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课程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0:58

教育心理学课程设计篇1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的必修课,它以培养学生优良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传授心理知识、培养心理品质为内容的专门课程。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做了明确说明,即:“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需要一些技巧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让学生迅速参与,发生改变。能够运用心理学理论训练感染力和推动力,学会把心理学转化为简单易懂的教学形式:针对的讲,提升学生的兴趣,你让学生动心;灵活的讲,提升学生的思考,你让学生动脑;互动的讲,提升学生的参与,你让学生动身。在整个授课过程中,都会让人觉得特别形象生动,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例如,课程的开场,可以通过自我介绍和暖身,前台的展现和后台的实用分析操作相结合来设计课程。在自我介绍中,不必提自己曾经有多少光环,获得过多少荣誉,而是轻描淡写而又非常动情的讲述教师自己的经历和故事,从故事中让人产生了对心理学的憧憬和思考,也能让人感觉到老师确实能够在学生和课程中间架起一座沟通和交流的桥梁,这也是自我介绍环节的作用。当然“讲故事”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也可以借助其他方式,如视频音频等引人思考。而暖身活动环节的设计则非常重要,它影响着团队的凝聚力、动力和信赖感,是否能让学生打开心灵自我开放。比如:手指操、落手指、猫和老鼠、乒乓球、金龙拍拍操、记者采访、用手问好、四方块游戏等等。从暖身活动引申它们在其他课程内容下的应用,比如和人际沟通交往哪个知识点结合、和情绪的哪个方面结合、和压力的某一部分结合来应用。并且在活动后需要分享的四个F,即Fact:刚刚做了说了画了什么;Find:对自己的发现是什么;Feeling:感受到什么;Future:对未来的影响是什么。通过活动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吸引注意力,动身动心。

而在课程主体准备的过程中,注意三个方面:备学生、备自己、备课程。备学生:明确你的课程是同一个人对话的过程,将对方转化为你的合作者,做好学生的需求分析,根据他们所需要的他们所处的背景和心理状况来确定授课目标,再来设计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备自己:面临即将讲授的话题,明确自我的感受是迷惑的还是清楚的,真正的知道自己的主张和立场,面对别人的赞成或反对能否正确的接受。备课程: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展现形式。在内容设计上,主题、对象、时间都需要明确和控制。关上电脑和ppt,从学生角度出发,无限接近学生的需要,通过自我辩驳或实地调查不断筛选,找到最好的答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轻理论的系统传授,重心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使学生学会例如常见心理问题识别与调适、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提升人格魅力、大学生涯规划、学习心理、调控情绪、提升人际交往、处理好恋爱与性、压力与挫折应对、珍爱生命等等方面,能够有效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心理潜力和能量,并且使他们在心灵上都得到成长和提升。

在方法设计上,可以采用:讲授、提问与讨论、录像与回放、案例学习、角色演练、心理学团队活动、影片赏析等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运用图片、符合学生自己的、与学生自己相关的、幽默笑话和滑稽、奇特夸张和荒诞等手段不断吸引注意力和加深印象。在使用教学方法时,教师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授课目标、授课主题、具体内容、学生的身心情况、学校和班级的授课条件以及时间控制、和教室地点等等,多种教学方法根据不同教学任务灵活使用,共同发挥作用,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一堂好的课程就像一场好的表演,教师需要精心的完成编(剧本)、导(组织)、演(展现)的工作。不断的从细节到框架,拆分到整合,刻板到适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中,情感的唤起是起始,情感的体验是过程,情感的升华是目的,只有将“情”贯穿始终,才能真正收到实效。总结授课的规则就是:说者有情,学生都是值得尊敬的朋友;言之有物,讲的应是对方需要的,对方听进去什么才是重要的;过程有趣,改变讲的方式,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

综上所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是一项科学系统的操作,包括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如何让课程更加吸引学生,真正的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从传统的讲授性传授到更多的对学生的引导启迪,更加发挥学生的资源和他们的主动性,更多的参与教学,每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课程中以百分之百的责任心和充分的热情,认真准备,积极思考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落到实处,才能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走上理论与实际并重,不断科学与成熟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卢爱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教育心理学课程设计篇2

一、参与式教学概述

参与式教学强调主体性、自觉性、参与性、平等性,它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愿望,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念,从而实现学生自我提高。参与式教学的特点体现在:第一,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做到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知识构建和实际需求?槌龇⒌悖?增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第二,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参与式课堂中,师生双方有了更多的交流和互动,彼此尊重,相互促进,学生可以有质疑,教师也要及时反思,师生之间不断地互动、对话、交流、分享,最终达成共进。第三,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主动参与讨论,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参与式教学方法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的的具体设计

以“大学生情绪管理”这一教学章节为例,我们需要借助心理学的视角和眼光去探索“情绪”这个无比熟悉却又神秘莫测的课题,用理性的角度去透彻分析情绪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过程,从而运用一些方法让情绪的积极影响最大化,消极影响最小化,实现对情绪的管理。如果在教学中只是单纯的讲授情绪的概念、大学生常见不良情绪,情绪调节等理论性内容,学生就无法去真实体验、感受情绪的动力性,更无法将课堂理论知识迁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以“大学生情绪管理”教学为例,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具体设计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引入情绪概念时,可以选用学生熟知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去发现、体验自己的情绪感受。如选用苏轼的悼亡词《江城子》,让学生思考“在阅读这首词时,我感受到了作者传递的哪些情绪”。这样,就可以主动的激发学生去感受自己的情绪,这时再引入情绪概念、情绪分类,学生就可以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掌握知识,分享体验。再比如讲解“情绪aBC”理论时,可以通过问题情境“你的好友在约好的时间迟到了很久,你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反应?”让学生分享不同的想法,教师引导对比,为何同样一件事情每个人的情绪结果不同,这样就可以很自然的将aBC理论、不合理信念这些概念引出,深化学生理解。

(二)学生自主讲授,主动解决问题

对“大学生常见不良情绪”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在课前将具体任务以小组形式分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了解每种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带给人的消极意义等,要求每小组选派1名学生在课堂上用5分钟完成知识讲授。教师要总结并适时给出小组成绩。用竞赛的方式,让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并学会主动、创造性的去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及时关注自己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

(三)课堂讨论,让学生体验思维碰撞

针对“大学生常见不良情绪”进行学习后,会发现很多学生会回避不良情绪,因为在认知层面认为不良情绪就是不好、消极、无意义。此时,可以通过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在开放、接纳性的氛围里畅所欲言,去探讨“负性情绪背后的积极意义”,通过讨论和表达,让学生中的观点碰撞,使学生产生面对、正视负性情绪的勇气,加深学生对不良情绪的理性认识,使参与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心理的细微变化,澄清问题,辨认自己的情绪,进而形成合理、辩证的情绪观。

(四)心理测试训练,让学生更加认识自己

在这一章节教学内容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教学侧重点来选取相应的心理测试,如可以使用趣味性强的“情绪稳定测量量表”,也可以采用专业性强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如果考虑学生重点应学会情绪管理方法,还可采用“情绪管理记录表”。心理测试训练的应用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让学生了解自我,自我悦纳,主动调适自己的心理,维护心理健康。同时,对结果的解释及对比,可以让学生在测试参与中更好地了解和评价自己。

(五)团体心理辅导,让学生感受参与的快乐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团体在心理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通过相关活动的进行,促使个体在交往中积极观察、自感、体验,自悟、认识自我、探索自我,促使学生对心理体验的感受得以加深,对知识的感悟得以提高。在“大学生情绪管理”这一章节中,可以通过“我演你猜”活动让学生了解情绪类别及健康情绪,可以通过“镜子活动”让学生更好理解情绪体验的外部表现。通过互动式的团体交流,理解个人独特性,体会环境适应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与环境适应能力。

教育心理学课程设计篇3

论文摘要:通过对相关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在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中核心地位的论证,总结出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中心在教育技术实验室中所起的作用—功能,并依此对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中心的组成模块做了大致的功能性分析.

课程建设是高学校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面对教育技术专业在全国遍地开花的景象,一个能够适应社会的前进和发展、体现自己特色的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就成为各高校教育技术学科科研人员研究的重点.对于教育技术学科来讲,教学系统设计在教育技术理论中具有核心的地位,相应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也应该成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中的重点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个完善的实践环境.对于开发类课程来说,一个理想的实验室更是可以起到强大的支持作用.根据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及教育技术学实验室在高校中的地位,课程开发实验室的功能不仅仅是支持本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它还要能够支持其它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同时还要具有科研功能,支持相应的课程建设研究仁作.由此,笔者提出了教育技术学实验室建设的一个分实验模块—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中心,用以支持与课程设计开发有关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1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中心的功能分析

结合aeCt’94定义,教育技术有五大研究范畴即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而设计和开发的对象里面都包含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学系统,按照-i匕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02年版《教育技术学》里的描述,教学系统开发和课程开发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都要依据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所提供的基本原理,可以将教学系统引中为课程,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在教育技术研究中同样具有核心的地位,针对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来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能力培养更是重中之重.一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工作都包含在对课程的设计与开发里面,因为一个完整课程的成型都少不了这五个方面.设计与开发技能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除了一定的课程设计理论的讲授外,锻炼实际动手能力也应成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

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倡导的建设具有产学研功能的高校实验室的思想,结合本学科性质和教育技术学实验室在高校实验室建设中的地位,笔者认为,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中心应该具有四大主要功能:支持教育技术研究人员进行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开发、支持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实验、支持师范类学生教学技能实验、支持学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实现了这四大功能,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技术实验室在高校实验室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完成对本校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支持作用.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还对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六所国内开办教育技术专业较早的师范类院校的实验室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这五所高校都设置了与课程设计相关的实验项日,成立了相关的配套设施,但功能不完善,除了华中师范大学成立了专门的教育技术课程设计实验室外,其它学校都将这些实验项目安排在微格教学实验室进行,目标定位在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上,基本没有体现科研这一功能.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将与课程设计有关的实验室统一命名为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中心,包括两个模块: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室、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

2模块系统分析

2.1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室

该分实验室土要具有两大功能:为教育技术人员进行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开发提供环境;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实验提供实践环境.

作为一门迅速“发展”起来的学科,当人们看到教育技术专业教育呈现繁荣景象的同时,也发出了许多反思性的声音,其中最显著的问题就是专业设置方面的问题,如一些高校设置庞杂的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老化和僵化;教育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缺乏自身的特色等,这些问题不由得让我们感受到了高校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紧迫压力,这似乎成了目前各高校教育技术专业发展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脾005]2号)明确指出,高校课程建设要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重点;以加强教学基础条件建设与课程评估体系为保障;通过系统的课程建设,达到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分析文件精神,不难发现,课程建设不仅需要一个强大的师资队伍,更需要完善的教学基础设施做保障.因此,作为教育技术实验室一部分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室必须具有支持教育技术人员进行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开发提供环境的功能。

该分实验室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实验提供实践环境它可以为教育技术专业大部分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提供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环境,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学生提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各类计算机应用竞赛提供学习、研究、实验、培训及参赛的实验环境,培养学生高水平实验能力.

参考华中师范大学对课程设计实验室的功能定位,该分实验室可以承担三方面的实验任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Cai课件设计与开发;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该实验室是一个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实验室,不仅承担针对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教学任务,而且承担教育技术人员进行课程设计研究的任务,甚至可以利用这个环境开发一些可以投放市场的教学产品,真正实现实验室的产学研并进发展.

整个系统的组成要体现高度的资源共享性、充分的协作性,具备多媒体教学网的各种功能,方便教师进行个别化教学、小组教学和团体教学,各电脑终端连入校园资源中心和互联网.大致如下,硬件:多媒体计算机、服务器、防火墙等网络一设备;软件:操作系统、网络课程开发软件、课件开发软件、媒体素材处理软件等一系列课程开发所需的辅助应用软件.

2.2数字化微格实验室

微格教学是一种建立在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教学技术基础上系统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基本技能的方法冈.随着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效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改革所关注的重点,于是数字化微格实验室就成为了教育技术学实验室建设的一部分.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承担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学设计实验和师范专业的教育技能公共课教学,以及为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供支持.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本专科层次学生,其毕业后很有可能走上初高中教学工作岗位,这就对他们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能熟练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当中去.通过微格实验室提供的教学模拟环境及先进的现场录播设备,学生可以直接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在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微格实验室还支持相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工作,例如基于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论的研究;对基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数字化评价的研究;基于课堂的网络教学研究;信息化教学的实验对比研究等.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利用实验室进行现代教学的研究工作,为师生提供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机会,并且在实践活动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精神.学生利用这块基地,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自己制作课件,自己使用课件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为了推动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现在全国的高校都在开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评比工作.网络精品课程建设都有教学录像这一栏目,如果只是一些讲授性的课程,就可以将课程直接安排在微格实验室进行.利用该实验室先进的录播设备,可以实现最佳的录制效果,满足国家精品课程对录象品质的高质量追求.另外,现在流行的课程教学录播设备都支持网络直播,而且可以同时进行多场景切换,均采用国际标准aSF流媒体文件格式,只要学生的终端接入了互连网,学生就可以通过ie浏览器和流媒体播放器直接观看.如上海卓越睿新电子有限公司研发和生产的SmaRt-pR全自动录播系统.当然,如果不是一些纯粹的讲授性课程,如电子技术实验、化学实验等一些需要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课程教学,微格实验室就需要配备一套便携式精品课程录播设备,工作人员将其带到教室或实验室进行现场录播,只要实验室接进了校园网,照样可以方便的实现精品课程输出,并且质量不减.如可以选用现代中庆公司生产的育港便携式精品课程工作站,该工作站具有两大突出功能:精品课程直播:将教师的多媒体课件、讲解实况、教室实况合成一个画面,同步压缩,同步网络传输,现场直播;精品课程实录:将精品课程的教师视频、学生视频、多媒体课件的VGa图像三流合一,录制成一个文件,供网络点播,或分别录制成二个文件供课后编辑.

系统大致组成:共分成两部分,微格教学室和控制室.微格教学室:各种教学媒体(白板、投影、视频展视仪、录像机、DVD机、多媒体计算机等)、一整套全自动录播系统等;控制室主要设备有: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控制平台、彩色四画面分割器、彩色电视机、视频切换器、录相机等.另外,再配备一套便携式精品课程工作站.

教育心理学课程设计篇4

【关键词】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训;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7/08-0030-05

【作者简介】任建龙(1984-),男,陕西宝鸡人,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硕士;吴振东(1969-),男,福建惠安人,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主任、教授,硕士。

十九世纪末至今,中国台湾地区(下统称台湾)幼儿教师教育发展经历了萌芽期、过渡期、受挫期、停滞期、再生期、茁壮期六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向日本、欧美等学习,与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日臻完善。台湾“教育部”1985年颁布的《大学校院教育学课程师资及设立标准》和1984年颁布的《师资培训法》对教师教育课程(包括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做了统一要求,因而,台湾多数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方面表现出高度的共性。本文在综合考虑台湾的高校地理位置、高校所处地区经济水平、高校公私立性质的基础上,选取了台湾国立东华大学花师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台湾亚洲大学(私立)人文社会学院幼儿教育系、台湾首府大学(公立)人文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以及台湾新竹教育大学、台北市立教育大学的幼儿教育系课程规划进行分析,现将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的特点阐述如下。

一、职业性

“高等教育的职业性既是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更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实践问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过于强调学术性,而职业性总被有意无意地忽视,致使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出现缺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职业性的把握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1]在台湾这样高学历化的地区,就业难的问题显得更为严重。台湾劳委会统计长郑文渊指出,全球经济成长放缓、台湾薪资水平成长有限、物价上涨冲击消费意愿等造成台湾招聘岗位大幅度减少,这是台湾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人口仅2000多万的台湾高校林立,竟达到160余所,高校招生率过高(近几年都在95%左右),毕业生人数过多,这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另一重要原因。这种背景下,台湾高校幼儿教育专业职前培养课程设计试图通过加强职业性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力求使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一)课程开设以教育实践为导向

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对于职业性的强调首先体现在课程开设以能力本位为导向。台湾高校根据社会对于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和自身教育目标定位,明确细分了幼儿教师的核心能力,如理解幼儿专业知能、幼儿教育专业知能、幼儿教学创新及反思能力、儿童媒介识读能力等,并切实将这些职业核心能力渗透到课程设计与实施中去,通过能力本位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如,通过《幼儿园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幼儿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理论,了解幼儿教育课程的目标和结构,分析幼儿园课程纲要,讨论幼儿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相关议题,练习设计统整性的幼儿园课程活动。通过为期1学年、4学分的《幼稚园教材教法》学习使学生掌握身心领域、语文领域、艺术领域、探索领域,以及各领域之教材教法。透过课堂讲述、讨论、坊间教具教材评析、教具教材设计与教学演示,培养学生的幼儿园教学实务知识与能力。通过《幼儿语言表达》培养学生了解幼儿语言的获得与学习,提高学生与幼儿之间的语言交流能力,并探讨常见的语言问题与母语之外的语言学习相关课题等。通过《幼儿行为观察》使学生重视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并掌握观察幼儿行为的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通过《幼儿学习环境设计》使学生了解学习环境与幼儿发展之间的关系,掌握学习环境设计的基本理论和理念,学会分析幼儿环境常遇见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幼儿评量与辅导》使学生掌握对幼儿进行人格、气质、身体动作、感觉、智力的评量、评分及解释。通过《幼儿教具设计与应用》使学生掌握搜集材料自制教具的能力,学会应用、保管、收纳和保管教具。其次,台湾高校幼儿教育专业课程实施注意将能力本位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实践。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模拟实践为主线,例如教师会给学生抛出一个论题请同学们运用相关知识讨论、作报告。二是在课堂之外,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有大量的幼稚园见实习及详实的相关记录,此外,还可以通过工作坊、幼教周、喜乐夏令营、幼儿辅导个案研讨会、健康儿童夏令营等途径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台湾高校对于幼儿教师的培养还广泛采用跨系学习方式,以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为优质、更为专业的教育资源,如《键盘乐》在艺术系上,《英语教材教法》在外语系上。

(二)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紧密结合

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的职业性还体现在将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紧密相结合,将专业要修习的课程和获取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必须修习的师资培育类课程相结合上。在台湾,修习师资培育类课程获得《幼稚园教师教育学程学分证明书》是取得幼稚园教师资格证书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为了提升幼教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台湾高校普遍将幼儿教师师资培育类课程融于学生的学程之中。从台湾首府大学幼儿教育系师资培育课程表(表1)可以看出,这些课程是保证和提升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必要课程。

台湾“教育部”颁布的《大学校院教育学课程师资及设立标准》《幼稚园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科目及学分》都明确规定幼儿教师的学程中至少要修习26学分的师资培育课程(各校幼儿教育系规定的具体学分数不尽相同)。各校师资培育学程之具体科目、学分数、每学期修习学分数之上限及修业期程由各校拟定,报经“教育部”核定批准后方可实施。师资培育类课程大部分为必修课程,且和幼儿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重叠,剩余为限选,但是无论是必修还是限选,它们都和幼儿教师的基本素养、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密切相关。学生必须修满至少26学分才可能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才可能从事幼儿教师一职,这样一来,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就将平时学习和幼儿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取紧密结合起来,“硬性”地促使学生认真学习师资培训类相关课程。前页为台湾首府大学人文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规定未来的幼稚园教师职前培养过程中必须修习的师资培育课程(26学分,见表1):

此外,台湾高校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极为重视师德教育。虽然自古以来教师的师德被人们所重视,但是当下层出不穷的教育问题反映出师德问题仍旧是教师教育的软肋,师德教育迫在眉睫。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普遍重视师德的塑造,例如专门开设《幼教人员专业伦理》课程,用一学期时间来学习,旨在培养幼儿教师的专业伦理知能,并以议题讨论、幼教现场案例收集和邀请幼教工作者实务分享的方式,从不同的主体提出不同观点,探究幼教人员专业伦理相关议题,议题内容丰富、涵盖国内外,主要包括:幼儿教保育的内涵、幼儿教保专业伦理、伦理规范与伦理两难、幼教人员伦理守则、幼教人员的角色与言行举止、幼教人员与幼儿家长关系、幼教人员与园所主管同侪关系、实习老师的专业伦理、与幼教人员的生涯规划与专业成长等。最终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和相关议题的探讨,理解和内化幼儿教师职业伦理。

(三)开拓系统的课程结构

台湾高校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思考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并在向欧美、日本等国家学习的过程中,借以开拓系统的课程结构增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横向来看,《大学校院教育学课程师资及设立标准》规定国民小学和幼稚园教师教育学程必须包括教学基本学科课程、教育基础课程、教育方法学课程、及教育实习课程四类。从台湾国立东华大学花师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等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来看,其学程主要包括通识学程和系学士班主修学程两大类,通识学程类似于我国大陆的校级公共课程,系学士班主修课主要包含学院基础学程、幼儿教育系核心学程、本系学士班专业选修学程(一般为多选一)和一个副修学程。幼儿教育系非师培生毕业时不得少于128学分,师培生不得少于148学分,二者相差的学分主要集中于专业选修学程上。从具体内容可以将这些课程分为研究法类课程、儿童发展类课程、儿童教育学类课程、保育与家政学类课程、媒体类课程、创意类课程、管理类课程、社会学类课程、特殊教育类课程等模块,每一模块又包含具体的多门科目,如媒体类课程包括媒介传播、儿童刊物编辑与制作、儿童广电节目企划、儿童多媒体的设计与制作等。

纵向来看,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层次清晰、相互衔接、层层递进,例如在入学的前两年,课程主要以通识课程、学院基础课程为主,并逐年增加幼儿教育系核心课程和学士班的专业选修课程,通识课程和学院基础课程同步减少。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学生还必须参加为期至少8周的幼儿园实习,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该专业学生4年的学分(包括选修)的分配也较为适宜,大一42学分左右,大二51学分左右,大三63学分左右,大四只有31学分左右,选修科目比例大,课程弹性大,毕业时只要按规定修够要求的学分即可。除此之外,台湾高校幼儿教育专业课程设计以社会需求为重要依据,切实力行,从学生一入学就直接指明了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和就业方向。以下为东华大学花师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的纵向学程规划图:

二、基础性

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的基础性,体现在课程设计凸显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基础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包括技能和理论两块内容。台湾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紧密围绕其专业培养目标,狠抓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其重视综合素质教育和强化专业素养的特点直接反映着课程设计的基础性特征。

(一)重视综合素养教育

从选取的5所高校幼儿教育专业课程规划来看,通识教育在台湾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备受重视。

台湾高校普遍重视通识教育,在课程设计上凸显了内容的丰富性和必修选修安排的适宜性。一般来说,大部分台湾高校的通识课程主要包含文学(包括赏析与写作)、英语(包括阅读、听讲、写作和实用)、计算机、军事与国防、体育、生活应用、人文、社会、科学九大领域,这九项是台湾高校规定的要成为台湾合格公民必须要修习的领域,藉以形成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综合素养。针对学生兴趣和某些领域具体内容的多样性,在生活应用、人文、社会、科学四个领域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科目,例如人文艺术创意、伦理学议题、休闲与当代社会、人权与民主、全球化议题、环境变迁与永续发展等,学生可以在这四个领域进行选修,具有一定的自由度。从台湾亚洲大学幼儿教育系的学程来看,从大学4年期间,学生每年都要对这些领域中的某几个取得一定的学分,生活应用、人文、社会、科学四个领域学生只要每学期选取每个领域的一个科目即可。

(二)强化专业基本素养教育

在台湾,大部分的幼儿教育专业开办于师范院校,隶属于教育学院或人文教育学院。各院基础课程非常强调师范生的基本素养,普遍为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哲学、教育研究法、心理测量与统计、教育经典研读、教育社会学、教师职业道德、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等科目。台湾高校幼儿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包括认识幼儿和认识幼儿教育两项。在认识幼儿方面,开设了幼儿发展与保育、幼儿心理学、幼儿语表达、幼儿文学、特殊幼儿教育、儿童早期阅读与发展、幼儿自主游戏理论与实务、幼儿议题探讨等课程。在认识幼儿教育方面,主要开设了幼儿教育概论、亲职教育、幼教思潮、学前融合教育、幼教课程模式研究、幼教统整教学课程发展、各国幼儿教育比较研究、幼教专题研究、感觉统合研究等课程。我们从幼儿教育专业的学院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门类的多样性可以看出,台湾高校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素养的养成。除此之外,从台湾高校幼儿教育系师资力量来看,教授理论课的教师大部分为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博士,或职称高且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在打造学生专业能力方面,学校除了设置大量的专业必修课程,同时也围绕幼儿教师必须的核心能力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程,除了我国大陆大多数高校开设的领域教学法课程以外,还有大量的专门培养幼儿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课程,如幼儿行为观察、幼儿园学习环境设计、幼儿行为辅导、幼儿班级经营、幼儿评量与辅导、儿童节奏乐、儿童歌曲与创作、键盘乐等。

三、前瞻性

课程是教育走向实践的桥梁,只有具有前瞻性的课程设计才可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人才,才能使教育先行落到实处。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具有时代性特点。

(一)首先重视特殊教育

从台湾高校学前教育的课程设计来看,大部分学校不仅在学院基础课程中开设了《特殊儿童教育概论》,而且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开设了《特殊幼儿教育概论》《幼儿行为观察》《幼儿游戏治疗》《幼儿行为辅导》等科目。《特殊幼儿教育》的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实行学前阶段特殊幼儿教育之专业知能与素养;激发接纳有特殊需要之幼儿的教育爱,养成有爱无碍之精神;培养实行学前融合教育课程设计之专业知能与家长沟通之能力。《幼儿行为辅导》的课程纲要指出:要通过课程的学习认识、理解、辨别幼儿健康发展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及其成因、辅导策略。能和幼儿建立良好关系,应用教育家满足孩子需求的信念与策略教保幼儿,并经常反省思考自己的辅导信念与态度。”

(二)其次重视研究能力的培养

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他们在学院基础课程中开设了《教育研究法》《心理与教育统计》《幼儿行为观察》等多门课程专门培养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甚至个别高校还专门开设了《质的研究法》《量的研究法》等课程,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这些课程旨在建立学生对基本教育研究法的概念;彻底了解基础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所涵盖之理论与在研究中的应用、计算基础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所涵盖之各个统计数,培养应用SpSSpc+统计软件包分析教材中之统计问题、将分析结果做适当呈现与诠释等能力。除此之外,台湾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大量采用学生分组研究、做汇报,教师归纳、提升的形式,甚至大部分课程的期末考试,也采用独立研究、撰写论文、做汇报的形式进行,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将教育研究能力的基本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切实形成学生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四、开放性

在课程设计的开放性方面,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培养目标的开放性

从培养目标来看,大部分高校重视学生未来生涯发展,强调学生兴趣的多样性和未来从事工种多种可能性,以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台湾高校将幼儿教育专业不仅要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专业实践能力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国际视野,不但要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托幼机构从业人员,而且要广泛涉及家庭教育专业人员、幼儿文化创意产业人员、幼儿文化产业行政人员、教育行政人员、幼儿园教育科研机构研究人员、课后照顾中心保姆(如安亲班保姆)、特幼照顾人员等。

(二)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从课程内容来看,除了设置常规课程,还善于向美国、日本、中国大陆等国家和地区学习,引进了多种学前教育课程模式和教学法,并以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例如:意大利的方案课程、德国华德福课程、美国的高瞻课程、中国大陆的行为课程和五指活动课程、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意大利的蒙台梭利教学法、匈牙利的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瑞士的达克罗斯音乐教学法等。除此之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的视野和大教育观,例如台湾高校开设了一定量的家庭教育、家政服务、社会教育科目,强调儿童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强调儿童是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良性的影响下健康成长的个体。

(三)培养方式的开放性

首先,培养方式灵活。台湾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逐渐向开放型转变主要体现在各种类型的大学或学院均可以开设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课程,培养学前教育师资。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在1994年颁布的《师资培育法》及《大学校院教育学课程师资及设立标准》中规定:任何一所大学或学院只要设有26个学分的幼儿教师师资培育课程,都能招收幼儿教师专业的学生。这就在政策上准许非师范类的大学和学院加入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行列,标志着台湾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制从最初的单一形式不断向多样化、开放型的模式转型。

其次,步出课堂的学生培养方式。台湾高校幼教专业的学生必须在毕业前参加至少30场的幼儿教育专题讲座,而且要对讲座的时间、地点、内容、启示等做详细的笔录,并得到系部相关部门盖章方可承认和存档;除了大一修习一年的《服务与学习》0学分之外,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参加至少8小时的志工服务,如义务清洁校园活动,有的学校甚至规定学生每周必须有30分钟的志工活动;除了三、四年级幼稚园教学实习的6学分和平时的参观幼稚园、见习、试教外,学生在三、四年级须自行见习或通过幼稚园教师的介绍,提交至少160小时的个人实习纪录,并要在得到认证之后存档。除此之外,还针对幼儿专业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加儿童夏令营、幼儿教玩具制作比赛、幼儿辅导个案讨论会等。

【参考文献】

[1]刘国磊.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发展规律[J].教育学术月刊,2012,(06).

[2]黄新宪.台湾教育的重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黄新宪.台湾教育的历史转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钟启泉.课程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5]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陈琦,吕苹.台湾幼儿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与启示[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1):29-36.

[7]张杰.台湾学前教育研究概况[J].教育科学研究,1992,(05):33-37.

[8]毛曙阳.台湾幼教师资培养简述[J].学前教育研究,1995,(01):56-58.

[9]黄富顺.台湾技职教育新近发展与特色[J].教育发展研究,2009,(06):45-49.

[10]任建龙,吴振东.台湾高校关于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的研究综述[J].儿童发展研究,2011,(04):1-3.

[11]张颔.台湾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特点及启示[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0,(12):32-35.

教育心理学课程设计篇5

首先采用调查法,收集到了43所高校物理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最新培养方案。收集的渠道主要有三个:一是与相关老师联系,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收集;二是到相关院校的网站下载;三是利用谷歌和百度搜索。其次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教师教育类课程学分和课时进行整理和频数统计。然后利用文本分析法对上述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对课程计划深入研究,找出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建议,整理出基于本研究视角的较为科学的物理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方案。通过这些方法研究出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计划更合理,避免了课程设置的随意性,为高校物理教育专业进行课程调整和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材编写及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建议,也可以为其他专业的课程设置即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方法参考,最终有利于提高物理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二、调查结果与统计分析

统计发现,尽管各高校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分类不完全一致,但都可以统一分成三大类: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1.公共必修课程的设置现状

公共必修课程是指所有教育专业学生都必须共同学习的课程,其课程计划、任课教师均由高校的教育系负责,课程教学没有针对性,不区别物理教育、化学教育、中文教育等。由于各院校的课程名称不完全一致,笔者把相近的课程进行整合后归为同一门课程,沿用其中一个通用或使用频数较多的名称或重新命名,这样,公共必修课有十门。按照开设学校的从多到少的顺序,公共必修课程及其学分与课时(下面括号内前一个数字表示学分,后一个数字表示课时。以下同。根据统计原则,由于学分与课时的分布较多地显现偏态,且有极端数据出现,因此取表中的中位数更能科学地反映数据分布情况。当课时的中位数有小数时,根据四舍五入的原则取整数,以下同)的情况是:教育学(3.0,51),心理学(2.5,48),现代教育技术(2.0,36),普通话与教师口语(1.0,32),三笔字与板书板画训练(1.0,18),教育科学研究方法(2.0,36),微格教学(1.0,35),教师基本技能训练(2.0,41),班主任工作(1.0,18),教师职业道德(1.0,18)。

2.专业必修课程的设置现状

专业必修课程是指物理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课程计划、任课教师由物理系或物理教育系负责,课程教学具有针对性,有其“物理”特色,区别其他学科背景。只有1到2所学校开设的课程没有进行统计,根据上述同样的方法,将相近的课程进行整合后,专业必修课有七门,具体统计如表2所示。根据表2,按照开设学校的从多到少的顺序,专业必修课程及其学分与课时的情况是:物理课程与教学论(3.0,54),物理教育实习(8.0,8周),中学物理实验(2.0,36),多媒体技术与课件制作(2.0,48),物理教育见习(2.0,2周),中学物理教材教学研究与实践(2.0,40),物理教学技能训练(2.0,36)。

3.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现状

专业选修课程不是物理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是为了拓展专业知识面而供学生选学的课程,其中绝大部分课程计划、任课教师由物理系或物理教育系负责,课程教学具有针对性,但也不排除个别选修课程也适合于其他专业如化学教育、中文教育等学生,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校选课。只有1到2所学校开设的课程不进行统计,根据上述同样的方法,将相近的课程进行整合后,专业选修课有八门,具体统计如表3所示。根据表3,按照开设学校的从多到少的顺序,专业选修课程及其学分与课时的情况是:物理学史(2.0,36),教育统计测量与评价(2.0,36),物理教育心理学(2.0,32),中学物理竞赛辅导(2.0,36),中学物理教具设计与制作(2.0,32),中学物理专题研究(2.0,36),教师专业发展评价(1.0,25),物理科学方法与思想史(1.0,18)。

三、研究结论

1.高校物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特点

(1)调查的43所高校物理教育专业都开设的课程有四门,它们是教育学、心理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物理教育实习,并且都是经典主干课程。(2)部分高校非常重视教学技能训练与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如教学技能训练、普通话与教师口语、三笔字与板书板画训练、多媒体技术与课件制作等占了较多学分和课时,并且每个学期都有不同的要求与训练内容。(3)随着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全面实施,许多高校重视新课程、物理课程标准解读等相关内容的教学,有些单独开设相关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有些将相关内容融合于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这一主干课程中。(4)部分高校注重对学生进行物理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有高校同时开设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统计测量与评价、物理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5)部分高校非常重视实践环节,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的力度增大,管理加强,主要表现为:有学校教育见习分四学期进行,每学期一个星期;有学校教育见习跨度为一个学期,每周四节;有学校教育实习为整个学期,实习生进行顶岗教育教学;有三所学校在第七学期进行教育实习(初步实习)后,第八学期还进行一次1至2周的教育实习(反思实习)。实习由学校专人负责,责任分明,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到中学进行班主任与物理教学实习工作,每个小组均有1至2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实习生一起长住实习学校进行管理并配合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对实习生进行指导。

2.高校物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问题

(1)部分课程内容相互交叉和重叠

公共必修课中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的内容应该包括普通话与教师口语、三笔字与板书板画训练,但在开设了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的情况下,有三所同时开设了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和三笔字与板书板画训练,另有两所开设了教师口语或三笔字与板书板画训练。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的内容与物理教学技能训练也有所交叉。教育学内容应该包括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但还有十所学校单独开设了班主任工作,通常是以讲座的形式授课,但将它融合于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中更合适,效果也将更好。微格教学被包含于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物理教学技能训练之中,但有三所高校同时开设了微格教学和教师基本技能训练,两所同时开设了微格教学和物理教学技能训练。物理教学技能训练与中学物理教材教学研究与实践尽管侧重点不一样,但还是有所交叉。

(2)个别高校少数专业主干课程没有整合、学分过高

物理教学技能训练、多媒体技术与课件制作、中学物理教材教学研究与实践、物理学史、教育统计测量与评价、中学物理竞赛辅导、物理教育心理学、中学物理专题研究分别有8、7、5、4、4、4、3、3学分,高学分的原因是将上述课程内容分成几个较少教学内容的课程同时开设,或者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同时开设相类似的课程。上述现象说明:课程结构不够优化,必修课学分过高,选修课有拓展的空间。在总学分有所控制的情况下,专业主干课程的高学分使得部分学生过分注重感兴趣的课程学习,造成知识面不广;也会减少教师教育类课程的门数,给学校制订培养方案造成困难。

(3)部分课程内容没有针对性

物理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应密切关注学生的物理学科背景,增加其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微格教学、教师基本技能训练作为公共必修课显然没有针对性,另外现代教育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与课件制作也有重叠,没有体现物理学科特色。(4)课程名称太不一致大多数课程名称多样,如经典主干课程教育学尽管是通用的和使用频数最多的名称,但还有现代教育学、教育学基础、教育学概论、教育概论、教育原理、教育基本原理、中学教育学、中学教育概论等,有待统一为教育学。其他主干课程的名目就更加繁多,甚至个别课程没有名称完全相同的。(5)专业选修课设置较随意专业选修课除物理学史超过半数学校开设以外,其他同一门课程开设的学校很少,如物理科学方法与思想史、教师专业发展分别只有三四所学校开设,还包括部分只有一所或两所学校开设的课程没有进行统计。

3.高校物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改革建议

为了解决上述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根据控制总学分和较多学校共同开设的课程为必修课的设置依据的原则,笔者建议:一是选修课程设置为两类,即教师教育专业限选课和弹性素养选修课。前者或要求或动员所有物理教育专业学生选修,后者供物理教育专业学生自由选修。增加专业限选课的原因有二:一是减轻必修课学分的压力,避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既想增加教师教育类必修课的分量又面临学分太多造成无法取舍的两难处境的出现;二是将不同重要程度的选修课程加以区分。二是为了避免课程内容之间的重叠,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微格教学、教师职业道德、班主任工作不单独开设。普通话与教师口语、三笔字与板书板画训练、物理教学技能训练的开设学校的频次和比例将有所增加。三是为了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将多媒体技术与课件制作、中学物理教材教学研究与实践两门必修课更改为教师教育专业限选课。四是将开设学校比例较低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设置为教师教育专业限选课。五是为了区别不同选修课的重要性,将物理学史、教育统计测量与评价设置为教师教育专业限选课,其他课程设置为教师教育专业弹性素养选修课。

4.高校物理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建议

教育心理学课程设计篇6

关键词:中职;教师专业标准;会计电算化;国培方案

中图分类号:G72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依托各类型、各层次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培训基地为“双师型”教师素质提高做了大量工作。培训基地设计培训方案时,主要依据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简称《项目管理办法》)。

2013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简称《专业标准》),提出《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本文依据《专业标准》,调研部级培训基地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培训方案,力求了解培训方案的特点、现状及存在问题,以期为培训基地“十三五”期间优化设计培训方案提供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内容

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于2012年才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师资培训项目。在已建成的110所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其中有10个基地设置“会计电算化”专业培训项目。根据公开披露的国培方案及剔除数据不全的样本,调查研究以8个部级培训基地的13份会计电算化专业培训方案为研究对象,培训方案时间跨度从2012年至2014年。研究将培训基地分为财经类学校、师范类学校和工科类学校等三类别。调研内容包括培训方案的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等三方面,其中培训内容分析依据《专业标准》,调研13份培训方案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三、培训模式:校企合作是主流,模式内涵缺提炼

《项目管理办法》提出要“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培训模式”。只有3个国培基地在培训方案中明确提出培训模式,如某财经类学校采用“课室―校园内企业―企业”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某师范类学校探索“分段培训,工学交替”的培训模式;某工科类学校提出“理论互动教学、实训项目驱动、实践‘师傅+学习小组’”的培训模式。其他培训基地的培训模块都体现出校企合作的特点,但未能提炼基地培训模式特点。

目前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在学术和实践层面不断探索改革培训模式。同济大学培训基地创造以“理实一体、双师导向、三元协同”的培训模式。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探索出“上岗+学习+上岗”、“走出去、请进来”等内容的校企合作培训模式。提炼基地培训模式是提高师资培训质量和促进基地内涵建设的必要条件。

四、培训内容:重视专业知识,忽视专业能力和专业理论与师德

《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3个维度。“专业理念与师德”要求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专业知识”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教学知识和职业背景知识;“专业能力”要求应具备的教育教学和职业指导能力。表1统计数据显示,三类培训基地课程设计普遍重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理论与师德”比例偏低。

依据《专业标准》的3个基本内容的15个领域,统计国培方案的具体课程设计。

(一)“专业理论与师德”内容:“职业理解和个人修养”课程有余,缺少“对学生、对教学的态度与行为”课程

“专业理论与师德”维度对教师提出四方面要求,如何看待职业、对待学生、对待教学以及对待自己。体现“师德为先、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表2统计数据说明,培训基地的课程设计较多关注“职业理解和认识”和“个人修养与行为”。而“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和“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维度的课程设计较少,特别是“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相关课程比例仅有1.03%。

“职业理解与认识”维度要求教师贯彻和遵守教育政策法规,理解职业教育工作意义和根本任务,认同中职教师的专业性以及注重团队合作交流4个细化条目。三类培训学校都开设相关课程,如“国内外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十二五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性及职业化”等。

“个人修养与行为”维度要求教师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坚持身体力行,善于自我调节,乐观向上以及举止文明礼貌等5个细化条目。三类培训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有:“中国传统价值追求”“道德经与师德修养”“中职教师情绪及工作压力应对策略”等。

“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维度要求教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和信任学生等3个细化条目。唯有师范类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如“问题学生的正确认识与教育策略”“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维度,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等。如某培训学校开设的“职业形象、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课程。

(二)“专业知识”内容:“职业背景和课程教学知识”课程丰富,缺乏“教育知识和通识知识”课程

“专业知识”是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基石,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专业标准》从广义角度界定教师专业知识,体现了“学生为本、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表3统计数据来看,培训学校的课程设计普遍关注“职业背景知识”和“课程教学知识”,而“教育知识”和“通识知识”的课程比例较低。

“职业背景知识”维度要求教师了解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相关行业现状及人才需求,了解所教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掌握所教专业的职业资格及其标准,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和岗位职责,掌握所教专业知识体系和基本规律,如工科类学校开设的“会计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分析”“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分析及无纸化考证演练”课程。大部分培训学校都开设了会计电算化专业相关背景课程,如“会计准则最新变化”“新税制改革”“财务会计”等。

“课程教学知识”维度要求教师熟悉所教课程在人才培养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所教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掌握学生专业学习和技术技能形成的特点,掌握所教课程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统计数据显示,基地培训课程较多侧重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理论学习、实训操作以及课程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会计电算化理论专题”“‘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中的应用”“会计信息系统操作与演练(财务链和供应链)”“用友t3财务软件应用能力训练”“行动导向教学法”等课程。

“教育知识”维度要求教师熟悉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形成及教育方法;了解学生不同教育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集体活动特点和组织管理方式等四个细化条目。唯有了解教学对象,才能真正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职业教育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分析”课程,某工科类学校开设“教学中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

“通识知识”维度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和具有适应教育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如师范类学校开设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文学欣赏”“重庆重点产业信息化发展动态”课程。财经类学校开设的“计算网络技术”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三)“专业能力”内容:“教学实施和科学研究”课程充足,“实训实习组织、班级管理、教育教学评价和沟通合作”课程匮乏

《专业标准》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具备专业理论、职业实践能力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实施教育教学和职业指导的能力,体现“能力为重”的基本理念。表4统计数据说明,国培课程设计较多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而对教师的组织指导学生实训实习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的课程设计偏少。

“教学设计”维度要求教师能科学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和课堂教学设计,能引导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能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师范类学校开设“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中职教学计划”等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教学设计及项目教材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及实施”等课程。

“教学实施”维度要求教师能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学习兴趣,能运用理念与实践结合的方法,有效实施教学;能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技术技能训练;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施教学。财经类学校开设“教学公开课比赛”课程;师范类学校开设的“说课技巧与训练”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的“会计示范课教学”和“现代信息化手段在职业教育的应用”等课程。

针对学生实训实习组织松散,学生权益屡受侵害的现象,《专业标准》提出“实训实习组织”维度,明确教师须掌握组织校内外实习实训的方法,具有和实训实习单位沟通合作的能力,以及熟悉有关法律规章,保护学生人身安全和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会计实训课教学法研讨”。

“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维度要求教师能开展相关教育活动;能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能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以及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班主任工作经验谈”。

“教育教学评价”维度要求教师能运用多元评价方法,结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能开展自我评价,及时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和探索”。

“沟通与合作”维度要求教师能平等和学生沟通交流,与同事合作交流,与家长沟通合作,与企业、社区合作互助等。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的“中职教师心性完善与高品质沟通”课程。

“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维度要求教师能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并进行教学探索研究;能通过多途径,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如财经类学校开设的“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与改革”和“专业教师能力建设问题探讨”等课程。师范类学校开设的“职教教改探讨”和“中职教师科研若干问题”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研讨”等课程。

五、培训形式: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培训方式,缺少培训后期跟踪指导

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创设平等交流、互动合作、共享成果的开放式学习形式。表5数据说明基地的培训方案体现了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培训方式,适应职教师资培训需求。2014年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文件明确提出“积极探索网络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13份培训方案的培训形式局限于集中培训,几乎没有提及远程培训的内容及形式。

六、结语

《专业标准》是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调研已实施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国培方案发现,培训基地的培训模式以校企合作为主流,但缺少模式内涵提炼;培训内容侧重专业知识,而忽视专业能力和专业理论与师德;培训形式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培训方式,但缺少培训后期跟踪指导。培训基地需认真研读《专业标准》,以《专业标准》为依据,以基地的培训经验为基础,以培训者培训需求为导向,优化设计培训方案,加大职教师资的教育教学和职业指导专业能力的培训力度,积极探索网络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培训形式。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课程设计篇7

关键词:新课程;体育教学设计;关系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79-01

体育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换,一方面,他们不仅仅是体育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且成为体育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他们要研究的不仅仅是“如何教”的问题,而且更要关心“教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由教学活动主导者、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引进者、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这些角色转变,给体育教学设计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价值。

一、体育教学设计概述

对教学设计的定义有很多学者都进行过研究。体育教学设计是为体育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它规定了教学的方向和大致进程,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依据;所谓教学设计,是指依据特定的理论和方法,对教学资源或活动过程进行规划、安排的理论和方法。

1.对传统体育教学设计的反思

体育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丰富的内容、复杂的对象、多变的环境、多样化的场地器材、固定的时间以及其他多种影响因素,要想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优质高效地达到预定的目标,就要对其进行全面细致地安排和巧妙的设计。因此体育教学设计无论是在体育教学理论还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历来是得到高度重视的。但是,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设计使教与学程式化、机械化、呆板化;阻碍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创新;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

2.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

(1)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出发点。教师在掌握好体育教学设计和体育教学这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的过程的理念就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体育教学设计把对学生不同特征的分析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注重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内部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着重考虑的也是对不同学生个体的有效指导与学习促进。教是为了学,所以教学设计者就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应用教学媒体和策划教学过程。

(2)是以突出整体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设计,不仅是设计学生如何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设计出有效的课堂学习与交流活动,使学生在这种活动中体验到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懂得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与帮助人,担当和适应各种社会角色,正确理解个人价值。

(3)是采用系统设计方法。体育教学设计不是着眼于某一学习目标、关注于某一学习领域,或就某一教学资源进行刻意的加工和策划,而是旨在通过精心创设的教学系统为学习者提供最有利的学习条件,追求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这就是要求设计者着眼于整体,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选择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体育教学的系统设计,必须对该课教学资源进行系统的分析。

(4)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体育教学设计首先应从教学规律出发,应用系统设计的方法,在客观地分析体育教学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来设计新的教学工作程序和环节。建立在确定性基础上的体育教学设计可以有效发挥其在教学活动中的计划功能,增强体育教学的针对性,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使体育教学活动形成优化的运行机制。但是,由于学习对象的主观性和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使得再好的教师不可能也不必对教学过程做出面面俱到的规范,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既有计划性的一面,又有生成性的一面。

二、体育教学概述

体育教学是按一定计划和大纲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有效地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其体质,培养其道德意志品质。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形式,是体育目标的实施途径之一。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体育教师的主要行为包括教师的示范、师生对话与指导,辅助行为包括激发动机、期望效应、课堂交流、课堂管理等。

1.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的实施

这是体育教师在课堂中把教学设计运用实际中的操作环节,也是对体育教学设计的质量的检验。在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2.新课程下体育教学设计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新课程下的体育课程由原来的体育课改为了体育与健康,这就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体育教师要在这个机遇与挑战下从新的去认识体育教学的实施。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是在现有的教学资源充分地进行优化,做到有机的整合,教学过程中要按照教学的原则下,把握教学过程的动态性与稳定性的特点。体育教学设计就是体育教学实施的理论上的蓝图,蓝图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完成状况。

三、结论

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设计是面向体育课堂教学系统、解决体育课堂教学问题制定的蓝图,它规定了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策略和大致进程,是体育课堂上师生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学活动的每一个步骤、每个环节都将受到教学设计方案的约束和控制。所以,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多方面考虑,全面规划设计,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刘红建,孙庆祝.混沌理论视角下的体育教学设计[J].体育学刊.2008(11):54.

[2]李康.教学设计课程中若干问题的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9(03):5.

教育心理学课程设计篇8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质量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迫切要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讲话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迫切的任务。如何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最重要最迫切的内容。为此,我们提出了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思路、方式方法和实施方案,并在一系列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一、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基本思路

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把设计实践作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手段,以设计为主线,把设计应用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在各个人才培养环节着重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基本思路是以设计为主线,应用多种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把学生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材的内容、开课前的预先培养、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课外作业的内容和完成的方式方法、考试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实验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课外辅导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等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在各个教学环节着重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彻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式,应用研究型教学、探究式学习等多种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并且设计合理的课外设计作业体系和成绩考评体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及其它各方面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主要内容和方式方法

1.教材内容的改革。目前大多数教材根据其编著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特别偏重于理论论述,对系统设计部分只做大略的介绍,学生使用起来不易入门,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初学者或系统设计水平较低的本科生使用,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另一类特别偏重于技能的应用,缺乏理论的论述,实践不能与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非常不适于本科生教学,不利于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有时我们不得不选用几本教材,这种方式非常不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课程知识。为此,我们把系统设计思想引入到教材内容的编写过程中,编著一套以系统设计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特别突出工程实践的实用教材。

2.增加开课前预先培养环节。传统的教学内容缺乏这一环节,每学期开课时,任课教师首次就课程相关学习内容与学生进行沟通,学生很难快速进入状态,尤其是对于设计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只能掌握简单的设计知识,教学质量很难全面提高。为此,增加开课前预先培养环节,在每门课程开课前,我们利用课程授课前的一个假期,在相关教学班级选拔3-5人对本课程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培养,使其深入掌握与本课程相关的设计技能。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及传帮带,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设计兴趣,一点带面,全面提高班级其他学生的设计能力,把简单的课堂沟通改变为课前沟通、课堂沟通、课外沟通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与此同时,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加了相互沟通的能力、互帮互助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3.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的改革。本着教育的根本宗旨,充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大力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全面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1)彻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式,把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设计型教学、案例教学、基于问题的学习及本科生参与科研等多种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其设计能力。

(2)大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正确的认知能力,增加其学习的动力。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感恩教育、自信心的培养、对未来信心的培养、个人职业生涯设计、用本专业已毕业的事业有成的同学及其他典型人物作为其学习样板等等。通过思想教育,培养了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等,在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同时,自信心逐步树立。在感恩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感恩父母,增加其认真学习的压力;感恩老师,增加其认真学习的动力;感恩同学,增加其认真学习的活力;感恩任何人,增加其学习和生活的乐趣。

(3)进行全面的能力培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自信心增强的同时对其进行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培养其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建立班干部、小组长、课题组长等组成的多层次管理小组,由学生管理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其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设立两个设计题目,有两个班组相互pK,在互动中锻炼其团结协作能力;互帮互助,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友爱能力;沟通能力,在与老师沟通、与同学沟通的过程中,每个同学的沟通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

(4)重点进行设计能力培养,全面提高综合设计能力。通过若干个前后呼应、循序渐进的实际设计作业,对学生设计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全面提高其综合设计能力,这些能力主要包括:资料查找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系统分析能力、硬件设计能力、软件设计能力、系统调试能力、数据测试能力等等。

4.课外作业内容和完成方式方法的改革。以设计为主线,应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设计合理的课外作业及作业内容,让学生在反反复复的设计过程中彻底掌握系统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5.考试内容和方式方法的改革。改变传统的考试思路,由“考核”改为“培养”,以能力“培养”为主,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合理的成绩考评体系,让学生掌握自己成绩的主动权。学生成绩为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设计作业以及综合设计等成绩的总和。传统的课外作业全部由设计作业取代,以设计为主线,应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设计合理的设计作业和合理的设计内容,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彻底掌握系统设计的思路和方法。用综合设计取代传统的靠死记硬背才能取得高分的卷面考试,使学生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轻松、愉快地进行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在成绩评定时,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力求公平、公正。学生成绩是动态变化的,完全透明的,随着课程的进展,学生可随时了解、掌握、并控制自己的成绩。尽可能做到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不下一番功夫肯定不能取得好的成绩,在各个教学环节务必全力以赴,对端正学习态度、培养竞争意识,进而提高其学习兴趣、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6.实验内容和方式方法的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一般为演示性、验证性和操作性实验,基本上能够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目的,但也存在着诸如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不高、实验教学流于形式、实验操作走过场等问题,很难达到实验教学的真正的目的,严重地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成效。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改革突出的是以设计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为主,通过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完成从实验设计到实验操作、书写论文式的实验报告的全过程,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设计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及创新意识,树立严谨的工作、科研作风和培养创新精神,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

7.课外辅导内容和方式方法的改革。在课前沟通、课堂沟通、课外沟通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中,与开课前对本课程感兴趣的学生预先进行培养环节一样,课外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及时跟踪学生动态、及时进行辅导,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本教学改革中,课堂教学只是一小部分,大量的是课外设计作业和课程综合设计的设计。设立email热线和电话热线随时对他们进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设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学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个别学生提出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及时地向所有同学进行深入的讲解,帮助他们快速提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显著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的主要特征

1.把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应用到教材的内容、课前教学的准备、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作业的内容和完成的方式方法、考试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实验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课外辅导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等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及其它各方面能力,为学生将来顺利进行毕业设计、寻找工作、踏入社会、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把系统工程思想较好地应用于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外作业、综合设计及实验等课程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3.增加开课预先培养环节,把简单的课堂沟通改变为课前沟通、课堂沟通、课外沟通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点带面,切实提高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设计兴趣,进而提高了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

4.应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设计出一套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前后呼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课外设计作业体系设计方法,让学生在反反复复的设计过程中彻底掌握系统设计的思路和方法,该作业体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设计兴趣,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及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

5.改变传统的考试思路,由“考核”改为“培养”,以能力“培养”为主,学生不用考试,没有考试的压力,解脱了死记硬背应对考试的烦恼,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轻松学习,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全面提高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实施成效及进一步思考

本教学改革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的实践已经结束,得到了学生的极高评价。从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明显看出,学生的精神面貌、设计能力及其它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大幅度提高,为他们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适用于高等院校工程类专业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对高等院校工程类专业任一学生来说,如果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每学期选择一门课程按照这种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实践,到大学毕业为止,学生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其它各方面能力肯定会达到较高的水平,为他们成功踏入社会,成为高质量的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种教学方式方法如果经过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有可能会成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对高质量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对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教学培养机制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程科技人才研究专项”成果(10JDGC011)、2012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成果。

作者简介:

张东阳,沈阳理工大学装备工程学院教师,副教授;马星国,沈阳理工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教授。

参考文献:

[1].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1(9).

[2]郭广生,李庆丰.培养创新人才呼唤教学方法大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

[3]朱高峰.工程教育中的几个理念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

[4]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

教育心理学课程设计篇9

关键词:个人发展职业能力心理教育改革探索

一、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改革定位与现实背景

(一)研究的落脚点局限于“问题”

现有大量的研究往往从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入手,常存在定位不准、定性不当、实践性不强、教法学法单一、缺乏科学评价标准等问题,其根源在于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课程的设置没有遵循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没有体现教育性与职业性并重的教育思想,同时也存在研究内容陈旧、研究力量过于薄弱、技术性差等实际问题。事实上,要保证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不能只针对现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中的局部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学生身心特点和个人发展需要开展整体研究与设计。

(二)课程教育内容错位

在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课程内容研究方面,一些研究提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生活心理教育、学习心理教育、职业心理教育;一些研究提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人际交往、学习心理;一些研究提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一般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心理指导、意义教育、性格教育、人际关系指导、耐挫能力培养等,大多针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对症下药”式的治疗,涉及潜能开发和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较少,涉及职业能力提升的内容几乎缺失,这与积极心理学关于促进学生成为积极的幸福进取者的理想,以及高职院校使学生具备更强的职业能力的理想,都存在很大距离。课程教育内容的错位,使课程不能完成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和职业能力提升的预期目标。

(三)课程改革措施及评价体系研究不足

现有的课程改革研究偏重于理论探讨或“德心共育”,对于课程改革具体措施的可行性和效果缺乏实证研究。同时,针对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课程的评价体系研究很少,且多强调以教师作为课程评价的主体,而不是基于学生主体,强调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为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课程评价的最终准则。

(四)师资力量严重欠缺

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课程作为一门技术性极强的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中的地位不高,教师数量不足且专业性不强,教师接受经济管理能力教育技术、方法的培训较少,接受高水平督导的机会更是很少或缺失,因此,高职院校经济管理能力教育师资队伍无论在数量或质量上都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使高职院校在经济管理能力教育教学研究、教学组织上不能形成有效的团队,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考量学生的心理需求,以致传授了心理知识,却无助于心灵的成长。

二、“个人心理发展+职业能力提升”的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课程改革路径

大量的研究表明,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课程虽然有非常明确的终极目的,但囿于理论、实践、教师的准备不足,致使课程从目标到内容,从形式到方法都局限于预防为主的适应性目标。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课程显然需要重新定位课程各要素内涵,并创新教师团队建设,使课程有能力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积极力量,实现每个学生主观幸福的发展和职业能力的提升。

因此,“个人心理成长+职业能力提升”的课程改革提出:高职院校要有效突破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课程改革的瓶颈,应该以团体心理辅导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以个性发展与个人谋生为核心设计课程内容,以社会化的教师团队统领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建设,通过主题活动设计,让学生在各种游戏活动、拓展训练、技术培训活动中获得体验、感悟、成长和能力提升。

(一)以团体心理辅导为主线对不同年级的同质、异质团体开展教学

经济管理能力教育和其他教育相比,更需要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目前,几乎所有的调查结果都表明:大学生认为最有效的经济管理能力教育教学模式是实践或活动锻炼模式。国内已有学者对团体心理辅导能否适用于心理健康课程进行论证,清华大学著名团体心理辅导专家樊富民教授的研究表明:这种团体活动体验式教学方式非常适合大学生经济管理能力教育。

(二)以个性发展与个人谋生为核心设计课程的内容与单元

为了充分体现课程的发展性和职业性,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课程不仅需要不断完善有关大学生发展性的研究与实践,同时还必须借鉴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员工援助的研究与实践,在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课程中引入企业eap理念和元素,制定适用于高职院校的“个人心理成长+职业能力提升”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建设方案,以个性发展与个人谋生为核心设计课程内容与单元,针对一年级学生主要进行适应训练、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情绪管理、意志品质、创新思维、职业生涯规划训练;针对二、三年级学生主要进行创新能力、创业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训练,以及压力管理、时间管理、挫折应对、积极情绪等技术培训,使学生提前“上岗”。

(三)以社会化的团队教学理念统领经济管理能力教育教学的组织

高校经济管理能力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然而,大学生经济管理能力教育工作队伍的专职专业化却一直是我们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特别是以团体辅导为主线的课程,比专题讲座更强调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并且,因其参与者众多、情景处理复杂、团体动力和凝聚力多变,要求教师具备更丰富的咨询技巧、经验和更强的组织领导力,以发挥团体辅导的最大作用。事实上,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师团队很难胜任这样专业的任务。

三、结语

职业技术学院“个人心理成长+职业能力提升”的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课程改革项目,不仅基于本校的课程负责人等对于高职教育、经济管理能力教育的长期研究与实践,集结了行业中长期开展应用心理学研究,并在多个行业、企业、学校中实施团体心理辅导计划、能力拓展计划、企业eap计划、企业文化建设策划等实践的专家,使项目始终保持科学性、先进性和实践性。

参考文献:

[1]方向阳,丁金珠.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方动机的冲突与治理[J].现代教育管理,2010,(09).

教育心理学课程设计篇10

关键词:开放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模式;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教学改革

一、引言

2012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要明确学校定位,确立人才培养目标,要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程体系等。开放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面向在职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远程开放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多种媒体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这种模式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又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思想,是对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科学发展,也契合了当前国际上流行的混合学习的教学思想。所谓混合学习,就是要结合传统学习的优势和网络学习的优势,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2016年,国家开放大学教学改革要点明确指出,教学改革要以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形成具有“六网融通”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以学习测评模式和学习支持服务模式改革为重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构建适应专业人才发展需要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全面实现教学改革目标。2013年8月,安徽分部开放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申报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获准立项。本文阐述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开发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的专业课程体系,指出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结合安徽分部的实际,探讨了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从专业课程体系改造、专业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资源建设、强化专业实践教学和课程教学模式探索等方面对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研究和具体实践,最后总结了专业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开发的重要性

随着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快速发展,众多的远程教育机构根据自身原有品牌专业的资源优势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开设了不同层次的众多专业,这些专业的开设并没有完全考虑学员的个性化特点和实际学习需求,也没有根据自身的优势对专业进行柔性化改造。另外,专业教学计划中,哪些课程是学员需要的?课程的内容是否符合远程学习学员的实际需求?课程在专业计划中是否能够形成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对学员能力的培养是否有针对性?戴尔蒙德[2]指出,目前高等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设计的课程和课程体系与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不大相关,甚至毫无关系。要实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职业性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开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远程教育的教学设计包括三个层面:系统层面的教学设计、课程层面的教学设计和媒体方面的教学设计[3]。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开发就是系统层面的教学设计[4]。目前专门适合远程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开发方法还比较缺乏,远程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是职业性和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开发应该着眼于社会对人才岗位能力的需求。能力为本的专业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类:基于岗位能力的开发模式、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开发模式和基于角色的开发模式。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开发模式兼顾了技能和知识的培养,且对实践的适用面更广,对远程教育开发专业课程体系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5]。开放大学所开展的远程开放教育属于远程教育的范畴,远程开放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开发当然要遵从远程教育系统层面的教学设计的要求。由于远程开放教育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开发不能照搬传统高等教育“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开发模式,也不能简单套用“能力为本”的现有开发模式。国家开放大学开设的专业首先要符合教育部专业设置的法规性文件要求,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毋庸置疑。专业计划中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拓展课等模块,由于开放大学分级办学和分级管理的特点,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作为必修课程,部分专业课和拓展课作为省管课程。必修课程作为整个专业的基础性模块,保证为学员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国开总部统一开设,在全国系统内实行五统一管理,无疑为实现专业教学目标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省管课程作为整个专业的个性化模块,由分部结合当地的实际自主开设,教材的选定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是由各分部自行管理的,目的是考虑到各分部的地域特点和学员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员的个性化发展。可见,各分部根据当地实际,实施专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如何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员个性化需求的实际,做好省管课程设计与开发,保障省管课程和统设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以及省管课程内容的新颖性,无疑对实现开放教育职业性和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有重要意义。

三、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2007年秋季,国家开放大学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执行新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整合制作了新的教学资源,颁布了新的学位授予条件,调整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了课程内容,为实现专业教学目标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新的专业教学计划包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专业拓展课和综合实践共六个模块,为更好地适应信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通过选修不同的选修课程,划分了五个不同的专业方向,分别是网络技术应用类、计算机信息管理类、软件技术开发与应用类、嵌入式系统开发类和多媒体技术类。安徽分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考虑到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培养需求,在选修课程的选修方案上,选择了软件技术开发与应用类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国内和我省各高校的长线专业,几乎每一所普通高校都开设有该专业。这些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人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从事研究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主要(在攻读更高学位后)从事计算机基础理论、新一代计算机及其软件核心技术与产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从事工程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主要从事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工程性开发和实现,注重技术原理的熟练应用等;三是从事信息技术应用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主要从事企业与政府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的技术工作等。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的,能从事信息技术应用、开发和设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四、分部完善课程体系要考虑的因素

国家开放大学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调整,是遵照教育部有关专业设置的法规性文件要求,而且经过了严格的专家论证和评审,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不容置疑。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国家开放大学正式成立之前,开放教育各专业基本上都是和普通高校或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项目,受普通教育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开放教育课程体系大都是沿用普通教育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线的学科课程体系,相对开放教育这种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其课程设置还是存在以下不足。

(一)课程体系普教化

开放教育的对象大多是成人,而成人是社会的主体,对成人进行学历教育与培训,一方面要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提高适用岗位工作需要的技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正是开放教育的显著特征,也是开放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本质区别。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多数课程照搬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的内容和框架,专业教学计划借用普通高校计划,教学大纲是普通高校大纲的浓缩与翻版[6]。虽然开放教育的课程也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革,但基本上还没有摆脱普通教育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省管课程教材大多是挪用或套用的,存在着专业基础课内容与实际联系不密切,专业课内容缺少针对性和实用性,专业实践教学明显薄弱等不足。

(二)课程结构学科化

受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的影响,课程结构力求体现学科的科学性,突出学科的学术性,重视学科理论的系统性与学科知识的连续性,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学科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没有从开放教育学员的实际情况出发,忽略成人发展及成人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规律问题,使专业基础课不能有效地成为专业课的先导和基础,专业课也不能为专业拓展课提供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后续课程服务。由于开放大学分级办学和分级管理的特点,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作为必修课程,实行五统一管理,而部分专业课和拓展课作为省管课程,教材的选定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是由各分部自行管理的,这造成省管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各分部参差不齐。

(三)专本科课程内容重复化

相同或相近专业专科的许多课程基本上是本科课程的简化,内容上存在重复的现象,甚至有些专本科课程内容倒置,专科课程的内容比本科课程的内容要新颖,理论性要求更高,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本科要求更高,这势必造成专科毕业的学员如果继续上本科,会感觉课程内容不再新颖,重复性的内容使得学员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造成学员中途辍学。

(四)课程内容陈旧化

新调整的专业教学计划,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教材重新进行了编写,教材内容和普通高校相比进行了瘦身,压缩了理论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了实践教学内容,但仔细研究教材内容,不难发现新的教材内容仍然脱离不了课程结构学科化的影响。但部分专业课和拓展课作为省管课程,是由各分部直接指定教材并进行课程建设的,大多数是直接借用普通高校或社会上的教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教材内容很难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很难满足社会对计算机学科人才的需求。

(五)职业教育“五个对接”弱化

教育部提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开放教育职业性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也要实现“五个对接”。但就现有的部分专业课和拓展课而言,其陈旧的课程内容很难让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脱节的实习实训环节很难做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五、专业教学改革基本思路和具体实践

首先,专业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开放大学的人才培养是为企事业生产第一线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其次,随着国家对信息产业扶持的力度不断加大,计算机软件产业的规模也在不断壮大,企业和社会对计算机软件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但软件人才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也缺少大量从事基础性开发的人员。再次,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移动互联网浪潮,互联网+开始深度渗透社会的各行各业,这就要求在专业建设上,需要和从事移动互联网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以及移动互联网wap平台的系统集成与部署方面接轨。基于以上专业教学改革基本思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以来,我们在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专业课程内容、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强化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重点课程建设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进行了专业教学改革具体实践。

(一)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net和Java两大系列软件开发技术为主线,模块化设置课程体系。在.net系列设置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aSp.net实用技术和网页开发技术特色课程,在Java系列设置Java技术、网络编程技术和webServices技术特色课程,构建两个系列的课程群。

(二)优化专业课程内容

对于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作为统设课程,新的教学计划调整之后,国家开放大学已经为其编写了新的教材,教材内容在保证理论教学内容适用和够用的前提下,增加了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对于专业拓展课程,特别是图2中两个系列的特色课程,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建设,采用项目化方式进行教材的编写,赋予教学内容以时代感和新鲜感,让课程内容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采用任务驱动和抛锚式等教学法精心制作视频资源。

(三)强化专业实践教学

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践和专业综合实践。对于省管课程,特别是两个系列的特色课程,进一步明确课程实践要求,编制具体的课程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等。对于专业综合实践环节,根据国开关于专业综合实践环节实施方案,制定适合本地的专业综合实践环节实施方案,明确选题原则、论文写作和指导要求、中期检查和答辩规范等。

(四)注重学科知识衔接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是学好、用好专业知识的基础,能够培养学生专业兴趣,专业课是学员直接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最有效途径。.net系列中,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作为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后续课程,课程内容界定为基于C++的windows图形化界面编程,进一步学习的后续课程是网页开发技术和aSp.net实用技术。Java系列中,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专业基础课,Java技术课程的学习就有了基础。后续课程是网络编程技术和webService技术,网络编程技术课程内容界定为目前比较流行的Javaweb应用开源框架(Struts+Hiber-nate+Spring)。重点建设这些专业拓展课,目的以学员实际岗位需要为导向,从用人单位的需要出发拓宽专业知识面,以切实增强学员的职业和岗位适应能力。

(五)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各级各类学校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7]。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远程开放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多种媒体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这种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目前比较流行的做法是将“主导”和“主体”相结合,体现了混合学习的教学思想,具体实践如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开放教育各专业中属于招生人数不是很多的专业,学员分散在全省各地,难以开展集中面授辅导。如何为这些小专业的学员提供良好的教学支持服务,是基于网络的远程开放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左克军[8]对开放教育小专业学习支持服务进行了研究,提出要重构小专业的学习模式,构建全程化的学习支持服务模式,组建课程教学团队进行“组班”教学,以远程视频课搭建“虚拟课堂”等多项学习支持服务策略。为了给小专业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安徽分部提出了直通车课程教学改革试点,直通车课程教学改革契合混合学习教学思想。具体做法是,全省学员实时或非实时点播课程责任教师的视频课件进行自主学习,课程教师要加强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制作出适合并能足够吸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课程学习资源。省校课程教师进行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整体设计,定期开展面向全省的课程网上教学答疑,批阅全省学员的形成性作业等,各教学点教师负责进行教学组织,教学答疑,教学过程监控和网上教学行为的督促和检查。

(六)改革课程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直通车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在对课程主要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分析基础上,针对开放教育学员在职学习的特点,在课程面授辅导教学、网上教学、课程实践教学和课程视频资源制作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教学策略。主要包括:课程面授辅导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教学策略,课程单元项目实训教学中采取项目实训教学策略,课程综合项目实训中采取情景教学策略,课程ip视频资源制作过程采取抛锚式教学策略,课程网上答疑和小组活动过程中采取协作学习策略。

六、专业教学改革成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以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aSp.net实用技术、Java技术和网络编程技术四门课程作为重点建设课程。其中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网络编程技术开展课程主教材建设和配套资源建设,Java技术和aSp.net实用技术主要开展文本资源和视频资源建设。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课程主教材Visual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材已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公开出版并投入使用,完成视频资源录制23讲。完成Java技术课程ip视频资源录制40讲,该课程多年参加学校直通车教学改革试点,课程获得省教育厅省级精品视频资源共享课程称号。目前已经完成网络编程技术课程主教材初稿的编写工作;Java技术和aSp.net实用技术多年参加学校直通车教学改革试点,进一步活化了基于网络的四学课程教学模式。依托专业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组成员获批校级和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多项,获批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一项。为检验专业教学改革的成效,我们开展了网上专业教学改革问卷调查(针对分校教师和学员)和毕业生用人单位跟踪问卷调查。网上问卷调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满意程度,重点课程内容实用性,课程视频资源对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对重点课程的总体评价等指标,毕业生用人单位跟踪问卷主要调查学员能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岗位问题,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学员的满意程度。网上有效问卷187份,毕业生用人单位跟踪有效问卷124份。网上问卷结果显示,对专业课程体系满意和重点课程内容实用的比例为85%,课程视频资源对课程教学有效的比例为84%,对重点课程的总体评价满意的比例为87%;85%的学员认为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90%用人单位对毕业学员表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