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广播电视发射台工作总结十篇广播电视发射台工作总结十篇

广播电视发射台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4:38

广播电视发射台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广播电视发射台;保护接地;机房;设计;方案

1.广播电视发射台机房接地系统的分类及其作用

广播电视发射台机房接地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抑制外来干扰信号,保证机房整个系统工作稳定性,二是保障工作人员工作时的人身安全。广播电视发射台机房接地系统按其作用大致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1直流工作接地

直流工作接地也成称逻辑接地或者信号接地,广播电视发射台机房的直流工作接地是播出系统中所有逻辑电路中公共参考零电位。广播电视设施涉及到的逻辑电路通常电平较低,信号的幅度也很小,因此,地电位差或者外界磁场对其干扰影响较大,装设符合技术要求的直流工作接地,能够有效消除地电位差和磁场对播出系统的影响。在广播电视台机房中常用的直流工作接地有:串联法、汇集法、网格法三种。

1.2交流工作接地

就是将电力系统中的某一点,直接或经特殊设备与大地作金属连接。广播电视机房绝大部分的设备运行都是依靠交流电,这些设备在正常运行中必须交流工作接地,交流工作接地一般运用中性点接入大地和中性线重复接入大地。

1.3安全保护接地

安全保护接地的作用是预防电气绝缘在损坏时,设备的外壳带电而威胁人身安全。广播电视设施的安全保护接地装置能够有效消除各类电磁辐射对电视或广播信号造成的干扰。安全保护接地有接地方式与接零方式两种,广播电视台的供电系统,基本上采用具有中性线接地的三相四线供电的系统供电,其安全保护接地要采用接零方式,就是将设备的金属外壳通过导体接至零线,而不能将设备直接接地。设备接地应该从地网中引出接地母线后,再通过导线引至各个机器外壳上。

1.4屏蔽接地和防静电接地

屏蔽接地就是为了防止电磁干扰,在屏蔽体与地或干扰源的金属壳体之间所做的永久良好的电气连接。防静电接地就是对带静电物体或有可能产生静电的物体(非绝缘体)通过导静电体与大地构成电气回路的接地。在广播电视台机房安装屏蔽接地和防静电接地能对空间传播的雷电电磁干扰起到良好的防护作用。

1.5防雷接地

防雷接地也成为过压保护接地,就是为使雷电浪涌电流泄入大地,避免建筑物以及运行设备遭直击雷或感应雷等浪涌过电压、过电流的危害。防雷接地装置都应该与广播电视台所有网络等不带电金属部分、金属护套、避雷器以及一切水、气管道等做金属性连接。

2.新建广播电视台发射塔机房接地系统方案设计

2.1广播电视台发射塔机房接地系统设计目标

在广播电视发射台的机房内工程中,安全保护接地装置、防雷接地装置与弱电系统所用的接地极是与建筑物共用的,材料是基础钢筋。其目标是在一年年内工频接地电阻要求小于1欧姆,广播电视铁塔的防雷保护接地电阻不大于4欧姆。

2.2广播电视台发射台机房接地系统接地体基本要求

广播电视台发射塔机房接地极一般把楼体的基础当作接地体,楼体基础底板上下两层主筋没入建筑物外圈焊接成环形,同时把主轴线上的基础梁及结构地板上下两层主筋相互焊接成网,这样就构成了做接地体。如果接地电阻值小于或者等于1Ω,实测时没有满足相关技术需要,就必须架设人工接地体来满足需要。同时满足下列要求:一是任何环节的接地体引下线与楼体基础接地网焊接牢固可靠;二是广播电视台的机房内综合布线系统在如电缆屏蔽层组成接地网的设计时,每一段段的屏蔽层都应该保持连同同时接地;三是广播电视台的整个楼体采用等电位联结方案设计,即整个楼内所有导电部分都与总等电位联结线相互连接,譬如保护干线、接地干线以及进出楼体的管道金属件等导电元件。总等电位联结主母线通常是40x4mm镀锌扁钢沿墙内或地面内暗敷而成。

2.3广播电视发射台防雷设计方案

无论广播电视发射台设有发射天线或天线塔,一般铁塔和天线位置是台站地面建筑的最高点。天线塔本身既可成为防雷的避雷塔,也可能变成“引雷器”或产生感应雷的导体,因此,广播电视发射台的防雷设计要求非常重要。

广播电视台楼体防雷装置接地极可以采用桩基础底部钢筋网作为接地极,接地极与楼体基础地梁内主筋必须要进行钢筋焊接,同时,要利用楼体的地梁主筋连接引下线。防雷装置每个环节的接点在焊接时,不得出现虚焊、漏焊现象,确保牢固可靠,同时在焊接处要刷上防锈漆防锈,一些部件要镀锌。对于进出楼体的金属管道,在其进出处要与接地装置连接,一般是通过总等电位联结端子箱实现。值得注意的是,防雷引下线只能单独直接入地,不能有其防止楼体遭雷击时损坏其他设备。

广播电视台铁塔铁塔防雷接地是使用铁塔自身独立基础做接地体,铁塔接地是网形状,即四个塔基使用降阻剂,距塔基半米米处用热镀锌扁钢闭和环行连接,在地平面以下半米处,把四个钢管以闭合回路方式焊接。密度可根据地形、防雷等级、天线塔种类来设计,一般台站要≤10欧。条件允许的台站可安装aR限流避雷针来降低雷击产生的二次效应。铁塔接地电阻要求是不大于4Ω。

2.4广播电视发射台机房等电位连接设计

在广播电视发射台的机房防静电地板下,沿着地面要铺设符合技术要求的铜排,从而形成闭合环接地汇流母排。机房内所有的配电箱金属外壳、电源地、避雷器地、机柜外壳以及金属屏蔽线等穿过各防雷区交界的金属部件和系统都要进行等电位接地,此外,防静电地板下的隔离架也要等电位接地。

3.广播电视工程中接地装设注意事项

在广播电视系统安装调试时,一定要注意系统信号接地和其他接地的连接次序,避免对系统处理信号带来一些麻烦,安全接通常要求的接地电阻比小,而信号接地所要求的接地电阻较大。当前,数字技术在我国逐步推广,一部分数字设备接地要求较高,有独立的模拟接地与数字地,这就要求在设计时要分别接地后再汇聚接地,同时,靠近公共接地母线处进行接地效果最佳。同时日常的维护中,要不定期的对接地装置进行检查、测量接地电阻,保障其可靠性。

总之,广播电视发射台必须有良好的接地系统,来保障保证发射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保护设备以及工作人员人身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吴晓林,贾沛.电子信息系统机房零地电压的解决方案探讨[a].2006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暨湖北省第一届防雷论坛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6.

广播电视发射台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高山发射台;建设;广播电视

中图分类号:tU248文献标识码:a

1新时期高山台站建设的要求

广播电视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广播电视不仅是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更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总结“广播电视西新工程”和“广播电视农村无线覆盖工程”的工程建设,对面新的环境形式,广电事业要适应今后的长期发展及新媒体发展,以创新发展的思路进行高山发射台的建设,需注意如下几点:

1.1选址要适合自身条件

选择新台址要充分考虑广播电视事业长远发展,在发射场地规划上为今后节目套数和功率的增加要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要具有前瞻性。场地、塔高和覆盖面应尽可能大。天线周围地势要平坦,总坡度小于等于5%,天线前方1000米范围内坡度小于等于3%;要求土层潮湿,传导系数较高,有利于电磁波的传播。

1.2不影响周边的环境

发射台强大的高频电磁辐射会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及健康,并对周围机关、学校、医院、住宅等民用电子设施产生严重干扰及影响,因此,新时期的发射台建设应在保证有效服务区覆盖的同时,尽量选择远离喧闹城市的郊区,以减少对公众的电磁污染。

1.3提升备灾能力

安全优质播出历来是广播电视发射台的生命线,新时期的发射台更要强调这一特点,因此须提高发射台的备灾能力。一是搞好防雷设施,这是确保广播电视发射台安全运行的重中之重。此外,基于当前自然灾害频繁,高山台站设施应能抵御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如特大暴风雪灾、地震等。

1.4倡导节能环保

节能降耗是我国基本国策,高山台站在这方面应该有重大提升。台站内部应采用低功耗的发射机设备系统,外部应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并做好污水排放、空气处理、节水工程、绿化工程等环保措施。发射塔、机房、生活区尽可能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

2高山发射台建设主要内容

2.1发射台机房

要做好机房建设,关键如下:1)在满足广播覆盖需求前提下,适当考虑地域因素及发射台远离城市的特殊因素,合理确定各分项规模,包括房屋建筑,用地、配套实施等。2)为满足发射台机房点多、面广的任务要求,机房建设尽量减小规模、降低占地;3)机房平面应结合地形特点合理布置功能房间;4)根据广西气候特点,可采用简约欧式坡屋顶建筑风格,既突出现代广播电视事业建筑的艺术风格,体现创新性质,又利于雨水排放,避免发生雨水渗漏情况。5)高山发射台因地处高处,易受雷击,为保证设备及电力供应稳定,建设时应考虑独立的防雷系统,保证防雷效果。

2.2附属工程

1)发射台站的日常管理以安全播出为首要任务,台区建设围墙防护,台区内还设有铁塔、外电终端杆等,场地内进行混凝土硬化。2)做好道路修缮、庭院绿化及环境保护等项目。3)水电方面,可在邻近或山脚选择供应稳定的线路自行建设。因台站为无人值守,规划时可不考虑生活用水供应,机房建设时修建蓄水池,储存雨水用做消防、维护、日常清洁即可。

3建设施工要点

按村村通工程已建台站为例,阐述高山无线发射台建设的选址、规划、机房布局等工程建设要点进行详细探讨。

3.1场地规划

建设用地选择在县城周边的小山上,占地2亩多,地势较高,便于网络传输及覆盖。机房主要布置有:发射机房、卫星信号监控室、节传监控设备室、仪器仪表备件室、配电室、油库等功能房间。为减少建筑规模,机房内机器布置为双排布局,机房宽度在7.0-8.0米。

3.2塔桅工程

新建一座自立镀锌钢管组装结构的广播电视发射塔,塔高60m,塔架底部尺寸为8m×8m,与机房距离3米。塔身分为三段直线段,满足不同要求的天线安装。

3.3机房工程

依据南方气候,发射台机房建设主要考虑机房内的降温,不需考虑冬季采暖的问题,此外发射台机房建设需考虑自然通风采光、防辐射、防盗、防蚊虫及防台风,保温隔热等要求。在设计规划考虑坡屋顶建筑风格,功能布局上减少了值班宿舍、监控室等。

机房建设重点考虑防雷及防干扰问题。机房多位于高山,雷雨较多,为保证设备和电力供应的稳定,建设时考虑独立的防雷系统,对防雷提出高标准、严要求,保证防雷效果。1)防雷。一是新建铁塔、机房、配电房地网。在机房侧面新设地网,作为机房总接地面与地网连接缓冲释放,并采用降阻剂,以降低接地电阻,防止击雷对机房系统影响。二是在电源线路防护方面,为减少雷击影响,电源进出线全部使用铠装电缆,电源系统采用三级SpD防雷措施,增强雷电释放能力。桥架、线槽全金属架构,多点接地。强弱电独立走线。三是以机房总接地汇流为中线,铺设3mm×25mm铜排,连接至各设备接地点,重现布置保护接地和高频接地,以铜带敷设,统一接入从外网引入的接地母排。机房内部采用等电位连接,所有桥架、设备及机柜可靠接地,相互间不产生回流。结合保护接地、防静电接地、屏蔽接地等措施,保证电子设备可靠稳定地工作。2)防干扰。因发射台发射频道多,电磁环境制约因素多,易造成窜扰,影响播出质量,对此,采取措施如下:一是结合原机房主体结构,改造中按照功能重新区分发射、监控、多工及配电区,独立建造变配电机房,利用墙体进行分割,墙面铺设铜网屏蔽,以利于电磁屏蔽和防干扰,走线清晰。二是采取抗干扰、屏蔽能力强的线缆,走独立金属桥接或者线槽,避免强、弱电信号之间的干扰。三是整个机房采用防静电地板,铝合金吊顶,设备、机柜均依照规范严格接地,以将相互间的干扰降到最低。

3.3供配电工程

发射台的供配电主要由发射台的配电房、发射机房的配电柜和自发电机组成。1)配电房的供配电。基于资金及施工周期,发射台配电系统改造只按外供电一路来实施。为保证供电安全和今后第二路外供电实施时内部供电不需改造即可使用,配电房的内部供电按二路的方式实施,降低配电系统故障几率。为防范外电停电遭成停播,发射台内部配备一台柴油发电机组。为防强雷电,在高压配电柜装有手动切换开关,强雷电时切断开关采用自发电。2)发射机房配电柜。机房配电柜的输入电是来自配电房两路不同的供电柜,其中一路送UpS电源,另一路送其它设备。在发射机房的配电柜上安装了电源自动切换器。

3.4节能环保方面

如前所述,节能、环保、绿色、美观是新时期高山发射台建设要考虑的目标之一。机房坡屋面设计加大了机房空间,机器产生的热量从屋顶自然排出,减少空调耗能,节约能源。机房建设中尽量减少对环境破坏,采用节能建筑材料,修建蓄水池,利用机房坡屋面收集雨水,保障机房的消防和清洁用水。对此,在本工程中,我们力将新建设施融合到当地景区中,所用材料及工艺均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

参考文献

广播电视发射台工作总结篇3

创新机制,转变管理方式

第一,建立健全集中统一的安全播出监管工作机制。集中统一安全播出监管,就是有线统一监管、无线及卫星统一监管、全区统一监测监管。

一是有线的安全播出,由广西广电网络公司统一负责,统一管理制度和工作要求,彻底改变过去由于网络分散而难以统一管理的状况。

二是对广西广播电视技术中心直属无线台站、卫星地球站和西新工程、村村通发射台站统一由广西广播电视技术中心统一管理。

三是建立全区广播电视播出监测监控网络,对全区所有县级以上广播电视台、无线、有线、卫星及新媒体平台播出进行监测监控,由广西广播电视监测中心统一负责监测监控和调度指挥。

实行安全播出集中统一管理后,明确了安全播出的责任主体、监控业务主体和行政监管主体,按照“谁播谁负责”的原则和“全区统一监测监管”的要求,各负其责,真正把任务和责任层层落实到各单位和各发射、传输、播出环节。

第二,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安全播出管理水平。广西广电局充分利用五级贯通的广电网络资源,以联网监控技术手段,建立有线、无线及卫星、技术监测监控三张全区统一的安全播出管理网络。

一是有线网络实现全程全网监控。广电网络公司对全网进行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网络规划、设计、改造和设备更新,统一安全播出管理,特别是乡镇、村网络纳入县分公司管理后,取消乡镇、村网络小前端,过去播出质量低劣、安全播出事故时有发生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

二是无线台站实现远程智能化统一管理。在各台站与有线网联网的基础上,我们自主研发了广西全省(区)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站运行支撑管理系统。实施远程智能化监控的无线台站,可以实现故障自动报警、备份自动播出,所有台站播出的监控工作都集中在首府南宁的传播枢纽成实现,实现了无线台站“无人值班,有人留守”的管理。目前,技术中心在没有增加人员的情况下,除了管理43座直属无线台站和卫星地球站,还管理125座西新工程、村村通台站。过去村村通台站由于点多面广,而且当地县广电局维护能力不足,导致停播率高居不下,现在管理分散的问题得以解决,维护水平和质量有了较大改观,停播率大幅下降。

三是全区统一监测监控。监测中心建立了自治区、市、县三级贯通的安全播出监测指挥调度系统,利用有线网对全区所有县级以上广播电视台、网络公司及各分公司前端、各无线台站及卫星地球站、各新媒体播出平台等发射、传输、播出、转播的节目进行监测。系统能自动、实时地将广播电视异态监测信息发送给播出单位,对及时处理、减少停播劣播事故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降低了停播率,实现了从结果管理到过程管理的转变,实现了对全区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监控、调度指挥、预警。全省有线数字电视前端还与总局监管平台相联,纳入了全国有线网络统一监管、监测体系。广西广电局按照全媒体、全业务监管的要求,还建立了广播电视监听监看平台、广告监管平台、互联网视听节目监管平台和广播影视网络信息综合平台,正在抓紧建设iptV监管平台和手机电视监管平台,把新媒体、新业态纳入安全播出的监管。

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安全播出工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011年广西所有播出单位监测总停播率下降到22秒/百小时,比2010年68秒降低了46秒。县级及县以下无线发射台站总停播率1分32秒/百小时,实现总局低于3分钟/百小时的要求。2012年上半年全区重要播出单位(自治区两台播控、卫星地球站、有限网络前端)的停播率为0秒/百小时,重要转播单位(区直发射台、广电网络各分公司、各市局属发射台)的停播率为1.4秒/百小时,县级及县级以下无线发射台站总停播率为22秒/百小时,停播率再创新低。广西广播电视卫星地球站连续4年实现0秒停播。

高度重视,认真落实,确保安全播出

确保党的十期间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是下半年安全播出工作重中之重。为做好十安全播出工作,广西广电局开展了以下工作。

第一,高度重视,加强对安全播出工作的领导。年初广西广电局就下达2012年度安全播出任务指标,并将十安全播出工作作为主要考核项目与各市广电局和直属播出单位签订责任书,明确职责目标。自治区广电局还专门就十安全播出工作召开4次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局领导亲自动员部署,并带队到各单位进行检查。广西广电局要求各单位每半月上报安全播出落实、整改情况,编印十安全播出工作简报,督促各单位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整改。

第二,突出重点,提高安全播出保障能力。认真按照广电总局《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和各专业实施细则的要求,要求各单位落实资金、落实人员、落实设备限期整改。为确保十安全播出,仅区直各单位就投入近1亿元资金,对供配电系统、信号源系统、自台监控系统、制播系统、总控系统,以及卫星地球站上行系统、无线台站发射系统、光缆传输系统、有线网前端播出系统等进行更新、备份,提高保障能力,不断完善新媒体安全播出保障体系,以应对新媒体、新业务、新业态所带来的安全播出风险。

广播电视发射台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广播传输方式模拟微波卫星光纤数字微波

广播技术包括节目制作、节目播出、节目传输、节目发射及节目接收五大环节。其中节目传输是从广播电视节目播出到发射的中间环节,其任务是把每天播出的信号从广播中心传送到各发射台。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广播节目从一套广播节目发展到的目前九套广播节目,发射台数量增加到四十多个,广播节目的传输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一、广播节目模拟微波传输

微波传输的优点是:1、通信容量大,可容纳很多的波道;2、传输质量高。微波频段频率高,不容易受工业和电台干扰,视距传播比较稳定;3、建设投资省、见效快。我省广电模拟微波干线网建设于上个世纪80年代,以省会合肥为中心站点,分南、北两个环路,在我省大部分地方发射台设立了中继站和节点站。

我台利用微波干线网传输三套广播节目:新闻综合广播、音乐广播、交通广播,其中新闻综合广播和音乐广播传输的是音频信号,各发射台从微波机上解调出这两个台的音频信号直接作为发射机信号源使用。交通广播使用的是微波7.5m副载波信道传输共源调制信号,组成全省调频同步广播。全省交通广播十六个发射台使用同一个频率90.8mHz实现交通广播全省同频广播。该方案将交通广播直播室送出的模拟音频信号送至微波机房的RVR激励器,通过激励器产生90.8mHz的射频信号,通过下变频器将90.8mHz射频信号改变成7.5m射频信号,送入微波调制器,变成8G信号发射。在接收端通过微波天线接收8G信号,再通过微波解调机解出7.5m信号,送入上变频器将信号还原为90.8mHz射频信号,直接提供给功率放大器进行放大、发射。

我台利用微波7.5m副载波信道传输共源调制信号实现调频精密同步广播,该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国内首创,对我国的调频同步广播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现使用的模拟微波系统建设年限已长,特别是近几年中设备器件老化,微波传输信号质量变差。模拟微波传输信号逐渐退出不做为信号源使用,交通广播全省同步广播模式改为其它的方式进行。该模拟微波系统于今年8月停止使用、拆除,取代它的将是一套全新的数字微波系统。

二、广播节目卫星传输

卫星传输的优点:1、覆盖面广;2、投资省、建设速度快;3、频谱利用率高,运行成本低;4、维护方便。我省广电卫星上行站建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使用的是亚洲3S(东经105.5度)卫星。当年我台广播信号是通过与省电视台的安徽卫视电视节目打包,使用安徽卫视的电视伴音通道通过设定不同的音频piD编码来选择不同的广播节目。由于编码器在硬件条件上的限制,我台只有新闻综合广播、经济广播、生活广播、农村广播四个单声道节目通过卫星传输。在各个发射台通过卫星接收天线和卫星接收机将我台的广播信号接收下来,输出的音频信号作为信号源送给发射机使用。卫星信号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做为我台广播节目主用信号源。

我台正是利用卫星传输的四套广播节目,在全省建立了新闻综合广播936kHz、经济广播864kHz、生活广播603kHz、农村广播1008kHz中波单频同步广播覆盖系统。大大节省了频率资源,提高了覆盖效率,方便了听众的收听,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为保证卫星广播电视节目播出安全,规范播出秩序,便于节目监测和调度管理,自2007年8月1日起,总局要求将原亚洲3S卫星(东经105.5度)上的广播电视节目转移到中星6B卫星(东经115.5度)上传送。在转星的过程中,我台更换了上星所使用的音频编码器,大大提高了上星通道的利用率,可以满足十套立体声广播节目与安徽卫视打包传输。09年4月底,我台九套广播节目实现立体声卫星传输。

2009年2月9日,中星6B卫星出现重大事故,卫星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面临严重威胁。为了确保广播电视节目安全播出,按总局要求,将我台新闻综合广播节目通过国干网传输至总局无线局地球站上行,通过鑫诺3号传输。这样我台新闻综合广播节目通过中星6B和鑫诺3号卫星同时传送。

在日常使用卫星作为信号源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故障从而引起停播或劣播事故:

1、雷击现象。在雷雨季节卫星接收天线的高频头容易被雷击而损坏。

2、日凌现象。每年的初春、初秋时期发生日凌时,造成卫星信号接收不稳定,出现停顿现象;

3、干扰现象。这种干扰现象是近几年出现的情况,地方广电部门为了防止个人安装卫星接收天线而安装的卫星干扰器。这种卫星干扰器严重影响了发射台正常接收卫星信号。如:淮北704台的卫星接收天线就受到临省的卫星干扰器影响。导致卫星信号不能正常使用,影响播出效果。还有气象雷达、微波等干扰源。

三、广播节目光纤传输

光纤传输的优点:传输频带很宽,通信容量大;传输距离远;不受电磁干扰;可以在强电场环境下工作,无串音干扰。三十头发射台是我省中波广播中心发射台,大蜀山发射台是我省调频广播中心发射台。这两个台是最早使用光纤传输信号做为信号源来使用。在2002年,我台使用ma05音频编码器将七套立体声广播节目和一套单声道广播节目编码复用成e1信号,通过pDH光端机分别送三十头发射台机房和大蜀山发射台机房,再通过解码器解出广播节目,提供给发射机做为信号源使用。使用光纤传输的主要问题是从省广电中心到发射台的光缆路由问题。到三十头发射台的光缆路由是使用省广电光缆干线网到长丰县的光纤资源,到大蜀山发射台的光缆路由是使用省电视台到大蜀山发射台的光纤资源。由于其它发射台没有光纤资源,其它发射台只能使用卫星信号。

2007年,我台小说评书广播成立,需要在合肥转播台、芜湖转播台、滁州转播台覆盖发射。当时小说评书广播没有通过卫星传输,要想解决这个三个发射台的信号源问题,只有从光纤信号传输上考虑。我们与安徽电信合作,通过电信的SDH网将小说评书广播信号通过ma05编解码系统送到各转播发射台做为信号源使用。

2008年省局“村村通”工程要求将中国之声和我台的广播信号通过省广电光纤传输网络送入全省骨干发射台,保障发射台信号安全播出。利用这一大好时机,将我台九套广播节目和中国之声共十套广播节目使用3*2m带宽利用省广电光纤SDH传输网络送到省属调频和中波发射台。在该光纤传输信号源工程中使用的是带有同步头的同步数字音频编解码器,为我台的同步广播的建设提供了同步信号源保障。现在的交通广播同步广播网就是使用光纤同步信号的信号源的基础上建设的。此套信号源传输方式自2008年8月开通以来一直运行稳定、安全可靠,有效地保障了我台多套节目的安全播出。特别是在2009年中星6B发生故障导致卫星信号停播约1个小时的事故中,全省骨干发射台使用光纤信号源不受影响,保证了信号安全播出。

目前,我局的数字化微波工程正在建设当中,预计年底就可以建设完毕投入使用。届时,我台广播节目传输方式的配置将会以光纤和卫星为主,数字微波为辅的最佳传输方式,为全省广播节目的安全播出提供有力信号源保障。

广播电视发射台工作总结篇5

广播电视监测台(站)是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重要的技术保障设施。目前,我国各级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已经建成了一定数量的广播电视监测台(站),在确保广播电视频率资源有效利用、维护空中电波秩序、科学部署广播电视覆盖网络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监测台(站)的电磁环境受工业发展与城市扩张影响呈加剧态势。

做好相关规划备案等台(站)环境保护的前置预防以及依据现有的法律规章来保护广播电视监测台(站)的应有权益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基础。因此,研究广播电视监测台(站)的防护要素及相关法规十分重要。

2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

和技术标准情况除通用法律的相关条款外,目前我国有关无线电管理和电磁环境的行政条例和技术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

2.1国家无线电管理条例

该条例是我国当前关于无线电管理最高的法律规范性文件,于1993年9月1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以第128号令形式,并于之日起施行。条例有“总则”、“管理机构及其职责”、“无线电台(站)的设置和使用”、“频率管理”、“无线电发射设备的研制、生产、销售、进口”、“非无线电设备的无线电波辐射”、“涉外无线电管理”、“无线电监测和监督检查”、“罚则”和“附则”等十章四十九条。其中,需要从事广播电视监测台(站)保护工作的同志特别关注的有关条款有:第六条的第五款明确相关管理部门要“负责全国的无线电监测工作”,第八条的第五款明确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无线电管理机构要“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无线电监测”,第九条明确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无线电管理机构负责本系统的无线电管理工作”和第四十一条“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监测台(站)负责本系统的无线电监测和监督检查”。这是赋予广播电视、民航、交通等开展相应监测业务的法律依据,同时也是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管理的义务。

2.2中国人民无线电管理条例

该条例由中央军委批准,于1994年12月3日由总参谋部实施,有“总则”、“管理机构的职责”、“无线电频率管理”、“无线电台(站)的设置使用”、“有害干扰处理”、“无线电设备的研制、生产、购置、进口和销售”、“无线电管制”、“涉外无线电管理”、“无线电监测和监督检查”、“奖励和处罚”以及“附则”共十章五十条。虽然该条例与广播电视监测台(站)场地电磁环境保护没有直接的联系,但作为同类性质的业务,有时会在实际工作接洽中与军队的相关部门沟通,因此,也有必要对该条例做一定程度的了解。特别是要清楚全军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的职责、业务归口、应急配合义务(第三十六)、与广播电视业务相邻频段分别由哪些部门指配管理(第十一条)、广播与电视发射台(站)相关业务审批环节(第十八条)和第九章“无线电监测和监督检查”的有关内容。

2.3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

现行的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是于2000年11月5日由朱镕基总理签发的,以国务院令第295号的形式颁布施行的,当日生效,1987年4月24日国务院的《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同时废止。该条例目前是我国维护广播电视设施的安全,确保广播电视信号顺利优质地播放和接收的最高形式的法律文书。条例共有“总则”、“保护措施”、“罚则”和“附则”共四章二十七条。在总则的第二条的第三款明确地将广播电视监测设施纳入保护范围。这是进行广播电视监测台(站)保护工作直接的、最有力的法律依据。条例第三条明确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广播电视设施的规划和保护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并加强广播电视设施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的责任,也规定了“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危害广播电视设施的行为,均有权制止并向有关部门报告”的义务。在第二章中对设施保护分为“广播电视信号发射设施”、“广播电视信号专用传输设施”、“广播电视信号监测设施”三类进行了规定,明确了架空电力线路、电气化铁路、公路等产生电磁辐射的设施或者设置金属构件在广播电视监测台(站)周转存在的距离,还规定了在广播电视监测台(站)测向场强室周围种植树木、高秆作物、进行对土地平坦有影响的挖掘、施工的距离,以及对一定范围内的建筑高度限制等等。基础设施的间距保护是电磁环境保护的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保护,电磁环境的保护根本就谈不上。但是,电磁环境的保护需要注意的事项远不止于设施保护的内容。随着工业与信息产业的发展,现在空中电波、地表电磁信号的存在、辐射、传播十分复杂,广播电视监测台(站)的电磁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复杂、艰难。

2.4技术标准

下列几项技术标准需要重点进行认真研究。

(1)《短波无线电收信台(站)电磁环境要求》(GB13617-92)。该标准规定了工作在1.5~30mHz频段内的无线电集中收信台(站)对无线电发射台和产生电磁辐射干扰设施的保护要求。对所保护的短波无线电收信台(站),按照行政录属、业务性质、通信距离和设备功能,分为三个级别进行规定保护要求。

(2)《短波无线电测向台(站)电磁环境要求》(GB13614-92)。该标准规定了对1.5~30mHz的固定无线电测向台(站)的电磁环境保护要求,并且在附录中列出了对无源障碍物(垂直接地物导体)、高压架空送电线、电气化铁道、大功率发射台以及工业、科学、医疗设备的无线电干扰保护间距计算,还提供了同一干扰源存在有源和无源影响时的保护间距取值原则。

(3)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CeCS66:94)《交流高压架空送电线对短波无线电测向台(站)和收信台(站)保护间距的计算规程》。该标准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于1994年12月3日批准,规定了110~500kV交流高压架空送电线对1.5~30mHz短波无线电测向台(站)和收信台(站)保间距的计算方法。

(4)此外,还要关注我国铁道部1995年9月1日的《交流电气化铁路对有线广播线路干扰防护设计规范》(tB/t10043-95),分别规定了在交流电气化铁路的干扰影响下,对有线广播双线信号线路终端信号、用户线路终端信号以及单线用户线线路终端信号的信号比的限定值。还有《高压架空输电线、变电站无线电干扰测量方法》(GB7349),《中国民用航空无线电电子部队管理规定》(CCaR-118tm)等。

2.5地方性法规

全国绝大数省份与一些城市出台了相关的地方无线电管理条例或者规定。如2011年4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的《内蒙古自治区无线电管理条例》,2008年3月28日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云南省无线电电磁环境保护条例》,2009年1月21日深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无线电管理条例》。这些地方性法规在操作层面更加注重可操作性,在进行广播电视监测台(站)电磁环境保护工作时,一定会与地方相关部门谈判,熟悉这些法规十分重要。

3广播电视监测台(站)电磁环境保护要素及措施

目前,对广播电视监测台(站)电磁环境保护考虑的主要内容是中短波和调频广播信号接收条件保护,尤其重视中短波收信台(站)的电磁环境要求,1992年就有了国家标准,而在米波与分波段业务收信区的接收条件保护还没有相关明确的技术约束。实际上,现在已经建成的中央与省级广播电视监测台(站)承担的任务越来越丰富,已经包括了卫星、地面无线、有线电视等多类型业务的综合监测台(站)。如果广播电视监测台(站)的地面建筑物与自然物体的间距防护能够达到中短波收信区所要求的条件,就已经是很好的状况了。当然,目前雷达和人为干扰信号对监测台(站)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根据现有的法律、规章、技术标准及相关制度,对广播电视监测台(站)电磁环境的保护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对周围环境的保护要求

严禁在监测专用的接收天线周围1000米范围内建筑施工,或者以天线外1000米为计算起点修建高度超过仰角3度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堆放超高的物品;严禁在监测专用卫星天线前方50米范围内建筑施工,或者以天线前方50米为计算起点修建高度超过仰角5度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堆放超高的物品;严禁在发射、监测台、站周围1500米范围内兴建有严重粉尘污染、严重腐蚀性化学气体溢出或者产生放射性物质的设施;严禁在发射、监测台、站周围500米范围内兴建油库、加油站、液化气站、煤气站等易燃易爆设施。

3.2对广播电视信号监测设施

主要包括监测接收天线、馈线、塔桅(杆)、测向场强室及其附属设备等。主要措施是严禁移动、损坏监测专用接收天线、塔桅(杆)及其附属设备、标志物等;严禁在监测台、站周围违反国家标准架设架空电力线路,兴建电气化铁路、公路等产生电磁辐射的设施或者设置金属构件;严禁在监测台、站测向场强室周围150米范围内种植树木、高杆作物,进行对土地平坦有影响的挖掘、施工;严禁在监测天线周围1000米范围内建筑施工,或者以天线外1000米为计算起点修建高度超过仰角3度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堆放超高的物品。

3.3对有关行为的禁止

如严禁在广播电视设施周围500米范围内进行爆破作业;严禁在天线、馈线、传输线路及其塔桅(杆)、拉线周围500米范围内进行烧荒等损害广播电视监测台(站)使用效能的行为。此外,广播电视监测台(站)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在需要保护的设施周围,使用恰当的图文设立保护标志,标明保护要求,加强巡查工作。新建、扩建广播电视监测台(站)应当遵守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选址,避开各种干扰源,同时要与规划部门充分沟通按照城市统一规划来部署台(站)驻址。

4结束语

广播电视发射台工作总结篇6

1系统的设计目标

系统的设计目标主要有以下方面:

1)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管理,最大程度地降低人为因素影响,提高发射机工作的可靠性、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事故处理的时效性。

2)以计算机管理系统为核心,通过自动化控制技术、信息数字化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等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各发射机及其配套设备的运行状况以及发射台的环境、安全等进行远程异地实时监测、监控,能够及时记录、查询和自动快速报警。

3)省中心通过以发射台为核心的综合业务管理网,实现对各发射台的工作状况监控、安全环境监测、实时报警显示、数据处理自动化和其他功能。

4)发射台通过以计算机监控系统为核心的监控管理网,实现对发射机工作状况的实时监控、故障事故的及时处理、设备开关机、倒备机的自动管理、安全环境监测、数据处理自动化和其他功能。

5)通过远程网络监控技术,实现发射台“无人值班,有人值守”和监控中心“运筹帷幄,远程管理”的工作目标。通过数据的实时传输和汇总,实现对直属发射台的综合量化考核。

2系统结构

本系统由技术中心、各分中心和台站这3个层次构成,如图1所示。远程监控系统在台站端以无人职守为目标设计,实现台站自动化,并在省中心第一级平台、分中心第二级平台、台站端第三级平台等任意平台能够显示和操控所管辖台站的设备。在任何能够连接互连网的地方都能通过相应权限显示和查询对应台站的运行情况。对不通光纤的台站通过CDma无线路由或aDSL宽带用互联网方式进行监控。对发射台站发射的音频三大指标进行远程自动测试和上报。真正实现全区所有无线发射台站进行网络化管理,实时监控发射台站各种运行状态,定时测试发射效果。整个监控平台依托广西广电的SDH网络,以分布式工业以太网为系统的数据总线,全网采用以太网技术,以tCp/ip协议作为各类数据流交互的基础。对全网各类监控设备统一进行ip地址规划,方便进行维护和远程管理。在图1中,台站系统主要完成台内信号源子系统、发射机子系统、电力子系统等台内设备的监控和管理,各子系统有独立的智能化主控软件运行于台站的主控设备上,在没有外部控制及台站外部网络通信有故障的情况下可自我监控、自我管理,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各模块可自独立运行也可以相互通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系统进行添加删减功能、维护方便、系统扩展十分容易。同时,台站内的监控设备以自主开发的产品为主,这些产品直接根据远程监控系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均具有智能化、网络化和可远程遥控等特点。

目前已经完成开发正在使用的设备有音频智能切换处理器、视频智能切换处理器、多路音频视频功率报警控制器J、多路信号采集控制器、多路调频调幅调谐报警器、多路电视调谐报警器、嵌入式主控器等。各分中心主通过以太网来实现和本地区内各台站主控的连接,由监控终端、数据服务器和电话语音查询系统等组成。分中心和台站主控之间基于C/S结构,数据通信和控制是点对点进行的,不经过服务器,服务器在这里的功能是保存数据,客户端需要运行专用软件,采用tCp/ip协议,且没有通过服务器中转,时实性好。各分中心用户登录到监控终端软件界面后,在具备相应管理权限时,可以切换到各台站工作界面,然后对下属台站进行远程监控管理。技术中心是面向全区的集总管理平台,由监控终端、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和电话语音查询系统等组成。功能上与各分中心类似,可以对全区内所有台站进行实现远程监控。另外,还具有web服务功能,可以通过inter-net远程查询系统的运行状态,考虑安全播出需要,web服务器只能查询一些主要的状态数据,而不开放对台站设备的控制功能。系统采用分散采集数据和统一管理方式。采用分散和统一、远程辅助管理监控的工作模式,监控方式灵活,不论是技术中心、各分中心,还是台站内只要连接上网络且安装相应的客户端软件就可以实现监控。网络系统中增加了防火墙、ip过滤、端口过滤等多种形式的防止攻击措施。系统管理采用用户帐号及管理密码登陆,用户有不同的等级权限,不同的权限有相应的操作限制,防止误操作。

3系统功能

系统的功能由以下4个部分构成:

1)实现台站端各系统的自我管理

采用人性化的发射机系统的主备机自动倒换和自动开关机机制,实现发射机Ⅳ+1系统的多次自动倒换;信号源系统的信号具有自动切换,还可扩展到错播、插播的自动识别;电力系统外电与油机的自动倒换;环境系统对偷盗、烟火等异常情况的自动报警与联动摄像记录;智能化的数据传送方式。台站与外部的光缆中断时,不会影响台站各系统的运行,其各种参数仍保存在台站端,光缆恢复通信后,数据会自动传回分中心和省中心,保证系统数据的完整性。

2)实现功能强大的各种远程控制功能

省中心和分中心可以实时遥控发射机的开关机、主备机倒换;实时遥控信号源的切换、调制度的调整及各种设置项的设置;遥控机房空调、照明的开关及环境系统的各项设置;遥控柴油发电机组的开关,并对台站电力系统的参数实时监测;实时浏览各台发射机的内部参数,实时监控各类发射机(中波、电视、调频)的播出效果。即远程监控台内信号源和发射的音视频,并可循环监听、监视各种信号;远程遥控调谐和设置台站端的多路调频、调幅、电视调谐器,使监听、监视更加方便灵活;实时浏览台站的环境视频情况和环境温湿度、明火、烟雾、浸水、红外等参数;也可回放视频录像;可对台站端的网络设备进行远程复位和软件升级。

3)多级完善的报警功能

台站各子系统监测到故障或异常,系统根据事故级别迅速反馈到相应地点和人员(台站端、分中心端、省中心端人员)。报警方式分为3种形式:短信报警,通过GSm短信模块向预设的手机号码发送报警信息;电话语音报警,通过拨打预设的手机或座机号码进行语音报警;界面报警,用客户端监控时,界面自动跳到相应的子系统,并加上语音、文字报警信息。

4)完善的数据管理统计功能

省中心和分中心可以统计所辖区域内发射机的工作情况参数,以报表形式存储,存储容量大于3年。省中心和分中心可以查询浏览台站端已发射的音视频和台内环境报警的场地视频,音视频存储容量为1个月。自动生成播出情况的天、月、季、年形式的报表,统计台站短信息量、油机耗油量、台站用电量等有关信息。

4发射台站系统

发射台站系统处在监控系统的最前端,是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其具有足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才能保证无线台站系统的正常运转和播出安全。发射台站系统由信号源系统、发射机系统、电力系统、环境安防系统、报警系统和监控终端等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各部分通过以太网交换机实现互联。各子系统具有独立运行的主控程序,根据成本要求可以同时运行于一台主控机或分别运行在独立的主控机。

1)信号源系统由音视频智能切换器处理器、音频智能切换器处理器、音视频网络服务器等硬件设备构成。其主要功能有:实现信号有无的自动切换、监测节目信号严重失真、错播等故障;实现远程调制度的调整;实现远程切换操作和工作状态的远程设置;实现远程监听、监视各路信号源和发射信号;对发射的节目信号录音、录像,并可回放;上报告警信息等。

2)发射机系统的监控由信号采集控制器、功率检波器等部分构成。发射机系统可根据不同台站要求按不同结构进行配置,其结构模式有调频Ⅳ+1系统、电视1+1系统、中波1+1系统等不同类型。受篇幅限制,本文仅给出调频发射机Ⅳ+1系统的结构图(见图3)。全区台站的发射机情况是已经完成固态化改造,但机型多,仍有一部分机器没有提供通信协议,或部分通信不可靠。在系统设计时,本着保证可靠性、功能达到要求、易于扩展和适用不同机型和不同规模的台站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系统建设成本。根据不同的台站采用相适应的方式。分为以下几种方式:功率等级在1kw以上的调频Ⅳ+1系统,此类型的台站主要分布在技术中心管辖的10个高山台和南宁236台、104台,少部分分布在89个无线覆盖点,总共约70部发射机。此类型的发射机已经固态化改造多年,发射机协议有的没有提供,机型差异较大,功率等级较高,广播覆盖面大,要求可靠性较高。调频Ⅳ+1发射机监控系统的结构如图4所示,对此类型的台站除了用发射机本身的协议监控外,必须每部发射机增加1块采集控制板,当与发射机的通信出现故障或发射机本身的主控器故障而无法开机时(根据多年的值班经验),采集控制器起到强制开机和倒换天线作用,实现三重安全控制(本机通信故障时,采集控制器按发射机开机键,通过发射机主控器开机;发射机主控器故障时,采集控制器代替主控器强制控制开风机、功放、激励等)。

(1)功率等级在1kw以下的调频Ⅳ+1系统,此类型的台站主要分布在89个无线覆盖点。总共约90部发射机,采川独立天线系统,因此不用考虑切换天线,但要考虑功率互锁。此类型的发射机提供完整的通信协议,机型少,功率等级低,故障率较低,广播覆盖面小,但此台站一般为无人职守,且交通不便,一旦出故障,则停播时间较长,所以设计要求可靠性也较高。除了刚发射机本身的协议监控外,须增加1块采集控制板,用于当与发射机的通信出现故障而无法开机时,采集控制器强制开关机,实现二重安全控制。

(2)电视1+1系统,全区目前具有备份电视发射机的台站较少,约有112部,但在设计上必须兼容有无备机情况,同样采用三重安全控制方式。主控软件采用一套节目对应一个独立程序方式。这样既可靠又易于扩展。

(3)中波1+1系统,全区主要有两种中波机型,即明珠和正泰。正泰机有160多部,此机型只能从串口读取参数,不能控制开关机,所以须加采集控制板。

3)电力系统的监控由电压电流传感器、信号采集控制器、嵌入式主控器等部分构成。主要功能是实时监测发电机组、稳压器和配电柜等的运行情况,在外电不正常时,能及时启动各.}_}j的柴油发电机进行供电。对于具备有通信接口的发电机、配电柜、稳压器等,可以直接变换成以太网接口,通过电力主控获得数据。对于没有通信接口的电力设备采用外加采集控制器和传感器的方式,最少需要的采集点有外电三相电压电流、配电柜总输出三相电压电流、atS开关状态。一般还要求远程设置包括外电、发电机、配电柜各参数监测的门限和是否启动该项监测,设置告警延时时间等各种灵活的设置项。

4)环境安防系统由温湿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明火传感器、浸水传感器、红外传感器、门禁报警器、视频摄像头、视频服务器等部分构成。图4为发射台环境安防系统的结构。其工作过程为数据采集控制器负责采集各传感器输出信号,处理后发送给环境主控机,环境主控机将各传感器状态与预先设定的门限参数进行比较后,产生报警信息,并存储在报警信息数据库中,提供给各级监控平台查询。网络视频服务器则对来自摄像头的视频信号进行压缩和存储,以广播的方式向网络传送实时数据视频内容,提供给远程监控终端查看。

5)报警系统。台站各子系统监测到故障或异常,系统根据事故级别迅速反馈到相应地点和人员(台站端、分中心端、省中心端人员)。报警方式分为短信报警、电话语音报警和监控软件界面报警3种方式。报警信息分级分类处理,将紧急故障如信号源中断、发射机停播、停电、发生烟火、安防检测到非法人侵等设为红色告警;将暂时为形成严重事故,但接近或存在隐患的情况如各种参数接近设定门限、各台设备及网络通信链路的通信故障等设为橙色告警。系统将对不同级别的告警进行人性化处理,如采用声光报警等。

5系统的软件设计

系统软件的设计主要包括台站监控客户端和技术中心总监控平台两大部分。采川BuilderC++语青进行开发,数据库管理采川SQLSever2005,系统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即各子系统之间是独立的,这样便于系统功能的扩展和维护,这样不会因为某一子系统的修改而影响到整个网络的工作。

5.1技术中心总监控平台软件设计

中心总监控平台可实现台站运行情况信息的集中收集和处理,并负责将台站系统的信息与其他各系统信息进行交流,实现运行维护的自动调度。中心总监控平台包括8个子程序模块,如图5所示。

5.2台站监控客户端的设计

台站系统软件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通信模块、监控分析模块、信号源监控模块、发射机监控模块、电力系统监控模块和环境监控模块等7个子程序模块,如图6所示。图7为台站端监控软件的一个运行界面。

广播电视发射台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广播;无线;发射技术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1.253

0引言

在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人们都离不开广播电视。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倾向于选择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由此,有必要对广播无线发射技术展开研究,以便通过合理应用和发展无线发射技术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广播无线发射技术及其优势分析

1.1广播无线发射技术

作为城乡人民群众获取广播电视基本服务的主要技术,广播无线发射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大、成本低、系统简单和接收简便等多种特点。在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应用方面,广播无线发射技术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诸多服务。而该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编程技术等多种技术的完美融合结果,能够较好的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并且能够实现通信资源的有效利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量也在不断增加,从而使社会生活内容得到了不断丰富。而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模拟广播电视技术已经逐步遭到了淘汰,从而引发了广播技术的新的技术革命。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广播电视用户开始采取无线广播的方式进行广播电视覆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广播天线发射技术的发展。

1.2广播无线发射技术优势

从技术优势上来看,广播无线发射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广播电视工作者的任务量得到减轻。因为,过去的广播电视节目需要依靠工作人员的手动操作才能够正常播放。而这种播放模式虽然可以确保用户打开电视就能接收节目,但是同时也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使用无线发射技术,则能够利用其高效率和智能化的特点,使工作人员通过计算机终端实现系统的远程操作,从而实现对无线信号的发射控制。而采取该种控制模式,可以在确保电视台工作质量的同时,减轻工作者的工作量。其次,利用无线发射技术,可以使广播电视的安全性得到增加。因为,利用无线发射技术可以使用高频电磁波进行电视信号的由点及面的传播,所以能够确保节目自动播出。而电视发射机则能够对发射信息进行自动统计,并且实现设备的自动控制。此外,利用无线发射监控手段也能够对发射机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控[1]。而一旦出现发射故障,也可以根据监控信息进行故障位置的准确判断,从而及时进行故障的排除,继而确保广播电视台的安全、稳定运行。

2广播无线发射技术的未来发展分析

2.1无线发射监控技术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将全面进入到数字化社会。而在这种发展形势下,广播无线发射技术也必将实现技术转型,从而更好的满足数字化社会的发展需求。为此,无线发射监控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且能够为更加完善的无线发射监控系统的构建提供支持。利用该系统,广播发射设备将得到循环细致的检测,广播电台管理人员也将更好的实现无线设备的控制和日常管理。所以,无线发射监控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广播无线发射的智能化管理操作的实现,并且最终为实现广播电台全智能化的无线监控提供技术支持。因此,相信随着无线发射监控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行业也将逐渐完成数字技术转型。

2.2感知无线发射技术的发展

在广播发射的过程中,无线发射技术对频谱资源的利用十分重要。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果需要进行广播信号的紧急发射,就会遭遇到无法查找可用无线电频普的困境,从而导致广播数据的传输遭到阻碍。而感知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可以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2]。利用该技术,可以完成闲置的无线电频谱的迅速查找,并且实现频谱的迅速连接,所以能够使无线电频谱资源匮乏的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因此,发展感知无线发射技术,可以解决突发状况中的频谱连接问题,从而使无线发射技术变得更加灵活,并且能够促进广播无线发射的智能化发展。而将感知无线发射技术当成是广播无线发射的新型技术利用,也能够为广播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2.3空时无线发射技术的发展

在过去的军事作战中,空时无线发射技术就已经出现。但是在当时,空时无线发射技术被当成是雷达声纳技术的一种,主要应用在空间定位和电波过滤方面。而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空时无线发射技术也开始在互联网络的范围内得到了开发和应用。利用该技术,可以进行空间资源理念的倡导,并且激发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兴趣。因为,使用该技术可以在广播电视范围内实现无线发射信号的信息资源的自动化处理,并且能够为广播电视带来丰富的空间资源。通过合理进行空时无线发射技术的利用,将能够使空间资源得到科学的利用,所以将能促进广播无线发射技术的创新发展。因此,随着该技术的发展,其将在广播无线发射领域得到更好的应用,从而使无线发射技术的科技竞争力得到提高。

3广播无线发射技术的应用建议

为了更好的进行广播无线发射技术的应用,广播电台首先还应加强对广播电视人才的培养。具体来讲,就是组织广播电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从而使大量的广播电视人员掌握先进的无线发射技术,继而更好的确保广播电视的质量。其次,在应用广播无线发射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利用高空光缆进行信号的传播。而增加光缆的架设高度,则能够使广播信号发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提高,并且能够提高信号发射的覆盖率,所以能够有效提高电视节目的质量。此外,广播电台还应该加强无线发射设备的维护。在平时的工作中,维护人员应该加强无线发射设备的避雷地网建设,并且做好发射铁塔、天线等设备设施的防锈蚀工作,从而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3]。而采取这些措施,能够有效防止无线发射设备遭受雷击伤害,所以能够为广播电台信号发射提供更多的保障。

4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进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引进,才能使行业的发展与时展保持同步。所以,广播电视行业也应该加强广播无线发射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从而在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便捷和高质量的广播电视服务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广播电视发射台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无线发射台;安全播出;发射机;策略

一、保障无线发射台安全播出的策略

(一)提供平稳的供电系统

目前的发射机根据射频功率放大器的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电真空器件型和固态发射机。电真空器件型发射机所用的是高压、风冷或者水冷的方式进行发射,其特点为单管发射,功率大,电路构成简单。但其缺点为寿命限制、发射能力下降。而固态发射机采用的是多个半导体导管所构成的射频功率放大模块,对射频放大后再进行功率合成。其特点为通过并联放大的形式,单只管子或者模管的故障对整个发射机的功率以及线性的影响不大,此外,其工作电压也比较低。但是,它对工作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尽管如此,我国目前的发射机大多为固态发射机。

固态发射机的高环境要求具体为:对电源的稳定性要求的高标准,以及对机器避雷效果的较高要求。机房一般有用双路的380V动电力,此外,配电盘还拥有互投装置,以此来保障机房可以持续不间断的供电。但是,由于外网电力故障而引起的主备路电互相倒换,却非常容易引起固态发射机或者其他设备的损坏,而这种现象的发生又是机房不可控制的,每年的工作中总会发生几次。因此,为减少这类现象的发生,又在建立高标准配电柜的同时安装了UpS系统,以此来确保在外电网波动情况下机房的电压依然平稳,从而减少因外网电力故障而造成的发射机部件及其他设备的损坏。

此外,在防雷问题上也实施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如在输入端加装了避雷器,在机房的入口将馈线接地。接地的同时,也要预防因多点接地而引发的地电位不同所形成的跨步电压。因此对接地点也要慎重选取,避免分散的、独立的接地方式,同时将主接地点的接地电阻降到最低,以保障接地面积足够。

(二)实施计算机监控

为了保障播出的安全性,安装电脑播控系统并制定了严谨的安全操作规范。电脑播控系统,从值班室的几台电脑连接到每个发射机,以此来对每台发射机的运行指标进行检测,如果检测出故障,播控系统就会及时的报警,帮助工作人员对故障进行及时的处理。而自动开关机又可以有效的控制每台发射机的开关机时间,以此来代替人工操作,节省了人力资源,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能源,还可有效延长发射机的使用寿命。多画面监测播出质量,以便值班员能对节目播出状况有充分的了解,对问题进行及时的监听、监看并解决处理。

(三)保证操作的严格

通过对播放过程中的操作的严格规定,以降低因人为因素而导致的故障的发生。具体操作为:在节目播出之前的15~30分钟之内,检查各路电视以及调频是否正常,如果检测出问题,必须寻找原因,紧急处理;虽然可以对发射机的开关机时间进行提前的设定。但是在开、关机之后,工作人员也要去确认以下发射机是否正常开机以及播出信号是否正常;发射机的日常开关机时间要提前设定,让其处于自动开关机状态,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则进行手动开关机;为保障安全的播出,要实施多路信号源使用原则,首选微波信号,其次是卫星和网络信号;给控制桌、发射机等进行清洁工作时,一定不能碰触开关,以免造成工作状态的改变;此外,如果正在工作的发射机出现了故障,这时既不能继续维持播出,也不能立即的排除故障,应该马上进行设备的倒换,倒换设备之后对播放状态进行检测,保障其正常工作。

(四)认真执行修检制度

为了保证播出效果的安全优质,要定时的对所有的设备进行检修工作,让故障在萌芽阶段就被及时的找到并清除,保障机器的甲级指标。将检修工作进行具体的划分,可分为周检、月检、季检和年检。

1.周检的主要工作为对风扇滤网进行清洁工作,并对发射机进行除尘处理,同时要准确的记录开机是运行的数据以及电压、电流等数值。仔细清洁发射机的小风扇,同时观测其运转情况。并对机房通风系统和制冷系统进行有效检查,观测其运转状况是否正常。

2.月检时主要检查每个功放电器的电压和各级电流是否正常以及对发射机的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检测,如果检测结果超出要求,应马上进行调整。

3.季检时重点检查电源连接的松动情况,如果发现松动要立即接好。再检查交流继电器是否有烧灼痕迹,如果发现,应立即用细沙磨平。此外还要检测风机是否运转平稳,有无异常响动。

4.年检的检查步骤比较全面、精细。首先要对发射机进行全面的清洁,检查线槽内的所有电缆是否正常,有无外皮和线芯的损坏,同时做好防水和防鼠措施。其次,对同轴馈管的平整度进行检测,如发现连接松动应马上进行紧固。还要检查所有B接插件的连接情况,风机的运转状况以及制冷系统的电机是否正常工作。此外,对于发射机的接地情况、电阻的数值、发射机备件储存等情况都要进行核查,如有故障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解决。

(五)有效的进行设备故障分析

除了对所发生的故障进行良好解决之外,还要对发射故障的原因进行有效分析,以此来增加技术人员的经验,提高他们的维修水平。我们目前采用的都是固态发射机,但发射机的生产厂家不同所致发射机的型号也有较大差别,因此,在维护工作时也要差别对待。根据发射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设置维护卡片,有针对性的进行维护工作,以保障发射机的长期稳定运行。

二、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发展,广播电视技术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发射机的维修人员必须有效的掌握发射机运行的数据,做好日常的维护工作。通知制定详细的检修制度,在工作中要认真负责,有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才能有效的保障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

参考文献:

[1]张海涛.在国家广电总局安全播出培训中的讲话[m].北京:国家广播电影电视局总局,2005.

[2]李光,郝蔚.论无线发射台站做好安全播出自动处理系统[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3(09).

广播电视发射台工作总结篇9

收测工作的主要设备包括频谱仪、拉杆天线(偶极子)、对数周期天线、电视机、收音机、GpS、地质罗盘仪等。频谱仪用于测量信号天平,天线用于接收无线信号,电视机和收音机用于收听收看广播电视信号。为了确保收测结果更接近于实际,相关专业设备在收测前均经过计量校正。用于客观测试的频谱分析仪测到的信号功率单位为dBm,考虑到一般用场强值(单位为dBμV/m)来评估信号电平大小,需考虑收测天线的天线系数(英文简写aF,单位为dB/m)和天线到频谱仪之间电缆带来的信号衰减(单位为dB),把测试到的电平值换算成场强值,换算关系为:e(dBμV/m)=107+p(dBm)+aF+电缆损耗1.天线系数本次收测信号频率范围为48.5mHz~862mHz,偶极子天线主要用来收测40mHz~220mHz频段的广播电视信号,对数周期天线主要用来收测220mHz~1000mHz频段的广播电视信号,所用偶极子和对数周期天线经过中国计量科学院研究院校准,天线系数校准结果分别见表1和表2。2.电缆损耗从天线到频谱仪的射频电缆损耗在实验室用网络分析仪进行了校准,典型频点对应的衰耗值见表3。

2现场收测工作

2.1收测步骤

依据《电视、调频广播场强测量方法》,在进行模拟图像或声音调制波收测时,频谱仪收测带宽为200kHz,测量时统一采用平均值检波方式,进行结果分析时再对图像载波平均值电平加上6dB作为峰值电平;依据《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信号覆盖质量客观评估和测量方法第1部分:室外固定接收》在进行数字电视信号收测时,频谱仪收测带宽为8mHz,测量时采用平均值检波方式。现场收测采用客观测试和主观收测相结合的方式,使用频谱分析仪进行客观测试,得出每个可测到频率的信号电平值;然后使用电视机、收音机进行主观收测,判断广播电视节目信号来源和质量。将客观测试结果与主观判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以避免因设备问题导致遗漏某些频率的测试,也可以对偏差较大的测试结果进行重新测试、纠正,进而使收测更科学有效并具有可操作性。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安装拉杆天线,用于收测频率范围在48.5mHz~220mHz之间的调频广播和米波电视信号,按水平极化放置,天线转动一周,结合总局批复的中方频率表和俄方提供的频率表,判断每一个在播频点的发射方位,适当调整天线直至指向场强最大值,记录频率、频谱仪读数和天线指向。对于调频广播,记录伴音电平;对于电视,记录图像电平和伴音电平。由于接收天线极化方式与发射天线极化方式一致时,测得的场强值相对标准。为此,还需将拉杆天线调整为垂直极化放置,重复上述过程,如果相应频点在接收天线采用垂直极化方式接收电平比采用水平极化时明显偏低,可不用记录垂直极化时的电平值,即认为该频点信号采用水平极化方式。反之,需记录垂直极化时的电平值,认为该频点信号采用垂直极化方式。一般来说,在接收天线两种极化方式下,测到信号电平值会有明显差异。若差异不大,可根据其他收测点的结果判断或选择其他收测点重新测量。需要注意的是可能会有新收测到的频率,同样也要纪录频谱仪读数和天线指向。然后安装对数周期天线,用于收测频率范围在220mHz~798mHz之间的米波和分米波电视信号。按水平极化放置,同样天线转动一周,纪录每个频率的场强最大值和对应的天线指向;按垂直极化放置,重复上述过程。最后,进行主观收测,分别使用调频收音机、电视机进行现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一方面通过收听收看到的节目内容判断主观收测结果中各个频率的来源,一方面对信号质量进行主观评估打分。

2.2收测记录

在收测过程中,同时对测试的相关情况进行记录和汇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测试条件,包括记录时间、地点、经纬度、海拔和天气状况,经纬度用于在地图上标示测试点的位置;2.测试人,参与测试的工作人员;3.测试环境,描述收测地点周围地形、覆盖物和遮挡物状况;4.测试结果,包括测试频点、天线形式、天线指向、天线极化、tV图像电平和伴音电平、Fm电平值和节目。2.3收测路线此次沿中俄边境线的广播电视信号收测历时一个月,行程3000多公里。由于边境线较长,收测点之间距离较远,且交通不便利,受实际条件限制,有的测试点只进行一次现场收测。最终共在38个测试地点进行了56次现场收测,测试点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通过现场收测,初步掌握了边境地区中俄双方广播电视发射台站的播出、覆盖以及干扰情况,对于边境地区广播电视频率使用和规划提供了实际的数据支撑。

3收测结果分析

3.1数据整理通过对比分析

实际测试结果和仿真分析结果,了解中俄双方频率使用情况,评估各个现状台站的覆盖情况,并判断仿真分析出的干扰是否确实存在。以虎林县虎头镇的收测结果为例,具体结果如表4。节目的判断首先是在客观测试阶段,根据中俄广播电视频段划分不同,初步判断区分部分频率的信号来源;然后在主观收测阶段,可以直观地通过电视机或收音机中的节目内容判断信号来源,中方节目和俄方节目在列“节目”中分别标记为“中”或“俄”。有的频率虽然用频谱仪测出了电平值,但由于信号较差,用电视机或收音机却收不到节目信号,所以无法判断信号来源,列“节目”中为空。根据表4中测试的电平值,结合设备校验阶段计算出的天线系数和电缆损耗,计算出每个频率的换算场强值,结果如表4中的列“换算场强值”。

3.2数据分析

《调频广播覆盖网技术规定》给出了接收天线高度为10m时在农村、郊区和立体声调频广播最低可用场强,《彩色电视广播覆盖网技术规定》给出了对应不同波段室外10m高天线固定接收的最低场强取值,实际测试时使用的接收天线高度为4m,根据相关经验值,相比于接收天线高度为10m最低场强差值约为8dB。此次收测主要在农村地区,表5列出了不同波段在农村地区固定接收的最低场强取值。可见,在虎林县虎头镇这个测试点上有11个频率频道的测试场强值均超出了最低可用场强,见表4中加星号部分。其中俄方的调频广播频率67.22mHz、69.32mHz、103.9mHz和电视93.25mHz(CH-5频道)、199.25mHz(CH-9频道)等五个频率的场强值最高,且信号来源方向都在正东方向,对比俄方总表数据,判断出上述五个频率均是俄方甲发射台的在播频率频道。对比中方总表数据,调频广播频率89.6mHz、94.2mHz、97.7mHz、99.8mHz是中方甲发射台在播频率,调频广播频率92.8mHz和电视495.25(DS-16)是中方乙发射台在播频率。经查,俄方甲发射台的103.3mHz、DS-21、DS-24、DS-28、DS-35和DS-41在交换的总表数据中均为现状,但是未收测到信号,可能实际并未启用。中方甲发射台的90.1mHz、105.7mHz、DS-2、DS-6、DS-11、DS-14也均为现状,但是未收测到信号,其中90.1mHz使用定向天线,目的是消除对俄罗斯方向台站的干扰,导致在虎头镇测试点没有收测到该频率的信号也是正常现象;105.7mHz在虎头镇测试点测到了信号,但信号较弱;DS-2、DS-6、DS-11、DS-14均为电视频道,发射功率较小,覆盖不到虎头镇测试点。在测试前,根据规划软件的专业规划平台,按照itU-R1546模型定义的参数,在50%时间概率和50%地点概率下,计算出俄方甲发射台CH-9对中方丙发射台DS-10会产生干扰,干扰情况如图2所示。紫色区域为双方台站分别受到对方台站干扰而损失的服务区,蓝色区域为双方台站干扰后剩余的有效服务区,红色小三角为测试所在位置。虎头镇测试点位于俄方甲发射台覆盖区内,但并不在干扰区范围内。根据2004年《中俄边界地区VHF/UHF频段广播电视业务频率协调技术标准》,中国DS-10(D/paL)电视抗俄罗斯DS-9(D/SeCam)电视干扰所需射频保护率为36dB,两个发射台到达此点的场强差值(84.8~30.6)大于保护率,满足保护率要求,该测试点确实不在仿真分析的干扰区范围内。为了进一步验证仿真分析结果,在中方丙发射台的服务区内分别选择虎林县迎春镇、852农场一分场作为复核收测点,测试得出的场强值分别为56.8dB、61.1dB,与俄方甲发射台的实测场强差值(84.8~56.8)、(84.8~61.1)小于保护率,不满足保护率要求,该测试点在仿真分析的干扰区范围内。由此可以判断,用软件分析计算的俄方甲发射台会对中方丙发射台产生明显干扰的结论是正确的,仿真分析结果合理可用。

4小结

广播电视发射台工作总结篇10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1年安全播出工作总结安全优质播出工作总结

安全优质播出工作总结安全优质播出是中波转播台各项工作的重心,是主心骨,各项工作都要服从,服务于安全优质播出工作。__年本台的安全播出在全省开创前所未有的长时间停播的先例,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教训是十分惨痛的,伤了元气,打击了我们的信心,但我们的志气没有被压垮,__年度我们抱着一个长期工作在广播电视无___射岗位上的广电人应有的气质,克难奋进,使安全播出工作有了较大的起色,在全体机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全面完成了台内停播率规定的指标,两台发射机没有因故障而停播,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回顾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台领导班子工作重心的转变,“如何承担肩负责任是根本的理念是搞好安全播出的关键”。

年初在征得台长同意的基础上,决定由书记王明祥同志分管安全播出和技术工作,并在___月份前主持周二下午的机器检修工作,对两台发射轮流地进行了全面检修和卫生清理,保持在开播时间以前试机,正常后交值班人员负责监视播出,避免了因检修出现的故障而影响正常播出。对检修和处理机器卫生的工具仪器进行了休整和配备,做好基础性的工作。

1.将发射机的原理图.方框图进行放大复制并上墙,供修理和机务人员现场修理和学习提供了方便,机房主任大部分时间坐阵机房,随时应对紧急事态的发生。

2.第二季度雷风季节到来之前对天线卫星窝及接收系统进行避雷和接口的安全检修工作,采用过硬材料和过硬设施对两口卫星窝___避雷针,进行分离网状式深埋地线,并将机房与配电柜地线进行连接处理,在雷雨季节中没有因雷击而损坏高频头和接受设备的情况。

二、台内狠抓业务技术学习和派人外出参加技术培训___月份前先后二次进行了“数字调制发射机原理及故障分析”和“脉宽调制发射机原理”的学习讲课,选派机房主任到蕲春台参加机务跟班学习两个月,二位同志参加___广播器材厂的学习班,回台时作了学习收获汇报。

2.坚持发射机的天馈系统的巡视检查,对调配间和馈线杆路经常性的检查发现并处置安全隐患三次,效果明显,能发现和防备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对安全播出的帮助较大。

总的讲,__年安全优质播出有了一些进步,但这也是弥补式的措施和办法,我们安全优质播出工作基础还很不牢固,很不主动面临的问题不少,在新的一年和今后一段时间里,我们要重建立机制(抓紧实行包机责任制)在才能、实绩和责任心方面选人用人,建立起能干、能干好、与不能干、干不好不一样的分配机制,使安全播出工作由被动变主动,形成活跃、稳重安全播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