立集中清算、集中数据、集中财务、集中监控系统和CRm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将在产品创新上享有效率优势,相关的风险也更容易控制。

资产证券化研究与投行业务对接:资产证券化业务,建议该业务的研究和投资银行业务结合起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金融总量不断增加,不良贷款的增加和房地产证券化的不断深入,资产证券化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将会非常惊人。证券公司凭借其业务、技术和客户优势,能取得在发行和账户管理方面的收入。券商甚至可以调整投行业务的部分职能,成立资本运营部,专门从事资产证券化等业务。

20世纪60年代以来,投资银行作为金融主体,在融资创新方面先后开发出了不同期限的浮动利率债券、零息债券、抵押债券、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和超额配售权等金融新品种;在并购方面推出了桥式贷款、垃圾债券、票据交换技术、杠杆收购以及种种反收购措施。在发行市场新老划断后,发行融资方式和融资工具创新品种明显增多,推出了全流通下的询价制度、向战略投资者的配售制度、非公开定向发行、股本权证、附认股权公司债券等一系列创新。

ipo方面目前的两个机会也要重点关注:一是全流通的到来为创业投资在ipo后的退出提供了条件,给证券公司开展创业股权投资带来了新的机会;二是企业中“a+H”上市成为下一阶段大投行的业务重点。

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业务要枕戈待旦:融资融券业务和股指期货业务是2007年的重头戏,是各大券商全力争夺的主战场之一,目前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所有券商应该枕戈待旦,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密切关注融资融券相关细则的出台,结合券商实际情况进行业务梳理。积极寻找战略合作的期货公司,做好参与股指期货的各项准备工作,如交易资格、资格、行情线路、交易线路、客户甄别、投资者教育等。

(作者供职于民族证券研发中心)

背景链接

券商盈利模式加速转型

中信证券2007年8月23日披露,公司将向中国证监会申请开展股权投资业务试点,今后拟以自有资产出资设立一家全资专业子公司,开展对拟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业务。

监管部门近期将就上述事宜作出意见,这意味着国内证券公司将有望获准从事直接投资业务。目前监管部门将国内券商“直投”业务范围限定为pre-ipo。券商股权投资与国际私募股权(pe)都投资于非公开发行公司的股权,投资收益通过日后出售股权或企业上市兑现。

改变券商盈利结构

2001年4月证监会要求停止直接投资并进行清理。

2006年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明确指出允许证券公司在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规定的前提下,开展创业风险投资业务。政策瓶颈由此消失。

从中信证券设立子公司开展直投业务的模式来看,证监会也希望通过批准合格券商以设立“子公司”的形式开展直投业务,来进行相应的风险隔离。为了控制风险,可能试点期间将会采用自有资本金进行投资,而不会考虑对外募集资金。

目前,我国券商的盈利主要来源于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上,带有明显的“靠天吃饭”的性质。创新类业务的逐渐开闸,有利于改变券商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和业绩受资本市场影响波动性较大的被动局面,对券商创新类业务开展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直投业务特别是对拟上市公司的投资,利润收入丰厚。从国际上看,直投业务是国外投行的重要利润来源。

在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获批之后,证券公司其他创新类业务也有望陆续开闸。融资融券、股指期货、财务顾问、兼并收购业务将为券商持续的业绩增长注入强劲的动力。

金融期货牌照集中发放

金融期货经纪业务牌照发放已进入密集期。已有数量可观的期货公司拿到了由证监会发出的关于此类牌照的正式“批复”。截至八月中旬,已有近70家期货公司(接近全部期货公司的三分之一)通过金融期货相关业务的资格审批(包括增资和经纪业务资格)。近期是金融期货牌照的集中发放期。

金融期货牌照分为经纪业务和结算业务两类。期货公司在申请结算业务资格之前,首先必须获得经纪业务牌照。在获得牌照后,期货公司方可向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申请成为相应会员。在首批递交申请的期货公司中,不少公司同时涉及增资、经纪业务资格以及结算业务等资格的“连环”申请。为此,他们最终要在通过结算业务资格后,才可能获得牌照,而单独申请经纪业务资格的公司,如银建期货等,就容易提早获得牌照。此外,虽然不少公司已经“过会”,但发放牌照需要走程序。

证券公司备战股指期货

目前,期货公司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具有产业背景或雄厚资金实力的大型期货公司;证券公司参股的期货公司;证券公司控股的期货公司,这又包含证券公司绝对控股和证券公司相对控股的期货公司。

而在形成这个局面的过程中,期货公司被券商地毯式收购掀起了一波不小的浪潮。目前至少有34家券商已参股或控股了偏中小型的期货公司,到今年年底,这一数字很有可能增长至50家。

券商系期货公司业务的侧重点将放在为母公司股指期货客户做服务上,事实上,现在相当多的券商系期货公司放弃了原有商品期货的业务。但是,优质大型期货公司完全可以凭借自身实力,在股指期货推出后占领市场的一席之地。

业内早已形成共识,私募基金是未来参与股指期货的主要力量;期货QFii也将跟随股指期货的出台而诞生,传闻其初期规模为10亿美元。

被券商收购并不是期货公司唯一选择。除大型期货公司外,那些尚未与券商合作的期货公司有着更多的机会。虽然受限于资金门槛,但资质稍好的期货公司与外资、私募基金等合作,创新产品、开展混业经营,未尝不是一条好的出路。至少5家内地第一梯队的期货公司把到股市去融资作为它们的既定目标。某些大型期货公司都已确立了上市募集资金计划,甚至一些公司已开始与选中的壳公司展开接触。

五方携手跨市场监管?

联防期指跨市场操纵

8月13日,在中国证监会统一部署和协调下,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和中国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公司在上海签署了股票市场和股指期货市场跨市场监管协作系列协议。此举标志着股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跨市场监管协作体制框架正式确立。

此次五方签署的协议包括:《股票市场与股指期货市场跨市场监管备忘录》以及《股票市场与股指期货市场跨市场监管信息交换操作规程》、《股票市场与股指期货市场跨市场监管反操纵操作规程》、《股票市场与股指期货市场跨市场监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三个具体操作规程。

跨市场监管协作的主要内容是构建包括信息交换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共同风险控制机制和联合调查机制等在内的股票市场与股指期货市场跨市场联合监管协作机制。

证券公司市场调研篇5

一、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中“企业”范畴的

(一)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中“企业”范畴内涵的分析

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纳德。H.科斯在其1937年发表的著作《企业的性质》中,从经济理论的角度提出了企业存在的理由及目的:由于简化了要素之间的签约过程和数量,企业以节约交易成本的优势取代了部分市场,这部分被避免的费用可以解释企业存在的理由。作者指出:“值得一提的是,‘企业’这个词在经济学中的使用方式与一般人的使用方式就有不同”,科斯以罗宾逊夫人关于易于处理和与现实世界相吻合的标准,提出了交易费用的存在是企业存在的经济学理由。

笔者认为,就一个企业内部来说,降低交易费用实质上就是降低成本,降低成本将直接增加企业利润,因此,企业的性质就在于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作为经济学科的一部分,本文在研究企业债券市场中的“企业的性质”时,当然不能局限于纯粹意义上的企业概念,否则就难以推进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研究。那么,什么是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企业”的内涵呢?笔者认为,从理论上来说,作为债券市场主体之一的企业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是基于社会生产需要而产生的、具有经济和意义上人格化的社会组织,即企业法人。由于我国还处于转轨经济时期,企业必然具有形式上的多样性,但只要符合以上对“企业”性质界定的规定,即可视为实际意义上的“企业”,这对我国公有制企业的分析尤其具有重要意义。一些具有完整意义上的国有工厂,虽然形式上还不具备公司制特点,也应该作为企业对待,这对科学确定我国债券市场的供给能力意义十分重大。由此,我们就可以透过我国企业多样性的现象,看到企业债券市场中“企业”的本质,并由此科学确定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行主体。

(二)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中“企业”范畴外延的分析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研究中的“企业”是具有明确的外延的。(1)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中的企业是以公司为组织形式的法人企业,个人企业、合伙企业、合作企业不在其中。(2)我国的公司制企业的具体组织形式为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分公司不属于本研究中的“企业”。(3)具有公司组织形式的企业不属于本研究的范围,除发债主体的特殊性外(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我国银行发行的债券具有“准国债”的特点。(4)研究的范围暂时限于以人民币计价的券种。

那么,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新兴+转轨”阶段,企业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我国一些国有企业还实行的是“工厂制”而不是“公司制”,这些“国有工厂”是否可以认为是“企业”?再一个问题是,我国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依然存在政企不分的问题,一些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甚至具有“公司”组织形式的“企业”,实际上承担的还是政府的职能,这些“企业”是否作为本研究中的企业?笔者认为,我们在研究中虽然要符合理论研究的基本,但也必须是立足于当前国情,因此,对于那些已经转换经营机制、具有现代企业运行但还没有建立公司制度的国有企业,应该列入本研究的范围。对于那些主要是承担公共管理职能的、具有公司制形式的“企业”,例如,近几年一些地方为了争取国家的国债建设资金而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打包”成立的“基础设施经营公司”等等,笔者认为,不宜列入本研究的范围。通过以上一“增”一“减”的调整,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行主体的外延就更加明确。

二、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中“企业债券”范畴的分析

(一)关于债券范畴内涵的分析

企业债券是债券的一种。债券是一种契约,规定当约定的某些事件或日期来到时,其发行者必须给予持有人或受益人一定的报酬。人类上第一次出现的现代形式的债券是1345年佛罗伦萨建立的纸牌赌会,赌会股份有利息,可以转让并由公社兑付。“在当代经济学用语中,债券一般被理解为一种债务工具,通常由政府或公司发行,先接受一笔借款,并承诺按载明日期支付利息”。我国有些观点认为:“企业债券是指从事生产、贸易、运输等经济活动的单位,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的、并证明持有人有权按期限取得固定利息并到期取回本金的有价证券”;①有的学者认为:“债券是债券的发行者为筹集资金而向债券的投资者出具的、并承诺按一定利率定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可见,债券在当前的经济研究中,其基本内容就是体现债券发行人和持有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债券的其他内容都是以此为基础派生出来的。

(二)对我国企业债券范畴内涵的分析

我国《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本条例所称企业债券,是指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②根据以上规定,我国企业债券的内涵具有五个基本的规定性:一是发行主体是“企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不包括金融企业、非法人单位、个人);二是依法发行;三是具有一定期限;四是要规定一定的票面利率;五是企业债券体现的是债权债务关系。

(三)对我国企业债券外延的分析

企业债券是由企业发行、约定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债权债务凭证。笔者认为,符合企业债券概念的金融品种比较多,这主要包括以企业债券形式出现的市政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金融企业债券和工商企业债券。笔者认为,以企业债券形式出现的市政债券,从本质上是一种提供公共产品的金融品种,而企业债券则是提供竞争性产品的金融产品,因此,两者有本质的区别,运行机制及市场的管理模式也具有显著的区别,尽管我国很多市政设施都通过企业债券的形式发债融资,但这只是一种暂时现象,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规范后,市政债券必将从企业债券中分离出来,因此必须把市政债券从企业债券中加以剔除。

我国可转换公司债券在其转股之前属于企业债券,而且发行主体大多数都是工商企业,那么,是否要把工商企业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也列入企业债券的范围?笔者认为,我国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推出具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即当时我国股票市场存在严重的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其实际目的还在于择机转换为股票,因此,该债券是按规范的上市公司‘进行设计的,其运作的结果也是全部转股,因此,其意义主要在于架设股市和债市之间的桥梁。就管理体制来说,我国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是由证券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管理,也是以股票上市的标准进行管理的,因此,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我国的可转换公司债券都与一般的企业债券有很大的区别。有些学者甚至认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可转换公司债券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企业债券,是一种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的混合体”。③因此,我国的企业债券产品从根本上来说,也不应该包括可转换公司债券。

三、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范畴的分析

(一)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范畴的内涵

企业债券市场具有市场的一般属性,概括地说,企业债券市场就是企业债券交换关系的总和。具体地说,要科学认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察:

1.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运行的客观背景。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阶段,市场体系发育还不完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还广泛存在,因此,对我国目前企业债券市场的认识,必然要考虑到我国当前经济体制的现实,把我国宏观经济体制的相关因素都考虑到企业债券上来。这种经济体制转轨的烙印是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与西方国家企业债券市场的重大区别,这可以在市场结构、市场规模、市场理念等方面鲜明地体现出来。例如,美国的垃圾债券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受到一些投资者的追捧,反映出美国企业债券市场的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强、投资理念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而1984年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出现以后,就始终是以防范金融风险为主要理念,而且这一理念目前还有增强的趋势。

2.我国债券市场结构。我国企业债券市场构成包括投资者、发债券主体和证券中介机构。,笔者把中介机构也视同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内在构成者,这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和国务院《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等法规都规定,我国企业债券发行必须采取公开募集的方式:“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应当由证券经营机构承销。证券经营机构承销企业债券,应当对发行债券的企业的发行章程和其他有关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核查”,④“证券公司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承销发行人向公开发行的证券”,⑤“公开发行证券的发行人有权依法自主选择承销的证券公司”。⑥可见,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中的证券公司与信贷市场中的银行具有本质上相同的中介职能,因此,笔者将其确定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内在主体,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机关等也是如此,因此,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主体远比主流观点所确定的要复杂。

3.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调控主体。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密切相关的国家财政、税收、信贷和市场管理政策,构成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调控体系。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调节体系由许多部门构成,并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不同的行政层次。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调控主体具有系统性和体系性,是以发行审批或核准部门(今后可能是监督管理部门)为核心,产业政策管理部门、货币政策管理部门、商业银行监督管理部门、财税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等共同构成的体系,分别发挥其的职能。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核心调节部门是企业债券发行的审批部门。但今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管理体制改革以后,我国企业债券的调控方式和调控主体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根据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以上规定性,笔者认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运行及调节机制可以表示如下:

(二)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范畴外延的

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实际上是一个市场体系。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的趋势必然是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债券市场体系,而且随着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外延将不断扩大。具体地说,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部分。

1.按发行的币种划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可以划分为以人民币计值的企业债券市场和以外币计价的企业债券市场。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对外币企业债券进行试点,但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我国发行以外币计价的企业债券是必然的趋势。

2.按债券发行和交易角度来划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可以划分为企业债券一级市场和企业债券二级市场。企业债券一级市场又称企业债券发行市场,是企业债券发行过程中形成的市场关系的总和,也是企业债券市场的“源”。企业债券二级市场又称企业债券交易市场,是确保企业债券在续存期限内保持流动性的基本方式,这是企业债券市场的“流”。

没有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将成为无源之水;没有二级市场,我国企业债券一级市场的规模必然要受到很大制约。

3.按债券交易的场所划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可以划分为场内企业债券市场和场外企业债券市场、第三企业债券市场、第四企业债券市场和企业债券店头市场。企业债券在交易所内进行交易形成的企业债券市场就是企业债券的场内市场,是“场外企业债券市场”的对称。场外企业债券市场是指企业债券在交易所以外交易而形成的企业债券市场。已经在交易所挂牌的企业债券由非交易所会员的证券经纪人进行交易而形成的企业债券市场,是企业债券第三市场。机构投资者和大型企业绕过证券经纪商而直接进行大宗企业债券交易而形成的企业债券市场是第四企业债券市场。店头市场又称“柜台买卖市场”,“它并非一个确实存在的有形市场”,⑦是场外企业债券市场的一个部分,是经纪人直接联系买卖双方而形成的企业债券市场,目前已经成为企业债券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按市场的辐射功能划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可以划分为全国性企业债券市场和地区性企业债券市场;按企业债券的发行方式划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可以划分为有形企业债券市场和无形企业债券市场。当然,由于标准和角度不一样,对企业债券市场的具体划分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注:

①崔生金主编:《财经管理辞典》,出版社1991年版,第1232页。

②《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第2章第5条,国务院1993年8月2日。

③刘鸿儒等:《探索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之路》,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第190页。

④《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第3章第21条,国务院1993年8月2日。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修订版),第2章第21条,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2004年8月28日通过。

证券公司市场调研篇6

注册会计师通过收取审计费用弥补其投入的资源成本和预期损失并获取利润。合理的审计收费是执行高质量审计的重要基础。在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但是具体的审计收费标准由各省级财政部门会同物价管理部门制定并且可以采用计时收费、计件收费或计时与计件收费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对于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国外的研究从Simunic(1980)开始对其进行深入探讨,我国学者在2001年以后才逐渐关注。由于数据的局限性,我国学者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于在获得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注册会计师(以下简称证券资格注册会计师)。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会计师事务所尚未获得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在这些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审计师(以下简称非证券资格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定价决策行为也应成为研究关注的内容。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探讨证券资格和非证券资格注册会计师审计定价行为及其存在的差异,为监管部门和广大投资者的决策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调查问卷中列示了影响审计收费的17个因素(详见表2),并将之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公司因素(因素1-14),另一类为市场环境(因素15-17)。在公司因素中,公司规模和异地审计(因素1-3)影响审计业务投入的资源;企业的舞弊、诉讼、固有风险以及财务杠杆和盈利风险可能会造成审计失败,给注册会计师带来潜在损失。为了降低审计失败的可能性,注册会计师亦将增加审计业务的资源投入。因此,这些因素同时影响审计投入成本以及预期损失。公司的价格管理影响审计收费金额。除此之外,价格的制定还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市场的竞争程度以及政府的管制行为都将影响价格制定者的决策。本调查将这两类因素列为影响审计收费的市场环境因素。

本次调查采用现场发放、填写并回收问卷的方式。调查问卷的发放对象为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且已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的审计人员。在调查中,被调查人员按照每个因素对其定价决策的影响程度进行打分。分值为0表示在进行定价决策时不考虑该因素,分值1-5代表影响程度由低至高。

三、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60份,回收238份。其中,无效样本6份,有效样本232份。有效样本中,证券资格注册会计师51名,非证券资格注册会计师181名。根据调查问卷,汇总计算得出各因素对审计收费的影响程度(详见表1及表2)。

总体而言(详见表1),注册会计师进行定价决策时对公司因素的考虑多于市场环境因素。在公司因素中,注册会计师最关注的是公司规模以及公司的舞弊风险,而公司的财务杠杆风险和盈利风险并不是注册会计师在定价时重点关注的内容。注册会计师在市场环境因素中对竞争因素的考虑大于政府管制。此外,证券资格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价格管理关注度更高,而非证券资格注册会计师对异地审计给予更多的关注。

具体来看(详见表2),不论证券资格注册会计师还是非证券资格注册会计师,定价决策时对公司因素考虑最多的是子公司数量较多、公司资产总额较大、公司管理层是否存在舞弊以及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较差。关注最少的两个因素是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比较高和公司上一年度发生亏损。在这些因素中,前两个因素直接关系到审计资源的投入数量。其中,公司的资产总额是计件收费的标准,但其对收费的影响程度小于子公司数量较多。其余四个因素均与风险相关,但注册会计师在定价决策时对其关注的程度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这反映出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不仅已将风险溢价作为审计收费的组成部分,而且根据其断定的风险大小确定不同的溢价程度。以上调查结果表明注册会计师在定价决策时更多采用计时收费而不是计件收费标准。在市场环境因素中,对审计收费影响最小的是物价局对审计定价的管制较松。这一方面是由于注册会计师在定价时更多考虑公司所处地区的市场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程度,另一方面则是国有母公司统一收费对审计收费的约束作用较大,弱化了政府管制因素的影响。

虽然对两类注册会计师定价决策影响最大和最小的公司因素以及市场环境因素相同,但是这些因素对二者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异。证券资格注册会计师在定价时更关注公司资产总额较大和子公司数量较多,较少考虑物价局的管制较松这个因素。这主要是因为大公司出于高质量审计需求和信号传递的需要,一般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即证券资格注册会计师)。这类公司资产总额大而且子公司数量多,对审计资源投入量的影响高,因而证券资格注册会计师在定价时对这些因素的关注程度较高。此外,大公司拥有较大的议价权,较易出现国有母公司要求统一收费的现象。因而,在审计定价时,证券资格注册会计师更多考虑公司的价格管理政策,与此相应,市场因素中物价局对审计定价的管制较松给证券资格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定价造成的影响较少。

证券资格注册会计师在定价时还关注公司是否被出具非标意见。其主要原因在于这类公司的诉讼风险较高,而且,由于上市公司投资者众多,被索赔的金额也更大。上市公司由证券资格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这使得证券资格注册会计师在定价时对非标意见的关注度大大高于非证券资格注册会计师。对于非证券资格注册会计师来说,他们较为关注的因素还包括被审计公司在异地以及管理层存在粉饰财务报表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没有取得证券资格的事务所通常规模较小,服务对象主要是当地客户。异地审计的差旅和沟通成本较高,其定价原则与本地业务存在较大的不同。因此,一旦有异地审计业务,其关注的程度更高。第二,没有取得证券资格的事务所的专业技术能力通常较弱,从业经验不足,对于审查管理层粉饰报表行为需要投入更多的审计资源且出现审计失败的可能性较大,因而非证券资格注册会计师在定价决策时对该因素的关注程度也相应提高。这也是其关注应计金额所占比重较大公司的程度大大高于证券资格注册会计师的原因。

四、结论

从本次的问卷调查表明对审计收费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注册会计师投入的资源成本。除此之外,舞弊风险所带来的潜在损失也是影响审计收费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定价时更倾向于采用计时标准。由于各自的客户构成、拥有的审计资源、技术水平和声誉不同,证券资格注册会计师还关注公司的价格管理和非标意见导致的诉讼风险,而非证券资格注册会计师则在定价时会多考虑异地审计和应计金额所占比重较大等固有风险因素。

参考文献:

证券公司市场调研篇7

关键词:证券与期货;高职专科;应用型人才教育

中图分类号:F83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139-03

近年来金融行业就业门槛不断提高,给高职学生带来了沉重的挑战,就业率、对口率持续下降。与此同时,证券期货行业在人才需求上出现结构性矛盾。可见,当前经济形势下,对证券与期货专业学生的培养定位亟待完善。具体改进措施,就取决于证券、期货金融机构等“人才消费方”对高职专科证券与期货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结果。

一、高职院校证券与期货专业人才需求调查研究方案设计

1.目的与原则。按照国家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根据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中国证券期货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所列目标,到2020年我国证券期货业实用技能人才接近百万。因此,如何培养符合上海证券期货相关机构紧缺急需的高职专科层次的专业人才,找准培养方向、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按需培养,是本次调查研究的目的所在。考虑到针对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实际情况,调研方案设计必须考虑到用人单位需求、学生自身感受以及其他高校相同或类似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条件,必须注重调查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制定切实有效的调查方案。同时以一定的样本量反映对总体的代表性,而对单个样本则要求信息的准确性。因此方案设计的原则是:突出重点调查项目,尽可能获得较多的信息。在抽样技术方面,原则上采用分层(类)、整群抽取的做法。

2.问卷及访谈大纲设计。为了确定证券和期货公司人才需求缺口,根据上述原则,课题组成员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高职院校证券与期货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研。同时,我们针对不同调研对象设计了三份不同的调查问卷,即《用人单位对证券期货业人才需求调查表》、《高职大专毕业学生在证券期货业工作情况调查表》、《财经院校证券期货相近专业教学情况调查表》。

3.样本量决策、样本群与样本点。本调研主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证券(期货)营业部经理、部门经理,第二类为高职学历、大专学历在岗员工,第三类为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专业的院校的教职员工。针对第一和第二类调研主体,我们用随机数表从全国证券公司营业部、投资公司中抽取14家机构,分别为海证期货公司、倍特期货公司上海期货大厦营业部、倍特期货公司重庆营业部、国都期货公司上海营业部、山西三立期货公司上海期货大厦营业部、招商证券上海翔殷路营业部、上海证券公司、海际大和证券公司、上海老庄投资公司、华泰证券公司广州营业部、安信证券公司成都营业部、南证期货公司常州营业部、上海某私募投资公司等。随后又对这14家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内的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与企业内高职、大专学历员工进行分层(类)随机抽样调研。每家发放10份调研问卷,总共发放了140份,被调查人所处证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公司岗位、职务等不同,有高级管理人员、营业部经理、营销经理、客服、市场部经理、后台部门主管、投资顾问、市场开发人员、私募基金在期货营业部工作的操盘手等。实际调查历时半年,取得有效调查问卷共计105份。针对第三类调研主体,课题组罗列了国内开设证券期货专业的财经院校,采用普查调研的方法,通过电话、发函的方式进行调研邀请,对每个学校的专业领导发送1份问卷,最后获得各金融院校相关专业的12所学校所填写的有效问卷。

二、高职证券与期货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1.高职证券期货人才需求现状。从14家机构收回《用人单位对证券期货业人才需求调查表》问卷的调查结果统计和分析如下:第一,市场最看重从业者的道德素质和情商修养。被调查者中有52%的相关企业管理者看重员工吃苦耐劳的精神,17%的被调查者要求员工具备较好的岗位适应性。这一数据与目前社会对金融工作人员的道德要求和现有研究成果的倡议内容是相同的。说明对高职证券期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刻苦精神和应变能力的培养不论何种岗位都是需要的。第二,在基础知识与技能方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较高要求。其中50%的被调查者认为毕业生应当具备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这说明在教学中适当加强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是必要的。第三,调查中,72%的被调查者选择把高职高专毕业生安排在市场营销岗位,61%的被调查者选择安排在操盘手和交易服务岗位,7%被调查者选择安排在前台接待岗位,5%被调查者选择安排在后台管理岗位。说明该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需求主要是经纪营销、交易服务、操盘手,这就给教学课程和实训内容改革方向提供了指导依据。第四,用人单位更看重应用型的高职高专学生,对不同岗位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高职高专毕业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重要性高于全方位的知识技能。调查显示,针对市场营销岗位,认为毕业生应当掌握证券期货基本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市场产品相关知识的被调查者占94%,认为毕业生应具备全方位的知识和技能的占比27%。针对交易服务和操盘手岗位,88%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主要具备证券期货基本知识、较高的交易水平,而40%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掌握全面的证券期货专业知识。这说明对高职学生学习和技能培养需要有所侧重,才能满足不同岗位需要。第五,在校企合作倾向方面,61%的被调查者认为高职院校可以和证券期货公司一起培养经纪营销实习生,26%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帮助培养操盘手,44%的被调查者认为对于操盘手岗位应该由学校对毕业生进行模拟交易系统训练(尤其是高频交易训练),还有13%的被调查者表示岗位实训等到学生工作后再训练。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企业愿意和高职院校合作进行经纪营销实训,但是对于交易操盘培训,企业更愿意让学校承担实训任务;对于模拟交易和高频交易培训,大部分企业认为涉及交易的岗位是必要的。第六,用人市场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与学习、发展潜质同样重视。调查中44%的被调查者认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该能直接上岗,37%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具有学习能力和发展潜质,其余37%的被调查者则不看重这两项。这说明用人单位看重高职院校学生的特色是实操性,但也不能完全放弃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者不可偏废。最后,针对职业从业资格证书方面,54%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届毕业生最好能取得证券和期货从业资格,46%的被调查者则不认为必须或没表示意见。再深入分析发现,认为必须取得证券或期货从业资格的被调查是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的从业人员,而对证券期货从业资格证书不作指定要求的则来自投资管理公司等私募公司。

2.高职高专专业人才岗位适应情况调查。从14家机构回收的《高职大专毕业生在证券期货业工作情况调查表》显示:被调查者均为高职高专学历,年龄在20岁以上,工作年限长短不一,其中24人是证券期货相关专业毕业,专业对口比例是47%。其他则并非证券期货专业,虽然如此,由于被调查群体在证券期货行业已经有一定工作经验,职业体验真实程度高,可以作为参照样本。调查结果统计和分析如下:第一,学生在校表现自我评价方面,被调查者中74%的人认为当初学习成绩一般,另外16%的人认为自己在校成绩不好,只有10%的人认为自己在校学习成绩很好。这说明高职大专院校应进一步帮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完全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而应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与自信心,增强就业综合竞争力。第二,在工作能力方面,43%的被调查者认为领导看重员工的人品、忠诚度、责任心、执行力,23%的被调查者认为领导看重员工的团队协作能力,21%的被调查者认为用人单位看重学习能力,16%的被调查者认为用人单位看重工作经验。这些都说明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非常重要,其次是学习能力的培养。第三,在工资薪酬方面,被调查者中的20%月薪在3000~4000元之间,45%月薪在1000~3000元,35%名月薪在4000元以上。这个数据显示,虽然近年证券期货行业不景气,高职高专学历员工薪资情况两级分化较大,工作能力强的收入较高。另一方面,造成这组数据的原因也可能因为高职高专毕业生目前还处在一线,职位提升的较少。第四,高职高专员工在工作中最有待提高的能力素质,66%的被调查者感觉最缺乏交易和投资分析经验,20%被调查者认为市场营销知识有待提高,16%被调查者感觉缺乏证券期货交易基础知识。同时,39%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所学基本知识用得较多,实际操作需要重新学习,42%的人认为学的很多用不上,但是能胜任岗位,9%的人所学全部用到。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所学和所用在目前还是有较大距离,尤其是实际操作技能培训较少,一些非核心课程比重较大。课程体系设置和实训内容需要改革。第五,在课程和技能培训设置方面,92%的被调查者建议学校应加强交易技能和投资分析训练,16%被调查者认为应当加强营销技能训练,4%人认为应该加强交易服务训练,而只有1人认为应当加强学生后台管理能力训练。这一数据与前文所述用人单位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所反映的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毕业生岗位安排内容相吻合,再次印证实践中高职高专证券期货人才的交易技能和经纪营销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用得是最多的。最后,在从业资格证书方面,35%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具有从业资格证书,57%的人认为根据岗位、要求不同,只有2%的被调查者认为有的公司不需要从业资格证书。结合前文对证券期货公司管理人员的调查,说明从业资格证书仍然是用人单位评价员工岗位认可度的指标之一,但并非绝对性必要指标。

3.其他财经院校证券期货相近专业教学培养情况现状考察。从12所高校收回的《财经院校证券期货相近专业教学情况调查表》分析结果如下:①被调查的本科院校目前情况,学校证券期货专业还是全方位的专业学习为主;主要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课程设计上,理论知识比重较大;在实训方面,对证券期货交易系统的操作训练是必须的;要求学生在计算机水平上达到较高要求。目前本科证券期货专业毕业生到证券期货行业从业不多,原因在于学生主观就业愿望与客观上证券、期货公司的岗位需求匹配性较低。学生既达不到证券、期货公司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又不愿意从最基层岗位做起,所以较大部分毕业后没有从事证券期货业(考上研究生的除外)。②被调查的高职院校目前情况,学校证券期货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并重,偏重于传授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所以课程设计上,理论知识较少,专业基础知识比重较大,课程设置上,基础专业知识课程是全方位的;在实训方面,也开始对证券期货交易系统的操作训练;要求学生在计算机水平上达到一般要求;市场营销方面的课程和实训比较少;校企联合的实训培养正在发展阶段。

三、对高职证券期货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改革方向的建议

针对上述调研所呈现的问题,笔者认为高职证券期货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改革应与证券期货人才需求特点紧密结合,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条途径突破:首先,高职院校毕业生在证券期货行业人才市场上的第一个需求特点就是一线基层岗位需求量大,比如操盘手、市场营销、客户交易服务等岗位,其竞争力应该是超过本科毕业生的。这些岗位通常入门门槛较低,但确是需要靠业绩实力说话的;虽是基层岗位,但对公司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小窥。因此,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就应该重点放到营销经纪、交易服务以及操盘手几方面的人才培养上。其次,对高职证券期货专业毕业生的人才需求的第二个特点就是重视实践经验。对于从事行业内一线岗位的员工来说,实践经验与过去的业绩成果尤其是评价一个员工好坏的最主要标准。因此相对于本科甚至研究生院校,高职院校的实训课程尤为重要。学生在毕业前若能接受大量的实习、模拟训练课程,定能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对证券交易、证券投资分析、期货交易实务等课程提高软件模拟的课时比例,加强这方面的实训,尤其是期货业高频交易和程序化交易的模拟实训。对于市场营销方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向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派出顶岗实习生,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学生营销能力、待人接物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再次,高职证券期货人才的第三个需求特点就是具备一定的专业性。这一特点从调查中公司、企业甚至是毕业生反复提到的专业基础与从业资格证中可以体现。通过前述调查显示,目前高职院校证券期货专业的课程体系,虽然基本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但是在课程设置和实训内容上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改进原则应该是按照企业岗位需求来调整相关内容。对于证券从业资格证,日常教学重点开设《证券市场基础知识》。最后,证券期货人才的第四个需求特点就是国际化和高素质。鲁昕副部长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第11条,就强调“提升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随着资本市场国际化,证券期货市场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扩大,但这些高端人才对理论修养和专业化程度要求比较高,这些岗位一般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甚至更欢迎研究生及博士生。但这一要求令高职学生看起来遥不可及。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基层应用型人才,也许是目前高职院校的最重要目标,但并不意味着高职专科教育就是毕业生所能受到的终极教育。因此,在强调实践教学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人文素质职业修养,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为将来学生更快实现岗位晋升,甚至回炉深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鲁昕副部长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人才支撑[R].2014-03-25.

[2]马宝成,何万丽.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毕业生就业调研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9).

证券公司市场调研篇8

关键词:证券市场;法律规制;完善建议

一、我国证券市场法律规制的发展现状

1、证券市场初具规模

据证监会最新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1月,中国上市公司由8家发展为2094家,上市公司数量比1990年增长了260.75倍。股票总发行股本33320.50亿股,其中流通股25919.43亿股,沪深a股市场股票总市值261289.85亿元,其中流通股市值192350.94亿元,2010年全年日均交易额达2254.68亿元,沪深两市共有股票有效帐户数12993.10万户,证券投资基金722只,比2009年底的577只增长了25.13%,交易所上市证券投资基金成交金额达568.63亿元,2010年境内融资10275.20亿元,比2009年4609.54亿元增长了122。91%。

我国证券市场用20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走完的历程。如今我国证券市场已初具规模,市场基础不断巩固,法律法规逐渐健全。

2、证券市场法律监管制度已基本健全

就我国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来看,目前规范证券市场的有效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共计349件:其中国家法律25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行政法规80件,如《证券交易所风险暂行管理办法》、《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等;部门规章244件,如《国务院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内上市外资股的规定》、《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他规范文件及法规解释如《关于上市公司重大购买、出售、置换资产若干问题的办法》等。这些规则给资本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保障。

二、我国证券市场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

1、规章和规则众多,但高层次的法律法规较少

从现行证券法律法规体系的整体构成来看,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证券立法虽有三部,但调整范围较窄,如《证券法》仅仅调整股票和债券,对其他证券未纳入规范范围,《投资基金法》仅仅调整公募基金,对私募基金未予涉及。国务院的行政法规比重也较小,而且证券市场目前急需的证券法配套法规,如《证券违法行为处罚办法》、《上市公司监管条例》、《证券公司管理条例》等法规迟迟未能出台。高层次法律法规的缺位,导致目前证券市场法律规范体系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证监会的部门规章以及证券交易所的规则。证券市场中,较高层次证券法律法规较少的实际情况,严重影响了证券市场法律法规规范体系的有效运行。

2、证监会部门规章的立法形式不够规范,内容存在重叠、交叉和冲突现象

根据2000年3月颁布的《立法法》的规定,制定部门规章应当遵循一定的程序。据此规定,凡涉及到证监会关于证券市场的部门规章,应以证监会令的形式对外实施,证监会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从法律上不具有行政规章的法律效力。但是自《立法法》颁布以后,证监会以证监会令的形式对外颁布实施的规章只有69件,其他均是大量的规范性文件,因而在立法形式上不够规范。而在证监会所颁布的数以百记的规范性文件当中,在内容上存在重叠、交叉和冲突的现象大量存在,需要及时清理、废止或修改,以保障整个法律监管体系的统一。

3、部分证券法律机制的构造不合理,甚至造成了实施上的障碍

法律在本质上是政策的反映,许多法律问题其实涉及到政策的问题,但从法律发展的角度上来看,法律机制本身也有一个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如《证券法》所规定的股票审核制度,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作为证监会的内设独立机构,它所行使的审核权与证监会核准权间的关系,在法律上的规定是尚不够明确。

三、我国证券市场法律规制的完善建议

1、完善证券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度

第一:针对我国证券市场法律的空缺要尽快制定出台如《证券投资法》、《证券投资咨询法》等相关法律,完善公司法、证券法、刑法及其他相关法规的规定,建立统一、协调、步步递进的法律法规体系;第二,综合运用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监管,使二者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真正实行以自律监管为基础,政府监管为指导的证券市场监管体制,更加有效地规范我国的证券市场;第三,加强证券监管的执法力度,建立高效的执法机制,切实改变“执法不严”的旧弊;第四,健全证券市场纠纷解决程序机制。可建立证券仲裁机制来提高纠纷解决效率,真正保障证券市场规范、有序的发展。

2、完善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的信息披露制度

第一,完善加快信息传递手段的开发建立和管理的建设,加深互联网对证券服务领域的渗透,建立一个权威、统一、完整的数据资料库和一个标准化的数据平台,建立一个国家统一的电子信息披露系统;第二,发挥自律组织信息监管功能。强化证券交易所的信息监管作用,完善上市交易规则,严格审查上市申请,作好上市前的监督工作,监督上市公司按照规定披露信息,并对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持有上市公司证券情况进行监督;第三,完善社会媒体监督体制,通过立法给予新闻媒体一定的法律地位,对于其报道权给予一定的法律保护,改善新闻媒体披露信息的质量。

3、加强证券业的自律监管充分发挥自律组织的监管功能

第一,在立法上应明确自律监管组织的法律地位;第二,扩大自律监管机构的执法力度和职权,加强自律组织的组织建设和功能建设,充分发挥其一线监管职能,让其能更多地发挥其对政府监管的良好补充作用;第三,政府监管和证券自律监管有机统一,政府监管机构和自律组织之间应合理划分监管权限,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机制和协调机制,实现统一监管,避免角色冲突和职能重复,以改善监管质量,提高监管效率,要避免证券自律组织成为政府和监管机构的行政附属物。

四、结语

证券市场是一个涉及众多利益主体的资本市场,证券市场上的违规行为并不纯粹是一个资本问题,它往往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法律乃至政治问题的综合反映。因此,对证券市场的整治需要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综合运用,合理分配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建立起有效的自律体系、监管体系和司法体系,理顺各种体系、手段和责任之间的关系,从自律、预防到打击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协调各个子系统的运作和能量分配,于此才能充分发挥整个规范系统的最大功效。

参考文献

[1]刘俊海.论证券市场法律责任的立法和司法协调[J].现代法学.2003(01).

证券公司市场调研篇9

一、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的划分

由对证券经营机构自营业务风险的分析及其产生的方式看,可以把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划分为类:

(一)交易方式风险

与一般投资相同,自营业务的交易方式主要有现金交易风险和保证金交易风险(又称信用交易风险)。一般地说,现金交易风险较小而保证金交易风险较大。

(二)决策风险

决策风险指证券公司在自营业务中,对投资目标、投资时机、投资对象、投资组合、操作策略以及与此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决定和选择做出错误的判断,引起投资决策或操作失误,导致管理不善或内控不严而使自营业务受到的损失。

(三)经营管理风险

证券自营的经营管理风险是指证券经营机构在证券自营买卖过程中因主观的经营水平不高、管理不善所带来的损失。

(四)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是指因不可预见和控制的因素导致市场波动,使证券价格变得变幻莫测而造成一定风险,甚至导致证券公司自营亏损。这是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所谓自营业务的风险性或高风险特点也主要是指这种风险。

(五)企业风险

上市公司和债券发行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影响,导致其经营业绩下降甚至破产而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

(六)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主要是指证券公司在自营业务中违反法律法规和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如从事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行为等,使证券公司受到法律制裁而导致的损失。

(七)利率风险

利率的升降影响了股价也由此决定了投资者投资风险的大小。

(八)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指将持有的证券出售变卖以取得现金的速度快慢、难易而带来的风险。

二、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的来源

证券自营业务的风险是指在进行证券自营买卖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会导致证券公司发生损失,这种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就是证券公司从事证券自营业务的风险。

具体地说,产生证券经营机构自营业务风险的主要源头有:

(一)投资决策失误,投资组合不合理

(二)对所投资的股票缺乏深入的研究,对大势以及宏观经济的研判不准确

(三)操作人员技术不熟练、经验不丰富或越权操作,从而导致操作失败

(四)工作人员假公济私、贪污公款或在盘中进行公私股票账户“对敲”下单,将公款转变为私有

(五)保密工作失误,操作计划泄密,导致操作困难,成本上升

(六)违规做庄

所谓的做庄是指股票投机者大量买进某种股票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对其进行控制,故意抬拉股票价格,谋求获得高额利润。一般而言,要对某只股票进行控盘,庄家手上的筹码必须要达到该只股票流通量的40%以上。根据1996年证监会颁发的《证券经营机构证券自营管理办法》中第22条规定“证券经营机构买入任一上市公司股票按当日收盘价计算的总市值不得超过该上市公司流通股总值的20%”。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从事证券自营业务的证券经营机构不可能在二级市场上操纵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然而很多机构都是在“分账管理,统一行动”的原则上来实现做庄的。

(七)自营业务的资金来源不合规

证券经营机构使用拆入资金、卖出回购证券款、高息吸收的存款、占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或账户透支)等从事自营业务,实际持有的权益类证券总额超过规定的比例,造成负债率高、资金成本高、收益差,特定情况下容易产生支付危机等风险。

(八)自营业务的会计处理不规范

由于证券经营机构普遍使用他人股东账户从事自营业务,形成自营业务所使用账户比较分散,会计处理不规范,如将部分自营业务在其他会计科目反映,自营业务损益不入账或少入账,不按规定提取投资风险准备金等,违反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

(九)自营业务管理水平不高

在自营业务的管理上,多数证券经营机构自营业务和其他业务在资金、人员、账户上没有分开,进行混合操作。有的证券经营机构未建立有效的自营业务决策系统、调研系统、操作系统及相应的管理制度、责任制度,自营业务的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不高。此外,还存在盗用客户证券及卖空证券的现象,如变卖客户国债代保管凭证及在国债回购市场上卖出客户的国债等。

三、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的风险处理

在对自营业务的风险进行识别后,就进入风险处理阶段。这一阶段可以说是风险管理的实质性处置阶段:对各种可能引发自营业务风险的原因分别采用相应的措施和办法加以控制,力图将风险对自营业务经营造成的损失减到最小的过程。

(一)借鉴传统做法

一般地说,国际上通用的、针对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现状的防范措施有以下几点:

1.强调证券投资业务及二级市场操作的整体性,强调统一领导、统一决策、统一资金管理和调拨、统一核算。

2.将公司证券投资业务集中于公司总部的证券投资业务部门,置于投资决策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之下,公司下属各营业网点、各分支机构以及公司的其他部门未经授权原则上不得从事证券自营业务。

3.在制定自营投资业务时应制定各种量化指标和技术性措施。运用优化组合投资和技术性对冲保值等手段解决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的投资组合,防止单一性投资可能带来的投资风险。

4.对证券投资业务部门实行授权经营制度,其工作对投资决策委员会负责,实行项目决策、资金运用、实际操作、风险限额控制的严格约束与分离制度。

5.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措施,提高证券投资业务部门组成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杜绝来自非市场因素的人为风险。

6.建立有效的市场反馈体制和灵活、迅速、程序化的分层决策机制。决策由上至下贯彻实施,意见由下至上反馈汇报。

(二)自营业务的整体性风险管理

在了解和认识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处理的国际惯例做法的同时,有必要对其风险处理有个整体性的概述,以便从更全面的角度对自营业务进行有效管理,以降低其风险。

1.遵守法规,规范操作。1999年7月《证券法》的正式实施,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进入法制化、规范化发展的新时期。自营业务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操作。对投资银行自营业务有如下的法律限制:自营业务必须使用自有资金和依法筹集的资金;自营业务必须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投资银行不得将其自营账户借给他人使用、不得进行内幕交易、不得有操纵市场行为;上市公司或其关联公司持有证券公司10%以上的股份时,证券公司不得自营买卖该公司的股票。

2.加强自营调研与策划。自营调研与策划作为实施自营业务的准备工作或者说可行性研究,对于自营成败有着关键性的意义。随着市场规模的逐渐扩大、投资品种的日益增多,自营投资对象的选择余地也越来越大。因此,在作出投资决定之前,应对投资对象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周密的策划。

3.实行自营分级决策。为尽可能降低自营管理与决策不当导致的风险,自营业务宜采取分级管理、分级决策的原则。自营决策可根据相应权限不同,分为三个层次:自营决策领导小组是最高决策层;分管自营的总经理(或副总经理)为第二决策层;自营部门为第三决策层。每个决策层都有明确的职责与权限。一般情况下,不能越权行事。但在紧急情况下,有关人员可根据谨慎的原则自行决定,将有关决定作成书面材料保存,并承担相应责任。

4.审时度势,控制规模。自营决策者与操作者对市场大势的正确判断,以及选择适当的时机进出市场,是自营获利的关键。我国股市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个股齐涨齐跌,对大势判断正确,就可以看对个股走势。此后,随着股市的迅速扩张,个股逐渐分化,开始表现出相对独立的个性,但大势分析仍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对我国股票大势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宏观、微观经济形势、股市供求关系、政府对股市的调控政策、投资者心理预期、投资行为和投资理念等。投资银行在综合分析影响大势走势的各种因素后,得出对大势走向的一个基本判断。在判断的基础上,证券公司再确定离场、进场的时机,决定一定时期自营业务的最佳规模,包括这一时期投入资金的总量、选择哪些投资对象、各投资对象投入资金的分配等。

5.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现资理论表明,组合投资可以在控制风险与获取最大收益之间谋求一种平衡。就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来讲,组合投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营资金应在低风险的非权益类品种(如国债)与高风险的权益类品种(主要是股票)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二是股票投资自身还要进行分散以降低风险。

6.加强自营业务的资金管理和账务管理。为控制自营风险,确保资金安全,自营业务经营资金的划拨与清算应由公司总部集中统一管理。同时,自营业务的资金清算和账务核算应由总部的资金管理部门负责办理,自营部门不得兼办。自营业务与业务的核算应严格分开。此外,自营部门应设置交易操作记录簿,详细记录每日操作情况,并设置交易台账,用以详细记录每日成交情况,并定期与财会部门核对库存。自营部门应及时编报自营交易报表,上报公司领导。

7.建立自营业务操作记录档案。为了及时掌握公司自营业务动态,同时也为了健全自营操作的责任与权利,降低操作的风险,投资银行必须建立完整的自营操作记录档案,一般可按投资项目进行细分,并定期由公司财务部门、稽核部门等组成的风险检查小组对各个自营项目的原始记录进行审核,将可能出现的风险降到最低。

证券公司市场调研篇10

关键词:研究报告;偏差;利益关联;羊群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4-0080-04

一、券商研究报告的统计分析

我们对近三年国内券商研究报告进行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国内券商研究报告的大市预测均与实际存在严重偏差。

在2005年年末各券商对于2006年上证指数波动区间的预测统计结果显示,最高目标位不超过1500,而事实上2006年上证综合指数的最高点是2698.9点,几乎比券商所预测的高出一倍。

券商研究报告对2007年大盘的预测同样与实际存在较大的偏差。2007年11月上证综合指数创6124历史新高,然而,绝大部分的券商认为大盘运行区间在2000-3500之间。

根据2007年年底各券商的2008年投资策略报告,本文选择了两个指标作为分析对象进行统计分析,一是各券商预测的大盘波动区间,二是各券商看多的行业或投资主题。对于第一个指标,选取了22个样本;对于第二个指标,选取了24个样本。

表2所列的是22家券商所预测的大盘波动区间,下限的均值为4454,标准误差83,最大值是5500,最小值是3800。上限的均值为7298,标准误差为218,最小值为6000,最大值为10000。而2008年上证综合指数的最低点为1707,比券商预测的下限均值低2747点,比信达证券所预测的最低点3800点要低2093点;最高点为5498,比券商预测的上限均值低1800点,而比与此最为接近的世纪证券所预测的最高点也要低502点。显然,券商对上证综合指数下限和上限的预测都存在严重的偏差,而且对下限的预测比上限的预测存在更大的偏差。

表3所列的是24家券商所推荐或看涨的行业和投资主题,为便于分析,这里只选取券商所推荐的前四个行业或主题。统计时稍做处理,将银行并入金融,将药品并入医药。三家以上券商推荐的行业统计分析表明,金融行业有19家券商推荐,占券商总数的79.17%;其次是地产行业,占券商总数的75%:零售和医药各有8家券商推荐,分别占券商总数的33.33%: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2008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报告》指出,2008年末上证指数同比跌幅达65.39%,23个行业呈现不同程度下跌的态势。除了医药跌幅较少外,其余行业均跌幅较大,其中,券商最为看好的金融和地产跌幅分别达64.8%和56.35%。

二、券商研究报告偏差的原因分析

由于研究报告是由券商研究机构的研究员撰写而成的,所以在分析之前,有必要先对券商研究机构的研究定位、研究方法和模式作说明。国内的证券研究首见于股评,但这里所说的券商研究机构的研究员,与股评家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主要采用技术分析方法,而前者主要采用西方主流的基本面分析方法,可以说国内的证券研究已经由股评时期进人由券商研究机构主导的专业研究时期。据《新财富》杂志2007年底的一项调查显示,有90%的研究机构定位为“以服务外部为目标”或“侧重外部服务”,仅有10%定位为“内外兼顾”,而研究人员的工作重心也由“对内”转为“对外”。研究员所做的基本面分析,主要包括模型分析和实地调研。以前,研究员主要偏重于数理模型的分析,目前则侧重于实地调研。

券商研究部门研究报告偏差的原因究其根源,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机构与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券商本身以及上市公司等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联:二是研究机构的羊群效应。

(一)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联

1、与基金的利益关联。

在研究机构的外部客户中,既有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也有社保基金、信托公司、财务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QFii等机构。据2007年10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基金持有的a股流通市值由2006年6月的14%提高到30%,远远高于其它机构投资者,因此基金公司成为各券商的重点外部客户。这样,基金重仓持有的股票就与研究人员的推荐息息相关了。

一方面,券商研究机构“外部服务”定位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获得基金分仓;另一方面,在被誉为买方分析师“奥斯卡”的《新财富》杂志“最佳分析师”评选中,基金掌握着投票权,而“最佳分析师”的头衔或最佳研究团队的排名不仅对于券商的佣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且该项头衔和排名影响着研究员的收入。这两方面利益关联形成对券商研究人员的“钳制”使其研究报告“言不由衷”。

光大证券的例子,很能说明其研究所与基金之间的利益关联。2007年4月20日,原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正式加盟安信证券,加盟后当年上半年安信证券的基金佣金由2006年同期的177万元跃至8000万元,而光大证券受到“离职事件”的影响,其所在“本土最佳研究团队”和“最具影响力研究团队”两个奖项中分列第13和第15名,排名有所滑落,使光大证券在基金佣金分仓量上的占比从2006年的3.66%下降到2007年中期的2.69%,其排名则从2006年的第10位下降到第13位,如表4所示。

正是由于券商研究机构与基金的这种利益关联,当其研究观点与基金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出于稳定客户的考虑,券商研究报告便很难以本来面目公之于众。

2、与券商的利益关联。

一般来说。综合类证券公司的收入来自于经纪、投行和自营三块业务,上面分析了在经纪业务中研究机构为稳定外部客户、获得更多佣金收入而通常会“乐观”的研究报告。而在投行和自营两块业务中,券商下属研究机构与券商本身也存在着“天然”的利益关联。在投行业务方面,研究人员是其中的重要参与者,他们通常会负责分析券商所承销的股票或基金并在媒体上进行推广宣传。在自营业务方面,研究员所在证券公司可能持有大量研究部门负责分析的证券,在研究人员推荐买入某只证券的时候,其所在券商可能已经持有该证券。券商研究部门的薪酬考核指标除了获得的基金分仓之外,主要就是依据研究部门对其他业务部门的贡献度以及这些部门的满意度来衡量。因此,在券商研究报告中鲜见唱空的情况。据《新财富》2007年所做的一项调查,对42家证券研究机构的657位分析师所做的投资评级进行统计,发现其中82.6%的投资评级为“增持”、“买入”或“推荐”;“持有”或“同步大市”的评级占16%;“减持”、“卖出”或“回避”评级仅占1.4%。

3、与上市公司的利益关联。

如今,上市公司非常重视其市值管理,券商研究机构对个股或者行业进行基本面分析,很多时候需要到上市公司进行实地调研,一旦调研报告出现“减持”等负面评级的时候,研究人员很可能遭到上市公司的封杀而不再获得进入该公司进行调研的资格。所以,作为调研对象的上市公司,相对于研究员来说也处于强势地位。业内一个潜规则就是,即使一只股票的价格已经高估到没法再给正面评级了,通常也不会轻易出一份“减持”评级的报告。

综上,由于券商研究部门与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券商本身以及上市公司之间存在着利益关联,为了维护自身所在券商的利益,稳定外部客户和上市公司的关系,研究人员的研究预测纵然接近实际情况,但在研究报告中也会出现扭曲变样。

(二)券商研究机构的羊群效应

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如原先隐蔽的经济问题的突然爆发、政府的政策等因素都会造成股市的震荡,在此环境下,市场参与者很容易形成羊群效应。本文认为,信息不完全、券商研究机构之间的博弈以及市场交易制度的不完善同样会造成券商研究机构的“羊群效应”。

1、信息不完全。

信息不完全是资本市场的常态,这些信息包括政府的即将公布实施的政策,某个行业的前景,某支股票的信息等等。一种情况是,不同的券商研究机构在获得这些信息方面有着不同的优势,另一种情况则是几乎所有券商研究机构都不太可能事先获得某些信息,如美国的次贷危机,事先很难知道情况到底有多严重。

券商研究员在作分析的时候会出现很难获得所需要的某方面信息或者要付出较大成本才能获得的情况,此时,研究员往往采取一种简便的方式去获得这些信息,就是从对其他券商研究员的研究报告作出自己的分析,这时便产生羊群行为。比如,一个券商研究员获得对某个上市公司的调研资格,从而拥有该支股票的信息,而另一券商研究员也需要知道该支股票的信息,但不能实地调研,这时便会参考前一研究员的研究报告作出自己的判断。

2、券商研究机构之间的博弈。

规模大的综合性证券公司有着丰富的基金客户资源。正是这些券商与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利害关系,使得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某支股票或某个板块的涨跌,形成一种“共谋”。由于这种“共谋”,其研究机构的话语自然举足轻重,成为业内的“领头羊”。这时,其它券商研究机构之间便展开博弈。某个券商研究机构认为,其它的研究机构知道大券商与基金的“共谋”会使大券商研究机构的预测准确,为了提高自身研究报告的准确性以便争夺客户资源而作出和大券商研究机构类似的判断,其它券商研究机构也如此认为,从而产生羊群行为。

3、市场交易制度的不完善。

我国股市是典型的“单边市”,缺乏做空机制。投资者只能通过“先低买再高卖”的方式而不能通过“先高卖再低买”的方式来获利。然而,“先低买再高卖”通常只有在股市上涨的时候才能实现。这样,在市场中资金雄厚的机构投资者便有做多股市的“天然”倾向,而通过最具话语权的券商研究机构“乐观”的研究报告是达到该目的之有效途径。因此,当存在羊群行为的研究机构集体对2008年的市场作出“乐观”判断时,一旦出现不可预料的情况使经济低迷,便出现了券商研究报告集体出现严重偏差的现象。

三、券商研究报告偏差的改善途径

(一)应针对券商研究报告立法

目前国内针对研究报告的立法建设几乎是空白的,相关的法规只在2006年9月19日开始实施的《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中有所提及,但不甚合理。该法规第九条规定:“主承销商应当在询价时向询价对象提供投资价值研究报告。发行人、主承销商和询价对象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开披露投资价值研究报告的内容。”第十条规定:“投资价值研究报告应当由承销商的研究人员独立撰写并署名,承销商不得提供承销团以外的机构撰写的投资价值研究报告。”第九条意味着只有询价对象才能获得投资价值报告,这对其它投资者来说显然不公平,而从发行招股说明书和发行公告到股票的推介这段时间,其它研究机构往往来不及对此进行分析并提供自己的投资价值报告。这意味着询价对象只看到一份投资价值报告,这不利于市场的理性投资。

美国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参考。在美国科技泡沫牛市中发生的“华尔街丑闻”后,美国政府于2002年7月15日正式实施《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即通常所说的“萨班斯法案”。针对研究报告,该法案第五章有如下的规定:禁止公开由经纪人和交易商雇佣的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人员提供的研究报告,以及非直接从事投资研究的人员提供的研究报告;规定在一定期限内担任或即将担任公开发行股票承销商或做市商的经纪人和交易商不得公开关于该股票或发行人的研究报告。同时,对研究人员的披露义务作了如下规定:在分析及研究报告中向投资者推荐证券的。须披露该证券的发行公司在目前或报告一年前是否为该经纪人或交易商的客户。如果是,则还须披露该经纪人或交易商向该发行证券公司提供服务的类型;证券分析师是否因研究报告而获得了来自于该经纪人或交易商的投资银行方面的收入。

(二)推动独立第三方研究的发展

如前面所述,券商与研究机构之间存在“天然”的利益关联,所以研究机构很难保持其独立性,其研究报告的可信度就很难保证。大力发展独立第三方研究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这种独立第三方的研究即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机构的。

在互联网时代,一些独立学者或者拥有较雄厚资金的个人投资者,开始做独立调研报告,而且还比较准确。最著名的就是谢国忠的"2000点价值论”,姑且勿论其目的,起码其为投资者提供了另外一种投资思路。

为确保研究的独立性,这种独立第三方的研究机构应该由政府来主导组建。由于研究报告是公开的,不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中小投资者在获得上是均等的,因此,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来募集研究经费和机构运作的费用。另外一个思路就是利用国内刚兴起的像诺亚财富管理中心这类独立第三方财务顾问机构,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将券商的研究任务以委托的方式交由这些机构进行。这样,一方面可以保持研究报告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这类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