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建设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5:06

水利建设管理篇1

振动工艺施工防渗墙的新方法王林;熊丽娜;曾鹏九;

锦屏水电枢纽辅引3号施工支洞突涌水治理技术总结刘腊腊;张洪威;

盖下坝水电站砂岩中隧洞开挖的围岩稳定性分析及应用张明高;

炎热气候下混凝土温控措施何穗燕;

自密实混凝土在水库泄洪洞原洞衬砌中的应用马辉文;李瑞;

振动沉管灌注桩在砂土地基中的应用孙庆平;

沙龙水库坝壳料碾压试验中相关问题的探讨刘军;

雷诺护垫在北屯灌区三干渠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工程中的应用田中刚;

德州市险工治理丁坝技术研究郭霞;张长忠;曲军超;

健全机制依法管理——建立内河采砂长效管理机制问题的思考何晓志;

对海宁市生态河道建设的思考范小东;

水库钢闸门的检测及修复吴伟;

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性分析水利建设与管理姬刚;

谈南水北调中线渠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石红伟;

浅谈概预算编制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性戈慧琴;

浅议反循环冲击钻工法建混凝土防渗墙在横峰县姚源水库除险加固中的应用胡永东;

丙乳砂浆在窑里水库混凝土缺陷加固处理中的应用邓发如;

我国病险水闸成因及除险加固工程措施分析朴哲浩;宋力;

汾河河道生态治理思路与措施蔡金丽;

恒压供水数字化变频调速及远程监控系统刘登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王海燕;任京梅;

新年贺词:抓住新机遇开启新征程奋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陈雷;

全面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奋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在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陈雷;

在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矫勇;

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特点、方法和基本内容安中仁;张文洁;张三力;

强化工程质量检测管理提高检测成果质量水平金帮琳;刘文;曹永梅;

病险水库常见的地质病害及应对措施张小会;范连志;

振动水冲法在粘土心墙砂壳坝加固工程中的应用任海民;

新技术在冯家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的应用赵宏章;

浅谈廖家沟特大桥施工安全度汛措施蒋俊;

勿甫引水枢纽安全评价钟小青;

晴隆县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及建议刘杰;

多头小直径的深层搅拌桩防渗墙在水库除险加固中的应用王志伟;

浅谈膨润土水泥浆在微细裂隙地层帷幕灌浆工程中的应用陈华俊;

振冲碎石桩在穿堤河涵洞地基处理中的应用孙庆平;

大桑园水电站引水隧洞光面爆破技术张戈平;康英军;

高压喷射灌浆防渗墙施工技术冯娟霞;陈保泉;

高喷截渗墙在泵站工程基坑开挖中的应用卢正雷;孙德震;刘恩胜;

pCCp管道段基础处理设计王留超;张宇;毛文莉;

水工建筑物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高文平;Http://

浅谈人工辅助排沙在克孜尔水库中的运用张宏科;

不同石粉含量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宋德明;宋业政;张存暖;

混凝土外加剂在衬砌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田中刚;

项目法人投资管理实践唐枝山;冯慧;

新疆沙雅县地下水资源功能区的划分李涛;马长慧;李辉;

塑料排水板固结法在加固海堤基础工程中的应用江伟安;

浅谈桥梁水下承台施工如何利用好钢板桩围堰刘祝芳;凌风干;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的分析与研究马爱冬;

滑模在万胜坝水利枢纽工程面板堆石坝中的应用林金华;

水利建设与管理pCCp管施工技术缪晓涓;陈保泉;

混凝土双曲拱坝工程施工控制网复测技术设计及施测方法王玉芳;王富平;

龙滩工程碾压混凝土大坝冷却水管埋设工艺及效果分析方波浪;苗卉;

水利建设管理篇2

关键词:水利建设;全过程造价管理;经济效益

水利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项目,在水利建设的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难度大,参与人数众多,资金消耗大,若未能够有效运用全过程造价管理,极有可能造成水利建设项目的资金链断裂,或各个部门资金、技术的分配不均。在水利建设项目中,运用科学化的全过程造价管理与控制,能够有效地提升水利建设项目的整体质量,能够有效地提升水利工程项目的资金利用率,同时还能够更好地获取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水利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主要是指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建设项目承发包阶段和建设实施阶段等全过程中,将其发生的造价成本控制在规定的限额内,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

一、水利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问题所在

水利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造价管理能够全面地提升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能够更好地提升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同时还能够提升水利建设项目的资金利用率,更好地推动水利建设项目的有序开展。但在当前水利建设项目中,全过程造价管理具有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若得不到解决,将直接影响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实施成果。一方面,在水利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中,缺乏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特别是在基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工程造价管理中,技术专家仍占相对大的比例,同时在专家的确定过程中缺乏政策审核。另一方面,水利建设项目的造价管理人员需要极高的专业素养,既需要对水利建设项目的熟稔,同时也需要熟悉和掌握科学的造价管理方法,能够在实际的造价管理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的解决问题。但当前的造价管理人员整体水平偏低,同时也无法权衡不同阶段的不同的造价管理目标。

二、水利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实施

水利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的造价管理具有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全过程造价管理涵盖了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结算阶段等等。不同阶段的造价管理目标是存在差异的,这就需要造价管理人员给予相应的对策,不断提升水利建设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水平。(一)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在水利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造价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投资决策是水利建设项目的开始,也是工程造价管理的开端。一个合理的投资决策,不仅能够提升水利建设项目的整体质量,确保水利建设项目发挥应有的成效,通过还能够引导水利建设项目有序运行,确保水利建设项目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水利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为了帮助决策人员获得最准确的信息,为引导决策人员科学筹划水利建设项目,需要做好详细全面的调查。调查的目的在于获得水利建设项目周围环境、人文、地质等诸多信息,同时还可以估算水利建设项目投成后,所应获得的经济效益。在充分待查和论证的基础上,形成水利建设项目的可行性报告,供投资决策人员参考和使用。(二)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水利建设项目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在设计环节中,既需要前期详实完善的调查和论证,同时也需要后期的反复修改和设计,这些都需要经费的支持。因此,在水利建设项目的设计阶段,应该做好造价管理。一方面,应该采用招投标的制度,运用科学的竞价的方式来引导投标人竞相报价。在满足设计质量、设计口碑、设计水准的基础上,筛选报价相对较低的投标人,以减少设计费用的支出。另一方面,由于水利建设项目的工程量庞大,施工环节众多,这也加剧了设计的难度。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可以运用限额设计的方式。建设单位按照固定的设计支出,来进行招投标,筛选设计质量优良、设计水平高超的设计单位。更重要地是,在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能够更加科学地指导实践。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能够优化设计者的造价控制意识,使得他们在设计过程中,本着最优设计、经济设计的方针来制作设计方案,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三)招投标阶段及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在水利建设项目的造价管理中,还应该着重处理好招投标阶段的造价管理和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招投标阶段的造价管理旨在科学编制招标文件,盘算清楚水利工程项目的工程量,签订完善的施工合同。同时,还应该重点考察施工单位的相关资质,查看施工单位的施工技术水准是否符合水利建设项目的要求,是否能够及时地予以交工。同时,还应该确定完善的合同计价方式。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是非常关键的,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包括科学的现场管理以及工程结算的控制与管理。水利建设项目是非常复杂的,如果未能够依靠完善的现场管理,将可能会出现施工成本的增加,施工技术的不合理配置,施工材料的浪费等等。因此,作为建设单位应该督促监理人员,完善现场监理工作,除重点检查施工质量外,还应该着重分析和检查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成本增加的情况。同时,在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中,还应该处理好工程结算的控制。以合同为本,确定支付方式,在支付方式确定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验收流程和程序,尤其是做好设计变更的抽检和检查,避免承包商肆意增加工程量。(四)竣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在水利建设项目中,竣工阶段的造价管理也是非常关键的。竣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的落脚点应该在竣工决算中投资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关系,以及竣工结算中相关数据信息的价值。一方面,在竣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中,应该重点做好投资决算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关系,科学评价投资决策的合理合适性,构建完善的信息数据档案,以备后期的查看。另一方面,对于竣工决算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和相关的信息,同样需要做好搜集与分析工作,这对于后期的工程造价管理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三、总结

水利建设项目是非常复杂的,在水利建设项目中应该运用科学的全过程造价管理,从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再到施工阶段、工程验收阶段等等都要贯彻落实科学的造价管控,不断提升水利建设项目的成本控制水平,确保水利建设项目能够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作者:卢玉明单位:黑龙江中垦德明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水利建设管理篇3

一、“十五”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简要回顾

“十五”是我国水利事业全面、快速发展的五年,对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来说,也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成效显著的五年。回顾“十五”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工作机遇好;二是工作成绩大;三是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工作机遇好

“十五”期间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遇到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大大提高了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地位。*年国务院下发的水利产业政策,把水利定位在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围绕这个定位,水利建设与管理主要在两个领域开展工作,一是建管,二是水管,并对河道、水资源管理提高了要求。*大水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把水利基础设施纳入公共财政框架,一方面国家对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大幅增加,水利建设管理有了一系列的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进而把水资源定位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进一步提高并加强了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基础设施,我们要建设好、管理好、运行好、维护好;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涉及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我们要保护好、利用好、管理好。江河湖泊作为水资源的载体,管好水资源,首先要管住和管好江河湖泊,并且要管好、用好调节江河湖泊的水利设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将愈加突出。

第二,部党组治水新思路为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年以来,部党组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水利工作的实际出发,在系统总结多年治水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新思路,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在今年的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汪恕诚部长进一步把治水新思路概括为“六个坚持”,即坚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挥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依法治水,坚持科学治水。“六个坚持”要求水利建设与管理要从水利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研究工作,要从“六个坚持”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为不断改进和加强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指明了工作方向。

第三,大规模的水利投入为水利建设与管理提供了更广泛的工作空间。*年大水后,国家大幅度增加了对水利的投入,逐步把水利纳入国家公共财政框架,“十五”期间,国家对水利的投入达*亿元,水利工程建设呈现规模大、数量多的特点,可以说,水利发展进入了历史的最好时期。单单从水利工程建设讲,我们不仅有小浪底、尼尔基、百色这样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也有长江干堤、黄河堤防、治淮等大江大河整治工程;不仅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灌区节水改造这样涉及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利工程,也有涉及千家万户的农村饮水安全的小型工程。这个时期的工程建设不仅涉及到工期、质量和概算控制,还更加重视移民、生态和环境的要求。所以说,大规模的水利投入、更大范围的水利建设以及移民、生态和环境的新要求,赋予了水利建设与管理更广泛的工作空间。

第四,不断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为水利建设与管理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里有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市场规模。“十五”期间,国家对水利的投入是*亿元,每年的货币投入约*亿元,加上水电每年约*亿元的投入,每年的总投资规模接近*亿元,可以说水利水电建筑市场已初具规模。第二是价格。过去,我们是靠人力、靠以工代赈搞工程。“十五”期间,水利建设的概预算水平基本能够满足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水利建设的价格基本实现了按市场定价,促使了相关企业愿意进入水利建筑市场。第三是市场主体。水利水电建设领域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等市场主体不断培育并大规模发展起来。正是这三方面的因素,为水利建设项目全面推行“三项”制度,利用市场调节手段,降低建设成本,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五,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为水利建设与管理的依法行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新《水法》、《防洪法》、《招标投标法》、《质量与安全管理条例》、《长江河道采沙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全面实施,水利建设与管理法律法规制度更加健全,为依法行政提供了有力保证。新《水法》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水资源的管理体制,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优化配置、有效保护、综合治理等各个环节作了规定和要求;《防洪法》进一步明确了河道管理和水利设施管理的要求;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对水利建设与管理的工作职责、工作制度等作了相应规定。这为我们进一步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强化行政监管奠定了法律基础。

以上这五个方面的有利条件,是我们面临的非常好的外部条件,无疑对我们改进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促进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依法行政和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工作成绩大

正是有这样好的外部工作环境,加上全体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过去的五年,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取得很大成绩,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效地组织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二是大力推进了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三是加强了涉河事务的社会管理。

第一、有效组织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一是有效组织了以长江干堤、黄河下游治理、治淮为代表的大江大河堤防工程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建成了小浪底、尼尔基、百色、紫坪铺等一大批控制性枢纽工程;实施了万家寨引黄、大伙房输水等水资源配置工程,使我国防洪能力、水资源调控能力全面提高。二是累计投入资金*亿元,对*座各类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在应对近年来的水旱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综合效益显著。三是加大了农村水利建设投入,解决了*多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对*多个大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强了农村水电建设,新增农村水电装机*万千瓦。从总体上看,“十五”期间水利建设工期控制好,重点水利工程基本都是提前或按期完成建设任务,有效发挥了投资效率和效益;工程建设质量控制比较严格,尤其是国家重点工程没有出现重大质量事故;安全管理比较到位,有效防范了重大安全事故;工程建设资金管理也比较规范,反复的审计、稽查表明,“十五”期间水利建设资金总体上管理是好的。

第二、大力推进两项改革,为建设与管理工作提供体制保证。一是深化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十五”期间,水利建设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符合我国水利建设管理实际的工程建设管理体系、工程质量控制体系、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和工程检查稽察体系,并根据变化着的形势要求,不断深化改革,强化制度建设,有效保证了大规模水利建设的顺利实施,工程建设质量全面提高,工程施工安全状况明显好转,水利建筑市场秩序逐步规范。二是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为解决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人员臃肿、效益衰减等突出问题,*年*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水管体制改革取得一定的进展。目前,改革政策层面上的工作和相关基础工作已基本完成,部属和大多数省属水利工程的改革基本完成,“两定”和“两费”落实等改革难点工作取得进展,改革过程中基本保持了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稳妥、有序开展,保持了队伍稳定和社会安定。

第三、加强了涉河事务的社会管理,为维系河流可持续利用做出了贡献。“十五”期间,以长江采砂管理为突破,涉河事务的社会管理得到明显加强。一是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取得突破性进展。针对长江中下游河道采砂管理的混乱局面,*年*月,《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按照《条例》规定,落实了长江河道采砂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确立了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长江河道采砂管理主体地位,落实了专门管理机构、专职管理人员、专用执法装备、专项管理经费,使一度薄弱的采砂管理得到加强,一度猖獗的非法采砂得到遏制,一度混乱的采砂秩序得到扭转。二是全国河道采砂管理得到加强。在抓好长江河道采砂管理的同时,积极推进全国河道采砂管理工作。一些地方针对本地的无证开采、乱采滥挖和近堤开采行为进行了专项整顿,取得了良好效果。《河道采砂管理条例》进入立法程序。三是加强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加大执法力度,查处了一批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有的地方还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有效规范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管理秩序。启动了水域、岸线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推进了水域、岸线综合利用管理。

(三)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施工企业不规范的问题,工程建设质量缺陷的问题,资金管理问题,以及配套资金不到位的问题。这里,我重点讲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第一,涉河管理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与涉河资源的开发利用从传统的由政府单一投资开发,已逐步过渡到包括民间投资在内的多元化投资开发。由于社会管理职能薄弱,目前与河流相关的资源开发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集中体现在一是对中小河流的水能资源开发缺乏有效监管,出现了严重的圈河运动,比如岷江等河流的过渡开发,很多河道已不堪重负;因为一些中小水电的无序开发建设,导致质量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危及公共安全,比如湖南、四川、云南等地的小水电开发都发生过重大安全事故。二是河道采砂混乱,偷采盗采、乱采滥挖严重,危及河道行洪安全和水上交通安全。三是涉河建筑违规违章建设,侵占河道行洪空间,水域、滩涂、岸线开发无序。究其原因,一是认识问题,当前仍然存在着重工程建设,轻视管理,更轻视河道社会管理的现象;二是法规制度尚不健全,执法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比如《河道管理条例》是*年颁布实施的,距今已有*年,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河道管理的需要;三是执法缺位和执法不严,这里既有缺乏规划依据或执法依据问题,也有执法不严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涉河事务的管理力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保证公共安全和维护市场秩序,下决心扭转涉河事务管理的被动局面。

第二、水管体制改革问题。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促进水利长远发展做出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年来,这项改革总体进展顺利,但问题和困难也不少。集中起来,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基础性工作还不到位,有些地区“两定”测算等工作还没有完成,缺乏改革的基础条件;二是“两费”落实难,尤其是财政性经费落实难,管养难以分离,致使改革深入不下去;三是各地工作推进情况不一,除各地区客观条件差异外,也包含思想认识上的差异,重视不足与开展工作力度不够,仍是原因之一。水管体制改革是一个逆向改革,其他领域改革都是减员增效,而水管体制改革是增员增效,阻力自然较大,但改革推进工作必须要做,否则水管单位就没有出路。农林水工会的调研报告说明我们的一些地方改革还存在某些不实之处。水管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把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纳入公共财政范畴,这是解决水利工程管理痼疾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的根本措施,各地务必高度重视,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加大推进力度,务求实效。

二、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做好“十一五”期间的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时期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及对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概括起来,表现在一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水利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水利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三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能力对水利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一)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水利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针,也是包括建设与管理工作在内的整个水利工作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水利的发展,对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以及对河流的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对水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完整地论述了科学发展观,它的核心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体要求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重点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根据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汪恕诚部长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水利面临着两大历史使命:一是通过水利发展,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问题;二是通过转变水利发展模式,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与完成两大历史使命的要求相比,水利发展无论是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问题方面,还是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都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克服前一个方面的不足,要求我们要继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水利的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克服后一个方面的不足,就是要求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全面加强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管理好、保护好、利用好我们宝贵的水资源。因此,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和过去的水利发展五年计划有着明显的不同,在编制过程中,既强调了水利发展,又强调了转变水利发展模式;既强调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又强调了深化改革和加强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不断规范全社会的涉水行为。所以,在规划中采用了促进发展和强化改革与管理的两套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体系,与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一脉相承,使水利真正能够担负起两大历史使命。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就是要从这样的大局出发,确定工作任务和重点。

其次,对水利建设与管理提出新要求。水利建设与管理是水利工作的重要环节和领域,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和社会的公共安全,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下三点。

一是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水利建设与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工程建设、水利设施的运行和河流资源的开发利用。无论是工程建设管理,还是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或是河流的社会管理,都要把坚持以人为本放在首要位置。工程建设的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既关系到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也关系到工程涉及范围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洪工程、供水工程和发电工程的运行,更是直接涉及到受保护地区或服务地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河流的社会管理就是要规范涉水活动当事人的行为,决不能让一部分人的不规范行为损害公共社会和他人的利益。所以说在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尽最大努力保护生产者的人身安全,保护工程服务范围内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保证江河资源开发利用不会损害流域内的社会公共利益,这根弦我们一定要有。

二是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要坚持公平公正的社会管理原则。社会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做好水利建设与管理中的社会管理工作,重要的是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如水利建设与管理涉及大量行政许可、行政审批,包括水利建设资质、资格等市场准入管理、涉河建筑项目审批管理等,都要按照改革行政审批方式的要求,公开审批条件和审批程序,公平公正地审批,不搞暗箱操作。同时还要简化审批程序,体现便民原则。再如招标投标管理、行政执法、检查稽察等工作也都要体现这些原则,没有公开、公平、公正,市场就不可能规范运行。在工程建设项目决策中,尤其是纳入公共财政范畴的项目,能否选择最优秀的业主、最优秀的承包商、最优秀的设计单位,关键是政府要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实现公开、公平、公正。

三是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要突出公共安全。水利工程社会公益性强,在防洪、供水、灌溉、发电、涉河事务管理、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都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安全。比如长江采砂,既关系到防洪安全和航运安全,又关系到长江河势的稳定,哪一个出现问题都会造成严重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再比如说水库的调度运用既存在防洪安全的问题,也存在供水安全的问题,还包括维系河流健康生命的水生态安全问题。调度管理得好,会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运行管理一旦出现问题,造成的危害也远非其他事故可比。所以说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直接涉及到公共服务问题,一定要突出公共安全,把保证公共安全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

第三,对河流的管理提出新要求。河流是大自然赐予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历史上,许多灿烂的古代文明都是依河而兴。然而,河流是有生命的,对于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随着人口增加、人类活动加剧等因素的巨大影响,河流承载的压力日益增大,河流生态环境呈现出整体恶化的趋势。目前,几乎是世界范围内的河流都曾面临过种种危机。比如,黄河下游曾经长时间断流,黑河下游居延海的严重沙漠化,塔里木河流域的台特马湖干涸等,都是人类的活动忽视了河流的承载能力,导致河流自身的生命系统出现了危机,甚至衰亡。因此,作为河流的管理者,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牢固树立环境友好和资源合理利用意识,全面加强河道、水域和岸线等资源的社会管理,追求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破坏,实现最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维持河湖健康生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要通过科学规划、严格审批、有效监管,把河流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使河流能够安全渲泄洪水,维持生态水流,保持水质洁净,保证饮水安全,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保持河流充满生机活力。

(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水利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这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对政府投入项目的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政府财政性投入的项目,往往都是以社会公益性为主的项目。项目管理的目的不是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主,而是以充分发挥项目的公益为主。所以这里特别要讲一下对项目法人的要求。一是要有公共利益的强烈责任意识。“十五”期间国家批复的大型水利项目有*多个,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约*个,还有一大批的灌区改造项目。这些项目都是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涉及到防洪、供水、粮食和生态安全。所以,项目法人必须树立公共意识和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强烈责任意识,这是对这类项目法人的最起码要求。二是专业化的要求。正是因为项目是财政投资,花的是纳税人的钱,要保证公共利益,就必须实行专业化管理。不仅是大型枢纽工程,那怕就是一个小型水库,一段堤防建设,如果不懂专业,就很难对潜在的风险有一个准确的判断;不懂专业就很难做到科学管理,更谈不上保证工程质量和效益。最近有一些小型工程出现较大的质量事故,都与项目法人不懂专业有关。三是要树立公益性效益优先意识。水利工程社会公益性的鲜明特征,就是要把保证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作为首要任务。项目法人不能只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忽视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水库的防洪、小浪底的调水调沙、百色和尼尔基向下游供水等等,都是为保证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而牺牲业主局部利益的典范。四是要树立效率和效益意识。水利基础设施的公益性决定了其建设投入是以公共财政为主,因此项目法人必须要树立效率和效益意识,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管好用好资金,合理控制投资,加快建设进度,保证财政投资的效率和效益。

第二,建筑市场的不断完善对落实建设管理三项制度提出更高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已成为必然。市场配置资源的核心是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水利建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一是公平竞争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开放水利建筑市场,打破地区封锁、行业垄断与保护,建立并逐步完善公平竞争的平台,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二是业主、监理、承包商的市场独立地位逐渐确定,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招标投标机构等市场主体政企、事企脱钩改革,使其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市场主体,从根本上解决建设“同体”问题。三是维护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招标投标,通过竞争择优选择能力强、水平高、信誉好的参建单位承担工程建设任务,合理控制投资,加快工程建设进度,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与效益。同时要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和监管制度,防止恶性压价和暗箱操作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四是市场经济诚实信用的原则,要求我们必须完善信用体系,将企业信用信息与市场监管制度结合起来,实施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使信用在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五是政府市场监管的职能要求我们必须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监督管理。在市场准入、市场运行规则、市场运行监管、市场主体培育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加强,做到制度更加完善、管理更加规范、竞争更加公平。

第三,水管单位在市场经济中地位的确定要求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水管单位担负着两个方面的重要职能,一是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二是力争做到降低成本、高效运行。为此,*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水利工程管理体改革实施意见》,把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分为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三类,划定了不同类型水管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公益性水管单位要纳入公共财政框架,保证水利设施公益的正常发挥;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实行财政补助,可以进入市场竞争,但首先要保证水利设施的公益性效益;经营性水管单位成为市场中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按市场规律运营。因此,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水管单位加快改革步伐。对公益性为主的水利工程,必须由公共财政负担运行管理经费,实行规范化、专业化管理,同时,要合理“两定”,落实“两费”,降低运行成本,实现安全运行和良性运行,充分发挥综合效益。

(三)转变政府职能对水利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定位进一步明确,即“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现行水利建设管理体制中的政府职能进行认真梳理,在政府宏观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是调整管理内容,加强分类监管。对政府投资的项目,按照国家有关建设程序规定,重点对项目开工报告审批、建设管理体制、工程验收等进行监管;对非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依据法规和强制性标准,重点对工程质量、施工安全、水资源保护、环境影响等涉及公共利益、市场秩序的建设活动进行监管。要特别加强对非政府投资的水利水电项目的监管,切实解决当前非政府投资水利水电项目管理失控、开发无序的状况。二是强化质量与安全监管。建立健全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法规制度,完善保证体系,加强政府监督。加强应急管理,建立重大质量与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质量与安全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三是强化市场监管。加强对涉及市场准入、市场秩序等活动的市场监管,加强稽察、检查工作,依法处罚各类违法违规活动,维护市场秩序。四是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作用。培育和规范工程质量检测、招标等中介服务机构,充分发挥中介服务功能。加强行业协会建设,使协会成为独立、公正、自主运作的行业自律组织,完善行业自律机制,规范会员行为,维护会员利益,为行政部门、工程参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协调、沟通、评价、监督等服务。

三、认真做好"十一五"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

(一)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统领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全局

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是我们党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战略决策,这一理论体系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指导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中自觉树立四种意识。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充分认识到优质的工程建设和良好的运行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人民提供可靠的防洪保障和供水保障。二是要树立公共安全的意识。水利工程公益突出,与社会公共安全密切相关。要把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首要目标,重点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程建设质量和工程运行安全问题。三是要树立公平公正的意识。公平公正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基本要求。在市场监管、招标投标、稽察检查、行政执法等方面,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保证水利建筑市场规范有序。四是要树立环境友好的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高度重视水利建设与运行中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做到水利建设与生态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认真做好在建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

目前,水利建设的规模依然很大,在建工程的总体规模在*亿元以上,建设管理的任务十分繁重,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在建工程的管理力度。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建设管理的三项制度。二是强化政府监督,加强质量和安全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生产安全,努力做到不出重大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三是加强验收管理,保证工程竣工后能够及时验收;实施竣工验收,要增加验收的技术工作深度,做好鉴定和技术预验收,确保验收质量。四是加大稽察和检查力度,规范市场主体的各类建设行为。通过严格规范的管理,保证在建工程的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工程和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这三项工程都是涉及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是中央领导最关心的水利工程,今后五年的投资也是巨大的。因此,各地要务必从建管体制、工程质量、运行管理和资金管理方面加大管理力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资金安全。

(三)进一步深化建管体制和水管体制改革

要进一步深化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水利建设管理法规和标准体系。二是要依法行政,强化政府对质量和安全的监督管理,要通过项目法人、施工、监理和政府监督等各个环节,健全质量和安全保证体系,完善项目管理制度,规范工程建设行为。三是要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不断推动市场主体脱钩改制,解决建设“同体”问题,通过深化改革,全面加强水利建设行业管理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建立规范有序的水利建筑市场秩序,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投资效益。

要继续大力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坚持《实施意见》确定的改革目标不动摇,提高认识,加大工作力度,重点突破“两定”和“两费”两大难点,把公益性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支出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加快水管单位内部改革,推进水利工程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努力实现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和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四)全面提升政府对水利建筑市场的监管能力

一是要完善水利建筑市场的行政管理法规。建立科学合理的水利建设法规分类体系,清理、修订和完善规章制度,废止不适用的法规文件,修订与现行法律、条例相抵触、不符合管理实际的内容,补充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二是要完善水利建筑市场行政管理的执法体系。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完善质量与安全监督机构,强化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的行政监督;要完善涉河管理的水政执法体系,切实加强河道行政管理;要完善稽察机构,拓宽稽察领域,强化稽察手段,建立整改意见督办运行机制,提高稽察效力。三是要提高水利建筑市场行政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在建设与管理工作中要注重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和锻炼一支作风务实、能打硬仗的高素质水利建设与管理队伍。要通过培训、学习、交流和工作实践等,不断提高建设与管理执法人员掌握政策、依法行政的能力。

(五)进一步强化对涉河事务的社会管理职能

水利建设管理篇4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探析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水利工程是国家履行经济建设职能的重要体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关系到水利工程价值的发挥,关系到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水利工程大部分都建在人野稀少交通条件不变的荒郊野外,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环境条件较差,建筑材料运输线路较长,各种工程施工排水情况复杂,建筑成本高,相对建设工期较长。水利工程的质量尤为重要,一旦失事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轻则会造成无法正常取水或取不上水,严重影响农业生产,重则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的损失。目前水利工程建设基本都是实行招投标制,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是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实施的,而施工单位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注重的是工程施工成本和利润。所以,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现场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而前必须一定要管好不能出现一点差错。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通信和计算机等技术的介入,使得各行各业都把其列于行业必需的装备。工程建设管理随时代技术的发展,也逐步由传统型的经验管理转向为现代化管理。相比较传统的经验管理而言,在现代化管理的过程中,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在加强骨干性工程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加强非工程性措施的建设。加强对于现代化手段的运用,配置相应的硬、软件设施,建立通信传输、信息采集、计算机网络、和视频监控等系统;利用通信、计算机、图文视讯和遥测遥控、程控交换等现代技术;实现水情、施工建筑物的自动控制、工情信息的实时采集、水利工程视讯异地会商、作业现场的远程监视等。

1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及任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质量管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工程质量始终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会给整体工程带来严重的后果,直接影响到水利工程的使用效益,甚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由此可见,质量是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不能因为追求进度,而轻视质量,更不能因为追求效益而放弃质量管理。只有深刻认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水利建设项目的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施工质量控制的主要任务,是要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监督工作体系来确保工程质量达到合同规定的标准和事后控制。加强监管力度,明确工程质量追责制和终身负责制;各级主管部门应加大对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领导、监管和巡查力度,明确相关部门领导、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具体工作人员的责任,全面落实工程质量追责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按照水利规范和技术要求,出现质量问题,问责到人、严惩不待。

2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状况

纵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发展过程,我们发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前期是以人工管理模式为主的,主要是以长期的工作实践经验为基础,以传统的通信手段、机电设施为基本技术手段,主要是靠人工观测工作方式,对工程建设管理中所出现的各类图表绘制、数据,以人工的方式进行计算,合理的控制工程质量、进度、投资,同时也要求完成水情、工情调度指令。从总体上讲,完全的以人工为基础完成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的管理工作。不过从上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由于技术的更新换代,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初步应用通信、计算机技术,但从应用的情况来看也只是作为一般的辅助工具,并没有从实质进行推广。从具体的情况来说,并没有摆脱对于传统经验型管理模式的依赖,更多是用于通讯联络、文字编辑、图表绘制等工作,应用的最大程度也只是作些简单的编程计算。由于先进的技术手段未能得到全面普及和应用,因此不能使其系统效益得以充分体现,从整体上降低了先进技术的能力。

3水利工程建设现代化管理系统的基本解决方案

工程建设管理的相关管理规定和基本建设程序由国家规定,但从工程建设现代化管理的角度来讲,并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借鉴,也没有在行业内形成固定的模式,没有制定具体标准,从实际操作上说也不能进行量化。从这个实际出发,制定临时(建设期)与永久(运行期)相结合的现代化管理系统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根据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业务特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在目前也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要做的事情。

工程建设管理并不孤立存在的,从长期的工程实践得知,现代工程管理也不能完全脱离传统的经验。所以在建设现代工程管理模式的时候,应该结合以往积累的工作经验,把现代的先进科学技术应用到实际的工程管理当中,对于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要通过对比选择最合适的,最终构成一个性能稳定、实用性强、技术先进、系统开放、扩展灵便、质量可靠的管理操作控制现代化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能够综合处理各类业务,方便资源共享、信息交互,以强大的网络服务环境,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现代化管理的系统化。

现代化管理系统是通过对现代的通信、遥测遥控、计算机、图文视讯等技术的统一、协调运用,并配以专用的通信传输链路实现传输,依托高效的计算机网络,集中的进行数据处理,实现动态的远程监视监控网络,实现远程监视监控和水利工程的优化调度,把工程建设管理办公自动化作为一个重点来抓,从而提高整体的效率。

4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4.1依法规范项目法人职责

项目法人的建设行为对项目至关重要,针对项目法人的建设行为进行考核管理,建立相应的制度,以此来规范和约束其行为。防止恶意低价中标行为,推行合理低价中标,加强对评标专家和招标机构的管理,遏制违法分包和转包的现象。

4.2提高监理人员素质,积极推进监理改革

工程监理人员是以外部的监管来提高施工单位内部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积极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监理人员综合性工程咨询服务业务的素质,以此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单位的体制改革,真正提高监理人员和监理企业的活力。

4.3健全施工图纸的审查制度,提高设计水平

设计人员的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程的核心质量,因此提高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十分重要的。设计人员在设计图纸时要严格遵循勘察设计的有关条例及规范,为此,施工单位要将施工图纸的审查制度全面的建立健全起来,以防设计人员随便变更设计图纸。

水利工程建设的现代化管理需要一支专业、敬业、高效的质量监督队伍。质量监督部门的职责是代表政府对工程参建各方进行强制性监督。优质工程评审和工程建设评优的工作需要全部转由行业协会来履行。因此,只有加强质量监督队伍业务培训,提高其法律法规的业务素质,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质量监督要不断完善其监督体制,采取“上级监督下级”或“谁验收、谁监督”的原则履行其进度职责。

4.4整顿规范水利建筑市场,广泛融资

加强行业自律,建立信用体系;加大对项目法人等市场主体的监督力度,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同体”回避制度,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制衡机制,同时对工程分包进行规范管理;严格管理监理单位、设计单位以及施工单位的资质,强化市场的准入及清出制度;严格执行三项制度标准,健全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检验进场的产品、材料、设备的质量,严禁不合格产品混入施工现场。

5结束语

社会生产力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水利工程的建设想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就必须及时开展现代化管理,跟上社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水利工程建设做到与时俱进,水利工程工作者才能真正的适应岗位,做好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利,翟伟奇.浅谈水利工程建设现代化管理模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3).

水利建设管理篇5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措施

引言

水利工程对于我国农业防旱防涝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建设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民生以及环境保护方面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正在大规模地开展,其质量问题长期受到人们关注,国民对工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现代水利工程的施工环境十分复杂,其施工难度也越来越高,因此就需要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展水利建设,保证水利工程的质量和使用效果。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项目极为重点,因为要涉及到建设管理中许多方面的问题,如设置组织机构,合理安排施工人员,对探测仪器进行仔细检查,对技术手段进行合理改善等,要促进社会经济稳中有升的发展和实现民生福祉,我们首先要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的需求,严格把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

1水利工程的施工特点

1.1工程复杂

近年来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规模不断扩大,筹建数量不断增多,对于工程的施工问题也增加了许多新要求,也就使得水利工程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具体来说,建设水利工程一般具有沿山、沿海、沿江等特点,因此在规划和设计时常常会选择自然环境比较复杂的地区,也就意味着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地理因素与自然因素的影响。正因施工时需要考虑到复杂的环境,在水利工程施工时对于施工的技术要求会非常严格,否则容易带来质量上的隐患。

1.2季节性强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季节性非常强,一般需要先运用围堰导流法(如图1所示),排干基坑里的积水后,才可以开始进行主要的工程,因此水利工程建设一般在少雨、枯水季节进行。枯水期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黄金时期,一定要在枯水期来临之前做好准备工作,检查好施工的机械,合理地安排劳动力,制定好科学的施工方案,并且要枯水期期间加快工程的进度,同时还要确保工程的质量。总之,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不但对施工技术要求很高,更要把握好适当的施工季节,防止由于季节带来的巨大损失。

1.3特殊要求

水利工程所具有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其对于水资源的调配上:水量充足时,水利工程发挥蓄水作用,可用于调节洪涝;反之若地区出现旱情,便能够充分利用所储存的水资源来缓解旱情。另一方面水利工程还具有泄洪与挡水的功能。正因为水资源的调蓄功能,水利工程建设被要求具有防渗防漏、防滑抗倾等特殊的要求,这相对于其他工程是比较特殊的要求。因此说明了水利工程本身具有特殊性,若从其特殊性上来分析,施工时对于技术的要求将会更高。也就是说水利工程在建设中需要从多方面考虑,使其具有相对稳定性、抗压性与耐久性,还要具有一定的抗腐蚀性。正基于这些特殊性,才需要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提出特殊的要求。

2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缺少有效管理,相关理念落后

部分地区通常都会有较为严重的灌区支渠现象,其中以地下水采用不合理发生“冒、跑、漏、渗”等问题为主,由此体现水利工程管理表现出一种理念落后的情况,许多会照抄照搬别处的水利管理经验和理念,没有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管理、解决。同时农民存在着个体私营经济方面的意识较强,集体观念和意识较为弱,大部分的水利工程出现老化失修现象,损坏情况较为严重。

2.2缺失有效的管理方案和制度

水利工程大多存在着重建轻管的问题,水利工程管理的前期投入不足,尚未建成完整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案,另外群众对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修不重视,造成“一年建设三年坏”的情况,不能有效地发挥水利工程价值。与此同时水利工程的监管工作不到位,甚至有的只采用目测的方法,并未按照要求严格采用专业设备工具进行技术把关,在质量监督方面力度不足,并没有采用有效的监管措施,也没建立出完整的质量监管体系。因为水利工程缺乏专业监管人员以及各种不负责不到位行为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给水利工程的管理和建设造成了巨大的隐患。

2.3技术力量薄弱,管理不到位

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都需要高超的技术,需要专业管理人才来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但从目前情形来看,水利工程管理的人才配置不合理、业务水平不足、管理效率低下、技术力量薄弱、人才极度缺乏尚未形成完整的人才引入方法和人才培育体系,从而导致管理方法不到位,管理力度不足。

3探讨水利建设管理的措施

3.1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案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不仅内容极其复杂,而且特征十分显著,涉及的知识范围也较广,一般会有许多知识领域方面的问题,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会受到许多人为因素以及自然因素的影响,因此会有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出现。由于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地域差异明显突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在建设管理中出现难易程度不同的许多问题,与此同时建设管理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也约束了我们的行为,我们必须要遵纪守法。建设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对管理层次的方案有科学且合理的制定,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能够做好随时开展工程的各项准备工作,而且要合理把控工程造价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在确保施工进度最快的基础上,也保证了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对施工进度以及工程质量的监督任务也是必不可少的,每项工程完工之后要认真仔细验收。水利工程更是对新的改革,村民对饮用水的要求以及洪灾之后的排涝工作等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不容许我们在对工程的安全管理问题有丝毫的疏忽。只有重视安全管理问题,才能保障人民和社会的和谐,全面促进社会进步。

3.2进行精确测量

测量工作是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工作,测量精度与工程施工质量有着直接关系。施工时,测量工作应当由具有相应资格的专业测量技术人员负责进行,在测量工作中必须按照规范检查测量的精度,并且要做好复测工作,以保证测量精准无误。另外,为了使测量精度进一步提高,还需要及时地引用先进的的测量技术以及完善的测量设备,为工程的进一步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3.3科学合理利用水库资源

我国有不胜其数的中小型水库,这些中小型水库在为当地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闲置与浪费问题。不管水库是已经建设完成还是正在建设,并不可减除经济技术的滞后问题。因此要对水库建造模式充分改造以用来计算水库的特征值,进一步对水库情况的测报,岗位人员的确定以及水库抵抗险情的能力等进行准确判断,这样一来使损失达到最小化也增加了工作经验。

3.4水库安全问题的解决

要重视水库的加固规划任务,在确定的时间内对水库进行全面的整修和保养,与此同时积极筹集资金用于水库建设以及对新技术的学习推广,对险情比较严重的水库可以报废,以此从根源上解决了水库安全问题,这样也会使水利工程的效益化要求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3.5规范风险评价,建立起风险评价制度

目前,澳大利亚国家积极指导了其国家的水库安全风险。我国也应该像他们学习,对自己国家的水库风险进行评估从而建立一系列风险评价制度、规范风险评价的内容及其应对方法,而且还应该在各个与水库大坝项目有关的管理阶层位置选择专业合理的人员,专门对水库风险管理项目进行负责,进一步对加强风险水库管理。

3.6充分认识水库中存在的风险

在建设管理工作中,要善于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严重安全隐患问题进行总结及修改,进而指引接下来需要进行的工作。在对水库大坝进行下一步风险分析时,要确定水库大坝的主要风险因素。

3.7严格把控质量监督工作

建立水利工程施工的质量安全保障体制,严格监督施工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建立各个部分管理体系,在施工的各环节安排专职人员,对发生问题环节的监管人员进行追责,要保证优质水利工程的建设。这样一来,更要各部门的监管机构在施工现场加大监管力度,还要加强对勘察单位的监管,以及对现场人员是否具有资质进行严格把控,以建造出更完善的水利工程,这都将成为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4结语

水利工程中最主要的是施工安全问题,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可能发生的问题,完善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在各个岗位设置专职人员,使水利工程施工的进度达到最快而且要保障施工的安全和施工质量,严格遵守施工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出更出色的水利工程项目,给人民的生活带来福祉,使社会经济可以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世显.强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具体措施[J].科技展望,2014(14):142~143.

[2]邱宏.浅谈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措施[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2(06):161~165.

水利建设管理篇6

水利建设项目大多数是非盈利的公益性项目,一般投资主体是国家。然而,整个水利建设项目运行完全是由项目单位临时组建“指挥部”等非法人机构负责,没有一个相应的机构代表政府实行监督与管理,这使项目投资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在传统水利建设管理体制下,项目建设单位同时又是使用单位。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制约,建设单位容易偏向自己本部门的利益,擅自扩大建设规模,导致项目投资“无底洞化”。

一般来讲,解决管理体制问题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进行严密的制度设计,解决好权力和利益之间关系;二是实行政企分离,政府主要从事宏观决策和监管,企业从事具体的建设管理事务。目前,我国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正沿着这两条途径前进。

这种管理模式是以组建临时管理机构如某某工程指挥部等形式来进行工程建设的管理。其优点:在计划经济时代,这种管理模式曾发挥了很大作用;其缺点:没有明确投入、产权、分配的关系,当资金、质量、工期等出现问题时,不便于明确和追究主体责任。

20世纪90年代,建设管理体制开始了明晰产权改革,实行政企分离体制,许多建设单位改制成为独立法人,从而形成了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管理模式。项目法人责任制实质是通过第二条途径进行制度改革,它具体表现为“建管结合、贷还结合”。项目法人责任制确立了业主在整个投资过程的核心地位,它以业主负责制、招标承包制和建设监理制三项制度为标准制度。我国三项制度从80年代之后在我国的整个建筑市场就开始试点,不断推广,水利建设市场也在探索。特别是“98”大水之后工程投入的大幅度提高,使我们有能力由过去水利工程以岁修为主改变为以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为主,所以以“三项制度”为核心的水利建设管理体制在水利建设工程中得到了全面推行,为保证大规模水利建设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2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项目法人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项目法人责任制是“三项制度”的核心问题,但是部分项目法人组建不规范,甚至根本未组建项目法人,造成责任主体不明确。行政干预,违反建设程序,只抓工期,不顾质量,资金不能按时到位。

2.2招投标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

许多工程在招投标中,委托没有资质或低资质的单位招投标,从而使低资质或无资质设计、施工、监理队伍参与工程建设。招投标工作不够规范,违规操作,虚假招标或直接发包工程导致部分工程存在转包和违法分包。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同体”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质量监督机构、项目法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相互隶属同一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其中监理单位归属项目法人、设计单位或施工单位管理。

监理队伍不足,素质较低,部分人员无证上岗;监理工作不到位,比较突出的是作假账。不该签单的签单,应该核实的不去核实。部分工程项目设计前期工作不充分,设计人员设计水平低,不能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设计因素考虑不到位,设计质量不高,设计质量缺乏有效监督

2.3监督检查,加强质量检测

稽察的影响范围相对较小,威慑能力不够;稽察整改到位率低、监督力度不足。部分市地质量监督机构还没有完全独立建制,政府质量监督机构的定性还不明确,质量管理职能责任不明,质监人员不足,监督缺乏规范统一的工作程序,缺乏必要的控制手段,存在监督机制失灵的现象,质量检测工作有待加强2.4验收工作以及偷工减料问题

实施的建设项目多,但正规验收的少;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由于验收率低,已影响到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的整体进度,影响到新的项目的实施。

工程多次转分包,层层收管理费,工程实体资金流失,从而导致部分企业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偷工减料。为节约显成本,施工不按规范操作,最终导致隐成本大大增加。质量控制体系落后,有待健全,质量把关不严。

3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3.1依法规范项目法人职责

项目法人是项目建设主体,对工程项目负总责。进一步加强对项目法人基本条件的要求和管理,建立对项目法人建设行为的考核管理制度,规范和约束项目法人的建设行为。

建立健全科学严密的标底形成机制和评标决标的标准、方法和工作程序,推行合理低价中标,防止恶意低价中标行为,遏制转包和违法分包现象,加强对招标机构和评标专家的管理。

3.2提高监理人员素质,积极推进监理改革

工程监理主要任务是对工程质量、工期、投资进行有效控制,以提高施工单位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积极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单位体制改革,增加监理企业活力,积极引导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单位开展综合性工程咨询服务业务方向发展。

3.3健全施工图纸的审查制度,提高设计水平

严格按照勘察设计的有关条例及规范进行设计;提高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建立健全施工图纸的审查制度,防止随便变更设计图纸。

质量监督是代表政府对工程参建各方进行强制性监督而设立的,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要加强质量监督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的业务培训,建立敬业、专业、高效的质量监督队伍;质量监督将采取“谁验收、谁监督”的原则,或采取“上级监督下级”的原则,不断完善质量监督体制。工程建设评优和优质工程评审工作全部转由行业协会制定评优标准和优质工程评审办法。

3.4整顿规范水利建筑市场,广泛融资

建立有效的水利建设监督管理制衡机制,建立“同体”回避制度,同时规范工程分包管理;建立信用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大对市场主体特别是项目法人监督力度;强化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严格管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的资质;严格检验进场材料、产品、设备,防止不合格产品进入施工现场;健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三项制度标准;全面推进三项制度的实施。

水利建设资金筹集来源多层次,结构复杂,这就使项目工程资金完全到位的难度大。而最关键的还是这些资金来源对政府的依赖性强,不可预测性大。而且部分水利资金来源依据不明容易产生纠纷。虽然水利项目资金筹措大部分是有法律依据,但有一些地方政府配套出台集资办法缺乏法规依据,这导致资金到位不稳定。因此我们应该积极立法,以法律为依据,出台筹资政策,依法筹集水利资金。

4结语

目前来看,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日趋成熟,为筹集水利资金提供了全新渠道。对那些投资大、周期长、收益高的水利建设项目,我们可以通过成立股份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筹集大量水利资金,这样做不仅可以缓解企业对资金的饥渴,还引进了市场竞争机制,有利于培育现代市场经济。如今,经济全球一体化和金融证券化,水利工程项目也完全可以在资本市场通过发行水利金融债券筹集水利建设资金。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运作机制上下功夫,通过对水利建设投资体制改革,吸引社会各方面闲置资金。

论文关键词:水利建设;管理体制;对策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加大对水利基础建设的投入,水利工程建设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在此,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水利工程的经验与实践,概述了我国水利工程传统建筑管理模式,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针对性对策。

参考文献

水利建设管理篇7

化发展的基础上,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还要明确总的科学化发展布局,做好制度化控制,并提出多样化的分类管理模式。目前,我国水管单位大部分还属于事业单位,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水利工程存在的一些弊端渐渐显露出来,制约了水管单位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借鉴一些其他行业改革成功的案例,提出针对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的可行方案。总的来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同时,政府的大力支持、事业单位的改革以及农村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改革势在必行。

2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现状

在了解水利工程管理改革作用的基础上,还要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各种效益,从而改变水利工程的管理方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而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水利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随着水利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部分地区的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以水利管理的经济实力为主要基础,并把水费的改革作为突破口,从而完成了“两个根本性的转变”,由此,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管理中存在的不足——管理人员对水利工程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入。目前,有些地方在加快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增加水利投入的同时,没有对现有的工程予以足够的重视,忽略了工程的运行管理。同时,还存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位不明确、对管理体制的权利和责任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有的水管单位没有明确公益性和经营性,导致专款不能够专用,政府给予的补贴没有用到相应的项目中。综合性的单位占据目前水管单位的大部分,公益性的和经营性的工程混合在了一起,导致国家应该补贴公益性项目的费用没有及时到账,运行机制也无法按照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来运行。部分水利工程没有受到严格的制度约束,导致水资源配置不合理。另外,人员安排不合理、人员超编等问题增加了水管单位改革的难度。水管单位中的人员超编现象严重,这给单位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并使水管单位本该有的竞争机制缺失,从而导致工程管理的维护费用严重不足。经费不足使工程得不到及时维护。水价标准过低,水费收取率偏低,导致收取的水费能否达到成本价将直接影响到水管单位的生存和发展。

3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结合

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的结合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设计阶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1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相结合的条件

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才能有机结合,它的前提就是业主负责制,法人分级、分层的管理制度。其中,不管是法人的职责,还是组织管理机构,都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做好准备工作,比如人员的培训、管理方案的确定等,同时,还要负责资产的保值、增值。

3.2可行性研究阶段建设与管理的结合

通过对项目各个方面的调查和研究,对已建立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预测和评价。同时,还不能忽略对项目技术盈利性和合理性的评价。在项目的管理机构方面,首先要明确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然后初步确定水利工程的性质和人员岗位设定,最后通过相关的渠道证实经费的来源,防止人员超编、机构闲置现象的出现。

3.3建设与投资的结合

在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一方面,应该考虑资金方面的问题,对整个工程的费用进行预算;另一方面,要结合考虑运行管理资金和建设中需要用到的资金。

4结束语

水利建设管理篇8

(1)认真学习相关的水利基本建设法律、法规和规章。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预算法》、《政府采购法》、《工程招投标法》、《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水利基本建设工程价款结算管理办法》、《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等。通过相关法规制度办法的学习,弄懂弄通制度办法,增强和提高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水平,提高依法、依规办事的能力。财务人员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还要广泛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要做到人人学习了解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在实际工作中,要明确职责,层层细化,自上而下贯彻落实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

(2)财会人员还要努力学习并掌握一定的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业务知识,如概预算知识、工程知识、合同知识等,弄清水利基建工程概预算定额的执行和费用开支的标准与范围,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努力为水利基建工程建设服务。

(3)加强财会人员的思想作风建设,努力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综合管理和监督的职能作用。这就要求加大自学与培训相结合的学习力度。

2规范建设项目会计基础工作

根据建设项目实际情况,按照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抓好会计基础工作;结合国家现行财政法规,健全各项财务规章制度,保证财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提高建设项目会计核算质量和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尤其要注意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为了实现某一经济活动目标,维护资产财产物资完整,保证财务收支合法、会计信息真实、贯彻国家财经法规和决策,保证经济活动效益而形成的一种内部自我协调、制约、检查的控制系统。建设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一是组织机构。建设单位内部机构的设置和分工,应合理解决领导层、各职能部门及各个环节之间相互牵制,互相制约;二是健全的规章制度和明确的职责分工。如人、财、物等管理制度,将各项经济活动划分到具体工作岗位,按照岗位确定任务、职责和权限,用制度来规范建设项目的各项经济活动和管理工作;三是完善内部监督和检查机制。按照制定的各项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对建设项目的资金管理、工程进度、工程质量等进行检查,并对现存的内控制度进行评价,达到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

3加强水利建设项目资金管理

建设资金管理好坏直接影响到资金安全、合理、有效使用,因此资金管理是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和监督的重点。根据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建设单位要合理安排和使用建设资金,建立有效的资金运行机制。

(1)要依法依规加强计划、预算管理,规范资金安排。项目法人必须按年度计划组织落实,不准搞计划外项目,不准将资金挪作他用,地方配套资金必须及时足额到位。

(2)要建立健全水利项目资金的申请与拨付制度。根据投资计划安排项目建设进度,制定用款计划,并对资金到位、投资完成、工程形象进度等情况及时了解,资金的拨付以用款计划为依据,按工作程序、工程进度、支出预算进行拨款。

(3)要规范水利工程项目资金的审核程序。水利工程项目资金的使用必须经过经办人审查,财务等有关部门审核,单位主管领导核准签字三个程序方可办理支付手续。

(4)规范银行账户管理,保证资金安全完整。要按规定开设、管理银行存款专户,并由财务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和核算。严禁私设“小金库”和资金体外循环。

(5)建立水利工程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报告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加强对水利工程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的定期或不定期地监督检查,杜绝人为滞留、挤占、挪用水利资金、私设“小金库”、转移资金、逃避财务监督等严重违反财经法规行为的发生。

4严把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关

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是正确核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反映竣工项目建设成果的文件,是办理固定资产交付使用手续的依据。财务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联合编制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做到按规定期限及时编报,数字准确,内容完整,实事求是。

(1)竣工决算是办理财产交接的依据。首先,由于竣工决算是在搞好日常财务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求基建财务人员要参与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财务管理,从概预算的审查、招投标、计划管理、施工合同、工程实施结算、直至竣工决算编报完成。其次,工程竣工后,财务人员要全面清理各项财产物资,核实结余物资,做到账实相符;清理债权债务,并落实最后余额数;要认真核实基本建设拨款额,并同银行核对各项收支,在此基础上,正确计算基本建设支出和各项交付使用资产的成本,对不应计入建设成本的项目要及时剔除,对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待摊费用正确分摊,以保证竣工决算编制的正确性。再次,要加强竣工决算有关指标的分析。竣工决算编制完成后,必须要对报表中所列的各项文字及数据资料进行认真深入的研究,分析各主要指的完成程度,如对建设规模、建设工期、交付使用资产完成情况、工程质量、生产能力或效益等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差距、分析原因,为工程交付使用后加强管理提供依据,为提高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水平打下基础。

(2)财务部门对工程决算应进行全面监管,不仅要求财会人员对工程量、工程定额比较了解,还要求了解有关的政策,熟悉决策工作;财会人员要走出办公室,亲临施工现场了解情况,参与工程量的检测与工程质量的验收;对工程的设计变更、追加概预算及动用工程预备费用等,财务人员要以有关文件批复为依据;对工程结算的材料费的计取,平时要注意了解市场行情,搜集有关资料,勤调查和咨询,并在各种手续齐备的情况下,经审核无误后,根据财务程序进行结算、拨付,不能不问清事实情况盲目进行财务结算资金拨付;对工程量的认定,必须与施工人员一道同乙方会签,根据工程进度、合同条款、监理说明和有关规定进行财务结算、监管;要委托审计机构审查工程预(结)算,作为办理工程拨付和结算依据,搞好水利工程项目的年度财务决算,搞好竣工验收和竣工财务决算审查。

水利建设管理篇9

除了是指建设灌溉设施之外,农田水利设施还是一种与水利工程有关的建设手段,其主要目标的促进农产品的产量增加。其采用先进的方法或科学技术建设水利工程,从而对该地区的水利情况加以改进,使农作物的产量得到提高,当地也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农田水利建设与农业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它对于某个区域在某个时期农业生产的好坏具有决定作用。另外,当发生自然灾害时,尤其是一些极端天气,如暴雨天气或干旱天气等,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导致程度不同的损失。而农田水利建设的另一个用途就是农民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灾害进行抵御,与此同时还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当地的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田水利建设是农民达到稳产增收目标的有力保障,因此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管理,从而顺利完成建设过程,促使其健康、持续发展,增加农业效益。

2.我国管理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

目前,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使得我国在管理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漏洞,管理现状并不理想,还需要采取加强措施。首先,我国缺乏完善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特别是北方,持续干旱的天气较多,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产品的质量,这也是缺乏完善的水利设施的结果。许多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使用时间已经超过了三、四十年,许多缺陷在建设初期就已经形成了,加上在建成以来并没有得到及时的养护与维修,造成目前其各项能力都已经大大减弱,甚至难以抵挡干旱或暴雨天气。其次,在管理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中没有足够资金。通常其管理需遵循分级原则,若农田水利设施的级别低于支渠,管理者就是当地政府,自然应当由当地政府投入建设及管理资金。然而大部分地方政府的资金收入并不富裕,有些甚至入不敷出,那些向上级政府进行建设资金申请的地方政府通常在道路建设方面投资较大,对于这种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因难以获得短期利益而发展资金不足。最后许多群众缺乏自发管理意识。农民观念不端正是导致农田水利建设进程较慢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农民群众以为工程管理者是政府等部门,和自己无关。而且该方面比较缺乏人才,我国选择水利专业的人很少,即使是该专业的学生也不一定从事该类工作,导致水利建设发展缓慢,管理水平较低。

3.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措施

3.1管理过程规范化,管理责任更加明确

管理过程的规范化是农田水利建设科学化管理的重要前提,管理人员应详细登记和记录农田水利建设的各个环节,主要是确定本区域中具体的水利工程建设情况,进行水利工程位置图的绘制,在图纸中体现出每一个水利工程。如果某些工程项目需要特殊关注,政府水利部门应落实到由哪个或者哪些人监管,使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责任与任务,同时要详细记录应用于建设过程中的物品与资金,而且可不定期的突击检查水利工程的建设情况,避免发生违法现象。另外,政府水利部门应当关注和重视改建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合理安排需要使用的资金,科学的统筹规划,对该区域内农田水利建设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把握管理力度。

3.2建立健全关水利的法律法规

虽然人的管理对于农田水利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同样必不可少。目前在该方面我国仍然没有制定出十分完善的法律法规,这种情况极有可能导致部分无良的施工公司钻法律的“空子”,最终建设出的工程项目不仅质量差,安全性低,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系统,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应针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使建设过程受到法律的约束,保证生态系统和谐发展。与此同时,政府也应制定相应的处罚制度,并安排工作人员严格管理与执法,及时发现违法现象,加大力度处罚违法人员与其所在的施工单位,从而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效率。政府水利部门应深入改革管理工作,转变以往的收费模式与管理方式,以各地区的具体情况为依据,设计新的管理方案,制定规范的水费收取制度,使人们的合法利益得到保证。政府除了处罚制度之外还应制定有关的奖励制度,一定要奖罚分明。目前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模式中的主导是政府,但是其中还包含了多元化的投入者,比如农民、企业、集体和社会,它与传统的管理模式有很大差别,并且需要一种新型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并巩固其管理效果。该制度可以对金融机构、企业、农户与地方政府在建立、维护和管理过程中的行为、所发挥的作用分别进行考核,各级政府部门也应将水利设施的绩效加入年度目标考核之中,跟踪并监督农田水利建设情况,使工程进度与工程质量得到保证。而且在年底进行综合的评价,可以对那些始终遵守法律和规定的企业、农户或地方政府等给予一定的奖励,而出现违法行为或破坏生态坏境者就需要按照相应的处罚制度进行处理。

3.3实现信息化管理农田水利建设

目前,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国家只有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并将其引入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工作中,才能有效提高管理水平。我国在管理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各地区往往是以人力管理为主,丝毫没有意识到计算机的优势,为了实现信息化管理农田水利建设,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在管理工作中,有关人员需要秉承创新的理念与科学的思想观念。政府在项目建设工作中对角色进行宏观调控,科学指导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管理效率。第二,政府应在科研方面增加投资,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引入,从而实现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利用水资源,方便管理农田水利建设。可以将遥感技术、激光技术、信息化管理水利等方面作为科学研究的重点内容,致力于新技术的研究。最后,应加强科技宣传力度,对科学管理进行推广,使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3.4加强外部管理与后期管理工作

作为组成民生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保证管理的全面性,除了上述措施之外,还需要加强外部管理与后期管理。在建设农田水利项目时,众多资源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包括财力、物力、人力等。单纯依靠一个途径获取资源是无法满足建设需求的,应尽量寻找不同途径。首先是政府投入的资金,其次就是向个人或团体等社会人群求助,从而聚集资金,通过宣传农田水利建设,促进社会人员主动参与,鼓励有能力的个人与群体贡献一份力量,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只有尝试获取不同方面的资金,才能有足够的外部条件,开展农田水利项目的建设,促进建设工作的有效管理。与此同时,建设的后期管理工作也是不可忽视的。有关地方政府应培训管理人员,使其专业技能与素质得到提升,并要求其在建设后期严格管理农田水利项目,延长使用年限,提高项目质量,保证水利项目能够稳定、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4.结语

水利建设管理篇10

一、协调管理工作者应该着手的几个方面

在工程建设施工中项目经理不仅在技术上要负责还要协调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项目经理是施工中的重要协调者,那如何加强项目建设协调者的作用,发挥协调者的管理能力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协调管理工作。

第一要做好与业主的沟通协调。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来看,业主是项目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施工单位是项目的控制者和执行者,为了能够与业主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关系,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要及时将对合同的履行情况和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及实施期间遇到的问题和要求,通过沟通手段及时反映给业主。使业主能够适时地掌握项目的建设情况,了解工程进展的信息,为各目标的顺利实施以及制定新的目标、决策提供可靠依据;项目经理应抱着积极主动的态度来为业主服务,并且要学会从业主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充分体现出施工单位与业主的利益一致性,一个成功的项目,是业主与总承包商双赢的项目。

第二做好与设计单位的沟通协调:项目经理部应在设计交底、图纸会审、洽商记录与设计变更、分部和单位工程竣工验收等坏节与设计单位密切配合。应注重与设计单位的沟通,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有义务主动与设计单位磋商,积极支持设计单位的工作,同时也争取设计单位的支持。在项目的运行过程中若发现问题,项目部要及时通过监理部和设计单位沟通,争取及时解决,避免因此带来经济损失。更主要的是项目经理要为设计方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对承建工程设计内容提出合理的设计变更意见和建议。

第三要做好与监理单位的沟通协调。项目经理应及时向监理部提供有关项目进度计划、其他施工资料、工程事故处理报告等.应按《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定》受监理单位的监督和管理.搞好协作配合。自愿接受、配合监理方进行工程进度、质量等方面的监督检查;经常通过监理例会和监理工程师进行沟通,尊重监理人员,对其工作积极配合,始终坚持双方目标一致的原则,并积极主动地工作,对监理部的正确指令积极执行。

第四要做好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项目经理要熟悉和掌握政府各管理部门的各项工作内容以及工作要求,和国家以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技术标准和规定,熟悉相关审批要求与程序,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开工许可、竣工验收以及其它相关资料。开工前办理好政府各部门规定的相应手续;施工中施工单位要做到及时与规划、土地、质检、安检、消防、档案等政府部门取得联系,并自觉遵纪守法履行义务,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相关工作;对工程中应进行上报的工程质量、环卫和安全事故以及施工对周围环境及交通产生的影响及时上报。

二、发挥建筑项目施工中协调管理作用的要点

(一)增强建筑施工的协调者的主观意识,使他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作为工程的建设者、管理者,首先要从对自己工作负责的态度出发,认识到自己的本职工作,树立一个全局的观念,在实际的建筑施工中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协调机制,做好协调工作。其次就是作为工程的协调者要时刻注意各方面的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自己主观树立协调的观念,认识到协调工作的重要性,才有可能真正做好协调管理工作。

(二)加强对建筑施工工程的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加强对建筑施工的管理,就是对现有工程中的材料、工具、人员进行管理与监督,只有建立起了科学的管理模式,才能保证各项工作在预定的设计中合理的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建筑物的质量。

(三)加强技术措施协调管理。协调工作不仅要从技术下功夫,更要建立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以减少施工中各专业的配合问题,建立以甲方、项目经理为主的统一领导,由专人统一指挥,解决各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作为甲方管理人员、项目经理,首先要全面了解、掌握各专业的工序、设计的要求。这样才有可盲目统筹各专业的施工队伍,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有序到位。

(四)提高专业施工协调者的综合素质,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建筑施工离不开技术人员的技术与施工人员的作业,他们的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工期以及质量,因此在搞好施工管理的同时我们也要努力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他们对于建筑施工的新技术产品的了解掌握及时培养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敬业精神与细致的工作作风,保证建筑施工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