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基础效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4:36

心理学的基础效应篇1

“和谐”是亘古不变的主题,人们对“和谐”的追求从未间断。理所当然,和谐也存在于师生之间。师生关系作为校园内存在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关系,决定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着的管理关系等,从长远看,其实质是一种促进与发展的关系。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教学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借助于信息化教学手段,促进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效益最大化。

(1)和谐师生关系的判断

本文从以下两方面判断师生关系在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有效教学研究领域的应用。

第一,从教育事实上判断和谐师生关系。所谓和谐师生关系,它指的是师生作为一个整体,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氛围和谐,教师地位、教育作用、接受信息和创新思维等活动协调进行,且如果师生关系出现问题,将会有符合客观规律的协调机制进行制约。

第二,从实现价值上判断和谐师生关系。现代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我们强调的是有效教学,师生关系是否和谐,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抽象层面,考察师生之间、师生与外界之间的协调情况;另一方面是状态展示,表现出来的教学结果是否积极。

(2)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有效教学的涵义、特征和现状

有效的教学活动实质是指教师和学生能够遵循客观教学规律,促进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过程和方法、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等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1]。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线上线下互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运用微课,云课堂等。现在的学生人人使用智能手机,学习和交流方便快捷。信息化背景下,对教师也提出了高要求,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1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

1.1师生关系

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化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教学中分别承担着自身不可替代的角色。教师的教学理念、责任心、教学设计和策略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师生关系;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预习效果也会影响师生关系,这些都直接影响了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师生关系成为了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

1.2环境因素

因为学习本身是社会性的,也就是说,学习活动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在实训机房授课,虽然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最主要的行为,但学习效果并不完全依赖于主体,机房安装各种应用软件,学生的学习受到其周围同学的学习态度、学习环境和教师对课堂管理程度等的影响。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成为影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教学的一种社会环境因素。

1.3个体因素

除了以上提到的两个因素外,信息化有效教学的因素还包括师生的心态、具体知识点对学生的吸引程度等因素。因此,有效教学要克服外在的影响力,对参与课堂教学的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生加强交流,对于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采取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授课,避免枯燥乏味,从而提高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效率[2]。

2和谐师生关系对信息化有效教学的意义

2.1有利于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首先,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规定这是一门集知识、技能和实践于一体的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同学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培养同学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他们建立团队合作的意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形成全面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各专业领域应用好计算机,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种工具,可以为各专业的信息化应用提供必要的支撑。

2.2有利于师生平等对话的发展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可以促进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成长,正所谓教学相长。能够更好地促进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信息化课堂良好的氛围是建立在和谐师生关系基础上的和谐课堂氛围。每个人都有被理解和尊重、支持和被认可的需要。师生之间的这些需求主要来自于对方,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正好满足了师生需要。因此,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互相尊重和理解,教?w过程顺其自然地变成了良性循环,促进双方心理健康。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有利于教师热爱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除了教师本身,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师的专业态度和工作效率,更受其所教学生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主要由学生的学习效果体现,因此学生的学习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成就感。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平等与关爱,从而放下思想包袱和心理压力,将真实的想法告诉给老师。

2.3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在不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氛围中,普遍感到紧张,甚至会反感,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等现象频繁。而在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中,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思想活跃,考虑问题往往充满灵感。出于对任课老师的尊重,学生往往也会克服不专心的想法,主动接受知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在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教学中,我们要全面关注学生的思想,创造满足学生基本学习和认知需求的学习氛围。当他们切身体会到自己的能力被老师认可,他们会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面对问题的态度改善了,获得成功的几率就大了。

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有效教学

3.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

3.1.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因材施教

新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针对学生的特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高职教育最重要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可以分析每届学生的特点,过去接触计算机的多少,地区差异,年龄特点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的自我价值最大化。

3.1.2坚持关爱与民主的原则

关爱与民主是密不可分的,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心、尊重、理解、信任和宽容学生。做到关心和民主,感染学生,教育和促进学生思想和身心全面发展。教育心理学表明,情感具有迁移功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喜欢教师,迁移到教师教学内容,也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偏好。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看,这样不仅增进了彼此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更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有利于促进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有效教学。

3.1.3坚持双主体原则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种双边活动,是一种双向的反馈过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好处。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其学习效果好坏不仅取决于老师的讲课,更取决于其本身的自觉程度。教师在教学过程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思维,主宰学习。坚持“主体性原则”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

3.2促进信息化有效教学的策略

3.2.1教师为促进有效教学做努力

教师在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从教师自身方面做出努力十分必要。

(1)向学习型教师转变。新的课程改革主张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学习能力,尽快建立适应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课程改革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学习的必要性。教师学习了,引导学生的方法必然会增加,从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就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体系。

(2)做一位创新型教师。将创新的思想转化为教育过程中的具体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将成为各行业使用的工具。这就要求高等职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具有创造性,适应时代要求。

(3)此外,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研究能力。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师应成为具有创新意识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育人专家,必须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研究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应从教学研究能力出发,把提高教师的能力、教学改革的和研究探索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不断总结自身的教学经验,表达自己的见解。[3]

3.2.2引导学生改进思想

学生既是师生关系的客体,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改进思想对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实现信息化教学良好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1)引导学生改变学习观念。从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看,学生不仅仅是学具体知识,更多的是学会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全方位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练就合作的意识。

(2)让学生领会学习动机。对于每个具体问题,让学生了解学完后的作用。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其主动思考。通过有效的教学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要求,完成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学生在此过程中会收获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的动力和信心[4]。

3.2.3对教学过程提出了高要求

在高职教育中,尝试创建每一个生动有趣的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环境。实践表明,生动而有吸引力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环境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灵活应变能力和教学活动有关。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熟练程度和投入精力等,均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绪有重要影响。因此,高职院校的基础计算机教师使用表达性的语言教学,用信息化的手段,可以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3.2.4完善合理的教学评价探析

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教学的教学评价,可以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在民主与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进而提高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效率。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1)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有效教学评价应鼓励师生共同参与,促进教学效益最大化。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评价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这种评价通常情况下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考核、这有利于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效果和学生对于学习过程的认知[5]。

(2)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有效教学,应使学生既是教学评价的主体,也是被评价的主体。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教学的评价过程中,学生应从过去的被动评价转变为主动参与评价。要求学生评估自己的?w习态度是否端正、策略和方法是否合理、效果是否明显,并且评估其他同学对学习的态度、学习策略和方法以及他们的学习成果。做到知己知彼,从而促进有效教学。

心理学的基础效应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效性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的界定与评价

1.1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的界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政治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强化法律意识,遵守法律规范的一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等学校“两课”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对于指导学生做人、做事、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就更加值得关注了。一般课程的实效性是指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后所取得的具体进步、发展或产生的实际效果。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内容及作用的特殊性,它的实效性需要时间甚至是较长的时间,通过学生的一系列行为表现才能体现出来。在对它评价时往往通过对比的方式进行人的主观性综合评价,而缺乏主观性的标准评价依据。

1.2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的评价

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的评价我们从其实效性现状来看,人们有一个普遍性的认识,那就是实效性不理想。这样的认识同课程的内容、教师授课艺术、授课形式、学生对课程的认识等有很大关系。对于课程内容,其实学生从小便开始接受类似的教育,有些内容甚至距离学生的认识比较遥远或抽象,再接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发现内容似曾相识或一看便知或觉得假大空,于是便失去了兴趣,从一开始接触就没有抱有一种积极接受的心态,这就导致接受知识的效果较差。知识的接受效果差,学生内心就不会有正确的方向性指引,对于学生的行为表现就不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或改变。对于授课形式,大多数教师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辅之以视频播放、讨论或社会调查的形式,授课缺乏艺术性及感染力,授课的体验性较差,学生没有兴趣,缺乏主动性。另外,学生普遍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学习的功力性实用性的影响,共同造成了课程的实效性不理想。

从如何评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或评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标准看还是缺乏主观性标准评价的依据,大多采取人的主观性综合评价。我们认为该课程的实效性评价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课程学习前的基本状况。通过设计合理的调查问卷,形成学生个人或班级的基本资料。第二,评价时间,就是从学生开始学习课程到学习结束或学习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可以是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或半年等。这有助于学生在学完知识后,通过思考、内化再外化,从而使我们通过学生的行为变化进行标准性评价。第三,评价的基本标准,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认识层面,一个是行为层面。对于认识层面,我们同样通过设计合理的调查问卷,这个调查问卷可以同学生课程学习前的基本状况调查问卷相同,也可以设计一些深入性的题目。对于行为层面,我们通过学生本人对自己的总结和其他学生对该学生的深入挖掘,梳理学生的行为变化,或者是进步性的或者是发展性的,通过和学生本人基本资料的对比,进行主观标准性评价。当然,对于行为变化的程度,在主观标准性评价时应通过具体的分值量化,以体现出程度的不同。

另外,通过改变传统的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评价,也就是改变该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达到提高课程实效性的目的。即在对该课程进行考试时,不再仅仅采取单一闭卷考试、课程论文等形式,而是采用综合性知识考试、主题调查、小组专题辩论、行为表现民主评价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这种过程式综合性的评价方式来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的提高。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关系

2.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的具有一致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谓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指《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指出的高等学校学生应当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应当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具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公民道德规范,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应当刻苦学习,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应当积极锻炼身体,具有健康体魄。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课程的系统学习,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国家、对人民、对党的感情;树立共同理想,坚定信念,培养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身心健康意识;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做学问。

两者的目的均涵盖了政治素养、民族精神、理想信念、道德意识、法律规范、身心健康、做人做事及求知实践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内容涵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内容包括政治思想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身心健康与情感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安全稳定教育等方面。

政治思想教育包括党的基本理论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爱党爱国爱集体爱社会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公民素质教育、国家法律学校规范教育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包括适应大学生活、理想信念与人生价值、爱国传统与民族精神、道德修养与道德规范(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与家庭美德)、法律意识与法律精神、法律制度与法律规范等。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内容涵盖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的所有方面,二者关系紧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实践和发展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是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是体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内容的有效载体和方式。

2.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的重要途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于一体的课程。所谓理论性,是指它抽象概括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方法,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所谓应用性,是指它不是仅仅停留在学生脑海中的抽象知识,而是可以通过学习经过思考,有效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围绕做人、做事等进行使用或者教育者在遇到困惑后可以从中找到答案。这种应用,一是学生主动的应用,一是教育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应用。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学生的应用意识不强及其自身经历阅历的有限,使得学生主动应用发挥的作用较小,课程的应用性主要还是体现在教育者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重要途径来实现。就是由教育者结合自身的知识、经历、阅历、感悟等等,通过谈心、班会、主题实践、团体辅导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开展。

3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方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

3.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方法——团体辅导

一般来讲,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经常采用说理引导法、实践锻炼法、熏陶感染法、评估检查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心理咨询法及现代技术应用法等类方法,②每类方法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团体辅导就是心理咨询法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一种新形式。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进行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③在这个过程中有坦诚的交流,有无私的分享,通过交流与分享引起对自己更多的思考,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改变自己。当然,这也包括对他人的重新认识。这个过程是自觉的、主动的,而自己的收获也是宝贵的、能够触动心灵深处的。对于团体辅导有的人觉得它很简常,有的人觉得它似曾相识,但我要说它很神奇。团体辅导的基本思路是确定主题——设计方案——指导实施。确定主题来源于我们对平时工作中学生存在共性问题的发现与深入挖掘;设计方案是有计划书设计、团体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的,指导实施需要指导者不仅具有良好的活动组织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而且具有实际贴切的指导能力。团体辅导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指导实施或者叫活动的组织实施,这需要指导者设计一系列主题鲜明、贴切,形式丰富活泼的活动或游戏,借助一些纸笔等简单的工具来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并调动每一个参与者进行体验式学习。

3.2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确定团体辅导的主题

团体辅导的基本思路是确定主题—设计方案—指导实施。确定主题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对平时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学生存在共性问题的发现与深入挖掘;一个是结合实际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的有效提炼。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设计以下五类团体辅导主题。第一,大学生活类。主要有:走进大学新生活、我爱我家(宿舍)、心的启航等;第二,自我探索与管理类。主要有:我其实很独特、想说爱你不容易、我是时间小主人、压力伴我共成长等;第三、理想信念与人生价值类。主要有:我有一个理想、要做目标的主人、我的职业生涯之旅、铁达尼克号等;第四、政治情感类。主要有:我爱我的祖国、党旗飘飘、感动中国感动我心;第五、道德与法律类。主要有:道德是什么、我身边的法律故事、公平与正义等等。

3.3充分运用团体辅导技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

团体辅导是一门技术,它融入了积极倾听、复述、反映、澄清、提问、总结等一般技术;它也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指导者调动自身的各种潜能去带动去感染每一个活动的参与者。团体辅导很有效,它改变了过去那种一对一的教育方式或上对下的命令式交流方式或授课方式,而是采用平等的个体之间,通过活泼的集体自助的方式,通过交流与分享,在寻求帮助、获得帮助的同时也帮助了他人,发挥了自悟与朋辈互助辅导的作用,获得了成就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对于团体辅导,也被称为“神奇的圆圈”,一群人围坐在一起,经过几次密集的互动,每个团体成员都会产生一些积极的改变。运用团体辅导技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体现:新颖、体验、分享与行动。新颖是指团体辅导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式的授课方式,一群人围坐在一起,借助一些纸笔等简单的工具,通过游戏、系列主题活动等新颖形式,抓住学生喜欢新奇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体验是指团体辅导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课堂灌输的授课方式,而是充分调动团体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需要每一个成员参与到活动中,不仅参与而且投入。除了大脑、眼睛、耳朵要参与外,每个专题几乎要调动参与者的全身,包括情感。只有全身心的投入,身临其境的体验,才能触动参与者的心灵深处。分享是团体辅导技术中系列主题活动的中心环节。每个参与者要将自己的感受同大家进行分享,当然这种分享是主动的。参与者不仅让大家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而且也能够分享大家的体会和感受。当然,在分享过程中需要每个参与者积极寻找和对方的共同点,从而产生一种最初的共情,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灵距离,增强信任感。分享得是否深入、是否充分是辅导效果好与差的重要评判标准。另外,在分享时,除了需要坦诚、信任外,更需要团体成员之间的保密,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分享效果。最后是行动,这是团体辅导技术的目的。通过参与、体验、分享等环节,最后要达到的是每一个参与者对自己、对他人、对事件、对精神等等的深入思考,从而实现调整自己、接纳自己,树立正确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努力践行的目的。这样一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才能够真正得以实现。

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的探讨从时间上讲比较长,从角度看也比较丰富,但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开展专门论述目前还不多见。尤其是运用团体辅导技术这一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心理辅导方法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的研究,将对学生的政治理论课课堂教育与日常思想教育管理有机结合进行论述还是一种创新。当然,这种研究还是粗略的、肤浅的,有待结合今后变化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形势继续深入。

注释

①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eB/oL].教育部,2005.

心理学的基础效应篇3

关键词:基础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的重要环节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时代,在这经济发展瞬息万变,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教育水准彰显重要的今天,教育更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提高全民素质的一种手段,历史伟人邓小平早就提出了“从娃娃们抓起”的教育思想,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活动中,音乐教育在现代高素质教育事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迎来了音乐教育的春天,音乐教育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同时,也应该看到,音乐基础教育在向前发展的趋势中,也暴露出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就引导、激发、提高中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搞好音乐基础教育的课题,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目前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对整个教育事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强有力的扶植,进而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改革的进程,在整个教育改革中,基础音乐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的基础音乐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不适应时展的问题:

1.人们对基础音乐教育仍然抱有某些偏见,总认为音乐基础课不是数学物理化学,不是语文外语历史政治,音乐成绩好一点差一点都不太重要,因此一些学生,一些家长都会或多或少地对基础音乐教育抱有一种不够重视的想法。

2.有些学校在基础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配备上还存在某些欠缺,音乐教师本身的教学理念,业务水平以及对一些现代化的教学器材工具(如电脑及软件)的掌握与运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在师生关系上仍然存在一些我教你听,灌输为主的现象,缺乏师生的交流、互动,既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在教学内容上,有些高深的音乐知识技能,与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接受力不太适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文化发展的联系不密切。

二、引导、激发中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搞好音乐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的前提,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1.从引导着手,把准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内心需求的脉搏,激发学生学基础音乐的兴趣

学生对学习没有浓厚兴趣就会厌学,缺乏兴趣,就不会出现热情与执著。所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索欲望,让他(她)们对基础音乐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学生对音乐课产生兴趣,教学才会产生效果,如果学生连音乐课都不喜欢,还谈什么提高音乐文化素养、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兴趣,就是交给学生一把开启音乐知识之门的钥匙,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中学时期正是青少年希望探索一切的求知时期,同时,也是最具活跃的心灵,爱唱爱跳爱运动青春勃发的年代,因势利导来引导和激发学音乐的兴趣,让学生有兴趣、有激情去探求和掌握基础音乐教育的知识,达到基础音乐教育“育人”的目的。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基础音乐的兴趣

基础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方面,通过教师的有效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的乐理知识,尤其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应该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探索者,从这一点来看,教师的教学水平极为重要,这种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是否正确、完整、细腻而生动,二是如何把这种完美的理解,通过课堂教授将音乐信息形象化地传达给学生,达到学生听到音乐瞬间产生联想的目的,就像一听到《钢琴协奏曲•黄河》,学生们的脑海里马上会出现一幅奔腾不息,波浪咆哮,一泻千里的雄壮黄河的画面,进而让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和理解中华民族具有像黄河一样,数千年来历尽苦难与坎坷,但仍然不折不挠,义无反顾,奋勇前进的民族精神,使学生通过基础音乐的教育陶冶性情,培养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

3.充分运用现代科技设备,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基础音乐的兴趣。

学生几乎都喜欢音乐,这是青少年的天性所决定的,也是进行音乐基础教育的最好阶段,应用电脑音乐教学系统进行教学,可以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脑音乐系统不断得到完善和优化,操作日益简便和人性化,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更多有利的条件,电脑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展现了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和手段,电脑音乐系统的功能是强大而丰富的,电脑音乐系统具有可扩展的丰富的音色资源,为学生听辨音色、了解不同音色和奏法在作品中的表现意义提供了条件,使学生轻松地学到知识,抽象的音乐课程变得真实可感、活泼生动,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活跃了学习者的音乐思维,使得音乐教学质量、效率发生质的变化,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兴趣。

4.采取寓教于乐的方法,在欢乐中得到教育,激发学生学基础音乐的兴趣

寓教于乐是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即诗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应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我们在这里不妨把这一重要观点延伸一下:音乐也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应对听者有所启迪、有所帮助。一般来说学生具求知欲望强、表现欲望强、好动爱玩这3个基本特征,如果能把这3个特征有机地结合到音乐教育中,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和手段激发学生内心世界,必然会达到更理想的效果。音乐课的特殊性不必拘泥其它课程教育中的严肃或规定,学生有很强的模仿欲望和能力,而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与他所接触到的音乐作品有极大的关系,好的音乐作品可以激起学生的创造或表现欲望,并让学生体会掌握知识后的快乐。

心理学的基础效应篇4

关键词:中职;电子技术基础;问题;措施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技能,为社会提供实用型人才,是中职学校教师的教学任务,因此,与以传授文化知识为主的普通学校不同,中职学校更注重于技术性和职业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成为社会市场中的稀缺资源,因此,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对专业的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是中职学校稳定发展的前提。

一、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选用的教材与实际相背离

目前,许多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教材内容编制不太合理,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相背离,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巨大的困扰。而且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教材内容注重知识的严密性和逻辑性,过于深奥、艰深,会给中职学生带来巨大的学习压力,让学生产生“学无所用”的想法。例如,中职电子技术基础中的电路原理部分,有的内容过于深奥,而中职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接受能力有限,无法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致使中职学生产生厌恶甚至抵触的心理,进而严重降低了教学质量。

2.教学方式陈旧落后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与普通学校的教学目标不同,因此,中职学校应该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但目前许多中职学校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陈旧落后,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进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时,中职教师采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只注重传授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另外,许多中职学校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置不合理,实验机会较少,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条件,从而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3.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与普通学校的学生相比,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态度不积极,学习兴趣不足,缺乏足够的学习信心,因而给教学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目前,许多中职学校忽视了学生的特点,没有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盲目地开展教学活动,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改进措施

1.选用科学的教材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指导和支持教学活动的教学资源,因此,中职学校应该选用科学的教材,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中职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结合本校的培养目标,合理选取电子技术基础教材,大力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电子技术基础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2.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

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中职教师应该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增强教学的效果。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科学的教学模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例如,在二极管整流电路实验中,教师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营造出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和掌握波形,加深学生的印象,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因此,中职学校应该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中职学校应该根据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合理安排课程,重视实验课,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实验条件,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中职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另外,中职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积极发掘学生的优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而言之,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中职教师应该根据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中职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心理学的基础效应篇5

为了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为了提高中药学的教学效果,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功效”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供同仁探讨。

1.功效与中医基础理论的对应教学法

在讲授《中药学》课程之初,我们都会去强调“什么是中药”。

中药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脱离了中医基础理论,就非我们所讲之中药。中医基础理论中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中药学的功效就对应地有祛风、散寒、解暑、化湿、润燥、泻火;中医基础理论中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中药的功效就对应的有解表、温里、散寒、清热、补虚、泻实、滋阴、壮阳。[1]

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与中药学的功效紧密的联系起来,既有利于学生对于药物的理解,又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功效而未能达到活学活用、服务临床的宗旨。如麻黄功效“发汗解表”,发汗力强,善治无汗之风寒表实证。因患者以寒邪袭表为主,寒主收引,故无汗。桂枝功效“发汗解肌”,善治有汗之风寒表虚证,虽称为风寒表虚证,实则并非虚证,而为实证。患者以风邪袭表为主,风性开泄,腠理疏松,故有汗。两药功效同为“发汗”,主治证却有所不同,如不详细联系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势必容易误解或混淆应用。

2.药性、功效、应用的推理教学法

中药药性和功效之间有较强的关联性。如具有寒凉药性的中药多具有清热的功效,具有温热药性的中药多具有温通祛寒的功效。因此,由中药的寒凉性可以推导出清热功效,由温热药性又可推导出温通祛寒功效。又如,从五味角度讲,具有辛味作用的药物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功效。因此,由中药的性味可以推导出相应的功效。

功效对应应用则贯穿于中药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如麻黄三大功效对应三大应用。麻黄发汗解表之功效,对应风寒感冒之应用;宣肺平喘之功效对应实证喘咳证之应用。[2]

通过药性、功效、应用的推导过程,可使难记的中药学变成了可以通过逻辑推导的知识,而逻辑推导反过来又使学生因为找到了学习的规律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有章可循。

3.重视中药经典古籍,拓展教材功效

《中药学》教材的编写来源于中药经典古籍,但由于学时等因素的限制,教材内容无法全面详实。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教师应适当拓展教材中未载入而经典中所记载的功效。如桔梗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其为“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主惊恐悸气”。在一些著名的方剂中也载入此药,如治疗心痛的“活血逐瘀汤”,治疗泄泻的“参苓白术散”,治疗心悸的“天王补心丹”等。[3]而教材中对于这些功效并没有记载,《方剂学》中对于桔梗在此三方中的解释多为“舟楫之官”,“载药上行”,过于笼统。因此回归经典,对于中药潜在功效的挖掘和应用更有意义。

4.重视功效名词的层次分析

很多中药功效的名词存在层次性,因此,在教授时不能只谈笼统的功效,要进一步分化,讲解具体的功效内容。

如“收敛固涩”这一功效就是笼统的,一定要将其具体化,分解为敛汗、止泻、固精、缩尿、止带、止咳、止血,不同收敛固涩药物的具体功效是有所不同的,如龙骨、牡蛎的收敛固涩可以化分为敛汗、固精、缩尿、止带。[4]

如具有“补气”这一功效的药物有人参、党参、白术、黄芪、山药、甘草等,然后它们的主治病证是不尽相同的,或者是有所侧重的,当进一步结合归经来具体解析:人参、甘草可补心气,党参、黄芪可补脾气,山药可补肺肾之气,以此来分别适应心气虚、脾气虚、肺气虚、肾气虚等证。

又如具有“补阴”这一功效的药物有沙参、百合、麦冬、石斛、玉竹、黄精、枸杞、女贞子等,然后结合脏腑定位,阴虚证当分为心阴虚、肺阴虚、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等之不同,对于用药来讲,用以上“补阴”药大方向正确,而准确度不够。[5]

心理学的基础效应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考试应考能力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02

提升学生的应考能力是新时期教师应该引起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考试虽然不能代表学生学习过程中付出的所有努力,但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对学生有重要意义。地理作为高考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提升学生的应考能力引起高度重视。本人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积累了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应考能力的方法,在文中与大家分享。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理念

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能否取得优异成绩,不仅仅是由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决定的,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效果,其中学生是否树立了正确的考试理念,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本人发现,学生对地理考试所持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一些学生对地理考试过分重视。学生认为不能有效的把握地理学科,会严重影响到总体得分,高考也难以取得优异成绩,学生的这种心理导致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出现情绪严重紧张等情况,结果反而影响了学生正常发挥。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对地理考试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学生认为地理只是高考中的学科之一,所占分值不如语、数、外大,因此,即使没有有效对地理试卷作答也无所谓。学生对地理考试重视程度不够的心理,也会严重影响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得分。

为了有效提升高中学生的应考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应考能力的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理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地理考试有正确的认识,在考试过程中既不可过分紧张,又不可懈怠,这样才能用一颗平常心对待考试,使学生的水平得到充分发挥。

二、夯实基础知识

就培养学生的地理应考能力而言,本人认为最关键的也是最基本的,就是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虽然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开始进行地理学科学习,进入高中阶段学生会发现一些知识点出现了雷同的情况,但是高中阶段还需要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点,因此,学生只有狠抓基础知识的学习,才能跟上高中地理学习的步骤,才能为有效应考奠定基础。

随着现代教学的发展,单纯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的题目越来越少,对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应对现代考试的要求,学生只有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基础知识进行灵活应用,才能收到好的考试效果。有些学生将取得优异成绩寄托于掌握多种应考方法与技巧,而不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结果在考试过程中会遇到更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应考能力时,一定要鼓励学生首先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对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有效应对变化多样的题目。当然,由于高中阶段学生要学习的地理知识点较多,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有效进行基础知识学习的方法与技巧,为学生有效应考奠定基础。

三、把握考试题型、有的放矢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各行各业竞争日益激烈化的今天,考试也变得更加激烈,学生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笑傲考试。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应对考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握考试的题型,就目前的高中地理考试而言,虽然题目变得更加灵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灵活应用能力,但是考查的题型却有很强的规律性,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效把握考试的题型,那么,对学生有效备考有很大帮助。

为了使学生很好的掌握试卷题型,一方面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高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在备考过程中并不一定能够意识到分析试卷题型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分析题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生也要积极主动的对题型进行分析,毕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是被动的对题型进行分析,如果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题型分析,那么学生就会对题型有更深刻的感悟,对学生有效备考产生更大影响。学生一旦有效把握了考试的题型,潜移默化中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将备考蕴含于日常的学习之中,进而使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

四、整理出清晰的知识线条

上文已经提到高中阶段学生要进行大量的理知识点的学习,因此学生如果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梳理出清晰的知识线条,对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点有很大帮助。本人在研究有效的备考策略时发现,学生梳理出清晰的知识线条,对提升学生的应考能力也有很大帮助。我们以高考为例,高考不仅考查学生对高中阶段学习的地理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且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情况,本人发现如果学生能够在脑海中梳理出清晰的知识线条,那么,就能够更好的作答,尤其在对一些综合性题目作答时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本人在学生备考过程中,鼓励学生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例如:可以让学生按照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特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这样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将不同的知识点纳入不同的地理板块,避免出现混淆不清的情况。当然,就目前高中学生的应考现状来看,很多学生都没有梳理出清晰知识线条的意识,对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五、实战演练

心理学的基础效应篇7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情境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体育教师应该考虑也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一、学生的“心理基础”影响教学情境的创造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特有的育人环境。众所周知:不同的教学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基础上。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取决于师生的心理状态,而学生的“心理基础”直接影响到这种心理状态的活跃程度。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基础”,主要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境、意识、热情、态度和激情。

二、生的“心理基础”影响教师作用的发挥

教学情境是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向心理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果学生没有积极的“心理基础”就很难形成良好的教学情境。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步骤的实施以及教传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等也就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教学情境的影响,从而影响到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学生的“心理基础”影响自身活动的效果

健康而积极的“心理基础”能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积极因素。科学家们研究表明,一个人在积极性高涨是可以发挥80%~90%的才能,反之发挥20%左右。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活动的效果怎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努力程度。良好的“心理基础”能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使教学活动为学生愉快地接受和自觉地掌握知识,从而通过课堂教学获得良好的活动与学习效果。

四、如何结合学生心理,进行课堂教学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只有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才能激起师生间相同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那么,教师除了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组织形成的安排等方面进行探索,还应充分考虑主体地位的学生。注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培植学生积极的“心理基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情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用教育方式,调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绪

青少年学生的情绪具有多变性,很容易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体育课中学生不能积极配合“指令”和“情绪高涨”的进行练习,大多数是因为教师进行教育时情绪的“冲动”和采用的“方式”不恰当,造成“情绪低落”或“抵触情绪”。合理调整和控制学生的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方式时一定要慎重。首先,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对学生的“越轨”行为不能简单的“责罚”后大面积的批评,应正视青少年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冷静地进行正面教育;其次,对学生练习情况不满意的时候不要一味的讲学生的“缺点”,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优点”多肯定学生的进步;第三,对学生练习遇到困难时不要“主观评判”,应耐心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及时开导。只有努力让学生正确的认识“错误”和乐观的对待“问题”才能使其保持稳定的情绪参与教学活动。

(二)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触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

氛围是指一定范围内人的精神面貌、活动情况和客观环境的综合体现。处于其中的人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较稚嫩,很容易受到课堂氛围的影响。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地感染学生的心境,使其处于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产生相动、乐学、要练的意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应排除那些影响或干扰学生“动”、“学”、“练”的不利因素。因此,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穿好运动鞋、运动服,根据课的需要认真规划场地和布置器材;用激励性的语言触发学生主动体验的意识;鼓励“畏难怕动”或“出工不出力”的学生“动”起来。当然,教师要精神饱满、充满活力。要求学生做的应身先士卒,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做好表率作用。

(三)快乐于课堂,保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课堂上常常有笑声是体育课的特色,与其他学科相比学生更喜欢上体育课。因为在学生看来体育课没有“精神压力”,而且身体活动可以“无拘无束”。如果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板起面孔”,采用“高压”、“斥责”把课堂管得过严、过死,会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终会影响他们的热情。某学生上课总是迟到,那首先要了解他为什么迟到?是故意的呢,还是上节课没完成作业,或许他还有其他原因。而不是开口就骂他,你是不要上课了,给我站在一边好好想想。那样就会极大的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反之,你友好的问他有什么困难,要不要帮忙,告诉他经常迟到不是好事,告诉他你相信他。这样做这位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爱,对他的期待,并且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会努力改变以往的作风。还快乐于课堂,体育教师应迎合学生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和颜悦色”;在提出适当要求的基础上允许或鼓励学生“动”起来;教学内容与练习方法力求娱乐性和趣味性。只有学生身心得到了满足才能长久的保持热情,发挥体育教学应有的功能。

(四)出提高健康水平,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

“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对体育学科的“育心”、“育体”功能和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上体育课的动机也局限于“玩”、“自由”,以致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合应五个学习的忽视。通常体育课教学活动是学生在“威严”下被动的进行,对需要“身心投入”的练习“敷衍了事”。突出提高健康水平,教师要结合体育课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建立“三维健康”观。以教学内容和具体练习为“载体”,以整个教学活动进行教育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体育课能使自己的身心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增强走、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从而产生正确的活动与学习态度,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维、主动体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用教学反馈信息,引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激情

心理学的基础效应篇8

 

数学水平差不多的两个学生,一个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另一个学生的考试成绩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学生的应考能力存在差异性。为了使学生取得优异的数学成绩,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下工夫,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应考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水平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应考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培养,而教师培养学生的应考能力应该讲究方法与技巧。本文就有助于提升初中学生数学应考能力的几个有效方法与大家分享。

 

一、树立正确的考试理念

 

在培养学生应考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对考试有正确的认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理念,这样才能以平常心对待考试。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学生在考试结束之后会说:考试时我太紧张了,很多原本会的知识点都记不得了。学生在考试中出现该种情况,势必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考试效果,同时导致学生出现该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考试理念。

 

教师应该使学生明白考试只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也是学生查漏补缺的一次机会,并非没有取得优异的成绩,整个世界就会毁灭,也非人生就没有了希望。然而恰恰一些学生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考试理念,在考场上出现焦躁、紧张、压力大等情况,导致学生在考场上失常。可见,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理念,在考场上轻松的发挥已有水平十分重要。

 

二、注重基础知识学习

 

基础知识的学习依然是数学学科学习的重点,同时基础知识也是考试考察的重点,学生只要能够把握好基础知识,拿到基本题型的分数,那么,学生的考试分数就不会低。而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因此,想要使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取得优异成绩,还是要将工夫下在平时。为了使学生有效进行基础知识学习,教师首先要在基础知识教学方面多下工夫。不管是简单的知识点,还是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教师都要耐心的对学生讲解,并且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在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之后,教师还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使学生把握好基本的题型。

 

学生有效的掌握基础知识,不仅对学生有效的应对考试过程中的基本题型有很大帮助,而且对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解决一些复杂的数学题目,也有很大帮助。因此,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提升学生应考能力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

 

数学是一门灵活性较强的学科,因此,不管是数学成绩多么优秀的学生,即使是老师,在运算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当然,试卷上的题目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重点知识、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在运算过程中,不可能全都一帆风顺。那么,学生在考试过程中遇到困难该如何应对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数学运算过程中,学生一旦遇到障碍,往往习惯于求助老师或同学,教师和同学一般会直接将答案告知学生。表面看学生遇到的困难解决了,实际上学生应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能力并没有提升,并且对他人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心理。在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通过个人努力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才寻求他人的帮助,这样学生在考试过程中遇到困难,才不会产生惧怕心理,同时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经过学生的思考最终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不仅对学生日常的数学学习有很大帮助,而且对提升学生的应考能力也有很大帮助。

 

四、提前练兵

 

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见想要取得好的成绩,必须长期的不断努力。学生的考试也是如此,想要在试卷中取得优异成绩,就需要学生在课下多下工夫。教师在有效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还要对学生进行“提前练兵”,针对考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应考能力。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以真实考试的要求让学生去进行试卷练习,给定学生既定的时间,让学生体会真实的考场氛围。例如:教师可以花费两节课的数学教学时间,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通过做模拟练习,学生必定会有很多感触,哪些地方学生已经做得很好,有助于学生的考试,哪些地方做得还不足,都会影响学生有效考试。通过实战演练,能够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提供指导,更为学生有效应对考试奠定基础。当然,在提前练习环节中应该引起重视的一点,就是在学生做完模拟试卷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否则对学生考试的帮助将会大打折扣,只有通过学生的反思,才能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及考试产生更加有效的指导。

 

五、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做题方法与技巧

 

本人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深感肩负的重要责任,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进行数学学科学习,也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的应对数学考试,深刻认识到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做题方法与技巧的重要性。就应对考试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学生该如何掌握有效的做题方法与技巧。

 

(一)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与技巧的重要性

 

较之于其他学科,数学有更强的规律性,如果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把握好解题规律,能够达到以较少的时间投入收到更好学习效果的目的。反之,即使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将定理、定义背的滚瓜烂熟,也难以有效进行运算。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二)对试卷题目的运算进行合理排序

 

学生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还体现在如何对试卷的题目排序。有些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遇到一道有思维障碍的题目,不知道跳过去,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思考,结果发现不仅该题目没有得到克服,自己会的题目也没有多余时间运算。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一定要先运算自己熟悉的题目,再运算有思维障碍的题目,这样才能使分值最大化。

 

本文结合笔者实际的教学经验,就几种有助于提升初中学生数学应考能力的方法展开了论述,希望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考试都有一定的帮助。考试也需要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水平。

心理学的基础效应篇9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德育;思想政治教育

自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国家凝聚中华民族价值共识,提升中国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战略任务。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要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2015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明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逻辑主线,将“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贯彻于课程教学设计及教学内容之中,并最终提出当代青年大学生要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的教学目标。可以说,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深刻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时代问题,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契合,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适应时展特点提出的新要求。如何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能够适应时代需求、教育需求、学生需求和发展需求,如何增加课程的实效性,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是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门课程,也可以说是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它具有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在实现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过程中,更应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与价值情感的体验。课程的特点要求高校注重开展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情境中认知理论,深刻理解,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优化自身的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锻炼和提升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经过2015年全面修订之后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内容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中,并成为课程的逻辑主线。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应成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必须将其系统地落实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中。一方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核心价值观需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来培育和践行,价值观教育仅仅依靠课堂讲授是远远达不到效果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身体力行实现内化于心,这样才能外化于行。

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专题体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和主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设计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实践教学专题体系,是有效实施和推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前提与基础。这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紧密结合,一切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内容才是关键所在。可以说,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中,各章、节、目的教学主题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一定的契合度,如何更加鲜明地体现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实践教学专题体系,是高校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基于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的框架体系和知识结构,可以设计以下六个实践教学专题内容。“专题一”:人生蓝图的畅想与描绘。这一专题的内容主要来自绪论部分,在这一专题中,要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发展、重大意义以及科学内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使大学生在总体上对核心价值观建立整体认识。课时可选择两个学时,主要完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和了解的教学目标。“专题二”:理想信念的坚守与追求。在这一专题中,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体现在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识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正体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使大学生认识到二者的内在统一性。“专题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彰显了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爱国”这一价值理念,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个人与国家之间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大学生做一名忠诚的爱国者。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告诉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是如何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平等、公正问题,这使大学生能够结合时代背景更好地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平等、公正”这两个价值理念的深刻内涵。“专题四”:人生价值的追问与创造。在这一专题中,课程对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如何创造人生价值提出了思考。这其实也是在解答“人的一生如何努力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问题,正彰显了核心价值观中“自由”的价值理念。在引导大学生追求高尚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同时,高校教师也可以将“自由”的理念引入人生观中。“专题五”:道德的传承与实践。这个专题,可以说与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最为丰富。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与源,学习与了解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正是帮助学生认识核心价值观从何而来,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品德修养,与核心价值观中提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一致的,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倡导体现了公民个人的基本道德规范。“专题六”:法治理念与法治精神。这一专题,包括教材的最后三章法律基础方面的内容。

三、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虽然内容是基础,决定着形式,但是形式是否适合也直接影响着内容的发展,一个好的形式当然会对内容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专题体系,就必须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首先,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有序持续开展的关键所在。目前,各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情况并不乐观,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单调,缺乏吸引力,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因此,在课程教学设计中,要精心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一系列教学计划,形成系统性、全方位、整体性的统筹安排。唯有这样,才能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其次,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空间。高校教师应该明确实践教学应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教学空间,既指课堂内开展的案例讨论、视频分析、演讲朗诵展示、情景剧表演等活动,也包括课堂之外的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在实践教学的创新上,需要解决的是转变教学理念。教师应意识到实践教学空间必须得到拓展,必须超越课堂,走出课堂,最后回归课堂,着力构建内外兼修的实践教学形式。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集体开展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制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分钟微视频。实践活动安排在专题五“道德的传承与实践”中,活动主题是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理念。活动由教研室统一策划安排,由任课教师在任课班级进行组织实施。具体要求如下:(1)大学生利用手机或摄像机等设备拍摄身边的真人真事,要能寓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理念,不刻意伪装,不弄虚作假。(2)将全班学生分成10人左右的小组,策划、收集素材、拍摄、剪辑等任务由各小组分工完成。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核心价值理念为拍摄主题,完成时间为一周。(3)各小组将完成的作品在全班进行展示,并由小组代表负责阐释作品寓意。教师评选出优秀作品,并推荐到学校网站及其他媒体进行宣传,倡导全校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爱国”这一主题中,某一组学生拍摄了升国旗的场景。又如,在“友善”这个主题中,某一组学生拍摄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场景。这种情景式的体验,留给大学生触及内心的感悟,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更为深刻而真实。最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育合力。具有实效性的实践教学,应该是教学各要素的合理配置与有机组合。(1)教学资源的共享。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推进,需要集中共享校内或校外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充实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并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完成,这需要各个部门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通力合作,建立良好、畅通的沟通机制。(2)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联动。实践教学活动涉及学校、社会和家庭多个领域,除了学校之外,实践活动更需要社会及学生家庭的支持与参与,唯有这样才能形成教育合力。(3)制度、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活动的开展需要各方面的有力保障,校方应切实从制度、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实践教学最大的保障,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4)教学改革创新的动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发展需要与教学研究互动共进,教学研究成为创新实践教学形式的动力和手段,同时,活动的开展也为教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素材,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只有实现教学研究与实践教学良性互动,才能增强课程教学效果,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作者:陈玲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心理学的基础效应篇10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传统教学法综合教学法

高职高专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在教学中面临较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另一方面教学教法有待创新。在学校生源方面,高职高专的生源复杂,既有高考生,又有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还有中学毕业后直接考入的五年制大专生等。学生的文化基础不同,导致在基础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热情、效果都不同,这就要求因材施教,因此高职高专基础课的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实践证明,在思品课上使用传统的单一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目标、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能有效地调动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必须探索提高基础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坚持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一、基础课中传统教学法的不足

在基础课教学实践中,从总体上看,传统的讲授教学法仍占有统治地位。讲授教学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现象、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使较多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知识信息,且又便于教学过程的控制,因而成为教学方法体系中的一种基本方法。由于讲授教学法在相当程度上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特殊性,因而作为一种基本教学方法延续至今,但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

1.教学模式单一

讲授教学法遵循以教师为主的原则,教师备课认真、讲课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成为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面对不同教学对象所开设的课程,这种教学方法只有一个模式,就是机械地从基本概念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引出相关的原理,然后围绕这些概念、原理进行论证,或者再结合某些具体事例加以解释。区别只在于教师教案的厚薄不同、规定的学时不同、罗列的例证详略不同,而章节编排、观点表述、论证思路等方面基本上大同小异。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忽略了不断变化着的现实生活,忽略了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忽略了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最后只能以一种说教的面目出现,久而久之,教学对象便产生逆反心理。

2.教学理念狭隘

基础课作为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要从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基础课程自身独有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特殊性。因此,基础课教学要注重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科学性和情感性。如果对基础课教学方法不加区别地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等同起来,只简单地运用讲授教学法,只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品德的培养,则会忽视该课程的根本特点。

3.教学目标缺失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十分完整而严密。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对教学中难点、疑点、重点、焦点问题的阐述,向学生传递大量经过教师科学而有效加工过的重要信息,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和消化课程内容。但是传统的讲授教学法只能测试学生记住知识的多少,不能测试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强弱。在当今时代,学生所缺乏的主要不是信息,而是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现代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适应时代与社会要求的各项能力和素质。因此,基础课教学必须由过去单纯地传授知识转移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实践理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轨道上来,对传统的讲授教学法必须加以扬弃。传统的讲授教学法虽有优点,但弊端也很明显,已不能适应培养21世纪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成为当前基础课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二、综合教学法是基础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必然趋势

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都会有这样一些认识: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定作用或功能,对于某个教学环节来讲,此方法可能会有实效,而对于另一个教学环节来讲,彼方法或许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应综合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法: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具有高度的拟真性、灵活的启发性、鲜明的针对性等特征,可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与质变。案例教学应关注现实,要把现实中学生关心、关注的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作为案例,作为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发挥组织、引导作用。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创造性得以增强,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和尊重,这也正是我国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在师生互动中,教师能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搏,进行针对性指导;学生通过互动可以感受到教师知识的渊博和人格的魅力,进一步增强对教师的亲近感。

2.讨论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展开课堂讨论、辩论、对话等,掌握基础课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讨论中让允许不同意见、观点的交锋,让学生各抒己见,并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对整个讨论过程只进行隐性的控制和引导。讨论式教学的目的在于树立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将知识学活、学深、进行自我教育。组织一次成功的课堂讨论,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不是布置一个题目、安排一点时间就行了。首先要精心挑选讨论选题,结合基础课各章教学重点、难点和现实中的热点,提出讨论的问题。其次要提前布置,一般在下一节课之前将讨论题目告知学生,使之提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再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发言要少而精,点到为止,把问题留给学生思考。若教师发言过多,学生就没有主动性了;若教师一言不发,讨论就是放任自流,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后要及时点评总结,对学生精辟独到的见解要予以肯定,对模糊或错误的观点要予以纠正,同时阐明自己的观点。

3.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走向社会,把基础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以往的基础理论课教学仅仅是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缺乏实践,基础理论课教学也丧失了其理论生命力和说服力。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压缩课堂教学时数,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应是基础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根本方向。实践性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教学方式,使学生走入拓展性教学空间――社会生活,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巩固深化所学知识,达到知与行的统一。第一,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辩论、演讲、读原著、谈体会、写学习点滴、写小论文、观看电视片等;第二,让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改革开放的现实,并完成调查报告;第三,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提高教学实效性。所谓“走出去”,就是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使学生面对社会实际教育自己,进而在社会实践中真正读懂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所谓“请进来”,就是聘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为学生讲课、解答热点和疑难问题。只有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状况,真正提高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4.启发教学法

启发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基础课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的作用是诱导和启发,变简单的说教式、注释式为入情入理、循循善诱的引导。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基础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在基础课的讲授过程中,要精心设计一些带启发性的问题,用启发性的语言,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促使每个学生的大脑不断受到信息刺激,发现更多的问题,进而思考更多的问题,并通过质疑、讨论、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寻找答案,从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到更多的知识。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密切联系国内外重大事件,联系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用科学的理论尤其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教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情感教学法

情感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基础课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有效地引发其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受到感染和震撼并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接受理论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是具有丰富情感、较强自尊心的主体,其接受教育的程度,取决于他们的态度和情感如何。因此在基础课教学中,教师要运用DVD、调查报告、讨论、评讲、辩论等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抓住教材的重点,选准学生的动情点,将课上得入情。“亲其师,则信其道”。在运用情感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具有重要的引导、感染作用。第一,教师要有真情,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信仰,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正热爱,对学生的真心关怀和爱护。如果教师自己信念动摇,对党和人民缺乏深厚的感情,把学生仅仅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就收不到好的效果。第二,教师要有感情。基础课教学主要是说理,教师的语言应该准确,客观性的表述比较多,同时要用感情语言弥补客观性的不足,生动活泼的语言会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精彩。第三,教师对学生要热情。教师要真正关心和爱护学生,耐心细致地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乐于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就业、恋爱、同学间矛盾等问题。当然,情感运用必须始终贯穿着理性的指导。情与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两个基本因素,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以情感人是手段,以理服人是目的。只有情中有理,理中蕴情,基础课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6.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动态视频、动画片、图文、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媒介载体与计算机技术融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生动、具体、形象、信息量大等优点,以多种元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得到刺激,激发他们学习抽象理论的热情。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坚持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大胆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单调、枯燥、死板的缺陷,可在单位时间内扩大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运用的日益大众化,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手段正在教育领域得到普遍重视和应用。将多媒体教学引入基础课教学,运用红色经典、革命故事能起到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运用网络技术符合当代青年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他们求知欲强、学习效率高的要求,能增强基础课的吸引力。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课件水平和质量,丰富教学的场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将课堂的形式由单一的教学者讲授变为多维形式,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而且丰富多彩的课堂也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的心理要求,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枯燥的不足,优化教学效果。总之,高校基础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堂课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视教学内容、教师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上述教学方法并不是孤立运用,而是多种教学方法的互动、联动和交替使用。因此,综合教学法的运用也必将是基础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陈晓燕.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

[2]熊晓林.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0.

[3]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