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补习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8:17

初三补习方法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是常见的两种学习形式.在这两种学习形式下,形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尝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由于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合作学习变成“过度帮助”学习模式,学习水平差的学生直接借用其他学生的学习成果,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在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创设充满活力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有效弥补知识的漏洞和建立完善的知识系统,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一、以合作学习创新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

习动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习数学普遍采取自主学习方式.@种学习方式,有利有弊,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学生在学习数学中面临的诸多困难,使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渐降低,对学生学习数学形成不利影响.在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弥补自主学习的不足,教师可以正确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发挥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发现,以合作学习创新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在讲“图形的全等”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初步认识,提出如下数学问题,要求学生合作学习探讨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在aBC中,o是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点,Co=12aB,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分析题意画出了图形.为了证明aBC是直角三角形,学生利用对全等三角形的认识,作出了辅助线oDaC.通过合作探究,学生给出的解题思路是:因为oDaC,且oC=ao,所以aoD是等腰三角形.所以oD是aoC的中垂线,得到aD=CD.因为∠a=∠aCo,aoaB=aDaC=12,所以aoD∽aBC.所以∠aBC=90°.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在合作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参与问题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取长补短,弥补知识漏

在初中数学合作学习过程中,在发表自己观点的同时,学生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看法,弥补了他们学习中存在的知识漏洞,对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系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例如,在讲“图形的全等”时,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是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几个条件.为了检查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设置如下数学问题:在aBC中,aD是aBC的高,e为aC上一点,Be交aD于F,且有BF=aC,FD=CD.求证:BeaC.在解答这个数学题中,会用到证明三角形全等中“斜边及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的学生对于这一个知识点有所疏漏,在解答数学问题中出现了障碍.根据其他同学的解法:因为aDBC,所以∠BDF=∠aDC=90°.在RtBDF和RtaDC中,BF=aC,FD=CD,所以RtBDF≌RtaDC(HL)……学生弥补自己知识上存在的漏洞,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效果.所以,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中的合理运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弥补学生知识上存在的漏洞,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系统,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三、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

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三补习方法篇2

一、初中和高中数学衔接的必要性

(一)初高中数学知识“脱节”点

1.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初中已删去不讲。

2.因式分解初中一般只限于二次项且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

3.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

4.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

5.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作要求。

6.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

7.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不作要求,只作定量研究。

8.几何部分很多概念(如重心、垂心等)和定理(如平行线分线段比例定理,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弦切角,切割线定理等)初中生大都没有学习,而高中都要涉及。

另外,像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初中教学大大弱化,不利于高中知识的讲授。

我们对初高中衔接内容的补充是有必要的,学生在补充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收获也是必然的!

(二)升学考试要求不同下的教法变化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合格率,不少初中教师把题型分类,让学生强记解题方法和步骤,重点题目反复做过多次。如江苏洋思的先学后教。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要求内容容量大,从概念的发生发展、理解、灵活运用及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理解和举一反三、知识和能力并重。

从升学考看,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取得中考好成绩。而高考要求则不同,有的高中教师往往用高三复习时应达到的类型和难度来对待高一教学,造成了轻过程、轻概念理解重题量的情形,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异,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至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三)学习方法的变化

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由于由于初中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他们上课注意听讲,缺乏积极思维,遇到新的问题不是自主分析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自我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而课后,也不看书,接按老师上课讲的例题方法套着解题,碰到问题寄希望于老师的讲解,依赖性较强。虽然不少高一教师介绍并强调了高中数学的学法调整,但由于原有学习方法已成习惯,有的同学特别是女生不敢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调整,高一阶段课目多负担重,突出的就是不能真正理解知识、不会灵活运用,高一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不会做题,或者说能做作业但考试不会,在数学上花了最多的时间去做练习,但收效不大。

(四)学生学习能力的脱节。

从学生的数学能力看,初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只限于平几证明,知识逻辑关系的联系较少,运算要求降得较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得不到培养,至于立体几何,也只能依靠要求较低的零散的立几知识来呈现,想象能力较低。从数学思想方法看,初中数学对其要求不高,如高中所重点要求的四大数学思想要求很低,象每年中考和期末考暴露出数学形结合意识较差,……

二、搞好初高中衔接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低起点、小步子、缓坡度、稳进度;夯实基础,降低难度,逐步提升

在进行集合的基本概念,子、交、并、补的概念与性质教学后,我们补充了“乘法公式”一节,“因式分解”两节。在上“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之前,补充“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含参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各两课时,然后对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与二次函数间的相互转化进行适当拓宽,并将集合知识运用到不等式中,逐步提升学生粗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转化、化归意识。

(二)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教师在上课时,重点内容要指导学生做笔记、要求学生错题及时改正,揭示解题规律与方法,并小结应注意的问题,培养学生上课积极思考问题,作业独立完成,以及解后反思,章末小结的良好学习品质。

(三)教师上课教态应和谒,讲授基本概念与方法须耐心、细致,切忌急躁、冒进

初中学生都是带着一种好奇与向往之心来到高中的。他们即使基础较差,但都渴望在高中阶段取得理想成绩。如果教师一开始讲授过快,过难,多数学生会跟不上,学生满腔的热情可能会因几次课听不懂,几次考试成绩不佳而降到“冰点”。因此,教师除“低起点,小步子”进行教学外,还应及时了解学生,多与学生沟通,正面鼓励学生,耐心、细致地为学生讲清基础知识与方法。

(四)进行题型归纳,加强规范训练,注重知识落实

如上完“函数单调性”新课后,利用单调性定义判断、证明函数单调性应进行专题训练,掌握其基本步骤,再补充“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断与证明”、“闭区间上二次函数最值求法”、“粗象函数问题”三个专题,让学生掌握函数单调性典型例题与解法。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解题规范性与条理性训练,典型例题详细讲解,完整板书,做学生的典范。对学生演板和作业中不规范的地方,教师应及时指正,阅卷中应严格扣去不规范的分。

教师布置的作业一定要检查,批改后及时反馈,教师讲得再好,学生练习不到位,就不能实现从“懂”到“会”的质的飞跃。

(五)严格控制考试难度,最大限度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三补习方法篇3

关键词:中考数学总复习

为了迎接中考,从初三第二学期开始就要进行初中数学总复习。总复习是完成初中三年数学教学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重要环节。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实际运用。同时使学生对学习基础知识达到查缺补漏,掌握教材内容的再学习。因此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总复习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根据中考课程标准,精心制订复习计划

教学大纲,课本和《中考说明》是指导我们制订复习计划的依据。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知识分布零乱,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因此,计划的编写必须切合学生实际。根据学生特点和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我们认为复习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轮复习,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第二轮复习: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第三轮复习:考前训练,综合模拟复习。第四轮复习:查漏补缺的复习。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的筛选以及模拟考试。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奋进目标。

二、查漏补缺,达到全面掌握

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抓基础知识的查漏补缺,达到全面掌握。复习冲刺的最后阶段,如何做好考前复习至关重要,学科的总复习,通常要紧扣《考纲》,引领学生去经历一个由薄到厚,再到薄的过程。要做到考前的这个薄,总的原则是回归基础,查漏补缺,将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发现生疏的考点及时重点地补习一下,已经熟练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对于复习资料保管较好或建有“错题集”的同学,重温错题也是一个高效的梳理方法。在把握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同时,考生要注意结合实际,多练习一些新题型。

三、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中考复习要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提高能力。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根据《中考标准》的要求,注重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及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这个阶段的复习:一方面是使学生能把各个章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一方面要通过设计一定的结合现实情境的问题,锻炼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动手能力和学以致用的应用能力。这个阶段的例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是越难越好,要让学生可接受,这样才能既激发学生解难求进的学习欲望,又使学生从解决较难问题中看到自己的力量,产生更强的求知欲。初中总复习的内容多,复习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疑难,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复习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各个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的程度又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复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复习,能引起学生复习的兴趣外,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复习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复习效益。

四、系统整理,提高复习效率

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例如,初三代数可分为函数的定义、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统计分为三大部分。几何分为4块13线:第一块为以解直角三角形为主体的1条线。第二块相似形分为3条线:(1)成比例线段;(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相似多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第三块圆,包含7条线:(4)圆的性质;(5)直线与圆;(6)圆与圆;(7)角与圆;(8)三角形与圆;(9)四边形与圆;(10)多边形与圆。第四块是作图题,有2条线:(11)作圆及作圆的内外公切线等;(12)点的轨迹。这种归纳总结对程度差别不大、素质较好的班级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去作,即由学生“画龙”,教师“点睛”。中等及其以下班级由教师归类,对比讲解,分块练习与综合练习交叉进行,使学生真正掌握初中数学教材内容。

五、轻松应考,调整心态

首先是提高解数学综合题的能力。数学综合题通常是指综合运用若干个概念、定理和公式,沟通各部分数学知识和各种数学方法来解决的问题。总复习的第三阶段是综合和模拟的训练。这一阶段,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训练学生的解题策略,加强解题指导,提高应试能力。以对中考命题趋势的准确把握和中考信息的判断为基础;以模拟中考题路、题型,抓中考重点、热点为核心;以讲授审题方法、解题规律、点拨应试技巧和思路为切入;以知识迅速积累、能力快速提升为目标,达到提高学生中考总成绩的目的。因为前面通过梳理分块,把握教材内容之后,这个阶段除了重视课本中的重点章节之外,主要以反复的模拟练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通常以章节综合习题和系统知识以及模拟试题为主,适当加大模拟题的份量。

六、集中练习,争取最佳效果

梳理分块,把握教材内容之后,即开始第三阶段的综合复习。这个阶段,除了重视课本中的重点章节之外,主要以反复练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常以章节综合习题和系统知识为骨干的综合练习题为主,适当加大模拟题的份量。对教师来说,这时主要任务是精选习题,精心批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及时讲评,从中查漏补缺,巩固复习成效,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精选综合练习题要注意选择的习题要有目的性、典型性和规律性。

最后,教师要适时给予学生学法指导,教师要从讲课,做练习,小结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学习的每个环节上量力而行,合理利用时间,发挥学习效能,使学生学习得法,增强自信,培养兴趣,做到事半功倍。

总之,通过基础知识的复习,提高能力与方法的复习,专题训练的复习,最后通过模拟考试加以训练,经过这样的系统复习,即将毕业的学生在迎接中考中,数学一定会考出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初三补习方法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效率做法

由于初中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而初中数学比较抽象,学习任务又比较重,因而教过初中数学的教师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要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还不尽如人意,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我们进行了“系统训练,高效低负”的实验。下面是我们在实验中的几点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充分发挥整体效益

我们面临的教学现状是,教师讲完课之后,就找一本资料让学生做,有的是二本、三本,还要印制大量的练习卷,这些大多是没有精心设计的,初一可能练到初二、初三才能解决的问题,而初二可能练到初一已经牢固掌握的内容,初三也可能练到初一、初二已经牢固掌握的内容,而且难度把握不是很恰当,学生做起来吃力,老师讲解不遗余力,既浪费时间,又收效不大,甚至有的题目讲过多遍,学生在考试时还是做错。造成这样事倍功半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考虑。

系统论的观点是现代方法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数学教学就是要用系统论的方法来设计和实施,以求获得整体大于部分的效益。我们要把整个初中数学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来加以考虑,初一是基础,着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以及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心理的培养;初二是关键,在知识不断加深加宽的过程中着重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初三是重点,整个初中数学知识在个阶段得到了融合,应着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由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所决定的。

每一学期要作为一个子系统来加以全面考虑。我们要把每一节课都当成研究课来上,一节课要掌握的东西可能很多,我们要从教学的总体目标出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讲深练透。每三节课安排一次阶段复习,对这一阶段的内容进行疏理、巩固,补充适量的典型例题,进行复习训练。一章上完后要进行单元复习,然后进行单元测验,单元测验要把握好知识点的分布和标高。这样,每一阶段的复习进行了及时强化,每一单元的复习进行了再次强化,充分考虑了时间间隔的效果,一次次螺旋上升。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练习设计也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知识点的分布,题型的安排,技能的训练,思想方法的渗透,难度的考虑等方面综合设计,才会事半功倍。

二、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1.分层教学,异步提高。

一个自然班无论如何总是存在好中差三类学生的,一般呈正态分布,这是不争的事实。教学中如果“一刀切”,有些学生会“吃不饱”或“吃不消”。我们可以采取将好、中、差三类学生分为a、B、C三组,对a组学生侧重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对B组学生侧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的发展,对C组学生侧重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在课堂提问,演板,作业,个别辅导等方面区别对待。难的问题让a组学生回答,一般问题由B组学生回答,简单问题由C组学生回答;难一点的题目由a组学生演板,一般题目由B组学生演板,简单题目由C组学生演板;作业难度以B组为基准,和课本上的“B组复习题”或“综合运用”水平相适应;a组适当加深,与课本上的“C组复习题”或“拓广探索”水平相适应;C组与基础练习为主,与课本上的“a组复习题”或“复习巩固”相适应,总之,要使学生尽量在“最近发展区”取得进步。课外辅导对a组学生主要是学习方法指导,对B组学生主要是解疑答难,对C组学生主要是端正学习态度和弥补知识缺陷。当然,分组不可能完全准确,上述处理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具体操作时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鼓励低组的学生尽量回答高组的问题,做高组的练习。一段时间后,根据检测的情况对分组作适当调整。

2.个别辅导,坚持补差。

辅导应该成为教师的一项经常性工作,这对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非常必要,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课内辅导主要是帮助少数学生(不一定是差生)完成各项课堂活动任务,以及解疑答难;课外辅导主要是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适时进行,把课内辅导和课外辅导结合起来,避免学生出现知识漏洞。对于特别差(一般是知识断层比较多)的学生要有计划地利用课外时间补课,每周2―3次,每次一个小时左右,要求不要高,会做课本上的习题就行了。

三、把各环节落到实处

1.精选作业,狠抓落实。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并非作业做得越多越好,实际上,由于作业多,学生不堪重负,被逼抄袭,就连成绩好的学生也不能幸免,这样作业做得再多,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形成恶性循环,把师生都拖得疲惫不堪。作业数量要控制好,就必须精选习题。习题的选编要知识面广,题型全面,重点突出,具有典型性和一定的梯度。课堂练习,课外作业,阶段练习和单元练习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能力,这样才能做到“精”。精选了习题还要落到实处。作业要求独立完成,不能拖拉。

2.题组训练,强化技能。

对于一些关键性的重要技能,可以进行题组训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是非常有效的。例如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整式的乘除和分式的化简,解一元一次方程,列方程解应用题,全等的证明,相似的证明,切线的证明,等等,都必须安排专门的时间以题组的形式强化训练。一节课安排3―4组(题),题目由简单到复杂。题组训练的形式是每一组由2―3名学生演板,其余学生独立练习,根据题目的难度可先做后讲,或边讲边做,或先讲后做,然后对照演板讲解订正,订正要指出错误的原因,讲解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解法。在我们下了一番归纳总结的工夫后,发现有些题目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将它们“一线串珠”,作题组训练,可使学生豁然开朗。

3.单元检测,及时补救。

单元检测题一定要精心设计,不能随便找一套现存的试卷一做了事,这样最多只能起到一次综合练习的作用。单元检测题要在全面梳理知识点、技能点、能力点的基础上,参考已有的试卷和习题,精选题目,精心编排。每次检测都要求独立完成,批改后要进行全面的质量分析,找出主要问题,找出有问题的学生,并做好记载,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普遍问题在纠正后,要安排再次练习,及时进行强化。个别问题布置有针对性的个别作业,确保章章清,力求人人过关。

参考文献:

初三补习方法篇5

一、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探究

1.中考改革影响

从1998年开始,福州市实行达标学校初高中分设。后来中考又出台了新规定:物理、化学科的成绩按等级制划分,达标普高录取的主要依据是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总分。由此物理、化学的初中教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高中教师普遍反映高一新生的化学素质大幅度下降。由于等级制中只要B级(百分制的70分以上)就可以上达标普高。而同样是B等级,也许70和7l、72区别不大,但与90分的学生区别就已经很大了。因此也造成了高一新生语数英三科总分差不多,实际上理、化学科基础的差距已经是相当大。再者由此造成初三学生的课余时间基本都在语数英三科上打转,化学课程的教学基本上只能在课堂上全部完成。学生只要能考到70分以上,师生就都像解脱了一样。本来学生的弹性是很大的,要求高就会学好一点。要求低自然就点到为止。受到中考这根指挥棒的终极影响,使初中化学教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2.教材改革的影响

在课改后的新大纲要求:初中化学新课程是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就是要以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基本要求的课程目标。初中化学教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的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

而现行高一的化学必修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进一步加深学习的化学知识和以适应社会发展而提升能力的教学,高二、高三的化学选修课则是根据部分学生的个人特长、兴趣爱好而进行的化学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教学。也就是说,高中化学课程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两者目标的不同,自然导致了教学手段,教学走向的差异。

3.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

初高中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由此对化学的学习产生了影响。例如从概念的学习上来说,概念的分类能力不同。初、高中生的相应能力可以分为四级水平:一级水平――不能正确分类,也不能说明分类的根据;二级水平――能够正确分类,但不能确切地说清分类的根据;三级水平――能够正确分类,但不能从本质上说明分类的根据,仅能从事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或功用特点来说明分类的根据:四级水平――能够正确分类,并能从本质上说明分类的根据。研究表明,初中学生对有关概念的分类水平处于从第三级向第四级过渡的状态中;高中学生对概念的分类水平达到第四级的居多,所说明的分类根据能揭露事物的本质,理论性较强。所以,高中学生所掌握的概念,逐步摆脱了零散、片断。而趋向形成有系统的、完整的概念体系。

从化学概念的学习过程分析,也是可分为五个阶段。感知阶段加工阶段初步形成阶段联系整合阶段运用阶段。这些都说明了初高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身心方面的差距。

二、初高中衔接的对策探究

从初中到高中,无论是在化学概念、规律及研究方法等各方面的学习都存在一个飞跃。为了让学生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衔接:

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身为高中的化学教师,如果不了解初中化学教材和教学要求,对高一化学教学的把握上肯定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尤其现在的初中化学教学围绕着中考转,初中化学教学很少考虑到为高中的教学做好衔接。课改后,教材的更替,要求的变更,跟原来高中化学教师心目中的初中学生应该要掌握的内容有了很大的差别。因此就有必要了解初中化学的知识结构,特别是教学要求达到的程度。有的知识点教材上有,但因为中考不涉及,就出现了初中不教或者降低教学要求。例如初中的酸碱盐知识的要求大幅度地降低,溶解度的计算基本不考,都导致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生了很多知识缺陷。

2.损有余,补不足

高中老师在充分了解了初中化学教材和教学要求后,应该有针对性“损”有余,补不足。

例如:初中早期的人教版教材还是按照前苏联的课程理论来编排教材。后来的科教版教材受StS等教育理念的影响,变成了主要是按照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常识来介绍,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学是以物质的分类为主干,各种物质间的横向联系较少,理论知识不系统。相反高中化学知识则以物质结构、物质的量、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速率、离子反应、元素周期律等理论为主干,在教学上从初中化学的知识“点”开始,注重知识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由知识“点”出发而发展形成一个知识“面”,进一步注重于知识面的应用及知识之间的联系而形成知识“网”。

由此,在高中教学中要有计划地补足初中教学中涉及不深的知识而在高中化学中常常出现的知识点和方法等。如对于高中化学必修1中的重要内容――氧化还原反应:在教学中必须先复习初中化学反应类型知识,即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析总结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然后从化合价的升降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外在表现:进一步加深到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或偏移)。这样一个知识点的形成、发展的过程设计就很完美。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对于各种元素和原子团的常见化合价并不熟悉,应先行对初中化学进行复习。使学生对原子、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合价的实质、常见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化合价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有较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再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从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认识什么是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最后在习题中再要求学生小结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面。

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引领学生只要稍加努力就可达到的学习目标。学生学得很轻松,比较容易就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这一重要知识点。

再如必修2中,“化学能与热能”这节内容,在教学中让学生回忆所学九年级化学中水合离子吸热与扩散离子放热的现象,并从一个燃烧实验入手,启发学生理解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

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些能量通常又表现为热能变化,通过人教版实验探究2-1,2-2,2-3理解化学能与热能之间是怎样转化的,引发学生思考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是什么?从微观结构和宏观表现怎么解释。让学生在研究探讨其过程中认识化学反应作为能源动力的社会应用及其正、负面影响,学会定性和定量地研究化学反应中热量变化的科学方法。

3.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针对初高中衔接问题,集备组成员要群策群力,团结协作,决不能搞单打独斗。比如经过集备组老师一起讨论确定一部分初中化学知识内容需要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梳理、巩固并加以提高,还有部分知识内容需要顺着章节的教学,遇到什么问题就顺带解决什么问题,把需补充或提高的各知识点分散到教学内容有关联的相应章节中去处理。

(i)在高一课程实施之前,安排6课时左右对初高中教材衔接的空白点且不宜穿插到各章分散衔接的知识做专门补充和归纳。如:对元素化合物这部分知识,需补充以下内容:①电离的概念和常见物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②酸碱盐的定义。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③物质的分类特别是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④常见的酸、碱、盐、氧化物。还要归纳总结以下内容并要求学生熟记:①酸、碱、盐的通性:②常用的碱、盐的溶解性:③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④常见物质和离子的颜色;⑤常见物质和离子的检验方法等。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达到了补缺补漏,又对知识起到了很好的温故而知新的作用,为高一化学的学习做好良好的知识储备。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所教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等,把握学生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适应性和认同度,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教师的教学方法,找到适合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初三补习方法篇6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B-0011-01

当前,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升入理想的高中,这种愿望在初二结束时表现得更加强烈。为此,社会上各种补习班应运而生,化学作为初三的一门新学科目,更成为补习的热点,很多家长都想通过“预学”确保学生赢在起点。而提前补习却给学生的正常学习带来了许多不利之处。本文结合初中化学的学科特点及目前提前补习班的办学现状,就其中的不足做深入的研究。

第一,剥夺了学生正常认知的思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要注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取化学知识,感受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了解化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逐一突破、逐一达成的过程。而提前补习班的情况则有所不同,补习班的人数较少,教学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创设学生学习需要的生活情境或实验情境。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就往往会被强迫式地接受书本上的知识或概念,对某些知识的认识停留在字面上。比如,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时,正常教学时教师应给学生做很多实验,让学生在奇妙的实验现象中感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差异,建立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概念,这种启发式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正常思维,学生能在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建立学习的信心。但是,在补习班中,几乎是不做实验的,缺少了实验演示,失去了实验的对比,启发变成生硬的灌输,学生获取的知识是死记硬背而来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剥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化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化学课堂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获取知识,在探究中养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给学生探究的体验,就必须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给他们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更要给学生实际操作的空间和时间。比如在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分别经历点燃蜡烛前、点燃蜡烛中、熄灭蜡烛后的实验活动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能探究出蜡烛的物理性质,还能探究出烛焰温度的差异、生成物的性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一系列出乎意料的现象,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看到的现象进行交流、分析,获得相应的知识。在这个过程种,最重要的是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并通过分析、交流、总结,得出结论。而在补习班中,因为实验器材的缺乏,交流的氛围不浓,交流讨论的结论狭窄,探究失去了真正的过程和价值。而学生因为在补习班学习过了这些探究活动,已经灌输式地接受了探究的结论,化学课堂中的探究更失去了其本真,甚至会影响没有参加过补习的学生正常的探究思维。

第三,剥夺了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要研究手段的自然科学,在实验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经历失败、体验成功的过程。而学生在补习中,很多实验现象不是看到的,而是听到的;很多实验经历不是体验的,而是被老师告知的;很多实验的注意点更不是因为学生真正经历实验环节而引起注意的,而是教师强势让学生记住的。这一系列的缺失使学生走向成功的体验过程被全部剥夺,化学本身的实验性、体验性、探究性也全部丧失。比如,“氧气的制取”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实验,这个实验是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气体制取实验,学生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以制取氧气为原型,初步了解制取气体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如收集气体的方法有很多种,要根据气体的性质选择不同的方法),这是学生经过分析体验和实验验证获取的,这个体验和验证的过程必须通过实实在在的实验活动完成。而在补习中,这些体验被全盘剥夺,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对学生的长远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

初三补习方法篇7

关键词: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191-01

学生从小学阶段迈进初中阶段,由于科目的骤然增多,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明显差异,给他们造成了诸多的学习上的困惑。因此,如何让学生由小学阶段的学习顺利过渡到初中阶段的学习,就成了初中各科教师必须研究的一个课题。当然,语文学科也不例外。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教龄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这一领域,我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下面我就将自己的一些研究心得简述如下。

一、缓步慢行,逐渐加速

在初一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的学生之所以跟不上教师的节拍,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讲课的进度太快。这也不能全怪教师,因为初一语文的教学任务远比小学的重,需要完成六个单元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任务,所以很多教师不得不开快车。从这个角度讲,七年级语文的内容就显得过多了。要求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一下子掌握这么多内容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进度上要放缓速度,缓步慢行,采取逐渐加速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留出一个逐渐适应初中语文学科学习的时间。

首先,教师要有“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意识,不要一味的为了完成教学人物而开快车。要先教给学生学习初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的方法,让学生逐渐了解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其次,在进度上要采取逐渐加速的方法。也就是在讲上册的头一两个单元时,尽量要将细一些,尽量降低难度,尽量多讲一些学习方法。等学生逐渐对这门课程有了足够的了解,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后,再加快进度。这样也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再次,还可以采取重点课文详细讲,自读课文指导学的方式来教给学生如何学习初中语文。不管哪种版本的初中语文课本,每个单元的阅读课文都分为必读和自读两种,教师可以重点讲必读课文,通过讲必读课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再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自学自读课文,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先慢后快,逐渐加快进度,这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初中阶段语文课程的学习。

二、查漏补缺,因材施教

其实,在小升初语文教学的衔接中存在着缝隙,比如,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和相关的文言知识成了两边教学的真空地带。学生在升入初中后,课本上仍然没有这些知识,一些教师只是按课本上课,认为课本上没有的就没有必要给学生补这些知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我们教学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孔子说:“因材施教”,学生缺少哪方面的知识我们就应该给学生补充哪方面的知识。教师不是课本内容的传话筒,而是教材的利用者和整合者,照本宣科是要不得的。初中语文教师要详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计划的给学生补充必要的语文知识。这可以采取专题的形式,或者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可以集中补,也可以分散补。总之,查漏补缺是小升初衔接阶段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授之以渔,点石成金

我们都知道点金术的故事,这个故事中阐述的道理在教育中同样适用。教给学生再多的知识,不如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这也是新课程理念极力倡导的。很多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会学习了。小学语文教学注重的是读和背,对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要求并不高,而升入初中后对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的要求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小学和初中语文学习侧重点和学习方法的差异性困扰着众多的学生。这时教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教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然后,引导他们去领略初中语文的无限风光;而不是自己摘取一朵花戴在学生头上。学生只要掌握了初中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也就等于学会了学习这门学科“点金术”,教师还用发愁学生学不好这门学科吗?

四、内外结合,登堂入室

初三补习方法篇8

一、充分发挥整体效益

我们面临的教学现状是,每上完一节课,就盲目地大量做题,费了力气,却没有效果。造成这样事倍功半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考虑。

系统论的观点是现代方法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数学教学就是要用系统论的方法来设计和实施,以求获得整体大于部分的效益。我们要把整个初中数学教学做为一个系统来加以考虑,初一是基础,着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以及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心理的培养;初二是关键,在知识不断加深加宽的过程中着重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初三是重点,整个初中数学知识在这里得到了融合,应着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由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所决定的。

每一学期要作为一个子系统来加以全面考虑。我们要把每一节课都当成研究课来上,一节课要掌握的东西可能很多,我们要从教学的总体目标出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讲深练透。每三节课安排一次阶段复习,对这一阶段的内容进行疏理、明确,补充适量的典型例题,进行复习训练。一章上完后要进行单元复习,然后进行单元测验,单元测验要把握好知识点的分布和标高。这样,每一阶段的复习进行了及时强化,每一单元的复习进行了再次强化,一次次提高,充分考虑了时间间隔的效果。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练习设计也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知识点的分布,题型的安排,技能的训练,思想方法的渗透,难度的考虑等等方面综合设计,才可能事半功倍。

二、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1、分层教学,异步提高

一个自然班无论如何总是存在好中差三类学生的,一般呈正态分布,这是不争的事实。教学中如果“一刀切”,有些学生会“吃不了”或“吃不消”。我们可以采取将好、中、差三类学生分为a、B、C三组,对a组学生侧重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对B组学生侧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的发展,对C组学生侧重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在课堂提问,演板,作业,个别辅导等方面区别对待,要使学生尽量在“最近发展区”前进。当然,分组不可能完全准确,上述处理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具体操作时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鼓励低组的学生尽量回答高组的问题,做高组的练习。一段时间后,根据检测的情况对分组作适当调整。

2、个别辅导,坚持补差

辅导应该成为教师的一项经常性工作,这对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非常必要,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课内辅导主要是帮助少数学生(不一定是差生)完成各项课堂活动任务以及解疑答难;课外辅导主要是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适时进行,把课内辅导和课外辅导结合起来,避免学生出现知识漏洞。对于特别差(一般是知识断层比较多)的学生要有计划地利用课外时间补课,每周2~3次,每次一个小时左右,要求不要高,会做课本上的习题就行了。

当然,补差的关键是补学习态度。不转变学习态度,任何补课都没有意义,而转变学习态度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能够理解、关心、尊重和忍让他们,与他们交朋友;其次要以鼓励为主,要看到学生的长处、进步、闪光点,多表扬,多激励,多采取倾斜政策;第三、要找准帮助后进生的“切入点”,不求一劳永逸,不要怕反复,如果反复了要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切岂简单粗暴,伤害学生的自尊。

三、把各环节落到实处

1、精选作业,狠抓落实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并非作业做的越多越好,作业不在多,而在精,这就必须精选习题。习题的选编要知识面广,题型全面,重点突出,具有典型性和一定的梯度。课堂练习,课外作业,阶段练习和单元练习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能力,这样才能做到“精”。精选了习题还要落到实处。作业要求独立完成,不能拖欠。所谓独立完成并不是不能讨论,而是不能照抄照搬,如果拖欠了,要及时补上,不能形成练习的空当。作业中的错误要及时纠正。一般来讲,普遍错误在课堂上集中纠正,个别的简单错误只需批改,带根本性的错误要当面纠正,必要时,要补充练习。

2、题组训练,强化技能

对于一些关键性的重要技能,可以进行题组训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是非常有效的。例如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整式的乘除和分式的化简,解一元一次方程,列方程解应用题,全等的证明,相似的证明,切线的证明等等,都必须安排专门的时间以题组的形式强化训练。一节课安排3~4组,每组2~3题,题目由简单到复杂。题组训练的形式是每一组由2~3名学生到黑板上演练,其余学生独立练习,根据情况可作必要的提示,然后对照演练讲解订正,订正要指出错误的原因,讲解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解法,对难度大的题目,也可先讲后做。在我们做了一番归纳总结的功夫后,发现有些题目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将它们“一线串珠”,作题组训练,可使学生豁然开朗。

初三补习方法篇9

认识到过渡复习的必要性后,就要扎实抓好过渡复习,消除知识过渡中的“台阶”和“障碍”。要保证顺利过渡,需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认真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

这是做好顺利过渡的准备阶段。“知己”是明确复习过程中自己要做的工作,也就是“备教材”。由于中学一般“高中循环制”,教师从高一教到高三,不教初三。初三新教材(九年义务教本)从1995年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有些教师不研究教材的变化,仍然使用初三旧教材来进行复习,甚至用被删去的知识点来考查学生,用旧书上的习题来测验学生,人为给学生增加“不适应感”。教师必须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知彼”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才能为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的处理做到应付自如。可采取抄录入学成绩、课堂提问、与不同层次的新生座谈、问卷调查、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化学素质、成绩档案。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经过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后,才能确立复习的起点和重点。

二、抓住重点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复习。

该阶段的复习不是简单地过一遍,而应突出重点。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较好的知识一带而过,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例如问卷调查后发现很多新生对电解质的概念和电解质导电的实质等内容掌握不牢;对一些概念如加热、高温、点燃、燃烧混淆不清;对有些知识点如溶解度的计算模糊不清。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还要使学生认清初中知识既是高中化学的基石,有些知识点在会考、高考中也占有一定地位。如在化学分册中初中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计算要求中就有15个知识点,《高考考试说明》也有多处明确要求,近几年在高考中频繁出现关于溶液溶解度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考题。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启发式为中心培养能力的需要。在复习中既可以采用列表、知识结构图、归纳对比等复结方式,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层层诱导、实验启发等先进教改手段。不要一味满堂灌,要留一定空白,讲练结合,设置疑问,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以适应高中教学。

三、及时查漏补缺,适当拓宽延伸。

针对初中知识重点突出地复习,还要对忽视和薄弱问题及时弥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普遍反映有以下三个方面急需弥补:

①初、高中教材脱节的内容。现行的初三新教材和高中教材之间存在一些脱节。如初三新教材删去了电解质、非电解质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等概念和理论,也没有以选学内容的形式出现,但这些内容属于初、高中相互衔接的知识,高中讲到就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复习中注意弥补。

初三补习方法篇10

初中毕业班复习时的教学任务就是教师通过复习阶段使学生更系统地掌握语文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由于最后学生将会面临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所以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尤其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由于语文能力没法在试卷中完全体现出来,所以,教师往往就会在复习阶段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但是语文能力偏偏又是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最重要的。因此,在初三语文复习阶段,教师要从语文最基础的知识开始引导学生去感悟语文、体会语文,形成自己运用语文的技巧和方法,从整体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初中最终复习阶段是学生提高自身综合语文素养的关键时期,一旦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顺利提升,学生就能以最快的速度适应高中学习,缩短了他们在高中语文学习的徘徊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好复习的原则,采取积极有效的复习策略,增强语文复习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提高语文复习的效率。

一、复习原则

无论是做事还是教学都要讲究原则性,这样才能够拥有科学的依据和指导,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语文教师在初三复习阶段应该坚持的原则。

1.复习要结合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很多教育专家们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的最科学的教学标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全面的知识复习。复习过程中,教师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复习,不能漏掉最重要的语文知识,并要以语文中最突出的语言文字为复习主线,来巩固和拓宽学生已经学到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复习目的。

2.在复习阶段坚持查漏补缺的原则。教师首先要清楚地知道我们所处的教学环节是复习阶段,因此在教学引导和教学设计上就要有别于新课的传授环节。复习阶段,教师不能像新课传授那样引导学生去全面探究和学习知识,因为在复习阶段学生已经牢固掌握了很多语文知识,如果再次全面开展学习过程就会给学生带来无聊、乏味的感觉,让学生对语文复习产生厌恶的心情,导致最后复习效果很差。因此,在语文复习阶段,我们一定要坚持查漏补缺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与方法来发现学生遗漏的知识,查出学生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教师应有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研究或是以讲述的方式把漏掉的知识及时加以补充。学生在弄懂自己的疑难问题之后,会更加牢固地掌握语文知识,而且记忆也很深刻。也就是说,教师一定要从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实际情况入手,设计和实施比较有效的复习策略。

3.复习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新知识的传授过程还是旧知识的复习过程都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来顺利完成语文学习。因此,在初三语文复习阶段,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开展复习的积极性和主动,让学生能够自觉参与到复习环节,找到自己遗漏的知识,并且自己主动寻求解答。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良好学习品德。在学生自主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各种能力,努力把语文知识补充完成,让知识变得更加系统化和全面化。教师还要把复习的主体时间和主体活动都放在学生身上,不能自己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忽视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主动权。

4.讲解和练习同步进行。只讲解印象不深刻,理解也不透彻;只练习容易缺乏科学的知识依据,让学生机械性地做题。为此,教师在语文复习过程中一定要让讲解和练习同步进行,二者相互帮助,相互依存。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练习,发现自身的不足和知识的遗漏点,然后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补充,最后再巩固练习的方法;或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容易被学生遗忘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并在学生练习中进行检查。这里的讲不要只局限于教师自己,有些语文知识也可以让学生讲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复习策略

有了复习原则,接下来就是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策略,开展复习教学的环节了。在初中语文复习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复习策略进行有效的复习。

1.学生质疑,教师帮助解决疑惑。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善要比他人发现再去改正的效果更加理想。因此,在语文复习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制定出复习的范围和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然后组织学生看书复习这些内容,使学生经过生生或师生之间的讨论后发现自己知识的遗漏处,从而开展积极有效的补充和复习。在这个复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去理解质疑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养成良好的自我质疑习惯,这样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教师也要传授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和科学性的原则,不要去胡乱质疑,以便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找对自己真正的问题所在。并且,教师要积极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和指点,让学生顺利排除疑点、解决问题。

2.教师分类整理法。语文包括语言基础、阅读和写作等多种类别。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相应的类别把其中的重点、难点讲述清楚,组织学生开展训练,检测学生的掌握现状。然后,教师应与学生共同解决训练中遇到的问题,达到巩固训练的复习目的。这样的复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掌握语文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能够较高效率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3.命题互测法。在这个复习方法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限定试题的数量、范围或是试题的要求和分值分布情况,并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自我复习时间。然后,教师应让学生按照要求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测试题,并让学生交换测试题进行答题。最后,教师将试题收回,全面分析学生掌握这部分语文知识的具体情况,以便进一步开展复习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