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精神的传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0:25

医学精神的传承篇1

一、“工匠精神”丰富的含义

“工匠精神”代表着对完美的无限追求,就是指无论何时,都要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消费者至上的服务精神。对于有着八年学制的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传承“工匠精神”需要他们在求学过程中更加精益求精,追求严谨与科学。

二、培养中医学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1.培养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医学文化。《大医精诚》中阐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要素,即“精”和“诚”。每一种药物的发现、中医药理论的创新都离不开每一代中医药传承人的“工匠精神”。他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取其精华、祛其糟粕是他们对中医药传承发扬的基本态度,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基本态度。

2.培养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有利于传承名老中医身上的优秀品质。具有工匠精神的中医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时刻保持踏实务实的美好品质,对照名老中医的医德医风,补己所短,更好地挖掘整理祖国的医药宝库。

3.培养中医学专业学生匠精神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们通过实践“工匠精神”能够更好地发挥医者仁心的优势,为改善医患关系做出自己的努力。

三、培养中医学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

1.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工匠精神”教育,一方面不断强化中医学专业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学习进行良好的定位,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不断培植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提升学生大医精诚的医学素养。校园积极开展的多元化的文化活动可以使“工匠精神”在勤奋学习、诚实守信中体现,锻炼学生的敬业意识,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优秀品质,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

2.在实践经验的累积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我们可以将“工匠精神”的教育与中医专业的临床实践教学相结合,得中医学专业教学和大学生职业规划,鼓励学生在前期实习和后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积极接触工作岗位,在实践中培育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良好风范,不断通过细节来践行“工匠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3.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离不开中医各家经典著作。然而,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对于刚接触中医文化的学生来说是晦涩难懂的。所以在平时的各种理论学习的同时,应配合“工匠精神”的教育,让更多的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勤学古训、发挥名老中医的刻苦钻研的精神。

4.“工匠精神”中那些踏实做事、淡泊名利的特质对于大学生都是最好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加强培养学生党员的“工匠精神”,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更好地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学生党员在加强继承并发扬中医文化的使命感的同时,影响更多优秀的同学志愿加入到党组织中来。

医学精神的传承篇2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职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精神塑造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类技能型人才。作为设有医学专业的高职院校来说,除了具备高职教育的共性之外,还应具有自身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其培养出来的高职医学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尊重生命。 

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厚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尤其汇集了中国医学家智慧的、优秀的古医文,是培养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精神的宝贵财富,医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必须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形成并传承。 

一、研究现状 

在多元化价值观共存的今天,人文精神的缺失是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为高职生的“价值困惑”,生源质量较差,但又关乎大众安危的高职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表现得更为严重。不少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对民族优秀文化、优良传统知之甚少,甚至造成了价值观的错位和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今后的工作。当前,培养高职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俨然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和趋势。 

针对这种现状,设立医学专业的高职院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向来以其独有的特质承载着传承和延续传统文化、思想责任观念、价值观念、人际和谐等民族人文精神的重任。高职语文课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大学”上,即通过提升高职生的生活感受力与认知能力,使其具备人文关怀意识,所以高职院校医学专业的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医学专业语文教学应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塑造学生人文精神为主要目标。 

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第38号文规定:“大学语文应作为高校全体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此后,大学语文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然而,我国高职院校医学专业语文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一份来自医学院校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少学生反对把《大学语文》设为必修课,其主要原因是:第一,大学语文教材多沿用中学《语文》教材编纂体例,没有充分考虑高职生的特点,缺乏创新;第二,高职语文教师仍然使用“课本、粉笔、黑板加嘴巴”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注重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感受;第三,教师过分强调大学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性,忽略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综上所述,具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用的语文教学对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重大意义,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极为重要和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研究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高职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背景分析 

1.现实背景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同志提出了“中国梦”的指导思想,他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用“三个必须”来指明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即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北京大学教授乐黛云先生认为,“中国梦”就是要以中国的方式建构一个社会理念、一种生活理想、一套价值观,中国文化复兴的根本要义就在其中,简而言之就是重塑人文精神。 

重塑人文精神,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和内在需要,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执着追求的梦想。儒家强调“修齐治平”是实现文化振兴、民族复兴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要条件。儒家精神已融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它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是振兴中国文化,实现“中国梦”的内在需要。 

高职院校医学专业有其特殊性,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医学专业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这正符合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要求。而关爱病人、敬畏生命是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精神的核心,它要求医务工作者应具备较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道德感,具有高尚的医德修养、良好的沟通技能、端正的医学态度,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目的;它要求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关心患者的身体康复状况,还应关注患者的心灵,充分理解患者、尊重患者,能够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帮助广大患者以身心都健康的状态重返社会,继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医学教育和人文学科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尊重和关爱生命的有效途径,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较高人文素养的医生才能更好地推动医学的发展。正因为如此,培养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精神就成为“医学职业本身的要求”“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医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必须”。 

2.理论背景 

医学精神的传承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价值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术,满足病人在生理和疾病方面的需求,同时还要具备提供高质量的人文素质和思想修养,这种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掌控和调节的能力对于做好医疗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依赖于医疗科学水平和医务人员情绪智力水平两个方面的共同提高[1]。

特殊的专业决定了医学生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而我国医科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分在理科班主攻数理化,人文素质相对薄弱。进入高校后,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人格塑造。再者医学教育任务繁重,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往往投入不够,有些医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对其他事物不感兴趣,经常感到压抑消沉,处理问题固执偏激[2]。医学院校学生对于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文化艺术修养较差,人文素质缺陷是医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3]。

有调查报告显示,医学生的成就感、现实检验、压力承受、感染力等方面都显著低于大学生总体水平;而对于医疗卫生这个高风险、高技术、高付出的职业,这些都是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源泉,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她已深深地融人整个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时期,面对社会多元价值体系的影响和西方文化浪潮的冲击,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改革就成为时代性的课题。传统文化则为高校、尤其是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医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了重大借鉴和契机。

1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指根植于中华大地肥沃土壤之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保留在中华民族之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文化体系。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之外,还包括历史、文物、陵墓、医学、农学、天文、地理等古籍文书。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浓厚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

2传统文化的双重价值

我国的传统文化其基本价值系统是以儒家体系为主干,同时又兼容道、法、墨等诸子百家之长,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3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价值

3.1文化是一个统一连续的整体,它的发展具有继承性、延续性。这就注定了承担着文化传承任务的教育必须根植于传统文化。生长在这种背景下的大学生既是传统文化的现实承受者,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其思想观念无时无刻不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3.2传统文化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思想基础,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的,这种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都深入人心,为世代所传颂。比如: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独立人格的最高表现。还有屈原、文天祥等人忧国忧民的精神和坚贞品格更是值得当今大学生所崇尚和学习。所有这些教育学生继承这种爱国主义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为围家的繁荣昌盛竭尽全力。

3.3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根据时代的要求,将这种民族精神渗透到每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中去,使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都具有整个民族的精神品质,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作为国家未来希望的青年大学生应该继承并发扬这种精神。

4传统文化在中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实现的途径

4.1利用中医院校的深厚文化积淀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的理论及实践全面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和思维方式。中医的“阴阳平衡”、“天人合一”、“五行生克”等理论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相当积极影响。因此中医院校应该充分发挥中医药传统文化优势,将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教育融为一体的传授予学生。

4.2大力发展中医文化,中医院校里,中医文化气息浓厚,应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和特色,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在整个校园里营造一个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文化氛围。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中医课程,要加大传统文化课程比重;定期组织中医文化等传统文化讲座及其他一些有益的活动。

4.3培育先进的校园文化,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内在的教育导向和潜移默化功能,对帮助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传递文化知识、陶冶高尚情操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必须构筑浓厚的文化氛围,抵制各种歪风邪气,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综上所述,医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理论多、要求高,其压力较其他的大学生重,同时没有合适的职业发展指导、人文知识补充及情绪压力管理方面的教育,这已不能适应新的医学人才教育要求[4]。因此,对于当代医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修养的培养已迫在眉捷,但是,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植根于民族的上壤。既要在现实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研究,汲取传统的养分,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又要对影响人们思想建设的落后的传统文化进行严肃认真的批判并改进其中的不良传统,开创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这一举措将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输送更多合格的、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金仕琼,刘学年,李忠.深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加强医学

生人文素质教育阴.医学教育,2005(6):42―3.

[2]彭秋香.浅谈医务人员情绪智力培养[J].福建党史月刊。2009,04:56-57.

医学精神的传承篇4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传统中医药老字号百年沉淀的厚德载商、依序遵行、德行合一和寓意释义的创业文化精髓代代递承,中医药院校理应担负起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创业文化的使命,培育中医药院校创业文化对贯彻落实教育部相关创业教育文件精神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赋予时代意义。

[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创业文化;中医药老字号;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4)04?0053?03

[收稿日期]2014-06-16;[修回日期]2014-07-23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机制研究”(2012SJB880061);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13年度课题“中医药院校创业文化培育路径研究”(Jp2013/14/0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云龙(1977-),男,江苏阜宁人,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处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郑晓红(1972-),女,江苏六合人,博士,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中医文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药教育.马新飞(1982-),男,江苏金坛人,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一、中医药老字号的创业文化内涵

古代中国,老百姓和官员人等看病,均依赖于中医诊所、药铺等中医服务机构,以及走街串巷的“郎中”。中医药老字号,是其中规模最大、技术最优的中医服务机构,具有诊疗疾病、研制药物、销售药物三大社会功能。以同仁堂、胡庆余堂、陈李济、九芝堂、鹤年堂等为代表的一批批中医药老字号历经岁月磋跎,百折不挠,艰苦创业,逐渐形成了“医、药、商”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格局,创造了中医药文化生命力的奇迹。作者认为中医药老字号创业文化的内涵结构应从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四个维度加以解读。

(一)“厚德载商”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观念形态和文化心理,是造就中医药老字号基业长青的的核心文化。如同仁堂“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企业精神,“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以义为上,义利共生”的经营哲学,“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质量观等文化;胡庆余堂“戒欺”文化;陈李济“同心济世”文化;九芝堂“药者当付全力,医者当问良心”文化。

(二)“依序遵行”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观念形态的转化,是链接中医药老字号创业文化硬软外壳的桥梁。如同仁堂设立了一条严格的“族规”—分店不称同仁堂,仅可在店名前冠以“乐家老铺”四个字;“采办务真”“修制务精”和“真不二价”是支撑胡庆余堂“戒欺”文化的铁定规则;陈李济最早实行“职业经理人”和“董事会”制度,商号从一开始就采取了资本合作,实行“两姓合股经营,两族轮流选任司理”。

(三)“德行合一”的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一种处在浅层的活动,构成中医药老字号创业文化的软外壳。如中医药老字号坚持分赴各省及关外选用产地、季节、货色真实的地道药材。制作工艺精益求精,针对不同药物,注重药性,不惜工本,专制制药工具,如金铲银锅。当顾客对药品微露不满时,立即收回原药或投入香炉以焚之,并准定在一二天内赶制好药调换。坚持为贫困病人、赶考考生无偿送药。

(四)“寓意释义”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属于表层,最为具体实在,构成中医药老字号创业文化的硬外壳。如字号、富有特色的店铺设计、牌匾楹联、独特的产品、技艺、店员的绝活、字号故事等。尤其,同仁堂特设“下洼子门”方便患者;胡庆余堂自设养鹿园;鹤年堂在每一品种的包装内都放有“图说内票”,票上印有药名、产地、气味、主治何病和药的图形,更能体现出中医药老字号独特的物质文化。

二、中医药院校培育创业文化的必要性

(一)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创业文化的需要

文化的传承创新是高校的第四大功能,中医药院校理应承载着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使命;中54医药老字号是集医疗、保健、养生、制药、买卖、流通等于一体的专业性、行业性实体。中医药老字号的创业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研究中,相对于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一直处于较隐性位置;随着创业文化的演进,中医药创业文化的研究日趋显性价值。培育中医药院校创业文化承载着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创业文化的使命,有助于缓解中医药院校文化惯性和体制创新的纠结。所谓文化惯性指的是在既定文化形成后,处于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以及这种文化作用于人们实践活动的内在力量。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院校主流文化,在新的文化时代中,要适时适当地与新兴文化进行耦合,势必需要进行体制创新。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贯彻落实教育部指示精神的需要

教育是出于社会与人的发展需求而存在的,又会由于社会与人的时代变迁而不断变革。随着创业文化的崛起,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和《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两份文件对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开展作出具体部署。教育顺应着当前文化形态的变迁,更能体现出文化与教育的相互依存关系。教育作为文化传递的工具,又有其理论的滞后性,培育校园创业文化,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教育部相关创业教育文件精神的落实。

(三)中医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大学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它能不能给学生们提供一种精神资源,这种资源能否帮助他们应付各种环境和挑战,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他们的人格和才智,而不被环境所奴役。在这奏唱创新创业强音的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创新创业精神常青,必须形成创业文化。有文化,精神就不会倒,精神还会在文化中充盈着新的力量。在中医药院校,传统中医药文化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和而不同的思想基础,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的指导原则,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核心价值,深深影响着每一届中医药学子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中医药老字号历经百年沉淀的创业品质为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精神资源和无形资产。培育中医药院校创业文化能够把传统文化内涵渗透到时代学子的创新创业学习实践中,能够把时代学子创新创业的感性愿望提升到理性探索层面,有效提高他们的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培育中医药创业文化有助于学生接受良好的创业教育,随着创新创业知识的增长和生活、实践经验的积累,学生创新创业观会逐步确立起来。

三、中医药院校创业文化的内容及其培育路径

传统中医药文化所蕴育的创业文化精髓,赋予了中医药院校创业文化鲜明的特征和丰富的内涵;作者基于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创业文化视角,从创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次探索创业文化的培育路径,形成中医药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共生、共促的中医药创业文化模式;为中医药学子设定“创业遗传代码”,造就不断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医药人才(如图1所示)。

(一)中医药老字号创业文化精髓的承传传统中医药老字号厚德载商、依序遵行、德行合一和寓意释义的创业文化,与消费者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结,能够充分满足消费者生理的、心理的和精神的需求,为中医药老字号和消费者创造和实现了价值。置身于中医药文化之中的中医药学子,由然而生一种人文文化气息,更能认识和理解中医药老字号创业文化精髓,借此激发创业激情与智慧,提高自身创业警觉性,善于发现和抓住机会,勇于实践,争接地气,最终形成一条有利于校园创业文化培育的良性循环通路。

(二)中医药院校创业文化的培育

1.创业的精神文化培育

中医药院校创业精神文化的培育,在递承中医药老字号创业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还应凸显以下三点:

(1)树立中医药学子文化创业理念。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中医药老字号的创业文化弥足珍贵,中医药院校学子文化创业有着独特的行业优势。所谓文化创业是指基于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产业。原由有三:一是文化创业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医药文化蕴藏着生生不息的、取之不尽的资源;二是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大健康”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未来将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医药文化产业将获益;三是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医药作为中国文化的遗传因子必将加速在世界各国的传播进程。

(2)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崇尚合作的文化氛围。中医不适合建立大医院,设立门诊、诊所或连锁店成为造福人类的主要方式。中医创业可归属于微创业范畴,具有投资微小、见效快、可批量复制或拓展的特点,适合中医药院校刚毕业的大学生创业。中药材经营项目也同样适合。加强中医药院校“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崇尚合作”的创业文化氛围营造,给创业学子以更大的自由度和空间,创业教育才能因人而异,辩证施教;同时,把创业学子置于创业信息流中,以提高遇到创业机会的概率,才能孕育出更多的中医药界创业精英和创业项目,才能推动中医药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3)弘扬中医药学子时代创业精神。创业文化是内生于市场经济的一种特殊文化。创业文化的载体或表现路径其实就是围绕创业的整个商业价值链上的一些列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活动发生的理念、价值观和信息等。培育创业文化具体地说,是培育以创业精神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创业文化,并渗透进创业文化的制度、行为、物质层面。创业精神把职业要求内化为信念、道德和心理的力量。使创业者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旺盛的斗志、乐观的情绪、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在任何环境下都能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市场规则、公序良俗。

2.创业的制度文化培育

培育创业文化必须固化于制,一要构建创业文化培育的内部机制。学校要高度重视,认真引导并组织落实,部门学院形成共识,通力合作,细化职责,健全制度,厚其内涵,实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有机结合,形成创业文化培育一体化指导服务体系。二要构建创业文化培育的外部机制。进一步加强政府导向与扶持机制建设,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建立筹资机制和人才资本蓄养机制。目前,重点要系统研究校内、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基地、创业园、科技园等规范化建设及有效运行实践工作机制,要建立社会企业参与机制,使更多中医学子积极参与基地建设、项目培育、人才培养以及成果转化。

3.创业的行为文化培育

培育创业文化必须外化于行。创业行为文化作为创业文化“动态”的部分,要以提升中医药院校师生的生命质量为切入口,以中医创业文化理念来改变其行为方式,最终实现其生命状态的改善,尤其学生的精神状态、文明举止、行为习惯等的改善。基于此,创业典型的生成是一个最直接的显性指标,创业典型是创业文化的特定产品,创业文化是创业典型的特有的生存方式和生命状态,创业典型的生成是实现创业文化自觉的前提和基础。

4.创业的物质文化培育

中医药院校创业物质文化是中医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在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外界的、显形的物化文化,是创业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其内涵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创业课程、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创业典型案例、创业一条街、创业模拟实训平台、创业园、科技园以及创业网、创业社团、创业教育成果等。这些创业教育的物质基础承载的那种无声的立体的多维的文化,隐含和记载着创业精神,为师生提供宝贵的物质需求和精神养料。

(三)中医药院校“创业遗传代码”的设定

医学精神的传承篇5

1楚文化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1楚文化的精神内涵楚文化是中华民族大文化中的一支独具风采的区域文化,它成长于辽阔富饶的荆楚大地,糅合了中原文化与楚蛮文化的芳馨神韵。其赖以生存的精神内核包括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理想追求,崇尚科学、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和勤俭质朴、淳厚自信的风尚性情。楚文化因代有传人,数千年来始终保持了长盛不衰、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

1.2楚文化的主要作用

1.2.1楚文化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医院文化反映的是医院整体的共同追求,既是医院行为的再现,又是医院行为的发展和完善。一旦医院形成本地域自身特色的文化,那么她说具有一种特定的文化定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强有力的医院精神和行为准则自觉不自觉地成为医院导向的行为方向,她能够将广大医务人员引导到医院所确定的目标方向上来,使得全体医务人员的观念,行为追求与医院发展的目标一致,并极积地调动员工为实现医院的特定目标而努力的积极性。

1.2.2楚文化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激励作用医院文化的激励作用从个体方面看是通过外部刺激个人所接受的鼓励产生的一种向上的效应,从整体上来看是通过号召和影响使之接受并产生个体行为效应。在医院文化建设中,通过楚文化的作用,将目标植入到群众的思想深处,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使广大医务人员认识到医院发展目标的实现是个人价值体现的结果,必将产生巨大的正效应。

1.2.3楚文化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约束作用楚文化通过各种观念和信念对每个医务人员的行为规范起到一种约束作用,以帮助医务人员实现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文化的作用力进一步提高医院群体的医疗道德水平,发挥医院良好的社会效益,保证医院医疗活动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保健需要。

2楚文化的精神内核分析

2.1要努力弘扬楚文化中的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

《史记?楚世家》云楚人最早:“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水,以事天子。”就是说楚先人艰苦创业时期,其条件是非常恶劣、非常艰难困苦的。当时,他们住的是荆条编制的房屋,驾驶的是柴车,穿戴的是破破烂烂的衣裳,在深山中开荒、生产、劳动,幸勤的建设自己的国家和家园,从而逐步使楚国发展壮大起来[2]。这种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永远值得今人和后世弘扬、学习、效法。

2.2要努力弘扬楚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

历史记载,楚是位卑而领地小,很受中原诸侯国瞧不起。但是,楚先人却具有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精神。他们采取对内强国富民,对外睦邻伐叛的政策,结果,创造了“江汉民间和”的良好环境。使其领地逐渐扩大,以致发展到“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粟支十年”威震周天子和中原诸侯各国的泱泱大国。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这种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永远值得今人和后世学习、效法和弘扬。

2.3要努力弘扬楚文化中为了国家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

相传楚人卞和在荆山玉印岩觅得玉璞一块,先后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王使玉匠人鉴定,均说是石,遂以欺君之罪先后断其双足。楚文王即位,他又抱璞玉哭于荆山中,三日三夜,泪尽血出。文王使人问其故,并使玉工剖璞,果得宝玉,名“和氏璧”。以献玉功,文王封其为零阳侯,他辞未就。卞和献玉故事中所表现出来的为了国家,蒙冤受辱、不屈不挠、坚毅不拔的忠贞和无私奉献精神永远傎得今人和后世学习、效法、传承和弘扬。

2.4要努力弘扬楚文化中的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的精神。

楚国的屈原立志救国,忧国忧民,受贵族势力的排斥,数次被放逐,其爱国之志不移,最后看到国家存兴无望,含恨投汩罗江而亡。楚人这种忠于祖国,忧国忧民的爱国义精神,永远值得今人和后世学习、效法、传承和弘扬。

2.5要努力弘扬楚文化中的引领发展、敢为人先的精神。

《左传》、《韩非子》都记载有,楚庄王为体察民情,考究民生,即位三年不发号令,似无作为,所谓“三年不飞”、“三年不鸣”。一旦他掌握国情、民情之后,即罢奸臣,举贤明,建章立制,奖励耕战,国力不断强盛,国民大悦,所谓“一鸣惊人”、“一飞冲天”是也[3]。这种尽职尽责、勤政爱民的精神是今人和后世,尤其是从政从军官员们需要学习、效法、传承和弘扬的。

3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发扬楚文化的主要途径

3.1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体现在医院的办院宗旨,建设规划和发展目标、经营理念、医德医风、工作作风、文化生活等方面,是医院共享的价值观、行为规范、文化传统以及各种广泛认同的文化意识。医院应结合楚文化凝练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并制定文化发展战略,让每位员工了解医院的宗旨、长期目标等,从而更好地为医院服务。要利用培训班、讲座、职工大会、科室会议等多种形式教育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提高职业光荣感和医院认同感,建立起精诚协作、友爱奉献的团队精神。

3.2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医院的建筑设计、医疗装备、医院设施、内部空间和环境,都要按照自己医院的文化氛围来设置,给患者以信任感和美感。要美化医院的自然环境,让人产生清新、自然、安静、舒畅、庄严之感。注重环境生态与个性化,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完善结合。

3.3加强服务文化建设医院要树立“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把患者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医院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准。大力倡导人性化、人文化和个体化服务,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4]。本着尊重患者,关爱患者,服务患者的目标,做到医院管理围绕患者,文明服务向着患者,使患者感受到医院方便、亲切、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

3.4加强科技文化建设科技文化是医院发展壮大的动力和源泉,是医院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医院要根据市场和群众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坚持“科技兴院”的方针,着力创建良性的软环境,培养高层适用人才,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和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增强医院技术文化优势,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新民说.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1998:27.

[2]张家清.荆州文化渊源与流变.人文荆州,2007,(12)1:6-7.

医学精神的传承篇6

[论文关键词]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医学职业精神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医学生作为思想政治与德育教育的主要对象和未来的医学从业人员,医学院校在加强信仰信念教育的同时,要结合行业实际进一步加强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培养,努力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和医学职业道德水平。

一、医学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现实意义

职业精神是指具有相应职业特征的道德境界和人生信念,是建立在爱国主义与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崇高政治理想基础之上的,其核心是人格和人性的真善美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而医学职业精神是指在医学领域医务人员应确立的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想和信仰,即在医疗实践整个过程中、在任何情况下,医务人员要始终坚持的医学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

2005年12月,acp-asm基金、abm基金和欧洲内科学联盟倡议的《新世纪的医师专业精神——医师宣言》指出:“医师专业精神是医学与社会达成承诺的基础。它要求将患者利益置于医师利益之上,要求制定并维护关于能力和正直的标准,还要求就健康问题向社会提供专业意见,医学界和社会必须清楚了解医师专业精神的这些原则和责任。医学与社会达成承诺的本质是公众对医师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建立在医师个人以及全行业的正直基础上。”宣言提出了医师必须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患者自主、社会公平的三大基本原则和提高业务能力、提高医疗质量、对患者诚实等十种职业责任。

我国古今医学家十分重视从医人员的医学职业精神,从思想品德和医学技术上对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进行了精辟的概述。中国晋代杨泉在《物理论》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宋代医学家林逋在《省心录·论医》中说:“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都对从医者提出了很高的医学职业道德培养要求。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非典”治疗研究专家钟南山教授是我国医学界具有崇高职业精神的典范,是医务人员必须树立崇高职业精神道德的积极倡导者。他在《简论医德内涵》一文中指出:“医生要有爱心、良心和责任心,要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想方设法是指对病人负责的态度,看好病是指医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这正是我国新时代医学职业精神的体现。

《医师宣言》及我国医学家从思想道德、社会、伦理、人性和人文关怀等方面都对医学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进行了高度概括,即“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服务病人”。医德高尚与医术精湛的有机结合是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内核,两者不可分割,而服务病人则是终极目标。医德高尚是基础,高尚的道德不能等同或替代精湛的医术,但高尚的道德是精研医术的动力和基础。这与现阶段我国开展的以患者为中心,崇尚医德,对医学技术精益求精,关爱生命,淡泊名利,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团结进取,对人民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是当代医务人员、医学生马列主义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科学观的高度统一。

二、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教育要把握规律要求

医学职业精神培养作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要结合医学专业教育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认真研究其规律性,把它建立在理论探索和遵循规律的实践基础之上。

1.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医学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道德、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全过程。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体现在基础课教学、医学专业课教学、实习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管理之中,专业课教师和人文课教师、学生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要相互配合,形成全员育人、共同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育人系统。

现阶段高校教育往往存在将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和专业知识传授分割开来的两种倾向:一是将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归结为品德和医德教育,认为只要医德培养抓好了,医学技术自然而然就上去了;二是虚化职业道德教育,认为医学专业技术高就是医德好,就是有高尚的职业精神。这两种片面性认识也存在于医学职业精神培养的教学过程中,表现为两个方面的课程教学缺少关联性,德育教师和专业教师的教学内容缺少互融性。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教师没有医学行业工作实践经验,在教学中脱离医学行业实际;专业课教师只讲专业理论和技能内容,不讲医学人文知识和思想政治道德,专业课教育与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没有衔接,缺乏沟通,没有形成合力。

2.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培养医学生自我认知与主动实践能力的相结合。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包括认知和实践两个环节。“认知”是对医学职业精神的正确清晰认识,“实践”是对医学职业精神的主动践行。只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认知”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既是医学职业精神培养的基本途径,又是检验职业精神培养实际效果的标准。考查学生通过培养教育是否能主动自觉地践行职业精神,既要看学生在校期间的品行,更是要看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成为医务工作者之后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和对医学事业的贡献,这是职业精神培养的终极目标。把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仅仅理解为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停留在课堂授课和理论讲解上,脱离实践,不面向未来、不注重将来的实际表现,就会出现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相差很远的后果。因此,紧密结合医学实际,面向未来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是对自我认知与实践有机结合要求的充分体现。

3.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教师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职业精神培养的终极目的是将职业精神内化为医学生的品质,物化为医学生的自觉行为,培育出医学生践行国家、社会和职业要求的自觉精神和人生态度。高校职业精神教育要以教师指导和引导为主。指导和引导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榜样感召、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循循善诱地感化和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知识告诉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做什么、怎样做是正确的,让学生能够辨别并自觉实践。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身教必须与言教统一起来,教师不仅要讲清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而且要用自己的行动实践医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具有崇高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教师,能够感召学生,被学生自觉效仿,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和成才起着巨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职业精神培养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医学生的自我教育上,要为医学生营造浓郁的职业精神教育氛围,用医学事业的崇高、用医学先辈和教师的伟大人格、用身边榜样的示范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深化其对医学职业精神的认识。引导学生自觉地投身医学实践,服务社会、服务患者。

三、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模式及途径

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教育既离不开传统的教育模式,又必须结合当前我国医学教育和医学行业实际在传统模式上进行创新,要探索实际效果显著的教育途径。课堂理论教学、校园文化、基地建设、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模式是对医学院校多年来教育实践过程不断探索的总结,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最重要和效果最显著的教育模式。

1.落实以“五个结合”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医学职业精神的培育教育是从课堂开始的。医学职业精神的理论和内涵要在课堂教学中讲解,著名医学家的高尚道德境界、医德高尚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和事例要在课堂上传达,因此课堂教学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起点和基础环节。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只有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有机契合在一起,医学职业精神的概念理论才能被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才能起到打好基础的作用。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要在课堂教学中取得实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五个结合”,即:医学职业精神教育与医学的优良传统相结合、与当代医学发展的特点相结合、与现实生活别是学生身边的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相结合、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按照“五个结合”的要求,在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为目标的教学中,德育课教师必须用大量具体、生动的案例,讲中外医学的道德传统,讲医学史上著名医学家的高尚道德境界,讲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道德进步的内在要求,讲循证医学的道德内涵,讲学生身边优秀医务工作者和教师的事迹。要用医学伦理学的观点分析医学行业社会热点问题,解答学生关心和思考的医患关系问题。在以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医学研究方法为目标的医学思维方式教学中,医学专业课教师要传授贯穿在医学发展历史中的科学精神,传授科学思维对医学家成就的指导作用,传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外、古今医学大家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苦干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要让学生在教师准确、清晰、生动的讲述中,心悦诚服地接受医学职业精神。

2.大力开展以弘扬医学职业精神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医学职业精神的本质是医学文明和文化的传承,而医学院校校园文化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外部条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浓郁的春雨润物般的医学职业精神氛围陶冶学生的心灵,对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至关重要。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突出弘扬医学职业精神为核心,如果偏离了这个核心,校园文化就会流于“通俗大众化”,没有了医学职业精神所独具的特色精彩和灵气。

校园文化建设从形式上分校园校貌次生环境和人文文化环境两个方面。校园校貌次生环境建设要从校区规划建设开始考虑,结合医学行业既要传承祖国医学历史的悠久古老、技艺精湛,又要展现从医人员持重、端庄、亲和、阳光、敬业、求实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要对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报告厅、宿舍、纪念碑园及校园亭院绿化等进行医学氛围的规划建设思考,如建立医学广场、医学家塑像群、医学家事迹长廊、医学家名言画像碑林大道等,让学生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一种切身的医学气息氛围和深厚的医学文化积淀。人文文化环境建设要在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上充分体现医学职业精神特征。要充分发挥利用橱窗、网络大力宣传或编写医学家事迹教材宣传为医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古代医学家,如扁鹊、华佗、李时珍、张仲景等,以及现代医学家的事迹与职业精神,宣传他们在中国医学史上医德高尚、妙手回春、治病救人的故事,让他们的崇高职业精神永远在校园中流传,教育在校学生,激励全体学生。此外,每年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举行“崇尚医德,献身医学”主题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知识竞赛、以医学道德为主题的辩论会、医学技能比赛、学术活动、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等。通过此类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思想上树立崇尚科学,崇尚医学,追求真理的精神,营造争做先进的学习氛围。

医学精神的传承篇7

1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

“究天人之际”是中国古代哲学与科学共同关注的问题在诸多的天人关系中,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质”,并对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各层面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浸润于传统文化母体的中医,无疑也受到了天人合一观念的洗礼,从而形成了具有东方文化色彩的医学整体观。中医学除了认为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外,还特别强调人与天地自然之间的密切相关,将人与自然视为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具体表现在:其一,天人合气。世界本体为气,气又分为阴阳。“积阳为天,积阴为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为阴阳二气而生,人为天地之气而成可见,天地人统一于气,只不过是气演化过程中不同的存在形态而已。其二,天人同构天人不仅在本体上合气,而且在结构方式上同构。“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古代医家视人体为“小天地”、“小宇宙”,与“天地”、“宇宙”相应而同构。凡天地自然所有事物现象,人皆有与之相应的器官、部位与功能;天地自然发生了变化,人的生理功能也随之改变。其三,天人同理天人不仅同气、同构,而且在运动变化过程中遵循相同的规律,即“理”。历代医家将阴阳变化之道、五行运行规律、太极之理视为人与天地自然的普遍规律。

有了天人合气、同构、同理这一天人合一理论基石,中医学在构建其理论大厦,便从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出发,以气为本体,以阴阳五行为结构模型,将人体置于天地自然及时空中加以考察,来建立其生理、病理模型,并提出相应的诊治原则。天人合一、人与气候、季节环境相协调是保证健康的重要前提,人体诸多疾病是由于天人关系失调所致于是,法天则地,顺应自然,成为中医治病养生的一大原则。正如《内经》所言,“夫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天人合一的医学整体观以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为基础,从宏观整体角度来认识、控制人体,具有深刻的合理性,包含着朴素的系统思想萌芽。它对中医理论范式的奠定和早期中医学发展起到过积极作用。这种整体观所蕴含的气象医学、生态医学时间医学等思想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同时,由于天人合一过分地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同一,忽视了人与自然的本质差异,缺乏实证研究,用直观臆想的联系取代人与自然真实客观的联系,致使中医理论带有明显的思辨色彩和模糊性特征。

2崇古尊经的价值取向

中国封闭的大陆地理环境、高度统一的集权政治、“定于一尊”的儒家思想,孕育出中国传统文化崇古尊经、追求同一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折射到中医学,使之表现出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价值取向。黄帝、神农本为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却被医家依托并尊为医门圣人。汉末名医张仲景又为后人尊为医门“亚圣”,其著《伤寒》、《金匮》奉为金科玉律。中医理论和临床范式早在《内经》及《伤寒论》时代就己 基本确立几千年来,中医发展缓慢,理论范式一脉相承,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范式革命。其中缘由固然多种,但崇古尊经的价值取向是其重要内因“理必宗《内经》,方不离仲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成了中医研究千年不变的信条。后世医家即使结合当时社会环境、疾病演变而有所创见,也须从《内经》中找到理论渊源,旁征博引,引以为据,方能为其他医家所接受偶有离经叛道、标新立异者则视为异端,加以贬斥在历代医家中,金元四大家有所创见,但囿于传统,不敢违圣离经,指摘圣人,始终未超出《内经》框架。吴有性“戾气说”已突破了传统六淫致病模式,包含着科学革命的胚胎,但崇古尊经的价值取向只能视之为“非圣无法”“创异说以欺人”

继承和创新的矛盾始终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因。继承是可以使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延续扩大和加深,但不能使科学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创新,才能使科学出现新的飞跃。崇古尊经的价值取向过于强调继承而遏制了创新。尽管这种价值取向对于继承和保存前人的学术理论和实践经验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显然已成了中医发展的桎梏。因此,在强调继承和挖掘中医传统宝库同时,结合现代科技,大力提倡怀疑批判和创新精神,也即遵循“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的原则,善于继承,勇于创新,必将给中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重神轻形的方法论特征

重道轻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一价值命题渗透到中医学术,形成了中医学重神轻形的方法论特质。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就有“粗守形,上守神”之说此处之“神”,指的是事物变化难测的功用及规律,属于“形而上”而此处之“形”指可见有形的人体形态、结构,属“形而下”“粗守形,上守神”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了中医方法论重神轻形的特征在中医方法论上,“神”比“形”重要,掌握形的只是粗工,掌握神的才是高明的医术。

脏象说可谓是中医理论基础和核心。尽管历代不乏脏器的形态描述,但中医的脏腑机能不是或主要不是从这种形态结构中分析而得出的,甚至也不需要用这种形态去说明。因此,有的学者据此认为中医脏腑并没有实体概念,只是“机能的复合体”,具有重神轻形的特点中医诊断是“司外揣内”的功能观察法,基于“有诸内必形诸外”的信念,就没有必要功能,便可揣猜出病之所在中医的病因病机也多考察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而很少考虑其具体实质形态的改变。“阴平阳秘”是指人体生理功能的稳态而非形态结构的平衡重神轻形的方法论为中医提供了一种简洁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也为中医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留下许多难解之谜如经络、命门、三焦等有无及定位的争论。其实这些概念是功能而非结构概念,不是从结构分析中得出功能,而是从功能出发来“虚设”结构。因此,只有从中医重神轻形的方法论入手,才能对这些概念、理论进行合理的解释和科学地研究。

中医重神轻形的方法论,从功能出发,采取不打开人体黑箱的方法来认识和控制人体,不失为一种高明的手段,与现代控制论的黑箱理论有相通之处现代系统论揭示出,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统一的,没有无结构的功能,也不存在无功能的结构中医方法论过分强调人体功能(神)而忽视结构(形)往往使其功能过于模糊而难以精确把握。通过对结构的了解来把握功能是西医的长处,合理地吸收西医解剖生理等重“形”之长,补中医方法论之不足,形神并重,是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的必由之路。

4得意忘象的思维意境

象与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一对认识论范畴最早见之于《周易》《系辞》云:“圣人立象以尽其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魏晋时期王弼在《周易略例》中对意象关系给予充分论述他认为,言作为象的代表,象作为意的代表,均是得意的工具。思维过程不应拘于言象,而应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只有“意”才是思维的最高境界和归宿自此,得象忘言,得意忘象便上升到了哲学思维方式高度,对传统文化各层面发生着广泛的渗透与影响。

“医者意也”,典型地反映了中医学思维特色,从中也不难发现得意忘象的传统思维方式作用的烙印中医通过“象”一人体功能的外在表象来认识人体的,并以象为本构建人体生理病理模型“象,形象也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脏象”可见,这里的象是认识人体的手段、工具,并非人体本质只有经过“忘象”的过程,方能“得意”,从而抓住人体本质之所在.中医临床诊断是以象、言为基础的。问而得言,闻、望、切而得象再经过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的思维过程,才能正确地辨证如果拘泥于言象本身,易受表象假象迷惑而不得真谛。不难发现,得意忘象思维过程并非通过严密的分析和逻辑推理,而很大程度上依赖一种难以言传的体悟及直觉,古今医家多强调这种直觉体悟“得意”的功夫清代名医周学霆在《三指禅》中有言,“医理无穷,脉学难晓,会心人一旦豁然,全凭禅悟”。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顿悟工夫非一朝一夕可得。它一方面来自长期临床经验的积淀,另一方面得之于对前圣经典的钻砾由于“书不尽言,言不尽意”,那么,古籍医经未能畅达先人之意于是,古时中医读书治学十分强调“心悟”“心法”。依靠语言,而不泥于语言,得意而忘言。

得意而忘象、忘言,追求一种直觉体悟的思维境界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它能激发思维主体的想象和灵感,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基于丰富的经验,从宏观整体的联系中来把握人体,能够揭示出单从局部分析难以揭示的人体奥秘但同时它又不以严密的逻辑为前提,缺乏实证分析,所以又具有或然性、模糊性、臆测性等不足。

5医为仁术的伦理追求

“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范畴。“仁者,爱人也”。以仁爱之心来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追求的道德理想浸浴于儒家文化的中医学,自然带有儒家伦理色彩。“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冲亦云“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于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医学之所以被视为仁术,正是因为医家与儒家在仁爱生民这一点形成共识。

医为仁术,突出了医学的伦理价值,特别强调了医者首先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修养“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所谓“正己”就要加强自我修养,具备仁爱之心对患者不论贵贱,要一视同仁;清正廉洁,不图利色等。其次,为医者还需具备精湛的医术医学毕竟是一门科学技术,即“术”,医术精良是实现其仁爱救人的重要保证。“医为人之司命,不精则杀人”。医术虽不是品德,但医家的医术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死安危,故古代医家把医术精良纳入了医德范围,作为医家个人修养的重要方面孙思邈将中医传统医德高度概括为“大医精诚”,深刻地揭示了医为仁术的伦理追求体现着真正的医是高尚医德与精湛医术的高度统一。

医学精神的传承篇8

关键词: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文化资源

校园文化是学校产生、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是大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隐形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精神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具有引导、规范、调节、熏陶、教化等文化功能[1]。高等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医学生毕业后要承担起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医学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独特性。当前,在高校间竞争日益严峻的大环境下,构建独具特色的、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是医学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医学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医学院校如何立足自身特点构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课题。

1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困境

近年来,许多医学院校开始关注并重视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还存在着不足,梳理当前医学院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对校园文化认识有偏差。许多医学院校投大量资金用于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的建设,而忽略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忽视了校园文化的本质功能和主要作用。这种重物质轻内涵培育的校园建设模式,势必导致大学文化的魅力和个性文化的缺失,往往造成部分院校失去了自身固有特色和竞争力[2]。二是特色文化缺失。如今,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层出不穷,但真正有内涵、有意义、高层次、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不多,校园文化活动中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比较突出,庸俗化、功利化倾向比较明显。活动忽视了医学院校自身的特点,忽视了校园文化中隐含的医学精神,脱离了医学院校主流文化,导致校园文化无个性、无特色。三是忽视人文教育。在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上,往往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20世纪初,梁思成曾在《半个人的时代》中指出,科技与人文分离的结果,出现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而奢谈人文的边缘人[3]。在当前医学院校这种育人模式下,医学生的专业素质越来越高,但人文修养严重缺失。据中国医师协会《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在医疗纠纷中,因技术原因引起的不到20%,其他80%均因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等问题引起,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源于医学人文教育缺失[4]。因此,作为医学生,仅有高超的医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拥有过硬的人文素质。

2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2.1以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是关系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高校建设的制度保障与服务目标。为此,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立足学校的办学优势、自身条件、着眼学校未来发展前景,大力挖掘学校内部潜力,不断明确学校特色定位。依据这一特殊要求确定校园文化建设方向。同时,学校要完善管理机制,建设项目管理平台,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在广大教师员工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环境,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良性双向互动模式,最终实现医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意义。以甘肃医学院为例,秉承“德育为先、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和“立足陇东,面向甘肃,辐射周边,服务西部”的定位,明确了学校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是为西部农村、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院围绕这一目标,制订了以护理和检验为特色专业的建设规划,做强特色专业的同时,促进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建设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甘肃地方输送大批优秀医护人才。

2.2以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对大学精神的倡导和实践,在大学校园中,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融合,才能创造出健康高雅、积极向上、丰富和谐的校园文化。医学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秉承传承与创新的文化建设核心,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一方面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时代精神,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身责任与使命,真正树立起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思想,努力成为高素质医学人才。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可充分发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并与时代精神相融合,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如甘肃医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挖掘皇甫谧文化资源,建立了皇甫谧研究院,加强对皇甫谧文化的研究和宣传,积极弘扬皇甫谧精神,将皇甫谧仁爱救人、安贫乐道、不畏艰苦、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结合时代特点,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师生员工对地域文化产生亲切感、认同感,由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师生;并将皇甫谧文化精神融入校训、校歌、校徽中,使其成为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正是有了这种优势资源的融合,使得大学校园文化既体现时代精神,又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特色。

2.3以学生为主体创新医学特色校园文化活动

特色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它对高校人文环境的形成、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医学院校应根据医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推动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要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科学素养是优秀医疗卫生人才的必备品质,医学院校要围绕这一主题创设开放性、多元化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学校每年借助挑战杯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科技创新活动。另外,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和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等,努力营造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激发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挑战精神,增强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医学院校特色文化。其次,活动载体应注重多元化与创新性,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当今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越来越多元化,许多高校通过校园网开办网上论坛、网上心理诊所、科技交流、艺术探讨等各种活动,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体现自我价值,进而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开辟了新的途径,增添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载体。医学院校应加强校园活动载体的管理和建设,把传统校园文化活动与现代信息媒体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做大做强特色品牌活动,不断提升活动的引导力和影响力,营造积极向上、医学特色突出的校园文化氛围,有效推进医学院校特色文化形成,为国家医学事业发展输送优秀人才。甘肃医学院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本校地方优质文化资源凝炼特色校园文化精神,学校以皇甫谧文化和崆峒文化为主题开展各种活动,如举办皇甫谧论坛、皇甫谧针灸学术交流会、崆峒养生文化讲座等活动;同时通过电子屏幕、校报、校广播站、校园网络以及周末放映古代医学经典相关电影等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营造浓厚的医学人文氛围,促进医学校园特色文化建设。

2.4以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开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学校要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做到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必须让校园文化与地方优秀文化相融合。学校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挖掘地域文化的精华,找准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对接点,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生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接受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学校要使校园文化在自身发展中形成品牌,不断积淀文化底蕴,增强学校办学软实力。甘肃医学院为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充分挖掘本地丰富的人文资源,把皇甫谧文化和崆峒文化作为本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学校已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加强针灸医学和崆峒养生学的研究,大力发展针灸特色专业。学校还每年组织学生参观皇甫谧文化园,组织学生深入崆峒山进行药物采集、药物价值研究,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方文化,将地方传统文化精华与校园文化相融合。

2.5以医学专业特色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品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5]医学院校应通过社会实践来全面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品质。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针对医学院校实际,结合专业特色,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发挥专业优势。学生利用节假日走进社区、深入农村义务支教,了解国情民情,认识社会,从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不断完善他们的道德人格。甘肃医学院紧密结合本校专业特色,不断拓宽实践渠道,如口腔协会、针灸按摩协会成员经常深入农村,走进社区、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开展义诊和送医送药活动,或在校园内为师生义务献爱心活动,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砺,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和才干,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品格和道德境界,最终使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医学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专业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高超的医学技能,更要加强其文化素养的培养。特色校园文化对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医学院校应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在深刻挖掘与不断创新校园文化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以便更好地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作者:胡海燕李超李海英单位:甘肃医学院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夏宝慧.高职校园文化模式构建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2]彭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22):67-68.

[3]李妍妍.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0(30):270-271.

医学精神的传承篇9

1.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

教师要向学生讲明: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受到外来侵略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地反抗外来侵略、探索国家出路的历史。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不能割裂其过去的历史和文化基础。在反抗侵略的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基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曾经为人类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包括艰苦奋斗、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反抗外族侵略的传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从古代的岳飞、文天祥到近代的邓世昌、林则徐等,以及中国革命的伟人孙中山、等。可以说,是几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民族英雄、政治家、思想家等,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近代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的精神来源。近代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都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艰难精神推动着近代中国人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与资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英勇斗争,探索国家出路。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精神,使得近代先进知识分子能够吸纳新思想、新文化,将中国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结合起来,不断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国历史向前进。

2.中医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高等中医院校学生,教师要特向学生指出:中医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起源、形成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中医文化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中医文化脱胎于传统文化,反映传统文化的特征,同时又反哺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殊的组成部分。热爱和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体悟中医学说之真谛,把握中医理论之精髓。所以,中医院校学生热爱中医文化与热爱传统文化是一致的。

二、中编

1.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在第四章的授课过程中,向学生讲解:新文化运动是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旗帜,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指出:“新文化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性质,要以为分水岭,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后的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明确地反对封建旧文化,在这场运动中,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到了冲击。后,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受到了一些知识分子的质疑,一些人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时期,面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遭遇了危机,其中包括中医学和中医文化。教师应向学生讲清楚,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有历史的背景,人们需要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寻求新的思想,对封建旧文化的质疑,为人们接受先进思想提供了可能。虽然在这一时期,有人曾企图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但对封建旧文化的质疑,并不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且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被全面否定,“新文化运动的最大贡献在于破坏和扫除了儒家的僵化部分的躯壳的形式末节,及束缚个性的传统腐化部分。它并没有打倒孔孟的真精神、真意思、真学术,反而因其洗刷扫除的工夫,使得孔孟程朱的真面目更是显露出来”。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震荡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前后,中医废存之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思考。

对于中医院校学生,教师在讲授本章内容时,可以补充一个专题:“”前后,中医废存之争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中医废存之争所折射出的文化冲突,对此进行反思,在学习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同时,如何保护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以来,西学东渐,西方先进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中医学不幸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且是受质疑比较严重的一部分。“传统文明与机械文明之冲突,在世界上已为不可掩事实,而传统文明色彩最醇厚之中华民国,适当此冲突之焦点,尤为不幸……而吾中医中药两界,适当此冲突焦点中之焦点,尤为不幸中之不幸。”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近代中医废存之争的历史背景、文化冲突背景,指出中医废存之争,反映了自近代以来,部分国人没有处理好东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当然,中医没有被废掉,而且推动了中医界向西方学习,发起中医药现代化运动和中西医结合之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中医不废的缘由,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主义与民族主义、传统与现代的历史反思教育。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在教授第五、六、七三章时,根据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要向学生补充: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主脉是马克思主义,但其中国化的根基则是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代背景是欧洲工业文明、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俄国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自此,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作为一个不是中国本土孕育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中国成功运用,就要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应有之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思想的形成,正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情况而形成的。无论是思想的形成,还是思想的内容,表述形式等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阅读同志的经典著作,感受思想中的传统文化底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战争的年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吸收先进文化、先进思想,教育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改造世界的同时,对传统文化也采取了科学的态度,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正是为了吸收传统文化的合理内容,抛弃传统文化的封建糟粕,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传统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而不是为了完全抛弃传统文化。

三、下编

1.改革开放给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在“”时期,传统文化遭到了很大的破坏,但教师要向学生讲明,传统文化并没有也根本不可能被完全消除。文化的特性在于,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既有显性的表现,也有隐性的表现。传统文化延续了几千年,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更多是隐性的,即深深烙印于人们的精神、思想和心理。在“”期间,虽然一些传统文化的显性表现形式遭到了破坏,但传统文化的精髓没有消失,一些传统文化的显性表现形式,也被人民群众保存。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破坏,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是对民族历史的否定,任何时候都要保护、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结束了两年的思想徘徊后,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不同于近代中国被武力打开大门,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主动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这就意味着中国在吸收其他国家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的同时,不同国家的文化也将逐步为中国人民所接触到。人们的思想、行为、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传统文化面临着什么样的历史定位。教师向学生补充讲解,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建设不能脱离文化基础,也不能脱离传统。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相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理念,其中包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立足时代的特征和现实要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处理好继承传统文化与借鉴外来文明成果的关系,让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吸收先进文化成果而发展,并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补充专题:建国后,中医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医文化的复兴。

医学精神的传承篇10

陈永光博士,是一位真实自然、真诚友好、耐心热心的资深中医,拥有二十余年的中医临床经验,从“大医精诚”的思想出发,秉承“中医,就是一个平凡的医生”的从医原则,把广大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和朋友真心对待;并致力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中医药,为香港中医专业的传承默默工作。

大医精诚止于至善

“药王”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被誉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也是香港注册中医师陈永光博士一直所秉持的医德典范。从“大医精诚”的思想出发,陈永光博士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尽心尽力地为香港中医业付出。

陈永光博士之所以走向中医之路,还得从其祖辈师承传统骨伤科说起,他从小接触中医,拜在香港三代名医梁森炎教授门下,并为梁教授首徒。后师从香港中国国医学院院长谭宝钧教授及香港针灸专科学院院长赖永和教授,开始了中医的传承历程。1985年开设第一间中医诊所“陈永光医馆”开始执业行医。2000年考入香港浸会大学修读中医学士课程,2005年取得中医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香港浸会大学修读中医硕士课程,2007年取得中医学硕士学位。同年考入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2010年取得博士学位。

“我认为,作为中医不要看重自己的社会地位,中医,就是一名平凡的医生,在诊治当中把病人当作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一样真心对待,帮助他们解除病痛以及消除他们内心对疾病的恐惧。”陈永光博士慎于言辞、知我内省,一直保持德艺兼修的学习态度,并把自己放在一个易于使病人接受的位置。

“作为一名中医,首要任务是尽自己的本分把病人医好。因为,医好病人是医生的天职,也是一件很有满足感、十分快乐的事情。在治疗时,首先要与病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以达到下一步互动配合的结果。最关键的一点是要使病人能够了解其自身病情,以便对其进行一个全面的治疗。”

二十多年来,陈永光博士虽然在诊断和治疗上积累了大量丰富的临床经验,但他对待每一个病人都不敢怠慢,丝毫不减谦虚谨慎的作风。

“当我接触越多的病人,就越感觉自己的知识不够。我们的上一辈医术精湛的中医无一不是学富五车,在救急扶伤的同时仍保持着不断学习的精神,一生当中阅读许多的医书。只有这样,一位中医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实践,不断地结合临床经验,才能越加精进。鉴于此,每一名中医都必须保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从业准则,不忘‘大医精诚’的医德!”

对中医有如此的执着,陈永光博士从不掩饰自己对中医的热爱,并常常引以为豪。“中医的最高境界在于‘上医治未病’:当一个人没有大病的时候,运用中医把人的身体调理到较好的平衡状态,即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症状开具整体治疗方案,加上饮食、精神、运动的配合调理,从而增强人体的正气及卫外功能,调整体内阴阳的失衡状态。中药、针灸、手法治疗等都是常用的治疗手段。

目前,陈永光博士除了自己开诊所外,还兼任中医教学工作及中医诊所营运管理顾问工作。从医学的发展和应用角度来看,中医和西医相结合的诊所营运将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服务业界止于至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医在香港仅靠自身的社会组织力量得以支撑和生存,“那时,香港的中医未有法定地位,亦没有法律保障,更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和发展,只有中医师公会及私立中医学院推动中医的教育与培训中医师的职责,亦有一些欧美等外国人专程远赴香港学习中医。”仅从上述则可得知:假如香港的中医师医术不高,则难以生存和传承。

展望未来,陈永光博士对香港中医业寄予很高的期望,“自从香港中医注册制度实施,中医拥有法定地位后,中医师专业地位因之提升并受重视。不过,目前在香港三间大学就读中医本科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时期,因香港没有中医院而仍需艰辛远赴内地实习,希望政府能够建立一所具规模的中医院,不但给予中医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并丰富香港的医疗产业,增加社会医疗的服务力量。”

抱有这样一份炽热的期盼,陈永光博士尽量用自己的亲身行动去帮助他人赢得健康,服务和贡献社会。

1985年,陈永光博士开始加入中医学术团体并跟随老师担任职务,开始为业界贡献心力。“做中医一定要深信中医,假如没有信念与坚持肯定是做不好中医的。”本着对中医的一股热情和干劲,他工作起来特别卖力,无所欲求。“其实大家为中医界做点事,都是义务的。”这一坚持,便二十几年过去了。

另外,陈永光博士是香港注册中医学会创会注册人。香港注册中医学会致力团结全港注册中医及表列中医为目标,共同维护和促进特区政府所赋予香港中医的专业地位及权利,为香港中医专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并致力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中医药,促进香港及国际中医药学术交流。

参与许多回馈社会的工作,“无论付出的是时间或金钱,我都在亲身经历,一切经历都是学习,一切学习都是一种获得。”陈永光博士把那些没有薪水的义务工作,作为一次次提升和完善自我的机会,“首先,我尽力去做点事,别人给我什么评价我都不在乎。但关键是要做有益的事,有益于中医界的事,有利于社会的好事。”像许许多多只问付出、不问回报的奉献者一样,陈永光博士关注的是其所支持事情的发展态势,而不是个人的得失。

至今,繁忙的工作未能间断陈永光博士不断的学习。他总结自身的亲身体验,对现在的年轻人提出了忠告和厚望,“学习,需要恒心与毅力,学中医更需要一份坚持与意志,习医者必需具备坚毅的意志,以更好地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大医精诚――是陈永光博士一直所坚守的原则,真诚待人是他一直所保持的风格,无欲无求是他一直所追求的境界。他就是这样,用高明的中医医术、热心的职业愿景,诠释了一名中医的大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