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环境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0:24

能源与环境报告篇1

(一)绿色会计理论和传统会计理论的不同。绿色会计的基本理论是在修正和批判传统会计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因为,长期以来传统会计理论只从人类经济活动的角度反映和监督企业资本及其运动,按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和复式记账这三大会计基本支柱对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由环境所引发的经济问题在此得不到答案。而绿色会计则着眼于高效利用资源,以人类的全部活动过程和整个生态环境资源为出发点,围绕着自然资源的耗费应如何补偿的问题,努力对环境管理中各个层次的职责履行情况作出确认、计量和报告,在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会计理论对整个会计要素的界定。所以,绿色会计解决了传统会计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无疑是对传统会计的撞击。

(二)关于绿色会计的理论问题。绿色会计的理论问题应该是站在会计的角度来看待绿色问题和环境问题,用会计的思想体系和方法体系去加以分析、思考,以解决发展市场与维护生态环境关系方面的予盾。主要包括:绿色会计的理论构架问题;绿色会计的实务操作问题;有关会计信息报告;绿色会计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1.绿色会计的理论构架。绿色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开发和利用的成本费用,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以自然资源环境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开展。作为现代会计的一个分支,绿色会计应当建立一个由目标、假设和原则组成的基本理论结构体系。www.133229.com在这一体系的指导下,可以更好地开展会计实务的具体工作。绿色会计的理论构架可以借鉴传统会计理论结构的思想,结合绿色会计的特点加以构建。

2.绿色会计的对象、目标。绿色会计的对象大大突破了传统会计的资金运动,它所考虑的是除了资金之外的资源环境、整个社会生产消费以及生态循环价值。在绿色会计下,会计要素须重新界定,资产中应增加“自然资产”,即全世界所共有的“特定财产”:空气、水、海洋、矿产资源、臭氧层等;负债中应将企业承担的环保社会责任加以确认;所有者权益中应将自然资本加人其中;在收入要素中除了确认传统的生产经营所得带来的收入外,还应包括企业在推行环保政策、积极治理污染时所享受到的国家给予的补贴、奖金和税收减免;企业回收的“三废收入”;其他单位和个人缴来的环境损害赔偿费或罚金收入;以及实施环保措施后企业形象、信誉度的提高而带来的社会效益等。

3.绿色会计的目标。绿色会计目标同传统会计一样,也有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基本目标就是在促使企业提高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环境,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具体目标是组织相应的绿色会计核算,充分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

4.绿色会计的原则。与一般会计原则完全相同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与一般会计原则不尽相同的原则有重要性原则、可比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是指绿色会计在核算时,应将环境、资源因素按重要性进行排列,选取对经济发展起重要影响的事项进行核算。可比性原则要求企业严格按照联合国设计的绿色会计核算体系进行会计处理,以便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企业之间,进而国与国之间环境资源状况的比较,促进绿色会计信息在世界范围的可比性。与一般会计原则完全不同的原则有政策性原则、社会性原则、充分披露原则。政策性原则是指绿色会计在进行核算时,必须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环保政策和法规,以及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正确处理企业与环境的关系。社会性原则是指绿色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充分揭示企业对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对企业的评价应以企业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相配比并取得社会利润为标准,站在社会的角度全方位地考虑企业的业绩,以便维护社会资源环境,利于国家宏观调控。充分披露原则要求绿色会计在公布报表、提供会计信息时,必须全面、公正地反映企业对生态环境的作用、保护或者污染、损耗等情况,不得有意忽略或隐瞒重要的数据资料,使信息使用者发生误解。

5.绿色会计的确认与计量。绿色会计的确认是将涉及环境的业务作为会计要素进行记录,并在会计报表中加以确定。传统会计的计量以在以历史成本作为计价原则,经济事项都能用货币计量。而绿色会计的计量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的计价上,包括许多无法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事项。实行以货币计量为主的多种计量单位并用原则。

二、绿色会计的实务操作

1.绿色资产的会计核算。绿色资产是指特定个体或企业从已经发生的事项取得或加以控制,能以货币计量,可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资源。其计量的依据为:(1)由产权变动购入资源性资产的,应以购入价格或评估价格计价入账;(2)由人工投入形成的资源性资产,应以累计历史成本作为计量依据;(3)资源性资产消耗、转让、非常损失和其他损失,应按实际数额或平均成本数额削减资源性资产存量;(4)已入账的资源性资产,如有后期投入,应按实际成本入账。

2.绿色成本的会计核算。绿色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

绿色成本应在企业会计账户体系中的“生产成本”账户中进行核算,并可在生产成本账户总分类账下设明细分类账户。当然根据绿色成本的不同情况,我们应当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分清影响环境的责任和承担的费用,合理、真实、准确地计算绿色成本。

3.绿色费用的会计核算。绿色费用是指某一主体(企业)在其持续发展过程中,因进行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而付出或耗用资产的转化形式。只要绿色资产能够计量,耗用绿色资产进行经济活动发生的绿色费用也就能够计量。有些绿色费用构成资源产品的成本,可按财务会计的计量方法对其进行计量;而有些绿色费用虽然不构成资源产品的成本,但对其计价,可以从数量方面客观地反映生态资源降级的代价以及恢复的代价。

三、绿色会计信息报告

针对目前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现状和环境信息需要程度、现有的企业环境报告的缺陷以及财务报告体系的不足,建立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基本框架应包括以下六个要素:

1.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使用者与目标。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目标为向政府管理机构、当前和潜在的投资、债权人等环境利益关系人提供有关报告主体对其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和对于理智的投资、贷款以及其他决策有用的信息。对于那些充分了解企业经济活动以及这些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且愿意勤奋研究这些信息的人士,这些信息必须是全面和完整的。

2.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主体。我国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受环保政策的影响将日益显著,企业的环境风险将日渐增加。新的环境法规可能使企业产生潜在的环境负债,而企业一般倾向于低估可能发生的环境负债。这说明,如果企业没有在财务报告中充分披露可能发生的环境负债,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有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从而不利于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上市公司应成为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主体。

3.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内容。企业环境报告的内容应反映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如果把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主要使用者定位为政府管理机关、投资者和金融机构,那么,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内容应考虑这三类主要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有关企业环境报告内容代表了这些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在保留原有有关环境影响信息的前提下,我国企业环境应增加企业的基本概况与环境方针、环境会计信息、环境业绩与评价指标、环境审计报告等内容。

4.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模式。我国企业可以采用以下两种环境报告模式呈报环境信息:一是补充报告模式。补充报告模式的具体要求如下:在现有会计核算中增加与环境信息有关的会计科目,资产类增设“环境资产”科目,负债类增设“环境负债”科目,损益类增设“环境收入”“环境费用”等科目,在现金流量表中增设“环境活动引起的现金流入和流出”项目,并在财务报表的附注部分披露相应环境会计科目的会计政策和明细说明。在现有财务报告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增加有关企业的环境方针、环境目标、环境影响、环境业绩、环境风险预测等信息。在现有的财务报告中增加环境会计报表,如环境成本与收益表、环境业绩表、环境效益表等。这些报表应采用连续期间编制,以反映一定的变动趋势。二是独立报告模式。独立报告模式是当前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乐于采用的环境报告模式。这种报告模式要求企业对其承担的环境受托责任进行全面的报告。因此,这种报告模式可以弥补我国企业现行环境报告的缺陷,使我国现行财务报告更加完善。独立环境报告模式的具体内容应包括企业简介与环境方针、环境标准指标和实际指标、废弃物、产品包装、产品、污染排放、再循环使用等信息、环境会计信息(包括环境支出、环境负债、环境治理准备金、环境收入等)、环境业绩信息(环境治理与投资、奖励等)、环境审计报告。

5.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呈报。我国企业环境报告应作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随年度财务报告一并呈报。我国应尽快建立一个全国性企业环境报告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公布企业环境报告,加大企业环境信息报告的透明度。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由国家环保总局定期向中国证监会提供根据现行环境法律法规标准确定的重点污染企业名单,已判定的涉及民事案件的企业名单和已判决的涉及刑事案件的企业名单。中国证监会将根据这些企业名单监督有关上市公司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对于没有在财务报告中披露该类环境信息的公司,中国证监会应制定相关的规章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罚。

6.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审计。企业环境报告的内容不仅应包括企业经营活动的环境影响,还应包括企业环境活动产生的财务影响和企业的环境业绩。这种新型的企业环境报告,无论采用补充报告模式还是独立报告模式,都应包含环境会计信息。企业环境报告服务于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其所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可靠性。企业环境报告的可靠性不仅取决于企业对环境信息的真实和客观的反映,还取决于这些信息的可验证性。企业环境报告质量的可验证性特征要求由独立的第三方对该报告进行审计。环境报告审计的作用在于提供公证:将环境审计报告包括在企业环境报告中有助于保证信息的质量,使环境利益关系人获得可靠的信息,有利于他们对于企业环境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了解和监督,有利于他们进行相关决策。

四、绿色会计和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相当严峻。如果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不注意资源的保护与环境的治理,资源和环境问题将会进一步趋向恶化,并且从根本上制约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了措施。政府一方面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来保护资源和治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加紧环境和资源立法,约束企业、促进企业保护环境,而建立绿色会计正是其中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建立我国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绿色会计有可能得到更为有效地运用。因为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现代企业,虽然其直接生产目的是盈利,但从整个社会生产的宏观目的来看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虽然也存在着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三者利益的差别和矛盾,但从根本利益上看,三者是一致的。因此,绿色会计更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显示其作用。

为了使绿色会计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使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强化企业环境和资源意识,广泛开展环境和资源问题的讨论和教育,以强化企业这方面的意识,促使其建立发展绿色会计。环保形势的严峻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开展环境保护,但是,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各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企业的环境保护会计处于同一水平,而应选择某些对整个国民经济影响较大的企业,或当前社会各界较为关注的企业,加强他们的绿色会计工作,并起到带头作用。尽管政府机构不能依靠制定统一的准则约束企业的内部管理,但是,政府的间接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只有形成对外报告的压力,才会研究环境因素,进而降低其经营对环境的影响。政府机构应尽快出台绿色会计应用指南,提出一套相对完整的环境业绩考核指标,使经济实力雄厚、环保意识较强的企业在尝试运用环境管理会计时有一定的依据。在推动绿色会计应用的初期,可以考虑在旧系统运行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绿色会计体系,让新系统与旧系统并行运转,如果运转效果良好,可以考虑两套系统长期并行,或合二为一。如果一开始就考虑修改甚至颠覆原有运行系统是任何管理层和会计人员都不能接受的。目前,有关绿色会计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研究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丰富理论,进一步完善理论。在进行案例研究时可以先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环境敏感行业,如石油、电力、化工等企业,通过案例研究,提出可供同行业企业选择的应用方法。我们欣喜地看到,已经有学者深入企业,开展案例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案例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继续加强。

能源与环境报告篇2

1.1机构方面缺乏与企业的沟通与对接;免费培训项目少。节能服务机构在对企业进行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的同时要关注温室气体核算方面的工作,服务机构作为主管部门与用能企业之间的桥梁,应该发挥服务机构的灵活性,在与企业的项目对接过程中,增加在低碳环保方面的专业培训,让企业认识到,节能工作、环境保护与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

1.2社会方面广大民众对低碳环保的认知问题;低碳成为口号,与己关系不大。举办与大众相关的低碳讲座,在每年的节能周中不单要做企业的节能宣传,与百姓相关的节能低碳小常识也要进行推广。

2开展碳核查工作的重点

核查机构对被核查单位审核的重点:厂区平面图;生产工艺流程图;工厂用化石能源的使用量汇总表及与之相对应的证据:月报、季报表;或发票及库存盘点记录;或台帐;含碳物料的使用量(或产量)汇总表及与之相对应的证据:月报、季报表;或发票及库存盘点记录;或台帐;各种化石能源的热值、碳含量、碳氧化率和含碳物料(白云石、石灰石等)的相应组分等相关的证据:企业自测检验报告,或企业送第三方检测报告,或供货商提供的检验报告;(电力企业)厂用电量、发电量、供电量的汇总表及与之相对应的证据;(钢铁、石化企业)外购电力量和自产供电量及与之相对应的证据:相关数据、监测仪器清单列表:如皮带秤、气体流量计、电表等;其他要求填报的数据,根据企业实际选择报表、台帐、发票、检测报告等获取有关信息。

3开展碳核查的步骤

核查策划:制定核查计划,包括核查时间表、核查程序、记录管理。核查机构与企业签订核查协议,明确各自责任和义务。核查实施:文件审核;现场核查;编制核查报告;报告内部复核。核查报告:核查报告应由核查工作负责人、核查组长、核查小组成员和技术审查员签字,加盖核查机构公章并提交主管部门审核。对核查过程中的全部记录和资料整理归档,形成核查记录存档,以备市发改委复核、查阅。其中检查实施环节颇为重要,文件审核包括:能源审计报告、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能源统计报表、能源平衡表;主要耗能设备清单;能耗消耗日记录及月记录;能源进货验收单据、能源计量器具一览表,计量设备统计台账;电力消耗结算单、外购热力发票、其他移动源消耗量记录、购买记录;能源检测报告。识别排放单元与排放源是否准确,核查主要耗能设备及能源品种。交叉核对:对月度统计台账数据与年度数据交叉核对;至少抽取2个月的日运行记录与月度数据交叉核对;至少抽取2个月的能源购入凭证与月度统计台账进行交叉核对。发现异常数据,要求企业提供相关证据。核对企业不同排放单元的监测报表和统计报表。碳排放状况报告、初始碳盘查及碳核查报告。现场审核要检查相关计量器具情况;审阅台账、原始凭证等材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抽样方案;与能源管理人员进行面谈;总结并记录核查情况。

4开展碳核查对环境保护及节能工作的影响

4.1实时跟进碳核查工作最新动向,依托合理用能评估、能源审计工作,开展低碳、节能、降耗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组织相关人员参加碳核查培训工作,碳核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企业的环保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碳核查工作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4.2在能源审计的基础上对企业碳排放数据进行统计、核查,在能源审计报告与碳排放报告中找差异,及时解决统计中出现的问题。能源使用和碳排放互相影响、制约,只有提高能源利用率、推行清洁新能源的使用,才能有效缓解碳排放问题,碳排放问题又牵制着环境问题,近年来,由于工业、农业和城镇化进程,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升高,环境方面的压力也是主管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做好碳核查工作,一方面能够了解企业温室气体排放家底,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这个基础数据进行必要的节能改造和环境治理工作。

4.3从完善和“做实”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入手,能源管理和环境管理密不可分,能源利用率的提高会对环境保护工作带来积极促进作用。

4.4根据万家企业“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万家企业需定期开展节能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培训,提高各用能单位对低碳发展、节能环保的认识。

能源与环境报告篇3

关键词:能源行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一、能源行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现状研究

(一)样本的选取和研究思路

笔者通过选取深沪两市的68家能源行业上市公司作样本,分析研究其在2011年年度报告中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在取样本的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未经过重大重组事项的。上市公司经过重大的资产重组后一般会更名,因此,在挑选样本时,不包括在2007年6月31日前更名的上市公司。第二,剔除发行S股和B股的上市公司。这两种股票的发行与a股存在很大差异,同时,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若将该类股票计入样本,会对统计结果产生影响。第三,剔除pt与St类上市公司公司。如果将这类公司的股票计入样本研究,会影响对统计结果的可靠性,因为该类公司的股票通常是近几年来的财务情况存在异常波动的。在研究分析以上的各能源类上市公司所披露的2011年年度财务报告,同时对年度财务报告中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的年度报告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与整理。

(二)能源行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基本情况

分析样本所选取的68家能源行业上市公司2011年的年度报告,其中54家上市公司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了相关披露,14家上市公司未进行相关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情况如下表:

其中54家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披露了环境会计信息,在这些已披露的会计信息中的披露内容、方式和表述形式又分别不同:

(1)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披露会计信息的54家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显示,董事会报告以及会计报表附注是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主要集中地,反映较少分别是重要事项、财务报告、社会责任报告,专项环境报告为0。

(2)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54家能源行业上市公司2011年年度报告中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详见表3。

环保计划措施或环保拨款与补贴是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的主要表述形式。但是,上市公司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时,披露会计信息较多的是对其发展有利的信息,而负面的信息则披露较少。在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度报告中,很多上市公司提到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等,但是却未明确给出具体措施。

(3)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形式。

在上表的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形式统计中,很明显货币性内容主要表现在绿化费、环保投资、环保拨款与补贴等项目,主要出现在会计报表附注中。非货币性性的内容的主要特点是难以用量化性的指标来描述,非货币性的内容占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所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的绝大多数,分别表现在环保认证、环保计划措施、政策影响和环保绩效。环保投资、环保拨款与补贴是非货币与货币相结合的主要信息。

二、能源行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所存在的问题

(一)和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招股说明书――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等是我国当前所制定的一系列与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问题披露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体系,这些法律、法规体系在年度报告中的具体规范却很少,而仅仅是针对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因此,环境会计信息是能源行业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披露较少的。同时,根据以上各表,显然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披露信息比较零散,并且很少会自愿、主动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

(二)披露比例低,信息价值不高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利益相关各方对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更加注重,然而通过分析表1可以发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比例偏低。和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对比,我国的能源行业上市公司在总体上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的数量相对较少,另外,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所涉及的行业面相对较窄也是我国能源行业上市公司在进行披露时的一大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证监会和中国环保局等机构对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很少有明确的要求,完全由上市公司选择是否披露,除非有强制性、硬性的披露义务。

另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够完整而且太过简单,某些上市公司只是在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中提及简单少量的环境保护相关问题。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缺少定量的具体描述,同时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不够全面、覆盖面较低,信息使用者难以对已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科学的决策,能真正被利用的信息很少。

(三)披露缺乏内容可比性,形式不规范

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方面,强制披露的内容较少,多为自愿性披露,这些都对利益相关方(如投资者、监管部门等)在利用披露信息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同时自愿披露信息也导致了披露的形式不规范,披露的内容缺乏对比性;企业侧重于披露对自身发展积极有利的信息,很少披露负面信息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关的法规体系不健全。通过表2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出,董事会报告或者是财务报告等地方都可以进行环境会计的披露方式。根据表4的数据又可得出,企业既可以通过采用货币形式进行环境会计信息的相关披露,也可以采用非货币或者是货币与非货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环境会计信息的相关披露。由表中数据可知非货币的表述形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这就导致了同样的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在“同行业―不同企业”这一平台之间缺乏可比性,这也给信息的使用者(如投资者、监管部门等)带来诸多不便。

(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也主要是进行文字性方面的披露,很少在财务报表中单独设置环境会计的科目来进行相关算,很少会有能源行业上市公司将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作为主要的社会责任和经营目标来进行报告。和财务会计披露相比,环境会计的披露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行业、上市公司以及公众对环境方面的重视远远未达到同一水平,更多的是缺乏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视与关注。

三、针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对策

本文通过对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状况的相关分析研究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统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要求与规范,完善相关会计法规

许多发达国家的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都取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这是因为国外能源行业上市公司越来越地多开始披露上市公司环境会计的相关信息,这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以及相关部门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视是无法割舍的。例如1997年英国环境部颁布了题为“走向良好的实务:财务部门与环境报告”的文件,规范了企业的相关环境会计制度;《财务报告与会计问题:负债与环境成本》是由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颁布的一部推动了加拿大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披露报告制度发展的规范。该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负债的处理方式、环境成本和环境影响结果的记录以及环境会计报告方式等。

当前,我国政府支持依然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推进的一个主要依靠,而行业、上市公司以及公众的环境意识仍然比较淡薄。我国应将环境会计监督和核算纳入相关法律,同时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经验,取长补短,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发展特点逐步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形成统一的标准,从而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作用和内容。

(二)提高环境信息的可靠性,强化审计监管的作用

上市公司的本质仍是以营利作为根本目的,另外考虑到上市公司形象和成本问题等,上市公司往往或是故意扭曲真实的企业环境信息,或是会逃避对环境责任履行情况的披露。由于环境资源的稀缺性、特殊性,有关部门更应加强环境保护、信息披露相关的管控力度。同时,对其进行的监管需要国家环保部门和审计部门的双重监督、共同合作,严格制定环境保护、信息披露相关的具体审计准则。

(三)逐步改善、改进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方法

如果未来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采用以网上披露为主,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即可通过一定的广域网(如Semanticweb、internet)来建立环境保护相关的专门监管网站,管理服务于信息披露的网上资源,设置专门的披露主页。监管部门可以在披露主页上,用可扩展业务报告语言(XBRL)披露中报和年报等财务信息,通过使用网络平台等方式供上市公司注册、从而进行规范化、合规化管理操作。

1.证券监管部门应该鼓励和规范新的财务信息披露方式,同时宜出台一些管理指南以及规范,尤其是当披露方式被一定程度地试用并积累一定的经验之后。例如,当网上披露方式已被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所承认时,应该通过制定具体会计准则来规范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披露会计信息的产生,并最终在《证券法》、《公司法》以及相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法规中确认这一披露方式的重要地位。

2.使用财务软件的开发与更新,使新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成为现实。充分利用当前现有网络技术成果,鼓励支持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开发财务软件,鼓励支持能源行业上市公司尝试一些新的披露方式,并将这些新的披露方式作为主流披露方式的辅助。

3.构建网上信息披露框架,勇于探索环境会计信息网上披露方式。由计算机领域、证券领域和财务、会计领域等的专家学者共同开发一个网络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框架,同时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并依据我国当前国情、结合现有的信息技术条件,制定相关规范和技术以及最新披露动态,例如研究开发XBRL在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中的应用。

(四)加强公众、上市公司以及整个能源行业的环保意识

对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积极性产生最直接影响的是公众、上市公司以及整个能源行业有关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弱。如今,我国公众、上市公司以及整个能源行业的节能减排意识和环境保护正在一步步增强,一方面环境保护相关方――投资者会逐步关心企业的履行环境责任和环境质量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迫使企业进行绿色生产,因为投资者会选择状况较好的股票进行投资,这也会给上市公司带来一定压力。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如需有效进行,就要加强上市公司员工,尤其是上市公司管理人员的环保宣传。同时对于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的环境相关会计工作人员,还要有针对其进行环境会计方面的专业技术能力相关培训,为环境会计信息体系的建设打好基础,以便适应企业环境会计的需求。(作者单位:东南大学)

参考文献:

[1]刘江燕.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审计与理财,2011,(02).

[2]赵丽萍,张欣,丁鹏艳.我国重污染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与思考――以2007年沪市a股166家上市公司为例[J].环境保护,2008,(08).

能源与环境报告篇4

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开始关注企业对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披露企业的环境成本。依据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相关国际标准,弄清国外企业披露环境成本信息的方式与内容,同时为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与国际接轨采取相应措施。

目前,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关注企业对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不仅评价企业的经济绩效,还评价其环境绩效。随着国际社会对企业环境绩效的评价标准不断拓展和完善,国外企业为应对激进环保组织的责难,也在不断完善其对外披露的环境报告的内容。因环境成本是环境报告的重要内容,笔者对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国际标准进行阐述,并探讨国外企业披露环境成本信息的方式与内容,期望对我国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标准的建立和完善有所裨益。

一、环境成本的内容

关于环境成本的定义,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1998年2月在第15次会计文件《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中指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罚款、罚金、赔偿等将视为与环境相关的成本,不属于这一环境成本的定义范围,但应予以披露。这一定义以明确环保责任为中心,将企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预防开支列为成本核算对象,明确了环境成本的内容。iSaR建议环境成本披露的内容包括:(1)成本项目,企业应将确认为环境成本的项目类别加以披露。(2)会计政策,与环境成本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应予以披露。(3)其他内容,对于报表中确认的环境成本的性质应予以披露,如对环境损害的说明、要求企业对这些损害作出补救的法律和规章的说明、对据以计提准备的现有法律和技术可能发生变化的说明。

微观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一般具有如下特征:首先,环境费用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环境资产的减少;其次,环境费用的发生是间断性与持续性并存的。生态资源保护费用是伴随着环保活动的进行而发生的,表现出间断性特点。同时,自然资源的耗减与生态资源的降级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在会计核算上具有持续性。因此,微观企业环境成本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企业进行经济活动所消耗的环境资产价值。第二,过度消耗环境资产或环境污染引起生态系统的退化损失。第三,其他环境相关支出。就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具体要求而言,环境成本一般分为以下几类: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生态资源降级成本;资源维护成本;环境保护成本。

二、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国际标准

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中运用较早,特别是一些国际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推动,使得环境成本在披露形式、披露内容等方面都趋于成熟并逐步规范化。

关于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最早的国际标准是英国1992年颁布的“环境管理制度”,对企业环境管理系统、实施和维护提出了明确要求;1997年英国的“环境报告与财务部门:走向良好务实”,对企业的环境成本报告标准做出了指导性的规范。欧盟1993年的“环境管理与审计计划(emaS)”,鼓励成员国企业设立环境目标和政策并由外部独立机构验证和颁证,emaS规定披露环境成本信息是企业的义务。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系列标准目前是较为完整并获得公认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国际标准,它包含6个方面内容: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计;环境标志;环境行为评价;生命周期评价;环境方面的产品标准。环境标志Ⅱ型和Ⅲ型产品要求企业根据产品生命周期清单和产品生命周期影响分析做出相关的企业产品环境成本报告。1992年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在《环境会计:当前的问题》中,提出了环境审计、可持续发展会计、环境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影响等方面的意见。1993年iSaR印发《跨国公司的环境管理》研究报告,介绍了部分跨国公司在其年度报告中公布的环境资料情况。1998年iSaR《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就环境成本的定义与信息披露做出相关规定。丹麦于1995年制定了环境信息披露的法规——《绿色账户法案》,要求大约1000家企业年度环境成本报告;瑞典和荷兰分别于1998年和1999年强制要求企业披露环境成本信息;挪威对商法进行了修改,规定企业在年报中负有披露环境成本信息的责任;德国准则协会(Din)于1997年提出了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指导思想,作为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准则;英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CCa)于1992年起实施环境成本信息披露表彰制度。日本环境省2003年的《环境报告书指导方针》已经成为日本大公司环境成本会计和有关计算指标、环境信息的指南。

三、国际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方式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实践经验,目前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在财务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

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提出既不违反财务会计准则又可扩大会计信息披露的新思路,以此为契机,会计披露逐渐进入以财务报告形式为主体的新的发展阶段。财务报告披露由两部分组成,即财务报表披露和其他财务报告披露,前者处于主导地位,后者构成必要的补充。其他财务报告包括辅助资料和财务报告的其他手段,主要向企业外界提供相关的但不完全满足会计确认标准的会计信息,如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财务预测报告、简化年度报告等。由于财务会计报表的局限性和企业经营行为的复杂性,国际会计委员会(iaC)在其国际会计准则第一号《财务报表列报》第91条第3款规定: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必须提供不在财务报表内列报,但对于公允地反映报表内容确是必要的附加信息;第94条规定:会计报表附注中的披露内容包括或有、承诺和其他财务方面的披露以及非财务方面的披露。这些规定皆为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提供了法律基础。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财务会计报表附注部分是对财务报表公允性反映的必要补充,而环境成本披露对于企业会计报表的公允性影响是随着企业外部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披露的形式和内容也没有固定的做法。因这种信息披露方式比较灵活,它一直被西方诸多企业运用。

(二)以环境会计报表形式披露

这种披露方式主要在欧洲和日本的一些企业使用,目前西方许多国家规定了企业必须披露的环境指标体系,并通过立法强制要求企业披露环境成本信息。如丹麦的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企业在上交年度财务报告时必须附有一份环境会计报告,以监督企业履行环保义务。环境会计报告披露的主要信息包括企业对能源、水资源、其他原材料的耗用情况;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向大气、水、土地等排放的污染物类型和数量;企业在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环保措施等。为此很多企业编制环境会计报表详细披露企业在会计年度内的环境管理成果和现状。以日本neC公司的年度环境报告中的环境会计报表披露为例,环境成本披露项目分为6类:

1、生产环境成本。主要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成本、资源有效利用控制成本、资源再循环使用成本(如污水处理再使用成本、其他资源的再处理使用成本等)、污染控制成本(如污染防止费用、依法缴纳的费用、化学物质控制管理费用等)。

2、环境管理费用。包括以预防污染为目的的所有技术措施费用、环境管理体系运行费用、从事环境管理的人工费用、iSo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贯彻和环境审计费用、各项环境培训教育费等。

3、科技研发费用。主要指对工艺的技术改造使环境影响减少的支出,包括科研投入、环保产品的设计费用等。

4、社会公共费用。为社会环保公共活动所发生的支出,如社会环保捐助和信息的费用等。

5、环境损害费用。由于污染物排放引起环境效用降低的价值损失应由本企业承担的费用。

6、其他有关费用。主要包括超标排污缴纳的排污费和其他环境税、环境罚款支出;环保专门机构的经费;环境问题诉讼和赔偿支出;临时性或突发性环保支出;因污染事故造成的停工损失。

此外,环境会计报表还应披露会计年度内环境保护项目和设备投资额以及占总投资额的比例。

(三)以环境成本报告形式披露

bsp;这种方式是企业编制单独的环境成本报告披露本年度的环境成本信息。通常,环境成本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1、环境政策和目标。包括企业关注环保法律法规、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建立环保导向的产品设计和流程设计思想等内容。

2、环保方法与成本。披露企业为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而采取的方法和支出的成本。

3、产品管理与设计。披露企业产品的环保设计理念和成果,包括产品设计、包装设计、供应链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内容。

4、环境管理与参与。包括贯彻落实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情况;污染排放管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控制管理、环境的法律法规约束;企业遵守环保法律的情况、相关人员参与环保的情况;企业为改善社区的环保状况所做的贡献、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在环境问题上的沟通情况等内容。

企业通过此种形式披露环境成本信息,主要表明企业的环境策略在其产品设计开发、制造管理、供应链管理以及环境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如戴尔电脑公司提出的3R环境成本管理战略,即Reduce(减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就是依据这种方式披露企业的环境成本信息。

通过对西方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对环境成本披露内容和形式的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会计信息披露发展动因是会计环境变化所导致的对会计信息的新需求,因此,企业环境成本的披露也是因为外部会计环境和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而必然产生的结果。

第二,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是在原有披露方式上的改进,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若完全脱离原有的财务会计披露标准也是不现实的。

第三,会计披露的范围应该避免范围和内容的无限扩大和披露的低效率,因此,环境成本披露方式应受到披露成本的约束和信息使用者处理会计信息的能力和时间的约束。

四、改进我国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建议

我国目前还没有明确规范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会计准则及相应操作规范方面的规定,造成的后果是国内企业对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几乎处于空白和混乱的状态。为使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与国际接轨,笔者对我国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提出以下建议。

(一)逐步完善与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有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要求企业披露环境成本信息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17条和第31条指出,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公布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接受公众监督;《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68条提出,上市公司应关注环境保护、注重公司的环境责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2003年9月颁布的《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明确了企业必须公开的环境信息包括企业环境保护方针、污染物排放总量、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环保守法、环境管理等,企业自愿公开的环境信息包括企业资源消耗、企业污染物排放强度、企业环境的关注程度、下一年度的环境保护目标、当年致力于社区环境改善的主要活动、获得的环境保护荣誉等环境信息;中国证监会1997年的“关于《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一号<招股说明书的内容与格式>》的通知”和1999年的“关于《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六号<法律意见说明书的内容与格式>(修订)》的通知”中对企业经营活动是否符合环保要求、企业是否因违反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而被处罚等环境信息的披露做出规定。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相关法规相比,我国的法规要求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时机上均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鉴于此,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完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立法工作并注重法律法规的实务操作性,促进更多企业自愿披露环境成本会计信息。待时机成熟时,我国也应借鉴国际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对必须披露环境成本信息的企业以及披露内容做出相关规定,借以规范企业对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与2006年财政部相继的38个具体会计准则一样,我国可以考虑制订环境会计准则,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使企业披露行为有法可依,并为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提供统一的标准。

(二)注重运用货币性指标披露环境成本信息

西方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调查报告显示,如果企业在报表附注中仅以文字说明的形式披露环境成本与环境绩效,因报告内容涉及大量的环境经济专业术语,晦涩难懂,令一般的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很难理解。建议我国企业在披露环境成本信息时,应注重运用货币性指标披露环境成本信息,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对环境成本的财务影响有更直观地了解。具体披露内容包括:

1、环境成本现实发生数额。在本会计年度内,发生的环境成本的合计数及其分类,包括环境污染罚款数额、购买环保设备的金额等。

2、环境成本潜在发生额。根据专业人员的估计,企业因环境污染可能承担的潜在损失。

3、环境成本变动情况。与上年度相比,环境成本的变化额和变化率,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对环境成本的财务影响有更完整地了解。

4、环境控制效率。主要指环境成本/污染排放物的减少数,该指标衡量企业每减少单位的环境污染物的成本。

5、环境行为效率。主要指环境利润/污染排放物的减少数,该指标衡量减少环境污染排放带来的实质性利润。

6、经济生态效率。主要指销售额/环境改善影响量化数,该指标整体衡量企业经营活动和环境保护所带来的环境改善。

(三)单独编制环境报告披露环境成本信息

能源与环境报告篇5

关键词:核电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7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141-02

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严峻形势,中国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长远发展战略。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核能和平利用,特别是发展核电就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两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1]。然而,2011年日本爆发的福岛核泄漏事件,引发了有关核能安全的广泛关注,众多国家纷纷表示将重新反思各自的核电站计划。核电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如何从环境会计的角度反映核电企业的环境绩效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一、环境会计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1.环境会计的产生。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资源的迅速耗竭,环境污染日益恶化,环境问题上升为全球性问题。1972年联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大会,并且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该委员会于1987年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报告,首次引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得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由此,遏制和降低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引发了会计对社会经济环境的思考,从而产生了环境会计。

2.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可能影响到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以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满足使用者对于企业环境信息的需要,有助于他们做出相应的决策。它应遵循客观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原则。

二、核电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必要性

1.核电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利于落实党中央科学发展观。核电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是落实党中央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目前,中国能源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主,但由此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严重。中国政府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发展以核能、风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一座百万千瓦燃煤机组每年排放二氧化碳约588万吨,排放二氧化硫约4.8万吨,排放氮氧化物约2.2万吨,排放烟尘约0.9万吨,排放灰渣约45万吨。而对于相同容量的核电机组而言,以上排放量均为零,企业的环境效益明显。

2.核电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利于体现出核电的经济性。中国核电企业在计算发电成本时已经将核电站退役费、乏燃料处置费、中低等放射性废物处置费、辅助安全设施的运行维修及折旧费用等外部成本全部计算在内,而其他发电方式,如煤电、水电、天然气发电等的成本核算中通常没有核算外部环境成本。如果所有企业都进行环境会计核算,就可以准确衡量企业的外部环境成本,从而充分体现出核电的经济性。

3.核电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利于宣传核电安全环保清洁能源的形象。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有助于宣传核电安全环保清洁能源的形象,减少项目建设的阻力。长久以来,由于核电行业的特殊性,普通公众对核工业总有一层神秘感,一些人甚至谈“核”色变。事实上,为了保证核电机组的安全,核电企业投入了巨额的资金。核电企业通过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开展相应的宣传活动,可以减少公众的恐慌心理,从而减少核电站建设中的社会阻力和舆论压力。

4.核电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利于树立核电企业良好形象。由于涉及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核电企业更加迫切需要建立规范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介绍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和产出,消除社会公众的疑虑,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核电企业还应切实做到安全生产,促进社会就业,从发展质量上下功夫,苦练内功,重视内涵,在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实现发展目标,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和不断提升核电企业的形象,从而被社会所认可。

5.核电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决策的需要。构建核电企业环境会计系统,可以从环境会计的角度反映和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给社会带来的成本和效益,并以会计报告的形式向社会公布,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国家经济政策、配置社会资源提傀决策依据,也有利于合作伙伴、债权人等利益相关方了解情况,从而消除顾虑,更好决策,巩固关系。

三、核电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中国的环境会计理论大部分是对西方环境会计理论的介绍、模仿和局部的创新,能够根据中国国情提出有见解的、有针对性的理论较少。另外,建立环境会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个方面都需要完善、充实,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中国环境会计的研究往往是偏重于某部分,环境会计的研究方向不是很明确。

由于环境会计所依赖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多元化,其核算对象的复杂化,计量部分没有突破,使环境会计缺乏与实务相结合的理论支点,政府应成立由经济、环境、资源、会计管理、法律等多方面专家组成的机构,对环境会计理论、自然资源成本、环境影响成本、产品市场规律、法律体系变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欧美国家理论创新上已有所进展,实践上已得到初步尝试,值得中国核电企业借鉴,从而加大中国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创新、发展和完善。

四、建立核电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1.核电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核电企业环境会计报告披露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环境财务信息;二是环境绩效信息[2]。环境财务信息主要是环境要素的信息,环境会计要素是设定环境会计报告中财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依据,也进行确认和计量的依据。环境财务信息主要反映企业能够用货币量化,在财务报表内作为正式项目反映的与环境因素有关的会计信息,属于货币量化反映的内容。环境绩效信息主要反映企业不能用货币量化,无法在财务报表内作为正式项目反映,但可以以其他形式披露与环境因素有关的会计信息,多数与定性或以实物、技术指标量化的内容。

2.核电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1)补充环境会计报告。补充报告模式是指在现有的财务报告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有关环境会计科目、扩充会计报表体系和报告内容的方式来达到披露环境信息的目的。因此,补充报告可以起到弥补现行财务报告中环境信息披露不足的作用[3]。第一,在现有的会计核算中增加与环境有关的会计科目。第二,在现有的会计报表中增设有关环境信息项目。第三,在现有的会计报表附注基础上增加有关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2)独立环境报告。独立环境报告是设立单独的环境会计报表和独立的环境报过来披露核电企业环境信息,它对以自然量为基础的环境信息综合采用文字、图表进行单独披露。

单独编制环境会计报告,分为两大部分,对于核电企业内可以定量化的环境会计信息可以采用专门的会计报表形式披露,不能量化的信息则采用非特定形式的报告形式披露,两者相互补充[4]。此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将环境会计信息摆在了与传统财务信息同等重要的地位,便于利益相关者增加其社会责任,加强环境管理,全面了解相关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完善核电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途径

1.建立环境会计的规范标准。一是修改《会计法》,在其中增加环境会计的内容。自然环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资源,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都有使用环境的权利和保护环境的义务。核电企业的环境行为后果就应该纳入会计核算系统,就能通过财务报告使得核电企业环境事项的合法性、真实性、公允性得到真实反映。二是完善会计准则。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成为环境会计财务报告必须披露的内容。三是建立环境会计制度。结合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设和研究,组织研究与之相配套的绿色会计制度,以绿色GDp的核算方法、核算原则、核算精度为中心,与国际同类研究接轨,形成统一的绿色计量标准。财政、审计、法律、计量等部门应组织专家就会计核算体系和计量体系进行调研,为环境会计的实施在制度方面做好准备。

2.建立相关的制度体系。环境会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包含经济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涵盖时间和空间的问题。推行环境会计制度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使其具有一定的约束强制性。要建设环境会计制度,也要建设与环境会计制度配套的相关制度体系。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至少有环保审核制度、传统会计信息与环境会计信息的融合与协调制度、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环境会计人员在岗教育制度、环境会计奖惩制度等等需要建设。

3.完善绿色考核与奖惩制度。环境会计主要是以企业为会计主体,核算核电企业对社会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核电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能全面、如实地进行揭示,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应加强监督。可由会计师事务所或国家审计机关进行专项环境审计。会计师事务所或国家审计机关应根据国家有关的环保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和准则,对核电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及真实性进行审查与鉴定,并促使核电企业加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加强绿色审计,对与环境有关的管理、组织或设备等业绩进行全面的、有说服力的、客观的估价,反映核电企业采取环保措施所发生的支出和收益情况及其对未来环境的影响,说明核电企业治理环境的长远目标及行动。建立全国性环境报告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公布企业的环境信息。

参考文献:

[1]谭德明,邹树梁.核文化泛众化传播的SwC模型构建研究[J].电力科技与环保,2010,(5):6-8.

[2]陈佳稳.构建企业环境会计报告体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389):82-84.

能源与环境报告篇6

在微观层面的环境会计领域,最早进入专业实务的就是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也称环境报告,即把公司各种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信息向外部社会披露。环境信息披露最早是作为社会责任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披露方式是体现在公司年度报告中的“管理分析与问题讨论”部分。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绿色化”意识日益被官方和公众接受并强化,也对公司信息披露产生了更大的压力,所以大公司纷纷在年度报告中增加环境信息部分,以至单独编制环境报告。以后成为一个独立组成部分,并最终成为独立的年度环境报告。根据KpmG(国际五大会计专业服务机构之一)的一项调查,披露环境信息的跨国性大公司,1994年为65%,1995年增长为77%,而全球最大的100家公司则全部编制环境报告。

这表明了以赢利为目标的企业已经将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约束作为公司行为规则的组成部分。不过从实践看,尚存在的问题也是很明显的:第一,众多公司编制和披露环境信息,并没有共同接受的专业标准;第二,环境报告中的信息之产生,在环境会计及环境管理方面都有待发展。

一、政府的关注

1.美国政府。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在环境会计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特别是其组织编写的《环境会计导论:作为一种企业管理工具》一书,不但从概念上澄清了环境会计的三种含义,而且在环境成本计算、成本分配、环境会计信息应用等方面为企业管理实务提供了技术指南。

美国的环境法规建设速度很快,分为联邦、州及地方政府三级。与环境问题有关的法规可以大体上划归两类:一类是关于环境清理与复原的责任;另一类是关于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以及与标准有联系的个人或财产损失负债。

在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的会计准则架构下,企业对环境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主要依据1975年的第5号准则(SFa5),或有负债会计(aCcountiflgforContiflgentLiabili-ties),和与之配套的财务会计准则指南(Fin14)。但这两个文件都是针对一般或有负债情况的,所以在确认和计量(估计)环境负债方面并木具体。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89年。FaSB从1989年起,指定工作小组(eitF)专门研究环境事项的会计处理,并很快提出了“eitF89-13石棉消除成本会计”和“eitF90-8污染处理费用的资本化”。按照这两份文件,环境污染的处理费用,一般都应作为当期费用支出处理(即费用化),只有在满足(1)延长了资产使用寿命,增大了资产的生产能力,或改进了其生产效率;(2)减少或防止以后的污染;(3)资产将被出售。这三个条件时,才允许资本化处理。

1993年,eitF又提出了“eitF93-5环境负债会计”,要求将潜在的环境负债项目从一般的或有负债中单独列出并加以估计。对于上市公司,由证券与交易委员会(SeC)规则,规定其环境事项的披露要求。

2.英国政府环境部。在英国,环境报告一直是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一部分。经过几十年的争议,社会责任报告已成为向投资者和公众提供信息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地域性和教区范围内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促使一些专家号召企业要进行一般性的社会责任审计和专门的环境审计。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图》(即《pearce报告》)是政府对环境问题的第一次正式表态。这个报告讨论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强调在实现环境目标中的财务数量化和市场动力;认为要达到计量的一致性,应改变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这个报告偏重于宏观政策的研究,对以后制定有关环境的法案产生了重要影响。

1990年,RobGray教授在英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CCa的支持下,对微观领域中的企业会计进行了具有广泛影响的研究,出版了《会计人员绿色化:pearce之后的会计职业》。这是aCCa“会计人员的绿色化”项目的第一阶段研究成果。他在书中阐明,如果没有各组织自发性的反应,以及新的环境会计系统的支持,pearce报告中的观点将无法得以推广和执行。Gray认为,今后会计人员应是“环境管理”中的成员。“环境管理”的功能包括:环境审查;政策/目标发展;生命周期评估;BS7750标准及环境审计iSo;法规遵守;环境评估;环境标志的使用;废弃物最小化;调查、发展和投资于更好的清洁技术。在环境报告方面,环境信息披露最早是作为社会责任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绿色化”意识日益被官方和公众接受并强化,也对公司信息披露产生了更大的压力,所以大公司纷纷在年度报告中增加环境信息部分,甚至单独编制环境报告。

英国的“环境管理制度(environmentalman-agementSysem)”BS7750,作为“英国标准协会(BritishStandardinstitution)”的一项标准而于1992年正式颁布执行,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正式颁布实施的环境管理法规。BS7750对公司环境管理系统的开发、实施及维护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有效促使公司实现其已确定的环境目标和政策。目前存在的问题是:(1)众多公司编制和披露环境信息并没有共同接受的专业标准。(2)在环境会计及环境审计方面,环境报告中信息的产生有待发展。有鉴于此,英国政府环境部在1997年2月颁布了一份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文件“环境报告与财务部门:走向良好实务”。它虽然不是强制性的,但作为政府部门的一份文件,自然起到规范化的作用。

二、国际组织的关注

1.联合国有关环境会计的发展研究。1972年联合国召开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以来,环境问题日益引起全球瞩目,各类专家学者从多角度开展了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研究。在经济领域,与经济发展相联系的资源环境的核算研究分为两个层面:宏观与微观。

在宏观层面,体现为建立环境核算指标体系,并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相联系。在这方面的进展,集中体现在联合国1993年Sna修订版中,以及与之相应的统计方法的发展。

在微观核算领域,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对跨国公司环境报告进行了多年的考察。从1990年起,环境会计问题都成为iSaR每届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在iSaR带动下,“绿色会计”或称“环境会计”已成为国际会计的热点问题。

1991年,iSaR调查了222家跨国公司,评估各公司遵循其环境报告披露建议的程度。1992年,iSaR出版了《环境会计:当前的问题。书目和摘要人以期帮助在此领域的研究人员。书中以iSaR历次调查的结果和英国、美国、加拿大三国的情况为基础,总结了环境管理中的问题,记录环境影响的公司会计问题,提出了在当前会计模式下可能出现的会计披露的变化,以及环境审计、可持续发展会计、环境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影响等。

1992年,联合国经济社会发展部下属的“跨国公司和管理”分部,对环境审计进行过调查,并开始了适用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研究。1993年,联合国在印发的一份题为《跨国公司的环境管理》的研究报告中,介绍了对一部分跨国公司在其年度报告中公布环境资料情况的调查。1995年3月,iSaR第十三届会议的核心议题是环境会计。大会主要围绕会议秘书处提供的“对各国环境会计法律法规情况的调查”、“有利和有碍于跨国公司采纳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因素”、“跨国公司环境绩效指标与财务资料的结合”、“跨国公司年度报告中对环境事项的披露”等文件展开了讨论。

自从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以后,许多国际组织都设立机构或工作组,研究环境问题。iSaR的工作毫无疑问,联合国以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的“环境披露”的多年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其他国际性或区域性组织及发达国家在此领域的探讨与研究。

2.欧共体。1993年3月,欧共体国家环境部长会议达成共识(1990年第一次提出草案),通过并了“环境管理与审计计划(emaS)”,并于当年7月生效。在此之前,1991年还曾提出了两项重要的草案“生态审计(eco-audit)”和“生态认证(eco-labeling)”,鼓励成员国和成员组织在“自愿”的基础上接受。emaS鼓励成员国企业设立环境目标和政策,并由外部独立审计师验证其执行结果,为合格的企业颁发“绿色证书”。emaS被认为是有关环境管理体系的第一份国际性标准。

3.国际标准组织。国际标准组织(iSo)于1993年5月成立了一个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计划在5年内建立若干重要标准,作为一般指南。这就是所说iSo14000系列。其中包含六方面内容:(1)环境管理制度;(2)环境审计;(3)环境标志;(4)环境业绩评价;(5)生命周期分析;(6)环境方面的产品标准。

1995年6月,作为igy14000系列之一的“国际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1”和“iSo-14004”的修订稿完成,经过最后征询后正式生效(由于各国意见不尽一致,生效日期计划表一再推迟)。与此同时,三项审计标准草案“iSo-l4010,iSo-14011,iSo-14012”也开始被审议。

以上所述,最重要的是欧共体emaS和国际标准组织的iSo-14000系列。这两套国际性环境管理标准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都比较接近,但也存在很多差别,以致于已经出现了专门比较iSo-14001和emaS所谓“桥梁文件(BridgingDocument)”。1997年在欧洲和美国有一系列的工作会议和学术会议专门讨论研究这两个标准系列,以及环境会计和环境管理的其他问题。由此可见,环境会计和审计法规(标准)的建立,的确不是在短时期内就很容易完成的。

三、会计职业团体的关注

关于会计职业团体在建立和推行环境会计方面的努力,举几个例子:

1.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95年6月颁布了其环境会计工作组提出的“环境复原负债”的征求意见稿(environmentalRe-mediationLia-bilities)。文件涉及会计和审计两个方面,主题非常明确,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

2.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1996年10月提出一份讨论文件“财务报告中的环境问题”,详细述及环境成本核算,环境负债核算,或有环境负债,资产损害复原,信息披露等问题。

3.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1997年6月颁布了一份征求意见稿,“财务报表审计中的环境事项之考虑”,主要针对环境法规,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和相关的内部控制。

4.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协会(aCCa)1997年“环境报告和能源报告编制指南”。

5.加拿大管理会计师公会1998年“理解和实施国际标准14000(国际标准组织14000是关于环境管理和审计的文件系列)”。

6.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2000年2月了一份征求意见稿“财务报告审计中的环境问题”,论述财务报告审计中由于环境问题而带来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环境法规、审计程序、专家意见等问题。

四、专业服务机构的关注

国际五大会计公司在会计和审计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包括实务和研究两方面),在环境会计方面也是如此。近年来,五大会计公司都雇佣了环境顾问,并积极开拓环境会计方面的业务和开展环境会计方面的问题研究。

arthurandersen(aa)会计公司开发出了一种“生态会计”(eco-accounting,1994,Chicago)模型及配套软件程序。其功能在于,帮助企业对环境总成本及其主要组成部分进行确认、追踪、累积、估算及管理。该模型定义了一百多种环境活动,以成本矩阵形式组织和表达所有数据,并对所有各种主要环境活动的业绩加以计量。整个程序包含三个阶段:一是确认环境成本,二是计量环境业绩,三是分析评估并提出替代方案。各个阶段中都包含有一系列的实施步骤。aa生态会计模型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它并不试图取代现行的企业会计体系,而是一种补充和延伸。

Deloittetoucheha(Dtt)在1992年为一个全球性企业环境管理组织(Globalenvironmentalmangementinitiative,Gemi)开发出一项“环境自我评估规划”,一方面帮助公司适应国际商会(iCC)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同时帮助公司优化环境改进措施。Dtt在1993年还进行了一次公司环境报告实务及动机的调查(对70多家公司),并了详细的分析报告。

KpmGpeatmarwick在1993年进行的环境报告国际调查,包含十个国家的近七百家公司。据回答,有四百多家公司将环境话题融入了其年度报告,有一百多家公司编制单独的环境报告。调查表明,大多数公司都将环境信息置于年度报告中的管理分析部分。

pricewaterhose(pw),已经在1990年、1992年、1994年进行了数次连续性环境报告及环境会计问题调查,每次调查都详尽的调研报告,并且从调研报告的题目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其主题进展,即先是环境成本核算与披露,进而由环境会计实务延伸到会计准则及政府行为,再进一步将环境会计与环境管理相联系。

综上所述,国际性大会计师公司对环境会计问题予以了相当大的重视,这对于推动环境会计实务和理论的发展非常重要。

五、企业环境报告

1.aBB集团公司的环境报告。国际著名企业aBB公司早在1992年就签署了国际商业环境保护条约并组成了本公司的环境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公司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以及环境报告的披露。1993年,该公司把38个国家的子公司纳入环境评估,并在制造地点进行有关的环境问题评价。1994年公司的第一本环境报告出版。1995年,公司出版了第一套环境保护目标体系并建立了aBBCS—ea国际环境问题交流平台。1996年环保质量标准体系iSo14001公布,aBB的五十余个子公司通过了此标准体系的认证,公司全面推行环保措施。1997年,第二套环境保护目标颁布,它主要面向21世纪全球化公司发展的需要,公司此时已拥有相当数量的环保控制及研究方面的专家和员工。公司关于环境保护管理的措施在1999年主要集中于产品本身。23个业务区域中的大部分都完成了他们的第一个环保产品声明,在aBB核心产品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所有有关环境方面的要素都被加以考虑和描述,包括环境目标和相应的计划。aBB的环境事务组织进一步增强了实力,因为又有23位环境保护控制经理被任命到公司的23个业务区域中去,他们负责该业务区域内核心产品的环保执行情况。1999年内,公司还举办了5场研讨会,150名来自各业务区域的员工接受了有关theeoo-Lablifecycleassesmenttool的培训——这一培训是生产符合环保声明的产品的必要条件。aBB2000年还投入资源以帮助国际能源组织实施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计划。到1999年末,已有96%,即519个aBB的分支机构通过了环保质量标准体系iSo14001认证。自1998年起,aBB公司每年的环境保护报告都将被翻译成22种语言在集团内广为传阅,1999年之后,环境报告也将在网上披露,外部使用者可以自己上网查询。

2.摩托罗拉公司。摩托罗拉公司在环保、健康和安全(eHS,environment,Health,Safety)方面的目标是成为该领域内全球公司的典范和领袖。摩托罗拉以一种反应模式处理所有的业务活动,以免出现明显的灾难性后果,它关注它的雇员艄费者和供应商合作伙伴的健康与安全;关注地球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它还遵守所有实施中的有关环保、健康和安全的法律法规;同时,它还一直致力于eHS管理系统的发展及污染减排计划。

摩托罗拉的环境报告主要包括eHS综述、eHS指导原则和宗旨、eHS的目标和主要成就、社会责任等内容。从公司1999年度的环境报告中我们了解到,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摩托罗拉公司按照国际环境报告准则制定了7个有关社会经济方面的目标,并在1999年中全部实现了目标,有些领域里甚至超额完成计划。1998~1999年度摩托罗拉公司在环保方面取得的成就有如下几点:(1)减少挥发性有机物质的排放高达45%,减少19%的有害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量;(2)实现无危害废弃物重复利用达49%;(3)减少22%的水的使用量和15%的天然气和电力的使用量。

3.英国航空公司。英国航空公司自1996年起在环境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Baae(Britishairwaysavionicsengineering)是英航第一个通过iSo14001认证的部门,纸张回收利用率达14.4%,超过300名管理者接受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培训,地面能源消耗利用率提高了7.7%。

英航的年度环境报告包含了以下一些主要内容:(1)主要的环境保护方面的事项;(2)环境保护执行情况的指标及图示;(3)年度内主要的环境保护成就;(4)环境保护的管理与交流;(5)关于噪音处理的具体情况,包括夜航噪音处理、起飞时噪音处理、地面噪音处理情况及关于噪音的研究等等;(6)放射物、燃料效率及能源的处理情况,详细分述了产生原因和控制效果等;(7)废气、废水、废渣的回收利用与处理情况;(8)英国航空环境保护政策。

4.斯堪的那维亚(北欧)航空集团公司。斯堪的那维亚航空集团公司(ScandinavianairlinesSystem,SaSGroup)由瑞典、挪威、丹麦三个国家的若干航空公司组成(均为上市公司)。1995年SaS单独编制并其第一份年度环境报告,该报告涵盖其航空运输业和机场、机上贸易业务的相关环境信息(旅馆业务的环境信息另外处理),与公司的年度报告同时。

这份年度环境报告的内容非常详细,主要包括:(1)SaS的环境战略;(2)SaS在飞行,机上服务,地面服务的各种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平衡表,分为投入与产出两方);(3)总裁就环境事项的年度总结;(4)董事会就环境事项的年度总结;(5)各种业务的环境信息;(6)对大气影响的专题分析;(7)公司环境管理实务;(8)为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而进行的新技术开发工作;(9)各种有关的知识栏目;(10)公司环境管理机构及通讯联系,等等。

5.宝洁(p&G)公司。宝洁公司从1994年起编报其全球环境报告,所涉及的内容面向广泛的对象(包括科学家、环境保护组织、立法人、以及消费者)。其目的是将公司对社会在环境方面的承诺执行情况作出报告。报告以后,公司对500位社会各界的读者作追踪调查,并将得到的反馈意见体现在下一年的全球环境报告。

在全球环境报告中,表明了:(1)宝洁公司面对的环境挑战;(2)公司制定的战略以应对挑战,确保公司产品的持续改进;(3)公司的环境策略。环境组织、以及环境哲学(见念;(4)公司环境责任的实施措施;(5)公司所作出的努力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成效。

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环境报告

1.Hertfordshire郡的环境报告。Hertford-shire郡南临大伦敦市区,郡政府出版的环境报告分别就能源、空气质量、家庭生活废弃物、交通状况、野生动物保护、水污染和土地使用七个方面阐述了本州状况和采取的措施。

在能源篇里,报告分三部分展开:全球联系的观点;本州能源和空气质量模型;能源潜力指标即人均能源消耗量和可重复使用能源的消耗。在空气质量篇里,报告先解释为什么空气质量对本州人民很重要,然后以地区为单位衡量氧化氦含量和臭氧含量,最后告诉人们应该怎样保护本地区的空气质量。在家庭生活废弃物一章中,报告披露了人均制造的生活垃圾数量、其中可回收再利用的比例和本州的回收再利用情况。在交通状况篇中,报告介绍本州交通情况和造成的污染情况,然后大力提倡居民多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以减少废气排放。在野生动物保护的篇章里,报告披露了野生动物在州里的生存状况和存活情况,正常可用土地的面积,并对比以前可正常利用土地的面积。提到水污染,该州的环境报告先解释水环境是怎样被管理的,然后披露水的消耗量,河流质量及水质量保护目标。最后一部分土地使用篇,报告同样以事实披露为主,解释了城市化占用的土地和造成的影响。

2.UniversityofSunderland的环境报告。“作为社会社区的一分子,学校的使命是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所以大学应该采用一种综合全面完整的方式使环境保护得到很好的实施和教育。”这是UniversityofSunderland负责人解释为什么大学也会出版环境报告的原因。从这所大学的环境报告中我们看到,他们有关环境保护的使命是:(1)确保学校的学生和员工都知道环境保护条款;(2)继续发展环境保护领域的专家研究和该领域的专业教育;(3)进一步在校内外促进环境保护的实践;(4)最小化大学对社区环境的负面影响;(5)通过一个综合的计划及可量化的目标实施该政策,指导和分析对计划的实施情况。环境报告披露,该大学在环境保护的学术研究领域作出了哪些贡献,在具体环境保护行为当中又有哪些管理,包括减少不必要的物资消耗。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物排放、节约能源、减少校园里汽车的使用等等,职工是如何在环境保护领域发展提高能力的,最后一部分是关于社会责任的使命的理解。

七、联系我国情况的考虑

经济迅猛发展与环境污染严重并存的矛盾态势,在我国表现得非常明显,但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已在1997年建立专门机构,着手落实国际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1,并开始了企业环境认证试点工作。

从本文前面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几点借鉴:

1.政府主管机构应明确对环境问题的界定尤其是对企业关于环境管理责任的认定。从美英等发达国家政府的经验可以看到,在制定具体的环境法规和企业环境披露规定之前,政府做了很多努力,首先明确什么性质的问题可被划作企业环境管理问题,这样的一个定性问题也是随时代的发展变迁不断变化发展的。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地理情况也很不同,环境方面所产生的问题自然也是千差万别,当务之急就是明确企业应予关注的环境问题的范围,以及进行企业环境管理的责任划分。目前在我国尚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行为准则。为了明确企业应予关注的环境问题的范围和企业环境管理的责任划分,政府可以聘请有关环境专家、管理专家和一些企业家就各地的具体环境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调研,同时考虑不同行业可能产生的不同种类环境问题,从而因地制宜地制定环境管理范围和责任。

2.政府必须对环境披露的真实、详细程度和披露方式进行规范。同样由于环境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千差万别的表现方式,使得一些国家在要求企业进行环境报告披露时遇到了没有共同接受的专业标准,或环境报告中充满了过多的专业词汇及难懂的表述等麻烦和问题。所以采取先制定规范,之后再依据企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逐步修改的方法是可取的。

3.从国际组织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已经作出的努力来看,宏观层面是把环境核算指标体系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相联,微观层面是研究公司的环境报告。我国在与国际并轨的时候也需要考虑在国民经济核算过程中加入环境核算因素,这反过来会促进我国加速环境问题的研究和立法工作的进度。用国际组织订立的有关环境条约作为参考,可以缩短我国独立探索和制定环境条款的时间。我国还可以加入一些环境保护规定与研究工作进行得很好的国际组织,在参与过程中提高自己对该问题的理解和把握程度,进而提高对本国环境管理的水平。许多国际大公司都以标榜自己通过了若干国际组织标准认证来证明自己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成就,我国同样可以要求国内企业通过一定的国家环境条例认定,才算在环境保护方面完成了责任。

4.会计专业组织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时具体的会计技术处理问题,基本都是为了能够科学地解决环境管理过程中的很多不确定性。这与前面提到的政府主管机构应明确对环境问题的界定,尤其是对企业关于环境管理责任的认定密切相关。中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可以参与协助政府部门界定环境管理问题和企业环境责任问题,同时与其他国家的会计专业组织加强沟通和相互学习,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作出有关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具体处理方式的规定。

5.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已就环境问题的计量和会计披露的处理进行了很多研究,也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而在我国为数众多的会计师行里,执业水平参差不齐,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更是鲜有考虑了。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基本都聘请了自己的环境顾问,并就环境问题建立自己的一套工作体系或研究体系,包括有关模型及配套软件程序,环境自我评估规划和市场调研等。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要想在环境方面称职地承担好审核环境信息披露的作用,也应该学习国际先进同行的做法,考虑聘请自己的环境专家和技术专家,制定出一套在我国行得通的工作体系。

能源与环境报告篇7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政策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在中国,政府和企业都在倡导或企业自主发起企业环境信息公开,部分企业已环境报告书或企业社会责任(CSR)报告书等。对这些企业的自发环境信息公开行为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企业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的政策和管理措施,提高企业环境绩效。

——网络综合消息

本期讨论

欧盟企业环境信息报告制度在1992《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通过后,1993年世界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oeCD)开始鼓励各成员国建立污染物排放与转移登记制度,要求企业对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相关的环境信息。

ippC

1996年9月,欧盟委员会关于综合污染预防与控制的指令(96/61/eC),简称ippC指令。

第十五条在总体层面上做出了相关规定,要求成员国采取必要措施以确保对新设备或实质变化许可的申请,在合适的时间段内对公众开放,使公众得以在主管机构做出决定之前发表评论意见;在允许条件下排放的监控结果必须对公众公开。基于成员国提供数据,主要排放物及排放源的详细目录应当由欧盟委员会每三年一次。委员会应当创建细目格式,以及按照下述第十九条规定的程序制订信息传播要求细节。

ippC指令确立了由欧盟委员会对各欧盟成员国收集污染物排放与转移信息的组织作用,和各成员国收集相关信息的义务。

epeR

2000年7月,欧盟委员会了《关于实行欧洲污染物排放登记的决定》(2000/479/eC),简称epeR决定。根据此项决议,欧盟各成员国必须每三年(鼓励一年一报)向欧盟委员会通报任何向空气和水中进行的污染物排放,包括国内总量和来自每一个污染源的污染种类和排污量。对主要排放物和污染源有具体要求,编制了术语表提供各成员国统一适用,为各成员国对企业的环境信息登记制度建构提供了统一范本。

epeR决定的三个附件分别为污染物列表,成员国排放报告表格,和污染源种类和阈值。附件一详细列出了需要进行登记报告的50种污染物,其中37种是空气污染物、26种是水污染物。

epeR决定在ippC指令的指导方向下细化了具体操作规范,为各个成员国在国内落实具体的企业环境信息等级制度提供了指导。

epRtR

2006年1月,欧盟委员会了《关于欧盟建立污染物释放与转移登记的条例》,编号为Regulation(eC)no166/2006,简称“epeR条例”。此条例是epeR决定的进一步发展,出台取代了epeR决定。

epRtR条例要求企业须每年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相关信息,而成员国对欧盟委员会的报告仍是三年一报。要求报告的污染物种类较epeR进一步扩大,除涉及原有的水、大气污染物外,还包括了土地、集中处理的废物和发散源污染物,共计91种污染物。此外,epRtR条例进一步完善了相关的制度体系。对公众对信息的获取须免费,对商业秘密的等级豁免、公众参与等具有规定。

而且,epRtR条例在对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上也做出了具体规定。建立了经营者应当担保数据的真实有效、成员国的主管部门应当检查、欧盟委员会监督的三级义务体系。而成员国也必须对违法行为规定相关的惩罚措施,如罚款、监禁等。

欧盟的环境信息登记制度在经历了ippC、epeR、epRtR三份文件的发展后,已经大致完成了总体和具体的制度建设。值得注意的是,也经历了指令、决定和条例三种法律文件类型的变迁。指令所规定的应达到何种结果的要求,对任何接受指令的成员国都具有约束力,应采取何种形式或方法,由有关成员国决定。决定仅对所下达的有关对象具有拘束力。条例具有普遍意义,对各个成员国都具有约束力,可以直接适用于所有成员国。也就是说,目前欧盟的信息登记制度已经在欧盟范围内有了广泛的强制约束力,值得我国借鉴学习。

—傅哲明

北京大学法学院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2014级法学硕士企业环境信息报告制度良好运行的要素: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经由信息的风险预防

近些年来在我国环境保护的实践中,提倡企业自行申报环境信息与排污数据的呼声日益高涨。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整个社会对企业应当承担一定社会责任,尤其是环境保护责任基本达成共识,另一方面,也将现阶段我国与企业相关的环境污染事件频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监管力不从心而不得不采取柔性监管措施的困境暴露无遗。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在环境风险四起的时代,企业自行申报环境信息的良好制度设计离不开以下要素:

企业环境信息报告制度良好运行的物质

前提:高质量的信息获取与传递对信息质量的关注针对的是企业与环境监管机构在环境行政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或者说“无知”问题。事实上,不论是在纯粹市场环境下的自由交易行为还是在行政过程中的政府监管行为,信息不对称都大量存在着。环境监管机构在进行有效环境管理时需要依赖被监管者——企业的活动所产生和控制的与环境相关的信息与数据,而实践中,受制于人员与经费编制的监管一方通常很难经济且便捷地获取这些信息。

另一方面,企业报告的信息质量往往是存在问题的,低质量的环境信息数据会直接影响监管效果。基于商业盈利的心理取向,企业对于经营行为产生的环境影响的认知往往是不全面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福岛核泄露事故之后的东电公司甚至希望尽快恢复商业运转、在福岛原地再起炉灶新建第七、第八机组。事后证明工程师在震后低估了事故的严重性,高估了对备用发电机组的修复能力。

企业环境信息报告制度良好运行的政治保障:经由优质信息的全面风险预防

从初代、以污染控制为首要宗旨的环境法进化而来的现代环境法一直以来承载了信息传递法与风险预防法的功能。立足于企业提供的优质信息对于潜在环境风险的认知有助于理性、高效与最佳规制方案的产出。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所希望预防的风险包含了传统意义上的实然风险,例如实然的环境污染,也包含了建构意义上的风险,其往往是主观的,例如福岛核泄漏事故之后在我国引发的抢盐风潮,这种次生的社会风险对于正常社会秩序的扰动可能不亚于一次真实发生的环境事故。对环境风险需要进行全面预防,这种幅度的预防已经超越了自然科学所划定的界限,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行为,而更加接近于一个饱含了利益审度与价值权衡的政治过程。

可行路径:自动申报与自动监测、社会动员的有机结合

基于前述两点考虑,监管部门不能完全依赖企业自行申报的数据,即使全国范围内的企业环境信息自行申报体系开始运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自行收集的可供反复验证的、能够作为法律意义上证据的历史数据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我们更进一步跳出“政府-企业”的二元角色模式,就会发现:我们所欲规制的环境风险,仅仅是古老的风险原理在环境领域的突出表达。德国行政法上很早探讨了“信息预防”的可能,但是这些风险的法律应对研究领域的先行者也承认,通过信息传递所保障的风险规制的目标不应是绝对的零风险。因为对于热爱自由、灵魂深处潜藏着冒险渴望基因的人类,一个完全不存在风险的世界,即使是可能存在的,也是不可爱的。

—吴凯

北京大学法学院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2014级法学博士英国企业环境信息登记

制度简述

欧盟《欧洲污染物释放和转移登记》(e-ptpR)要求成员国将欧盟指令转化为国内法执行,故为了执行欧盟指令2003/4/eC,英国于2004年制定了《环境信息条例》。英国企业信息登记制度最主要的两个组成部分是英国污染物排放与转移登记(UK-pRtR)与污染物清单(pi)。

污染物清单提供了监管的工业活动中有关物质的释放和转移的信息。为了收集这些信息,英国环境署在2012年了污染物排放清单报告格式(pollutioninventoryreportingform),以及配套的污染物清单报告一般指导性说明(pollutioninventoryreporting-generalguidancenotes),适用于英格兰和威尔士。

污染物清单要求每个相关的工业活动,每年都必须报告他们向大气、土地、控制水域排放的规定物质,以及向异地转移的废水总量信息。还需要报告异地转移废物的总量、类型和最终目的地等信息。此外,大部分工业部门还需要报告资源效率方面的数据。

关于权力依据

英国环境署污染物清单的权力依据为2010年《环境许可法》(英国和威尔士)第60条第1款的规定,即为履行监管排放的职能,一个适当的职权部门或监管者的通知送达的人,可能需要根据通知规定的形式,在指定时间提供特定信息。

关于填写者

需要填写污染物清单的对象为收到《环境许可法》第60条通知的经营者,或者国务大臣直接要求报告排放的污水处理厂。

关于报告时间

实行年报制度,在每年的2月28日之前报告上一年度的排放信息。一旦英国环境署收集并处理好这些信息,将公布在环境署的网站上。英国环境署有专门的污染物清单网络报告系统,可以检验企业提供信息的错误,公众也可以随时查阅企业在过去几年提供的信息。

关于表格内容

污染物清单报告格式分为九部分。第1部分为企业基本信息,包括报告年份、授权、许可证或执照编号、企业经营者基本信息、联系方式及一些污染物排放的标准术语。此外,企业可以选择回答截至报告年末其所有职员人数、报告年份内生产经营活动的持续时长以及企业接受公众质询的联系方式。

第2部分到第5部分为企业报告每年向大气、土地、控制水域和异地转移废水中排放规定物质总量的格式。这四部分需要填写的表格信息大体类似,包括:排放物质的通常名称、需要报告的数量门槛、年度总排放量(超标与否)、计算方法(测量、计算或估算),以及须申报的排放量。

第6部分和第7部分为报告废物转移的规定,分为国内转移和海外转移两种。对于国内的废物转移,企业需要报告由相关活动产生的,以及转移进行回收或处置废物的年度吨数。此处排除了通过下水道或其他途径向污水处理厂排放的液体废物。企业需要报告所有危险废物的转移,此处无报告门槛。对于海外的废物转移,针对的是将任何危险废物送往国外进行处置或回收的情形,企业需要报告更多的信息,包括任何转移到海外回收或处置的危险废物,此处无报告门槛;报告危险废物任何进一步的海外转移处置或回收信息。

英国的污染物清单有助于公众更容易获取当地工业活动的环境信息,通过提供信息保护环境,帮助改进政府监管方式,并且这也是政府履行国家或国际环境报告的承诺。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后,相关配套制度也会随之建立,企业环境信息登记制度就是其中之一。希望能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建立我国的企业环境信息登记制度,让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更强,让环境信息更透明,让国民更安心。

—奚望

北京大学法学院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2014级法学硕士

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报告制度概述

尽管我国主要环境法律都规定了信息报告和披露义务,并规定了企业弄虚作假、拒报谎报的法律责任。但环境信息违法依然十分普遍,成为我国环境管理问题的根源之一。

从法律制度成因上看,对环境信息报告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环境信息报告义务主体不明确、程序不健全、违法制裁力度不够等,都是造成环境信息报告违法普遍的原因,这也使得部分公众丧失了对政府和企业的信任。

将环境信息报告作为环境管理的主要信息来源和基础,是我国环境行政管理和执法的趋势,这就需要从立法上确立完整和完善的企业环境信息报告规范,明确建立企业环境信息报告制度。

概念界定

依据《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年)第二条的规定,企业环境信息,是指企业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和企业环境行为有关的信息。

迄今为止,我国并未建立真正意义上完备的企业环境信息报告制度。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14年修订)第42条明确规定了重点排污单位在监测、报告、记录保存责任,并严禁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但是对于一般排污单位在监测报告方面并没有明确规定。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对国家鼓励企业自愿公开的企业环境信息做出了规定,并规定了相应的对企业自愿公开环境信息行为的奖励措施。《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企业年度环境报告的新制度,即纳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的省级以上重点监控企业事业单位和上市公司应当编制企业年度环境报告并向社会公开。集团公司应当以各生产单位为主体公开企业环境信息,同时集团公司也应当在门户网站上公开整体环境信息并企业年度环境报告。

我国建立企业环境信息报告制度的必要性企业环境信息报告制度是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应有内容之一,将会为促进我国环境管理走上科学化、制度化和信息化道路助力。我国建立企业环境信息报告制度,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必要性。

第一,为政府实施有效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企业如实主动地报告环境信息,为政府部门制订出正确的环境政策、适当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浓度排放标准等提供有效依据,提高政府环境管理效率的同时,引导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最大限度保护环境的目的。

第二,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

通过如实主动地报告环境信息,环境表现好的企业在公众中就能树立良好的形象,得到公众认可,社会竞争力随之提高;环境表现差的企业,为挽回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必然会投入资金等改善生产工艺、控制污染物排放,在改善企业形象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为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管理提供途径。

实现公众对企业环境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的前提是公众对企业相关信息的充分了解。企业有履行向社会公众公开环境信息的义务,企业如实主动地报告环境信息,公众因此更能对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从而参与到企业环境管理当中,克服单纯政府环境管制造成的弊端。

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报告制度的历史发展我国虽无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环境信息报告制度,但是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环境信息披露的企业环境保护等相关法规的产生阶段。2000年以前,我国先后颁布的多部环保法律法规中关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很少。主要以企业自律、政府监管为主,社会公众基本不了解企业环境责任及其履行状况。

第二,环境监管部门开始要求企业公开环境信息的阶段。从2001年至2006年,为促使企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部分企业披露部分环境信息,社会公众可以了解到一部分企业环境信息,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第三,鼓励企业自愿披露环境信息,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相结合,探索环境报告书编制标准的阶段。2007年以后,随着《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的颁布实施,从法律规范层面上对企业主动自愿披露环境信息做出了规定;《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暂行办法》一旦出台,更能为此提供规范上的依据。

今后,我国应该抓紧构建企业环境信息报告的立法和规范框架,设计企业环境信息报告的规范体系,明确企业环境信息报告制度的有关内容,更好地发挥企业环境信息报告制度的作用。

—张钰羚

北京大学法学院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2014级法学博士

能源与环境报告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随着我国循环经济战略的提出,急需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促进环境的改善,实现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然而在我国,环境会计报告的起步较晚,理论与实务的研究和探讨还有待加强。随着我国循环经济战略的实施,环境会计信息将成为企业持续经营、业绩评价和外部投资者投资决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面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外部压力,我国企业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由于偏重反映经济受托责任,忽视了对资源环境受托责任的反映,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资源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从我国的企业会计实务看,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绿色支出和绿色负债不断增多,但这些支出、负债在企业年报中大多没有反映。因此,在各行各业都在为实施循环经济战略而努力的大潮中,如何披露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资源环境影响就成为我国会计界和企业界必须面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循环经济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循环经济战略的提出,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的一个热点问题,社会各界都在寻求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方法。会计行业也在积极投身于循环经济的实施,积极探索如何建立和完善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会计理论随着会计环境特别是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化的,循环经济战略的提出对传统会计披露造成了新的挑战。

第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就是要求企业组织相应的环境会计核算,充分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促使企业在提高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循环经济要求的是物质闭环流动的经济,它不是简单地将环境等资源纳入会计报告,它对资源利用的效率更高,对污染物的排放程度更低。可见,在循环经济中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应该着眼于资源的循环使用,也就是资源的利用效率问题。

第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对象。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包括企业实体本身和周边环境要素,它虽然能够将企业置于社会监督之中,但是还不能约束企业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在现有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体的假设下,企业往往通过粗放式地使用自然资源而取得较好的当前经济效益。企业多从眼前的利益设想,要求以当期收入抵减当期支出有所盈利。而循环经济不仅要求短期盈利,还要考虑长远的利益,即会计信息披露主体假设要作纵向拓展。

第三,会计原则是确认和计量会计事项所依据的规则,对会计核算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现行环境会计的一般原则有:传统会计的十三个原则、政策性原则、社会性原则、推定原则和最小差错原则等。在循环经济中,更多的信息是非货币性的,它们不能纳入账务体系,只能作帐外的披露,如资源利用率、废品回收率等指标,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地披露这些相关的信息;资源的利用是循环经济中比较受关注的方面,而现有的环境会计中没有关于资源“循环利用”的原则;要搞好循环经济,就要对生产过程实施实时的监控,现行的环境会计体系也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因此,有必要对环境会计的原则进行扩充。

第四,现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会计循环过程及内容不完整。例如,将排污费笼统地计入管理费用,将临时性或突发性的环保支出计入营业外支出,将新投资项目的环保设施支出计入了生产经营用的固定资产中等等,即关于环境保护、资源回收再利用等经济业务的核算还没有单独立账,这方面的信息还比较零散、不系统。具体而言,没有将涉及资源环境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确认。例如,没有将资源环境按资产要素确认,从而造成企业对自然资源的无偿占用,经济增长指标不能如实地反映经济发展速度,夸大了企业的效益和国家的繁荣程度;没将企业应承担的环保社会责任按负债要素确认;在所有者权益要素中没将环境资本列进;没将资源成本列作费用要素确认;没将环境收益列入收入要素确认;对环境利润更是缺少必要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现行会计信息披露没能将环境带来的经济问题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因此,在会计计量方面缺乏对环境会计对象的有效计量,集中反映在没能用会计计量反映和控制环境资源耗费和补偿情况。

所以,现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已不能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通过完善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才能把维护生态平衡,优化生态环境等问题当作反映和控制的对象,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去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协调企业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更好地实施循环经济。

二、循环经济下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与国外循环经济下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践相比,我国循环经济下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缺乏法律规定和有关指导,我国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行为很不规范。根据有关实证研究结果,我国循环经济下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比例失调

在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的形势下,部分企业自发地通过定期报告提供环境会计信息,申明企业的环境保护意愿,甚至强调将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企业的战略目标之一。总的来看,我国企业通过年度报告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比例还相当低,重污染企业的披露比例一般也不超过60%~70%。

2.披露的内容简单

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可分为货币性信息和非货币性信息两部分。货币性信息主要体现在环保投资、排污费、绿化费、财政拨款和补贴等方面;非货币性信息主要体现在国家环境要求、企业环境政策和环境保护取得的成绩等方面。我国企业缺乏系统的环境管理体系,对环境影响、环境成本和环境绩效缺乏有效的量化标准,是造成我国循环经济下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简单粗糙的直接原因。

3.披露的方式混乱

从披露的方式看,环境会计的披露方式多种多样。环境信息的披露主要包含在年度报告、内部工作会议记录、会计报表附注、董事长报告或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中,目前还没有一种占绝对优势的披露形式。虽然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力度逐年加大,但是披露的内容过于简单,信息披露方式也不统一,环境信息披露的整体状况比较差,远远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三、对我国循环经济下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在分析我国循环经济下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后,结合国外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建立和完善我国循环经济下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体系。

1.尽快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和健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会计准则是会计工作的标准和准绳,因此制定环境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对于规范和推广环境会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在现有环境和会计的法律法规基础上,制定健全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以及更为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准则,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统一的标准。像丹麦1995年通过了《绿色帐户法案》,并要求大约1000家公司年度环境报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第92号专门会计报告对环境成本、环境负债的披露问题做了规定,提供了公司对低范围损失预计的确认等标准,对上市公司提出了强制性的环境信息披露要求。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我们应该采取的做法是:首先,应完善《会计法》,将环境会计核算、监督列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它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将它付诸实施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其次,要尽快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和有关制度。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扩充报表体系,成为必须披露的内容,防止有关部门和企业的短期行为。最后,设立环境会计制度,即依据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有关环境原则设计会计制度,使环境会计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分为三个层次:强制性披露,自律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其中,强制性披露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因此,在初期,应当通过立法方式,制定要求企业强制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法律法规,要求企业披露所承担的环境责任,统一规范环境会计核算的对象及披露形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企业自律性信息披露,进而达到自愿披露环境信息的程度,增强环境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

2.环境会计报告应采取主表加附表的模式

由利益相关者对环境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可以看出,企业既要披露环境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同时也要披露企业带来的环境影响方面的信息。但是不同的信息需求者对信息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为了便于他们的阅读,信息的披露应采取主表加附表的方式,即将第一类可以用货币量化的环境会计信息采用非独立报告的形式包含在现行财务报告中,同时将第一类和第二类不可用货币计量的环境会计信息采用独立报告的形式集中在一张会计报表中,作为三大报表的附表。非独立的环境报告包含环境成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等等,它涉及财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费用支出等等项目,可以分别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中增加一些和环境信息有关的科目来披露有关的环境会计信息;独立的环境报告作为三张主表的附表。作为环境会计报告主表中最主要的资产负债表中,应根据环境会计信息增设科目,具体披露情况如下表:

3.信息披露应采用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相结合的方式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点在于向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充分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企业财务报告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向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现时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理财过程的财务信息;二是向上述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制定决策的非财务信息。因此,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应采用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相结合的披露方式。

财务信息以数据方式表现,反映企业环境保护方面的会计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企业环境保护的成本信息,环境保护的收益信息,非经常性环保支出,企业的环保资产,环保负债等。

相对于财务信息而言,非财务信息是指以非财务资料形式出现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信息资料。企业环境会计信息中的非财务信息的主要通过关于环境保护信息的附表进行披露主要内容有:

(1)环保法规执行情况。包括:“三同时”制度的执行情况,即对于企业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是否做到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执行情况,即对即将建设或己建设项目工程是否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对于不满足环境保护要求的项目是否进行了改建或停建;排污许可证的取得情况及交易情况。

(2)污染物处理工艺使用情况。包括:处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的措施与效果,即采用了哪些设备和工艺,除去了哪些污染物,处理量是多少,最终排放的污染物是否超标。

(3)节能工艺使用情况。包括:企业为减少耗用稀有及不可再生资源的措施与效果,即企业为减少稀缺资源的耗用而采用了什么样的工艺流程。

(4)循环系统使用情况。包括:污染物回收利用情况;中水回流情况,如中水回流用于绿化带的灌溉。

(5)环境保护指标。包括资源耗用指标,资源耗用率二资源投入额/总产值;污染物排放指标,单位污染物排放量二污染物排放总量/总产值。

(6)内部环保人员情况。包括:企业对职工的环保培训;企业对从事环境治理、环境监测、环保工艺研发的人员的安排情况。

环境会计信息反映的是与企业的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相关的会计信息。这就要求环境会计信息必须与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相关。而企业与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相关的主要分两个环节,即环境污染的预防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因此,这些信息可以从环境污染的预防和环境污染的治理两个方面来看。环境污染的预防主要在于源头,企业进行环境污染的预防主要可以通过购置环保节能型材料、设备,研发、改造环保工艺,投资环保项目等进行。环境污染预防的会计信息主要反映的是企业环境保护的成本、收益信息和环保资产。环境污染的治理主要在于生产过程中,企业进行环境污染的治理主要可以通过增设“三废”循环利用系统、“三废”处理装置等进行,对于已经造成的环境污染还可以通过缴纳排污费、罚款等进行。环境污染治理的会计信息主要反映的是企业环境保护的成本、收益信息、非经常性的环保支出、环保资产和环保负债。

综上所述,环境会计信息是适应社会和时展的产物,我们应在了解和借鉴国外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使得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逐步规范化和制度化。通过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完善,实现环境资源的损耗和补偿的良性循环,实现我国循环经济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回回王磊: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环境会计框架[J].财会通讯,2007,(2):68~69

[2]刘长翠耿建新尚会君: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国际比较――国际环境信息披露机制与各国环境信息披露机制简介[J].环境保护,2007,(4):8~14

[3]吴秀红: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思考[J].经济师,2009,(4):45~48

[4]郝剑:论循环经济下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2):35~37

[5]戴金省杨鲁宁: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存在的障碍及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45~48

[6]肖淑芳胡伟: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J].会计研究,2005,(3):35~37

能源与环境报告篇9

关键词:区域生态文明;政策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在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这样的高度,在我国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反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成果,这标志着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即将迎来一个质的飞跃。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独立的重要议题,这在中共历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是第一次,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并将其作为执政纲领写入,还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四大战略”部署是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纲领。

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程度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基础以及民俗文化的差异,在进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时采用的政策与模式也应各不相同。黑龙江省十一届党代会报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谱写全省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对龙江生态文明建设做了新的阐释和部署,是未来五年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纲领。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的各要素保持动态平衡和良性互动并与人们和谐相处,在资源紧缺与发展速度相矛盾的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是走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选择。

一、《报告》阐述了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成就

(一)《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并列

在《报告》的开篇阐述大会的主题时,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并列,体现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构想,坚定不移走符合龙江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的决心。

(二)《报告》中总结了过去五年发展成就和基本经验

在《报告》总结过去五年发展成就和基本经验,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中,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成绩有四句话:

1.“资源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2012年黑龙江省恢复湿地2000公顷,新增湿地保护区3万公顷;完成水土流失治理270万亩;治理“三化”草原22万亩;草原禁牧面积2880万亩。

2.“造林绿化成绩斐然”

2012年全省累计完成植树造林351.65万亩,完成计划的117.2%;完善和新绿化村屯2998个,绿化道路3543公里,完成义务植树6万株。

3.“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成效显著”

2012年黑龙江省正式列为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获得国家三年扶持资金8亿元,共安排重点整治项目125个。深入实施“161”工程,建立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试点示范。

4.“龙江城乡面貌日新月异,锦绣河山更加壮美”

截止2012年底,黑龙江省创建部级生态示范区38个、省级17个;部级生态乡镇27个、省级464个;部级生态村6个、省级428个。各类自然保护区212个,其中部级自然保护区28个,数量列全国第一,省级自然保护区83个,全省各类保护区总面积达658万公顷。2012年12月17日-20日,由《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黑龙江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黑龙江电视台、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东北网11家媒体组成的“学习贯彻十”大型主题采访团深入黑龙江省,在龙江森工这片中国最大的重点国有林区里,见证了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和发展潜力。

(三)在总结前进中的困难和不足时指出“国际资源”的重要性

“发展、合作作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没有变,世界经济繁荣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世界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依存性、互补性、协作性越来越强,为每一个国家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加快发展自己仍然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四)分析龙江发展的潜力

在分析龙江发展的潜力时指出:“我省有粮食、石油、木材、煤炭、电力等物质资源,在国际国内资源越来越紧缺、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限制的情况下,龙江资源丰富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为未来发展积蓄了后劲。我省有江河、湖泊、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资源,在国际国内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环境约束的情况下,龙江生态良好的潜力越来越明显,为未来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报告》提出了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目标

环保部于2008年提出了环境保护宏观战略:包括“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环境安全、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环境宏观战略的形成为完善环境管理机制,理清“十二五”环保工作思路,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支撑。《报告》以此为依据,提出了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目标:

(一)建设“五个龙江”要实现“五个跨越”

在奋力谱写全省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中提出为建设“五个龙江”而要实现“五个跨越”,其中第四个跨越是,“在建设大美龙江上实现新跨越”。如何实现这个跨越?《报告》说的非常确定和具体全面:“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深入推进,平原半平原绿化全面完成,全省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粮食、石油、煤炭、林木、电力等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更加节约,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循环经济大力推进。各类污染防治取得实效,土地、江河、湖泊、森林、草原、湿地、大气等生态环境受到更好保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基本建立,山清水秀、林茂草盛、天蓝云白、土沃粮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美生态之省名扬四海。”在《报告》的第三部分再次强调:“我们要保护好、建设好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造福龙江、无愧子孙!”这就是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

(二)《报告》第三部分“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主要任务”中用“八个大力”来指出未来五年发展奋斗目标

《报告》中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在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中提出“生态化建设”:“着力推进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合作化、产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生态化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提出“环保”的新概念,“积极扩大优质、高效、环保、有机农作物种植面积”;在大力构筑现代产业体系中提出“安全环保”;“加快建设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环保、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好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中提出“能源”为支柱产业,“增强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能力,做强做大装备、能源、石化、食品等支柱产业”;在加快发展旅游业中提出,“完善冰雪、生态、边境三大旅游体系”;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强调“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报告》规划了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举措

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是政府公共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利益。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更需要内化在执政党具体的执政实践中,形成执政党的生态政治。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和权力机关出台必要的政策和强制手段来推进。从而将生态文明建设从指导思想和发展价值目标逐一落实在具体实际中。依据“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系统管理,综合整治;民生为本,分级推进;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战略方针。《报告》提出了如下七个方面的新举措,体现了抓紧调整生态建设的政策导向,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政策性倾斜。

《报告》用607个字,一个自然段全面具体地阐释了建设“富强、文明、和谐、大美、幸福”龙江的具体要求和实施办法:核心句就是“大力加强生态建设保护”。

(一)建生态保护区

以“经济区”建设中第四个“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为牵动,以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为抓手,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目的是“努力使龙江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松花江流域的湿地勃勃生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丹顶鹤等逐年增多,再现北大荒的原始风貌,为三江平原国家商品粮基地稳产高产提供了生态保障。

(二)搞好绿化和防沙工作

建设龙江生态文明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继续推进国有林区、平原半平原和城镇村屯绿化,加大防沙治沙力度,大规模发展生态经济林,积极推进碳汇造林、生物质能源林建设”。

(三)扎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抓好重点领域节能管理,加大新能源开发利用力度,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淘汰一批落后产能”。

(四)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报告》指出:“构建覆盖城乡的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动重点企业、园区、城镇逐步实现循环发展”。

(五)全面强化生态保护

1.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保护。

2.实施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重点水源地保护和界江国土安全保护。

3.加大耕地和湿地保护力度,加快草原生态功能恢复。

4.推动林区转型发展,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大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积极发展生态主导型经济,推进大兴安岭部级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

(六)加强城乡环境保护

加快县城和重点建制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主要河流、工业点源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城镇低空大气污染整治,有效控制城市噪声污染。

(七)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还要有充分的社会参与,需要社会建设的有力支持。《报告》提倡在全社会“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生产消费理念”,由政府主导公众参与“推动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形成。龙江环保世纪行连续开展15年,在各级党委的大力支持、人大精心组织、政府全力配合、新闻单位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下,每年都针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环境问题,组织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进行检查和采访,通过新闻媒体的曝光批评,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体现了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民参与。

这些具体而适合黑龙江省情的政策,说明十一届党代会的决议已经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内化到建设富强、文明、和谐、大美、幸福龙江的实践中。作为公共政策的制订者与实施者,政府应大力推进干部考核改革,不以单纯经济指标(GDp)作为干部考核标准,加强对领导干部任期生态环境目标责任制执行情况的督察和考核,从而将生态文明建设从指导思想和发展价值目标逐一落实在具体实际中,避免将生态文明建设流于宣传口号之中。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还要有充分的社会参与,需要全社会的有力支持。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起来,公民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参与度还是不够,民间资源的调动还很不充分。一些社区组织、环保非政府组织特别是环保专业精英组织没有得到应有的扶持和发展。这些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

能源与环境报告篇10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开采资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环境信息披露问题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生产过程是一个消耗过程,任何企业一旦投入运营必将消耗资源同时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它应把恢复和治理环境作为自己的义务,应积极对外披露环境信息。然而环境会计虽然在近30年的发展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理论和实务尚不成熟,尤其是我国环境会计理论主要来源于西方国家,没有形成自己的环境信息披露理论和特色。在企业层面、系统地披露其环境会计信息实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环境会计计量理论研究的不完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机制也正在形成“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企业使用环境资源,就必须对所耗用的自然资源和破坏了的生态环境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不仅需要采用一定的计量手段量化在财务报表中,还必须确定一个合理的分配标准,将环境成本在使用同一环境资源的不同企业、单位和部门之间予以分配,以充分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由于环境会计计量理论研究的不完善,实务上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合理的分配标准,使得企业很难反映和控制其环境资源及耗费和补偿情况。

2.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科学的定量方法。传统会计核算只考虑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很少考虑环境因素,现行的财务报表中提供的货币信息局限于能够按以货币计量的业务和事项使其提供的信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综合性。信息使用者无法了解企业的具体情况,由于缺乏科学的定量方法及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使得需用货币计量的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等信息的披露缺乏可操作性,这将直接影响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3.会计准则的制定未充分考虑环境责任和环境风险。传统会计理论对产品生产中环境成本未加考虑,在宏观层面上虚增国家财富,为此,建立一套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对经济发展中环境资源的耗费和补偿进行反映非常必要。但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对环境会计要素没有给子确认,由于缺乏环境会计行为规范标准,也无法统一环境会计核算的对象及披露模式,给环境信息的披露带来一些困难,现行的会计制度中,仅在企业“管理费用”会计科目中设置了“排污费”,和“绿化费”,项目,缺乏相应的核算体系。因此,应尽快制定有关环境会计准则,建立与我国环保要求相适应的会计核算体系,让企业如实记录和反映环境管理活动,充分披露其现实和潜在的环境责任及其面临的环境风险。

4.环境法规体系不健全不利于运用环境会计披露。在特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济利益与社会要求的可持续发展发生矛盾时,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制度的强制性要求,多数企业不会主动牺牲自身经济利益,也不会自觉地增加环境支出,即使增加了相关环保支出,企业也因怕损害其环保形象而在一定程度上仍不愿意主动向社会披露其环境信息,近年来,我国虽相继了一些与环境要素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环境法规体系仍不健全,内容笼统,与实务操作之间有很大的距离,立法的深度与广度以及执法的力度都需进一步明确和加强,这些因素不利于在实务中运用环境会计披露环境信息,传统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上述缺陷,无法完全适应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

二、现代会计应考虑环境信息的披露

在传统会计核算中,资产负债表对部分环境负债未作确认,利润表中同样未确认企业采取环境治理措施发生的支出,最终导致信息使用者不能客观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此,现代会计应增加环境信息的披露内容:

1.环境信息应纳入会计报表范畴。大量的环境信息,如环保经常性支出,环保研究开发费用,环保治理费用等可以采用一定的计量手段量化反映在财务报表中。负债的确认,以及利润表中成本与费用的确认,应充分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尽管环境成本如环境污染补偿成本、环境损失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等被认为是社会成本部分,而非个别企业生产成本部分,但不久的将来人们会接受环境成本是企业总成本的构成,企业应对所耗用的自然资源和破坏了的生态环境付出一定的代价,其目的是考虑可持续发展,这一观念的转变将使环境信息被纳入会计报表范畴。

2.会计的作用在于提供企业经济和财务信息,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环境管理部门需要了解企业执行了环保法律法规的情况,评价企业的环境业绩。二是由于环境问题预示着未来的受益和风险,联系着未来的负债和费用,因而,许多投资者愿意将传统财务报表中的收益能力与环境信息联系起来进行各项财务指标的分析。而且,近来有些国家的投资者出现了将收益与环境并重地看待而不能只看中收益,投资对象的“绿色投资”趋向。三是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有的将环境保护作为一个重要的信贷决策依据,甚至有的还成立专门的“绿色银行”了,把环境问题作为首要的方面考察。四是消费者与社会公众随着环保教育水平的提高,日益注重企业的环保形象。会计为了能使提供的信息符合上述各方的需要,势必被要求向国家各职能部门提供所需的环境信息。若会计消极对待环境信息的报告,与那些注重环境并在环境改善方面有所支出的企业相比,在对外报告中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不很理想,但无疑破坏了企业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将不利于环境保护。

三、构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目前,会计学界提出的绿色会计、生态会计或可持续发展会计,其目标就是解决会计如何向外界提供企业环境信息问题。由于环境会计起步较晚,环境会计准则尚未出台,因此环境会计报告体系尚无统一的要求。笔者认为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应采用独立报告披露和专题报告分析两种模式。

1.采用独立报告披露模式。选择一些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对国民经济影响比较大的国家重点建设行业或上市公司作为试点,在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中,可以在文字说明、补充资料、附注等形式,揭示一些基本的环境会计信息。重污染企业一般可以按照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如某地区污染企业数量,总量比重法、万元产值平均法等方法进行判断。中国证监会应要求企业在上市时将企业是否属于重污染企业重点披露。在会计核算上,环境会计的核算内容可以暂不纳入日常的会计核算体系,可从现有的会计资料中取得与环境会计有关的资料,直接形成基本的环境会计信息。如果这些信息可用一些准确的数据指标或货币指标予以披露,并可辅之以文字说明;如果在日前状况下,不能获取相对准确的数量信息,则可用文字加以叙述。独立报告披露模式的内容应包括企业简介与环保方针、政策,环境标准如废弃物、产品包装、产品污染排放、循环使用等信息、环境会计信息包括环境资产,环境支出、环境负债、环境治理准备金、环境收入等以及环境业绩信息如环境治理与投资、奖励和环境审计报告。

2.采用专题报告分析模式。在现有财务报告的基础上,可以增加会计科目会计报表和报告内容的方式报告企业环境信息。并通过报表分析如大气污染指标;水质污染指标;噪音污染指标;资源破坏程度指标等评价环境污染程度。通过报表分析如主要用于描述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最终排放量减少的程度,资源产出率;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水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城市生活污水再生率;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率;废钢铁回收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降低率等指标反映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降低废物最终排放量、减轻环境污染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完善的环保法规,并充分发挥其环境执法的效力;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使资源产品形成合理的价格体系,反映消耗的自然资源价值;形成比较完整的环境会计理论与方法,逐步消除实务操作中的主要障碍,如环境信息计量障碍、环境成本分配障碍等;制定出完善的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使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统一的标准,实现实务的可操作性与统一性;制定出统一的环境审计标准,实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

参考文献:

[1]高雅军信小娟试论建立我国环境会计的必要性林业科技情报2004.3

[2]林光侨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煤炭经济研究2004.6

[3]安庆钊环境信息披露模式探析经济师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