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教学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0:35

散文阅读教学方法篇1

摘要: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初中语文教育得到了高度关注。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初中教育是重点部分。现如今的初中语文教学比较关注散文阅读教学,希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就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

与以往教学工作有所不同,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难度较大。散文阅读本身在叙述结构和表达方式上较为多元化,并追求“形散神不散”的理念。如果学生对散文没有正确的理解,不仅在答题上容易错误,后续的理解也会有障碍。

一、了解散文的基本分类和特点

在初中散文读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无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接受,也无法帮助学生取得最好的成绩。只能从基础的教学内容展开,重点把握散文的分类、特点,然后针对性地攻破学习难点,增加散文阅读量。在开展答题的过程中,才能达到行云流水的特点。例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跳脱书本的束缚,让学生多去书店或者网上寻找素材,以便在班级分享。这是从学生理解的角度出发,观察学生对散文的态度和掌握程度(如下表所示)。接着,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逐步纠正其错误的想法。最后,教师要让学生与自己挑选的文章进行对比,掌握好散文的分类、特点等等。再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开展散文写作的锻炼,以作者的身份去感悟散文的特点和类型,从而进一步提升散文的掌握程度。

二、重视朗读

在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仅仅在理论上开展大量分析,而忽视了朗读的重要性,以至于教学成果并不十分明显。从主观角度分析,语文教学本身就有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因此,散文朗读教学是一项必要性的内容。例如,在起始阶段,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短篇散文,并要求背诵,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接着,延长散文篇幅,增加内容,。但重点是要求学生不断朗读:可以早自修放声朗读,也可以课余时间轻读。只有读出来,才能对散文的核心思想做出详尽理解,而不是表现为冥思

苦想。

三、品味散文的语言美

散文本身就是一种较有魅力的文体。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去品味散文的语言美。例如,教师可以先着眼于散文的语句,让学生了解散文本身的语句和段落构成,减少一些错误的语句表达方式,掌握“形散神不散”的基本意境。而后将自己读过的,或者是文学网站上比较流行的散文,进行模拟训练。按照作者的思路学习,体会散文语言的画面美和意境美,促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减少对散文的排斥。当学生掌握上述几项学习后,就需要开展散文点评。教师可安排几堂散文点评课,从报纸、网站、书本等媒介,挑选散文进行点评分析,从而提高散文的语段阅读成绩。

四、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

散文的意境体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上述几个方面仅仅是在表面上机械开展散文阅读,并无法有效提升散文意境的正确把握。从散文的描写来看,大多都是跟随作者的想法完成作品,在语言和表达方式上并没有太多拘束。只有提升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充分体会散文的意境,才有可能从真正意义上去掌控散文。比如,老舍先生的写景散文《济南的冬天》,就通过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创设出优美的意境,同时融入自己对冬天济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作者描绘的美景中细细玩味和欣赏,

透过种种意象去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感受济南冬天的“和谐

之美”。

本文对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展开讨论,现如今的散文教学开展,整体上表现出一定的进步,各项工作的开展均体现为大幅度提升。日后,应该从多元化的角度出发,运用健全的教学体系来开展,从学生的角度,增加教学过程中的交流,确保在教育水平上得到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霞.新课标视野下古代散文阅读教学的三种方法: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相关篇目为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1):105-107.

散文阅读教学方法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能力

伴随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不断的提升,语文教学必须不断的探索新的方法,提升教学的质量,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增加文章的阅读积累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学生审美能力以及鉴赏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散文审美性过程中阅读的问题

(一)审美性的阅读

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特点,其结构大部分比较的松散,题材上面非常的广泛。朱自清就将散文进行定义为闲话,生活中不管任何的事物都可以当作为散文的内容,散文的格式多没有固定的要求,而正是因为散,它没有任何的书写限制。散文的美既有它外在的形式美,而且又有它内在的情感美。贾平凹曾经就在谈到散文时说的:“真情实感美,文章则兴;浮艳的虚假,文章则衰。”散文不需是严谨的说教,其主要是作者进行真情感悟自然的流露而已。散文的句式就通常长短不一以及错落有致,用词非常的准确,而语言又含蓄凝练以及优美。以一般包含很唯美的意境,利用多种的文学手法进行运用,留给读者的无限的暇想空间。审美性的阅读就必须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进行阅读时就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会散文中微妙的美,从而构成了对美的独特的理解,陶冶了情操。审美性的阅读主要是发挥学生无限的想象力,调动各个的感官,体验对作者描述的唯美意境。

(二)散文审美性对阅读的困境

1.学生缺乏对阅读兴趣

高中学生就接触的散文阅读量比较多,一开始可能就有很高的热情,但是没有对培养真正的阅读兴趣感,学生只是在仓促中应付阅读,没有认真的体会散文,发现散文中的美,很难对散文中进行审美性的阅读。高中语文再教材中的散文都是在经过了千挑万选,最经典的、最有价值的散文里,对于陶冶学生中的心性,培养了学生的语文里素养和语文的阅读能力有很重要作用。但是在于阅读的时候,不少学生多避开了散文,尤其就是现当代的散文,更多的就是背诵的文言文与诗歌。

2.没有正确的体会阅读方法

在语文阅读当中,方法就很重要,就有它有好的阅读方法才能在当中真正体会到散文中的哲理、情感与意境等。很多的高中学生没有好的阅读方法,不知道如何再进行审美性的阅读。不仅要在课堂的学习之前很少预习的,而且很少就对散文中的词以及语句中进行反复的品味,就没有养成学习积累知识的习惯。

二、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的突破

结合上文提到的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下面有针对性的提出几点散文阅读审美突破策略,实现学生散文阅读审美能力的提升。

(一)结合学生发展需求,创新散文阅读教学目标

要使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实现审美能力的突破,就要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创新现阶段散文阅读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根据学生现阶段情况,找到真正适合他们的教学目标。例如,在阅读散文《荷塘月色》的过程中,学生由于刚步入高中,散文阅读能力还不高,因此,制定这篇散文教学目标时,就可以制定为让学生大体理解这篇文章的意思就可以,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散文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散文阅读的审美意识。如果一开始制定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由景物描写看出作者的真正意象,那么学生学习理解起来就会有很大的困难,甚至有可能引起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反感,因此在进行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目标制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

(二)转变教师教学态度,注重散文审美学习过程

教师进行散文阅读教学时,认为只要学生能够答出与标准答案相近的意思就好,忽视了对学生散文阅读审美过程的重视。因此转变教师原有的教学态度,重视学生散文审美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散文阅读的要点、散文要表达的内容与散文的表现形式,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散文审美分析,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各类散文的分析技巧,提高学生整体的审美能力。例如,在阅读散文《故都的秋》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要点分析,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情感。教师可让学生找出散文中描写景物的内容,根据景物内容体会出作者情绪变化,同时在学生分析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为学生解答问题,从而让学生学习到此种类型散文的审美分析技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散文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应该增加对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重视。并注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从而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洪团.二期课改高中语文阅读教材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散文阅读教学方法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高效阅读;散文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化策略探索已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目标,当然,作为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阅读教学更是值得探索研究的内容。因为对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者甚多,但可用于实践且高效化的课堂阅读教学策略还未见可露锋芒。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散文阅读教学效率难以提高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成为课堂阅读教学的一大困惑。怎样的教学策略能使中学语文课堂散文阅读教学步入高效化,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近三个多学期的潜心钻研和认真总结,现已形成了令学生喜欢,自己教得轻松,教学效果明显的可行性课堂散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研读教材,确定目标

在实施课堂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文本的主旨和写作思路,围绕教材中可开发利用的文本教学资源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一堂课教什么怎么教,全靠目标来导航。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确定目标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二、整体感悟,领会主旨

在课堂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学会抓关键句和关键词,通过整体感悟把握文章主旨,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因为写作是讲究气势的,整体把握课文才能追随作者的气势,才能深入的理解文章。这一方法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教学中用的较为成功。我通过速读课文并复述内容的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感受文中“我”对童年生活的留恋。然后采用抓关键句和关键词的方法引导学生梳理了散文的思路:在百草园的生活―在三味书屋的生活;进一步感悟了散文的主旨。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或创设的生活情境感化学生,使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学中,教师应始终扮演作者或主人公的角色,将自己置身于作品中,才能动之以情地感染学生,使其动之以情地投入在阅读中,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这一方法在我教《背影》一课时实验的较为成功。在教学环节中我在借助音频朗读以情感打动学生的基础上设了这样的情境:假如文中的“我”就是你自己,与父亲车站送别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几十年以后你读到的父亲的信会是什么内容,你会有和“我”一样的情感吗?要求学生畅所欲言,此刻学生个个热情高涨,积极主动的投身到了主体活动之中,使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树立问题意识,实现创新阅读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明确目标,把握主旨之后认真研读文本,围绕目标提出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并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设法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勤于探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在新问题不断提出不断解决的过程中,有利于实现阅读教学的创新。如:《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朗读课文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提出了“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怎样理解?文中的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文中渗透着作者怎样的情感?等问题。教师对他们的提问一一鼓励后,顺水推舟,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步入了激烈的讨论之中,经过十分钟的讨论问题的答案已水落石出。学生已理解了关键句的含义,明确了文章的主旨和白描手法及其作用,此刻教师引导学生顺其自然的把握主旨后再用启发式提问“你能用白描手法说一说家乡雪后的景象吗?学生很快的就进入了课堂模拟口头创作的氛围中,这样在不断探讨中实现了由阅读到创作的能力提升。实现了散文阅读的创新。

五、合作学习,培养潜能

在课堂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启发学生理解和领悟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此时教师要适当调控,选择与本节阅读课目标吻合的问题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培养其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种学习方式能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也使学生在不断合作中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提高其阅读能力。

六、类文拓展,扎实巩固

在课堂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选择与探究的文本类似的文段进行课堂阅读拓展训练,既利于检测教学效果,又便于巩固阅读方法。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进而通过拓展训练实现人文因素的熏陶。

七、总结收获,适时评价

在课堂散文阅读教学结束时,教师应指定学生及时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方法,获得了那些启示,悟出了什么道理。并说说今后读类似文段应该怎么读。这样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阅读和感悟能力。期间,无论学生总结得深还是浅,教师都应给予鼓励性评价,对学生出现的偏差,教师在巧妙纠错的同时鼓励他敢于总结的勇气。这样能使学生获得自信,能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课堂散文阅读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课堂散文阅读教学应在阅读目标指引下,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领悟能力为重点,最终使学生养成勇于提问,善于总结的散文阅读习惯,达到提高课堂散文阅读教学效率的目标。

参考文献:

散文阅读教学方法篇4

一、重课内之法――注重方法与技能的知识建构

重课内之法,教师要有些“匠意”,注意具体方法的指导、归纳与总结,同时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能动性,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阅读方法与规律。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学习为例,本单元所选的散文诗,展现了自然的五彩缤纷,并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律动,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首先梳理课内之法:我们认为,学习本单元,我们必须达成的主要目标如下:

通过学习,学生掌握阅读抒情散文作品的基本能力与技巧:一、掌握散文构思特点,理解作品主旨。抒情散文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有的是借景抒情,有的托物言志。而象征手法是抒情散文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要充分理解抒情散文中的形象和事物、景物的象征意义。二、帮助学生理清抒情散文的一般思路。借物抒情散文的一般思路是:点出事物――描写事物――抒发感情。根据散文的这种结构特点,概括提炼时,可先在这些关键地方寻找信息,然后合并提炼,领会作者在寻常事物中寄寓的深厚情感。有了“教什么”这一明确的目的,方法则自然寓于其中,不一而论。

课内的方法虽然夯实了,但不能让技巧方法成为阅读的终点,这样未免太功利了,因为阅读的最终是人的精神需求,而不仅仅是试卷上的阅读考题。所以,走向课外,就成了必然。

二、得课外之益――注重专题文章的选择与整合

有了“匠意”的课内之法,课外的阅读专题整合过程中就必须多些“师心”。注意放出眼光来选择和拿来,这是选文有质量地整合的前提。这“师心”也是对语文教师的一种要求与鞭策。在这里教师自己的阅读和师生共读将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因为更多的时候,考虑到学生的时间成本,专题的整合多半是我们帮助学生去做。

至于整合的思路,新课改后,大多数教材都是以人文主题来组编单元,这本身就是我们寻找相关课外阅读材料的一个思路,最直接的还可以直接用教材配套的课外读本。

但最好不要仅囿于读本的阅读,因为,这多少显示的是教师的惰性而非“师心”。做一个有“师心”的教师应是语文教师的一种追求。在课外阅读中对教师的这种“师心”追求最直接的体现是教师自己首先要有阅读的积累,方能真正地具有从“师心”出发的慧眼。这样的慧眼或许无方法可“依”,只有态度可“靠”。上面曹刚老师在这方面的心得或许已与我们心有戚戚。所以,也就不在这儿赘述。当然,课外阅读只要在某一点上做得很实,那么坚持数年也必将有所收获。关于读本如何作为一个课外阅读的“点”来管理,下文李翠明老师有更具体的做法介绍。

三、合内外之力――注重阅读之后的反思与提升

在这一步,有了课内的方法铺垫,教师须再做些阅读过程的具体管理,如摘抄好句、涵泳讽诵,评点批注、细读文章,改写续写、创新解读,讨论探究、展示交流,等等。同时注意在每一个点上反馈课内之法,与课内文章或形成横向比较,或形成纵向探究。如八年级下的民俗文化单元,总是觉得课内教不透。推究其关键的原因,无非是八年级学生的阅读积累和文化视野相对还比较狭窄。课外的专题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补充,在课外补充的基础上再来理解课文所承载的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可能就容易得多。

其次是搭建相应的平台,给学生交流阅读感悟的机会。这样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也是大同小异的,关键是教师要舍得一定的课时或作业时间。如:小组圆桌会议、主题阅读汇报、专题论文写作、走廊读写专栏、网络阅读专版,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有时,教师也可就阅读的专题自己给学生开个讲座,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

在这样的课外专题阅读中,课外阅读的目标更集中、任务更明确、管理更方便。当然要做的工作则更具体,也更需要我们课内外一体化考虑。

散文阅读教学方法篇5

一、影响初中生解读散文的障碍因素

1.文本的因素

在大阅读环境下,社会上所能提供的阅读文本,提倡“快餐文化”,一些没有欣赏价值、没有品位的网络文化充斥整个社会,学生不喜欢阅读纯文学性的散文,而宁愿选择这些通俗书籍一睹为快,不利于学生散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另外有些散文的内涵较深奥,学生在阅读时无法把握和理解其精华部分,阅读散文的兴趣自然无法提高,不利于学生阅读、欣赏散文能力的提高。

2.学生的因素

学生因为阅历较浅,所以阅读散文时只能停留在文本的表层含义上。学生更多的精力放在应付各种考试上,每天要做大量的题目,根本没有时间顾及散文的阅读,长久以往,学生的阅读量减少了,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降低了,无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苏教版初中散文教学内容编排特点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安排了不同专题的散文。在7年级上册,安排了“金色年华”(第二单元)和“多彩四季”(第四单元);7年级下册,安排了“童年趣事”专题;8年级上册安排了“至爱亲情”和“江山多娇”两个版块;8年级下册安排了“咏物抒怀”和“人生体验”两大主题;9年级上册在第一单元“学会读书”模块中,安排了《鼎湖山听泉》等4篇叙事散文;9年级下册在第二单元和第五单元分别安排了《热爱生命》和《雪》等多篇散文。这些散文主要围绕着热爱生命、关注亲情以及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不同主题的教育。

三、提高初中散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1.把握文章写作背景,理解散文的“神”

散文的写作背景与文章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密切相关。特别是在讲授鲁迅先生

的作品时,如果不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在其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通常会感觉处于“云里雾里”一般,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其意思,根本理解不了字词或语句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例如9年级下册《雪》一文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理解鲁迅先生写此文时的背景,只会把“南方的雨”和“北方的雪”进行简单对比,错误地把本文当作一幅山水画来阅读和欣赏。就会错把本文的中心理解成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所以应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1925年1月,当时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国共两党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式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在此背景下,教师加以指导,学生才能明白“暖国的雨”、“江南的雪”以及“朔方的雪”的实际意义。

2.以生活感悟理解散文的“神”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散文和“热爱生命”的主题相关,在执教此类散文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感悟生活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去理解文本,把教材中蕴含的生命教育内涵挖掘出来,达到热爱生命的教育目的。例如苏教版8年级下册《散步》一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我搜集了一些生活中和生命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例如汶川大地震的照片、反映家庭亲情的视频以及感恩教育的图片等),播放这些资料,学生观看之后自然会联系到自己的日常生活,感悟父母等其他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从而准确了解文章的中心句――“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也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寓意,即对生命和社会的一种责任感。

3.渗透美学教育,突出散文的“神”

在苏教版教材中,有些散文通篇以细腻的笔墨描写景物,在写景的过程中寄托着自己精神世界及对生命力的呼唤。在此类散文中,教师应该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鉴赏其文笔的优美,从而感受文本内容在“神韵”方面的美。

例如宗璞所写的《紫藤萝瀑布》“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它泛着银光,响着欢笑,吐着芬芳,溅着水花,不停地生长着、流动着……”作者以瀑布自喻,通过描写美丽的事物表达自己对未来的壮美人生的不断追求。另外,前文的“我不由得停止了脚步”和结尾之处“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在这前后呼应的结构美之中,隐含了作者和全国人民内心的欢笑,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欢笑,人们才没有停留在“”所造成的创伤中,而是满含微笑,大踏步前进,追求美好的生活。

散文阅读教学方法篇6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105-01

众所周知,现代散文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它与其他文章体裁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一定要从鉴赏文学作品这个角度来进行现代散文的阅读教学,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提供他们的阅读能力,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从而促进了他们有关新课改所要求的学科能力的形成。以下就结合本人在近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来具体谈谈如何搞好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以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1重视引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进行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一定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这个基础上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自身所固有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应用语文阅读中常用的技巧和相关的知识来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为激起学生对阅读现代散文的兴趣,我们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完全融入现代散文的情境之中,以发自内心深处的那种饱满、强烈的感情,通过对作品当中的那些精华进行感知,对作品中那些最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来进行感悟,以这种方式来感染学生和传导知识,促使学生与我们教师一起感受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成功营造了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阅读现代散文的兴趣。例如,当我在进行《背影》这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首先我以一种饱含深情的语调向全班学生介绍了有关这篇著名作品的一些背景及作者——朱自清的一些生平事迹,接着我把自己完全融入这篇作品的情境之中,以最真挚的感情把这篇课文朗读一遍,通过这种方式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那种浓浓的深厚之情,以这种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导读”,不仅促使学生对这篇课文产生了兴趣,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了语文与我们家庭生活之间的那种密切联系,为接下来的阅读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2倡导个性化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于统一文本的兴趣,统一问题的体悟可能是不同的,学法也是各异的,表达也是有差别的,教师就应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思考,充分展示个性和智慧,能动地谋求自身发展。让每个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对文本进行品读、分析,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都能感受文本,读出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比如鼓励学生针对文本就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或力所能及的某一方面进行品读或就文本所想到的感兴趣的某一话题作分析,发表见解。结果发现,学生有的分析文本的语言、有的分析人物的精神思想、有的分析地区环境历史与人物特点的联系、有的对标题的内涵及文本的主题作分析、有的分析文本的结构、有的联系到了相关的文章……这样的课堂,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都有动力做,忙得不亦乐乎。阅读不是做广播操,教师只有为学生搭建好平台,学生才能达到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共享、共鸣、共识、共进。在教师的引导下,以一种师生平等和谐的对话的方式,让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震颤,进而迸发个性阅读的火花。当然,个性化阅读,强调的不仅仅是个性,共性的理解是绝对不能丢弃的,只有阅读者尊重文本,尊重作者,才能真正“我心知他心”,才算是真正理解了文本。3广泛涉猎散文课程资源

在语文教学课程中,散文所占比重之大,重要性之重,我们在广泛学习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应该加强教师的课内与课外资源组合,学生的课上与课下的资源搜索。全面广泛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散文的能力和写作笔记。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大量广泛地引用相关课内外课程资源,知道阅读和写作。加强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直接引起教育观念、方法、手段、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学生的主体性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方面将有全新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必要性、掌握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形式、把握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原则。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遵循以下原则:目标性原则:明确教学目标,根据需要选择校外课程资源;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进度选择校外课程资源,数量要适当,课程资源要配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易用性和可行性原则:校外课程资源必须容易操作,省时、高效;多种感官配合原则:使用校外课程资源时,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淅,促进学生的理解。4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研读细读

散文阅读教学方法篇7

一、寓教于法,教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所以要注重阅读方法指导,具体为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指导学生巧用读书方法。即根据不同目的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二、寓教于活动,让学生好读书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应该巧妙地寓教于活动中,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课文插图、实物、音像手段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进入阅读,引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如通过坚持每日5―10分钟的听说训练,组织学生自办手抄报活动,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因为学生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阅读教学中,读要充分,读要有指导,读要有层次。指导时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评价的方式多样化,如:教师读学生评,学生读教师评,学生读学生评,自己读自己评;评价语言要富于变化且情趣化,可以巧妙结合课文内容赞赏或委婉地提示。如在教学《山的那边》一文时,为了检查小组的学习情况,我就充分利用各种评价,让同学自己评价,同学相互评价,老师再评价,在大家给出不同建议后,同学们再来阅读文章,效果显著,这就说明依托各类朗读评价,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的质量和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三、自主读,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长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实践中,以语感为核心的阅读能力在逐步提高。教师要努力使学生的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校内,可以开展故事会、儿歌诵读比赛等活动,可以在班内评比“阅读大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课外,与家长取得联系,营造家庭阅读氛围。通过学校、家长和孩子自身的努力,相信更多的孩子会加入这自主阅读的行列,享受阅读。

四、教师范读,用真情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特别像《黄河颂》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为了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要把握语言特点,“啊、黄河!”就要读出黄河是中国人的母亲河,读出中华民族的摇篮。节奏要显明,声音要洪亮,要在学生面前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的画面。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依据教材指导阅读,形成阅读兴趣

阅读是一项基本功,教师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阅读指导。而阅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要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增强学生的语感。

就文体来说,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比如诗歌要“诵读”,让学生用心灵感受诗歌的情感美、音韵美、图画美、结构美;说明文要“细读”,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小说要“赏读”,在欣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研读小说的能力;散文则要“美读”,读出散文的随意、自然,不拘泥于一种写作手法,没有墨守成规的形散神不散。散文阅读教学,根本点就在于“反复朗读,品味体验”。这是贯穿于这一文体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散文而言,只有反复朗读,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才能体会到散文语言的魅力;只有“品味体验”,才能领悟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在意境中层层开拓,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

如教朱自清的《春》,应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意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生引向审美阅读的轨道。这样点拨,学生不仅感到春的温暖,而且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更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六、激励学习动机,激发阅读兴趣

要激发学习兴趣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研究表明:如果学生的学习是由外部奖赏和竞争所驱动的,那么将导致他们使用短时的复述策略来集中记忆,以最低程度地满足外部的要求。然而,当学生觉得学习很有兴趣并且很重要的时候,他们更可能使用高水平的学习策略并有更多的认知参与。

散文阅读教学方法篇8

[关键词]:

散文是“美文”,拥有强烈的情感宣泄,饱满的生命激情和优美的语言魅力,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几乎每一位阅读者都可从中找到自己的生命渴求和灵魂慰藉的需要。它抒发了作者独特的心灵体验和感悟,在打动作者本人的同时,也同样打动着读者。正因为如此,它必然在思想、情思上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这也就要求解读者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与文本形成感应沟通。就初中生的生理及心理上的特点来讲,学生对此类文体的解读存在着很大的障碍,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学生更是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一是外在因素。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可提供的阅读资源严重缺乏,小学六年,绝大部分学生的手头阅读资料无非就是那几本简单得可怜的教科书,在这种情况下,理解文体所需求的文学知识的原始积累几乎为零,难怪阅读散文时,一大部分学生真的是如坠云雾,不知所云,更别说进一步的体悟和深层次的拓展了。

第二是内在因素。现在的独生子女几乎成了家中宝,他们的人身安全也成了保护重点,学生的活动空间局限在一个圈子里,家——学校——家。阅历少,理解难以达到一定的水平,阅读量少,难以积累,以至于学生在阅读此类文章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基于以上农村学生学习散文所存在的困难,坚持散文四步曲即“开、入、融、出”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力,提高他们的品悟能力。这四步怎么走呢,按笔者几年来的经验大致如下:

一、放怀心胸,敞开心扉

对文章的理解是无法一步到位,理解透彻的。它随着学生经验的丰富,能力的提高由浅入深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逐步提高。曹老说:“解读是读者向文本的敞开,读者把自身体验融注到作品的生活表达中——即表达意向、感情、心结、感悟和欲望的‘他人的世界’,解读者希望在对这种‘他人的世界’的理解和解释过程中,扩展自己的世界,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异已世界的意义”,“始者泯灭自我,澄怀静虑;终则主客消融,浑然一体。”面对文本,如果学生存着对抗心理,那么阅读教学必然走向失败。身为教师,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帮他们打开心结,使其能够欢悦地面对文本。

注重课前导语的设计。散文有的偏重于叙事,有的偏重于绘景,有的则偏重于抒情,根据不同的散文篇目设计不同的导入语。可以重图景描绘,巧妙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渴望。或者注重渲染氛围,用情感打开学生心扉。

二、入得情境,学有所法

生能进入阅读情境,了解文本,那么他们的心灵,思悟也必然进入一片美的天地。根据散文作品的规律,授予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则是进入情境的必经途径。怎样做呢?笔者以为:

1、学会解题

经验所知,文章标题很容易为学生所忽略,但实际上它包含的信息量挺大,有的取自于物,有的拟之以情;有的标之以情思。细读文章的标题,较容易提纲挈领般地直奔文章的中心。

2、学会把握线索

散文以“形散而神不散”来构筑全文,于是抓住线索成了理解文章的有益做法。记叙性散文重在情节的组织和铺展,可以从情节方面寻找线索。至于游记之类文章的线索则有可能是:空间的推移,时间的转变,移步换景等。而抒情性散文或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可以从画面展开的层次或物的方面去寻找。

三、心物同型,文我相融

散文是一种至美的文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走进它描绘的情境,感受真情带给心灵的震撼,让作者的喜怒哀乐进入读者的心胸,引起共鸣,感同身受。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融入文本,笔者以为关键在于如何使学生领略到散文的意境之美。

意境教学是散文教学中的难点,要突破难关,其实在于解读过程中的细节处理。许多老师都有自己的高招,在这,我只就几点深有感受的地方进行重点阐述。

1、重视朗读

散文是情的文学,有着诗一般的情韵和行云流水般的美,如果只做无声的语言来接受的话,那真是一大缺撼。拿起朗读这个最基本的教学武器,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读自悟,感受美带给自己的冲击和对心灵涤荡般的快乐。散文本是一种适宜朗读的文章,文章的情感抒发不同,指导的方法也就不同。

2、重视音乐的渲染。

乐曲是有声的力量,当它与文本散发的情调相一致时,对文本的理解能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适合的音乐背景伴于深情的朗读,对学生是一种有力的直观的冲击,在这样强烈的情感氛围中,学生能自然而然的进入文本的意境之中。音乐的渲染虽有其独特的作用,但也不必篇篇都用,有选择的采用,才能做到使学生耳目一新。

3、咬文嚼字,欣赏语言。

浅浅地流于对课文走马观花般的理解是很难消融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必须直接地深入到文中,学会咬文嚼字,读出自己的味,感受语言的生动和情韵,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描绘的意境。对于表现力丰富的字、词深入品析。比喻、拟人,象征、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应用,共同营造出一个优美的意境,我们也就会跟着走进一片美丽的世界,认识一种新的生命,懂得对未来的满怀憧憬。

四、跨出文本,实现超越

散文阅读教学方法篇9

一、找线索,抓文眼

凡美文,定有文眼,透过文言,不仅可窥见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可找准文章的感情的基调,为理解奠定基础。而线索,则是作者用于串联文字材料的“寄托物”,或人或事,也可为地点、实践等。文眼是窥视作者思想和情感的“窗口”,而线索则是理清文章脉络的“红线”。在散文阅读指导中,不能以教师的“讲”告诉学生文眼和线索,而要引导学生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文本而展开分析,自己找出线索,抓住文眼去阅读,这样才利于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走进作者,走进文本,更好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思想情感。

以《荷塘月色》阅读为例,如果学生提前没有了解大革命失败这一历史背景,对作者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的处境,那也就难以理解作者为何“颇不宁静”,而在阅读该文前就可引导学生先了解当时的社会局势和作者的处境,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找到文眼“心里颇不宁静”,由“不宁静”而下推,找到“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由文眼而再根据游踪找到“家、小路、荷塘、家”线索,由线索结合文本而理解作者的情感,如此,才能让学生真正读进去,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要向我们传递的思想情感。

二、读文本,理思路

虽然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开始关注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但落实到课堂实践中,教师讲的成分还是居多。我们不能完全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但如果学生不去读文本,没有在读中获得体验,那么,教师的讲也只能算是一种外部灌输,学生对文本所要传递的信息很难理解。以《听听那冷雨》为例,虽然通过教师的讲可让学生理解作者所要抒发的思乡之情,但这思乡又绝非是一个人的思乡,而是一群人,乃至是一代人的情感,文中一开始就写到“想这们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作者身在台湾,见雨而思乡,然在这雨里,那思乡的情愫,又岂可是简单的“思乡”二字可代替的。

在散文阅读指导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多去读,在读的方式上可多样化,可选择自读、默读、放声读,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晨读、课余时间等,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多读文文本。也要在课堂中应用如音乐、图片等方式作为辅助,让学生在读中生成感悟。如《荷塘月色》读的过程中配以轻音乐、如《听听那冷雨》读的过程中以雨的图片、诗词等作为辅助。其次,在读的基础上,要注重帮助学生对文章的行文思路进行梳理。如《故都的秋》中指导学生用“思秋、绘秋、议秋、恋秋”对行文进行梳理,然后再去找景物清、静、悲凉的特点。

三、分类别,析手法

散文常常时托物寄意,即作者在行文中不会直接的表露自己的情感或观点,而是借助一定的物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如赋比兴、如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作者笔下之景,非常人所观之景,此时的景,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或寄托了一定的感情。而从学生阅读散文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不会根据散文的类别去分析作者所采用的手法,故而也就难以揣摩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

很多高中学生在阅读散文时都不会把散文具体分类,只存在较为模糊的散文概念。其实,散文也无外乎叙事、抒情和哲理三类,而在叙事中又由侧重于记事和侧重于写人的,抒情散文则以写景抒情为主,如《荷塘月色》。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相应的标准对作品进行辨析,然后再对作者所采用的手法进行分析。以《故都的秋》为例,在行文中,作者由古都的秋到江南的秋、由槐树、蝉声、果树到“明月”“秋潮”“凉雾”“残荷”,由“我”对秋的感受到外国诗人、中国古代诗人对秋的描写,有对比、有映衬,将秋之“清、静、悲凉”写得淋漓尽致,从中也不难看出作者的苦闷和忧愁。

四、品语言,悟内涵

散文,其形散,但神聚。然散中有合,其神多为作者的情、作者的思,情或思却串联在字里行间,因此,在散文阅读中,指导学生学会品味散文的语言是尤为重要的。只有抓住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词,从词句间去体悟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或表现的思,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否则,只是让学生单纯地读读文本,通过记忆、背诵方式对作品的主题、写作特点等进行记忆,阅读效果自然难以得到提高。

散文阅读教学方法篇10

既然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如此重要,而它对学生写作水平又有如此重要的影响,那么如何使阅读教学成为促进学生表达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呢?化用孔子的话,本人以为阅读与写作是“读而不作则罔,作而不读则殆”。只有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写作教学,借此培养学生的迁移与发散意识,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以读促写”。如此亦是解决语文教学中效率不高问题的一个途径。

虽然没有系统的指导,仅凭兴趣,个人也可能从中有所收获,但就语文教学而言,放羊式的广泛阅读固然有其价值,但若没有系统的阅读指导与训练,那将会形成“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因此,阅读教学是教学的重头戏,其重就重在思维训练上。思维训练有很多种形式。本文主要是从“阅读教学中对写作的指导”的角度展开的,所以着重谈“阅读中迁移、发散及其与写作的联系”。

一、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迁移、发散的意识

教师在阅读中,将写作技巧贯穿于课文的教学之中,小到讲词与句,大到分析文章主旨、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都不忘写作的指导,都让学生去思考如何与写作联系,如何迁移、化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为己所用。学生就会意识到阅读与写作是密切相关的,就会更有积极性。而学生在这点点滴滴、持之以恒的学习中,也会逐步地积累起大量的作文知识和写作技巧。

从所教学生的反馈看,70%的学生对这种方式是认同的,认为这种方式能较好地调动他们的思维,能较好地开阔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在谋篇布局上有了更多选择。

二、阅读教学中迁移与发散训练的具体措施

语文课本作为经典例子的集合,在日常教学中占了很大比重。要使其更有效的服务于学生,就要把它“先读薄,再读厚”。读薄,就是在阅读中系统地发掘、整理能运用于写作的句子、结构与思路、主题等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使认知系统化。读厚,就是结合一些发散思维的训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把学得的知识与技巧融入到写作中,把阅读的文章变成“源头活水”。

这一“读的过程”将读与思结合起来,既有情感体悟,又有知识与技巧的积累。使学生真正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而这,就是一个迁移、发散的过程。

具体来说,它分成以下几个环节:分析与概括、联想训练、定向迁移、对应发散。

分析与概括。要了解文章的内涵就要通过分析与概括,找出事物的本质。可以说,分析与概括能力是学生进行迁移与发散的前提与基础。课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好材料:小说单元中的文章就有通过对肖像、语言等描写的例文,有线索与材料的典型示例,如《皇帝的新装》。散文单元中的文章就有构思、表达等方面的示范文,如《第一次真好》。学生在分析、概括并总结这些文章的写作特点、思路等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迁移、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联想训练。在阅读文章时,从标题、体裁开始,就让学生联系之前学过的类似话题的文章的相关知识与技巧,然后自己先试着在头脑中作文。记得我在参加呼伦贝尔市级教学能手比赛时,正值金秋九月,讲授的正是《春》这课,怎样把老教材讲出新意是每个参赛选手的共同目标,我勇敢地在分析完景物描写的特点和方法后,运用所学的关于借景抒情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写作《牙克石的秋》,尽管课堂时间不够,把它留做作业,但仍然受到评委们的大加赞赏。

定向迁移。就是通过对知识中相似处和相近处来与写作联系,对应范例文章中“话题——话题,结构——结构,语言——语言”式地迁移。定向迁移环节所达到的,是对类似的话题的引导与效仿,而对应发散就是对这一方式的补充。将它运用于写作思考上,就能为文章的写作增加更多的选择,它主要是从“结构、语言、主题、思路”等几个方面来展开,结合运用逆向思维、异向思维等方式对文章进行更广泛的拓展。

三、“迁移与发散”在写作上的应用

为了使学生在写作中真正做到“触类旁通、学以致用”,在结合阅读教学实行的写作中,本人实验了一些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理论,比如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等,又采取了一些调动学生思维的措施,比如小组竞争机制、角色扮演、故事新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