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园林发展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9:51

现代园林发展史篇1

1历史文化在现代园林中应用实例分析

1.1哈尔滨群力金河公园规划设计分析群力金河公园位于哈尔滨群力新区景江东路和景江西路所夹地带,是一个以金源文化为文化背景规划设计的城市带状公园,是群力新区的园林景观代表。据历史记载,现在的群力新区曾经是金代一座古城遗址,金河公园的设计旨在更好的保护文化遗址,展示历史遗韵,再现我国北方民族风情,突显金源文化。金河公园作为金源文化的载体,使用者固然不能从平面构成上体会出文化内涵,但是公园立体的纵深感、公园景观节点的设计以及细部的处理使金河公园现代化园林景观的设计与历史文化相融合,公园内涵更加深远,耐人寻味。公园设计运用了重现的表现手法,金河公园有以“春水大典”“夏日牧歌”“秋山围猎”“白水黑山”为主题的群雕,群雕展示的场景和片段都是女真族传统文化习俗的真实写照,这种以历史文化为基础的微缩景观作为开放式公园景观文化轴线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是十分常见的规划设计方法。金河公园的主要观赏路线则是以这些铜质雕塑群推进,使整个公园的游览脉络清晰,部分雕塑配以地形处理,山形台地和曲折的水道丰富了公园空间层次。

1.2西安大唐芙蓉园规划设计分析城市主题公园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集休闲、娱乐和旅游景点为一体的城市新型休闲娱乐产品。大唐芙蓉园位于陕西西安,是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它是在原芙蓉园遗址之上建造设计的园林。大唐芙蓉园的设计集中了曲江文化、唐代皇家园林文化,是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与历史文化的融合。大唐芙蓉园的整体规划沿袭了唐代园林的山水空间布局———南山北水,南园北池。唐代的芙蓉园曾是一座皇家园林,皇家园林的设计必定追求君权至上的皇家气派,大唐芙蓉园的设计中依然运用了强烈的中轴线,同时设计有多级轴线来突显历史上唐代皇家园林“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泱泱大国气派。另外,唐代时期传统的木构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都已经进入完全成熟的时期,建筑物造型丰富,形象多样。真实反映唐代风韵的建筑群展示就是通过中轴线展开的,建筑群是全园最重要的景观。区域整体布局上将大雁塔、北广场、古城墙遗址公园等与大唐芙蓉园在文化景观游览路线上形成串联,极力打造具有浓厚历史文化的园林景观区域。大唐芙蓉园的设计巧用“远借”的造园手法,将大雁塔纳入全园景观营造中。设计力求从紫云楼、仕女馆和彩霞亭廊等多处主要建筑上都可以观赏大雁塔,同时也保证了不同的观赏角度得到不同的观赏效果。

1.3杭州良渚文化村规划设计分析良渚文化村位于杭州市西北部良渚组团核心区,是以1936年在浙江杭县发现的良渚遗址文化基础上规划设计的。以“当代田园小镇”出名于国内,基于toD开发模式使文化村远超出文化主题公园的范畴,而是一个旅游城镇。其中良渚文化博物馆、良渚圣地公园是其精神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将历史文化集中展现的形式充分将文化主题公园与一般的公园区别开来,这种大量的文化知识储备支撑下的休闲娱乐园林景观,使参观人群在亲身体会历史文化的同时放松身心。

2历史文化在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中应用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之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现代园林景观的需求已经不同于古典园林。基于历史文化的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它不仅仅满足了人们对历史的怀旧情结,同时也提升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也是园林景观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将历史文化融合到现代园林之中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1)保留和借鉴,中国是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现代园林设计中借鉴历史文化加以创造出符合现代园林美学的园林景观,保留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并且合理的运用到现代园林之中,使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历史文化有所依据,园林主题更加鲜明。2)象征和隐喻,历史文化不仅仅指民族文化等宏观的文化,一些植物的运用、一些传统材质的运用和古代神话寓言等等。例如中国古人也向来喜将“梅、兰、竹、菊”四君子运用在园林造景之中,其中“竹”是坚贞高洁的象征,时至今日竹子依然作为一种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景观元素大量使用在现代园林造景之中。

3结语

现代园林发展史篇2

关键词园林建材;中国园林;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10-0201-03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的智慧为世界留下了许多极为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一个时代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人们认识自然、了解历史的宝贵资料,中国园林已有3000多年的复杂历史,自然山水园林的表现形式独树一帜,别具风格,被公认为东方园林的代表,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早在公元前11世纪,奴隶社会的后期暨殷末周初,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要求也不断递进。受宗教等思想的影响,史籍记载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园林的早起形式“囿”,园林里面的主要构筑物是“台”,“囿”为狩猎之用,“台”为通神之用,所以狩猎和通神是中国古典园林最早具备的2个功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君子比德思想与神仙思想。中国园林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铸就了独有特色的园林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周围环境的改善意识也不断加强,园林建材的发展也随之改变,涌现出很多具有特点的表现形式。早期造园者在探索园林内容和形式的同时,一直在探索和挖掘可用于造园的材料。可以说中国园林萌芽发展于商周,趋于成熟于唐宋,巅峰发展于明清。该文从中国园林发展史的几个主要阶段为基点,从园林建材的应用形式为主线,对园林建材在中国园林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1释义

1.1园林

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1.2园林建材

其是指园林绿化、景观工程中所涉及(植物材料除外)的各种材料、工艺及功能类产品。主要分传统园林建材和现代园林建材,传统园林建材是指古代园林中常用的材料,如石材、木材。现代园林建材是相对于传统园林建材而定义的,代表了新的科技发展水平。大部分现代景观工程材料属于人工材料范畴,是工业革命之后发展出来的新型材料。

2园林建材的应用

2.1分类

2.1.1园林建材按化学成分分类。按照化学成分分类,园林建材可分为有机材料、无机材料和复合材料三大类,具体如表1所示。

2.1.2园林建材按使用功能分类。按在建筑物中的功能分为承重和非承重材料、保温和隔热材料、吸声和隔声材料、防水材料、装饰材料等。

2.1.3园林建材按用途分类。分为结构材料、墙体材料、屋面材料、地面材料、饰面材料,以及其他用途的材料等。

2.2园林建材在中国园林中的应用发展史

2.2.1园林的形成期(先秦、两汉)。有史可鉴商的末代帝王殷纣王所建的“沙丘苑台”和周的开国帝王周文王所建的“灵囿”是至今最早的皇家园林,从汉代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苑囿亭阁,元人李容瑾的汉苑图轴中,可以看出汉代的造园已经有很高水平,而且规模很大。秦砖汉瓦作为见证历史的产物,表明了在秦汉时期对园林建材的使用已经有了很深入的应用标准,诸多史书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然而到了东汉末,受及时行乐思想的影响,山水园林蓬勃发展,文人、名士成为造园活动的主流,开启了后世文人园林的先河。

通过考古发掘,在阿房宫前殿遗址正面1150m处,发现大型黄土遗址建筑台基。在这黄土台基北部3.8m处地下,发现一“矩”字型石渠遗存,水渠宽40cm、深12~15cm,水渠底层铺大鹅卵石,上铺小鹅卵石,水渠两侧砌筑比较规则,2~3排由呈“品”字型的大鹅卵石铺就。专家认为,这是比较典型的小桥流水式渠道和园林遗址。可见在秦汉时期,一些天然材料如石材、木材等已经在皇家园林中应用,大量的烧土制品(秦砖汉瓦)等用于装饰,其纹路和花饰非常精美,很具有时代特点。说明在当时建筑中就已经有了对周围环境的要求。

2.2.2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社会经济一度繁荣,文化昌盛,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的普遍风尚。晋代王羲之邀友书写《兰亭集序》,“曲水流觞”的手法由此相传下来,从园林建材的应用角度来看木结构的梁架、斗拱已趋于完备。木结构建筑己完全取代两汉的夯土台榭建筑,筑山理水的技艺达到一定水准。其建筑材料多采用砖瓦与金属材料(主要用作装饰)。

2.2.3园林的全盛期(隋、唐)。隋、唐时期,园林较之魏晋南北朝更兴盛,艺术水平也大为提高。唐代通过文人墨客的实践活动而逐渐形成了比较全面的园林观——以泉石竹树养心,借诗酒琴书怡性。这对于宋代文人园林的兴起及其风格特点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这个时期的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总体布局与局部设计达到一定水平,私家园林艺术水平有所提高,重视局部与小品,宗教世俗化导致寺观园林的普及,山水画、山水诗文与山水园林相互渗透。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在园林建材的应用中已经出现“置石”,以及早起“攒山”。

这个时期的园林建材的种类主要包括土、石、砖、瓦、琉璃、石灰、木、竹、铜、铁、矿物颜料和油漆等。这些园林建材的应用技术都已达到熟练的程度。夯土技术在前代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应用范围除了一般城墙和地基外,长安宫殿的墙壁也用夯土筑造。砖的应用逐步增加,如唐末至五代,南方较大城市江夏、成都、苏州、福州等相继用砖砌城墙。砖墓和砖塔则更多。瓦有灰瓦、黑瓦和琉璃瓦3种。灰瓦较为粗松,用于一般建筑。黑瓦质地紧密,经过打磨,表面光滑,多使用于宫殿和寺庙上。长安大明宫出土的琉璃瓦以绿色居多,蓝色次之,并有绿琉璃砖,表面雕刻莲花。唐朝重要建筑的屋顶常用叠瓦屋脊及鸥吻。鸦吻形式比之宋、明、清各代远为简洁秀拔。瓦当则多用莲瓣图案。还有用木做瓦,外涂油漆和“镂铜为瓦”的。在使用金属材料方面,用铜、铁铸造的塔、幢、纪念柱和造像等日益增多[1]。

2.2.4园林的成熟前期(宋、元、明、清初)。从宋朝到清雍正年间可以说呈现为驼峰型的2个阶段:南宋、北宋是第1个阶段,明中叶到清初是第2个阶段。园林产业的兴盛和文人广泛参与造园,开始重视园林意境的创造,更加写意。山水画、山水园林互相渗透的密切关系,到宋代已经完全确立。

两宋时期最具典型的园林代表作品为《艮岳》,在《艮岳》的修建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石料和木料,石料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主要是形状独特的太湖石,如今苏州留园的冠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等。都是“花石纲”遗物。可以表明在这个时期的园林造园技术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园林建材的使用上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及注重美观性。用石料仿木建筑形式使建筑外装饰水平达到了新高度,在材料方面,编于熙宁年间的《营造法式》,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宋代在建筑材料、技术和艺术等方面发展预制贴面砖的一个重要成就。如铺地形式上已经有了用鹅卵石、小乱石、英石、乱青板石、砖铺地等几种。然而到了明朝、清朝,夯土技术有了更高成就。如福建、陕西等地有很多始建于清代中叶的建筑采用夯土墙承重,内加竹筋,虽经地震,仍极坚实。明、清时期的琉璃瓦生产,无论数量或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琉璃砖多用于贴面材料使用于佛塔、牌坊等具有标志性建筑处。明末清初,造园大师人才辈出,叠山流派纷呈,个人风格各臻其妙,既充实了造园艺术的内容,又带动了造园技术的发展。

2.2.5园林的成熟后期(清中、后期)。清朝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康熙、乾隆2位千古一帝对造园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康乾盛世的繁荣昌盛使造园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景象,多次的南巡江南,把江南园林民间造园技艺引进宫廷,同时也把文人趣味渗入宫廷造园艺术,沿袭了李渔、文震亨等造园大师的营造法式,通过理论总结,又出现陈继儒、林有麟等几位造园大家,最终形成具有中国园林特色的“文人园林”的传统。文人与园林之间的关系真的是妙不可言,同时涌现出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大型园林作品,如避暑山庄等。

在这一时期园林建材在使用上,形式更加多样,更具有中国园林特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造园艺术的理解加深,更多建材种类得以在造园艺术中体现,对当代园林的影响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3园林建材在中国园林中的应用形式

园林建材作为表现园林景观的元素,其表现手法、表现形式各有所异。综观中国园林景观的发展历史,其园林建材总结、研发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3.1园林建材的更新发展

随着时间的递进、时代的变迁,造园大师通过园林建材的不同形式运用,不断深入递进,改变着园林景观设计的概念。材料是景观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表达设计理念的客观载体[2],设计师不仅在材料的运用、选择上进行更新,而且在材料的使用技术上逐步地进,设计理念随着人文需求而不断变换,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使现阶段园林景观设计师在作品中对园林建材的使用提出新的应用理念,暨对传统的造园形式提出挑战,他们利用金属、玻璃、合成纤维、塑料及其他令人意想不到的材料,采用新材料和新的施工方法,打破了以往景观设计的常规。但这类应用方法既切合人群需求,又符合时代特征,令人刮目相看,亦是对现阶段园林建材的应用发展表明特点。

3.2园林建材的应用形式多变

思想在于进步,多元化的设计理念经过融合,其体现出来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现代景观设计受到绘画、雕塑、建筑等相关艺术领域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同样伴随着景观工程材料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新材料的不断涌现,被应用于新设计中,改变着传统意义上的景观;旧有的材料甚至是垃圾废物,通过设计后再利用,表达出意想不到的景观效果;传统的自然材料,与先进的加工技术相结合[3]。艺术的魅力在于其本身的表现形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及表现手法,总给人一种耐人寻味而回味无穷的感觉,加之行业间的相互影响,使园林建材的应用形式多变,通过打破固有思想、连接时代主题、选择生态材料、综合人需信息,使原有的常规材料在园林建设中非常规使用,让园林建材的应用形式充满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样亦是对园林建材的发展意欲包容,总之是融合艺术与生活之美,使园林建材的应用更具时代性、功能性,从而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园林景观。

3.3传统建材的当前应用

艺术起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通过对材料的包装、渲染,可以使传统的园林建材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也可以使常用的园林建材通过艺术设计使其体现时代精神。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特别是对新材料的巧妙运用,可以使人们获得最直接的视觉听觉享受和心理愉悦的全新体验[4]。如不同的设计方案,通过材料的表现形式的多样化表达,中西园林设计理念的综合,其展现出来的景观别具一格。可见,凭借着对园林的理解以及对园林建材特质的深入调查,让传统的园林建材配以新的应用理念、独特的运用方法,不仅可以提升园林建材的自身品质,而且可以使园林景观更加人文化、艺术化,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4结语

中国园林因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设计表现、国学文化的源远流长而别具一格,园林建材的应用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综上可见,所谓人类追求美的历史就是园林建材的发展史,美的定义随时代而发展,其发展的历史犹如一幅时代的文明史诗,深受时代的变迁、宗教的思想等介质所影响,不同时期有其独特的表现意向及代表作品,至今留下的历史古迹成为证明园林建材的发展例证。因此,园林建材作为园林景观的组成元素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体现在对园林建材的选择和运用上,故而今后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设计理念的升华等发展要素而不断发展,在园林建材的应用上会随之进入一个更高、更快的发展阶段,希望该文对园林建材的应用研究能给予同行一定的启发,使园林行业进一步发展。

5参考文献

[1]李运远.试论园林材料的应用[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

[2]梁学彦,倪敏东.漫谈新技术与新景观[J].建筑师,2010,26(10):88-91.

现代园林发展史篇3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中国近现代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1中国园林历史发展的概况

从时间发展上讲,可分为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近现代园林。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发展的重要阶段,为中国园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园林具有独特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按照纵向的历史发展分析,简述如下:

史籍记载的最早的园林形式是殷商时期建立的“囿”,园林里面的主要构筑物是“台”,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产生于囿与台的结合。初期的园林目的是为了帝王狩猎活动的场所。他们通过范围广阔,风景自然的“囿”来蓄养禽兽。用土堆筑成的“台”来登高观天象、通神明。在商末周初时期,不光帝王有囿,等而之下的奴隶主也有囿,只不过在规模大小上所区别。殷周时期的王、诸侯、士大夫所经营的园林,是皇家园林形成的前身,统称“贵族园林”,即殷纣王的“沙丘苑台”和周文王的“灵囿”。秦汉时期“囿”除游乐狩猎的活动内容外,在其中开始建“宫”设“馆”,增加帝王寝居、静观活动的内容,形成了皇家园林的基本形式宫苑。其后帝王连续不断的营建宫、苑,其中以秦最为有名的阿房宫和西汉最大的建章宫为代表。此时的私家园林仅是模仿皇家园林,尚无形成自己的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转折期。这个时期园林风格得到了发展,园林形式变得多样。由于社会长期动乱,思想、文化、艺术等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引起园林创作的变革。文人雅士建造私园,把自然式风景山水缩写于自己私家园林中,以山水为骨干作为园林布局的基础。如西晋石祟的“金谷园”是当时著名的私家园林。南北朝时期道、佛盛行,作为宗教建筑的佛寺、道观大量出现,形成寺观园林。寺庙不仅是信徒朝拜进香的圣地,而且逐步形成风景游览的圣地。这一时期皇家园林不如私家园林盛行,但势必影响到园林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从此以后,私家园林、皇家园林与寺观园林三大园林并行发展。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全盛期。这个时期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形成,不仅表现为规模宏大,而且反应园林在总体布局和局部的设计处理上,出现了西苑、华清宫、九成宫的代表作品。私家园林以文人参与造园,他们以诗入园、因画成景,把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融入于造园思想中,深化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园林观,为宋代文人园林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寺观园林进一步世俗化,发挥出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促进原始旅游区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态环境。

宋代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成熟前期。这个时期文人园林兴盛成为古典园林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皇家园林较多的受到文人园林的影响,寺观园林也由世俗化进一步文人化。对于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处理技法更加精湛丰富,进一步提升了园林设计的精致程度。“写意山水园”的塑造在宋代才得以最终完成。

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成熟后期。这个时期园林出现地域的划分,形成了江南、岭南、北京三大风格的鼎峙局面。文人园林涵盖了民间的造园活动,导致私家园林达到艺术成就的高峰,江南私家园林是其代表。皇家园林的规模趋大,皇家气派浓郁,反映了明以后绝对君权集权的政治地位。此外,皇家园林引进江南造园技艺,形成南北园林的大融合,出现了避暑山庄、颐和园、精宜园等大型优秀园林作品。明末清初,江南一批优秀的造园家出刊著书,使江南民间造园艺术达到了顶峰,如《园冶》、《一家言》、《长物志》等。明末清初,叠石假山流行,促使写意山水园的开辟和发展,丰富了造园技巧。但清代中后期,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许多精湛的造园艺术仅停留在口授心传的原始水平,未能系统总结提高升华为科学理论,从而造成造园文化技艺的失传。在某些发达地区,利用废旧水渠、运河、废园等加以改造修建成公共园林。这些公共园林不是主流,但其绿化空间具有非常明显的开发的、多功能的性质。

清末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尾声,是中国由古典园林转入近代园林的一个急剧变革的时期。清末后期园林设计中出现了程式化严重、过分拘泥于形式和技巧的问题,桎梏了园林艺术的发展,再加之中国封建王朝的腐败,帝国主义的入侵,经济水平严重倒退,大量西方文化涌入,使中国古典园林无法再现夕日的辉煌,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开始进入近现代园林阶段。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西方造园艺术的进一步传播,人们开始认识到园林是为公众服务的,公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近代园林的形成。这个时期出现的主要公园类型有三种:租界公园、自建公园、转型公园。租界公园为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建立租界,并在租界建立公园,如上海的外滩公园、虹口公园等;自建公园为中国人选择自然山水良好以及沿海、长江流域的城市自己修建的公园,如无锡城中公园,南京的玄武湖公园等;转型公园是皇家苑囿或旧时衙署园林、孔庙等园林的开放,形成大众公园,如北京的颐和园、北海公园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营建、改建和整理城市园林形成中国现代园林。建国之初,中国园林还处在一个调整、恢复的阶段。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各城市结合旧城改造、新城开发和市政工程建设,大量建造了一批新公园,如北京的紫竹院公园,上海的长风公园等。

2中国园林文化的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在近三千余年的漫长的发展过程,先后出现了囿苑、林苑、皇家宫室园林、皇家离宫园林、私家别业园林、私家宅邸园林、寺庙园林等园林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园林体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自然式园林。它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相比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它的各类型之间,又有着许多相同的共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本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蕴涵。以自然风景的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构成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基本要素,有意识地利用模仿自然,并加以改造,从而表现出一个精炼概括的、典型化的自然,即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园林空间;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都力求把山、水、花木等其他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整体协调的效果,从而在园林总体上使得建筑美与自然美融合起来;运用各个艺术门类,融会贯通,熔铸诗画艺术于园林,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创造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感情激发和理念的联想,便形成了园林意境的空间。

3结束语

纵观中国园林发展史,中国园林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低级走向高级。是一部与中华民族兴衰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史。我们应传承中国园林文化的精髓,将其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创造出适合中国当代及未来的园林发展方向。在当今全球化所造成的历史经济文化环境中,我们要将希望与困难并存,既要接受文化碰撞带来的冲击,又要继承中国园林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把中国园林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现代园林发展史篇4

关键词:中国;皇家园林;历史成因

中图分类号:[C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89-02

建筑形态,伴随着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园林以各种优美而高雅的姿态,点缀在地球各地、使人类生活环境更加丰富美丽。园林以一笔丰厚的人类文化遗产承传于世,并繁荣昌盛于当今世界。在现阶段,我们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建筑日益发达、文化日益进步,人们对高雅的文化需求和优美的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风景优美的旅游景观、美丽高雅的园林建筑、精巧别致的房屋居室、舒适温馨的宜居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因此,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历史成因就成为对当代园林艺术家的必然要求。

中国皇家园林是在中国园林系统中按权属性质所分的一个典型的代表类别,属于中国古代园林的四种基本类型(皇家园林、坛庙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之一。中国的皇家园林作为中国历代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建造风格和规模上都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的园林。中国皇家园林是建园历史最为悠久的园林,中国最早的皇家园林是周文王于公元前11世纪修建的“灵囿”,到最近代的皇家园林是慈禧太后重建的清漪园,期间经历了有3000年。在这样漫长的历史中,历朝历代都建造自己的、有代表性的宫苑。秦始皇重用李斯,役使七十万人修筑阿房宫以及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马俑)。汉朝时期,汉武帝刘策扩建了上林园、修建了章宫,西汉梁孝王刘武修建了梁园。魏晋南北朝时期南齐文惠太子建造了元园、湘东王建造了湘东园、后燕帝幕容熙建造了龙腾园、北魏官吏茹浩修建了华林园。唐代修建了大明宫、兴庆宫、西园、芙蓉园曲江池。宋代修建了万岁山等一大批山水宫园。统治阶级沉湎于声色繁华,北宋东京、南宋临安,金朝中都,都有许多皇家园林建置,规模远逊于唐代,然艺术和技法的精密程度则有过之。皇家园林的发展又出现了一次高潮,这就是位于北宋都城东京的艮岳。到了金代(1115年-1234年),建造了同乐园、北苑等皇家园林。

元明时期,西苑的修建盛极一时,那是在三海的沿岸和岛上建造的。它的建造构成是:在宫廷之内建造宫后苑,也就是今天称作的故宫御花园;宫廷外的四面分别建造东、西、南、北苑,还有近郊猎场等等。从明代起,祭坛式园林开始广泛修建(如现天坛庙等),庙宇园林也从明代繁荣兴建起来,如现重庆市梁平县的双桂堂等。清朝时期,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高潮时期奠定于康熙,完成于乾隆,由于清朝定都北京后,从海淀镇到香山,共分布着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西花园、淑春园、鸣鹤园、熙春园、镜春园、朗润园、自得园等90多座皇家园林。

中国的皇家园林只有少数建在京城里面,这是由于其特点所造成的,如引某某水域为设计元素之一,引某某山系为设计元素之一,那就必然使得园林占地辽阔无际。所以中国皇家园林建在京城里边的少,而且总是与皇宫相毗连,就好像是皇家的“私家园林”,这样的园林称为大内御苑。绝大多数的中国皇家园林建在远离京城的郊区,那里一般要求要气候温和,风景秀美,和谐舒适的地方。行宫御苑由名思义,一个“行”字,表示仓促短暂,说明皇帝只会偶尔游憩或短期居住,通常与与行宫相连;而离宫御苑就像大内御苑一样,皇帝可能会长期居住并在此处理朝政,是另一处与皇宫相联系着的政治中心,一般与离宫相连。

中国皇家园林的特点:建园规模甚是庞大,常引真山水为其主要用景元素;用地广阔、豪气而壮美;园中建造宽阔高大,颜色绚丽,色调明亮多为暖色,堂皇而富丽;中国皇家园林具有建造宏大精致、庄严气派的特点,其产生形成的基本原因是中国传统的皇权思想的主导作用的结果,纵观中国历朝历代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历程,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封建思想、中国传统封建文化束缚着中国人的思想,皇帝是上天的儿子、是天之骄子,皇权是上天神受,是至高无上的权力,是完完全全的权威,没有任何力量与之抗衡。为了与皇权至高无上的观念相统一、相匹配、相适应,必定会形成一整套封建传统观念、道德规范、礼法制度,这一整套宣扬和突出皇权至高无上的封建宗教、礼法制度、道德规范必须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礼仪政治活动来得到教化和推行,因此这一整套宣扬突出皇权的威严必然渗透到与皇权统治有关的一切政治性仪典中去,这就是皇家园林要表现皇权至高无和展示所谓皇家气派的根源,这就是历代皇要建造规模宏大、豪华气派的皇家园林原因之所在。因此,在建造设计上,皇家园林都要表现皇家高贵、至尊、皇家富贵堂皇、皇权至高无上。因此,凡与帝王有直接关系、凡与封建王朝统治有联系的宫殿、园林的修建,都要对建筑的形象与园林的布局等进行设计考虑,从而服从“皇权至上至尊”这一设计理念。如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所修建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园内后边有个小湖,小湖旁设计得有九个小岛围绕,这九个小岛的配设寓意了古代中国的九个大州,从而表达了中国的各大洲其每一寸土地都是皇帝所有的,这样的一个寓意。因此,随着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迭,文化的发展,财富的扩大、工艺的进步、中国的皇家园林修建的越来越精致优美、越来越庄严宏伟、越来越豪华气派。这样通过历朝历代的皇家园林的历史积淀,就形成了风格独特、独树一帜的皇家园林。

参考文献:

[1]芦建国,任勤红.中国造园史——中国古代造园之精髓与传承[J].中国园林,2009,(11).

[2]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0).

[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

现代园林发展史篇5

关键词:园林史;教学;改革尝试

《中外园林史》运用历史的社会结构、经济组织、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积淀的造园实践方法与经验表现,阐释园林的渊源、演变、发展规律及其特征,论述物化为园林的外在形态、风格与体系,蕴涵着人类对生存环境、社会哲学思想、观念、审美需求、政治影响和造园思想流派内在的认识;它折射着人类创造理想思想理论、分析方法、要素运用与传承警示,是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针对《中外园林史》的课程教学,许多作者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种经验和风格。商丘工学院张伟、胡启国实行灵活教学形式,突出教学重点,拓展互动教学,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给人以启迪[1]。景艳莉对《园林史》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提出明确教学目的、转变教学观念、组织编写权威的中外园林史通用教材、完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教学改革措施[2]。另青艳探索案例教学法在中外园林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具体的应用方式[3]。巫柳兰应用数字化体验式系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仿佛亲临景观实地,他们在教学中还融入“微课”活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4,5]。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园林专业办学时间较短,教学条件有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学习其他院校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外园林史课堂教学进行一些改革尝试,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因材施教,要求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针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知识基础以及周学时多、作业繁杂等特点,我们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即不要求学生掌握教材的所有细节,但要求学生务必掌握重点知识。将重点内容分为3类:(1)“概念”内容,如世界3大园林体系的区别和特征;欧洲各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园林风格和特征及对应的时代背景;伊斯兰园林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特征;中国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特征和区别;私家园林中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的特点和区别;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国陵寝园林的演化和基本构素;寺观园林的基本构素等。(2)“节点”内容,如公共园林起源于古希腊,雕塑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园林中;中世纪形成伊斯兰园林类型;魏晋完成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构建;明清时代是中国私家园林的鼎盛时期等。(3)“独特”内容,对于教材中的案例,我们要求学生掌握重要案例的“个性”。如兰特庄园的台层、水池;凡尔赛宫中路、水、植物的规制布置;泰姬陵的陵墓主体建筑位于陵园一端,一条十字形甬道将园划成4部分,甬道中间是十字形水渠;拙政园以水见长,留园独置石峰;普宁寺建筑南半部是“汉式”,北半部位“藏式”等。在重点内容的学习方法上,坚持严密盯住的原则,做到后次复习前次的内容、单元复习、考前复习、课堂作业、课后作业,这样多次重复学习后,学生的记忆较深刻。

2布置学生绘制案例复原设想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觉得中国古典园林史的部分案例看不见、摸不着,学习积极性不高。例如,教材所述北方私家园林中的清华园,只有文字描述,没有平面图,但教材介绍了清华园的占地面积,以水景为主,以岛、堤将水面分隔成前湖和后湖,建筑南北中轴线排列的特点,并用“前湖”、“后湖”、“中轴线”、“南端”、“北岸”、“堂北”等关键词介绍园林构成要素的分布。同样,教材提到明朝寺观园林的月河梵院时,仅交代《月河梵院记》文字描述的内容,但院中园林要素南北东西位置及空间分布等介绍比较详细。结合学生在学习园林史之前所学的园林设计基础课程内容,布置学生绘制上述案例复原设想图,这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通过查阅资料、相互讨论、老师引导,部分学生能完成作业。且不说学生案例复原图的真实度有多高,但通过作业提高了学生对园林史学习的积极性,也激励了他们努力学习好后续课程。

3调整教材内容的编年史体系,优化不同园林类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按常规,史书按时代编纂无可非议。以前老师讲课时,完全按照教材的编年史体系讲授。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完全按年代顺序讲授园林史显得有点枯燥。按教材编纂体系,中国魏晋-隋时代基本完成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建设,形成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唐宋时代和元明清时代同样是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的新建和发展。当然,明清时代的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是集理政、生活、休闲为一体的皇家园林。元大内御苑规划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以来的皇都规划模式,明大内御苑西苑大体上仍保持着元代太液池规模和格局。清大内御苑的兔园、景山、御花园、慈宁宫花园均保留明代旧观。寺观园林和私家园林同样有其发展完善过程,有承前启后的案例,如果一一照搬书本传授,老师和学生都会觉得枯燥。因此,我们在尊重教材内容的前提下,在中国古典园林教学中尝试打破教材内容的编年史体系,按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的形成背景、发展完善过程及其风格特征等园林类型体系授课,优化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也获得了学生的好评。

4铺垫知识,减少学生的学习困难

从古埃及和古希腊开始,浓厚的宗教思想对欧洲园林的产生和发展有强烈的影响;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道、佛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3大组成部分,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同时,三者又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3大教派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园林的发展。学生在上大学前对数学、文学艺术等影响园林发展的背景知识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对不同宗教体系知之甚少,而且教材介绍的内容又零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宗教文化对传统园林的影响,我们按专题形式补充中国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禅宗思想、西方多神教、基督教等的发展过程和思想体系,并补充寺院和道观的建筑风格和寺观各自供奉的主体。上述知识的铺垫,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帮助。

5古为今用,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

在教学中,注意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服务精神”这一重要价值观的教育。我们选择了以下内容:(1)埃及金字塔的建设。胡夫金字塔高146m,边长232m,占地5.4hm2,用230万块巨大的石灰石砌成,10万名奴隶历经30多年劳动才竣工;(2)泰陵姬于1631年动工,雇佣2万名工匠,历时22年(一说15年)完成;(3)元大内御苑的理水中,设计者引山上水入积水潭,积水潭与通惠河相连,经京杭运河发展航运,引金河水入太液池供生活用水。通过老师的引导,同学们认为历史上帝皇对劳动人民的欺诈值得声讨,但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先人们的“工匠精神”及讲究质量的理念,提高现代园林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意识。利用元大内御苑理水这个案例,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解决我国城市建设迅速发展与城市产生内涝这一问题,同学们从城市规划设计上提出自己的想法,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受到服务意识的教育。

6结语

园林史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应由园林“大师级”的人物授课,对新建立的二本学校的园林专业来说是不现实的命题。所以,只能依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目前依靠书本中轮廓性的文字描述和课堂上展示园林照片、图片,很难让学生深入理解园林和造园手法,更不用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了。另外,仅仅依靠单纯的编年史方式来讲解园林历史,主要关注的是在哲学和物质文化层面的园林及园林的象征性作用的风格分析,历史中的著名园林反而变成一种背景[6]。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学习兄弟院校的经验,再接再厉、扬长避短,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园林史的教学,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伟,胡启国.《中外园林史》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吉林农业,2012,268(6):208-209.

[2]景艳莉.《园林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7):187-188.

[3]另青艳.案例教学法在中外园林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5):87-90.

[4]巫柳兰.中外园林史课程教学中“微课”融入策略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5,(6):24-26.

[5]巫柳兰.基于数字化体验式系统的《中外园林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3):213-214,171.

现代园林发展史篇6

一、环境艺术的历史变革对园林艺术的影响

人类的繁衍与发展是伴随着人类不断改变环境以及征服环境的过程。环境艺术的发展是对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直接表现,回首环境艺术发展的历程,园林艺术的发展而不断受其影响:

1、原始社会环境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初步影响

在原始社会,人类对园林的理解处于原始状态,在当时的生产资料及创造力极为低下的背景中,亦有很难征服之感。因此当时的园林艺术也只能是原始粗放的状态。

2、近代环境艺术设计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生存资料的增强,人类在建造了较为安全庇身所之后,人类逐步步入了环境艺术和谐时代。此时的中国园林在汉民族为主的文化在几千年的持续发展过程中,孕育出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从周文王筑灵台,到汉朝的君王开凿太液池,中国园林作为风景式园林的特点已具备。到了南北朝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转折点,典型概括启发了园林艺术写意创作的方法的萌芽。从唐代以后,中国园林以情于景,因景生情的园林艺术理念,已经恰如其分的运用到了皇家园林的设计和规划上。到了明清的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高潮时期。中国园林艺术的不断发展与环境艺术变革的历程息息相关。

3、现代环境艺术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逐步接受新思想,与国际接轨。也在环境艺术发展的同时迫切需要情感与物质的平衡,环境艺术已进入现代主义时代,多元化时代。在中国,园林艺术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事物,服务的对象成为广大民众。人开始成为园林艺术的主体,开始了现代的人文主义色彩情调。在环境艺术引导现代园林艺术成为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消费品的同时,主导者便伴随这种思维方式而产生,一系列服务大众,源于大众的大众化园林艺术作品也就应运而生。因此,人类认知环境艺术理论发展史的过程,也是人类逐步理解园林艺术内涵的历程。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更为深刻的意识到环境艺术的发展历程对园林艺术发展的影响。

二、现代环境艺术特点对园林艺术创造的影响

现代环境艺术进入到高度发展的时期,其主要有两大特点即人的主体性与环境的整体性。

1、人的主体性对园林艺术的影响。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人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向,大众参与设计的感觉与创作的灵感,大众共享艺术成果与多元审美观念兼容。中国古典园林在其发展的大部分时代其共同点即为园林仅仅作为少数人享受及感受的空间,随着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提出,园林必须是大众参与的设计与创作,当园林艺术融入到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时,在生活中能长久生存的园林艺术即是真正的艺术,园林艺术是大众共享的艺术,任何设计师能否最大限度满足大众对园林艺术景观的需求,必将成为左右作品是否成功的关键。园林艺术设计逐步成为沟通联系环境和人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重要媒介,正是由于园林艺术作为现代环境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艺术形式在更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主体的感受和特点,这也是现代园林艺术发展的主流与方向。

2、环境的整体性对园林艺术的影响。组成环境各要素(地理因素、人文因素等)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环境的整体性。设计师应该把握环境的时代的脉搏,顺应艺术与历史发展的潮流,对每一样园林艺术作品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能更具生命力。设计师能否在充分了解历史及把握未来园林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运用多种艺术元素进行园林艺术创造,既有时代感又不偏离中国的传统,这是关键。因此这样的园林艺术作品也必将成为中国园林光辉灿烂的艺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艺术是一个综合的学科,包含了环境艺术、人体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学、农业等专业,多种学科的组合已经成为时展的主流方向,园林艺术在与多种艺术形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显示出更为旺盛的生命力,园林艺术在此过程得到空前的发展,取的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现代园林发展史篇7

【关键词】中西园林建筑;影响;艺术风格

中西园林艺术的交流,最早可追溯到盛唐时的丝绸之路。此后经马可波罗的宣传,很多欧洲人开始仰慕中国园林之美。使欧洲人更加准确的了解到中国园林的艺术风格。

一、东方园林建筑

中国的园林式“由自然天成”,无论是蜿蜒曲折的道路,还是变化无穷的池岸都是自然生成,体现了“返璞归真”。中国的花园如同大自然的一个单元,布局的均衡而不显。苏州的拙政园就是中国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中国园林的经典之作,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始于明代,园以景取胜,平淡简远,朴素大方。中国园林的另一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它的文人气息浓厚,处处诗情画意。其主要景点有兰雪堂、涵青亭、天泉亭、芙蓉榭等。

二、西方园林建筑

西方园林中的园林建筑取法于西方古典建筑,它把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房间都集中在亦庄砖石结构的建筑物内,所追求的是一种内部空间的构成美和外部形体的雕塑。在园林的布局上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园林。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很整齐。爱丽舍宫具有这以特色,虽然地处热闹的巴黎市中心,但其地势确实一个20000的恬静的大花园,幽静秀丽。

三、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

首先,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在自然与人的关系上注重二者的融合,强调顺其自然。例如,“天圆地方”反映在建筑中,如天坛总平面北墙呈圆形,南为方形,即取此意。具有明确的礼教象征意义,使人们在情理的“顿悟”中获得伦理上的精神感受。中国建筑往往追求一种“建筑之意”通过对建筑意境的塑造来渲染烘托气氛。在重情和知礼的人本精神影响下,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功能相辅相成,形成了尺度自然、已经独特、礼乐并行等特色;而西方的文化交流时以人为中心,强调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以求得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其次,中国古代代表性建筑是园林、亭台、楼阁;西方古代代表性建筑主要是宫殿、陵墓、庙宇、教堂。左右其空间构成的往往是形而上的精神需求再次,中西方历史观念也有所不同。西方人的历史观念是重实而轻虚,他们认为历史便是时间的真实积累,而不是徒有虚名的某个遥远时代。因而他们对于留存的古典建筑,均尽量保持其历史的本来面貌,而不去人为加工和美化。而中国人的观念是注重虚实结合,对于历史留存的建筑,部分将其人为加工和美化,表达出与自然相适应、相协调的艺术观念。

四、东西方园林建筑的交流与发展

中国园林在世界风景园林界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许多国人常常引以为傲的事情。

在中国园林艺术风气的引导下,法国人开始在他们的花园建设中采用某些中国园林的艺术手法。1670年,在距凡尔赛宫主楼1.5处,出现了最早的仿中国式建筑“蓝白瓷宫”。其外观仿南京琉璃塔风格,内部陈设中式家具,取名“中国茶厅”。1774年,凡尔赛的小特里阿农花园建成,里面安排了曲折的小径、假山、岩洞和不规则湖面。在此期间,各地中国式花园相继出现,规模有大有小,但都出现了中国园林的布局风格。中国式的对自然情趣的追求,也影响了法国人对园林植树原则的认识。因此,将这看作是中国园林艺术在法国取得最后胜利的标志。中国园林艺术对英国也产生了实际的影响,英国人竭力凭所了解到的一些中国的造园经验来构筑他们的花园。受中国园林的影响,当时欧洲人不仅推崇中国的园林建筑,中国式的小建筑物也在欧洲花园中盛行。而且改变了原有园林水域设置大方法,水体被处理成自燃式的形状和驳岸;在植物配置方面,也抛弃了原有的行列式和几何式的种植法,任树木自然生长,注意品种多样。

相对于具有丰富内容和历史悠久的中国园林而言,远不能满足东方园林文化交流的需要,一方面由于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历史上中国由于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的结果,建国后的也影响了中国对外文化的交流以及文化发展,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及西方人以前对东方人的偏见所致。自中国改革开放后,我国传统景园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发展不断在加快。呈现出可喜的一面,也表明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中华民族以及中国千万儿女值得骄傲的事。

参考文献

[1]乔均.《中国园林艺术》.香港印刷出版

[2]刘福智.《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指导》.机械工业出版社

现代园林发展史篇8

城市的园林绿化是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园林绿化档案作为指导现代园林建设的重要风向标,对合理规划园林绿化用地,指导园林绿化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多元化档案管理体系的建设是在基于现代园林绿化档案实际使用的基础上,合理引进信息档案系统,依据园林档案的实际使用模式和查询效果而建立的信息化?n案管理体系,其系统建设目标是便于城市园林建设者和规划者快速的查询园林档案信息,要从根本上提升档案信息的使用效率,从根本上保障档案信息的真实可靠。因此,园林档案的多元化管理体系建设就要依据园林档案的动态性和变化性建立数据统计体系。因为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可谓日新月异,除了国土资源规划建设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影响外,城市的发展规划建设也和园林绿化有着重要的关联,都会影响城市规划中园林绿化建设比重,影响整体园林规划布局。而基于城市规划建设的数据统计体系建设,就是在依据城市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对城市固有的园林档案数据进行全方位的数据入库整理,最大程度上还原每个时间节点的城市园林面貌,便于规划者和设计者依据系统提供的信息资源及时作出决策。

二、多元化档案管理对园林绿化设计的影响

现代性的园林设计除了要与城市的整体风貌相得益彰外,设计者在园林设计建造之初还要查询城市原有的档案数据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首先要根据城市景观因素的影响,查询原有的城市景观设计方案来合理做出规划设计决策,重点突出城市园林绿化所要表现的意境。因为城市的园林绿化设计除了要有必备的景观之外,还要在空间意象和空间资源上注重园林景观的布局,景观的设计布局要注重景观的现实意象,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说,景观的设计布局要注重视觉场景资源,如何将空间的景象和景观有机地结合在园林中,设计之初就要有充分的考虑。园林设计意境主要体现在:视觉资源的搭配,景观设计构造。园林景象的体现方面,设计者要在园林绿化设计之初,就要全面将景观元素、视觉资源、景象资源全面的融合到设计中,带给观赏者耳目一新的感觉,让观赏者完全沉浸在园林景观的意境当中。另外,城市的园林绿化设计人员还要将历史文化元素充分考虑进去,既要塑造一些历史景观来增强园林景观的人文性,也要塑造历史场景来体现园林的历史文化内涵,将历史人文意境充分体现在园林视觉效果当中,但是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规划者往往没有过去的园林绿化档案作为设计参考,不知道从何角度出发来塑造园林的历史特性,而多元化档案管理体系的设计就是在以原有的城市档案全面存储的基础上,最大化地还原城市原有的风貌,便于规划设计者进行信息查询,找寻园林规划设计思路。

三、多元化档案管理体系对园林艺术布局的影响

多元化档案体系除了对园林绿化的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之外,还对园林的艺术布局设置有着重要的影响,设计者以历史数据作为支撑,不仅要全面的满足设计者根据历史资料对园林景观进行重新布局,还要将绿化和景观进行全盘考虑,因为园林的艺术性是现代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指标。设计者不仅要在园林的构思当中就将园林的艺术情感充分地体现出来,还要在园林绿化实施的过程中全面的考虑绿化的艺术性,既要考虑空间资源的艺术性,也要考虑场景意象的视觉资源,协调地表现园林景观的艺术性,统筹安排园林的视觉资源,将视觉艺术效果呈现在观赏者面前,这就要求设计者在重新规划城市园林绿化布局的时候,要依据园林绿化档案信息对城市园林新的设计方案进行充分模拟,将园林景观的整体艺术性和自然情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突出园林的自然魅力,让每一位进入园区的观赏者都可以感受到园林的设计意境。

现代园林发展史篇9

[关键词]传统现代应用展望

中图分类号:S5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310-02

一、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现状与问题

园林是历史文化和思想审美的产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城市以及自身居住环境的要求日益增加,中国园林事业的发展也迈入了新台阶。

中国现代园林造景设计一方面受到西方文化和西方园林设计的影响与冲击,另一方面又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精华。因此,对于园林设计,本身有着强烈的特殊性以及地域历史特色的设计风格,如何抵御西方园林设计的冲击,将中国传统文化在园林造景设计的精华传承下去,成为一个当代中国园林造景设计的重大课题。

现代园林设计应该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园林造景设计的配合、与现代美学艺术的一种契合。就像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关系可是现代园林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在这方面就存在严重的问题。

二、古典园林的兴衰

(1)发展历程。世界园林史表明,各种园林形式不可避免地遵循着发展-成熟-衰落的轨迹,园林风格与样式的形成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并成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古典园林从苑围发展成人工山水园林类型,历经3000余年的历史演进才口臻完善,其中凝聚了中华民族政治思想、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和自然观念发展的全部精华。

(2)世界地位。中国人崇尚的“师法自然”的园林理念和诗情画意”的园林理法,在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中得到完整的体现,而英国风景园作为西方近代园林的开端,对西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后,中国园林一些惯用的设计手法和设计语言,如散点布局、环形游线、动态景观、巧于因借等,均己完全融入西方现代园林设计手法之中。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中的影片式散步的处理手法就是典型的案例。

(3)衰落的根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衰落,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主要原因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导致国家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国力的日益衰败,使西方人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评论从褒扬转为批评。可见综合国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艺术国际地位的重要准则之一。此后的100多年来,中国古典园林始终未有适宜的发展环境。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片面追求全盘西化,使中国本土园林生长的土壤日渐贫穷。国人既对外来文化缺少深刻的理解,又对本土文化和景观资源缺乏认识,造成目前中国一方面园林建设欣欣向荣,另一方面园林理论与实践水平均十分低下的尴尬局面。

三、展望传统文化在现代园林设计上的应用

(1)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传统的园林造景中的自然美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中国传统的园林造景强调人利用自己的感受去发现自然、亲近自然,并按照自然规律来进行园林造景设计,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当然,要表现园林的自然美,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必须考虑气候条件、场景的协调,达到园林设计整体与部分的和谐统一【1】。现在关于这方面的应用,现代园林设计理念中已逐渐渗透,但是由于现在人们的居住面积和娱乐面积等条件的限制,这方面的应用还不是很广泛。

(2)保存文化底蕴。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国,文化的深厚影响深远,传统园林广泛分布于大江南北,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深受中国的政治、文学艺术的影响深远。如中国传统园林的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借助题名、匾额、对联、石刻等文学来丰富园林布局的精神内涵,使得传统园林具有意境之美,表现出一种士大夫情怀。在在现代园林设计艺术中也会根据建筑布局、建筑设计、山水地形、植物搭配上,竭力追求顺应自然,以自然山水为背景,经过人的艺术加工使自然景观得到升华。因此中国的现代园林中蕴含着我国的传统文化,但现代园林艺术在这方面远不及古代园林,希望能随着人们人与自然和谐的意识的提高,在这方面有所改善。

(3)融入独特的民俗风情。民风民俗是一个特定区域内历来人们所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具有地方特色,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区域传统文化传承现象。当代园林设计虽然存在设计师的个人情怀,但是必须尊重一个地域的民俗,并将当地的一些特色文化标记融入其中。不同地域也会有不同的民俗,园林的设计在设计时如可以巧妙的发掘当地的民风民俗,则会让设计更具韵味,更具内涵和特色,这需要现代园林设计师具备深厚和民族文化底蕴。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园林的设计至今还影响深远,现代园林的造景设计在很多方面和层次上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园林设计的影响,归根结底,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中国现代园林造景设计受到了多方面文化元素的冲击和刺激,总的来说这些因素促进了中国现代园林造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应该吸取这些因素中的养分,形成这个时代所赋子的园林造景设计的新的特征。

现代园林发展史篇10

关键词:产品设计;文化多样性;园艺特产包装;地方性

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6.06.0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吉林省园艺特产包装的内容、题材和设计风格都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吉林省园艺特产包装通过对传统民俗或地方园艺特产包装艺术的分析,以设计的角度来突显全省各个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历史的浪潮为线索,从设计的层面来解读文化自身的多元性和丰富感。也正是因为如此,吉林省园艺特产包装蕴含的地方性和民俗味道,更能够吸引和大众的眼光。

1当前吉林省园艺特产包装存在的缺陷

目前,吉林省各地区园艺特产的包装设计上没有很好地实现产品包装与当地文化的有机统一,忽视了历史的延续和对人文理念的注重。并且,将历史与市场前沿的要素混搭,失去了园艺特产本身具备的地方性和传统性,显得不伦不类,无法给予人们深层次的归属感和对地方民族文化的沉淀。

2园艺特产包装设计的基本原则――地方性表达

吉林省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各个地方园艺特产的产品包装作为一种产品营销手段更作为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特色鲜明的艺术表现手法,其中的地方元素都可以较好地应用于现代的产品包装设计中。从吉林省园艺特产产品的包装来看,对地方性进行详细描述是一种常用手法。所谓地方性,就是该地区独有的园艺特产同其他地区的园艺特产存在一定的区别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感,而这种独特感是这个地区的民俗风情、人们生活的习惯和文化等多方面赋予和演变而成的,是一种时间的积累和沉淀[1]。

3完善园艺特产包装的对策――发扬当代吉林省园艺特产包装的地方性

3.1在园艺特产包装设计中体现民族精神

首先,创造性的民族精神。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吉林省劳动人民通过不断的创造与开拓,显现出强大的创造智慧。随着园艺特产包装设计的兴起,更应该在包装设计中体现我省悠久的民族历史,在包装设计中体现创造性的民族精神;其次,包容性。能显示出民族传统文化对工业文明、现代文化的包容性,培育出在园艺特产包装设计中的包容性,这不仅能够适应现代文化的发展需要,同时也能够为现代园艺特产文化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和资源,更增强了园艺特产包装设计的活力和内涵[2]。

3.2在园艺特产包装中体现地方性多元化发展理念

吉林省园艺特产产品在包装设计中的地方性多元化设计理念,主要表现在利用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传统艺术与现代工具以及传统艺术与现代创作方法的结合等方面,这些方面的设计理念,不仅可以促使吉林省各个地区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也能够增强吉林省现代园艺特产文化对地方民俗风情的继承以及发展。通过新老文化的结合,开拓出现代园艺特产产品包装设计的新理念,不仅能够增强吉林省在园艺特产包装设计方面的创新,提高工业设计领域的整体竞争力,开拓吉林省园艺特产市场,也能够发挥好吉林省传统文化作为吉林省文化一部分的再利用问题。而吉林省传统的地方性艺术在园艺特产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不仅从实践上拓展了吉林省传统文化与现代工具的完美结合,也从理论上指导了地方性特征与产品包装的实际结合与应用。进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园艺特产包装设计成果,增添吉林省园艺特产艺术发展的范围以及活力,把吉林省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现代工业产品传递给全国,传递给世界,丰富整个世界对吉林省园艺特产文化的审美艺术形式和审美意象[3]。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吉林省园艺特产包装的地方性进行研究,从吉林省园艺特产产品的包装中对地方性进行详细描述,分析园艺特产产品在自身包装中蕴含的文化艺术价值以及表现。今后的任务是在园艺特产的包装设计中,继续发挥优良传统特色,创造富有民族神韵和历史风格的独有特征,使吉林省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有机融合在园艺特产产品的包装中,将传统的本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李红霞.湘西传统文化元素在土特产包装中的再设计与应用探究[J].中国包装工业,2015(14):33-35.

[2]袁恩培,邱杰斐.云南土特产商品包装的地域文化元素植入研究[J].包装工程,2013(1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