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的有效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9:12

家校合作的有效策略篇1

关键词:职业学校;校企深度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1-0066-03

校企深度融合是深化内涵提高质量的重要抓手,是新形势下职业学校发展的战略诉求,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策略必须讲究。

一、政府推动策略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校企合作的培养制度。虽然国家推出的这一指导性方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企之间合作的开展,但参与的企业没有得到应有的政策奖励和必要的成本补偿,也没有赢得提高社会声誉的表彰,使得这些文件精神缺乏可操作性,影响了合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驱动力,带来很多企业在与职业学校合作的过程中一边冷一边热等诸多问题。这关键是缺乏地方政府政策的引导支持。笔者所在学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地方政府出台有关政策法规,使校企“联姻”。2014年9月,苏州市人民政府专门出台了《苏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切实加强和深入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把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其应尽义务,同时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予以工商、税务、资金等优惠,以此来鼓励和引导相关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这些均为校企融合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很好的制度保障。

其次,由地方政府牵头成立相应的机构协调校企深度融合工作。机构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便于统一协调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统筹校企合作的规划、资源配置、经费保障、督导评估等工作,为校企深度融合保驾护航。

再次,地方政府积极当“红娘”为当地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牵线搭桥。2006年由学校牵头组建的扬子江职教集团,2011年举办的中西部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活动,2013年学校与德国BBm集团的合作办学等都是当地政府牵线搭桥的结果。

二、骨干引领策略

“引领”指的是事物的导引群体或独立的个体带动事物跟随它向某一方向运动、发展。校企深度融合中,学校可借助合作的骨干企业的龙头作用,积极采取骨干引领策略来吸引众多企业与学校开展深度合作,促进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一是依托合作的知名骨干企业的龙头引领作用。江苏沙钢集团、江苏永钢集团、江苏国泰集团等都是张家港知名企业,学校与这些企业深度合作,依托它们的资源优势吸引市内其他企业与学校合作。目前在这些合作的知名企业带动下,本市其他中小企业纷纷与学校合作,这有效推动了校企合作进程的深入。

二是借助扬子江职教集团的辐射引领作用。扬子江职教集团是由学校牵头组织的44所省内外职业院校和39家骨干企业共同参与的职教集团,总部设在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内。学校积极发挥该职教集团的骨干辐射引领作用,定期开展一系列校企合作活动以吸引外省市企业参与集团内职业学校联合办学,促进校企间的深度融合。2009、2012年,在本市馨苑度假村召开的中西部校企合作联合会议吸引了100多家中西部企业与集团内学校合作签约,有效推动了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及企业间的深度沟通与交流,实现了东西南北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了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办学综合水平,提高了整个集团内各成员单位的办学质量和行业效益,盘活了教学资源,实现了共同发展、互惠共赢。

三、趋众效应策略

心理学中有个趋众效应,讲的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很容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职业学校可积极采取趋众效应策略吸引众多企业与学校开展深度合作,促进学校与企业融合发展。

学校在与江苏沙钢集团、江苏永钢集团、江苏国泰集团、江苏宏宝集团、江渡集团、江苏银河集团等市内大型知名企业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些企业的知名效应引领和带动市内其他大批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引领校企融合工作顺利推进。目前,全市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有100多家,其中三分之一左右的合作企业与学校实现了深度融合。

四、情感融通策略

良好的情感融通是推动校企融合的动力源和催化剂。从某种意义上说,校企合作过程也是校企双方情感沟通交流的过程。因此,职业学校可利用情感融通策略积极创设与合作企业之间的系列活动,密切校企双方良好的情感联系,通过双方的情感融通保障校企融合的顺利进行。

一是举办校企互动的联谊活动。学校积极创设校企互动的联谊活动,如校企领导的“联谊座谈”活动、校企人员的“体育竞技”活动、学校对企业员工的“爱心传递”活动、校企互派师资的双向服务活动、学校举办“企业杯”的技能竞赛活动等,以此提高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密度”,促进学校与合作企业的情感联系。

二是免费为合作企业进行员工培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4年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中就提出,应鼓励企业与教育机构合作组织针对后备员工的职业培训。2001年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第35条进一步强调:“企业应积极参与对准备在其相关领域选择职业的那些人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培训;并应与教育机构相互配合,组织这种培训。”因此,职业学校可利用自身的专业师资资源优势,根据合作企业上岗员工的素质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训方案,随时根据企业需要上门对员工进行免费培训,解决企业忙于生产而顾不上职工业务培训的难处,帮助上岗员工顺利度过上岗培训关,以此,巩固学校与企业已经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系,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意识,助推校企融合的深入发展。

五、利益驱动策略

互惠共赢是校企融合的基础和前提。企业更是重视效益,学校一定要在校企深度融合中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所以说,学校练好内功至关重要。学校的办学质量决定着对企业的吸引力,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决定着对企业的贡献力,培养好企业急需而满意、实用而优秀的人才是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的最大动力。因此,学校应积极采取利益驱动策略,通过校企“共研、共建、共育”等方式来推动校企之间的融合发展,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一)专业教师下企业共研产品,实现共赢

学校可利用校内专业人才优势与科研优势,派专业过硬的技术骨干人员深入企业,与企业产品研发部门一起参与技术革新,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服务。如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与江苏海路锅炉集团技术人员合作共同研发出的锅炉温控仪,与光王电子公司合作研发的煤气灶电子打火仪等,通过校企共研产品的做法,在为企业盈利的同时,也切实提升了学校专业教师的“产、学、研”业务能力,校企实现了互惠共赢。

(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实现双赢

学校与众多的企业密切合作,在企业内部建立学生校外实训基地,以便为企业培养岗位技术人才。当然,企业可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现场录用。学校还与新美星、汇众汽车合作在校内建立了数控、汽修实训基地,这种真实的实践技能环境实现了学生与企业生产的零距离,为学生实践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双方联合经营,上述校内实训基地已产生了良好的效益,同时也成为学校学生的创业基地之一。

(三)人才共育,过程共管,利益共享。

企业可在职业学校设立校内工厂或实训车间,通过派遣企业技术骨干与学校专业师资一起共同管理,使学校既节省了校内实训材料费用又提升了师生的实践技能,也为企业在减轻人力物力的同时获得了经济效益,可谓互惠共赢,真正实现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

推进策略还有多种多样,诸如“筑巢引凤”策略、牵线搭桥策略、“说媒成亲”策略、“征婚择偶”策略、“自由恋爱”策略、“借鸡下蛋”策略等等,以上几条策略只是笔者所在学校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放眼全国,由于各地区之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时期,校企双方利益的契合点也有所不同,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的策略也会有所不同,还需在实际工作中继续深入研究。

当然,光有策略还不够,还必须有顶层设计、制度保障、政策保障、区域经济品质保障等。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是个整体工程、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一起行动。

家校合作的有效策略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Swot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5-0078-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等。这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对高职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目标。

高职院校在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下简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发现存在许多问题,如政府的主导职能缺位、企业参与动力不足、相关保障机制缺失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效果。本文将分析高职院校在政校企三位一体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各个因素,并以Swot分析法为切入点,分析校企合作过程中涉及的各方面因素,采取有效的策略解决问题。

一、Swot分析法

(一)Swot分析法简介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andrews提出,最初被运用在企业的战略管理领域,现在则已广泛应用于组织行为的自我诊断和战略决策上。其中,S(strengths)代表内部优势因素,w(weaknesses)代表内部劣势因素,o(opportunities)代表外部机会因素,t(threats)代表外部威胁因素。

从这四个要素中衍生出So、St、wo、wt四大战略。So(优势―机会)战略,即发挥组织内部优势,整合外部资源,将组织的内部优势与外部环境机会有机结合并发挥到功能最大化,从而达到组织目标的战略;St(优势―威胁)战略,指利用自身优势弱化外部威胁影响,寻求多元化发展的战略;wo(劣势―机会)战略,努力把握外部机会,促进组织内部的调整与更新,将内部弱点影响降到最低的战略;wt(劣势―威胁)战略,面临外部威胁和内部弱点双重压力,努力使内部弱点和外部威胁趋于最小的战略。

(二)Swot分析步骤

首先,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仔细梳理,进行因素分析。通过分析组织结构的内部情况,找出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归类到S和w中;分析组织机构所面对的外部情况,找出外部机遇和威胁,归类到o和t中。

然后,构造矩阵形成战略(见表1)。将S、w、o、t四项分类中所列出的因素,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进行排序,影响较大的因素排在前面,进行决策时优先考虑。根据对S、w、o、t四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可组成So、St、wo、wt四大战略。其中,So战略又称为增长型战略,即组织利用自身优势抓住外部机会的战略。wo战略和St战略属于改进型战略:wo战略注重发挥外部机遇对组织结构的改进作用,同时注意回避和改善自身存在的劣势;St战略注重发挥自身的优势,同时注意规避和改善组织结构所面对的外部威胁。wt战略是一种防御型战略,注重规避和改善自身劣势并应对外部威胁。

表1Swot分析矩阵

内部环境

外部环境

Sw

oSo战略wo战略

因素a

因素B增长型

战略决策改进型

战略决策

tSt战略wt战略

因素a

因素B改进型

战略决策防御型

战略决策

最后,通过矩阵分析,综合考虑各个战略的利弊,趋利避害,制订出有利于企业组织长远发展的战略决策。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高职院校中获得了普遍认可。然而,在具体工作的推进、落实方面还存在很多的困难。下面,我们以高职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运用Swot分析法梳理并剖析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部和外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寻找推进校企合作的有效路径。

(一)“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的优势分析

一方面,“校企合作”模式开展人才培养,可以使职业教育贴近社会,适应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人才、设备资源和管理经验,让学生在生产和学习过程中获得基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人的完全对接。

另一方面,“校企合作”模式是实现学校和企业共赢的重要途径。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可促进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使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学校通过为企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实现自身的价值,增强社会影响力。同时,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机制,使学校和企业之间加强交流,使人才培养工作自觉成为学校和企业发展的共同任务。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社会共享的优势,实现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合作服务、分享成果,使职业人才的培养更具有开放性、科学性和针对性。能迅速解决企业对技术、生产和管理一线人员的需求,促进企业发展。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的劣势分析

从高职院校角度分析,开展“校企合作”模式的劣势在于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体系架构过程缺乏深入行业、企业进行深度调研的环节,部分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行业现状和企业岗位需求。同时,高职院校也缺乏具备较深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从企业角度分析,其最大的劣势在于对校企合作教育培养人才模式的认识不深刻,片面认为教书育人是学校的义务和责任,未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校企合作的过程。同时,企业片面强调眼前利益,没有真正认识到校企合作给企业带来的长期丰富收益,如人才的输送、员工的提升培训和技术难题的攻关等,因而合作动力不足。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的机遇分析

国家、省、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陆续制定政策方针,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其中,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有《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这些政策文件从宏观层面上强调高职教育要实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国家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视,也是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重要外在推动力。

另外,不管是国家(骨干)示范高职院校的建设考核,还是省级示范高职院校的验收评价,“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一直是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这些外部因素也促使广大高职院校主动迎接外部机遇,在“校企合作”模式的人才培养工作中,锐意进取,改革创新。

(四)“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的威胁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工作也初见成效。然而,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的教育型合作也面临如下威胁。

一方面,我国颁布的高职教育的法律法规及指导原则并不缺乏,但细化到具体操作层面的微观制度、政策与实施细则非常稀缺。这必将导致校企合作各方主体难以准确定位合作目标及具体执行方法,从而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合作教育型校企合作的成效。

另一方面,校企合作的实效性不高。“形式多于内容,叫得响,落实不够”是当前校企合作的现状。真正能与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参与教学育人全过程的企业少之又少。学校与企业在合作中始终处于不平等的地位,都是学校“一头热”。究其原因是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不够,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稳定性不够,企业所获得的利益不够等。

三、全面提升“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的质量

通过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Swot分析,我们已厘清校企合作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要素。我们应当抓住有利因素,改善不利因素,克服缺点,尽量避免风险,以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具体而言,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改善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落实政府责任,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

政府制定政策法规,通过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减免税收等形式,鼓励企业投资职业院校,并以资金、设备和技术等多种形式赞助或捐助职业院校;鼓励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积极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人才培养;鼓励企业以积极的心态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鼓励校企双方以合作建立“厂中校、校中厂”模式,开展生产服务性实训和员工培训等活动。

(二)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从本科院校的学科教学体系中培养出来,相关企业的工程实践知识及相关能力均通过在职培训获得,真正熟悉企业一线工程技术又精通教学业务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匮乏。在推进校企合作工作过程中,可以通过“请进来”的办法,聘请企业中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到学校授课,也可以选调一批能工巧匠进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改善师资结构;同时还可以用“走出去”的办法,鼓励一线教师赴企业参加生产、研发、营销、管理等实践,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院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只要落实好相关的政策文件,合理安排下厂实践培训计划,统筹好企业兼职教师的聘任工作,必将吸引更多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加入兼职队伍,也必将全面提升院校“双师型”教学队伍的总体水平。

(三)创新办学思路,拓展高职教育的视野

高职院校要打破传统的封闭式办学,寻求社会资本支持,整合社会资源,弥补自身办学条件的劣势。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应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国家政策的引导,必将推动高职院校打破传统观念,创新办学思路,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提升校企合作的实效性。

(四)架构校企利益共同体,寻找利益最佳交集点,深度融合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应努力建立一种以合作办学为机制、合作育人为模式、合作就业为目标、合作发展为动力的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深度融合校企合作。通过校企优势资源互补,倍增双方利益。企业获得人才利益、经济利益、政策利益、社会利益;学校则获得可持续性的校企合作,带来良性的招生和就业循环。

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各自核心利益分别是“人才培养”和“利润”。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给和需求关系,使得校企双方产生利益交集。当功利性的企业和公益性的学校共同关注人力资本的质量时,这种交集就会越来越大。可通过建立利益共同体,让企业充分体会到校企合作为企业带来的收益、荣誉及品牌影响力,从而能够自觉参与校企合作的各项核心工作,为院校的人才培养,也是企业本身潜在的员工培训提供细致周到的关心和关怀。

参考文献:

\[1\]王林.“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8(21):27-29.

\[2\]陈洁.我国高职院校合作教育型校企合作发展现状的Swot综合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8):140-142.

家校合作的有效策略篇3

【关键词】高职 报关实务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160-02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教学策略作为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系统中其他各种要素的制约,其中最关键的要素包括教学目标、学生和教师。报关实务是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国际商务、国际物流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涉及面广、难度大,学生学习起来困难,教师教起来费劲,教学质量的提升受到很大限制,因而有必要改进其教学策略。本文从教学的组织策略、传输策略和管理策略等面探讨报关实务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高职报关实务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难度大。报关实务课程难度大主要表现在:首先,内容比较抽象和专业。报关活动是在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框架内实施的活动,课程不可避免地涉及相关法律条文和管理制度,这些条文和制度都比较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理解起来感到困难,许多专业名词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晦涩难懂的。其次,课程对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教学中会涉及一些英文商业单据,如在报关单的填制中,学生除了要熟悉报关单的填制规范外,还要能看懂英文的商业单据并从中选取必要的信息,才能正确填制报关单。这对于英文基础相对薄弱的高职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难度。再次,对方法和技巧的掌握上要求较高。以商品归类为例,《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中商品归类的总规则只有六条,而进出口业务中涉及的商品种类却成千上万,没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为指引,要在数以万计的编码中为某种商品查找到准确的编码的确是困难重重。课程难度大,加上高职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导致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对师资队伍素质要求高。报关实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时效性都非常强的课程,因此其要求任课教师既要有一定的进出口贸易知识、较好的英语基础,又要熟悉有关的法律法规,具有丰富的报关业务操作经验,同时还应当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及时更新和补充知识。然而,从目前高职院校报关实务课程的师资队伍来看,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一定实际操作经验的教师很少,往往是理论基础较好的教师缺乏从事报关工作的经验。虽然近年来高职院校也积极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但是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真正能够在企业“沉”下来并能独立操作报关业务的教师并不多。报关有关管理制度和政策时效性非常强,国家往往会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因此,报关实务课程内容的动态调整也相对频繁,这无疑对任课教师的备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教学目标具有双重性。报关实务课程的教学中一直都存在着“应试”与“应用”之惑。报关员职业属于行政许可准入职业,从业人员必须取得海关行政许可准入资格并经海关注册后方能从业。海关总署于1997年开始组织全国报关员资格统一考试,历年的平均通过率仅在10%左右。有的教师认为,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来说,报关员资格考试难度大,应当加大对学生考证的辅导,帮助学生取得资格证书。报关实务课程是与报关员资格考试关系最密切的课程,是能否打通就业通道的关键,帮助学生“应试”是报关实务课程教学的目标选择。还有的教师认为,大量的企业调研结果显示,毕业生即便通过了资格考试也还需要用人单位花一定的时间进行岗位培训才能胜任工作,这说明高职院校开设的报关实务课程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足。《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有规范性的要求。因此,报关实务课程应当围绕《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独立开展报关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操作能力并兼顾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上岗,实现“无缝对接”。因此,“应用”才是报关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选择。

(四)教材选择困难。由于报关实务课程教学目标的双重性,教材选择也相对困难。如果以“应试”为主要目标,海关总署报关员资格考试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的《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教材》是最具权威性的。教材的优点是权威、严谨,能够较好地反映国家现行的有关管理法规。但是缺点同样也很明显,过于偏重对法律法规条文的罗列,内容过于庞杂,缺乏解释性的文字,学起来枯燥,教起来困难,教师能够“发挥”的余地不大。如果以“应用”为主要目标,选择高职院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编写的教材是较好的选择。目前针对高职学生的教材很多,选择的余地大,教材的实操性相对较强,适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这类教材同样也存在一定的缺点,一是时效性差,二是实训项目的设置不够科学和严谨。

在报关实务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着校外实训难以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相对单一等问题。这些现象表明,要实施有效的报关实务课程教学,必须进行科学的教学策略设计。

二、报关实务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

美国著名教学设计专家查尔斯·m.瑞格鲁斯教授将教学策略分为组织策略、传输策略和管理策略。组织策略是一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传输策略是如何合理运用媒体,以及学习者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管理策略是如何安排教学进度和教学资源。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报关实务课程教学策略的设计应当从定位课程教学目标开始,然后选择合适的组织策略、传输策略和管理策略。

(一)准确定位课程教学目标。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当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尽管报关实务课程在教学中客观存在着教学目标的双重性,但是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教学目标的选择上应当坚持以“应用”为主,即以帮助学生掌握从事报关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岗位技能为主,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应当更多地用在岗位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上。学生掌握了从事报关职业活动所需的技能,对他们理解报关员资格考试教材,顺利通过报关员资格考试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以帮助学生通过报关员资格考试为目的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可以安排在课后时间根据学生个人的意愿进行。

(二)依据国家职业标准设计教学组织策略。2007年12月的《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在制订的过程中遵循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指导思想,这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是吻合的。《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共设定了“报关单证准备与管理”、“报关作业实施与管理”、“报关核算”、“进出口商品归类与原产地确定”、“报关事务管理”、“海关行政救济事务管理”、“培训和指导”七个职业功能,其中前四个职业功能属于基本功能,后三个职业功能主要针对报关从业中高层人员,即报关师和高级报关师。报关实务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完全可以以这些职业功能为依据,在着重前四个职业功能模块的学习与训练的同时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把后三个功能模块作为学习的拓展模块。在教学内容顺序的安排上,应当以报关职业活动顺序为指引,序化教学内容。当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确定以后,教材的选择问题也就解决了。高职院校应当选择实践性较强的教材,同时由于教材存在时滞性的问题,任课教师还应当辅以必要的活页补充讲义。

(三)灵活地开展传输策略设计。报关实务课程的传输策略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教学媒体的选择,二是教学的组织形式。在教学中我们常用到的教学媒体按照呈现的形态大致可以分为非投影视觉类、投影视觉类、听觉类、视听组合类、影视类、计算机类等。任何一门课程都不可能找到一种最佳的教学媒体来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每次课的具体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媒体,如在讲授报关单证,展示真实的报关单证时,可采用非投影视觉类教学媒体;在学习报关业务的流程时可以采用幻灯片等投影视觉类媒体或者是视频资料等视听组合类教学媒体。而在开展模拟实训时则可以借助计算机,通过模拟软件来实现。

教学的组织形式是根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从时间、空间、人员组合等方面考虑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归纳起来,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集体授课、小组合作学习、个别化教学,这三种形式各有特点。报关实务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究竟采取哪一种形式,并无固定的模式,同样应当根据每次课的具体教学内容来进行选择和设计。如对于一些专业名词的解释可以采用班级集体授课的形式;有关案例的分析和报关作业流程的模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进行。对于已经建设有较完善的网络课程资源的院校,还可以采用学习者自学的形式来完成部分课程内容的学习。

家校合作的有效策略篇4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策略

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只有加强教育教学的管理,才能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对于农村小学而言,硬件设备不是很完善,办学条件与城市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要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必须要依靠完善科学的管理策略,因此,农村小学尤其要重视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要积极研究有效管理的策略,为学校有效发展,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一、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一所学校要能够高效平稳地运行必须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学校管理要实现制度化,科学化和正规化的发展,这样学校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动力。很多农村小学,在校学生人数很少,有的学校甚至只有几十个学生,教师人数也不多,有的学校只有几个教师,有人认为,这样的学校管理工作开展不开展无所谓,只要大家自觉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学校不论大小,无论人数多少,都必须要要完善的管理制度,要有完善的教师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教育教学工作能够有序有效的开展。如果认为农村小学规模小,就放松管理,学校教育质量必定会一落千丈。农村小学要有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要根据学生情况,根据教师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保障教育教学、科研、安全、卫生等工作有序开展,使学生能够走向正规化发展。

二、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现在,农村有很多家庭认为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很差,因此,愿意出更多的钱,托关系把孩子送到城市上学,他们舍近求远,费钱费力主要是为了给孩子找到一所教育质量好的学校。尤其是近些年,农村很多孩子都到城里上学,这极大地加重了城市小学教学负担,同时,也导致农村很多学校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农村小学学生越来越少,很多学校面临着被取缔的危险。解决这种问题,农村小学要想长久立足下去,必须要积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管理工作也以此为中心,加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学校要能够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制定计划,组织安排实施教学活动,能够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全面改革教学管理,落实素质教育管理工作,通过教育实践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学校要鼓励本校教师与学生,都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的综合素养,要全面提高教师素养,为教学质量提升做好保障。学校管理工作必须要树立质量中心的观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制定教学管理方式策略,要能够全面抓好教学管理工作,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这样,学校才具有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

三、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教学管理工作

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必须要依靠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学校要能够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组织学校全体成员乃至家长及社会上的相关成员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在校内建立师生员工及家长参与的管理的管理模式,监督机构,在校外设置教师,家长及社会有关成员联合的组织,为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出言献策,以提高教学教学的效果。在我国农村很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基本上都是靠校长及学校领导组成的领导班子进行管理的,但这种管理有其局限性,很难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深刻的管理。但如果可以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及家长参与对教学教学质量的监督管理,有家长及社会相关人员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则可以有效提升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因此,农村小学要积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作为学校领导,要充分重视调动全员力量进行学校管理,要积极带动校内外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学校管理与监督工作,学校领导与能够及时与家长及校外有关人员取得联系,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学校教学监督工作,为学生的教学管理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监督促发展,实现学生的有效培养。

四、落实教育教学激励机制

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能够尊重人的发展,根据人的需要,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要能够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管理方式策略的创新改革,要积极落实学生激励机制,完善相关激励政策,通过激励调动学生学习与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引导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学校要重视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活动,要引导教师之间不断进行讨论、交流,切磋教育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要通过激励措施使教师能够多参与一些教育教学讨论活动,集合集体的智慧,提升教师个人的素质。学校要针对教师的需要,不断调整管理思路、策略,通过宽松有度的管理策略,使所有教师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影响身边的其他教师。学校要制定有效的激励策略,鼓励教师不断学习,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带领年轻教师发展,年轻教师要积极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能够与时俱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为教学提供新思路新方式。学校要通过有效多激励措施,引导学校全体教师积极向校外、网路的优秀教师学习,使教师在活动合作中共同分享成功经验,实现专业技能与素养的有效发展。

五、落实考核制度

学校要发展,管理要正规,必须要落实考核制度。学校每月都需要对教师进行考核,按照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学生反映情况,对教师进行专业考核,要能够为每个教师建立个人电子档案,记录每次教师考核的情况。以考核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个教师都能认真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另外,还需要每月对学生进行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对学生个人素养的发展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可以通过考试成绩与实践活动两种方式进行,通过有效的的考核内容设计,保障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考核,对学生的考核情况要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于教师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在教育实践中,能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引导。要落实表彰激励机制,通过考核,每年选出骨干教师以与表彰,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作者:徐景龙单位: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四棵树乡第一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家校合作的有效策略篇5

【关键词】家校互动和谐教育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6(b)-0047-01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教育在创新。在教育日趋追求生态化、和谐化、信息化的今天,学校教育与社区、家庭及教育机构形成合力,走家校、社区、教育一体化之路。以家校互动策略为突破口,以校园网络建设为平台,促进了家校工作,在共建的家园中创造了一个开放、平等、相互信任、共同分享、合作与支持的大环境,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构建家校良性互动和谐教育共同体。近年来,笔者在学校管理中探索、尝试家校互动教育法。“众人拾柴火焰高”,将教学和管理分流,不但工作轻松了,而且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建立家校共育管理体系,促进家校互动,营造家校合作氛围

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我校成立了“七个一”的家校管理体系。

1、一会:各班每月召开一次家长会,学校每期召开一次家长大会。

2、一册,即家校联系手册:做到每个学生一本,每月家校互相反馈意见。

3、一栏,即家校联系栏:每月更换一次资料。

4、一校,即家长学校,一月举办一次家长培训班。

5、一日,即家长开放日:每月各班组织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亲自目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从中体会和学习一些正确的方法。

6、一访,即家访:老师通过家访了解孩子基本情况和一些家庭情况,使老师做到在教育帮助孩子时能有的放矢。尤其是有心理障碍的孩子,老师将根据掌握的情况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之健康成长。

7、一台,即校讯通平台,学校利用校讯通平台将教学、教育方面的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家长再将意见反馈回来。通过以上窗口与家长沟通、交流,在教育方面达成共识,促进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家长素质普遍提高了,行为规范了,家校合力取得了显著效果。

2探索“六大”策略,有效实现家校互动

策略一:“通”——沟通、交流,增进了解

如何做好沟通,学校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教师职业素养,赢得家长的尊重与信任;二是密切双向沟通了解,建立良好的尊重与信任。

策略二:“引”——传播、引导,达成共识

一是通过宣传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宗旨,介绍学校教育教学特色,引领家长走进学校课程,了解学校教学教育目标,从而树立正确的观念,获得科学方法;二是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各班教室环境的创设都结合了潜在的对家长的指导教育因素,让教室墙壁说话。

策略三:“馈”——反馈、调整,增强实效

通过发放家长问卷,举办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利用校讯通平台等方式及时反馈信息,研究改进学校工作。

策略四:“享”——分享、体验,获得满足

学校通过定期开展孩子学习成果展,家校共育表彰大会、开学典礼、大型庆祝活动,让家长与师生分享快乐,分享成功。

策略五:“转”——转变角色,发挥家长学校的引领作用

在家校工作中,我校十分注重引导家长转变角色,让家长意识到自己不是学校教育的观察者、旁听者,而是组织者、设计者、协作者,我校设立了分层次的家委会,即全校的家委会和各班的家委会,各级家委会职责明确,互相配合,使之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引领作用。

策略六:“挖”---挖掘家长的优势资源,促进家校互动合作

一是挖掘家长的职业资源。不同职业的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和支持会不同,我们充分发挥高素质家长的带头作用,通过他们去宣传学校办学理念,寻求家长的支持,从而带动其他家长与学校的互动。二是挖掘家长的兴趣特长资源。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学校让有特长的家长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体验活动过程,并为学校献计献策,促进家校互动合作。

3家校联动,以“三让”为切入点

3.1让家长进入学校

首先,举办家长学校,开展“新课程通识培训”,为家长提供较为完整的有关新课程的说明材料,并与他们一起讨论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改革的目标,宣传新课程创导和基本理念及教学形式。其次,培养方式要灵活多样,提高实效,可以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向家长介绍新课改的有关情况,提高他们对新课改的认识;也可以请家长到学校或在网上发贴子介绍家庭教育的经验和与学校沟通的体验,发挥主流家长的引领作用等。再次,举办“教学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进入课堂,观摩参与新课程教学课堂,和孩子们一起直接感受新课程教学活动。第三,举办三方座谈会,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座谈活动,面对面交流、商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坦诚交流,不拘细节,只求实在、实效。

3.2让教师进入学生家庭

教师到学生家庭,体验学生的家庭生活。时间或一天、半日,也可数日,一则可以发现家教中存在的问题,便于针对情况进行教育;二则感受学生家庭生活,融洽沟通三方面的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对一些“问题学生”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三则可以现场指导家教,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家长交流家教意见,提出改进办法;四则可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3.3让沟通多样化

家校合作的有效策略篇6

〔关键词〕技校生;人际冲突;人际冲突处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2-0013-04

人际冲突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互动行为。由于每个人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和态度不同,人格特质、社交技能和行为方式各异,人际关系冲突的处理策略和行为表现也会有所不同。不同的冲突处理方式直接影响人际关系状况及个体身心健康。技校学生有别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他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的需要绝不亚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从某种程度而言,他们的需要甚至更强烈。作为一名心理辅导教师,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深切地体会到技校学生人际冲突的存在,也看到冲突给家长、学校及学生自身带来的困惑和压力。因此,开展技校学生人际冲突方面的研究,分析发生在技校学生身边的各种人际冲突及其表现形式,掌握技校学生人际冲突处理策略的特点,不仅能为有效开展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也能更好地引导技校学生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际冲突,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

一、当前技校生人际冲突处理策略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为了把握技校学生人际关系冲突处理策略,本研究使用托马斯的人际冲突处理策略问卷在广东省中山市技师学院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背景的57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技校生冲突处理策略的一般特征

从调查结果来看,技校学生较多采用竞争策略和合作策略解决人际冲突,其次是妥协策略和回避策略,迁就策略的运用相对较少。这一结果跟以往的研究所发现的较少使用竞争策略不同,本研究结果表明当代技校生面对人际冲突时采取竞争策略的可能性要高于其他四种处理策略。这一现象说明如今的青少年越来越不同于他们的父辈,他们不再沿袭父辈们身上某些传统的东西,诸如“和”“忍”等思想,而是更多地表现出自我、个性等意识,因而在处理人际冲突时,他们更多地选择能凸显自我的竞争策略,而不是选择以往父辈们常用的迁就策略或回避策略。

(二)不同自变量对人际冲突处理策略的影响程度

将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父母文化程度得分作为自变量,以合作策略得分、妥协策略得分、迁就策略得分、竞争策略得分、回避策略得分作为因变量,逐个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统计结果如下。

1.技校生的性别因素在冲突处理策略中的影响

表2技校生性别因素对冲突处理策略的影响(n=574)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五个冲突处理策略因子中,男女学生在合作策略因子上性别差异显著。从男生、女生的平均分上看,女生的平均分高于男生,而男生的标准差却大于女生,这表明在面临冲突时,女生比男生有更多选择合作策略的倾向,而且标准差也说明女生在选择合作策略倾向性上比较集中。在其他四个冲突处理策略因子上男生与女生并没有显著差异。

这种情况可能与男孩和女孩在成长过程中不同的教育背景和不同的社会化过程有关。现在的家长和社会往往对男孩子独立性和果断性品质的发展给予更多的教育和关注,而对于女孩,则更多地教育和要求她们学会关心他人以及与他人保持良好关系。因此,女孩在面临冲突时更多地选择合作策略。在其他四个冲突处理策略因子上男生与女生并没有显著差异。

2.技校生年级因素对冲突处理策略的影响

表3技校生年级因素对冲突处理策略的影响(n=574)

注:*p

表3的结果表明,在“回避”这一冲突处理策略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年级差异,一年级的平均数高于二、三年级,说明一年级学生比二、三年级学生更多使用“回避”这一处理方式。这可能跟一年级学生刚入校,对周围环境不熟悉,面临冲突时手足无措,较多地采用消极回避的态度有关。在“迁就策略”上不同年级学生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三年级的平均分高于一年级,说明三年级学生面临冲突时更多选择“迁就”这一策略。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随着年级的增长,在面临冲突时,学生会较多地关注他人利益。在其他冲突处理策略上,各个年级之间差异并不显著。

3.是否独生子女对人际关系冲突处理策略的影响

表4是否独生子女对人际冲突处理策略的影响(n=574)

注:*p

统计结果表明,是否独生子女在合作策略上有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更倾向于选择合作策略,在其他四个策略上,是否独生子女并不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因为家庭环境因素影响,在人际交往中易与人和平相处。而独生子女往往成为家庭的中心,处处受到别人的关心、照顾,但他们缺少对别人的理解,体会不到别人对自己的爱护,于是就会出现不合群、不会合作等倾向。

4.家庭所在地对冲突处理策略选择的影响

表5家庭所在地对冲突处理策略的影响(n=574)

注:*p

研究表明,家庭所在地不同的学生在选择迁就策略上有显著差异。出身农村的学生在面临冲突时,较多选择迁就策略。在其他策略上,城镇和农村学生并无显著差异。一般认为,农村学生性格中隐忍的成分较多,由此推测他们在解决冲突时会退让、迁就对方。但是,研究表明在其他策略上,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并无显著差异,如在城镇中生活的被试在解决人际冲突时也会选择迁就策略,而农村学生在面临冲突时也会选择竞争策略。

5.父母文化程度对冲突处理策略的影响

表6父母文化程度对冲突处理策略影响(n=574)

注:*p

研究表明,父母文化程度不同的学生在选择妥协策略上有显著差异,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子女在解决人际冲突时更倾向于选择妥协策略,这说明父母的文化程度高低对子女的为人处事态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家庭,对孩子的要求也高,使得这种家庭的孩子有较强的进取心和好胜心,喜欢面对挑战,遇到问题时心理上有较强的优越感,不会采取妥协的方法向对方低头;而父母文化程度不高的家庭,对孩子的要求也不太高,在这样的家庭成长的孩子在遇到问题和冲突时,也一般会采取息事宁人的处理方式。

二、技校生人际冲突处理策略的建议

人际冲突处理能力是检测个体社会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冲突问题也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适应的主要内容,所以发展学生的冲突处理能力,使学生正确面对冲突是学校教育责无旁贷的任务,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下面重点从学校层面讨论如何缓解和解决学生的人际冲突,提高学生的冲突应对能力和技巧,以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1.开展冲突教育,提高学生解决冲突的能力

学校要积极开展冲突教育,帮助学生辨证地看待冲突及其影响,认识到冲突结果有益还是有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冲突双方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处理得当便能化阻力为动力。帮助学生把握竞争、回避、迁就、妥协、合作等冲突处理策略的优劣及使用情境,最终使学生能够根据冲突情境的不同,选择恰当的处理策略,将冲突导向有建设性意义的方向发展。

调查显示,技校生对于人际冲突处理策略的选择按平均分高低的排序依次是:竞争策略、合作策略、妥协策路、回避策略、迁就策略。由此可见,抗争、合作、折衷、迁就、退避都是大学生可能采取的冲突处理策略,各种处理策略本身没有必然的优劣之别、好坏之分,每种处理策略都有其适宜使用的冲突情境。学生要善于根据具体情况而灵活选用不同的冲突处理策略,审时度势,促使冲突得到有效解决。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辅导和训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展开针对性心理训练及辅导不仅意味着预防心理疾病,而且要着眼于发展。发展性辅导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其健全人格,发展其人际能力,增强其社会适应。

本研究发现技校生人际冲突的状况不容忽视,人际冲突与技校生个性品质密切相关,有必要在重视人际交往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针对性的训练,如情绪管理训练、移情训练、行为矫正和强化等。

3.优化育人环境,实施冲突管理

育人环境包括物质、制度、文化、心理等多种层次。所谓冲突管理是指从管理的角度对技校生人际冲突的动态过程施加影响,减少冲突的不良影响,提升冲突的建设性作用。这就要求心理辅导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对于技校生的人际冲突有正确的判断,要根据学生的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个人情况的差异,以及学生人格因子之间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策略措施,一方面避免学生之间的冲突恶化,另一方面避免对学生行为的不恰当干涉。

4.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教学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把冲突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方法。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和处理课程内容与课堂活动中出现的冲突,如小说中的冲突事件、社会课中的冲突问题或者在合作学习中发生的冲突等。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的兴趣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另一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冲突观和建设性地处理冲突的技巧和能力。这种方式的具体做法有许多,一般包括如下成分:营造一个合作的课堂氛围;识别教学内容中的冲突;尽可能多地寻找和平解决冲突的途径;讨论找出最合适的方案;总结并鼓励学生将学到的冲突解决技能运用于现实生活中。

主要参考文献:

[1]徐凤妹,石秀印,费穗宇.社会心理的认识与调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02-205.

[2]王世成.试论大学生人际冲突、交往障碍及其引导[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0-42.

[3]赵凤娟.大学生人际冲突应对教育浅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9):61-63.

[4]涂平晖.人际冲突及其解决方法[J].长江论坛,2004(3):55-56.

[5]严婉庄.正确处理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人际冲突[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2(2):87-90.

[6]张翔,樊富珉.大学生人际冲突来源及其处理策略[J].青年研究,2003(9):45-49.

[7]彭贵川.论人际沟通中的隐性冲突与控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1):265-269.

家校合作的有效策略篇7

【关键词】校本课程教学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41-01

高效课堂一定要贯彻“为深刻而教,为有效而教”的教学理念。要达到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的深刻,提高校本课教学的有效性,就要让学生在课堂内产生有负荷的思维运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或从新的角度认识老问题。教师还要围绕课堂秩序、教材使用、教学策略、学习方式、教学效率、教材建设、研究策略等提出有有效教学的要求,将导与学的问题关联化,关联体现学科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发生发展过程。

一、课堂秩序

教师应创设动而不乱,静而不板,动静结合,收放适度的课堂,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有秩序地将全部学生的所有心思凝聚在课堂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为了减少时间的损耗,在教学中还应做到:课前做好准备;准时上课;提炼和浓缩教学语言;精简板书;提高提问技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等。

二、教材使用

校本教材是教学的参考。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符合其具体情况的可参考,不符合的则应取舍,甚至自己设计。绝不可拘泥于教材,尤其不能忽略学生本身的经验、愿望、兴趣和生活、学习环境。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要把课堂作为教学的基本生长点。

三、教学策略

1.备课策略。要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这堂课有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习互动,在活动过程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要作为教师重点考虑的问题。不仅要事先备课,还要教后单个或集体写出教学反思。

2.实施策略。

(1)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既要注意提高的针对性与辐射面问题的难易程度,学生的个别差异,又要注意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时间与空间,不要逼迫学生作立即反映,或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还要注意反馈的积极态势,教师要始终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更要注意鼓励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2)注重教学媒体运用的有效性。要成功而有效地运用教学媒体进行课程教学,应该进行周详的设计,遵循一定的运用步骤。

(3)注重教学时间安排的有效性。首先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时间密度,即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活动的紧张度;其次要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即考虑好教学要求的高度、教学内容的难度、教学进程的速度;第三要对教学时序以优化;第四要捕捉好教学时机。

(4)注重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有效教学评价系统要解决好三个问题:即谁来评价、评价什么、怎样评价。有效教学评价人员包括学生、教师、同事、教学管理人员等。评价内容主要从教师教学个性发展和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两方面来考虑。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深入课堂、参加活动等进行观察,也可安排适当的课堂教学测试及发测量表进行测评,这种评价不是等到教学结果出来以后再给予评价,而是边教学边评价,对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行及时纠正。

(5)开放课堂。以师生活动方式加以划分的方式型教学策略。其中分为教师中心策略:是学校中普遍常见的形式;学生中心策略:主要考虑学生个人的实际需要。校本课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将课堂设在教学需要的任何场所。以教学任务和学习类型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策略。其中又可划分为讲解性、练习性、问题定向性和综合能力性策略。策略的划分主要是为研究、探讨所用,实际中必须设计出更多具有特色的教学新策略。

四、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不在于一定要多么新,而在于用得恰当、用得适度、用得有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运用的先学后教、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都可以运用根据教材内容还可以集中上活动课、综合课、实践课。课堂学习过程要实际、真实,不能搞形式,求新鲜。

五、教学效率

教师要先于学生三前学习校本课,并在教学中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基础。教师要结合校本课程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不断地探索,并在实践中总结,改进校本课程。

教师要带头积累校本材料,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勤记笔记、及时复习、反复练习),要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指导(如,归纳指导法,对比指导法,解答说理法,启迪思维法,讨论活动法,实践体验法)教师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的素质,注重操作要处理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的关系,要利用校本课程育人,尽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构建适合素质教育的课堂模式。要把《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唐诗宋词》的诵读当作基础内容,用符合少年认知的规律落实。要指导学生通过背诵、默写等途径扩充词汇量,强化词意、词汇教学,要抓住评议基础知识及其工具性这个根本,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珍惜资源,强化学生的基本功,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文化积淀。

六、教材建设

校本课程的教学,“关键是教材”。而每个老师既是教材的实施者,也是再次开发者,更是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者。学校鼓励教师边实施、边开发、边研究。教师要有一双发现校本教材内容重难点,教法的眼睛,要和所有相关的人一起编写校本教材,不断修订校本教材,要有编写品牌精品校本教材的智慧,尤其要注重校本教材的可操作,实践性和高效益。

七、研究策略

倡导小课题研究。要通过校本课题研究,关注培养教师的四种意识,即发现问题意识、合作意识、再行动意识、自我反思意识,努力把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提升为研究对象,透过对教学中问题与困惑的关切与反省,进行有效的实用性研究。要做到既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又有助于学校文化的创新与改进,努力把学校营造成学习型组织。

倡导小论文撰写,校本课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要针对校本课给教师提供论文命题范围,并定期做好校本培训,要及时组织交流成功教育案例,交流“教学叙事”、成长故事、教学失误、教学日记等,要将教学行为、活动赋予研究的意蕴,并通过撰写论文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倡导的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要立足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资源,要研究学生对校本课的兴趣,把研究兴趣,培养兴趣作为提高校本课效率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高效课堂创建的10个误区和应对策略〔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2009,(2).

家校合作的有效策略篇8

【关键词】民办学校财务投资回报率提升

投资策略是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策略的主要组成部分,不过其不能脱离筹资行为的支撑;财务进行的筹资活动,重点分析资金的流动情况、资金的组成结构,这些是民办学校进行所有经营活动的出发点,而怎样完成财务投资的安排,同时要求对资金的流出状况进行细致的研究。所以,在民办学校的长远发展战略规划当中,财务的投资战略是极其关键的环节,只有实现科学高效的投资,才可以令学校的发展迈上新的台阶。下面作者将对民办学校的财务投资策略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实时更新国家的相关政策信息

国家总体政策的变化以及调整,都会对学校所处的经济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民办学校一定要加大对国家相关政策的研究和使用,第一时间找出政策中对学校发展的有利部分以及为学校发展可能带来的威胁,从而寻求最佳的投资机会。首先,应随时注意国家总体经济政策的调整方向;其次,注意地方出台的具体经济政策。特别是现在我国处在经济改革高速进行的阶段,任何投资政策的变动、税收政策的变化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都可能给民办学校的运营带来巨大的影响。

所以,民办学校需要联系自己发展的真实情况,在国家以及地区的各项政策里寻求学校发展的机会,不但要找到那些政策允许、有助于社会进步的具体投资策略,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提升投资的收益水平;还应该借助各项优惠措施取得收益。反之,如果无视国家以及社会的态度,盲目进行投资,很容易造成投资失败的局面。

二、推行学校内部的审计机制

在学校内部推行针对投资决策的审计不仅能够规范具体的投资行为,加强投资决策自我控制机制的作用,还能够避免投资决策的错误,保证学校自身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害。民办学校可以依次进行以下工作:第一,明确投资决策的审计具体标准。这里应该将国家财务投资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的内部审计制度作为审计的具体标准,另外联系民办学校的实际状况,将实际效益放在第一位。第二,确保内部审计独立。基于内部审计的特殊性,有时会受到高层施加的影响而不能完全发挥作用,所以,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十分必要。第三,关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进行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需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并不仅限于财务部门,学校可以组建精良的内部审计团队。

三、健全投资的撤回机制

在民办学校借助科学高效的投资完成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之后,需要解决怎样将投资撤回的问题。不少民办学校并没能在投资进入与撤回之间做好平衡,导致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处在被动的不利位置;借助健全的投资撤回机制,不但可以让资金进行更加高效的循环,优化资源的具体配置,还可以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弊端,集中精力应对关键业务的发展。所以,民办学校应该联系自身的现金流量、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合理控制投资的总量安排,在适合的条件下将资金撤回。事实上,投资撤回同样是资产的运作手段,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民办学校的资金安全。

四、提升科学决策水平

民办学校应该提升自己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实效性以及合理性,同时利用科学的预测方法,力争获取最多的信息以及数据,在进行技术经济层面的验证时,科学评价投资的实际风险。只有全面的对风险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才可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办法,从而防止因为风险而导致的不必要损失甚至投资无法收回的情况。

五、培养专业的投资人才

当今社会,加强对高水平投资人才的培养对于民办学校未来的发展以及规划来说至关重要。民办学校如果真的想提升自己的财务投资水平,就一定要注重对专业型人才以及拥有国际前瞻性的人才培养。首先,以政府的角度为立足点,需要加大对民办学校资金管理人才以及教学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推动依靠人才来提高学校竞争力的战略;也可以组织专家开展高水平的座谈会,解构国家最新投资政策发展动向、行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行业发展的方向等,为民办学校进步提供构想上的支持;其次,以民办学校的角度为立足点,学校需要重视人才对发展的作用,加大针对财务管理、国内外经济形式、行业内法律的培训力度,建立高水平的学校文化氛围,提升财务投资的实际收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财务投资的具体水平,直接影响着民办学校的未来长期发展。所以,在进行财务投资的时候,应该正视其在民办学校进步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事实上,财务投资的策略也在不断的变化,因应着学校的发展战略的变化、经济政策的调整、外在经济环境的变化等。民办学校的投资应该尽量适应所处的经济环境,客观衡量存在的风险,利用科学的措施提升民办学校的财务投资收益。

参考文献:

[1]汪洪.论完善民办学校财务内部控制的方法[J].现代经济信息.2010,(23).

家校合作的有效策略篇9

[关键词]民办高校混合型薪酬策略薪酬水平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158―02

[作者简介]康博,肖敏,张平,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近年来,我国民办高校持续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在提高人口素质、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民办高校高速发展的背后,隐忧却一直存在,比如经费来源有限、外在竞争激烈等,特别是优质教师资源的吸引和使用,一直是困扰民办高校提高办学质量、树立办学品牌的发展瓶颈。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办学资金条件下吸引优质师资,成为民办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从薪酬激励人手,研究混合型薪酬策略在民办高校的应用。

一、民办高校薪酬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办高校的薪酬制度设计大致经历了两个历程。第一个阶段包括改革开放后第一所民办高校的成立到20世纪末,这一时期民办高校采用的一般都是“基本工资+课时费”为主的薪酬制度。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以后,民办高校开始接受薪酬管理的新思想,比如逐步提高教师待遇,实行教师年薪制、绩效薪酬等。民办高校的薪酬管理开始从随意性走向科学性。但是,在探索如何建立民办高校薪酬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民办高校薪酬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

1 薪酬水平缺乏竞争力。民办高校创办成本高,投资收益慢,并且难以得到国家拨给的教育经费,因而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民办高校能够用于薪酬支出的资金也就相对较少。这直接导致了民办高校薪酬水平总体偏低的现象。以广东省为例,据调查,多数民办高校副教授的工资仅与银行人职两年的大专生工资相当,同一地区民办高校教师的收入仅是公办高校教师收入的1/2~2/30。青年教师的待遇就更低了,有些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工资甚至还不如普通中学的年轻教师。由于薪酬偏低,民办高校近几年人才流失状况一直非常严重。

2 薪酬结构缺乏公平性。薪酬结构对内缺失公平性,主要是因为不少民办高校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绩效考核只注重形式,从而导致绩效工资变成了固定工资的一部分。任课教师作为学校的核心人力资源,承担学校的主要教学工作,然而其工资并没有因为教学质量的好坏而出现大的变化,这就使得部分表现优秀的教师在薪酬上没有得到肯定和鼓励,工作热情大大降低。

3 薪酬体系欠合理。我国多数民办高校的薪酬体系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在分配结构中,固定发放或基本按固定比例发放的部分过多,真正起到激励作用的薪酬所占比重较小;民办高校薪酬体系对于促进教师发展这一功能还有欠缺,尚且不能对发展教师潜力给予较大支持。

二、混合型薪酬策略的运用

薪酬策略一般可分为薪酬领袖策略、市场追随策略、市场滞后型策略和混合型薪酬策略,各种薪酬策略具有不同特点和运用场所(见表1)。混合型薪酬策略是指,在一个组织内根据不同的岗位、部门制定出的性质、激励水平各不相同的薪酬体系。企业在确定薪酬水平时,可根据职位类型或员工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薪酬策略,确定不同的薪酬水平,而不是对所有的职位和员工采用相同的薪酬策略。

混合型薪酬策略的优点在于其灵活性和针对性。一般说来,对于稀缺的人才、关键岗位上的人才,一般采取薪酬领袖策略;而对于劳动力市场中富足的人员以及鼓励流动的低级职位上的员工,则宜采用追随型策略甚至滞后型策略。这不仅有利于控制企业的薪酬成本,而且还有利于公司保持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以技术水平和工作内容等为依据制定不同的薪酬水平,其本质就是实行混合型薪酬策略,它可以有效帮助企业解决人才流失问题,使企业走出发展的困境。

我国的民办高校,从清洁工到教授,他们劳动价值的大小是不一样的,不同岗位要求的工作量也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对于民办高校,实行混合型薪酬策略,从而使原有的薪酬体系更加具有外部竞争性和内部公平性,是提高办学效益的必然选择。

三、民办高校混合型薪酬策略的制定步骤

1 掌握教师和管理人员队伍的结构。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可分为专任教师、兼课教师、社会招聘教师三种类型。专任教师是学校师资队伍的骨干,主要从事公共基础课和骨干专业课的教学及专业主任、专业秘书、学生管理等工作。他们一般是富有经验的优秀退休教授、副教授及讲师和行政人员,全时在校负责学生管理工作和部分教学工作,保障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并带领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同时,许多学校还聘请了一批生产、建设、管理一线的实践专家组成双师型教师队伍。

民办高校的管理岗位大致可分为高层管理人员、中低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三类。校级领导为高层管理人员,院系级领导为中低层管理人员,其余为普通员工。

根据职位的重要性,可将民办高校的教职工分为三个大类:第一类是高层管理人员、教授、副教授;第二类是中低层管理人员、讲师;普通员工为第三类。兼课教师因不属于高校教职工的范畴,因而不在这里划分的范围之内。

2 确定教职工的薪酬体系。民办高校教师薪酬主要包括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各类津贴、奖金、讲课费以及社会保障费等。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同类高校和公办高校的薪酬水平,并根据自身的实力和发展战略,可为制定混合型薪酬策略提供参考。在调查时,需要首先对竞争对手的人员进行分类,然后分类测算出每一类人员的平均薪酬水平。

3 民办高校各岗位的薪酬水平。民办高校的高层管理人员是发展战略的制定者,是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管理者,决定着学校各项活动的合理有效进行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教授是科研工作的带头人,教授的数量往往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科研能力。因此,对于这些起着关键作用的人员,应当给予高于市场水平的岗位工资,以吸引最好的人才。相比之下,对中层管理人员和讲师可采取市场追随型的策略,而对普通型员工尤其是那些劳动力市场富足的人员,则可采用市场滞后型的策略(见表2)。

在绩效工资方面,依然要对高层管理人员、教授等高级知识分子实行薪酬领袖策略,鼓励他们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力争有新的突破。对中低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采用市场追随策略。虽然,他们的工作相比之下较为简单一些,但是也要让他们感觉到只要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能够得到学校的肯定。当然,这样的肯定不需要支付比同行业竞争者更多的绩效工资奖励(见表3)。

各类津贴、奖金均实行市场追随策略,跟随行业的整体状况而定。兼职教师的讲课费可实行薪酬领袖策略,因为兼职脚师不同于专职教师,不需要支付基本工资,不仅为学校节省了大量的资金,并且还能够带来新的思想和教育方法。这对于民办高校的广大教师来说,是互相交流与学习的好机会,对于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将普通员工的市场滞后型薪酬策略所节省下来的钱,用于支付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知识分子的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工资,既可以节省学校的总开支,又可以激发管理和科研人员的聪明才智。这样设计薪酬体现了公平和效率相统一的原则,还可以使学校的竞争力得到提升。当前,我国高校生源值已达到顶峰,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谁的薪酬制度更科学、更具有吸引力,谁就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以供发展。采取混合型薪酬策略,将能够有效提升民办高校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增强民办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实力。同时,它又能够帮助民办高校控制总的用人成本,在资金来源有限的情况下,将有限的资金用到更需要的地方,从而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注释:

①方妙英.对民办高校薪酬管理的探讨――构建基于3p模式的薪酬管理制度[J].教育探索,2009,(11):62―63

②③陶莉,张力.薪酬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④唐永红。构建民办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创新机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30一31.

参考文献:

[1]乔宏,邵云飞,唐小我.基于外部公平性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宽带薪酬设计口].中国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1):142―148.

家校合作的有效策略篇10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政策

信息素养政策,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条件。目前在我国高校,虽然信息素养开始得至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但由于缺乏全盘计划和政策的指导,通常是图书馆、教师、院系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各自组织实施,造成信息素养教育成效甚微。昆士兰科技大学是澳大利亚信息素养教育的优秀典范,在国家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指导下,学校图书馆出台了完善的信息素养政策,对课程的组织实施提出了规范和指导性意见,信息素养教育日益彰显成效。剖析和借鉴昆士兰科技大学的信息素养教育政策,对推进我国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昆士兰科技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政策剖析

昆士兰科技大学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有着较好的积淀,该校的布鲁斯等学者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活跃在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第一线。2001年.随着澳大利亚高校信息素养工作组信息素养教育国家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原贝0、标准及实践》的出台,昆士兰科技大学图书馆也在2004年12月及时推出学校的信息素养政策。该政策涵盖了图书馆为促进信息素养教育而制定和维护的覆盖全校各部门的相关服务、制度和策略,为学校全面实施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规范和指导性意见。

(一)宗旨和目标

信息素养政策的制定,旨在培养人们终身学习能力,并使信息素养作为终身学习能力的关键素质得到强化,使其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基础;将信息素养技能嵌入学生的学习体验,能使学生成为具有批判能力的独立的信息用户: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课程结构.建立起实施和评价信息素养的有效模式。图书馆信息素养政策的目标包括:一是引导建立学校关于信息素养教学的系统的战略模式。该模式旨在提高师生对作为终身学习属性的信息素养概念的认识;建立信息素养固有的原理与实践的双向理解;影响信息文化与信息素养教学态度;引领教学实践的改革,确保信息素养真正融人到人们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生对信息知识概念的认识和信息技能水平。二是建立、促进和实施多种面向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及行动计划。要想使学生最有效地获取信息素养知识和技能,只有反复地把其结合到学科相关的情景中,即嵌入到每个学生的课程内容、评价及学习体验中。在设计和建立基于学科的信息素养课程时,图书馆可以通过协助制定教学计划、讲授信息概念和技能等途径为教师提供切实的帮助。图书馆还可以就学生作业及成绩的评价认定提出可行的建议和帮助。三是科学规划学校的信息素养教育,为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必要的服务和资源。图书馆提供资源和服务需要面向:各学历层次、学习时间、学习模式(包括灵活的授课和远程学习模式);不同的学科要求和领域;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需求和背景(能力水平;文化和本地观念;社会差异及性别等)。

(二)信息素养框架和教学大纲(iLF&S)昆士兰科技大学制定有完善的《信息素养框架和教学大纲》

(informationLiteracyFramework&Syl—labus),为学校和图书馆信息素养教学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实践指导及教学目的和目标。同时,它通过有关培养和评价信息素养的模式和策略,为学校管理者、教师、图书馆教学人员、职业发展人员从事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指引。iLF&S主要由信息素养框架、教学大纲及信息素养标准等三部分组成。

信息素养框架提出了学校信息素养教育的长期规划,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信息素养原则.提出了学校信息素养战略总体指导思想、目标和成果及其组成部分;第二部分为信息素养计划,它根据信息素养原则为昆士兰科技大学三类主要对象群体(学生、员工及社区其他人员)分别制定了个性化的信息素养培养策略。针对每一类对象群体的信息素养计划都由原理、目标、学习成果、学习评价等几部分内容组成。

信息素养教学大纲汇集了各类与信息素养教学相关的实用资源,包括能力指标、教学策略、成果及测度、项目评估等。它为昆士兰科技大学教师和图书馆教学人员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估信息素养课程提供了实用的策略。大纲以澳大利亚信息素养标准为切入点,主要包括三个可以独立又相互依赖的工具:

1)信息素养熟练图(proficiencymaps)以块状图的形式描述大学一至四年级所需掌握的相关知识技能水平;2)学习路径(Leanringpathways)用来表述特定学科所需达到的掌握程度,它与熟练图一起可以指导教师如何干预学生的学习;3)信息素养获取表(ac—quisitionstable),用来帮助教师认识怎样通过干预使学生达到知识和技能的有效获取。

由于信息素养框架与教学大纲是以国家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原则、标准及实践}(2oo1年)作为基础和切入点,使它与学校的其他信息素养能力计划和资源建立了协作关系.也使它与国际上最前沿的信息素养计划和观点保持高度一致。

(三)课程教学策略与资源

1.课程教学策略

昆士兰科技大学图书馆强调信息素养教育应面向校园内所有对象群体,以用户最适合的个性化方式开展教学和培养活动。信息素养教育通常采用课程外培训、课程间整合、课程内嵌入等三种教学策略。每一种策略落实有明确的涉及角色、对应责任及资源,适用于不同的对象群体。三种策略的结合不仅使学生学习时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同时也使教学与培养效果得到很好的强化。

一是课程外培训策略。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必备的技能,它是学生核心课程的补充。它一般采用讲座、学术报告和短期课程等形式,由图书馆的教学人员设计和讲授有关的信息技能与知识,学生参加与否凭自已的认识和意愿。信息素养内容具有基础性(即中性的与学科无关的)和非针对性(即不对应于任何课程与单元)。讲座和短期课程通常在图书馆的教学与实验场所进行。应用这种策略,评价往往是格式化的,通常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提供即时的反馈,学习成果是基本信息技能的短期应用。课外培训策略适用于所有图书馆的对象群体,包括本科生、课程研究生、科研研究生、特定人口群体(国外留学生)、教师和普通职工等。

二是课程问整合策略。旨在培养学生与核心课程相关的专业必备的信息技能。它一般采用讲座、学术报告和短期课程等形式,由图书馆教学人员与个别的院系班级磋商或应邀组织和讲授,通常由一个班级的同学全体参加,而且可能列入班级的时间安排表中,可以是在学术演讲厅或实验室或图书馆教学场所进行。信息素养内容通常融入班级的课程或学科(即课程相关)中,面向一个班级学生的特定的即时的需要。评价通常较为简要,它是课程评价的补充,可能赋予一个中等的权重。学习成果是应用基本信息技能完成专业作业。课程间整合策略适用于本科生和课程班研究生。

三是课程内嵌入策略。主要培养嵌入学生核心课程的可迁移的技能。活动强调信息技能的学习和应用,通过多种方式(如讲座、学术报告、短期课程、在线和独立学习)进行实践。这些学习机会和体验由教师和图书馆教学人员密切合作设计、讲授及进行评价。整个课程及内部的每个学习单元都强调信息素养知识概念和技能的培养。由于信息素养在一门课程中涉及多个单元,因此可把信息素养内容融入到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与评价中,面向课程/单元的学生的特定需求。通过这种递归的反复的学习过程,使得学生对复杂的信息素养概念和技能的学习能够深入持久,举一反三,达到可迁移的理解和应用。这种课程内嵌入策略适用于本科生和课程班研究生。

2.信息素养教学资源

图书馆注意为学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提供多种便利措施以及促进学习的资源,主要包括:(1)网上在线指南,包括piLot(在线信息素养导航)、endnote(参考文献目录管理)及onlineaiRS(在线高级信息检索技能)等;(2)在昆士兰科技大学在线学习与教学系统组织链接图书馆页面;(3)主题指南与帮助;(4)各类印刷型资源;(5)可反复利用的多媒体学习资源。

(四)信息素养教育的管理

图书馆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主导核心。所有信息素养策略、计划、资源与服务的制定、实施和评价都有特定的人员和团体指导与监管。信息素养相关事务的全面管理由图书馆服务部副主任负责;信息素养协调人(iLC)负责加强图书馆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就政策和程序方面对提供用户信息素养教育计划及服务提出意见和建议;学科馆员(LiaisonLibrarians)和信息素养部门联络人(iLBCs)为图书馆与院系及部门之间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和服务建立直接的联系;aiRS图书馆员负责《信息检索高级技能课程》的讲授、评价和管理;另外,图书馆还有参考服务负责人及分馆负责人等,其他人员则可通过加入委员会与工作组参与到信息素养教育活动中来,如加入信息素养顾问组、endnote顾问组、用户服务组等。在学校层面上,图书馆参与多个院系、部门和学校的各类工作委员会及工作组,以确保信息素养在宏观的策略计划和学校层面的活动中得到重视.特别是在课程的设计、计划、讲授和评价中要予以考虑。这些委员会和工作组,包括学校教学委员会、教职工发展网、部门信息交流工作组、院系教学委员会等等。

(五)质量保证与评价

图书馆通过参考和借鉴国内外高等教育机构的实践案例,加强对信息素养教育活动的评价.不断提高信息素养教育水平。一方面,图书馆通过建立、完善部门和学校之间的联系网络以确保信息素养学习和教育得到持续的发展与改进。另一方面.图书馆建立、监督、改进信息素养计划、资源和服务的质量保证与评价过程。利用多种方法和设施,对策略和计划进行系统化的评估以确保学习效果,使未来的计划和决策过程做得更好。一般对大学生和研究生信息素养课程的评价主要放在内容、成果一致相关性及教师的表现上。这些方法包括:同学评价和自我评价、调查和兴趣团体评价、传统测验和非正式的小测验及其它可应用的格式化的或累积性的评价方式等。

二、昆士兰科技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政策的借鉴与启示

(一)充分确立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领导地位

现代高校图书馆是典型的信息集散地和信息资源中心,在对学生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应责无旁贷地成为主要的承担者。图书馆需要主动承担起责任,充当信息素养教育的领导与先锋,努力寻求学校的重视与支持,认真规划和精心设计,使信息素养教育在全校范围特别是在课程教学中全面开展。澳大利亚塔斯马尼来亚大学的信息素养政策,明确了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角色和责任有:(1)规划全校范围的信息素养教育,制定相关政策;(2)关注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动态,将其反映到学校的信息素养项目中;(3)向教学委员会及院系主任倡导将信息素养嵌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相关课程;(4)帮助教师将信息素养目标整合进课程大纲及相关内容中;(5)对老师和学生提供利用图书馆技能和信息素养的培训;(6)协助学校及相关部门进行信息素养项目的质量及效益评价。

(二)重视信息素养政策和标准的制订

信息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师、教材、资源、教学方法、实验场所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有章可循。在宏观层面上,国家有关部门应适时制定信息素养政策,如关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信息素养教师发展、经费保障及信息素养计划等方面的方针政策。高校自身的信息素养政策是信息素养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保障。一方面,高校应该明确信息素养教育的方针目标,制定支持信息素养的措施。明确图书馆及院系部门责任,促进部门合作,促进资源流向信息素养教师发展和课程计划。另一方面,高校要以图书馆为主制定详细的信息素养教育计划、课程方案、信息素养标准等,为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

课程标准是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它既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信息素养课程标准的制订应体现学校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三)建立部门与人员间和谐的协作

任何一个团体或个人,任何一个政府或学校,或任何一个教师都无法单独承担起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责任。学生、信息专家、it专家、课程设计人员、社区组织、教师及其他人员都应该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合作关系中最重要的是教师、信息专家和学生的合作。合作应该是多层次的,包括课程设计、政策制定、教师发展、研究和课堂教学等多个方面的合作。应系统地整合利用这些因素,设计出促进自主的、批判性的终身学习的教学与学习流程。合作不必局限于机构内部,还应发展到机构之间,建立更大的信息素养教育协作网。为保障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学校要成立常设的组织如利用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或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来加以讨论和协作。图书馆及相关院系部门也应指定明确的部室和责任人。建立全校性的良性协作网络。

(四)要重视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对于信息素养课程来说至关重要.它是教师进行教学组织完成教学活动及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进行实践的必要条件。通常,图书馆为满足信息素养教育所需要建设的资源大致有四层:一是基础的文献信息资源,包括馆藏印刷型资源、在线数字化资源、多媒体资源等。二是专题学习资源,包括信息素养知识和技能在线讲座、教学视频等,供师生学习的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三是信息利用相关资源与工具.包括各类指南、导航、目录组织、论文写作工具等,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信息素养;四是信息评价资源。包括信息标准、网上考核、素质测评等相关资源及内容。